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的性质

2024-06-06

五四运动的性质(精选8篇)

五四运动的性质 篇1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海水的性质(温度、盐度)

1.影响海水温度变化因素:

纬度:海水温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洋流:暖流流过海区温度比同纬度高,等温线向高温度弯曲;寒流反之。

海陆分布:由于海水热容量大,陆地等温线一月份向南弯曲,海洋等温线向北弯曲;7月反之。

季节:同海区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海水深度:海水温度因海深而有变化,1000m以下变化小。

2、影响海水盐度因素:

蒸发量与降水量:副高海区盐度高,赤道海区盐度稍低。

径流:北纬60°海区比南纬60°海区盐度低,长江口夏季盐度低。

洋流:暖流流过海区盐度较高,寒流反之。

海域封闭度:红海盐度高(副高,降水少,气温高蒸发量大;无径流汇入;海域封闭,与外界海水交换少。波罗的海盐度低(温带海洋性气候,多云多雨;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大量径流汇入,海域封闭,与外界海水交换少)。

五四运动的性质 篇2

在辛亥革命以前, 人们已经开始了对义和团运动的研究。最早肯定义和团“有功”的是1901年《开智录》发表的《义和团有功于中国说》, 赞扬义和团的献身精神和勇敢斗争的精神。而资产阶级史学家全盘否定义和团, 甚至把清政府的卖国行为和帝国主义的入侵也归罪于义和团。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充分肯定义和团运动的正义性质和爱国的精神, 普遍认为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张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帝民族战争, 同时具有反封建的性质。范文澜、翦伯赞认为义和团“不可避免地要带一些幼稚的、落后的历史传统”, 来作为其斗争的精神武器。[1]胡绳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古代“农民革命、农民战争的继续”。[2]史学家们普遍认为义和团运动不仅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 还打破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以上当前史学界关于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及其作用的观点, 对于这些问题我想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反帝爱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自发的反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与瓜分中国的爱国运动, 也是一次民族解放运动。近代以来, 帝国主义全方位的侵略和压迫, 激起了中国人民不间断地进行民族解放斗争。以广大农民为主体的下层民众广泛地动员起来进行反对洋人洋教, 反对侵略瓜分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正义斗争, 才使之成为一场全民族要求解放的群众性运动。广大农民的参加加强了它的这一性质, 因为“农民是民族运动的主力军, 没有这支军队就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声势浩大的民族运动”。[3]

义和团运动不具有反封建的性质。我们知道, “封建主义”指的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生产方式及其上层建筑, 所谓反封建, 就是反对封建主义。义和团始终没有提出反对封建主义的纲领, 也没有触及封建政权和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 甚至连清王朝都不反对, 当然也就不反对封建制度。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 虽然义和团在主观上不反对封建主义, 但在客观上对封建统治也有所冲击。

义和团运动是一次革命运动, 而不是一次农民战争。农民战争指的是农民阶级为了反抗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而进行的战争。而义和团对于当时的清政府来说是合法团体, 其领袖是清朝的皇室贵族;同时, 义和团兴起时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已经不具有产生旧式农民战争的历史条件。[4]义和团运动不能称为农民战争, 而是中国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一个发展阶段。

“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坚定不移的反帝精神。这个口号主要是号召人民积极参与“灭洋”, 避免帝国主义与清政府对义和团的双面夹击, 便于集中力量反对侵略势力。当然这个口号对于义和团运动的持续发展是不利的, 它模糊了清朝与帝国主义的关系, 这使得一些成员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 导致最后被清政府利用而惨遭失败。对于一些人认为的义和团运动存在着“笼统排外”, 把运动的失败归于“排外”精神, 我认为这是错误的认识。“排外”精神是出于对侵略者的憎恨, 是广大农民为解救民族危机挺身而起的正义反抗, 具有进步意义。同时, 运动失败是由于它本身的缺陷性, 它没有形成严密的组织, 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等。

义和团运动中的宗教迷信色彩。确实, 义和团带有明显的封建迷信色彩, 在运动初期, 义和团的宗教迷信对于吸纳群众, 积聚力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只是这种迷信毕竟是不科学的, 它在后来义和团发展过程中起了消极作用, 它模糊了起义的本质和腐蚀了成员的战斗力, 它宣传的“刀枪不入”给义和团造成很大伤亡。

综上所述, 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也是一次革命运动, 但不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义和团运动的作用

义和团运动虽然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 但是它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还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义和团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在于义和团成员在反对帝国主义和抵抗清军的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 即表现了中国人民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反侵略的伟大气魄和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 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力量。这些对中国后来的革命者有着极大的鼓舞和鞭策作用, 民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从中得到启示, 激发着他们从改良转向革命。周恩来指出:“1900年义和团运动, 正是中国人民顽强地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表现, 他们的英勇斗争, 是50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5]

动摇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基础, 暴露了清朝统治集团的极端腐朽和无能。义和团运动打乱了清政府的统治秩序;同时, 造成了地方大员分庭抗礼;刺激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清义举, 如1900年兴中会成员郑士良发动惠州起义;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和民国政府的建立。

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打碎了帝国主义列强妄图瓜分中国的阴谋。义和团运动虽然没有成功阻止帝国主义侵略中国, 但“迫使帝国主义改变了侵华的手段。”[6]

义和团运动对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沉重打击, 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最明显的表现是义和团运动促进了清末“新政”的出现和推行。新政的推行加快了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近代化步伐, 使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很大发展;同时, 还部分实现了戊戌变法没有达到的目标, 又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义和团运动尽管失败了, 但是它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是无法抹灭的, 它所表现出来的反帝爱国精神会永远激励着我们。

参考文献

[1]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义和团档案史料》上, 北京:中华书局, 1959年。

[2]苑书义:《义和团运动与中国近代社会》, 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7年。

[3]廖一中:《义和团运动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1年。

五四运动的性质 篇3

由此可看出斜抛物体的运动轨迹是抛物线.根据抛物线的特性可知,斜抛物体(上升和下降的高度相同)的运动轨迹是轴对称图形.

斜抛物体下降的过程,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只受重力作用,故斜抛物体下降的过程就是平抛运动.根据对称性,上升过程中也可看作具有相反方向的初速度的平抛运动.

运用平抛运动的性质去求解斜抛运动可以简化物理过程,化难为易.下面结合实例具体来谈谈.

例1 如图2所示,从地面上同一位置抛出两小球A、B,分别落在地面上的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B点以跟v2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速度射出弹丸,它必定落在地面上的4点

B.在B点以跟v1大小相等、跟v2方向相反的速度射出弹丸,它必定落在地面上的A点

C.在B点以跟v1大小相等、跟v2方向相反的速度射出弹丸,它必定落在A点的左侧

D.在B点以跟v1大小相等、跟v2方向相反的速度射出弹丸,它必定落在A点的右侧

解析 从A到B是斜抛运动的上升过程,根据运动的可逆性,看作从B到A平抛运动,初速度为v2,落地速度为v1,故A选项正确.因为v2= VICOSθ,若在B点以跟v1大小相等、跟v2方向相反的速度射出弹丸,相当于增大了平抛运动的初速度,抛出点的高度不变,即运动时间不变,但水平位移变大了.因此落点必在A点的左侧,故选项C正确,选项B、D错误.

答案AC

例3 如图4所示,将一篮球从地面上方B点斜向上抛出,刚好垂直击中篮板上A点,不计空气阻力.若抛射点B向篮板方向移动一小段距离,仍使抛出的篮球垂直击中A点,则可行的是(

A.增大抛射速度v0,同时减小抛射角θ

B.减小抛射速度v0,同时减小抛射角θ

C.增大抛射角θ,同时减小抛出速度v0

D.增大抛射角θ,同时增大抛出速度v0

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篇4

物理性质钠为银白色立方体结构金属,质软而轻可用小刀切割,密度比水小,为0.97g/cm3,熔点97.81℃,沸点882.9℃。新切面有银白色光泽,在空气中氧化转变为暗灰色,具有抗腐蚀性。钠是热和电的良导体,具有较好的导磁性,钾钠合金(液态)是核反应堆导热剂。钠单质还具有良好的延展性,硬度也低,能够溶于汞和液态氨,溶于液氨形成蓝色溶液。在-20℃时变硬。 [3] 已发现的钠的同位素共有22种,包括钠18至钠37,其中只有钠23是稳定的,其他同位素都带有放射性。钠对身体有什么作用?

钠离子是人体非常重要的离子,它是维持机体渗透压最主要的离子,也是维持细胞膜电荷稳定的主要成分。

临床上,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低钠血症或者高钠血症,都会对身体造成不良的影响。正常人血钠浓度是在135到145毫摩尔每升。有很多原因可以导致钠的异常,比如说内分泌系统有疾病,摄水过多或过少。低钠血症最常见的就是水摄入过多或者内分泌疾病所造成的钠排出过多,或者抗利尿激素不适当的分泌,都有可能造成低钠血症。高钠常见的原因包括糖尿病高渗昏迷,还有一些脑功能调节代谢障碍所出现的这种高钠血症。无论是高钠还是低钠,都有可能造成机体内环境的紊乱,需要及时的纠正,严重的时候是会危及生命的。

返回目录>>>

钠的化学性质

1、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常温和加热时分别与氧气化合,和水剧烈反应,量大时发生爆炸。

2、钠还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和低元醇反应产生氢气,和电离能力很弱的液氨也能反应。

3、钠能与大量的无机物、大部分非金属元素和大部分有机物反应。当它与其它物质反应时,它被用作还原剂,从零价上升到+1价(由于ns?电子对),通常以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式出现。

4、金属性强,其离子氧化性弱。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89770。

返回目录>>>

钠吃多了会怎样?

钠存在于盐中,钠占盐总重量的40%,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公布的每人每天摄盐量为五克,相当于钠为两克。吃太多盐会危害人体健康,要当心隐形盐对人体的慢性毒害。

吃太多钠会导致高血压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肝肾疾病,肾结石,骨质疏松,胃癌,肥胖等。

钠除了含在盐中以外,还包括在味精,挂面,方便面,吐司面包,火腿,甜品中也含有盐。因此,除了少吃盐,还要注意其他食物中钠的含量。

返回目录>>>

过多摄入的钠怎么排出体外?

一时摄入的钠多,经多饮水,会随着尿液及汗液排出体外,但如果长期高钠饮食,或肾功能有问题,这就要注意了,会引起血压增高的心脏和肾脏负荷增大,甚至引起心肾功能衰竭!如果有高钠血症,可以静脉输注低张液体,并应用利尿剂来排出多余的钠!

低钠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低钠血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电解质紊乱,它的定义是血钠水平小于135mmol/L。常见的低钠血症有如下原因:

一、摄入过少,这种情况最常见于饮食比较差的病人。

二、丢失过多。丢失过多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经过肾脏丢失过多,这种情况可以见于应用利尿剂的病人或者是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糖皮质激素缺乏的病人。

另一种情况是经过胃肠道丢失过多,这种情况见于恶心、呕吐、腹泻的病人。

如果血钠很低的话,有可能会引起低渗性脑病,导致神志不清,甚至昏迷。

五四运动的性质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商不变性质。会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商不变性质。

2.在自主探究、尝试中,经历猜想、验证的数学过程,学生在交流中提高反思意识。体验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3.通过多次探究活动,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我能行,我也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商不变性质并掌握这一性质。

教学难点:

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之间的关系,能用商不变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一)第一次探究

1)文具店买本子推出了三种套餐第一种6元3本,第二种12元6本,第三种60元30本,哪种最合算呢?

2)师:那你的算式是什么?是啊,这三个算式的商都一样,那什么在变化?

出示6÷3=2

12÷6=2

60÷30=2

小结: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有变化。商没有变化。

二、新授

(二)第二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1)师:老师给这三个算式进行了编号,请你们同桌两人讨论一下,被除数和除数有没有什么变化的规律?

2)同桌互相讨论,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板书规律。

3)师:看来这组算式中确实存在一些规律,那是不是因为这组数据尤为特殊才有这种规律呢?那我们再来看一组商不变的算式。思考一下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4)学生汇报

5)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概括初步规律)

6)师:同学们都是这样想的吗?那我们就来用这个规律写一道与24÷8=3商一样的算式看看。(在学习单上写算式)

7)师:看来同学们找到了个非常棒的规律,关于“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商才不变”还有谁有补充么?那我们就一起来完成这组判断题。(一道判断题补充一组关键字)

如:第1题,师:错在哪里?

你是不是想说“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所以在表达的时候要说清楚……(板书补上“同时”)

……

8)师:看来刚才同学们在表达时还不够准确和全面,经过进一步讨论我们知道了:(指黑板,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这就是“商不变性质”(贴板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商不变性质。

9)把书翻到P8,看一看它的字母表达形式是否有疑问。

10)完成书上试一试练习。

11)老师这里还有一组算式,12÷6=2,18÷9=2,他的商也是2,那你可以用商不变性质来解释一下么?

小结:被除数除数同时乘除的数只要是相同的非零数即可。

三、巩固练习

1、师:那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商不变性质,也掌握了被除数除数商之间的关系,那我们现在就要活学活用了。

2、试一试

1)填空

66÷18=()÷9=22÷()=44÷()

2)判断

师:(指黑板)我们已经知道了,同时“乘或者除以”(音量响一些)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你们有没有什么疑惑或者其他猜想?

48÷12=(48+3)÷(12+3)………………()

48÷12=(48+48)÷(12+12)………………()

3)20÷3,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乘10,商是________

师:我们除了整除的除法以外还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那在有余数的除法中商不变性质还成立么?(拓展在有余数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的变化)

师:那商不变化,余数会不会有变化呢,我们下节课再一起讨论。

四、总结

铁的性质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描述有关实验现象;会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知道铁制品锈蚀的原因和一般防锈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逐步养成实验、观察、思维的习惯并学会其方法,能利用铁的性质分析

解释有关现象和问题。

3、德育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和现代的冶铁史,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铁的化学性质。

2、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3、建立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有很大影响的观点。

三、突破难点措施:通过比较铁与氧气反应,铁在干燥空气中、在水中、与空气和水接触的不同现象,分析原因,得出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结果不同的结论。

四、教学模式:

开放式“超前自学”教学模式。其基本环节是:学生开放学习--交流学习结果--师

生总结评价--创新应用练习。

五、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查阅资料。

六、教学媒体选用:常规仪器(略)、录像片、实物投影仪、图表、计算机。

七、提前准备工作:1、学生查阅有关资料;2、提前一周开始观察铁生锈的三个实验。

八、教学过程(jiaoan.xinkejian.com):

(一)专题讨论,开阔视野

1、你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用品是铁制成的?

2、你知道我国古代从何时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我国古代何时发现“湿法冶金”?

3、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钢铁工业生产状况如何?

(二)学习交流,总结评价

1、根据日常生活的观察,了解回忆铁的物理性质:

_色,_态,_延展性,_传导性,硬度_,密度_,熔点_,沸点_,_磁化。

2、铁的化学性质:

[温故知新] 铁在氧气中燃烧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设疑导入] 铁在空气中呢?

[展示] 一周前开始做的三个铁生锈对比实验结果。

[实验与观察]

[分析与思考] 1、三个实验的条件有什么不同?

2、三个实验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3、这说明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

4、如何防止铁生锈?

5、举出你所知道的防止铁生锈的例子,它们的原理是什么?

[启发与点拨] 1、铁锈的主要成份。

2、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结果相差很大,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反应条件来 避免铁生锈。

3、全世界每年因生锈而浪费的钢铁约占全世界年产量的1/4,可见钢铁防锈具有重

要意义。

4、常见的防锈方法。

[分组实验] 铁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观察] 有什么现象发生?

[分析与思考] 原因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么写?

[启发点拨] 1、根据该性质可用铁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2、由该性质也可知使用铁制品应避免与酸接触。

[展示] 提前做好的铜树的实验结果。

[分组实验] 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观察] 有什么现象发生?

[分析与思考] 原因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么写?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启发点拨] 铁制品不能盛放硫酸铜溶液。

[小结与概括] 你认为应该如何归纳铁的化学性质?

三、议议练练,创新应用

[想想议议] 由上述铁的两条化学性质,结合以前所学的制氢方法,你对置换反应有 什

么进一步的认识?

[诱导归纳] 1、不同的金属(如铁、锌)可以把同种酸中的氢元素置换出来,制出氢

气。

2、同一金属(如铁)可以把不同酸(如盐酸、硫酸)中的氢元素置换 出来,制出氢

气。

3、金属铁还可以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

[练习与反馈] 把5.6克铁放入足量硫酸铜溶液中,完全反应后,溶液的质量有无变

化?为什么?

五四运动的性质 篇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150页第12题: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吗?两腰上的中线呢?两腰上的高呢?证明其中的一个结论.显然, 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两腰上的中线相等, 两腰上的高也相等。它们都很容易用全等三角形证明.由此我们很自然地思考与它们相反的问题:有两条角平分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有两条中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有两条高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经过探究会得到结论:有两条角平分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两条中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两条高相等的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但是证明上述命题, 有难有易.我们很容易用全等三角形证明“有两条高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但是用全等三角形证明“有两条角平分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两条中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却比较困难.令我欣喜的是有学生还根据“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 很方便地用等式性质证明了“有两条高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这就启发我们, 也可以用等式的性质证明“有两条角平分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两条中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

上面的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都很简单, 分别是三角形角平分线的关系、中线的关系、边之间的关系.如果能得到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式, 就有可能用等式的性质证明上述命题。

二、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与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公式推导

1、证明余弦定理.

如图1, 在△A BC中, A B=c, BC=a, CA=b, 过点B作BD⊥A C, 垂足为D。在△A BD中, BD=A Bsin A=csin A, A D=A Bcos A=ccos A, CD=A C-A D=b-ccos A。在△BCD中, 用勾股定理得, BC2=BD 2+D C2= (csin A) 2+ (b-ccos A) 2=b2+c2-2bccos A, 即a2=b2+c2-2bccos A.如果垂线段BD不在三角形内部, 同样可以得到结论。

2、证明三角形中线与三边的关系.

如图2, 在△A BC中, A M是中线, 三边BC=a, A C=b, A B=c.由余弦定理得:AM2=AB2+BM2—2AB×BM×cos B=c2+ (2—1a) 2-2*21a*c*2aca2+c2-b2=c2+41a2-21 (a2+c2-b2) =41 (2b2+2c2-a2) 。即得中线A M=Ma=21

3、证明角平分线与三边的关系.

三、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性质与判定的证明

1、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

如图3, 在△A BC中, AB=AC, BD和CE是两腰上的中线.根据公式得:。又b=c, 所以BD=CE。

2、有两边上的中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如图3, 在△A BC中, BD和CE分别是两边A C、A B上的中线, 且BD=CE.根据公式得:

即AB=AC。

3、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如图4在△A BC中, A B=A C, BD和CE是两底角的平分线。根据公式得, 又b=c, 所以, BD=CE。

4、有两条角平分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如图4, 在△A BC中, BD和CE分别是∠A BC和∠A CB的角平分线, 且BD=CE.根据公式得

五四运动的性质 篇8

关键词:电子天平;二氧化碳;氢气;气体分子运动;实验探究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9–0042–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为了说明微粒的运动情况,笔者曾设计了“利用氧气、二氧化碳传感器探究微粒运动”的巧妙实验[1],但很多学校没有手持技术设备,不能进行这样的实验。最近,笔者利用普通中学普遍配备的电子天平,再次设计了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不仅可以直观地说明微粒的运动性,还反映了实验条件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直观、全面地认识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性质和气体的物理性质。

1 实验原理

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研究了气态物质的运动行为,得出重力场中气态物质的玻尔兹曼分布公式[2]:

此式表明,气体分子数密度n随着高度z的增加呈现指数式下降且与气体分子质量m成反比,即在相同温度下,分子量大的气体,其分子数密度下降得更快。氢气分子的质量比较小,随着高度的上升,氢气的分子数密度大幅度升高,因而在分子扩散中氢气分子在空气中具有向上运动的趋势。二氧化碳分子质量比空气中氧分子和氮分子质量大,随着高度降低,二氧化碳的分子数密度增大,即二氧化碳分子更倾向于向重力方向扩散[3,4]。

2 实验装置

新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1、图2所示。

3 实验用品

主要有:二氧化碳气体,氢气;电子天平(精确度为10mg,东莞南城长协电子制品厂生产),250mL的一次性纸杯(或塑料瓶),田径秒表(在连续计时的情况下可以多次掐表读秒),硬纸板等。

4 实验过程

实验时的室内气温约为22℃、气压约为1atm。

4.1 利用二氧化碳气体探究微粒运动

4.1.1 实验步骤

(1)取一个250mL的一次性纸杯,在靠近杯口处对称地打8个圆孔(或用电烙铁烧出8个圆孔),孔径约1cm;剪一块比纸杯口径略大的平整的硬纸板(包装衬衣的硬纸板最好),确保硬纸板与纸杯口比较吻合。

(2)校准精确度为10mg的电子天平,再将充满空气的“空”纸杯正放(或倒放)到电子天平上,在纸杯口盖好硬纸板,称其质量约为5.35g,即纸杯(含硬纸板的杯盖)充满常态空气时的质量是5.35g。

(3)用向上排空气法在纸杯里收集一杯二氧化碳气体(在8个圆孔的任意1孔处验满),然后快速将硬纸板严密地盖在纸杯口上,再迅速将纸杯正放在电子天平上进行称量(见图1),注意及时记录纸杯质量随时间的变化(见表1-a)。我们发现,纸杯的质量一开始快速减小,大约120s后缓慢减小;直至大约4037s时质量保持在5.35g不变,说明密度大于空气的二氧化碳气体此时已基本上全部逸出纸杯,空气已基本上充满纸杯。

(4)再用向上排空气法在纸杯里收集一杯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快速将硬纸板严密地盖在纸杯口上,再迅速将纸杯翻转过来倒放在电子天平上进行称量(见图2),注意及时记录纸杯质量随时间的变化(见表1-b)。我们发现纸杯质量减小的速率明显大于正立放置时;大约118s时质量保持在5.35g不变,说明二氧化碳气体此时已基本上全部逸出纸杯,密度小于二氧化碳气体的空气已基本上充满纸杯。

需要注意的是,纸杯倒立放置在电子天平上时,仍要将硬纸板盖在纸杯口上,以确保两次实验中二氧化碳气体都是从相同的开放体系(8个圆孔)中逸出的。

需要说明的是,同样的纸杯倒立放置在电子天平上时,其起始质量(5.42g)小于正立时的起始质量(5.45g),说明在纸杯翻转倒立的过程中,不管动作多快都免不了会有一些二氧化碳气体逸出纸杯;即便这样,对探究微粒的运动也没有影响。

(5)为排除实验的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重复实验多次,发现变化规律相同。

(6)利用Origin软件或描点作图,可得到实验数据绘制成的曲线(见图3)。

4.1.2 实验结论

对实验得到的数据和曲线进行分析,可得出如下的实验结论:

(1)虽然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但纸杯正立放置在电子天平上时其质量不断减小,说明二氧化碳气体通过8个圆孔不断向外逸出,进而可知二氧化碳分子在不断运动。

(2)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纸杯倒立放置时,其质量减小的速率明显大于纸杯正立时,说明在相同的条件下,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其分子向下运动速率明显大于向上运动速率(这也从微观的角度说明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要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原因)。

4.2 利用氢气探究微粒运动

4.2.1 实验步骤

(1)用向下排空气法在纸杯里收集氢气,根据氢气的流速估计收集满了(收不满也不影响实验结果),然后快速将硬纸板严密地盖在纸杯口上,再将纸杯快速倒放在电子天平上进行称量(见图2),注意及时记录纸杯质量随时间的变化(见表2-a)。不难发现,纸杯的质量减小得较快,大约45s时质量保持在5.35g不变,说明密度小于空气的氢气此时已基本上全部逸出纸杯,空气已基本上充满纸杯。

(2)再用向下排空气法在纸杯里收集氢气,估计收集满了,将硬纸板快速严实地盖在纸杯口上,并迅速将纸杯快速翻转正立放置在电子天平上进行称量(见图1),注意及时记录纸杯质量随时间的变化(见表2-b)。不难观察到,纸杯质量减小的速率,明显大于倒立放置时;大约29s时质量保持在5.35g不变,说明氢气此时已基本上全部逸到杯外,密度大于氢气的空气已基本上充满纸杯。

(3)为排除实验的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重复实验多次,发现变化规律相同。

(4)利用Origin软件或描点作图,可得到实验数据绘制成的曲线(见图4)。

4.2.2 实验结论

对实验得到的数据和曲线进行分析,可得出如下的实验结论:

(1)虽然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得多,但纸杯倒立放置在电子天平上时,其质量不断减小,说明氢气通过8个圆孔不断逸出纸杯,进而可知氢分子在不断运动。

(2)充满氢气的纸杯正立放置时,其质量减小的速率明显大于纸杯倒立放置时其质量减小的速率,说明在相同的条件下,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其分子向上运动速率明显大于向下运动速率(这也从微观的角度说明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要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的原因)。

(3)同样的纸杯,“盛有二氧化碳气体正立放置”与“盛有氢气倒立放置”(或“盛有二氧化碳气体倒立放置”与“盛有氢气正立放置”)相比,氢气扩散的速率明显大于二氧化碳气体扩散的速率,说明在相同的条件下,相对分子质量小的气体分子其运动速率明显大于相对分子质量大的气体分子。

5 几点说明

(1)本实验不要使用集气瓶收集气体,因为集气瓶(连同玻璃片)的质量可能会超过电子天平的最大量程。

(2)作为课堂演示实验时,可以使用350mL带有瓶盖的矿泉水瓶,并在靠近瓶颈的位置打1个直径约为3cm的圆孔,然后用胶带密封圆孔(注意让胶带多出2cm,以方便下一步放气);课前用排空气法集满所需气体后,迅速旋紧瓶盖;演示时,先快速撕开密封圆孔的胶带,再立即将塑料瓶正放或倒放在电子天平上,即可观察到电子天平示数的变化。

(3)演示“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塑料瓶正立时的质量变化”实验时,学生观察电子天平示数的变化2~3分钟即可,没有必要等到最后塑料瓶的质量恒定不变之时。

6 结束语

初中化学教科书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基本的范例,但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理性的加工和处理,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只要教师善于思考、勤于钻研,即使教学装备不够先进,利用身边的常规仪器和替代品也能设计出一些与众不同、新颖别致、操作方便、绿色环保的化学实验[5]。而且这类实验,既可以用于教师演示,也可以作为学生的探究素材,从而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致谢: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江苏省特级教师宋志贵老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马逸群,魏海.探究微粒运动实验系列设计[J].化学教学,2014,(8):58~63.

[2]程守洙、江之永.普通物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246~270.

[3]晋宏营.重力场中混合理想气体分子按高度分布的研究[J].大学物理,2013,(5):3~7.

[4]宋华忠.解读中学物理气体分子运动特点[J].中学物理, 2014,(11):33~34.

上一篇:捉蜻蜓作文600字下一篇:陈安之演讲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