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及成因

2024-09-28

挑战及成因(精选8篇)

挑战及成因 篇1

1 Small Cell 的概念

Small Cell,即小基站(或称为小蜂窝),采用低功率的蜂窝无线接入技术,之所以未称做小型基站,因其相比于宏基站不仅规模小,而且技术上有本质差异。Small Cell主要分为飞蜂窝(FemtoCell)、毫微蜂窝(PicoCell)、微蜂窝(MicroCell)以及城域蜂窝(MetroCell)技术,未来还会出现融合WiFi非许可频率接入的技术。其覆盖范围从10米到2公里。

Small Cell源于飞蜂窝技术,最初为解决高速数据在室内部署的问题,如动车、地铁、机场等封闭场所的数据分流。在诸如高速移动的封闭场所,数据信号经常会由于高速切换而掉线,或是由于其他干扰因素导致数据通信不畅。如果为此而增加宏基站部署,不仅会增加投入成本,而且会带来难以解决的干扰问题。因此SmallCell在以宏蜂窝为主体的移动通信网络中作为补充节点显得尤为重要。

预计到2015年,无线通信数据量将首次超越有线通信,要实现如此大的数据量有两大问题——数据通信质量和消费者的支付价格,即既要物美又要价廉,Small Cell可以较好解决这一难题。

消费者对于Small Cell感受最为直接的当属手机。人们希望更快、更宽的网络覆盖到上班途中、逛街路上、地铁站内,以便用手机丰富自己的移动互联生活。

然而对于运营商来说,在室内场所部署通信基站几乎不现实,他们需要找到一条在密集城区和偏远郊区都能够做到网络有效覆盖的技术路径。如果消费者在家中、办公室或其他室内公共场所均可以享受到通畅的网络质量,这将有助于通信运营商提高市场份额,增加利润。这一矛盾的焦点就在于高额的基站部署成本。

2 Small Cell 的应用前景

Small Cell技术可有效解决这一矛盾,以下为三类典型场所的应用。

在家中,采用飞蜂窝技术的设备,利用用户的现有资源,以极低的传输功率使屋内信号达到3G网络水平,且在不增加便携式WiFi设备的前提下极大增加手机待机时间;

Small Cell同样可应用在企业,相比于传统室内通信解决方案,它能提供更为简单、低廉的选择。企业级飞蜂窝技术可使商业用户在享受信号覆盖更广、速率更快、价格更低的同时,能够得到高质移动服务的益处;

Small Cell同样可以其低价、部署便利的特点应用于缺少地面网络基础设施的广大农村地区,或是部署在地铁站内以改善网络覆盖、提升网络容量,为宏网络流量减负分流。

Small Cell能够使消费者每时每刻都享受到更为广泛的手机服务,这些服务使得生活更为方便且充满乐趣。App能够在手机、平板电脑和网络应用间互联互通,,正是由于Small Cell提供了低廉快速的数据传输以及位置感知能力。例如,SmallCell能够使消费者:

回家后迅速将手机中的音乐同步到个人电脑中;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遥控电视机;

方便快递员留下虚拟便条供收件人回家收件后签字;

未到家时对诸如空调之类的设备进行远程遥控。

其实,Small Cell使消费者、应用程序开发者、移动运营商和厂商均受益匪浅。消费者通过获得这些服务,能够更好的享受生活的便利与乐趣;App开发者也可通过在新环境中通过新的或现有的应用程序赚的盆满钵满;移动运营商同样可通过此种新服务以与竞争者加以区分,达到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最后,Small Cell制造商也将在该项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中获益良多。

3 Small Cell 面临的挑战

虽然Small Cell前景广阔,但面临的挑战特别是部署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干扰问题,即Small Cell之间、Small Cell与宏基站间的相互干扰。当小基站覆盖区边缘与宏基站覆盖区边缘交叠,由于宏基站用户上行发射功率较高,比起两种基站的路线损耗,宏基站用户的损耗较大,宏基站用户会对小蜂窝接收机产生强烈干扰,如何抑制上行干扰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其次,同步问题。一般Small Cell的时钟精确度要求是250ppb,,而宏基站的要求是50ppb。若Small Cell之间、Small Cell与宏基站间频率不同步,会造成相互干扰,频差越大,切换特性下降越严重,导致切换失败,通讯中断。

第三,回传网络也是Small Cell大规模部署的重大挑战。光纤在很多部署场景中缺乏灵活性,无线回传网络适合作为Small Cell回程连接核心网。

4 结语

在现阶段,国内对Small Cell的需求主要在室内覆盖、室外补盲以及高流量区域的数据分流。面对未来数据流量的快速增长,Small Cell将不仅仅作为数据卸载的技术,更会作为移动网络容量提升的重要技术,Small Cell基站数量将会超过宏基站数。由于中国市场规模较大,可有效加快整个产业链成熟,降低产品成本,促进相关技术方案和产品的发展和应用。

挑战及成因 篇2

——吴逸萍、秦秋月、江春娥

摘要:“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

关键字:一带一路 意义 机遇

一、“一带一路”的起源及现状

2013 年 9 月和 10 月,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简称“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道路。

2015年是“一带一路”构想完成规划和实施之年。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努力与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对接,已同27国签署产能合作协议,初步形成覆盖亚、非、拉、欧四大洲的国际产能合作布局。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全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年份。2016年1月10日,在距离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50多公里处的吉拉姆河畔,三峡集团承建的卡洛特水电站主体工程开工。1月16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仪式在北京举行。在57个创始成员国代表的注视下,习近平主席为亚投行标志物“点石成金”揭幕。“点石成金”,凝聚了大大小小国家合作共赢、梦想成真的共识。

二、“一带一路”的意义

(一)“一带一路”是一项极佳的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战略举措。

我国经济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和突破的过程,从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一直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创造前提条件,在区域合作新格局中寻找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更充分落实西部大开发。而这里的西部不仅指中国西部,而是中亚乃至西方更多国家之间通过经贸合作共同的发展。以中国为中心势力的“一带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带,起于中国,贯穿亚洲乃至欧洲部分区域,涉及亚太经济圈、欧洲经济圈,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带。目前已有多个国家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再加上“一带一路“区域内使用人民币交易的提议都说明了以中国为首的经济圈正在逐渐形成。

(二)“一带一路”平衡现今国内外经济贸易体系严重失衡的局面

从国内来看,“一带一路”将平衡如今国内经济重心沿海化、东西部经济状况严重失衡的局面,建立东西、海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中国国内市场和亚欧大市场的协同联动。过去受地理区位空间条件制 约,广大内陆地区发展水平显低于东部沿海地区开放水平,沿边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地缘政治影响,为防止战争破坏,经济建设步伐放缓,基础设施建设受到限制。边疆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经济相对 落后、就业岗位较少、生活有待改善,特别是一些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处于贫困失 业状态,容易滋生不满情绪,“一带一路”建设带动边疆地区和沿途国家经济发展 和产业振兴,从而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彼此 之间的理解、包容、融合,消除各民族、宗教间的各种隔阂和误解,促进地区的 安全稳定、经济繁荣和人文交流。从国外经济贸易体系来看,”一带一路“还将扭转当下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不平等的三角贸易结构,将中国各种货币基金、资源、技术等与沿线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能源、市场相联合,建立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平等、共享、共赢的新型经济循环,开创新合作局面。中巴和中蒙俄经济走廊注重能源开发运输与国家 安全,孟中印缅强调与东盟贸易往来,新亚欧大陆桥是中国直通欧洲的物流主通 道。中国急缺的各类矿产资源,如油气、天然橡胶、黑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等 得到满足,现在这些资源主要通过沿海海路进入中国,铁矿石依赖于澳大利亚和 巴西,石油依赖于中东,渠道较为单一,与其他重要资源国的合作不深,新增了 这些有效的陆路资源通道对中国十分重要。与中国情形不同,沿途国家需要大量 的轻工品、家电、机电、高铁建设等高端装备正好多为中国过剩的产能,在国内 消费加速启动难以推进、传统贸易伙伴难以消化过剩产能的情况下,通过“一带 一路”来开辟新的进出口市场、互通有无是一个新的合作发展思路。

(三)化解贸易“双顺差”,缓解通货膨胀和国际贸易摩擦

近年来,在房地 产市场、股票市场的火暴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驱动下,大 规模投机性资本通过各种途径流入我国,加之我国采取鼓励出口和鼓励外资流 入的非对称性国际收支政策,导致国际收支的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

“双顺差”是一种不合理的国际收支格局,当国际收支顺差来自于大量实 际资源的输出时,会制约一个国家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而国外投资的净流入,则增加了对远期利润、利息流出的资金需求,同时可能会对国内资金的利用产 生一定的挤出效应;如果流入的资金中包含大量游资,很可能会对一个国家的5又称为外汇存底,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即一国政府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 权,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币的资产 金融稳定、经济安全带来威胁。另外,长期的国际收支顺差还可能招致伙伴国 的经济对抗和制裁。

三、“一带一路”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一带一路”面临的机遇

1、我与沿线国家政治外交关系总体良好,为共建“一带一路”奠定了较深厚的合作基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坚持倡导不限国别范围,不搞封闭排外机制,不以改变他国政治制度为目的,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均可参与。近些年来,我国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坚持“合作共赢、开放包容”时代精神,积极与沿线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以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为先导,我国与沿线国家关系发展势头总体良好,现有的合作机制平台不断趋向成熟稳定,现有的合作基础也越来越稳固扎实。2013年,我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的贸易总额占我国外贸总额的15%;我国企业对沿线各国的非金融类投资达35亿美元,占我对外投资总额的4.5%;我国企业在沿线各国承包工程营业额占全国对外承包工程总营业额的45.4%。与沿线国家区域经济合作步伐正在加快,与上合组织成员、东盟、南亚、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经贸关系日趋紧密。如今,我国与东盟经贸合作走过了“黄金十年”,双方目前正致力于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共同迈向未来的“钻石十年”。我国与俄罗斯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进入历史最好时期,双方的战略契合点和利益交汇点明显增多。

2、我与沿线国家经济结构互补优势明显,合作共赢是必然结果。现阶段,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是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带,普遍面临资金、技术与基础建设瓶颈。而我国资本相对充裕,在高铁、核电、通讯设备等高端制造装备和技术方面拥有明显优势。中国与沿线国家要素互补性强,各自优势的有效结合,将对解放生产力产生革命性影响,尤其在基础设施领域,互补性更加突出。

3、沿线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利用外资,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曲折,政府债务风险不断加剧,社会资金相对匮乏,发达国家对外投资能力显著减弱,其企业资产价值处于历史低位,同时发展中国家外部融资需求却相当强劲,这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投资带来了难得的新机遇中国金融资本正处于外国直接投资与对外投资并重的历史阶段。2008年以来中国对外投资年均增速12%。今后10年中国对外投资增量将达1.5万亿美元。中国庞大外汇储备、国内储蓄以及独立的全球支付系统,加上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的普及,使中国有条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低成本融资平台与信贷机制。

(二)“一带一路”面临的挑战

1、仍存在较高的政治风险。大国战略介入和博弈加大,对共建“一带一路”形成一定的牵制或掣肘。中国推进“一带一路” 的过程难免会受到南中国海、东海等海洋争端的干扰。有学者分析,中国的施政思路是希望通过“一带一路”的建设,把中国和区域国家的共同利益做大,求同存异,淡化争议双方之间的分歧。但是,沿线国家地缘政治复杂敏感,是大国长期博弈和较量的重点区域。从“一带”战略走向看,美国2011年7月提出的新丝绸之路战略,旨在将阿富汗打造为地区的交通贸易枢纽,通过推动南亚、中亚的经济一体化和跨区域贸易,以实现“能源南下”、“商品北上”的战略计划,同时也意在排斥中国并为遏制中国、俄罗斯和伊朗提供战略支点。我们知道,“一带一路”涉及到至少65个国家,所经的国家和地区都是,像从欧洲到中亚到南亚到中东,很多我们是没有预案的,我们中国军队也没有走出去,也没有军事基地,也没有联盟体系,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信誉风险,“一带一路”是和平的,是共赢的是发展的,是有利于大家的,但是有人说是什么马歇尔计划,称霸世界,有人说是朝贡体系,甚至还有人说中国将来要扩张。而且,长期以来,欧盟和日本也都视中亚地区为其战略利益的重点区域,对该地区有着自己的想法和战略利益诉求。而从“一路”战略走向看,美国2009年高调重返亚太、实行亚太再平衡战略,综合运用其所谓“软实力”和“巧实力”,不断巩固其传统同盟体系,频繁插手地区热点,以强化其在亚太的主导地位。随着美国对亚太地区战略介入加大,我国与少数邻国间的矛盾明显趋于激化和复杂化。部分国家与我国缺乏政治互信,对共建“一带一路”存有疑虑和抵触心理。一方面,部分国家在搭乘我国经济发展快车和便车的同时,对我国实施和平发展战略心存疑虑。尽管我国一再强调“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营造势力范围、不干涉别国内政、不强加于人”,公开声称共建“一带一路”只是“结伴”而非“结盟”,但仍难免会产生与其他大国抗衡的嫌疑。中国要实现和平崛起,则必须尽可能消除他们的安全疑虑。这可能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

2、政策和制度缺乏协调性。目前中国企业在海外“站住容易站稳难”。在治理制度层面,中企与“一带一路”多数国家最易冲突的是环境壁垒和社会责任壁垒,被抵制甚至驱赶的主要原因是所谓“污染”“人权”等问题。该地区不少国家法律不健全、不稳定,自由贸易区建设水平较低,国与国之间仍存在较多贸易投资壁垒,如实施较为严格的许可证准入制度等;海关程序和文件不统一,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规范不一致,交通物流运输信号存在差异等等,都对该地区的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形成了严重阻碍。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也使“一带一路”相关协议的落实过程屡遭波折。另外,当今世界诸大国都是“一带一路”的利益攸关方。对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它们虽未公开反对,但私下里却在问中国人:你们想做什么?如果不能协调各利益攸关方的立场,它们的搅局能力不可不察。制度建设的国际化本来就是中企一大短板,而许多企业没有问清规则就踏上了“一带一路”,结果是签约容易获益难。

3、各国经济发展的侧重点不同。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布局、人口地理分布密度存在差异,发展重点可能不同。以陆上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为例,我国货物运输量大、运输距离远,进行铁路运输符合技术经济要求,而中亚国家地广人稀,制造业基础薄弱,运输量比较分散,公路和民航运输更符合其目前发展的经济性要求。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质是实行“以我为主”的开放及外交战略,要充分考虑因此而带来的地缘经济格局变化,一方面,中国与亚欧发展中国家的政经合作会加强。要促进沿线国家中小企业的合作,创新合作方式,以企业为纽带,将各国利益捆绑在一起,逐步实现市场一体化。境内沿线省市在国家制定的目标政策前提下,可以根据地方特色发挥自身的作用,但在与相关国家的合作中,也应坚持互利互惠的市场化原则,不能无限制的“让利”。

4、多数国家建设资金缺乏。据亚行估计,2010-2020年间,仅丝绸之路沿线亚洲8国(中国、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越南)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投资累计就达5.7万亿美元。我国周边大多数国家经济相对落后,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投资资金,作为资金提供者,我国可能面临资金无法收回的风险。如果资金接受方发生政局变动,那么如何收回资金就是需要提前进行研究的现实问题。为此,我们可能应当加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政策协调,尤其是要注意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积极参与“巴黎俱乐部”和“伯尔尼协会”等相关机制的国际协调与合作。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加上大多投资又以道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其投资回报率较低且回本缓慢,有时甚至连能否盈利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些都将会制约和影响国外投资者前往投资的意愿和决策,对我国企业来说也不例外。

5、与沿线地区互联互通机制建设滞后。“一带一路”建设涉及诸多发展中国家,初期的互联互通建设就变得非常重要(不仅指交通领域的建设,还包括通讯、网络、口岸、信息化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加深与沿路各国的交往与沟通。过去我们的沿边省份与中东欧、东南亚、中亚等地的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但在新时期需要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下更大的力气,作更大的文章。初步的互联互通后,“一带一路”尚需双边或多边国家间更多地对接和交往,所以“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见成效,应循序渐进。

四、对“一带一路”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指导思想

我国宜以正确的义利观为指导,大胆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树立大国思维,充分利用游戏的规则,敢于“先提、先试、先让”国际经济贸易新规则。大国思维、树立正确义利观是指导我国扩大开放的指导方针。我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发展战略机遇期,这就意味着我国经贸谈判要立足长远,兼顾当前,通过“一带一路”的方式换取中国所需的市场、资源,以及公平、公正的贸易规则。

坚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不变,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基础之上,打造共同体意识,实现互联互通。“打铁还需自身硬”,而观念层面的不断深化与发展则是夯实自身的基础,同时也是应对“中国威胁论”最强有力的舆论武器,有利于解释和澄清我国立场。我国首先应同各国坦诚相待,传递“一带一路”空前开放与包容的理念,以平等真诚的态度,促使问题的解决,实现彼此的互惠共赢、协同发展。世界养育中国,中国回馈世界,力图分享自身发展红利,实现区域平等互利、共同繁荣,形成“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局面。

(二)着手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建立经济合作机制是我国发展与“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关系的基础和保障,也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国家层面需要重点做的工作之一。近期内就可以展开与部分经贸合作关系基础好、有条件的国家商签相关的合作协定,包括双边投资保障协定、避免双重免税协定、政府间经贸合作协定以及部门、产业的合作协定,如司法协助协定、交通运输协定等,并赋予这些协定以法律制度保障。对于条件比较成熟的国家,可以进一步商签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次区域合作协定,并扩大示范效应。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未必要按照传统模式,可秉着开放性、多元化的原则,采取先易后难、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先签署框架协定、早期收获计划,只要是互利互惠、双方都能够接受、能够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削减贸易投资成本和壁垒的协定都可以签署,以后再逐渐增加补充协议,只要先起步就可以再逐渐深化和加强,从而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将各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

(三)优化战略布局

首先“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突破应反映在通道建设上。加快涉及公路铁路建设、运输线基础设施建设、过境运输能力配套投资建设、边境货物中转站建设等议题的具体合作谈判。

其次,突破要反映在贸易投资便利化上。积极推动中乌自贸区谈判的启动,涉及沿边重点口岸可给予特殊政策,配合兹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可重点打造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发挥其示范支点作用,可率先在中哈电子商务领域合作寻求实质性进展,加快信息化通道互联互通、制度政策互联互通、产业互补对接互联互通的相关议题谈判。此外,要激发省际联动共同参与“丝路”国家进行多层次的合作谈判,实现优势对接、优势互补。

再次,突破要反映在货币金融合作上。中国可积极提出进一步加强在本币结算和沿线货币互换上的金融合作谈判,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开发性金融机构,早日建成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

(四)整合内部资源

首先,经济外交是国家整体战略,应纳入经济改革、全而治理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总体协调,科学规划,细腻落实。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统筹协调各个部门,就特定领域开放作出统一战略部署,就具体议题的推进给予相应的政策配套,将开放、安全、经济政策、外交等问题综合起来考虑,进而最终实现“换”的结果符合国家的发展利益。

其次,促进我国企业、商会、行会在国际经贸谈判中发挥出积极的中介组织作用。商会、行会是沟通政府与企业的重要中介,要充分发挥其桥梁作用、纽带作用,商会间的国际合作也可配合政府间经贸问题的磋商与谈判。在规则的制定、标准的修改上,应广泛听取商会、行会的建议和意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简政放权。

第三,调动我国企业在应对经贸纠纷谈判中的参与性、积极性和建设性。中国企业走出去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在遭遇不公平待遇,涉及违反双边有关合作协议、WTO规则时企业应积极寻求政府的帮助,政府相关部门也要发挥其组织能力和牵头作用,坚定支持,使企业不逃避、不怕事,愿意主动参与到取证、调查、谈判当中。

第四,寻求主流媒体积极配合我国经贸谈判进程报道,发挥正确引导舆论、民情的有效作用。当今信息化时代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对舆论、舆情的影响力不断上升,应加强与媒体的公关合作,减少误读、误判、误报的情况发生。寻求与主流媒体良性互动,使其进行有侧重性的报道,有建设性的评论,有选择性地发声。

(五)协调好各国关系

我国应妥善处理同各国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话的形式深化政治互信,寻求同各国政策的利益契合点,共同推动区域的繁荣,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对于大国,我国可以通过新型大国关系构建,化解其战略疑虑,始终考虑对方利益,推动大国更新观念,转变看法,扩大彼此政治共识及经济合作,使之朝向有利于、至少不妨碍或少妨碍“一带一路”建设的方向发展。

在处理同周边国家领土、领海争议的过程中,我国应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的原则,以亲、诚、惠、容的理念同各方进行平等交流,实现睦邻、安邻、富邻的目标要求。在“互联互通”的发展进程中,与一些邻邦国家形成一个紧密的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农机监理工作的机遇及挑战 篇3

1 农机监理工作的重要性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 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 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加大投入, 落实责任, 严格管理, 强化监督, 坚决扼制重特大事故发生。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机安全生产工作, 是国家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农机监理工作保障农机安全发展, 对建设现代化农业、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化》中把农业机械安全纳入国家安全生产十四个重点行业之一, 提出了到2010年农业机械死亡人数下降10%以上的总体目标, 既体现了国家对农机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 又对农机的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规定各地区各部门要将《规划》相关内容纳入本地区和本行业及领域“十一五”发展规划, 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做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同步规划, 统一部署协调推进。

2 加强农机监理工作的措施

目前, 农机安全生产形势还很严峻, 每年因农机事故造成的危害还不小, 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和劳动效能, 造成财产经济损失, 这对于还不富裕的农民来说是不小的打击。关注农民生产安全, 加强对劳动者的安全保护, 是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需要监理工作者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坚持不懈地把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抓细抓实、抓出成效。

2.1 争取政府重视, 强化农机化执法部门责任和服务意识

地方政府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 农机监理部门, 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重视, 把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地方政府工作目标, 把农机安全生产指标纳入地方政府工作考核指标。目前全国不少地方政府把农机安全生产列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标, 效果是好的, 不要怕有压力, 要把压力变动力, 有为才有位, 努力建立政府负责、农机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形成齐抓共管农机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农机监理是农机化执法部门的任务。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了, 农机技术状况改善了, 农机作业秩序井然了, 农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就增加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管理就是服务, 执法是管理的重要方面, 也是服务, 服务是农机监理工作的特色, 一定要做强做大做好, 要深入基层服务到家, 在服务中消除事故隐患, 在服务中提高安全意识, 在服务中增强法制观念, 在服务中促进、强化农机安全生产。

2.2 拓宽服务范围, 发挥法规和政策效应

农机监理工作要避免重路上轻路下、重交通安全轻农机安全、重收费轻服务的观念, 要立足农业拓展领域, 从单一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安全管理拓展到安全隐患较多的其他农机具的安全管理, 场上作业和后勤加工机械的管理也不容忽视。要从单一的发牌发证拓展到操作技能和机具状态的提升, 抓好农机安全的源头和农机作业过程的全面监理, 从单一的安全服务拓展到为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服务上来。不断创新工作方法, 要疏堵结合, 以疏为主, 用足支持政策, 引导安全发展, 充分发挥政策和法规的综合效应。《行政许可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农机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 对农机监理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农机监理系统行风建设总体水平基本达到制度完善、业务规范、队伍精干、作风过硬。为达到这一目标, 农业部农机监理总站还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农机监理系统行风评议活动的通知》。行风就是形象, 要通过行风建设促进队伍建设,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牢记执法宗旨, 强化执法为民的观念, 增强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优质服务、廉洁高效的能力, 逐步提高农机监理执法水平。

挑战及成因 篇4

Small Cell,即小基站(或称为小 蜂窝),采用低功率的蜂窝无线接入技术,之所以未称做小型基站,因其相比于宏基站不仅规模小,而且技术上有本质差异。Small Cell主要分为飞蜂窝(Femto Cell)、毫微蜂窝(Pico Cell)、微蜂窝(Micro Cell)以及城域蜂窝(Metro Cell)技术,未来还会出现融合Wi Fi非许可频率接入的技术。其覆盖范围从10米到2公里。

Small Cell源于飞蜂窝技术,最初为解决高速数据在室内部署的问题,如动车、地铁、机场等封闭场所的数据分流。在诸如高速移动的封闭场所,数据信号经常会由于高速切换而掉线,或是由于其他干扰因素导致数据通信不畅。如果为此而增加宏基站部署,不仅会增加投入成本,而且会带来难以解决的干扰问题。因此SmallCell在以宏蜂窝为主体的移动通信网络中作为补充节点显得尤为重要。

预计到2015年,无线通信数据量将首次超越有线通信,要实现如此大的数据量有两大问题——数据通信质量和消费者的支付价格,即既要物美又要价廉,Small Cell可以较好解决这一难题。

消费者对于Small Cell感受最为直接的当属手机。人们希望更快、更宽的网络覆盖到上班途中、逛街路上、地铁站内,以便用手机丰富自己的移动互联生活。

然而对于运营商来说,在室内场所部署通信基站几乎不现实,他们需要找到一条在密集城区和偏远郊区都能够做到网络有效覆盖的技术路径。如果消费者在家中、办公室或其他室内公共场所均可以享受到通畅的网络质量,这将有助于通信运营商提高市场份额,增加利润。这一矛盾的焦点就在于高额的基站部署成本。

2 Small Cell 的应用前景

Small Cell技术可有效解决这一矛盾,以下为三类典型场所的应用。

在家中,采用飞蜂窝技术的设备,利用用户的现有资源,以极低的传输功率使屋内信号达到3G网络水平,且在不增加便携式Wi Fi设备的前提下极大增加手机待机时间 ;

Small Cell同样可应用在企业,相比于传统室内通信解决方案,它能提供更为简单、低廉的选择。企业级飞蜂窝技术可使商业用户在享受信号覆盖更广、速率更快、价格更低的同时,能够得到高质移动服务的益处 ;

Small Cell同样可以其低价、部署便利的特点应用于缺少地面网络基础设施的广大农村地区,或是部署在地铁站内以改善网络覆盖、提升网络容量,为宏网络流量减负分流。

Small Cell能够使消费者每时每刻都享受到更为广泛的手机服务,这些服务使得生活更为方便且充满乐趣。App能够在手机、平板电脑和网络应用间互联互通,正是由于Small Cell提供了低廉快速的数据传输以及位置感知能力。例如,Small Cell能够使消费者 :

回家后迅速将手机中的音乐同步到个人电脑中 ;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遥控电视机 ;

方便快递员留下虚拟便条供收件人回家收件后签字 ;

未到家时对诸如空调之类的设备进行远程遥控。

其实,Small Cell使消费者、应用程序开发者、移动运营商和厂商均受益匪浅。消费者通过获得这些服务,能够更好的享受生活的便利与乐趣 ;App开发者也可通过在新环境中通过新的或现有的应用程序赚的盆满钵满 ;移动运营商同样可通过此种新服务以与竞争者加以区分,达到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 ;最后,Small Cell制造商也将在该项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中获益良多。下图即Small Cell工作原理示意图。

3 Small Cell 面临的挑战

虽然Small Cell前景广阔,但面临的挑战特别是部署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干扰问题,即Small Cell之间、Small Cell与宏基站间的相互干扰。当小基站覆盖区边缘与宏基站覆盖区边缘交叠,由于宏基站用户上行发射功率较高,比起两种基站的路线损耗,宏基站用户的损耗较大,宏基站用户会对小蜂窝接收机产生强烈干扰,如何抑制上行干扰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其次,同步问题。一般Small Cell的时钟精确度要求是250ppb,,而宏基站的要求是50ppb。若Small Cell之间、Small Cell与宏基站间频率不同步,会造成相互干扰,频差越大,切换特性下降越严重,导致切换失败,通讯中断。

第三,回传网络也是Small Cell大规模部署的重大挑战。光纤在很多部署场景中缺乏灵活性,无线回传网络适合作为Small Cell回程连接核心网。

4 结语

多校区初中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篇5

一、多校区初中产生的现实背景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普及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等政策实施, 学生受教育机会的增加, 以及人口流动和城市建设加速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在很多地区, 尤其是人口密度大的城市中心地区, 出现了多校区初中学校。多校区初中, 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校区, 地理位置分散, 但同属一个行政系统管理的初中。

不同的背景产生了不同的多校区初中类别, 现实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合并型、兼并型和扩展型。合并型是指根据地区教育布局调整的需要, 将不同的两所初中合并为一, 新组的学校便产生了两个校区, 合并前两所初中的地位是对等的。兼并型尽管也是由多个主体并为一个主体, 但往往其中的一个占主导地位, 无论是在规模或办学效益上, 拥有绝对的优势, 重组后的情形也是多个校区, 只是具体资源的重新分配和合并型的不一样。扩展型是指学校自身办学满足不了所在地新的教育需求, 需要新增校区来扩展办学资源, 而出现一校多区的局面。D校就是属于扩展型的多校区初中, 作为一所办学质量还不错的初中, D校本来班额就偏大, 而近几年学生数的急剧增加, 学校已有的场地设施等资源出现严重短缺。城区用地紧缺, 于是在城郊结合部新造了一个校区, 通过分流, 每个校区各30个左右的班级, 也达到一般初中的办学规模。

多校区初中各校区的布局一般有着共同的特点, 往往分主校区和分校区 (常说的本部和分部) , 且大多数主校区在城中, 而分校区在城郊, D校也是如此布局, 本部在老校区、分部在新校区。D校一校多区的格局, 一方面整合优化了地区教育资源, 增加了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 对缓解老百姓上学难、解决大班额的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给学校管理带来了新问题。

二、多校区初中面临的挑战

1. 管理成本问题

由于多校区初中的各校区地域分割、位置分散, 势必增加学校管理成本, 具体包括时间成本、行政成本和风险成本。D校的新校区位于城郊, 原有教师和学生大都住在城中的老校区附近, 师生往返的时间大大增加;另外, 两个校区, 实际上相当于两个学校的工作, 需要增配更多的管理人员, 而管理人员的增加又带来协调的难度, 协调不当、工作衔接失误无疑又加大学校管理的风险。

2. 运行效益问题

投入的增加并不一定意味着学校管理效益的提升。相比原来单校区, D校的管理规模扩大, 管理人员增多, 带来管理层级的增加。以校级层面领导为例, D校的结构为校长、书记、德育分管校长和教学分管校长, 校长、书记和教学校长在老校区, 德育校长在新校区。其实校级层面无形中增加一个管理层级, 分校区的事宜先经过分校区的分管校长再转至校长;另外, 老校区缺少分管德育校长, 而新校区的德育校长承担着多重角色却没有真正的决策权, 这样容易产生权责不清、多头领导、相互推委和效益不高的问题。

3. 资源配置问题

多校区初中的校区之间通常在教学资源分配、师资、校园活动等方面存在不均衡和不平等。D校作为扩展型的多校区初中, 近几年新招了很多年轻教师, 新校区的硬件设施优于老校区, 但总的来说从优秀教师配备上, 不如老校区;而且由于交通的原因, 一些重要的活动, 也比较多地放在老校区。因此, 尽管是一个学校, 但不同校区的学生享有的教育资源存在差异。

4. 活动开展问题

学校活动是学校管理的重要载体, 主要包括学校层面的活动、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前文所述, D校的学生活动存在参与机会不均等的现象;在教学活动方面, 如常规的校本培训、教学研讨等, 两个校区的学科教师像单校区那样一起交流的不多, 即使有机会, 除掉上课和路上花费的时间, 真正研讨的时间无几, 效果也大打折扣;学校层面的活动也是如此, 比如常见的举办一个开学典礼, 像采用单校区那样现场感的形式几乎不可能。不同校区的师生在参与学校活动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明显差异。

5. 师生交往问题

有些多校区初中是按年级分校区设置的布局, 这样就缺少了不同年级学生的交往。D校是各校区独立设置年级的布局, 不存在不同年级学生交往的问题, 但存在教师和学生交往的问题, 尤其是新校区, 相比老校区, 教师在和学生交往、辅导学生的时间上要少得多。

6. 文化融合问题

学校文化是基于学校历史传统长期积淀而成, 是凝聚师生行为和共识的宝贵财富。从单校区变为多校区, 打破了学校原有的管理模式, 带来新的挑战, 如D校所存在的校区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缺乏经常的交流, 以及由于信息疏通不畅导致的管理冲突等, 会离散学校已有的整体文化, 甚至会滋生各式非正式的小团体文化, 不利于学校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多校区初中学校管理的对策

1. 多校区初中学校管理的原则

(1) 以人为本。多校区初中学校管理规模扩大、因素增多而变得更为复杂, 在诸因素中特别要重视人的因素, 激发每位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利用各种机会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学校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的一切管理活动都必须围绕更好地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上, 是否以学生、教师的发展为本, 是衡量多校区初中管理优劣的首要原则。

(2) 效益公平。管理的目标就是追求高效益, 多校区初中学校管理也不例外。应着重考虑构建合理的学校机构, 把组织内各个环节、各项工作和各种关系调整到最合适状态, 用科学管理取得最佳效益, 核心是教学质量效益。同时, 在调配学校人、财、物、活动、信息等资源要素时, 应做到公平公正, 不能厚此薄彼, 两个校区都要兼顾。

(3) 整体协调。多校区初中学校管理要树立“一个学校”的理念, 统一行政系统、统一管理制度、统一发展规划, 从整体出发、统筹兼顾, 各校区工作都要服从学校的整体安排, 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合力, 形成共同的发展目标和文化氛围, 增强广大教职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 多校区初中学校管理的对策

(1) 选择适应不同校情的管理模式。学校管理模式常见的有三种:条式、块式、条块结合式。D校在单校区时, 采取的是类似多数中小学的条式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管理层次清晰、控制有力, 但校长事无巨细, 需花费很多时间, 在规模较小的情况下, 管理效率还不会受到大的影响。当学校变为多校区、管理规模扩大时, 管理幅度大以及部门间协调不力等问题暴露出来。根据学校实情, D校调整了管理模式, 采用条块结合式扁平的管理模式, 即在原有校级领导不变的情况下, 设立校长领衔的校务委员会为学校最高领导机构, 下设课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四个部门, 主校区设立全校统一的职能机构, 分校区成立管理分支机构, 每个职能部门都派人在分校区工作, 并且分管部门的领导每周定期抽时间到分校区值班。这样既保证了学校层面的统一决策、协调和指导, 又下放和分解了各项管理权限, 实现管理层次扁平化而提高了管理效率, 使得校长有更多的精力来研究规划学校的重大问题。

(2) 创新学校管理制度和措施。首先, 在学校管理制度的职能上, 应变控制职能为服务职能。D校原先的管理制度更多地倾向基于目标管理的监督检查职能, 而今转变为重点在调研、协调以及过程服务方面。其次, D校为了简化办事流程, 由校务委员会组织, 全校教师广泛参与, 针对各项管理工作制定了标准化操作规范, 分管领导主要负责在不同校区各职能方面的计划协调和资源调配。最后, 依据多校区的管理特点和需要, D校还新增了一些管理措施, 如领导分校区值班、教师定期轮岗、教学质量评估、教研活动、学生选课等方面制度都有调整或新增。

(3) 建设数字化校园提升管理效益。D校新校区由于地域问题, 与校本部联系不便, 经常导致信息交流不畅或不及时, 教学活动难统一甚至影响到学校决策及时落实。D校重视了校园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 例如, 在课程管理上建立了统一的信息平台, 实现校区间课程安排、教学信息、选课方面等网上无障碍交流, 采用远程视频会议系统, 解决在管理、教研、科研等方面因距离产生的集中交流问题。同单校区相比, 数字化管理对学校尤为重要, 能缓解学校管理的时间成本、交流成本和风险成本问题, 提升学校管理的整体效益, 对统一协调校区间的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4) 加强学校核心文化的融合与熏陶。多校区校园文化的整合与管理模式创新同等重要, 应积极促进各校区文化的融合与熏陶。D校在加强校区文化融合沟通方面主要采取的措施有:强化校训校风和学校教育理念, 在各校区的建筑和走廊、墙面和过道上标识张挂学校的校训校风、名言图片等反映学校文化内涵的字画;通过活动进行各校区的师生交流, 如让老校区学生到新校区参观学校发展新貌, 让新校区学生到老校区了解学校校史, 让校区间教师定期互动或外出考察等, 使全体师生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学校的整体文化;组织校友、专家到各校区开展讲座, 组织教师到各校区开展选修课或社团活动, 组织校区之间师生的展示竞赛等。这些措施保证了学校文化发展的统一性, 增强了师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有利于学校文化的健康发展。

云计算技术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篇6

一、数据安全性

使用云计算服务来替代在公司里设立维护大量服务器, 大批的数据存储在异地的大型“数据中心”, 显然对节省企业的成本有利。但是这对黑客及认为掌握了信息如同掌握了权力的其他人来说是个诱人的目标。所以,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的发展, 企业和个人的信息安全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 因为黑客们一旦闯入云端信息系统劫取信息或者破坏信息, 那么将会使个人和企业的信息资源遭到破坏。黑客们现在开始利用亚马逊EC2等云计算服务来暴力破解并窃取用户信用卡密码, 他们窃取了用户的信用卡密码后, 可以利用这些卡里的钱来购买计算能力强劲的机器, 这些机器的威力甚至比国家安全机关中装备的超级计算机还强。

现在云计算也开始加入到为密码破解技术提供服务的阵营中去, 对一些传统的安全措施进行必要的考虑和修改。

二、互操作性和数据迁移性

如今许多公用云网络被配置成封闭系统, 且不是为相互交互而设计。这些网络之间缺少集成, 使得各机构很难在云计算中联合IT系统, 并提高生产力和节约成本。为克服这一难题, 必须开发行业标准, 帮助云服务供应商设计可互操作的平台, 实现数据迁移能力。

云计算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支持各种软件及服务 (Saa S) 的应用, 这些应用用来存储医疗记录、关键商业文件以及音乐和电子图书购买、社会化媒体内容等。但是, 缺乏互操作性仍给希望合并云中一系列企业IT系统的机构带来了挑战。

随着互操作能力和迁移能力的改进, 越来越多的机构把IT服务和系统迁移到云, 市场将达到经济拐点。

三、运行方面的安全

云计算技术是将信息数据存储在前端数据中心服务器上, 用户能方便、快捷地使用云计算提供的各种服务, 这样就会有大量数据进出数据中心。如果信息通道还是采用以前的传输速度, 当信息的输入与输出超过承受范围时, 势必产生信息阻塞、延迟, 造成数据库瘫痪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必须改变现在的信息传输速度, 重新考虑一种能满足这种需求的传输模式。

四、数据隐私问题

云计算提供商一般将能够提供的服务列在网上, 让用户自行选择需要的服务, 用户在使用这些服务时要将自己的真实情况详细地提供给云计算服务提供商, 这样用户的隐私安全就会受到威胁。如何保证存放在云服务提供商的数据隐私不被非法利用, 不仅需要技术的改进, 也需要法律的进一步完善。

五、用户使用习惯

如果把应用程序和数据放在网络上, 但是却无法稳定、可靠地接入及访问网络, 那么云计算引不起你的兴趣;如果一想到把自己的数据存储在远地、应用程序不安装在自己的计算机上, 就觉得失去了太多的控制权, 那么云计算可能根本吊不起你的胃口。这种模式无疑需要计算机用户改变思路且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习惯于这种模式。所以说如何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 使用户适应网络化的软硬件应用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六、网络问题

云计算服务依赖网络, 如果网络瘫痪, 或者如果接入网络的那条连接瘫痪, 除非问题得到了解决, 否则就无法访问自己的数据。目前网速低且不稳定, 使云应用的性能不高。云计算的普及依赖网络技术的发展, 所以说在解决网络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云计算发展的问题。

七、整合问题

将在云上运行的应用与在企业内部系统运行的应用整合、集成起来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从技术角度讲, 随着企业开始建立私有云, 复杂的管理系统将如何管理、整合, 是业界遇到的典型问题。

八、盲目投资

目前我国的云计算大多坐而论道, 有逻辑的云计算理论很多, 真正成功的云应用示范却屈指可数。

当前, 更多的是重视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 盲目投资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网, 将只会导致新一轮的无效投资。事实上, 云计算具有无地域性特点, 不需要每个城市、每家企业都建自己的云计算中心。云计算不是新一轮的信息化建设, 而应是信息化的升级。应该考虑的是:现有的信息中心、数据中心怎么用起来?现有的分散的计算机设备怎么发挥作用?如何通过软件改造降低云计算应用投入?

云计算典型应用不足, 将可能影响政府长期投资云计算产业的决心。许多地方政府在投入了巨额资金建设起云计算中心, 购置大量硬件设备后, 却发现缺乏有价值的实际应用, 从而造成了云计算产业目前发展的空中楼阁现象。目前的云计算中心尚未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水平的大幅提高, 这是违背政府初衷的, 也无法真正发挥云计算节约能源, 提高计算资源有效利用率的巨大潜能。

云计算是一个新鲜的事物, 需要政府有效引导, 需要政府为其营造优良、规范的发展环境。需要有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国家层面的发展指向, 需要有政府的引领应用示范, 有适应产业规律的政策措施。在进行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动云计算项目时, 必须做好事先研究和整体规划, 严格开展项目评估工作, 明确战略思路、市场需求、发展重点、区域布局等方向性问题;要加大监管力度, 避免盲目投资、过度投资等现象出现。

还有, 需要慎重考虑:实施哪些策略、做法或者立法来扶持或限制云计算的采用;如何提供有效的计算和提高存储资源的利用率, 对云计算和传输中的数据以及静止状态的数据, 将有哪些独特的限制等之类的问题。

综合录井技术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篇7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各种仪器的研制及计算机的普及应用, 高速工作站的建设, 使得录井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 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录井方式。录井仪器具有较高的精度, 功能较为全面, 使得现代的录井工作改变了传统单一的地质服务, 而逐渐转变为全方位、多功能、综合性的整体服务, 具有各项参数, 信息齐备, 实时性强等特点, 使得现场及基地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符合实际情况。新技术十分丰富, 包括定量荧光、定量地化、定量气测录井、地层压力录井、钻井工程录井、随钻测量等, 配合综合录井计算机系统的灵活运用, 有效的扩展了录井的适用范围, 并减少了钻探的成本投入, 降低了风险, 使得勘探的成功率更高, 缩短了油气田勘探及开发的时间, 优势十分明显, 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综合录井技术面临的挑战

1. 录井新技术应用不足

许多发达国家的录井公司对于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十分深入, 其研制出的各种设备, 如定量荧光仪、联机综合录井仪、定量地化仪等, 也衍生出了许多技术, 包括定量荧光分析技术、定量气测技术、全扫描荧光分析技术、定量地化录井技术、泥浆化学录井技术等, 我国在录井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利用等方面, 均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1]。

2. 录井资料应用率不高

由于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不足, 在录井资料的应用方面, 利用率较高的均为气测信息, 非气测资料则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包括钻井参数、定量荧光、定量地化信息等, 该类信息的利用率不足, 使得其没有发挥出基本效能及作用。

3. 尚未统一标准

录井行业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是长期存在的, 由于国内市场中录井队技术水平区别较大, 不仅录井仪器标准不一, 录井资料采集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或者标准十分陈旧, 无法达到现代石油产业发展的要求, 录井技术无法大面积的推广, 使得录井事业的发展也受到了较大的限制[2]。

二、录井技术改进对策

1. 优化技术和设备

对于录井工作需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与方式, 增加资金的投入, 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或者自行研制新型的综合录井仪, 要求其具有较为全面的功能, 并发展出新的录井技术, 构建出达到录井工作特点、性质及发展要求的各种平台, 包括信息管理平台、信息处理平台、解释平台及预测平台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录井技术的发展应趋向于智能化, 且精确度良好, 信息量大, 构造出完整的录井信息库及运转速度较快的解释站[3]。

2. 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现在油田发展的主要趋势, 各项信息的充分利用也能够使得录井工作更加高效、快捷,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构建钻录井信息模型其能够为建设钻录井信息数据库及其维护提供必要的功能, 便于用户对数据库进行各项管理措施, 维护系统中的数据与信息; (2) 可视化信息管理该项管理工作的内容十分丰富, 如工区管理、井管理、不同类型录井信息管理、谱图、常规地质图库的构件及管理。该数据管理系统综合了集离散型数据、连续型数据、图形图像等各种形式的信息, 并具有开放性及强大自我完善功能; (3) 钻录井信息预处理该项功能主要是为用户提出相应的钻录井信息预处理方式, 使得用户能够优化录井资料的性价比, 内容包括校正曲线深度、编辑曲线、标准化处理、数据统计、校正岩心剖面等; (4) 随钻井信息工程分析该项功能较为复杂, 包括分析随钻地层、监测压力、优化钻井参数等, 提高钻进的安全性[4]。

3. 标准化建设

强化录井方面的标准化建设, 是现代录井行业需要进行的一项重要举措, 应先构建录井信息标准临时管理机构, 推行统一的格式及标准, 渗透到录井工作的各个方面, 包括数据采集、收集整理、保存、成果显示等每一个环节。另外各个大专院校根据现代录井行业的基本情况, 并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 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内容包括地质知识、测井技术、地震技术、录井仪器仪表技能、计算机操作等, 另外还需要教授先进的思想观念, 重视录井工作, 看清当前的事实, 对自身能够准确的定位, 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技能过硬、观念先进的综合性人才, 优化录井队伍的整体质量, 为录井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5]。

总结

社会各个行业对于石油的消耗量极大, 对于油田的勘探与开发任务十分繁重, 石油行业传统的录井技术效率不佳, 且准确度无法达到现代社会的需求及油田开发的要求。现代社会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 各个学科相互渗透交叉, 使得落后的录井技术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需要技术人员不断优化技术。本文仅从一般的角度分析了录井技术面临的挑战, 并提出了几点改进对策, 实践的录井活动中, 还需要技术人员全面掌握油田及油井的基本特点、性质、结构等, 不断优化录井技术, 提升油田的生产效率, 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金晓波.综合录井技术在川西水平井钻井中的导向作用[J].中外能源.2009 (10) :60-63.

[2]张毅, 张晏奇, 彭丽娜.综合录井技术理论应用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 (05) :112-113.

[3]任江波.综合录井仪器故障率高的原因及维护对策[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 (12) :215.

[4]段宏臻, 邱风.浅析地质录井中分支井录井技术的综合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 (03) :79.

我国商誉会计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篇8

关键词:商誉,确认,计量

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的不断推进,我国准则关于商誉的定义与会计处理也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本文在回顾我会计国准则关于商誉的相关变化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商誉会计面临的挑战,并为完善商誉会计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我国商誉会计准则变动情况

通常来讲,商誉被认为是企业的超额盈利能力,但从确认要素来看,学术界仍然存在分歧。一般认为,由于取得需要付出代价并且与企业的价值正相关,商誉具有费用确认和资产确认的双重属性。此外,也有学者认为商誉是企业的能力体现,应当确认为一项能力资产。目前商誉的会计处理方法主要包括:直接冲销法、有限年限摊销法、永久保留法和减值测试法。由于对应于企业的经营活动,合并产生的商誉以摊销法处理较为合理。但作为企业协同效应的能力体现,商誉又具有很大的升值可能。在不断增值的情况下,商誉的摊销处理将使得其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产生背离,从而失去经济意义。商誉作为极具争议的问题之一,其内涵一直都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

自1992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以来,我国会计准则对商誉会计的相关规定进行了多次修改,其中变化较大的为1996年和2006年两个阶段。具体变化如右表所示。从会计准则的变迁来看,我国一直在努力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对于商誉准则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 对商誉内涵的理解产生变化。

随着对商誉本质认识的不断加深,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准则均认为商誉属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这样,商誉的不确定性特征就为当前会计准则从有限年限摊销法变为减值测试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同时这也是会计本身的有用性原则的具体体现,由于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直接冲销法、有限年限摊销法和永久保留法则往往不能反映商誉的经济实质。

2. 综合考虑合并商誉的复杂性。

由于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合并商誉的受益期间往往不能准确判定,这就造成人为划定收益期的主观不合理。在考虑合并商誉产生的资源协同效应后发现,原有的摊销方法并不能有效地应对合并商誉不降反升的现象。所以,从反映商誉价值的角度考虑,减值测试更能体现谨慎性原则。

此外,减值测试方法的引入能缩小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下会计处理的差异。这是由于在购买法下,摊销处理的商誉会定期计入当期损益,从而造成净利润大大低于权益结合法下的净利润,而准则改用减值测试法则能降低二者的差异。

3. 国际准则变化与海外并购业务的发展。

经济业务的全球化和海外并购业务的快速发展日益要求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趋同。从2001年加入WTO开始,我国企业在国际层面上发生的并购业务逐渐增多。2013年我国大陆企业共参与海外并购200宗,海外并购规模达到51亿美元,成为亚洲企业并购规模最大的国家。而在跨国并购业务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商誉逐年摊销不但使得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的会计处理存在差异,而且会对利润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商誉按照减值测试进行衡量能有效改善并购决策的外部环境,进而减少负面影响。

二、我国商誉会计面临的挑战

虽然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准则对于商誉的理解在不断深入,但从现实来看,当前的商誉会计准则在商誉的确认、计量和企业表现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1. 商誉的确认方面。

(1)并购方式发生改变。由于商誉会计准则改变为以减值测试为准,企业的利润在商誉减值时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产生巨额商誉的企业而言。所以,为了减少商誉对企业利润的影响,降低未来的不确定性,企业往往在并购方式上采用“先控股、再并购”的做法。并购企业利用现有准则的盲点,通过与被并购企业签订相关协议,以实现低商誉甚至零商誉的并购。

(2)确认时点导致的问题。对于确认时点,企业往往存在着购买日和控制权取得日不同的问题。按照现有准则处理将会造成两个不同时点商誉公允价值的差异,这无疑降低了商誉本身的准确性。而从确认路径来看,复杂股权企业间接控股子公司时,则可能存在多路径不同时点的商誉确认问题,所以就现有准则而言,商誉的确认时点仍然是实务上的一个重要问题。

2. 商誉的计量方面。

(1)合并成本公允价值的确认缺乏指导。在商誉合并成本的确认过程中,公允价值的确认是决定商誉价值高低的关键。但从现实来看,我国企业仍然面临着合并公允价值缺乏明确指导的状况。以定向发行股票的合并方式为例,企业可以采取估值模型计量(如华邦制药)、董事会报告日股价均价(如濮耐股份)以及购买日股价来计算合并成本(如亿利能源),所以合并成本计量方法的不一致是造成企业之间商誉可比性下降的重要原因。

此外,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市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对于股票价格而言,其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预期收益。同时,由于我国属于典型的转型经济下的新兴经济体,股票市场包含的投机因素较多,从而使得股票价格进一步偏离实际价值。

(2)自创商誉的计量和显性化处理。从准则的规定来看,现行准则对企业自创商誉采用不予计量的方式。然而从商誉概念的本质出发,商誉是企业的超额盈利能力体现,这必然包括自创商誉与合并商誉,所以仅以合并成本与合并企业的净资产差额衡量商誉是不符合商誉本质的。可见,在未来如何进一步将企业自创商誉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同样是财务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此外,由于合并体现出的商誉包括合并商誉和被合并企业的自创商誉,这就涉及原被合并企业自创商誉的显性化问题,所以对于商誉的会计处理仍然需要进一步考虑,即对商誉处理区分减值部分和冲销资本公积部分。

(3)并购时对价格的松弛。商誉从摊销转为减值测试,企业的合并成本大大下降。由于商誉无须在一定年限内将资产全部转为费用,企业的日常运营成本下降,因此在并购时,企业对于并购价格的敏感性也随之下降。相较于准则变动之前,企业更愿意花高价进行并购。

(4)商誉价值的后续计量。现有准则规定,企业商誉是永久性资产,需每年年末对其进行减值测试。这就造成企业商誉在不发生合并的情况下,其价值是一成不变的,这与现实生活中的企业状况极不相符。企业作为一个持续经营的主体,其价值会不断发生变化,从而表现为升值或减值,所以现行准则的计量方法对于客观真实地反映商誉价值存在一定问题。

已有研究表明,企业合并产生的短期超额收益的61.3%来源于收购方公司的损失,38.7%则来源于协同效应(周晓苏、黄殿英,2008)。可见,协同效应在决定商誉价值方面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就当前准则而言,减值测试的处理并不能体现未来商誉协同效应的变化情况,从而降低了商誉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3. 企业行为表现方面。

(1)商誉减值准备计提不足。商誉的减值测试由于其复杂性以及对公允价值估计的主观性,常常造成商誉减值准备计提不足。企业管理层出于美化损益表的需要,往往倾向于低估损失。现行准则由于未对商誉减值测试手段进行详细规定,也没有要求上市公司对商誉减值的方法做出披露,造成对商誉减值准备计提监管不力。

(2)商誉减值准备受盈余管理动机影响。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亏损企业发生商誉减值的可能性明显高于盈利企业。这是由于商誉代表未来的超额收益,以当期利润来对未来收益做出判断是不合理的,所以亏损企业计提较多的商誉减值就可能具有盈余管理倾向。就减值准备计提而言,企业的盈余管理动机一直都是理论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已有研究表明,巨亏企业往往会选择在当年大量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备在未来转回,从而达到递延收益的效果。商誉减值虽然不能转回,但如果在巨亏年份计提较高比例的损失,则可以减小未来年度对利润的负面影响。

(3)商誉的信息披露。与国际准则不同的是,我国的会计准则要求在附注中披露关于商誉的信息。但是总体来看,商誉的信息披露在现行准则下仍然严重不足,其中主要问题表现在对自创商誉的信息披露上。考虑到企业价值的相关性,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同样对于企业价值具有重要影响,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实现表内披露和表外披露相结合。

三、完善商誉会计的建议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并购已然成为我国企业重要的市场行为,而商誉则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完善商誉会计准则。

由于受到盈余管理动机的影响,现有政策难以遏制企业利用商誉会计处理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所以从政策的角度出发,规范商誉的会计核算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信息披露的角度来看,商誉准则应当进一步在会计核算基础上,将商誉减值测试对当期利润的影响金额一并在利润表中揭示。通过列示当期商誉减值测试对利润的影响,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能更好地了解企业当前的状况。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能加强社会公众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督。

此外,在实务中,资产组的概念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会计处理的主观性。所以,应当进一步借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做法,将分摊标准由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替换为报告单位,从而增强商誉减值测试信息的可读性。进一步明确商誉减值测试价值分摊的标准,对于规范实务操作具有现实意义。

2. 加强信息披露工作。

由于缺乏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因此加强对企业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有着很大的改进空间。尤其对于商誉而言,通过对减值准备金额、转回金额和累计影响的详细披露,能有效地从制度层面加强对商誉的管理。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当出台行业规定,对并购业务较多的企业要求强制披露商誉信息,而对于其他企业则鼓励其自愿披露与商誉减值相关的信息。另一方面,在减值信息的准确性上,相关部门也应当要求企业规范商誉的会计处理流程,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

当前我国会计准则遵循部分商誉法,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商誉并不能代表企业真实的商誉价值,所以少数股东权益的商誉有必要进一步确认。而这一工作可以表现为加强少数股权商誉的信息披露以及完善商誉会计准则。在报表附注中,可专门设置与少数股权商誉相关信息的披露区域,列示期初期末的账面价值和本期的减值情况,从而提升会计报表信息的有用性。

3. 建立第三方监管体系。

审计作为第三方可以有效监督企业行为,能在抑制企业盈余管理和违规操作上起到良好的效果。完善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加强重要性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结合,对于企业商誉处理的监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建议从谨慎性遵循情况与审计意见的关系入手,对独立审计准则和资产减值准备审计指导意见的可操作性进行分析,进而在审计报告中加强关于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要求,将企业减值准备的计提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紧密结合,从而增强审计的监督作用。

同时,加强注册会计师的风险监督意识,进一步提升审计团队的业务素质,这对于加强对企业商誉处理的监管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可通过实行事务所无限合伙制和增加注册会计师失察责任处罚来实现。从审计准则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侧重于商誉审计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审计流程上,应进一步加强审计师的风险意识,更多地依赖实质性测试则能降低上市公司利用合并商誉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并减少其负面影响。

4. 改进业绩评价方法和减值测试方法。

为了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的盈余管理动机,建议在对企业及其管理层进行业绩评价时,进一步考虑以持续经营利润来代替净利润指标。由于商誉减值计提的不可持续性,当期受到影响的利润并不能有效地反映企业未来的经营能力和盈利前景,所以应该在考虑扣除税收因素的持续经营利润指标后,进一步加快对亏损、配股、增发和退市方面的监督机制改革,从而避免使用简单的净利润指标,减少人为操作对业绩评价的不良影响。

对于减值测试,现行准则应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确定。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尚不完善,公允价值的合理性仍然存在问题,所以在确定商誉减值时,引入其他因素很有必要。适当引入客观指标,如市场占有率和顾客满意度等指标,对于确定企业当前经营状况有很大作用。

5. 加强商誉会计的理论研究和指导。

由于商誉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加上我国当前的会计准则仍然不够完善,这就造成了实务处理中往往存在较多的迷惑。受企业自身发展的影响,商誉可能会随着企业的经营升值或贬值,从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此外,在企业的经营中,自创商誉的确认则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未来应加强对商誉的学术研究,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指导则是规范企业商誉会计处理的基础。

从业务类型出发,企业的特殊并购业务会对商誉的处理造成影响,尤其对于反向购买和复杂股权结构下企业的分路径并购行为而言。其中,复杂股权下的并购时间、多路径控股关系商誉的计算都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这对于进一步加强对会计处理的规范和指导则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杜兴强,杜颖洁,周泽将.商誉的内涵及其确认问题探讨[J].会计研究,2011(1).

冯卫东,郑海英.复杂股权结构下合并商誉确认与初始计量问题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3).

周晓苏,黄殿英.合并商誉的本质及其经济后果研究[J].当代财经,2008(2).

庄恒.对合并商誉减值测试的思考[J].财会月刊,2006(6).

上一篇:理论问题与现实困难下一篇:认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