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及思考

2024-07-28

发展及思考(共12篇)

发展及思考 篇1

1 世界核电发展的现状

能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要素。随着社会的发展,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

核能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的主要形式是核电。由于核燃料资源丰富,运输和储存方便,且核电厂具有污染小,发电成本低等优点,因此,从1954年前苏联建成第一座核电厂以来,核能发电在全世界得到很大的发展。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统计数字表明,截止到2002年底,全球共有441座核电厂投入商业运行,发电总量占全世界总发电量的16%,即约占总量的六分之一。目前,世界上还有多座核电机组正在兴建。

核电虽然提供了全球发电总量的16%,但83%的核发电量都集中在工业化国家。有16个国家的核发电量占国内总发电量的25%以上,其中法国、立陶宛、比利时和斯洛伐克四国的核电百分比超过50%。西欧和北美国家核电发展停滞衰退,而亚洲和东欧的一些国家核电正快速发展。发达的工业国家核电发展停滞,有生产力过剩和经济衰退的原因,有核废料处理的难题,也有受核电厂事故造成核泄露,引发民众不满的因素。

2 中国核电的发展现状

我国发展核电过程,是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核能资源,包括天然铀及加工能力、核燃料设计制造能力和核电厂设计、制造、建造和运行经验的积累,把多渠道筹措资金发展核电和引进技术、推动国产化,逐步实现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和自主经营的能力。

通过自主建设和引进技术相结合,我国已经具备300 MW核电机组的自主设计和建造的能力,向巴基斯坦成套出口的恰希玛300 MW压水堆核电厂已于2000年7月投入商业运行。基本掌握600 MW压水堆核电机组的总体设计、系统设计和大部分设备的制造能力,具备以我国为主、与国外合作设计1 000 MW级压水堆核电站的能力。

2007年11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对外发布我国《核电发展专题规划(2005-2020年)》,我国核电产业发展目标基本明确,即由“适度发展”,变成“加快发展”。《规划》确定,到2020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争取达到40 000 MW,同时考虑核电的后续发展,2020年后在建核电容量应保持在18 000 MW左右。这就是说,如果规划得以实施,核电将占我国发电装机容量的4%。这就意味着,在未来十几年间,将新开工建设30台以上的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

在国际核电发展大环境已经降温的情况下,我国新近宣布“加快发展”核电的战略,在国外很多人看来扮演“填空”的角色,一跃成为未来全球最大的新增核电市场。国际原子能机构前总干事布利克斯认为,中国核电发展的形式对世界核电工业发展是个巨大的鼓舞。中国运行和在建的核电厂统计如表1所示。

3 中国核电发展势在必行

3.1 缓解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

能源危机的紧迫性何在?中科院院士、核反应堆工程专家王大中先生曾用一组数据做过说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和消费国、第一大煤炭生产与消费国、第二大石油消费及进口国、第二大电力生产国。

在我国一次能源分布极不均衡,70%的煤炭资源分布在西北部地区,水电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地区,而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煤炭资源仅占全国的1%,水电资源不足6%。全国铁路运输能力的40%和水运总量的三分之一用于煤炭运输。在现有的发电结构中,燃煤发电就占其中的74%。如果根据2020年中国GDP翻两番的发展目标估算,则意味着电力需求在现有基础上需再翻一番,每年用煤就将超过16亿t。长距离的煤炭输送加剧了运输压力。以2008年初南方冰灾为例,光是交通运输困难,电煤供应紧张,造成的缺煤停机超过37 000 MW,19个省区拉闸限电。建国六十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消耗大量的煤炭资源。国内主要产煤区山西、内蒙古开采接近极限,东北、华北等能源型城市也近枯竭。水电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其开发难度相当大,而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能发电等各类新能源,至今尚未解决规模化生产和经济性问题。在此情况下,电力结构如果得不到优化,能源问题的负面影响将难以克服,中国的发展迫切需要核电作为经济、高效的可替代能源。

3.2 “节能减排”总体构想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抓好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在节能环保方面要重点做好多项工作。依照政府工作报告精神,2007年以来国家调控力度将明显加大,包括市场化手段和行政手段在内各种政策措施执行力度明显加强,特别是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地方政府官员的约束作用进一步加强。这些措施综合体现了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的精神,契合了实现历史性转变的要求。产业结构调整是节能减排的首要途径。在产业结构性调控过程中,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水平的行业将继续受到政策的抑制。电力工业是我国能耗和污染大户,电力能耗占全国三分之一,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国一半。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将生产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核电是一种技术成熟的清洁能源。与火电相比,核电不排放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以核电替代部分煤电,不但可以减少煤炭的开采、运输和燃烧总量,而且还是电力工业减排污染物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减缓地球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3.3 提升制造业水平 促进科技进步

中国电力工业制造水平经过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准。从设计、制造、安装、机组运行、输送变线路等诸多方面,中国已经实现全面国产化。但核电机组,尤其是核岛部分,在材料选取、制造工艺和机组运行等方面,与国外还有明显的差距。已经投入运行和在建的核电项目,除秦山一、二期为国内自主研发的堆型外,还是以“外方为主、中外合作”的模式进行。近期,国家明确提出了核电技术自主创新的目标,在引进和吸收国外最先进的核电技术的同时,加快对核心技术的消化理解。加快核电自主化建设,有利于推广应用高新技术,促进技术创新,对提高我国制造业整体工艺、材料和加工水平将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国内核电发展指导思想“统一堆型、推进国产化”的要求,对内陆地区新上的核电项目技术路线分歧主要集中在是上三代AP1000,还是二代改进型M310。前者是美国西屋公司技术,后者源自法国技术。

M310在国内已经应用较广泛,目前沿海地区获批的CPR1000就是从M310改进。岭澳核电站一期即为CPR1000的示范工程,自2003年商业运营以来,安全运行业绩优良。2006年12月16日,原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与美国能源部长博德曼共同宣布,美国西屋公司最终击败法国阿海珐集团,赢得了中国第三代百万千瓦级核电招标,为这场耗时两年多的全球最大核电合同竞标战画上了句号。西屋公司持有的就是AP1000,称为三代技术。这也表明,我国今后上马的核电项目以AP1000为主。

AP1000在技术上更为先进,但世界上并无投入商业运行的业绩,美国在1979年宾夕法尼亚三里岛核电厂发生严重事故后,就基本停止了新的核电项目。因此,AP1000的功效还有待实践检验。中国于是成为“吃第一只螃蟹的人”。

3.4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从我国核电发展的情况看,在核电布局上已经从“优先考虑一次能源缺乏,经济实力较强的东南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发展。近期在山东、辽宁、河南和安徽等省份陆续开工建立核电站和通过审批的核电项目体现了国家核电发展策略在由“适度发展”向“快速发展”的转变。随着核电技术日益成熟,安全性能日益完善,在人口稠密的内陆地区建造核电厂已经不存在技术难题。同时,也是缓解内陆省份经济发展与能源匮乏这一矛盾的最有效手段。

3.5 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核电相关行业支持

核电项目投入资金数额巨大、建设周期长,这也是一直困扰我国核电快速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国家应在建设期给与财政贴息,并在税收方面,尤其是进口关税(不仅是进口设备也含国产化引进材料和部件)进口环节税、增值税等给与政策倾斜。从安全、环保、经济等综合方面考虑,应准许核电厂采用带基本负荷运行长期稳定运行,不参与电网调峰。考虑到核电厂运行寿命一般为40年,新一代核电厂可延长至60年,为了减低还贷压力并增加核电电价的竞争力,可适当延长还本付息的年限并拓展多渠道融资方式。

3.6 制定国家核电行业标准

当前,我国核电多种堆型并存,多国标准林立的现状,对我国核电发展极为不利。核电作为国家的一项战略产业,设计、设备、材料、施工、调试、运行、废物处理等应该统一在一个与国情相结合、与核安全法规相符合、与国际标准相接轨的标准规范体系内。

4 结束语

经过几代核电人的不懈努力,实现核电建设自主化并建设世界最先进的核电项目是我国奋斗的目标。因此,我要逐国步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避人短,扬己长,努力创新,争取在不远的将来,赶超核电技术发展中领先国家。

发展及思考 篇2

一.组织管理方面: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俗话说“一个和尚担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老祖宗的话不无道理,但要做到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内涵,需要从思想的不断地去引导。目前,医院职工整体上是精神缺钙,思想教育跟不上,导致个人主义及私心私欲现象比较凸出,要想改善这种状况,拒绝等靠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从“头”开始,要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灌输到每个职工的头脑中。

2.无规矩不成方圆,谋业干事,没有规矩是不行的,所以要制定出一套公正合理的奖惩制度以及激励约束机制,每位领导及科室负责人要带头严格执行,以镜明人。

3.充分发掘调动科室负责人的积极性及责任意识,既然做,就要做好,对上要维护领导权威,对下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对个别人的一些不合理的建议和要求,要有敢于反对的勇气,坚决避免做老好人。

4.建立人才培养机制,选拔一些思想素质高,工作踏实负责的同志做为业务骨干,并派出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以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5.在不违反各项规定的前提下,定期组织职工自费外出旅游,既可以放松身心,又有利于加强交流,增加团队凝聚力。

6.为使各项工作的开展更智能化、便利化及节约化,建议建立本单位公共QQ账号及QQ工作群(公共邮箱已有,微信群的功能太单一),并由专人负责,以后凡是涉及到各位职工的文件通知,均可采用此方式下发。7.全面落实岗位责任制,谁的责任谁负责,避免出现问题相互推脱,并与年度考核结果挂钩。

8.值班人员本着对自己负责、对医院负责的态度,每晚7-8点钟在总值班的带领下对医院的门窗水电及楼层巡查一遍,既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又能对各科室的工作起到监督作用。

9.必要时设置意见箱及公开投诉电话,接到投诉后,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进行责任划分,第一次诫勉谈话,第二次要采取相应惩罚措施。处罚不是目的,而是要在精神上形成一种震慑。

10.定期召开主任办公会及科室负责人例会,一则加强组织领导,二则反馈并解决相关问题。

二.医疗卫生方面: 1.优化服务,加强“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充分利用导诊台这一服务窗口,把优质服务贯穿到每个流程之中。

2.发展特色诊疗服务,对门诊医生使用新技术及开展新诊疗项目,在合乎各种规定及患者接受的前提下,要给予大力的支持,以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

3.医生、医护及医技、护护之间要加强沟通协作,对自己要求多一些,对他人要求少一点,让每个人都须明白“互相补台,好戏连台;互相拆台,一起垮台”这个道理。

4.门诊和护理上要加强医疗安全和医疗服务等业务的学习,尽量减少或杜绝此方面的事情,门诊主任和护士长作为主要负责人,既要增强所属人员的风险意识,又要对所负责的部门负责。

5.门诊和护理人员交接班时要做到人、财、物的全面交接,不清则不交接。6.药房人员要提高对医生处方的审核态度及水平,发现问题要及时与相关医生沟通并纠正,坚决避免发药时多发、少发或错发现象。药房与药库药品要分类摆放并排列整齐,符合相关规定,新进药品要及时入库,药品清单与入库单保持一致,对药品库存要做到账面清晰,每季度对药品盘点一次并报院长办公室。

7.其他医技辅助科室要本着为病人服务、为临床服务的思想加强本科室业务的学习,以提高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三.公共卫生方面:

1.加强对村卫生室的监督管理,严格请销假制度,对不打报告,私自停诊外出的行为要进行规范。

2.加强对村卫生室的公共卫生考核力度,严格按照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及绩效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并下发资金,对达标者给予奖励,对不达标者给予处罚,每季度考核评比一次,处罚资金由专人负责,专款专用并公开接受监督,如有盈余,则滚动到下个季度。

3.对村卫生室的工作加强督导,重点是居民健康档案及基础药品的使用,凡发现使用非基础药品,一律没收并进行处罚。

4.免疫规划:整理免疫接种档案及各项规章制度,疫苗购进和使用要做好登记记录,同时要注意疫苗的保存和有效期限。

5.对每次下村体检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及事后的总结、汇报和相关材料归集工作。

6.为加强对村室的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建议创建村医QQ工作群并由专人负责,以后凡是涉及到村室的文件和通知,均可以此方式下发。

四.后勤保障方面: 1.建立房屋设施的使用、维修、改建等基础档案。

2.保障供水、供电、供气、供氧等设备的使用、维修及安全管理。

3.加强防火、防盗等措施,杜绝各类灾害事故和其他重大意外事故的发生。4.职工食堂要设计好食谱,做饭及打扫卫生人员要按照值班表轮流值班,值班表要具体到每个人,防止出现相互依赖、相互指责现象,该谁值班没有做到位的,继续值班。

5.所有购进的一次性用品及耗材都要入库登记,谁领取谁签字,各科室也要加强自己科室物品的管理。

6.加强每位职工的节约意识,无论是个人还是在各自的责任区域内,凡发现浪费水电及破坏公用物品现象,第一次提醒警示,第二次则进行处罚并公示。

果蔬加工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考 篇3

发展果蔬加工业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耕地面积非常广,种植果树的面积也同样很广,果蔬种类也非常多,早在1998年我国的水果总产量就已经居世界第一位,人均占有量为每年42kg,蔬菜总产量为4.5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目前,我国果蔬产业已成为仅次于粮食作物的第二大农业产业。未来的几年,我国果蔬业会持续发展。充足的果蔬资源为加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料保障。

我国果蔬加工业现状与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采取措施,在果蔬加工业方面的技术水平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果蔬加工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一些基本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在果蔬空间分配上基本能实现南北调运,一些果汁加工业,罐头加工业也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然而就目前来说,在我国果品加工中仍存在很大的问题,每年的果蔬损耗还相当大,加上起步晚,经验不足,总体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其中资源利用率低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加上设备落后,跟不上技术的需要,严重制约着果蔬业的发展,具体来说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资源利用率与加工能力低下。我国还没有先进的技术对那些废弃物进行再加工,实现更多的附加值,导致资源浪费严重,损失率高于发达国家,而且果蔬加工转化能力也比较低,除了一些废弃物,在进行果实加工的过程中,由于技术落后,也会导致果实的部分损失。

果蔬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低。在苹果、香蕉等水果采摘后要贮运销往各地,在这个过程中损失惨重,虽然已经采取了保鲜处理、“冷链”技术、但由于没有发达国家那样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产业管理体系,还是无可避免的出现腐烂变质的果蔬。在我国果蔬加工业中,果蔬保鲜的商品化处理几乎是一个空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巨大。

优质果蔬数量匮乏。长期以来,我国的果蔬品种结构就不合理,随着果蔬产业的发展,鲜食产品的发展收到足够的重视,而果蔬加工却只能作为残次品的二次加工。要想实现果蔬产业的长久发展,应该注重鲜食与加工两个市场的相互结合,互补发展。

产品附加值低。由于果蔬深加工的品种过少,加上技术落后加工程度低,因而产品的附加值也就低,高档次产品少,劣质产品多,尤其是特色产品的加工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业限制了果蔬加工业的发展。

缺乏科学合理的加工体系和管理体系。在我国一些加工企业中,没有合理的加工体系,加上自身缺乏自律,在生产中不能够严格按照规范化的操作进行加工,导致产品的安全性不够,不能给消费者带来信任感。进而影响市场。

果蔬加工业发展趋势

为了应对果蔬加工产业中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减少浪费,各国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目前,果蔬加工产业的发展朝着技术化,规范化的方向前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经营水平日趋提高。发达国家的果蔬加工业比较成熟,基本上已实现了果蔬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一体化经营,并且制定了一套比较科学的合理的管理制度,更专用化、标准化、科学化、先进化、规模化、网络化、信息化等。对于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探索发展之路。

技术日趋高新化。随着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在果蔬加工业领域应用到的高科技也越来越多,生物技术、真空浓缩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超高压技术等高新技术及相关设备已被广泛应用在果蔬加工领域。并且在不断发展进步中,在果蔬加工业中应用这些技术与设备能明显加速果蔬业的快速发展。

产品日趋多样化。果蔬种类繁多,加工业也渐渐多樣化。各种果蔬深加工产品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齐全,产量也在不断增加,产品市场不断扩大。在质量、功能等多方面都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多样化的果蔬深加工产品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拓展了果蔬加工业的发展空间。

我国果蔬加工业发展目标

我国果蔬加工业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未来几年,我国会努力提高果蔬品质,调整结构,加大加工力度,采用科技手段实现质量转变,重视鲜食品种的改良和加工品种的推广,加速一体化进程,并按照国际质量标准进行果蔬加工,提升果蔬加工业的工艺水平。同时,加大提高果蔬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

教师专业发展的分析及思考 篇4

1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原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马立在“关于教师教育的专业化问题”中指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 通过终身专业训练, 获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 实施专业自主, 表现专业道德, 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 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也就是一个从‘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

原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在庆祝新世纪第一个教师节“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 大力提高我国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讲话中提到“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 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其基本含义是:第一, 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 也包括教育专业性, 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 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 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 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既是一种状态, 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尽管对“教师专业化”的表述不一, 但大家都认为:首先, 它是一个动态而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 是一个“过程”;其次, 从教师个体方面看, 它是指教师专业成长或专业结构更新的过程, 从教师群体看, 它是教师争取职业专业地位而努力的过程。两者之间相辅相成, 教师职业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化的基础, 教师个体专业化更有助于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完善。

2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培养人的精神、塑造人的灵魂和传授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要求教师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精神的同时, 要求教师具备很高的专业素养和不断追求新知识的能力。因此, 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

2.1 专业知识

教师专业知识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公共基础知识, 即宽广的自然、人文学科的通识性知识技能和素养, 二是本体性知识, 即所教课程的学科知识, 三是条件性知识, 即教师用于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学情、心理和潜能的教育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我国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是在教师职前的学习中就已形成。

2.2 专业技能

教师专业技能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理解并与学生沟通的能力, 二是准确传达输出学科知识的能力, 三是设计符合本班学生的教学设计的能力, 四是课堂组织管理能力, 五是教育教学科研能力。这五个专业技能主要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达成并完善。

2.3 专业道德

教师专业道德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态度和专业操守等。教师的专业理想就在于树立成为专业的教育家的信念;专业态度就是对教师职业的执着、对学生的关爱以及对知识的终身追求等;专业操守则是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光荣感与责任感。我国教师的专业道德集中体现为对学生的关爱和诲人不倦的精神。

2.4 专业训练

贾荣固在“略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中提到, 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职前准备期、上岗适应期、“高原”发展期、平稳发展期、缓慢退缩期、平静退休期”。因此, 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 要依据教师的不同职业发展过程, 建立科学合理、分层次、分步骤的专业训练和培训机制。

2.5 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 我国教师的职前培养主要由师范院校进行, 职后的入职教育和进修教育主要由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承担。当然, 学校教师本身之间互相的学习和校本培训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经常途径。教师的专业发展还包括了教师的专业自主, 即教师拥有相当程度的自主决策权利, 尤其是在进行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评价中的权威。这种权威不应受到包括行政机构在内的非教师专业组织的干涉。

3 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

3.1 教师专业化是国内外教育发展的趋势

教师职业是人类社会古老而永恒的职业之一。从“长者为师、师长合一”到“官师一体、僧师一体”再到学堂、班级的出现, 教师职业由兼职转变为专职, 20世纪50年代的教育改革使人们清晰地认识到: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和实施者, 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1966年的“教师地位之政府间特别会议”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强调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 认为“教师应被视为专业”正式提出了教师专业化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 “教师专业化”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形成了世界性的潮流。1994年, 我国在《教师法》中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2000年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2001年4月1日教师资格认定进入实施操作阶段, 国家开始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3.2 经济和教育的发展需要教师专业发展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在哪里?在教育。可以说, 高质量的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而高质量的教育来源于何处?教师是关键。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 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 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自主发展, 就很难有教师的自主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 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3.3 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教师的自我实现

作为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教师, 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 就要坚定自己的专业信念, 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要具有对教师职业的高度认同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光荣感与使命感, 使自己的职业状态由“生存型”、“享受型”进而转变为“专业型”“发展型”。而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专业连续的、动态的、终身的、不断发展的历程, 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所以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更有利于实现自己职业状态的转变, 从而对教师职业产生高度的职业认同感, 树立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信念, 更有利于在教师岗位上实现自我, 体现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5.

[2]李瑾瑜, 等.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M].中国人事出版社.

[3]易连云.班主任工作 (第2版) [M].重庆出版社, 2006, 9.

社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我是兀术街街道苗圃社区的季玉轩,有幸今天就社区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向各位领导讨教,请多指教。我街道现有社区11个,人口25.1万,其中城镇人口24.5万,所以社区工作的发展水平与全街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在街道党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我街社区工作以便民、利民为目标,丰富活动、拓展载体,社区功能日益彰显,得到了广大社区居民的初步认可。

一、社区服务发展现状

我街各个社区以维护居民利益、方便居民生活为落脚点,在全街深入扎实地开展“和谐文明社区创建”和“创先争优活动”,积极拓展社区服务,逐渐形成了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小红帽”志愿者服务为骨干,民情日记为抓手,社区服务站为依托的社区服务网络系统,为构建和谐街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社区服务载体逐步规范。目前,我街道有9个社区面积超过200平方米,实行“敞开式办公、一站式服务”,极大的方便了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的生活和工作。二是大力发展社区服务性质的民间组织。社区民间组织大体包括两类组织:文化健身娱乐类组织,如晨安社区现有百余人的青松合唱团,振兴社区30余人的的曲艺队等组织;服务类组织,如家政服务、治安巡逻队、保洁护绿队、法律服务等组织。三是加强硬件建设,为实施“便 1

民工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几年来,街道有针对性地加强硬件建设,为4个社区协调购置了室内LED显示屏,其中苗圃社区还购置了室外LED显示屏,进而为居民及时提供就业、房屋买卖、家政服务等信息的发布提供了载体。

2、社区服务领域不断拓宽。街道始终把充实服务内涵、拓展服务领域作为推进社区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是提供就业再就业服务。社区通过劳动保障站,广泛宣传就业优惠政策和就业方式,转变就业观念,开辟就业岗位,解决了部分居民的生活困难。二是提供文化体育服务。各社区充分利用辖区内文化广场、空地等公共休闲娱乐场所,以广场文化、楼院文化为载体,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三是提供安全服务。各个社区都配备了“一居一警”,社区联防协同、驻区单位共同参与的社区治安工作网络,广泛动员居民开展“邻里守望”,叫响“我为大家守一天,大家为我守一年”的口号。

3、社区服务方式呈现多样。一是构建信息化网络。各个社区普遍配置了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设备,并通过互联网络与街道及相关单位联网,实现服务信息的集约化管理,推进信息化服务。二是试行为民服务代理制。凡社区居民需要到街道以上单位和部门办理的事项,如果需要可由社区干部为其代理,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二、社区服务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十年来,我们的社区服务工作有较快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1、对社区服务的认识存有差距。如个别驻区单位参与社区服务的意识不强,对社区服务工作配合不够、支持不力。部分居民社区共建的意识不强,“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

2、社区服务管理体制不理顺。社区居委会到底管什么、怎么管,到底有哪些管理权限,不很明确。如物业管理公司应是服务性法人实体,居委会对其应有管理、协调的职能。但事实上居委会对其没有约束力,形成了管理与服务“两张皮”现象。

3、“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还没有完全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是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原则。目前社区要负责大大小小几十项工作。但只有民政部门拨付办公经费,其他部门没有安排,导致各社区的经费有很大的缺口,影响了社区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

4、社区服务项目不够全面。社区由于受人员、经费等问题的制约,贴近群众、群众最迫切的服务还没有开展起来或开展的不到位。

以上困难和问题相互交织,对加强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提出了挑战,对进一步提高社区服务的水平提出了迫切要求。

三、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主要对策

面对困难与问题,作为社区的管理者,我认为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公共服务的多元化供给模式。一是合理划分社区服务。根据实际,科学界定社区服务项目的范围,社区服务中的有

偿服务面向全体社会成员,通过市场机制来提供产品和服务,如家政服务、法律服务等;低偿服务和无偿服务面向社会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等特定社会成员,通过市场机制、行政机制、志愿机制来提供产品和服务,如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二是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社会中介组织是社区服务不可或缺的一环,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是建立多元化供给模式的组织基础。没有社会中介组织的充分发育,难以实现社区服务资金的多元化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化。三是建立社区服务准入制度。制定相关优惠制度和服务监督办法,创造更加宽松的社区服务业发展环境,推进社区服务组织的实体化和服务的产业化,逐步建立起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并存、服务门类齐全的社区服务体系。

2、建立社区服务发展资金的多元化筹集模式。一般来说,社区服务资金主要来自四个渠道,即政府财政拨款、帮扶共建单位捐助、社区居民捐助、社区经济收益。目前,政府投入是解决社区服务资金不足的主要途径。在政府财力不足的情况下,要积极探索建立社区服务资金的筹集办法,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一是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共建单位和有识之士支持社区建设,努力营造全民共建的良好氛围。二是积极探索落实费随事转的有效途径。各职能部门不能把自己承担的工作推给社区,确需社区协助完成的工作,各职能部门要在下放任务和责任的同时,应给足社区权利和利益,确保“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如计生管理、再就业培训、党员管理等工作,职能部门将工作下放到社区后,要

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将足够的经费补助拔给社区。

天水市生态养鸡发展成效及思考 篇6

【关键词】天水市 生态养鸡 标准化养殖

近年来,随着我国林牧业的迅速发展,一些问题突出地暴露出来,而且日趋严重。在养殖业生产中,农村人畜混居、畜禽混杂,畜产废弃物随意堆放,环境污染严重。国内学者就这一问题展开了多方位的探索与实践,但无一例外的最终走向了生态化养殖之路。

1 天水市发展生态养鸡前畜牧林方面存在问题

(1)果园土壤存在轻度污染。以陈学明等研究认为,以甘肃省土壤背景值为评价标准,从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来看,天水地区7个区(县)果园土壤综合污染水平均已达到轻污染状况。

(2)生鸡养殖以庭院式传统养殖为主,卫生打扫少、污染严重、疾病频发。

(3)养殖场建设不合理,场内管理区、生产区、隔离区“三区”布局分布不合理。

(4)养殖户改良意识不强,优良品种优势得不到发挥。

(5)生鸡养殖主依靠传统饲养技术,缺乏科学养殖技术、先进的饲养管理经验,容易导致饲养成本增加,饲养效益低下。

2 天水市生态养鸡发展策略

(1)推广“天然养殖园区”“标准化养殖”模式。

(2)建立标准化生产模式。

3 天水市生态鸡养殖成效显著

3.1 生态养鸡生产性能高于传统庭院式养鸡生产性能

以庭院养鸡作对照,分别测定生态养殖鸡场中的鸡的生产性能。分别在武山县、秦州区娘娘坝镇舒家坝的三个生态养殖鸡示范基地进行为期12周生产性能试验,试验前从各舍中分别随机抽取健康鸡各150羽,对其称重,记录初始体重,试验过程中记录耗料量,试验结束时再称量其末重、记录,计算出净增重、周增重以及料肉比(表1)。

试验鸡均由鸡场统一提供,始重没有差异,但末重、累计净增重以及周增重生态养殖模式中均显著高于庭院养鸡的平均值,累计净增重三养殖场分别提高9.1%、5.6%和3.9%。传统养殖模式与生态养殖模式料肉比差异比较显著,而三家生态养殖场料肉比差异不明显,这可能与生态养殖厂饲料可采食饲料品种多、营养丰富有关,这点也可能是生态养殖场出产鸡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的关键因素。

3.2 生态养殖区土壤污染指数明显降低

2012-2014年间,依托天水市土壤调查和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花牛苹果土壤地球化学调查,以武山、娘娘坝三个生态养殖场土壤为测试对象,分年度采取土壤样品,土壤样品经盐酸-氢氟酸-高氯酸-硝酸消解,采用IRISIntrepid Ⅱ XSP型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仪(ICP—AES)测定重金属Zn、Cu、Pb、Cr和Cd总量(表2、表3、表4)。Cd数值有所下降表明鸡对土地的翻刨可有效抑制果树根茎对土壤Cd的富集;在生态养殖园中零化肥施用有效降低了土壤中Cr的含量;Pb含量无变化说明土壤中Pb可能来源于土壤母质或空气污染;Zn、Cu数值的变化小说明其可能源于粉尘及汽车轮胎磨损所产生的大量含重金属的有害气体。

3.3 实现养殖业的“三赢”

结语

近几年,天水市在生态化养殖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日益凸显,笔者就此思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继续加大推广林果鸡共育模式,实现全市生鸡养殖零污染;(2)生态养殖园选址要考虑污染情况、远离道路;(3)考虑土壤底值,要充分利用土壤母质中元素对养殖的帮助;(4)在生态养殖园两侧采用复层结构(乔灌草)培育种植优良园林阔叶树作为有效滞尘带。

参考文献

[1]赵芙蓉,王占彬,李保明,王朝元,梁臣.畜果结合生态养殖模式的研究[J].家畜生态学报,2006,04:81-85.

[2]陈学民,朱阳春,伏小勇.天水苹果园土壤重金属富集状况评价及来源分析[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05:893-898.

我国畜牧生产现状及发展思考 篇7

关键词:畜牧生产,现状,发展

1 畜牧生产现状

近年来, 畜牧生产的重要性逐渐得到认可, 其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在农业经济促进方面, 畜牧生产的重要性逐渐被认可和重视

近年来, 畜牧生产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功不可没, 其重要性也逐步得到人们的认可与重视。例如, 2005年, 在农村人口的平均收入中, 来自畜牧生产方面的收入总量约占到农村人口总收入的40%, 如今又增加到50%左右, 并且还会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同时, 畜牧业的生产发展也带动了饲料生产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提供了就业机会。如今, 畜牧生产不仅创造了更多的经济价值, 还给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 极大地提升了农村人口的物质生活水平。

1.2 有效提升动物防疫体系和畜产品安全体系水平

为了提升动物养殖健康水平, 我国不断增加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比例, 并在政策方面大力推行兽医体制改革, 以更好地建立与健全各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例如, 在第一期动物防疫体系建立过程中, 共投资了80多亿人民币进行中央、省、县和乡各级动物防疫体系基础设施条件的建设;同时, 还有效建立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兽药质量监控体系以及兽药残留监控体系等, 以更好地完成对动物防疫体系的控制水平[1]。目前, 我国已经拥有先进、优势的肉禽和禽蛋产业带, 且生产能力、防疫能力水平都比较强, 而且我国动物防疫体系基础水平已经具备, 也正在有序推进兽医体系建设, 对于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病等一些顽固的动物疫病, 我国也具有较强的防治能力。此外, 我国也逐步加大对饲料产品质量的检查率, 保障饲料的合格率, 严禁违禁药品的出现, 从根本上为动物疫病防控提供良好的保障条件。

1.3 畜牧业的生产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以往, 我国的猪肉总量占据肉类总产量很大的比重, 但随着我国畜牧业生产结构的不断优化, 畜牧业生产结构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 以肉牛、肉羊为主的节粮型草食类牲畜成为主要畜牧业品种, 而且饲料转化率较高的家禽也成为畜牧业的新宠儿, 表现出较高的增长趋势。如今, 猪肉总量的比重由原来的90%左右下降到60%左右, 而禽肉的比重、牛羊肉的比重逐步提升, 其使用价值也逐步得到人们的认可。尤其是奶业, 我国也相继推出有关的发展政策, 以推进其更好地发展。

1.4 草原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有效改善

草原一直以来都是畜牧生产的重要基地, 但在草原被大量破坏以后, 我国逐步采取有效措施。例如, 大力投资, 积极实施退牧还草措施, 开展京津风沙治理等重大工程, 不断扩大种草、草原围栏面积等。此外, 我国在草原上还积极推广半农半牧区的饲养方式, 利用舍饲圈养方式代替原来的草原放牧方式, 以更好地减轻牲畜对天然草原的依赖程度, 进一步改善草原生态环境。通过以上措施的采取, 我国的草原生态环境实现了草畜平衡状态, 草原退化程度也得到了很大的遏制。

2 限制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动物疫病防控形式依然不容客观

虽然我国不断与顽强的动物疫病做抗争, 但动物疫病防控形式不容乐观, 自从2009年全世界爆发了高致病禽流感后, 各种高致病性的病菌不断侵入畜牧业。例如, 猪链球菌病、口蹄疫病等, 每一次病菌的侵入都给我国的畜牧业造成严重的打击, 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甚至是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健康。

2.2 畜牧饲料制约因素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

一直以来, 饲料粮是限制畜牧饲料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 我国的饲料粮基本上都是从国外进口, 这种情况一直都得不到有效改善, 不仅限制了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和饲料工业发展, 还导致畜产品价格不断发生浮动。例如, 玉米是畜牧业饲料中的重要能量, 但由于玉米的生产总量不断下降, 而对其的消费水平又居高不下, 再加上我国对玉米的出口总量不断增加, 造成了我国的玉米缺口不断加剧。而玉米价格的不断上升, 导致我国的畜产品价格浮动空间也不断增加。此外, 在蛋白质饲料原料方面, 我国对其进口依赖性也非常严重, 氨基酸进口率高达60%以上, 而且在2005年, 我国的大豆和鱼粉进口量就已经达到世界贸易总量的30%和40%左右。由此可以看出, 饲料资源进口率的高居不下, 严重制约了我国畜牧业的未来发展。

2.3 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近年来, 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造成了一系列严重后果。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畜产品在生产、加工和运输等环节过程中存在监管不严现象。例如, 有些不法人员违背相关规定, 使用非法兽药、重金属有害物质或者是违禁药品等, 导致所生产的畜产品中具备较高的兽药残留水平, 存在严重的质量安全隐患。此外, 在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中, 也存在卫生条件不合格的现象, 这都给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2.4 生态环境问题存在隐忧

自然环境是畜牧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基础, 但人畜之间不和谐的发展局面导致生态环境问题不断突出, 存在多处隐忧[2]。长期过度的放牧和乱砍乱伐导致我国的草原生态环境发生严重破坏, 虽然我国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改善, 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此外, 动物粪便和废弃物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会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生态环境问题急需解决。

3 促进我国畜牧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3.1 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提高我国畜牧业的现代化水平

目前, 我国畜牧业生产方式普遍采用散养方式, 但散养农户对生态意识认识程度不够, 标准化养殖方式不到位, 现代化的养殖观念也比较落后。因此, 需要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 使其由传统的散养生产方式转变为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 重点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 积极推广现代化的养殖观念, 并增加相关建设项目投资, 建设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基础设施条件, 以逐步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 引导未来的畜牧业生产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3.2 有机结合种养方式, 突破饲料资源的限制因素

面对我国当前饲料资源依赖进口的局面, 必须要积极开拓新的饲料资源, 在保障饲料资源充足供给的前提条件下, 积极发展节粮技术, 为畜牧业生产提供充足的饲料资源。例如, 对于重要饲料资源之一的玉米, 在政策方面, 可以采取良种补贴的方式, 直接将玉米纳入到补贴的范围;同时, 还需要调节好工业生产和畜牧业养殖之间的矛盾, 提高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只有采取种养相结合的方式, 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对资料资源进口高度的依赖性, 促使我国的畜牧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3.3 积极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有效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在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 要积极建立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即在畜产品生产过程中, 规范化、标准化使用饲料原料、药物和添加剂等, 采用法制化监督管理, 实现可追溯体系, 使消费者不断增强对畜产品的信任。具体说来, 首先, 要建立动物标示、动物疫病追溯体系, 提供后期追溯技术;其次, 要主动、规范化和制度化实现对畜产品生产的监督与管理, 尤其是屠宰场的规范化管理, 从根本上做好质量安全保障。

3.4 采取有效的生态养殖方式, 改善生态环境

实施有效的生态养殖方式是当前降低畜牧生产对环境污染的有效方式之一。当前, 集约化畜牧生产方式的深层次发展, 为有效发展生态养殖方式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具体实践则是在畜牧养殖厂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 构建一个系统性、稳定的生态养殖方式。在淡水养殖和种植方面, 可以将动物的粪便和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之后进行充分利用, 有机利用畜牧生产的粪便和废弃物, 建立农业生产链。此外, 还可以建立沼气池, 将动物的粪便和废弃物进行发酵处理, 并将产生的沼气和沼渣等物质作为种植业的肥料, 以更好地为人类生活而服务。通过建立生态养殖方式, 不仅能够有效降低畜牧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还会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畜牧生产为人类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 是提升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经济发展形式。因此, 在畜牧生产过程中, 要不断解决畜牧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以有效提高畜牧生产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赵跃进, 刘利.我国畜牧生产现状及对策吉林[J].畜牧兽医, 2015 (1) .

我国行为会计发展进程及思考 篇8

关键词:行为会计,发展进程,中美比较

“二战”后, 企业管理中对“物的因素”的效率挖掘已达到了极限, 致使诞生了行为科学这门挖掘“人”的效率的学科, 会计理论学界将行为科学应用于会计领域中, 便诞生了行为会计研究领域。

一、美国行为会计发展历史及其成果

20世纪50年代行为会计诞生以来, 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美国的行为会计学理论已经逐步完善, 其研究规模以及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 行为会计理论体系已基本建立。具体来说, 在美国行为会计学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1.酝酿阶段 (50年代) 。

会计人员开始将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于会计研究领域。

2.觉醒阶段 (60年代) 。

其特征是会计研究人员注重用行为科学的原理和模型指导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

3.扩展阶段 (70年代) 。

其表现方式是会计研究人员试图以会计研究的成果检验行为科学的原理和模型。

4.成熟阶段 (80~90年代) 。

标志为1981年美国会计学会下属的“会计、行为与组织兴趣组”的成立和1989年《行为会计研究》年刊的创刊。这一阶段会计研究人员开始修正行为科学的原理与模型, 以适应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需要, 并将其研究范围逐步拓展到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和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等整个会计领域。

5.继续发展阶段 (90年代以后) 。

主要表现为大规模地应用于实践工作中, 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果。

在以上的五个发展阶段中, 美国行为会计学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应用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涌现出一大批行为会计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优秀论文, 如克里斯·阿基里斯和他的《预算中的人类行为》以及霍普伍德和其著作《会计与人类行为》, 都是行为会计学发展过程中的领军人物和经典之作。

第二, 构建了一批学术平台, 如创建了《会计、组织与行为》期刊和“会计、行为与组织兴趣组”, 为行为会计理论走向系统化、规范化提供了重要基础保证。

第三, 基本上界定了行为会计学的研究范围, 将其界定为人类行为与会计信息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会计行为学科体系。

第四, 实践中广泛应用行为会计的研究成果。如在准则的选择和组织监控等方面的应用等。

综上所述, 行为会计在美国已经是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 有着系统化、规范化的学科体系和深厚的理论研究及实践的“土壤”。

二、我国行为会计的发展进程

我国行为会计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1987年, 西南财经大学的毛伯林教授在“中国会计学会年会暨会计学术讨论会”上提交《论会计管理行为及其优化的途径》并发表于当年的《会计研究》第六期中, 在我国会计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揭开了我国“行为会计学”的研究序幕。随后, 又有一批学者陆续在《会计研究》《财会通讯》等国内较有影响的会计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行为会计的论文。90年代, 厦门大学于增彪博士的毕业论文《行为会计的基础研究——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为我国行为会计学的全方位研究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我国学者在行为会计的概念、构成要素、特征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是, 不可否认, 我国行为会计的研究仍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根据一项研究成果, 截至2006年5月, 我国学者发表在《会计研究》《财务与会计》《财会通讯》等核心期刊上的有关行为会计的论文仅有15篇。就其文章类型来看, 主要是规范型、概念型以及文献型的文章;就其内容来看, 主要涉及行为会计一些基本内容的研究,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 自主研究的成果较少。

三、中美两国行为会计发展的比较

1.在美国50多年的行为会计发展史上, 涌现出了一大批行为会计研究学者及自主研究成果, 并形成了诸多行为会计的理论。而反观我国, 自1987年毛伯林教授发表的几篇引入性质的论文后, 影响了一批学者进行行为会计的研究, 但其规模还非常小, 远远不及美国。从内容来看, 主要是对西方行为会计学的成果的介绍以及少部分在概念等基本问题上的研究;从成果数量上看, 20多年的时间里, 在核心期刊上仅有15篇论文, 平均一年不到一篇。由此可见, 我国行为会计学研究领域缺乏专业研究学者, 自主研究成果少, 且深度广度不够, 缺乏系统研究。

2.美国行为会计研究学者创办了一系列的行为会计的学术平台, 积极推动行为会计研究走向系统化、规范化, 而实践也证明了这些学术平台在行为会计的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而我国并没有成立相关行为会计研究的组织, 更没有创办专门或者侧重服务于行为会计的期刊,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国行为会计学的研究。

3.经过50多年的发展, 美国行为会计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成熟理论, 界定了学科范畴, 形成了学科体系。而我国学者迄今还只是在借鉴美国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在行为会计的概念、特征、假设等基本内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并且成果呈现明显的零散性。这也是我国行为会计与美国的一个最根本的差距。

4.美国行为会计在经济管理中应用非常广泛, 如在准则选择会计规律性等方面都应用了行为会计的思想, 而在我国, 由于理论研究的零散, 行为会计的实践应用很少, 在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中做得不够。即便是很多文献上宣称的“邯钢成果否决制”, 笔者认为其应是行为科学而不是行为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四、对我国行为会计发展的建议

综上分析显示, 我国行为会计的发展较之于美国要晚, 如果对照前文美国行为会计的发展阶段看, 我国的行为会计还介于酝酿和觉醒两阶段中间。由于行为会计是一门新兴学科, 引入我国时间不长, 没有引起相关学者足够的重视。当前我国会计领域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太多, 如会计准则的建设等, 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行为会计研究的紧迫性。但是, 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 企业管理中对行为科学、行为会计的重视必然与日俱增;而且行为会计是一门以人为本的学科, 这与我国当前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的内容十分吻合。所以, 行为会计在我国的兴盛为时不远。为此, 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推动我国行为会计的研究:

1.要培养一大批有志于行为会计研究的学者, 并逐渐形成我国行为会计的研究规模。通过借鉴美国行为会计研究成果和经济管理实践, 进行自主研究, 构筑与我国经济管理活动紧密相连的行为会计理论体系。并且及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 转化为生产力。

2.行为会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应有其学术平台。我国行为会计理论学界应该创建自己的学术期刊和组织等。在目前条件还不十分成熟的情况下, 应努力争取在一些核心期刊上开辟行为会计专栏, 以推动我国行为会计的研究发展, 并走向系统化、规范化, 其最终目标是形成我国行为会计的理论体系。

3.行为会计是一门研究人的会计行为的人文学科, 而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上有许多关于研究人的行为的优秀思想, 如孔子、老子等思想家对人性的认识定位等, 对研究行为会计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 学者在研究行为会计的过程中, 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珍视并参考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 而不是仅仅借鉴国外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荣丽.对行为会计的新思考[J].财经界, 2006 (2) .

NGN业务特点及发展思考 篇9

近年来, 全球电信网络发展迅速, 取得了巨大成绩, 综合通信能力明显增强。但是, 随着电信市场在世界范围内开放竞争和产业界的融合趋势, 电话网、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趋于融合, 网络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用户对多媒体业务产生了强烈需求, 对移动性的需求与日俱增, 而这些新型的多样性业务, 是目前PSTN、PLMN网络所难以提供的。

与此同时, 飞速发展的数据网已经对PSTN、PLMN业务形成分流, 并将逐渐成为承载话音业务的基石, 运营商已经积累了丰富的VoIP运营经验, 但H.323 VoIP只满足分组话音的基本需求, 缺乏丰富的业务功能。

在这一发展背景下,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NGN网络应运而生。NGN又称为下一代网络, 是电信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它属于一种综合、开放的网络构架, 提供话音、数据和多媒体等业务。

NGN可在统一的分组网络上融合通信、信息、电子商务和交易等业务, 满足多样化、个性化业务需求, 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与各种业务网络 (PSTN/ISDN、PLMN、IN、Internet) 之间的互通, 在全网内快速提供新的语音、数据、图像融合业务, 如图1所示。

NGN是在业务上以软交换为核心, 在传输上以智能光网络为核心, 在终端应用上以可编程网络为主的, 采用分层和全开放模式, 基于独立的模块化结构, 实施业务驱动, 使业务、呼叫控制和承载完全分离, 以IP为基础的, 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开放性的体系架构、支持各种综合业务、可持续发展的融合网络。它应满足如下特点:

1.开放分布式网络结构

采用软交换技术, 将传统交换机的功能模块分离为独立网络部件, 各部件按相应功能进行划分, 独立发展。采用业务与呼叫控制分离、呼叫控制与承载分离技术, 实现开放分布式网络结构, 使业务独立于网络。通过开放式协议和接口, 可灵活、快速地提供业务, 个人用户可自己定义业务特征, 而不必关心承载业务的网络形式和终端类型。

2.高速分组化核心承载

核心承载网采用高速包交换网络, 可实现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 同时支持语音、数据、视频等业务。

3.独立的网络控制层

网络控制层即软交换, 采用独立开放的计算机平台, 将呼叫控制从媒体网关中分离出来, 通过软件实现基本呼叫控制功能, 包括呼叫选路、管理控制和信令互通, 使业务提供者可自由结合承载业务与控制协议, 提供开放的API接口, 从而可使第三方快速、灵活、有效地实现业务提供。

4.网络互通和网络设备网关化

通过接入媒体网关、中继媒体网关和信令网关等网关, 可实现与PSTN、PLMN、IN、Internet等网络的互通, 有效地继承原有网络的业务。

5.多样化接入方式

普通用户可通过智能分组话音终端、多媒体终端接入, 通过接入媒体网关、综合接入设备 (IAD) 来满足用户的语音、数据和视频业务的共存需求。

为了满足上述特点和需求, NGN采用OTN (光传输网) 或光网络解决传输和大带宽交换问题, 采用IP技术承载各种业务实现三网 (电信网、计算机网和CATV网) 的融合, 采用MPLS (多协议标记交换) 实现IP层和链路层 (ATM/FR、PPP、以太网, 或直接就是SDH、光波) 的结合, 采用软交换技术实现端到端业务的交换。而其中所依靠的核心技术是光通信技术和IP组网技术的进步。

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网络结构与业务应用的灵活性和经济效益。下一代网络在功能上可分为4层, 如图2所示。

●接入和传输层 (Access layer) :将用户连接至网络, 集中用户业务将它们传递至目的地, 包括各种接入手段;

●媒体传送层 (Media and transport layer) :将信息格式转换成为能够在网络上传递的信息格式。例如:将话音信号分割成ATM信元或IP包。此外, 媒体层可以将信息选路至目的地;

●控制层 (Control layer) :包含呼叫智能。此层决定用户收到的业务, 并能控制低层网络元素对业务流的处理;

●网络服务层 (Network Service layer) :在呼叫建立的基础上提供额外的服务。

二 对NGN若干问题的思考

NGN顺应了信息产业开放与引入竞争的时代发展潮流。国内外的网络运营商和制造商都对此寄予厚望,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NGN相关业务和产品进行研发, 并积极测试和使用;为了迎接NGN的挑战, 他们纷纷由过去简单规模扩张向提升内涵、面向最终消费者需求、提升竞争力的经验模式转变, 以期抓住机遇, 获得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NGN所依靠的是一个网络体系的进步, 它要满足现代社会对信息交流的各种需求。因此个别地讨论个别技术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难以把全局的问题反映出来。下面笔者将试图宏观地、全景式地研究一下NGN, 探索这些技术在NGN中能否起到人们所期望的作用, 以及还应当注意解决的一些问题。

1. 对网络模型的思考

不同的网络模型会有不同的建网方案, 而网络模型的制定是基于市场定位, 对各种网络技术功能、性能和成熟度的判断。对于希望提供包括话音、视频、因特网及专线出租等综合业务的运营商, 由于目前单一技术的组网不能完全满足各种业务属性对网络的不同要求, 因此我们需要扬长弃短, 取某种技术之长, 克服另一种技术之短, 建设综合性能优良的网络, 在不降低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尽快开展综合业务。这就是笔者提出图3所示的网络模型的依据, 在这个网络模型中, 特别突出了路由交换层 (承载层) 和业务层。

如果认为IP承载层能够很好地支持各种业务的不同业务属性, 既能承载又能交换各种端到端的业务, 同时网络的安全性能得到充分保证时, 我们就可以把各种业务放心地交给公共的路由交换层, 由路由交换层来满足不同业务对网络的要求。这时网络模型就成为像今天软交换技术所支持的应用层、控制层、媒体层的网络模型, 而淡化承载层。

采用图3所示的网络模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同业务的融合目前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不论是编址、控制信令, 还是媒体的处理等都没有统一, 各业务的属性不同, 对安全的要求不同。目前在软交换中所做的多媒体业务, 仍然是电话业务的补充增值业务。因此我们需要突出业务层, 在NGN的业务层解决各种业务的特点不同、业务属性不同、编址不同、控制信令不同、媒体处理不同等个性化的问题。

运营支撑系统则包括网管系统、计费结算清算系统、认证系统、营账系统、客服系统等。

2. 对QoS的思考

QoS是端到端的问题, 我们粗略地分为骨干网和城域网解决方案、接入网和驻地网解决方案。最有希望的骨干网和城域网QoS解决方案是采用MPLS技术, 对接入网和驻地网QoS问题现在还没有多数人认同的解决方案。

目前MPLS已经有了一些进展, 如规定了流量工程机制;提出了封装2层 (ATM、FR、以太网等) 流量的标准草案;基本完成MPLSVPN标准;正在制订GMPLS (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 , 有效地使用光传输资源。MPLS的QoS有三种方法来保证:用下层ATM/FR的QoS机制, 如ATM的CBR、rt-VBR、nrt-VBR、UBR, FR的不同CIR (承诺的信息速率) 等;用路由器网络的DiffServ、Interserv (RSVP) ;专门研制MPLS交换机。

第一种方法是我们目前已经在使用的方法, 不论是集成模式还是重叠模式, 或者两者的结合。中国联通在数据网中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的问题是DiffServ、Interserv (RSVP) 还没有在运营商的网络中规模实现, 原因主要有两个:路由器的硬件结构对带QoS的高速转发支持不好;路由器除了知道网络路由信息外, 并不了解网络资源信息、网络运行管理信息 (OAM) 。

专门的MPLS交换机通过专门的硬件结构解决不同类LSP (标记交换路径) 的带QoS交换问题。通过LDP (标记分配协议) 能够把建立的不同类的LSP的信息在MPLS网络中传送给相关的MPLS交换机, 预先建立LSP的方式可以确保网络资源预留。

但问题并不是到此结束, 总的来说, MPLS组网对下应把网络的带宽资源动态管理起来;对左邻右舍应及时通报网络资源利用情况和设备运行情况;对上应及时动态检测不同类LSP的输入流量情况, 根据QoS处理机制, 对需要确保的类, 通过增加同一个LSP的带宽或者发起新的LSP来保证该类业务的QoS。此外考虑到增强网络自组织能力LDP希望用分布式协议, 目前是RSVP协议, 但我们知道RSVP在组建规模较大的网络时不是十分适用, 因此需要对RSVP进行改造。网络运行管理信息需要在MPLS网络中动态传送和智能处理, 使得MPLS交换机能够透明监视整个网络的状况。

3. 对宽带无线及3G演进与NGN关系的思考

从广义的无线 (Wireless) 通信概念看, 无线的宽带化及其宽带资源将呈现出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 但鉴于无线空间传输介质的不稳定性与时变特征, 即使借助最先进的自适应信号处理技术, 在本世纪中可预见的将来仍难奏效, 虽然从物理网络安全角度出发, 聪明的网络设计师仍不会忘记大容量多转发器宽带卫星及宽带多波道微波无线电在突发事件环境中对光纤传输平台的必要补充和支持的战略作用, 但核心传输平台技术依然是光纤。因此, 宽带无线的主要作用在于接入和应用层面, 而且可以说, 从个人全球多媒体无缝隙连接及愈来愈多及愈来愈显得重要的个性化要求含义上, 未来NGN及GII的接入与应用层面, 必将是宽带无线的世界。

宽带无线的重头戏是以3G为中心的宽带移动通信, 其演进发展沿1G→2G→2.5G→2.75G→3G→3G+→4G→……方式前进, 一般说来这是一种前、后向兼容式的演进, 它是NGN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从个性化含义上看, 更是如此, 其全IP网络结构发展也必须与NGN相协同。

4. 对NGN是否应为全IP化网络之争的思考

由NGN发生背景的讨论可知道, IP网的飞速发展及市场扩展成功与全球覆盖的现实使人们容易接受在IP基础上进一步演进提高, 以较好地融合现有网络, 平滑地向期望中的NGN发展;另一方面, E-mail、WWW浏览及VoIP等业务的普及与飞速扩展导致IP网的全球覆盖、全方位命名与服务, 其开放性及可经济、有效地支持多业务运行的特点使人感觉与GII (Glob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的构想甚为相似, 使人们容易首先认同采用IP支持核心网平台进行未来网络的融合与演进, 在此基础上, 若要实现最经济有效的各类网络层面的互连, 当然应该使网络终端、PAN (个人域网) 、LAN (局域网) 、MAN (城域网) 及WAN (广域网) 均IP化, 这便产生“NGN应是全IP化网络”的观点。而TINA看到了目前IP网的三大缺陷, 从而认为必须改变网络层结构, 以中间件为基础才能真正向NGN演进, 并得出了“NGN不应该是全IP化网络”的观点。

这两种观点均有其理由及可取之处, 但应避免偏激, 否则难以取长补短, 取得现实有效的融合与推进。一方面, 想要完全抛开现存IP网是缺乏基础的、不现实的, 因为IP的面向无连接的特性和分组化优势使得它必将成为网络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 希望用今天的IP网一统天下也显然不切实际、过分乐观与理想化, 今天的IP网协议必然与未来NGN协议有很大差异, 研究和发展NGN必须认真分析这些差距的根源, 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才行。即使仍认为NGN要以IP为基础或全IP化, IP的概念与含义也要改变, 原先意义上的IP的一系列缺陷将无法实施所期望的NGN的基本目标。

ITU则应抓紧这一机会, 协调各方, 博采众长, 合理保留与使用IP的合理成份, 并重视一切有益概念与现实途径, 使NGN的新协议与现实装备可行性均获得长足提高, 从而不负众望。对NGN与GII的关系首先应作出明确合理的阐述, NGN的定义也必须逻辑合理, 并划分必要的阶段性。其次, 除对网络结构纵向层面进行优化外, 对其横向层面、甚至多维层面均应协调, 指出其优化结构导向。

5. 对业务层的思考

业务属性主要包括:业务类型 (会话型、检索型、分配型、广播型) ;通信模式 (客户机/服务器、端到端、点到多点、多点到多点) ;基本带宽要求;实时性;突发性;流量均衡性;QoS (时延、抖动、丢包) ;同步性;可运营性;可管理性;开放性;移动性;在网络中对媒体流的特殊处理要求;是否有控制信令系统支持等。对每种业务我们都把它的属性列出来, 分清楚哪些是要承载网支持的, 哪些是业务网业务系统支持的, 哪些是要运营支撑系统支持的。并对业务分类, 提出对骨干网和城域网的要求, 以及对接入网和驻地网的要求。

业务融合首先要明确在图3所示的网络模型中的哪一个层次、哪一级网络做融合?是在业务层中的控制信令做融合, 还是在运营支撑系统中做融合?是只在网络侧做融合, 还是在终端侧也要做融合?是统一性的融合 (编址统一、控制信令统一、媒体处理统一) , 还是互通性的融合 (通过网关) ?最重要的是我们应回答做这种融合的目的是什么——创造新的多媒体业务?捆绑多种业务?节省网络建设投资?还是要判断这种融合是否能带来新的高增长的业务收入?是否能尽快回收投资?

笔者认为业务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从下往上, 从边缘向核心, 从易到难是更可行的方式。

6. 对网络构建模式的思考

从目前网络向NGN网络的过渡, 可采用分布建设策略。SoftSwitch是一种发展中的新技术, 从标准到体系结构都在发展中逐步成熟。在NGN的发展策略上采取了分步建设方式, 可以降低网络风险, 积累网络运营经验。

建设初期先建立一个小规模商用实验网, 采用单域组网结构, 总容量在5~10万端口左右。使用少量软交换设备和分布式网关在全网或部分地区开展小规模实验运营, 进行网络业务验证, 积累网络运营经验。软交换设备对各城市进行逻辑划分成不同的域, 支持所有城市的终端接入, 域内IP电话的网内呼叫, 由交换机完成呼叫处理, 在网内完成一次呼叫的建立、通话、拆线全过程。当需要与PSTN实现互通时, 则每个城市的有关中继网关必须与本地PSTN网互联。

第二步在商用实验网的基础上, 采用分域处理话务呼叫控制方法, 将全国分成多个域, 每个域内设立软交换设备和分布式网关, 分地域全网开展规模运营, 每个区域有一套或多套软交换设备提供网络业务, 负责维护域内路由数据。

第三步在前两个阶段网络运营取得成功的基础上, 结合软交换技术, 充分利用运营商网络资源, 实现基于软交换技术的NGN网络规模建设, 最终形成NGN网络。

三 NGN框架的目标展望

通过上述阐述, 我们对NGN框架目标可作如下期待与展望:

●采用分层的、全开放式的平台体系与标准接口, 具有独立的模块化的结构;

●基于统一协议的分组型网络构架;

●以市场和业务驱动为导向, 将呼叫控制与网络传送层及业务层完全分离;

●能提供语音、数据及多媒体等综合业务, 对各种业务提供有保证的端到端QoS;

●向用户能提供任意时间、任何地点与多样化的宽带无缝隙接入, 并有足够的容量扩展潜力;

●有适当等级的、合理与必须的安全性;

●足够的网络智能功能与端到端的网管能力;

●有效的跨协议、跨标准的国际漫游能力;

●跨标准、跨业务运营商、跨市场的网络互联互通能力;

●服务的快速布设与可移植性, 可充分利用平台的开放性与标准性, 积极调动运营商及第三方的创造性, 快速丰富业务种类与市场应用模式;

●网络结构前后向兼容, 保护投资, 允许平滑演进, 促使电信网、计算机网及有线电视网的三网真正融合等。

显然, 按这样的框架目标实施的NGN决不可能轻而易举地一步到位, 必然是一个分阶段、积极稳妥、科学求实的逐步演进过程。

四 NGN的分阶段推进策略

NGN概念的提出表达了实现三网逐步融合, 并迈向GII的期望, 这不是下一代Internet网, 更不是下一代PSTN电话网及有线电视网, 而是以全新IP为基础的有机地融语音、视像、数据于一体的全新网络。它将使网络设施不受时间、空间和带宽的限制, 充分实现网络个性化, 使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完美地融合, 接近零的网络时延与优良的网络端到端QoS性能, 满意的网络与系统的可靠性与可用性, 以及足以信赖的网络安全性, 网络接入实现普遍、灵活、多样化、个性化的无缝隙宽带接入等。一般认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可能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后续阶段的相关任务也可能在前导阶段局部实施。

1. 启动阶段

在此阶段, 一方面需要尽快完成NGN的确切定义、基本框架目标、阶段划分、实施途径等基本标准化工作;另一方面, 应以软交换等技术为核心, 试验探索及启动实施基于电路型的PSTN语音网络和基于ATM/IP分组型的网络向初级NGN网络的融合演进, 使NGN概念期望的低建设成本、低运营花费、高创收机遇、有效的前后向兼容平滑演进、紧密用户关系以及有利于发挥用户积极性和创造性等优点能有所具体体现。应该说, 这是检验NGN能否成功有效而迈出的最重要的第一步。

2. 解决QoS问题阶段

在此阶段中应较好地解决直接在SDH或WDM上以IP为基础的网络的QoS保证, 甚至较好地解决全IP网络端到端的QoS保证, 使在IP为基础的平台上运作的NGN网络真正能达到电信级的服务质量要求。

3. 解决安全性问题阶段

这是目前Internet/IP存在的要害性难题。应调动一切有益的网络结构概念、网络安全技术, 包括充分利用中间件结构概念与软件技术, 真正获得满意的网络安全解决办法, 否则基于网络的电子业务及网络托管等实施均是一句空话。

4. 互操作阶段

这是基于充分开放标准, 真正实现有效的跨协议、跨标准国际漫游及跨标准、跨业务运营商、跨市场的网络互联互通的必要步骤。

5. 综合协调全网智能管理及业务运行阶段

真正摆脱现今Internet/IP网络的弱智管理状态, 包括资源管理在内, 充分利用一整套自学习、自适应智能管理技术, 实现全网多业务、多模式运行时的高度自适应化、智能化管理, 确保全网运作的应变能力及令人满意的可靠性与可用性。

应该说, 上述阶段不是机械的物理式划分, 而是网络层次内涵上的阶段划分。而且, 每一阶段的实施均应贯彻无缝的前后向兼容演进原则, 有机地保持各类业务运行的连续性, 并不断创造可赢利的新业务。

五 结束语

中国农机工业运行态势及发展思考 篇10

1. 农机工业持续快速发展

近年来, 中国农机工业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势头, 2001—2008年, 农机工业总产值每年都保持着10%以上的增长速度, 增幅最高的2005年在30%以上, 中国农机工也正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图1) 。2008年1—10月, 农机工业仍然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

(1) 农机工业产值快速发展。2008年1—10月, 农机工业总产值达1 586.24亿元, 同比增长31.11%;工业销售值1 554.5亿元, 同比增长31.2%;新产品产值161.5亿元, 同比增长72%;出口交货值107.5亿元, 同比增长23.65%。另外, 农机新产品产值比2007年有较大幅度增长, 说明我国农机企业在新产品开发方面投入了很大的力量, 也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在玉米联合收获机的销售中, 中收公司超过700台, 北京亨运通超过400台;大功率拖拉机方面, 福田雷沃重工的2654型和中国一拖的1804型拖拉机批量投产, 新产品的开发拉动了2008年农机工业总产值的增长。

(2) 主要农机产品增长迅速。2008年1—10月, 拖拉机行业产值262.5亿元, 同比增长19.21%;机械化农具及园艺机具, 包括收获机、插秧机等增长迅速, 增速达46.37%, 产值首次超过拖拉机行业, 达296.9亿元;农副产品加工机械产品增幅也达到了45.62%, 产值185.3亿元;其他农林牧副渔机械, 主要是运输机械产值达329.3亿元, 同比增长18.06%;农机具配件产值233.2亿元, 同比增长39.07%。从产量上看, 2008年1—10月, 大中功率拖拉机生产19.93万台, 接近2007年全年的20万台, 同比增长22.70%, 上半年快速增长, 下半年增速有所下降, 但全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小型拖拉机产量168.2万台, 同比下降3.42%;收获机械产量27.7万台, 同比增长25.15%, 其中自走式联合收获机2006年产量11万台, 2007年仅有5万台, 2008年预计产量8万台;农用运输机械同比增长为下降0.70%, 产量达154.3万辆。

(3) 进出口增速较快。2008年农机工业增长较快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出口势头迅猛, 1—10月进出口总额达66.02亿美元, 同比增长53.39%, 远远超过整个机械行业的进出口增长率;其中, 出口额54.49亿美元, 同比增长61.86%, 进口额11.53亿美元, 同比增长22.96%。从具体产品上看, 拖拉机出口14.6万台, 同比增长34.53%, 出口额8.13亿美元, 同比增长38.71%;运输车辆出口30.9万台, 同比下降8.29%, 但是出口额却达7 009万美元, 同比增长44.48%, 说明出口产品附加值有很大增加;联合收割机出口5 535台, 同比增长150.68%, 出口额6 368万美元, 同比增长266.07%;农副产品加工机具出口52.6万台, 同比增长80.59%, 出口额1.6亿美元, 同比增长36.74%。在进口方面, 拖拉机进口1 627台, 同比增长27.71%, 进口额1.26亿美元, 同比增长39.54%;运输车辆进口52台, 同比增长3.33%, 进口额441万美元, 同比增长88.52%;联合收割机进口1 051台, 同比下降0.94%, 进口额1 217万美元, 同比下降12.74%;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进口6 860台, 同比增长33.62%, 进口额1.39亿美元, 同比增长22.54%。

2. 上半年增速快、下半年增速逐步回落

2008年全年农机工业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势头, 但是也有一些不稳定的变化, 上半年农机工业保持了比较快速的增长, 下半年增幅逐步回落 (图2) 。从工业总产值看, 7月农机工业总产值增幅最高达33.73%, 随后逐月下降。从主要农机产品来看, 大中功率拖拉在6月同比增幅为最高, 达到40.41%, 从下半年开始增幅逐渐回落, 10月增幅已经回落到22.70%, 还出现了4年来当月产量最低水平;小功率拖拉机则呈现出逐月下降的趋势, 3月同比增幅达34.69%, 但是到10月增幅变成了--3.42%;运输机械也是同样的趋势, 由4月7.02%的同比增幅下降到10月的--0.70%。

3.2008年农机行业效益下滑

据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 2008年1—10月, 拖拉机行业24家重点生产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4.04%, 但是利润总额却下降19.76%, 有超过一半的企业出现利润负增长。调查中发现, 大多数企业2008年整体利润下降迅速, 浙江一家联合收割机企业2008年创记录地销售了4 000台联合收割机, 但是利润却是零, 反而在前些年销售3 000台的时候却有利润。同样, 一些拖拉机生产企业也感觉到2008年资金非常困难。

4. 国家加大对农机工业支持力度

2008年, 农机行业有8个项目进入国债及专项资金的项目审查, 另外, 2008年国家增加的1 000亿元投资项目中, 农机行业有3个项目入选, 其中包括棉花收获机、水稻收割机和玉米收获机项目。此外, 农机工业协会还完成了国家发改委下达的农机工业规划及政策研究项目, 在此基础上由工业及信息化部制定农机工业发展规划。随着这些规划、政策和项目的制定实施, 国家对农机工业的支持力度会不断加大。

5. 国外企业加快进入中国步伐

2008年, 国外农机企业都加快了进入中国的步伐。近年来, 国内外农机市场形势非常好, 2007年全球农机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2%, 欧美农机市场增长了10%。2008年以来, 有很多国外农机企业来到中国寻找合作机会, 马恒达公司和悦达集团签订合作协议, 爱科集团也正积极同国内企业洽谈, 日本久保田、洋马公司正在或计划将其拖拉机产品引进中国市场, 另外也有不少国外投资机构也正在探讨进入中国的事宜。

2009年农机工业面临的形势

2009年宏观经济的下滑使得农机工业面临着巨大挑战, 正如1998年的那次经济危机一样, 农机工业不可能脱离宏观经济的影响, 当宏观经济出现较大波动时, 农机工业也将面临巨大的调整。现在, 国家就宏观经济的发展出台了多项救市政策, 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拉动农村的需求、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给农机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机会, 如2009年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达100亿元、国家发改委针对尚未自主化生产的产品提出了技术改造目标等。

1.农机工业发展的亮点

(1) 土地流转, 向集约化农业发展。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 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生产方式不能变, 但是也提出了农业要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方向转变, 这给农机工业带来了机遇, 尤其是大型、高效、高技术含量的农机产品。前些年, 中国农机工业发展受到了一些限制, 主要原因就是土地经营规模太小, 农民买不起大型拖拉机, 只能去买一些小拖、手扶之类的产品。土地规模的集约化发展, 意味着我国农业将摆脱过去传统的小农经济, 要向大型化方向发展, 否则“三农”问题解决不了, 农民收入问题解决不了, 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也解决不了。

(2) 粮食安全的确保措施。为确保粮食安全, 国家提出了增产500亿kg的目标, 各地都针对此提出了行动计划, 黑龙江省提出增产100亿kg、吉林省提出增产50亿kg、河南省提出增产150亿kg, 这些项目的实施会给我国的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配套农具带来非常大的发展机遇。以黑龙江省规划为例, 计划投资178亿元, 其中国家投入100多亿元, 计划购买73.5~220.5 kW (100~300 hp) 的拖拉机1万多台, 此外还包括玉米联合收获机、36.75 kW (50 hp) 拖拉机和水稻插秧机等, 一旦这些项目得到批准, 必将会极大地刺激农机市场的发展。

(3) 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国农业一直以来都在进行着农业产业化、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的调整, 这些调整都离不开农业装备, 必将为加工、流通、储运装备和油料、糖料、蔬菜种植加工装备的发展带来契机。

(4) 农业科技新发展。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到, 农业要走依靠科技发展提高产量的道路, 这就要求农机工业能够提供智能化的精准农业装备。

(5)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2009年, 国家对农业的各个项目中投入最大的并不是农机, 而是农田水利建设和道路建设, 这也需要农机工业能够提供运输机械, 需要农用工程机械、农用运输车以及拖拉机等。

(6)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009年, 农业生产的废弃物处理、农田和草原改造装备需求逐渐提到日程。随着农业规模的集约化发展, 土地不断集中, 必然带来了对土地平整机械的需求。

从这6个方面来看, 在巨大的困难面前, 农机工业仍然存在许多亮点, 使得我们对2009年的农机工业充满期待, 当然面临的挑战也非常严峻。

2.农机工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1) 国际经济形势严峻, 农机出口前途未卜。近年来, 农机产品出口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随着国内企业不断开拓国际市场、不断调整产品结构, 农机行业从主机到零部件都在出口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特别是小型农机具在国际市场上已初步站稳脚跟, 我国农机工业的主要出口市场已经从亚洲发展中国家转移到欧美发达国家。近年来, 我国农机工业出口几乎呈直线上升趋势 (图3) , 预计2008年底农机工业出口将达60亿美元 (不含柴油机、水泵) , 提前2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的目标。60亿美元的出口值占我国农机工业总产值 (不含柴油机、水泵) 的20%多, 这也为2009年农机工业发展带来了很多不稳定因素。据了解, 往年每到年底, 出口企业都会接到很多订单, 但是由于经济危机的蔓延, 这些企业2009年的订单非常少, 形势很不乐观。

(2) 不定因素多, 难以判断。这些不定因素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了难以预料的影响。 (1) 农产品价格。虽然国家出台政策提高农产品价格, 但是目前的粮食价格却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此外还出现了农产品销售难的情况。2009年, 粮食价格能不能继续增长, 增长的情况下能不能确保农民受益等都是不确定的因素。 (2) 农民工问题。从2008年9月开始出现了农民工返乡潮, 势必会降低农民的收入, 也就间接地降低了农机产品的购买力, 但是返乡的农民工也有可能会转向购买农机进行社会化作业, 也可能拉动农机工业的发展。 (3) 燃油税的实施。从目前来看农田作业燃油税补助会采取直补的方式来发放, 农民种多少地就发放多少燃油税补贴, 但是具体的实施细则还没有出台, 能否切实发放到农民手中, 农民能否接受新的农机作业价格等都还是个未知数。 (4) 原材料价格。2008年原材料价格经历了一个过山车式的发展, 上半年急剧上涨, 下半年又迅速下降。目前来看, 原材料价格正趋于稳定, 并有一定回升, 但是未来如何走向还很难预测。2008年农机产品销售不畅, 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原材料价格波动引起的, 原材料价格的下跌使得农民观望气氛浓厚, 但企业生产的产品全部都出自于上半年购进的原材料, 出现销售越多赔得越多的情况。 (5) 现金流, 由于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返还迟缓和经济危机的影响, 很多农机企业都出现了现金流的问题。虽然国家正在制定支持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 但具体实施的时间还没有确定。

2009年农机工业的应对思考

总结目前农机工业的形势, 2009年我国农机工业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但同时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如何才能迎接挑战、抓住发展机遇, 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 应该坚定信心、迎接挑战。农机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 还有很多的亮点, 应该坚定信心, 发展中国农机工业。第二, 要加强创新、调整产品结构, 提高竞争力。总结农机工业发展的经验, 每次经济调整期企业多数都在等待, 而没有积极地调整产品结构, 在市场复苏的时候却因为没有好产品而没能抓住市场。企业一定要在困难的时期, 做好产品结构调整。第三, 要转变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实力、增强发展后劲。虽然近些年来一直呼吁要转变增长方式, 但是大多数企业还是存在着低水平的重复投入、过度的产品竞争, 大多数农机产品都存在着产能过剩, 而市场急需的高端产品却没有。目前, 中国农机工业的增长方式经不起金融风暴的洗涤, 必须尽快转变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实力、增强发展后劲。第四, 要用好政策, 争取支持, 快速发展。国家有关部门一直在强调对农业支持、强调对装备制造业支持、强调技术改造, 企业一定要充分利用国家的资金, 在产品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完成技术改造。

广播类型化发展的历史及前瞻思考 篇11

关键词:专业化 类型化 中国广播 前瞻

一、专业台与类型台的异同

广播专业频率可以分为内容专业化、受众专业化两种,两者都不是的就不属于专业频率。类型化电台是经过明确目标受众和市场定位采用标准化生产、流程化运作、循环式播放、同质化传播的一种运营模式,类型化广播在“受众专业化”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内容专业化”,追求频率整体风格的统一。

两者间有几点不同。在内容上,专业化电台它不是单一内容,是多样性的内容。而类型化电台,是单一内容,单一风格,包括包装都是统一的。在受众需求上,专业化电台针对的是一个特定群体,而类型化电台,它针对的是众多人群中同样的需求。在节目形式上,专业台会比较要求主持有个性,突出主持人的个人魅力。而类型化台的主持人表现和节目结构的状态要求较一致。在内容编排上,专业台会要求多样化编排。而类型化台的编排就比较统一,比如说表盘式的。

二、广播专业化和类型化的发展历史

在世界广播史上,由于各国的管理体制与方法不同,决定了一个国家电台的节目形式与内容的不同。如欧洲大多数国家都在广播诞生后的很长时间内实行国家垄断控制,广播节目大多属于政府行为。而在美国则始终是市场调节管控,同时辅以相应的法律调节,由此决定了美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具有与社会互动发展的明显特征,成为一种典型的市场产物的代表。

早期在媒介覆盖不充分的情况下,广播电台提供综合性节目内容曾经是必须的。听众的复杂构成使广播电台必须考虑众多不同的需求,尽可能满足听众的需要。

综合性节目的最佳提供方式是板块式结构,即根据不同层次听众的收听习惯,在不同时段为目标听众提供集中服务。在美国广播初期,这种方式曾占主导地位。①上个世纪30年代初,就发现板块结构是最好的综合台的表达结构,因此就大量使用板块结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原是全国媒介的广播,面对电视的兴起,为了争取听众以求生存,就不得不转而成为地方性媒介——广播逐步向小城镇发展,形成了地方电台的繁荣。同时,由于看电视的人逐渐增多,广播的广告收入减少,使广播电台的节目也进入了调整期。到1952年,广播以制作费用低廉的“猜谜”节目等取代了制作费用较高的娱乐节目。这时由于有了录音技术,质高价廉的录制节目更多取代了实况节目。广播的新闻和评论节目也有所减少。

1.最早出现的专业台——音乐台

战后广播另外一个较大的变化就是调频台的大量涌现。美国到1952年调频台从战争结束时的900多座迅速增加到2400多座;这为专业台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

音乐台的产生是受到了酒吧音乐的启示。有一次,音乐台的创始人托德·斯托兹和他的一个朋友比尔·斯图尔特到酒吧去喝啤酒。他们注意到投币唱机里只有几首同样的歌曲被人反复点播,他们联想到电台的听众也会有人喜欢这种播放方法。于是在他们工作的KOWH台进行了试验,三个月之后,这个台功成名就。同一时期,在德克萨斯州也有人用类似的方法在几家电台播放音乐。由此,音乐台浮出水面。

在这种背景下专业台迅速增加。“二战”以后广播面临着两大危机:一是电视的冲击,广播市场萎缩;第二大冲击就是技术方面——频率的增加,单一电台受眾规模被挤压。“二战”以后,美国一下子多了几百个频率,专业台和类型台恰恰就在这时应运而生,把众多的频率利用起来,首先就是不同的音乐台的出现。

2.全新闻台

1964年首先在洛杉矶出现了美国第一家全新闻电台。它在一天24小时中绝大部分时间在广播诸如全国新闻、国际新闻和地方新闻,在两次新闻之间插播一些轻松的散文、音乐及广告。在美国甚至还出现了全天连续播出天气预报的“气象电台”。每个电台都标榜一种特别的风格,争取特殊的听众。

全新闻台一般以18~30分钟为一个节目时间周期。在每个时间周期内,它们都提供国际国内新闻、地区州内新闻、地方新闻、体育新闻、经济新闻、气象消息以及评论和新闻特写等各类内容。它们每个时段都要改编稿件:增加最新内容,播放不同的特写、评论,提供新的二手新闻资料,以保证骨干听众能继续收听,并同时吸引新的听众不断随时加入收听。在新闻报道中全新闻台比较重视对不同观点的材料作详尽的报道,甚至展开专家讨论。这是全新闻台吸引听众的手段之一,满足了听众深入了解新闻的愿望。

3.新闻与谈话综合台

谈话台也和全新闻台一样,每天24小时播出。其谈论的主要话题包括政治、医疗、心理、个人经济以及房屋和汽车修理等方方面面。谈话台成功的关键是主持人的智慧、素养和听众的积极参与。这类广播电台除了播出自办的谈话节目外,还大量播出电台辛迪加提供的谈话节目。

在广播电台出现之初,谈话节目就成为了当时仅有的少数节目中的一种。从1919年创办的威斯康星大学WHA实验电台的节目单里,可以看到以客座身份为听众播出的大学教师的闲谈节目,他们谈音乐欣赏、园艺、电学和历史,还有的给听众朗诵故事。1933年始,谈话节目迅速蔓延,听众有了更多参与,并与社会焦点问题有了密切的联系,出现很多煽情和闲聊的谈话节目。随着技术发展,有了来电显示、延时播出等等技术,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谈话节目更是大行其道。但是,从70年代开始,谈话节目的主持人就要有更多地准备,当没有打进电话的时候,他要自己谈很多新闻事件或者话题的内容。到了90年代,主持人不仅是要会谈话,而且要会一些幽默小品,会一些音乐小段,等等。

美国出现了一大批谈话节目明星主持人,像拉里·金、拉什·林保等。除了明星主持的谈话节目以外,还有因为录音技术普及了,受众已经不是打电话参与,很多听众就在家里自己制作谈话节目,然后上传到广播节目辛迪加,辛迪加经过审查,如果符合质量要求,就可以在辛迪加销售。

4.信息台

在专业信息台中,服务信息台是比较具有特色的电台。它播送的内容主要有谈话节目、体育节目、现场报道、交通信息,以及市场动态、天气预报和其他信息节目。这类电台在紧急情况时更显出重要作用,往往发挥联络、指挥和救援作用。

nlc202309021119

美国的农业人口仅占全国很小的比例。根据联邦通讯委员会的规定,农业人口属于不能被忽视的听众。因此,美国的农业广播电台相当发达,尤其在美国中部和南部的许多州。农业台属服务信息台,农业台播放的广告充满了乡土气息。在节目安排上,农业台更多将节目重点放在晨间和午间。

5.特别专业台

特别专业台是指面向少数民族及特别群体开办的广播电台。这类台包括数量众多的黑人电台和其他少数民族电台,还包括分布在美国全国各地的一百多个宗教派别的数百家广播电台。

目前美国真正走入新媒体、走向网络的恰恰是广播电台。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有很多电台都迅速走入网络,而且开通了数字广播,当时美国政府对公共广播电台给予特殊资助,允许公共台免费在数字频道播出。

21世纪以来,美国广播的发展有一个大的变化,就是它的经济新闻量增加非常大。大家都知道,美债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债务群体。它的股市、期货、汇市都非常发达,参与金融运作的人达到了美国全美人口的1/3。广播电台最容易得到这些动态信息,因此经济金融类的广播电台数量就非常大。再有就是地方新闻的需求,許多电台分布在美国的各个角落,它在反映地方动态上应该是比较迅速的,所以对地方新闻的需求,比较多是靠广播来提供的。

再简单看一下英国,英国BBC广播系统包括5个全国性无线广播电台和40座地方广播电台,这5个全国性电台无论是节目数量、质量还是影响范围都在英国广播界占据显著地位,也体现出BBC的频率专业化建设现状。

BBC的频率专业化具有自己的特色:

1.音乐节目是BBC频率专业化的主体。BBC电台的一、二、三台都可以看做是音乐频率,而且每个频率的音乐类型各有侧重。这3个音乐频率几乎囊括了各国家、各民族、各流派的音乐精品,其影响力不言而喻。

2.巩固并不断扩大目标受众。BBC各频率的节目设置都不是“纯专业性”的。可见,BBC频率专业化的目的并非是要将频率节目都集中于某一专业领域,而是要使该频率在以某一专业领域为主体的基础上,综合其他各类节目,实现节目形态、频率资源的整体优化。最终目的是要不断巩固和扩大该频率的目标受众。

3.广泛举办相关社会活动。BBC在“跳出广播办广播”方面,突出表现在以大力投资相关社会活动作为自身频率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策略。BBC各音乐频率举办的很多音乐艺术活动都成了各国音乐界瞩目的世界盛会,成为将优秀音乐人及其作品推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平台。这样做,一方面使BBC的频率专业化建设拥有更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发展动力,另一方面也使BBC作为一个广播机构的功能渗透到了社会各个领域,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三、我国广播的现状

1986年12月15日广东电台珠江经济台开播,之后出现了一个全国兴办经济台的热潮。在上世纪80年代下半叶和90年代初涌现出来了比较专业化的广播发展,但是到现在多数专业化广播频率其实都是小综合。

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到2010年底已经走过了70年。国内广播媒体在近年无疑日益走出低谷,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成就,这一点可以从2009年超过100亿的广播广告额显示出来。②在这时候,对我国广播媒体现存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有助于把握症结,找准前进目标,以利于再续辉煌。

广播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其中的问题也极为突出。要针对问题症结进行深入思考,寻求新的发展策略。

1.频率数量有限,尚未形成全国收听大市场

根据国家广播电视电影总局统计信息,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广播电台227个,电视台247个。③据不完全统计,美国每天共有1.3938万个广播电台播出节目,其中4779个中波电台、9159个调频电台(含6279个商业台,2880个教育台);④泰国目前有超过2000家广播电台。我们的电台总数只有泰国的约十分之一,美国的约五十分之一,但是我国的人口却是泰国的20多倍,美国的4倍多,频率数量匮乏,可见一斑。

同时,我国的广播媒体还都为区域传播,尚未形成全国大市场。2008年全国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5.96%,中央广播节目覆盖率94.42%,无线广播综合覆盖率92.99%。⑤从中可知,中国只有少量的非无线覆盖。由于广播的无线发射覆盖范围较小,一般半径仅100多公里,这也就是说,中国广播是真正的区域媒体,除去官方要求的各地无线转播的中央电台之外,别的电台都没有外地落地方式。进一步可知,从每家每户实际可以接收的广播电台频率看,只有少数几个全国的和十几个地方频率,一些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的地区,频率数量就更少了。

另外,从全国收听份额来看,连续两年地方台的市场份额持续上升。2010年广播市场为中央电台、省级电台和市县级电台所瓜分,三者的市场份额分别是10.2%、33.3%、56.5%。市县级电台占全国的市场份额在2009年为54.9%,上升了1.6个百分点;而中央电台与省级电台的市场份额则略有下跌。这也从更深层次反映出我国广播市场的条块分隔状况,地方台只能局限于当地,满足于省、地、县域化生存,不可能做大、做强,从而缺乏全国性、多样化的品牌电台及节目。

2.广告收入总量小,经营模式单一

诚然,在全国媒体市场总收入构成中,广播媒体的市场赢利总量在增加,但是市场份额却在各媒体中排最后,且处于下降趋势:2008年全国媒体产业赢利市场总量为2665亿元,其中电视的市场份额为32.36%,报纸25.96%,广告公司23.64%,期刊8.92%,互联网6.40%,而广播只有2.72%(53.3亿);⑥2009年全国媒体产业市场总量约为5000亿,其中广播收入75.83亿,仅占总容量的1.5%。⑦而在美国,广播广告一直都占媒体收入总市场的10%至12%的份额,相当可观。

绝大多数电台缺乏多样的经济支撑点,除了广告收入和财政拨款之外,没有其他收入。其实,广播节目自身本应该成为广播收入的来源之一,但是由于全国市场尚未形成,各台之间的节目售卖不成气候。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横向经营活动又由于体制的束缚而搞不活。这种单一的经营模式无疑会加大广播经营的风险。

nlc202309021119

3.广播媒体的接触率低,收听时间呈下降趋势

近30年来,广播的受众接触率呈持续下滑的态势。1982年北京新闻学会组织的国内首次受众调查显示(样本为北京地区的受众),广播听众在人群中的比例最高,达到96.9%,高于报纸(92.3%)、电视(81.1%);其中,35%的人主要通过听广播获得新闻。⑧1997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组织的全国性受众调查显示,在媒体接触率上电视为98.6%、广播75.9%、报纸71.9%、杂志62.9%。⑨然而,新世纪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⑩广播媒体的接触率在电视、报纸、网络、杂志等诸多媒体中位于最后,仅有34.18%,相较1982年广播接触率下降了64.7%,比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国要低很多。而在美国12岁以上的人中,有95%以上的人每天都会收听广播,平均每人收听广播在120分钟以上。

而同样令人揪心的是,现今我国广播听众人均日收听时长仅为美国的约1/10。有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广播听众日均收听时长为10.4分钟,2009年为10.6分钟,分别同比下降5.36%和1.89%。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人均收听广播节目的时间一直呈现下降趋势,相较于2005年,2010年我国广播人均日收听时长下降了78.8%。这着实是一个值得广播人反思的状况。

4.广播节目投入少,节目交易不畅

一些电台的一些节目常常呈现出“口水+麦克风”的粗放型模式。主持人对着麦克风说上几十分钟、个把小时,一档节目就完成了,缺乏认真的策划、调研、组织。这样虽能填补播出时间,又减少了节目成本;但投入不足、粗制濫造却使广播节目缺乏能量、活力,状况堪忧;那些本应火在广播的读报、谈话、健康节目却在广播里难觅“身影”。有数据调查显示:广播节目的自制量是电视的3倍还多,交换、购买比例却不及电视的1/3。

自制量大一方面说明了广播人的辛劳及生产能力强,另一方面也影射了大量低成本运作存在,使得广播节目难出精品;最终实际上是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当前,我国广播节目交易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既没有多样化的交易平台;又缺少内容丰富、优质的交易节目;价格体制也不健全;更重要的是市场化观念还不强。

很多精心制作的节目也都是一次性播出,比如像中国之声《新闻纵横》,这档节目就很精致,有很多大牌的评论员,有一手的、独家的新闻信息资源,但一次性播出、一次性消费,实际上并没有把它的价值完全体现出来。

四、广播发展的前瞻思考

1.突破旧思维,实现体制创新是广播发展的前提

当前,我国的广播是与行政层级同构的建台格局,电台都是一级一台,只能增设该台的频率,而不能在同一层级增加台数,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广播电台的总数,使得同一层级市场无竞争可言,一些电台坐吃体制内优势,缺乏活力与动力。这种层级分开、条块分割的格局也严重阻碍了广播系统内部的资源整合,难以形成繁荣的全国大市场;另一方面利益主体过多,也会加剧层级和地区之间的矛盾。

此外,各层、各地电台基本是依一个套路设置频率,都设有如新闻、经济、文艺、交通、音乐频率等,虽名为专业频率,其实都是相关的综合频率,功能简单重复,很少个性区隔。所以同处一个大区的台,只有少数具备了差异化运营的意识,大多则很难在功能上产生差异互补。专业电台功能设置的同质化也使得电台频率效用大大缩水。因此,要改变广播面貌,开创发展新格局,就要突破旧的思维,实现体制创新。不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频率数量有限的困扰。

2.完善市场机制是广播发展突围的关键

广播的市场化至今依旧处于迟滞状态,尽管从最初的制播分离,到后来的产业化战略已经议论多年。没有市场就没有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没有发展力。广播媒体应该早日立足市场、整合资源,纵横双向开拓营利渠道。只有完善市场机制,才能打破传统的经营模式,促进广播产业经营新格局的到来。从横向来看,音像出版、演艺业等都是广播实现多种经营的可能选择。对于广播而言,无论是节目制作市场、播出市场还是交易市场,只有将市场做大,按照市场需求和市场化的法制管理,才可能分得更大的“蛋糕”,而其基础则有赖于完善的市场机制。

3.加大投入,提升节目质量是广播发展的法宝

提升广告收入与市场份额,归根结底还是要做好内容。广播遵循的也是“二次售卖”的经济原理,而广播节目的售卖则处于这一售卖流程的第一环,也是最核心的一环。只有节目内容好了,广告才好卖,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做好节目就要舍得投入,增强节目的质量意识,杜绝粗制滥造。加大投入可以直接用于节目策划、制作,也可以用以购买优质的国内外节目。在这个技术易得的时代,好的内容才是广播的核心竞争力。

应该让节目制作有更好的团队,有更多的时间,应该有打造精品的追求,能够办成全国著名的节目。范例很多,比如,上海交通广播的阿丁,讲交通法规的节目就是精品,还有浙江台的万峰、吉林台的钟晓等人的节目,以及对年轻人婚恋问题的谈话节目等。

4.依靠科技走融合之路是广播发展的重点

当前,广播与网络、手机媒体的融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传统媒体的延伸,开拓新的声音传播领域成为新的发展机遇。要知道广播是人类发明的第一个集成媒体——即用一个终端可以同时接驳多个信息源,电视是第二个,网络目前的集成度最高,获胜的可能也最大。所以在新技术背景下走出新路的不二法门就是进一步提高媒体的集成度,具体来说就是要增加功能,提高选择性;如可以随时播放、下载自己喜欢的音乐,以此来增加受众的接触机会,同时拓展自己的发展路径。

需要注意的是,“集成”、“融合”不是简单的功能相加,而是媒介功能更高层次的“分化”。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能吸引受众注意的基本前提是个性化的需求得到满足。不可能有一种集成多种媒体的“万能产品”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因而,“集成”、“融合”应以受众需求为导向。

5.提升公信力是广播发展的生命

广播媒体的接触率、公信力持续下降,理当成为被高度关注的着眼点。国际大媒介一直把公信力视为媒介发展的生命。对广播发展来说,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是非常短视的行为,重塑广播的公信力,才能稳固其发展的根基。2008年冰雪灾害的时候,中国之声的收听率成倍上涨,那么平时怎么维持和打造自己的公信力?我觉得也是广播需要关注的问题。这就是要提高节目质量,提高信息的有效性,提高对信息评价的权威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轨,媒体市场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过去习惯上的主流媒体正经历重新洗牌,地位随着市场的演变而不断变化。今后,谁是主流媒体,完全取决于市场。这个市场固然与媒体的传播手段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媒体在社会和民众中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

6.从体制和机制上进行全面调整,才能最终形成中国广播的未来辉煌

当下国内广播频率专业化的发展,总体上还处在一种“小综合”的状态,包括普遍存在的交通广播、音乐广播大体皆属此类。广播行业在这种层面上的运行,可能还要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类型化广播本质是“受众专业化”基础上的“内容专业化”,其诞生和发展适应了受众收听习惯的改变。新媒体环境下阅听人的媒介接触习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 ①从依赖于对信息的解读转变为讨厌对信息的深度评说;②从专注聆听转变为伴随式的收听;③从对节目的忠实和对主持人的忠实转变为对某类信息的忠实和对某种时尚文化的忠实进而转变为对频率的忠实;④从每天固定时间开机转变为一天、一周内随意开机(伴随式收听也使开机频率在减少而开机时间在延长)。

现阶段,我国的广播媒体对受众而言,除去交通流动人群外,已经不存在必须收听的动力。听众很少会锁定收听某一个节目,广播节目的伴随功能越来越突出,听众对广播的感觉方式从一个个节目的细节式体验变成了对频率整体的把握。他们不再有耐心去等待、搜索某一个特定节目,而是希望一个频率的播出内容是恒常、稳定的,他们不必花费太多的努力就可以轻易得到。

在这种情况下,广播要同时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受众群体:在家收听广播节目且较为传统的“留守”人群,以及在路上收听广播节目且较为新兴的“移动”人群。两种人群的年龄结构出入较大,职业亦有不同,自然需求也存在着差异。前者一般爱锁定或选择音乐、娱乐、文艺、游戏类广播节目,后者则更多地锁定或选择资讯、新闻、谈话类节目。

同时,类型化电台需要整个台提供流程化的一种运行模式,它跟我们以往综合台的节目组这种运行模式应该是不一样的,就“像肯德基和麦当劳一样,拿出来就是这个味”。类型化的发展应该是广播中心的一条比较实际和重要的一个途径,所以希望我们大家能够共同来努力。

发展总部经济的广州策略及思考 篇12

广州总部经济的现状

1. 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居国内前列。

广州总部经济发展的总体环境和发展能力位于全国前列。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编的《中国总部经济蓝皮书 (2008-2009) 》评价, 广州在全国35个主要城市的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名中位居前列, 处于“第一能级”。在基础条件、研发能力、商务设施、专业服务、政府服务与开放程度六个分项指标中, 除研发能力外, 其他分项指标均排在前三位。

2. 总部经济效应不断增强。

一是税收贡献效应凸现。截至目前, 广州共有总部企业521家, 占全市企业总数不到1%, 但是对全市的税收贡献接近三分之一。其中工业总部企业的税收贡献最大, 其次是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业以及零售业总部企业。二是连锁投资效应显著。总部企业带动了行业上下游企业的发展, 产生连锁投资效应和产业乘数效应。自日本本田、丰田汽车和东风乘用车在广州投产后, 带动汽车研发、零部件生产等项目陆续在广州投资, 形成了一条相对完整的汽车产业链, 并带动广东省汽车零部件配套发展, 全省汽车零部件企业近1000家, 整车厂国产化率达70%以上。三是资产实力强。经认定的220家总部企业资产额合计31885亿元, 占11个行业法人企业总资产44%;金融业、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工业4个行业总部企业的资产额占行业资产总额的比重分别达50%、48%、48%和47%。

3. 总部企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广州521家总部企业中, 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有129家, 占全市总部企业的24.8%。主要分布在第二、三产业, 分别有156家和365家, 占全市总部企业的30%和70%。其中, 工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分别有总部企业148家、107家和90家, 三者合计占全市总部企业的66.2%。

4. 总部经济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广州总部经济已形成了一定的空间集聚态势, 越秀、天河和萝岗三区集中了全市68.9%的总部企业。目前, 环市东、天河北、珠江新城、广州科学城已成为广州总部企业最集中的区域, 商贸大厦、工业大厦和新型工业园区也集聚了一批总部企业, 日益成为广州总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发展总部经济的广州策略

1. 完善政策体系。

成立“广州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 统筹协调全市总部经济发展, 组织制定总部经济发展重大政策, 协调和督促检查等相关工作。制定《关于鼓励外商投资设立总部和地区总部的规定》的基础上, 整合内资总部、金融总部等政策, 形成《广州市关于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的实施意见》, 并出台外商投资总部企业认定办法等配套文件, 形成了完整的支持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对总部经济发展的投入, 对经认定的总部企业实行最高5000万元的企业落户奖励、最高500万元办公用房补贴等政策, 增强对总部企业的吸引力。

2. 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区。

加快实施《广州市总部经济发展规划》, 在中心城区以“珠江新城-员村-琶洲”片区和“天河北-环市东-东风路”片区为重点, 培育总部经济核心区;在外围城区推进多个专业性总部经济产业群。重点引进高端外资推动珠江新城CBD的发展, 积极培育广州科学城、白鹅潭总部集聚区、南沙资讯科技园、黄埔国际物流园、天河软件园、国际生物岛等若干个特色鲜明的总部聚集区。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引导, 广州总部经济已形成了“片区带动、多极提升”的中心-外围式集聚发展态势, 越秀、天河和萝岗三区集中了全市近八成的总部企业。

3. 加大招商力度。

加强与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总部的联系, 推动其将地区总部转移到广州;主动拜访在国内落户的跨国公司总部, 鼓励其在广州设立华南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和出口采购中心;加强与已在广州投资但未设立总部的跨国公司的联系, 宣传、解释广州发展总部经济的政策, 加大以商引商力度。注重围绕汽车、石化、电子信息制造等支柱产业开展招商, 抓大项目、拓展产业链, 为跨国公司在广州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提供相应的产业支撑。截至目前, 已有174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 安利、龙沙、雅芳、亨氏等一批外资总部企业正引领广州总部经济快速发展。

4. 创新服务机制。

将总部企业重大产业项目列入市政府“绿色通道”服务范围, 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和程序, 并提供预约服务、个性化纳税辅导等优质服务措施。通过落实跨国公司总部企业高层对话联系制度、重点企业专人跟踪服务制度、定期上门拜访制度等工作机制, 帮助解决总部企业在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加大总部人才激励力度, 从年度缴纳入市、区 (县级市) 税收合计5000万元以上的总部企业中, 确定100名左右总部企业重点人才, 在居住、子女教育、医疗、税费、出入境等方面提供便利优先服务。

广州总部经济面临机遇与挑战

金融危机带来的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为广州发展总部经济创造了良机, 跨国公司为降低运营成本将总部职能往发展中国家转移。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合作、粤港澳紧密合作区以及珠三角一体化、广佛同城化等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也为广州成为亚太地区、国内及珠三角大型企业总部创造条件。

但广州总部经济也存在巨大挑战, 具体体现在国际环境以及国内外城市差距上。

从国际环境看, 国际金融动荡导致总部经济发展不稳定因素增加。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 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 全球贸易总量大幅减少。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 对国际资本流动和投资产生深远影响, 必将对广州吸引国外企业总部入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从国内外发达城市差距看, 目前, 广州总部企业以区域性总部为主,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国家级总部企业较少, 仍未形成一个像香港中环、上海陆家嘴的具有较高国际声望的总部集聚区。与纽约、首尔、大阪等国外发达城市相比, 广州在拥有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数以及总部企业的经营效益方面明显落后。与北京、上海国内发达城市相比, 广州在世界500强企业进驻及投资项目数、国家商务部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在大珠三角范围内, 广州面临香港、深圳的直接竞争, 佛山、珠海、东莞等城市的迅速崛起也正对广州总部经济功能产生一定的分化与削减作用。

发展广州总部经济的思考

1. 实施创新驱动。

抓住国际研发和技术服务加速转移和广州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契机, 实施以培育科研创新资源、改善科研环境和提升科研服务水平为重点的创新驱动战略, 积极培育和引进研发总部, 不断提高总部企业的研发实力, 提升产业素质, 全面增强广州总部经济的创新能力。

2. 加强产业融合。

立足广州产业优势, 促进产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发挥主导产业对产业链上其他行业总部企业的带动和汇集作用, 形成主导产业传导效应, 增强广州总部经济的产业集群能力。

3. 强化空间集聚。

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框架下, 通过优化提升原有总部集聚区、规划新建一批功能明确的总部集聚区, 营造适宜的发展环境, 促使总部企业分类集中, 在整体上强化广州总部经济效应。

4. 打造人才高地。

充分发挥广州作为华南地区教育科研和人力资源中心集聚地的优势, 占领人才资源制高点, 不断增强人才吸纳能力, 努力培养各类高端人才, 为总部企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保障, 夯实总部经济发展基础。

5. 突出环境优化。

完善交通组织、配套设施等硬环境, 优化税收、法律、金融、管理、商务服务、教育、多元文化氛围等软环境, 构建围绕总部企业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创造优美的南方山水城市特色景观, 增强对总部企业和人才的承载力。

参考文献

[1]王超;总部经济及对其发展的思考[J];当代财经;2005年09期

[2]史忠良, 沈红兵;中国总部经济的形成及其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5

[3]《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年) [EB/OL], 2008年。

[4]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 2008年。

上一篇:改革高考招生制度下一篇:晚期食道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