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任务

2024-10-15

高考任务(共11篇)

高考任务 篇1

任务型阅读是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产物, 是评价多元化体系的一种新题型。它最早出现在2008年江苏高考英语试卷中。任务型阅读的主要目的在于考查学生阅读文章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所给的语言材料的基础上, 理清脉络和审清题意, 完成相关文字表达任务。江苏省英语命题专家对此题型做了大量研究, 最终确定了表格形式的任务型阅读。

一、任务型阅读命题根据和目的

任务型阅读的命题依据是:《江苏省教学要求》中的语言技能目标描述及教学建议 (八级) 中增加的读写要求 (任务型阅读) 。

读: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 从多种媒介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 理解文章结构、图表信息、逻辑关系、作者意图等。

写:能根据所读文章进行转述或写摘要, 且能用文字及图表提供的信息写短文、叙述事情或表达。

所以, 任务型阅读把阅读和写作二者有机结合, 着重考查学生读与写的综合能力。

任务型阅读的任务与平常阅读理解的选择题或表达自己观点的题目是不一样的, 它要求学生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 或完成相应的信息匹配, 或完成相应的图表, 或完成相应的文字表达, 从而有效地考查学生利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二、任务型阅读题型结构及特点

经过近几年高考的改革, 任务型阅读已经确定了命题模式。此题型是先在短文后给表格, 表格有两种:一是方框图表, 二是结构图表。学生根据短文所提供的信息用最恰当的词完成与短文相关的表格, 每空一词, 每题一分。题目综合性强, 有利于考查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有助于学生形成主干信息与分列信息相联系的意识, 同时, 表格型任务阅读也兼顾考查语言知识。对表格中的内容设空, 与其他填空题一样, 要求所填的词符合语法。因此,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不仅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要设法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三、任务型阅读解题步骤、解题方法

任务型阅读作为高考英语试题中一道关键性的题目, 学生在作答时, 不能很好地把握并理解文章结构, 也很难用恰当的词及形式填写图表中的空格, 有的学生一遇到此题就会紧张, 不知所措。从2008年以来学生得分不是很高, 教师要注意指导他们解答此类试题。此类试题的解题步骤如下:

1. 略读。

快速浏览文章, 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略读时, 重点关注问短的第一句, 因为英语短文第一句通常是主题句, 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内容。

2. 扫读。

扫读主要对象是图表。通过对图表的把握, 就知道命题人想考什么, 应该从哪个地方下手, 从而带着问题找读。

3. 细读。

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分析整合信息, 仔细斟酌, 准确表达, 确保采用最恰当的形式。

4. 复查。通观全文, 复读检查, 确保准确性。

任务型阅读对学生要求很高, 所以要想在这道题上得高分很不容易。这就要求学生在基本功扎实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解题技巧。

首先, 做题时要审清题目要求, 尤其是题目说明中的具体要求, 属于哪种情况, 能否在解题过程中贯彻这一要求。其次, 理清文章的结构, 明白短文的写作思路, 这样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就加深了。再次, 认真阅读表格中所给的信息, 注意纵向与横向的联系及表达方式。最后, 看格式, 任务型阅读是主观性试题, 所以答题时一定要符合题目要求、句子结构要求、上下格的要求, 还要注意大小写。书写要认真工整, 不要让阅卷老师读出歧义。总之, 要把图表和文章有机结合起来, 寻找、分析、推理、归纳, 就会得到正确答案。

四、任务型阅读基本功训练

平时训练中, 不要指望一口吃成胖子;不要认为只有做任务型阅读的规范题型才能训练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 可以有目的地加强词形转换, 句子结构转换, 同义词和反义词转换等练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对这种题型进行指导, 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有效巩固语言知识。

1. 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 The economic sanctions could not prevent the____ (develop) of the country.

(2) The new policy was announced________ (official) this morning.

2. 用括号内所给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3) The movie“After shock”, _______ (base) on the rea event, moved viewers the tears.

(4) Though several problems remained__________ (solve) ;he decided to have a drink that night.

3. 句型转换

(1) 词汇间的转换

So many fancy cars are being displayed that I don’t know which to buy.

There are so many fancy cars______ ________that I don’know which to buy.

(2) 非谓语与从句间的转换

The police didn’t inform her of why she was arrested.

The police didn’t inform her_____ _____ _____for her arrest.

(3) 复合句与特殊句式间的转换

It seems that he is the one who is in charge of the factory.

He_____ ______ ________the one who is in charge of the factory.

训练过程中的注意点:

(1) 熟记词汇, 熟练掌握考纲要求掌握的词汇中常用词形的词性转化。

(2) 了解文章结构, 归纳段落大意。

(3) 系统训练, 循序渐进, 最终达到相应的解题能力要求。

五、结语

任务型阅读是检测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把握任务型阅读的特点与策略, 进行充分的训练, 认真分析和总结。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技能训练以外, 还应加强知识链接, 在语言知识的联系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解决任务型阅读题目的能力, 才能保证学生得到较高的分数。

高考任务 篇2

一、高考作文材料思路模型 ① ――适合材料是对立的观点

1、引:概括现象(事件)、摆出优选的几方,表明自己的选择,并确定观点。

2、驳:

(1)提出要“驳”的观点(自己选择的对立面),这是驱动任务

(2)让步承认对方的.优势

(3)指出其不合理性(危害)

(4)联系现实,分析原因

3、立:

(1)表明自己的选择,明确观点,,这是驱动任务

(2))指出其优势(好处)

4、回扣材料,作结论(期望、号召,展望美好图景)

二、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思路模型 ② ――适合几个不同对象,进行比较权衡的材料思路结构

1.起:选定任务,表明态度,开启全文。

2.转:转向肯定其他两个,扣准题意,阐释理由(结果分析)。

3.转:再转,回到肯定更具风采的那个,阐释理由(原因分析、背景分析)

4.承(阐释理由)

证明最具风采原因1:分析材料(比较分析、假设分析)

证明最具风采2:分析材料(例证法、因果分析、结果分析)

5、合:重申论点,结束全文。

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的答题思路

1、体式驱动――写成议论文

2、内容驱动----内容的规定

3、思维驱动----争议的焦点

4、对象驱动----对以上事情你怎么看

以上就是关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列举的两个答题模板。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思路

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分为两部分,阅读材料审题和任务写作部分。要注意:

(一)阅读材料并要读懂材料。我们只有在掌握材料的范围、含意后才能进行写作,所以第一步阅读非常重要;

小编推荐:20xx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素材

(二)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要求考生去发表议论的主题,往往就是材料要揭示的某种主题。所以,考生可以从命题者给出的论题里找到中心词,关键语句,防止离题。

(三)往往这样的命题材料不止一个,所以要仔细分析材料间的异同,为写作做好准备。

(四)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既然是先“读”后“写”,是读后有感而发,那么,“读的内容”和“感的内容”要有机地联系起来,开头要引述材料,后面要针对材料,联系写作任务而写作。

高考任务 篇3

“任务驱动型作文”自2015年出现之后,在今年高考作文命题中可谓全面开花。作为一种命题提法,主要源自于英美日常语言教学和写作教学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其核心是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完成语言交际——口语或书面语表达。国内部分学者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基础上,增加“驱动”一词,用于作文教學。在此基础上,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张开明确提出“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在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能“较好地解决了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作为命题的创新尝试,其主要特点是增强了立意的限控性与思考与感悟的针对性。立意表达集中在相对性区域内,不能信马由缰。思考与感悟必须切近材料或材料所指向的领域。从文体限制的角度看,因为高中作文教学强调思辨性,所以一般高考作文都适合写议论文,而对记叙文的写作限制较大。如浙江卷就明确限定写议论文,而多数高考作文命题要求出现“谈谈”“阐述看法和理由”等提示,因此,记叙文的写作空间越来越小。据此,高中作文教学应该训练学生将议论文作为高考作文的必备文体,而记叙文则是选备文体。

【李正浪/供稿】

高考任务 篇4

早在全国高考浙江卷2005年考试大纲的出炉时, 浙江省内外掀起了多年来少有的波澜。教育界除了对浙江当时取消听力题型和增加单词拼写题型褒贬不一以外, 对增加阅读新题型———任务型阅读还是很欢迎的。然后, 从2007年起, 广东高考卷开始采用信息匹配型的任务型阅读。江苏也于2008年在高考英语卷中引入读文章填写表格的任务型阅读。本文认为, 人们欢迎这种新题型是因为新题型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有利于推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对传统的阅读考查形式进行了积极的补充, 进一步完善了阅读评价方式。但是, 任务型阅读仍然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 尤其是对于使用旧教材的师生来说更是如此。为了适应这一变化, 本文以任务型教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 结合教学评价和语言测试的有关原则, 从教学的实践出发来探讨这一新题型的设计思路, 并根据浙江现行高考大纲设计任务型阅读示例一篇, 以期引起同仁们对这一课题更广泛的讨论。

二、任务型阅读的理论基础和阅读任务设计思路

任务型阅读是新课程标准背景下任务型教学活动的一种类型。语言教学活动中的任务主要是指那些接近或类似现实生活中各种真实事情的活动。学生在执行或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接触语言、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 (程晓堂, 2004)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交际语言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在交际语言教学的过程中, 学习者在表达意义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在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过程中, 学习者通过利用语言去完成接近或类似现实生活中的任务, 从而完成语言的输入和输出全过程。这一教学理念体现了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成果, 有别于传统的句型和语法项目的操练。由于课堂教学中不可能演练现实生活中的所有事情, 那么, 为课堂设计和选择真实的任务就成为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过程。

在进行任务型阅读教学时, 教师选择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材料, 如广告、说明书、招生启示、招聘启示、海报公告等, 再根据所提供材料的特点设计真实的任务。这样,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使用目标语言 (TLU) 获取了信息, 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去完成任务, 最终解决了问题, 从而有效地实施了阅读, 体现了任务型语言教学“在做中学, 在用中学”的特点。

现实生活中通过阅读去完成任务的场合很多, 因此设计课堂阅读教学任务也有很多种思路。有时, 读的任务和写的任务会结合在一起。现行高考中有些省份的试卷就是读写结合的。本文撇开这种任务, 将任务型阅读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读文字 (包括单词、字母等) 完成任务。例如, 把某些物品放置到有英文标志的地方。本文认为, 看纯粹的图形完成任务虽然经常被用于任务型语言教学活动中, 但是, 它不属于任务型阅读的范畴, 因为这种任务不包括读的活动。

2.读带有指示性质的纸条完成任务。即教师将事先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写在字条上, 让学生通过阅读获得指令内容从而完成任务。

3.读文章填写表格所缺信息。这种类型的任务, 如果对所填内容的句法结构要求较高, 则会变成读写结合的任务。评价的侧重点就偏离了阅读这一单个项目。2008年江苏卷就是这种题型。

4.将弄乱了的几个故事片段重新按合理的顺序整理好。这种任务在阅读练习中使用比较普遍。

5.将漏掉的承上启下的句子或段落放到原来的位置。

6.读广告、启事、海报等完成任务。例如, 根据招聘广告选择工作;根据大学简介为求学者选择合适的学校;根据景区特点为旅游者选择景点等。

三、任务型阅读的评价和考试题型的设计

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评价方法有很多。任务型阅读既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策略的有效途径, 同时也是评价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式。通过使用任务型阅读的评价方式, 能够有效地评价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学生提出的要求。从语言测试理论的角度看, 任务型阅读的方式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Construct Validity) 。因为, 任务型阅读测试设计的基本要求与格式以及完成测试任务的过程与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关系紧密。同时, 高考英语题型中出现了任务型阅读, 其后效作用 (Impact) 将会是很深远的。

语言测试要有实用性 (Usefulness) , 因此, 任务型阅读测试 (不包括读写结合的任务) 常会以下面几种方式出现:搭配式、多项选择式和填空式。多项选择式任务型阅读题型与普通的阅读理解在形式上没有差别, 只是阅读的内容和解题的过程更符合人们日常做事的过程。例如, 文中通常是涉及人物和事件的。任务往往是要求学生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所提供的四个选项里选择一个符合文中要求的人或事件。填空可以是根据阅读过的文字内容通过填空的方式完成句子, 也可以根据所读内容填制表格。2008年江苏卷使用的就是这样一种题型;要求考生在处理信息、分析文章结构的基础上以填空的形式完成表格的填制。

从全国高考的角度看, 单列的任务型阅读试题更要求具有实用性, 试题形式要有稳定性, 评分标准要具有客观性等特点。2005年开始的浙江省任务型阅读试题采用选择搭配的形式, 将试题定位为客观题。从答题要求 (Instruction) 的角度讲, 答题要求必须是学生熟悉的, 答题的格式也应该是相对固定的, 这样才能反映应试者完成任务的真正水平。应试者不会因为对答题要求不够清楚而影响了测试任务的完成。Bachman (1997) 认为, 答题要求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应试者明白测试过程和任务、如何测试以及如何判分。全国性的或国际性的测试题型如有更改, 其答题要求和样题一般要提前几年公布于众。例如, TOEFL试题的题型改革要在实施前六年完成。因此, 从这一角度看, 浙江省2005年增加的任务型阅读题的答题要求和试题格式最终做到了保持与大纲样题的基本一致。即包括以下特点:1.搭配型。2.题干第61—65为五个人物的描述。3.选项为六个事件A-F的描述。4.六个选项 (A-F) 中有一个与题干中的五个人物的描述不匹配, 即有一个选项是冗余选项。2007年和2008年的广东卷使用的也是这种信息匹配的任务型阅读, 而且直接叫做“信息匹配”, 作为阅读任务的第二节。与浙江卷相区别的是, 广东省试题是先出现A-F六个信息选项, 然后出现五封读者来信或者五本杂志等, 要求将两组信息进行匹配。

四、根据浙江现行考纲要求设计的任务型阅读示例

第二节:阅读下列材料, 从所给的六个选项 (A, B, C, D, E和F) 中, 选出符合各小题要求的最佳选项, 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选项中有一项是多余选项。

The people below are all looking for someplace to enjoy some kind of activity in Beijing.After the description of these people, there is information about places A—F.Decide which place would be most suitable for the person mentioned in questions 61—65 and then mark the correct letter (A—F) on your answer sheet.There is one extra paragraph about one place which you do not need to use.

61.Stephen studies art in Beijing University.He shows grea interest in paintings and he is especially interested in those oil paintings that reflect the variety of life.

62.Mark has just come to China and he is very interested in Chinese culture.He has been waiting for a long time to have a chance to see a wonderful Chinese acrobatic performance in China.

63.Oscar is a student from Yangzhou University, visiting his friends who share the same interest in music.They are planning to find someplace to enjoy rock and roll and pop songs.

64.Charles works in Siemens Company, Shanghai Branch.He is going to Beijing on business in middle September.He will be free in the evening, so he wants to go to someplace to enjoy some music performed by foreign bands.

65.Carol studies Chinese in Beijing.She is free recently during the day time, so she would like to find someplace where she can attend some kind of activities so that she can learn some details about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A.Ca pital Theatre:To celebrate its 50th anniversary, the China Acrobatic Troupe will present“The Soul of China”, where the seemingly impossible is made real.Chills (寒战) will run down your spine (脊柱) as you watch breathlessly as performers take their art ant the bodies to the edge.Time:7∶30 p.m., September13-19.

B.Huangshicheng Gallery:A group ink painting exhibition is running.About 50 works by 25 young artists including Ge Yun and Yu Yang are on display.Time:9 a.m.-5 p.m.until September 10.

C.The Wangfung Art Gallery:A joint show of oil paintings by10 young and middle-aged artists will be hosted by the gallery.On display are more than 30 of their latest works, which capture the wondrous variety of life in unique (独特的) styles.

D.Anyuan Museum:The National Museum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offers an in-depth study of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from 1919 to 1949.Time:9 a.m.—4p.m., daily.

E.The Olympic Center:“The Fashion Night of Chinese Rock”is set to bring back fans out by the thousands next month.Nine Chinese rock bands will perform at the concert, including older generation bands, middle generation bands, middle generation and some recent arrivals.The audience will be given a chance to decide what songs they want to hear, which is sure to bring a storm.Time:September 16.

F.Grand Theater of the Cultural Palace of Nationalities:La Petite Band, the Baroque Orchestra of Belgium, will perform as part of activities across the world to commemorate (纪念) the 250th anniversary of Bach’s death.Time:7∶30 p.m.September 11-14.

(Key:CAEFD)

参考文献

[1]浙江省高等院校招生委员会.普通高校招生:1:2005年理科考试说明.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5.3.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程晓堂.任务型语言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4]萧春麟, 刘清华.英语测试教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

高考模拟任务驱动型作文 篇5

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副教授主动趴在教室前门,要求学生“凌辱”他。在他的鼓励下,100多名学生跨过了老师的身体。他解释说:跨过老师,只是表象,传递的却是敢于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反抗权贵的精神。

这种事件发生后,社会上议论纷纷,有人疑惑,有人不解,有人肯定。请你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让礼仪与真理结伴而行

吕欣茹

笛卡尔说: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

近日,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副教授主动趴在教室前门,要求学生“凌辱”他。教授想用这种奇异的方法,让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激发学生敢于用真理否定权威,反抗权威的精神。在当时,在他的鼓励下,真的有一百多名学生跨过了这位老师的身体。有人认为有理,表示肯定,有人表认为无礼,表示不解,有人认为不懂,表示疑惑。而我认为:礼与理结合才是教与学的正道。

“古之学者必有师”这是出自《师说》的一句话,意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答疑解难的人”。不管是古代还是近代,亦或者是现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师者“,所以受人尊敬,让人敬仰。因为老师传授的除知识以外,更多的是传授“理”。而中国是一个文明之国,礼仪之邦,“礼”,便成了”理“的制高点。教授的作法有失偏颇,只能让学生从高坡上滚下,所以我认为让学生从老师身上跨过去,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

巴尔扎克说:社会是个沼泽,我们得站在高处。随着时代的改变,科技的不断进步的同时,人们的素养却在退步。学生对老师越发的不尊重,甚至是无视老师的存在。曾有一则新闻报道过:一个刚满十八岁的少年小龙,因为班主任管他玩手机,竟当着母亲的面杀害了班主任。这件事情的**并未真正停止,又出现了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副教授主动趴在教室前,让学生跨过。在这片沼泽里,杂草层生,是怨天空呢,还是怨土壤呢?本来就普遍存在的学生对老师藐视的现象,再加上这类事件的出现,并在社会上掀起热潮,只会让学生更加轻视老师,不尊重老师;只会助长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有损我国教育形象,不利于文明礼仪的传承。

现在人们就认为:权威人士和拥有权贵的人士说的话就是真理的,就是“礼”。就算发现其中明显或不明显的错误,也没有人勇敢的站出来指出。若有人勇敢的指出,便认为是“失礼”,“礼”便没有了界限,“理”也就没有了高度。教授,是权威,人们都称赞他,崇拜他,他的做法便是“真理”。然而,这正是“理”与“礼”的失衡。

现在社会上缺少真正的权威人士,这人有胆识,有“礼”,有正气,知古人,懂来者。用“礼”之雨露,育“理”人才,这是真正权威的责任。在未来,真正受到尊敬的人,恐怕是“礼”与“理”结合的人。孔子,古代的教授,古代的权威,他以“礼”说“理”,古人没有把他拉下马,今人谁又能匹敌。如今,孔子“礼”文化走出了国门,为国家赢得了真正的权威。

当然,我时代更需要没有跨过教授身体的学生,他们懂得尊重,懂得权威,懂的真理,更懂得“礼”数。敢于对“失礼”权贵人士挑战的人,才是真正的权威。作为教授,也应积极主动培养学生用真正的科学真理否定权威,用“礼”反抗权贵的精神。

培养学生具有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反抗权贵的精神的方法有很多,不要用自求其辱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这种品质,不破坏中国传承千年的文化礼仪,不助长学生不健康学习习惯。歌德曾经说过:我曾看到有人一旦从错误中醒悟过来,就像睡醒一样又精神焕发的转

向真理。这才是教授育人的高度。懂“理”有智慧,知“礼”有品位。

在 “礼”与“理”之间维护权威,尊重真理,善莫大焉.让礼仪与真理结伴而行,助力中国文明社会的辉煌。

“真理”与“权威”的较量

王威 一面是创新人才的培养,一面又是尊师重道精神的不断深化,当代呈现出的,行走于“权威”边缘的“真理”,无一不引起轩然大波,面对如此境状,在“真理”与“权威”之间我们应该先“真理”后“权威”,在真理之中寻找权威。

近日,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副教授主动跳在教室前门要求学生“凌辱”他,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勇敢跨过他的身体。面对该教授的如此行为,许多人表示不解,认为这是对师道不尊,而那位教授却解释道:这是在传递敢于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反抗权贵的精神。我认为,用真正的“真理”挑战“权威”,才能真正地“立威”。

林清玄曾言“我们要以全心来绽放,以花的姿态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里的“心”,是用“真理”滋润的。然而,就此一百名同学来看,单是其大胆的勇气就是令人叹服。敢于从老师身上跨过不说,那些学生所考上的理工大学也得600多分,况且不顾别人的非议,依然对追求真理,挑战权威,满怀期待。不要说他们不尊重师道,因为教授的命令就是尊重;不要说他们是在作秀,因为服从就是优秀,不要说他们激进,尝试教授奇异的教法,便是探索精神。这些学生的做法无可非议,如此向上的学生又何尝不彰显着国家所需要的“创新精神”,“探索精神”?

学生敢于突破“常规”,老师敢于唤醒“沉睡”的心,本意是好的,但教授用当校求辱的做法来揭示“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反抗权贵精神”是不是有些差强人意,会不会因此做法而对学生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大师丰子恺曾言:“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大学教授本是德高望重之人,是威严的,是学生们的引路人,是中国的知识份子。代表的不仅是学校而是中国。而此教授却在大庭广众之下做出如此过激的行为,实在不该,不仅辱没了人文主义精神,还破坏了中国数百万年来的师德师礼。由此观之此教育的作法显得不合乎情理,再加上最近各种想要火上一把的网上作秀,这名副教授在网上受到排挤,非议也是难免的了。

话又说回来,老师的这种精神却实值得我们学习,若换个方法调动学生们勇于反抗权威的精神,岂不是一条通衡大道?

龙应台曾说: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软又强韧的细线,将珠子串起成为社会。学生是学习文化的,文化里有真理的种子,作为教授,把真理的种子选出,放在学生手中,让他们去播种,待到山花烂漫时,他们会在丛中笑。那时的教授才是权威,那时的学生才拥有了真理。

在权威与权贵之中,我们不应该空喊口号,而是要拿出伽利略老先生用事实打败亚里士多德的言论的精神;拿出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精神,拿出中国富强才会“权威”的精神。

“权威”常有,而“真理”不常在,用“真理”钉上的“权威”才不会被别人拔出来。

教授与学生之间,就如同权威与真理。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真理”与“权威”之间,维护权威,更应接受真理,尊重创新。

尊严的至高理解

王冰寒

梁文道:浮躁是这个时代的集体病症。而人人缺乏尊严,便是病灶。

近日,武汉大学的一名教授主动趴在门前,要求学生“凌辱”他。在他的鼓励下,100多名学生跨过。他解释说“跨过老师,只是跨过表象,传递的却是敢于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的精神。这一报道,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质疑,有人赞扬,有人反对,教授大概为此背负了很

大压力,真可谓是“尊严千斤”。

一方面质问权威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对尊严的肯定。有人说:教授是成功人士,不守尊严在情理之中。有人说:教授竟然不守尊严,反映他缺少人文精神。这两种意见我都不以为然。我认为,他的行为反映当老师的境界,教授的境界是身在最高层的“尊严”。

就此教授来看,他的行为,不仅要说给学生听,更重要的是做给学生看。他倡导学生敢于实践,敢于创新,就要让学生接受教育中获得知识,可以让学生更加学习更多知识,能让学生尊敬老师,也能让学生更加尊重学生,形成双方互动,双方受益的局面。教授对尊严的理解入木三分!。

然而,尊严有没有境界?有没有界限?有没有准则?平日里家人和朋友都有尊严,但没有一个人去理解它深刻的内涵,也没有人会追究它的界限。但教授不是正在家里吃饭,也不是正在和朋友聊天,而是以一个特殊的身份,在一个特定的场合,参加一个特殊的活动,在这样的时刻,这样的场合,他承担的老师的责任,国家的教育方向。作为大学教授,他更代表了中国教育水平:作为老师,他掌握着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作为将在全世界的媒体中出现的公众人物,他代表着自己:作为大陆同胞,他是与人互通的友谊的信使多重身份的的教授,会不对自己的行为付责任吗?当然不是。他对尊严理解的深刻,为了让学生不活在权威之中,而站出来,这样有错吗?然而,什么是真正的权威? 毕淑敏说:“理解尊严使人优美。”师德,一个人的内涵与格调,在尊严中会得到提升。细品教授的行为,教授的热情追求,探求真的精神体现着他对挑战权威的追求,可是,在这种偏激的追求中,尊严的情感之花却凋谢了。

“尊严是行动,将就的老人对刚生活在社会上年轻人的忠告,尊严理解方可成功。”这是赫今岑说过的一句话。这件事,在某些人看来,这一小事是个无伤大雅的问题,但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值千斤!这种负责人行为,在我们身边,在电视里,在报纸上有多少呢?了了而已。教授的行为固然有道理。从整个国家出发,一切从道德为前提。设想教授这样做,有什么用!有多少人想过。由此观之,一个人的行为也显得符合情理。若是强制或许会少一个创造人才机会的丧失,少一个有责任,有胆识的人才,如何求得圆满,愿教授在道德的基础上,实现真理,获得双赢。

这样的理解,释放自我,赏一幅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树影里,逐梦到天明。

道德与真理的较量

美,不能造作,它自生风的手指,把草地抚弄,要追赶上绿色的波纹,上帝会没法制止,使他永不能完成。

近日,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教授也想创造一种美的教学理念,主动趴在教室门前,要学生“凌辱”他。在他的鼓励下,100多名学生跨过。他解释说:“跨过老师,只是表象,传递的却是敢于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的精神。”这一报道引起轩然大波,有人质疑,有人赞扬,有人反对,他的压力倍增,这真可谓“用心良苦”,“美”在哪里? 一方面是质问权威人才的培养,对真理价值观的弘扬另一方面又是道德的范围。当代呈现真理的,行走于道德边缘的民间时事无一不引起轩然大波,面对如此境况,在“道德”,“真理”之间,我认为I每个人应在道德基础上,保护,支持真善美之举。

就此教授来看,他的行为,不仅要说给学生听,更要做给学生看。他倡导学生敢于实践,敢于创新,就要让学生接受教育中获得知识。此法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的目的是好的,但这样未必达到目的。因此,要在道德的范围来实施,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多知识,能让学生尊敬老师,也能让老师更加尊重学生,形成双方互动,双方受益的局面。教授的热情追求,求真的精神体现着他对真理独有的情感。而周围人一句“不符合道德”而压制·打击,从而失去一个对学生教育的机会,使得他们生活在虚伪的权威中,难道这样可取?教无定法,探索创新,教授的做法本无可厚非,教授没有疯,大学没有掀起波澜,社会

倒先“疯”了一把。

这也难怪,索尔尼琴说,宇宙有多少个生命,就有多少中心。之所以如此,道德与真理没有相容。

教授的行为固然道理,从整个国家出发,一切以道德为前提,设想教授这样做,无什么用处,我什么目的他还会这样吗?由此观之,一个人的行为合乎情理,一切道德的规定无不是为其国泰民安,道德在社会中举足轻重。人们批评与不解,人才的浮出,而如果只因保护人们底线,又有谁为其他人而奉献于付出? 毕淑敏曾说:“道德与真理同时存在,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是的,她说的对,真理固然重要,都离不开道德的范围。道德作为动力,真理作为载体,在社会中流动。

道德与真理之间,道德是死的。道德如若是板上钉钉真理则是木板的位置。此时的人们都不对此“颇有胆识”的教授深入了解,乃至很多人不理解。教授的伟大而勤劳得不到赞扬。如果掀开感性的面纱,想一想,这样做是对道德的不敬吗?不是的,归结原因,是他对道德理解很深,如果他认识不仔细,他会放下尊严,而让学生学习吗? 若是反对这样的行为,社会上将会少出现人才,少个为人民辛勤付出的老师,如何两者兼顾,在“道德”与“真情”的较量中获得双赢,还得教授在道德的基础上,实现真理。“道德”与“真理”之间,维护道德,揭示真理,善莫大焉。

别把“行为艺术”当作“言传身教”

我们的一生是个犯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在人生路上,向后看看,再向前看看,才能走的更远。

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副教授在教学“路途”中,主动趴在教室门前,要求学生“凌辱”他。在他的鼓励下100多名学生跨过了老师的身体。他解释说:“跨过老师,只是表象,传递的却是敢于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反抗权贵的精神。”看到这则消息,对否,错否?不禁深思,这究竟是言传身教,还是行为艺术? 这一“行为艺术”,无疑让张教授做了一次权威与强权。张教授把学生置于两难境地,还逼着学生做出一个选择,这场滑稽的“行为艺术”,没准,却只制造了许多盲从者,他们没有对张教授的“求侮辱”行为作出深入的理性的分析,不明白自己两难的困窘,一味认同一个“人云亦云”的认识,我反对这种打着“言传身教”幌子,炒高自己的“行为艺术”。何为副教授?这是仅次于教授的高等学校教师的最高专业职称。他代表的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所在专业的引路人,中华文化的形象大使。然而,这位副教授却主动趴下,让学生“凌辱”他,此可谓荒谬至极。暂不谈此事过后能否对学生产生正确导向,光看其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这位副教授就大错特错。想传递敢于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反抗权贵的精神给学生的想法是好的。可当他以老师的身份鼓励要求学生“凌辱”他时,他便忘了这个初衷。对学生而言,老师在一定程度就是权威,当他们抬起脚跨过老师的身体时,他们不光不敢反对权威,还被带上了目无尊长的恶名。难道这就是这位副教授想看的的结果吗?难道大学讲堂是为了“行为艺术”而设立吗?难道关于做人的道理是要以这种方式才能传递吗?

“言传身教”不等于“行为艺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前者是脚踏实地,安安稳稳的做事,从最终的结果来使人信服,而不是为了娱乐大众。朱敏才,孙俪娜这对支教贵州的外交官夫妇,放下名利,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山村,这是言传身教;王宽这为戏曲圈里的老艺术家,为救孤,古稀高龄去卖唱,只为让收养的几个孤儿健康成长,这是言传身教;“微尘”“炎黄”这些一心做慈善,不求名利的好心人,有自己微薄积蓄为我们点燃一脉香火,这是言传身教。与这些用实际行动来感化社会,点亮黑暗的人们相比,这位副教授的行为显得那么不值得一提,甚至让人鄙视。

别把“行为艺术”当作“言传身教”,我们应该全面的思考问题,才能做到完美。身为副教

授,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做事之前一定要深思熟路。

别把“行为艺术”当作“言传身教”,我们应该把握一个“度”,才能恰到好处。既让学生认识到这种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不至于搞得如此伤大雅。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的改变后世。

别把“行为艺术”当作“言传身教”,我们遇到的事情应“三思而后行”。别随意低下你高傲的头颅,忍受胯下之辱,副教授从实际行动出发来影响学生吧,有些事情不可急于求成,一蹴而就。

歌德曾言:“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副教授啊,要专心研究学习,尽心教书育人,这不是没有做为,有时你的一个小动作体会比大喊声有用的多!

要想使后世真正成人成林,一定要从实际行动做起,拒绝“行为艺术”。

让“挑战权威”与“尊重他人”同舟而行

赵欣

各有各的看法,是因为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但是有些事,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就如我们所做的选择题,选项很多,但正确答案就有一个。从古至今,中国人几乎都很难接受被人跨过身体的行为。这种“胯下之辱”,被认为是奇耻大辱。

然而,近日,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副教授就主动趴在教室前门要求学生“凌辱”他。在他的鼓励下100多名学生跨过了老师的身体。他解释说:“跨过老师,只是表象,传递的却是敢于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的精神。”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引起了很多人的震惊。我认为这位副教授是宁愿不要自己的尊严都想教育学生们敢于否定权威·反抗权贵。但,应有的尊重呢? 这种从别人身上跨过去的行为却是极不尊重的行为,教授怎么会用这种方法来教育学生呢?我认为这也将会达不到理想中的效果。当这位教授这样做的时候,他有没有考虑到让自己的行为既能教育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又能让学生尊重老师,传扬美好品德?

挑战权威,反抗权贵,是我们面对德高望重,德高位重之人,勇于说出自己的观点,是我们在面临极大压力时的果敢挑战,是我们在反驳别人时的尊重他人。在这件事中,到底是要看清教授所说的目的,还是看重教授所作出的行为背后的“礼”?或许有人赞赏这位教授的牺牲精神,也或许有人夸奖他的伟大,但我们掀开这感性的面纱,用一颗理智的态度去仔细品味这件事情时,不禁怀疑这是不是炒作,本该是“授业”教授的他,却为了偏激的教育行为而放弃自己的尊严,花费这么大的代价实是有违教授的风格。如果真炒作起来,也一定会对教授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观之,对于教授自身,自取其“辱”,也实属不应该。但不管怎样,教授既然做出,总该有收场,让教育回归正轨。大学生吗,本该是学识羽翼渐丰,理性光照前程。尼采说:谁终将声震世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是该缄默的时候了,教授,首先应该教好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尊重他人的人。

小泽征尔在参加指挥家大赛时,面对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判委员等几百名国际音乐大师,他坚信一定是乐谱错了,因此而赢得了比赛。对学生而言,这才是挑战权威的正途。挑战权威,就是敢于质疑,敢于坚信自我,但是尊重他人是前提。巴尔扎克说:社会是个沼泽,我们必须站在高地上。这个高地,恐怕就是尊重。

浮躁的社会注定摆不了太安定的书桌,道德沦丧的时代注定象牙塔难保清静,但想一想,春秋那样战乱的年代,孔子的学生颜回尚能在陋巷中“一箪食,一豆羹,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难道现在的教授一定都需要随波逐流。只有回归本真,回归理性,回归真正的尊重,我们的土壤里才不会长出“张教授”这样的奇葩来。王安忆曾说:“ 我劝你们不要急于加入竞争,找到自己的发现才是最重要的。”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坚守住自我,做一个理智的人,而不是学习教授的作法。但我们要敢于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反抗权贵。

在人生路上,让我们以尊重他人为帆,以挑战权威为桨,扬帆起航直达成功的彼岸!

反抗权威何需“凌辱”

李坦坦 大学副教授趴在教室前门求“凌辱”,让100多个学生从他身上跨过去,意为反抗权威。此惊世骇俗之举确能让学生刻骨铭心,出发点也确实为了能让这些高校学生不惧权威勇攀高峰,可这位副教授有没有想过:让这100多个学生跨过去,本身已是让学生服从了他的“权威”,学生作了“配合”,是否意味着常理下仍会服从“权威”而不敢不会质疑?老师的真正目的能否达到?

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思路 篇6

关键字:任务驱动;作文写作

G634.3

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开先生在2015年针对高考作文的特点和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自此之后全国各地针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讨论就进入了如火如荼的时期。在当前阶段,教育实务界和理论界对这种新的作文题型取得了相对一致的见解和看法。高考任务型作文在本质上依然属于新材料作文范畴,只是在其中增加了较为明确和具体的任务指令,也就是教师和学生常常提到的写作要求。鉴于高考作文的题材大多取材于社会生活,并且以议论文为主要主要类型,所以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学生针对特定对象按照要求成文,属于时评的一种类型,具有着针砭时弊的属性。

任务驱动型作文和新材料作文之间依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区别。新材料作文通过分析作文材料并以材料为基础寻找立意点和中心论点,学生需要在论文的主体部分讨论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和客观性。在进入到作文主体部分之后,学生可以抛开材料而论述,在结尾部分扣回材料即可。也就是说传统的新材料作文属于论证式议论文范畴之内,该类论文的写作目的就是论证中心论点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如果试题提供的写作材料恰好是社会生活类的,那么论证式议论文和社会生活评论都可以作为写作选择。而如果试题提供的材料是名言警句类或者格言故事类,那么就只能写成论证型议论文。

任务驱动型论文则在此基础上在论文中增加了明确的任务指令,任务型指令的能够在学生进行应试的时候发挥引导写作的功能,使得写作根据针对性和实用性,让考生能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去思考具体的问题和概念,从多个维度和角度去论证和说理。这些指令能够在思维、内容、文体和方向上起到驱动作用,使得学生能够接受到明确的写作指令。比如说在2015年全国高考作文卷一卷中以写一封信作为文体要求,引导学生对综合材料内的立意和内容进行态度阐释和观点描述。任务驱动型作文给出的材料大多属于争议性材料,所以对学生质疑思辨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生需要按照要求来完成试题所给的所有任务指令来完成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所以任务驱动型作文在行文思路上与新材料作文上具有着不同的面貌,要求就事论事、文明交流、辨明事理。所以,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如何呈现作文写作思路将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接下来笔者将介绍常见两种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思路。

一、通用模式

首先,在作文的开头部分,教师可以教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对论文的材料进行概括和总结,然后通过对试题提供的材料进行简单分析,做好角度选择,从而提出作文的观点,并简单地介绍接下来文章中要探讨的问题。学生在进行写作角度选择的时候,可以像传统的新材料作文一样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先对材料进行分析然后在阐述观念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亦可以先对材料进行分析对关键概念进行阐述,但是并不马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只是为下文的深入分析奠定基础,使得说理更具针对性。

其次,在作文的主体部分,需要对论文的开头部分提出的观点进行多方位和全角度的分析和论述,以就事论事为原则透彻地对道理进行说明和解释,论文的写作应该至少具有一到两次的拓展和两到三个层次,各个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没有具体的限制。在作文的主体部分学生要对分析说理的目的进行介绍,说清楚作文论述的基本点,直指要害并明辨是非,在说理的过程中可以综合采取对比分析、因果分析、类比分析和辩证分析的方式进行对人、对事的分析。为了要让文章更具深度和内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引经据典,在联系历史或者现实的基础上对论据进行论证和印证,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论据的简洁性和客观性,使其在分析问题和事件的过程中自然带出。当然,如果条件不允许的话,学生也可以不使用任何事实和道理论据,直接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做到直捣病灶。

再次,在论文结尾部分,学生需要再次回归到论文材料本身,在结合自己观点的基础上总结全文,实现对主旨的升华,把握主对策的正确性和精确性,做到呼吁号召和倡议劝勉。

二、赞成模式

以2015年全国高考作文一卷为例,该年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大致如下:

父亲在高速公路上接电话,女儿屡劝不止,在迫于无奈的情况下其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在警方核实之后,对该父亲进行了劝诫和教育,并将这个女儿的举报行为公布在官方微博上。该事件一经公布就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和评论,也引发了一些质疑和怀疑。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从父亲、女儿或者其他方中任选一方进行你的观点阐述和态度表明,要求在结合综合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立意选擇和角度选取,完成写作任务。

从这个写作材料来看,教师可以从如下角度教导学生写作:

首先,学生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写作材料介绍。父亲在高速公路上接电话,女儿屡劝不止,在迫于无奈的情况下其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

其次,学生可以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该事件被新闻媒体传播之后,虽然褒贬不一,但是女儿的做法其实在本质上是表达了对父亲的爱和尊重,正因为纯粹的爱父亲,所以才选择这种让父亲记忆深刻的方式来让父亲改掉不良的开车习惯。只要父亲能够理解女儿的爱,那么外界的声音是不足为惧的。

再次,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和多个维度,对当今社会中的不良社会现象进行阐述和分析,表明其深刻的内涵和意义。女儿是在对父亲屡次劝解之后无效,被逼无奈选择的举报解决方式。在相关警方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处罚之后,父亲一方面可以女儿的良苦用心,另一方面则可以改掉开车打电话的不良习惯。女儿的举报行为和我们常说的亲亲相隐的伪伦理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因为这并不是一种告密行为,只是一种从爱的角度出发的警示方式。

参考文献:

[1]构建任务驱动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探析[J].马小芹.新课程导学2014年20期

[2]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的思考[J].朱慧澜.新课程导学2015年25期

高考任务 篇7

正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我认为读写任务备考可以分为二个阶段来完成。

一、初级准备阶段

尽管我认为正式开始写作训练不宜太早, 但一些必要的词汇、短语、各类句子结构和常用句型的积累是必须要在此之前做一些准备的。前者启动太早学生容易疲劳, 后者启动太晚学生容易焦虑, 不利于备考。因为字、词、句的积累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做到的。

所以, 在词汇、短语的备考过程中, 我就借助备课组的集体备课资料进行训练, 主要方式是词汇、短语测试, 有时还对一些写作常用词汇、短语进行听写。句子的训练主要是从往年的基础写作范文中挑出一些好的句子, 将其分门别类整理成每日两句的中文形式给学生翻译, 并每天加以评讲和背诵。以下是一些常用材料模式:

材料一:选择题 (以基本词汇为主) (四) 组

材料二:按要求写出相应的单词 (以写作词汇为主)

81. 除……以外 (prep.) _______ 82. 专家 (n.) ____ _____

83. 期待;预料 (v.) _________ 84. 在……旁边 (prep.) ____ _____

85. 还有, 而且 (adv.) _______ 86. 想法 (n.) ______ ______

二、作文训练阶段

第一阶段的工作是一直要延续到二轮复习结束才可以停止的, 但第二阶段的工作必须在这期间就着手准备。基础写作要先于读写任务开始, 因为前者对句子的要求很高, 如果这部分的训练到位, 后者的训练障碍就扫除了一大半, 剩下的就只是一些格式和技巧的东西了。

按照该题型的特点, 我将它分为两部分进行突破。

1. 如何写Summary。

虽然只有5分, 但却是不可小看的分值, 因为它的好坏可能会影响到论述部分的评分。所以我给了他们一些技巧性的引导, 如概括四不原则:不抄袭 (可照抄原词, 不可照抄原句) 、不发挥 (要客观, 不可主观) 、不细节 (忽视细节和次要信息) 、不超数 (30-40字之间) 。除此之外, 文章的体裁直接决定了概括要抓的要点。

1) 记叙文:学生只要了解文章当中“什么人、发生什么事、结果怎么样”就足够了。另外再加上一些常用开头语, 如The story/passage is about...;The writer/author tells us about...;The story mainly tells us that...等。

2) 夹叙夹议:“什么人、发生什么事、结果怎么样、说明了什么道理”, 常用开头语, 如By presenting the exam-ple of..., the author shows us that...;概述故事:By presenting this story, the author wants to tell us that...;The author told a story that..., conveying/indicating us...等。

3) 议论文:这种体裁可以分成两类, 即观点对比类和非观点对比类。

观点对比类, 由于这类文体的观点比较明显, 无需过多概括, 所以只要套用一些句型结构就可以了。如Somthink..., as/because... However, some prefer to do..., saying/believing...等。

非观点对比类, 多采用全文概括结合段落大意概括的形式, 语言表达常用四大招: 句型转换、同义词替换、提炼关键词、主题句+支撑句。

2. 如何写好论述部分。

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经常无话可说, 还有就是段落之间的衔接很生硬。针对这些现象, 我叫学生在论述之前一定要先写好一个提纲, 再列好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句。这些内容准备好之后, 草稿都不用打, 就可以直接照着提纲陈述论点, 绝对不会出现无话或衔接生硬的现象, 省时且效果也不错。例如:

1) 为什么有学生逃学的现象?

Key sentence: I am so sorry to hear the story. Personally, I think...

Key points: feel stressed; feel guilty about poor performance; get tired of studying

2) 逃学有什么危害?

Key sentence: However, there is no doubt that...

Key points: dangerous; make their parents worried; fall behind

3) 你认为应该如何杜绝逃学现象?

Key sentence: From what has been mentioned above, we can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Key points: be told the danger; help poor students to make progress; give more confidence and care

浅谈高考英语任务型阅读解题方法 篇8

一、答题思路

1.通读全文,了解大意。任务型阅读也是阅读的一种,与阅读理解没有本质的差别,改变的只是练习的形式。答题前先要依据不同文体通读全文,了解全文的主旨大意。常用的方法有:略读(skimming),查读(scanning),快速阅读(fasting reading),细节阅读(detailed reading)等等。遇到说明文,可以使用略读skimming,抓住每段的主题句;遇到记叙文,可以使用查读scanning和细节阅读detailed reading来获得所需信息。2015年江苏高考英语任务型阅读,文章比较长,不少学生一看到试题还没有开始做,心里就开始发慌了,这非常不利于答题。我们应该静下心耐性阅读文章,综合应用上面所提到的方法,抓住一些段落主题句,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旨大意,这样对我们后面的答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当然,就今年的题目来说,要拿高分实在不是容易的事情。

2.分析文章,注重结构。不管何种形式的阅读,学生必须要知道如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在的逻辑关系。江苏近几年高考常考的题型是图表型和树状型,表格一般都有大小标题。所以在平时训练的过程中,学生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这方面的做题能力,要更多地关注篇章结构及段落间内在的逻辑关系,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态度,逐渐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做多想,融会贯通。俗话说“熟能生巧”,只有经过大量的练习,才能掌握做题的方法和感觉。题海战术是不提倡的,每天可以限时训练做一篇,但必须认真对待。按照高考的要求,时间最好控制在15分钟以内。平时做练习时,要严格按照这一时间标准,进行有效的限时训练。

在每次考试中,很多同学在第一卷花了很多时间,导致的结果是第二卷来不及做。此外,学生会在书面表达上花较多的时间,这样一来,花在做任务型阅读上的时间就更少,结果正确率就不高了。所以,平时做题就一定要限时,而且不允许查字典。觉得奇怪的同学也许会想“为什么平时练习的准确率很高,但每到考试就考不好呢?”其实主要是平时做题没有限时,有时还会查查字典,心里不紧张,自然就做得好。另外,在做题时要养成经常思考的好习惯。每次老师评讲练习,不是简单地纠正错误答案,关键要思考为什么做错,问题究竟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从中不断吸取教训,避免今后再犯同样的错误。

4.勤记词汇,日积月累。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词汇量的积累,没有足够的词汇量,阅读文章看不懂,作文写不出来。对于任务型阅读而言,只掌握了一些做题的技巧和方法而没有足够的词汇量,那肯定做不好题目的,至少考纲要求的词汇和词组必须掌握。在平时的练习中,要注意任务型阅读概括性词汇和常用词汇的积累,特别要关注一词多义,不断强化,加深记忆。遗忘没关系,下次遇到再强化记忆。只有不断反复才能记住越来越多的词汇,为做好任务型阅读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解题技巧

1.认真审题,读懂题意。审题时要看清题目要求,做到心里有数。这种题型通常在短文前有一段文字说明,考生在做题时,应认真读懂题目的要求,然后才能根据文章的大意去完成具体的任务。题目要求是请认真阅读下面短文,并根据所读内容在文章后表格中的空格里填入一个最恰当的单词。注意:每个空格只填1个单词。只有正确的审题才能获得正确的信息,才能保证答题正确。

2.快速阅读,掌握大意。做题之前快速浏览文章、了解大意、了解文章的体裁、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态度。读懂短文是解题的第一步和关键的一步。因为只有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找出表格中的有关信息。需要提醒一点,如果表格前提供了小标题,就要特别重视,因为它往往是段落的主题句,而且读懂了标题有助于理解所给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

3.细读表格,完成题目。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后,结合所给图表的内容,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得出正确答案。在做题前,我们对图表的内容要心中有数,对图表的结构要清楚。根据文章里对应的信息分析该空需要填什么形式的单词,是名词还是动词,是现在分词还是过去分词。同时注意首字母的大小写,尤其是标题的大小写,单词的正确拼写等。做题时,按照“先易后难,各个击破”的原则,不要在某个问题上浪费过多的时间。

4.复读全文,核实答案。在填满十个空格完成任务后,必须再结合所给文章,结合表格内容认真检查,看看所填单词是否符合文章内容,单词拼写是否正确。特别要记住书写工整,答题规范。另外,还要注意使用正确的词性和词形,如名词的单复数;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的过去分词或现在分词;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三、遵循的原则

1.循序渐进。众所周知,任务型阅读是对学生语言综合能力运用的考查,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在解答任务型阅读题目的时候,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只有坚持有效的训练,学生的自信心才能得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才能渐渐提高,学生对任务型阅读题型的兴趣才能慢慢培养起来。

2.有效阅读。很多学生对任务型阅读产生畏惧心理,一篇高质量的任务型阅读题又具有一定的难度,我们的学生往往在此题型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但正确率较低,长期下去养成了诸多不好的做题习惯,因此我们教师必须通过限时阅读、有效阅读及阅读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任务型阅读的有效性。

高考任务 篇9

一、高考前复习的主要特点和任务

(一)存在的问题更隐蔽顽固 需要定点突破

虽然经过了详尽而全面的新课教学,还经过了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第一轮复习的反复,学生中仍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疑难问题. 并且这些问题更隐蔽、更顽固从而也更难解决,是学生进一步提高成绩的瓶颈. 因此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寻找和研究这些顽固性的问题,寻求有效的突破方法,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水平再上一层楼.

(二)学过的知识方法零散 需要整体把握

在新课教学到高三第一轮复习,对于知识内容及其应用挖掘得很深、很细,学习了大量的推论性知识和解题方法. 但正因为这样,使人感觉到所学的知识很多很杂很零散,没有整体感. 如果说,以前的学习是从薄到厚,那么,高考前的复习需要实现从厚到薄;以前的学习总结出了解决各种具体问题的方法,高考前的复习需要回归基本方法.

(三)直面高考 需要复习更有针对性

从某种角度讲,整个高中的教学,都是为了高考,但在高一、高二乃至高三第一轮复习,我们更注重于让学生全面掌握、深刻理解教学内容. 进入高三第二学期,应对高考成了直接的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必须直面高考,适应高考,才可能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2009年开始的浙江省自主命题的高考理科综合试卷中的物理试题,有如下鲜明的特点:重视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重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循教学指导意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验基本素养. 考前复习必须针对这些特点,才能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四)偏于解题训练 需要完善知识基础

当今高中物理教学的现实是,在新课之后,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解题教学,期望通过讲练题目,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时间的解题训练,学生能熟知常见题型及其解题方法,但也因为如此,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可能被应用所绑架而趋于片面甚至机械,对于解题中不常用的知识趋于淡忘. 为此,考前应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以全面准确地了解高考要求的知识内容.

高考前的教学还有其他一些特点和任务,如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心理焦虑,需要教师调适;经常考试,学生发挥易失常,需要教师指导应试技能等.下面只讨论基于前述四个特点和任务的教学策略.

二、高考前复习的若干策略

(一)找准症结 攻克顽固性问题

经过新课教学和第一轮复习之后学生中仍然存在的问题,都是错误原因十分隐蔽和顽固的问题.有一些问题表面上很简单,但有很多学生出错,有些问题讲练过多遍,学生仍然不会. 对这些问题,教师再次从理论上做分析,同样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对这样的问题,学生的头脑中一定存在着深层次的原因,只有找准原因,采取相应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纠正错误.

学生错误的原因不是显而易见的,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去寻找. 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想象代替学生的真实,而应该透过学生的真实想法分析错误原因.可以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想法,或者直接询问学生,与学生对话,从中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例1如图1,物体A叠放在物体B上,B置于水平面上,B的上表面水平而粗糙. 用向右的水平力作用在B上,A、B均静止.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B对A的摩擦力向左

B. B对A的摩擦力向右

C. B对A的摩擦力为零

D. 稍微增大F但B仍静止,B对地面的摩擦力增大

这是一个十分基本也十分简单的有关静摩擦力的题目,答案是CD. 但高三的一次考试中,很多学生选了BD. 对于学生错选B,教师感到不可思议,因为以前多次分析过:如果A还受到B对它的摩擦力,不管这个摩擦力是向左还是向右,它都不可能处于静止状态. 学生到底是怎么想的?通过询问知道,学生认为:在F作用下,B将向右运动一点,这样B对A、对地都有向右的摩擦力. 教师意识到,学生说的是刚加上力F瞬间的情况,这时各接触面的形变如图2,B确实对A有向右的摩擦力. 了解了学生错误的原因,也就有了纠正的方法,教师只要问学生,A、B能静止于图2的状态吗?学生马上就知道,最终A、B应静止于图3的状态,这时B对A没有摩擦力. 不破除学生的错误观点,就不能使他们建立起正确的观点.

(二)回归基本知识、基本方法 厚实应试基础

高考重视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理解的考查. 浙江省这6年高考理科综合试卷中的物理选择题,几乎都是直接考查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及其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而不是它们在复杂情境中的综合应用. 所以,考前复习首先应着力于让学生深刻理解基本知识本身,而不能只一味地练习情境复杂、关系巧妙的难题.

在新课教学和第一轮复习中,为了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为了能灵活地运用它们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学习一些重要的推论,需要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应用于一些典型情况得到的结论. 但如果学习只停留于这一“繁”、“多”的阶段,学生将只能用各种具体的结论解决对应的具体问题.高考前的复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这些多种多样的结论和推论重新归结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更加深刻、更加灵活,从而能将其运用于各种新情境之中.

例2对电势能概念理解的深化过程

在新课学习中,通过带电粒子在电场力作用下动能的变化,由能量守恒定律推知电势能的存在,得到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的结论.

在随后的应用中,我们会分析各种具体情况.如离场源正电荷越近,试探正电荷的电势能越大,试探负电荷的电势能越小;离场源负电荷越近,试探正电荷的电势能越小,试探负电荷的电势能越大. 再如正电荷顺着电场线方向移动,电势能减小;逆着电场线方向移动,电势能增大;负电荷顺着电场线方向移动,电势能增大;逆着电场线方向移动,电势能减小.

在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之后,教师应该顺势使学生对电势能概念的理解提高到更加基本、更加本质的层次: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时,通过电场力做功,电势能与其他形式的能量在转化中守恒. 当学生真正理解了这点,就能用它解决各种情况中电势能的变化问题.

在第一轮复习中,教师大都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各种复习资料的介绍,向学生传授了大量的题型和相应的解题方法. 尤其是把物理规律在一些具体情况中的结论,当做解题方法使用. 确实,掌握了这些具体的方法,能使学生快速地解决熟悉的问题. 但是,这些方法总是与具体题型相联系的,并不能用它们解决不熟悉的问题. 所以,高考前复习,应该回归由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本身决定的基本方法,基本方法结合问题的具体条件,能解决基本概念、基本规律适用范围内的所有问题.

(三)保证学生思考机会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高考历来重视考查能力,《2015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理科综合物理部分规定:“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 ”

应该说,所有物理教师在主观上都是重视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在于如何培养.

例3 (2009年浙江理综第24题)如图所示,x轴正方向水平向右,y轴正方向竖直向上. 在x Oy平面内有与y轴平行的匀强电场,在半径为R的圆内还有与xOy平面垂直的匀强磁场. 在圆的左边放置一带电微粒发射装置,它沿x轴正方向发射出一束具有相同质量m、电荷量q(q>0)和初速度v的带电微粒. 发射时,这束带电微粒分布在0<y<2R的区间内. 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1)从A点射出的带电微粒平行于x轴从C点进入有磁场区域,并从坐标原点O沿y轴负方向离开,求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

(2) 请指出这束带电微粒与x轴相交的区域,并说明理由.

(3)若这束带电微粒初速度变为2v,那么它们与x轴相交的区域又在哪里?并说明理由.

这里只讨论第(2)小题的求解. 通常教师会向学生讲授如下两种解法.

方法一:作出从不同点入射的带电微粒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圆心的轨迹,如图5中虚线半圆,它的圆心在O点,所以所有微粒都从O点射出.

学生能听懂这种解法. 但学生的问题是:“怎么想到作圆周运动的圆心的轨迹?”这正是需要直觉思维或灵感的地方. 教师直接讲解了,就剥夺了学生直觉地发现的机会,也剥夺了提高直觉思维能力的机会.

方法二:写出磁场边界的方程和圆轨迹的方程

解出两组解:(0,0)和(-Rsinθ,R(1+cosθ)). 第一组解说明所有微粒都通过原点.

学生能听懂这个解题思路. 但有些学生反映:“我也列出了这两个方程,就是解不出. ”有些学生反映:“我只得到第二个解. ”(求解过程漏了一个解). 这里教师以为解方程是数学的事而直接给出了答案,但事实上,这正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的大好机会.

很多教师以为只有让学生学会求解尽可能多的题目,才能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加上越临近高考,教学时间越发紧张,教师手头又有大量的模拟考试题. 于是教师就倾向于在课堂上直接向学生讲解大量的题目. 但是,正如例3的分析所看到的,这样做反而是剥夺了学生锻炼思维能力的机会. 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于独立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只有保证学生的思考机会和思考时间,让学生投入于解决新问题的探索之中,才谈得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利用实际情境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考试说明》理科综合物理部分特别提出:“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重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并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

试题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是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物理试题的重要特色之一. 例如2014年高考浙江理科综合物理试题,第15、16、17、23、24、25都是有实际背景的题目,还有第21、22题,本身就是考查实验的实际问题.

例4 (2012年浙江理科综合第17题)功率为10W的发光二极管(LED灯)的亮度与功率为60W的白炽灯相当. 根据国家节能战略,2016年前普通白炽灯应被淘汰. 假设每户家庭有2只60W的白炽灯,均用10W的LED灯替代,估算出全国一年节省的电能最接近()

A. 8×108k W·h B. 8×1010k W·h

C. 8×1011k W·h D. 8×1013k W·h

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建立我国的家庭人口和家庭照明用电时间模型.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假设平均每户家庭有3个人,平均每户每天照明用电5小时. 这样,一年节省的电能为

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核心是从实际情境中建立合适的理论模型,从而把实际问题与理论知识相联系. 只有让学生分析、解决基于实际情境的问题,才能培养这种能力.

(五)着眼实验素养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先看下面两个实验题,它们代表着教师对高考实验试题的两种理解.

例5 (某地模拟考试题)某实验小组要测量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室提供的实验器材如下:

A. 待测的干电池(电动势约为1.5V,内电阻约为2Ω)

B. 电压表V1(0~2V,内阻RV1=4000Ω)

C. 电压表V2(0~2V,内阻RV2约为3500Ω)

D. 电流表A(0~3A,内阻RA=0.1Ω)

E. 电阻箱R1(0~9999Ω)

F. 滑动变阻器R2(0~200Ω,1A)

G. 电键和导线若干

该小组根据以上实验器材设计了如图6所示的电路来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请你写出操作步骤和应该读取的数据(用字母表示);写出电动势和内阻的表达式.

本题答案是,先闭合S1、断开S2,读出电压表V1、V2 的示数U1、U2,再闭合S2,读出电压表V1的示数U′1′,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求出电动势E和内阻r分别为

本题貌似是实验题,实际上只是以实验为背景的理论题,因为它只考虑了实验方法在原理上的可行性,而没有考虑电表读数误差对测量准确度的限制. 要用内阻有4000Ω的电压表去测量只有几欧姆的电源内阻,正如用常用的弹簧秤直接测量一张A4纸的重量,是不可能的.

例6 (2012年浙江理科综合第21题)在“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实验中,某同学经正确操作插好了4枚大头针,如图7甲所示.

(1)在答题纸上相应的图中画出完整的光路图;

(2)对你画出的光路图进行测量和计算,求得该玻璃砖的折射率n=____(保留3位有效数字);

(3) 为了观测光在玻璃砖不同表面的折射现象,某同学做了两次实验,经正确操作插好了8枚大头针,如图7乙所示. 图中P1和P2是同一入射光线上的2枚大头针,其对应出射光线上的2枚大头针是P3和 ______(填“A”或“B”).

本题以让学生在试卷上“做实验”的方式,通过考查实验素养来衡量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这是浙江省高考物理实验试题的主要特色.

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物理学科,通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实验,着重考查学生的实验素养. 实验素养与实验的实践性相关,体现为能够从实验实施、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合理性和安全性等方面考虑问题,能够正确地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能够规范地获取数据、记录数据,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处理数据得到结论,能够正确地分析误差,能够提出减小误差的方法等方面.

要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首先要把实验复习的内容落实于实验素养上,不能只从理论上分析实验问题;其次,依据实验素养的实践性,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学习实验观察、测量、记录和处理数据的基本技能,形成从实验实施的可行性、合理性和准确性考虑问题的方法和意识.

(六)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提高知识的准确性和系统性

新课教学中,教师大多按自己的理解和设计直接向学生讲授内容,因为课本中的练习较为简单,往往是忽略不做或课内完成. 复习教学,教师基本上是讲授各种题型和解题方法,几乎不用课本. 这样,在整个高中物理学习中,学生使用课本的机会并不多.

这种主要依靠教师讲授的教学有如下的不良影响. 第一,学生主要通过听讲得来的知识不够确切,也无法重复巩固. 第二,经过反复的解题应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它的应用方式相联系而可能变得片面,而且对知识的了解也会变得不系统. 第三,不利于发展从文本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本不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 考试的内容一定在课本内容范围之内,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一定与课本中的阐述一致.实验试题考查的实验方法与课本中介绍的方法相同. 并且有些题取材于课本,甚至其中的叙述方式也与课本相同. 例如2014年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第14题中的B、C、D三个选项,都由课本中对应的句子稍作改变而来. 第15题是由选修3-2第五章第5节中“思考与讨论”改编而来.

为了弥补前期学习对于高考内容范围中的知识掌握的缺漏,纠正对知识不正确的理解,考前复习时教师应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以获得对考试内容正确全面的了解.

高考任务 篇10

一、“任务型阅读” (Task-based reading) 的基本理据

在读的过程中, 信息的获取不仅取决于文本本身的难易度, 还取决于学生的背景知识、语体知识和语言解码能力。信息的获取完全是一种交互活动, 相对来说比较复杂, 信息的获取要靠读者的“图式”知识。图式论是认知心理学家用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 它最著名的代表是鲁姆哈特 (D.E.Rumelhart) 。任务型阅读的开展主要依赖于“形式图式”的能力, 而“内容图式”和“语言图式”起辅助作用。它实际上是对已读信息的二次加工的过程, 要求考生归纳概括文中要点, 整合零散信息并且把系统化的信息以表格的形式有序地表述出来, 使零散信息条理化、明朗化、简单化和形象化, 通过阅读表格读者能迅速理清文章结构、获取主要信息、抓住段落主题、了解文章大意。文章阅读之后, 抓住它所提供的信息, 加工这些有效信息。然后, 用恰当的词语完成与短文相关的信息。该题型命题内容宽泛, 伸缩性大, 对考生的词汇储备量、思维的敏捷性和用词的得体性、准确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任务型阅读”的特征

从表面看, 任务型阅读是考查学生的单词拼写能力, 但是和前几年考的“单词拼写”有着极大的不同, 也与2006年始江苏卷的“对话填空”有着本质的区别。任务型阅读考的是语篇的分析能力, 而以往的单词拼写涉及的仅仅是一个微小的“语义场”。任务型阅读是解剖文章的“脉络”, 是文章的结构或者框架, 它侧重考查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词汇能力, 以及其他的语言深层挖掘能力。

三、“任务型阅读”的题解

阅读是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要途径之一, 因此阅读能力的高低也是衡量考生语言能力的标准之一。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高考试题, 可以看出阅读在高考中相对突出的地位, 因为阅读在试题中的分值历来是最高的。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考生在高考中的成功与否, 所以每个考生对于阅读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阅读上去了, 就能做到纲举目张, 促进其它题型的得分。这种灵活性和综合性极强的语言运用题对广大考生来说, 是一种全新的挑战。这种题型对考生提出了三方面的能力要求: (1) 对文章的框架结构及主旨大意的概括能力要强; (2) 对有效信息的筛选提取要准; (3) 语言词汇的表达要精。

在实际的解题中, 学生该如何准确地答题呢?请看下面一例:

阅读下面短文, 根据所读内容在空格内填上适当的单词或短语 (每空不超过3个单词) 。

Britain is a popular tourist place.But tours of the country ha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Good news

Free museums.No charge for outstanding collections of art and antiquities (古董) .

Pop music.Britain is the only country to match the US on this score.

Black cabs.London taxi drivers know where they are going even if there are never enough of them at weekends or night.

Choice of food.Visitors can find everything from Ethiopian to Swedish restaurant.

Bad news

Poor service.“It’s part of the image of the place.People can dine out on the rudeness they have experienced.”says Professor Tony Seaton, of London University’s International Tourism Research Center.

Poor public transport.Trains and buses are promised to defeat the keenest tourists, although the overcrowded London tube is surprising popular.

Lack of languages.Speaking slowly and clearly may not get many foreign visitors very far, even in the tourist traps (圈套) .

Rain.Still in the number one complain.

No air-conditioning.So that even splendidly hot summers become as unbearable as the downpours.

Overpriced hotels.The only European country with a higher rate of tax on hotel rooms is Denmark.

题解:本文是一篇记叙文, 主要谈论了在英国旅游的优缺点, 文章内容较简单, 脉络清楚, 但是从表格的信息来看, 1-4空的答案都需要对原文的信息进行转换, 所以不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很难做出。第1空是根据文章的Free museums.No charge...故得出free of charge (免费) ;第2空根据文中的match, 因此答案应是as good as;第3空根据文中的know where they are going, 与be familiar with意思相近;而第4空从文中的find everything, 可以知道答案为eat whatever you want;第5到第10空基本是文章的原有信息, 一般都能填对, 5.Poor service, 6.transport, 7.foreign visitors, 8.Rain, 9.unbearable, 但是第10空要将文中的European country变成in Europe.

四、“任务型阅读”的备考策略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 任务型阅读主要涉及语篇的解读,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应密切关注每种文体的特征。《高中牛津英语》教材中的阅读篇章的体裁 (题材) 是多种多样的, 作为学生要特别重视自己的老师是如何进行语篇文体的分析的。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各有其写作特点。如, 记叙文中的人物传记一般是按照“人物生平——人物成就——对人物评价”的模式撰写;记叙文的故事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顺序写就;说明文的结构分为引言 (introduction) 、正文 (body) 、结束语 (conclusion) 三部分;议论文是通过论点 (argumentation) 、论据 (supporting details) 和结论 (conclusion) 这几部分展开。在了解文体特征的基础上, 能够迅速归纳出文章的大意, 以及每段的中心, 再认真对照图表上所要完成的拼写任务, 逐一对照原文进行信息的筛选。在答题时, 有的答案可以直接从文章中选定, 而有些答案要靠读者自己去归纳、去表述, 还有的要根据上下文确定词性, 所填单词可能是名词、形容词、动词或其它。考生应十分注意实词的应用, 因为能表情达意的词几乎都是实词。

要解答好任务型阅读题,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 指导学生合理使用多种阅读技巧。

如读到说明文时, 以获取信息为目的, 应使用skimming (跳读) , 通常情况下包含大量信息的说明文比较长, 花很长时间去读懂每一句子是没有意义的, 时间上也是不允许的。所以, 只要抓住某些段落主题句, 抓住关键词, 就能做到省时高效;如读到情节紧凑的记叙文时, 应使用scanning (扫读) 和detailed reading (细节阅读) 结合的方式来获取信息;看到标题或开头段落后进行content prediction (内容预测) 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 把握类型, 有的放矢。

纵观样题内容, “任务型阅读”主要有段意概括型、细节理解型、信息归类型、结构认知型等。

段意概括题目主要考查文章概括能力, 要求考生概括段落的主题, 也就是在段落概括中填入恰当的词。通常所选短文的段落层次分明, 每个段落表达一个主题。

细节理解型题目考查考生对短文的细节把握和理解能力。即使用简单的语句概括文中较为复杂的细节内容, 这种类型的题目常以时间、动作、项目等为线索呈现。

信息类型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主要信息的归类处理能力。通常要求考生把分散在文中的一些关键信息, 根据线索合乎逻辑地归纳起来, 以表格的形式出现, 使读者通过阅读表格, 能更清楚、更形象地了解数据的变化、事物的状态等情况。此类题考查的信息, 通常不集中。做题时, 可先了解表格的设计项目和要求填空的内容, 这样在阅读时就有意识地在关键地方做上记号, 以便有的放矢, 迅速确定答案内容。

结构认知型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基本结构的理解, 要认知文章的结构, 重要的是要弄清文章的写作线索。

3. 充分利用教材, 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习惯。

牛津英语教材阅读策略 (reading strategy) 就专门提到如何培养学生对文章结构分析的能力。英语应用文阅读中有很多有标题 (title) 和副标题 (subtitle) , 阅读时应着重分析副标题是怎样为标题服务的, 也可以鼓励学生给文章加注标题或副标题。另外要指导学生弄清文章的结构脉络, 分清beginning paragraph (s) , body paragraph (s) , concluding paragraph (s) 。阅读训练不能只满足于看懂, 而应该更多地去关注文章的脉络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以及作者的意图, 对文章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和由表及里的推测, 概括出文章的结构与内容。只有这样, 才能站在一个理想的高度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备课组要利用集体的智慧, 把课文改写成高考题型供学生训练。

4.“全面”“利用”。

“全面”, 即全面考虑表格内容:固定搭配、词组、常用 (特殊) 句型、时态、语态、虚拟语气、非谓语动词、从句、与文章内容对应、表中句子结构前后对应, 以及所填的短语在句中所担任的语法功能等。“利用”, 就是利用已经掌握文中信息、已学知识、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等, 准确、得体地填上所缺的词。

5. 注意词形。

在该题型中, 要使用正确词形。也就是说, 所填的词如果是名词, 要考虑是可数还是不可数, 若可数, 注意它的单复数形式;如果是形容词或副词, 则要考虑其是否用比较级、最高级;如果是动词, 要看其是作谓语还是非谓语, 注意其主谓一致、时态和语态, 若是非谓语, 要根据它的语法功能考虑需用何种形式。

6. 规范答题。

答题时, 考生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写出的单词要规范、清晰、准确无误, 杜绝拼写错误。特别要注意的是, 在答案处, 首字母为大写的词语, 其首字母一定要大写。

只要我们弄清任务型阅读题的目的、要求、思路、形式、训练方法等特点, 加强针对性训练, 就一定能扫除拦路虎, 迅速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使学生获取高分, 实现人生的理想。

参考文献

[1]葛春生.精编任务型阅读80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7年.

[2]考试周刊, 2007年, 第55期.

高考任务 篇11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其实质就是有些地方所说的“时评类”作文,其本质依然是材料作文,不过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了明确的指向性任务,意在增强写作的目的性、防止套作。这种作文题重在考查学生对某一事物或社会现象的观点与态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表达的清晰与晓畅。在高考备考过程中,学生对题目中的“任务驱动”指令缺乏必要的敏感,甚至视而不见,仍存在作文时自说自话的现象;语文教师在复习备考或命制模拟试题时,对这种高考新题型缺乏充分的认识,在指导备考、评定学生作文等级时不乏“对不准”的现象。常见的高考作文复习备考多是在训练内容上进行线性系列化训练,如审题立意、材料、文章结构、点题扣题、论证方法使用、拟题技法、开头结尾等。那么“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如何备考?

应试策略一:树立任务驱动意识,明确写作驱动指向。

首先,在认识上,应该把它和对当下流行的材料作文的认识结合起来,视为材料作文的发展。因此,在备考和写作训练中,要遵从材料作文的训练特点,如一篇文章是建立于材料之上,要有对材料的充分分析、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然后,在这种意识中再明确任务驱动的内容,从以往“禁令”式写作要求转向“指令”性要求,并在完成任务的层次、程度上有所体现,并不断追求任务完成的高境界。其次,可适当增加“任务确定”等写作训练系列,增强针对性,避免训练偏差。这里不妨强化“写作任务确定、写作对象确定、写作任务完成程度”等横向训练系列。再次,要在备考过程中及时纠偏,如在每次月考中发现学生在这类作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使训练更有针对性,提高指导的实效性。总之,要让学生有比较明确的任务驱动意识,明确写作要求的驱动指向,做到在驱动力的作用下,选择写作方向,确定写作角度,选取写作对象,这样才能比较好地完成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

应试策略二:抓住材料核心事实,选好角度确立观点。

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作文: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了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了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材料表达的是:①陈父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打电话,家人屡劝不改;②小陈迫于无奈,为了父亲的生命安全,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自己的父亲;③警方查实后,依法教育处罚老陈,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④小陈之行为、警方的做法,赢得了众多网友的点赞,也引发了一些质疑;⑤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其中,①②③是核心事实,④⑤是核心事实产生的影响。那么,立意就应围绕①②③开展。从①出发,可以着力围绕其错误做法展开论证。如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打电话的危害等,劝其注意生命安全、遵守交通法规。从②出发,一方面要突出其举报的意义、围绕其积极意义写作,把这些作为文章之第一部分,另一方面要指出其举报方式值得商榷,以及举报自己父亲与中国传统伦理不一致,并提出自己应对这一情况的做法。从③出发,抓住警方“查实”后“依法”“教育处罚”老陈,体现了实事求是、依法行政等精神,值得称赞;并指出警方把这一事件公布到官方微博上,其主观目的是警醒大众,但客观上将小陈置身舆论的漩涡之中的事实,探讨警方执法是否可以更人性化。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

应试策略三: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

过去材料作文中,材料总是起引出观点的作用。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显著特点。

就全国卷Ⅰ而言,写作时应紧紧围绕材料中的某一方提出观点,展开论证,结合材料向读者入情入理地阐述自己的看法。也可联系类似材料进行类比、辨析,分析事件背后的情、理、法等核心价值观。值得关注的是学生在写作中类比不当,使得说服力不强,造成论证乏力。这里所谓的类比事理,就是同材料中相关方行为在本质上有同一性。

上一篇:ANP模型下一篇:语境层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