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因及影响

2024-05-27

成因及影响(精选12篇)

成因及影响 篇1

一、常德民间融资成因

(一) 民间融资灵活的机制、较低的成本为其快速发展提供了便利

长期以来, 在常德农村存在的因居民建房、嫁娶、升学而在亲友之间的“赈酒”现象, 其经济本质并非宴请亲友吃喝, 而是一种融资, 是居民个人缺钱办事而向亲友求援的一种民间融资。所以, 古往今来, 没有一种正规金融服务体系, 能覆盖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行法律也保护合法的借贷关系, 在常德民间, 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 民间借贷必将作为一种经济信用现象长期存在。更重要的是, 民间融资信息透明、手续简便、成本较低, 有的只是出具一张借条或签订简单的借款协议就能使资金到位。即使采用抵押形式, 对抵押物的认定也较宽松, 没有正规金融机构繁琐冗长的各种手续和高额的费用负担。

(二) 经济社会发展旺盛的资金需求与正规金融支持不足的矛盾, 为民间融资发展提供了土壤

近年来, 常德市中小民营企业、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以及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明显加快, 对资金的需求也日趋旺盛, 但金融机构对此却难以满足。2015年, 常德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年均增长6.9%, 低于同期GDP平均增幅1个百分点。2015年该市实现GDP2709亿元, 同比增长8.7%, 而同期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080亿元, 增幅仅为16.8%, 且新增贷款向房地产、上市公司、与国债投资相配套的高速公路和重点建设项目集中, 贷款垒大户现象突出。与此相反, 银行却很少问津一大批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 在正规金融机构信贷支持严重不足的情况下, 民间融资承担了部分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 承接了部分中小企业成长之初的融资高风险。宏观调控和信贷政策的调整造成部分行业投资不足, 为民间融资发展提供了空间。

同时, 国家实行“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政策, 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过度投资进行了抑制, 常德市各家银行信贷投入也采取了相当谨慎的态度。但水泥和电解铝却是该市的“重头产业”, 去年该市水泥产量达1194.1万吨, 仅比上年增长2%, 其生产经营资金的24%是通过职工内部集资和民间借贷取得。同时, 商业银行信贷政策的调整也为民间融资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如常德市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项目贷款均要报其省分行审批, 市建行2015年除存单质押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外, 所有贷款审批都上收省分行, 商业银行县级支行已基本没有贷款审批权, 基层网点大量裁减, 新增贷款越来越向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集中。

为缓解资金紧张状况, 常德广大中小企业只有千方百计通过民间融资渠道筹集资金。特别是农村信用社贷款发放和回收实行当年考核, 期限大多是一年, 与农业生产经营周期极不配套, 一些种养大户只好求助于民间资金发展生产。金融生态环境不良造成金融部门惧贷, 为民间融资发展提供了机遇。

(三) 正规投资渠道狭窄是常德民间融资兴起的内在原因

近年来, 常德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持续增长, 城乡居民普遍资金富余, 而现有投资渠道狭窄, 当前由于银行存款利率不高, 加上征收利息所得税, 公众的利息收入进一步下降。同时, 常德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居民投资渠道相对单一, 多数居民不具备投资股票的条件, 常德各县国债发行量少, 农村基本不发行。多数具有风险偏好、手头有较多盈余的富裕居民, 在市场供需两种力量的推动下, 通过发放高利率的民间融资以谋取较高的利息收益, 民间资本的趋利性使他们在投资股市专业知识缺乏、信息不对称等一系列制约条件下, 只能选择具有一定道德约束和信用了解基础的民间融资。

(四) 交易成本低与隐性担保机制完善是民间融资活跃的外在保障

民间融资感情投资成份较多, 双方在借贷活动中比较注重亲情、个人品质和自身信用, 一般遵循“不熟不借”的规则, 借贷成本低 (亲戚朋友间互助性借贷的利率往往为0) , 信息较对称。违约者往往会被亲友、社交熟人圈所排斥和惩罚, 因而大多数借款都能够及时还本付息, 形成了民间借贷的一种隐性担保机制。

二、民间融资的积极作用与不利影响

民间融资有效缓解了当前日益紧张的资金供需矛盾, 弥补了银行信贷投入不足, 充分发挥了拾遗补缺作用, 但由于民间融资游离于国家金融当局监管之外, 对社会经济生活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促进了资金资源利用与配置, 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宏观调控效果。

(一) 民间融资的积极作用

有利于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在调查中, 人们都提到这样一个既特殊而又普遍的问题, 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或各种经济活动中碰到急于用钱的时候, 都是采取民间融资的方式加以解决。如急病住院, 孩子上学, 尤其是贫困学生上学难的问题, 是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 虽然国家出台了《助学贷款管理办法》, 对解决贫困学生上大学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是一些县的商业银行目前尚未开展助学贷款。民间融资成为解决贫困地区子女上学难的最主要经济手段。以及婚丧嫁娶, 农民急购农药、猪种、牛种等, 或个体工商户、微小企业主购买生产资料或某个设备等时, 都首先想到的是找亲戚朋友借贷。因为找金融部门, 一是不能及时贷到款;二是即使能贷到因手续复杂而不能及时到位。

支持创业起步和做大做强, 对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调查中, 据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主们反映:他们在起步创业时, 主要是向亲戚朋友借贷来解决资金缺口的, 因为向银行借不到款。此外, 民间融资帮助企业做强做大。在调查中发现, 县域中小企业不但在起步时主要靠民间借贷来解决资金缺口, 而且在做强做大的过程中, 始终离不开民间借贷的支持。如汉寿县蟹、虾育苗养殖基地, 开始起步时, 民间借贷只有100-400万元, 随着企业的发展, 生产与销售量占全国蟹、虾育苗种15%, 销售款2.8亿元人民币, 民间借贷的规模也随之增加, 现在民间借贷在高峰期达1500-3500万元。这些企业只有靠民间融资来弥补自己的资金需求。

民间融资促进了储蓄资金向投资型转化。长期以来, 储蓄资金如何转化为投资是困扰金融运行的一大难题。民间融资的范围可以涉及到社会的许多领域, 民间融资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储蓄资金的转化率, 支持了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满足的行业发展。

(二) 民间融资的不利影响

影响金融稳定。民间融资的投资主体多为企业和个人, 他们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理解不深, 只注重于融资本息的收回, 导致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流入了国家限制发展的过热行业, 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国家限制与禁止的行业发展, 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作用的有效发挥。

同时, 民间融资缺乏专业指导和严格的金融监管, 如果任其无约束地扩张和盲目抬高利率, 易演变为乱集资和高利贷, 扰乱金融秩序。融资规模的扩张、融资链条的形成、融资龙头的出现, 造成融资企业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加剧了融资风险隐患, 易滋生金融腐败。

影响社会稳定。民间金融机构的“地下性”, 导致不法分子利用民间金融机构从事诈骗活动, 有的甚至被犯罪分子用于洗钱, 并容易诱发经济纠纷, 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民间融资多数属于个人行为, 在收贷手段上存在许多过激和违法的行为和手段。

同时, 民间融资是一种自发、盲目、分散的借贷活动, 交易方式简单、落后, 而借款人由于急需用钱, 抛开利率高低和自己的还款能力等因素, 先行借贷。结果造成有些债权人不能按期收回或根本无法收回资金, 从而引发债权债务纠纷, 产生纠纷概率大。据了解, 某自然村自2010年以来, 100余笔民间借贷中发生纠纷的有40笔, 纠纷占比达40%, 其中35笔经过多方协商得以解决, 18笔诉讼解决, 其中7笔发生激烈冲突, 有1人被打伤。

民间融资市场利率越来越高, 提高了企业成本。从调查情况看, 目前民间借贷的月利率一般处在10‰左右, 高的达到20‰, 最高的达30‰-50‰, 低的一般在8‰。2005年受商业银行扩大贷款利率上浮空间和基层贷款规模萎缩因素影响, 加上国家又上调了利率, 民间借贷利率水平较去年同期平均高出了1-5个百分点。有的个体工商户由于借款期限较短、风险较大, 利率水平相对高一些, 利率一般在16‰至28‰不等, 分流了银行储蓄存款, 造成大量资金体外循环, 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民间融资也因其自发性和信息滞后性, 以及受高利润的诱惑, 易流入一些行业发展受政策限制的行业, 不利于一些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加重了经营者的负担, 不利于企业正常发展。

因此, 民间融资是把“双刃剑”, 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规范民间融资, 任由大量民间融资游离于国家宏观调控之外, 则必将严重削弱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因此, 正确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恰逢其时, 也势在必行。

成因及影响 篇2

路基整体或局部不均匀沉降、路基纵横向开裂、路基滑动或者边坡滑坍等问题是路基工程的通病.本文从工程地质,设计及工程施工等方面分析总结了影响路基工程质量的`成因,并根据浙江省一些工程实际做法提出了对应的治理对策.

作 者:齐勤芬 朱卫国  作者单位:浙江天一交通建设有限公司,浙江,仙居,317300 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ST CHINA 年,卷(期): “”(4) 分类号:U4 关键词:路基工程   款土地基   盾量   治理  

成因及影响 篇3

关键词:金融市场 价格扭曲 资金错配 做市商 回购

在正常运转的成熟金融市场上,各类金融资产如股票、债券、货币市场工具、外汇及其衍生品的价格,通常应处于均衡状态。当价格出现失衡或相同资产在不同市场间出现差异时,金融机构可通过套利行为使价格回归均衡,收敛价格差异水平。

反之,在市场被分割且套利活动缺失的市场环境下,资产价格则可能出现失衡、扭曲,相同资产的价格出现市场间差异。而且,这种状态可能扩大并迁延,误导资金配置。当前美国及全球金融市场即出现了这种市场价格扭曲和资金错配现象,本文将探讨其成因及影响。

金融市场价格扭曲出现的背景及成因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由于对手方风险上升,市场参与者回避做市和套利等市场交易,因此美国及全球许多金融市场分割,出现价格扭曲及资金错配。其深层原因是市场大幅动荡、市场参与者信心下降、避险情绪蔓延。

然而在危机过后的最近几年,美国及全球金融市场价格扭曲及资金错配现象再现,其直接原因是市场分割,套利行为减少;深层原因则是危机以来全球金融监管加强、主要央行实施超常规货币政策、各央行间货币政策出现分化,加上市场参与者风险偏好改变,限制和削弱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从事做市和套利活动的能力、能量和意愿,打乱了金融市场应有的生态平衡。

(一)做市商缩减做市交易资产

做市商是保障买卖双方即时完成交易、保证市场通畅和定价合理,防止市场交易堵塞、价格大幅波动及扭曲的重要条件。做市商必须在自有账户持有一定量的证券为交易接盘,并且必须有意愿和能力承担市场风险。

美国大部分债券交易都通过大银行的附属机构作为做市商完成。在很长时间内,银行持有的公司债券与债券发行量同步增长,维持着债券市场的深度和流动性。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政府及公司债券市场一直处于扩张状态,发行量持续上升。在这种状态下,需要更多的金融机构作为做市商和套利者从事市场交易活动。然而危机以来主要的证券经纪商——银行受到了更严格的监管。《巴塞尔协议Ⅲ》大幅提高了银行持有公司债券的风险权重。2010年奥巴马政府公布的沃尔克规则虽允许银行以自有账户从事包括政府债券的做市交易,但要求提供详细交易意图数据,大幅增加了交易成本和管理难度。此外监管要求银行将公司债券及其他衍生品做市活动从场外转移到中央交易对手方(CCP)集中清算,也大幅提高了交易成本。这一系列压力使得全球银行业用于做市交易的资产缩减了20%以上,其中用于公司债券做市交易的资产缩减了30%以上,在全部债券中占比下降到不足1%,并可能持续缩减。美国银行业持有的公司债券净头寸也从危机前的高点2800亿美元,下降到2015年的不足270亿美元。并且银行更集中地持有高质量公司债券,回避低质量债券,使得最易被抛售的高收益债券交易渠道变得更窄。银行持有的政府债券在增长,但更多采取持有到期方式,缩减了自有账户交易等做市活动。美国50家最大政府债券经纪商中大约一半不再积极从事做市交易,尤其是监管更严的自有账户交易。

(二)回购市场交易萎缩

回购市场在整个金融市场中一直起着流动性润滑剂的作用,它是银行和投资者采用高质量资产作抵押获得短期资金的有效平台,也是债券承销和做市业务的主要日常流动资金来源。

美国回购交易的百分之八九十采用政府债券作抵押。然而自危机以来,由于央行购买了大量政府债券,减少了回购交易所必需的合格抵押资产,而补充性杠杆率等监管要求也降低了银行从事回购交易的意愿,由此导致证券经纪商的回购融资在其全部负债中占比大幅下降,从2007年的峰值32%缩减到2015年的13%(见图1)。美国回购市场的日均交易量也大幅下降,其中双方回购类交易降幅最大;回购市场日均余额则从2008年的7万亿美元下降到2015年的4万亿美元。

(三)衍生品交易及清算业务缩减

大银行的衍生品交易及清算业务缩减,也与监管趋严相关。监管对银行的杠杆率要求抹平了不同风险资产和业务的资本比,要求银行对所有的衍生交易敞口,包括信用违约互换(CDS)、利率掉期等,都持有与其他业务相同的资本比。对不同风险业务规定相同的资本金,驱使银行缩减了衍生品交易及清算等风险相对低的业务。

金融市场价格扭曲的主要表现

在上述背景下,以美国为主的金融市场出现交易渠道变窄、容量缩小现象,由此影响到正常的定价关系,导致金融市场出现价格扭曲和资金错配。

(一)政府债券市场

1.利率掉期与政府债券出现负利差

利率掉期由于具有交易对手方风险,在正常市场条件下其利率高于政府债券利率。然而2015年美国30年掉期利率降到同期政府债券利率以下,出现负利差,随后10年和5年掉期利率也出现同样现象。负利差现象在2016年第一季度延续并有扩大趋势(见图2)。

掉期负利差形成的原因有:

其一,与包括政府债券在内的债券资产相比,掉期交易资产的本金损失信用风险更低。危机后监管机构对对手方风险加强监管,CCP清算模式及净额结算方式的实施有利于降低对手方风险,驱使掉期利率下降。

其二,公司债券发行者和投资者避险需求上升,愿意更多通过掉期市场获得固定利率,锁定更长久期。同时企业和长期机构投资者——退休金、保险公司等对长期固定利率的需求也在增长。这些因素导致对掉期资产的需求上升,促使其利率下降。

其三,监管限制使得金融机构在其资产负债表上持有长期政府债券的成本上升,减少其对政府债券的需求。

nlc202309090856

其四,监管限制提高了金融机构从事做市和套利交易的成本和难度,市场参与者缩减了这类套利活动,使得负利差难以经由套利途径得到纠正。

2.期货交易量超过现金交易量

监管改革对银行交易账户持有政府债券作了更严格的要求,交易难度和成本上升,致使银行持有的政府债券现券规模减少。而由于监管未对金融机构在资产负债表持有政府债券期货作类似限制,近几年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多投资政府债券期货作为现券的替代,导致期货市场交易量上升,其日均交易量达到现券交易量的两倍。相应地,政府债券期货市场的流动性及价格优势也超过了现券,美国政府债券市场出现了一种本末倒置的反常现象(见图3)。而由于回购市场萎缩,金融机构利用差价套利的能力下降,这一市场扭曲状态难以很快得到纠正。

(二)公司债券市场

在近几年新的市场环境下,公司债券市场分裂趋势加剧,公司债券及其衍生品之间定价出现分离。

在正常市场条件下,CDS与政府债券的利差应高于公司债券与政府债券的利差,两个利差之间的基差为正。近几年美国公司债券发行持续增长,但由于监管对金融机构持有公司债券和做市套利业务有限制,金融机构的公司债券投资及做市套利业务在缩减,债券流动性在下降。然而公司债券衍生品(如CDS)的流动性则未受到影响。而且,因监管要求CDS等衍生品在CCP平台集中交易清算,降低了其对手方风险,投资者因此在减少对公司债券投资的同时,增加了对CDS等衍生品的投资,并促使CDS比公司债券更具流动性。这导致近几年公司债券CDS与其基础资产形成负基差,并且有扩大趋势(见图4)。基差出现负值,且CDS发行有脱离其基础资产的趋势,意味着该市场处于非常态。

(三)货币市场

1.有抵押货币市场利率分化

在正常市场条件下,以美国政府债券作抵押的回购市场应该是一体化的,同样抵押品的融资利率在各参与者之间大致相同。然而近年来该市场出现分割,利率之间差异扩大。例如采用相同政府债券作抵押的通用抵押品融资(GCF)类型回购,与货币市场基金类型回购之间的利差在扩大。其原因在于监管要求银行采用不考虑风险的补充杠杆率计算资本充足率,使得银行从事回购交易的成本上升,银行更敏感于交易对手方质量,导致同样抵押品的回购利率分化。

2.无抵押/有抵押融资出现负利差

在正常市场条件下,无抵押的美元LIBOR利率通常高于政府债券抵押的GCF回购利率,利差为正。但近几年该市场也出现了反常变化,LIBOR利率低于CGF回购利率,即出现负利差(见图5),并且CGF回购利率的波动性加大。究其原因,也是因为更严格的监管提升了银行和经纪商持有政府债券的成本,从而提升了GCF回购成本,而LIBOR市场在危机后则变得更加稳定,利率下降。

3.商业票据市场萎缩

商业票据市场规模已从危机前的2.2万亿美元缩减到目前的1.1万亿美元,未来可能进一步缩减。其中1至4天短期票据市场缩减幅度更大。该市场萎缩的原因是监管要求商票主要投资者——机构货币市场基金每日公布浮动资产净值,而短期政府债券基金则无需公布。许多货币市场基金因此将商业票据替换为政府债券。美国国际金融学会(IIF)预期未来还有2000亿~5000亿美元资金可能撤离商业票据市场。

随着商业票据资金来源萎缩,其利率大幅上升。例如3月期非金融类企业商票利率的季度平均值从2014年的0.10%左右上升到2016年第一季度的0.47%。由于市场萎缩,较小的交易量即可能影响定价,因此商票利率已很难代表整体市场状态。

传统上商票市场是美国企业流动资本的主要融资渠道,是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持,但该市场在需要其扩张时却萎缩,并且成本上升,这正是出现了资金错配。

(四)外汇市场

尽管美联储通过QE注入了大量美元流动性,但全球美元融资市场不仅未改善,反而更短缺,出现非美国银行借入美元资金成本高于其借入本币资金然后换取美元成本的现象。在正常市场条件下,交叉货币利率基差互换的利差应在0上下,在市场动荡时才会扩大。例如在2008年危机中曾出现负利差,随后在2012年欧洲危机中该负利差再次扩大(见图6)。然而自那以后,该负利差状态一直迁延不断,并且自2014年以来有扩大趋势。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美联储与其他主要央行的利率政策背道而驰,美联储升息及其预期扩大了美元与其他货币的利差,也增加了对美元资金和基差互换的需求,其中与日元的负利差状态格外严重。

金融市场价格扭曲的负面影响

危机后全球加强金融监管无疑有助于降低特定领域的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维持金融市场稳定。但从整体看其也带来副作用,其中之一即是损伤到金融市场生态平衡,导致市场和价格扭曲,进而导致资金错配。这种状态延续会对经济和金融市场造成危害。

(一)金融市场生态平衡被打破,市场正常运转受阻

一方面,央行实施超低利率政策促使债券发行和投资大幅增长;而另一方面,严格的监管导致回购市场萎缩,影响了证券经纪商融资来源和做市功能,市场的流动性和深度降低,在多个方面都体现出金融市场的正常运作受到影响。

首先,债券交易量在萎缩(见图7)。美国证券业及金融市场协会(SIFMA)数据显示,美国国债市场以银行为主的一级交易商日均交易量从2014年的5042亿美元下降到2015年的4901亿美元,达到2009年以来最低点。而全部债券的日均交易量也从2010年的接近9000亿美元下降到2015年的7300亿美元左右。

其次,债券利率波动性上升。在美国2015年的全部交易日中,10年期政府债券利率日均波动幅度大于1个标准差的交易日从2014年的49%上升到了58%,达1975年以来最高值,并且有9%交易日的波动幅度超过了3个标准差。

最后,债券交易难以完成清算交割。美国全部政府债券日均交易失败金额在2015年以来大幅上升,从上半年的360亿美元上升到下半年的510亿美元,并在2016年第一季度进一步上升到640亿美元(见图8)。

nlc202309090856

美国市场近年发生的大幅波动就是典型例证。2014年10月15日,投资者面对意外负面经济数据开始大量抛售高风险公司债券、购入政府债券。但由于银行做市功能缩减,市场深度下降,导致当日政府债券供应不足,即时交易减少,政府债券出现了类似股市的闪电崩盘(flash crash),收益率大幅波动,同时公司债券收益率也因卖压而大幅上升。

(二)各子市场割裂,价格形成机制难以有效运转

在市场分割、缺乏套利行为的状态下,同样资产在不同市场上可能因不同供求关系而形成多个区域性均衡价格。这种在分隔、受限、缺乏代表性的市场上所形成的价格,难以反映市场整体供求关系,市场出清的价格不再是反映整体市场供求关系的一体化价格,价格形成机制无法有效运转。例如金融资产与其衍生品之间的价格异动及出现的资金错配反常现象,即反映了全球金融市场不断被分割的状态,隐含着系统性风险。

(三)扭曲的价格会对市场发出错误信号,导致风险误判

在正常市场中,金融资产的风险层次分明,政府债券作为无风险资产,其利率起着其他资产定价基准的作用。该利率若高于其他利率,则可能会误导投资者对风险的判断。在风险资产定价中,若某项资产的需求大幅超过政府债券,供求因素的作用会压倒风险因素,导致该资产的利率低于同期政府债券利率。但问题是,若供求因素的影响长期大幅超过风险因素,则可能误导市场对风险的评估,使投资者承担过多风险,却不要求相应的回报。这种状态发展到一定程度,则可能形成系统性风险,危及金融市场稳定。

(四)资金错配,实体经济受损

价格长期扭曲的结果是误导资金流向,更多资金投向金融衍生品市场,使金融市场与基本面脱节并且变得更脆弱。进而言之,资金对实体经济的投入减少,会影响经济增长。如美国商业票据市场萎缩、发行量下降,导致商票利率上升,就是典型表现。

价格发现、风险合理定价、资源有效配置,这些是金融市场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一旦被破坏,金融市场难以维持稳定。然而,由于当前美国金融市场整体在较为严格的监管条件下基本维持正常运转,上述副作用在近期内不太容易引起监管者的重视和应对。这些现象有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延续,对此市场参与者需要持续关注。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纽约分行

责任编辑:刘颖 罗邦敏

参考文献

[1]IIF:“Capital Markets Monitor”,2016/3.

[2]Suresh Sundaresan,BIS:“Recent Dislocations in Fixed Income Derivatives Markets”,2015/12.

[3]Ingo Fender,BIS:“Shifting Tides Market Liquidity and Mmarket-making in Fixed Income Instruments”,2015.

农村金融贫困成因及影响 篇4

1 从金融需求来看

农村金融需求主体是农户和农村企业, 农户和农村企业缺乏因来自不同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农村金融需求不旺。一是贫困农户的金融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而被强制性揭止。贫困农户是一种特殊的金融需求主体, 其简单再生产和基本生活资金均较短缺, 往往从客观上产生金融需求, 但作为金融机构的贷款对象, 其贷款风险较大, 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正规金融组织的贷款供给范围之外, 这部分金融需求往往被强制性的揭止。二是已基本解决生活温饱问题的农户, 他们具有一定的信用能力, 一般较为讲求信誉, 但因其力量单薄, 所产生的金融需求十分有限, 金融机构对他们的贷款仅仅限于小额贷款。尽管如此, 因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不足, 难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这部分农户的资金需求, 从而抑制了部分金融需求, 限制了他们金融需求发展的欲望,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金融需求冲动。三是乡村企业是立足于当地资源而由乡村投资发展起来的, 这类企业生产技术简单, 抵抗风险的能力较低, 其发展能力十分有限。因市场不确定性较大, 乡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所面临的风险也较大, 因此, 其产生的合理的金融需求也常常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特征决定了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先天不足。中国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多产生于维持基本生存的必要, 这种需求并非建立在还本付息的基础之上。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与非固定化导致农村消费性金融的脆弱性, 现代金融所产生的消费信贷常常以居民的预期收入为信用保证, 而中国农村农民的预期收入则具有不确定性, 削弱了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基础, 造成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的非正常化。农村农民的固定资产 (如房产) 非流动性, 难以作为贷款抵押物, 即使用作贷款抵押也只能是形式而已。

2 从金融供给的来看

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使得金融机构纷纷奉行城市化发展战略, 实施金融投资的城市化、金融决策权力的城市化、金融业务的城市化, 收缩农村金融贫困地区金融机构与农村金融业务, 使得农村金融供应相对萎缩, 农村经济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 农村资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2.1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撤退与放弃。

一方面,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三大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纷纷向中心城市收缩, 金融贫困地区支行被大幅度削减与撤并, 就连与农村经济有着密切的天然联系的中国农业银行也在不断的削减其在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所设置的分支机构与营业网点。另一方面,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将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集中于吸收存款, 对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信贷投入却越来越少, 农村贷款业务日趋下降, 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沦为金融资源的输出地。

2.2 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零投资现象。

我国新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步入了空前大发展阶段, 机构的数量在增多, 经营业务的深度与广度在深化, 对经济的渗透力在加大, 对中国金融的贡献在增加。然而, 自创建以来就与农村金融保持距离, 它们既不在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设置分支机构, 也不为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任何形式的金融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讲, 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加剧了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金融贫困化。

2.3 农业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对农村经济服务对象、服务范围、服务深度的淡化。

农业发展银行由最初的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转变为主要办理粮、棉、油等主要农副产品的国家专项储备贷款、收购贷款和调销贷款;办理粮食企业的建仓贷款等。而且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具体的经营活动中除了国家硬性规定的必须办理的农业贷款项目外, 其他农业贷款采取的是消极的逃避策略。从这个角度分析, 国家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给予的经营自主权越大, 其放弃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的倾向越明显。

2.4 农村信用社力量单薄, 难以负重。

商业银行收缩农村金融机构, 采取“多存少贷”的撤出农村金融的政策后, 使得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作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钩后, 其职能定位为“为三农服务”, 是农村金融的主要机构。事实上, 由于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的放弃, 农村信用社几乎是独立承担国家的支农任务, 对于力量单薄的农村信用社而言, 无论是其对金融资源的占有与运用, 还是其经营决策与管理水平, 或者其员工素质等方面, 都不能为农村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由此可以看出, 无论从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来看, 都导致农村金融贫困化。而路磊 (1998) 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金融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农村金融的贫困对农村经济发展同样表现为负效应。

3 农村金融贫困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3.1 农村金融贫困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贫困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多年来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历程表明:农村金融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与此相伴随中国农村经济也得到快速的发展。农村金融相对萎缩, 信贷资金大幅削减时期, 农村经济增长幅度也回落, 农村经济发展速度降低甚至出现负增长。农村金融贫困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阻碍作用体现为:

3.1.1 金融是经济的延伸与必要补充, 金融的产生与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金融提供了有效的资金融通渠道, 为产业资本的集中与资源配置的优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金融的市场化融资为强化企业管理, 提高生产单位的经济效益创造了压力与动力。而金融深度发展所产生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则既可以防范价格风险, 又能够确保产业资本运行的稳定性。金融贫困使农村经济长期以来未能借用金融的力量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1.2 金融贫困导致中国农村经济成本的居高不下。

从一定的角度分析, 金融的产生起源于人们对金融交易成本的节约, 因此高效能的金融可以极大地降低农村经济的成本, 包括融资成本、金融交易成本、或寻租成本。而金融贫困导致的金融供应短缺则使得农村经济不能分享现代金融创造的低成本效应。

3.1.3 金融贫困影响了农业经济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金融对经济的作用较突出的表现为金融资源对实体经济资源的引导作用。金融资源的合理安排, 可以优化实体经济的资源配置, 从而促进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产品的升级换代。金融贫困致使金融的这一对农业经济的作用无用武之地。

3.2 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加剧了农村经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金融贫困导致中国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性的扩大。容易获得金融支持的地区先行, 先发优势更明显。而金融贫困地区的后发劣势更为突出。随着金融向经济渗透的深化, 这种不平衡的程度更加明显与突出。金融贫困加剧了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变革与发展的不平衡。金融贫困阻碍了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 会导致该地区经济体制变革与发展的滞后, 从而加剧中国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变革与发展的不平衡。

金融贫困加深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平衡。农村金融贫困地区金融供应的稀缺与萎缩使得该地区新型农村的发展受到限制。以传统经营方式从事传统的低效益的农业生产势必加大该金融贫困地区与其他较发达农业经济地区的差距。加深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平衡。

摘要:农村金融贫困是指中国农村金融资源处于极度匮乏或遭剥夺的状态。农村金融需求抑制和农村金融供给缺失导致农村金融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无法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和均衡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金融,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贵乐.合作金融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6.

[2]谢安等.德、美、日三国农村信用合作制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1

[3]谢丽萍.中国农村金融贫困分析.农村金融.2005 (1) .

[4]吴晓灵等.2005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7.

成因及影响 篇5

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和社会政治都有深刻的影响。西方古代的政治制度以古希腊的民主制和古罗马的共和制与元首制为代表。中西方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成因和影响有何不同呢?

一、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的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①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④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⑤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⑥文化专制是政治专制的副产品;⑦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和统一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⑧专制主义中小央集机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反动。古代西方:

1.希腊城邦: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2.古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国,留下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罗马法。

二、形成的原因:

中国的农业社会产生了自给自足的农业型经济,工商业谓之末,一直受着轻视、忽视,自然也就不发达。与之相适应的就是封闭、保守、压抑的宗法制度。这种政治重视的就是伦理。反对个人自由,反对贪图私利、越礼享乐,强调天予的尊严、国家的统一、尊卑等级的神圣、品德修养的重要,反对个性自由的发展,压抑种种人性。

古希腊的商业经济社会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民主政权,成年公民可以参与讨论重大议案。民主政治使西方人崇尚个人的自由平等和个性的发展,人人生而平等,崇尚个人的财富、个人的爱情,崇尚个人冒险和个人奋斗。

三、对后世影响:

古代中国实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主要起进步作用。在封建社会晚期起消极乃至阻碍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成因及影响 篇6

关键词:高中生;数学成绩;影响因素;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114

众所周知,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从小学到高中绝大多数同学对它情有独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呢?笔者认为涉及到以下三点:

首先,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教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其次,学不得法。教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

第三,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教师应当采取以加强学法指导为主,化解分化点为辅的对策:

一、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教师讲课的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二、循序渐进,防止急躁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高中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为什么高中要上三年而不是三天!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三、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的学习方法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习总结)是少不了的。

四、加强辅导,化解分化点

如前所述高中数学中易分化的地方多,这些地方一般都有方法新、难度大、灵活性强等特点。对易分化的地方教师应当采取多次反复,加强辅导,开辟专题讲座,指导阅读参考书等方法,将出现的错误提出来让学生议一议,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通过变式练习,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以达到灵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中国高房价成因、影响及政策效果 篇7

住房关系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但是如今越来越高的房价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 但根据经济学相关原理表明, 任何商品的价格和产量都是由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决定的, 尤其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环境下。

有效需求是指消费者有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 并且正在或者近期即将实施购买行为的需求。商品房的有效需求包括自住需求、投资需求和投机需求。房地产市场的有效供给是指开发商能够满足购房者即期居住即自住需求的供给。由以上定义可知, 提供给投资需求和投机需求而使住房处于空置状态的供给不是房地产市场的有效供给。从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趋势来看, 高房价本质上是由有效需求远远大于有效供给造成的。

(一) 房地产市场有效需求旺盛

1.房改使自住需求大幅度上升

1998年以来的房改政策主要包括:停止住房实物分配, 加快推进住房商品化;建立职工住房补贴制度, 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 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等。随着房改政策的实施, 原先以国家分配住房的格局被打乱, 住房逐步被商品化、市场化, 原先的保障性住房需求逐渐转化为对商品房的消费需求, 从而增加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有效需求。

2.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住房有效需求增加

中国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经济起飞阶段形成了比较快的自住购房需求,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使得房地产的有效需求不断增加。

3.居民对房价的“预期”导致当前有效需求增加

由于房价不断上涨, 消费者对房价上涨产生了强烈的预期, 那些原本打算以后买房的居民因为害怕房价继续上升而提前买房, 加上投资者和投机者的进入, 使得后期对住房的潜在需求变成了当前的有效需求, 加速了房价的上涨。

(二) 房地产市场有效供给不足

1.一些开发商采取了非对称信息的市场手段减少了房地产市场的有效供给。如通过分批申请预售许可证的方式来控制楼盘销售进度。

2.房地产供给结构不合理也是房地产市场有效供给不足的重要原因。合理的房地产市场结构应该是“两头小中间大”。但是开发商为了追求高额利润, 更愿意开发别墅、高档大户型住宅, 导致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被边缘化, 小户型的商品房数量也很少。然而中国的国情是中低收入者占大多数, 他们对小户型的需求量最大, 这就导致了刚性住房需求严重供不应求。

二、高房价带来的严重后果

(一) 抑制了城镇居民的消费

由于房价上涨, 人们用于其他消费支出的比率开始下降, 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 从而影响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挤占了已购商品房居民的当前消费, 二是挤占了预购买商品房居民的当前消费, 三是挤占了租房者的当前消费。

(二) 加大了贫富差距

低收入人群买不起房子, 但是高收入人群可以多买房, 进行房地产投资或者投机, 结果穷人越来越穷, 富人越来越富。长此以往, 造成国民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经济上的不平衡又极有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三) 扰乱了房地产市场乃至金融业的秩序

高房价带来的高利润吸引了更多的企业投身于房地产市场, 然而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获得采购、生产和管理等多方面的经济成本, 这造成了一定程度上企业运营效率、社会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另外, 不少开发商为牟取暴利而采取的缩短工期、忽视房屋质量、私下行贿政府官员等行为严重地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由于房地产市场对金融业的依赖性很高, 反过来房地产市场的问题也会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

三、中国政府面对高房价采取的政策以及效果

基于房地产关乎民生以及高房价带来的严重影响, 国家于2010年陆续出台了一些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 使得房价在一定范围和幅度内得到了有效控制。若是想进一步显示政策效果甚至降低房价, 就需要减少有效需求, 限购限贷等政策可以使商品房的有效需求明显减少, 而推进保障房建设可以增加房地产行业的有效供给。在这种双重政策的实施下, 可以缓解房地产市场的供求不平衡。

为巩固和扩大调控成果, 确保调控目标和各项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到位, 2011年政府继续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 随着1月份“新国八条”的出台, 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效日渐凸显。诸如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分类指数、房地产开发综合景气指数、房地产开发投资分类指数等都呈现出下降趋势。2012年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虽有所松动, 但控制房价的决心没有改变。

(一) 执行住房限购政策

2010年出台的“国十条”中第三条规定, “要严格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2011年以来根据该政策要求, 全国共有46个城市实施了限购政策, 大部分已“限购”城市的住宅成交量大幅下滑, 且“限购”执行严格的城市成交下挫更为明显。

(二) 执行住房限贷政策

“国十条”中第三条明确规定, 要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对购买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 (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 下同) , 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 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 贷款的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对贷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 贷款首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应大幅度提高。2012年各地的金融机构开始将首套房的贷款利率回归到了基准利率。全国多地首套房信贷利率悄然出现了变化。在北京、广东、上海、湖北等地, 原先高企的首套房贷利率开始回归基准点, 部分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甚至再次推出了首套房的信贷优惠政策。2011年那种排队等待银行按揭的景象几乎绝迹。

(三) 大力推进保障房建设

根据“国十条”中第七条的规定, 要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2011年能够竣工投入使用的保障性住房约为300万套左右。全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总量基本确定在700万套, 对2012年内竣工的保障性安居工程总量目标, 确定为400万套。这一指标也将随着陆续与地方签订工作责任书的进度而有所浮动。

(四) 征收房地产税

该政策被人们视为降低房价的最有力的武器, 根据财政部、国税总局的要求, 自2012年7月1日起, 将在全国推行应用房地产评估技术加强存量房交易税收征管。上海市财政局2012年1月18日公布的2011年上海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显示, 2011年上海房产税达22.1亿元, 完成预算的110.5%。而在现实层面, 由于应税面窄、税率过低, 目前征收房产税对降低房价的影响微乎其微, 对改善地方财政收入也收效不大。

房地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 对相关行业具有明显、持续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是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部分。作为国民的刚性需求, 过高的房价势必会给国民带来沉重的负担, 因此稳定房价是至关重要的。2011年的一系列政策密集作用于房地产市场, 已经使中国楼市出现了渐次“烧退”的迹象, 一些城市出现了价格横盘整理, 成交量萎缩的局面。尽管已出台的调控政策对人们的心理预期起到了正面的引导, 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影响房价的因素仍然复杂。政府相关部门在遏制房价上涨走势进而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密切关注调控政策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对房价和交易量产生的影响、最终促进房产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征程中仍然任重而道远。

综上, 近两年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组合式调控政策有效抑制了房价的过快上涨, 但在供需矛盾没有根本改变的形势下, 仅靠国家政策调控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国家应通过创造投资渠道分流楼市投资资金;加大反腐监察力度, 严厉打击利用职权及虚假身份侵占、囤积房产的不法行为;对经适房保障房领域弄虚作假的行为予以严厉查处, 严格限制通过经适房买卖非法获利;针对目前空置房和待售楼盘居高不下的现实, 国家应通过税收金融政策压力使其尽快交易。通过以上措施释放房源, 压低房价。同时要调查房源总量, 科学引导需求, 避免供给过剩形成房地产泡沫。当前, 遏制通货膨胀是当务之急, 物价过快上涨必然带动房价上涨。

摘要:中国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经济学需求和供给角度看, 是有效需求远大于有效供给造成的。而高房价抑制了消费, 加大了贫富差距, 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也不利于金融秩序的稳定。对中国政府2011年和2012年采取的房价调控措施和效果进行了综述, 以期为下一步政策的出台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房价,需求供给理论,房地产市场

参考文献

[1]杨飞.中国高房价成因的供求分析与对策[J].经济与管理, 2009 (1) .

[2]刘维新.中国高房价的成因与破解对策[J].城市, 2012 (4) .

知识失业的成因、影响及对策研究 篇8

关键词:知识失业,过度教育,就业

一、知识失业的原因分析

知识失业开始先表现为由于大学生数量在不断的增长而导致大专生、中专生在毕业时找不到工作, 而现在, 连本科生甚至是硕士生都很难找工作。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2011年, 全国高等学校招生人数增长20多倍, 从近几年看, 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生人数增长较快, 可以说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对于知识失业这一现象, 总结以下几点原因:

1、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错位

很多高校培养的大学生的供给与社会对知识劳动者的需求结构存在错位现象。首先, 是层次方面的错位, 目前很多高校偏重本科生的培养, 而对大专生和高职生培养不仅比例低, 而且培养模式也近似于本科生的培养模式。使得处于知识劳动者和普通劳动者中间的中等技术人才, 高级熟练工人缺乏。其次, 是专业错位, 一些高校为了扩大生源, 大力增加热门专业, 如:法律、会计、金融等专业在各类高校的专业设置中同化现象严重, 使这方面的人才供过于求, 最后, 市场需求空间错位, 一定的地区、部门和企业里, 知识劳动者由于供过于求而造成相对过剩, 而另外一些地区、部门和企业对知识劳动者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2、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不正确

知识失业是指劳动者供求非均衡问题, 但就作为供给主体的大学生而言就业观念滞后与就业预期偏高也是造成知识失业的原因。首先大学毕业生独生子女比例逐渐增多, 现在大学生相比以前大学生, 严重缺乏吃苦耐劳, 责任心下降, 文化课知识不牢固, 大部分学生追求安逸的生活, 高职的工作岗位, 这就造成了“高不成, 低不就”的现象。其次部分大学生就业地理位置比较窄, 他们大部分会首选大中城市, 沿海发达地区, 比如:北京、上海都是他们的首选城市, 而西部地区、底层、农村和民营企业他们都不感兴趣, 也会造成知识失业, 再次许多调查表明, 许多家庭的父母把接受高等教育当作是人力资本的投资, 期望更高的回报, 这时大学生心理压力也会很大, 在没有找到合适的区位和预期的收入就会先选择待业, 这也会加重知识失业。

3、过度教育与知识失业相互促进, 导致教育信号模糊

过度教育是指: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超过了其所从事的工作所要求的水平, 从而使教育水平较高的劳动者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实现不了他的职业期望, 由于对所从事的工作不满意引起劳动生产率下降这一现象。根据经济学家提出的信号传递理论, 文凭是劳动力的一种信号, 它向雇主发出劳动者质量信息, 高质量的劳动者对应高学历。从而促使部分受教育者追求高学历以便得到更好的工作单位。另外还有一种教授认为, 在高等教育中, 相当一部分人继续生造并非出于自愿, 或者是希望获得更高的文凭证实自己的能力, 而是他们在人才市场竞争中不占优势, 不得以选择继续深造, 从这种观点来看, 学历高并不代表他能力强, 反而代表他低能力, 这就是教育投资中“逆向选择”现象。

二、知识失业的影响

1、知识失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影响社会的发展

据调查表明, 不计算机会成本和其他成本, 一个大学生的培养由国家和家庭支付需要7~11万, 如果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在毕业后处于闲置状态或从事低学历者从事的工作, 这就是严重的资源浪费。

2、会引发普遍的社会焦虑

在中国,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读个好大学就是获得身份地位和经济利益的主要途径。大多数人对这种期望都非常大, 所以之前就会付出很大的努力, 而现在知识失业是真真切切的到来了, 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现实会给他们心里的预期发生冲突, 他们会对未来发展产生不确定性, 因而产生焦虑, 知识失业产生的焦虑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这种焦虑会弥漫整个社会中。

3、会扩大社会贫富差距, 引起社会不稳定

首先, 知识失业会引起人们对更高学历的追求, 使得教育投资加大, 这对于弱势群体来讲难以承受, 从而造成社会成员受教育机会不均等, 使得弱势群体难以享受到国家的教育投资福利, 从而扩大了潜在的贫富差距;其次, 知识失业会促使知识劳动者在求职过程中更多地利用其它资源而不是自身的知识能力, 而各人的经济状况、社会关系和社会背景等是不同的, 因而这也能导致新的不公。

三、应对知识失业的对策

1、从政府方面

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 使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保持协调, 首先, 高校扩招规模应适度。其次, 要尽快改革一些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 束缚人才流动的劳动人事管理制度。再次, 政府应当积极鼓励就业全方位移动。最后, 应当调整就业政策,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国家应当制定和采取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 不按文凭而按实际需求吸收和使用劳动人员。

2、从高校方面

首先, 改革高校的学科结构, 要把市场调研引入高校的专业设置规划中。其次, 高校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及能力培养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形成学术上自由讨论, 创新思想火花迸发, 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逐步的从根本上改变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 广泛应用启发式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激发创新思维, 增强其创新才干, 为他人今后的学习或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最后, 改革培训模式, 培养大学生时应当把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效地结合, 培养更多具有操作性和应用性的人才,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 经营管理, 为人处事等方面的能力。

3、用人单位方面

首先, 用人单位应当消除人才高消费的错误倾向。不能仅仅把学历当作衡量求职者的标准, 用人单位应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职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学历等, 设置一个合理的人才学历标准, 使得职能相当, 人尽其职, 人尽其用, 同时注重求职者的全面能力择优录取。这样不仅能够减少人才流动的次数、降低聘用成本, 扩大知识就业, 也是适应国家人才战略的有效措施。如果用人单位一味追求高学历, 就会给市场以错误的信息, 引发过度教育。

参考文献

[1]康文艳.知识失业—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J].甘肃农业, 2006, 2:183.

[2]邵汝君, 胡斌.知识失业的成因、影响及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 2006, 5.

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成因及影响 篇9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自2007年初以来,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走高, 通货膨胀压力日趋加大, 各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涨幅均超过2006年全年的1.5%, 绝大多数月份也超过年初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3%的目标。综观各月份环比或同比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2007年中国通货膨胀的趋势明显加快。

2008年, 统计显示:今年5月份以来, 我国CPI同比涨幅连续回落。与4月份8.5%的高峰相比, 5月份、6月份、7月份的CPI涨幅分别为7.7%、7.1%和6.3%, 逐月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回落。本次通货膨胀呈现了以下几个特点:通货膨胀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通货膨胀呈现非平衡性特点:居民对于通货膨胀的信念高度不一致等。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出现通货膨胀主要有三个原因: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和结构性通货膨胀。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根据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基本特征分析目前学术界公认的一些具体原因:

1、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我国当前需求矛盾引起的价格上涨受国际和国内两个因素的影响。从国际市场来看, 全球粮食减产, 粮食库存下降, 再加上大量粮食用于燃料乙醇生产, 造成国际市场粮食供需关系总体趋紧, 价格不断上涨。这些因素向国内市场传导, 助长了国内农产品的价格上涨。从国内市场来看, 粮食涨价除了受国际市场、气候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以外, 还和我国国内耕地面积减少, 务农劳动力减少和工业用粮快速增长密切相关。

2、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从成本推动的因素来看, 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 带动消费价格上涨。首先, 近年来, 国际能源价格猛增导致生产成本增高。从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看, 国际石油价格等其他能源价格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并通过进出口贸易传导到国内市场, 引起国内产品成本增加。其次, 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导致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 国家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福利水平和工资收入, 使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已连续四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超过同期G D P增长率,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必然推高物价的总水平。

3、货币供应量过大。

近几年, 我国广义的货币量和国民生产总值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速, 货币供应量的增速高于GDP的增速。当前通货膨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人民币升值背景下的高额外汇储备迫使央行被动投放大量基础货币。

4、结构性通货膨胀。

性通货膨胀。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 价格的结构性上涨, 猪肉和粮食等价格的上涨带动其他食品价格上涨。从价格指数看, 2007年1-11月份, 在构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八大类商品中, 上涨幅度较大的主要是食品类和居住价格类。在1-11月份价格总水平上升4.6%中, 食品类价格上涨11.9%, 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4个百分点, 占涨价因素的87%。其中仅猪肉价格上涨就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1.4个百分点。居住类价格上涨4.3%, 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0.6个百分点。其余六大类商品价格基本保持平稳, 升降相抵, 对价格总水平基本没有影响。从市场实际情况看, 总体上粮食、生猪、玉米等产品的总供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矛盾突出, 引发了价格的上涨。

三、我国通货膨胀社会的影响

通货膨胀具有明显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其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具有显著作用:通货膨胀“劫贫济富”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比较明显, 城镇低收入家庭是通货膨胀的最大受害者;通货膨胀在客观上具有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 但农民从粮价上涨中所获得的收益是相当有限的;通货膨胀带来低收入群体的焦虑感, 增加了人们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 这些都可能诱发各种社会问题。

总之, 中国经济的巨型航母已经启动, 然而近几年来的通货膨胀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要正确处理好防止通货膨胀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关系。既要抑制通货膨胀, 把它控制在各方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又要防止经济明显下滑, 避免出现大的起落。货币政策要坚持有保有压, 适当增强其灵活性。同时要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更多地发挥财政政策对结构调整、保障民生、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经济实现健康稳定高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经网统计数据库查询与辅助决策系统, http://db-edu.ce.i gov.cn

[2]、陈彦斌.中国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经验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8 (2) .

成因及影响 篇10

一、留守妇女基督教信仰的原因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闭伟宁副教授认为农民信仰基督教既有个人因素同时也与一些社会因素相联系。本文沿用了闭伟宁副教授的观点,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 留守妇女选择信仰基督教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 个体原因

1、因个体自身或是近亲属身体上的疾病而信教。

在调查中发现, 信教留守妇女当中有51.28%的人是由于自己或家人生病, 又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疗进而失去希望时选择信仰基督教的。可见身体上的疾病长期难以治愈或是无法支付治病的高额费用是造成留守妇女信教的主要原因。由于病痛的折磨, 在寻求其他方式无果的情况下就只有寻求宗教来帮助缓解自己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从科学上来讲, 信仰基督教并不能起到治病救人的功效, 但不得不承认在心理上还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2、受家庭及周围环境的影响。

在我们调研的临泉县基督教会众多, 几乎是隔几个村就有一个教会, 教会活动时人员聚集, 颇为热闹。很多留守妇女都是首先由好奇心的驱使, 农闲时无聊, 便时常去教会听讲经书或是唱诗。年龄大一点的老信徒, 在做礼拜的时候都把小孩带过来, 教堂也都为小孩子单独开设班级教他们神学里面的诗歌、故事等, 教他们要与人为善。他们长期受家庭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和熏陶, 自己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教徒。

3、为缓解心理压力而信教。

调查显示有38.46%的留守妇女是因为要减轻内心的压力, 寻求精神寄托才信仰基督教的。丈夫外出打工后, 抚养子女, 照顾老人, 操持家务、农活等一系列重担都压在了留守妇女一人的肩上。婆媳关系怎样处理, 孩子怎样教育, 加上丈夫外出务工, 无从诉说心中的烦闷、孤独等, 都使留守妇女感到生活压力巨大, 现实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留守妇女渴望从基督教中获得帮助和支持的重要原因。她们把自己的苦闷向“主”诉说, 向“主”祈福, 希望主能够赐福给她们。很多教会都会在不同时间举行活动, 大家在一起唱歌、跳舞、谈心, 这样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4、对社会的失望。

在和教会的牧师交谈中我们得知, 在教徒中也有一部分信徒是因为生活上的挫折, 生意、婚姻等的失败, 对生活和社会失去了信心。当人们因痛苦而想否定整个世界时, 宗教每一次都给予同样的响应, 借助象征手段来系统地表述这样一个真正世界秩序的形象, 用来解释至颂扬人类经验中的模糊、困惑和矛盾。起初她们都是抱着试一试和好奇的态度去跟着信教, 但是一旦她们深入其中发现教会的兄弟姐妹大家亲如一家, 互相帮助彼此相爱, 每个教友都是那么善良, 而不像社会上的尔虞我诈, 充满了罪恶和欺骗, 这使得她们更愿意去信仰基督。

(二) 社会原因

1、政府政策的允许。

从基督教在我国传播的历史来看, 政府的政策是基督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政府虽然制定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但十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大革命让基督教在我国的传播几近灭迹, 直到80年代中国的宗教政策才实然与应然相符, 我国的农民才被允许信仰基督教, 农民信仰基督教才成为可能。

2、农村公共物品总量不足且维护不力。

长期以来, 政府的公共财政政策向城市倾斜, 而对农村提供的公共物品却极为有限。而且由于农村经费不足、管理意识松懈等原因, 导致现有的一些公共物品长期处于无人维护、濒临报废的状态。由于公共物品的匮乏, 农闲时留守妇女只能看电视、聊天、赶集、打牌等, 几乎没有其他的集体文化活动。同时由于外出打工者家庭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 兴趣不同, 也很难组织一个较一致的集体活动。与此形成对比的是, 宗教活动却很丰富, 做礼拜、讲经、唱诗, 遇到宗教重大节日大家聚在一起搞一些大型的活动, 妇女对这些活动尤其感兴趣。当然, 这也使留守妇女在生活中容易感到孤单寂寞, 更渴望集体生活, 因此使其更容易成为教会的一员。

二、基督教信仰对留守妇女的影响

(一) 积极影响

查尔斯·Y·格洛克提到了教派的出现与五种“匮乏”相关, 即经济匮乏、社会匮乏、机体匮乏、伦理匮乏和心理匮乏。经过调查发现与查尔斯的观点有着较多的相同点。

1、给予心理上的调节。

信仰基督教也是一种心理调适的手段。它通过特定的信念把人们原来心态上的不平衡调节到相对平衡的心理状态, 并且因此使人们在精神上、行为上和生理上达到有益的适度状态, 以消解精神上的痛苦。信仰基督教帮助她们调节心理压力和宣泄不快, 而且还为她们之间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她们在唱诗、听讲经、做礼拜等这样的集体活动中, 找到了一种集体归属感, 同时也找到了交流的平台。她们把自己的苦难交给了“主”, 内心得到了解脱, 教友之间的互相安慰和帮助, 也让他们重新获得了生活的信心。虽然这种方式对解决困难方面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但心理的安慰对困难的解决还是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的。

2、提供物质、资金等帮助。

教会日常也会有一些奉献, 即对那些生活确有困难的教徒, 教友会给予一定的物质上的帮助, 以帮其度过难关。信教的人都有一种共同的归属感, 大家之间相互帮助, 进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互助平台。在我们调查中就发现这种现象很多, 如2007年, 单桥镇前郭庄教会给予大石庄长期患病的周月荣资助, 帮助其度过了难关。

3、规范约和束行为。

在我们的调查中针对“你认为基督教信仰给你带来了哪些好处?”这一问题, 有高达5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懂得宽容忍让, 避免纠纷”。宗教范导, 就是通过教义、教规建立起一套行为评价体系, 或为世俗的理论提供支持, 或直接引导社会成员遵守教义教规, 由此建立起社会成员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约束力。基督教信仰最重要的作用莫过于行为上的约束和制约,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避免犯罪等违法活动。

(二) 消极影响

1、基督教使留守妇女过分依赖教义, 逃避现实。

在我们调查的对象中, 针对“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你会怎么办?”这一问题时, 竟有高达65.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独自向上帝祷告。可见, 一些教徒在信仰了基督后, 万事都寄托于“主”, 遇到困难自己不通过有效地途径去解决, 而是寄托于祈福, 消极等待, 影响到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错失了解决问题了有力时机。

2、基督教使留守妇女沉迷其中, 耽误农活。

留守妇女因沉迷于宗教, 及时农忙时也会去参加宗教活动, 这样不仅会耽误农活, 而且劳动力技能培训也难以开展, 科学文化素质难以得到提高, 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也就无从谈起, 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的政策就无法实施。

3、给邪教、非法宗教势力以可乘之机。

由于留守妇女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对宗教与迷信的界限较难认清, 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盲从性, 这样就给邪教、非法宗教势力创造了可乘之机。信仰宗教也使农民的思想停留在有神论的层次上, 一些迷信、离奇的说法容易流传, 民俗中的一些糟粕成分会重新流行, 这就影响移风易俗工作的进行。

三、留守妇女信仰基督教中存在的问题

(一) 信仰人群文化程度较低, 容易偏听偏信

调查表明, 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素质偏低, 留守妇女文盲率竟高达25.64%, 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者为零。她们接受新知识能力普遍不高, 较难通过改变自己的主观认知, 来适应社会现实中遇到的多种压力以及问题。因此, 在她们出现心理压力选择基督教信仰缓解压力时, 常会偏听偏信, 无法对事件进行积极合理的分析和判断。

(二) 教职人员选拔、培训的力度不够

教职人员在宗教团体中有凝聚社会力量、传承历史文化等诸多功能。通过调查发现, 多数神职人员并未经过正规培训, 而且文化素质不高, 大多数是小学和初中文化水平。

(三) 宗教活动场所布局不合理, 给教会管理带来压力

一些信仰基督教信徒因不愿到未登记的活动场所过宗教生活, 而且教堂的规模有限, 给教会的管理工作带来负担。尤其是在重大宗教节日时, 由于未能有效控制规模, 到城区参加宗教活动的人数大量增加, 给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增加了压力。

(四) 政府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传教育不广、力度不够, 致使许多人盲目信教

政府对科学文化、宗教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宣传不够, 对宗教场所管理不力以及基层党政组织对邪教和宗教方面非法活动的发现、报告率较低, 致使邪教和宗教方面非法活动放任自流, 不能及时处置。而当前教徒的文化程度偏低, 分辨是非能力较差, 行为带有较强的盲从性, 给邪教和宗教非法组织以可乘之机。

四、合理引导留守妇女基督教信仰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 政府要正确引导基督教的宗教活动

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宗教是自由的, 应当保护合法的宗教活动。加强宣传教育, 引导、组织和发动群众, 揭露各种邪教以及非法宗教势力的反动本质和危害, 严厉打击邪教。组织人员对留守妇女宗教活动场所进行必要的监管, 正确引导留守妇女的信教活动, 对农村宗教负责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 确保宗教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

(二) 加强文化教育, 提高文化水平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的留守妇女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甚至很多是文盲, 在这样的文化素质下很容易盲信和误入邪教组织。因此, 要加大进行文化教育的力度, 提高她们的科学文化水平, 提高她们分析和判断事物的能力, 避免误入歧途。

(三) 加强对基督教的传教人员进行培训

正如丁光训先生所说:“为使我国的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培养政治和道德上及神学素养都合格的教牧人员至关重要。……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新时期基督教的传教人员, 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宗教神学知识, 还要具备良好的政治和道德品质。因此, 为保证基督教活动的健康有序的进行, 有必要对传道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再培训。

(四) 加强公共物品的提供, 建设和完善农村文化生活设施

要转变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 使农民在农闲之余学到知识、发展技能、提高素养, 就要建设和完善农村各种文化生活设施。因此政府要加强农村公共物品的投入, 特别要加强精神文明教育方面的投入。使农村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培养留守妇女的文化生活素养。

(五) 媒体要正确的引导, 社会要予以关注

近年来作为一种特殊的弱势群体出现的留守妇女, 各方的媒体和社会应加大关注的力度, 同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或者提供一些合理科学的解压方法, 有时或许可以不用采取信教的方式来缓解压力、解决问题。毕竟用精神的寄托来解决现实的难题, 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董建波, 李学昌.中国农村宗教信仰的变迁[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4 (5) .

[2]、金泽, 邱永辉.中国宗教报告 (2010)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3]、苏祥.中国农民基督教徒信教原因探讨[J].法制与社会, 2008 (12) .

[4]、王冬丽.试论宗教的功能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广东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5 (3) .

[5]、陈浩, 曾琦云.宗教文化导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成因及影响 篇11

关键词 商丘民间金融 发展问题 实证分析 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

一、民间金融的发展现状

自2008年起,商丘市民间融资比较活跃,主要方式仍是直接借贷并且融资额度逐渐扩大,借贷利率上升。中小企业民间借贷利率普遍要比正规金融贷款利率高,并且规格表现为快速增长趋势。自下半年以来农户民间借贷规模基本稳定,但民间与正规金融之间的利率差出现扩大的趋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融资的方法有三种:一是间接融资,主要通过银行贷款;二是民间借贷,主要体现在亲朋好友之间的借贷;三是直接融资,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票上市等形式。但由于我国金融改革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商丘市中小企业也存在这种问题。中小企业贷款“小、频、急”的特点使商业银行的审查潜在收益和监督成本不对称,降低了它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的积极性。

二、民间金融的成因

(一)民间金融产生有其客观必然性

民间金融产生的理论基础是金融深化理论。在麦金农提出的金融抑制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金融体制上固有的缺陷——现代金融机构和落后的金融机构并存的二元金融结构,政府过高的金融管理政策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然而之后的金融体系又阻滞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经济落后和金融抑制的恶性循环。民营经济在借贷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和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所以从正规金融获得充足资金的难度很大,为了其生存发展,民营经济只能从民间金融筹集企业吸收所需资金。

(二)民间金融自身的比较优势使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民间金融虽没有得到宪法的认可和政府的保护,但是他却以顽强的生命力生存下来并迅速发展,最终成为全球的普遍现象,究其原因是正规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机构相比较,民间金融具有一定的优势,具体表现为:

1、信息的对成性。商丘民间金融交易双方大都处于相同或者是距离不远的城市,存在着某种联系,可以通过正规渠道了解对方对的信用、资本用作、和资金偿还能力,这些信息由于存在范围广,所以信息不对称性小。

2、运作成本低。主要表现为第一:政府对民间金融的管理没有纳入金融市场的监督。机会接近所以说民间金融具有灵活性强的特点,这样可以减少运作陈本。与正规金融机构相比,民间金融制度优势在于:提供激励、节省生产费用、区域性造成信息相对对称减少信息成本。

3、灵活的利率和担保。商丘民间金融由于金融市场竞争激烈,而且存在地域、行业和血缘上的关系,所以在制定利率和担保时相对较灵活。

三、商丘民间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商丘民间金融风险高

商丘民间金融存在的特点是规模小、经营范围窄、资本实力有限、区域性金融。商丘民间金融大多都是短期行为,投机性很强,而且商丘民间金融比较分散没有统一的标准管理,大多投资者具有盲目性。与正规金融正常利率水平相比较,民间金融市场供求双方综合运用导致民间市场利率高于正规市场,利率水平高利贷水平。所以,一旦某个民间金融机构出现信用危机,必将引起整个商丘金融市场的骚动。

(二)商丘民间金融资本能消弱政府宏观政策的作用

利率高是民间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民间金融相对于银行对现金的吸引很强,导致银行存款大量流失,这种资金循环存在于正规的金融体制之外,严重干扰了正规金融体制的正常运作。民间金融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具体表现为:(1)导致货币流通不稳定;(2)导致二元金融机构与区域金融回流效应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的冲销;(3)导致货币供给量可控性降低和货币供给内生性增强。国家宏观调控对经济发展有很好的调节作用,而民间金融恰好相反,资金大量注入补充了市场上正规金融渠道减少的货币供给量,这样会导致国家减少货币供给量的预期不会实现。由于民间金融的不规范性和盲目性,加大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增强了金融风险,大量资金在体外循环,所以说民间金融的存在不但增加了国家金融管制的难度而且加剧了局部经济过热。

商丘民间金融不但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有效若的作用,同时也对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实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商丘民间金融发展的对策研究

如前所述,商丘民间金融存在很多的问题,原因不能归结到该种金融形势本身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政府没有对其足够监管和关注。针对商丘民間金融的缺陷,采取以下措施:(1)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完善基础性体制建设:(2)实行民间金融约束,完善民间金融管理机制。首先要建立民间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和预警机制:(3)降低市场准入限制,规范民间金融活动:(4)实行民间金融所有制多元化,明确民间机构投资者所有权、监督权和支配权,通过法律将民间信用规范化。(5)大力发展三板市场吸引民间资本涌入正规金融,因为三板市场能够补充民间资本市场,促进企业股权的流动为方向使商丘一些民营经济在得到二班市场和主板市场帮助的前提下,发展民间资本进入三板市场。

参考文献:

[1]高雅琴.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分担与还款激励机制研究[D] .天津大学,2008.(02) .

[2]倪丹荣,李洁.非正式金融市场与货币政策有效性[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 .

[3]詹花秀,陈柳钦.我国民间金融发展问题探讨[J] .长白学刊,2005(10) .

成因及影响 篇12

一、影响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的成因

(1)体育教学评价考核制度不完善。目前许多中小学对体育教师的工作评价存在歧视和不公平的现象。首先,工作量的计算,存在严重的学科不公平待遇;有些学校的体育教师还承担早操、大课间活动、运动队的训练、课外活动的组织等工作,这些工作要么不计算在工作量内,要么折合课时计入工作量。其次,在评优评先、职务聘任、岗位考核、教育教学成果奖等方面不能与其他考试科目享受同等待遇。

(2)教师的自主意识不高。在学校体育得不到重视的大环境下,无法做到克服困难,自主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学校忽视学校体育的功能。在应试教育的今天,文化学习还是学校主旋律,学校体育在学校得不到重视。专业体育教师外出听课、学习机会少,致使体育观落后。

(3)体育教师自身原因。部分青年教师以及中年教师,由于自身的惰性、不良的工作习惯、价值观的影响,缺乏对体育理论的学习和体育教学的研究,导致重难点把握不准确、教学目标不明确、教法设计与教学评价不合理等。个人因素:唯经验论,沉寂在固有的经验和原有理论之中,失去了追求先进教育理念的动力,享受主义,认为一个人改变不了整个教育,得过且过混日子, 热情减退,大工作量下,日复一日重复着相同的内容,对教育的热情有所减退。外部环境:理论与实践脱离,班级学生人数太多,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人数太多纪律太差,很多训练不能实施,教师缺失很多实践的机会,场地有限只能站着上,器材太少,很多教学内容没法教授。

(4)存在学校管理原因。有的学校对体育教学管理规范、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合理,体育教师的教案、各种计划、体育教学过程管理到位,体育教师体育教学技能操作规范,再加上举办各种教学比赛活动和教科研活动引领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体育教师的劳动与价值充分尊重与认可,这样体育教师体育教学技能不断提升。然而有的学校对体育教师的管理松松垮垮甚至还有不公正的待遇,体育课随意挤占、体育课放羊、体育教案随意、体育教研活动流于形式,这些都对体育教师教学技能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学校也是影响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5)体育教学安全因素。近年来,课间操、体育课、体育活动课偶尔发生学生猝死的事件,当然涉及的原因有很多,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只要是在教师的课堂上出现的,教师都是安全第一人,对教师以后的职业生涯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影响,严重的会产生心理障碍,影响正常的教学。因此,在所有的学校课程中,体育课无疑是危险系数最高的一门必修课程。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的教授者和组织者,在上课、训练期间承担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加上社会、学校、家长对学生安全的苛求,使得“杜绝任何伤害”成为体育教师的“铁律”。最后导致体育教师无法正常开展教学内容,忽略一些有安全隐患的项目或教学内容,如投掷类的项目、体操类单双杠的教学等,长此以往,教师在这些方面的教学技能将会减退,不仅是自己本身的技术由于缺乏锻炼而减退,而且自己的教学能力也会逐渐减退。

二、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的对策

(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首先,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2)从转变教师的思想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入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转变思想,树立自信,把教书当着事业来对待,不把它当饭碗,调整心态,通过努力体现自身价值,不做金钱的奴隶。加强教师专业切磋、交流,通过教学实践,促使自己由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建立激励优效的有效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引导体育教师努力工作,做出成绩,迅速成长。

(3)体育老师应多进行符合需求的培训,可以是网络的,因为这样便于参与。严格要求自己,形成独特的风格。体育教师的一声口令,一个示范、一个眼神,无不显示教师的魄力和风采,而这一点一滴无不是在日常工作中逐步形成的。因此,体育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善于发现自身的长处、特点,加以强化,改进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在进行优质课时展示自己的风格。

(4)体育教师要有控制课堂,指导学生活动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前要设计有效的方法;课上要把他们有序地组织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应安排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他们学会思维,要有明确的要求、清晰的指令。一个教学过程结束后,要有准确的评价和总结,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控制课堂也包括保证课堂良好秩序以及对课上出现突发事件时机智灵活的处理。

(5)教学技能水平的提升要以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为前提。唯有敬业奉献,才能乐此不疲,唯有终身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而对于职业和学习的热爱是需要通过不断调整认知,转变态度来实现的。我们不可能任意选择职业,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一种态度,这样才会产生敬业奉献,终身学习的动力,才会不断提升体育教师职业认同水平,才能实现从就业到职业,从职业到事业的转化。

上一篇:脑损伤程度下一篇:养护材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