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脑电图监测

2025-01-30

动态脑电图监测(精选10篇)

动态脑电图监测 篇1

昏迷是神经科重症, 是脑功能受损的严重阶段, 给社会和家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巨大的心理压力, 因此, 预测昏迷病人的预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探索动态脑电图监测对昏迷病人预后的评估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5年2月—2006年10月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和神经外科的昏迷病人共59例, 男39例, 女20例, 年龄21岁~85岁, 平均62.36岁。昏迷病因:脑血管病39例, 重型颅脑损伤5例, 颅内感染4例, 代谢性脑病5例, 各种中毒及心肺复苏后6例 (包括酒精中毒、安定中毒、摇头丸中毒) 。59例病人中有57例行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 (MRI) 检查, 44例有结构异常, 13例未见异常, 另2例因病情危重未做影像学检查。

1.2 方法

采用北京太阳公司生产的Solar2000N神经中央监护仪和该公司生产便携式动态24 h脑电监测仪, 按国际10-20系统安置8道或16道头皮电极, 用单极导联记录, 记录时间:病人存活时间<24 h者, 监测1次, >24 h者最少监测两次, 隔日1次, 每次记录时间最少60 min, 同时给予声音刺激 (呼唤病人名字) 和疼痛刺激 (压迫眶上神经) 并观察脑电图反应性;每次监测时均进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CS) 评分并记录之, 监测结束后给予脑电图分级, 采用Synek分级系统[1]。

1.3 随访

电话随访, 出院后3个月和6个月各随访1次。

1.4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好转或残疾生存:病人意识转清, 可用语言或眼神、点头等与人交流, 痊愈为不留后遗症或较轻的后遗症, 生活可自理;好转为留有后遗症, 生活部分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植物状态 (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 PVS) :采用1996年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提出的中国PVS诊断标准[2]。本组痊愈、好转或残疾生存为25例, 死亡或植物生存34例。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 统计软件包,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脑电图分级与GCS评分的相关分析

ⅡA级35例, ⅡB级15例, ⅢA 5例, ⅢB~ⅣD 4例。脑电图分级与GCS评分呈负相关 (r=-0.363, P=0.005) , 即脑电图分级愈高, GCS评分愈低, 病人病情愈重, 昏迷程度愈深;反之, 则愈高。详见表1。

2.2 脑电图分级与预后的关系 (见表2)

2.3 脑电图分级与病因的关系 (见表3)

2.4 脑电图纺锤波与预后的关系 (见表4)

本组病例对59例昏迷病人的纺锤波进行专门研究, 存在纺锤波者32例, 其中ⅡA级纺锤波 (+) 26例, ⅡB级4例, 而ⅢA、ⅢB-ⅣD级均为植物生存或死亡。说明纺锤波的出现与否, 好转率有关, 即纺锤波 (+) 者预后好。

3 讨 论

应用动态脑电图监测对昏迷病人进行预后的评估近年来国内外均有一些报道, 但并没有在临床推广开来, 大多数医院对昏迷病人的预后判断还停留在临床观察和GCS评分, 但很多国内外学者认为临床观察和GCS评分多昏迷预后的判断缺乏特异性并且经常出现假阳性, 而且敏感性差, 而动态脑电图监测在这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3]。脑电图对大脑神经细胞新陈代谢有密切关联, 对缺血缺氧引起的大脑损害敏感, 可在大脑损伤可逆期发现神经功能紊乱, 并在其他检查未能发现的情况下发现神经功能恢复, 是发现癫痫活动的最有效手段, 此外脑电图监测还可提供脑功能的动态信息, 有利于实施监测脑功能的变化[4]。

本研究通过对59例各种原因的昏迷病人进行动态脑电图监测, 并同步进行GCS评分, 发现脑电图级别与GCS评分呈负相关, 即脑电图分级愈高, GCS评分愈低, 病人病情愈重, 昏迷程度愈深;反之则愈高。而脑电图分级与预后的关系为脑电图级别愈高, 预后越不好, 脑电图级别越低, 则预后越好, 其中ⅡA级预后最好, 而ⅢA级以上9例全部为植物生存和死亡, 与国内一些学者研究结果相一致。而研究中发现, 幕下病变的6例脑电图分级为ⅡA级, 死亡率为83.33%, 说明脑电图监测不能很好地预测幕下病变的预后, 众所周知, 大脑皮质突触后电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总和形成了脑电图, 而间脑的网状激活系统对脑电图节律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两个部位产生的昏迷机制有很大的不同, 脑电图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皮层神经元的功能状态, 但对脑干的功能状态却无法反映出来[5]。本组对昏迷病人的纺锤波作了专门研究, 结果为纺锤波的出现与否与预后直接相关, 有的学者[6]认为动态脑电图可以观测脑电活动的动态变化, 尤其可以观察病人的睡眠周期变化对预后的判断可能会有一定价值, 目前, 少数研究认为在昏迷后, 睡眠模式的重现和纺锤波的出现被认为有好的功能预后。

本组在研究中对脑电图反应性没有作专门的评价, 但Synek分级已将脑电图反应性纳入分级标准, 有反应性比无反应性预后更好[7]。2000年—2002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一项研究也显示了脑电图反应性和脑电图分级是动态变化的, 与预后有明显的相关性。

动态脑电图监测可以准确地判断昏迷病人的预后, 脑电图的分级、反应性、纺锤波的出现与否均于与昏迷病人的预后密切相关, 但脑电图对幕下病变的昏迷病人的预后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脑电图监测的具体方法, 如监测时间、次数, 动态变化的评估方法等问题尚需进一步的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监测对昏迷病人的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对59例昏迷病人进行动态脑电图监测, 并给予分级, 出院后3个月和6个月各随访1次, 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CS) 评分与脑电图分级、脑电图反应性及纺锤波的有无与病人的预后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脑电图分级与GCS评分呈负相关 (r=-0.363, P=0.005) , 而脑电图反应性的有无及纺锤波的出现与否与病人的预后有关。结论动态脑电图监测可以准确地判断昏迷病人的预后。

关键词:昏迷,动态脑电图监测,预后

参考文献

[1]王晓梅, 宿英英.重症脑血管病的脑电图分级评价标准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5, 17 (5) :283.

[2]《制定我国持续性植物状态诊断标准专家讨论会》会议纪要[J].急诊医学杂志, 1996, 5 (2) :95.

[3]黄华品.动态脑电图分级对昏迷病人预后的评估价值[J].中国临床康复, 2003, 7 (13) :1933.

[4]Joedan Kenneth G.Continuous EEG monitoring in the neuroscience intensive care unit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J].J Clin Neurophysi-ol, 1999, 16 (1) :14.

[5]黄华品.动态脑电图对皮层或脑干病变昏迷病人预后的评估价值[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5, 39 (3) :342.

[6]黄华品.神经电生理指标判断昏迷病人预后的评价[J].现代电生理杂志, 2006, 13 (3) :172.

[7]Gutling E, Gonser A, I mhof HG, et al.EEGreactivityinthe progno-sis of severe headinjury[J].Neurologe, 1995, 45:915.

动态脑电图监测 篇2

【摘要】本文对近5年来应用动态心电图监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报道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动态心电图的应用近况并探讨其对高血压患者的监测价值,以期指导高血压病在临床中的诊断和治疗。动态心电图对临床早期治疗及预防发生心肌梗死及心源性猝死也有着重要的价值。对高血压患者应常规开展动态心电图检查。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高血压病;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54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093-01

高血压病目前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它是我国人群中冠心病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早期发现高血压对心脏的影响,对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phy,DCG)于1957年由美国Holter首创,故又称Holter心电图。

1动态心电图监测高血压病的临床应用近况

1.1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赵英等[1]观察比较了72例原发性高血压的DCG与ECG,发现其对高血压病患者缺血样ST段改变检出率分别为56%和14%,认为ECG的波动与临床症状不完全一致,说明许多高血压病患者存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吕平也认为对高血压病患者行DCG检查是判断早期ST段改变情况比较敏感、安全的方法。

1.2对心律失常的定性分析孙玉敏等对80例高血压患者DCG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分析,发现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及复杂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左室肥厚患者。黄玮等对417例原发性高血压应用超声心动图确定为左室肥厚组210例,无左室肥厚组207例,应用DCG确定为心肌缺血组233例,非缺血组194例,并分析危险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1.3降压药物的疗效评价黄桂[5]对高血压病人在使用降压药前后进行DCG监测,认为高血压病人治疗前后平均心率无明显变化,血压在治疗后明显下降,提示高血压的治疗不是通过减慢心率的方法起效的,且在高血压治疗前后病人的房性早搏明显减少。

1.4监测患者自主神经活动变化丁伟对102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DCG监测总结分析,显示高血压组HRV各项参数均较正常组明显下降。宋浩等采用DCG发现高血压病、脑梗塞患者HRV各项指标均有轻度或中度减低,脑梗塞患者HRV比高血压病患者HRV更为严重降低,并认为HRV是预测心脑血管病人靶器官损害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

2动态心电图对高血压病人的监测价值

DCG广泛应用于高血压病患者的早期诊断、药物疗效评价、自主神经活动以及心脏起搏功能的评价,对高血压患者进行DCG检测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首先,DCG对器官损害的早期诊断优于常规心电图。段红等都发现DCG对高血压心肌缺血及各种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明显高于ECG,说明许多高血压病患者存在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提示有潜在性冠状动脉病变存在,对于高血压这类病人,临床应高度重视,进一步检查及早期确诊断冠心病的存在。张玉芳对未明确诊断冠心病的高血压病患者80例进行24小时DCG监测ST段缺血样改变,与ECG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CG与ECG对高血压病患者缺血样ST段改变检出阳性率分别为55%、12%。提示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是判断早期ST段改变情况比较敏感又安全的方法,对临床早期治疗心肌缺血及预防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有重要价值。其次,DCG可以全面反映高血压患者的心电变化情况。对此类患者临床应进一步检查以发现早期冠心病的存在。而且,DCG可以准确捕获一过性心律失常。秦丕效等通过DCG发现高血压患者有一过性u波倒置,并将其与同步血压监测的相应时间段的血压进行比较。对患者一过性心律失常的捕获不但可以对患者进行早期诊断,而且对疾病的早期保护性治疗也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刘娜琳对96例常规心电图正常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了24h动态心电图检测,51例心肌缺血的患者中有37例ST-T改变时无临床症状,多发生在06:00~10:00。

3小结

高血压病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患之一,是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由于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容易导致心肌缺血。早期的心肌缺血呈潜在性改变,常规心电图尽管是高血压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由于记录时间较短,而且是在相对安静状态下,因此难以捕捉到心电图改变。DCG可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休息、活动、进餐、工作、学习和睡眠等不同情况下的心电图资料,能够发现常规 ECG不易发现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是临床分析病情、确立诊断、判断疗效重要的客观依据。很多高血压患者常规心电图检查无明显异常,而实际很多同时合并有心肌缺血及各种心律失常。这对高血压病的临床诊治及预后都有极大的影响。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DCG监测是判断其早期ST段改变情况比较敏感又安全的方法,它可以早期发现无症状性ST段缺血样改变,为临床早期诊断冠心病提供一定的依据。DCG对监测高血压心肌缺血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特别对无症状心肌缺血具有特别价值。DCG对临床早期治疗及预防发生心肌梗死及心源性猝死也有着重要的价值。所以对高血压患者应常规开展DCG检查。

参考文献

[1]吕平.高血压病动态心电图检测的临床意义[J].华夏医学,2005,18(3):437

动态心电图监测影响因素及对策 篇3

1 动态心电图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动态心电图可以获得受检者日常生活状态下连续24 h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资料, 可以监测到常规心电图不容易发现的改变, 如心悸、气短、头晕、晕厥、胸痛等症状性质的判断;心律失常的定性和定量诊断;心肌缺血的诊断和评价, 尤其是发现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手段;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药效的评价;心脏病患者预后的评价, 通过观察复杂心律失常等指标判断心肌梗死患者及其他心脏病患者的预后;选择安装起搏器的适应证, 评定起搏器的功能, 检测与起搏器有关的心律失常;医学科学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1]等。

动态心电图在监测过程中允许患者从事正常日常活动及适当运动, 有效克服了普通的心电图在检查时受环境、药物产生的不良影响, 提高了心律失常的检出率, 了解心律失常的发生是否同某些活动及情绪变化有关, 尤其是一过性心律失常。在检查心肌缺血方面, 对运动试验有很大的补充。为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方法, 避免了药物使用的盲目性。

2 影响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的因素

2.1 工作人员方面操作不当可使得监测不准确, 如电

极安装位置不恰当, 由于人平卧和坐位时各胸肋体表标志不一致, 尤其是肥胖患者骨标志不明显, 致使定位不准确影响监测结果;皮肤准备不彻底, 可降低皮肤电阻使电极与皮肤之间不能良好地接触, 固定不牢靠, 致使使用过程中电极松动或脱落也影响结果;宣教指导不到位, 做这种检查的患者多数是第一次, 对其缺乏了解认识, 不能准确及时记录休息与活动时间, 以及出现症状时的活动情绪变化感受, 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2 患者方面由于对这种检查缺乏了解, 以及患者本

身就有这样或那样的不适, 既担心检查会造成身体不适, 又担心会查出问题, 难免精神紧张, 恐惧忧虑。使用过程中没有遵守注意事项, 违反操作规程等使得结果受影响。

2.3 其他方面监测仪、电池性能。

3 相应的预防对策

3.1 正确操作:工作人员在为患者佩带仪器时, 注意力集中, 认真细致, 动作轻盈, 准确无误。

让患者采取坐位或卧位, 暴露胸部, 确定导联电极位置:RA———右锁骨下窝1/3处;LA———左锁骨下窝中1/3;V1———右第四肋间胸骨旁2.5 cm处;V2———左第四肋间胸骨旁2.5 cm处;V3———V2与V4连线中间;V4———左第五肋间锁骨中线;V5———左第五肋间腋前线;V6———左第五肋间腋中线;RF———右腋前线肋缘;LF———左腋前线肋缘。选择电极安装的位置最好贴于所选部位的胸骨或肋骨面上, 以减少呼吸运动的影响及肌电干扰[2]。胸毛多者应剃除局部胸毛, 用75%酒精棉球擦拭安装部位的皮肤, 待干后用细砂纸轻擦。先将导联线与电极片连接, 再按正确位置把电极片牢固贴在导联位置的皮肤上, 并用医用胶面适当固定各个电极和导联线, 导联线汇集后用胶面固定在腹部适当位置, 以免患者活动时造成电极脱落。

3.2 心理护理:

通过交流了解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紧张焦虑程度, 给予解释与疏导。讲解此项检查目的的必要性、检查过程, 让患者对该检查有所了解。消除其不良情绪, 取得合作。

3.3 佩带后向患者详细交待注意事项, 以免检测结果受到干扰:

(1) 衣着方面, 女士不要戴胸罩, 应穿宽松一些的衣服。 (2) 可进行日常各项活动, 如上班、散步、简单家务, 但要避免剧烈活动和体育运动, 注意不要出汗潮湿, 否则容易引起相邻电极短路, 致使监测结果不准确。 (3) 不能接触辐射、放射性物质。尽量避免使用手机, 远离高压线、变压器, 不要进行电脑操作, 不要使用电吹风、电烫发、电磁炉、微波炉、半导体收音机, 不要距电视机和汽车发动机太近。 (4) 严禁在佩带时使用除颤仪以及其他仪器检查。 (5) 记录盒不能沾水, 避免震动和磕碰。 (6) 监测过程中不能擅自打开记录盒。 (7) 佩带期间注意避免上肢大幅度摆动, 以及睡觉的姿势最好为平卧或右侧卧位。 (8) 记录休息及活动时间, 出现症状时应详细记录症状起始、结束时间及感受, 当时的活动及情绪变化等, 使患者日常生活与心电记录密切结合, 获得有症状时是否伴有心电变化及无症状时心电有无异常的重要信息。

3.4 经常检查监测仪器设备, 每位患者都要使用新的高能电池, 以保证记录时间。

参考文献

[1]郭继鸿, 张萍.动态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1065~1066

动态脑电图监测 篇4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069-01

长程动态视频脑电图是神经内科常用的检查技术,过去长程动态脑电图电极常用火棉胶固定用丙酮溶解,因火棉胶及丙酮对人体危害大,对操作者和被检查者均不利。后发现用3M 微孔通气胶带固定法描记的脑电图效果与使用火棉胶固定无差异,且伪差少,易于分析。临床上这种操作方法依旧沿用。但是由于胶带直接粘贴头发皮肤不便于取下,取下时被检查者会因胶带粘掉头发而痛苦不堪,胶带粘贴的局部皮肤出现轻度发红和渗液,尤其是小儿皮肤细嫩,操作前后常因粘贴缠扰或取下时撤掉头发而哭闹,而且尚有过敏情况发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记录完毕后用石蜡油浸湿胶带后取下电极,可明显减少患者痛苦,但操作麻烦,还须给患者清洗头发,明显增加了临床工作量。

一直希望找到患者及操作者易于接受的长程动态视频脑电图电极固定方法,通过反复临床实验比较,发现自粘弹性绷带可以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操作方法为(以16导为例),检查前嘱病人理发洗头,将盘状电极涂上电极膏,分别固定在相应的位置后,电极上放上1cmX1cm 的纱布,便于缠扰自粘绷带,然后用自粘弹性绷带(宽2.5cm)从Fp1开始沿、Fpz、Fp2、F8、T4 、T6、O2、O1、T5 、T3、F7、Fp1将头部环绕一圈,以利电极的固定。然后自粘弹性绷带从F7、经F3、F4到F8固定。用自粘弹性绷带从 T3开始粘贴经 C3、C4到 T4。再从T5、经P3、P4到T6固定。重复步骤确定粘贴牢固后,再用医用宽胶带将自粘胶带末端粘贴固定。之后带上医用弹力网状帽。由于自粘弹性绷带采用优质全棉或无纺布等弹性材料精制而成。柔软、透气、舒适,具有良好的伸缩性。无致敏、不脱落。自身粘合、不粘皮肤和毛发,对皮肤无毒、无刺激,无致敏性。操作简易、可随意撕断,监护结束后拆除电极方便迅速,减少了患者痛苦,减少了临床工作量。临床使用结果显示,用自粘弹性绷带固定法患者及医务人员易接受,便于操作,减少患者痛苦,减少工作人员工作量,并且发现描记的脑电图效果与使用3M 微孔通气胶带固定无差异,普遍得到同行认可,目前尚未出现不良反应,可建议推广使用!

超声心动图评价肺栓塞患者右心室形态与功能的价值

刘颖华1 崔娜2 庞真贞3

(1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脑电图室河北保定071000)

(2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妇科河北保定071000;3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口腔科071000)

【摘要】目的:分析超聲心动图评价肺栓塞患者右心室形态和功能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近两年收治的47例肺栓塞患者作为研究组,且按照早期病死率实施危险分层,即高危组(n=13)、中危组(n=19)以及低危组(n=15);选择同时期到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利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对两组受检人员右心室实施常规超声测量,应用三维超声心动图进行右心室射血分数、舒张期末容积、每搏输出量以及收缩期末容积的测量。结果:和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低危组患者肺动脉压未增高且右心无增大,中危患者肺动脉压增高呈轻度,右心增大不显著;高危患者右心明显增大且肺动脉压明显上升(P<0.05)。中危患者与高危患者舒张期末容积以及收缩期末容积明显上升,射血分数下降,差异明显(P<0.05);低危患者无显著变化。在每搏输出量上,各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肺栓塞患者右心室形态以及功能应用超声心动图可比较敏感、客观以及准确地进行评价,具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功能;肺栓塞;超声心动图;右心室;动态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069-02

客观且准确地评价肺栓塞患者右心室功能和形态,对于该病危险分层、选用治疗方案以及预后评价所具意义十分重要[1-2]。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心动图评价肺栓塞患者右心室形态以及功能的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近两年收治的47例肺栓塞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男27例,女20例,平均年龄为55.68±10.09岁,符合肺栓塞诊断标准[3]。按照早期病死率实施危险分层,即高危组(n=13)、中危组(n=19)以及低危组(n=15)。另选同时期到我院进行体检的5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为54.12±9.58岁。

1.2方法

取左侧位,所用仪器为彩色超声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其中S5-1与X3-1探头频率分别为2-4MHz、1-3MHz,和肢体导联心电图相连接,实施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测量内容有肺动脉主干内径、右房横径以及右室横径,经三尖瓣反流压差法的应用对肺动脉收缩压进行估测。接着应用三维超声心动图实施检测,基于心尖四腔观获得右心室二维图像以后,将全容积现象方式予以启动,采集立体图像,利用软件自动将动态心内膜轮廓描绘出来,并且计算出右心室射血分数、舒张末期容积、每博输出量以及收缩末期容积。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以( X±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多组间对比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常规超声检测指标对比如表1,三维超声检测指标比较如表2,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低危组患者肺动脉压未增高且右心无增大,中危患者肺动脉压增高呈轻度,右心增大不显著;高危患者右心明显增大且肺动脉压明显上升;中危患者与高危患者舒张期末容积以及收缩期末容积明显上升,射血分数下降,差异明显(P<0.05);低危患者无显著变化。在每搏输出量上,各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常规超声检测指标对比(X±s )(mm) (mmHg)

组别肺动脉收缩压右房横径肺动脉干内径右室横径低危组-34.4±3.122.7±2.129.7±3.5中危组35.6±3.837.4±2.626.8±1.834.4±4.5高危组86.8±23.249.3±6.835.8±5.845.6±3.6对照组-33.3±2.821.4±1.528.9±3.8表2 研究组与对照组三维超声检测指标比较( X±s)(%)(ml)

组别射血分数舒张期末容积每搏输出量收缩期末容积低危组54.5±2.668.5±3.137.3±1.531.3±3.2中危组41.4±4.486.8±5.135.9±2.151.2±6.8高危组29.4±4.7121.1±7.235.2±3.885.7±10.5对照组56.7±3.667.4±3.638.3±4.229.4±3.63.讨论

因右心室解剖位置比较特殊,且几何构型较为复杂,一直以来常规超声在右心室功能以及形态的评估上都缺乏比较理想的方法。常规超声检查多应用二维双平面Simpson法对右心室功能进行测量,经研究发现,应用二维超声评价右心室形态以及功能时实施了几何假设,因忽略了右室实际容量,因此所获结果不是很准确[4]。鉴于此,本次研究基于二维超声的常规检查,加施了三维超声检查,结果表明,和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中危人群和高危人群舒张期末容积和收缩期末容积明显上升,且射血分数下降(P<0.05);低危人群和对照组在射血分数、舒张期末容积和收缩期末容积上无显著差异(P>0.05)。可见,三维超声心动图能够比较全面且客观地肺栓赛患者右心室功能以及形态变化反映出来,所获数据更为敏感,在肺栓赛患者危险分级、选择治疗方案以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可提供更为准确且合理的参考依据,具有應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吴棘,黄喜玉,郭盛兰等.超声心动图评价肺栓塞患者右心室功能[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3,29(2):113-116.

[2] 何淑梅.超声心动图评价肺栓塞患者右心室功能[J].医学信息,2013,(16):137-137.

[3] 崔建钧,陈青,姚成立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急性肺栓塞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宁夏医学杂志,2013,35(4):299-300.

动态脑电图监测 篇5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5年12月至2016年4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24h以内的急性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68例。男性46例, 女性22例, 年龄45~80岁;大面积脑梗死45例, 脑出血16例, 脑梗死伴脑出血7例。入选标准:发病24h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12分的重症脑血管疾病 (CVD) 患者, 均符合《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和《1996年中华神经科学会和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制定的各类CVD诊断要点》, 均符合急性重症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3]。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为大脑半球的脑梗死或脑出血, 且排除曾使用抗癫痫或镇静药物。

1.2 研究方法:

入院后使用北京太阳科技公司公司生产的solar1848数字视频脑电图机描记脑电图, 包括床旁机、中央机及监控设备, 可实时、同步地监测并记录患者脑功能变化和生命体征参数, 按国际10~20系统安放16导记录电极, 每次记录2h, 第1次动态脑电图记录均在入院后24h内完成, 所有病例均于72h后再次行2h动态脑电图记录, 共记录136次。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使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 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δ+θ) / (α+β) 比值变化情况预后比较:比值越高, 病死率越高, 生存率越低;比值越低, 病死率越低, 生存率越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δ+θ) / (α+β) 比值变化情况和GCS与预后的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δ+θ) / (α+β) 比值变化情况和GCS与预后显著相关 (P<0.05) 。 (δ+θ) / (α+β) 比值变化情况对患者死亡预测准确率及综合预后判断准确率优于GCS, 见表2。

3.讨论

脑电图 (EEG) 是反映脑功能变化的敏感指标, 具有无创、简便、可在床旁操作的优点。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均将长程VEEG用于急危重症所致的脑功能损伤的监测与评价工作[4]。通过我们的研究表明, 脑电图比值变化情况较传统采用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评价患者预后准确性更高, 这可能是由于传统评分受主观和客观因素影响较大, 床旁动态脑电图监测具有及时、准确和客观反映脑功能损害的优点, 更加适合用于预测重症脑血管疾病的预后。这与既往国内外专家研究一致[5]。既往研究多采用全程视频脑电图监测, 本研究使用分段动态视频脑电图监测, 与既往研究相比, 在结果上具有一致性, 仍能较好预测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 且较传统方法能在更大程度上节约医疗资源, 降低医疗成本, 应进一步进行推广。但是脑电图监测也存在本身的缺陷, 脑卒中患者脑电图异常与意识状态病灶部位和范围以及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越接近大脑皮层的病变, 越能得到较特征性的脑电图改变: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后4天内主要表现为弥散性慢波5天后慢波逐渐局限幕上, 脑出血患者表现弥散性慢波背景上与病灶部位有关的局灶异常, 脑干出血患者可表现昏迷节律, 小脑出血患者脑电图多无明显异常, 脑梗死患者多为病侧局灶慢波异常。由于脑电图存在对于病灶的确切定位以及脑血管疾病性质的诊断效果并不理想, 只有与脑CT或M RI等先进的影像学技术相结合才可以互相弥补, 最大程度的提高临床诊治率。

参考文献

[1]秦晓云, 窦长武, 富春雨, 等.动态脑电图结合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33) :45-46.

[2]李冬云, 韩冰.脑电图在不同类型脑卒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3 (2) :37-38.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2010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0, 43 (2) :146-152.

[4]王琳, 宿英英.长程脑电图监测对重症脑功能损伤的评价[J].中国急救医学, 2003, 23 (10) :696-697.

变异性心绞痛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间收治的变异性心绞痛患者60例, 按照挂号时间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0例。在60例患者中, 男45例, 女15例, 年龄35~65岁, 平均年龄 (51.3±11.2) 岁, 病程3 d~2.6年, 平均97.2 d。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观察组患者使用动态心电图, 在监测时心前导联V1~V6位置与常规心电图相同, RA、LA置于右、左锁骨中线下, RL、LL分别位于右、左肋弓下[2]。在监测的阶段内, 应当嘱咐患者详细的记录活动日志与心绞痛发作时间, 还需记录临时用药的情况。ST段抬高的诊断标准为:患者的肢体导联以及V4~V6导联ST段呈现弓背形或者上斜型抬高>0.1 m V, V1~V3导联ST段呈弓背形或上斜型抬高>0.3 m V, 持续时间为1 min以上[3]。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包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数据均使用 (±s) 的形式表示, 对计量数据与计数数据分别使用t和χ2检验, 显著学水准为α=0.05, 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检测后发现, 动态心电图检查的ST段抬高、T波高耸、室性早搏以及房室传导阻滞等的检出率均高于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 两组患者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60例患者动态心电图显示:有25例患者ST段明显抬高, 其中0.1~0.2 m V患者为15例, >0.2 m V的患者为12例;持续时间超过1 min的患者为29例。此外, 还有15例患者的T波高耸, 有11例患者有室性早搏。而常规心电图则显示基本正常, 只有个别患者检测到T波高耸或者室性早搏, 两组患者心电图对照, 全部指标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心电图检查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 观察组患者经过动态心电图监测后, ST段抬高、T波高耸、室性早搏以及房室传导阻滞等的检出率均比对照组高, 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一般情况下, 冠状动脉痉挛会引发变异性心绞痛, 此外, 冠状动脉痉挛的同时, 也会加剧冠状动脉的痉挛, 由此便导致恶性循环, 影响患者的恢复。当人体的冠状动脉出现痉挛时, 患者就会出现心肌缺血或者缺氧等症状, 此时, 心电图的检查结果就会表现出ST段抬高。郭静萱[4]经过研究发现, 当机体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在70%~80%时, 出现痉挛的几率往往最高。变异性心绞痛通常时在安静的状态下发病, 因此通常是在患者熟睡时出现剧烈的胸痛, 且疼痛持续时间较长, 很容易引发猝死。变异性心绞痛通常表现为周期性反复发作性的静息性心绞痛, 心电图则表现为发作时有关部分导联出现暂时ST段损伤性抬高, 而相对应的导联出现短暂的ST段损伤性抬高, 相对性的导联呈现ST段降低, 且T波直立增高。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经过动态心电图的检查发现, ST段抬高的患者为25例, T波高耸患者为15例, 室性早搏的患者为11例, 检出率较高。相关研究表明, 当患者血液中的氢离子浓度下降, 而钙离子浓度升高时, 部分钙离子将会代替氢离子进入细胞, 钙离子内流的增多使得冠状动脉肌壁中的三磷酸腺苷酶的活性增加, 引起冠脉痉挛导致变异性心绞痛发作, 因此临床上广泛使用口服硝苯地平10~20mg来治疗冠状动脉痉挛, 效果较好。变异型心绞痛的危险在于, 假如患者的病情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 变异性心绞痛很容易发现成为急性心肌梗死, 尤其是对于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 此类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几率更大, 因此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患者都应当重视变异性心绞痛, 一旦出现发病的倾向应当及时就医。

综上所述, 对于变异性心绞痛患者来说, 使用动态心电图检测变异性心绞痛能够有效的记录ST段抬高、T波高耸、室性早搏以及房室传导阻滞等的改变, 对于诊断变异性心绞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危小军, 谢东阳, 廖伟, 等.12导联动态心电图同步记录诊断变异性心绞痛的临床应用价值.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9, 22 (02) :44-48.

[2]李芳, 吕惠民, 邓必俊, 等.青少年夜间房室传导阻滞的动态心电图监测及其临床意义.临床医学, 2009, 31 (11) :52-54.

[3]谭学瑞, 潘红星, 李玉光.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同步监测的临床价值与可靠性研究.高血压杂志, 2010, 35 (04) :57-59.

动态脑电图监测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8年1月到2011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60例, 其中男88例, 女72例, 年龄40~85 (62.5±17.5) 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90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38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32例。临床表现主要是胸闷、剧烈胸痛呈压榨感、呼吸困难、大汗、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等, 少数患者出现心源性休克、心功能不全等表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 的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改变和实验室检查的诊断标准而确诊。

1.2 方法

24h动态血压监测正常标准:24h平均值<130/80mm Hg, 白昼平均值<135/85mm Hg, 夜间平均值<125/75mm Hg。正常情况下, 夜间血压均值比白昼血压均值低10%~15%。将白昼和夜间24h分为4个时间段, 即00:00~06:00、06:00~12:00和12:00~18:00、18:00~00:00;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各个时段下的血压变化。

动态心电图采用美国美高仪公司产TOP-12B型动态心电图仪检查。通过人机对话软件自动生成的各模板进行人工编辑, 剔除伪差及干扰, 提高准确性。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标准:心电图出现ST段压低≥0.1, 持续时间≥1min, 与另一次缺血发作至少间隔1min。所有病经动态心电图检查其平均心率、最大心率、最小心率匹配性均较好。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各指标间关系采用多元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

缺血性ST段改变158例 (98%) , 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或伴短阵室性心动过速70例 (43.7%) , 多源性及成对出现室性期前收缩3 5例 (2 2.2%) , 频发性多源性房性期前收缩伴短阵房性心动过速90例 (56.2%) , 房室传导阻滞50例 (31.2%) , 心房纤颤25例 (15.6%) 。

2.2 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每位患者设定检测48次/24h, 排除干扰, 监测成功为38~48次, 总监测成功率为98.16%。患者血压控制不满意有120例 (76.1%) , 血压是非杓型动态血压曲线的有118例 (74.2%) ,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有110例 (70.12%) 。

2.3 同步分析结果

通过对4个时间段进行平均血压与室性期收缩、房性期前收缩、ST-T明显改变持续时间的分析 (表1) 显示, 平均血压水平与ST-T改变持续时间、室性期前收缩和房性期发生的次数呈正相关, 平均血压水平越高, ST-T改变持续时间越长, 越明显 (r=0.733, P<0.05) , 室性和房性期前收缩发生次数越多 (r=0.742、0.688, 均P<0.05) 。见表1。

3 讨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 是由于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 凝血系统激活形成血栓, 同时可伴血管痉挛, 引起血管腔明显狭窄, 甚至完全堵塞;从而出现心肌的缺血和缺氧, 严重的出现坏死。临床出现胸痛胸闷, 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甚至猝死[1]。从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的同步监测中显示, 血压的骤升或骤降对此类患者的危害性最大, 因为此时产生的心律失常数量较多,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很高, 缺血表现更明显, 持续时间也最长。大量的研究发现, 在高血压状态时, 心脏前后负荷增高, 心腔壁应力增加,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2], 导致心肌细胞膜电生理性质不稳定, 心肌电活动紊乱加重, 降低室颤与心肌缺血阈值, 容易形成某种折返。特别是ACS患者多数有长期心肌缺血病史, 由于缺血促进纤维细胞增生, 间质和血管周围纤维化改变了心肌与纤维组织之间的关系, 引起不同部位电生理特性改变, 从而更易产生异位节律灶[3]。当ACS患者体内交感神经活性增加, 或血浆儿茶酚胺、皮质醇分泌增加, 血小板聚集, 纤维蛋白原分解活动下降等, 必然导致血压突然升高, 心率骤然变快, 心肌收缩力增加, 心脏氧耗增加, 使血管中易损斑块更易破裂, 产生新的缺血与坏死灶。

通过对24h血压趋势观察, 患者血压大多呈非杓型变化, 部分呈双峰双谷状, 双峰多出现于07:00~11:00及16:00~22:00, 双谷多出现于23:00~04:00及12:00~15:00。在双峰时段, 平均心率增快, 心律失常发生次数较多, ST-T改变明显, 部分病例出现心源性休克。所以本文认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治疗与抢救的过程中, 使其24h血压控制在平稳范围, 防止晨间血压过高, 夜间血压过低, 可降低心血管病事件风险, 对其药物的选择及预后的改善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上海: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2]郭志军, 施行舟, 蔡江萍.高血压患者并发症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J].高血压杂志, 1995, 3 (4) :289-291.

动态脑电图监测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均为心血管疾病或疑为一过性心源性症状患者, 伴有心悸、气短、胸闷、胸痛、眩晕、晕厥、抽搐等症状, 其中男性39例, 女性47例, 年龄48~82岁, 平均61岁;住院患者62例, 门诊24例;所选病例包括41例冠心病、21例高血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9例、肺源性心脏病8例, 7例待查。

1.2 方法

8 6例患者均做普通心电图检查, 再用1 2导联2 4 h D C G仪 (Meigaoyi公司) 连续记录22~24h, 计算机自动记录, 之后经计算机处理, 将异常部分放大分析, 再去除伪差, 结合临床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2.0软件进行分析,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监测检出率

24h动态心电图对多种异位心率失常 (包括室早单发, 室早二、三律, 房早单发, 房早二、三律, 心房纤颤, 房室传导阻滞Ⅱ°Ⅰ, 房室传导阻滞Ⅱ°Ⅱ) 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两种监测方法诊断异位心率失常的结果见表1。

2.2 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出心律失常与疾病的关系

8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心律失常, 所选86个病例包括41例冠心病、21例高血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9例、肺源性心脏病8例, 7例待查;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极高, 其他心律失常类型还有房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等。对比DCG与ECG检出病例数及检出率 (%) , 见表2。

(*ECG的检出率显著低与DCG的检出率, 差异性P<0.05)

3讨论

3.1 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在心律失常检出率比较

本调查结果显示动态心电图对多种心律失常 (包括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房速、室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室上速) 的检出率明显优于常规心电图, 而对房颤、室速的检出率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常规心电图检测记录时间较短, 对于一过性发作的心律失常 (如阵发性室上速、阵发性房速、室性心动过速等) , ECG检出率极低, 甚至完全记录不到;DCG可连续记录长达24h心电图, 故对一过性短暂发作的阵发性心律失常变化检出率高, 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依据。

3.2 动态心电图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心律失常指的是由冠状动脉供血障碍导致心肌缺血, 致使传导发生异常。心律失常多见于心血管患者, 但在正常老年人中也可见心律失常, 且年龄增长与心律失常发生率成正比。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电生理特性改变而发生心律失常, 体现为动态心电图异常[2]。老年人器质性心脏病与心律失常有密切联系, 复杂行房性心律失常者还可能发生脑梗死等并发症, 故临床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抗凝抗血栓形成, 以减少心律失常发生。本组86例心律失常老年患者, 其中41例为冠心病 (占47.7%) , 高血压21例 (24.4%) , 其他如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肺心病也为心律失常的原发病, 说明老年人心律失常多发生与器质性心脏病。

监测24h动态心电图有助于判断心脏病药物的治疗效果, 以及监控病情的变化情况, 具有重要意义, 可评估心肺功能, 及时发现恶性心肌缺血, 早期预防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判断心脏病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 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可作为独立的预测指标, 对此类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监测可估计预后。

摘要:目的 观察24h动态心电图在老年人心律失常的临床监测, 探讨其使用价值。方法 回顾86例老年人心律失常, 将常规心电图检测与24h动态心电图临床监测进行对比, 评估动态心电图的诊断价值。结果 24h动态心电图用于诊断心律失常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对于多种心律失常的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结论 24h动态心电图用于监测老年器质性心脏病具有重要意义, 可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发作频率, 可提供心律失常与日常活动之间的关系, 研究心脏病心律失常的发作规律, 及时诊断疾病, 正确治疗, 同时还对评价患者目前使用的治疗药物的疗效, 以改善临床治疗方案。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诊断意义,常规心电图

参考文献

[1]齐兵, 毛锐.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 12 (35) :149-150.

动态脑电图监测 篇9

【摘要】目的:利用动态心电图监测探讨人群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特点。方法:1754例患者在2007年1月~2009年1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附属医院动态心电图室进行的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按老年组(≥60岁)和非老年组(<60岁)进行统计归纳、对比分析。结果:1754例共检出心律失常3684例次,其中房早1370(78.1%)、室早1073(61.2%)、短阵房速595(33.9%)、房颤53(3.0%)、束支阻滞69(3.9%)、短阵室速193(11.0%)、房室传导阻滞92(5.2%)、窦缓109(6.2%)、窦房传导阻滞76(4.3%)、其他54(3.1%)。结论:通过对1754例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分析,发现随着年龄增长,电生理学的改变,老年组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短阵房速发生频率较非老年组高。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R54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023-02

心律失常是老年心脏病患者中最常见的疾病,是威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临床上心血管疾病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病率亦明显增高的趋势。心律失常轻者可引起患者不适,严重者可使血液动力学发生改变,导致心功能失代偿,同时还能加重心肌缺血促使病情恶化造成严重后果。本文通过1754例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对发现的各种心律失常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就心律失常与年龄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查技术能帮助发现常规心电图检查不易发现的短暂性心律失常,大大提高其检出率,尤其在老龄社会日益临近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754例均为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月门诊或住院患者。老年组(≥60岁)1140例和非老年组(<60岁)614例。

1.2检查方法采用GE Mars PC型12导动态心电分析系统,胸前安放10个电极,做连续24小时记录。检测中让患者按日常生活不受限制如散步、爬楼、休息、工作照常进行。经计算机处理回放,去除伪差和干扰,进行编辑分析。

1.3诊断标准依照临床心电图学[1]、动态心电图[2]及动态心电图最新进展[3]提供的心律失常的分类与诊断标准,对12导同步动态心电图记录的心律失常来进行分类分析。

1.4统计学处理比率比较采用EPI 2000比率分析程序进行统计。

2结果

2.1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分析情况见表1。

24h动态心电图1754例患者,其中老年组1140人,非老年组614人。绝大部分有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心律失常,包括房早、室早、短阵房速、房颤、束支阻滞、短阵室速、房室传导阻滞及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等。

2.2用EPI 2000的比率分析程序统计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结果见表2。

用EPI 2000的比率分析程序统计所得:老年组较非老年组易发生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短阵房速,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短阵室速、束支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房纤颤、窦房传导阻滞因样本量过低,无法进行比较。可见,心律失常中房早、室早、房速的发生率,老年组高于非老年组。

3讨论

心律失常是常见病、多发病,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人,但在健康人或心脏正常的人亦不少见。本组结果显示,心律失常以房性多见,检出率为78.1%,而老年组房早发生率更高。在老年人房早的检出率比室早明显增高,房性早搏多由于心肌缺血、心房肌纤维化、脂肪浸润、心肌内电位不稳等原因产生,可能是心衰的早期表现之一,因此房性早搏应积极治疗。短阵房速、频发房早常是房颤的先兆。房颤可能与老龄化心脏的解剖变化及心房顺应性减低、炎症、扩大、压力增高等有关。房颤本身不直接危及生命,但房颤时快速的心室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恶化,产生明显症状,尤其是使患者发生脑血管栓塞的危险。本组结果显示心律失常中室早的发生率仅次于房早,不仅见于正常人,更多的见于器质性心脏病者。室早发生频率和复杂性随年龄增长而相应增加,可能与隐匿性冠心病、左室肥厚、扩张、血浆中儿茶酚胺浓度增高及Q-T间期相对延长有关。临床上应重视伴Q-T间期延长或心肌缺血、坏死、低钾血症等情况下的室性早搏,即使不频发,也可能是发生室速甚至室颤的先兆。偶发的单源性早搏多无重要意义,一般多在运动后减少或消失。频繁的室早会使心搏出量显著减少,产生心悸,头晕等症状。若室早在运动后出现或增多、或呈多源性、或连续成对或成串常提示有器质性心脏病,极频繁的多源性室早预示即将出现室颤。另外下列基础病变情况下发生的室早可以肯定是器质性的,即使是偶发的,也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成为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应及时观察并予以处理。①各种类型的心绞痛发作时出现的室性早搏;②急性心肌梗死72h内发生的室性早搏;③洋地黄中毒等药物毒性作用出现的室早;④严重的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钾血症时出现的室性早搏;⑤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如患急性心肌炎和心肌病等病的同时出现的室早。

另外,12导同步动态心电图学[4]认为正常窦性心率变化范围应较大,睡眠时心率在40~60次/分,平均50次/分,但不应<40次/分。这可能是由于退行性病变侵犯心脏传导系统使窦房结自律性低下,起搏细胞数目减少,功能减退及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的原因,表现为窦缓、窦停或慢快综合征[5]。随着动态心电图广泛应用于临床,发现一些老年人心率很慢,最慢心率大多发生在夜间睡眠时,如果心率<30次/min,应当引起临床医生注意。若窦性心率经常低于55次/min,伴有>3S的长间歇,则考虑窦房结自律功能不正常,动态心电图监测对病窦的诊断有很大帮助。传导阻滞在心律失常中较少见,它的出现可能与心肌褐色萎缩及淀粉样变性逐渐加重、冠状动脉硬化、束支传导系统老化变性有关,也可能由于电解质紊乱、药物作用等所致。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缓慢性心律失常虽比较少见,但老年人发病率相对较高,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这主要与心脏发生退行性变、淀粉样变、缺血性心脏病等原因致使窦房结、房室结发生缺血、变性、纤维化、坏死等病理性改变有关[6]

总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有随增龄而明显增高的特点,而动态心电图对各种心律失常的检出率甚高,因此,对于有心悸、胸闷等不适症状的患者,尤其是伴有上述症状的有器质性心脏病的老年人有必要尽早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无创伤,不受身体状况限制,能够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的类型、频度及严重程度,帮助临床及早做出诊断和治疗,及时处理, 从而减少老年猝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黄宛主编.临床心电图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2]郭继鸿,张萍.动态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郭继鸿,张海澄.动态心电图最新进展[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

[4]卢喜烈主编.12导同步动态心电图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医学出版分社,2007

[5]黄大显主编.现代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

[6]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M].第4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动态脑电图监测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我院2007年8月至2010年12月住院的心血管疾病或心悸、气短、眩晕、抽搐等疑为一过性心源性症状的232例患者, 其中男性130例、女性102例, 年龄43~78岁, 平均 (62.4±3.9) 岁;所有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先接受普通心电图检查, 采用同步三导联心电图机 (上海光电产) , 纸速为25mm/s, 增益为10mm/mV, 患者静息状态下记录常规心电图。然后使用12通道动态心电图记录盒 (北京美高仪) 检测24h心电图, 将10个电极安放在不同体表位置进行24h监测, 期间严禁进入高磁场、高电压场、理疗室等环境中, 详细记录患者的器具、日常活动、进餐时间等, 一旦出现症状应立即按下记录器上的事件按钮。

1.3 统计学分析

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以 (%) 表示, 采用SAS软件包进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种不同检测方法的检出率比较

24h动态心电图对多种异位心率失常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 经χ2检验P<0.05, 见表1。

2.2 各系统疾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

各系统疾病患者的心律失常是常见的现象, 各类心律失常中以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 见表2。

3 讨论

心律失常表现复杂多样, 某些心律失常为一过性、阵发性或暂时性发作, 常规心电图检测难以捕捉到。动态心电图采用Holter技术, 可确定心悸、晕厥、抽搐等临床症状是否与心律失常有关联, 如心脏停搏、室性心动过速、极度心动过缓等, 24h动态心电图可捕捉到短暂的异常心电变化, 有利于临床分析心律失常的起源、持续时间、发生及终止规律等, 结合临床症状同步分析病情[3]。DCG利用Holter技术, 由患者在日常活动状态下随身携带记录仪, 经24h连续监测体表心电变化, 经过信息处理及分析后, 回放打印出系统的长程心电图, 可对临床各种心律失常进行诊断, 同时还可应用于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相关文献报道提出, DCG在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治中应用主要有[4]:评价与心律失常有关的临床症状、评价有或无心律失常患者的危险性、在Q-T间期延长综合征 (LQTs) 中观察心室复极、筛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系统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评价起搏器的起搏功能等。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各系统疾病患者心律失常为常见现象, 与常规心电图相比较, 动态心电图可提高对多类心律失常的检出率, 对于房性早搏二、三律, 室性早搏二、三律、窦性停搏、心房纤颤等常规心电图难以捕获的心率失常类型, Holter监测可明显提高检出率。24h DCG无创检测心律失常, 能够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覃学美, 林英忠.12导联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进展[J].内科, 2009, 4 (4) :602-604.

[2]郭继鸿, 张萍.动态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

[3]董竞琳.冠心病患者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心律失常诊断结果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6) :319-320.

上一篇:隐喻性小说下一篇:KPI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