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及影响

2024-05-08

表现及影响(精选12篇)

表现及影响 篇1

摘要:法律儒家化是我国古代法制发展的一个重要进程。“春秋决狱”是儒家思想作为一种特殊的审判方式, 是汉代法律儒家化的集中体现。本文通过对汉代法律儒家化分析, 进而阐述其对我国现代法律的启示。

关键词:汉代,法律儒家化,春秋决狱

中国古代沿袭了几千年的封建法制始终伴随着儒家文化的渗透和体现, 法律儒家化成为了中国古代法制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 而汉代是这一进程的起始和开端。在经历了有秦一代以“法”治国, 以及汉初“休养生息”之后, 儒家思想以其特有的伦理观以及为统治者所需要等因素, 经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之后真正确立了正统地位。

一、汉代法制与“法律儒家化”

1. 汉代法律体系。

“商鞅相孝公, 为秦开帝业”, 秦王朝在统一六国之后延续了“以法为治”的思想, 抛弃了先秦宗法制度“血缘本位”的理念, 并通过大量严刑峻法的制定走向了法治暴力主义的极端。严重的社会矛盾, 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使汉初统治者主张采用黄老学派“无为而治”的思想。然而随着国力的增强, 休养生息的政策不能满足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这也是汉武帝时期, 经董仲舒改造, 符合统治者需要的儒家思想能够迅速为统治者所接受成为正统思想的重要原因[1]。法律体系的构建是与王朝的上层建筑分不开的, 从刘邦“约法三章”到萧何《九章律》的制定, 所谓“汉承秦制”。以《九章律》为例, 其制法思想甚至基本律条都是直接源自秦律, 只是修改或删减了一些过于严酷的律文。纵观整个汉代, 有着体系完备的法律制度, 学术界通常将汉代的法律体系归结为律、令、科、比四类[2]。“律”主要是国家颁布的法典, 是汉代最基本的法律形式, 以《九朝律》为代表。“令”主要是指皇帝颁布的诏令, 在汉代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仅次于“律”, 具有权威性, 甚至可以删改现行法律。

2. 汉代法律儒家化。

法律儒家化的过程即是将儒家的道德观念与社会文化及法律意识相结合的过程, 其实质是通过将儒家经典作为立法、司法的指导思想, 最终达到“礼法结合”的过程。汉代法律的儒家化主要体现在“春秋决狱”, 而其“礼法合一”的发展完善又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是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为汉代法律儒家化奠定了思想基础。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 表现出了强烈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诉求;董仲舒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吸收法、道等观点形成新的儒家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将改造后的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推动了董仲舒提出的“德主刑辅”的法律观念的流行[3]。其次是儒家经义的备受推崇。自孔子始, 《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就备受儒家学者推崇。儒家经典常被赋予政治色彩, 成为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 而作为儒家核心思想之一的“礼”则被逐渐融入法律构建中, “礼”与“法”开始结合。再次是法律的适应性对法律儒家化提出了时代要求。在立法思想、司法实践以及法律解释等方面都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代法律儒家化的发展。

二、“春秋决狱”与汉代礼法结合

1.“春秋决狱。

程树德在其《九朝律考》中有语:“汉时去古未远, 论事多傅以经义。”“春秋决狱”是汉代法律儒家化的集中体现, 也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判案方式。“春秋决狱”又称“引经决狱”或“经义决狱”, 是以《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作为司法实践的指导思想, 其中特别以《公羊春秋》为甚, 对司法实践中无成文法可循的乖戾疑难案件, 以儒家经典作为断狱量刑依据的审判方式。“春秋决狱”首倡于董仲舒, 兴盛于汉武帝时期, 于整个汉代甚至整个封建时期的“礼法结合”都有重要影响。董仲舒曾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汇成《春秋决事比》, 今多以散失。其中可见者多以纠正“诛名而不察实, 为善者不必免, 而犯恶者未必刑”为宗旨, 其实质是以《春秋》等经义为司法解释手段来解决疑难案件。“原心定罪”是“春秋决狱”之最主要的指导思想, 正如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中所言:“春秋之听狱也, 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 不待成;首恶者, 罪特重;本直者, 其论轻。”意思就是说, “引经决狱”首先要考察犯罪事实和犯罪动机, 根据动机的恶与直来确定量刑的轻重。另外“春秋决狱”还包含“尊尊亲亲”的基本原则, 即尊重应受尊重的人, 亲近应被亲近的人, 实则是宗法礼制强加在法律上的体现。“原心定罪”与“尊尊亲亲”的指导原则所体现的法律“衡平”的思想, 要义在于司法者的自由量裁权, 而由此所引起的“公卿大夫多谄谀取容”的人格伪善;以及高下在心, “实则便于酷吏舞文”等弊端也为后世学者所诟病。

2. 以儒家经典为据的自由量裁。

以“春秋决狱”为代表的汉代法律审判方式, 实则是在无成文法可循的情况下以判例法代替成文法, 或是一种将判例法与成文法相结合的尝试, 这要求法官必须要熟识儒家经典以作引据之用。其所遵循的“原心定罪”以及“尊尊亲亲”的原则又在某种意义上赋予了法官一定的自由量裁权。法官对于经典的理解以及“本其事”、“原其志”的揣测直接影响着案件的量刑。下面以两则案例为例。案例一:“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 丙以佩刀刺乙, 甲即出杖击丙, 误伤乙, 甲当何论?或曰, 欧父也, 当枭首, 论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 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 扶杖而救之, 非所以坂父也。《春秋》之义, 许止父病, 进药于其父而卒, 君子原心, 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 不当坐。”这个案例讲的是子误伤父亲, 官员认为依律应处以“枭首”刑, 董仲舒以《春秋》所载, 子欲止父病而误致其父卒, 原其心不当诛之义, 认为此子动机为救父, 不应当受刑。案例二:“时有疑狱曰:甲无子, 拾道旁弃儿乙养之, 以为子。及乙长, 有罪杀人, 以状语甲, 甲藏匿乙, 甲当何论?仲舒断曰:甲无子, 振活养乙, 虽非所生, 谁与易之。《诗》云:螟蛉有子, 蜾蠃负之。《春秋》之义, 父为子隐, 甲宜匿乙而不当坐。”这个案例讲的是父为子隐, 董仲舒以《春秋》所载, 父藏匿字不当受刑之义, 认为此子虽为其养子, 但仍当以父子之情度之, 其父不应当受到刑罚。以上两个案例所列举之事均为引据律法难以判定的疑难杂案, “春秋决狱”以儒家经典为断案依据, 以“原心定罪”、“尊尊亲亲”为断案原则, 法官在断案时根据事实探究当事人的动机, 援引《春秋》经中有关记载做出量刑裁决, 但由于法官的儒学修养不同以及对儒家经典的理解不同, 即使援引的经典相同, 也可能做出不同的裁决。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汉代法律制度所赋予断案者的自由量裁权。

3.“德主刑辅”的汉代法。

儒家重视“德”治和“人”治, 认为“性相近, 习相远”, 重视人的后天可塑性, 注重用道德的力量感化人。汉代法律融合了儒家“德”治思想, 虽曰“汉承秦制”, 但仍从立法及司法等各方面反映出轻刑的思想。汉代法律的轻刑思想首先表现在“德主刑辅”的立法理念, 汉代法律的继承性使社会新出现的犯罪行为得不到有效的体现, 法条之间、法条与儒经之间存在着矛盾。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依据的汉代立法, 意欲建立“德主刑辅”、“礼法结合”的法律体系, 这种理念有利于解决法律本身存在的漏洞, 利于维持社会稳定。其次表现在司法实践中对人性的关爱[4]。在“春秋决狱”案例中有“擅自放麋”一案, 是说大夫因见母鹿生怜悯之心, 私自将君主所捕获的小鹿放生, 君主最后并没有以“违君命”之罪对其处以重刑, 而是考量仁慈之心, 对大夫做了赏赐。上述案例体现出汉代法律在司法实践中体现儒家“爱人”思想, 表现出轻刑的法律理念。

三、汉代法律儒家化的影响

1. 德治与法治的协调。

汉代以“春秋决狱”为代表的法律儒家化不仅开启了我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先河, 而且也对后世“礼法结合”, 以及当今的法律制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德治与法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策略, 纵观我国古代社会的“礼法结合”是在法律与道德各自做出让步的情况下进行的, 法律的形式与道德的本性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牺牲[5]。当代和谐社会发展的今天要求“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 既要发挥法治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行为规范作用, 又要发挥德治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引作用。将法治的强制性与德治的说服力相结合, 注重法治的现实性与德治的思想性相结合, 使其共同为我国新时期的法制建设发挥作用。

2. 儒家思想的法律价值。

法律的儒家化是我国古代法律发展的一个重要进程, 儒家思想作为流传于我国几千年正统思想, 其所主张的伦理观念对我国当代法律体系的构建仍然具有借鉴价值。一方面儒家思想提倡民本思想, 如孟子的“民贵君轻”仁政说, 荀子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我国现今“依法治国”理念的核心要求即是体现“以人为本”, 只有以史为鉴, 充分发挥儒家的民本思想才能做到真正的“依法治国”;另一方面儒家主张“礼之用, 和为贵”。我们“依法治国”不仅要做到有法可依, 还要做到以德服人,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并举。

儒家思想是我国几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我国法律体系的构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汉代法律儒家化以“春秋决狱”为主要表现形式, 纠正了秦以来的法律的严酷性, 倡导“引经决狱”、“德主刑辅”, 体现了儒家民本思想, 开启了我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进程, 并为整个封建法律的“礼法结合”以及我国当今法制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苏阳.论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D].吉林大学, 2013.

[2]郭欣欣.儒家思想对汉代法制的影响[D].吉林大学, 2011.

[3]柳高平.“春秋决狱”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 2010.

[4]朱宏才.百年来“春秋决狱”研究的突破性进展[J].攀登 (双月刊) 2009 (2) .

[5]于涛.以史为鉴——对“春秋决狱”的研究[D].山东大学, 2011.

表现及影响 篇2

纵观人类社会的历史,无论是在远古的口耳相传时代,还是在文字书写印刷时代,及至现在的网络电子时代,媒介一直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消费时代的到来,一直处于象牙塔顶端的文学批评却逐渐褪去了其头顶上的神圣光环,与大众文化不断接触、靠拢,出现了多样化、开放式、动态化的发展趋势。

一、文学批评泛化的原因

文学批评的泛化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这里面既受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和大众传媒的渗透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也是由其自身特点和发展要求所决定的。

1.社会经济历史方面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政治向全球一体化方向迈进,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的兴起和介入,一方面促进了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但同时也给文学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自由竞争要求最大程度的自由空间。经济体制的转换,必然会引起文化形态的相应变革,最终导致多元价值取向的文化共存。

(2)现代传媒(技术)的兴起,网络文化的繁荣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社会经济的转型也催生了现代传媒技术发展,原有的传媒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报刊、电视、电影、广播等传统媒体中又加入了很多新成员,如网络、手机、电子杂志等。现代大众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网络文化的繁荣,并逐步改变了当代文化构成的空间格局,拓展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情感、感知世界的渠道;另一方面,大众传媒中的这些媒介又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不断楔入文学批评的空间,也对文学批评的空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由此,文学领域出现了多元的文化共生局面,随之而来,文学批评的价值观念、生态环境和艺术面貌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2.自身的特点文学批评是对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等等进行分析和评判的一种活动。作为关于文学的审美活动,文学批评具有其自身的运行机制:首先,文学批评要以某一种理论为基本的框架,去对作家、文学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思潮等进行分析和评价,这就要求文学批评要有一定的学理追求;其次,文学批评是关于“文学”的批评,其关注的主要是作家、文学作品、文学运动、文

学现象等内容。文学批评本身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其在评论时,表现出批评的形式和内容太过深奥,对专业性要求很高,学理性太强,批评话语的思辨色彩浓厚等弊端,这就使得文学批评与普通受众之间产生了一定的隔膜,普通大众以自我原有的知识体系在接受文学批评时有一种距离感,理解困难,无法引起大众的共鸣。

二、文学批评泛化的表现

(1)批评类型的扩大。进入大众传媒时代以后,随着在文学创作中对人文精神的提倡,文学批评主体意识的觉醒,文学批评逐渐冲破了原有的苑囿,开始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主流批评、专家批评(精英批评)、媒体批评、网络批评、受众批评、文化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等各种文学批评类型先后登上了文学批评的舞台,从各自不同的文化体认出发,表达了各自关于文化的价值观念,重构了文学批评空间的格局。

传统的文学批评本身有许多优点,如注重对文学作品本身的整体把握,从文本的价值本身出发对文本进行审美的观照,以及对审美对象的深度挖掘等。这些优点使传统的文学批评在对文学文本的分析与评判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文学批评也有一定的弊端,如过度阐释、晦涩难懂等,这就使文学批评与普通受众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文学批评类型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方面的不足,促

进了文学批评的发展。

(2)批评关注点的扩大。传统的文学批评,如专家批评,是一种经典化的文学批评。其批评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文学经典、名人名作等方面。但是,大众传媒语境中的文学批评,则以一种开放式的视角走下了文学的圣坛,走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学批评的视野空间得到了空前的扩张,人们的审美对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学文本,而是向文学外部空间领域拓展,如哲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当代文学批评领域中既有关于文学经典“四大名著”、“人文精神”、余秋雨现象、明星作家、电视剧等的讨论,也有关于城市广场、电视广告、上海酒吧等文化现象的分析和解读。“一些文学教授开始从莎士比亚转向了麦当娜,从《包法利夫人》转向了侦探小说;另一些批评家放弃了诗歌和小说而兴致勃勃地进入了广告、MTV 和流行歌曲的研究,甚至考察起了香烟与垃圾的历史脉络。电视肥皂剧、街头舞蹈、服装款式的含义,电影之中的种族冲突或者观众被赋予的性别主体位置———这一切都被纳入文学批评的研究范围。”[1]可以说,人们的关注对象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文学批评的操刀手们不再仅仅将目光锁定在文学文本的分析研究中,而是将批评的范围进一步扩展到了文学、文化的现象和事件上。

(3)批评方式的多样化。文学批评的泛化还表现在批评方式的多样化。传统的文学批评,如专家批评,主要是以文字形式为主要的表达

表现及影响 篇3

关键词:社会;优势性;云南;少数民族;社区;直苴村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2.008

External Performance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of Dominance of Society in Mountainous Communities of Minority Nationality in Yunnan Province

LI Tian-xing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Life Sciences,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Chuxiong, Yunnan 675000, China)

Abstract: External performance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of dominance of society was studied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ecology, ethnology with reference to Zhiju village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road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mountainous communities of minority nationality in Yunnan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dominance of society that will exit for a long time in Zhiju village, which provided scientific basis and basic data for the building of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 friendly community,and explored the related theory giving service to the building of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n perfect harmony.

Key words: society; dominance; Yunnan Provinc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community; Zhiju village

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社会自身的全面发展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1-4]。为此,必须对社会系统进行科学地解剖和全面地分析,以期正确地认识和准确地把握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发展变化的进程,建立合理的社会结构,使社会系统的基本功能得到正常的发挥,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不合理的社会结构会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脆弱性,恶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带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性贫困、区域性社会的不稳定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1-9]。

任何一个系统都是脆弱性和优势性的统一体[10-14]。要实现云南山地民族社区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减少社区可持续发展巨系统脆弱性的同时,不断发展系统的优势性。系统优势性是由于外界风险、压力或干扰的存在所导致的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相对稳定程度或潜在的稳定性及其表现出的或潜在的持续能力。优势性研究和脆弱性分析一样为云南山地民族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研究工具。研究为云南山区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区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同时进行相关的理论探索,为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为永仁县中和乡的直苴村。永仁县地处滇中北部(101°14′~101°49′E、25°51′~26°30′N),总面积2 189 km2,其中山区占97%,东南距省城昆明262 km,南距州府鹿城镇208 km[15]。2001年末,全县总人口10.2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5.64%,永仁县是楚雄州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大的山区小县[16]。

直苴村位于永仁县城西南部,距县城75 km,距乡政府所在地17 km,全村辖国土面积88.84 km2,海拔1 800~2 861 m,坡度25°以上的部分占了区域总面积的65.81%。区域内≥10℃的年积温仅为2 859.7℃,年平均温度12.4℃,属温凉性气候类型。20世纪90年代中期,直苴村通过一条乡村公路和外界相通,但雨季不能保证畅通。该村是以彝族聚居的高寒特困山区村,彝族占总人口的97%。2001年全村人口2 825人,其中约四分之三的人没受到过学校教育。2001年人均占有粮食210 kg,人均所得438元。

2 研究方法

采用生态学和民族学等多学科研究的方法,以人类生态学研究为主要手段。为了尽可能地避开其他因素的干扰,注意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刀耕火种农业的逐渐消失以及2002年该村开始了生态移民等,人口规模和人均资源等变化较大,所以选取1991至2001年这个时段进行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区域社会系统优势性表现

3.1.1 社会稳定太平,人们健康长寿 调查结果显示[17],由于长期的传统山区农业,研究区居民生活水平普遍偏低,生活条件差,区域收入差距大,但人们并未因经济上的贫困而丧失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公民起码的法律意识和道德原则,社会稳定太平,从1991至2001年的十年间,区域无任何刑事案件发生。人们安居乐业,身心健康,人们的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增加。1991至2001年,社区人均预期寿命从64.91岁增加到65.81岁。

3.1.2 社会风气好,人人都是劳动力 实地调查发现[17],在研究区,下到三岁的孩子上到八九十岁的老人,都在田里、地里或山上忙着,没有出现聚众赌博等不良风气,因此实有劳动力人数总是超过劳动年龄内人数,从而保证了社区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显示出了社区社会系统发展的优势性。

研究区1991年扣除劳动年龄内上学的学生人数等之后,实有劳动力人数比劳动年龄内人数多出了41人,占了总人口的1.44%。到2001年,实有劳动力和劳动年龄内人数的差值即参加劳动的非劳动年龄内人数增加到了299人,占了总人口的10.58%,保证了社区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3.2 区域社会系统优势性的影响因素

社会系统优势性的影响因子分为稳定性因子和持续力因子,社会系统优势性的形成是稳定性因子和持续力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和产物。

3.2.1 社会系统稳定性因子 能加剧社会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就是管理系统的稳定性因子。

(1)单一的传统山区农业。实地调研表明[18],单一的传统山区农业即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劳动者能够借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长期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崇山峻岭的包围和欠发达的交通,使云南山地民族社区和外界缺乏交流,社区几乎成为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小世界,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结婚成家都在这个小区域内完成,无论男女都尽可能和本社区的人结婚,而且还盛行族内婚,亲上加亲,就这样,时间一长,整个社区成了一家人。

在这里,社区社会系统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社区经济系统发展的水平和现状,不易受到外界社会发展浪潮的冲击。而长期单一的传统山区农业、粗犷而豪放的农业生产方式、艰苦的生存条件、一张巨大而且经过长期编织的亲情网等都使社区的人们互相依赖,个体的力量显得如此的单薄和弱小,以至于人们不愿也不敢随便伤害社区里的其他任何一个人,而只能踏踏实实地参与到生产实践中去,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了社区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稳定太平以及良好的社会风气。

(2)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 。实地调查显示[17],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人们对单一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非常满足,抑制了劳动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干好、干坏一个样,没有竞争,没有对比,虽然是穷了一点,但因为大家都穷,所以也就穷得心安理得,穷得高高兴兴,穷得一团和气。正因为是计划经济,吃大锅饭,只要参与集体劳动,就能分到一口饭吃,人与人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所有事情都由集体讨论决定。加之长期的贫穷,整个社区也没有什么值得人们去争夺、去拼抢的东西,也正因为贫穷,人们只能互相依赖,为解决人们基本的生存问题而不停地劳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敢间断。

就这样,整个社区社会稳定太平,社会风气好,人们身心健康,积极参加劳动,造就了整个社区社会系统的优势性。

3.2.2 社会系统持续力因子 社会系统持续力因子主要指社会系统在外界干扰和压力下的持续能力。持续力是系统优势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持续力的分析中,可以得出系统自身在外部干扰和压力下的持续能力,找到发展系统优势性的方法和途径,为社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提供理论指导。

(1)贫困救济和扶贫项目。实地调查表明[17],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从来没有中断过对云南山地民族社区的贫困救济和扶贫等工作。几十年来,正是党和政府的贫困救济和扶贫攻坚艰难地支撑着研究区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保持了社会的长期稳定,推动着社区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向前发展。

(2)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渐形成。研究表明[17],在对农村五保户、贫困户的救济和扶贫的基础上,伴随着农村医疗制度的改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以及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等各种关乎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发展速度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渐形成,保证了中国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有力地推动了研究区社会系统优势性的发展。

(3)国家政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研究显示[17],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有效地控制了区域内的人口规模,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国家停止征收农业税等一系列的政策,极大地刺激了农民进行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民成为了自己生产和生活的主人,为自己而生产,为自己而活着,同时还能为他人、为社会作贡献,这是何等的自由,何等的幸福。所有这一切从制度上、人格上为研究区社会系统优势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研究区社会系统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4 结 论

综上所述,研究区社会系统优势性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还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要建立起和谐的、持续发展的社区,必须发挥研究区现有社会系统的优势性,并在其基础上大胆改革、扬长避短,才能发挥出社区社会系统优势性对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和作用。最大程度降低系统的脆弱性只能实现对“水桶短板”的弥补,而系统优势性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降低系统脆弱性程度或弥补因系统脆弱性而导致的系统持续发展力量的不足。同时系统优势性是保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没有系统的优势性,谈不上系统的发展,更不要说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了。

致谢:感谢楚雄州永仁县县委及政府、中和乡乡党委及政府、直苴村委会等对整个调研工作的支持及提供有关的资料和数据。对云南大学叶辉教授、杨树华教授给予的指导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李欣广.可持续区域经济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2] 林卿,高继红,于琳,等.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3] 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 洪银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 Kates R W, Clark W C, Corell R. et al.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Sustainability science[J]. Science,2001(292):641-642.

[6] Clark W C, Dickson N M. Sustainability science: The emerging research program[J]. PNAS, 2003,100(14): 8 059-8 061.

[7] Kates W, Parris T M. Long-term trends and a sustainability transition[J]. PNAS,2003,100(14):8 062-8 067.

[8] Parris T M, Kates R W. Characterizing a sustainability transition: Goals, targets, trends, and driving forces[J]. PNAS,2003,100(14):8 068-8 073.

[9] Cash D W, Clark W C, Alcock F, et al. Knowledge system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PNAS,2003,100(14): 8 086-8 091.

[10] 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1] 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12] 欧阳莹之.复杂系统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13] 埃德加·莫兰.方法:天然之天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4] 许国志.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15] 云南省永仁县志编纂委员会.永仁县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38-39.

[16] 永仁县地方志办公室.永仁年鉴[M].楚雄:楚雄日报社印刷厂印装,2002:47.

[17] 李天星.云南山区少数民族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0.

表现及影响 篇4

关键词:民生新闻,人文关怀,缺失,影响

当前民生新闻在人们视线里出现的频率较高, 从电视媒体到平面媒体, 民生新闻已经变为了新闻传媒最为常见的新闻表达手段。但是部分媒体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 利用民生新闻打着人文关怀的幌子, 通过一些三俗内容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破坏了民生新闻在群众心中的良好形象, 败坏了社会风气, 引发了人们的强烈不满。

1民生新闻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

1.1内容琐碎, 避重就轻

当民生新闻出现之后, 其平民化的阐述视角赢得了群众的欢迎, 并获得了一定的市场, 其收视率也有着不俗的表现。但是对该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则发现民生新闻有很多都是在谈家长里短、奇闻异事, 表达的内容琐碎, 但是对于社会敏感话题的表述内容却很少, 这样的民生新闻会误导群众只关注社会小事, 也忽略了作为社会人的权利与义务。因此, 有些网友使用“四鸡”对民生新闻进行定位, 即鸡毛蒜皮、鸡鸣狗盗、鸡零狗碎、鸡飞狗跳。

1.2负面新闻过多, 没有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当前民生新闻中负面新闻所占比例较高, 经常出现骗局、凶杀案、黄赌毒、车祸等, 这些负面新闻的过多出现会给群众营造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生活环境, 对所处的社会认识也存在偏颇。尤其是民生新闻对于负面新闻的评论也是比较主观化的表达, 表达内容也比较表面, 在新闻中经常使用“希望相关领导部门以及管理层能够引起重视, 及时解决” 的字眼, 只关注事件发生过程, 没有实施关注事件的后期解决。

1.3新闻事件报道内容浅显

很多民生新闻节目的记者在撰写新闻内容时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描述, 没有对新闻人物以及新闻事件进行深入分析, 也没有表达出一个媒体人的独特看法和理性思考, 仅仅就事论事是不能满足人们对于民生新闻的阅读需求。另外, 民生新闻中需要融入丰富的情感, 从而拉近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但是不能将应该严肃对待的新闻事件编辑为轻喜剧, 哗众取宠, 营造了不良的视听效果, 使得民生新闻变得低俗。

2民生新闻人文关怀缺失的影响分析

2.1降低了受众的品位, 影响判断

根据相关学者的理论, 新闻媒体作为传播者, 其需要编制一个世界符码, 使其被大众接受, 而该符码表达的是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以及想象。当媒介误导使得公众没有了正常的批判、否定以及超越的功能, 作为现代媒介, 其就不会具有创新能力, 也使得公众不能对现实生活本身有着准确的定位, 其在某种程度上侵蚀了人们的理性认识, 逐渐形成了一种“白痴文化”, 降低了受众的素养和品位。

2.2忽略了媒体的而引导和教化功能

新闻的庸俗化、娱乐化的发展是因为媒体受到了商业利益的诱惑, 不断迎合少数群众的低级趣味, 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社会引导, 为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和人文关怀的理念渐行渐远。平民化是民生新闻的突出特征, 其需要保证新闻应该具备的社会价值和思想深度。若一味地将民生新闻理解为群众的生活琐事讲述, 这就会降低了群众的品位, 也没有体现对于受众的尊重。在商业化的操作下, 媒体已经逐渐失去了其教化功能, 没有对当前存在的普遍社会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从而成为了“单面人”, 这和人文关怀价值理念中倡导的对于世界深度理解相悖离。

2.3损害了媒体的社会形象

随着时间的流逝, 民生新闻在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和发行量的同时获得了较高的经济利润, 但是其当前的发展方向已经背离了其出现的价值。此外, 民生新闻的制作成本比较低, 且操作便捷, 这也是民生新闻能够快速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但是如果媒体只注重自身的经济收益却忽略其社会影响, 就会损害民生新闻本身的形象, 逐渐失去其价值, 恶性循环, 不能支撑其可持续发展。

2.4污染社会环境

社会作为一个整体, 信息系统是其一个分支, 在信息化水平比较高的现在, 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会对社会系统中的其他子系统造成影响, 而各子系统也在社会系统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为此, 为了保证信息系统能够对社会以及对其他子系统产生积极作用, 需要追求平衡报道, 按照客观公正、全面准确等原则报道民生新闻。但是有些媒体对负面新闻进行大面积的宣传炒作, 使用引人注目的标题以及比较惊悚画面, 扩大其负面影响, 从而没有发挥媒体应当承担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甚至是给事件当事人造成了伤害。

3民生新闻优化措施

3.1体现人文关怀, 提高媒体人社会责任感

民生新闻中的人文关怀的体现主要为“以人为本”, 因此, 需要尊重新闻事件当事人的意见以及对于事件表述本身的诉求, 避免新闻的娱乐化、商业化, 需要明确自己的权责, 不能混淆视听。

3.2准确把握舆论导向

所谓舆论就是指社会大众对于社会代表性问题的整合性意见, 而民生在社会舆论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向广大群众传输错误的舆论, 这是国家建设的重要问题, 而传输正确的舆论是党和人民的福音。作为新闻媒体, 需要注重舆论导向的把握问题, 不能片面化的表述, 形成误导。一则优秀的民生新闻, 其必须具备强化正确舆论传播的能力, 为此, 相关媒体人应该进行自省。

3.3注重创新

要想提高民生新闻的受众范围, 其需要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首先, 需要借鉴优秀制作经验进行自我化的创新改造, 一味的模仿是不能保证新闻行业的长久生命力;其次, 在报道时, 需要注重措辞的使用以及价值观的体现, 并且需要事先思考对于新闻事件可能会对社会以及群众造成的影响;最后, 要想保证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注重品牌化建设, 当前民生新闻竞争激烈, 因此在报道过程中需要有品牌意识, 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4体现新闻本色, 加强规范化建设

民生新闻中包含社会各行各业的信息, 因此其有着数量不小的受众群。但是一些无良媒体的运营操作创造的高收视率所携带的庸俗、血腥暴力, 使得人文关怀缺失更为严重。对此, 国家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对新闻产业进行整治, 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 对新闻进行严格审查。作为媒体人, 则需要认识到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努力挖掘新闻背后的社会含义。例如:灾后报道, 在向大众传达灾后信息时, 需要关注播出救援画面和救援情况的转述, 并不是单纯地播报伤亡情况以及血淋淋的伤亡场面。 在此过程中, 民生新闻媒体需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通过新闻的传达提高群众的凝聚力, 激发人们的斗志, 形成团结一心的和谐景象, 这才是新闻真正的魅力所在。

4结束语

新闻报道的价值表现在能够对社会有全面且深刻的认知, 并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引导受众的思维, 营造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 主动承担起弘扬社会主义人文精神的责任。与此同时, 媒体是社会主义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就民生新闻来说, 其必须发挥其社会标杆的积极影响, 媒体人要讲法制、 讲道德、讲文明, 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宋博雅.帮忙要有温度——民生新闻中的人文关怀浅谈[J].新闻世界, 2010 (7) :94-95.

[2]于小雪.我国社会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问题[J].新闻爱好者月刊, 2011 (2) :8-9.

[3]陈龙.新闻本位、舆论监督、人文关怀:民生新闻的公信力要件[J].中国电视, 2011 (9) :43-47.

影响口语成绩的关键是这4种表现 篇5

1、对题型不熟

托福口语考试,就像是在和敌人打仗。如何你不知道敌人出什么招就冒然上场,肯定会死不瞑目的。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托福考试也是如此,如果你对托福托福的题型都不了解,那么你想要得高分也就不太可能了。

建议:熟悉托福口语的各类题型

2、规定时间内完成不了题目

在托福口语考试中,考生会面临两点压力:

a.时间紧、任务重。托福口语的答案准备时间只有 15-30 秒,答题只有 45/60 秒。如果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训练,考生在考场上必将不知所措、语无伦次。

b.要快速口述“完整答案”,这就要求考生的答案非常的精准,。这个在平时的训练中也是不易达到。

建议:平时多做口语方面的模拟练习,严格按照考试的要求来锻炼自己。

3、考场表现不够自信

原因有二:a. 缺乏口语练习,导致考生在答题时表现得不自信。

b. 性格过于内敛,导致考生在答题时表现得不够张扬。考场上表现得不够自信和大方不是形式上的问题,而是本质问题,因为这样以来,考生答题的音量就会小、发音就会模糊、分数也就不可能高。

建议:a. “ 信心来自实力,实力来自练习”。

b. 不论你在平常的性格如何,在考场内答题时,你必须表现得开朗、自信、大方。

4、语言缺乏表现力

英语语音不准确、语调无起伏、语言不流利、结结巴巴。

建议:a. 了解语音语调方面的知识,提前发现并纠正自己的语音语调错误。

b. 每天坚持大声、清晰、准确地朗读一段英文段子,不宜太长,80-120个字左右为佳。

以上这些托福口语考试中的表现都是会影响整个托福考试得分,所以大家在备考的时候就要特别的注意了。最后,小编预祝大家托福考试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实例解析托福口语Task5高分模板的应用和技巧

托福口语task5模板与技巧。托福口语task5主要是测试考生听懂、记录、归纳、转述对话中与学生有关的困难和解决方案,并发表、支持考生自己见解的能力。

下面我们就通过例子来看一下,托福口语Task5高分模板的应用吧,希望大家也能总结出自己的模板。

Format of Task 5:

Listen to a conversation:

1、对话长度:1-1.5分钟

2、内容:1problem+2solutions

3、两个解决方案的三种来源:

(1)、对方给两个(最多)

(2)、自己给自己两个

(3)、双方各一个

听力技巧1、带着六个问题听对话:

* 可能的人物身份组合:

组合1:a male student----------------a female student (最多)

组合2:a student ----------------a professor

组合3: a student -----------------------a university staff or worker

组合4:a male professor----------------a female professor

问题2. 谁有困难?

问题3. 什么困难?(困难的类型)

*五大常考困难:

1. time or schedule conflict------------------- 25.00%

2. paper problem-------------------------------- 14.47%

3. Course Registration Problem--------------- 13.16%

4. Dorm Problem-------------------------------- 9.21%

5. Car Problem --------------------- ---------- 9.21%

答题模板

In this listening material, the woman (man) has a problem, which is. The man (woman) gives him (her) two suggestions. One is . The other one is.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I thinkis better. First, because . Second.

策略一、设计“考生自己给的好处”何来?自圆其说即可!

一、搬(抄,给建议者说的好处→直接引用)

二、转(改,遇困难者说的顾虑→开导解围)

三、编(创,无中生有,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策略二、权衡两个可能的方案的利弊: 只要凑够2个好处即可!

①. 趋己方2利(时间冲突:两全齐美——两好事同时进行)

②. 避对方2害

③. 先趋己方1利后避对方1害

表现及影响 篇6

关键词:拉丁舞;艺术表现力;影响因素;培养方法

拉丁舞源于拉丁美洲,携带着拉美人民激情火热、浪漫随性的思想特征,具有文化娱乐和体育竞技的双重特点。随着国内外各种拉丁舞赛事的出现,一些拉丁舞选手对拉丁舞的定位出现了偏差,通常是仅以表现舞蹈作品中的高难度动作为目的,忽视了其中的艺术表现力,丧失了拉丁舞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我们应对拉丁舞进行重新定位,重视和培养拉丁舞选手的艺术表现力,真正反映出舞蹈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引起他人的思想共鸣。

1 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的影响因素

1.1 拉丁舞选手的技能和体能

对一个拉丁舞选手来说,技能和体能是最基本的要求。为了展示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选手需要大量的旋转和各种花步的组合,需要对各个动作的速度、力度等因素进行转换。而这些都是根据每个选手身体素质的不同进行长期的、科学合理的训练指导,以加强选手的基本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得以实现的。就像扇形打开,往往就是这样一个不受选手重视的动作,才会破坏作品整体的艺术表现力,将评委硬生生地从艺术的世界中拉出来。

1.2 拉丁舞选手的艺术修养和音乐敏感度

每个拉丁舞作品都是一段故事,而要将这个故事展现在评审面前,将其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就需要选手融入作品中。而融入作品中,把握作品的内涵就需要选手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怀。在实践中,通常一个选手的艺术修养越高,那么对作品的表达相对于他人就会更深刻,更能打动人心,艺术表现力就会更强。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拉丁舞选手随着音乐旋律舞动,用肢体动作展示流动的音乐符号,是舞者的最高境界。所以作为拉丁舞选手,一定要具备基础的乐理知识,除此之外,选手还要有音乐的敏感度,要能够深入拉丁舞不同舞种所搭配的不同音乐,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到舞蹈动作的一伸手、一回首之间。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将拉丁舞的艺术感染力表达出来,给评审一场视觉和听觉上的饕餮盛宴。

2 培养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的方法

2.1 注重基本技能和体能

无论是拉丁舞的初学者,还是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的选手,对拉丁舞都存在一定的认识错误。这种错误观念,使得部分拉丁舞选手急于求成、一味求奇,忽视对基本功的训练以及自身体能素质的提高。实际上,不规范的动作越花哨,带来的感觉越不尽人意,越让评审无法投入到作品中。同时,错误百出的动作不仅毫无价值,而且长期如此也不容易被改正。

应纠正拉丁舞选手只要数量和动作难度的想法,让他们真正了解基本功的关键性,重视每一个基本动作。所以要求拉丁舞选手在日常的训练中打下坚实的基础,踏踏实实地进行基本功训练,保证每一个动作标准、完美,从而进一步提高训练的质量。另外,还要对拉丁舞选手的身体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的训练,提高选手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保证肢体的优美。另外,只有在拉丁舞选手基本功牢固的情况下,根据自身的特点加入的花步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展示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力。

2.2 提高拉丁舞选手的艺术修养

很多时候,艺术修养的高低严重影响着拉丁舞选手舞蹈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艺术修养不能代替拉丁舞基本技能,但是艺术修养会帮助选手更深入地理解舞蹈作品和人物思想,帮助选手创造出一个形象更鲜明的人物,将其中的思想情感更深刻具体地表现出来。同时,良好的艺术修养对拉丁舞选手了解音乐特性,完全融入音乐有很大的益处。另外,由于中西方思想和文化的不同,致使一部分拉丁舞选手不习惯拉丁舞的热情,不能真正随着音乐的节拍释放自己的情感,也会导致选手情感和动作脱节,艺术表现力不强。

针对艺术修养的重要性和以上的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带领拉丁舞选手多学习拉丁美洲的知识,多看关于拉美历史文化的书籍,多听拉丁人民所创造的音乐,有意识地加强选手的艺术修养,最好能够形成拉丁舞选手自身的独特风格;可以引导选手感悟音乐的意境,循序渐进,逐步加强将音乐和舞蹈动作相结合的能力,实现选手在学舞、练舞、走舞、跑舞、跳舞各个环节能够真正随着音乐旋律舞动,真正做到在一颦一笑之间皆有情感的自然流露,从而提高拉丁舞选手的艺术表现力,增加在比赛中的胜算。

2.3 建立拉丁舞选手正确的心态

拉丁舞被公认为是一种令舞者有效地克服胆怯、恐惧,培养自信、自强的方式之一。但是对于选手来说,这样一个本应该自信张扬的项目却在赛场上由于他们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变得紧张压抑,极大地降低了舞蹈的艺术感染力。同时,拉丁舞选手在赛场上心理波动频繁也无法令选手集中注意力,做动作时无法舒展、放松肌肉,从而降低选手的發挥水准和艺术表现力,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拉丁舞选手出现重大的失误。所以在比赛中,和基础技能、体能素质一样重要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心理因素。

要建立拉丁舞选手正确应赛心态,形成强大稳定的心理素质可以从日常训练和增加赛场经验两方面入手。应当在平时的训练中,先从拉丁舞选手的形象、姿态方面开始打造,也就是要求选手无论在生活中还是训练时,一直保持抬头、挺胸、收腹、立腰的姿态,时刻展现出一种自信优雅的形象,随时保持一种饱满的精神态度,从而在不知不觉间形成习惯,到了赛场上也就首先在气势上占上风。要在训练中有意识地带领选手提高自己的基本技能,让选手对自己的技能不存在怀疑,也是赛场上拥有强大心理素质的原因之一。同时,要鼓励选手,增强选手的自信,让选手以必胜的信念应对每一场比赛,这是实现拉丁舞选手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之一。除此之外,还要带领拉丁舞选手多参加各种赛事,多观摩他人的舞蹈,多体会赛场紧张的氛围,逐步适应并习惯那样的环境,这样可以帮助拉丁舞选手在赛场上也不会胆怯。

3 结语

拉丁舞的学习是辛苦的,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需要那种骨子里散发的热情,以及坚持不懈、不怕吃苦的信念。同时,需要拉丁舞选手全身心投入到舞蹈中,抓住舞蹈的灵魂,从而将舞蹈中诉说的故事、人物的思想感情真真切切地表现出来,引起他人的精神共鸣。这样的选手才能在舞动时散发出一种震撼人性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他人,使其无法侧目,这样的选手才是真正合格的拉丁舞选手,才是目前应当培养出的拉丁舞选手。所以,应当从现在做起,从培养和提高拉丁舞选手的艺术表现力做起。

参考文献:

[1] 李琛,梁君君.拉丁舞专业选手的艺术表现力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2(01):32-34.

[2] 郝锦亮.拉丁舞的艺术表现力及培养技巧[J].运动,2012 (23):144-145.

[3] 司丽艳.体育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影响因素及培养方法[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4(02):99-101.

[4] 王艳.体育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方法[J].大舞台,2013(10):180-181.

表现及影响 篇7

关键词:教育过度,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人才高消费

硕士研究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 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重要力量。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及时地进行了高等教育的改革, 大幅度扩大了研究生的招生规模, 有效增加了人才的供给。但是在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的背景下, 出现了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 研究生的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产生了不均衡, 我国硕士研究生出现了教育过度现象。

一、教育过度的理解

教育过度 (Over-education) 又称过度教育、教育过量或过量教育。 (1) 其概念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 由美国人Freeman提出。Freeman在1976年针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后教育的空前蓬勃发展与大量高学历毕业生失业并存的“反常现象”写了一本《过度教育的美国人》 (The Overedueared Ameriean) , 书中提出“过度教育”一词。从此“教育过度”逐渐被教育学界所接受并广为使用。

所谓教育过度, 从宏观上讲是指教育的发展速度超过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需要的一种相对过剩状态, 其本质上是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一种非均衡状态;微观上是就个人拥有的教育年限与他从事的实际工作所需要的教育年限比较而言, 前者大于后者的状态。因此这种状态下, 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超过了其工作所需要的教育水平, 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劳动者从事着低学历者就可以完成的工作。根据1985年教育经济学家亨利·莱文 (Henry M.Levin) 等人的研究, 认为教育过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相对于历史上较高水平者而言, 受过教育者的经济地位下降;二是指受过教育者未能实现其对事业成就的期望;三是指工人拥有比他的工作要求更高的技能, 这些技能没有充分发挥。我国学者王效仿等指出如果出现高等教育过度, 至少在以下四方面表现出来: (1) 会出现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的公开失业状况; (2) 当年的高校毕业生出现就业困难; (3) 部分毕业生迫于就业压力提高学历层次, 即教育深化现象; (4) 在职者拥有超过其岗位所需的更高的教育技能。

二、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过度的表现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教育过度现象, 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已经出现了过度教育的问题。其特征为:

(一) 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下降

近几年, 研究生就业形势成为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就业难、就业压力大等问题存在于研究生的就业过程中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研究生就业率在逐年下降。教育部学生管理司刘大为司长在《2006年直属高校就业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研究生的就业率, 在比较高的水平上也略有下降, 2005年是部分省市研究生就业率下降, 2006年研究生、本科生就业率总体水平下降, 尤其是部分重点高校, 教育部直属学校也在下降。在今后的几年内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依然要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2007年《大众日报》曾报道山东省硕士研究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据统计, 2006年山东全省硕士毕业生就业率比上年下降了0.48个百分点;2007年比2006年下降了0.78个百分点。以山东省某高校为例, 硕士毕业生3039人, 截至2007年9月1日, 一次就业率为82.46%。一些大学甚至出现了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低于本科生的情况。据调查, 2007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率首次低于本科生, 截至2006年12月10日, 广东省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为94.37%, 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7.25%, 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5.57%。可见, 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状况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二) 硕士研究生起薪下降

近十年来, 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经历了一个高峰期, 研究生招生规模年递增的速度是平均26.9%。按照此发展势头, 今后只会有增无减。随着人数的增加, 在市场提供岗位变化不大的前提下, 硕士研究生的起薪逐渐降低。在一些竞争较激烈的专业, 研究生的月薪甚至已经跌破了2000元大关。目前, 广东一些单位压价严重, 研究生月薪仅千元。这对很多苦读三年的研究生来说心理上都很难承受, 以致感叹读研白白浪费了三年的时间。上海大学进行的调查显示, 大多数研究生毕业后预期月收入在3000元—5000元之间。而这仅仅是预期, 事实上, 有很多研究生的起薪已经滑到了3000元以下。

(三) 硕士研究生人才高消费现象

人才高消费这一特征最能体现教育过度本身概念蕴含的意义, 即高学历劳动力不得不从事低学历者就可完成的工作, 就是所谓的“大材小用”。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连续扩大, 毕业硕士研究生的稀缺性正逐渐下降, 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要求便水涨船高, 研究生服务范围的约束效果正在弱化, 高校研究生就业失衡现象日益突出, 研究生中人才偏聘、低聘的现象也十分突出, 许多研究生不得不俯身低就, 做一些与本身能力不适应的工作。另外现在出现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抢饭碗”, 许多研究生从事本科生就能做的工作, 就业市场上出现“学历倒挂”现象, 全国硕士研究生就业质量已经不容乐观。据山东某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性质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硕士研究生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国有企业等单位工作的数额明显减少。据了解, 山东省某市社会招考中学教师5名, 竟有200多名硕士生应聘, 这还不算前往的本科毕业生。北京某高校某学院招聘辅导员, 竟有200多名研究生求职, 其中有60多名著名大学的博士毕业生。可见研究生人才高消费现象非常严重, 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过度的影响

我国出现的研究生教育过度问题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主要表现在对社会、高校、研究生个人三方面。

(一) 对社会的影响

1. 影响经济发展

一方面,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硕士研究生教育过度出现的高能低就、人才高消费现象, 集中反映了教育与就业之间的矛盾, 扰乱了市场自由竞争的正常秩序, 不利于人才的自由流动, 不利于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 大部分研究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初衷是希望以后留在大城市就业, 不愿意去农村发展, 因此农村人才奇缺, 经济得不到发展;即使找到了不是很理想的工作, 由于缺乏积极的事业激情和工作热情, 个人生产力也会降低, 对经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消极影响。

2. 导致教育资源浪费及配置不当

教育过度现状导致受过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劳动者处于闲置和半闲置状态, 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 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使得社会教育成本总量增大, 而教育过度使研究生教育占用的大量社会资源不能通过充分就业创造价值, 回收成本。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 研究生教育占用过多的社会资源, 必然导致其他层次的教育, 尤其是基础教育占用的社会资源减少, 从而导致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

(二) 对高校的影响

高校的主要使命和价值功能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各种门类的高级专门人才, 以适应和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如果高校培养的研究生相当大一部分不能就业或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就等于为社会培养出了许多次品、废品、多余品。他们不但会给社会、家庭增加沉重的负担, 而且由于资源浪费使国家本来就十分有限的高教资源更加雪上加霜。更有甚者, 人们容易对高等教育的价值作用产生怀疑, 轻视对高等教育的投资, 从而影响高等教育价值功能的发挥。

(三) 对个体的影响

1. 个体收入

教育过度的表现之一, 就是接受过同等教育的人, 现今的实际收入比以前下降。换句话说, 正是由于教育过度的存在, 现今的硕士毕业生的实际收入比早先的相同学历者下降了。这种教育收益率下降的现象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发生过。

2. 个体满足感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 工作挑战性和自主性与职业的满足感呈正相关;当工人的技能超出其职业需要时, 就可能对工作产生不满足感;工作场所越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和期望, 他们的不满情绪也就越大。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 得不到适合于自己的工作岗位, 意味着施展不了自己的才华, 实现不了自己的抱负, 就会使他们对工作产生不满情绪, 丧失工作的热情, 有的甚至会从此一蹶不振。

3. 个体健康

工业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 当工人对其工作很有兴趣, 认为很有价值, 能够充分发挥其才能, 取得成就和自尊时, 他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状况就会很好, 相反, 对职业岗位不满的压力就可能导致身体健康状况的下降或恶化。因此, 一个受过过度教育的研究生或是由于其技能未得到充分利用, 或是由于其期望值未能得到实现, 或是由于其职业极不稳定等, 往往比常人承受的心理和精神压力更大, 从而损害其健康。

参考文献

[1]胥秋.从过度教育现象看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失衡[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6, (1) :10.

[2]仲泠然.我国过度教育现象的理论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3) :36.

[3]梁丽君.对我国高等教育过度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 (7) :120.

[4]贾春水, 熊忠东.研究生就业形势及策略[J].特区经济, 2008:210.

[5]郭学庆, 于晶.我国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 (16) :56.

[6]曹麒麟, 吴宇.研究生就业的供需矛盾及对策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 (3) :145.

[7]杨明东.研究生就业现状、原因及其对策[J].法制与社会, 2008, (7) :179.

[8]周美丽.研究生就业, 春天在哪里[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24.

[9]靳宏.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性过度的社会心理分析[J].教育探索, 2008, (10) :131.

[10]陈方红.论我国教育过度的成因及社会影响[J].现代科学教育, 2006, (2) :59.

表现及影响 篇8

一、歌唱中的呼吸、音色与共鸣

在美声歌唱中, 良好的共鸣与音色是获得美妙歌声的必要条件。所以歌唱时, 要正确处理好呼吸、音色与共鸣的关系。首先, 要有深沉持久的气息支持, 感觉像在闻花香, 吸气时, 上身放松, 胸部舒展, 让气息自然流入;呼气时, 保持吸气时的状态, 用气息冲击声带, 使声带振动发声。其次, 要咬准字头、延长字腹、收清字尾, 因为人的发声是离不开语言的。第三, 要加强作品内容、结构、风格和曲式、做到节奏有致, 了解歌曲的时代特征和民族风格, 最后将歌曲的情感基调深刻地表达出来, 进而达到以情带声, 声情并茂的效果。总之, 在美声歌唱中, 一定要保持音色、呼吸和共鸣三者的协调发挥。

二、美声歌唱中, 呼吸对歌唱技巧的影响

著名的沈湘教授曾经说:“呼吸是歌唱的基础, 气息是歌声的动力。”由此可见, 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所以, 在美声歌唱中, 只要掌握了呼吸, 就可以掌握歌唱。在生活中, 人人都在呼吸。但是, 与生活中的呼吸相比, 美声歌唱中的呼吸是不同的, 其主要用到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形象来讲, 歌唱中的呼吸要求口和鼻张开一起往里吸气, 其表现的更加兴奋、更加夸张。一般来讲,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 在呼气时, 不可以漏气, 更加不可以憋气, 确保吐气的均匀度, 以吸气状态去呼气, 达到一种呼中带吸, 吸中带呼, 吸呼同步的状态。

其次, 在吸气时, 要求吸入的气息要到达肺的底部, 向外扩张胸部, 同时, 腰向外扩张一圈, 头部和上身要保持放松状态, 感觉就像套了游泳圈, 在练习过程中, 可以采用闻花香=打哈欠等形象的方式来深入体会。

另外, 要注意换气的速度。在换气时, 不可以过慢, 也不可以过快, 要以歌曲的速度为标准, 达到换气与曲度的同步进行, 同时, 还要把握换气的时间, 通常以上一句最后一个音符即将结束时的时间为准。

此外, 要重视语言的重要性。所谓歌唱艺术, 形象来讲, 就是由于人声唱出的带有语言的音乐。我们平时歌唱, 一定是以语言为基础的, 因此, 在美声歌唱中, 是在语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歌唱, 这就要求, 在吐字时, 一定要字正腔圆, 一表述要轻松、自如, 使得字从腔体中清晰、深刻地表达出来, 达到以字传情的效果。

三、歌唱中呼吸对情感表现的影响

一个人用来表达情感的外部特征之一就是呼吸的各种变化。在美声歌唱中, 歌唱者所有的内心变化及其所有的活动都会让呼吸随之变化。首先, 在歌唱者在歌唱时, 会歌曲的情感变化, 得到情感的诠释,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 自然控制呼吸, 使得呼吸在歌唱中得到自然发展, 其次, 歌唱者的情感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呼吸所决定的, 同时, 也是由呼吸作为支撑的。因此, 呼吸与情况是不可以孤立的, 是共同存在的, 在很大程度上, 歌唱者的情感表现都会受到歌唱呼吸的直接影响, 形象的来讲, 呼吸可以被称之为情感的化身。

因此, 经过以上分析证明, 歌唱呼吸可以表现歌曲中真挚细腻的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讲, 在声乐艺术中, 其生命和灵魂的基础就是情感表现, 而要想充分表达其情感, 那么就要依附于作品的形式和内涵, 所以, 歌唱者要进行演唱时, 既要对作者的一个简单的解, 而且还要对作品的内涵有一个正确的领悟, 同时, 在歌唱过程中, 经过自己的特色呼吸表达, 加强处理, 使得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加形象化和直观化。这样, 一方面, 可以集中观众的注意力, 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感动观众;另一方面, 观众在欣赏歌曲的同时, 通过歌唱者用呼吸和情感所表达出来的音乐, 得到一种心灵上的美的感受, 形成一种极为有效的艺术感染。为此, 在美声歌唱中, 歌唱者要想达到这种情感共鸣和艺术效果, 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 在歌唱之前, 加强对作品的分析, 正确理解作品的词曲, 深刻领会作者赋予作品的情感, 将作品的思想和内涵, 通过歌声真切、直观的表达出来, 因此, 当歌唱者要拿到新的作品时, 在初步了解作品歌词和旋律, 并且要作品的历史背景、艺术表现手法以及创作者的生活经历进行进行分析, 进而来熟悉作品。

其次, 要认真分析作品的曲式, 包括作品的节奏、音准、换气口以及钢琴伴奏, 对演唱风格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与此同时, 不可以漏掉作品上所标记的表情符号, 进而全面掌握作品风格。

第三, 加强情感体验。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要积极地积累一些情感素材, 了解身边的人和事, 关注生活, 关注时事动态, 关注政治, 深入一些文学作品的阅读, 开阔眼界, 拓宽视野, 扩大知识面。并且对于任何事情都要抱有积极的态度, 善待他人, 对人类的悲伤、喜悦、离合等情感, 有一个亲身的体会, 因为, 对于任何一个音乐人来讲, 如何没有丰富的情感, 是学不好音乐的。因此, 这就需要学习者要深入社会生活, 走入大自然, 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

总之, 在美声歌唱中, 歌唱要用运用较大的气息, 增强声音的弹性, 使得声音更加浑厚, 同时, 结合音乐的节奏, 抓住附点, 运用眼神、表情, 结合声音和作品情感内涵, 突出作品的表现力, 真情细腻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总而言之, 在美声歌唱中, 歌唱者本身就有着丰富的情感, 演唱作为一种情感的表露, 是歌唱者内心情感的真情宣泄。在美声歌唱中, 歌唱者通过自身情感将作品的表达方式, 通过歌声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使得歌声的主体与情感、呼吸达到完美融合。

摘要:在美声歌唱中, 呼吸作为物质现象, 同时, 又是一种精神体现, 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精神与物质的完善结合。本文主要针对美声歌唱中呼吸对表现情感的效果及影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美声歌唱,呼吸,情感影响,探讨

参考文献

[1]金梅.浅谈威尔第歌剧及演唱风格[J].北方音乐, 2010, (09) .

[2]吴海燕.歌唱呼吸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09)

[3]王江奇, 祁君.坐嗓——传统歌唱气息控制法教学新探[J].中国音乐, 2009, (03)

表现及影响 篇9

虽然说没有信仰在某种程度上说恰恰是一种“信仰”, 但这种信仰不具有终极的意义和价值, 故不在我所谓的这个信仰范围之内, 以下论述都是基于这种界定。

信仰缺失的表现

中国传统社会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糅合道、释思想来影响人们的精神状况。儒学“执着地追求人生意义, 有对超道德、伦理的‘天地境界’的体认、追求和启悟”。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它成为人们精神的寄托和安身立命的归宿。它使传统的中国人有稳定的价值支撑和理想共识, 因此社会稳定, 合力巨大。

我们现在正在进行并继续经历着现代化的过程。现代化从根本上说就是“世俗化”“物质化”“物化”, 它所不断追求的就是满足人们的生存、生活需要, 包括物质的, 包括制度的, 但对人们的存在状态、精神状态这些“形而上”层面的东西不予考虑或顾及很少。人们的精神饥渴和灵魂失落的程度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也越来越深。

其实现代化的过程是不断崇尚“工具理性”的过程, 没有对“价值理性”施以必要的关怀。但人的存在是不能没有终极价值、终极关怀的, 这是“价值理性”的任务。当我们把世俗化、物质化作为终极的目标和意义时, 我们就失去了价值的引导, 失去了理想的空间。虽然过着外表浮华的生活, 但内心无比空虚、寂寞, 成为现代性行尸走肉和精神乞丐。

传统中国文化的“泛道德主义”与目前我们的“道德缺失”“信仰真空”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以前“做道德人”“行道德事”是大多数人的目标。因为以“儒家”思想为主题的中国传统文化几乎是“唯道德主义”的, 这可以说是人们的信仰, 人们在它的指导下实践着道德。但现在, 对“道德是什么”“道德应是什么”, 人们无法回答。道德对人们的“软约束”已不再具有很大的效力。道德的“软领域”不是法律、法规的范畴。现在存在着一些想通过强制的手段来提高人们道德水平的想法或建议, 但是什么才是真正的道德、德行?是被强制吗?答案是否定的。一个人真正具有道德, 这是一种境界, 更是一种信念, 一个行为的指挥棒, 一个主体的设计师。

强制的方法具有功利性, 也不会产生真正的道德, 而是一种伪道德。

信仰缺失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

信仰缺失给学校道德教育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影响了学校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以及实效性的提高,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1. 学校道德教育缺失对意义的追寻

有人分析, 中国人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 出现了“意义危机”, 而“意义危机”最终导致了道德缺乏、道德迷失。“意义危机”表现为三个层面的精神迷失。首先是“道德迷失”;其次是“存在迷失”, 也就是儒家重要思想内圣外王的不合时宜, 也就是人们不能通过内圣达到外王。因此“内圣”即加强自己内心修养, 达到“圣”的境界首先受到人们的质疑, 因为不能“外王”即使“内圣”了又能怎样?逐渐地人们就不相信“内圣”, 也不去使自己“内圣”, 也就是不重视自己的道德品行、道德修养, 不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不进则退, 久而久之, 必然会导致道德虚无, 道德迷失;再次是“形上迷失”, 也就是不再具有终极的意义和价值, 也可以说是信仰迷失。人们的生活失去了方向, 失去了目标, 失去了丰富的精神生活的痕迹, 信仰不再引导、约束个体。既然没有终极的评价, 那么人就没有具有道德、实践道德的必要。因此, 道德就逐渐被忽视、冷落, 最终也促成了道德的迷失。这种“意义危机”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 的迷失, 而这“意义危机”最终导致了道德的迷失, 所以, 信仰的缺失是导致道德迷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未来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是人的存在的两极。现实世界的意义性与人的道德密切相关, 而未来世界的意义性则与个人的信仰和希望是分不开的, 人存在的两极把道德与信仰联系起来了, 两者不是孤立的。信仰作为个体的精神支柱和追求目标, 我们需要的不是它的实在性而是它的超然、形上性。要论证上帝是实在的、客观的存在本身就是错误的, 信仰是无需证实的。信仰作为终极的目标和价值追求, 它指引着个体日常生活。

“意义不仅可以成为生活的目的, 而且可以成为幸福的原因。”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由信仰决定的, 甚至可以被看作信仰。信仰为生活确定了目的, 提供了方向, 信仰的实践意味着生活目的的逐步实现, 也是幸福的源泉。信仰可以说是意义的集合体。有了大量的意义存在, 幸福也就拥有了自我。可以说, 没有信仰就没有真正的意义, 没有真正的幸福。

“道德作为美好生活的理由, 它最终可以归纳为生活的意义问题, 因为再没有比生活意义更高的道德问题。伦理学寻找的至善以及人对信仰的迷恋, 在本质上都是对存在意义的追问。”信仰的选择和确定伴随着意义追问的解答, 相应的意义判断标准也会随之而产生。在某种程度上说, 意义的获得, 也就实践了道德。这不是一个相互独立的过程, 而是相伴产生的。在意义追求和获得的过程中, 必定体现道德、实践道德, 而道德的实践是意义获得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没有道德的实践也不会产生意义。

2. 学校道德教育忽视对生命的关怀

信仰是一种终极的价值追求, 而对个体来说没有比生命更终极的东西, 所以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生命关怀。“关怀生命价值包括三个方面:关怀生命存在价值, 这是前提条件;关怀生命的创造价值, 这种价值是衡量生命价值大小的标准;关怀生命的超越价值, 这是生命的升华和生命价值的最高表现。”“关怀生命存在价值”这是被人们普遍接受的, 因为生命的存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 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和推动力。但“关怀生命的创造价值”却有不妥之处, 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说, 生命价值不存在高低、大小之分, 生命都具有平等性, 包括动物、植物的价值也应与人拥有相同的平等性。我们应提“尊重生命的创造价值”, 但并不是因为这种价值是衡量生命价值大小的标准, 而是因为这种价值有利于整个世界的发展和进步, 但同时我们也就看到“生命创造价值”有时也存在弊端, 如:人过分改造自然、人过分把人与自然界对立起来等。所以, 我们应谨慎地对待生命的创造价值。另外“关怀生命的超越价值”有可能与“生命的存在价值”发生冲突, 这时就面临着如何处理二者关系的问题了。如“舍生取义”是对“关怀生命的超越价值”的实践, 但“舍生”意味着生命的消失、生命的不存在, 既然生命都不存在了, 那就无所谓生命的创造价值和超越价值, 那么这种实践对生命来说就没有什么意义可言了。

但是我们学校道德教育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对“生命关怀”几乎只字不提, 以致存在许多浪费生命、不爱惜生命的现象。有很多人未意识到或体会到生命的时间性。有人根据人们的时间意识、生命意识把人类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大洪水之前的人类, 一种是大洪水之后的人类。而中国人属于前者, 没有时间观念, 没有生命危机感, 认为时间是极大富有的, 生命是无限的。这是对生命的误解。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校道德教育缺乏相应的引导。

3. 学校道德教育失去存在的必要和可能

正是由于学校道德教育缺失了对终极意义的追寻, 忽视了对个体生命的关怀, 使学校道德教育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学校道德教育得以存在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学生道德的不完善性, 即存在更高的道德追求、道德境界。只有知道什么是道德的, 什么是不道德的, 什么是更好的, 学校道德教育才能进行相应的引导。由于信仰的迷失, 整个社会陷入了相对主义、甚至是虚无主义的困境, 没有绝对的道德与不道德、好与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 都排斥别人的价值追求。每个人的价值追求都是终极意义上的, 都是完成了的, 都是绝对的, 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提升。这就消解了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必要性, 因为没有终极的评价标准。

学校道德教育应追求终极的意义和价值, 这也是学校道德教育超越性的一个重要表现。“上帝死了”, 人们自己成了自己的信仰。唯有“我”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并且“我”是世界万物唯一的, 也是终极的评价标准。人失去了信仰的超越性、形上性, 也瓦解了终极的意义和价值, 使学校道德教育不可能, 即使存在所谓的学校道德教育, 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

表现及影响 篇10

1、环境景观设计中手绘表现是体现艺术思维的重要途径

环境艺术设计是艺术设计中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从中国国家学科专业目录上来分, 它属于一级文学学科门类, 二级学科艺术学和三级学科为设计艺术学下的一个方面。它和美术学密切相关, 但它的教学内容和社会实践却决定它在工科学门类上占有很大部分, 特别是建筑学。所有艺术行业都需要创造力和艺术思维, 环境艺术设计同样也是以艺术方法为基础。艺术思维是艺术设计方法的必要条件, 创造力是所有艺术设计工作的核心。那么, 在创造过程中手绘则是作为设计创作的基础和艺术思维最直接的体现。众所周知, 在一项环境项目工程方案之初, 设计师灵感的体现、艺术的感知等无不是用手绘来记录和表现的, 手绘是解决设计问题的一个过程。笔者在接触到的项目中, 如景观墙、浮雕墙和壁画等上面的“文章”必须得用手绘。方案中很多概念性、写意性和趣味性的东西电脑是表现不出来的。特别是情感性的元素, 手绘更能体现一个设计师的艺术思维、审美能力。同时, 手绘过程又能开拓思维空间, 激发设计师的创作力和想象力, 这也使手绘表现更加灵活自由。就设计方法来说, 手绘不单是一种理性的方法, 更多的是带有设计师个人的情感因素和美学素质的一种感性体现。

2、环境景观设计中常用的两种手绘表现

2.1 勾画草图

勾画草图作为手绘表现中最基本的一种能力, 在设计中的现实意义不同凡响。笔者近几年在绍兴参与设计的项目中, 大部分是要体现绍兴传统文化特色的项目如公园、旅游景点等环境景观规划工程。大部分图纸甲方直接要求用手绘表现, 在此过程中, 很多要体现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景观小品等如乌篷船、具有传统民间图案的雕塑、景墙、浮雕墙等基本上是要用手绘草图和手绘效果图。手绘能力较强的设计师则可以充分利用手绘草图的快捷性、随意性和艺术灵性而发挥设计师自身的艺术原创性、主动性, 使其在设计过程中更具有目标性。草图的方便快捷和强大的描述性, 使设计更加严密的优点显而易见。反过来说, 创造过程需要3种活动:第一、收集信息。第二、分析信息。第三、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 相机的功能最多是收集信息所用, 而关键的第二和第三步就需要记录、分析和设计;需要速写、草图、图示笔记、视觉笔记等手绘功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说过:“相机阻挡了观察”, 这道理是一样的。在一个项目设计中, 设计师在手绘图中表现了他们所要研究的景观方案、规划方案如何被组织的, 交通系统、植物配置等是如何规划布置的。

2.2 设计速写

环境艺术设计中对于各个类型工程方案的手绘图面的表达, 很大程度上有速写的成分。速写作为手绘表现的重要环节, 同样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和纯绘画艺术中的速写有所区别的是:作为设计中速写是起着收集资料、观察对象的记录和分析设计。设计速写类似于草图, 倾向于视觉笔记。国内外设计界, 有较多设计大师青睐于速写。著名的园林建筑师螺田觉在描述他本人的速写时说:“速写反映并记录了有关场地环境和区域特征的最初印象和思想。它们提供了地形、水力、城市形式等重要性。这些都反映了项目方案的背景和环境文脉。我发现这些视觉笔记很有价值。”另外一位建筑师也有同样的感觉:“速写是一种徒手技艺, 它成为心灵的一种工具。”所以, 在现实环境艺术设计当中, 速写则更能体现出设计人员的审美能力、美术功底和真实才华。

3、手绘表现在环境景观设计中的作用及影响

景观手绘表现作为一个特殊的画种, 有特殊的技巧和方法, 对表现者也有着多方面的素质要求。一个优秀的表现图的设计是必须具有一定的表现技能和良好的艺术审美力。一个好的手绘设计作品不仅是图示思维的设计方式, 还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艺术效果和文化空间。手绘的表现过程是扎实的美术绘画基本功的具体运用与体现的过程。一个好的创意, 往往只是设计者最初设计理念的延续, 而手绘则是设计理念最直接的体现。手绘是设计的原点, 手绘的绘制过程有助于进一步培养、提高设计师在设计表现方面的能力, 提高对物体的形体塑造能力, 提高处理明暗、光影、虚实变化、主次等关系及质感表现、色彩表现与整体协调能力。手绘不仅仅是一种技能, 还是个人修养与内涵的表现。

4、结语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手绘作品更能体现一项环境工程的人文性、艺术性。作为该行业的设计者, 平时要养成纸笔不离手, 要经常描绘和记录。如果设计者的审美能力和手绘功底不扎实, 那么再先进的电脑绘图设备也是徒劳。当然手绘功夫是一件长期工程, 需要长期的积累和锻炼。时代在发展, 信息和媒体也在高速发展, 作为设计工作者应在眼花缭乱、纷繁复杂的“艺术世界”中好好的修炼自己的审美能力, 提高美学素质, 把握好属于自己心灵的一片纯净的手绘天地。

摘要:本文旨在手绘表现对于环境景观设计表现的作用及影响进行分析与思考。创造力是所有设计工作的核心, 艺术思维是设计的必要条件, 手绘表现则是艺术设计创作的基础和艺术思维的最直接的体现。在如今电脑绘图盛行的时代和人们依赖科技产品绘图的同时, 提倡用手绘表现在景观设计当中有着它特有的艺术魅力和意义。

关键词:手绘表现,电脑绘图,景观设计,草图,速写

参考文献

[1]、胡明.高职环艺教学中手绘与电脑绘图训练之我见.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 2期

[2]、鲍诗度.中国环境艺术设计?谈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

[3]、杨永生.建筑百家续编——青年建筑师的声音.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4]、诺曼.克罗.建筑师与设计师视觉笔记.美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表现及影响 篇11

談到企业画册这个话题,荆琳先生以其丰富的经验侃侃而谈。“我们今年刚刚承揽设计了青县龙华钢管防腐有限公司企业标识、CI系统和企业画册以及识别系统应用,所以在企业画册方面,我也许是有点发言权的”,荆琳说,“在客户还不了解一个企业的时候,这个企业的文化、商品、企业的形象宣传,都是由一本不起眼的画册完成的,所以企业画册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简单的文字和图片的堆砌。”

荆琳先生是设计出身的广告人,当记者询问优秀的企业画册设计需要哪些条件?荆琳先生说,要想做一本优秀的企业画册,首先,要协助企业设计一个优秀的企业形象。一个优秀的企业形象设计,能传达该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以形象的视觉形式宣传企业; 以企业自己特有的视觉符号系统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并产生记忆,使消费者对该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产生最高的品牌忠诚度;同时,提高该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提高企业士气。没有企业形象对于一个现代企业来说,就意味着它的形象将消失在茫茫的商海之中,让人辨别不清。

但是,面对企业庞大的素材,画册要怎么做才最有效?荆琳先生根据他多年的实践经历,为我们总结了一些经验。总体而言,一本好的企业画册必须正确传达产品的优良品质及性能,同时给观众带来卓越的视觉感受,进而获得在选购和使用之后的价值提升。设计师在接受有关产品企业画册的具体设计委托时,必须从两方面入手寻求表现的方法:一是站在生产者的立场,充分认识和体会企业的指导思想、产品特性和目标对象的层次,以获得有关产品信息的第一手素材;二是站在市场和观众的方面,分析和归纳消费者的欲望,以把握其心理的倾向和动机,然后从中找出一条最佳的表达途径。这其中,信息的正确与否和定位是否恰当将决定企业画册设计的成败。

荆琳同时强调,具体创作中要关注以下几个要点:首先,不管什么样的画册创意,一定要以读者为导向。画册是做给读者看的,是为了达成一定的目标,为了促进市场运作,既不是为了取悦广告奖的评审,也不是为了让别人典藏,更不是为了让创作者自鸣得意。创意人员需要极为深刻地揣摩目标对象的心态,创意才容易引起共鸣。其次,要精选与理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在画册设计时,一定要在“堆积如山”的素材中精选一批能够体现公司理念的素材,然后将这些素材进行必要的梳理和整合,才能放在画册上使用。最后,产品摄影、设计和印刷也是企业画册制作重要的部分。画册的图片质量作为画册的基础,也不能有丝毫轻视。邀请适合的设计师进行后期制作时,要求设计师必须在对企业文化、产品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设计工作。

企业画册的印制,考虑到企业画册的内容的多少,可以选择不同素质的纸材。如果画册的内容不多,可以采用较为厚重的纸材,以体现企业的品质。企业画册的封面也可以采用凸印,使读者拿在手中有更好的手感。企业画册的印制还可以与一些包装技术相结合,使企业的画册更加具有内涵与特色。

表现及影响 篇12

一位优秀的拉丁舞选手不仅要用非常标准的动作来表现拉丁舞各舞种的动律, 而且还必须要与自己内心对舞蹈内容的感知相配合, 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将舞蹈的美展现出来。拉丁舞选手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获得更好的成绩, 更重要的是要给观众带来观赏乐趣。在比赛中选手的艺术表现力是非常重要的, 从中可以看出你到底有什么样的功底和是否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选手。艺术表现力就是在舞蹈时舞者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感觉上的能力, 它是一种美, 能够吸引观众, 一个表现力强的舞者, 不但可以跳出完美的舞蹈, 还使自己更有自信和魅力。我国选手的艺术表现力跟外国的差距很大这其中存在很多原因, 通过对本论文的调查研究, 找出差距, 从客观、主观反面进行论述, 得出影响我国拉丁舞选手表现力的制约因素, 从拉丁舞基本功的培养、舞伴间的配合、提高选手艺术修养等多方面对目的进行论述。通过论述我们学习了很多方法和对策, 从而缩小与国外的差距, 获得优异的成绩。

2 拉丁舞的发展趋势

从拉丁舞的起源到现在, 经历了很长的时间, 一年又一年的变换, 发展到今天的风格, 其中的过程也是精彩激烈的, 不管是在技术方面还是服装、音乐、技能方面都有了进步和发展, 随之它的竞技水平也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伴随着拉丁舞竞技水平的提高, 群众学习拉丁舞的热情也随之高涨起来, 这大大推动了群众性拉丁舞蹈活动的广泛开展。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中, 选手必须加强自身的技能水平, 越是难度大的动作越应该努力达到, 在技术水平上也要达到一定的要求, 这更需要每一位选手必须认真刻苦的锻炼自己。拉丁舞选手要想非常完美的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 提高技术动作质量, 并在竞争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因此提高身体素质成为了拉丁舞发展的必然趋势。

3 舞蹈艺术表现力的论述

3.1 舞蹈艺术表现力的概念

如果你的舞蹈具有了感染力, 说明它是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的, 在音乐的配合下动作得到发挥, 把自己的个人内心的情感表现出来。所有艺术的本质特征就是美, 美是舞蹈艺术的精髓。形式及思想情感内涵是舞蹈艺术尤为注重的。舞蹈本身就是美的, 我们通过肢体将感觉由内而外的延伸把姿态展现的更加完美。人的表面动作做好了, 再跟自身的精神气质结合, 那么艺术表现力就能更好的表现出来。

3.1.1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内涵

舞者是通过各种展示主观美感意识的过程来体现舞蹈的艺术性。形体的训练对舞蹈帮助非常大, 舞蹈是门艺术, 它需要形体运动来表达出来。也许每个人的舞蹈艺术表现力都是不同的, 对它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所以文献中对它的记载也是不同的。舞者是通过动作、表情、身体延伸、对音乐的感觉等来展示主观美感意识的过程来体现舞蹈的艺术性。加强对拉丁舞理论知识的学习, 多了解它们的舞蹈风格、文化背景、审美取向, 将舞蹈的内涵通过肢体表现出来, 并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才能不断提高舞蹈表现力。舞者感染观众并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力的重要因素就是面部表情及动作的表现。舞蹈表现力涵盖指欣赏舞蹈的能力和对舞蹈理论知识理解的舞蹈素养和表现舞者的自信心、意志力、注意力的心理素质等。

3.2 影响我国拉丁舞艺术表现力的主观因素

通过表1和表2可知:影响我国拉丁舞艺术表现力的主观因素有:1.人文素养。人文修养即选手通过自身对拉丁舞各舞种风格及特点的了解, 并将自己对各舞种的理解在舞蹈中展现的过程。拉丁舞的五种舞蹈起源地各不相同, 因此选手们就需要了解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文化习俗, 还要了解他们的审美标准、文化发展演变的过程, 还要了解其历史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等, 并对不同舞种所要表达的内涵加以揣摩。2.音乐修养。没有音乐的舞蹈是枯燥无味的, 那就要求我们在舞蹈中加入音乐的配合, 不同风格的舞蹈音乐不同, 但是同一风格的舞蹈它的音乐节奏都是一样的, 我们在平时要积累经验, 争取深入到音乐里面, 在这方面进行提高。3.艺术修养。我们说艺术肯定是神圣的有魅力的, 拉丁舞的各个方面都掌握了, 通过舞蹈表现出来, 争取达到我们在艺术方面的修养。艺术都有审美性、创作性的特性, 也是艺术最根本的特性。空间艺术也是时间艺术, 就是在一定的动作下, 加上节奏, 进行连续性动作, 看起来特别有连贯性。把情感、韵律、视觉等因素有机地组织起来, 也是增强选手表现力必不可缺的方法, 也可以说这事必须的.

3.3 影响我国拉丁舞艺术表现力的客观因素

通过表1和表2可知:影响我国拉丁舞艺术表现力的客观因素有:1.专项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对艺术表现力是很重要的, 在舞蹈中有一些高难度的动作需要我们完成, 要想达到效果发挥艺术表现力就必须具备好的身体素质。拉丁舞选手应具备灵敏反应素质、弹跳柔韧素质、快速平衡旋转素质、速度力量素质、速度耐力素质、静力性力量与爆发力相结合的素质等专项身体素质。2.舞伴间的配合。拉丁舞是双人舞蹈, 这就需要两人动作达到合为一体。舞伴间表现的风格一致、处理的音乐一致、配合的天衣无缝, 在演绎不同舞种风格的时候, 才能将舞蹈表现力发挥出来, 还能将个人的独特魅力完全表现出来。但是要达到这种程度, 舞伴之间就需要长时间的配合训练, 男女舞伴在舞蹈中相互支撑达到平衡状态。3.心理素质。心理活动对人身体的运动有着重要的调节和主导作用。拉丁舞独特的艺术表现性要求选手必须保持最佳心理素质, 即舞技娴熟并能展现过人的内心气质。只有具备了过硬的心理素质, 拉丁舞选手在比赛中才能正常发挥技能水平。4.肢体语言表现力。舞蹈竞技中不能缺少的重要因素就是肢体语言, 即舞蹈动作语言。拉丁舞选手在舞蹈表演时, 不仅要具备流畅性、规范性、感染性、力度, 还要把握最佳的空间位置。5.先天条件。所谓先天条件我想论述的是舞者自身的身体条件, 有的人天生就具备舞蹈的条件, 外形和身体的软开度是很大的两个方面, 有的人这方面不好的就必须通过后天的训练, 因此说这之间也会有一定差距的。先天只是一个能力倾向, 人的自我奋斗可以改善并弥补先天的不足。如有的孩子刚进入学校表现力很好, 但等到毕业却很一般。这种现象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自身的付出和学校的舞蹈教育。但是通过人的奋斗和努力是完全能够改变那些先天的不足之处, 自身的付出对于改变先天不足也是非常重要的。6.教练员的执教能力。选手技能水平的高低跟执教水平的高低息息相关。教练员的的执教能力和技能水平对选手技能水平及艺术表现力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如果教练员技术水平不足, 需要通过一些途径对其进行提高。较高水平的选手不仅要拥有高超的技术, 还要有方法传授给选手, 不断提高选手现有技术。因此这也是提高选手表现力的重要因素。

4 结论

4.1 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对策

加强基本功的训练。1.外开:髋部不动, 整条腿从髋关节以下向人体两侧对称打开, 为了使舞者的腿部获得最大的活动自由从而舒展人体的线条, 那就不需要打开髋关节。肩部的外开是为了后背的收紧及直挺, 从而达到凸显演员挺拔气质的效果。2.绷:主要是指绷脚。绷脚一是为了延长腿的长度, 从而增强腿的流线型;其次是锻炼踝关节, 使踝关节到趾关节更加灵敏。动力腿只要离开地面就必须绷脚。3.直:保持身体的直立一是为了提高选手的精神气质, 使选手精神倍增, 更加帅气、潇洒, 朝气蓬勃;二是保持身体的平衡, 选手只有在重心垂直的情况下才能才能使舞蹈一气呵成。4.立:与直有着相近的意思, 但也有自己的定义。立的真髓在于腰部的立。立腰使身体得以提升感, 从而增加轻盈、敏捷的精神气质美。拉丁舞各舞种具有共同的姿态, 需要身体姿态符合美学结构, 也就是要求选手的姿态在规范的动作下能够表现的更加潇洒动人, 大腿及臀部要收紧上提, 这种姿态便于完成各种技巧。

4.2 提高选手的舞蹈艺术修养

1.加强舞蹈的理论知识。通过图书馆查阅、上网搜索等方法学习中外舞蹈史、美学概论、人体解剖学、音乐基础理论等理论知识。了解了这些理论知识, 能更好的诠释出所要表达的舞蹈, 从而提高自己的舞蹈表现力。

2.提高欣赏水平。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拉丁舞选手就必须要了解拉丁舞的审美特征。我们在看一场比赛的同时还要学习他们的舞蹈艺术, 不只是看, 要懂得去欣赏, 当然在此之前你必须对拉丁舞的各种方面都必须非常的了解, 还要了解拉丁舞各舞种的起源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

3.提高自身文化修养。舞蹈艺术修养存在于文化修养之中, 舞蹈艺术修养可以提高艺术的感知能力及鉴赏能力, 对提高文化修养起着重要作用。要想提高舞蹈艺术修养就必须拥有良好的文化基础, 特别是了解历史、文学、民俗等相关知识。拥有了良好的文化修养, 才能更好的理解舞蹈的风格、内容, 才能更加准确完美的表达出舞蹈的思想内涵。

4.3 加强舞伴间配合能力的培养

1.引带与跟随。男伴能够准确、迅速的暗示并引导女伴这就是引带。男伴有主见并能够迅速的引带女伴, 才能增强选手的艺术表现力, 从而感染观众。男伴引带的好那么两个人配合起来就好, 看起来也很协调, 动作看起来更是优美和谐。男伴主引导, 女伴主跟随, 女伴来反应男伴的动作, 其中最重要的是:惯性、能量与敏感。

2.情感的交流。拉丁舞是两个人的舞蹈, 其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语言、动作、手势、表情等各种方式来表达彼此之间的情感。风格的不同, 情感交流的表现也不同, 如斗牛气宇轩昂, 表现戏剧化的情感;牛仔舞刚健、浪漫, 表现欢快情感。在舞蹈中情感交流必须要有, 有了交流就能提高表现力, 使舞蹈更具有感染力。

摘要:艺术表现力在舞蹈中具有非常高的重要性。拉丁舞的动作、技巧、感觉都具有艺术性, 而它的艺术性也是通过这些过程展现出来的。随着拉丁舞的不断发展, 竞争也越来越大, 我们需要很快的将这些因素研究出来, 并采用一些对策对其进行培养。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从各种方面进行了阐述, 得出主观、客观的因素和培养艺术表现力的对策, 旨在提高我国选手的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拉丁舞选手,艺术表现力,制约因素

参考文献

[1]胡亦海编著.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5.

[2]陈丹, 任家良.对我国体育舞蹈选手表现力培养的探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6, (4) .

[3]徐金陆, 吴东方.培养和提高优秀体育舞蹈选手表现力的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4, (8) .

[4]徐芳, 魏欣.论表现难美性项群竞赛规则特征及其对体育舞蹈竞赛规则的思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9, (9) .

[5]徐亚林.体育舞蹈与音乐素质培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1997, (5) .

[6]张磊.对培养和提高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员表现力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 2006, (3) .

[7]何忠.论影响体育舞蹈选手舞蹈表现力的因素[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3, (3) .

[8]曹晓蓉.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选手表现力培养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 (4) .

[9]孟昭鑫.体育舞蹈拉丁舞专业选手艺术表现力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4, (3) .

[10]齐光辉.影响体育舞蹈选手表现力的因素探讨[J].济南大学学报, 1999, (5) .

上一篇:科研培养论文下一篇:科学发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