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代理问题

2024-09-21

税务代理问题(精选12篇)

税务代理问题 篇1

摘要:税收代理制度的存在和发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 是符合市场经济与税收制度高度发展规律的合理结果。但在其形成和成熟过程中呈现出一些不利于其自身发展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税务代理制度现状的分析以提出完善我国税务代理制度的对策。以求促进我国税务代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改善我国现行税收征管制度, 促进我国新税制的良性运转。

关键词:税务代理,税收征管,代理机构

一、税务代理的定义及意义

税务代理是指注册税务师在国家法律规定的代理范围内以税务师事务所的名义, 接受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委托, 代为办理税务事宜的各项行为的总称。建立税务代理制的实质在于由社会中介机构为纳税人提供专业化的纳税服务, 其意义在于:

(一) 实行税务代理制, 有利于帮助纳税人顺利、正确地履行纳税义务, 减少税务机关的工作量, 解决人员不足而造成的征管乏力、税收流失等问题。

(二) 由社会中介机构代理办税, 这些机构的“中性”地位决定了其在处理税收问题上比较公正, 能兼顾或维护国家和纳税人两方面的利益, 因而能相对调和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间的征纳关系。

(三) 由于税务代理机构替纳税人代理办税在法律上负有相应责任, 因而在工作中能减少偷税漏税行为的发生。另外从事代理业务的人员一般是由财务会计和税收专家组成, 他们熟悉税务、财务业务, 不易出现核算错误, 可避免税收损失, 有利于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税务局可以根据代理机构的资信程度, 有选择地进行抽查, 减少了税务机关查账的工作量。

(四) 实行税务代理制, 代理人员的薪金, 各种福利、费用都将从其代理纳税业务的所得中支付, 减少了税收成本, 增加了国家税收收入。

二、税务代理制度的现状分析

(一) 居民纳税意识浅薄。

虽然国家在依法纳税、纳税光荣方面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 但偷税、漏税、逃税现象仍然很严重, 公民的纳税意识仍需加强, 这主要是受我国统收统支财政管理体制的影响。虽然近些年来公民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加强, 仍然有绝大多数公民认为纳税是国有企业或其他大企业的事, 跟个人似乎没有太大关系, 就这更谈不上通过寻求税务代理来完成自己的纳税义务了。

(二) 整体法制环境的影响。

税务代理制度的健康、顺利发展是以健全的法律体系、严格的税收执法、明确的法律责任等完备的税法规范基础之上的, 这种高度文明的法制社会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发展历程, 虽然随着依法治税的推进, 法制环境在不断改善, 但现行的税收法制环境中税法权威性不高、执法不严以及政策法规的不完备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当前的环境与规范化税务代理制度的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三) 法人治理结构。

我国法人治理结构的发展还存在着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注册税务师大多丧失独立性, 就出现了一些税务师事务所在竞争中为了适应这种情况一保持自身企业的发展而选择与被代理机构合谋出局虚假报告的行为, 这些极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从而也就影响了税务代理制度的良性发展。

三、我国税务代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税务代理制度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虽然已发展二十多年, 但是该制度在各方面还不够成熟, 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综合而言, 以下将按照税务代理活动涉及到的主体分别阐述问题所在:

(一) 从税务机关角度

1. 税务机关过分干预损害了代理机构的独立性。

在税收活动中, 税务机关和纳税人是征纳关系的主体, 税务代理机构同税务机关并不存在隶属关系。但在实际工作中, 受利益关系的驱动, 税务机关利用行政职权过分干预税务代理机构的日常业务, 甚至利用职权垄断税务代理业务, 严重影响了税务代理业务的正常开展及注册税务师依法承办业务, 加剧了市场秩序的混乱。表现如下: (1) 税务代理机构凭借税务机关的行政权力能够很容易地取得一大批固定的客户, 因此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 不思进取, 对顾客仅是草草应付了事。 (2) 一些税务机关在职和退休的领导正是看到了税务代理机构的窍门所在, 纷纷下海开办事务所, 通过自己已有的关系来开展业务, 更加加剧了税务代理行业的腐败现象。

2. 税务代理法制不健全。

税务代理制度健全与否, 是影响税务代理市场规范性的重要因素。实行税务代理制的国家一般都有较健全的税务代理法规相约束。如:日本有税理士法, 韩国有税务士法, 美国有税务代理规则等。目前, 我国的税务代理法规主要是《税务代理试行办法》、《注册税务师注册管理暂行办法》和《合伙税务师事所设立及审批暂行办法》等。这些法规都是“试行办法”和“暂行规定办法”, 法律级次有待提高。另外, 有关税务代理业务开展的规章制度尚不完善, 缺乏质量监控, 影响了税务代理的发展。

3. 税务机关执法不严。

虽然我国的税收征管法和刑法也规定了对违反税法行为和涉税犯罪行为的处罚办法, 但由于某些执法者素质不高, 执法不严, 处罚不力, 甚至受贿与不法分子勾结, 使得某些纳税人感到没有外在压力, 因而缺乏寻找税务代理的内在压力, 从而使得市场对税务代理机构的需求不足。

(二) 从代理机构角度

1. 代理机构不独立, 无法真正起到中介作用。

税务代理机构应同社会上的仲裁机构、公正机构、咨询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一样, 是一个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但在现实中, 代理机构与税务机关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联系, 有的本身就是税务机关的一个下属单位, 其人员配备、业务开展、代理费的收支等都由税务机关控制。正是由于税务代理人员要依靠税务机关的行政权力开展业务, 而并非靠自身的优质服务来赢得客户, 所以, 代理机构无法做到真正的独立, 在企业中很难树立信誉, 企业对其提供的服务自然也持怀疑的态度。

2. 税务代理机构内部管理不善。

税务代理管理机构不健全, 各项管理制度不完善, 执业秩序混乱, 以一些不正当手段招揽顾客或只收费不服务或少服务, 对纳税人收取的费用相应偏高。税务代理工作的效率偏低严重损害了税务代理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也影响了税务代理的社会形象。

3. 税务代理业务范围不明确

我国虽然规定了税务代理的业务范围, 但并未规定对超出范围业务的处理。在实践过程中, 一些税务代理机构既接受纳税人的委托, 又接受税务部门的委托;不仅为纳税人的涉税事务代理, 而且还进行诸如代售印花税票、代征房产税、参与税务机关财务大检查等行政执法工作, 大大超过了税务代理的业务范围。而对于本应属于税务代理主要业务的税务咨询、税务筹划却未涉及或仅涉及初级比较简单的部分。

(三) 从纳税人角度

1. 我国全民的纳税意识有待提高。

某些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比较淡薄, 纳税自觉性较低, 存在偷税心理, 自行申报不实, 更不愿让代理人介入, 何况还要在纳税之外支付高额的税务代理费用, 这种思想意识也影响了税务代理业务的开展。

2. 纳税人对税务代理的认识不足甚至错误。

由于受过去税务部门“一包到底”工作方式的影响, 对新出现的税务代理业务, 纳税人产生了各种各样不正确的认识。有人认为税务代理机构实际上是税务机关开办的“三产”公司, 是为税务干部解决福利的“创收机构”;税务代理是为即将退休的老税务干部留下后路, 片面地将其视为“税务系统老干部活动中心”。这些认识上的偏差, 在一定程度上对推进税务代理工作产生了障碍。

四、总结

综上所述, 我国税务代理涉及的各个主体均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税务代理制要在中国顺利发展, 需要从税收法制、代理机构管理、代理人员素质、纳税人意识上等诸多方面综合改善。首先要健全和规范整体法制环境, 给税务代理制度的发展提供一个明朗、健康、有保障的发展空间和背景依托;其次要保持代理机构的独立性, 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再次, 税务代理机构要注重自身内部建设, 培育和引进高水平人才, 提高税务代理水平和法制意识;最后政府要继续在提高全民整体的纳税意识方面做出努力, 使每个公民充分认识到纳税的必要性和意义, 培养其正确的纳税意识和有效的纳税方式, 从市场需求角度促进税务代理的发展。从以上几点出发才能最快速度地完善我国的税务代理制度。

参考文献

[1]全国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考试教材编写组.税务代理实务.中国税务出版社.2012

[2]易茜.建立我国税务代理的供求均衡发展机制[J].金融经济.2010 (16)

[3]苏强.发展和完善我国税务代理制度的思考[J].发展.2009 (09)

[4]谢芬芳.税务代理是降低税收成本的有效途径[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 (06)

[5]王青.强化税务代理行业监管提高企业所得税征管质量[J].决策与信息 (财经观察) .2011 (10)

税务代理问题 篇2

美国的所得税、赠与税和遗产税对客户全球范围内的资产都适用吗?

The answer is “yes” for persons who are U.S.citizens(regardless of where they live in or outside the United States – and “yes” for persons who are domiciled here(meaning they have their main home and live here and have no current intention of leaving here).对于美国公民来说,不论是否其在美国居住,答案是肯定的。对于定居美国的人来说,即家庭和主要生活都在美国并且目前没有离开的打算,答案也是肯定的。

Or only US income taxes are for worldwide income?

还是说仅仅是美国的所得税对来自世界范围内的所得都适用?

A person who spends a lot of time here(i.e., meets out “substantial presence” test)but who is not a U.S.citizen or domiciliary might would be only subject to US worldwide income tax but not worldwide gift and estate taxes – for this person, only his or her U.S.assets would be subject to gift and estate tax.A person who holds a “green card” is always subject to US income tax but there is a possibility that if a “green card” holder establishes a domicile in another country, that person may be subject to U.S.gift and estate tax only on U.S.assets – but they have a much greater risk of losing the “green card’ before they die.对于不是美国公民或不在美国定居的人,其大部分时间都在美国度过(符合美国纳税人的要求),其全球范围内的所得只适用所得税,赠与税和遗产税则不适用。只有其在美国境内的资产才适用美国的赠与税和遗产税。绿卡持有者适用于美国所得税的规定,但是如果绿卡持有人在其他国家定居,其有可能仅对在美国境内的资产适用美国的赠与税和遗产税,但在其去世前极有可能不再拥有美国绿卡。

(2)What is the rough range rate of US income taxes, gift taxes and estate tax?

美国的所得税、赠与税和遗产税大概的税率是多少?

(Income Tax: the highest Federal rate for individuals is 35% in 2012.This is now scheduled to increase to 39.6% next year unless new legislation is passed.Please note that many states like New York and California have state income taxes, which have rates generally as high as 7% of additional tax.New York City also has an income tax with the highest rate of just under 4%.Gift and Estate Tax: the highest Federal rate is 35% but will go up to 55% in 2013 unless there is new legislation.States like New York also have a state estate tax that can effectively add as much as 10.4% for estates of over $21,000,000.Only Connecticut has a state gift tax.I know it is very complicated issue.But I only need to know some rough number.所得税:2012年,联邦最高的个人所得税率为35%,除非有新的立法通过,2013年将增长为39.6%。需要注意的是,许多州有所得税的规定,如纽约州和加利福尼亚州有约为7%的附加税。纽约市也有所得税的规定,最高税率低于4%。

赠与税和遗产税:联邦最高税率为35%,如果没有新的立法,2013年将达到55%。纽约州也有遗产税的规定,对于财产超过2100万的能够有效的附加10.4%的税。只有康涅狄格州有关于赠与税的规定。

(3)I understand that if a non-US person set up a trust 5 years before he immigrate to US, it

will be regarded as a Non-US Grantor trust, thus not subject to all US taxes mentioned above.Can this settler be one of the beneficiary under this trust?

据我了解,非美国人在其移民美国的5年前建立了信托,该信托将被视为非美国委托人信托,因此不适用上述提及的美国税收。这个委托人可以是这个信托的受益人吗? If the settlor has any beneficial interest whatsoever, the trust will be a grantor trust even if it was established five years before the non-U.S.person comes here and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 trust is a U.S, trust or a non-U.S.trust.If the settlor is a beneficiary, that also greatly increases the likelihood that the trust will be subject to US estate tax when the settlor dies.如果委托人有任何的受益人权益,该信托则将被视为委托人信托,即便该信托是在其移民美国的五年前建立的,并且不论该信托是否为美国信托。如果委托人也是受益人,这极大的增加了委托人去世时信托将适用美国遗产税的可能性。

Or the beneficiaries need to Non US person only in order to avoid paying the US income tax, transfer tax and estate tax.为了避免美国的所得税、转让税和遗产税受益人需为非美国人?

If the non-U.S.person sets up a non-US trust more than five years before becoming a U.S.taxpayer and the trust agreement is very clear that no U.S.person may be a beneficiary of the trust, the trust has independent trustees who cannot add beneficiaries, and the settlor does not retain any interest in or control over the trust or incidents of ownership, the trust should not be subject to U.S.income tax and should not be subject to U.S.gift tax or estate tax when the settlor dies.(I am assuming that the trust is not being funded with U.S.real or tangible property – gifting US real or tangible property to the trust would cause U.S.gift tax.Also, when a non-U.S.trust that is not a grantor trust has U.S.investments, dividends from US companies will be subject to withholding tax and, if it is part of a partnership or company engaged in a U.S.trade or business, the trust will pay U.S.income tax on that U.S.business income.)Hao,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if the trust is a U.S.trust(subject to U.S.income tax)and the settlor does not retain certain interests or rights over the trust and the trustee is independent, then the settlor can establish the trust in less than five years before coming here and the settlor will not be subject to U.S.income tax on the income of the trust – only the trust and its beneficiaries – and the trust should not be subject to U.S.estate tax when the settlor dies.如果非美国人在其成为美国纳税人的5年前建立了非美国信托,并且信托协议中明确写明,信托受益人不包括美国人,信托拥有独立受托人,无权增加受益人,并且委托人对信托未保留信托的控制权或所有权益,则该信托不适用美国的所得税,在委托人去世时也不适用赠与税和遗产税。(我在此假设,该信托没有用美国的有形资产设立,因为以美国有形资产赠与给信托会产生赠与税。同时,一个非美国非委托人信托拥有来自美国的投资或美国公司的股息时,将会被征收代扣所得税。如果该信托涉及美国贸易或经营的合伙或公司,其在美国的营业收入将适用美国的所得税。)务必注意,如果该信托是美国信托(适用美国所得税),并且委托人对信托没有保留某些利益或权利,受托人是独立的,那么委托人可以在到美国前5年内建立信托,委托人基于信托所得不适用于美国所得税,只有信托和受益人适用。当委托人去世时,信托不适用美国的遗产税。

(4)I understand that if a Non US person cannot set up a trust 5 years before he immigrate to

US, only US gift taxes and estate taxes can be avoided but not income tax.Under this structure can beneficiary include any US person at all?

据我所知,如果非美国人不能在移民美国的5年前建立信托,只能避免赠与税和遗产税,但所得税不能避免,在此框架下受益人是否能够包含美国人?

税务代理问题 篇3

关键词: 税务代理 有效需求 供给

中图分类号:F810.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1-219-02

一、我国税务代理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税务代理行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正逐步走向规范化,但与国外比较成熟的税务代理行 业相比,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税务代理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税务代理市场比较完善,如 日本、韩国、美国、德国等,税务代理市场已成为国家和地区市场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据 有关资料的统计,日本约有85%以上的企业委托税务代理机构代办纳税事宜;美国有50%以上 的企业和近100%的个人委托税务代理人来代办纳税。而我国目前委托税务代理机构进行纳税 事宜的纳税人仅占9%,这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相比都有较大差距,税务代理市场的有效需求呈 现明显不足,且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原因是:一方面由于税务代理业起步较晚 ,相关法律不健全,造成了税收征管手段落后,税法执行不严,纳税人纳税意识差,税务代 理工作效率低等问题。另一方面,虽然我国《注册税务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中规定了10种 注册税务师(CTA)可以从事的业务,但从业务性质来看这些并非法定业务,加上绝大部分 纳税人对税务中介认知度较低,认可度也较低,仅有服务性业务,没有法定业务,税务中介 很难做大,而且其他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也可以从事税务代理,造成了税务代理机构的业务 量少、竞争激烈。

2.税务代理有效供给市场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税务代理市场的培育严重滞后,尽 管从我国税务代理发展较好的沿海地区来看,似乎税务代理机构的数量已能满足当地纳税人 的需求,但从税务代理人员的专业技术、税务能力来看,有效的税务代理仍然是供不应求的 ,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如果从全国范围来说,我国更是缺乏专业技术过硬、素质较高的 税务代理人员。据统计,我国现有经国税局审批的税务代理机构近2000家,其中合伙制事务 所近300家,从业人员4万人,其中执业的注册税务师仅2万多人。而日本税务人员仅有13万 人左右,但从事税务代理的人员就达30万人,大大超过了税务机关工作人员,而且日本的税 务代理资格的准入控制非常严格,根据《税理士法》的规定,律师、会计师及经过税理士考 试合格者,具备税理士资格。但是这些人还必须在日本的税理士联合会登记注册,并经审查 合格,发给“税理士证”后,才能以法定身份从事税理士业务。因此,我国税务代理供给市 场缺乏新型税务征管体制需要的专业技术过硬的代理人员,税务代理队伍无论从数量、素质 、年龄上来看,与普遍推广税务代理的要求不相适应,供给市场严重贫乏。

3.税务代理法制不完善,约束力软化。税务代理是一种法律行为,属于民事代理中的委托代 理,必须以具体的法律法规为依托。实行税务代理制发展较好的国家,都有较健全的税务代 理法规相约束。目前,我国的税务代理法规主要是《注册税务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注 册税务 师执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注册税务师注册管理暂行办法》、《有限责任税务师事务所 设立及审批暂行办法》和《合伙税务师事务所设立及审批暂行办法》等。这些法规,为税务 代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都是“暂行办法”、“暂行规定”,且出台 较晚(我国税务代理实践开始于1985年,但直到1995年9月国家税务总局才发布了《税务代 理试行办法》),法律级次偏低,权威性不高,相应的约束力也较弱,加上缺乏有效的监控 制度,制约了税务代理业的发展。

4.对税务代理行业监管不到位,缺乏自律管理。在我国,税务代理行业管理形式上采取了以 政府行政管理为指导,行业自律管理为辅的双重监管模式,即由国家税务总局下设的注册税 务师管理中心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税务代理行业进行管理。但在实际操作中,管理中 心与协会大多是一套班子,具体职责划分不明确,行政职能与自律职能交叉,管理体制不健 全。此外,从税务代理机构的地位来看,它是协调纳税人与税务机关双方利益的中介机构, 而且是独立、公正的中介组织,但在现实操作中,尽管大部分税务代理人都有自律的意识和 能力,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目标,结果往往造 成有的税务代理人更多地从税务代理机构的经济利益出发,而忽略行业自律的局面。在这种 制度不健全和税务代理人员的“不自律”环境下,税务代理行业的发展必然会受到阻碍。

5.税务师事务所内部制度建设不完善,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由于缺乏严格的对税务代 理行业的监管,以及没有明确的对税务代理行为中对受托方法律责任的规定,因此,有的税 务师事务所并未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事务所内部管理制度,而且平时开展业务时大多 依靠税务代理人员的工作经验或者主观职业判断进行,致使事务所的服务质量不高,甚至加 大了事务所的执业风险,损害纳税人的经济利益和委托代理的愿望,影响了税务代理行业的 执业信誉。

二、推动我国税务代理行业发展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借鉴国外税务代理行业的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笔者提出以下解 决对策:

1.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培育税务代理市场。税务代理制度的需求包括国家、纳税人和税务代 理人三方面的需求。从需求程度对总需求实现的影响权重来看,应是纳税人需求、国家需求 、税务代理人需求。但由于我国税务代理制度属于供给主导型,往往过多地强调国家的需求 ,对纳税人和税务代理人需求重视不够,加上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纳税人对税 务代理未及时做出反应,过多地强调纳税人自觉地通过税务代理来履行纳税义务是几乎不可 能的。因此,笔者认为,不能只靠有效需求的自动产生,而应利用外部力量来创造有效需求 。借鉴美国和日本税务代理发展的经验,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发展培育我国的税务代理 市场:一是大力加强税务宣传工作,增强代理意识,并通过道德谴责与法律制裁来加大纳税 人违规行为的成本,促使纳税人形成良好的自觉纳税动机与愿望。二是制定一些发展税务代 理市场的政策。2006年11月,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 》,规定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纳税人应于纳税年度终了后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这一项政策出台,促使了符合条件的纳税人自觉地进行了所得申报,其中 也有不少纳税人通过委托税务代理机构代为申报,从这一政策出台后的效应来看,我们不难 看出一项有效的政策不但可以增强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更可以促进税务代理市场的发展。因 此,国家应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依法治税的需要,相应地明确CTA的法定业务范 围,如确定企业办理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必须提供由CTA出具的纳税调整鉴定书等,从 而创造出更多税务代理的有效需求,促进税务代理市场的发展。三是进一步以立法的形式明 确税务机关和税务代理机构的职责,严格划分代理和执法的界限。税务机关不再包揽本应由 纳税人自身应完成的事务,而是通过发挥税务机关税收稽查的作用,对纳税人和税务代理机 构的加强管理,促使纳税人有更多的愿望寻求税务代理中介服务。

2.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水准,提供有效供给。税务代理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 度, 如人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业务管理制度、质量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 质量。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求发展。另外,国家应适当规定税务代理的法定业务,加强行 业管理,提高税务代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防止行业中的恶性竞争,为纳税人提供 高水准、高质量的智能型服务。

3.健全税务代理制度,提高法律级次。从目前发达国家税务代理行业的发展经验来看,几乎 都是由于以正式立法的形式确定了CTA制度,使得税务代理行业的发展速度很快。相比之下 ,我国在税务代理方面的相关法律级次较低,加上相关规定较为模糊,如代理双方责任不清 等,都制约了税务代理市场的发展。因此,我们可借鉴国外的做法,加快《中国注册税务师 法》的出台。目前要先抓紧制定《税务代理试行办法》的配套措施,日趋完善后,在适当时 机由人大批准颁布《注册税务师法》。另外,还必须制定代理程序法、税务师事务所组织章 程,注册税务师协会章程等专门的法规,以完善的法律体系规范税务代理市场的运作。

4.建立行政监督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管理体系。鉴于我国税务代理尚属初创阶段,为保证其 健康发展,税务代理行业应当借鉴财政部管理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路子,走行政监督与行业自 律相结合的道路。行政监督主要指税务部门对税务代理中介服务从宏观上给予指导,包括制 定具体的法规、实施细则,负责注册税务师资格考试的命题和注册登记手续的审批。目前, 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全地方一级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严格管理,规范行为,避免徒有虚名, 要真正将国家税务总局注册税务师管理各项政策贯彻落实。

5.逐步拓宽注册税务师税务代理的业务范围。目前,大部分税务代理机构仅仅开展的是税务 代理的传统业务,如办理税务登记、代理记账、代理申报、领购发票等,而对税收筹划、建 账管理、办理退(抵)税等业务较少,因此,应通过提高代理人员素质,以立法形式拓宽注 册 税务师代理的法定业务范围、加大纳税人对税收筹划等较高的税务代理业务的正确认识等途 径完善和补充税务代理业务体系。

马克思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迂回曲折,但事物的发展的总方向、总 趋势却是前进、上升的”。尽管我国税务代理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但是,我 们也应该看到,今后随着我国税制结构的不断优化以及国家对税务代理这一行业的重视,我 国税务代理制度将逐步规范和完善,税务代理行业将能更好地赢得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的欢迎 与信赖,其发展道路也会越来越宽广。

参考资料:

1.张林.从日本经验看我国税务代理制度.财政与税务,2003(5)

2.徐鼎.从代理需求看税务代理的定位.涉外税务,2006(2)

3.张晓平,左进明.注册税务师行业法律规制研究.税务研究,2006(11)

4.权立枝.我国税务代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税务研究,2005(3)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税务代理问题 篇4

随着一国税收制度日趋复杂和专业化,加上政府征管能力的局限,为推行自行申报民主纳税制度,国家主导建构税务代理制:理论度具有了客观必要性。通过引入可胜任的独立第三方来弥补纳税主体专业能力之不足,一方面能保证在专业能力上与征税主体相抗衡,真正维护纳税主体的权利;另一方面能减少征纳双方信息传递障碍,更有利于纳税义务的履行,也提高了税收征管效率。正是基于税务代理对税收制度有效运行的现实意义,一国无论采用何种规范方法,其税收立法体系中都应清楚地说明纳税人有使用代理的权利。

税务代理的经济实质是税务代理人与被代理人(纳税主体)之间的税收服务供求关系。为实现税务代理制度的目的和功效,在法律层面看,即是通过对税务代理人与被代理人作相应的权义结构安排,来规范双方的供求主体之间关系。适用民事代理制度的基本法理,税务代理的法律性质是代理人的行为,因此,对税务代理人行为的约束是税务代理制度建构的重点。由于代为履行取责的税法专业性和社会公益性,为了规范税务代理行为,一国基于公共利益保护等目的,选择以公法上行为或私法上行为作为实施之手段。故而,如下结构图所示,对税务代理行为可通过不同的法律规范来调整,并形成不同的权义结构。公权力对税务代理的干预决定了税务代理制度对民事代理制度的承接和调整程度,也决定了一国税务代理规范模式。

(一)税务代理内部私法权义关系,即纳税主体与代理人之间基于委托、雇佣、合伙等基础关系授权而形成的代理权关系

税务代理人是代理权的享有者,可以在授权范围内独立从事代理活动;在税务代理行为损害被代理人利益时,纳税主体可以依据合同法或侵权法追究税务代理人的合同责任或侵权责任。

(二)税务代理外部公法权义关系,包括税务代理人与征税主体之间的税务代理(外部)公法权义关系、被代理人与征税主体之间的税收征纳公法权义关系

由于第三人(征税主体)的公权力身份,决定了税务代理人和被代理人都分别处于行政相对人地位,负税收债务履行的协力义务。税务代理人实施代理行为不改变被代理人与第三人之间的税收征纳权义关系,其结果应当由被代理人承担。对于因代理人的行为过错在技术上违反了税法规定,有的国家立法规定直接给予税务代理人相应的行政或刑事责任,而免去纳税主体的相应处罚,但纳税主体通常仍要履行缴纳税款和利息的义务。

(三)税务代理公法规制权义关系,即通过法定机关行使规制立法权或执行权,对税务代理人及其行为进行规制而形成的公法规制权义关系

通常各国“体制法”规定,由该国的最高财政机关行使对税务代理人的规制权。由于税务代理监管主体与税务代理第三方(征税主体)之间存在利益关系,美国律师协会税务部曾建言,财政机关监管干预的合理重点应限于税务代理人和委托人(纳税主体)之间的关系上。因为相对于法院和立法机关来说,在税务代理人员的监管方面,财政部和国税局不是完全中立的。授权财政部长监管国税局和纳税人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是对立的,财政部长授权指示、监督纳税人如何操作行使,可能潜在地对代理人代理的纳税人造成不利或不公平。而且,约束税务代理人员如何管理自己的限制性规定应该适当。因此,受法治国原理的限制,一国对税务代理的公权力规制应该受经济上的合理性与制度上的正当性约束,且不得损害税务代理人应享有的经济(职业)自由权。

二、税务代理制度两大模式

考察各国有关税务代理成文法规范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模式:一是职业税务师法规范主导模式,以日本、德国为代表。如《德国租税通则》第80条规定的征纳程序中,纳税主体有权选任代理人代理其行为或由辅佐人辅助其办理涉税事务;主要通过职业税务师法来规范税务代理人的资格和地位、税务代理的范围、税务代理人的权利义务与惩戒。二是税务代理人执业行为法规规范与各职业伦理规范并行模式,以美国为代表。如美国法典财政金融编(31USC Sec.330),规定财政部长可以监管税务代理人执业,负责税务代理人的资格审核及惩戒。据此,美国财政部制定监管法规,并经多次修改后形成《税务代理人执业监管规则》(美国财政部函230号第10章),同时,各职业代理人的职业伦理规范并行适用。

就税务代理制度的具体内容看,上述两种模式具有共同点,即:

1.税务代理人不只包括单一职业者,而是将律师、会计师等其他职业都并入统一规范,并界定了非职业代理人的代理权限。如德国将代执行业务的人区分为三类:一是享有无限制执业权限的人,包括税务顾问以及税务咨询公司、律师、会计师等;二是有限制的执业权限之人,包括公证人、专利师、公法的机关及法人、财产管理人等13类主体在其权限内可从事相应的辅助业务。三是其他原则禁止例外许可执业的人,包括为学术鉴定报告、亲属无偿而为的税务事件的辅助。美国除规定律师、会计师、登记代理人、登记精算师可代理执业外,还规定了其他主体可从事有限税务代理的情形。

2.对税务代理范围虽然采用不同界定方法,但都将其限定为征税机关有权处理且涉及纳税主体权利与义务的事项。日本《税理士法》第2条规定,除依法行政课赋外的税收事务都可代理,并具体列举业务范围包括:狭义税务代理、税务书类之制作、税务咨询及代客记账等。美国《税务代理人执业监管规则》第10章第2条第5项采取概括和列举相结合的方法界定:即包括所有涉及纳税主体税法上的权利与义务的事务,且该事务依法应由征税主体负责审理。具体包括:代为与国税局通讯或联系;代理委托人协商、听证、会见、申诉;代为准备和提交必须的文件;代为设置账簿以及提供咨询意见等。对属于司法机关职权范围内的诉讼业务代理则作特别规定。

3.严格资格审查和惩戒制度。都规定由专门的主管机构负责专业税务代理人的资格审查,并严肃惩戒制度。日本在国税局设资格审查会负责资格审查和惩戒,德国则由职业法院对税务顾问的违反义务行为予以惩戒,美国最新修订的《税务代理人执业监管规则》则规定由新设的职业责任办公室负责。

三、我国现行税务代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相比较之下,我国现行税务代理制度具备形似德、日模式的制度架构,具体表现为:《税收征收管理法》第89条确定了我国纳税主体有委托税务代理的权利;国务院《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111条授权国家税务总局负责税务代理人管理,但是根据国家税务总局依法制定的《注册税务师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其前后出台的系列规范性文件看,我国税务代理制度实质上没能形成德、日职业税务师法规范模式。十几年的税务代理实践和制度演进进程表明,我国只将注册税务师纳入制度框架内规范,而律师和会计师等相关职业虽然事实上从事税务代理工作,却不受国家税务总局统一管理,而是分别依《律师法》、《注册会计师法》由司法部、财政部管理。这种将注册税务师等同于税务代理人的单一职业型税务代理制度模式,在我国推行税务代理制度的初期具有其必要性。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税收服务贸易开放,该模式除了破坏税务代理法律制度的完整性以外,还造成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抑制了纳税主体对外部税务代理的有效需求

从税务代理的需求角度看,必须出于纳税主体自愿,不得强制推行,即税务代理自愿原则,否则与民主申报纳税制度相悖,也不能实现税务代理制度功效。税务代理自愿原则决定了税务代理需求方对税务代理制度实施的决定地位。当政府出于其他利益考虑,控制税务代理服务供给,而不利纳税主体利益实现时,即便政府如何大力拓展税务代理业务范围,纳税主体也宁愿亲力而为,或通过内部市场(如通过雇佣专业人士服务)解决税务问题,以避免适用外部(职业)税务代理管理规定,故而不利税务代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二)阻碍税务代理主体之间的公平竞争,从而影响了税务代理主体的独立性及其专业能力的提升

从税务代理的供给看,税务代理人应是独立于征税主体之外的税法专业人士,即税务代理人应具备独立性和专业性,以确保能代表纳税主体“以与税官相同水准以相抗衡”。税务代理人的独立性,不仅要求法律确立税务代理人的独立主体地位及其应有的权利与义务,更要保证其不得与征税主体及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利益关系,包括禁止政府官员在职期间涉足民间税务实际工作;禁止税务代理人就与其代理的税务案件有利害关系的事项,任公证人或出具见证书等。当政府政策倾斜于单一职业税务代理主体时,除了在税务代理供给者之间造成事实上的不平等外,更严重的是不利于该职业税务代理主体独立地位的确立,也不利于税务代理人整体专业能力的提高,从而不能真正维护纳税主体的利益。我国政府多年来致力于整顿税务代理机构,以期与税务机关及工作人员脱钩,结果也只能形式分离实际仍有牵连,即是政府扶持下单一职业垄断供给的必然结果。对税务代理人的统一管理制度,特别是提升专业能力的职业准入、后续教育等制度,对职业税务代理人代理能力提高尤为重要。我国会计师、律师等职业长期被排挤在税务代理统一管理之外,其结果是不仅制约了国内税务服务能力的提升,而且在全面开放税收服务贸易之后,将严重影响我国税收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三)不利于税务行政效力的提高和税法体系的完善

发达国家的税务代理实践证明,税务代理职业人士的加入,在全面维护纳税主体利益的同时,也提高了税收行政效率,增强了纳税主体对税法体系的信心和遵从度。换言之,如果没有税务职业人员,就很难建立有效的税收制度。我国现行将维护国库收益(见《注册税务师管理暂行办法》第1条)的单一职业税务代理制度,其结果是如同税务机关的复制,扭曲了税务代理制度建构的真正目的,必然不利于该制度整体功效的实现。

四、我国税务代理制度完善建议

由于税收制度的国别差异性,以及各国文化、立法和经济制度的不同,税务代理制度的完善如果完全照搬某一国家的某一模式不具有可行性,因而要根据需要与可能、结合本国国情与国外经验,整合协调现有制度,做一种可行的、适度的设计以解决我国现行税务代理制度存在的问题。我国现行税务代理制度虽然具备形似德、日模式的制度架构,但是事实上实行的是分业管理模式。就目前会计师、律师和注册税务师行业制度建设和发展现状看,如果依据日、德模式,将从事税务代理的三类职业人士统一纳入其中一种职业进行规范,都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而且会产生很大的制度变革成本。循我国税务代理制度演进路径,建议大体上采取美国模式,并将有关税务代理的基本问题在《税收基本(通则)法》中加以规定,具体包括:

(一)

在维持三大职业现有管理现状的前提下,国家税务总局下设职业责任办公室(或税务代理人执业资格审查委员会),负责税务代理执业人士(tax practitioner)的登记管理;制定、实施对执行税务代理业务的律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的惩戒程序;负责调查其职权范围内的税务代理事件以及其他法律、法规规定或国家税务总局授权管理的事务。

(二)

由国家税务总局依法制定《税务代理人执业管理办法》,统一规范律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职业代理人以及其他有限代理权的代理人,主要内容包括税务代理人的权利与义务、税务代理人执业规范、税务代理人的登记管理等。作为处于转型期的国家,我国尚缺乏完整的税法体系,不可能一步到位制定完备的《税务代理人执业管理办法》,因此,随税务代理实践,应该依据《行政许可法》第20条规定,对该规章的实施情况适时进行评估,不断修改完善。

(三)

注册会计师、律师、注册税务师等职业的伦理规范同时适用。注册会计师、律师两大职业的率先发展,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税务代理实践经验,而且制定了相对完备的职业伦理规范可供借鉴。在美国,税务代理人执业规范即采用和借鉴了税务律师和注册会计师的相关行业规则。在我国尚未形成完备的税务代理人执业行为规范的相当长时期内,三大职业税务代理人在遵守统一税务代理规范的同时,不应排除各自职业伦理规范的适用,而且应该借鉴成功的职业伦理规范充实税务代理人执业行为规范。

(四)

供热企业常见税务问题 篇5

一、继续执行供热企业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

为保障居民供热采暖,2011年11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下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继续执行供热企业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118号),就“三北”地区供热企业(以下称供热企业)继续免征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做出明确:自2011年供暖期至2015年12月31日,对供热企业向居民个人(以下称居民)供热而取得的采暖费收入继续免征增值税;自2011年7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对向居民供热而收取采暖费的供热企业,为居民供热所使用的厂房及土地继续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财税[2011]118号基本上延续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继续执行供热企业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11号)的有关规定,部分供热企业在执行财税[2009]11号和财税[2011]118号文件时出现了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享受还是放弃增值税免税政策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下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属矿非金属矿采选产品增值税税率的通知》(财税[2008]171号),明确自2009年1月1日开始,供热企业所需主要原料煤炭,增值税税率由13%调高至17%,而销售暖气的增值税税率为13%。按照财税[2009]11号和财税[2011]118号文件的规定,供热企业向居民供热而取得的采暖费收入免征增值税,但是企业的销项税和进项税税率的不同,加之销售热价一般执行政府定价,向居民供热的售价偏低,部分供热企业享受免税反而使进项税转出大于免缴的销项税,导致多缴纳税款。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供热企业,尤其是热电联产的企业,享受还是放弃增值税免税政策,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详细的测算。

就热电联产企业是享受还是放弃增值税免税政策做出判断时,需要比较向居民供热的销项税额和免税项目的进项税额的大小。首先,需确定向居民供热的销售额,按照财税[2011]118号文件的规定,通过热力产品经营企业向居民供热的热力产品生产企业,计算当月免征增值税的采暖费收入时,应当根据热力产品经营企业实际从居民取得的采暖费收入占该经营企业采暖费总收入的比例确定免税收入比例,热力产品生产企业当月全部采暖费收入×热力产品经营企业免税收入比例,计算出向居民供热的采暖费收入。

其次,确定向居民供热发生的进项税额,对于热电联产企业,一般无法判断所购进的煤炭哪些用于发电,哪些用于供热,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一般纳税人兼营免税项目或者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而无法划分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的,按下列公式计算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当月无法划分的全部进项税额×当月免税项目销售额、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营业额合计÷当月全部销售额、营业额合计。对于通过热力产品经营企业向居民供热的热力产品生产企业,还有另外一种计算向居民供热所发生的进项税额的方法,由于热力产品生产企业可以将不同热值的煤炭换算成标煤,也可以计算出一单位的热力,耗用多少标煤,利用热力产品经营企业提供的向居民供热量,计算出耗用多少标煤,进而计算出向居民供热发生的进项税额。至于采用哪种计算方法更准确,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税务机关的要求来确定。

通过上述计算得出的热力产品生产企业向居民供热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对其进行比较,如果供热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则争取免税较划算;反过来,放弃免税权合适,做出上述判断还需要考虑未来几年企业经营及税金上可能的变化。需要提醒的是,按照税收政策的规定,放弃免税权要进行申请,并且一经放弃36个月不得重新申请。目前有些地方的掌握是,如果是新办企业,一直没有享受此免税政策,则可以从开业后不申请享受优惠政策,也就不需要去申请放弃免税权了。2.如何享受增值税免税政策

对于通过热力产品经营企业向居民供热的热力产品生产企业,如经过测算,决定享受向居民供热的增值税免税政策,还存在着如何享受增值税免税政策的问题,根据政策规定,生产企业免税收入的比例应根据热力产品经营企业实际从居民取得的采暖费收入占该经营企业采暖费总收入的比例确定。但是,这个免税收入比例的确定,部分地区还需要税务机关先行认可,才可以进行免税,这就存在着时间差异,生产企业不能在当期进行直接享受免税。于是,有的地方执行的是供热企业当期居民供暖可以按照免税进行,但生产企业要先进行纳税,并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在整个供暖期结束以后,再核定经营企业的居民供暖比例,反馈到生产企业,再进行退税。

此种操作虽然是按照当地税务机关的要求进行的,但存在着一定风险,因为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免征增值税货物专用发票管理的通知》(国税函[2005]780号)的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免税货物,一律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销售免税粮食除外)。如违反规定开具专用发票的,则对其开具的销售额依照增值税适用税率全额征收增值税,不得抵扣进项税额,并按照《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另外,对于享受增值税免税优惠的,相对应的城建税及附加费也不需要计算缴纳,由于增值税归国税管,城建税及附加费归地税管,热力产品生产企业根据当地税务机关要求,采取增值税先征后退的,相对应缴纳的城建税及附加费能否退还,还需要积极与当地主管地税局沟通。

二、热力产品生产企业能否享受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

对于通过热力产品经营企业向居民供热的热力产品生产企业,不直接向居民供热,是否享受为居民供热所使用的厂房及土地继续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优惠政策,国家级政策规定的不是很明确,各地税务机关对此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继续执行供热企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117号),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供热企业包括专业供热企业、兼营供热企业、单位自供热及为小区居民供热的物业公司等,不包括从事热力生产但不直接向居民供热的企业。

财税[2009]11号和财税[2011]118号文件则是这样规定的,向居民供热而收取采暖费的供热企业,为居民供热所使用的厂房及土地继续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对既向居民供热,又向单位供热或者兼营其他生产经营活动的供热企业,按其向居民供热而取得的采暖费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所称供热企业,是指热力产品生产企业和热力产品经营企业。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上述文件,对于通过热力产品经营企业向居民供热的热力产品生产企业,为居民供热所使用的厂房及土地是否享受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政策,在措辞上比较模糊,各地执行时有着不同的理解,部分地区的税务机关要求不直接向居民供热的热力产品生产企业不能享受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政策。部分地区的税务机关则认为可以享受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政策。有的地方下发了具体政策,比如北京市,《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地方税务局转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继续执行供热企业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的通知》(京财税[2009]682号)第三条规定:对不直接向居民供热的热力生产企业,应由热力产品的经营企业为其出具书面材料确认向居民供热取得的采暖费收入。第四条规定:供热企业在本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期内可按上一免税比例自行计算本免缴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税款。也可先暂按上一免税比例计算本免缴税款,于本终了后30日内,按本免税比例重新计算免缴税款,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对已缴税款多退少补。不直接向居民供热的热力产品生产企业,是否享受为居民供热所使用的厂房及土地继续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优惠政策,在国家级政策尚不明确,各地税务机关存在不同理解的情形下,建议相关企业与主管税务机关做好沟通,积极争取。

三、供热企业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处理问题

供热企业向用热单位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又称入网费,流转税应缴纳增值税还是缴纳营业税?应开具何种发票?因一次性收取金额较大,且与此相对应的成本主要是固定资产(入网工程转资后形成)计提的折旧,在企业所得税上,一次性收取的入网费是否可以分期确认收入?下面我们针对这些疑问来进行讨论。

1.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涉及的流转税及发票开具问题

大多供热企业对于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是缴纳增值税还是缴纳营业税存在疑问:早在2002年,国家税务总局针对燃气企业收取的管道煤气初装费,发布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管道煤气集资费(初装费)征收营业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2]105号),文件规定:管道煤气集资费(初装费),是用于管道煤气工程建设和技术改造,在报装环节一次性向用户收取的费用。根据现行营业税政策规定,对管道煤气集资费(初装费),应按“建筑业”税目征收营业税。按该政策理解,收取的初装费应按照应按“建筑业”税目征收营业税并开具发票。

而在2003年1月15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3]16号),第一条规定:关于征收范围问题

(一)燃气公司和生产、销售货物或提供增值税应税劳务的单位,在销售货物或提供增值税应税劳务时,代有关部门向购买方收取的集资费(包括管道煤气集资款〈初装费〉)、手续费、代收款等,属于增值税价外收费,应征收增值税,不征收营业税。按该政策理解,代有关部门向购买方收取的初装费,属于增值税价外收费,应征收增值税并开具增值税发票,不征收营业税。

根据上述政策,部分供热企业感到无所适从,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到底是应开具增值税发票还是应营业税发票,无法做出判断。鉴于此,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若干政策的通知》(财税[2005]165号),第八条规定:对从事公用事业的纳税人收取的一次性费用是否征收增值税问题

对从事热力、电力、燃气、自来水等公用事业的增值税纳税人收取的一次性费用,凡与货物的销售数量有直接关系的,征收增值税;凡与货物的销售数量无直接关系的,不征收增值税。

根据财税[2005]165号文件,我们可以做出判断:供热企业向购买方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凡与货物的销售数量有直接关系的,征收增值税;凡与货物的销售数量无直接关系的,不征收增值税。一般供热企业与客户要签订供热合同,如合同约定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与供热期内供热量有直接关系的,应计算缴纳增值税,并开具增值税发票;与供热期内供热量无直接关系的,应按“建筑业”税目征收营业税并开具发票。供热企业当地物价局会规定供热单价,一般居民采暖热价采取政府定价,其他热价采取政府指导价,取暖费可以按建筑面积、使用面积、供暖时间、供暖量等因素计算,对供热企业来讲,较难判断所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是否与销售数量有关,对于新区开发,由开发建设单位投资配套建设供热设施,其外管网建设费一般是向开发建设单位收取;对于旧区住宅补建供热设施的,室内设施初装费全部由受益住户负担,其外管网建设费一般也是由收益住户承担。多数供热企业签订的供热合同所规定的供热量往往与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无直接的关联,应按“建筑业”税目计算缴纳营业税。2.一次性收到的供热管网建设费应该一次性确认收入还是分期确认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现行税收法规文件,没有明确对供热企业一次性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进行定性,一般认为供热管网建设费属于向客户收取的供热管道的安装费,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第二条规定:安装费,应根据安装完工进度确认收入的实现并缴纳企业所得税。安装工作是商品销售附带条件的,安装费在确认商品销售实现时确认收入。供热企业收取供热管网建设费时,相应入网工程一般已经完工,据此判断,收取的入网费收入应全额确认为应纳税收入。

上述判断的依据为:《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企业的下列生产经营业务可以分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二)企业受托加工制造大型机械设备、船舶、飞机,以及从事建筑、安装、装配工程业务或者提供其他劳务等,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的,按照纳税内完工进度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确认收入的实现。

又根据国税函[2008]875号文件第二条规定:安装费。应根据安装完工进度确认收入。安装工作是商品销售附带条件的,安装费在确认商品销售实现时确认收入。

供热企业收取供热管网建设费,但所建设的供热管网属于供热企业的资产,又与普通意义上的收取安装费有不同之处。因此,各地就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如何纳税问题在理解上有所不同。比如吉林省国家税务局、吉林省地方税务局认为供热企业收取的该收入属于特许权使用费收入,应当在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收入,提前收取或者未约定日期的在实际收款日确认收入,其政策摘录如下:《吉林省地方税务局吉林省国家税务局关于供热企业收取的一次性入网费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地税发[2008]137号)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条规定,供热企业取得的一次性入网费收入,按照合同约定的使用人应付一次性入网费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使用人提前付款或者未约定付款日期的,以实际收到一次性入网费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河北省地税局的要求则是供热企业可以在取得收入的3年内均匀计入当年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政策摘录如下:《河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业务问题的通知》(冀地税发[2009]48号)第三条规定:关于电力增容费、供热管网建设费、集中供热初装费的税务处理问题 对企业因生产经营需要而向相关单位缴纳的电力增容费、供热管网建设费、集中供热初装费,应作为其他长期待摊费用,自支出发生月份的次月起,分期摊销,摊销期限不得低于3年。相关单位收取的上述费用,应计入收入总额,在3年内均匀计入其当年应纳税所得额计征企业所得税。

综上所述,由于国家税务局没有对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如何进行税务处理做出明确规定,将供热企业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理解为安装费,按安装进度确认收入,仅是依据现行政策的一般性理解。当地主管税务局对供热企业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出台针对性政策的,相关企业可以依其规定进行税务处理;当地主管税务局没有出台针对性政策的,建议相关企业就上述理解与主管税务机关加强沟通,以期获得操作指导。

需要提醒注意的是,针对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总局政策尚不明确。在会计处理上,《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企业收取的一次性入网费会计处理的规定>的通知》(财会字[2003]16号)对供热企业一次性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如何处理有明确的规定,取得入网费收入时,应当计入递延收益,与客户签订合同的,在合同约定的服务期限内分摊确认收入;合同未约定服务期限,但能合理确定服务期的,按该期限分摊确认收入;合同未约定服务期限,也无法对服务期限做出合理估计的,则应按不低于10年的期限分摊。

相关具体规定如下:财会字[2003]16号规定:

(一)企业按照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和合同约定在取得入网费收入时,应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递延收益”科目。

记入“递延收益”科目的金额应按合理的期限平均摊销,分期确认为收入。确认收入时,应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

如果企业在提供服务的期间内终止提供服务或是将该公共服务设施对外转让的,应将“递延收益”科目的余额全部确认为终止服务或转让当期的收入,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

(二)企业应按以下原则确定对已记入“递延收益”科目的入网费适用的分摊期限:

a、企业与客户签订的服务合同中明确规定了未来提供服务的期限,应按合同中规定的期限分摊。

b、企业与客户签订的服务合同中没有明确规定未来提供服务的期限,但企业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客户的实际情况,能够合理确定服务期限的,应在该期限内分摊。

c、企业与客户签订的服务合同中没有明确规定未来应提供服务的期限,也无法对提供服务期限作出合理估计的,则应按不低于10年的期限分摊。

从税收的角度,除有明确的针对性政策的地区外,供热企业应就其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如何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问题,加强与主管税务局的沟通,寻求指导。从会计处理的角度,财会字[2003]16号文件是2003年发布的,之后财政部并未将该政策作废,对于自2007年1月1日起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供热企业,因收入准则所规定的是一些大的核算原则,对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如何确认收入,规定的没有那么具体,企业可继续参考财会字[2003]16号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根据《企业所得税税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一致的,应当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计算。可以引申出,对一些经济业务税法未做规定的,可以参考现行有效的会计规定与税务机关进行沟通,争取不再进行调整。

四、自产暖气或外购暖气用于职工福利涉税问题

一般的供热企业所在区域比较偏远,厂区和生活区大多建在一起,存在着向家属区无偿供暖的情况。该问题属于热电企业常见问题,而且基本上属于税务局税务检查时的必查问题。即涉及增值税,又涉及企业所得税,下面分别展开分析: 1.涉及增值税 对于自产产品用于福利部门则是视同销售,而外购货物用于福利部门则需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热力产品生产企业将自产暖气向本企业职工供暖,属于《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第五款所规定的“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应当视同销售,按其最近时期热力产品平均销售价格确定销售额,缴纳13%的增值税。但在向居民供热的免税期间内,与之相应的购进货物或劳务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应作转出处理。

热力产品经营企业,因暖气是外购的,将外购暖气向本企业职工供暖,则属于《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第一款所规定的“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相应的进项税额也就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需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2.涉及企业所得税

供热企业将自产或外购的暖气向本企业职工供暖,属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28号)文第二条规定的“因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而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应按规定视同销售确定收入。”,其中的第三款所规定的“用于职工奖励或福利”,应作视同销售处理。

电网企业税务管理问题研究 篇6

关键词:电网企业;税务管理;税收筹划

一、电网企业税务管理问题的提出

近几十年来,电网行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速度非常迅速,覆盖范围越来越大,电网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成为关系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税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电网企业能否为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税务管理是国家的责任,是税务机关的工作,而忽视了企业在税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企业是国家的税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从企业角度研究税务管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企业行为得到规范,企业规避税务风险的能力提高,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良好的税务管理能够使企业实现在合法经营的前提下,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税务机关的要求下,展开的与税务相关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的总和,旨在减少企业的税收成本,降低企业的税收风险。一方面,由于企业税务管理直接渗透到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强企业税务管理对企业的短期效益和长远发展而言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企业税务管理是国家税收征纳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宏观税收征管的必要补充,更是国家财政税收的重要保障。电网企业的规模比较大,影响范围较广,只有进行科学的税务管理,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发展,推动国家经济的进步。

二、加强税务管理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国家税收征管精细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电网企业内部管理的不断规范,越来越多的电网企业意识加强企业税务管理,提高税务管理水平,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现阶段,加强电网企业的税务管理意义重大,主要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电网企业的税务管理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我国企业的整体税负较高,电网企业的税收成本占其成本的很大部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支出,但同时它也是可以控制和管理的。在我国,税收费用占企业利润的比重也很高。如果通过实施科学的税务管理,在合法经营依法纳税的前提下,电网企业可以通过实施税务管理,运用多种税务管理方法,降低企业税务成本,提高收益。这也是企业税务管理最本质、最核心的作用。

(二)加强电网企业的税务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实现企业财务目标

电网企业要进行科学的税务管理必须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因为只有具备完备的财务制度、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健全的财务业务,才能为税务管理的开展提供科学的数据资料和工作流程,在提高税务管理的同时,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加强电网企业税务管理有助于电网企业合理配置资源,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电网企业加强税务管理,首先是对国家的各项税收政策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掌握各项税收政策,但企业对国家的优惠政策有了宏观的把握之后,就可以通过顺应国家的政策导向,规范自身的经营行为,进行合理的投资、筹资和技术改造,进而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税收成本、降低税收风险,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三、我国电网企业税务管理现状

虽然目前我国电网企业开始逐渐意识到税务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我国的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间较短,很多电网企业还没有进行完善的税务管理,税务管理尚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电网企业没有严格遵守税法的规定

目前,一部分电网企业并不将注意力放在依法管理自己的税收问题上,要么对税法的了解不够,或者是故意钻法律的漏洞,打擦边球,存在严重的偷税、漏税的行为,严重侵害了税法的尊严。

(二)部分电网企业的税务管理意识较弱,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经历了长期的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国家的控制,特别是电力企业,这些企业的国有性质决定了企业缺少税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在财政部开始实施“利改税”以后,企业经营开始涉及税收问题。但是,很多学者都是从税收征管角度进行研究,对税收征管机构的行为进行规范建议,而却往往忽视了企业在国家的税收管理的作用,对企业的税收管理的研究较少,企业缺乏相应的指导,缺少进行税务管理的理论基础,长期以来忽视税务管理的问题较为严重。一方面,很多企业认为企业的税务工作较为简单,只需要相关的会计人员进行计算、记录,根本谈不上税务的管理,更别提设立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了;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即使明白应该进行税务管理,但对税务管理的内涵了解较为表面,认为只要按照税法的要求,根据征管机构的规定进行纳税就可以了,却不知道自己可以通过对税收进行调整使税收成本最低、风险最小。

(三)部分电网企业对税务管理的认识不够全面

税务管理的范围要大于税收筹划,但很多电网企业认为税务管理就是要对自身的纳税进行筹划,只要进行合理的税收筹划就是很好的进行了税务管理,殊不知,税务管理设计到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需要对所有涉税环节进行了系统的管理,而税收筹划只是税务管理的一个方面,注重的是税务管理的技巧和方法,而税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方面,注重的是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管理。

四、加强电网企业税务管理的对策

(一)电网企业要坚持维护税法的原则,进行税收筹划

电网企业一切的税务管理问题都应该紧紧围绕税法的有关规定进行,企业应该充分了解税法,关注各项税收政策的变化,认真研读国家的经济政策,掌握国家的政策导向,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纳税行为进行统一管理,进行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税收筹划,使企业的税收管理既符合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又有助于企业节约税收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加快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电网企业设立合理的税务管理机构,配备专业管理人员

随着我国税收的精细化管理,税收事务越来越复杂,只有设置合理科学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的组织体系,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电网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组织保障。电网企业内部应该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建立合理的组织体系,明确各级负责人,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找到责任人。同时在每一岗位应该配备专业素质和业务素质水平较高的管理人员,使税务管理工作在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的开展。税务岗位的设置还应该突破部门的限制,根据工作的需要,在每个部门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的岗位,将税务管理工作深入到企业的各个环节中去。

(三)对企业人员加强培训,提高人员业务素质

我国税收种类较多,变化较快,企业税务管理人员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对各项政策及走向有详细的了解,把握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整方向。企业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税务管理部门的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加强对税收法律、法规、各项税收业务政策的学习,让他们对最新的税务知识能够尽快掌握,同时应该培养他们关心企业各项涉税业务的意识,对于企业的各项涉税业务能够及有所了解,让他们成为税收管理的中坚力量。

(四)优化内容业务流程,防范税务风险

税务风险的防范需要企业内部各部门共同努力、相互协作、相互配合与支持,在企业整体层面展开税务风险的防范工作。企业需要明确税收风险的防范目标,在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合法手段,达到税收损失最小化。因此,企业需要对引起税收风险的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并评估风险因素所引起风险的程度,如果导致的风险较为严重,就要对这些风险因素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找出起因,从源头上控制税务风险。

(五)电网企业应该协调好与税务部门的关系

电网企业应该认识到,他们与税务部门的关系不是对立的,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和税务机关的工作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又相互制约的过程。由于我国电网企业的性质是大型国有企业,它的经营活动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比较大,而且电网企业能够借助其影响力进行政策性的筹划,故电网企业处理与税务机构的关系就显得更为重要。首先,企业应该加强与税务机关的交流沟通,沟通的内容不应仅限于具体纳税事宜,企业更应该对企业战略层面的观点与税务部门进行深入的探索,特别是在企业发生一些性质重大或性质特殊的业务时,电网企业应积极主动的与税务机关进行探讨,争取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将相关问题解决;其次,企业必须服从并积极配合税务机关的管理,有效的企业税务管理能够促使税务部门管理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降低税务部门的征税成本。

五、结束语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电网企业,与其他企业一样,同样存在税务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严重制约了电网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税务风险管理。为此,本文对制约我国电网企业税务管理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针对问题,相应的提出了电网企业税务管理问题的解决建议:应该坚持维护税法的原则,建立健全税务管理机构,加强对企业人员的培训,优化内容业务流程,协调好与税务部门的关系,为我国电网企业的健康發展扫清一道障碍。

参考文献:

1.吴晓帆.企业税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5).

2.曹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企业税务管理若干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9.

3.张帆.基于内部控制的企业税务风险防范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1(12).

4.张祝瑜.加强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思考[J].会计师,2009(5).

5.王瑾.浅析企业税收筹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1).

税务代理问题 篇7

税务代理是指在相关法律规定范围内, 接受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委托, 代其办理税务的相关事宜。税务代理的主体是注册税务师, 独立于税务部门及纳税人以外, 是一种专门从事中介服务的行业。税务代理行业也可由注册会计师、律师等参与, 但是只能从事涉税服务业务, 而税务代理机构既可以从事涉税鉴证业务还可以办理涉税服务业务。所以, 我国税务代理业务主营机构是税务师事务所, 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也能够从事相关工作, 但是相当于是兼营项目。本文所分析的税务代理业机构不包含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 仅指税务师事务所。

二、税务代理行业存在的问题

(一) 税务代理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1.法律约束力不够

目前, 我国税务代理制度的基础法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其虽明确地规定了税务代理制度的法律地位, 但内容却相对简单空泛, 缺乏实施可行性, 并未满足现代税务代理制度的发展需求。国家税务总局颁布推行的一系列法规和文件较为浅显, 法律层级较低, 法律效力不够, 致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没有对税务代理业形成全方位、大力度的约束。

2.相关法律不全

法律法规约束力不够还属其次, 税务代理的某些方面甚至还处于法律依据空白的状态, 例如税务援助制度和税务代理风险赔偿金制度等。这次取消注税职业资格许可的原则是:由国务院设置的、没有法律法规或国务院决定作为依据的职业资格一律取消。虽然国家将注税职业资格的认定取消了, 改成了水平类资格认证, 但是对于税务师这个职业的资格还是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

(二) 税务代理监督管理体系不完善

1.行政监管机构和行业自律组织难以区分

目前, 税务代理运行的是双重监管模式, 即政府行政监管结合行业自律管理。但是, 在监督管理体系运行的过程中, 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的人员却与注册税务师协会人员相同, 责任划分不明确, 职能重合, 管理不规范, 二者之间的区别和关系难以区分, 也就难以达到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的双重监管效果了。

2.行业自律管理不足

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一直以来就有着自律管理的职能, 如开展税务代理宣传、税务代理业务培训、会员登记、理论研究、经验交流等工作, 但是中税协在这方面的功能发挥并不明显。很多时候, 中税协都是配合着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来开展管理工作的, 其很少会主动进行执业规范管理和其他方面的管理。这使得税收代理业的行业自律方面流于形式, 处于相对缺失状态。

3.税务代理缺乏独立性

税务代理的机构本应是独立的中介机构, 但是在实际中并没有得到较好的体现。即使税务代理已经从税务部门分离出来了, 但仍有许多地方的税务代理公司为获得业务来源, 私下里求助税务机关, 并和相关部门分享利益。

(三) 税务代理业务范围狭窄

1.税务代理业务内容简单

在对现行税务代理的业务进行分析、总结过后, 不难发现, 大多数的涉税项目内容简单, 对专业素质的要求不高, 一些企业的会计师或聘请兼职会计师即可实施, 并不需要去找专业税务代理机构办理, 这就降低了高级专业税务人士从事税务代理行业的兴趣, 且减少了专业税务代理人士的工作机会。

2.税务代理业务种类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加入WTO之后, 市场经济得以迅猛发展, 财会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健全, 纳税人控制税收成本的意识和纳税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传统的税务代理业务已经满足不了来自国外个人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要求了。

(四) 税务代理的社会认知度低

1.社会对税务代理认知度不够

对于我国来说, 公众对于税务代理的认识、了解还不够多, 税务代理的社会整体认知度很低。我国限制中介机构或是组织做广告, 而税务代理则属于一种社会中介机构, 受到国家相关规定的限制, 只能以打“擦边球”的方式来发布少量的广告, 想要进行自我推广和推销, 收效甚微且价格昂贵。公众对税务代理的认识尚且不够, 更加不会去支持其发展或参与其中了。

2.社会对税务代理有误解

公众对税务代理行业的了解不够多, 这必然会导致人们对税务代理认知的偏差和错误。比如有人会把税务代理机构看成是税务机关的附属机构, 代理业务只不过是税务机关的创收途径等。正因为纳税人不仅对税务代理的认知度不高, 还对税务代理有着错误的理解, 从而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税务代理失去了其应有的市场。

3.取消注税资格认定后导致人们对税务代理认识的偏差

国家发布了取消注税资格认定的的决定后, 有人以为税务师资格考试被取消了, 有的人甚至以为税务代理业都即将被取消。传闻已经在公众当中造成一定影响, 对这项政策的理解也越来越模糊不清。导致想要考注册税务师资格的人才不敢考, 想要从事该行业的人才不敢入行, 造成行业人才的流失。企业对这一政策理解偏差后, 会以为税务的代办业务不再由专业人士把关, 税务师事务所的服务质量会下降, 从而对税务师事务所的业务量产生不利影响。

三、发展税务代理的对策

(一) 加快税务代理立法进程

1.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

现有的法律法规仍在使用, 税务代理立法也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建成的, 目前最有必要的就是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我国应对税务代理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补充, 将这些法律法规中内容空泛的部分进行充实, 使其中的法律规定内容更加明确, 以减少由法律规定模糊而造成的税务代理的不规范行为。

2.填补相关法律空白

由于我国在税务援助制度、税务代理风险赔偿金制度等方面的法律依据依旧空白, 所以在相关法律法规中还应增加相关内容。随着注税资格认定的取消, 在税务从业人员水平评定方面, 国税总局已经拟定了《注册税务师条例》的草案。但是这个草案尚不具有法律效力, 国税总局仍需努力, 尽快将该法律草案变成税务代理业发展的强有力的依据。

3.提高相关立法层次

我国应由全国人大出台税务代理相关法律, 如《税务代理法》。在这部法中应当确定代理人的合法地位, 对税务代理从业人员的从业原则、服务宗旨和行业的性质等方面进行规定, 应尽可能包含这个行业的方方面面, 尽量减少不完善的可能性。这样一部法就能将税务代理行业的法律层级提高到法的层次, 有利于增强行业的法律约束效力。

(二) 加强税务代理行业的监督管理

1.行政监管和行业协会人员分开

想要改善行业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组织难以区分的情况, 必须分别为行政监管部门和注册会计师协会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 避免出现两部门监管人员交叉重叠的情况发生。

2.加强行业协会自律管理

我国取消税务局对注税资格的认定, 减少了行政机构对税务代理的限制, 但是加强了中税协的行业自律管理。当然, 仅依赖这一项改变尚不足以完全改变税务代理行业协会不自律的情况。从对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的依赖中走出来, 不再等着行政指示来进行管理, 而是更加主动的参与到行业管理当中来。该行业协会还要从自身出发, 完善本行业协会的职能。

3.监督代理机构提高独立性

2014年国务院发通知强调, 严禁税务机关强行要求纳税人办理涉税鉴证报告。这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税务机关对税务代理中介机构的“关照”, 促进代理机构全面体现自身作为中介机构的独立性。我国税务监管机构还要在税务代理活动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严格把关, 严厉查处国家机关和行业机构利益分成、利益挂钩的现象。做到发现一起, 查处一起。

(三) 扩展税务代理的业务范围

1.提供高水平要求的业务

(1) 推进纳税筹划服务。若推行纳税筹划服务, 则一方面提高了税务代理业务的专业性, 增强了税务代理的行业竞争力, 另一方面提高了委托人对高层次业务的需求量, 同时也促使从业人员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

(2) 提供规避涉税风险服务。由于税务相关法律法规不时的会有改动, 而有些企业的经营者和财务人员不能随时了解更新的税收政策, 无法达到及时、全面的掌握, 客观上容易导致纳税人在经营过程中无意识的产生涉税风险。税务师事务所具有专业的知识, 对行业政策变动了解及时、全面, 这时企业就需要聘请专业的税务师事务所来帮助其规避风险。

2.拓展代理业务范围

税务代理机构可发展的业务范围不只局限在税收筹划和提供规避税收风险服务上, 还可以提供诸如纳税信誉评估、财产评估、企业自查等服务, 以此在专业能力方面提高行业竞争力, 使得这个行业更加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要求。

(四) 加大税务代理的宣传力度

我国税务代理还不为广大人民所认识和了解, 知名度不够, 甚至有些纳税人对税务代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错误认识, 所以我国应该加大对税务代理的宣传, 提高其在社会上的认知度, 从而达到扩大税务代理市场需求量的目标。

1.利用各种传媒工具来进行宣传和科普

我国的注册税务师协会和我国的税务代理行政管理机构可以通过这种传媒工具就税务代理方面的内容进行宣传, 使得公众更加了解税务代理这个行业。由于这些权威的专业机构容易取得大众的信任, 比一些小的税务代理机构自行宣传的效果要好很多。

2.行业组织展开活动

通过行业组织展开活动, 可以推动相关从业者和社会公众的互动, 从而加深社会公众对税务代理业的熟悉感和认识度。例如, 税务代理行业协会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服务质量评比活动, 让群众参与投票, 在加深社会对税务代理业的认识的同时, 也能够敦促税务代理机构提升自身服务水平。

3.向公众宣传税务代理业的新变化

在国家发行新的涉税代理服务相关的政策后, 及时对这个政策作出全方位的解释, 以免公众对这项政策产生疑问和误解。并将相关解释同原政策规定下发到各个地方机关, 由地方行政机关运用现代的多种媒体进行宣传。有时候对新政策的解释可能还不够全面, 如果部分人士对相关政策还有疑问, 中税协可以使用在线答疑的方式, 解决公众疑虑。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税务代理业本应快速发展但却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本文通过对取消注册税务师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等重大事项的分析, 找出了我国税务代理业在法律制度建设、行业监督管理、业务范围和社会认知度等方面还存在着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督管理体系不完善、业务范围狭窄和社会认知度低等问题。我国近年虽有所改进, 但还应加快税务代理业的法制体系建设, 尽快健全相关监督管理体制以提高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的有效性, 扩展业务范围, 加大宣传力度以提升认知度与认可度。

关键词:税务代理,注册税务师,涉税业务,职业资格

参考文献

[1]李林军.应正确看待注册税务师职业资格调整的影响[N].中国税务报.2015 (06) .

[2]侯金莉.税务代理制度存在的问题解析[N].现代商业, 2013 (02) .

[3]吕芙蓉, 杨洁.完善我国税务代理制度的思考[J].财经政法资讯, 2012 (02) .

[4]张艳.浅议规范我国税务代理事业促进税务代理市场的发展[J].中国总会计师, 2012 (06) .

[5]苏彦.完善我国税务代理制度的探讨[J].会计之友, 2013 (03) .

税务代理问题 篇8

二、税务机关对属于本公告第一条列明的情形,须向委托方所在地税务机关发函调查。委托方所在地税务机关应及时回函。凡委托方所在地税务机关的回函确认委托方已就上述货物计提增值税销项税额或申报缴纳增值税的,不予征税;回函没有确认委托方就上述货物计提增值税销项税额或申报缴纳增值税的,按国税发[2006]102号文件执行。

三、税务机关履行上述程序后,可根据出口企业的申请向出口企业补开《代理出口货物证明》。

税务代理问题 篇9

一、企业人事代理制的产生和意义

一是企业采取人才引进政策, 吸引其他企业的优秀人才, 增加了人员流动的频次, 打破了传统人事档案收集、整理、保管等单一的、固定的管理模式, 需要人事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满足更多的利用要求;二是在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中, 原企业单位采取强硬手段留住人才, 进行扣档, 甚至要支付高额的提档费, 以“不放档”来限制人才外流, 致使许多人不得不弃档, 并在新单位建立新档, 进而使原企业单位的档案成为死档, 使这个人的人事档案成为“无头档案”, 把档案割裂为两个部分, 违背了人事档案管理的完整性、系统性、规范性原则, 造成“人档脱节”人随档走, 档跟人行同步性落空;三是人事档案管理松散, 易造成档案转接无序化, 档案内容不完整, 档案信息易虚假失真, 档案内容易泄露丢失, 违背了档案的完整性、真实性、可靠性、安全性的原则, 不能完全真实地记述和反映人员经历、德才水平和工作表现, 影响了人事档案发挥考核员工、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凭证的作用;四是终身制的人事管理制度使得企业人员高度依附企业, 造成了企业“该走的走不了、该进的进不来”, 人员冗余严重, 人员素质得不到提升, 影响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备及开发利用, 影响了企业员工自身职业素质和工作积极性的提高, 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前进发展;五是有的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依靠传统管理方法, 投入管理经费较少, 程序繁琐复杂, 因此企业人事部门在员工档案的各项细节处理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 致使人事档案服务意识较为薄弱, 人事档案往往只“管”不“用”, 只重视实体管理而忽略了开发利用。

基于上述企业人事档案的管理问题, 企业人事代理制应运而生, 对于企业和员工实现双赢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是在知识经济时代, 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日趋迅猛且难以避免, 人才流动加速化。企业人事代理制促进了企业人员使用与人事档案管理的分离, 即“人档分离”, 实现人才社会化服务管理, 人才的社会属性日益凸现出来。二是知识经济时代既然是人才的竞争, 这就要求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企业重视引进复合型人才, 即人才素质复合化。企业人事代理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员工对以人事档案为核心的单位的依附关系, 打破了员工一辈子抱“铁饭碗”的念头, 增加了员工自身的危机感和责任感, 促使他们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发挥自身人力资源潜能, 让知识创新涌动, 并以认真的工作态度和高效的工作方法, 为企业创造高额的经济财富, 真正可以做到优胜劣汰。三是知识经济条件下, 企业发展具有资产投入无形化、企业管理虚拟化的特点, 造成人事管理的人才劳动分散化、人事协调复杂化、组织结构虚拟化。企业人事代理制使企业减少投入在繁杂琐碎的人事工作的精力, 使企业基层人事管理简单化, 让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专注于更高层次的人事管理, 为企业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 精简了企业行政组织机构, 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二、现阶段企业人事代理制存在的问题

1. 人事代理机构和企业沟通不畅。

在现阶段, 企业人事代理制实行的是“人档分离”的模式, 企业的人事档案放在人事代理机构保管, 企业负责用人选人, 而人事代理机构和企业之间并未完全建立规范有效的双向人事档案联系沟通体系,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管理需要时到人事代理机构寻求帮助, 人事代理机构则被动提供相应的档案服务。因此, 缺乏“双向沟通”的单位人事部门和人事代理机构在进行具体操作时, 往往会产生人事档案管理中多种类型的人事档案与系统的管理方法之间的矛盾, 档案数量与管理质量的矛盾, 如何管和如何用的矛盾, 企业投入与服务回报的矛盾。

2. 企业人事档案的规范性、完整性、及时性有待考证。

企业人事代理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以强硬手段“扣档”限制人才流动的问题, 但“人档分离”使一份完整的人事档案经由两方甚至三方之手, 易造成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中断, 档案材料的补充不及时, 档案管理不规范, 进而影响到一份人事档案的完整性, 人事档案内容更新速度慢, 在内容上大大落后于人员实际情况。

3. 人事代理机构的人事档案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有待加强。

在现阶段, 各个人事代理机构隶属于政府行政部门, 是政府的人事服务部门之一, 代理机构和代理机构之间缺乏相应的竞争, 而企业没有选择人事代理机构的余地, 并需要为此支付高额的人事代管费。人事代理机构的人事工作人员一般会有吃公家饭的优越感和满足感, 工作人员与工作人员之间缺少工作积极性、创新精神, 工作方法一成不变, 僵硬死板, 并没有很好地为代理企业进行人事代理服务管理工作。

4. 人事代理机构缺乏创新性管理。

人事代理机构遵循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方法, 仅为完成管理任务而管理, 在人事档案内容与形式符合国家统一标准和规定的基础上, 缺乏相应的创新管理, 档案信息内容和利用服务形式往往过于单一, 致使人事档案千篇一律, 其辨识度较低, 不足以充分体现员工的个性化特征, 难以满足现阶段人事代理机构提供多样、准确、真实的人事档案信息的社会需求。

三、现阶段企业人事代理制的对策措施

1. 加强沟通和协作。

在符合人事代理规定的大框架下, 人事代理机构和企业经过讨论协商, 建立双方沟通顺畅、互惠互利的双向交流机制。企业人事代理机构要提供主动服务, 与企业加强工作交流, 及时获知企业在人事档案管理中的新要求和新委托, 并据此改善人事代理工作, 取得较好的人事代理工作效果。企业的人事管理部门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同时也应该积极配合, 经常主动交流, 过问人事档案的管理情况, 根据问题进行企业调整, 协调人事代理机构搞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防止人事代理工作中出现大的纰漏。通过建立“双向交流机制”, 企业与人事代理机构获得双赢。

2. 加强规范化完整化管理。

人事代理机构和企业之间要制定相应具体的人事管理细则, 使双方的人事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以明确的条文调控双方人事人员的工作, 使之规范化、科学化。目前, 企业人事管理实行“新人新办法, 老人老办法”的管理方式, 老员工的档案保管在企业人事部门, 而新进员工的档案则会保管在人事代理机构, 这样就会导致一个企业完整的人事档案及其工作分为两个部分进行, 有两套不同的管理机制。所以企业的人事部门在兼顾企业内部人事档案的同时, 也要经常积极主动、有计划地收集和补充聘用制员工的人事档案材料, 及时将最新材料转递给人事代理机构, 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人事代理机构应确立档案内容完整准确的收集原则, 通过提供主动服务, 例如电话提醒、定期派人接收, 以减轻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压力, 保证代管人事档案的完整性和及时性, 为人才使用提供准确而有价值的档案信息内容, 使人事档案更好地发挥企业选人用人及挖掘人才潜力, 进行人才培养的选评作用。

3. 激活人事代理机构活力, 提供个性化服务。

人事代理机构及其人员要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 确立“以人为本”的服务原则, 以人才发展为中心提供相应的特色服务。人事代理机构虽然隶属政府人事部门, 但是企业缴纳了高额的代管费来委托人事代理服务, 人事代理机构就要办好事, 办对事, 而不能敷衍了事。政府应在各个人事代理机构之间引进竞争机制, 建立人事代理机构的管理测评制度, 进行机构评级, 并对优秀的人事代理机构给予奖励和表彰。在各个人事代理机构内部, 也要形成竞争上岗、人尽其用的内部管理机制, 激活内部的人事代理服务积极性, 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服务态度。除此之外, 在符合国家人事代理制规定的基础上, 人事代理机构可以进行管理方法和服务方式的创新, 可以根据企业人事管理和选人用人的要求, 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 打破管理形式陈旧的僵局, 提高人事代理机构的口碑。

4. 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债权的代理成本问题综述 篇10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

伯利和米恩斯1932年在《现代公司与私有产权》一书中, 首开代理成本理论讨论之先河, 这种成本好像是现代股份公司的必然产物 (德姆塞兹, 1980) 。书中首先讨论了两权分离带来的问题, 股东监督管理的成本可能大于获得的收益, 在所有权分散和集体行动成本很高的情况下尤其如此。伯利和米恩斯的论点在经济学家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代理成本问题的研究贯穿和体现在大量产权经济学家的文献里。

科斯 (1937) 在《企业的性质》中就写道:与市场利益价格信号配置资源的方式不同, 企业通过权威来进行资源配置, 利用权威配置资源的好处在于节约了市场交易成本, 但同时又产生了组织成本, 两种成本的权衡决定了企业的边界。

而阿尔钦与德姆赛塞茨 (1972) 则用监督成本概念来讨论企业的代理成本问题。监督成本源于企业的团队生产的性质, 在团队生产中, 成员个人的边际贡献是难以衡量的, 这就让团队成员有了偷懒的激励。为克服团队生产中成员个人的偷懒问题, 必须有监督者, 从而产生了监督成本。当监督者不是企业的唯一所有者时, 又出现了监督监督者的成本。

公司代理问题直到1976年詹森和麦克林《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和所有权结构》才被正式提出。作者认为, 代理成本决定企业的资本结构, 把代理成本定义为委托人的监督支出, 代理人的保证支出以及因代理人决策与使委托人福利最大化的决策存在偏差而使委托人遭受的福利损失的总和。作者认为, 股权代理成本来源于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形下, 管理者不能得到其盈利行为的完全收益, 却承担全部努力成本。因此, 管理者利用其权限谋求自身利益, 他们可以把本应该支付给股东的或本应该投资的资产, 转为在职消费或非经营性资产, 这种无效性造成的损失由股东承担。为避免和减少这种无效性, 债务就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方式。可以减少管理者可用于追求各种自身利益的自由现金, 降低代理成本。然而债务融资又会带来债权代理成本, 在企业处于破产边缘时, 股东会倾向于投资风险更大的项目, 使得债权人面临更大风险。因此詹森等人认为, 一方面, 债务融资可增加管理者持股比例、增加可能对管理者的破产惩罚、减少自由现金等, 从而减少股权代理成本, 另一方面, 债务融资又会产生资产替代效应、投资不足问题, 从而增加了债权代理成本。詹森和麦克林主张, 企业最优资本结构是由股权融资的代理成本和债务融资的代理成本均衡得到的。

迈耶斯 (1977) 的研究发现企业面临破产时, 即便有新的可以导致价值增加的项目, 股东也不会有动力去投资, 因为在濒临破产的情况下, 将可能使该项目的成本和风险全部由股东承担, 但收益却大部分或全部归债权人所有。鉴于债务融资比例过高的公司易于出现破产, 因而他认为债务比例高的公司可能更易导致放弃价值增加的项目, 这是一种因害怕破产而引起的代理成本。

詹森 (1986) 再次强调债务融资在降低代理成本方面的重要作用, 这是因为:偿还债务和本金将减少公司的“自由现金”, 进而减少经理投资股东不看好的项目的机会。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

潘敏 (2002) 在其博士论文专著《资本结构、金融契约与公司治理》中, 通过对企业融资行为选择中的代理成本、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从理论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融资方式、融资结构等融资行为选择对企业公司治理的影响, 对中国企业股权融资偏好、股权融资资金配置效率低下和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吕长江、张艳秋 (2002) 具体分析了代理成本的计量及其影响因素。他们在詹森和麦克林 (1976) 的预算—效用无差异曲线的基础上, 推导出代理成本与外部股权存在负相关的关系, 给出了代理成本的两种表现形式———实物消费与闲暇消费, 实物消费是实际支出资金用于在职消费, 闲暇消费是用闲暇享受代替努力工作, 用经营费用率和资产周转率计量相对代理成本, 并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 同时进一步研究了现金股利行为对代理成本的影响。

苏启林 (2004) 运用代理理论对2002年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22家民营上市公司治理与企业价值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发现民营上市公司治理包括在股权集中度、债务融资比重、金字塔式控股、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偏离、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价偏离等五个方向上存在着代理冲突, 并指出引发民营上市公司代理冲突的首要原因是现行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股权割裂。

杨兴全、郑军 (2004) 通过研究指出, 通过债务融资契约获取企业投资所需的部分资金是降低股权融资契约代理成本的有效途径, 然而, 企业债务的引入又会产生债务融资契约的代理成本, 股权融资的代理成本与债务融资的比例负相关, 而债务融资的代理成本与债务融资比例正相关。融资契约的代理成本除与债务融资比例有关外, 还受企业债务融资契约构成特征的影响。当债务融资数量不变时, 通过企业债务融资契约构成的合理安排, 能够更加有效地缓和股东与经营者的冲突, 进而进一步降低股权融资的代理成本。同时, 通过债务融资契约的有效安排, 相同数量债务融资的代理成本也会降低。总之, 通过企业债务融资契约的合理安排能够降低融资契约的代理成本, 进而提高企业的价值。然而, 企业债务融资契约的合理安排以发达的企业债券市场和丰富的债务融资工具为支撑, 债务融资契约对经营者约束的有效实现又以债权人的硬约束和完善的企业债务履行机制, 尤其是完善的破产机制为基础。

三、小结

从国外文献来看, 几乎所有研究都是以詹森和迈克林的代理理论为基础或是它的发展。概括起来主要从代理成本、交易成本、控制权争夺等不同角度考察了融资结构、代理成本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其中以詹森和麦克林 (1976, 1986) 为代表, 梅耶斯 (1977) 等都研究了融资结构与代理成本的关系, 他们证明了举债的边际代理成本是企业融资结构中举债数量的增函数。

从国内学者的研究来看, 潘敏对融资结构、公司治理这一命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但对融资结构与代理成本的关系还缺乏进一步深入研究。

吕长江和张艳秋等人的实证研究亦是建立在詹森和麦克林的代理成本理论的基础之上, 从代理成本角度得出了中国上市公司最优资本结构, 但他们的实证研究基本上以线性研究为主, 注重样本研究, 但选择的样本较小, 很可能有偏误, 而且近年来上市公司的融资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 对中国上市公司代理成本最低的最优资本结构还应该进行更严格的实证检验。

参考文献

[1]M.C.Jensen, W.H.Meekling, 1976.Theory of Firm:Manageria1Behavior, Agency Cost and owner 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Economics, October, (4) :305-360.

[2]M.C.Jensen, 1986.Ageney cost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6:323-339.

[3]Myers, Stewart C, 1977.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Borrowing,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 :147-175.

[4]Armen A.Alchian, Harold Demsetz.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2:777-795.

[5]R.H.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16) :386-405.

[6]潘敏.资本结构、金融契约与公司治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

[7]吕长江, 王克敏.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股利分配及管理者股权比例相互作用机制研究[J].会计研究, 2002, (3) .

[8]苏启林.代理问题、公司治理与企业价值——以民营上市公司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 2004, (4) .

[9]杨兴全, 郑军.基于代理成本的企业债务融资契约安排研究[J].会计研究, 2004, (7) .

[10]张涌.从代理成本角度看中国国有企业融资结构的确定[J].金融研究, 2000, (12) .

债券发行人委托代理问题研究 篇11

关键词:债券发行 委托代理问题 在职消费 资金监管

近年来,关于上市公司管理层高额在职消费问题屡屡见诸媒体。华东师范大学杨蓉教授基于对1320家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表明,平均在职消费均超过高管平均薪酬的2~50倍,这是典型的委托代理问题,即因资金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经营者可能做出违背投资者利益的行为1。国外曾有学者指出,过多的自由现金流是产生委托代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债券融资与银行贷款是企业融资的两种重要方式。在债券市场深入发展、信用风险可能增大的背景下,债券发行人是如何使用债务资金的?债券发行人在债券融资过程中是否存在委托代理问题?这些都与债券投资者的利益密切相关。

两种融资方式的比较:债券融资与银行贷款

笔者分析了历年非金融上市公司获取长、短期贷款的情况,从总体上说,非金融上市公司获取的长期贷款远少于短期贷款(见图1),尤其是土木建筑施工、采掘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资金周转周期较长的行业较为突出。而资产结构与负债周期的不匹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管理层的在职消费动机。

资金周转周期较长的企业可能更迫切需要较长期限的负债以匹配资产。对于我国大部分企业来说,债券直接融资可以较好地解决资产负债期限匹配问题,因为与银行贷款相比,债券融资的期限通常更长(见图2)。

此外,与长期贷款和企业债不同,公司债和中期票据并不需要依托于长期项目投资(见表1),多数是以“调整债务结构”和“补充流动资金”作为融资目的2,使得债券发行人有较充裕的现金流。因此,与银行贷款方式相比,这些债券的发行人确实更容易产生以过多在职消费为特征的委托代理问题。

数据分析

(一)构建指标

为了度量公司债发行人是否存在委托代理问题,首先需要构建度量委托代理问题或者在职消费程度的量化指标。

根据杨蓉(2011)、卢锐等(2008)的学术文献,笔者构建了如下三个指标来衡量委托代理问题或者在职消费程度。

指标1:(销售费用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

指标2:(管理费用增长率+销售费用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

指标3:(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流量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

采用以上指标基于下述原因:第一,管理费用涉及高管在职消费的项目分为8类:办公费、差旅费、业务招待费、通讯费、出国培训费、董事会费、小车费和会议费;销售费用中也涉及较多以营销为名的在职消费;而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流量是从现金流量的角度反映相应活动的现金支出。第二,对于为了配合销售而出现的营销费、差旅费、招待费的增长,不能算作过度在职消费,因此减去相应年度的营业收入增长率。

(二)数据比较

为了增强数据分析的科学性,笔者选择具有可比性的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第一,在债券发行人方面,选取只发行过一次中长期债券(公司债和中期票据)的上市公司,这样其在发行前后几年内都不会因为有其它发债行为而对分析结果产生扰动;第二,选取从不发债,但同时基本面与前述公司接近的上市公司作为对比组。这样做的优点在于去除了那些基本面过差的公司,因而更具有可比性。

笔者判别上市公司基本面的方法是将资产负债率、资产收益率、资产规模、所有者性质(国有、非国有)以及年份、行业作为输入变量,对于每个上市公司每年的数据进行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分析,然后将得分相近(差异不超过10%)的发债公司与不发债公司形成一个配对组,并将债券发行当年(或有基本面倾向得分最接近的一年)作为第0年,发行前1年为第-1年,发行后1年为第1年,以此类推。

最终得到2002—2012年的334家上市公司样本数据,其年报财务数据均来自于CSMAR数据库(两组数据的对比分析结果见图3—图5)。

通过两组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在发债组发债年度(即第0年)之前,两组数据在总体平均值上差异不大,虽然有所起伏,但呈随机波动状态。但在债券发行当年及此后第1、2年,三个度量委托代理问题的指标均呈现较为一致的趋势性变化,即发债组明显大于不发债组,说明债券发行人确实在融资后营销、日常管理花费和高管在职消费等环节中间出手变得更加“阔绰”,因此,充裕的现金流带来的委托代理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数据支持。不过,这样的情形并不会持续太久,面对偿债的压力,在债券发行第3年开始三个指标都出现了显著回落的趋势。

(三)结论分析

本文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债券发行人在获得大量资金后,存在短时间内由于缺乏预算硬约束而出现以过多在职消费为特征的委托代理问题。然而,这一问题目前在业界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其原因在于,目前我国公司债券发行主体规模偏大,整体评级较高,即使出现一定程度的委托代理问题,也不会对发行主体的偿还能力产生实质影响;与股权投资者不同,债券投资者对于利润指标并不十分敏感。

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未来我国对于债券发行主体的要求放宽,可能将有越来越多低评级的高风险企业涌入债券发行市场,信用债的政府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也不会永久持续,在此背景下,债券发行人获得融资后的资金使用与监管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

政策建议

笔者认为,由于委托代理问题发生在融资之后,在事前难以量化,面对未来不容忽视的信用风险,加强必要的资金监管和完善债权人治理是解决资金滥用风险的必由之路。

(一)对于高风险债券实施账户监管

债券融资尽管具有金融脱媒所带来的宽松和便利,但这样的宽松和便利不能等同于忽视风险。资金监管是银行保障信贷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高风险的债券来说同样可以借鉴。事实上,海外市场就有类似的措施。比如,美国垃圾债市场初期的利息支付保证制度规定,发行人必须建立一个交由第三方托管的储备账户,将债券发行所得资金按规定比例存入该账户中,该账户中的资金只能用于投资政府债券而不得用于经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资金不被滥用。

nlc202309041515

(二)强化信息披露

信息对称性是市场公平交易的保证,也是投资者能够及时发现并控制风险的前提。但应该看到,我国债券市场尚未建立关于债券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的严格信息披露制度,即投资者在事前只知道募集资金用途为“补充流动资金”或者“调整债务结构”,但对于发行人具体如何使用并没有清晰的概念。笔者并非一概地反对必要和合理增加的管理费、销售费用等包含在职消费的项目支出,但应将这些内容以预算化的形式进行披露。在融资完成后,也必须要持续、详细地进行披露,这一点对于非上市和高风险发行人尤其重要。

(三)完善债权人治理

作为利害相关人,债权人逐步参与到公司治理中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趋势。在这方面,我国《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明确规定了“债券持有人会议”和“债券受托人”两大制度,我国的债券持有人介入公司治理机制是一种强制混合制度。这样的混合制度在理论上既承认了“债券持有人会议”的团体性及其参与公司治理的法律主体地位,从而避免了单一债券受托人制度中有时无法代表债券持有人利益的弊端,同时融合了债券受托人制度可以成立常设专业机构来实现日常监督管理权的优点。但在实践过程中,在债券持有人会议召集程序、参与方式、决议事项、受托人资格条件、法律责任以及两种制度配合等方面仍存在不明晰和不完善之处。笔者建议完善相关法规,使得债权人能切实以必要的限度参与公司治理,抑制可能出现的委托代理问题和恶意借债现象,从而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注:

1.委托代理问题在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中普遍存在。由于委托人(资产或资金所有者)与代理人(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不一致,委托人追求的是权益或财富最大化,而代理人追求自己的工资津贴收入、奢侈消费和闲暇时间最大化,这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在缺乏有效制度的背景下,代理人的行为很可能最终损害委托人的利益。

2.公司债、中期票据的募集资金用途并不唯一,有些兼有多项用途。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印颖 孙惠玲

参考文献

[1]杨蓉,《垄断行业企业高管薪酬问题研究:基于在职消费的视角》,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33~140.

[2]卢锐等,《管理层权利、在职消费与产权效率》,载《南开管理评论》,2008,11:85~92.

债权的代理成本问题综述 篇12

关键词:代理成本,债务融资

现代公司是团队力量的集成, 涉及到很多鲜活的个体, 包括经理层、雇员、股东和债权人等。长期以来, 经济学家都习惯的假设和认为这些当事人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取向, 但是, 经济个体间其实却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 公司一直在努力协调这些矛盾。过去三十年里经过经济学家们的努力, 已经形成了所谓的“代理理论”。严格来讲, 代理理论是金融学、经济学和财务学交叉研究成果之一。正是代理理论的出现使得我们对企业这个“黑匣子”的内部构造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

伯利和米恩斯1932年在《现代公司与私有产权》一书中, 首开代理成本理论讨论之先河, 这种成本好像是现代股份公司的必然产物 (德姆塞兹, 1980) 。书中首先讨论了两权分离带来的问题———“所有与控制导致了这样一种局面:所有者和最高经理的利益可能存在不一致, 也经常不相一致, 在以前限制经理权力的许多制约机制已经消失了”。股东监督管理的成本可能大于获得的收益, 在所有权分散和集体行动成本很高的情况下尤其如此。伯利和米恩斯的论点在经济学家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司的经理层被看作有着自己的利益函数, 因为行动决策的后果的财富效应并不是完全由自己承担, 因此很可能把资源配置到那些没有效率甚至损害股东利益的那些项目上去, 或者出现过高的在职消费、偷懒 (Shirk) 、对引进和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除非新技术符合管理层利益的需要等问题。关于代理成本问题的研究贯穿和体现在大量产权经济学家的文献里。

科斯 (1937) 在《企业的性质》中就写道:与市场利益价格信号配置资源的方式不同, 企业通过权威来进行资源配置, 利用权威配置资源的好处在于节约了市场交易成本, 但同时又产生了组织成本, 两种成本的权衡决定了企业的边界。

而阿尔钦与德姆赛茨 (1972) 则用监督成本概念来讨论企业的代理成本问题。监督成本源于企业的团队生产的性质, 在团队生产中, 由于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对产出做出贡献, 但成员个人的边际贡献是难以衡量的, 因而只能按团队的平均产出替代成员的边际产出来衡量成员个人的贡献, 这就让团队成员有了偷懒的激励。为克服团队生产中成员个人的偷懒问题, 必须有监督者, 从而产生了监督成本。当监督者不是企业的唯一所有者时, 又出现了监督监督者的成本。

但是公司代理问题直到1976年詹森和麦克林 (Jensen and Meckling) 《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和所有权结构》才被正式提出并且在经济学领域产生了巨大反响和在社会科学文献中被引用最多的论文之一。在这篇文章中, 作者正式提出了代理成本的概念, 认为代理成本决定企业的资本结构。把代理成本定义为委托人的监督支出, 代理人的保证支出以及因代理人决策与使委托人福利最大化的决策存在偏差而使委托人遭受的福利损失的总和。詹森与麦克林首先考察了两种代理成本即股权代理成本和债权代理成本。股权代理成本来源于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由于现代企业中经营者所持的股份很少, 因而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形下, 管理者对企业没有完全的剩余索取权, 因此他们不能得到其盈利行为的完全收益, 却承担全部努力成本。因此, 管理者利用其权限谋求自身利益, 如给自己发放各种津贴, 购买高档小汽车和高级办公楼, 营造更舒适的环境等等, 他们可以把本应该支付给股东的或本应该投资的资产, 转为在职消费或非经营性资产, 这种无效性造成的损失由股东承担。为避免和减少这种无效性, 增加管理者所持股份是一条途径特别是增加其所持股份比例, 因此, 债务就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方式, 当一个企业增加债务融资时, 管理者所持股份比例将上升。同时由于债务承诺到期要还本付息, 因此可以减少管理者可用于追求上述各种自身利益的“自由”现金 (free cash) , 因而可以降低代理成本。由于随着债务量的增加, 破产的可能性会加大, 一旦企业破产, 管理者会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被解雇, 不仅影响其当前收入, 也会影响其声誉从而影响其将来的收入, 因此, 债务会促使管理者更努力工作, 更少地消费津贴, 做出更好地投资决策, 减少破产的可能性。然而债务融资又会带来债权代理成本, 其来源于债权人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在企业处于破产边缘时, 股东会倾向于投资风险更大的项目, 使得债权人面临更大风险。因此詹森等人认为, 一方面债务融资可增加管理者持股比例、增加可能对管理者的破产惩罚、减少自由现金等, 从而减少股权代理成本, 而另一方面, 债务融资又会产生资产替代效应、投资不足问题, 从而增加了债权代理成本, 两者的权衡决定了最优资本结构。詹森和麦克林主张, 企业最优的资本结构是由股权融资的代理成本和债务融资的代理成本均衡得到的。

迈耶斯 (1977) 的研究发现企业面临破产时, 即便有新的可以导致价值增加的项目, 股东也不会有动力去投资, 因为在濒临破产的情况下, 将可能使该项目的成本和风险全部由股东承担, 但收益却大部分或全部归债权人所有。鉴于债务融资比例过高的公司易于出现破产, 因而他认为债务比例高的公司可能更易导致放弃价值增加的项目, 这是一种因害怕破产而引起的代理成本。

詹森 (1986) 再次强调债务融资在降低代理成本方面的重要作用, 这是因为:偿还债务和本金将减少公司的“自由现金”, 进而减少经理投资股东不看好的项目的机会。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

潘敏 (2002) 在其博士论文专著《资本结构、金融契约与公司治理》中, 通过对企业融资行为选择中的代理成本、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从理论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融资方式、融资结构等融资行为选择对企业公司治理的影响, 对我国企业股权融资偏好、股权融资资金配置效率低下和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吕长江, 张艳秋 (2002) 具体分析了代理成本的计量及其影响因素。他们在詹森和麦克林 (1976) 的预算———效用无差异曲线的基础上, 推导出代理成本与外部股权存在负相关的关系, 给出了代理成本的两种表现形式—实物消费与闲暇消费, 实物消费是实际支出资金用于在职消费, 闲暇消费是用闲暇享受代替努力工作, 用经营费用率和资产周转率计量相对代理成本, 并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 同时进一步研究了现金股利行为对代理成本的影响, 得到以下结论: (1) 实物消费与闲暇消费是代理成本的两种表现形式, 可以用经营费用率和资产周转率计量相对代理成本, 它们分别与所有者——管理者控股比例负、正相关, 这符合代理成本的性质, 较大的代理成本通常会导致较高的经营费用率和较低的资产周转率; (2) 闲置现金流量是实物形式代理成本产生的主要源泉; (3) 管理者股权比例对代理成本的影响存在区间效应; (4) 现金股利能减少代理成本, 但对于不同形式的代理成本, 现金股利的抑制作用不同。

韩忠雪, 朱荣林 (2003) 通过对跨国公司进行研究, 发现跨国经营对于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存在如下相关关系: (1) 跨国公司的债务融资比率与代理成本、破产成本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且, 公司规模、产业类型、来源国和东道国等四个因素对跨国公司债务融资比率的影响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通过对通常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 如企业规模、代理和破产成本、收益和产业类型等的控制, 与纯粹的国内公司相比, 跨国公司的债股比例较低, 这表明跨国公司受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和国际资本市场缺陷的影响大于跨国公司国际多元化和财务灵活性优势的影响, 因此债务融资成本较高。 (3) 跨国公司国际多元化和财务灵活性的影响表现为债股比例与国际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 随着国际化程度的加深, 国别市场多样化 (多国组织) 和产品市场多样化 (多产品组织) 的深化和整合, 跨国公司的融资杠杆效应也在逐渐加大。

苏启林 (2004) 运用代理理论对2002年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22家民营上市公司治理与企业价值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发现民营上市公司治理包括在股权集中度、债务融资比重、金字塔式控股、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偏离、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价偏离等五个方向上存在着代理冲突, 并指出引发民营上市公司代理冲突的首要原因是现行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股权割裂。基于对122家民营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民营上市公司所有权结构衍生出的代理问题不是很严重;同时大部分民营上市公司债务融资不但不能降低代理成本, 反而提高了代理成本, 导致企业价值的下降。指出了金字塔式控股以及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偏离引发的代理冲突在民营上市公司中刚刚浮现;上市公司最根本、最严重的代理冲突是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割裂导致的控制性个人或家族股东与外部股东的代理冲突, 这种代理冲突的具体表现是:控制性个人或家族股东与外部股东的目标发生偏离, 控制性个人或家族股东不致力于提高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提升企业价值, 相反却偏好于将上市公司边缘化为“圈钱”机器, 并借助其不断掠夺外部股东利益。

杨兴全, 郑军 (2004) 通过研究指出, 通过债务融资契约获取企业投资所需的部分资金是降低股权融资契约代理成本的有效途径, 然而, 企业债务的引入又会产生债务融资契约的代理成本, 股权融资的代理成本与债务融资的比例负相关, 而债务融资的代理成本与债务融资比例正相关。融资契约的代理成本除与债务融资比例有关外, 还受企业债务融资契约构成特征的影响。当债务融资数量不变时, 通过企业债务融资契约构成的合理安排, 能够更加有效地缓和股东与经营者的冲突, 进而进一步降低股权融资的代理成本。同时, 通过债务融资契约的有效安排, 相同数量债务融资的代理成本也会下降。总之, 通过企业债务融资契约的合理安排能够降低融资契约的代理成本, 进而提高企业的价值。然而, 企业债务融资契约的合理安排以发达的企业债券市场和丰富的债务融资工具为支撑, 债务融资契约对经营者约束的有效实现又以债权人的硬约束和完善的企业债务履行机制, 尤其是完善的破产机制为基础。因此, 为使我国企业通过有效安排债务融资契约, 以实现降低代理成本之目的, 应做好以下基础性工作:加快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和债务融资工具的创新;切实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化改革, 培育独立的债权主体;建立有效的企业债务履行机制。

陈耿, 周军 (2004) 研究发现, 各种债权融资方式在克服代理成本方面均具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因此在债权融资中, 应该将各种具体的债权资金搭配使用, 以实现各种融资方式之间的取长补短、相互配合, 最大限度地降低代理成本。而在所有可能的债权融资方式中, 银行借贷与发行债券无疑是两种最为重要的债权融资方式, 在实践中应该主要通过它们之间的合理搭配来实现代理成本的降低。根据我们的分析, 银行贷款与债券不仅具有替代性, 更重要的是, 它们具有相当程度的互补性:银行作为债权人在参与公司治理与监督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而债券则可以及时发出信号, 为债权人的行动提供依据。

王志芳, 油晓峰 (2009) 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债务代理成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 公司规模与债务代理成本显著负相关, 股权结构与债务代理成本显著正相关, 财务能力与债务代理成本显著负相关, 行业指标与债务代理成本的影响不显著。

三、小结

从国外文献来看, 几乎所有研究都是以詹森和迈克林的代理理论为基础或是它的发展。概括起来主要从代理成本、交易成本、控制权争夺等不同角度考察了融资结构、代理成本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其中以詹森和麦克林 (1976, 1986) 为代表, 梅耶斯 (1977) 等都研究了融资结构与代理成本的关系, 他们证明了举债的边际代理成本是企业融资结构中举债数量的增函数。

从国内学者的研究来看, 潘敏的博士论文对融资结构、公司治理这一命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但对融资结构与代理成本的关系还缺乏进一步深入研究。

上一篇:商务谈判中的价格谈判下一篇:利益相关者价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