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校园(共7篇)
历史校园 篇1
历史校园作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得到广泛关注。历史校园中的空间格局、历史建筑与环境风貌本身见证了学校的历史变迁而成为最为重要的空间文脉要素;其中, 历史建筑更成为体现校园文化精神的所在。同时, 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也是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正是以南京金陵中学本部校园改造规划设计为例, 探讨了如何通过一系列空间策略将各种物质与非物质的文脉要素整合于校园空间结构当中, 并以恰当的设计手法将其彰显出来。
1 项目概况
1.1 项目背景
南京市金陵中学创建于1888年, 原为美国基督教创办的汇文书院, 后更名金陵大学附属中学, 简称金陵中学;1951年改名为南京十中;1988年恢复原名金陵中学;现为江苏省重点中学、模范学校、国家级示范中学。百年来, 学校培养了4万多名毕业生, 陶行知、吕彦直、吴仲华、厉以宁、齐康等著名校友及其不朽的业绩为金陵中学的历史增添了无限的光彩。因此, 金陵中学被誉为“英才的摇篮”。国家领导人李岚清、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育部陈至立部长、韦钰副部长都曾视察和访问过学校。
1.2 现状问题
金陵中学本部校园坐落于市区中心, 占地5万m2, 用地十分局促。
校园现状建筑肌理较为混乱, 空间缺乏围合感和聚合力, 室外空间游离于建筑而处于消极状态, 两栋历史建筑孤立并置, 无力形成有序而充满活力的场所;局部地块建筑密度过大, 这样必将导致舒适感的缺失;而开敞部分尺度则过于空旷, 利用率不高, 缺乏校园应有的场所氛围。同时, 现状交通人车混行, 缺乏清晰的流线组织秩序并将户外空间分隔得过于零散;校园功能分区亦不明确, 相近功能的建筑彼此之间缺乏有机的空间联系。金陵中学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将是其最宝贵、最具潜力的资源。如何在极其紧张的用地条件下, 合理有效地解决功能、交通等基本问题, 并在此基础之上梳理建筑肌理、建构多层次的学习交流空间网络、深入挖掘和整合历史文脉以充分体现百年名校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气质, 是本案设计的初衷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 空间策略
2.1 彰显文脉
1) 以钟楼为校园中心并将其建筑轴线延伸且强化为校园南北向的主轴线, 从而彰显出历史建筑应有的地位, 使之真正成为校园空间结构的控制性核心要素。在轴线上设置新建筑并将轴线打通, 使新老建筑互为对景。钟楼被改造为校史陈列馆。2) 设计结合现状东侧入口道路和尽端的百年纪念碑形成东西向景观轴线。在轴线两旁设置学校历史名人雕像, 使之成为一条历史名人长廊, 将学校的辉煌历史充分地展现出来, 从而唤起师生的文化认同与自豪感。3) 对老图书馆进行保留, 新建的部分与之脱开一定距离以体现对老建筑的尊重, 新建筑体量以老图书馆为基准纵向延伸, 形成和谐的构图关系;同时新旧建筑以玻璃连廊相接, 既保护了老建筑的原有风貌, 又在新旧建筑之间建立了便捷的功能联系。
2.2 空间整合
针对学校用地局促、现状公共空间零散、缺乏核心景观的状况, 设计以空间整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为校园提供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 即充分结合现状建筑的既有布局, 将拟建建筑体量有机地“插入”到校园空间结构中, 并通过建筑体量和景观界面形成具有较强围合感的主要开放空间。其中, 通过北部新建建筑界面对现有空旷的开敞空间进行围合与再划分, 在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条轴线的交汇处形成整个校园的核心空间——这一典型的空间形式将成为校园的灵魂, 并由精心的景观设计烘托百年名校的文化特质与场所精神。同时, 在南北向主轴线的北端由新建建筑体量围合出北入口广场, 成为轴线的端景收头, 既强化了主轴线上的空间序列感和层次性, 又很好地解决了人流聚集疏散的问题。
2.3 景观渗透
在整合形成各种室外公共空间的基础上, 通过建筑形体上的处理 (如围合、偏转、底层架空及开洞等手法) 力求实现各公共空间之间的流动、连通与渗透而成为景观网络。空间之间的渗透方式依据各公共空间的层级性而定;同时, 在合适的位置和角度, 对中心广场和钟楼打通景观视廊, 使师生在各主要公共空间中都能与之发生视觉联系, 从而感受到历史环境的存在并自觉地融入其中 (见图1) 。
2.4 格局明确
在采用上述空间策略的基础上, 设计进一步优化了校园的空间结构, 构建起“两点、一心、两轴、四区”的系统格局 (见图2) 。
“两点”是指钟楼与塔楼作为视觉焦点而成为校园高度上的绝对控制点。“一心”即校园核心空间, 由中心广场及绿地构成, 是学校公共生活及仪式性活动展开的重要场所, 也是整个校园空间结构的高潮部分。“两轴”即南北向主轴线与东西向历史景观长廊:前者串联起学校中最重要的建筑和公共活动空间, 形成收放有序、富有节奏的空间序列, 轴线终点由历史建筑作为收头和对景, 再次彰显出历史校园的价值和魅力;后者则结合现状道路, 在线性空间设置学校历史名人长廊, 经过长廊到达中心广场, 在此处以景观设计的手法将学校百年重大历史事件镌刻于铺地上, 使师生在活动的同时能够深刻体验到独特的校园文化;轴线终点是保留的百年纪念碑, 整条轴线充满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历史纪念性。
针对现有建筑功能布局散乱的状况, 结合新的功能需求, 将校园功能分区加以重组, 使得具有相同或相近功能的建筑集中布置, 形成相对明确的“四区”:实验区、教学区、公共活动区与宿舍区。其中, 实验区将计算机实验室、物理实验室及劳动创新教室集中布置于校园北部, 靠近原有的实验楼和曹隐云科学楼, 从而形成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片区, 便于展开各种教学实验活动。教学区在原有教学楼南部加建32班教室, 使之与原有的两栋教学楼形成一个教学组团, 日常的教学活动可以集中在这里展开。通过空间整合策略将现状分散的南北两块体育活动场地加以串联, 在实验区与教学区之间形成连续完整的公共活动区域, 并成为联系二者的纽带, 其中包括体育馆、音乐美术教室、体育场、篮球场及校园核心空间, 各种活动空间彼此流通渗透, 为多样化的校园生活提供了相应的场所。宿舍区保留原有教师公寓和学生宿舍, 形成相对安静的宿舍区。
2.5 建筑呼应
本案新建建筑是对场地空间肌理关系优化调整的结果, 无论是在风格、色彩、材质方面还是在体量、尺度及细部做法方面, 都力求与历史校园整体风貌相协调而不显突兀。如体量上与老建筑之间留出足够空间而不会造成压迫感;屋顶采用灰瓦坡顶压檐、外墙采用米色与灰白色相间的面砖、配以白色剁斧花岗石基座, 同时也在局部使用富于现代感的金属细部, 使每栋新建筑和而不同, 在统一的环境氛围中建立起自身的个性表达。
3 结语
在大规模新校区建设热潮余温尚存的今天, 位于市区的老校区更新改造问题也日益突显, 尤其是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校园——这其中既包括底蕴深厚的大学校园, 也包括某些历史悠久的中学校园——它们作为不同层次上传播知识与教化精神的场所, 其蕴涵的历史文脉资源是校园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之所在。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校园历史、创造性地诠释校园文化, 必将成为任何规划设计的原点。
摘要:研究了南京市金陵中学本部校园的背景及现状, 通过对南京金陵中学本部校园改造规划设计的分析, 提出了基于文脉整合的校园更新策略, 指出全面深入地理解校园历史, 创造性地诠释校园文化必将成为任何规划设计的原点。
关键词:历史校园,文脉,空间策略,整合
参考文献
[1]阳建强.历史性校园的价值及其保护——以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老校区为例[J].城市规划, 2006 (7) :41-42.
[2]徐苏宁.七年之痒——校园规划热潮过后的冷思考[J].城市建筑, 2008 (3) :87-88.
[3]林海.校园空间环境的延续与再创造[J].山西建筑, 2007, 33 (19) :59-60.
历史校园 篇2
育溪镇中心小学
我们育溪镇中心小学一直以来,依托本镇独特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充分利用洪庙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把革命传统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使我校充满了浓浓的红色文化氛围。2012年2月学校被评为“当阳市革命传统教育示范学校”。
我从两方面来汇报我校革命传统教育进校园的具体做法:
一、开设革命老区展览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便利教材。洪庙是一块红色的土地,也是一块人才辈出的宝地。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新中国建立的28年里,洪庙地区大批的共产党员,革命干部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无数革命群众惨遭敌人杀害。仅洪锦古寺所在地的洪锦村就牺牲了112人。其中,重要领导人刘华庭;“刘氏三兄弟”(刘礼乐,刘礼宽,刘定国);洪庙“三女杰”(靳吴氏,靳忙英,李帮秀),他们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李超然,黄冠柏,李守宪,刘真,王建桥,刘宝田,王全国,张三杰等人,也在洪庙老区人民的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至今,洪庙苏区还有王建桥同志的烈士陵园。他的墓碑上刻着“王建桥同志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在洪锦铜矿旁边,还建有洪庙革命烈士纪念碑,这里是育溪镇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各种缅怀先烈,激励后人的教育活动都在这里展开。历史是一面镜子,“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那么多的革命先烈在我们育溪这块热土上抛头颅,洒热血,忠骨永埋,谱写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所有这些历史,都应该被我们铭记,我们要通过学习这段历史来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和革命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以便更好地弘扬老区精神,坚定广大青少年跟党走的革命信念。所有这些历史,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因此,在教学用房紧张的情况下,我们挤出一个教室“开设洪庙革命老区展览室”。我们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了有关洪庙革命老区的资料,然后分四大块进行布置。
第一块:洪庙老区地理位置图。(灯片)第二块:洪庙老区简介。(灯片)
按照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进行介绍当时的英雄人物。
第三块:不能忘怀的历史。(灯片)
1、洪庙革命烈士纪念碑图片、王建桥烈士墓图片文字说明。
2、战争遗址、旧址图片及文字说明。
3、王建桥、“刘氏三兄弟”、“洪庙三女杰”等。第四块:各级领导的留言签名展。(灯片)
二、利用老区的红色资源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1、参观民俗博物馆、革命遗址;开放学校展览室。老区的革命遗址,是重要的历史见证,铭刻着共产党人和老区人民为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光荣历程,蕴含着共产党人和老区人民艰苦奋斗,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校一是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经常组织学生带着问题去参观民俗博物馆、革命遗址,并聘请博物馆的专职讲解员进行讲解,并相机进行必要的辅导。二是每周三下午开放学校展览室,学生分批在老师的带领下有固定的教师为学生讲解。
这样,学生通过实地参观,教师现场讲解,印象更深刻,受教育的效果更实在。
2、开展读书活动、邀请专家讲座。
开展读书活动,做到既有布置,又有辅导;既有检查,又有总结。邀请专家讲座(洪庙村党支部书记,其爷爷曾参加过革命战争;烈士的后代柳红星,系教师,还健在。)既有听课,又有互动,允许学生提问。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还辅以激励手段,对于优胜者或积极参与者,发些奖品或是纪念品,还授予一定的荣誉称号,并颁发奖状。
3、观看红色经典影视片。
观看有关红色经典的影视片,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老区革命斗争的历程和崇高的老区精神。这类影片诸如《地雷战》、《铁道游击队》、《鸡毛信》、《小兵张嘎》等等。组织学生观看时,切忌放任自流,看前,看后,我们都要求教师进行辅导,组织讨论,允许学生提出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这样以来,就大大提升了教育的效果。
4、开展调研、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少先队员到老区进行调研和社会实践活动,亲身感受老区精神和老区人民的高尚品质。这种形式既让学生了解了老区的过去,感受到了老区的现在,又让学生学到了老区人民的勤劳朴实、艰苦奋斗和默默无闻的优秀品质,从而更进一步的增强了老区意识和对老区人民的感情。我们还采用了与老区的学生、军烈属“结对子”的方式,提升了活动的实效。
5、参加红色主题比赛。
组织以洪庙革命老区为主题的讲故事比赛、写征文比赛、唱红歌比赛、办手抄报比赛、经典诵读比赛、读书比赛„„来激励学生勤学进取的热情和回报老区、报效祖国的志向。
6、开展网络“祭先烈”。
围绕清明节寻根祭祖的传统习俗,突出缅怀先烈。我们利用校园广播,通过网上献花,网上献歌,网上献词,浏览革命纪念馆和革命人物的先进事迹等形式引导学生牢记历史,珍惜美好幸福生活,增进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同时倡导网络祭祀,文明祭祀的新理念。
历史校园 篇3
一、 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相结合,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在方方面面。在教学楼内五个楼层布置了与文化建设有关的内容,主要包括历史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和艺术作品,这些展示板正是向学生进行品德修养和民族精神以及爱国主义情操等方面教育的重要“渠道”,如讲到爱国诗人屈原时,我带领全班同学一起观赏文化展示板,结合展示板和教科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详细讲解,加深了他们对屈原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并且从他身上学习了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操,达到了思想素质教育的目的,从而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文化展示板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方便了他们的查阅,同时使他们懂得了许多的道理。如贝多芬的“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使学生们认识到面对困难,要勇于挑战,要有决心和勇气;牛顿的“如果我看的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使学生们体会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教师要善于运用展板这些名人名言的警示作用,让学生们懂得成功需要勤奋、谦虚、自立、自强等多种因素组成的,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历史活动课和校园文化相结合,开展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
课外活动课形式多种多样,为了配合校园文化的发展,我有针对性的进行了以下几种活动:
(一)历史辩论会
组织学生以历史事件为题进行辩论。如对谭嗣同能逃跑却没有逃跑的看法。一方认为谭嗣同能逃却不逃太愚蠢了,死得不值得;而另一方认为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醒民族觉醒,很值得。双方查阅了很多资料,并列举大量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辩论中提高了他们的反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张扬了他们的个性,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认识到团队精神和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二)组织历史知识竞赛
历史包罗万象,内容广泛,而且各组竞赛的题都由各组交叉出题,要想取得好成绩是很不容易的,此项活动使每组学生都主动参与,他们认真地在一起合作、探究,挖掘自己各方面的潜能,在讨论中获得表现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举办历史故事会
结合着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讲乡土历史故事,讲述家乡的历史变迁,把爱国与爱家结合起来,同时培养学生爱校意识。
(四)组织课余文化活动
我们可以把热爱祖国与热爱家乡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带领他们参加当地的博物馆、文化古迹、遗址等,如当带领学生参观到杨靖宇陵园时,看到了他抗日时期的衣物和他的墓志铭,他们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这样就播下了爱国的“种子”,激励他们热爱历史、热爱生活。
三、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爱校教育
校园历史文脉的保留与传承 篇4
1 校园中历史文化遗产的保留与传承对城市文脉延续的重要性
1.1 文教建筑的文化底蕴对城市文化延续起主导作用
校园建筑及其环境综合形成的历史风貌,因其特殊的风貌和职能体系,成为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一支。由于文教建筑本身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们在纵向的历史与横向的地域双重意义上,都对城市文脉的记录与延续做出了贡献。
同时,拥有一定历史的大学校园,都是经历了相当的历史时期而逐步完善的,不同艺术风格、不同体量、不同材料和结构的建筑总是交错拼贴在一起,呈现为复合多样、文化积淀深厚的校园建筑环境整体;并且由于功能的特殊性,校园建筑与环境往往保留着较好的整体性与完整性,其价值更为突显。
1.2 校园中历史建筑常是学校精神风貌及师生世人信仰寄托的物质载体
校园中的历史建筑经过沉淀,往往已经升华为既属于物质又属于精神的风貌。保存完好的旧建筑、充满历史感的地段镌刻着特定历史时期学校发展的轨迹,体现着大学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教育传统。历史建筑所体现的深厚文化纵深感与历史感很好地体现着学校精神,托物寄史、寄意,带来强烈的归属感(见图1)。
2 老校区中新旧建筑的整合
城市发展过程中土地的稀缺、学校发展的需求,必然涉及到在具有历史传统的大学老校区中如何处理好新旧关系,做到可持续发展。保护历史风貌,延续历史文脉是当代大学生的职责,然而如何将反映历史演变阶段的环境融入当代生活环境中,保护与发展并进,才是问题的关键。
2.1 富有价值的旧建筑的保护更新
在建筑艺术、历史价值方面有独特的地位,仍以原有的功能适应的建筑和地段,往往因为年久失修而导致建筑质量下降或不能完全满足适应需求(见图2)。校园里的历史建筑面貌、文化价值、使用现状千差万别,须对它们进行界定和评估,对应地采取适当的保护更新措施。
2.1.1 修整保护
部分历史建筑对学校的历史文化有着非常的意义,或是实际使用中不需要其负担较为复杂的现实功能,其保护更新状况相对简单。对于此类历史建筑,通常在维持原有基本外观和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修葺屋面墙面、加固构架,或是对室内进行重新布置与装修等,使其继续焕发青春。同济南北教学楼作为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历史建筑,位于校园的中心位置,对称布置遥相呼应,不仅是校园中心围合空间以及轴线的重要构成,而且至今仍是同济师生教学的重要场所。其经典的样式、比例、色彩均需得以保留,而其内部空间对应教学的功用并未有太大冲突。因而在结构维护等绝大多数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仅对外部粉刷等进行修复,并改善其内部设施,以更好地应对教学用途。
2.1.2 必要的改建更新
校园里另有很大一部分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面临的现实情况相对复杂,多是随着目前的现实状况,原有建筑功能已远远不能适应目前需要。在此种情况下,就必须对内部进行适当的改造后以适应使用,甚至赋予新的功能;或者部分保留,部分重建及加建,与校园发展有机结合。
同济校图书馆的改建扩建项目中,如何处理好20世纪60年代,80年代,90年代建筑间的关系,发掘它们之间的价值是追求的主要目标。老楼建于60年代中期,内院式布置。80年代中期的扩建工程,在老楼内院凌驾起2座11层塔楼,混凝土筒核悬挑预应力梁达8 m之多。90年代又加建了最西端的3层开架书库。内外空间的整体改造以及反映当代性的新建筑形式“轻度”介入,以年代的对比激活各自的活力。通过对东西与南北两条轴线的贯通,联系起新旧建筑的空间,在历时与现代的对比中产生共鸣。
作为校史最佳见证的一·二九礼堂,最初用作礼拜堂,随校园的不断合并扩大,功能上从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2001年对一·二九礼堂由内而外都做了大幅度的改造,提供一流的功能设施,表现礼堂自身的建筑美感和历史价值。设计人员采用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对策,拆除原来粗重压抑的侧廊,恢复原山墙柱廊式结构以增加空间进深,对暴露的结构柱进行加固,并对墙体与木架进行加固和修补,暴露的原钢木屋架彰显了建筑的历史风采。
曾是“远东第一跨”的大礼堂,以及建于1953年的文远楼,都因特殊价值属于“建筑样式,施工工艺和工程技术具有建筑艺术特色和科学研究价值”的优秀历史建筑。如何在保持历史建筑原状的同时增加新的功能,并将生态建筑理念与之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专家们考虑的重点。改建后的大礼堂总体节能效果达到60%,文远楼更是作为历史保护建筑更新改造示范工程、生态世博先行示范项目,将为生态节能技术运用于历史保护建筑提供借鉴。
2.2 新旧建筑及整体环境的和谐统一
旧建筑间相互的对应,以及环境的融合可以营造出颇有韵味的校园历史文化气息。而新旧之间同样也能和平相处,处理好融入和延续历史风貌中兼顾大都市的现代特征,在和谐与协调中大学丰富的内涵特征将很好地体现出来。
2.2.1 规划层面
在校园规划,新建、加建或是扩建时,均须考虑历史轴线、风貌以及仪式感的营造,在较高层面上有整体的把握。在维持旧建筑所固有的历史感的基础上,控制新建建筑的高度、密度、容积、退界等,达到新旧协调(见图3)。
同济四平路校区中最成体系的历史建筑群位于校园正中,由校正门—毛主席像—南北楼—图书馆—大礼堂一线排布,可谓体现同济百年老校精神的精华,在校园规划中强调保留这一轴线的完整性,营造迎宾仪仗空间和序列空间。处于校园心脏部位的图书馆、南北楼形成了良好的中心围合空间,图书馆加建塔楼部分又成为入口很好的对景。整个区域树立了良好的同济形象。
建筑群及周边景观环境的整体考虑会带来强烈的场所感,形成校园中吸引人的主题区域。改建后的一·二九礼堂及教学楼与对面同样为历史建筑的羽毛球馆及测量系楼形成对景,中间绿树掩映下是后来营建幽静的纪念园(见图4)。整个区域,白墙黑瓦,规整朴素,纪念氛围浓重,成为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典范。
2.2.2 单体层面
对于单独的建筑个体,在追求时代气息的同时,注重保持校园历史风貌的传承与同一性。无论在尺度、风格、手法、细部等方面,均须考虑与周边旧建筑以及环境的协调关系。同济四平路校区入口两侧行政楼与逸夫楼在尺度与体量上都与中心区的旧建筑相协调。为了尽量保持旧建筑的原有风貌,一· 二九礼堂的新建部分采用轻盈的钢结构和透明玻璃,其结构方式及框架分割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整个礼堂的外部改造通过兴建部分的通透性和对位性融入了环境。
3 结语
作为文化思想重地的大学校园,其传统文脉的保留与传承对于城市文化意义非凡,而从城市及城市中大学的发展全景来看,有着更为复杂的状况。旧校区的历史保护,由于位于城市中心或次中心,被发展更新速度迅猛的环境所包围。因而如何在学校这一文化思想重地,使得城市文化得以很好地继承和延续,将是人们必须一直关注并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子夔.守护城市历史文脉的坐标点——论大学校园与城市的历史风貌保护[J].上海城市规划,2005(4):8.
[2]吴丹丹,柳素.大学校园内历史建筑和地段的保护与更新[J].中外建筑,2004(1):26.
[3]李震.也谈现代大学校园设计中文化氛围的营造[J].中外建筑,2002(5):33.
[4]吴杰.建筑之“间”——同济大学图书馆改建实录[J].时代建筑,2004(2):114.
[5]左琰.彰显建筑的历史风采——同济大学一.二九礼堂的保护性改造[J].时代建筑,2001(4):38.
历史校园 篇5
一、通过电子邮件(E-mail)学习历史
电子邮件是用电子手段发送信件来传递信息资源,它是一种简易、快速、经济的通讯方式,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获取信息进行历史自主学习的方式。运用电子邮件交互的内容范围很广,除了文字内容的交流以外,还可以用E-mail来传递图形、图像和语音信息,它使信件从文字到字图、从无声到有声,丰富了交互的内容。师生、生生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交流学习内容,获取帮助,联络情感等。
在学习中师三年级《中国历史》的过程中,笔者曾收到一位学生发来的邮件。邮件中该生谈到:学习了有关清朝的历史,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清朝的文字狱情况知道不多,希望老师能给予帮助。笔者根据手中掌握的资料给这位学生回了邮件,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清朝发生在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的文字狱。这位学生后来又通过此方式提出了更多历史学习方面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二、通过网络聊天(QQ)学习历史
目前网络聊天主要有两种方式:集成在Web环境下的聊天室和使用专用软件的聊天室,而目前聊天软件种类非常多,其中QQ聊天的使用率较高。QQ聊天的一个最大的优点是交互的即时性,只要聊天的双方都在线,双方聊天的信息都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
在校园网络中用QQ聊天进行学习,我们不应该将之等同于正式的课堂学习。QQ聊天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娱乐性。学生在QQ上进行聊天时,可能学不到传统意义上的课本内容,知识也不会变得太丰富,但是,利用QQ聊天能够极好地加强学生之间的心理沟通,提高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能力。校园网络在这一点上,具有某些实际的优势。
例如在学习《工业革命》时,中师三年级的五位学生通过QQ群聊天室讨论美国人的发明创造。在谈到美国人发明缝纫机、拖拉机时,五位学生对此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其中三位学生谈到了中国人使用缝纫机、拖拉机的时间,指出了中国和美国相比的落后。另外两位学生进行了反驳。在这一过程中,尽管五位学生持不同的观点,讨论气氛非常激烈,但通过这种方式,他们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历史学习的习惯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三、通过电子布告栏(BBS)学习历史
BBS的中文名叫“电子公告牌系统”。BBS能够提供与E-mail类似的邮件功能,BBS上的各版文章以及站与站之间的转收功能同Usenet新闻组十分相像,BBS也具有类似于Internet上的Talk交谈功能。BBS网络讨论版是学生常用的一种交流学习方式。学生只要是注册过的用户就能利用发帖———跟帖参加讨论。通过BBS进行历史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就某一历史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发布新帖即提出讨论的议题,从学生的跟帖反馈中,可以了解学生的意见;通过学生发表帖子的时间可以间接了解学生的态度、掌握知识的程度等信息。学生还可以要求将某些信息发送到自己的电子邮件信箱内,留待今后学习。BBS除了可以实行“一对多”的交互,还可以进行“一对一”的私人交互,师生或生生之间可以就某些不愿公开的话题进行私下的探讨。
笔者在课堂上引用孙中山在和维经斯基、马林见面时的两段谈话内容,以及他在国民党“一大”上的演讲,要求学生对“十月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思考。有一位署名“非子”的学生在网上讨论区提出意见:老师提出这个问题很有意义,但可惜使用孙中山的材料,并让“据此”发表看法,感觉有点大计小用的味道。学生应该撇开教师提供的材料,真正海阔天空地讨论讨论?
很快有一位网名叫“虫虫”的学生呼应:如果一定要拘泥于题目的字眼,那我觉得非子同学所说并没有错;可惜对于这些“深远影响”、“伟大意义”的提法老是让我想起初中背书非常不愉快的回忆,感觉这些设问和提法无论如何都不能引起我的兴趣;与其说孙中山的实绩和他的举措,从他的生平而言,他更像一个精神领袖的角色。
笔者及时地作出回应:非子的提议很对。本来十月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就不是仅仅从某一人的语录里“看出”的。我们原来在论及这一问题时,一般比较宏观(比较悬空)。希望能对具体实在的影响,得出自己的结论。对于1919-1949年的时段来说,具体实在的影响,应当更多地体现在国民党的历史上。
非子同学更深入地提出了问题:但我又觉得,更多的落在哪里,似乎自己还无法明确判断。一般人们谈起影响,往往会列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这样泛泛而论是有些“悬空”的,但是,十月革命的影响单从国民党历史角度分析,足以说明上述问题吗?
在这一基础上,笔者在网上介绍了相关的一些文章,如丛莲莉发表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第五期上的《有关十月革命争论的一点思考》,钟沛璋发表在《炎黄春秋》2003年第二期上的《“以俄为师”得失的探讨》,邱捷发表在《中山大学学报》1997年第二期上的《有关“以俄为师”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进行阅读,从而进一步将讨论引向深入。
四、通过新闻组(Newsgroup)进行学习
网络新闻组是一个全交互式的超级电子论坛。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它进行几乎是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不限于几个人之间,同时可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和你讨论同一问题。利用网络新闻,师生可以组织网上讨论。通过Outlook Express的访问,讨论参与者选择讨论的新闻组名,选择“回复新闻组”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补充修改别人的观点。网络新闻的访问还可以通过使用Agent进行离线阅读,节约大量的时间,给交互双方以充分的思考、阅读空间。
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笔者在校园网上出示了一个历史学习论题———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并将之加入网络新闻。三年级的中师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选择参与讨论的新闻组名。然后选择“回复新闻组”公开发表了自己在以下问题方面的观点:从甲午战争的失败看科教兴国、如何看待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事件、如何看待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反思甲午看台海,并且对别人的观点进行了补充修改。例如,在第一个问题的“回复新闻组”中章扬同学提出“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因为清政府不懂得如何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朱明同学提出“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因为中国军人教育水平低、素质低”;王远致同学在这两位同学的观点基础上进行了补充修改:“清政府没有认识到科技和教育是国家兴衰的关键,在世界依靠科技进步而大步向前发展时,封建落后的中国被甩在了后面,任人宰割。”通过这种交流方式,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原因就有了比较广泛而深入的了解。
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校园网络环境下历史自主学习已经突破了传统的交流方式。在校园网络环境中师生交流的方式越来越多样,而且日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但是,应用校园网络自主学习历史还必须注意历史教师的角色定位,并且要处理好网络学习与课堂学习的关系。教师在网络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关系,应让校园网络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历史学科特点,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优势,使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得以顺利开展,更好地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 结合教学实践, 详细阐述了运用校园网络进行历史自主学习的四种主要交流方式。
关键词:校园网络,历史教学,自主学习,交流方式
参考文献
[1]靳玉乐.自主学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
[3]山东省教育厅组编.计算机文化基础[M].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2.
[4]何克抗.计算机辅助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5]余胜泉, 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6]梁瑞兵.网络环境下历史教学的嬗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06, (4) .
[7]何雪珍.网络环境下历史教学开展自主学习的优点[J].广西教育, 2005, (7) .
[8]李英顺, 钟伟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历史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J].中小学电教, 2006, (7) .
历史校园 篇6
一、中学历史教学有利于形成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
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 中学历史教学的价值观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能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
1. 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今天的社会。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记录,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前天、昨天、今天是一个完整的系列, 又是相互衔接的链条, 前后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例, 客观地讲, 历史是螺旋上升式向前发展的, 但有些学生缺乏历史知识, 消极悲观,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认识不够, 信心不足。只看到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 却不知道它们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和所使用的手段。尤其在当前, 旧的世界格局已被打破, 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世界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在复杂多变的世界环境中, 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增强对资本主义侵蚀的免疫力, 树立社会主义必胜的理想信念。因此, 中学历史教学的价值观教育显然极为重要。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 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自豪感;突出先民的爱民思想和爱国行动,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和民族自信心;深刻体会近代百年灾难深重的民族屈辱史, 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尊心;理解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唯一正确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正确看待今天社会的发展现状。
2. 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历史课虽不是心理健康课, 但在塑造人格方面, 有着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 会涉及历史上各类人物的范例, 它们对中学生的人格发展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例如, 诸葛亮的励精图治, 包拯的铁面无私, 海瑞的清正廉明, 祖冲之、沈括的刻苦钻研, 以及无数先辈坚贞不屈的气节等, 这些正面人物更能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正如黑格尔所说:“人们常常从历史中希望求得道德的教训, 不肖说, 贤良方正的实例足以提高人类的心灵, 又可以做儿童的道德教材, 以灌输善良的品质。”“知识教育是基础, 人格教育是核心, 文明教育是相对人一生的终极目标。”也就是说, 人格教育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素质,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进一步推动建立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
3. 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历史包含有古今中外丰富的文化遗产, 包罗万象, 纵横千年, 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 教师此时的正确引导是至关重要的。比如, 教师在讲述中国文明的起源时, 学生知道无论是北京人还是山顶洞人, 他们都是为了生存而群居在一起。这就说明人类从刚产生开始, 就不能脱离社会这个整体而单独存在。所以, 一个人想生活好, 除了个人的努力还必须要学习怎样与他人相处, 妥善地处理好人际关系, 不能事事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例子在历史教材中还有很多,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不断进行发掘。
开展历史教学的价值观教育能让中学生不断摒弃成长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 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今天的社会, 有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 从而使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也能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二、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推动中学历史教育向纵深发展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内部长期的教育、学习和生活中, 将各种力量统一于共同方向所形成的一种学校传统、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精神支柱和生活习惯, 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生活在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中的中学生, 能够广泛吸取校园文化提供的营养, 进而加深对历史故事及历史进程的理解, 使中学历史教学价值观教育向纵深发展。
1. 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
校园文化通过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教育引导, 来接受特定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有目的筛选大众传播信息及文化知识。校园文化无论从内容、方式甚至是形成的环境, 都深刻地影响着校园成员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 潜移默化影响人的发展, 因而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通过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和不失时机的宣传教育,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陶冶唤醒学生的内心世界, 给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精神土壤, 同时抑制那些不良心理、行为和习惯的滋生, 使他们在校园文化的正确导向下, 选择社会信息, 接受先进思想, 逐步健康地成长起来。健康、和谐的中学校园文化能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 全面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 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自豪感, 从而使历史教学价值观教育走向深入。
2. 校园文化具有育人功能。
优美的校园环境, 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 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知、情、意、行, 使学生在思想品德上受到熏陶, 积极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 能锻炼和提高学生各种能力, 如说话能力、写作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 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也与历史教学的价值观的教育目标相一致。
3. 校园文化具有规范约束功能。
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道德品质具有规范作用。能促进集体和个人思想品德的提高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能引导中学生认识自己对社会、对学校、对他人应负的责任和义务, 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 提高道德生活的自觉性。有利于实施人文教育和校园人文精神的培育, 使学校师生员工懂得如何做人。中学历史教学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历史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 从这一点来说两者的目标不谋而合。
4. 校园文化具有凝聚释放功能。
校园文化通过创设环境和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使受教育者受到陶冶和感染, 使学校师生员工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群体意识。使学生学会关心集体, 关心他人, 弃恶扬善, 并按照共同的价值趋向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体现出积极的人文精神。使全体成员紧密地团结在集体的周围, 朝着学校的总目标前进, 而这也是中学历史教学价值观教育的升华。
三、当前中学历史价值观教学的现状
当前, 有些人对中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人参与社会活动的终极追求, 它直接左右着人的行为方式和方法) 的认识存在误区, 认为教学就是为了考试升学, 不考就不学。历史教学因而也在相当程度上成为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备考课”, 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从根本上背离了历史学科的本质。《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 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历史学科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 中学历史教育应是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为核心, 以关心学生精神世界和人格以及价值观的形成为根本的教育, 否则将难以走出目前的困境。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与校园文化有着相同的切入点和归宿, 那就是通过教育学生, 使学生能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心理以及正确的价值观, 进而指导其行动, 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因此, 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历史校园 篇7
北京大学1913年设立物理学,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北京大学物理学科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学院的教学科研空间却越来越紧张,园区的规划布局也变得杂乱无章,整个北大物理学院需要扩建并使学院的规划布局得到有效的整合。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位于中关村北大街与成府路交叉口的东北角,与北京大学东门隔路相望。该学院的用地范围内已有上世纪50年代末建成的物理大楼(总建筑面积约19432m2)和2008年竣工的金工实验楼(总建筑面积约3330m2),以及部分零散的临时建筑。
为改善北大物理学院规划布局混乱的现状,并且缓解教学科研空间紧张的压力,决定在保留物理大楼及金工实验楼的前提下,对该学院重新规划设计。规划要求在学院的西侧狭长区域新建“物理西楼”(地上建筑面积约7000m2,6层~7层),要与原物理大楼连成整体。在学院的北侧新建“基础物理教学实验中心”(地上建筑面积约5000m2,6层~7层)。要求总布局做到分而不散、多而不乱,立面要与北大的整体风格协调。
设计难点有:用地极为紧张;周边交通情况复杂(用地西南角为地铁4号线出口,学院与城市道路交织在一起);如何解决好新老建筑的连接、延伸;如何将高校的安宁重新还给位于闹市中的北大物理学院。
本方案由西边的物理西楼和北边的基础实验楼组成。物理西楼地上6层,地下2层,建筑面积10600m2,主要功能为会议、展览、办公等。基础实验楼地上5层,地下2层,建筑面积6872m2,主要功能为教学、实验等。
2 方案特点
本设计很好的解决了用地紧张、缺乏高校氛围、周边交通复杂以及如何同老建筑共生等问题。
借景:在《北京大学海淀本部校区总体规划》中规划了一条以博雅塔为视觉焦点的绿色视廊,该视廊向东形成与未名湖景区呼应的四十多米宽的绿色景观通道,并延伸至中关村北大街东部。本项目用地红线内北部即为这条绿色视廊的规划绿地。因此,关注北大校园文化也成为我们本次设计的主要切入点之一。在物理学院园区内的景观规划上,在南北方向布置了一条景观轴线,将物理学院主入口、基础实验楼入口以及绿色视廊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又通过内庭院、景观平台等一系列的手法,形成了一条学院景观轴。这样,通过外部环境的引入及内部环境的塑造,重新使物理学院有了高校的文化氛围(见图1)。
丰富的空间景观:结合北京大学一贯的“院”的建筑特征,物理西楼、基础实验楼与老物理大楼共同围合出两个功能性质不同的内院。本项目采用了立体、多层次的绿化景观设计手法,与建筑的空间层次相对应,绿化景观被分为三个层次:内庭院、景观平台和屋顶花园(见图2)。
历史共生:老物理大楼记载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积聚了北大几代人的回忆,所以我们理应保护它、尊重它。本方案通过一个大台阶上到标高为3.15m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将新老建筑的入口连接起来,既使新老建筑融为一个整体,又使它们有了一个对话的空间。由于老建筑的入口是一个欧式入口,为了保留它原有的气势,这个平台并没有和老建筑的入口做平,而是上了平台后需要再通过几个踏步才能进入老物理大楼,这样设计不但较好的保持了老物理楼的建筑气势,而且使物理学院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形象。另外,平台上的柱廊和老建筑的竖向线条形成呼应,使新老建筑在建筑语汇上取得统一(见图3)。
独立的会议空间:物理西楼有比较多的会议空间,在设计中将所有会议室、展览、多功能厅和报告厅布置在首层,又通过入口平台将办公、教学人流与会议人流完全分开,避免人流交叉。这样,物理西楼的首层就是一个纯粹而又独立的会展空间,方便了使用和管理。
3 建筑设计
1)总平面设计
学院的主要人流来自用地西南角,同时作为物理学院的主要形象,在街角处也显得尤为重要,以此处作为整栋建筑的主入口已成为必然。然而,整个地块,尤其是物理西楼用地局促,西南角社会人员和校园人流较大,势必会产生交叉和互相干扰。入口后退并将两股人流在高度层次上分开,以减少交叉和降低建筑对城市人流的压迫感,是本方案认为较合理的处理方式。将入口抬至2层的高度,与原物理楼入口齐平,形成入口平台,人们通过这个平台分别进入教学和行政办公区,既达到分流的目的,也使整个入口形象得到提升,提升后的平台将入口处的内外环境有了一定分隔,动静分开,更有利于内环境的营造。总平面图见图4,效果图见图5、图6。
项目北侧以基础实验教学为主,西侧以行政办公、学术研究为主,东侧原物理楼以教学为主,三个部分,相对独立,有机相连。沿中关村北大街将物理西楼及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连成一体,同时与原物理楼相接,共同围合出由两个半围合的“院”组成的物理学院,两个院落相对独立,设计将南北两个院落之间的原物理楼首层局部房间打开相连,成为新建部分的景观轴线。南侧为学院主入口,通过入口平台将教学、办公连通,将会议人流分离,同时将内外环境区分,北侧营造景观绿化带,成为博雅塔向东的延伸,同时北侧作为学院次要入口,便于与其他学院的沟通。机动车入口位于北侧实验楼东侧,经原物理楼与金工实验楼之间的用地向东驶出作为机动车出口,在口部设地面停车。
2)平面设计
物理西楼有比较多的会议空间,在设计中将所有会议室、展览、多功能厅和报告厅布置在首层,又通过入口平台将办公、教学人流与会议人流完全分开,避免人流交叉。这样,物理西楼的首层就是一个纯粹而又独立的会展空间,方便了使用和管理。会议空间是一个人流比较集中的空间,多功能厅和报告厅的人流可以很方便的进入到东边的内院和上边的景观平台,不仅解决了会议中心的人流疏散问题,同时也能得到一个内院和上边的景观平台,不仅解决了会议中心的人流疏散问题,同时也能得到一个舒适的休息空间。设计将多功能厅和报告厅这样的大空间置于物理西楼板楼之外的内庭院中,这样既避免了结构转换、降低造价,还能利用屋顶设计成一个景观平台,丰富了环境。书库、图书馆分别与原物理楼水平连同,便于师生使用,同时从地下2层至3层设置货梯一部,便于图书运送。
基础实验楼中设计了一个空间变化丰富的中庭共享空间,在这个中庭的西边还有一些错落有致的休息平台能供师生远观博雅塔的落日夕阳,为师生创造出一个能互相交流、学习和休息的空间。
地下2层为车库,员工停车可从这里通过电梯直达上部教学办公、行政办公区域。
3)立面设计
本方案的立面设计力求简洁,材料采用灰色面砖,搭配少量玻璃幕墙及型钢,形成虚实变化。在立面肌理的刻画上,设计遵循“形式源于功能”的原则,以最直接最真实的表现手法去反映建筑的内容,在保持整体风格的基础上,适当打破规律,使原本有些呆板的立面变得更为有趣。
本项目沿中关村北大街立面,在南北两端采用悬挑设计,结合底层柱廊,减轻建筑本身对城市的压迫感,中部的空中花园,增强园区内外的空间联系,畅而不通,既丰富了城市空间,又保证学院自身环境的不受干扰。
4 设计指标
我们从始至终将建筑与历史、环境的协调放在首位,于是现状分析、设计理念的确定都很重要,通过分析,本项目的设计理念确定为:历史传承、功能完善、资源共享。我们希望通过努力既能使北大物理系的历史得到传承,又能在今天得到新的发展空间。
1)总体指标
用地面积:30400m2
总建筑面积:40222 m2(未含物理楼、金工实验楼地下部分)
地上建筑面积:34729 m2
地下建筑面积:5 93 m2(未含物理楼、金工实验楼)
其中:物理西楼:地上建筑面积:6970 m2地下建筑面积:3618m2
基础物理教学实验中心:地上建筑面积:4997 m2地
下建筑面积:1875m2
物理楼:地上建筑面积:19432 m2
金工实验楼:地上建筑面积:3330 m2
绿化率:40.28%
建筑高度:23.95m
停车数:机动车75辆(地上30辆,地下45辆)
自行车地下350辆
2)地块指标:
CF—E—01 CF—E—02
用地面积:22688m2 用地面积:7712m2
容积率:1.3 容积率:0.64
绿化率:39.19% 绿化率:43.49%
【历史校园】推荐阅读:
历史课的校园实践教学06-02
真实历史商朝历史05-09
历史事实与历史真实08-26
高一历史培养历史思维08-03
历史意识与效果历史论文07-05
历史图片中学历史教学08-10
历史总结:高二历史备课组小结05-30
高考历史复习方法,历史提升小技巧05-20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案-21.历史转折07-09
高中历史知识要点总复习高中历史知识要点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