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及思考

2024-11-03

影响及思考(精选12篇)

影响及思考 篇1

一、影响儿童音乐学习的因素

(一)儿童音乐学习的音乐能力

首先需要确定三个概念,即“音乐潜能”(musical capacity)用来指那些通过遗传禀赋或成熟而得到的能力;“音乐能力倾向”(musical aptitude)指音乐潜能另加非正规环境因素影响下获得的能力;“音乐能力”(musical ability)则指音乐潜能、环境影响和正规音乐教育下习得素质的总和。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都具备一定的音乐潜能,就像人类所用的大部分才能一样,音乐潜能在孩子一出生的时候呈正态分布,但是它很快会受到音乐环境质量的影响。因为处于适当而且丰富的音乐听觉环境的新生儿只是少数,所以,新生儿的音乐能力会很快下降,直到他们的音乐环境逐渐丰富起来的时候。儿童在九岁前的音乐能力是先天的潜能和早期音乐环境的产物,所以,我们把九岁之前的儿童音乐能力称为“可发展的音乐能力”,而九岁之后,音乐环境对音乐能力不再有影响了,所以把这时的音乐能力称为“稳定的音乐能力”。事实上,绝大多数儿童的音乐能力处于中等发展水平,其中包括音乐的旋律、和声、速度、街拍、乐句、音乐创造以及音乐风格的诠释。

(二)儿童音乐学习的心理发展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发展提出了四阶段的理论结构。受其影响,美国学者加德纳将儿童从出生到青年时期的审美知觉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0~1岁)前符号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艺术知觉特征是感官原动性,知觉能力与艺术知觉能力还未分化。第二阶段:(2~7岁)符号运动阶段,并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沉浸在符号媒介中,形成符号系统;二是对符号的探索与扩大;三是审美形式感的形成。第三阶段是(8岁以后)继续进步与可能退步阶段,这一阶段是艺术发展的分水岭,如果儿童在8岁以前获得基本全面的音乐经验,8岁以后可能继续发展其音乐能力。当然,这一时期的儿童在人格发展上出现自我意识增强和自我批判意识形成,因而会有一部分儿童从这一年龄段开始远离艺术。舒特·戴森以欧洲儿童音乐发展的情况为背景,将儿童音乐发展的年龄特征进行了阶段性的归纳。0~1岁可以对声音做出各种反应;1~2岁可以自发本能地“创作”歌曲;2~3岁开始能把听到的歌曲片段模仿地唱出;3~4岁能感知旋律的轮廓,这时候开始学习某种乐器的演奏,可以培养绝对音高感;4~5岁能辨别音高、音区,能重复简单的节奏;5~6岁能理解、分辨声音的响亮和柔和,能从简单的旋律或节奏型中辨认出相同的部分。6~7岁在歌唱的音高方面已较为准确,明白有调性的音乐比不成调的音乐更好听。以上两项研究可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儿童音乐发展的心理过程,成为儿童音乐学习的重要参考。

(三)儿童音乐学习的生活空间

每个儿童都有相对范围的生活空间,空间里的每个事物都会对孩子的音乐学习产生影响。亨特和苏里凡认为在儿童学习的生活空间中,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文化情境:包括民族的和社区的诸多因素及价值,在这里,我们要充分重视儿童音乐学习的母语文化,音乐的学习不仅是技能的获得,同时也是音乐文化的习得。(2)家庭环境: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如果父母能够随时随地地唱唱吹吹,使家庭充满了音乐的空气,这样孩子就不知不觉地喜欢音乐了。音乐学习中良好的家庭环境不只是来自于父母对音乐的热爱和行为,塑造音乐学习的习惯也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先天的环境,父母后天通过自我的不断完善创造环境是有必要的。(3)当前的学校环境:包括学校的文化、班级的价值取向、学校所在地。(4)学校组织或班级组织:包括交流方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同伴的影响。(5)教师的个人特征和教师行为:如人格结构、宗教信仰、社会态度和生活哲学等以及具体的教学态度、教学实践、对学生的反应、教学策略的变化等。了解儿童音乐学习的环境特征,对成功的音乐教育设计来说是一个关键。

(四)儿童音乐学习的社会因素

从人类学家的角度来说,音乐是一种人类行为,不仅如此,音乐还是一种社会活动,有赖于一个社会的人们对它的某种共同认同。人类学家梅里亚姆曾提出音乐的10种社会功能。1.情绪表现:情绪的宣泄,观念的表达。2.审美欣赏:听赏音乐,参与音乐活动。3.娱乐:把音乐作为消遣和娱乐品,是多数社会的常见现象。4.交流:音乐的交流功能与语言不同,它是特定社会中人们共同理解的一种情绪的传递。5.符号象征:符号化可以体现在歌曲的词意中,也可以体现在音响的文化意义以及人类经验发生联系的深层符号意义中。6.身体反应:用音乐伴随舞蹈和其他身体活动,是人类行为的普遍现象。7.强化对社会规范的符合:在许多文化中,音乐被用作指令或警号。8.树立社会机构和宗教仪式的权威。9.为文化的延续和稳定服务:在一定意义上,音乐是表现价值体系的总和活动,是表露特定文化内部心理的核心手段。10.促进社会的凝聚力:音乐常用来团结人民。除此之外,音乐的社会功能还有很多,正是因为音乐所具有众多的社会功能,因而儿童音乐学习不仅是一项个人行为,更是为了适应社会,与社会环境互动下的共同行为。与此同时,我们的音乐生活与社会生活更是密不可分。

(五)儿童音乐学习的教育引导

任何一个孩子,哪怕他被认为是愚笨的,他的身上都蕴藏着不可估量的、让人惊讶的巨大潜力。然而,依然有很多父母甚至教师会在没有发掘和培养孩子音乐性之前就肯定了自己的孩子不适合学音乐。在他们的价值观中更看重音乐技能的培养,而不是音乐对人全面发展的影响。儿童天生不具备音乐能力,但却具备获得音乐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非正式的音乐教育和正式的音乐教育将以交叉的方式不断引导儿童音乐学习。非正式学习往往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周围的音乐文化、家庭习惯、伙伴交往、社会环境、校园文化都在不自觉地影响着他的音乐生活和行为,以一种随意的、自然的、没有明确目标的音乐学习。正式的音乐学习中,如果儿童在进入幼儿园或者一年级的正式音乐教学之前,没有接受过有建构或无建构的非正式音乐的引导,那么,他们会因为许多学校音乐教学的方式遇到困难。比如,教师为了使学校的语言教学能够成功,会要求学生在入学前就具备一定的自我表达能力与技巧。现实是,大部分学生在开始正式的音乐学习之前,很少有机会单独表现音乐。即使进入正式学习之后,音乐教师也很少提供机会让学生在音乐课上单独唱歌或者进行创造之类的活动。多数正式的音乐教学都是教一群孩子全体重复或者其他小朋友的声音。

二、对儿童音乐学习的思考

(一)为什么要学习音乐

儿童为什么要学习音乐呢?对于儿童的人生来说,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应该是最为终极的答案,当然儿童学习音乐也是为了传承一定音乐文化。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也是在思考音乐的价值何在。在我国现行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课程中,普遍认为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审美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开拓创造———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社会交往——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文化传承———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一部分,其审美价值是核心,审美一词经常出现在音乐和艺术的讨论中。许多学者认为,审美的过程不包含实用和功利的目的。相反,其价值在于它给人带来的内心的领悟、满足和快乐。通常审美的过程都有情感的参与,情感在审美体验中是永恒存在的,而且审美是需要亲身体验的,儿童只有亲身参与到音乐的活动中才能有音乐的体会。最为关键的是,审美的结果是更为丰富和充满意义的生活。

音乐的非音乐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很多时候学习音乐不是因为音乐本身,而是通过音乐的学习能够让儿童在其他方面更为优异,尽管作为音乐教育者并不提倡这样的想法,但是音乐的非音乐价值一直备受关注。在此方面也有很多研究。首先,音乐学习能对其他学科产生迁移作用,尤其是在语言艺术方面。匈牙利的柯达伊歌唱学校的一项研究宣称,在音乐训练后,学生的一般学习能力有所提高。其次,音乐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习态度。有研究表明,学校的课程方案若含有丰富的音乐教学和活动,这些学校的学习环境就富有吸引力。行为矫正研究也表明,在学校课程的其他领域,音乐可以作为积极的强化物。

(二)儿童一定要从学习乐器开始学习音乐吗

我们首先要理清两个问题:(1)儿童为什么要学习器乐?(2)学习器乐的过程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很多人都认为学习器乐的主要目的是掌握一门音乐技能,当然,音乐的表现需要载体和途径,最常见的是演唱、演奏、识读乐谱和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具有一定的音乐技能才能更好地走进音乐、体会音乐和表现音乐。可以说,我们让儿童学的不是器乐,而是通过器乐的学习来学习音乐,最终是要走向音乐本身。如果是抱着学器乐而学器乐的价值理念,就会逐渐忽视学习音乐的本质。那么,学习器乐的过程中需要具备哪些能力?不论是歌唱还是演奏,都需要掌握一定的表演技能。以钢琴为例,很多家长认为弹钢琴的手更为重要,总是会咨询自己孩子的手适不适合弹钢琴。学琴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生理条件,但不只是生理条件。弹琴要集听觉、视觉、触觉和感觉于一体。识读乐谱需要认知和视觉的辨别能力,基本弹奏需要肢体的协调控制,弹奏出来的音响需要听觉分辨音高、节拍、节奏等音乐表现要素,而且弹奏是一个系统性、连贯性和反复性的过程,是综合感官的调动。因此,本文的观点是,在学习乐器之前,帮助孩子先建立一定的识谱知识、听觉辨别、节奏感觉和旋律歌唱的能力是必要的,至少让孩子能够在比较自然的过程中学习器乐。

摘要:通过一定的理论阐述,分析儿童音乐学习中的影响因素,领悟儿童音乐学习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同时透过近年来我国儿童音乐教育中的几个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策略。

关键词:儿童,音乐,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03.

[2]陈鹤琴.儿童音乐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0.

影响及思考 篇2

中共薛城区委组织部

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三提五统”,根治了“三乱”,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也给镇村两级财政带来了减收缺口,基层组织“无钱办事”的矛盾日趋突出。因此,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尤其是一些“空壳村”的集体经济,解决好村集体“无钱办事”的问题,已成为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影响“空壳村”增加收入的主要原因

1、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经济“空壳村”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总认为在新形势下,中心工作就是解决农民增收致富问题,把发展集体经济与个体私营经济对立起来,认为没有必要发展集体经济;也有的同志虽然认识到发展集体经济的必要性,但思想解放程度不够,畏难发愁,不敢试,不敢闯。

2、个别村干部素质不高。个别村干部缺乏大局意识,村班子不团结,在一些关系发展集体经济问题上往往不能达成共识,从而制约集体经济的发展。有的能力缺陷,缺少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和方法。另外,有些村干部只顾自己致富,不能尽职尽责,不为村集体出力着想,这也是这些村迟迟“薄弱”的原因。

3、无明显资源优势。在经济“空壳村”中,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缺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的资源优势,由于资源的先天缺乏,致使新上村办企业数量不足,从而影响了村级收入。

4、无明显区位优势。部分“空壳村”或远离城区、镇区,或交通不便利,致使村里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缓慢,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也就成了一大难题。

5、债务包袱沉重。造成债务负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村盲目上企业,而后又疏于管理,形成债务;有的是为完成上缴的税费,一些村农民拖欠,村集体又无收入,不得已只好借贷垫缴;有的村吃喝风严重,也加重了村级债务负担。在被调查的经济“空壳村”中,都有不同程度地负债,最高达60余万元,最少的也有几万元,沉重的债务负担,致使村里无力发展集体经济。

二、发展“空壳村”集体经济的几点对策

1、统一思想,切实解决好忽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思想认识问题。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村级收入,是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和保持农村稳定的客观需要,是减轻农民负担,搞好村级服务,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效措施。解决“空壳村”问题,必须以提高村班子的思想认识为切入点,加强对班子的教育培训,使他们充分认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增强解决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增加收入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同时,引导村干部 破除“左、旧、小”的思想束缚,树立敢闯、敢冒、敢试的新观念,铲除畏难发愁、无所作为的懒汉懦夫世界观,树立穷则思变、艰苦奋斗的良好精神状态。

2、选好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带头人。选好带头人是发展村级经济的根本。对“空壳村”村班子,要大力整顿,坚决把那些政治素质不高、经济意识不强、能力平庸的村干部赶下台来。要拓宽选人视野和用人渠道,采取两推一选、公开选拔、挂职下派、异村兼职、从外出务工人员中回请,从复退军人、致富能手中挑选等方式,不拘一格选贤任能,切实把那些综合素质高、发展意识强、有一定致富能力和水平、愿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的优秀人才选拔进村班子,特别要注重选拔那些既有为民奉献精神和公正办事的态度、又有经济发展能力的“能人”型业主党员担任村书记,充分发挥他们懂经营、善管理、信息灵、交际广,对发展村级经济有谋有招的优势,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尽快走上快速发展的路子。

3、选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路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选准路子,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鉴于大部分“空壳村”在资源、区位方面暂不具备优势,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1)一些土地条件好的村,要集中精力在土地上作文章,以地生财,搞好土地经营。各村应适应农村结构调整的新形势,通过反租倒包、土地入股、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等形式,扩大对外界的接触,想方设法吸引外地或本地种、养殖大户或外商前来发展高效种、养、加,实现集体和农民双增收。(2)地处山区的经济“空壳村”,要发挥好“靠山吃山”的优势,向“荒山”要效益、要收入。可以由村集体统一开发荒山,栽植优势果品,实行分户承包经营,以此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一些畜牧养殖基础好的村,可抓住实施畜牧强区的机遇,兴办畜牧小区,实行租赁经营,以此带动村级增收。(3)围绕农业作文章,搞好社会化服务。一些农业基础好的村,可为农民提供机耕、机收、机播及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或为农民提供种苗、技术指导、畜禽疫病防治等服务,根据“有偿、微利”的原则合理增加村级收入。(4)对闲置的村办企业、村集体的农用机械、小型水利设施、塘坝、水库、果园、大棚等集体资产实行承包、租赁经营,使呆滞资产焕发生机。此外,“空壳村”还应在放手鼓励农民发展私营企业,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中增加村集体收入。

4、妥善处理村级债务。应抽调纪检、审计、经管等有关人员组成专业小组,对村级债权、债务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查。在此基础上,把超过国家银行利率规定的法律禁止的高额利息降下来,把白条入帐、重点报帐的虚假债务剥离出来,把不合理的开支清除出去,采取清欠还债、拍卖还债、核销减债、降息减债的办法,妥善处理已形成的不良债务。同时,采取成立民主理财小组、村帐镇管,建立健全财务收支制度等行之有效的办法,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减少不良债务的发生,使村级集体轻装上阵,快速发展。

5、实施强带弱帮扶措施。一方面,由经济强村与经济“空 壳村”结成帮扶对子,既发挥经济弱村土地资源较多、劳动力充足的优势,又拓宽经济强村的发展空间,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两村双赢的发展局面。另一方面,实行多头帮扶。根据经济“空壳村”的特点和实际,实行派驻工作队、领导包村、部门包村、干部挂职等不同形式进行帮扶,积极为经济“空壳村”提供资金、信息、技术等多方面服务,切实解决制约其发展的缺资金、缺技术、缺路子的“三缺”问题,最大限度地帮助“空壳村”尽快发展起来。

影响及思考 篇3

一、研究背景

良好的思维习惯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产。儿童思考能力越强,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就越强,因此,不要错过儿童思考能力培养的时机。但是当前,儿童思考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社会没有足够重视对儿童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师注重向儿童灌输知识,忽视了儿童思考能力的培养;父母没有营造良好的家庭思考氛围等多种不利的因素,都限制了儿童思考力的发展。事实上,儿童思考能力越强,就会越具创造力,只有学会思考,才能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总之,儿童思考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儿童思考能力的培养要及早进行。

二、影响儿童思考能力培养的因素

(一)社会和学校的不当观念和政策影响了儿童思考力的培养

社会对于人才的评价和选拔都是基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所获得的文聘,不重视考查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造成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都追求高成绩,忽视了儿童思考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学校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重视结果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教师为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难以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发展。另一方面,学校为追求学生的高成绩,音乐、美术等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课程安排相对较少,学生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灌输,没有多余时间去思考,学生的思考能力由此而削弱。

(二)家庭教育的忽视影响儿童思考力的培养

在家庭中父母营造一个良好的积极思考的氛围,有利于儿童形成独特的个性和培养儿童思考的能力。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多数父母强调以知识为主的学业成绩,根据成绩来衡量孩子的能力,这会使孩子的思考能力变得狭窄,孩子的潜力和天分也会被扼杀,同时加重了孩子的压力,儿童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受到阻碍。另一方面,有些家长管理儿童过于权威或过于宽容,都不利于儿童的思考能力的培养。

(三)教师的不当教育行为影响儿童思考能力的培养

对于新入学的儿童来说,他们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这是接受正规教育的新起点。这时教师的重要任务不是传授儿童文化知识,而是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而学会思考是良好习惯中至关重要的。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习惯,应当处在教育的首要地位。当前,由于社会和学校评价体系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以灌输和记忆知识为主;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不符合儿童的特点;教师没有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思考等多种情况。久而久之,儿童逐渐对学习感到失望,时常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发现问题的心灵渐渐变得麻木,失去了敏锐的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思考能力发展受到阻碍。

(四)学生自身的不良学习行为影响思考能力的培养

儿童的认识、情感和意志都不成熟,不良的行为很容易养成。受到学业成绩测评的影响,学生注重答案的正确性,忽视对问题的理解和深入思考;电子设备的丰富,很多儿童沉迷于电脑游戏等,对学习缺乏兴趣,自己内心屏蔽了思考问题等不良的学习行为。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儿童渐渐习惯用别人的思想取代自己的思想,别人的见解取代自己的见解,这将会影响自身思考能力的发展。

三、儿童思考能力培养的对策

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充满探索精神的探索者。如何去引导孩子,使他们每天都能从中发现一点什么东西,使儿童每走的一步都成为走向思维的源泉,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会思考、会探索和有智慧的人,这是许多人应该思考的问题。当然这需要社会、学校、家庭、教师和儿童自身的共同努力。

(一)社會和学校转变教育观念

21世纪的今天,学生不会思考,就会失去竞争的能力。因此,社会应逐步转变选拔人才的标准,由注重成绩和学历转向学生的综合能力,而思考能力就是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社会应该重视思考能力的改革和发展,提供自由的教育环境,积极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转变评价观念,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综合全面地评价学生。

(二)家长重视儿童思考能力的培养

父母应该教会孩子思考,因为思考是一个人今后学习和生活的基础。

1. 家长转变以儿童成绩的高低评价儿童能力的观念。富兰克林说过:“读书是易事,思考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儿童思考能力越强,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就越强。家长应该转变观念,减轻孩子的负担。学习是重要的一方面,但是不能忽视思考能力的培养。

2. 家庭教育民主化。家长应该创造积极思考的家庭氛围,给予孩子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父母应积极引导孩子思考,在问题的处理上,给予孩子发表观点的机会,凡是儿童能够自己想的,应当让自己想,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3. 父母应该教给儿童正确的思维方法并鼓励儿童进行思考。父母应该经常从不同的角度向孩子提问,训练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常与孩子争辩,引导孩子进行思考,同时让孩子敢于提出问题,激发孩子思考的能力。

4. 童话、音乐、游戏及大自然的旅行,是培养儿童思考能力的正确方法。童话人物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童话语言在儿童的意识中是活生生的,父母应该经常给儿童讲童话故事,通过童话让儿童去想象和思考。父母应多给孩子听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音乐。音乐不仅能陶冶人的心灵,同时音乐旋律能唤起孩子一些鲜明的形象,是培养儿童思考力的好方法。智力游戏充满趣味,在游戏中,儿童积极地参与,通过脑力和体力劳动,思考力得到迅速提高。父母应该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旅行,在大自然中培养儿童探索大自然的欲望及儿童的思考力。

(三)教师注重儿童思考能力的培养

教育,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成为会思考问题的人。

1. 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目的。教师应把由知识传授为本的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转向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上,允许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思考。

2. 发挥教师榜样的力量。教师应该做一个善于思考,善于探索问题的人,让学生从内心想要向老师学习,学生才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更好地学会思考。

3. 创设民主和谐的班级环境。转变师生关系,尤其是处在儿童期的学生,教师更应该与之有好的接触,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讨论并解决问题。

4. 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赋予教学内容一定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教学方法的运用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选择游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力的方法进行教学。

5. 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化,努力做到生态教学。提问和师生的互动是基于培养儿童的思考力的目标,而不是教学过程的形式化。教师要深入地分析问题,如何提问才更有利于学生思考,课堂组织切勿僵硬化。

(四)儿童自我意识的提高

儿童的认知、情感和意志都不成熟,易受环境和周围人的影响。如果在一种积极思考的环境中,学生自己也会意识到思考的重要性,遇事也会积极地思考,即使有些不良行为,也会及时改正。儿童产生思考的意识,本身也是儿童思考力的发展过程。

影响及思考 篇4

(一)地方财政税收收入减少

“营改增”导致了短期内财政税收的减少,使地方财政税收承受着巨大压力。将营业税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由于营业税是地方税,并且是地方税中最大的一个税种。如果营业税被增值税全面代替,将大大缩减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使得地方政府的安全阀失灵。

(二)“营改增”后地税征管体系将受到冲击

经过2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地税系统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完备的省、市、县、所四级行政管理和征管系统,这是地税职能得以发挥的关键。近年来偏远地区的税收没有出现大的跑冒滴漏,跟这套完备的征管系统有很大的关系。然而随着“营改增”的深入,由于以票控税手段的缺失,对管户的有效控管力将受到影响,地税征管体系也势必受到冲击,进而制约地税职能的有效发挥。

(三)“营改增”后地税机关行政能力将减弱

受国地税征管范围和部分税种收入分享比例调整的共同影响,地税机关提供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例从1994年的73.85%逐步下降,但还是一直维持在50%以上,为地方政府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做出了重要贡献。按照现行“营改增”政策,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后的收入仍归地方政府所有,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不大,但是对全市财政收入的构成造成了影响,这不利于地税工作的开展。

二、“营改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央和地方的权责划分问题

“营改增”后,地方政府失去营业税这一主体税种,地方税收收入明显下降,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较之前缩水,这将不利于地方税收工作的开展,不利于地税机关对地方财政的有力支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地方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如何划分增值税收入以及中央和地方事权的划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营改增”相关规定的行业细则不明确

纳税人难辨认自己是否处于试点行业。经济的发展进步,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分,导致很多的服务类型由于“营改增”的规定和细则没有明确说明,纳税人比较难辨认是否处于“营改增”的试点行业。比如:从事健康咨询或金融保险咨询的咨询公司,是属于“营改增”鉴证咨询服务里的咨询服务交增值税,还是继续交营业税?

(三)给地方税收征管系统带来困难

从税务制度上就可以看出,两者在税制的定义上就有很大不同,在征收方式和征缴渠道上存在诸多不同,那么“营改增”如何有效的进行税种对接,采取有效做法?从当前情况来看,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营业税征管范围广泛,税目、税率设置较多,但不需要划分纳税人类别,而增值税还要划分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特别是营业税的免税范围、减免税项目和税收优惠政策极多,改为增值税后如何沿用,又怎样对接,亟待研究解决。

(四)会计核算的难度加大

以前的税务工作中,对于以营业税为主的企业,会计入账和核算工作都比较简易,便于操作。然而在“营改增”后,会计的处理开始变得复杂化,使得会计核算的难度加大了很多。会计从业人员,尤其是企业财会,要接受一定的培训和教育,适应新的税务核算工作的变化。

三、完善营改增对地方税收影响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地方税收分成比例,确保地方财政收入

在地方税收的征缴中,应提高增值税比例,有助于让地方政府保持对财务和税务的工作积极度,同时对当前的经济起到缓冲和维稳租用。中央政府需要注意,增值税调配给地区政府的比例问题,在“营改增”政策转入全国推行后,中央政府的财税收入肯定会有所提升,那么分配给地区政府的钱款也会增多,要科学合理的制定中央和地区政府税收分配制度和关系,因而政府间的合作才能有效展开,让增值税改革工作能够有序的推广至全国范围。

(二)加大中央对地方大转移支付力度

“营改增”会让归于地方政府的财税种类变少,从而降低地方财政收入,而且在财政支出上,也会削弱其政策支持力度。对于中央政府而言,“营改增”会让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因此在改革的过渡时间段内,给予地方政府相应的转移支付作为地方财政支出的有力保障,稳定地方财政收入来源,大力支持地方政府合理高效的开展政务工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以地方财政公共支出刺激消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扩大消费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优化产业结构。

(三)增加地方其他税源,重构地方税收体系

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之后,地方政府的财力缩减,单靠中央的转移支付或补贴,难以激发地方政府开展工作的主动性,所以,除了中央的拨付,地方应积极培育地方新税源。地方一方面要填补这一财政流失,另一方面不能给普通企业和老百姓增加新负担。推进其他税种的改革实施,例如:房产税、企业所得税。

参考文献

[1]李永海,孙群力.税收负担、政府管制对地区隐性经济的影响研究[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02).

[2]梁飞.地方财政收入预决算偏离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6).

[3]纪金莲.增值税“扩围”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表视角[J].商业会计,2016(06).

影响及思考 篇5

公安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群众工作,人民群众是公安工作的重要依托和力量源泉。长期以来,我局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警民关系,警民关系和谐稳步发展,为建设和谐互助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发展,企业改制,社会转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人民内部矛盾日益显现出来,针对这些情况,我局广大民警结合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执法为民思想,常怀爱民、为民之心,常存便民、利民之意,通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进一步关注社会需求,了解民情民意,密切警民联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我局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密切警民关系

互助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座落在祁连山南麓,湟水河北岸,是一块土地肥沃、民风淳朴、风景优美的宝地,被称为“彩虹的故乡”。境内有西宁市曹家堡飞机场。兰西高速公路、青藏铁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县总面积3423.9平方公里,辖区19个乡镇,294个行政村,人口37.5万人,居住着汉、土、回、藏、蒙、朝鲜等12个民族。

近年来,土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伴随着改革发展的步伐,互助县公安局党委一班人带领全体民警,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回应人民群众的 1 新期盼为目标,以队伍正规化建设为抓手,以解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着力点,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真正做到基层民警满意、党委政府满意、人民群众满意。

(一)多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结合新形势下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我局全体民警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不断改进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察民情,了民意,解民困,不断推出实实在在的便民利民为民新举措,做到主动热情、及时周到、优质高效为民服务。自“公安民警大走访”活动开展以来,互助县公安局领导带头,全警参与,全县民警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送温暖、送平安、送法律、送服务,听民声、访民意、察民情、排民忧、解民难,积极、扎实开展大走访实践活动,从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不断改善公安队伍的自身形象和作风,努力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公安工作,密切了和谐警民关系,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活动中,我局组织广大民警深入到残疾人、孤寡老人、贫困病重人员、困难学生和失业人员家庭中走访慰问,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度过生活难关。五峰派出所民警了解到上庄村村民周桂兰和石湾村村民吴吊过因出嫁而被注销户口十多年,给二人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的情况后,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积极调查了解、认真核对翻阅旧底册,及时为二人恢复了户口。当从民警手中接过户籍簿时,二人满脸喜悦,连声说:“谢谢。”林川派出所 2 针对目前辖区部分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尚未办理二代身份证的情况,他们克服困难,在南门峡派出所为185名返乡人员办理了二代身份证。从而进一步密切了警民关系,增进了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针对走访中了解到的我县摩托车拥有量大,无牌无证现象较为严重的实际,交警大队积极筹划,认真部署,紧密结合“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将群众的期盼转化为实际行动,深入到蔡家堡乡、西山乡、东山乡等偏僻村落开展三轮汽车、摩托车注册登记及驾驶证的办理业务。在工作中,民警们克服严寒气候条件及办公场所简陋、拥挤等困难,始终以热情大方、文明规范的良好形象接待着每一名办事群众,受到群众的好评。期间,共办理车辆注册登记38车次,受理驾驶证40人次,摩托车年度检验10车次。

据不完全统计,互助县公安局在“大走访”活动中共走访290多个行政村,捐款3万余元看望慰问群众1257人(户)次,与特困家庭结帮扶对子120余个,走访重点寺院230余人(次),走访宗教上层人士180余人(次),召开各类座谈会20多场,征求到改进公安工作的建设性意见45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000多份,及时发现并排除各种不稳定因素5条,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4起,调处各类治安案件45起。

(二)体察民情民意,积极为民服务。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活动,我局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入手,采取上门走访与召开警民座谈会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问卷调查,广泛征求群众对队伍建设和业务建 3 设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针对群众反映问题进行认真梳理,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对民警工作中存在问题及时进行纠正。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基层基础建设的导向,积极营造警民互动的良好氛围。今年以来,各队所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积极邀请党政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公安机关视察、座谈、汇报工作,征求意见,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困难群众家庭,走进受害人家庭,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疾苦,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有效地增强了公安工作的透明度,加强了警民沟通协作,进一步推进了和谐警民关系,树立亲民形象。为进一步加强警民联系,突出关注民生、服务民生主题,县局在派出所及个别“窗口”单位实行全天候为群众提供服务,随时解决人民群众报警、求助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杜绝了“夜里敲不开门、关键时刻找不到人、报警求助拨不通电话”等现象的发生,把基层公安工作真正融入到人民群众之中。19个乡镇派出所利用节假日,采取走村进户、主动上门、现场办公等方式,积极为群众提供居民身份证办理、法律政策咨询等系列服务,把“被动服务”转变成“主动服务”,把派出所转变成走向田间地头、走近平民百姓的“流动派出所”。期间,上门为群众办理户口、身份证,发放户口簿、身份证等2300余件。针对群众经常会遇到一些急事、难事、险事等实际情况,通过民警下乡巡回、公路巡逻、报警电话等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及时发现并救助遇险受难群众27人(次),调处化解矛盾纠纷100余件,及时消除了各种不安定因素,有效地 4 维护了辖区的治安稳定,确保了辖区的和谐安宁。

(三)提高破案率,降低发案数,增强群众安全感。“群众看公安关键看破案”。人们历来就把能不能破案当作衡量公安机关能力高低的主要指标。破案率高才能有效打击违法犯罪活动,震慑犯罪,减少犯罪,从而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只有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才会满意。为此,我局紧紧围绕公安职能,有效履行职责,提高破案率,降低发案数,增强群众安全感。今年以来,针对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两抢一盗”、街路面犯罪、严重暴力犯罪等违法犯罪问题,我局一方面积极采取防范措施,坚持在城区和主要乡镇路面开展24小时治安巡逻,并结合城区和主干道“高峰站点”工作,有效控制路面动态,提高见警率和群众安全感;另一方面,集中优势警力,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打击整治专项行动,保持严打高压态势,进一步改善社会治安面貌。此次活动中,刑警大队重拳出击,攻坚克难,先后破获了顾进柱涉嫌故意杀人、王成德涉嫌奸淫幼女、薛成发涉嫌盗窃等一批恶性案件,挽回人民群众经济损失十多万元。同时,还抓获了9名网上在逃人员。刑侦民警还积极走进逃犯家中,敦促犯罪嫌疑人早日投案自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涉嫌强奸罪批捕在逃8年的刘志德投案自首,并如实供述了犯罪事实。东山派出所民警多次走进犯罪嫌疑人那定财家中,向其家属讲法律,讲政策,通过细致、耐心的开导教育,取得其家属的理解与支持,在其家属的劝说下,外逃两年五个月的那定财从西藏返回,到东山派出所投案自首。加定派出所得知犯罪嫌 5 疑人朵才让加逃之甘肃省敦煌市的线索后,积极与敦煌市公安局取得联系,及时将其抓获归案。进而有效地震慑了犯罪,维护了社会治安稳定。

(四)实行警务公开,增强了警务工作的透明度和规范性。为畅通监督渠道,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倾听群众意见,我局定期对辖区群众进行走访,组织召开警民恳谈会、执法监督员座谈会,充分尊重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落实整改,提升群众的信任度。同时,向当地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汇报工作19次,征求意见和建议27条,并认真制定整改措施,加以整改,从而提高了工作透明度,赢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进一步密切了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促进了警民关系的和谐发展。

(五)警营开放,增进感情交流。为了增强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了解,我局积极开展警营开放日活动,西山、丹麻派出所及消防大队邀请辖区群众及在校师生参观并参与警营生活,介绍了公安机关开展“三基”工程建设情况及民警单警装备情况、警务枪支、派出所的接处警工作、户口身份证的办理流程。通过师生及群众积极参与模拟接处警体验等活动,加强了警民沟通和交流,进一步促进了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

(六)进行法制宣传,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今年以来,我局加大公安宣传力度,110指挥中心民警走上街头,开展了以“完善

110、和谐警民情”为主题的爱民实践活动,共发放宣传材料1500余份,展出展板30余块,引导和教育群 6 众加强自我防范意识,正确对110的认识。交警大队联合塘川、东山等交警中队“进农村、进社区、进单位、进学校、进企业”,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塘川镇、宁互公路沿线村庄、威远镇街道社区、汽车站、公交公司、东山中学等单位,设立宣传点,结合各地发生的实际案例宣讲交通安全常识,讲解车辆落户、检验、驾驶人办证等交通安全知识。截止目前,共展出交通安全警示展板120张次,横幅30余条,发放宣传材料14000余份,受教育群众达15000人次。进一步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各派出所民警主动上门,为学校师生进行法制讲座和教育,分析当前的治安形势以及易发案件的类型,通过典型案例的讲解,揭露犯罪分子惯用的作案手段,并对如何预防提出了对策,让学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有效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整个讲座贴近学生生活,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受到校方及广大师生的欢迎。同时还开展法制宣传及防火、防盗和燃放烟花爆竹的安全防范知识的宣传,发放安全防范小常识宣传单20000余份等,积极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威远镇派出所、刑警大队与电视台合作,制作并播放了《警情通报》专题节目,讲授防范技能,提高群众安全防范能力,有效揭露犯罪手段,使更多的农户和群众明白了防范措施和手段,进一步提高群众的安全防范能力,密切了警民关系。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我局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中,做了大量而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仍有一些不和谐因素,影响了警民关系的健康发展。

二、当前影响警民关系的因素

(一)主观方面的原因。

一是个别民警的自身素质不能适应工作需要,对新的公安工作法律法规不熟悉,不准确,存在业务能力不精,理论水平不高等问题,并且不注意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学习始终处于表面,工作作风不扎实,热衷于吃喝玩乐和业余享受,心思没有全部放在工作上,上班时间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警服一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极大损害了警察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二是极个别民警的群众工作能力不强,有的甚至不会做群众工作,工作中面对各式各样的群众普遍感到压力大,难度大,存在畏难情绪,怕做群众工作,民警不知道怎样去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做群众工作时方法简单,缺乏深入群众的工作作风,没有真正将群众工作做到位,因此也很难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三是执法不规范,执法形象不好。少数民警执法不严、执法不公、办关系案,严重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个别民警在执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作风简单粗暴,对待群众态度冷漠,推委刁难,吃、拿、卡、要现象时有发生。四是少数民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不强,遇事不能从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而是私心膨胀,贪小利、图享受,有的民警执法不严、执法不公;有的民警纪律松驰、行为失范、警容不整,甚至打人骂人、滥用警械;有的民警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引起群众反感。总的来说这些人缺少对待人民群众最起码,最基本的感情,也就是为人民服务宗旨不牢固。长此以往,就造成了人民群众 8 对我们工作的不满意,不支持我们的工作,严重影响了警民关系。

(二)客观方面的原因。

一是相当一部分群众在崇尚民警职业的同时,希望民警是万能的,既是侦察破案、打击犯罪的能手,又是排忧解难、保护社会安宁的卫士。然而,一旦希望无法及时实现,消极的看法就会产生,甚至可能转化为负面效应。在频繁的警民接触过程中,一些群众由对少数民警形象、作风的非议甚至鄙夷而形成对民警群体的错误认识;由对一些民警工作绩效的不满意导致对公安机关职能作用的怀疑;由极少数民警身上存在的违纪违法问题产生对整个公安队伍的不信任。这些有失偏颇的认识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警民隔阂。还有部分群众法律知识有限,对刑法等实体法有所了解,而对刑事诉讼法等程序法知之甚少,特别是对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和刑罚的执行等有关规定不够了解,以致对正常的警务活动产生误解。

二是非警务活动因素影响。随着企业改制,征地补偿、修路筑路,住房拆迁等各种人民内部矛盾转化为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凸现出来,政府等职能部门常常会出于“维护稳定”的考虑,要求警察参与非警务活动,在这种情况下,群众自然会把激愤的矛头指向公安部门,把积怨和不满发泄到民警身上。在这些被动的非警务活动中,公安机关自身的形象和经长期工作赢得群众的信任被逐渐冲淡了。

三、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对策

和谐的警民关系成败在警,作为警察,可能无力改变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所以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通过警察的实际行为来影响社会公众,从而主导警民和谐关系的构建。

(一)政治建警,提升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水平。“打铁还得自身硬”,人民警察要取得群众的信任,首先,得从自身做起,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公安民警头脑,不断提高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强化全局意识,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继承发扬公安机关优良传统和作风,严守公安工作纪律,“自重、自省、自警、自律”,努力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始终保持人民警察的政治本色。其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广大民警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想尽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把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常怀一颗律己之心,常怀一片体贴之情,用自己的真心换取群众的真心,用自己的真情感动群众。只有最朴实、最真实的警察形象才能走入群众的内心,获得群众的支持与信任;再次,坚持公平正义,办事公道,让群众信服。正所谓“公生明,廉生威”。广大公安民警肩负着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责任,只有办事公正,处事公平,这样才能让群众信服和信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用法律去维护公平正义,这样才能永远获得群众的支持,警民才能形成水乳交融的和谐关系。

(二)完善制度,建立健全民警与群众的沟通机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彼此的交流来建立。因此,如何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是我们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大力推进警务公开,把各种制度、收费、办事程序公开,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通过各种渠道接触群众,多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场所去走访群众,与群众交心谈心,了解群众的所想、所需,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另一方面民警应该利用走进群众的机会,宣传法律法规以及公安工作的办事流程,使群众了解、理解和支持公安工作,也能发挥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监督作用,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正所谓警力有限,民力无穷,这样才能有效的弥补警力不足的缺陷。

(三)热情服务,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基层公安机关,我们要以群众满意为工作的最低标准,切实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让人民群众从身边事例感受民警作风转变。要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依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保护国家、集体财产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良好的治安秩序。同时,全体民警要坚持“服务在先”的理念,不断改进和强化服务意识,要进一步规范行为,心系群众,文明执法,秉公办事,采取多方面、高质量的便民利民措施,特别要注意选择突破口,从涉及群众利益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入手,从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入手,真抓实干,竭诚为民服务,使群众真 11 正信服,从而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密切警民关系

影响及思考 篇6

【关键词】高中生;网络;影响;调查;思考

计算机网络以最快的速度影响着人们学习、工作、休闲、通信的方式,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思维及行为。现代青少年唱着新人类的歌曲,踏着新需要的音符,迅速走进了网络化的时代。高中生作为青少年中的一个最活跃的群体,他们每天面对的是高强度的学习,还有不定期的补课,其本身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这使他们感到压抑。他们的思想感情需要一个宣泄的突破口,疲惫的身心需要一个放松的空间。网络以其独有的自由便捷特点,自然成为有强烈好奇心的高中生首选的方式。网络已成为高中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娱乐休闲的重要平台。但他们的心理尚不够成熟,极易受不健康网站和游戏的诱惑而不能自拔,这极大危害了他们心理健康。网络

对高中生学习和生活产生的影响,不能不引发有责任心的教师深深的思考。

一、高中生上网的基本情况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既有城市学生也有农村学生。日前,笔者针对我校高一年级1145名学生从六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个别学生进行座谈。调查结果如下:

1.学生状况:被调查对象,城市学生716人,农村学生429人,男生642人,女生503人。城市(含市区和县城)学生有91%上网,农村学生上网者达到66%。对高中生上网持支持态度的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88%。

2.时间地点:被调查者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65小时, 有71.4%的学生在家上网,15.6%的学生在网吧上网。

3.上网活动内容:70%的学生在网上看电影或下载歌曲,60.5%的学生在网络上聊天,56.3%的查阅学习资料,38.6%的查看娱乐新闻,37%的玩过网络游戏(调查表中此项可多选)。

4.性别比较:男女生上网比例没有明显差异, 但上网内容上有明显差异, 男生玩电脑游戏的较多, 女生上网聊天的较多。

5.学生对上网的态度:认为上网对学习有不利影响的只占到20%, 认为对学习有利和对学习没有影响的各占40%。

6.父母对上网的态度:限定学生上网时间的占51%,不加限制学生上网的占25%, 家长陪同上网的占12%,坚决制止上网的占12%。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高中生上网是一种普遍现象,是大势所趋。家长和教师有义务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使网络能更好地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服务,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的提高。

二、网络对学习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拓宽知识渠道。网络的恰当应用可以作为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07年我校毕业生小梁,当年参加武汉大学的自主招生,被英语专业提前录取。她在与同学交流学习经验时谈到,从高一开始,每天利用一小时上网听英语广播和进行网上英语对话练习,提高了听说能力,掌握了英语发音技巧,增强了自信心,也增长了不少异国的文化背景知识。利用网络英语对话、收发电子邮件、听英文歌曲等,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词汇量,扩大阅读面,提高英语水平。

2.便于自主学习。网络是一个社会大课堂,在这个大课堂里没有固定的教师,没有统一的课本,最适合的学习方式就是“自主学习”。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可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思考探究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计算机水平,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3.便于相互交流。网络的互动性有利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教师把课上使用的课件发到学生的电子邮箱,学生能在电脑上反复观摩和训练。教师将教育教学体会发表在个人博客中,便于家长、学生的交流学习,学生可通过聊天室与教师、同学交流学习方法,促进师生、生生互动。

4.了解高考信息。高中生可以利用网络了解最新的复习指导和高考动态,复习中就可以在教师辅导之外博采众长。这几年的高考,在改革探索之中,每年都会出台许多新的措施,如高校自主招生的信息等。学生也可以在网上事先了解,做好充分的准备来迎接挑战。

5.减轻学习压力。高中生面对高考,学习压力很大,需要一个放松心情,调节压力的平台。业余时间在网上看电影、听音乐等,只要控制得当,对学习是有利的。

(二)消极影响

1.上网时间难以控制,占用学习时间。不少学生反映,上网浏览时没有明确的目标,跟着网络走,信马由缰,感觉时间过得很快。个别学生长时间地上网聊天、看小说、打游戏,甚至通宵达旦,对学习造成严重影响。有的学生开始也想查资料扩大知识面,巩固所学的知识,可是一打开电脑就控制不住自己,总想看一些有趣的网页,稀里糊涂半天时间就过去了。

2.迷恋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影响身心健康。网络游戏的互动性、趣味性、虚拟性和刺激性,对涉世不深的高中生有很大的诱惑性。有的学生沉溺网络寻求刺激,上课精神萎靡不振,荒废了学业。甚至有的交网友不慎,上当受骗。

3.不良信息易使学生受到诱惑和毒害。学生上网,家长最担心的是不良信息对孩子的影响。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垃圾的生产地。庞杂的信息资源既有可能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也有可能造成学生思想和认知上的迷茫。特别是网上的色情、淫秽信息对正处于性心理萌动的中学生充满诱惑力。有的学生甚至沉溺色情暴力,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趋利避害

网络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吸引力和渗透性,它集多种媒体于一身,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学生可随时随地获取大量信息,自由地与外界进行思想交流。在网络时代,面对这把双刃剑,教师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使学生既增长对网络的驾驭能力,又促进学业发展,正是摆在社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面前不容忽视的问题。

1.净化网络环境,整治低俗之风。网络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特别是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今年1月以来,中央七部委联合发起整治网络低俗之风专项活动,关闭了传播淫秽、色情和低俗内容的违法违规网站,关闭淫秽、色情博客,公开曝光不法网站,查处了多家违规的网络技术服务商。通过专项整治行动,网络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大家都普遍认为,网上的淫秽、色情和低俗内容比以前少了。我们认为这项活动应坚持下去,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对网站的监督和考核,让学生享受一个健康绿色的网络环境。

2.学校要建立有利于中学生学习的网站。这些网站不应该是说教式的,而应该非常有趣味,能吸引住中学生,并能使中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学校应该调查中学生更喜欢什么样的网站,更喜欢什么内容的网站,并将这些有益的内容加到这些针对中学生的网站中,使它们能真正贴近中学生,把他们从网络游戏、聊天室中吸引过来。在这些网站中加入一些论坛,使中学生能在其中畅所欲言,发表对网站,对教师、家长、学校的看法和建议,促进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一些复杂或精密的实验仪器和实验过程,放在学习网站上提供学生反复观摩体会,各科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在网站征集学生解答等。

3.强化高中生的防范意识,提高其自身的抗干扰力和“免疫力”。教育学生认真践行《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坚持自我约束,树立对待网络的正确意识。具体地说,就是科学地安排上网时间;在明确上网任务和目标的前提下,有效地上网;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筛选、获取、运用有益的信息;较好地利用网络调控身心、休闲娱乐、辅助学习等。

4.家长要关注和指导孩子使用网络。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有71.4%的学生在家上网,一些家长对孩子上网听之任之,不注意采取必要而且有效的保护手段。不少双职工家庭,由于父母双方都上班,对孩子上网难以控制。现在,独生子女往往独居一室,建议不要把电脑放在孩子的卧室内。家长应具备网络知识,指导孩子正确上网,事先把网络世界存在的危害告诉孩子,和孩子一起制定上网规则,有效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与所看内容。

5.要进行积极的疏导。网络以其无可替代的功能,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工具。对思想特别活跃的中学生,不让他们接触网络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对他们进行疏导,树立高尚的情操。要想除掉田里的杂草,最好的办法就是种上庄稼。要想让中学生具有抵抗低俗的免疫力,就要用积极的知识内容武装他们的头脑。

总之,伴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完全依靠书本知识的时代已经过去,随之而来的应该是开放的网络文化。我们在赞叹网络文化给人类带来巨大益处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对中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对于这些负面影响,我们要高度重视,既要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管理,又要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指导中学生文明上网、健康上网,使互联网真正成为中学生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⒈ 张向葵.《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版.

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及对策思考 篇7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中国企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这些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

1.1 金融危机对企业的直接影响

1.1.1 企业金融资产大幅缩水

金融危机期间国内上证A股指数从2007年12月21日的5101点高位放量下跌;2008年10月28日, 上证指数达到最低点——1664.93点, 下跌幅度高达67%。而中国很多企业向来热衷向金融市场投资。统计数据表明, 有超过30%的投资活动现金流投向权益性、债权性资产, 很多企业不断扩大的投资规模和减小的边际收益使得企业的金融资产巨幅缩水。

1.1.2 净利润及净利润增长率减少

金融危机降低企业的利润的途径有三种:降低产品的销售价格, 提高企业生产产品的成本 (包括原材料和各种费用) 和降低产品的需求量。企业利润= (产品销售价格—产品成本) ×产品销售量。

(1) 成本上升, 原料商品等的价格巨幅波动。首先, 最近几年, 原材料和能源的价格全面上涨, 农副产品的价格也大幅度提升, 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自2006年上半以来, 由19种原料商品组成的CRB指数、农产品基金指数, 均呈前段大幅上升,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又大幅下跌的巨幅波动。在金融危机的冲击面前, 重要基础原材料商品的价格波幅甚至比美元汇率指数的波幅还要大许多。而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至今是粗放型的, 经济的持续增长高度依赖于国外原材料市场。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2008年, 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为50%;截止2009年第三季度, 该比例已上升至53%。2008年我国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为35%;2009年第三季度显示的数据为42.28%。2007年钾盐的对外依存度为70%;同时我国90%的铬铁矿和镍矿依赖进口。重要原材料和矿产资源过高的对外依存度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跟随着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起起落落。其次, 新的《劳动合同法》要求企业为工人上足三险、支付加班费, 这无疑规范了用工制度, 提高了工人的收入, 维护了工人的基本权益, 但从另一方面看, 这样也会增加企业的用工成本, 使企业的经营难度加大。再次, 由于企业对环境污染的不断恶化, 各级政府也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 要求企业进行污水处理、废气回收净化等, 对于排放不达标、污染环境的企业采取限期整改、依法关闭等措施, 这也就迫使企业提高了环境支出成本。同时随着生产要素价格上涨, 企业为使用土地而支付的费用也在增加。

(2) 产品需求量波动剧烈。一般来说, 产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反向运动。在一定的价格承受范围内, 当市场价格出现小幅上升时, 需求会出现大幅下降;当市场价格出现大幅度回落时, 需求的增长十分有限。因此, 无论是价格上升或下降, 企业都需要承担一定的损失。在金融危机条件下, 市场不确定性增加, 企业受需求波动的影响也增加。

金融危机对企业的直接影响是出口数量下滑。次贷危机造成世界经济衰退, 国际需求下降, 我国企业出口受阻, 出口贸易减少, 这使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比较高的外向型企业处于生产萎缩、利润下降状态, 特别是东部沿海很多企业都在减产、裁员甚至关门。也有一部分企业开始转向国内市场, 其实国外市场低迷的同时, 国内市场需求也在下降。

1.2 金融危机对企业的间接影响

金融危机期间很多企业的筹资活动现金流由正到负。有很多企业由于自身的各种因素导致企业信用缺失, 造成了企业不易获得银行贷款、融资渠道少、难度大、资金不足, 伴随着金融危机, 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在世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 企业经营困难, 信用风险加大, 银行为了降低自身的风险, 不断提高对企业的贷款门槛, 放贷额度也在下降, 这使得很多企业的融资更加困难。另外, 金融危机来临后, 国内外市场总需求下降, 原材料、能源等成本上升, 企业利润空间缩小, 结果使得企业内部融资能力也在大幅度下降。

2 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2.1 强化管理, 健全内部管理控制机制

在这场罕见的海啸中, 西方经济受到的是外伤, 而中国企业将受到内伤。中国企业的内部决策与管理效率将会受到严峻挑战, 一些大而弱的企业面临了巨大打击。在金融风暴中率先倒下的雷曼兄弟公司以及今年破产的全日航公司都让人看到了一个残酷的现实, 即使经过几代无数人的努力, 辛勤建立起来的百年老店或者大型企业, 也可能因为一个管理漏洞而陷于绝灭。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 一些企业强化了管理, 为顺利度过经济寒冬提供了保障。同理, 在后金融危机之后, 强化管理依然是一个值得特别重视的任务。

第一, 事前预防措施。加强预测预警工作, 企业应高度关注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 深入分析汇率、利率、税率、能源原材料价格变化以及信贷政策对本企业发展的影响, 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 制订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

第二, 事中控制措施。严控经营风险、投资风险、筹资风险。努力保持生产经营稳定运行。加强国内外市场研究与预测, 重点关注相关行业的需求变化, 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策略、投资、筹资风险的防范与排警。

2.2 加强成本控制, 努力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第一, 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反映人们在生产中劳动效率高低, 也是企业降低产品成本的重要途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办法是:

(1)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加大技改投入,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2)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提高劳动效率。其一, 改进劳动组织, 搞好定员带理, 压缩非生产人员, 精选生产人员, 发挥技术优势;其二, 改进生产组织形式, 合理使用和调配劳力, 建立健全劳动管理制度, 提高出勤率、工时利用率和工作效率。

第二, 提高产品质量。产品质量好坏, 是反映企业技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 是企业生存、市场销售的体现。为满足人们 (社会的及个人的) 需要和社会主义建设, 企业必须狠抓产品质量, 减少废品损失, 提高产品合格率。在各生产环节中, 严格把握质量关, 执行操作规程, 健全质量检验制度, 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

第三, 降低材料消牦。降低材料消耗, 是增加产量的前提和降低产品成本的重要途径。为此, 必须狠抓原材料、燃料、动力等等的材料节约。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和浪费, 提高材料的综合利用率。

2.3 强化资金管理, 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加强企业资金使用的管理, 就是要促使以低耗高效求生存求发展, 自主经营, 自我完善。

第一, 在资金使用管理上, 首先要力求将资金的直接和间接损失控制在萌芽状态, 建立健全资金使用规章制度和违反规章制度的责任处罚规定, 充分发挥约束机制的“当关”作用。

第二, 加速收款, 减少损失。企业发生应收帐款既是必要的, 又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竞争机制的作用迫使企业以各种手段扩大销售, 赊销也是必要的手段之一;销售和收款的时间差距导致在途资金的不可避免。当企业承认发生应收账款的现实并准备承担由此而引起的资金垫支时, 首先要在应收账款信用政策所增加的销售盈利和这种政策的成本之间权衡利弊得失。只有当应收账款所增加的销售盈利超过所增加的成本时, 才应当实施应收款赊销;如果应收款赊销有着良好的盈利前景, 就应当继续放宽信用条件, 以求得利润的最大化。

2.4 开拓市场, 积极扩大企业生存空间

第一, 企业对自己的产品要有准确的市场定位和产品规划, 这是开拓市场的重中之重。

第二, 培养一直能打硬仗的终端销售队伍。仅仅有了合理的价格政策和产品组合还不够, 必须要有一支能打硬仗更能打胜仗的终端销售队伍。再好的产品也无法自己跑到商家的仓库中去, 更无法跑到消费者的厨房中。

第三, 成熟的渠道确保产品可以畅通地面对消费者。

2.5 强化科技创新, 提高核心竞争力

金融危机使企业充分认识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一批企业先后加大了研发投入, 一批科技成果相继出台, 一批专利申请获得相关机构的获准。

第一, 把握历史机遇, 认识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金融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德国经济学家门施用现代统计方法考察了历史上112项重要技术创新, 发现重大技术创新集中出现的高峰期都接近经济萧条和紧随复苏的阶段。从历史上看, 英国、美国、日韩等国家都是抓住经济危机的机遇, 通过自主创新而崛起的。这次金融危机导致的大变局下, 世界已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

第二, 建立和完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建立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长效机制, 持续加大研究开发投入, 要切实加强企业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特别是注意引进企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形成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与环境氛围。

第三, 掌握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 创建高新技术知名品牌。围绕企业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主营业务发展需求, 将科研开发融入企业发展规划, 超前储备, 技术攻关, 努力在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方面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

2.6 优化调整结构, 全面推动产业升级

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 企业把“优化调整”作为应对金融危机, 实现“弯道超越”获得持久竞争力的核心工作, 从发展战略到管理构架、管理流程、资源配置等都进行调整优化, 在“过冬”中进行“冬训”。

2.7 改善企业财务结构, 提高企业财务竞争力

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 我国企业资产负债率相对偏高, 流动比率相对偏低, 而这两项指标与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密切相关。企业应当及时引进财务指标风险监控制度, 立足长远, 在关注企业利润总额和利税总额的同时更加关注企业隐藏的长期资本运营风险, 着力改善资产负债率过高和流动比率过低的状况, 改善企业财务结构, 提高企业财务竞争力。

2.8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健全经营业绩考核制度

引发此次金融危机的一个原因在于失当的薪酬激励体系。过分注重短期激励的薪酬结构致使公司CEO与职业经理人为一己之利无法注重公司长期发展, 而更多追逐短期效益, 甚至不惜突破道德底线, 进行各种放大效应的套利行为。所以企业必须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健全经营业绩考核制度。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中国企业不可避免地被卷入金融危机之中, 企业要想顺利渡过难关, 除了政府的帮扶以外, 企业本身还必须坚定信心、抓住机遇、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合适的营销模式、企业间横向纵向联合等, 只有采取这些措施, 才能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获得生存和发展,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才能实现危机后的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吴群.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探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8 (6) .

[2]詹碧英.关于全球金融危机对民营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的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 (2) .

影响及思考 篇8

关键词:微电影,体育广告,广告营销

随着“微时代”的来临,各种加“微”的新事物层出不穷,微小说、微博……接着微电影也出现了。2010至2011年各大网站出现暴力裁员、版权争夺、融资不利、网站转让等事件,网络独家首播电视剧的价格每集不过1万元,但到了2011年下半年每集价格已涨到15万元。两年时间视频版权价格飙升百倍。百度、搜狐、腾讯等巨头坚定地迈入视频行业,极大地提高了视频行业的门槛,视频行业进…入强者竞争时代。现如今,在网络视频行业残酷竞争的影响下,网站的贴片广告未能帮助视频网站赚回高额版权成本。

与此同时,出现了能够有效降低视频网站内容购买成本的一类视频短片,并且更加小众,更贴近网民生活的题材,满足网民的个性化需求。微型电影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这类微型电影的兴起经过一段漫长的过程,从网络短视频到网络电影,终于在当下成为了热点词汇,并且通过各个学者的不断研究和探讨,有了一个新名字“微电影”。首部微电影作品《一触即发》全球首映具有划时代意义,得到众多观众的的喜爱并且引起网友的共鸣。该文通过微电影来引出微电影题材的体育广告,分析微电影题材的体育广告与传统体育广告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体育广告市场的发展前景,希望对体育广告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概念

目前,人们对“微电影”的认识尚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对此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康初莹在《新闻界》杂志发表文章认为:“微电影片约长在30~300 s之间,具备与传统电影大片同样的高制作水准”。胡淑芬说:“微电影本就不是一门纯艺术,要获得未来,就需要将营销和创作结合,形成固化的微电影平台,这才是不断造梦的绝佳途径”[1]。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它具有普通电影的结构及完整的内容情节,片长约在30~300 s左右的视频短片,有微制作的周期和微投资规模,由专业电影制作团队打造。

胡文鹏在《经济日报》发表文章认为:“微时代来临,微电影或成广告行业新宠”。目前,由吴彦祖为凯迪拉克汽车品牌代言的首部微电影《一触即发》大获成功之后,微电影作为一种全新的电影文化,在广告界引起的不小的轰动。较普通广告来讲,微型电影广告能更好地诠释品牌理念。莫康孙在《新闻界》杂志发表文章认为:植入广告以另外一种肖像表现——“微电影”。微电影开创了植入营销的一种新模式,丰富了植入的内涵,让人们看到了品牌走向成功的另一种选择。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微电影广告即微型电影广告,它具有普通电影的结构及完整的内容情节,片长约在1~30 min左右,广告中拥有电影题材并且以电影为主要表现手法,将电影与广告拍摄手法相结合,有微制作的周期和微投资规模,由专业电影制作团队打造。

随着微电影与体育广告的不断融合与发展,笔者大胆地认为,当今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育广告形式即微电影体育广告,就是以微电影作为体育广告创作手段,以各类电子传播媒介为载体,将电影与体育广告的拍摄手法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广告。

2 微电影体育广告与传统体育广告的区别与共性

2.1 较传统体育广告而言,微电影体育广告更具有故事性和互动性

随着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改变,传统的体育广告如:阿迪达斯、百事可乐、耐克等广告主多由体育明星或影视明星代言,用直白台词和高难度的动作以及绚丽画面来诠释广告内容,其中也有一些经典的广告语得到受众的追捧,可是这种广告题材已无法有效吸引广大消费者的视线。微电影体育广告虽然只有几分钟甚至几十秒,但它不但讲述一个曲折精彩、回味无穷的故事,而且还巧妙地传达客户信息。如:姜文执导的10分钟微电影作品《看球记》,通过“看球”这一简单行为来表现一对父子的朴素感情,作品制作精良,父与子的感情表达触动了网友的内心。这部与佳能合作的微电影推出仅几天,点击量高达千万次。使观众在观看《看球记》的过程当中,更容易接受广告主的诉求。微电影动人的故事情节及与网友的互动成为微电影的一个重要特征。

2.2 较传统体育广告而言,微电影体育广告的传播媒介受众更具有选择性和目的性

体育广告的传播方式很多,按照媒介的属性可分为:印刷品传播媒介、电子传播媒介、现场实物传播媒介、户外传播媒介。其中电子传播媒介包括:电视、广播、网络以及手机媒介。自从互联网诞生起,传统的媒体广告与网络传播媒介广告的战争已经开始,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广告的优势越来越明显,网络广告超越了传统媒体为广告主提供广告媒体平台,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局限性。从媒介受众的角度讲,如果对电视体育广告的投放是针对所有人群的。那么当产品只适用于特定人群时,就会产生无效投入。微电影体育广告则可以选择在特定区域和特定人群中进行重点推介。例如:匹克体育的微电影《灌篮高手三分扭转杯具》通过一个普通的在校学生在篮球赛场上三分球的成败为主线,运用诙谐、搞笑手法将媒介受众定位在中学及大学生人群,在传递品牌精神的同时,把广告完美地植入作品中,拉近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因此微电影体育广告传播媒介的受众更具有选择性和目的性。

2.3 较传统体育广告而言,微电影体育广告的拍摄方式更具有广泛参与性

随着摄影技术的普及和日益“傻瓜化”,微电影题材的广告片已经打破了拍摄器材的限制。拍摄者可以没有高清摄像机,或许只需一部iphone4手机,就可以进行拍摄,只要故事内容精彩,就能够拍出受人欢迎的广告作品。门槛低,参与性强,所以被更多青年摄影爱好者所追捧。因此微电影体育广告的广泛参与性日益突出。传统体育广告一般运用程序化拍摄方式来操作,拍摄过程中分工明确。而微电影体育广告只要有兴趣和技能就可以写剧本、做导演、做演员、做摄影,表现形式千姿百态,形成了一类新的广告格局。因此微电影体育广告的拍摄方式具有的广泛参与性是传统体育广告所不具备的。

2.4 较传统体育广告而言,微电影体育广告的传播方式更具有开放性

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始终处在紧张、快节奏的状态中,有人称之为:快餐文化消费时代。广告也随着时代特点发展,各类广告的传播方式也越来越多。如:院线广告、电视广告、公交移动电视广告、楼宇影视广告、网络广告等。可是这些广泛传播的路子,已不能满足80、90后这部分群体的需求和好奇心。传统的体育广告运用的传播方式,微电影体育广告都可以运用,并且更具有开放性。如:通过3G手机、便携式PSP等方式进行传播。受众可以通过各大网站进行观看,也可以通过手机访问WAP网站或手机客户端进入浏览,这些都是传统体育广告无法比拟的。正是由于微电影体育广告的传播方式具有开放性特征,微电影体育广告的制作和传播可将广告产业与体育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等联合起来,实现体育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微电影体育广告与各类网站及原创文学的合作也是微电影体育广告传播方式开放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总之,微电影与体育广告的融合是给体育广告市场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面对越来越挑剔的广告受众,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全方位地推动体育广告事业的发展。借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的东风,微电影一旦跟体育结合起来,带来的营销张力会高度符合广告主的营销需求。体育广告没有固定的套路和模式,但是它毕竟是为企业服务的,应当遵循应时求机的原则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并且不断寻找社会环境与市场环境的机遇和契合点。2016年奥运会开幕渐近,各奥运官方合作伙伴,都在为企业打造更加完善的体育营销平台备战。把握好当前形势的发展,在寻找机遇和契合点的原则基础上,充分发挥体育广告的媒体多样性与广泛性,来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利用微电影的新媒体形式,把体育与企业的品牌巧妙地结合起来。微电影体育广告将在体育广告行业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康初莹.“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J].新闻界2011(7):75-77.

[2]莫康孙.从“电影植入广告”到微电影[J].中国广告,2011(8):41-42.

[3]潘肖珏.体育广告策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洪清华.市场经济中体育的广告策略[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16(2):25-27.

[5]王长武.微电影的传播特征与市场前景展望[J].中国电影市场,2011(9):23-24.

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思考 篇9

一、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 随着观念的转变和社会竞争的加剧, 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高校普遍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 以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为龙头的创新创业活动, 对激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据最近一项在校大学生调查显示:有80.2%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应该鼓励大学生创业, 有55.4%的在校大学生有毕业后创业打算, 但实际结果却有很大的差异, 大学毕业生有自主创业意向的比例仅为15.8%, 有3.3%的学生选择“不知道干啥”, 1.4%的学生选择“其他”。而真正能够坚持下来并成功创业的仅为2%-3%。而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率在20%以上, 并且成功率较高,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 创业教育及创业指导的相对薄弱, 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发展

创业教育及创业指导是创业的先导, 广泛的认同和扎实的基础是创业不断前行的重要条件。就目前各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的情况来看, 形势不容乐观。调查显示, 大学生对高校创业教育和管理基本满意的仅有37.9%, 不了解的占30.8%, 不满意的占19.7%。可见, 大学生对高校创业教育和管理的认知度和满意度不高, 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高校创业资源仍未得到合理的配置。首先, 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大多还不够清晰, 多数高校没有独立的创新创业教育学科, 没有专门的创业教育方面的教学大纲和固定的教材, 开设的创业类课程不系统, 与专业结合度低, 并且课程的随意性较大, 用创业活动代替创业教育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少高校往往较看重少数学生的创业竞赛成绩和学生创办公司的数量, 而忽视对大多数学生系统的创业精神的培养。因为, 在校创业并且能获得成功的毕竟是极少数, 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 在教育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 高校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带有功利性就不足为奇了, 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还没能很好地落到实处, 没有形成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大氛围。其次, 高校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本身也处于一个尴尬局面, 一方面, 由于学科地位的不确定, 导致资金投入受限, 影响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 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的师资队伍也存在诸多问题, 专职教师少或根本就没有专职教师的情况还较为普遍, 并且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既有创业教育理论, 又有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 难以满足学生创业的求知需求, 一些不切实际的指导甚至会误导学生。在这种格局下, 学生的创业往往比较盲目, 中途夭折或误入歧途 (传销、灰色中介、倒卖车票等) 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些都应该引起高校及社会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对思想启蒙和文化引领者的高校来说, 其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更显得任重道远。

(二) 创业氛围与创业机制的缺失, 限制了大学生创业的发展

创业在我国来说, 仍属于一个新生事物, 其中有诸多不确定因素, 全社会还没有形成一种崇尚创新、鼓励创业的良好氛围。作为一个文化传统相对保守的国度来说, 我国的国民创新创业意识还亟待提升。创业对在校大学生来说既满怀憧憬又饱含艰辛,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风险投入。一方面, 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等;另一方面, 很可能会顾此失彼, 除了留下经验和教训, 其他方面输得很惨。所以, 很多人一开始就不看好在校大学生创业, 这其中主要的压力来自大学生家长和亲友。在他们看来, 花钱甚至是借钱让子女上大学是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的, 要“创业”也未必要上大学, 更何况创业风险较大, 即使要创业那也是以后的事情。同样, 大学生创业也会有来自学校的压力。近年来, 政府和高校都在呼吁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增强创业意识, 主要是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高校就业率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出发的, 不少高校对大学生创业虽有一些鼓励政策, 但雷声大雨点小, 大多停留在允许学生停学创业、提供办公场所上, 还缺乏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实质性利好措施, 如抵算学分、担保融资、校内孵化等, 其真实想法还是希望大学生毕业后创业, 而非在校期间创业, 大学生创业大多处在自生自灭状态。由于大学生创业起点较低, 科技含量不高, 还可能与所学专业没有太大关系, 因此在不少人眼里仍属于不务正业的“瞎折腾”。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自然是困难重重, 捉襟见肘。特别是在创业与学业发生冲突时, 领导、教师、同学就会出来做工作, 使创业的学生处在一种不利的舆论氛围和压力之中, 进而使创业更加艰难。机制的缺失也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到目前为止, 国家还没有一个专门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 政府部门虽然出台了不少的优惠政策, 但这些政策大多分散在各个地区和部门的文件中, 并且主要是针对毕业后创业的大学生, 而且政府部门主动地宣传、服务还不够, 有些政策的主体和职责不明确, 可操作性差, 有将近70%大学生几乎不了解这些政策, 即使毕业后创业的大学生也很少清楚和很少享受这些优惠政策, 对在校大学生就更难得到其实惠了。

(三) 大学生自身的局限性, 制约了大学生创业的发展

创业对大学生是一个全面的挑战和艰难的考验, 它对创业者 (团队) 的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 如敏锐的眼光、过人的胆识、新颖的理念、独特的项目、优秀的团队等。然而,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 所拥有的主要是书本知识, 还缺乏实践锻炼, 社会阅历浅, 人脉关系少, 管理能力弱, 对创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等, 是创业大学生存在的通病。好的项目是成功创业的关键, “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是创业项目选择的着眼点, 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其运作能力, 如有出其不意的好点子, 有拥有知识产权的好项目等, 然而这一块目前还是创业大学生的软肋。不少大学生的创业还停留在低层次、低水平, 不能做大做强的原因就在于此。团队是影响和制约创业成败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团队成员追求的一致性、气质和性格的相容性、知识结构互补性都直接影响团队合作的效果, 这对身为独生子女的当代大学生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此外, 社会认可程度低, 也是大学生创业发展艰难的重要制约因素。目前, 大学生创业还处在起步阶段, 一方面由于宣传不到位, 以及相应的政策法规不健全, 使得不少单位和个人对大学生创业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以及它所能承担的社会责任持怀疑态度, 因而, 大多数不愿意和学生公司打交道, 认为可信度低、风险大, 学生公司 (学生创业) 只能在夹缝中生存;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上诚信意识的缺失, 殃及大学生创业, 再加上机制的不健全以及大学生创业鲜有成功的先例, 大学生创业难以得到风险投资的青睐, 也使得大学生创业举步维艰。

二、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对策思考

大学生创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与创业教育、创办企业及其运作、政策导向等重要环节有着直接的联系, 梳理并反思这些环节对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如果说创业的本质是创新, 那么, 创业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以及创新创业基本技能的训练, 其定位和作用决定了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成为高等教育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 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创业教育应该注重两个结合:一是点面结合, 既要注重精英的培养、典型的打造, 以发挥其示范及辐射作用, 更要注重面上的广泛受益, 培养创新创业扎实的群众基础。不能只进行针对少数有创办企业潜质学生的技能性教育, 而应面向全体学生的综合性教育, 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相结合。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是相辅相成的, 忽视系统的创业教育, 仅仅局限于操作层面的技能训练, 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同时也会影响创新创业学科地位的形成;而缺乏创业实践的创业教育, 无异于纸上谈兵, 势必影响创业教育的效果, 延缓有创业欲望学生积极创业的步伐。

(二)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点和方向

大学生创业是一个多赢格局的大好事, 它既是时代的召唤, 也是大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 更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产物。因此, 高校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任。首先, 高校应明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以不断培养大批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并初步掌握创业技能的人才为重点, 以培养更多的、潜在的创新创业者为目标, 来开展系统的、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 其重点在于转变观念, 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及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当然,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意味着倡导和鼓励大学生毕业离校就去创办企业, 而是培养创新创业素质, 一旦时机成熟, 就能脱颖而出。其次, 高校要加快教育教学改革, 尽快设立独立的创新创业学科, 加大资金投入和师资队伍建设, 编写本土化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将创新创业课程尽快纳入正式课程序列。同时要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孵化基地建设, 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与水平。

(三) 大学生创业的切入点

大学生在创业之初充满激情, 也会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一定程度的呵护和支持, 但创业者一定要清醒地明白, 激情会退去, 呵护和支持也会衰减, 作为创业者最终要回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现实中来。“高起点、高技术、大资金、大规模”的创业模式固然好, 但目前显然还不适合大学生创业。因此, 大学生在创业之初, 就应该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 立足现实, 紧紧依靠母校的指导和社会的支持, 积极寻找和打造适合自己的、能够充分发挥自己专长的、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少许资金启动的特色项目, 并通过自身的努力, 使公司正常运转起来, 并发展下去。只有发展起来了, 才有可能争取更多的支持, 拓展更大的成长空间, 使创业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四) 政府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作用

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态度及导向直接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生态及质量, 政府应从战略的高度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第一, 政府可以通过明确的导向和创新创业软环境建设来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如制定全民的中长期创新创业发展规划, 积极打造创新创业文化, 树立创业典型, 形成全民崇尚创业、勇于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积极支持高校设立独立的创新创业学科, 适时出台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政策, 降低大学生创业门槛和创业成本, 提高创业企业的存活率。第二, 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业的服务体系, 积极搭建大学生创业的实践平台, 建立“一站式”服务, 明确各“节点”职责, 增加大学生创业者获得建议、信息、指导、孵化的可能性。第三,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 吸引民间资本, 以扩大创业投资规模, 优化创业投资结构, 重点应加快创业投资的发展, 从而解决大学生创业融资难的问题。第四, 政府应积极建立并完善创业失败人员救助机制, 设立创业失败人员救助基金,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 保障创业失败人员的基本生活。调查显示, 大学生创业者中41%属于生存型创业, 这部分人创业风险的承担能力比较弱, 应加强保障机制建设以减少创业者的后顾之忧, 防范不稳定事件的发生。

大学生创业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是当代社会不可逆转的大趋势。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是全社会的责任所在, 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 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创业的制度和机制, 打造中国特色的创业文化, 将是今后大学生创业工作的重点, 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的大学生创业事业将蓬勃发展!

摘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相对薄弱、创业机制的缺失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局限性制约了大学生创业的发展。理清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点和方向, 找准大学生创业的切入点, 努力加强大学生创业的生态建设, 积极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的平台, 是推进大学生创业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影响因素,政策导向

参考文献

[1]曹胜利, 雷家骕.中国高校需要怎样的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教育报, 2010-01-13.

[2]辜胜阻, 等.完善中国创业政策体系的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 2008, (1) .

[3]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成都市大学生创业状况调研报告[R].2010.

浅谈高职教育发展的影响及思考 篇10

一、高职教育发展的影响瞭望

(一) 为农业人口迁移做出了巨大贡献

教育学者杨东平的研究显示, 2002—2007年, 湖北省考取专科院校的农村生源比例从39%提高到62%。从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近四年的招生统计结果看, 农村生源都超过70%;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烟台职业学院2012年招生信息也显示, 七成新生是农村学生。经济状况及基础教育水平的博弈基础不对等, 农村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少, 处于低层次的高职教育以农村生源为主体。由于政府的信息系统和统计工作滞后, 我们无法准确统计, 超过1400万的高职毕业生中到底有多少成为了市民, 有多少是新生代农民工或农民。当前的高等教育, 尤其是高职教育中存在诸多不能回避的尖锐问题, 但我们必须承认, 教育是现代化、城市化的保障, 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满足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 在为社会输送大量人才的同时, 对农村人口, 特别是老少边穷及工业落后地区农村人口迁移并成为城市市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 冲击并将改变应试教育观念

在三年时间内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合格劳动者, 是件对应试教育有深刻启示的事情。高职教育对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虽然尚未引起社会和专家学者的足够关注, 但可以预见, 高职教育的发展终将使公众彻底改变对高等教育的看法:每个人, 无论其基础教育情况, 无论年龄、性别、种族、宗教或家庭状况, 都可享有接受某种类型高等教育的机会。毋庸置疑, 高职教育的发展冲击并将逐步改变人们考分至上的观念, 促使人们深刻反思我国高等教育培育对象选拔与培养方式的科学性。

(三) 为经济发达地区培养了大量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

社会存在经济差距就存在劳动的比较收益, 存在劳动的比较收益就存在人才流动;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决定着劳动力市场的有效需求量, 经济社会需求是人才就业的基础和前提, 人才需求量与人才流向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中国地域广大且资源禀赋不均, 以非均衡为特征的经济改革政策已经使我国经济在区域上大致按东、中、西部呈梯度发展的态势, 社会结构呈现出区域与区域、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农村与农村四大差别, 人才市场需求与人才流向都呈现出空间格局不平衡的多维梯度结构特征。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对全国31个省农民工的监测调查, 在所有外出农民工中,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占58.4%, 其中, 大专及以上的占6.4%。按国家当年1.53亿农民工的统计数据计算, 新生代农民工中, 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为570万人, 姑且假定其中高职毕业生的比例为70%, 那么, 其中尚未市民化的高职毕业生有近400万人。虽然我们没有任何资料可查, 以农村生源为主的高职毕业生中有多少在经济发达的城市里谋生, 有多少回原籍生存, 但经济发达地方是各类人才流向和劳动力聚集的地方, 高职教育为经济发达地区培养了大量的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是不容置疑的。

(四)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影响普通本科教育

不同的教育观念下有不同的教育实践, 有不同的教育课程实践与观念。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模式的核心内容, 不同的高职教育模式在最后必然体现为课程模式的区别。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 高职教育理论相对滞后, 反而使得高职教育发展与改革过程充满了变革活力和探索精神。高职教育发展中借鉴澳大利亚TAFE模式、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加拿大和美国CBE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等国外职业教育模式, 广泛开展了产学研结合、订单培养、双证书制、多元目标引导型、弹性学制型、过程探索型、双元主体型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和工作坊教学、行动导向、基于工作过程、课程项目化、能力本位、多元整合等课程教学实践。高职教育重视学生技能培养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等, 事实上已经深深影响了普通高等教育, 并开始为其所借鉴。

二、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思考

(一) 重视高职教育的农村人口转移功能

关于高等教育与人口的问题, 我们以往主要关注人口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和高等教育对人口质量的提高、结构的优化和数量的控制、收入的增加等方面, 很少去讨论高等教育对我国农村人口迁移的影响。东北师范大学2007届高等教育学专业李红珠在其硕士毕业论文《我国高等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研究》中曾提出“高等教育可以直接促成农村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 但论文重点却是从高等教育哲学、人力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角度去论述高等教育发展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其“高等教育可以直接促成农村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的观点并未引起学界重视;非常关注“三农”问题的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没有从这方面进行过探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陆益龙教授在《制度、市场与中国农村发展》一书中也未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数量庞大的中国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的城市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据美国学者阿列克斯·英克尔斯的研究, 在决定一个人的现代性水平方面, 教育是一个首要的因素。从日本和英国的现代化过程来看, 平民教育的传播是推动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人口出生具有先赋性和代际传递性, 通过高等教育釜底抽薪式地转移乡村人口才是中国城市化的根本出路之一, 将农村人口转换成城市市民是中国高等教育独特的功能。目前, 对以农村学生为主体的高职教育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意义缺乏权威和实证研究, 也没有引起有关学者和专家的足够重视。这极不利于我国城市化战略。从城市化功能看, 高等教育政策应该向广大农村学生, 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农村学生大力倾斜。

(二) 变革教育体制机制, 推动高职教育职能的多样化

高职教育目前还只是缺乏与普通高等教育沟通和衔接路径、无法满足学生继续学习需要的一个专科层次。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层次的上移与社会发展程度相关, 与高等性无关, 简单阻碍或终结学生学历上升愿望与上升通道的制度安排是不合理、不公平的, 高等教育体制机制上需要解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相互沟通的问题。在高考考生持续下降、高等教育出现生源危机的环境下, 高职教育拓宽生源视野, 将有益于中国城市扩建中出现的三千多万失地农民的福利教育制度的构建, 有益于高等教育生源制度安排的变革, 有益于高等教育培育对象选拔与培养方式的创新。按照罗尔斯的差异原则, 多种教育培养模式需得到鼓励, 从而寻求差异化和个性化教育设置, 以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高职人才培养通道是否畅通, 高职教育职能的多样化是关键。

(三) 强化政府的高职教育监管责任

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向经济发达地区, 导致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数量、结构方面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不一致。从整体数量上看, 表现为教育不足或过度教育与知识失业;从整体结构上看, 表现为某一层次或某一专业的人才过量与人才短缺同时存在。适时适需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是地方政府举办高职教育的期望。高职教育为经济发达地区培养了大量的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劳动力, 但高职教育整体发展上存在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导致人才区域流向的不对称, 人才区域配置的不均衡反过来又扩大了经济的区域差距。国家经济政策上需努力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劳动收入上的比较收益, 人才流向才会趋于合理化、均衡化。仅凭市场力量未必能够充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 一个必然而自发产生的服务于公共福祉的“市场”是不存在的, 没有地方政府深思熟虑的战略性介入, 粗放发展的市场和日益增长的竞争将进一步扩大地区之间高职教育发展的差距, 扭曲地方政府发展高职教育的初衷。政府必须加强和完善社会经济发展预测、专业人才培养状况信息平台、专业教育水平评价信息平台、就业状况信息平台、人力资源供求预测、高职专业预警机制等方面的制度与机制建设, 构建一种动态的、主动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的、不仅具有导向性且具有预警性的专业建设机制, 并大力扶持欠发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专业建设。

(四) 创新高职人才培养特色

每种课程模式都有利有弊, 没有一种教学方式是完美的, 必须依据学校自身的教育特色、教育理念来权衡利弊, 课程与教学方法应呈现多样化而各有特色。教学特色是高职教育特色最基本的内涵, 直接指导课程与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不同的课程模式对应不同的教学方式, 只改变课程设计本质而不思考相应的教学方式变革, 或只改变教学方式而不思考相应的课程设计创新, 或创新不适合学校自身教育特色与教育理念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 教育价值都不会太大。默会知识论论证了知识的本质是默会的, 所有知识不是默会知识, 就是根植于默会知识, 而加强主客体之间的对话和互动, 是默会知识获得的根本途径, 启发式教学、发现式教学等个性化教学手段能激活个体的默会思维。我国以国家级示范校骨干校建设为先导, 把高职教育特色概括为专业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 以具有普适性的产学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理念来指导高职课程与教学改革, 不但难以真正形成从实践到理论层面适合中国国情与体现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 反而因泛化而可能在解构学科课程模式的同时忽视课程体系与课程设计及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忽略课程设计创新与教学方式变革之间的关联性。

参考文献

[1] (美) 斯里坎特·M·达塔尔, 戴维·A·加文, 帕特里克·G·卡伦.MBA教育再思考:十字路口的工商管理教育[M].尹志宏, 徐帆, 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2]鲍洁.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状况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2.

[3]陆益龙.制度、市场与中国农村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影响及思考 篇11

关键词:地震;影响;对策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东北地区发生里氏9.0级地震。据初步测算,地震给日本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25万亿日元,加上福岛核电站核辐射所造成的污染及基础设施破坏导致短期内工业生产停滞等间接损失仍将扩大。鉴于日本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的格局下,此次地震势必会放大全球流动性过剩状况,加大全球经济持续复苏的不确定性,加剧全球经济不平衡现象,并对世界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和长期的影响。

1对中国的影响

1.1经济影响

①日资回流本土,短暂影响国内热钱流向

日本为重建筹措资金,会将其持有资产进行选择性抛售,对华投资力度预期会略有下降。目前,日本政府更倾向把部分持有美國國債的資金調回本土;加之,目前日资占我国外资比重相对较小,因此对中国影响也较小。

②中日双边贸易短期受抑制,国内部分行业面临考验

目前,日本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仅次于欧、美。长期以来中国大量进口日本中上游技术产品和设备。此次地震重灾区主要产业为石油化工、汽车零部件、半导体、核电等,是全球电子产业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与消费重镇。辖区内的企业的停产,对中下游势产业链、供应链形成冲击,势必造成国内部分产品的供应不足,价格上涨。

③中国部分行业存在替代机会

由于灾区内制造业产能大幅萎缩、大规模重建所需大量的原材料、短期的食品于能源短缺,短期内这无疑给国内相关行业带来一定替代性机会。首先,未来的大规模重建无疑为我国钢铁、水泥制造行业和工程机械制造行业提供一定市场机会。其次,日本东北地区农产品生产受重创,有利于中国农产品出口。再次,日本核电站受损,会增加从中国进口电煤。最后,核危机将促使光伏、风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从而有利于我国相关技术与产品的出口[3]。

④促使日本相关产业重心转移,加大海外投资合作力度

预期灾区相关企业短期内很难恢复生产能力,其中部分产能将转移至非灾区或被非灾区企业替代,剩余部分产能将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稳定的投资环境,部分日企会将部分产能转移至中国境内,加大与中资合作力度,有利于促进中国部分行业的产业升级、换代。

1.2生态环境影响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先后监测出极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主要是目前大气环流大的方向是由西往东的,但日本东北部有一个小環流,把极微量的放射性污染物带到了我国,整体辐射水平仍处可控范围内,不需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即便有一些地区监测到的数据和当地本底水平相比有一点异常,但放射性物质浓度被大幅度稀释,不会达到影响公众健康的水平,民众无需担心。

1.3心理影响

此次日本核电站泄漏事故使得部分百姓在心理层面发生微妙变化。社会情绪传播往往是一种链式传播,会在人际之间发生情绪感染,使对核污染扩散的恐慌情绪越传播越强化。加之,普通百姓对核污染相关认知能力和水平有限,易促使非理性思维的传播蔓延。因此,人们应主要参考从官方或权威机构发布的相关信息,随意听信传闻或谣言,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干扰正常的生活。

1.4对核电事业发展的影响

日本核电站核泄漏事件引发各国对核电安全性的担忧,短期内也给我国核电事业发展蒙上一层阴影。我国政府立即组织对国内核设施进行全面安全检查,并将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调整完善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核安全规划批准前,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包括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短期内势必对核电事业长期发展规划进行调整与完善,从长远角度不会改变中国大力发展核电的战略。

2对策分析

2.1政治外交

①积极参与、配合救灾工作,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积极参与、配合日本震后救灾工作,不仅是中国人民爱心的体现,也是中国综合国力展现的舞台。面对这触目惊心的灾难,中国政府和人民将再次以实际行动实践了致力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外交政策。

②“以德报怨”,化解民族矛盾,缓和紧张气氛

中国政府应通过积极参与救灾工作和重建工作,巩固发展与日本和平势力团体间的良好关系,争取中间势力群体,缓和与日本对华强硬势力的紧张关系。虽不求从根本上改变日本对华政策方针,但短期内一定程度上会缓和双方的紧张态势。

③组织协调撤侨工作,确保安全

鉴于目前福岛核电站事故的严重性和不确定性,中国政府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协调重灾区的中国公民有序撤离。撤侨工作的顺利执行,首先是对国家短时间内对运力的组织、调配能力的考验;其次,这也是对归国人员的接纳与安置能力的考验。

2.2经济

2.2.1鼓励企业对日企兼并、收购

首先,日本证券市场动荡,绝对估值已经到了相对合理水平,从而创造了并购机会;其次,中日间经济相互依存度越发紧密,为中资企业展开收购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利提高收购成功几率;再次,充足的外汇储备,对外购买力显著增强,为中资的海外并购提供优越的经济基础;最后,优化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模式的迫切需要促使国企积极推进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2.2.2稳定国内经济形势,减少受灾害影响冲击

①保持价格稳定,控制价格增速

日本特大地震灾害发生为我国市场价格增添了不确定因素,短期部分大宗商品和粮食等商品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因此,应重点要加大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财政支出,提高农业供给水平,消除产出和供给缺口。同时,还要加强市场监管,完善市场交易体系,采取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对物价炒作行为的查处力度,抑制市场过度投机。

②减少对相关行业的冲击

由于,此次地震重灾区为日本东北地区是全球电子产业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与消费重镇,也是部分特种金属材料及机械产品的全球主要供应区。因此,应努力缓解对中下游势产业链、供应链、生产网络形成冲击,替代、拓展供货渠道,弥补短期部分产品的供应不足的情况。

2.2.3积极参与、协助灾后重建工作

日本震后的重建工作将在震区局势得到稳定后陆续展开,灾区重建工作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及劳动力等。我国作为全世界最大建材、钢铁生产国和建筑工程服务输出国,势必会参与到灾后重建工作中并发挥自身力量,这会给中国企业与市场带来不少机会,如建筑材料、钢铁、建筑施工等。

2.3宣传教育

首先,公众所受到灾害危机教育严重不足,警觉性差;自救、救护能力弱;应通过加强公众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开展多样化的防灾训练等方式途径提高人们防御灾害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其次,中日之间的恩怨情仇是客观存在的历史问题,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对邻国日本所遭遇的自然灾害表现出漠然的态度,这与泱泱大国应有的国民素质不符。中国政府应对国内民众的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纠正少部分人的极端看法和态度,促进国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4军事

首先,考虑到中日两国间现有的外交关系,中国直接出兵援助日本灾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相关部门可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掌握先进的救援方式方法,学习和积累宝贵的经验,针对核事故处理应对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作出总结,有利于以后的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次,中方对钓鱼岛归属及东海油气开发权的一贯立场不会改变,对日方所谓“中间线”的主张予以坚决否定。针对日方近期在上述海域做出的挑衅行为,我方应以警告驱离为主,外交抗议、交涉为辅。军事部署行动上保持克制,避免摩擦,维持区域稳定。

2.5生态环境

首先,相关部门应加大辐射环境监测及出入境检验检疫力度,随时报告并公布监测及检测结果,对核扩散的动态趋势进行风险预测分析,以便采取相应的应对防护措施。

其次,不断增加投入,积极推广使用相关科学研究的新技术、新成果、新设备,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借鉴经验,提高灾害监测水平。

最后,对正在运行的核电站进行抗台风、地震、海啸等极端气候综合影响时的安全情况的全面检验。还应对于在建核电站以及新建项目应急体系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3结语

鉴于日本较为突出的经济、政治地位,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的格局下,此次地震势必会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和长期的影响。古人云:“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中国政府应从全局考虑,根据形势的变化,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缜密的应对策略,把握事态进展变化,从而把此次地震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控制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邹学慧.论进一步加强中日双边贸易的协调合作[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7-39,48

[2]覃东海;张随学.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根源与风险[J]. 中国教育期刊学会. http://www.jiaoyu68.com/sm01/main/index.php.,2008.1

[3] 木青.世界核电形势分析与展望[J].中国核工业,2000,(5)

影响及思考 篇12

一场天崩地裂的大地震, 不仅让无数的生灵被吞噬, 也让当地经济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汶川大地震对中国的经济影响有多大, 各方都在根据其掌握的资料与数据在评估中。总的来看, 尽管汶川大地震对当地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但是由于中国经济是一个大体经济, 该地震对整体中国经济的影响不会太大。无论是GDP的增长, 还是CPI的压力都是如此。不过, 汶川大地震对国内房地产市场严重的负面影响却是不可低估的问题。

汶川大地震对国内房地产市场所造成巨大的严重的负面影响, 我们可以分为直接的与间接的, 实体面的与认识面的, 还可以分为不同区域性等。而层面的不同, 其影响的程度也就不一样。

首先, 这次汶川特大地震, 造成了几百万间房屋倒塌, 几千万间房屋受损。可以说, 由于灾区的大量房屋倒塌与受损, 从而使得灾区的住房市场受到毁灭性打击, 因此, 在这个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基本上被大地震所摧毁, 而且在未来几年的时间内这个地区房地产市场都不可能出现。因为, 目前该地区的住房被地震完全摧毁之后, 当地居民的住房问题只能通过政府巨大财政投入来解决。无论是简易住房建造还是未来新城区的住房建设, 都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援助, 都得以政府财政支持为主导。也就是说, 由于这个地区的住房是通过政府灾后重建来完成, 那么, 地震灾区几年之内不会出现商品化的住房市场。

其次, 汶川地震对震央较近的成都、重庆等二线、三线的房地产将造成直接严重的负面影响。地震发生后, 这些城市的房地产项目建造基本上全部停止。这不仅在于要防止可能再次出现余震造成人员的伤亡, 更重要的是要对该地区全部的房地产项目的抗震能力与住房的安全性进行全面检查, 看看合不合国家规定的抗震标准。也就是说, 这次地震不仅会把当地房地产市场许多弊病都显露出来, 也能够让一些没有达到抗震标准的住房表现出建筑技术上问题。比如说, 地震后, 如成都不少高档住房, 在地震中出现裂缝;逃跑通道不足等。

更为重要的是, 地震发生后, 无论是购房者还是开发商, 对当地住房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对开发商来说, 在成都、重庆地区, 早几年一直是全国大的房地产开发重兵把守之地, 尤其是这次受灾严重的成都, 2007年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地王”, 房地产开发商手中持有的土地越来越多, 土地的价格也越推越高。地震发生后, 不仅成渝地区的房地产公司的股市迅速下跌, 而且该地房地产开发手中持有的大量土地能否开发已经存在巨大的疑问, 这些土地的投入何时收回更不确定。更何况, 即使这些土地能够开发, 这些地方的住房需求有多大, 同样是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

因为, 地震发生后, 这些地区的居民对住房的理念将发生很大变化。一是购房者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 都会把住房的抗震能力、住房居住的安全性作为其购买选择的首先条件。而这些方面, 不仅涉及到住房的选址, 而且还涉及住房的建筑结构及成本。对于那些抗震能力弱的建筑物, 居民对这些住房需求会减少。对于投资者来说, 住房的投资价值就在于它是耐用性或长期投资品, 但是地震可以在瞬间让个人一生积累财富毁灭时, 那么投资者对住房投资的价值就得重新评估等。在这样的情况下, 住房的投资价值会即刻下降。在这种情况下, 目前这些地区的居民对住房的理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不少人开始感觉到, 与其购买住房不如租房, 与其住高层, 不如住低层。

可以说, 汶川地震后, 在重庆、成都这些受灾地区, 外地的房地产开发商会逐渐撤出该地区, 外地的住房投资者会逐渐退出该地房地产投资市场, 而当地房地产投资者也不敢进入房地产, 住房需求也会迅速下降。可见, 地震对这些地区的严重的负面影响在灾后不久就会表现出来。而且这种严重的负面影响在未来一个较长时间内根本就不会恢复。除非人们已忘记汶川大地震所发生的悲惨场面。

第三,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 也会严重地影响国内房地产市场。地震发生后, 最近网上调查表明, 有60%以上民众宁可租房而不愿意自己买房, 有51%以上民众不会进入房地产市场的投资。也就是说, 汶川地震后, 国内居民对房地产市场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无论是自住购房者还是投资者都是如此。更何况, 中国有不少地方在全球地震带上。

因为, 中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中国的地震活动不仅频度高、强度大, 而且震源浅、分布广、地震灾害严重。从1905年以来的一百年里, 世界共发生了40次重大地震灾害, 其中中国就占了6次。同一时期, 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的地震800次;1949年以来, 100多次破坏性地震涉及22个省市, 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地震灾害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 房屋倒塌700多万间。因此, 在汶川大地震后, 在这次地震频发的地区, 无论是居住, 还是投资, 住房的安全性将成了国内购买房者选择住房时考虑的前提条件。

再加上, 在这次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前, 或中国房地产快速发展的这几年, 由于全国近几年没有出现过任何重大的地震灾害, 这个时期各地生产的住房的抗震能力从来也没有经受到地震检验。这就使得不少人对这个时期生产的住房的抗震能力产生较大的怀疑。其个人购买的住房抗震能力如何, 达不达到相应的抗震标准。这些都是购房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如果国内居民对这个时期建造的住房都重新评估, 那么这个时期不少地方的住房的价值会立即下降。可以说, 看到这次汶川地震中大量的住房倒塌, 看到不少地方的住房都夷为平地。这不仅打破社会上对住房投资价值永远上升的神话, 也会让整个社会来重新评估住房的投资价值。因为, 没有一个人愿意冒险让个人一辈子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

还有, 为了增加住房的抗震能力, 政府一定会提高新建住房的抗震标准。比如说, 有专家就提出, 灾区新建住房抗震标准应达到9度。而按照这一标准建造住房, 其建造住房的成本就得上升10%以上。但是, 就目前的情况看, 中国部分城市抗震设防标准最多也只是8度 (如北京等) , 多数地方仅为7度 (如上海等) 。而新建住房抗震标准提高, 不仅会增加新住房的成本, 降低这些住房的投资价值, 也会对那些没有达到相应抗震标准的已建住房造成不小的冲击, 从而影响住房的价值评估。

第四, 受灾地区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如何处理, 目前相关的监管机构还没有明确规定。现在的问题是, 在按揭的住房受到地震灾害被毁灭后, 其风险由谁来承担?是中央政府、商业银行, 还是个人。如果中央财政来承担, 其承担是部分还是全部, 是个人自住的住房还是全部 (即加上住房投资的) ;如果商业银行来承担, 或商业银行承担一部分, 那么这一定促进商业银行改变以往个人住房贷款准入条件, 从而减少地质条件不好地方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不过, 在本文看来, 对于这些灾区个人住房按揭贷款, 监管部分要制定一个规则, 即自住消费的住房, 住房毁灭之后, 应该由中央财政及商业银行一起来承担;对于投资性需求的住房, 只要这些投资者还在, 就得让中央财政、商业银行及个人一起来承担, 只不过其风险承担寻求一个合适的比例。

总之, 汶川大地震将对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造成巨大的严重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在于对灾区的房地产市场造成毁灭性打击, 而且在于改变目前国内居民对住房消费与投资观念。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国内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 特别会影响房地产市场的投资理念。在这样的情况下, 加上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一系列的政策落实, 国内房地产市场将会出现较大的变化。

大地震中房贷损失谁来承担?

自汶川大地震以来, 灾区个人最主要的财富即大量房屋建筑被摧毁。据初步统计显示, 四川省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雅安和其他15个市州倒塌及损坏房屋约440多万间, 部分城镇几乎夷为平地;甘肃省倒塌裂损房屋45万多间;陕西省倒塌裂损房屋30万多间。

这些倒塌的房屋中, 有自建的住房, 有购买的商品房;而购买的商品房, 有个人一次付清的或贷款已经还清的, 有商业银行按揭贷款购买的;同时, 购买的商品房中, 有个人自住的, 也有个人投资的等。可以说, 无论是哪种方式的房屋, 由于大地震, 灾区居民的财产随着房屋倒塌而在倾刻中消失。这对灾区居民来所造成损失是难估量的。特别是, 那些通过银行按揭贷款购买的住房, 不少人不仅要承受失亲人和家园的痛苦, 而且也有可能会由于丧失还贷能力后还得背负沉重房贷。据不完全统计, 此次地震涉及的个人房屋按揭贷款损失约10.5亿元, 其他贷款损失应在100亿元以上。

针对这样的情况, 5月19日, 央行和银监会紧急下发《关于全力做好地震灾区金融服务工作的紧急通知》, 要求各银行应充分考虑到受灾地区群众和企业的实际困难, 对灾区不能按时偿还各类贷款的单位和个人, 不催收催缴、不罚息、不作不良记录。《通知》的适用范围包括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重灾省市, 即日起开始执行。接着, 5月23日, 中国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做好四川汶川地震造成的银行业呆账贷款核销工作的紧急通知》, 要求对于借款人因这次地震造成巨大损失且不能获得保险补偿, 或者以保险赔偿、担保追偿后仍不能偿还的债务, 应认定为呆账并及时予以核销;核销的依据是《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 (2008年修订版) 》的规定。

可以说, 这两个《通知》是监管层希望出台相应救灾政策来减少灾区民众负担的一种方式, 是应该值得肯定的。但是, 在现场救灾还没有结束, 灾区重建刚刚开始, 灾区居民基本的生活秩序还没有确立的情况下, 监管层急匆匆地出台这些《通知》更多的表现为政治上的倾向性。对于当前, 该《通知》真正能够帮助灾区民众还有一个时间性问题。在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秩序没有恢复、次生灾害不断的情况下, 灾区居民怎么还有时间来考虑个人债权与债务问题。如果银行监管部门不是这样急匆匆地出台这样的通知, 而是针对当前灾区住房损失的情况, 给出十分清楚详细的信息。等现场救灾结束, 监管部门在这样的清楚详细的信息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政策。这样的政策不仅更具有针对性, 也能够体现人道原则、商业原则、公平原则的统一。因为, 灾后的住房按揭贷款的减免, 并非仅是一种经济行为, 而其背后存在复杂的利益关系。

从人道的角度, 当灾区民众面对着不可抗拒的特大自然灾害、心灵受到创伤、财产被摧毁、生活无着时, 如果还要他们来承担被震毁住房的债务, 从人道的角度来说, 是不应该的。整个社会就得伸出援助之手来帮助他们, 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但是, 这种人道的问题是不是仅仅灾区购房民众与商业银行的债权与债务关系。如果是, 那么这些损毁住房的按揭贷款由商业银行与个人协商解决减免, 这样可能面对的利益关系要简单些。如果不是, 这种按揭贷款的减免还需要政府来承担时, 那么这时就有一个公平不公平的问题。

因为, 对灾害所损毁的全部住房来说, 有人购买住房借了商业银行的钱, 有人没有借商业银行钱, 也有人购买住房时可能是借的亲戚朋友的钱等各种各样的情况。如果所损毁的住房仅是借了商业银行钱的按揭贷款可以通过国家来减免, 而其他方式或条件下所损毁住房的债务关系则不可减免, 那么对其他人是不公平的。特别是, 灾区广大农村, 农民的住房基本上是自建的。在大地震面前, 他们的住房也是毁于一旦, 那么他们的住房损失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补偿, 仅仅供应农民一套简易住房就可体现公平吗?因此, 对于目前灾区居民住房按揭贷款的减免, 如果是通过商业银行与个人的债权与债务关系协商解决, 那么这是两者之间的债权与债务关系;如果这种债务的减免是要通过政府财政资助的方式来解决, 这里就有一个公平性的问题, 即住房损毁其他债务关系的人, 政府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给予补偿。

即使是商业银行与居民个人债权与债务关系, 这其中所面临的利益同样十分复杂。仅仅以两《通知》所给出的原则性指导是不够的。因为, 在一个保险市场十分发达的金融市场, 如果发生如汶川大地震这样的灾害, 它可以通过巨灾险来减少居民财产损失。但是, 在中国, 由于这个险种收费昂贵, 国内基本没有地震灾害险。这样, 汶川大地震居民财产受到毁灭性时, 灾区居民是无法通过巨灾险减少其财产巨大损失的。因此, 为了保护国内居民的财产, 如何设计一个广大居民乐意接受的巨灾险产品, 是保险管理层必须面对的重大的问题。

那么, 在没有巨灾险的情况下, 如何既让灾区居民所受到住房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又体现现代文明社会的公平性。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值得参考。台湾“9·21”大地震, 对灾区居民的住房同样是一种毁灭性摧毁。但是在地震发生后, 台湾相关部门在第一时间宣布, 对灾区居民原有房屋已办理担保借款的部分, 提供“本金展延5年, 利率按原贷款利率减4码, 利息展延6个月”的措施。央行《通知》所给出的规定与这些措施精神是一样的。但这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因此, 在一些民间机构的推动下, 又对灾区居民所面临的按揭贷款问题又设计出了更为切实的解决方案, 即由相关部门给予每户最高350万元新台币的贷款额度, 如果受灾户重建或重购住宅花费200万元新台币, 则剩余150万元新台币的额度即可用于原贷款的偿还, 并适用优惠利率。这意味着, 350万元新台币的新贷款, 是以受灾户重建或重购的新房和土地, 以及原有住房的土地作为新的抵押担保品。此外, 如果原贷款剩余的额度较低, 受灾户可与银行协商, 以原土地及住房清偿所余债务, 相关部门将给予银行一定的利息补贴。这样, 受灾户、政府部门及银行一起来承担风险, 一起来渡过难关。

还有, 即使是商业银行与居民个人的按揭贷款, 也并非仅是两者的债权与债务关系。一般来说, 购房者在向商业银行申请按揭贷款购房时, 除了要与开发商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外, 还要与商业银行签订《个人购房抵押 (保证) 借款合同》。对于银行的债权而言, 除了开发商对购房者借款购房的阶段性担保外, 购房者还必须同意将所购房屋作为抵押物抵押给商业银行。也就是说, 根据这些合同关系, 即使是抵押物消灭了, 但两者的债权与债务关系仍然存在。这就是现代金融市场的商业原则。因此, 在这种商业运作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不是政府行政部门一纸文件就可一了百了的事情, 而且是要通过当事人协商谈判来解决。

可以说, 由于住房产品的特殊性, 既可是消费品, 也可以是投资品。如果作为消费品, 那么就具有明显的公共性特征, 既政府有责任来保证每一个基本的居民条件。无论是平常还是遭遇到重大的灾害面前都是如此。如果住房为投资品, 那么购买住房者的目标就是如何这种投资来获取投资回报。因此, 住房投资不仅可获得投资回报, 同样也面临着风险。如果说, 住房投资者面临的风险时, 无论是可抗拒或不可抗拒的, 这种风险要让政府或他人来承担, 而且其获得收益时则归个人所有, 那么这种规则一定会促使个人高风险的投资, 从而推高当地的房价, 但其风险则让整个社会来承担。所以, 即使汶川大地震中所损毁的住房的按揭贷款是由商业银行或政府来承担, 也得对这种住房投资与消费做出一个严格的区分。在不同的情况下, 给出一个不同的解决办法。

另外, 住房按揭贷款还有一个期房与房主已持有的住房差别问题。对于已经入住的住房, 那么这种债务关系主要发生在商业银行与购房者之间。对于期房来说, 这其中的关系就复杂得多。因为, 房地产开发商要涉及其中。在出现这种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时, 商业银行、购房者及房地产开发商其中的责任如何来分担。这些就得有一些比较清楚的规则。否则, 无论是房地产开发商, 还是购房者都可以用不可抗拒之因素, 而拒绝与商业银行谈判, 把整个风险推到商业银行身上。

上一篇:五四爱国运动论文下一篇:大中祥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