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皮炎

2024-12-12

异位性皮炎(共7篇)

异位性皮炎 篇1

药疹是临床常见病之一, 近年来有增多趋势, 治疗的关键一是准确判断, 二是果断停用可疑药物, 三是选用合理的治疗方案。对较重的药疹, 及时规范使用激素是很重要的。笔者认为, 准确判断、及时处置和规范治疗, 是有效治疗各型药疹的关键。现将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0例药物性皮炎患者, 男39例, 女51例, 年龄3~80岁, 平均 (38±14) 岁, 14岁及以下8例占8.88%, 15~20岁10例, 占11.11%;21~40岁28例, 占31.11%;41~50岁21例, 占23.33%;50~60岁12例, 占13.33%;61~70岁7例, 占7.78%;71~80岁4例, 占4.44%。

1.2 诊断标准

①出现皮疹前20 d内有明确的用药史[1], 尤其在发皮疹前7 d内有用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解热止痛剂、磺胺、抗癫痫药物、氨基苷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或抗结核药等药物史;②有明确的皮肤损害或皮肤黏膜损害;③排除麻疹、猩红热及食用鱼、虾等异种动物蛋白的诱因[2];④其他全身表现, 如发热、血象升高等。

1.3 治疗方法及转归

本组90例患者中18例采取非糖皮质激素治疗, 一般选用1~2种抗组胺药, 维生素C5~6 g加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 10%葡萄糖酸钙10 ml加25%葡萄糖注射液20 ml静脉推注。72例均使用糖皮质激素, 用量一般是地塞米松5 mg/d或氢化可的松100~200 mg/d加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重症药物性皮炎均使用糖皮质激素, 用量为地塞米松10 mg/d或氢化考的松200~300 mg/d, 同时加强支持疗法, 纠正水、电解质平衡, 积极控制感染, 加强皮肤及口腔护理。必要时加用抗生素治疗。9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2 讨论

药物是药疹发生的外因, 这是不言而喻。药物这个外因中有药物中的杂质、剂量、种类、用药途径、聚积作用及抗原性等诸多因素与药疹发生有一定关系, 但相比之下, 笔者认为药物的抗原性是引起药疹最重要的原因。众所周知, 药物大多数是小分子化学物质, 只能算是半抗原, 它必须与机体内蛋白质结合后变成全抗原, 这时药物才具有抗原性。临床上使用抗原性越强的药物, 其产生药疹的机会也就越多。如抗生素剂、解热镇痛药类、安眠镇静剂、磺胺药制品等四大类, 是引发药物性皮炎最常见的药物, 约占所有药疹的半数以上, 当然还有抗癫痫药、吩噻嗪类等药品所引起的药疹、也甚引人瞩目。在这里必须指出, 昔日认为药疹主要是西药引起的。但最近几年观察, 随着中草药剂型创新改革和临床广泛应用, 由中草药引发的药疹之报告也屡见不鲜, 故应引为警惕。更值得注意的是, 引起药疹的原因, 有时较隐蔽而容易被疏忽, 这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 某些有药物作用的食物或饮料中所含色素或香料, 它们的本质也具有药物之作用。因此, 亦能引起过敏反应;第二, 药物有时以意想不到方式进入机体, 例如饮食注射过青霉素奶牛的乳, 吃含有防腐剂或抗菌制品的食物, 这时药物可不知不觉地进入人体;第三, 交叉过敏, 即对化学结构式相似的药物也引起过敏反应, 象对普鲁卡因过敏的人, 服用磺胺药后也可以引起药疹, 因上述二种药物化学结构式很相似, 以上情况, 往往可导致误诊, 故应予足够重视。

药物性皮炎的诊断有如下特点:①用药后即发生药疹, 药疹出现时间快慢不等;②停用可疑药物后, 药疹消退;③再次用药后复发。部分复发的药疹性皮炎, 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易与其他皮肤疾病相混淆, 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 需仔细鉴别, 一般从用药致出疹的潜伏期, 发热与出疹的关系及皮疹特点进行综合分析。

一般认为, 常见的致敏药物为解热镇痛药、磺胺药、镇静安眠药、抗生素等。本组患者致敏药物依次为抗生素69.8% (81/116) 、解热镇痛药12.9% (15/116) 、磺胺类7.0% (8/116) 、生物制品2.6% (3/116) , 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中药制剂1.7% (2/116) , 调血脂药和降血糖药各1例。本组致敏药物中抗生素居多, 与有关文献报道一致, 以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为主, 提示抗生素类药物已成为药物性皮炎的主要致敏源;其次为解热镇痛药。对本组患者用药原因进行分析, 发现以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疾病治疗为主, 故抗生素类药物及解热镇痛药的使用较多, 使药物性皮炎发生率增加。此外, 患者自购乱用、滥用抗生素、解热镇痛等药物, 是目前基层门诊药物性皮炎发生率增加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故临床医生在使用这类药物时应提高警惕, 需严格掌握抗生素的应用指征, 并在药物应用前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 合理用药, 以避免或减少药疹的发生。

治疗建议:①立即停用一切可疑药物;②如果患者无确切感染灶, 即使有发热、血象升高等表现, 也尽量不用抗生素;③补液,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促进残留药物排泄;④一般抗过敏药物, 如抗组胺药、H2受体阻滞剂、钙剂与维生素C等;⑤对较重的药疹, 及时规范使用糖皮质激素, 并防治其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刘辅仁.实用皮肤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257-258.

[2]傅志宜.临床皮肤病鉴别诊断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4:101-102.

[3]赵永铿.常见皮肤病的防治.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2:9-33.

[4]李学玲.常见药物新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92-695.

异位性皮炎 篇2

头皮脂溢性皮炎是指发生于头皮部位,开始为轻度潮红斑片,上面覆盖灰白色糠状鳞屑,伴轻度瘙痒[1] ,皮疹扩展,可见油腻性鳞屑性地图状斑片。头部脂溢性皮炎症状[2] 是头皮有云母状白色鳞屑样斑块,呈大块弥漫状,如繁星点点散布于头皮或发际,用手抓鳞屑纷纷落下。

皮损主要出现在头皮、眉弓、鼻唇沟、面颊、耳后、上胸、肩胛间区、脐周、外阴和腹股沟等部位。初期表现为毛囊周围炎症性丘疹,之后随病情发展可表现为界限比较清楚、略带黄色的暗红色斑片,其上覆盖油腻的鳞屑或痂皮。

自觉轻度瘙痒。[1] 发生在躯干部的皮损常呈环状。皮损多从头皮开始,逐渐往下蔓延,严重者可泛发全身,发展为红皮病。

谨防凉席性皮炎 篇3

/“凉席皮炎”的发病原因

发病原因大致有两个:

一是因凉席材料而导致的凉席过敏症,一般来说,用绳、苇、草编成的凉席容易使人过敏,而使用竹、藤编制的凉席过敏者少。

第二就是受螨虫的叮咬而导致皮肤炎症,出现这样的病症,从皮疹上常常可以觅见针头大小的咬痕或淤点。当然,这两个病因也没有绝对的界限,因为螨虫在咬人的过程中,也能释放一定量的毒素,这种毒素容易使人过敏。

/预防“凉席皮炎”

首先必须选择好凉席。凉席不要选用草席,因为草席既容易生螨虫,草席本身也常常是过敏源;凡是有过皮肤过敏史的人,必须选用精编细织的竹、藤凉席,开始使用凉席时,可适当服用一些抗过敏药物。

第二,要保持凉席的清洁卫生,每年首次使用凉席前,必须对凉席进行高温消毒(开水烫洗),再放到阳光下曝晒,这样才能将肉眼不易看见的螨虫及其虫卵杀死。夏季人体容易出汗,皮屑和尘灰等就容易浸入凉席的缝隙中,加之潮湿环境,就可能滋生螨虫,所以在使用的过程中,凉席也要经常热水清洗、晾晒,做到“一天一擦洗,一周一晾晒”。

/发生“凉席皮炎”怎么办

一旦发生“凉席皮炎”,不可随意搔抓。可先根据皮肤“疹状”特征,分清是过敏还是“螨害”。如是过敏,只要脱离过敏源(如更换凉席或不用凉席),同时服用一些抗过敏的药物和维生素C,三天之内症状即可好转。如果是“螨害”,则在杀死螨虫的同时,可用一些局部外用药治疗,感染严重者,可合用抗生素,一般一周左右即可治愈。当然,用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凉席并非人人皆宜。当人体受寒着凉时,不宜睡凉席。婴幼儿皮肤娇嫩,抵抗力较差,用凉席不当易引起感冒、腹痛或腹泻。原有皮肤病者,特别是老年人,处于衰老中的全身皮肤更易感染,引发各种皮炎。糖尿病患者也不宜睡凉席,因凉席质地较硬,容易擦破皮肤,而糖尿病患者因血糖高,细菌易于繁殖,容易造成皮肤感染。最好在凉席上铺层薄垫子或床单,勤洗勤换。

脂溢性皮炎治疗心得 篇4

脂溢性皮炎的诊断

对于脂溢性皮炎, 一般专业的皮肤科医生容易给出正确的诊断, 即根据患者发病部位 (颜面部鼻翼两侧、唇周、眉周, 头部以颞侧、项部等多发) 、皮损改变 (皮肤初期毛囊炎性丘疹, 继发边界较清、暗红色斑片, 上覆较厚的痂皮或油腻鳞屑) 、伴随症状 (发于颜面部的一般不痒, 头部炎性丘疹可疼痛、形成痂皮及鳞屑可瘙痒) 。部分患者因脱发就医, 仔细分析疾病, 多数由脂溢性皮炎引起, 亦即脂溢性脱发。

脂溢性皮炎的治疗

笔者一般采用中药内服为主, 辅以外用, 前提是患者务必配合。方药来源于岳阳皮肤科的清肺祛脂方 (枇杷叶、生地黄、女贞子、蛇舌草、黄芩、枳椇子等) [1], 一般去生地易沙参, 再根据患者是否有口干咽燥的津液不足指征而选择北、南沙参;如果患者阴虚火旺证明显则去黄芩, 加知、柏;如果患者火旺热盛, 则加用石膏、三叶青等;对于好发于头部的炎性丘疹, 笔者受夏氏外科矿石药使用启发[2], 牡蛎是必不可少, 常和浙贝联合使用。对于证情较重的患者, 可同时给予盐酸米诺环素胶囊100 mg/次, 1次/d或50 mg/次, 2次/d, 1个月1个疗程即可。

颜面部的皮损一般无须外用药物, 建议每天用润肤乳、霜即可, 岳阳孙世道老师曾建议外用硫酸铜锌软膏。对于头屑较多、瘙痒明显患者, 受岳阳顾荻青老师治疗银屑病头屑启发, 外用复方酮康唑乳膏配合洗发膏外洗 (1支上海产复方酮康唑软膏分2次使用, 3~4 d/次, 将药和等量洗发膏揉匀淋湿了的头发, 10 min后清水冲洗干净即可) , 效果明显。

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 脂溢性皮炎的好发人群为中青年。若患者想在最短时间内收到最佳疗效, 且减少复发, 应建议患者务必要生活规律:每晚11:00前尽量休息, 早饭一定要吃, 饮食不可过于油腻或温燥, 每天大便通畅。因为睡得晚, 个体的生物钟被打乱, 精神处于疲劳状态, 内火必生。很多人因忙碌或为了身材苗条或其他而不吃早餐, 日久必然伤胃, 消化代谢必然退步。方便食品方便了生活, 但烘烤煎炸不宜常食。宜荤素搭配, 肥甘厚腻常食必将加重肝脾的负担。大便是人体相当重要的排泄代谢废物的渠道, 如果此路欠通, 毒素重吸收, 内火加重, 火毒叠加必然另寻出路。因此脂溢性皮炎患者必须重视生活规律, 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小结

脂溢性皮炎可以控制, 但难根治。因此患者在寻求治疗时必须告知, 以保证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另外, 为保证治疗效果的持久性, 应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笔者常用“三分治七分养”向患者分析, 希望引起患者的重视。另外在处方用药过程中, 笔者还喜欢使用祛脂通便的决明子;因肺主皮毛, 故用沙参、枇杷叶清肺;蛇舌草清热解毒[3], 清皮肤热毒效更佳, 抑制免疫, 减缓代谢;女贞子滋补肝肾阴, 热久必伤阴, 而肾阴为诸阴之本;矿石类不宜久用, 以免伤胃, 遵循中病即止原则。对于脂溢性脱发, 无须特别地或习惯性地补肾生发, 只要控制好脂溢性皮炎, 头发必然是生的多掉的少, 脂溢性脱发也就治愈。四环素类抗生素米诺环素在脂溢性皮炎治疗中的作用, 主要是抑制油脂分泌、抗细菌感染, 前提是掌握适应证和短期小剂量维持治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必将在临床工作中继续积极摸索, 更好地为更多患者服务。

摘要:目的:脂溢性皮炎发病率较高, 西医治疗效果不佳。本文总结中医治疗脂溢性皮炎的经验, 指出中医治疗联合良好的生活习惯可有效治疗脂溢性皮炎。

关键词:脂溢性皮炎,中医,西医

参考文献

[1]张明, 李斌, 周敏, 等.清肺祛脂方治疗寻常痤疮24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 22 (4) :316-317.

[2]李斌, 王一飞.海派中医传承-夏氏皮肤外科治疗湿疹临床经验[A].2014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 2014.

如何治疗脂溢性皮炎 篇5

1、饮食太过肥甘油腻,食糖、脂肪过多、饮酒、过食辛辣油腻的食物,内分泌功能失调、消化功能失常。

2、痤疮。青春期寻常痤疮或成人痘毒性痤疮没及时根治、或治疗不当,都会造成脂溢性皮炎。

3、护理不当、滥用护肤品伤害了皮肤本身的水油均衡机能,皮肤水油代谢紊乱了。健康皮肤表面的PH值约为5.2-5.5,不利于细菌生长。因为化学物质的侵袭化妆品、护肤品、烫染剂、皮脂分泌增加和化学成分的改变,因而抑制细菌效果降低,使存在于皮肤表面的正常菌群如葡萄球菌,马拉色糠疹菌及链球菌等,大量繁殖,侵犯皮肤而致病。

4、代谢障碍、遗传因素、维生素B族缺乏以及物理、化学刺激,很是经常搔抓或用碱性洗涤用品等均可加重脂溢性皮炎的发作。

5、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细菌感染。在皮脂溢出过多的基础上,脂溢性皮炎可继发真菌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和细菌痤疮丙酸菌感染,并发痤疮症状;还可继发对真菌、细菌的过敏反应,自身的免疫反应还可继发湿疹样病变与播散性脂溢性皮炎的发生。

6、与性腺分泌紊乱有关,为雄激素分泌亢进所致。除此以外,如女性经期综合症等。有的以为有可能与免疫、遗传、激素、神经和环境因素有关。

脂溢性皮炎的治疗方法:

1.一般处理

生活规律,睡眠充足,调节饮食,多吃蔬菜,限制多脂及多糖饮食,忌饮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过度精神紧张。

2.外用药

1糖皮质激素 主要用于炎症较重的皮损,可外涂中效或强效糖皮质激素制剂,疗效好,但不宜久用,尤其是在面部。低效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制剂作用较弱,适用于婴幼儿。

2抗菌药 外涂2%红霉素软膏或凝胶、5%甲硝唑霜或含1%氯霉素和0.1%地塞米松的霜剂。

3硫化硒洗剂 具有杀真菌和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还可减少皮脂分泌及皮脂中脂肪酸的含量。

4巯氧吡啶锌洗剂 巯氧吡啶锌洗头剂的浓度为1%~2%。除外用于头皮外,还可用于其他部位,如面部、眉弓部和躯干部。不用于睑缘,以免刺激眼睛。把该药涂于患处,停1~2分钟后用清水洗去。每日外涂1~2次,当症状已获控制,改为每日1次即可,但必须坚持下去,以免复发。该洗头剂对表皮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此外,还有广谱抗菌作用,并能抑制卵圆糠秕孢子菌生长。

5抗真菌制剂 抗真菌制剂特别是咪唑类的药物有较好的疗效。通常使用含酮康唑2%、伊曲康唑、益康唑、克霉唑、咪康唑、奥昔康唑、异康唑或环吡司胺的洗发剂或霜剂及特比萘芬1%制剂。抗真菌制剂除抗真菌外,还有抗炎、抗菌和抑制细胞壁脂质形成等多种作用。

6硫磺和或水杨酸洗剂及其他 硫磺和或水杨酸具有抑菌、除屑作用,对本病有一定疗效,但比不上巯氧吡啶锌和硫化硒,且刺激性大。煤焦油制剂有抗炎、抗菌和抗核分裂作用,但有色、有臭味和有刺激性,故通常仅用于头皮。

★ 好朋友10岁生日贺词

★ 10岁孩子生日祝福语

★ 减脂课程开场白

★ 春风轻扬,雷锋精神溢三中

★ 网络里漾溢笑容诗歌

★ 西门豹治邺翻译

★ 治超工作安排

★ 10岁成长礼家长给孩子的一封信

★ 十大最燃脂的运动你试过几个

治日光性皮炎五验方 篇6

日光性皮炎,中医称之为日晒疮,其病变主要累及暴露的皮肤区域,如面部、颈部、胸背部及手背部等。患者自觉皮肤灼热刺痒或疼痛。临床采用下列验方治疗此病,疗效较好。 方一:生石膏15克,大黄12克,薏苡仁、太子参各10克,知母6克,甘草3克。水煎3次,合并3次所煎汁液约600毫升,冷却后分3次服用,每日1剂,一般连用1-2周可愈。 方二:千里光50克,大黄30克,用70%酒精400毫升密封浸泡1周后备用,每次使用时用棉签蘸取药液涂擦患处,每天3-4次,適用于轻度日光性皮炎。 方三:马齿苋、苦参各30克,甘草10克,水煎后冷湿敷患处,每次20-30分钟,每日1剂,每剂药可用3-5次,直至痊愈止。 方四:石膏20克,生地、银花、连翘、大青叶、车前子(包煎)、六一散(包煎)各15克,丹皮、天花粉、甘草各10克,龙胆草8克,薏苡仁3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适用于重症日光性皮炎。注:孕妇禁用。 方五:藿香、青蒿、黄柏、苦参、地骨皮各9克,水煎服,每日1剂,7天为1个疗程,若配合外用药(用当归、艾叶、黄连、甘草各30克,水煎后冷湿敷患处,每次15-30分钟,每日1剂,每剂药可用3-5次,直至痊愈止),则效果更好。 需要注意的是,局部瘙痒时严禁搔抓,以防继发感染;局部禁用热敷。

nlc202309091306

日光性皮炎首选自然疗法 篇7

适当参加户外锻炼,使皮肤产生黑色素,以增强对日光的适应性,或者外出之前做好防护(如打遮阳伞、戴帽子、涂防晒霜等)都可以预防日光性皮炎。万一被“阳光杀手”击中了也不要恐慌,除了晒伤较严重,且伴有恶心、呕吐、心悸等全身症状者要到医院就诊外,症状轻者可以在家里自己解决。治疗日光性皮炎主要包括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两种途径,一般情况下局部治疗即可,全身治疗可以迅速抗炎、脱敏,解除严重症状。

轻微症状的日光性皮炎可以尝试自然疗法,取材虽然简单但效果却很明显。如果皮肤仅有红斑而无水疱,或有细小水疱未破溃的,可以用冰敷的办法缓解症状、保护皮肤,1~2天后红斑就会消失;也可以于日晒后数小时内将芦荟凝胶涂抹在晒伤的部位,芦荟凝胶有缓激肽阻释及抗前列腺素的作用,消炎的同时还能增加皮肤水分。如果红肿明显、且疱疹较多时,可以用牛奶液(将1份牛奶加入10份纯净水中)或生理盐水(将1茶匙食盐溶于500~600毫升水中)湿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敷2~3次,直到水疱消失即可停止。

如果自然疗法效果不明显,可以选择外用药局部治疗。首先用炉甘石洗剂湿敷晒斑,或用2.5%的消炎痛溶液涂抹在晒伤部位;如果疱疹、渗出液增多时,可用2%~4%的硼酸溶液涂抹在晒伤部位。一般情况下,疱疹不必处理,但是要防止感染,也可用消毒针刺破疱疹放液后涂上2%龙胆紫,局部炎症数日即可痊愈。口服药配合全身治疗日光性皮炎,效果会更好。全身治疗首选抗组织胺药解除过敏症状,可以口服2毫克的赛庚啶,每天3次,或者口服4~8毫克的扑尔敏,每天3次,同时配合服用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各0.2克,每天3次,或烟酰胺每次100毫克、每天3次,补充维生素可以阻抑或减弱光敏作用。水肿厉害的话,应到医院进行治疗。

小贴士:避免用药误区

过去常用激素类药物治疗日光性皮炎,常用的有每天口服强的松30~40毫克,或者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现在的研究认为,治疗日光性皮炎应该避免用激素类药物,原因有两点:首先,激素类药物副作用大并且容易形成药物依赖;其次,日光性皮炎的根源是皮肤对日光中紫外线过敏出现过敏免疫排斥,治疗的核心是对紫外线过敏进行彻底脱敏,并对已经出现的炎症进行消炎,只有修复皮肤对紫外线和各类辐射的耐受性,才能从根本上阻止炎症的复发。

上一篇:政治理念:经济实力下一篇:错题资源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