五四爱国运动论文(共7篇)
五四爱国运动论文 篇1
摘要:“五四”运动是一场基于爱国情怀的思想再造, 政治再造运动, 对思想现代化具有无与伦比的推动力;“五四”开始了一种深刻的思想文化转型。“五四”运动思想的硕果开始了社会政治的新实践, 再造了中华社会文明。
关键词:“五四”运动,思想再造运动,政治再造运动
“五四”运动是一场基于爱国情怀的思想再造、政治再造运动, 由此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阶段, 中华文明焕然一新了。
一、“五四”运动是思想再造运动
“五四”运动首先是指“新文化”运动, 是书斋运动, 是思想再造运动。
1915年9月, 由北京大学教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 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刊物。“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基础是激进主义的社会政治理念, 新的思想者将个人———社会的结构解放 (德先生) 以及进化论支持之下的唯科学主义 (赛先生) 的引进看成社会进步的最大动力。一场思想界的革命渐已成型了, 思想的再造得到了丰硕的成果。
(一) “五四”时期的语言革命对思想现代化具有无与伦比的推动力
在胡适等人提倡白话文之前, 中国人习惯上都是利用文言文表达思想与传承学术。文字本身不具意义, 而语言却是思维模式的形式化。古代的文言文具有模糊性、概括性等特点, 这与古代思想学术的特点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白话文则引进西方的文法结构与语法结构, 是一种分析性的语言, 有助于把模糊问题清晰化、条理化。由文言文至白话文之后, 文言文中的模糊、抽象、笼统的字词, 都可以而且必须经过现代人的诠释用白话文明晰、科学、具体地表达出来, 使思维清晰化、具体化、条理化。现代人对古代文化的诠释, 首先便在于弥合由语言断层造成的思想断层。白话文的另一重要意义是有利于思想的传播, 以引车卖浆者的语言作为表达深刻思想的手段, 有助于思想的迅速传播。今天我们所使用的文字, 其文法结构乃至思维方式都是“五四”时期语言变革的产物, 也就是说, “五四”以来的白话文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的正宗, 不管你赞同还是反对传统文化, 赞成还是反对“五四”思潮, 你所使用的书面语言都是以“五四”为主要源头的语言。
(二) “五四”运动开始了一种深刻的思想文化转型, 即从群体伦理本位文化向个体感性本位文化的转型
这场文化转型从社会主体上看是由老年中心向青年中心转型。“五四”一代知识者, 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周作人等等都是20出头, 至多30余岁的年轻人。这场文化转型从社会意识上讲, 是由族群中心向个体中心的转型, 中国传统文化是族群主义的, 只讲群体不讲个人, “五四”新文化则相反, 它崇尚个人, 如鲁迅在《文化偏执论》、《摩罗诗力说》等篇章中, 强调“张明灵”、“任个人”、“排众数”的思想, 主张“以发挥个性, 为至高之道德”, “凡一个人, 其思想行为, 必以己为中枢, 以己为终极:即立我性为绝对之自由者也。”陈独秀也断言“社会发展, 因果万端, 窃以有敢与社会宣战之伟大个人为至要。”这场文化转型从社会情感体系来讲是从压抑性主导向爱欲性主导的转型, 封建专职文化体制之下人们的感情是以压抑和恐惧为主导的, 而“五四”新文化之下人们的感情则是释放的, 其典型表现就是文学上的浪漫爱的产生。这场文化转型的特点从社会结构上说, 是从等级制向平等制、由专制向民主的转型, 传统的封建等级观念受到了瓦解, 中国历史上, 穷人在道德上居于劣势。例如贫穷在大多数的时候被认为是懒惰、愚钝甚至赌博、嫖妓、滥吃、酗酒等道德恶习的结果, 因而, 穷人意味着道德上的次等, 是贱人的代名词。但是, 这一点在经过“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颠覆以后就变了过来。在“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道德天平上穷人居于优先地位。他们甚至通过马克思而发现了富人的富裕是来自于他们对穷人的剥削, 一方面这意思是说, 富人在富裕之前就已经在道德上犯下了罪孽;另一方面则是说, 穷人越勤劳意味着他越是贫穷, 因为他被剥夺得更多。因而穷人为了达到富裕, 首先要做的不是勤劳, 而是不勤劳———消灭劳动———消灭了富裕阶级赖以存在的剥削劳动, 那么他们就消灭了自己贫穷的基础。因为不是勤劳使他们富裕, 而是消灭勤劳。这就是鲁迅在他的《一件小事》中所阐释的思想。车夫的道德对知识分子构成了拯救。穷人在道德上优于富人。这方面即使是后来被称为是保守主义者的杜亚泉也不能例外。
总之, “五四”新文化运动从生命解放 (以青年解放、婚姻自由、反对家族制等为话语中心) 、社会解放 (以妇女解放、劳工神圣等为话语中心) 等数个方面全方位地塑造着自己, 建立了一种崭新的面向个体的感性生命的新文化。
二、“五四”运动是政治再造运动
“五四”运动用广场运动打破了书斋壁垒, 思想的硕果开始了社会政治的新实践。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曾标榜“不谈政治”。可是, 也不排除在特定情况下, 用适当方式对重大的政治问题做直接的回应。《新青年》杂志创刊, 正值袁世凯大发皇帝梦, 其爪牙四出奔忙和鼓噪之时, 陈独秀等就开始迎头痛击帝制逆流, 一一驳斥筹安会宣扬的恢复帝制的谬论, 尖锐地揭露了企图改变国体的荒唐。此后,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与康有为、杜亚泉、林纾等人的辩难, 都没有离开主张民主、宪政的中心。这表明, 从一开始新文化运动就没有回避政治。
当然, 《新青年》编辑的目的并不是没有冲突的, 到了1919年, 《新青年》同人的分歧日益扩大, 编辑委员会实际上就分裂了。《新青年》同人的分裂, 主要是因为陈独秀主张《新青年》介入时政, 将主旨放在“救亡”上, 而胡适则主张免谈时政, 将主旨放在“启蒙”上。从《新青年》编辑方针的分歧, 我们也可以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内涵, 从客观上看, 实际上有两个“五四”, 一是启蒙主义的书斋“五四”, 一是政治上的广场“五四”。
1919年5月4日, 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丧权辱国的消息直接引发了“五四”政治事件。从这场政治事件的性质上看, 广场上的“五四”运动主要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而其直接的思想基础是传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单单从这方面看, 似乎广场上的“五四”, 并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但是, 如果, 我们从这场运动主体———学生———这个角度分析, 我们就会发现, 广场上的“五四”, 作为中国启蒙运动成就的检阅是有它特殊意义的。新兴的学生阶层在这场运动中充当了中坚力量, 这个阶层的诞生, 充分地显示中国启蒙运动已经渐渐地获得了它的承担主体。广场上的“五四”, 体现出来的是中国和西方大国平起平坐、齐头并进的努力和愿望。这和近代中国人的亡国灭种的忧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五四”学生在这场运动中显示的气质完全是启蒙新人的形象。在他们的身上, 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了启蒙所要求于人的理性决断、个体自主、生命觉醒的气息。北京12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集会, 全国200个多个地区学生游行示威, 进而这场运动也波及到了其他阶层, 上海商人罢市, 40余家工厂的工人举行罢工。终于政府同意和学生对话, 并在对话中做出了让步, 进而有1150余名被捕学生胜利地走出了监狱。这是中国学运史上的奇迹。值得注意的是, 这场运动并不是事先策划的、有组织的, 它完全是中国学生和中国人民因为爱国义愤而自发的一场运动, 也因为这种自发的性质, 这场运动的意义更为深远。新文化启蒙思想和活动, 影响了当时已经形成的多元互动的政治格局。从20世纪第一个10年开始, 在清政府鼓励下, 商会迅速发展, 这些商会为了维护工商业者的利益, 在积极办学、办报, 参与经济法规制订之余, 并没有忽视政治。对各种大小政治事件, 各地商会往往迅速发表声明、通电, 表明自己的态度。他们虽然尚未壮大到可以左右全国局势, 但已足以令政府和军人不能不考虑他们的意见。“五四”爱国运动所以有出乎意料的成效, 上海、北京等地商人的罢市, 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与此同时, 知识分子、学生和其他阶层的各种团体多如过江之鲫, 再加上有比较独立和比较自由的以报刊为中心的舆论系统、众多劳工团体走上政治舞台, 中国新的政治力量在军阀混战中已经初步形成。
以陈独秀等人为代表的新文化群体, 在“五四”广场运动的激励下, 匆匆走上政治舞台。陈独秀没有直接参与“五四”爱国运动的组织领导。但在运动中他已超出思想家或公共知识分子评论是非的范围, 一再发出行动的号召, 从而进入了政治活动的舞台。当时的陈独秀参与政治活动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让平民“直接行动”。到了1919年的6月9日, 上海、北京等地的罢市、罢工、罢课等进入高潮, 陈独秀写下和直接上街散发《北京市民宣言》, 向政府提出5点“最后最低之要求”。其中两点是:“取消步军统领及警备司令两机关。”“北京保安队改由市民组织。”并发出警告:“倘政府不愿和平, 不完全听从市民之希望, 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 惟有直接行动, 以图根本之改造。”在新的政治背景下, 以政治家的姿态, 陈独秀的声声“直接行动”的呐喊, 显示了法国大革命和苏俄革命的回音。1920年开始, 陈独秀转向信奉布尔什维主义, 从事劳工运动和组党, 把自己的政治观点化为行动, 将思想启蒙推进到政治社会再造层面。他直截了当地宣布, “要想把我们的同胞从奴隶境遇中完全救出, 非由生产劳动者全体结合起来, 由革命手段打倒本国、外国一切资本阶级, 跟着俄国的共产党一同试验新的生产方法不可。”1921年, 受“五四”政治洗礼的知识精英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从此中国的政治面貌便焕然一新了。
“五四”精英, 一方面是陈独秀等激进主义者的向左转;另一方面是胡适等自由主义者的向右转;鲁迅虽依然故我地在文化领域战斗着, 却也以笔为武器投身政治。就此新文化运动进入政治再造阶段。
经过“五四”运动, 思想的解放和政治的新生, 再造了中华社会文明。
五四爱国运动论文 篇2
答题内容: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熟悉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理解五四精神的实质。
二、能力和方法
1、通过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认识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2、结合文中所给的史料,培养学生从历史史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对五四运动作出价值判断,由此感受到民族精神的觉醒对一个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并由此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历史意义和五四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五四精神
教学方法:讲授法、分析法、阅读法、图表法、讨论法
教具及媒体: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中国共青团团歌一、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背景
[设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子目的内容,试归纳,五四运动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1、国际方面: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设问]:什么是“五九国耻”?“二十一条”的实质是什么?
2、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设问]:巴黎和会是怎样的会议?中国人对它有何期许?结果怎样?
[补充讲解]:
3、国内方面: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北洋军阀政府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大肆出卖国家利权,对内则大量掠夺土地和工矿业,不断增加赋税,而且军阀之间不断混战,使人民生活悲惨,苦不堪言,这就使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除此之外,一场运动的爆发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4、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力量发展壮大
[讲解]:一战期间,中华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我们把这个时期称为“短暂的春天”。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也迅速发展壮大起来,这就为运动提供了阶级基础。
[过渡]:此外,早在运动前的1915年,中国开始了一场新文化运动。运动提出了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这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尤其是知识分子,是民主和科学观念深入人心,从而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5、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以上我们分析了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局势,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的社会情况可以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此时中国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逐渐激化,就像一堆干燥的柴,只需一点火星,就能燃烧起来。这时这点火星出现了,这就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讲解]:“公理战胜强权”是中国人对巴黎和会的期望,但巴黎和会的结果告诉人们“强权即公理”,中国的外交失败用事实再次证明“弱国无外交”。巴黎和会彻底暴露了帝国主义的狰狞面目,也打破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幻想。中国人认清了一个道理:自己的命运只有依靠
自己,绝不能寄托在别人身上。
二、五四爱国运动的经过
1、经过:在斗争中,学生提出了什么样的口号?运动的中心、斗争的主力和主要形式发生了什么样变化?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中心:北京——上海(范围扩大至全国)
主力:学生——工人(工人、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参加,群众性)
形式:游行示威——“三罢”斗争(斗争日益深入)
[材料分析]: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陆、章去。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1919年6月
[设问]:五四运动中的“三罢”斗争有哪些人参加?有什么特点?
[讲解]:五四爱国运动已突破了知识分子的范围,发展成为以工人为主力、有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群众爱国主义运动。“众志成城,其力断金”,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先锋作用,尤其是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发挥了主力军作用迫使北洋军阀政府低头。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五四运动在广度上和深度上的迅速发展,由北京到全国,由学界到各界形成一股巨大的潮流,全国人民的力量吓坏了北京政府。五四运动取得了直接成果。
2、结果:释放、罢免、拒签——取得了初步胜利
(1)释放被捕学生
(2)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三人的职务
(3)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捍卫了国家主权和尊严。
[设问]:中国为什么能够拒签和约?
[讲解]:这次拒签的意义是重大的,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第一次向列强说“不”,中国各
阶级力量联合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是斗争取得初步胜利的关键,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过渡]: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那么它对当时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意义?
三、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五四精神
1、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和牺牲精神)
[设问]:为什么这说这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性质)
[总结]:这场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运动先由青年学生发起,接着工人、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纷纷响应。他们组织集会、游行及举行罢工活动来抗议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和帝国主义列强无视的中国主权,斗争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2、一场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
[设问]: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一场新文化运动?
[补充]:这里主要强调五四运动就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3、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追求真理、勇于解放)
[设问]:从哪里可以体现它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呢?
[归纳]:运动前的中国主要是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和学说。五四运动广泛传播了各种各样的学说和思想,如教材提到的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等等,其中马克思主义在运动之后渐渐成为主流,并成为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基础。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民主革命的重要转折点)
[设问]: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提示]: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五代,这股新的政治力量的出现,给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带来了曙光。而且运动也促使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所以我们说中国革命从此由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总结]: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
虽然五四运动离我们有91年之遥,但却成为我们永不褪色的记忆。“五四”的火炬,唤醒了民族的觉醒,中国革命掀开了新的篇章。为了纪念这场由青年人发起的爱国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把5月4日定为青年节。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继承和弘扬着五四精神。那么什么是五四精神?
[提示]:爱国主义精神(主旋律);民主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概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过渡]: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远离了国家的风雨飘摇;不再经历枪林弹雨;更无需上街游行牺牲。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汲取知识的营养,我们沐浴在祖国温暖的怀抱里,幸福快乐的成长。那么,我们又应该怎样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呢?(☆讨论)
(讨论中要进行及时的引导,让学生从现实出发,从小事做起,践行“五四精神”)弘扬五四传统就是要更高地举起爱国和进步的旗帜。
弘扬五四传统就是要发扬民主、崇尚科学。
弘扬五四传统,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改革。
——江泽民《在北大100周年纪念会的讲话》
五四爱国运动论文 篇3
【关键词】五四运动;青年女性;男女社交公开;男女教育平等;女子经济独立
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女性爱国运动的历史背景
五四运动是一场全民族的反帝爱国运动。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中国民众普遍投身于这场反帝爱国运动当中。在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女性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爱国热情和坚定地斗争勇气。
对绝大多数的青年女性来讲,猛促她们觉醒的是迫在眉睫的民族危机。爱国主义的传统在受到异族凌辱时就变得格外的有力量。因此当山东归属问题在巴黎和会上由于美英法等国操纵而划归日本,中国外交彻底失败的消息传来时,当北京学生在1919年5月4日齐集天安门广场,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掀起惊心动魄的反帝爱国运动时,各地女学生便冲破了封建伦理纲常的羁绊,战胜了自轻自贱的心理障碍,昂首挺胸投入到群众运动的洪流,显示出新女性的战斗英姿。她们提出,“救国不能后人”、“爱国不分男女”的新口号,率先投入战斗。这些口号,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辛亥女知识分子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女子岂能无责”的口号。不仅意味着女子同男子是平等的人,而且意味着女子要与男子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在反帝反封建精神的感召下,男性与女性的利益与国家的民族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将爱国主义精神升华为一种神圣的理想。这个政治口号的提出,不是某个人瞬间之际提出来的,而是有着艰辛的斗争历程和痛苦的认识过程,表明青年女性觉悟的进一步提高。
二、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女性爱国运动的特点
五四时期的青年女性爱国运动在妇女运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个时期青年女性的爱国运动的基本特点是: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紧密结合。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被发动起来,青年女性在斗争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妇女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妇女要得到解放,首先必须解决社会政治问题,而不是同男子进行斗争。只有社会得到改造,被压迫妇女才能得到解放。向警予在领导女界国民会议促成会时就指出,在帝国主义和军阀主义压迫之下的旧中国,非将人权民权首先争回,女权不能有存在的把握,她为此写了十多篇文章,强调要将妇女运动和国民会议运动结合起来;她参加起草的中国共产党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也贯穿了这一思想。另一方面,在发动妇女参加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同时,又不能不顾妇女的特殊利益,因此又必须根据不同时期的革命任务,提出妇女自身解放的种种要求,打破封建宗法社会加在妇女身上的束缚和压迫,争取政治上、经济上、职业上、教育上、法律上、社会地位上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三、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女性爱国运动的方式
(一)各地女学界团体宣传爱国思想
北京女学生深感局势的紧迫,为了进一步壮大声势,5月7日,女师高发起、第一女中等十余所学校40多名代表成立了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后称北京女界联合会)。联合会通过了《告全国女界书》、《北京女校致巴黎和会代表电》等。其发起人杨玉洁女士慷慨陈词:“所翼我女界同胞,投袂而起,惠然肯来合群策群力,以济难关,向政府陈告力争,保全我领土,勿甘雌伏之讥,共奋雄飞之志。我二万万女同胞,果尚有心肝血气乎!”
在这种爱国精神的激励下,其他省份女学界都纷纷组织团体。
1919年5月25日成立了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该会简章规定,“本会以提倡国货并唤起女界之爱国心为宗旨。”女界爱国同志会成立后,在演讲队长邓颖超的组织率领下,积极开展爱国宣传。青年女性起初只是划地宣讲,号召妇女群众去听,后来才到各公共场所、居民住户去宣传,宣传内容也从一般的爱国宣传发展到争取民族独立,争取妇女平等权利,保护女性、保护儿童等方面,是反帝反封建的内容更为鲜明充实。听众常被感动,如7月20日一次演讲,听众达上千人,有的被感动得落下泪来。但女学生出外演讲,也不是一帆风顺,如邓颖超后来回忆的那样,到个居民家庭演讲时“有的人家对我们很热情,有的人家就把大门一关,据我们于门外。但我们碰了一点钉子不灰心,还是挨家挨户访问。”
重庆女学生联络各女校成立了川东女子救国会,并致电政府“密约不废,青岛不还,国权丧失,万劫不复,吾等虽属女界,同为国民一份子,一致誓死否认。”在女学生的带领下,一批女教员、女职员乃至官吏家属也参加了游行集会及演讲活动。
(二)女学界组织群众抵制日货
在女学界的带动鼓舞下,妇女们纷纷行动起来,以实际行动支持爱国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经济严重威胁到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这个口号在五四运动中深得人心。组织起来的各地女学生全力投入了这一次斗争。如上海民生女校学生组织了劝告团,到各商行进行登记,到5月底动员了30余店铺填写了不进日货的志愿书。女学生采取多样形式进行宣传,上海南洋女师编写了爱国歌,唱道:“救家先救国,国亡家也忘。汝如欲爱国,国耻不可忘……莫学无耻人,去买东洋帽……莫贪小便宜,去坐东洋船……纸伞也可撑,莫买东洋伞……老布也可着,莫买东洋布。”各地女学生还纷纷捐募钱款,筹集资金,或自己制作各种小日用品,开办爱国商行。
湖南《大公报》6月19日登了一条小消息:“女生四人,手提皮包,内储各种国货,肩上斜束白布手帕,上书某校国货贩卖团,在司门口一带发卖,并随地演讲提倡国货以救亡各情况,听者无不鼓掌。其货物较市面为廉,购着甚伙。”
女学生针对妇女装饰化妆品中以日货为多这一特点,深入到家庭宣传,讲明道理,启发妇女群众觉悟。天津妇女举行了抵制日货的游行示威,沿途散发“警醒”、“劝勉”两种传单,在商业区高呼“商界同胞快起救国”。除了宣传,各地女学生还参加对蓄藏、私卖日货的奸商的斗争。天津商学界3万余人在南开大学操场,将学生查出的日货当众焚烧。重庆二女师学生在追查日货中表现得机智勇敢,她们和男学生一起在太平门城墙洞里发现了不法商人藏得日货,全部烧毁,又将日商船偷运的日货全部卸下。
四、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女性的爱国运动对旧时期妇女解放的贡献
(一)争取男女社交公开
五四时期关于男女社交公开的讨论是十分热烈的,在具体实践“男女社交公开”方面,长沙的新民学会和天津的觉悟社,有比较突出的贡献。
新民会的会员都主张“会友的界限要打破,无论男女老幼……只要他和宗旨相合,均可邀为会友”。陶毅、向警予、李思安、周敦祥、魏璧、等一批女同学志愿加入了以男性为主体的新民学会。新民学会实行男女公开社交,不仅对湖南,对各地青年都产生积极地影响。
天津觉悟社是在1919年9月,由周恩来、郭隆真等人倡议,集天津学联和女学爱国同志会骨干分子组成的一个组织严密的团体。该社的新社员及社友均按1∶1的原则吸收。干部选举上页采取了男女平等的原则,以充分发挥女社员的作用。
五四时期青年女性的这种爱国运动形式对几千年“男女授受不亲”的伦理观念,是一种大胆的否定。新民学会和觉悟社敢于破除封建陈规,在男女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互助,互敬的关系,这确实是一种创举。它有力地冲击了“男女授受不亲”的陈腐观念,鼓励青年男女冲出家门,到社会上经受锻炼,恢复妇女正当交际权利。男女社交公开初步实现,为妇女争取职业、教育权利扫清了思想与舆论的障碍,它不仅有利于妇女运动的广泛开展,有利于妇女人才的培养,还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因为它毕竟冲开了男女间几千年形成的封建状态,势必对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当然,五四时期男女社交公开是极有限的,不管是在地域方面还是在人的阶层方面都是有限的。但封建藩篱一经冲开,封建礼教再也不可能恢复它无所不至的权威地位了。
(二)争取男女教育平等
五四时期争取男女教育平等是青年女性对妇女解放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争取大学开放女禁。在这方面首先站出来呼喊的是甘肃籍女学生邓春兰。邓春兰在报上发表了一封《告全国女子中小学毕业生书》,提出征求同志,组织大学解除女禁的请愿书。这封信在京沪几家报纸上登载后,引起了社会舆论的重视。
1920年9名女生分别进入北大哲学系、国文系、英文系一年级旁听,成为中国国力大学第一批女大学生。女学生进入大学,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北大校内都引起了轰动。到1921年北京有7所公立大学招收女生。北大还正是规定入学不限男女名额。
五四时期青年女性在争取男女教育平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地成果,在一部分大城市突破了男女有别的传统势力,开了男女受平等教育的新风气,这是有重大意义的,因为它不仅彻底否定了封建主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对“贤妻良母”的教育思想也给予了有力的冲击。这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当然,学校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部门,历来被国家直接控制。封建传统势力也不肯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男女教育平等在五四时期仅仅是拉开了序幕,而要真正实现这一理想,还要经过相当艰巨曲折的斗争过程。
(三)争取女子经济独立
中国近代工业兴起发展造就了第一代女工,但在五四以前,社会其他职业向妇女开放的异常有限。在妇女参加社会工作,关键问题是在观念上是否承认妇女有权支配自己的行为,有权参与一切社会经济活动。而当时的国民政府在法律上对妇女自谋职业的权利有严格的限制。1920年广州有几位女师毕业生曾自动发起,集资在广州繁华的惠爱马路上创办了女子竞业商店,经营杂货。这是女青年自谋职业的最早的尝试。
妇女参加社会经济生活,谋取社会职业,到20、30年代,职业妇女发展到一定规模,成为妇女界中一支中坚力量。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以人权平等为武器,抨击歧视妇女的传统观念,争取男女就业平等起了促进作用。当然,五四时期关于妇女经济独立的讨论和实践只是局限于争取男女就业平等,对于男女同工同酬,妇女劳动保护等都尚未涉及。
【参考文献】
[1]向警予.今后中国妇女的国民革命运动(1923年)[A].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C].1921—1927:111.
[2]李静之.中国妇女运动研究文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运动史(新民主主义时期)[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4]杨剑利.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5](日)须藤瑞代.中国“女权”概念的变迁——清末民初的人权和社会性别[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6]郑必俊,陶洁主编.中国女性的过去、现在与未来[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五四爱国运动论文 篇4
关键词:思维导图,五四运动,思维可视,教学相长
思维导图是世界记忆大师托尼·巴赞开发的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是从一个中心主题发散出来的自然结构,通过符号、关键词、图像、线条和颜色,遵循一套基本、简单、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逐步建立的一个有序的发散的树状图,它是对思维过程的导向和记录。[1]现在思维导图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因为它能充分调动左右脑的参与,把枯燥的信息变成高度组织的、容易记忆的图表,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和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力,包括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学习创造力和学习转化力。
一、思维导图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我国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素来重视“通古今之变”,即按照时间顺序把历史分为若干阶段,在每一阶段中按照“以事系人”或“以人系事”的方式讲述重要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具体性、联系性、综合性和史论统一性等特点[2]。思维导图的方式可以使历史线索更加清晰,史实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更加明确,在师生共同参与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有利于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激发其学习兴趣,活跃其思维。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使用思维导图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新授课中,就单个历史事件而言,我们大都从事件发生的国际国内背景入手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事件的经过分为导火线、开始、高潮、转折、结局等要素,最后通过对此事件的性质的分析总结出其历史影响,包括积极意义和局限性,从而对整个事件有较为完整的认知。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历史事件也大都如此。运用思维导图的可以有效地将以上因素联系起来,使学生对史实有较为全面的认知。
二、将“五四爱国运动”事件制作成思维导图的步骤
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中有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五四爱国运动”,我们尝试运用思维导图一开始即导入运动的四大板块,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背景、补充经过、阐述影响以及升华五四精神,最后通过全景呈现整张思维导图,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本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是研读教材,寻找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找出主体框架。在表述要点的时候,及时组织、引导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规律、方法进行归纳整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加工构建出一个个可用的知识结构图。[3]教师在向学生解释如何掌握一个历史事件后,引导学生将板块分为背景、运动过程、性质意义、传承五四精神四个方面。
二是对课时主题进行知识点填充,理清每个知识点在思维导图中应该处于的具体层级、具体分支点的地位,将每个知识点落实到思维导图中。[4]在阐释五四运动背景时,鼓励学生寻找历史图片,如“二十一条”签订场景等。图文结合的方式替代了传统教学中的线性罗列,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五四爱国运动所处时代的现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也是历史中考考查学生能力的方式之一。五四运动的过程可以细化为四个方面:导火线、经过、目标、结果。这四个方面是环环相扣的。为了增加趣味性和引导学生有效记忆,建议学生用不同形式阐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
在绘图过程中关注各个分支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关联。将目标与结果放在一个模块,除了可以更好地分析五四运动的性质外,运用曲线连接还可以使学生对五四运动提出的目标和达成的结果的对应关系一目了然,这样既使学生明确了五四运动的成果,也使学生理解了初步胜利的含义。
三是注重小组合作探究,突破课程学习重难点。思维导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其思维逐渐体系化,但是初中生对一些事件的性质一般难以把握,因此运用小组探究的方式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小组通过探讨“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可以得出五四运动属于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势力性质的结论。最重要的是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特点。在思维导图中要明确两者之间的联系,注重运用推导得出结论,可以通过不同的色彩标注关键字词,也可以添加一些备注对知识点加以解释。
四是总览全图,查漏补缺,前后联系,升华思想。历史学科的特点是横向纵向联系较多,在思维导图中可以将与本知识点相关联的知识加以巩固。五四精神体现出来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也是上节课新文化运动所提思想解放的结果。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领导中国革命,这也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区别,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也应运而生,为下节课内容做了铺垫,这些都可以补充到思维导图中。汇总后的思维导图请见下图:
三、思维导图的教学效果及其对师生的要求
历史学科需要的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加以记忆,并懂得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思维的发散。初中学生往往新旧知识联系能力与知识迁移能力欠缺。在思维导图的设计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五四爱国运动这一历史事件,同时也为课后复习以及预习中国国产党的成立的内容提供思路。
当然做好一张思维导图并非易事,对学生而言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要有所准备。学生课前要在预习中根据自己的思路做一张思维导图,概括本课的关键词,添加标注。课中要认真听取教师对课堂内容分层次的讲解,逐渐将零散的知识点体系化。课后要认真修改思维导图,反思最初预习时的疏漏,看出自己认知上的改变,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完整,同时发现以前从来没有注意和意识到的各个知识点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解,达到创新学习目的[5]。教师在准备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同样要抓住课标,整合课本资源,注重因材施教,这对教师的成长也大有帮助。思维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在不断的修改与完善每课的思维导图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会不断地提升,我们的课堂会真正成为教学相长的高效课堂。
注释
1[1][英]东尼·博赞著.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张鼎昆,徐克茹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2]兰子武.历史知识的特点及其认知规律的辨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93(1).
3[3]王小梅.Mindmanager思维导图在中学历史课教学中的运用——以《中国近代史》为例[J].中小学电教,2008(11).
4[4]杨文舟.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五四爱国运动教案 篇5
难点:如何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讲解法;电教手段应用:电影资料剪辑《五四运动》。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仁人志士为救国进行的探索与抗争”的内容,引入本课主题。
一、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
教师首先放映电影资料剪辑《五四运动》,然后要求学生结合课本相关内容和以前所学知识回答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下面几段材料:
材料一:军阀扩充军队数目:1920xx年全国陆军45万多人;1920xx年85万多人。
材料二:对人民的压榨:1912~1920xx年田赋增加了7倍;盐税、烟税、酒税增加了3倍,印花税增加了6倍。
材料三:1916~1920xx年5月北洋政府共借外债100多次,债权国包括:日、美、英、法、德、俄、比、荷等国,以中国的银行、矿山、交通、税收、国库券、期货为担保。
材料四:据统计1913日本在华投资总和4.9亿日元;1920xx年输华货值1.6亿日元,1920xx年增至4.47亿日元;美国对华贸易额从1920xx年0.35亿海关两增至1920xx年1.08亿海关两。
材料五:日本首相寺内称:在他任期内1916~1920xx年日本对华借款3倍于前,日本在华权利何止十倍于二十一条。
回答: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什么?一战期间仍加紧对华侵略的是哪两个帝国主义国家?控制段祺瑞政府以图实现其独霸中国目的的是哪一国?
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出如下内容: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革命运动的爆发不可避免。
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和经过
关于“巴黎和会无理拒绝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建议教师首先简单提问学生:巴黎和会召开的时间、背景、目的是什么?然后向学生展示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的正义要求。
最后介绍巴黎和会对于中国政府的正义要求予以拒绝,此时教师出示材料:巴黎和会关于山东问题决议案。
关于“五四运动的爆发、发展和初步胜利”,建议教师首先依据教材小字部分向学生介绍5月2~3日的情况;然后让学生看教材相关内容;最后由学生分析五四爱国运动前后两个阶段各自的特点(从运动中心、领导阶级、运动主力、最终成果等方面考虑),教师做出相应补充。
三、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失败,分析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然后教师依据教材做出以下补充分析:
第一、“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五四”运动过程中,青年学生喊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并且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比较以前的革命,在反帝反封建的要求中更坚决、更坚强。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五四”运动过程中,在上海工人罢工声援学生爱国运动后,全国的斗争形成新的高潮,正是工人阶级的巨大作用,迫使北洋军阀政府让步,“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先进知识分子指导和推动了运动的发展,并起了领导作用。第二、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五四”运动过程中,全国二十多个省,一百多个城市,尤其是工业相对集中的城市都爆发了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参预的群众超过历次革命,人们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下空前的联合。第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选择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为振兴中华的革命理论,并为之积极行动。第四、“五四”运动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受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并成为当时社会主义潮流的一个组成部分。总括上述,“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为有新的生产力、新的革命力量——工人阶级,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新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中国革命较之以前的革命,由于这些新的因素,进入到新的阶段。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学生比较五四爱国运动前后两个阶段、辛亥革命与五四爱国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教师分析相关问题,补充相关材料,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五四爱国运动
一、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
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和经过
1.巴黎和会无理拒绝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
2.五四运动的爆发
3.五四运动的发展和初步胜利
五四爱国运动论文 篇6
关键词:五四时期,蔡元培,爱国思想,启蒙,影响
蔡元培博学传统文化, 二十五岁进士及第, 受翰林院编修, 然而蔡元培却弃官不做, 投身到反清的革命中去, 这在别人看来不可思议之事正源于他很强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正义感。他“读书不忘救国, 救国不忘读书”, 在历史的转折中最终走向了革命。在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激烈冲击之时, 蔡元培通过学习西方, 及时地意识到二十世纪是教育和科学兴国的时代, 是依靠人的素质进行竞争的时代。因此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近代中国的文化教育科学事业中去, 他一生所追求的是, 在中国建立一个近代化的教育体系, 培养人才, 以“造成完全人格, 使国家隆盛而不衰亡”。
时代的要求, 救国的需要, 为蔡元培发挥自己的才干创造了广阔的天地。他没有像王国维那样把学术研究封闭在书斋里, 没有让教育远离如火如荼的政治斗争和革命活动, 而是把发展科学, 改革教育与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任务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辛亥革命前夕蔡元培在上海创立中国教育会, 创办爱国学社, 爱国女学, 传授科学知识, 把学员输送到革命队伍参加武装斗争等, 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在蔡元培的思想上, 教育--- 学术--- 救国是三位一体的。也就是说通过以科学民主的新式教育, 为革命作思想上、人才上的准备, 储备必要的力量, 达到救国的目的。他不遗余力地传播美学思想, 实施美育, 完全服从于革命救国需要, 是他推行“教育救国”路线和进行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他的美学思想, 不仅贯彻到教育实践, 提出德智体美的教育方针, 而且贯彻到政治斗争, 新文化运动中去, 他始终以进步的美学观念, 批判封建文艺的利己主义以及艺术审美活动中的消极思想, 低级趣味, 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至于他敢挺身而出到封建官僚习气浓重, 校风腐败的北大任职, 也正是他坚定的教育救国的爱国立场使然。他以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责任感, 殷切的勉励学生应该具有坚强毅力, 发愤图强;他不仅改造了北大, 使其成为焕然一新的中国最高学府, 新潮流新思想应运而生, 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和中心, 而且对整个中国的政治, 思想和文化领域都产生了无可估量的影响和震撼。
蔡元培早就看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脱离的危害, 并试图以“科学救国”与“美育救国”并举, 来弥补这种危害。他明确指出, 鄙视物质文明的重要性是错误的,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方面, 二者并非相互冲突, 而是互相依存, 相互作用的。他又把美育比喻为人的神经系统, 可以起传导作用。由此可见, 美育对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对于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 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重视人类精神文明同步的, 便是重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蔡元培多次提到科学与美术的关系来看, 便可知其重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中国虽然祖先创造了影响于世界的科学文化, 但时至近代, 已远远落在人后。必须正视这种差距, 不能由于祖先创造了可赞的科学文化, 就陶醉沉湎其中;也不能因落后而自暴自弃。重要的是急起直追, 要走科学、教育救国之路, 就要向西方学习, 不仅要学习他们的先进科学技术, 更要学习他们的民主治国思想。尽管西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随着野蛮的炮舰政策挤进我们这个东方古国的, 尽管它已经在冲击着封建主义的陈旧的经济基础和腐朽的上层建筑。为了彻底改变祖国落后面貌, 就要广泛开展科学文化的交流, 学习各国的先进经验。总之, 他认为要迅速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 必须冲破封建的保守主义, 决不能继续把自己封闭起来;无论对古对西, 都要认真研究、吸收、消化, 以求创新。特别是对于吸收欧洲文明, 也要注意选择, 切不要把那些消极因素也吸收进来, 这给“五四”前后意在泛滥的排外复古思潮以沉重的打击, 有助于包括科学和艺术在内的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蔡元培指出, “文化”从大方面来讲, 是由科学与审美两部分构成。它们虽然都属于文化, 但科学直接作用于物质文明, 而美育直接作用于精神文明, 科学给人以知识, 审美激发人的美感, 两者在意志行为上得到结合, 从而产生了自由——美德。所以, 科学教育在于提高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而美育在于激发感情、改造世界的兴会。这就是科学与审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根本关系。他一生致力于“科学救国”、“美育救国”, 确为后人所敬佩。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和认识的局限, 蔡元培竭力主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合, 由于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限制, 如同他的美育实施流产一样, 收效是甚微的。但这种透彻的理论上的论述, 却为提倡科学民主、宣传个性解放、思想解放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了思想舆论上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梁柱、王世儒:《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五四爱国运动论文 篇7
(一) 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妇女问题, 归根到底是经济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加速了封建经济的瓦解,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 许多小生产者成为自由劳动力, 妇女也走出个体家庭的小圈子成为资本家的雇佣劳动者, 像无产男子一样卖力地独立生活。由此, 妇女的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 地位得以提高。作为半封建本殖民地社会的女劳动力, 深受三重大山的压迫, 又是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机器生产密切联系, 是构成无产阶级的重要成分,
(二) 思想的启蒙与传播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统治。使得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在革命形势的推动下, 新文化运动在思想领域重新又一次掀起了反封建的浪潮,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猛烈抨击“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 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号召人们勇敢挣脱封建枷锁获得自由解放, 这些都对深受压迫、歧视和剥削的妇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主义思想, 冲击了旧中国传统封建主义, 对广大妇女的思想产生了颠覆传统腐朽的作用。这样就解决了五四运动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思想基础。
(三) 国际社会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发展很快。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山东问题的交涉失败直接导致了国内五四运动的爆发, 广大女青年和男青年一起罢课, 进行集会抗议, 号召女工展开罢工运动, 共同将五四运动推向高潮, 在运动中表现出来了极大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为中国妇女的思想解放以及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五四运动之前, 妇女运动的思想武器主要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和“进化论”学说, 以及自由、平等理念。在五四运动时期, 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解放思想成为了妇女解放思想的主流, 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指明了方向。
二、五四运动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特点
(一) 突破资产阶级女权主义的旧框架, 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作为思想武器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从激进民主主义者队伍中分化出来, 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述妇女问题, 逐渐成为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李大钊于1919年2月发表了《战后之妇人问题》一文, 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 指出西方资产阶级的女权运动与无产阶级运动妇女解放的区别, 并断言“妇女问题彻底解决的方法, 一方面要合妇人全体的力量, 去打破那男子专断的制度;一方面还要合全世界无产阶级妇人的力量, 去打破那有产阶级专断的社会制度。”
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传入中国的过程中, 《新青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1919年至1921年《新青年》登载的介绍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及苏维埃俄国妇女状况的文章近20篇, 其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主要观点有:第一,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说明男尊女卑观念的深层根源在于妇女经济的不独立, 因为封建社会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妇女的活动也仅限于个体家庭的小圈子, 追求妇女解放必须改变这种社会发展模式。第二,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研究妇女问题, 指出实现妇女解放的最终途径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第三, 重视革命自觉能动性的作用, 强调妇女解放最终要靠妇女自身的觉醒和参与。
这些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为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指明了方向, 即通过阶级斗争改变社会制度, 实现社会主义, 以求得妇女问题的根本解决与妇女的彻底解放。
(二) 突破英雄史观的束缚, 劳动妇女成为妇女运动的主体
辛亥革命时期开创了近代妇女运动之先河。孙中山先生曾经指出:“其入同盟会奔走国事, 不折不回者, 已与各省志士媲美, 至若勇往从戎, 同仇北伐, 或投身赤十字会, 不辞艰险, 或慷慨助饷, 鼓吹舆论, 振起国民精神, 更彰彰在人耳目。”但是, 这次的妇女解放运动仅限于上层资产阶级的妇女当中, 有少数的知识妇女参加, 占妇女80%以上的劳动妇女没有被动员起来。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运动也没找到真正的解放道路。
五四时期的妇女运动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以劳动妇女为主力的妇女运动, 实现了知识妇女与劳动妇女的结合。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妇女领袖向警予, 在领导中国妇女进行解放斗争的道路中, 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妇女解放思想。他认为, 劳动妇女最有团结心, 最能战斗。“因大工业的发展把她们成千整万的聚在一起, 使她们天然的易于组织和战斗, 从而她们的觉悟与实力也就超出了其他妇女团体之上了”, 她们一起来, “一声摇班, 动辄数百人数千人乃至数万人不等”, 用罢工的手段, 争自由、争本身的利益, “这支勇敢奋斗有组织而能战斗的新兴妇女劳动军, 不独是妇女解放的先锋, 而且是反抗外国掠夺者的国民革命之前卫!”由于劳动妇女的这种特殊地位和特殊素质, “我们要完成妇女解放的使命, 只有去找群众, 只有去找生活最痛苦, 要求解放最迫切, 而最富有解放精神与魄力的群众。这种群众, 方是我们妇女运动真正的基础”
(三) 中国共产党逐渐成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领导者, 妇女解放运动开始争取社会主义前途
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 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 伴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 妇女运动也随之失败。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虽然在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妇女运动的理论不够成熟, 但是它毕竟为之后的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 指明了方向, 在妇女运动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以五四运动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为起点, 从此, 中国妇女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走上了彻底解放的光明之路。
(四) 妇女运动与政治革命相结合
康、梁也把妇女问题与社会问题相结合, 但没有触动封建统治基础。孙中山尽管把女权运动看成是民权的一部分, 但是在资产阶级所允许的范围内, 那是虚伪的, 不能实现的。只有彻底变革社会制度, 妇女才能真正解放, 从而从根本上找到妇女解放的道路。
向警予明确提出, 妇女解放的根本途径是实行政治革命。并且号召, 热心妇女运动的妇女, 在革命运动中, 一面要代表全国人民的要求, 提出救国救民的主张, 一面代表全体的妇女, 提出男女平权的主张。这样, 显示妇女的能力, 使妇女成为每次国民运动中间的劲旅。广大妇女在民族危难之际, 挺身而出奔走呼号, 推动了社会革命运动的发展, 而社会革命运动又促进妇女运动取得了成功, 并进一步将其推向高潮。
三、四时期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局限性
(一) 妇女运动主要由男性领导, 妇女对男性中心社会的反应比较温和
五四运动对封建礼教进行深入批判, 但是妇女解放运动主要由男性启蒙和领导, 这就造成了对男性为代表的父权制深入批判的缺失, 不仅不把男性作为批判对象, 反而以男性为榜样, 这就造成“以男性为准则的妇女解放没有从深层去挑战男尊女卑的文化观念的价值标准, 其结果是, 女性走进了男性的世界, 却未能改变这个男性世界的社会性别等级及其价值观, 社会资源和权利也依然由男性掌控, 知识生产领域更是极少能包容女性的生活和经验”
中国的传统性别始终处于一种基于“男尊女卑”下的和谐状态, 中国“有轻视妇女的历史, 但是没有仇视和诋毁女性的运动, 因此, 妇女对男性中心社会的反应一直是比较温和的”。
(二) 妇女自身的觉醒和参与不够, 女性地位仍然有待争取
五四时期的女子教育仍旧集中在中上层家庭的女子, 广大劳动妇女仍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经学校培养出来的新型知识女性仍占少数。北伐后, 虽然在法律上承认男女平等, 男女权利义务差不多一样, 但实际上, 人们的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女性就业机会比男人少, 就业范围小, 也不能同工同酬, 女性在某一方面有成就经常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甚至用支离破碎的婚姻来换取一己的事业。
四、五四运动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意义
首先, 五四运动时期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的解放思想, 并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中表现出了巨大的生命力。
其次, 五四运动使妇女解放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联系起来, 促成了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政治方向的转型。
再次, 五四以后,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有了自己坚强的领导者。
由此看来,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经历了漫长的摸索过程, 到五四时期才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从此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结合, 开创了新的纪元。
摘要:随着五四运动的到来, 妇女解放运动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新的指导思想的确定, 广大妇女的积极参与及国际社会的影响, 促得五四时期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史上的重要价值和转折意义。从此,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紧密结合起来, 中国妇女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五四爱国运动论文】推荐阅读:
《五四爱国运动》学案08-17
五四爱国运动学案09-22
纪念五四运动,弘扬爱国精神08-01
五四青年节爱国教育05-17
2五四爱国演讲稿啊10-01
大学生五四爱国演讲稿08-10
国旗下讲话-弘扬五四精神 肩负爱国使命09-29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五四运动09-14
“五四”运动征文:铭记五四,把握今日10-17
五四运动时期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