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性思考

2024-11-03

相关性思考(共12篇)

相关性思考 篇1

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趋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是单纯局限于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情况只能满足人才的脑力和动手能力,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要在专业、技能、知识、心理、身体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因此,针对目前的社会需求,在人才培养方面对于体育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整体体育教育中,技校体育教育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技校体育教学同样承担着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和建立终身体育概念的重要责任,在终身体育教育中其重要性是非常明显地。所以,技校领导者要重视技校体育教学在终身体育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完善的体育教学途径来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1 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内容的相关性思考

1.1 终身体育的主要内容

终身体育,事实上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或者接受体育教育。终身体育的主要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开始直至生命结束,在此期间一直都在参加身体锻炼活动,使体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是指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将体育的体系化和整体化作为主要任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点参与的体育实践活动。

1.2 体育教学从属于终身体育

就目前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从组织结构上看,学校体育教学从属于终身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技工学校的体育教学作为终身体育的组成成分之一,是培养学生从学校学习体育知识和基本体育技能阶段走向社会对体育进行选择并终身发展阶段的桥梁。技工学校的学生即将面对的是社会人才的选择和自身终身性的工作,而在学校学习阶段,是树立健康终身体育观念的最后阶段,由此可以看出,体育教学在终身体育意识培养中的重要性,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技工学习的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的从属。

1.3 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相关性思考

体育教学和终身体育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技工学校的体育教学通常都是公开可选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对体育项目进行选修,而不是和义务教育阶段一样对体育有着硬性的规定,要求必须学习,而且内容相对繁杂,没有定性。可选性的体育教学模式本身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和积极性,有助于促进技工学校公共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发展。技工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任务在锻炼学生的体质、磨练学生意志、培养道德素养的基础上,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引导学生建立终身体育观。终身体育的培养离不开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渗透,而终身体育教育又为技校体育教学指明了发展,因此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2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终身体育的相关措施

2.1 完善体育教学体制,促进终身体育思想培养

就实际情况来看,中职技工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都不喜欢体育运动,且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这就要求学校在开展公共体育教学课程时,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并根据教学内容的标准要求,建立健全的技校体育教学体制,将体育项目精简化、专业化、趣味化。根据女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学校可开展并添加健美操、舞蹈、瑜伽等体育教学项目;根据男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可以开展篮球、格斗、网球等体育教学项目,使体育教学内容充实,教学项目多元化,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多方面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培养正确的运动技巧,对不规范动作要多做指挥,引导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让学生有意向建立将有兴趣项目发展为终身体育的思想。

2.2 确立正确教学目标,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

技工学校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摒弃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和弊端,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切实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当然,体育教师不能只单纯改变教学方法,更要注重教学目标的更新和教学目的的改变,在新形势下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因材施教,注意发现学生的潜在特点,挖掘其体育潜力,将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质量、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有机结合起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与教学内容相适应,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手段的改变,其目的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提升体育教学实际教学质量。另外,教师可在课堂中采用启发、诱导、互动等多种手段进行教学,将现代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时常为学生灌输终身体育的思想和知识,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慢慢将终身体育转化为一种潜在意识,并有兴趣将其发展下去。

2.3 改革考核模式,促进终身体育的发展

在技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对体育教学不感兴趣的现象,其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除了教学项目单一外,就是传统体育考核制度的影响。传统的体育考核制度都是在学期的最后一堂课进行,此时教师公布考核标准,对学生的体育知识及技能进行统一规划性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无法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导致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因此,在新的社会人才需求下,技工学校应该对体育教学的考核模式和制度进行适当的规划和调整,转变传统考核观念,能够在考核中体现学生的努力程度和努力结果,根据学生日常课堂中的表现和成绩进行综合评定,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将体育教学不再单纯的理解为一门课程,而是通过考核了解自身体育训练的状况和指标,将体育锻炼转化为一种终身从事的观念。

2.4 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促进终身体育的发展

要将体育教学转化为终身体育理念,并使学生将终身体育的概念落实并发展下去,教师作为体育教学课堂的主导者,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间接影响着学生终身体育的培养过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是终身体育思想的直接宣传者和渗透者,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使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优质,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从而确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和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展开优质的体育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严格律己,对自身提出强制要求,把握每一堂课的各个环节,保障每一堂课的质量,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或者超额完成教学进度,并以自身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终身体育感,将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任务切实完成。

3 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能够强化每一个人的身体素质,但终身体育的观念并不是在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的。面对社会日益增多的人才需求,技工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式不断深化完善,加之教师的配合,将终生体育的观念灌输给每一个学生,使学生通过体育课程逐渐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将短暂的体育学习发展为终身锻炼的理念。

摘要:体育教学是技工学校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内容,这要求技工学校体育教学的传统观念要改变,不断深化体育教学的思想内容,将终身体育作为体育教学的最高目标,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转化体育教学指导方向,切实提升体育教学质量,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终身体育的重要性。终身体育不仅是学校学生个体发展的基本条件,更是提高全民体质的重要内容和全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在终身体育指导思想基础上的体育教学,不仅对学生和教师的体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整体提高了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本文主要解析了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的关系,并提出了通过体育教学培养终身体育的措施。

关键词:体育教学,终身体育,培养,措施

相关性思考 篇2

关于开征环境税相关问题的思考

为解决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应借鉴西方国家的实践,结合我国的实际,逐步实施由排污收费到排污收税,再到环境税的转变,以此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 者:高立昌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济南,250100刊 名: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LIN COLLEGE OF FINANCE AND TAXATION年,卷(期):“”(1)分类号:F810.424关键词:环境污染 排污收费制度 环境税

初中音乐合唱教学的相关思考 篇3

关键词:初中音乐;合唱教学;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课程中的合唱教学一方面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音乐合作能力,另一方面,合唱教学是由单声部旋律过渡为纵向多声部的音乐教学。合唱教学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个挑战。必须认真、仔细、懂得协作、融入充分的音乐情绪、情感才能完美地表现一部合唱作品。合唱教学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下面将对此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由少积多,渗透式教学

要想建立起学生的合唱意识,教师一定要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逐渐地渗透观点。教师可以利用每节课的前几分钟来进行学生的和声练习,短小精悍的和声练习能很快地让学生体会到合唱所营造的氛围,同时也能提升他们对合唱的兴趣。此外,教师要在演唱技巧方面对学生提一些力所能及的小要求,使学生只要稍微努力就能得到成功的体验,激发其对合唱艺术的兴趣,为更多的合唱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长时间的练习,积少成多,相信一定能提升学生的合唱能力,并主动地参与到合唱中来。

二、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由简到难地进行合唱训练

合唱主要是通过多个声部配合演唱,让音乐表现得更加丰富,多声部的演唱就存在着每个声部之间要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合唱是一个整体,当中的每一个声部都不能缺少,在明确了各自的分工之后,一定要学会合作。在合唱中不仅要关注节奏和音准,关注演唱时的发声和气息,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声部间的均衡,提升合唱的效率。

在音乐课堂中进行合唱教学,首先应对合唱作品进行仔细的分析,围绕歌曲的特点和内容备出合唱训练的步骤和计划。合唱作品分析首先要分析合唱声部的类型,让学生能适应不同声部之间的交错衔接,对合唱作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以此来提升课堂合唱教学效率。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

进行多声部合唱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如,师担任一个声部,学生担任另一声部,共同配合进行二声部合唱;学生倾听高声部旋律,共同演唱低声部旋律;请有一定演唱天赋的学生担任一个声部,其余学生担任另一声部;逐渐过渡到将学生划分为两个声部进行完整的多声部合唱训练。以梯度渐进的形式降低合唱的难度,使合唱教学突破难点。这样既能保持学生对合唱的热情,同时又能逐渐地提升学生合唱水平。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对合唱作品的学习兴趣,那么就能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激发出来。兴趣也是培养学生合唱兴趣的基础,只要学生对合唱产生了兴趣,他们就能在合唱的过程中仔细地学习,并认真准确地进行演唱,注意每一个声部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声部和谐统一的效果。经验丰富的合唱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选取一些简短,同时又具有一定艺术魅力的中外经典曲目来让学生欣赏,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兴趣。在学生聆听的过程中,不仅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听觉能力有所提升,同时还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例如,在进行《让世界充满爱》这一首合唱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每一个细节都认真地把握,并进行精心的设计,在演唱的基础上以辅助合唱教学为目的精心制作课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对曲目的结构、历史背景、创作形式有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来欣赏优秀的合唱作品《让世界充满爱》,引发学生心灵上的触动和共鸣,使课堂的气氛达到最高点,再为学生准备各种不同版本的合唱作品欣赏,使学生能感受到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向往,使学生体会到让世界充满爱的深刻含义。最后,教师再让学生跟随合唱的伴奏来进行演唱,由此来提升学生对合唱的兴趣。

四、注意音准的控制

要想演唱好合唱,首先应注意节奏和音准。但是由于初中生在合唱水平上层次各不相同,很多学生先天音准不够,而有的学生则受过专业的训练,有一定的基础。因此,要想提升初中生的音乐合唱整体水平,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会遇到重重的麻烦。作为音乐教师在此方面,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将对学生的音准训练融入每一堂音乐课当中去。

1.学生的音准训练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上下行的自然音阶听音和模唱。从听音和辨音开始,逐渐到演唱的练习。由听到唱的过程中,只有学生不断地为之付出努力,才能逐渐地减少与音乐之间的距离,并在心中留下音高的概念。

2.节奏练习

教师应注意加强学生的节奏练习。节奏在音乐中是最重要的部分。在基础教学中,教师应将音乐节奏分为几类,让学生先了解节拍,其后再进行跺脚、拍手等身体律动进行节奏练习。最终使学生在练习中熟练掌握节奏。

合唱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欣赏鉴别能力,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协作配合和创作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请音乐教师一定关注初中音乐合唱教学。切不可怕麻烦即将多声部合唱作品变成单一的单声部作品。

参考文献:

[1]王毅.初中音乐教学中互动教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6(03):80-88.

[2]郭家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管理探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4(03):34-35.

广告创意与广告策划的相关性思考 篇4

广告创意,是指意在实现广告效益中具有创新元素的构想,并且基于这个目的,最大程度的提升广告影响力。其中,广告创意可以从形式上、主题上以及广告内容上体现其本身的特异性。而广告策划相对而言比广告创意理念的出现时间较为晚些,其本质是以广告创意为基准,从而进行全方面的统筹工作, 包括战略规划与具体的实现手段。广告策划是当今传播技术不断发展,广告业逐渐成熟的必然产物。

广告创意与广告策划的相关性思考

1.广告创意与广告策划的区别

广告创意与广告策划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关系,是广告运性的两个重大支点,但两者之间在诸多方面依然有着很多区别。首先,在操作方面,两者便有着原则性的差别。广告创意的目的在于一种全新的理论创造,故而具有极强的颠覆性,这也是广告创意必先实现的一点,要实现这点广告运营商便要以绝对开放的意识作为依托,以此在广告的具体内容方面推向新的台阶。而广告策划更多的是起到一种对于广告创意指导与调整的作用,因为广告策划设计广告运行的全部流程,因此必须要有全盘意识,对广告创意中的内容该放弃什么元素,该运作什么元素,都要在广告策划中进行具体运作。因为广告创意是属于一种主观性的意念,其本质的思维模式具有感性的特征,而广告策划则属于一种理性的思考,其思考的范畴与原则是使得广告创意必须围绕广告主题环环相扣。

2.广告创意与广告策划的联系

尽管广告创意与广告策划有着很多区别,但两者之间的存在着更多的联系。广告创意是一种对创新元素的构想,而广告策划的内容之一正是为了实现这种构想。两者皆在为对方进行互相服务。广告创意是以一种思维基础出现,而广告策划则要考虑到诸多方面的原因,例如经费、操作以及实施流程等。不过,广告策划同样也是在广告创意的基础之上得以实现的。广告创意在广告运动中负责传递创新型的构想,而广告策划则正是基于这样的构想作为条件,进行对内容以及形式上相处新的电子,从而为实现其广告效益取得基础。

广告创意与广告策划的分类

广告创意与广告策划的分类,具体可以体现为几种类型。

1.传统型

传统型策划是广告创意中最为基本的策略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借营销为目的, 广告诉求以表现的最为直接与实用作为其营销的特点。这也是最为频繁的广告创意类型。传统型的广告创意志在表现商品的真实性本质以突出商品的优势。

2.逆向思维型

常规的广 告通常以 类似于“ 因为”“所以”的思维逻辑为商品取得社会影响力,而逆向思维的广告创意则颠覆了这种逻辑,它通常表现为“应该”“但是”的逻辑。所谓逆向思维, 顾名思义,便是以与大众的正常思维完全相反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目的是使用一种逆反心理,或通过幽默的形式,让人会心一笑,以达到其出奇制胜的战略目的。

3.暗示型

在一些优秀的广告创作中,创作者通常会把自己创意的重点放在大众的心里,得以酝酿发现。这种暗示型的广告需要把握诸多方面的环节,利用主观意识去引导顾客进行正常方式,这种主观意识一定需要采用一种暗示的方式, 也可以说是一种“情景代入”,在顾客的心中打下烙痕,以此去促进顾客进行选择。现下的广告如“专家提醒”等句式,就是在利用一种科学的知识对顾客产生一种暗示。

4.营造意境型

这种形式的广告创造旨在利用对产品,例如手机产品功能、操作等软指标上做足文章,让顾客的意识中得到一种愉悦心理,以此提高产品的价值,增强产品的影响力。这种广告策划相较于以上几种,有时更能取得良好的广告效益,但也极易给人造成华而不实之感。

广告创意与广告策划的作用

广告创意与广告策划在广告创造中是属于领头羊的地位,尤其是广告创意对于广告的整体效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可以说,一个广告是否具有创意, 是广告作品成败与否的重要特征。没有精彩绝伦的创意,无论有多么强大的技术支持,依然无法吸引观众。广告创意与广告策划应该注重两方面。一方面要增强感染力的作用,感染力便是一种认同感,可以具体表现在文字、色彩以及构图方面。另一方面,则是要提高企业的整体形象。但也只有产品的质量有足够保障,才能使广告创意与广告策划有着锦上添花的效果。

结束语

建筑结构设计相关问题思考论文 篇5

1.建筑结构设计概述

计算机信息技术及工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建筑结构设计的发展,并改变了建筑结构设计的模式。在此背景下,也给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通常情况下,建筑结构设计主要涵盖了四个部分即方案设计、结构设计、构件设计及设计图纸绘制。对建筑结构强度、刚度、延性等进行设计、计算、验算是建筑结构设计最基本的目标。通过上述工作让建筑物各项属性达到标准要求,以保证建筑的物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建筑结构所受的恒载主要来源于自重与竖向静力为主。因此,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需保证结构在受到以上荷载处于允许范围内。通过合理筛选基础结构,可让建筑上部结构与下部地基达成平衡,进一步提升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2.建筑结构设计原则分析

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预设多道预防。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特别是对于抗震设计而言,应该设定多道预防,并将不同的构件相互关联起来,以形成有效的结构体系。即便某些构件受到破坏,其他的构件还可发挥顶替作用,进一步提升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2)打通关节。受力传递是建筑结构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受力传递受到阻碍时,会对构件间的连接产生影响,甚至破坏静态平衡。通过打通关节,可促进外力传递并消减多余的外力,可让体系静态平衡控制在合适范围内,有利于让建筑保持稳定。

(3)平衡设计。对于建筑结构而言,每一个构件都具有自己的`作用,实际设计过程中不可能做到完全兼顾。因此,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各构件之间的平衡性。优先考虑结构的整体性,再充分把握构件细节,做到“抓大放小”。另外,建筑结构设计应尽可能满足实际使用需求,在性能达到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施工的复杂程度,合理控制成本,让建筑项目获取更大的效益。

3.建筑结构设计关键问题及策略分析

(1)伸缩缝建筑物长期受到温度变化影响,会造成混凝土出现冷缩热胀,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一定程度变形。若变形过大,必然会对结构本身的稳定性产生影响。由温度所造成的内力变化计算较为复杂,若仅仅遵循弹性结构进行计算,会使内力出现较大程度偏差。当建筑长度超过一定范围时,可设定伸缩缝来降低温度变化对混凝土的影响。伸缩缝设定过程中,除了依靠计算外,还需要结合实际施工经验来确定。伸缩缝设置通常采取两种方法进行:

(1)添加膨胀剂。在混凝土当中添加适量膨胀剂,可降低温度对混凝土的影响作用;

(2)设置后浇带。后浇带浇筑时应选择气温较低时下进行。可在水泥当中添加含微量铝粉的混凝土,以增加后浇带的强度,避免新老混凝土之间产生裂缝。

(2)回填土建筑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回填土问题,回填土质量与建筑结构稳定性及安全性存在密切联系,所以在结构设计中需要对回填土质量进行充分考虑。在灰土搅拌时,可能会出现搅拌不够均匀而影响到回填土质量。部分情况下,灰土夯实的部分临近于地下结构,可能会造成地下结构受到破坏。通过增强回填土质量,可将建筑结构水平位移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对预防地坪开裂及建筑沉降等均可起到促进作用。采取压密注浆的方法将土体挤密,构成新的浆脉复合地基,以改善土体的强度及防渗性能,并改善土体物理力学性质,促使软土地基承载力提升。

(3)剪力墙设计剪力墙布置时,应均匀分布,尽可能保持建筑物质心与刚心重合,并让横向与纵向的刚重比保持接近。同时,要避免出现一字型剪力墙。楼面主梁平面不能外搁置于剪力墙上,若无法避免,就需要在相应位置处设置暗柱。若梁高超过墙厚幅度较大时,尽可能拉长转角出墙肢。剪力墙配筋与建筑结构安全性及经济性也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配筋时,要求将水平钢筋置于外侧,而竖向钢筋放于内侧,保证配筋满足计算规范建议的最小配筋率。

(4)抗震设计抗震设计需要把握以下关键点:

(1)结构弹塑性分析。结构弹塑性分析方法共有两种:①弹塑静力分析方法。该方法主要利用空间协同平面结构模型与平面三维空间模型进行分析,地震波不会对最终结果产生影响。②弹塑性动力分析方法。该方法主要采取结构统计模型进行分析,模型构成较为简单,应用较为简便,但地震波会对最终结果产生影响,并且存在多个结果,需进行筛选。

(2)可行性分析。根据建筑工程项目功能需求、所处环境及施工工艺特点等进行可行性分析,以保证建筑抗震性能达到标准。在保证抗震性能的同时,尽可能控制抗震材料使用量,以节约成本。

(3)加强隔震及消能减震设计。

4.结语

由农民“被上楼”引出的相关思考 篇6

[关键词]农民“被上楼”;增减挂钩;土地;权利

引言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貌。然而,在斐然的成绩面前,却萦绕着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诸城农民“被上楼”事件便是其中的典型,严重侵害了农民群体的权益。

一、相关概念和事件简介

“被上楼”是指各地利用“增减挂钩”机制,为了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将农民的宅基地复垦来增加耕地,从而强迫农民搬出宅院平房,搬上高层楼房居住的现象,被社会各界形象的称之为“新圈地运动”。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如果农村建设用地地块被整理复垦为耕地(即拆旧地块),城镇可对应增加相应面积的建设用地(即建新地块),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从2008年开始,山东省诸城市撤销辖区内全部行政村,合并为208个农村社区,选举产生社区党委和社区居民委员会,行政村的建制在诸城变成历史,农村社区成为诸城新的社会基层组织。[1]诸城“翻天覆地”的变革中有多少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决权被忽略,有多少举措违背了农民的意愿,政府行政行为中是否存在暴力和违法情节,恐怕只有农民宅基地上被推倒的房屋可以说的清楚。部分专家也曾指出,“这是一次对农村的掠夺,强迫农民上楼并大规模取消自然村,不仅与法治精神相违背,而且会对农村社带来巨大负面影响”。

二、“被上楼”事件的原因剖析

(一)政策渊源

1.导火索——增减挂钩

2008年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可以说是诸城等地敢于大张旗鼓的开展“拆村并居”运动导致农民“被上楼”的导火索,文件规定宅基地复垦面积可换取同等指标的城镇建设用地,面对城镇建设用地几近枯竭的现实和工商业投资的巨额利润汇报,地方政府不惜铤而走险,拿部门规章做挡箭牌,背离了保护耕地,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出发点,没有深刻领会“增减挂钩”机制优化用地结构和节约集约用地的良好初衷。[2]

2.大方针——新农村建设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部分地方政府片面的认为只有“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整齐划一的模样才是“村容整洁”,让农民全部上楼既能腾出宅基地,又显得体面大方,一举两得。我们不禁要问:难道“住着楼、种着地,扛着锄头上楼”就能体现出“生活富裕”么?此外,“乡村文明”的目标本身就内在的蕴含着古色古香的农村建筑、淳朴勤劳的乡风民俗、世代相传的生活习惯等文化因素,这些潜移默化的东西是无法通过高楼大厦来机械的复制和保存的。

(二)利益驱动——土地财政

国家和集体这两个概念的虚位性决定了我们只能把具体的土地权利交由特定的部门、组织、机构和个人来行使,从而导致了部分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做法。强制农民“上楼”首先能够腾出大片宅基地进行附带宽限期的复垦工作,与此同时政府获得了相同数量的城镇建设用地开发指标,一方面将获得巨额土地出让金,另一方面也会获得相应数额不菲的房产税和建筑税,于是征收行为给农民的补偿款就显得相形见绌了,在土地总量的相对平衡中地方政府却“闷声发大财”。以诸城市为例,如果把全部农民集中居住,保守估计将会腾出8万亩的旧宅基地,而由此获得的级差收入却达两三亿元,对一个普通的县级市来说这是一个多么具有诱惑力的数字。一言以蔽之,“农民被上楼”事件利用政策的漏洞很好的维持并扩大了地方政府的卖地财政。[3]

三、 “被上楼”事件的消极效应

(一)农民角度

1.生活的不便和成本的提高

农村平房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有着楼房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紧邻农田不说,农家小院也能存放各类农具、机械和粮食;一旦“上楼进社区”,农民上田路途拉长,多数大型农机械也只能露天存放,生产方式和居住方式脱节,生活和生产变得十分不便。更为明显的是社区化的生活模式使得农民的生活成本大幅度增加,楼房与宅院的功能差异滋生部分额外的用水、用气、用电、取暖等开支,更别谈节节攀升的蔬菜、粮油、水果等的价格了,在农民收入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形下不可避免的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4]农民曾半开玩笑的调侃道:现在“喝口水、冲泡尿”都要花钱,真的好不习惯啊!

2.打破了人际交往和信息流动的秩序

农村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有时候类似道德规范的村规民约反而比生硬的法律对朴素的农民来说更具有约束力,农民“被上楼”后则打破了简单的原始邻里关系,被钢门铁窗阻隔的社区生活相对而言变成了“陌生人”世界,“熟人好办事”的规则在此鲜有用武之地。特别是对于老人而言,以往在街头村口晒太阳、坐板凳,闲聊唠嗑就可以轻而易举获得的知识和信息在“小城镇化”的圈子里却变得如此困难,习惯了祖祖辈辈宅院生活的老人们如何破除心里的惯性安度晚年是全社会必须谨慎面对难题。

(2)农村角度

1.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毋庸置疑,国家对“三农”问题和社会民生的投入都在逐年增加。为了响应新农村政策号召,各级财政也都优先拨款支援农村建设,“被上楼”运动中拆除的一大部分宅院和设施都是近年来刚刚建造和铺设的,此举不仅造成了社会资源和财政资金的巨大浪费,也严重背离了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不折腾”的方针。

2.埋下了不安定的种子

据权威部门统计,在取消农业税之后,占全部农村群体性事件65%比例的土地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谐的首要问题和焦点问题。农民自家的宅基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几近永久性的建设用地使用权,村民的这种权利和城市居民的房屋所有权一样,都受到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5]但农民“被上楼”后只获得一张集体小产权房证明,其权利价值无法与完整的宅基地使用权相提并论,很容易产生各种纷繁复杂的土地纠纷,影响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

(3)农业角度

1.威胁粮食安全

2010年度的中央一号文件曾明确指出:“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要严格限定在试点范围内,确保复垦耕地质量,确保维护农民利益。”然而少数地方却片面追求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擅自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減挂钩试点,擅自扩大挂钩周转指标规模,其中相当数量的宅基地复垦潜力小,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下降,“劣地换良田”严重威胁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2.制约农业科技推广和生产方式变革

国土资源部再三声明“增减挂钩”过程中所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要优先服务于农业发展,真正惠及“三农”,但实际运作中很难保证土地收益的流向,若复垦地的总体规划和生产投入不足,必然影响农业的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不利于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农产品附加值的提高。

四、妥善处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尊重农民意愿,符合公共利益

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直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理论,故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土地流转方向应由农民群体的意志决定,而不应由政府主导“一刀切”,况且是直接影响农民生活的“上楼运动”。因此,地方政府应努力发扬民主精神,充分尊重农民群体的话语权,抓住农村城镇化的契机,转变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合理进行农民利益的再分配。“被上楼”事件也折射出行政征收行为的合理性问题,在此,我们需要准确界定“公共利益”,[6]避免行政权的滥用,尽量通过市场方式而不是行政命令来配置土地资源,按照“因地制宜,保护特色”的方针,真正为农民谋利益、谋福祉。因地制宜保护特色

(二)加快立法脚步,整肃“增减挂钩”

前两年在试点地区之所以会发生农民“被上楼”的恶性事件,与我国农村房屋拆迁法规的空白也不无关系,对此,笔者认为立法机关可以在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的通知》的基础上,参照《城市拆迁管理条例》,紧扣集体土地的性质,制定专门的《农村房屋拆迁管理条例》。针对“增减挂钩”机制乱象丛生的问题,地方政府应立足土地用途管制,既注重耕地的数量,又强调整理后耕地的质量,有些肥沃的土地只能用来进行农业生产,切忌“劣地换好地”,大搞城市开发。

(三)破解土地财政,完善配套措施

由于强迫农民“上楼”的动力在土地级差收入,而利润的根源又在于我国“分税制”的财政税收模式,所以要从根本上杜绝农民“被上楼”现象的发生就要改革我国现有的财政税收模式,减少“土地财政”的比例,通过合法方式增收、创收。此外,政府在推进农村社区化的进程中也要重视“上楼”农民的就业权和发展权,提前制定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将土地收益所得返还农村和农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将科教文卫等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7]。

[参考文献]

[1]王仁贵.山东诸城推行农村社区化宅基地换房屋农民住房[J].瞭望,2010,(47).

[2]夏珺.国土部清查农村土地整治严查农民“被上楼”[N].人民日报,2011-02-17.

[3]涂重航.20余省市撤村圈地发土地财失地农民“被上楼”[J].村委主任,(1).

[4]郑风田,傅晋华.农民集中居住: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7,(9).

[5]宋亚平.不要让统筹城乡发展误入歧途[J].江汉论坛,2011,(3).

[6]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王鹏翔.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全国商情,2007,(13).

相关性思考 篇7

一、会计信息质量内容概述

在我国经济体制下, 企业决策者和债权人有权了解企业经营状况, 尤其是了解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所谓会计信息质量, 主要指由企业表现出的各项信息质量标准, 特别是对企业决策有影响的特质。具体功能包括:财务状况;企业在某一时日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的分布与结构状况、经营业绩;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盈利能力的信息。另外, 对于会计信息质量中的现金流量, 主要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从事各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所发生的现金流量情况。

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

1. 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含义

主要指在企业各项会计信息中, 只有与企业投资者和决策者的决策相关的信息才具有实际意义。会计信息相关性强调了信息对企业决策的重要作用。其对决策者的帮助具体体现在可以让决策者评估过去企业情况、描述企业现在情况以及未来事项, 或通过纠正会计信息使用者过去的评价来对未来决策起到积极的作用。

2. 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含义

会计信息可靠性主要强调企业要“如实反映”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 按照确认和计量标准, 提供真实可靠的企业活动记录, 以便于下面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稳步开展。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没有重要差错或者思想偏向的表达, 其实质重于形式, 具有中立性, 也具有谨慎性和完整性。国外一些机构甚至已经用“如实反映”取代“可靠性”, 足见其对数据真实的强调程度。

3. 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关系

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必须如实反映企业情况, 没有会计信息可靠性, 那么起到决策作用的相关性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反之, 会计信息没有相关性, 可靠性再如实反映, 也不能起到影响企业决策的层面, 必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 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时, 要兼顾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相互关系, 要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1) 二者的一致性

首先, 两者均是信息质量特征的关键点, 缺一不可。没有相关性, 可靠性就失去意义。没有可靠性, 相关性也就成为空壳;其次, 两者都是从信息使用者角度提出, 指代性明显, 作用直接。两者都是为投资和决策者服务。相关性服务投资者和决策者需要的信息, 可靠性服务投资者和决策者对信息充分信任;再次, 可靠性与相关性也受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制约。其内容必须重点, 以关注与企业效益为原则来进一步开展。会计信息各项内容的关系如下图:

(2) 二者的矛盾性

二者的矛盾性主要体现在表达方向和信息及时与精确上。首先, 在表达方向上的矛盾, 可靠性是对已经发生的数据进行分析, 如实反映分析数据, 注重真实性;而相关性是对未来决策起到作用, 指向于未来决策方面, 注重及时性;其次, 可靠性更加强调精确性, 而相关性更加强调及时性。要保证及时性, 对人力、财力的要求就会提高, 信息可靠性的保证难度就会变大, 而若要保证精确性, 投资者和决策者要以企业利润为首要考虑, 没有过多时间等待, 精确性自然无法保证。

(3) 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辩证关系分析

由于可靠性从来就不具有非“黑”即“白”的截然泾渭分明的区别, 更多的时候只存在程度的差异。

其中, 0代表缺乏可靠性;100%代表精确、完全可靠;q*代表基本的可靠度。

①过分苛求可靠性导致“过犹不及”

上图说明, 当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满足基本的“度” (q*) 后, 就不需要仅仅保证绝对准确, 来消耗信息披露的时效。也就是说, 当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达到 (q*) 后, 主要考虑的内容就是信息的及时性, 以及时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起到积极的意义。

延迟披露会使信息在与其他信息源竞争时处于劣势地位, 因信息报告不够及时而失去现实作用的情况发生。

②使交易费用转嫁

过分苛求可靠性, 导致交易费用转嫁。可靠性应有适量度, 不可过分苛求。避免出现浪费人力、物理和财力的情况发生。

4. 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看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权衡

首先, 在经济体制方面, 我国经济体制决定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其发展方式与竞争方式均与西方等国以市场调节为主不同, 所以, 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与可靠性也要满足我国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需要;其次, 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 我国经济发展虽然速度很快, 但是整体水平不高, 国家财政以及政府扶持力度有限, 仍需要各企业自主创新发展, 努力提高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再次, 在证券市场方面。我国证券市场受起步晚、监管体制不够健全、公开度和透明度低等影响, 在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方面, 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以更好的发展证券市场资源。

三、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制约因素

1. 影响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因素

(1) 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程序。其单一会计数据可靠性对最终会计数据的可靠性有直接的影响, 尤其是操作系统上的数据信息, 较不易被发现, 对会计信息可靠性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2) 一些准则、制度等对会计信息可靠性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一些准则、制度等在特殊时期会让投资者和决策者产生一定的制约, 应先其判断, 不利于会计信息可靠性的主观稳定分析。

(3) 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制约。会计信息可靠性本身对投资者和决策者没有直接影响作用。一般情况下, 会计准则越详细、固定, 会计信息使用者越不会过度指责会计信息可靠性;相反, 若会计准则制定比较灵活, 会计使用者越会对可靠性产生猜测, 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的不确定性。

2. 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制约因素

(1) 使用者情况与相关性

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如对企业的债权人和股东来说, 相应的关注重点是会计信息决策是否与企业股票持有情况以及企业偿债能力;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 其关注的重点是企业对社会所做的社会公益如何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不同的对象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关注重点也不相同, 会计信息所反映的数据是多元的, 具有主次不同需求的。会计信息对使用者的相关程度, 取决于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身份如何。

(2) 会计确认情况与相关性

所谓的会计确认是指以达到会计相关目的为目标, 对整个过程的会计对象进行辨认的过程。从当前会计理论进行分析, 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方式的使用仍有局限性。如果只考虑权责发生制, 则难以确认商誉以及衍生的金融工具;同样, 如果只考虑收付实现制, 对于未发生债权债务无法得到确认。两种方法各有侧重点, 随着对会计理论研究的深入, 这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将解决更多的企业会计难题。两种方法各有侧重点, 随着对会计理论研究的深入, 这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将解决更多的企业会计难题。

(3) 会计计量与相关性

用一定的计量单位, 对已经确认的会计对象进行量化的过程就是会计计量。不管是用直接计量法还是间接计量法, 针对不同计量对象的属性, 应用不同的计量方法, 这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式。

四、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举措

1. 会计信息的披露更加透明度

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蕴含着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若干基本内容。透明度高的会计信息是各层面都需要的。

2. 重视公司治理生态问题

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与公司的生态治理情况息息相关, 是公司软实力的集中体现, 其包含的一些独立公司治理环节如:注册会计师、财务分析人员、投资银行家、监管机构等, 集中对公司整体进行生态治理, 会计信息可靠性与公司软实力特别是公司生态环境具有互相影响的效果, 生态环境好, 软实力强, 会计信息质量程度越高, 相反则越低, 要确保健康、高质量的公司生态环境, 以保证会计信息的高质量。

3. 提高企业财务人员法律意识

(1) 企业应严格执行与实施《会计法》及其相关法规, 并对员工宣传到位, 认真贯彻执行、对弄虚作假、违法乱纪等行为要按相关条例及法律进行处理。

(2) 对会计基础工作进一步强化。会计基础工作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应根据会计制度的规定设置编制、登记账簿, 正确进行成本核算, 编制会计报表, 做到账表相符, 报表准确、可靠, 可以验证。

(3) 提高单位领导的法律意识, 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术。

4. 提高会计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

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离不开专业的会计财务人员, 离不开较高的职业素质, 应对财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 鼓励财务人员积极参加拓展训练, 增加专业认同感, 提升职业自豪感, 增强企业人才的核心凝聚力,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在保障员工基本福利的前提下, 提升员工的精神认可度, 完善财务人员的职业晋升条件, 落实各项奖励和惩罚政策, 是企业财务财务管理向正规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逐渐完善企业财务梯形发展专业职业人员建设。

5. 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专业性

财务人员应充分利用自己的职业判断能力来透过经济业务的现象发现经济业务的本质并进行合理的会计处理;财务人员应根据单位的发展需要和财务管理的客观需求等来划分会计信息的重要性, 并在实际的财务工作中重点关注单位的重要会计信息。

五、总结

企业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企业信息质量特质的关键一环,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结合以上分析, 应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进行辩证看待, 了解两者的辩证关系、制约因素, 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改进措施。随着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越来越关注, 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研究也将进一步深入。将更有利于企业科学、规范、长远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朱学非.关于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思考[J].经济视野, 2014 (19) .

[2]高翠芳.浅论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协调[J].中国总会计师, 2012 (07) .

[3]宋宣辰.关于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新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5 (07) .

[4]刘凤艳.关于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 2014 (01) .

[5]张玉玲, 武彰纯.关于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 2015 (06) .

相关性思考 篇8

一、相关性概念

相关性是指企业给投资人和合作者提供的资料是与项目相关的, 不能偏离主题, 而且这些资料对投资人要有价值, 能够帮助投资人进行预测和评估, 根据这些资料作出准确的判断。相关性主要包括目标相关性、信息相关性和语义相关性三个方面的内容。对相关性的要求是保证会计相关信息的输入, 信息要能够提高决策者的决策参考;信息与使用者的决策要相关, 并且给使用者带来一定的好处, 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会计信息的价值。

二、可靠性概念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指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要客观准确, 能够得到使用者的信任, 它需要企业提供的信息要真实可靠, 能够真实的反映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可靠性要包含三部分, 即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可靠性要求会计信息能够如实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必须提供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 信息不可靠使投资者蒙受较大的损失, 同时也影响了企业的声誉。

三、相关性和可靠性二者之间的关系

1. 相关性与可靠性是相互关联, 互为前提的

二者在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服务上是缺一不可的, 它们相互依存, 并且统一于总体质量特征, 脱离了相关性的信息, 再怎么可靠也是无用的, 失去了可靠性的信息, 再怎么相关也是没有价值的, 但是某种程度上两者是可以协调好的, 它们很难实现平衡状态, 而且这一现象不管是在理论中还是在现实中都是不可能出现的。

2. 相关性与可靠性是相互排斥和对立的

从二者的内涵来看, 很容易看出它们的矛盾和冲突, 以理论角度来看, 可靠性是指反映的信息绝对真实, 相关性则是一种预测, 可靠性对会计信息的完整性要求比较高, 并且这种要求显得比较苛刻, 这样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在相关性中, 则主要是对及时性的要求, 但有时由于过分的重视及时性而忽视了信息的完整性, 这些冲突和矛盾是时时存在的。可靠性是针对过去而言的, 要求信息要真实可靠, 可以真实的反映企业过去的经营状况, 相关性是针对未来而言的, 要求会计信息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 需要具备实用性。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就可以满足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但是就可能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如果满足了可靠性, 无法了解企业现在的经营状况, 在追求形式上的可靠性时, 必然会影响了信息的相关性。

四、对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改进的措施

1. 加强会计政策法规的建设

推进我国会计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强我国会计政策法规的建立和完善, 建立新的与国家会计准则标准相一致的会计准则体系, 明令禁止虚假买卖的违法行为, 给企业会计系统的运行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种行为必然会受到社会环境中很多因素的影响和约束, 这种约束会让会计工作者更加自觉的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进行会计工作的记录和分析数据时也会更加客观和准确, 杜绝不合法的交易, 为会计信息运行环境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只有在完善的法律法规的约束下, 相关性和可靠性才得以保证, 企业的会计工作才可以高效的进行下去, 企业有法可依, 可以按照规定的方法和流程进行会计信息的处理任务, 行政监管部门也能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约束自己和企业的行为。

2. 加大对各部门的管理力度和约束力度

在企业中之所以会出现财务造假现象是因为管理人员在不准确的会计信息中获取了短期的利益, 这种现象在上市公司中发生的频率较高, 这些企业中的违法者不但没有获得应有的惩罚, 反而获得了丰厚的利益, 根本原因是缺少管理力度和约束力度, 当然加大惩处的力度, 必然会提高管理此问题的部门的成本。加强企业内部的监管力度, 规范企业中不法的会计行为, 不断完善监管部门的组织结构, 对违法行为惩罚分明, 这样能够约束会计行为, 提高会计系统的办事效率, 同时, 外部的结构也应该相辅相成, 与内部协调好共同完成监管工作, 保证会计信息系统的高效化、系统化, 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易环境。

3.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

会计工作者是会计事务的主要人员, 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所以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 加强对他们的技能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员工素质的提高, 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两个质量影响因素,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训, 加强他们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认识;通过开展会计工作领域的知识以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 企业可以通过采用集中培训或者网上授课的方式进行培训, 目的就是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

4. 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

资金对企业的发展是尤为重要的, 是企业运行的物质基础, 但是我国的金融体制还不够健全, 融资难是阻碍企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为了能够筹措到更多的运行资金, 一些企业管理者开始在财务上造假, 向金融机构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这种现象不利于金融事业的发展, 影响了企业的名声, 改变这一陋习的途径就是推进金融体制的改革, 通过改革组建一个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 来为企业的融资创造一个号的运行环境, 并监督企业提高其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五、结语

会计信息最重要的两个质量特征就是相关性和可靠性, 二者相互关联、相互矛盾, 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构成完整的会计信息, 在把可靠性作为会计信息中重要的质量特征时, 也不应该忽略相关性的重要性, 提高这两者是以增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为目标的。对于这两个因素来说我们不应该存在主观上的偏见, 它们是统一的, 又是矛盾的, 在不同的发展时期, 两者的偏重点也会不同, 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必须要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做到共同发展, 这样才会确保会计信息的高质量。

参考文献

[1]杭庆华.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均衡研究[J].经济视角 (中旬) .2011 (04) .

[2]吕蕾.论会计信息可靠性与如实反映[J].现代商贸工业.2011 (13) .

相关性思考 篇9

适应于十九世纪初叶企业新的经营组织形式 (近代制造业) 及其管理重心的转移而产生的近代意义上的制造成本法是现代管理会计产生的最初萌芽, 它通过“两步”以企业各相关职能部门 (工序) 费用归集与分配为特征的实际转换成本的计算, 为当时企业内部管理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了所需的全部信息。管理会计在其以后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朝这个方向努力的, 适应上世纪初叶泰罗科学管理运动而产生的标准成本制度和预算管理方法, 将这种信息服务从单纯的事后提前到事中阶段, 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三十年代, 现代管理会计所用的几乎所有的体系和方法在那时已经基本形成。在此之后, 由于企业外部经济利害关系人对企业周期财务信息需求增加和质量要求的提高, 使企业将其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区分已售和存货产品成本上以便确定期间的财务收益, 原先的管理会计体系也朝如何便利于计算财务信息方向转化, 较之以前, 不仅未随变化了的科技, 管理方法及社会环境作出相应的反应而达到相关管理控制的目的, 相反, 由于用服务于财务会计目的编制的统一的信息来对各具特点的企业管理过程作出决策与控制, 失去了相关性基础, 所以,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讲是产生了倒退。尽管在此之后, 管理会计理论有一些突破如贴现现金流量技术、弹性预算、会计组织行为、零基预算、矩阵模式等, 但均局限于较为狭窄的范围内使用或只是传统技术方法的总结, 管理会计整个体系从未产生过重大的变革。

二、现代管理会计所面临的挑战

管理会计体系是否在良好地运行主要是依据其是否能依企业所面临的管理问题的性质提供一个与其相适应的会计 (特别是成本) 信息, 也即“相对真实” (relatively reality) 的信息, 而现在以服务于存货成本计算的管理会计信息体系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具体表现为:

(一) 产品真实成本的歪曲而导致产品决策相关性消失。

现行的成本核算体系最突出的弊端是以财务成本信息代替其他决策成本信息, 其是将企业发生的期间间接制造费用按便利于划清库存和已售产品成本的原则进行分配, 例如传统上是按直接人工 (或机器) 小时为标准来分配企业间接制造费用, 这在间接制造费用占全部成本比例不大和在当时机器 (或人工) 小时与其发生额有着正相关的关系时, 还可以将其视为是一个合理的估计分配, 现在情形正好相反, 如再以此主观平均间接制造费用分摊率加以分配, 只能是歪曲单个产品的最终实际成本水平, 混淆了产品实际盈利能力, 从而会导致错误的产品生产决策。

(二) 信息时空性差异而导致其与实际管理控制相关性的消失。

现行的管理会计体系很明显地受到财务报告那种周期提供信息的影响, 财务报告一般是按外部要求在周期结束后几天内产生。这样, 对那些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成本差异分析信息有可能是在其实际发生后的几周内才能得到, 信息作为一种澄清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里显然是无效的, 管理控制要求即时的差异反映以便及时解决由差异所反映的问题。随着高效率、低成本的计算机在生产系统的普遍使用, 许多生产管理人员利用此优势而建立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成本分析体系以弥补正统管理会计提供信息的不足, 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三) 过分强调短期利益而导致为长期利益所提供信息的相关性消失。

现行的管理会计体系中有些决策方法和绩效指标考核体系助长了管理人员采取能给短期提供一个良好绩效的行动, 而这些以短期绩效为导向的行动往往是以牺牲企业整体和长远利益为代价的。如现行的单个目标成本决策体系由于强调单个成本指标的降低而导致整体成本水平的上升, 用期间利润或投资报酬率由于未能考虑其给今后经营带来的潜在收益而导致企业短期经营行为的产生等等。

(四) 日趋激烈的全球性竞争使现行管理会计体系所提供决策信息相关性的消失。

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迫使企业采取全新的经营战略, 管理会计体系如何适应新的经营战略取得成功是目前面临的又一个重要挑战。

1. 管理方法上的突破。日本企业在这场全球竞争中取得成功的法宝是其高质量低成本的经营战略, 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在西方企业还是全然陌生, 因为他们认为在现有人类智能和技术条件下一定的废品率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他们习惯于统计质量控制, 通过事先确定一个可接受的废品率标准来作为制定控制的依据, 而日本企业用此方法将其废品率降低到了令西方企业难以想象的水平。同样, 对制造过程不断革新和及时存货系统的采用使日本企业的存货水平达到了空前低的程度, “看板管理”就是日本企业依据零存货要求而总结得出的全新管理方法, 在西方企业, 定量化的存货 (EOQ) 是保证其再生产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之一。这些均会使传统管理会计体系和方法 (如质量控制统计分析法、经济批量等) 产生新挑战。

2. 技术上的高度发展及计算机在生产系统中的广泛应用, 机器人、自动材料处理技术、弹性生产技术、材料控制与生产计划系统均使企业生产要素投入比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并使得生产过程更具弹性, 传统上的规模经济在不久的将来会被界限经济所取代, 规模经济特别是讲究定型产品生产的规模效益, 而新的界限经济是指在不增加很大的投入同时使得特定的生产系统生产出多种规格式样的产品, 以满足不同顾客对产品的多层次、个性化、小批量需求特征。这样对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信息的要求必然会产生变化。

3. 企业日益缩短的生产过程和设计技术快速更新使其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将产品送入市场的时间, 这就使得产品的经济寿命周期日益缩短, 这时产品是以其革新和独特的特点作为其价值衡量的标准, 价格的制定是以顾客对其式样、功能等革新程度而愿意支付的价格, 制造成本不再是企业制定产品价格的重要依据了。这同样也会引起我们对传统管理会计分析与决策体系的重新思考。

三、相关性回归———管理会计体系改革的突破点

综上所述, 当今管理会计面临的挑战, 集中到一点就是管理会计体系所提供的信息与其服务的管理决策目的失去相关性, 管理会计体系改革就是使这种失去相关性的信息得到重新回归。

(一) 管理会计信息相关性目标。

从总体目标来看, 就要使管理会计体系所产生的信息能够导致信息使用者决策能力的差异, 具体来讲, 就是要为不同管理决策者提供其相关的信息。从分项目标来看, 管理会计信息体系应完成下面四项分项目标, 第一是为企业外部报表编制提供便于正确划分已售与存货成本的信息, 便于企业外部经济利害关系人作出正确的投资、证券市场交易的决策;第二是为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即时提供便于其改善其经营行为的差异分析信息;第三是为企业高层决策者提供有关企业产品生产的长期决策的精确的产品成本信息;第四是给企业的特殊工程项目提供便于正确决策的信息, 在以前落后的信息处理技术 (复杂、费时、高成本) 的前提下, 为了达到紧迫的目标而牺牲其他信息目标还是可以理解的, 而在当今日益发达信息处理技术下, 同时满足多种目标的管理会计信息体系不是太难建立。

(二) 间接费用分配———管理会计信息体系相关性回归的焦点。

传统上以人工 (机器) 小时作为企业间接费用分配基础导致了产品成本的歪曲, 特别当今间接费用在企业整个产品生产成本中比例日益增大和费用进一步与这些平均分配基础失去相关性的情况下尤为明显。这种歪曲的产品成本信息将会导致错误的决策。事实上, 企业所产生的间接费用并不是由于其为生产提供了某种实物量, 而是提供了一种交易量 (包括物流交易和信息流交易) , 企业所有的用来解释间接费用发生并为生产提供服务的交易量无非包括后勤交易 (主要是指确定、执行和证实企业的物流运动) 、平衡交易 (使生产要素配比平衡的活动) 、质量交易 (使生产与特殊规格相符合的活动) 及转换交易 (提高企业制造技术有关的信息流活动) 。按分类的交易成本额计算单位 (部件) 产品交易成本分摊率, 最终得出单位产品应负担的交易成本额。

(三) 非财务指标体系的引入。

传统管理会计体系考核计量指标均是以货币指标出现的, 事实上, 衡量考核指标体系好坏的标准是其是否能给企业各管理中心提供以便于其控制的相关性的信息, 每一个企业均可以按自己的业务特点设计一套适应于其自身特点的计量考核指标体系, 例如, 对那些具有竞争优势和需不断革新产品设计的企业应以计量其新产品发出 (到市场) 时间和顾客对新产品满意接受程度作为衡量其成败的标志, 对那些具有连续性的规模生产企业应以其平均生产准备时间、工序间的流动率、过程停留时间 (主要由于质量、技术、存货等引起) 长短作为衡量其经营的主要尺度, 对那些销售企业应以其营业技术、顾客光临次数等作为计量考核尺度, 而应用这些计量经营效率的非财务尺度指标的采用, 是以其能否容易取得、是否相关有效为依据。

(四) 综合成本管理会计信息体系的建立。

从上面所述管理会计信息体系必须同时满足四个不同的目标来看, 任何单一的目标服务型管理会计信息体系, 由于各自履行的功能, 对报告反馈所需时间, 报告的使用者的差异, 不可能代替其他服务目标管理会计信息体系的作用, 因此较为理想的管理会计信息体系是建立一个综合的信息产生系统, 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按各自所需获取与其相关的信息。S

参考文献

[1].Kaplan and Tomas.相关性消失:现代管理会计面临的挑战[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3.

[2].陈胜群.现代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3].潘飞.九十年代管理会计研究成果及未来展望[J].会计研究, 2004, (9) .

[4].蔡菊珍.从战略管理到战略管理会计[J].财会月刊, 2005, (1) .

[5].焦跃华, 袁天荣.论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与方法[J].会计研究, 2006, (2) .

相关性思考 篇10

股权激励制度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机制,是现代企业激励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中,关于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又是检验其制度设计有效性的重要命题。通过阅读国内外对此进行实证研究的相关文献,笔者发现相关研究结论和研究方法非常多重、多样。就研究结论而言,主流观点包括以下三种:

一是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线性正相关。国外相当一部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公司绩效越好。其中某些研究发现CEO持股比例与企业经营绩效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某些学者指出管理层持股有助于减少自由现金流量及代理成本,增加公司价值。国内也有部分研究者的研究结果显示,管理层持股对净资产收益率有正面影响,经理人员持股比例与公司经营绩效正相关。

二是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非线性相关。国内外均有部分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只在某些区间有效。有的研究表明,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的非线性关系存在两个不同的临界点,在第一个临界点前,管理层持股将带来公司绩效的提升;在第一和第二个临界点之间,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超过第二个临界点时,管理层持股再次与公司绩效正相关。另有部分研究表明: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呈倒U型,即公司绩效首先会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增加而提高,但当持股比例超过某个特定临界点时,两者间的关系则会出现逆转:公司绩效将随着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减少。

三是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无关。国外有部分研究显示,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无关。这种观点认为公司的所有权结构是竞争性选择的内在结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没有内在联系,至少管理层持股并不显著影响公司绩效。我国的相关研究中持此类观点的研究者也明显居多,有学者发现公司经营绩效与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比例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的假设不成立,区间效应的假设也不成立。其中缘由之一可能是我国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持股比例偏低,因而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激励作用。

面对如此莫衷一是的研究结论及其各自众多的支持者,笔者认为应该对这一问题进行反思:是理论假说使然还是研究方法使然?

关于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相关性的实证研究主要基于两种截然相左的理论基础:利益趋同假说和防御战壕假说。利益趋同假说认为,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一种持续正相关关系。当给予管理层一定数量的公司股份时,其利益会与股东趋于一致,偏离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倾向也会减轻,因此对管理层实施股权激励可以降低代理成本,从而改善公司绩效。防御战壕假说则认为,公司绩效与管理层持股比例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当管理者拥有的股票比例增加时,他们将拥有更大的投票权和影响力,使之对企业的控制受到外界约束的程度减弱,反而会更多地追求自身利益而偏离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从而对公司绩效产生负面影响。各个理论本身自有其严谨的理论推导过程及存在的前提,笔者不再过多讨论。但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关于研究方法对研究结论的影响问题。就实证研究方法而言,模型设计和变量是其关键所在。

二、关于研究模型的比较与反思

在早期的研究中,研究者多将管理层持股比例看作是外生变量,通过建立一次或二次单方程模型,来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检验得出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相关或无关的结论。其中,不少研究者利用二次方程模型和不同时间、不同代表性的样本来检验管理人员持股水平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除了各研究中的“拐点”数值不一致以外,研究结论都较为一致,即公司绩效是管理人员持股水平的非单调函数。然而,后来的研究者对前人关于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关系检验所用的实证研究方法的严谨性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即使公司绩效随着管理者持股量的增加而提高,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是因为管理者持有股票所产生的激励效应使公司绩效得到了提升。管理层持股比例应该是一个内生变量,是公司的特征和外部环境导致了管理层持股比例的不同,从而引起了公司绩效的差别。因此,部分研究者开始采用联立方程模型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不是管理层持股影响了公司绩效,而是公司绩效影响管理层持股。纵观我国已有相关研究文献,笔者发现国内研究者基本上都是采用建立单方程模型进行回归,或者采用一次线性方程检验,或者采用双对数型模型或三次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因而得出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正相关、局部相关或不相关等各类结论。

显然,对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进行研究,首先需要解决一个更为基础的问题——究竟谁是因谁是果?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研究模型的建立之间具有密切关联,研究模型自然会对研究结论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结合我国企业环境特点,优化相关实证研究模型,从而得出更加可靠的研究结论,才应该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三、关于绩效衡量指标选择的比较与反思

在衡量公司绩效这一关键变量指标选择方面,国内外研究亦存在较大差异。国外的研究中,只有少数研究者会利用总资产回报率等会计指标,大多数研究者更倾向于选择市值指标如托宾Q值作为衡量公司绩效的变量。与国外研究不同,国内研究在绩效衡量指标的选取上更倾向于选择会计指标。代表性绩效指标主要包括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总资产回报率(ROA)等。当然,也有部分研究者认为选择单一会计指标衡量公司绩效既不够全面,也不利于客观真实地反映公司绩效水平,于是采取了多会计指标或在会计指标基础上补充市值指标的做法。如有分别采用ROE、ROA和EVA三个会计指标的,也有采用ROE加托宾Q进行比较研究的。

绩效指标事关公司绩效的定量表达,不同绩效指标意味着公司绩效衡量的不同视角,绩效结果自然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相关实证研究中选取不同的指标变量当然可能导致不同的实证结果。会计指标尤其是单一会计指标所固有的缺陷早已众所周知,这也是资本市场发展较为成熟的西方研究者更倾向于选择市场指标的原因。但是,就我国现状而言,市场指标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尚且受到不完善资本市场的制约,如采用国际通行的托宾Q值指标时,必然面临解决如何处理非流通股及其定价等问题。此外,笔者认为绩效不仅表现在盈利能力一方面,还表现在公司的成长性及其风险管控能力等方面。公司绩效衡量指标的选择及其计算方法的完善同样是未来研究中亟待重视并改进的问题。

四、关于控制变量设置的比较与反思

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无疑会受到众多因素影响,特别是其所在国家和企业的制度环境及其他政治环境因素,研究者通常会设置相应的控制变量对此加以限制。国外的相关研究文献表明,大部分研究者都会将公司治理因素设置为控制变量,这些变量主要包括:公司董事会规模、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兼任、大股东持股比例等。另外一些研究者还将能够影响公司绩效的其他因素同时设为控制变量,如公司规模、资本结构、研发费用、现金流及资本密度、临近离职的CEO年龄、债务的代理成本、行业性质等等。比较而言,国内现有的代表性研究中对控制变量的引用很少甚至可以说没有。部分研究者设置了少量控制变量,旨在剔除行业、规模、地域等因素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少量研究者面对我国国有企业国家大股东这一特殊制度背景,将国有股比例作为控制变量;另有个别研究者借鉴国外的研究思路,引入了财务杠杆、成长机会及研发费用等控制变量。

笔者认为,在影响绩效的各种相关环境因素中,制度环境特别是公司治理状况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相比国外的研究,我国现有研究中将公司治理因素作为控制变量的还不多见,少数研究者将国有股比例设置为控制变量,但显然还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控制变量设置的缺失也是降低研究有效性、导致研究结论呈无关多样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考虑我国特殊的制度环境因素特别是结合我国公司治理现状,设置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控制变量,也需要进行进一步思考。

工作与专业相关率引发的思考 篇11

在国外一些高校,尤其是实行精英教育的学校,由于实行自由转学、转专业制度,其专业界限并不明显,有的高校甚至在学生就读的前两三年,根本就不分专业,让学生自由选科、选课、选师,到了毕业时才象征性地选择专业,所以,“专业相关率”并不作为他们考查学校教育资源是否优化配置的一个指标。

但国内高校不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高专,在高考填报志愿时,考生们必须在众多细分专业中选择第一专业志愿、第二专业志愿等等;进人大学后,如对专业不满意,能获得转专业机会的学生,最多不过20%左右;虽然我们强调“按宽口径”培养人才,但很多学校其实仍旧按照细分专业设置课程、进行教学,因此,毕业生就业时的“专业相关率”将是评价学校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学生教育投入是否有价值的重要指标。换言之,如果学生花很大精力全面学习一个专业的知识,却无法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位,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意味着教育投入浪费。

根据这样的思路分析以上数据,就不难发现,“985”高校的本科毕业生“专业不相关率”达27%,专科毕业生的“专业不相关率”则高达38%。这无疑对我国高校按专业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提出挑战——面对大量的不对口就业,是否应该改变传统培养模式、淡化专业界限、按宽口径培养人才,以增强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呢?

比较各层次高校的相关数据,表面上颇为合理——“985”高校学校层次高、培养质量高,学生就业时专业对口度显然就高;专科学校层次低、培养质量无法与“985”高校、“211”院校抗街,就业时专业相关度低自然也就很正常。但根据各类高等学校不同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任务,“985”高校作为进行精英教育的学校,应不以就业为导向,重在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其所培养学生就业的“专业的相关率”应低于一般本科和专科;而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职业教育、技能教育的高职高专,其毕业生的“专业的相关率”应最高。之所以会出现目前这种“985”高校毕业生“专业相关率”远高于专科“专业相关率”的情况,或许反映出以下问题。

一是近年来包括“985”高校在内的本科高校,从学生就业出发,突出技能教育与职业教育,减少通识教育,这增强了毕业生在毕业时的就业竞争能力,却可能影响这些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二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的专业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定位与本科学校雷同,在与本科学校竞争中没有特色,由此处于劣势。三是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没有科学规划,在招聘时,还比较看重学校身份与学历身份。

相关性思考 篇12

相关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一, 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 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这里所说的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最符合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期望:在数量上, 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公司资产的价值变动状况, 以便投资者对整体资产的盈利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质量上, 既能满足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要求, 也能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那么, 按照新准则的规定, 资产减值禁止转回的会计处理方法, 是否能够在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要求的同时又能满足相关性要求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资产减值禁止转回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

我国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较普遍, 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允许资产减值转回的规定下, 上市公司常常会从其自身利益出发, 通过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操纵利润。其主要表现为:一是计提金额不足, 故意少提资产减值准备, 以增加当年的利润, 在不超过当年分红计划中规定的盈余上限的前提下, 达到利润最大化;二是计提巨额资产减值准备, 俗称“洗大澡”, 这通常发生在企业组织结构发生变动的时期。企业通过计提巨额资产减值准备甚至注销资产来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 这样的做法势必削弱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禁止转回, 压缩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遏制资产减值会计的滥用而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要求。但“禁止转回”这一规定对会计信息相关性又有何影响呢?笔者将在下文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资产减值准备禁止转回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影响

资产减值禁止转回的规定,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 但由于新准则并不是完美无瑕的, 企业仍可以采取各种手段进行利润操纵。

1. 企业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可能会更加谨慎。

(1) 出于年度会计利润的考虑。禁止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目的在于挤去“海绵资产”中多余的水分, 夯实资产价值, 从而向投资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新准则规定, 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 出于盈余管理的需要, 会计人员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会更加谨慎, 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比如, 当年企业应计提资产减值准备10万元, 但出于对谨慎性原则的考虑, 企业会计提少于10万元的资产减值准备, 甚至可能会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2) 出于纳税的考虑。企业在会计期间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 在税法上应全部作为会计与税法的差异进行调整。这样, 由于资产减值准备没有抵税的功能, 使得利润大幅降低, 强化了企业少提减值准备的动机。

“谨慎计提”的倾向, 使得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禁止转回的规定无法得到有效执行, 无法满足外部报表使用者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要求。

2. 盈余管理的新方式将进一步降低会计信息相关性。

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被确认后, 企业将重新计算未来期间资产的折旧额或者费用的摊销额, 以使资产减值后的剩余价值在以后期间合理分摊。企业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在未来期间不得转回, 将使得企业未来利润偏高;反之, 将使得企业未来利润偏低。前者虚增了利润, 后者隐瞒了利润, 两者都将降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误导投资者的决策。

新准则主要规定了长期资产的减值不得转回, 而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委托贷款等短期资产的减值是允许转回的。因此, 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等资产的折旧或摊销可能成为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 (李晓霞, 2007) , 这将加大监管的难度。

3.“判断”与“估计”将继续充当盈余管理的手段。

吴联生 (2003) 根据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规则性失真、违规性失真和行为性失真三类。他还认为, 会计域秩序的动态性决定了会计信息的规则性失真;信息不对称带来了会计信息的违规性失真;人类的有限理性导致了行为性失真。新准则通过运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适应会计域秩序的动态性,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会计信息的规则性失真, 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然而正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让这些“判断”与“估计”成为了违规性失真的重要载体。当这些“判断”与“估计”都成为资产减值过程中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载体时, 禁止转回已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就没有意义了。

如上所述, 在当前实务中, 对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和公允价值的估计大多取决于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判断。但实际上, 长期资产减值测试中对于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和公允价值的判断比较复杂, 只有寻求专业的资产评估机构的帮助, 才能得出恰当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这就使得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监督难度加大, 为企业操纵利润、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薛之华, 2006) 。由此看来, 新准则关于资产减值禁止转回的规定无法从源头上遏制利润操纵行为, 反而会降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三、长期资产减值在价值恢复时应适当允许转回

1.禁止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规定, 使得减值资产在价值实际得到恢复时, 其价值被低估, 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也没有在财务报告中得到体现, 从投资者决策角度来说, 资产减值损失禁止转回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2.从理论的角度看, 完全禁止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是不合理的。按照资产的定义,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和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只要符合资产的定义及其两个确认条件, 都应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当减值资产的价值得到恢复时, 理论上, 会计应当重新将其确认为资产, 否则, 与资产的定义相矛盾。

3.在长期资产中部分资产的减值在符合既定条件的情况下, 应合理地予以确认。以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为例, 这几种资产的价值很可能在确认减值损失以后得到恢复。例如:固定资产的价值很可能因通货膨胀、周围环境的变化等因素大幅回升, 如有确凿证据 (如能够提供资产评估报告等) 表明资产有明显增值的话 (比如可将“明显增值”定义为公允价值超过账面净值20%以上的) , 可以将资产减值在计提范围内予以转回。

4.应当尽力采用经济学中全面收益的观点, 以使企业中的资产价值得以充分的表达, 以使投资者对企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与认识, 以便于投资者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

通过上述分析, 笔者认为新准则中关于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的规定是不合理的。这一做法从理论上阻碍了资产价值的公允表达, 同时也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企业盈余管理空间。因此笔者认为, 我国会计准则中关于长期资产减值的规定应尽快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放弃这一“特殊的规定”, 让资产的价值得到真实、公允的反映。

参考文献

[1].吴联生.会计信息失真的“三分法”:理论框架与证据.会计研究, 2003;1

[2].李郁明.资产减值会计若干问题评析.四川会计, 2003;11

上一篇:商品房索赔及案例分析下一篇:经管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