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许经营的十大趋势论文

2024-08-28

特许经营的十大趋势论文(精选11篇)

特许经营的十大趋势论文 篇1

专业咨询机构Informa Telecoms&Media日前在年度《行业展望》中公布了电信和媒体业2011年十大趋势。

1. 运营商需要选择智能手机平台战略。

Android和iPhone设备的普及促使移动运营商、开发商和手机制造商等重新聚焦智能手机平台。运营商需要决定是建立自己的平台还是接受互联网和操作系统开发商将主导市场的事实。他们的最终选择将决定谁能够在智能手机平台的研发和普及的战斗中获取最大价值。

2. 智能手机的普及。

2010年,由于移动运营商期望从更大的用户群中获得更多数据服务收入,因此智能手机的价位较低,预计这一趋势将在2011年表现得更为明显。

3. 运营商和互联网公司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

最成功的移动运营商将是那些能够与主要互联网公司结成战略伙伴关系的运营商,而不是那些故步自封、并试图阻止这些公司接近自己客户的运营商。

4. 运营商把重点放在垂直市场。

多年来,运营商一直在谈论移动企业的潜力,但这次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出发点是机器对机器的沟通,而不是语音和短信。运营商目前的重点是医疗保健行业。

5. Web2.0提供发展机会。

移动运营商有机会利用即时通讯和社交网络提高其传统信息服务,并从中获取额外流量和收益。

6. 电信运营商需要赶上超高速宽带发展。

低价位和具有吸引力的套餐计划(而非超快的速度)将是制胜的关键。因此,运营商将重新开始向低成本VDSL进行大举投资。

7. 互联家庭的战斗愈演愈烈。

2011年,电视将超过游戏成为家用连接设备的主导,但这并不表示人们真的采用在线服务。到201 1年年底,我们有望看到谷歌电视、苹果电视等到底是会成为创新者还是“皇帝的新装”。

8. 西欧有线电视数量下降。

运营商不只疲于应付将欧洲的家庭有线信号从模拟转换成数字,他们还需要提高其捆绑服务的销售,特别是三网合一,甚至是四网合一服务。

9. LTE频谱分割将破坏其全球发展潜力。

LTE的内在适应性是它获得全球认可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功能,但正是这一功能可能破坏其全球发展潜力。

1 0. 网络合理化继续深入。

无论是成熟市场还是新兴市场,2011年依然是网络趋于合理化的一年。由于小型运营商难以继续推出网络,因此市场整合将随之而起,预计非洲也会出现类似情况。

特许经营的十大趋势论文 篇2

其实,要让我们的职业人生风和日丽,道路坦荡,我们也需要从管理自我,提升自我到经营自我。所以,在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中,需要遵循几条法则。

法则一:角色――自我发现

在职业的道路上,你要往哪里去?你说:我也不知道往哪去。那你为啥往那边走?你说大伙都往那走。在一个上市老总的班上,我们做了这么一个测验,结果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回答,最后只能说,大伙都这么干,我也这么干。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是辛辛苦苦十几年,水平还在毕业前。因此,你必须发现你最适合做什么,最乐意做什么。比方说,章子怡适合做演员,就别去当什么导演;冯小刚适合做导演,也别去当什么演员。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自我发现很重要。但在职业场上,发现我是谁还不够,发现我能做什么也还不够,发现我最适合做什么,我做什么最快乐,这才是真正的自我发现。

法则二:价值――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放对位置比努力更重要。

“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位置的财富。”一个人的位置放错了,就跟垃圾差不多。比方说,冯小刚放到导演的位置上,那叫“鬼才”;放在演员的位置上,只是一般的“人才”。又比方说,让陈景润去做公关,那不跟垃圾一样吗?他这样的人最适合研究数论,做哥德巴赫猜想,他的价值就在于猜,在于想,在于论。所以,自我实现首先要给自己的价值一个正确的定位。

认识自己就是给自己的职业资本。把企业看成是一个投资场,你是一个投资人,你有多少资产,你投资多少可以获得最大的收益,这就看你衡量自己的资本在哪里。把自己放在最适合的位置,衡量对了价值,叫做自我实现。

法则三:规则――自我控制

云时代的十大传播趋势 篇3

这是一个“云”的时代。云计算、云储存、云平台、云思想,一个个“云”概念被极具超前眼光的人或组织提出来,并立即投入到研究和应用中。

云计算被视为“革命性的计算模型”,它使得超级计算能力通过互联网自由流通成为可能。科技的发展,再次颠覆了人类的思维模式,于是我们开始用“云”的思维去重新思考,寻求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互动交流及和谐发展。

云传播是一种新生的力量。借助于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兴起,使得大众传播、即时/非即时的点对点传播、社交网络传播等新兴传播方式得以实现,在传统媒体时期,由于传播技术和内容的垄断,大众只能成为最终的信息接收方,新媒体的兴起,使每一个媒体受众成为新的传播源,大大提高传播的持续性、广泛性与不可控性,机遇与风险并存。

云传播是湿润的。“湿”的本质就是回归人性的真诚关怀,回到人类社会之初,那个充满感情和信任的人际关系中。云传播将受众体验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传播必须为人服务,必须通过真诚的沟通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在道德体系崩坏的年代,主动承担起重建信任与和谐的社会的重任。随着“和而不同”精神在生活中逐渐深入人心,人心苍白的心灵或许会逐渐红润起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让“湿”的世界逐渐取代这个干燥、充满摩擦的世界。

云传播的十大趋势

从“到位”到“有穿透力”

传统的传播思想仅仅追求到位,即是否接触到更多的目标受众,是否有效传递了广告信息,但媒介环境越来越复杂,信息爆炸式增长,信息传递受到各种干扰,消费者对有效信息的鉴别力,对垃圾信息的免疫力都在增强。而云传播更多将注意力放在信息传播的载体上。我们在进行信息传播前,都会对传递方式、传递时间、传播对象的接触状态及思维方式做出分析,从而制定出最有效的广告传播组合方案,目的是在混沌的媒体环境里,让信息源穿过干扰的媒介和媒介的干扰,干扰的竞争品牌和竞争品牌的干扰,比传统传播方式具备更强的穿透力,穿透消费者的心理防线,打动他们,直击内心,留下深刻印象。最终让品牌信息与消费者达成深度沟通。

从“整合”到“融合”

整合是将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形式的自身优势发挥出来,同时弥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自的先天不足。各媒体平台之间在统一的目标下最大限度地实现协同运作,使传播达到1+1+1>3的效果。随着媒体整合的深入和传媒科技的发展,数字化将成为未来各个媒体平台的共同存在形式,最终可能出现网络、媒体、通信三者的“大融合”,打造出全新的融多种媒体形式于一体的数字媒体平台,利用所有的媒体传递信息,实现“无缝结合”和“跨界传播”。这样的一个数字媒体平台内容容量巨大,不再受传统新闻版面和时间的限制,存储成本越来越低;内容可以通过多个终端呈现,拥有非常强大的互动性。

从整合到融合的过程已经开始,并正在往前推进。媒体应该更多地关注自己生存的核心问题——内容和服务,关心受众的需求,并不断地针对受众的需求进行创造,只有这样才是媒体生生不息的根本动力。

从“偶然性”到“必然性”

传统的传播策略虽然也强调对传播效果的预测和控制,但调研技术的落后和调研数据的滞后、经常使得传播无据可依,而传播和消费者的多变也使得传播过程变得越来越不可控,最终使得传播效果充满了极大的偶然性。云传播可借助最新的技术和对消费者的充分理解,对信息传播的效果做出准确的预测,不断使得媒体传播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变为可控因素,将传播效果的偶然变成必然,提高对传播的效果控制和管理能力。

从“接触”到“体验”

传统传播中,到达率、频次等是制定传播策略,考量传播效果的主要指标,云传播则关注受众的沟通体验以及由这种良好体验带来的对媒体和品牌的意见改善和口碑提升,并促使受众成为新的传播源,激发N次传播,形成人际传播的“墨西哥人浪”。这种方式能将信息传播者及受众很好地结合为一体,形成传播者即受众、受众即传播者的互动的多元交叉性的网状的互动传播过程,无需增加成本,即可提高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在传统媒体日益式微,新媒体日益崛起的今天,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看重和倚赖“通过虚拟,体验现实”的新的媒介消费方式。

从“创意”到“创新”

传播业发展这么多年,传播效果都在逐年递减,而传播成本却在逐年递增。对于绝大多数的消费者、广告主、媒介使用者来说,媒体接触实在太多,因此,无论是受众还是企业,对媒体都开始有越来越多的选择。传统广告关注传播内容的创意,而云传播在这个基础上,还关注新技术对媒体和传播的促进。我们持续对新媒体进行发掘,对媒体的创新性进行使用,并用沟通的方式挖掘消费者的创新性想法,从而不断更新传播手法。同时,我们为客户提供的服务已不再是传统式单一的产品推销,而是致力于为客户量身打造最合适的全新传播模式,从而为传播效果的提升带来更大的空间。

从“周期”到“节奏”

以往说的传播周期主要是从静态角度来看待传播发生的时间特征,而且在技术层面都是以四周或者一个自然月作为数据采集和效果评估的自然单元,事实上传播围绕着广告主营销活动和消费者意见转变这两个核心,时间单元如果先验地确定为某个固定周期,就会发生削足适履的问题,所以要用动态观念来界定传播行为的时间特征,这就是所谓传播的节奏,既是与营销活动相契合的夫唱妇随,也是与意见转变相吻合的如影随形,同时密切关注消费市场的动态,把握好传播的节奏,就能做到“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既能保证传播目标的达成,又能做到恰当适度,杜绝浪费。

从“做运动”到“可持续性”

传统的传播是基于一个个的运动来规划和管理传播过程,关注每一次运动的策划、执行和效果评估。但这种认识与方法容易导致关注短期目标而忽视方向性和连续性,这种一曝十寒的传播,容易造成消费者的疲劳、反感与陌生、疏远,最终使得传播效果差强人意或者远低预期。而云传播强调传播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永不停歇的长期持续性工作,关注传播策略的持续规划、传播效果的持续提升,我们制定的每一个传播方案,绝非运营过程中的独立的个体方案,而是长期的、完整的品牌传播策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未来,“营销”应该将由“运营”所代替,强调的就是对品牌的长期运营、对消费者的持续管理。

从“可计划”到“可管理”(调整、评估、控制)

传统的传播关注计划性,但缺乏对传播过程的调整、评估和控制,云传播强调对整个传播环节的管理,通过对客户品牌的特点及营销计划的分析,结合目标受众的接受思维模式,做到根据市场和消费者以及媒体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传播策略、对传播效果进行精确评估,对整个传播过程进行强力控制,完善对传播链上下游的管理,确保传播的成功。

从“基于历史”到“面向未来”

以往的传播在进行调研、分析、策略、计划、评估这些具体作业环节时,主要的逻辑是基于历史,面对信息爆炸、媒体碎片化、消费者个性化的时代洪流,基于历史的木筏实在难以顺利抵达胜利的彼岸,深入研究现在的客户、媒体、消费者以及这三要素之间的联系,预见到在当今现象之中潜伏着的未来趋势,顺应这种趋势去规划、执行和管理传播,从而达至“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理想境界。

从“可能”到“相信”

以往的传播或者基于自身的经验或者基于最初的判断,而希冀达成某种“可能”的效果。这当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凭借着万一的概率实现愿望。云传播全面掌握了传播在品牌、媒体、受众这三要素的动态趋势及其互动关系,并结合了过往专业的成功传播经验,便可以做到“相信”品牌通过媒体向受众传播而达到目标。基于跟媒体的深度合作,我们相信媒体的传播效果;基于对目标受众的专业调查及心理分析,我们相信受众的体验感受;基于对客户的深刻了解,我们相信客户最终能通过正确的传播渠道实现其产品及品牌的价值。云传播相信,我们提出的相信品牌的力量,其实至少是包括了以上三种相信的合力。

云传播面临的挑战

从植入营销、危机公关、口碑管理、病毒式传播……到社会化媒体营销,仅仅从这些名词的变化就可以看出媒体传播领域的日新月异。科技促进了媒体传播行业的迅速发展,消费者的变化对企业的营销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需要比以前花费更多的精力才可以把自己的品牌信息精准的送到它所需要的那些消费者面前。

人才的发掘及培养,将是云传播集团乃至整个行业需要面临的最大挑战。

新的时代对媒体传播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媒体传播领域,我们必须时时保持热情和好奇心,既要掌握传统媒体的特点,同时要理解不断涌现的新媒体的精髓,具备整合各媒体的能力;

在消费者行为方面,我们必须理解消费者内心需求的变化、生活行为的改变,媒体接触的变化;

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十大趋势 篇4

一、物流业需求扩张与结构调整的趋势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

考虑到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惯性难以减速, 各地政府换届后发展的“冲动”较为强劲, 2008年国民经济增长的幅度应该超过预期目标。再加上中国经济总量基数较高, 第二产业比重较大, 外贸依存度较强等因素, 必将带来物流规模的进一步扩张。据预测, 200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的增长幅度不会低于20%, 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可达18%左右, 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基本上可以保持2007年的水平。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 国际上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国内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这两个“转变”和“转移”, 必将推动物流业结构调整, 主要表现为对物流需求“质”的提升要大于“量”的扩张。

二、企业物流社会化与专业化的趋势

在物流需求扩大, 成本上升的压力下, 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从战略高度重视物流功能整合。分离外包物流业务的行业已经从前几年的家电、电子、快速消费品等企业向钢铁、建材、汽车等上游企业扩展。外包的环节由销售物流向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回收物流, 由简单的仓储、运输业务外包向供应链一体化延伸。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将会加强深度合作, 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我国物流社会化程度将会进一步提高。2007年9月, 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首届全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大会”, 100多家企业提供了书面材料, 400多人出席会议, 12对著名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当场签署了合作协议。

企业物流的专业化趋势也相当明显。不少的企业, 特别是商贸企业正在加大投资力度, 强化自身物流功能, 几乎所有大型连锁企业都在力图优化自己的专业供应链。一些具有强势品牌的生产企业, 如海尔、联想、双汇等已发展了大批连锁专卖店, 并相应发展自身的物流配送网络。制造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提出了面向高端的物流服务需求, 要求物流企业能够提供专业化的解决方案和运作模式。总体来看, 制造企业的外包意向大于流通企业。

三、物流企业规模化与个性化的趋势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发布的《2007年全国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报告》显示, 随着物流服务需求的高速增长, 物流企业物流业务量上升较快。2006年调查的综合型物流企业业务收入增长37.9%, 仓储型物流企业业务收入增长22%, 运输型物流企业业务收入只增长了10.3%。根据本次调查的结果, 推出了2007年主营业务收入前50名物流企业名单。这个名单与上年发布的名单对比, 主营业务收入在30亿元以上的由13家上升到18家;20亿元以上的由18家上升到24家;10亿元以上的由34家上升到35家;排序第50位企业由3.55亿元提高到6.22亿元。其中虽有统计范围逐步扩大的原因, 但仍然可以看出物流市场集中度提高, 物流企业规模扩大的发展趋势。

物流企业个性化发展的趋势, 主要表现为传统服务的整合和专业化服务的创新。普通型的低端服务利润会越来越薄, 而创新型业务、增值型服务和适合客户需要的特色服务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专业化物流的发展会更加深入。制造、商贸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视, 将会推动物流企业向专业领域渗透, 加速与供应链上下游的联动。物流企业针对客户个性化的需求, 大力发展增值型、创新型业务, 自主物流服务的品牌价值越来越重要。

四、物流市场细分化与国际化的趋势

各行业物流的规模、结构和要求不同, 其物流需求的速度、成本和服务也有很大差别, 这就加速了物流市场的细分化。从各行业物流费用率的差异来看, 工业生产行业物流费用率较高的是橡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等行业;流通企业物流费用率较高的是纺织服装日用品零售、文体用品零售、综合零售和食品饮料烟草零售行业。相对来说, 物流费用占销售额比例较高的行业, 采用现代物流方式的压力和动力就会比较强。

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和第四大经济体, 中国的物流市场正在成为国外企业关注的重点, 投资的热点。一些国际化的企业将加快并购国内企业, 完善在中国的网络布局, 国内物流网络逐步成为全球供应链网络的一部分。同时, 随着全球化配置资源的推进和中国劳动力成本等方面优势的减弱, 国外企业也会把产业转移的目标选择在其他的发展中国家。面临国际化竞争的中国物流市场, 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将加快资源重组, 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随着中国的产品和服务“走出去”, 物流业的国际化程度会进一步提高。

五、区域物流集聚与扩散的趋势

区域物流集聚的“亮点”有:一是围绕沿海港口形成的“物流区”。除传统的“广 (州) 、大 (连) 、上 (海) 、青 (岛) 、天 (津) ”等地以外, 处于海峡西岸的厦门港、处于欧亚大陆桥最东端的连云港, 特别是处于北部湾地区的“南 (宁) 、北 (海) 、钦 (州) 、防 (城港) ”等都有大的动作。二是围绕城市群崛起的“物流带”。如, 成、渝地区的综改试验区, 武汉周边的“两型社会”试点, 辽宁中部城市群, 黑龙江的“哈 (尔滨) 、大 (庆) 、齐 (齐哈尔) ”, 湖南的“长 (沙) 、株 (洲) 、 (湘) 潭”等。三是围绕产业链形成的“物流圈”。如青岛的家电、长春的汽车、上海的钢铁、汽车和化工等。

区域物流扩散的“热点”有:一是配合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东部沿海地区物流发展稳步提升, 物流服务向中西部地区渗透和转移。二是农产品进城和日用工业品及农用生产资料下乡推动的城乡“双向物流”, 带来现代物流方式由城入乡的扩散。三是大量依靠国外进口的资源型企业由内地向沿海外迁, 以优化产业布局, 降低物流成本。四是区域间物流合作逐步加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北部湾地区和海峡两岸的物流合作可望有实质性推动。

六、物流基础设施整合与建设的趋势

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已有相当规模。2007年全国铁路营业总里程已达7.8万公里。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铁路系统计划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建设18个物流中心。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57.3万公里, 其中高速公路5.36万公里。按照《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布局规划》, 将整合与建设179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我国拥有1400多个港口, 各类生产性泊位35753个, 其中万吨级深水泊位1403个, 内河通航里程12.3万公里。全国运输机场总数从2006年底的147个增加至152个。物流园区建设各地普遍制定了规划, 已有一批投入运营。

2008年, 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即将出台, 政府有关部门将加大对物流业的政策支持。加上新一届地方政府开始工作, 预计2008年各地将根据国家物流规划, 制定或修订本地规划, 更好地协调物流基础设施布局,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协同效应开始显现。

七、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物流优先发展的趋势

2008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农村和民生的发展, 回归“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 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 对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建立健全农村市场服务体系, 将促进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 为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提供便捷通道;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的发展, 将支持发展关系民生的食品、药品及危险化学品物流,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发生在2008年春节前后的雨雪冰冻灾害, 暴露了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脆弱。总结抗冰救灾的经验, 国家必然重视应急物流体系的研究和建立。

八、物流信息集成化与移动化的趋势

公共信息平台在经过几年的探索后, 逐步走向成熟。一是电子商务物流平台。2007年中国B2B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12500亿元人民币, 增长率高达25.5%;B2C电子商务市场营收规模达到52.2亿元人民币, 增长33.5%。钢铁、煤炭、粮食等大宗商品批发市场以及新兴的电子商务企业, 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信息技术, 发展的势头很猛。二是物流园区信息平台。一种是在园区内建立信息平台, 让进驻的企业共享信息, 另一种是以园区复制的模式, 即把成功的园区模式复制到其它区域, 并开展联网经营。三是电子口岸平台。可以实现一个门户入网、一站式通关服务、统一用户管理, 为用户提供高品质、多功能、全方位的口岸通关服务。四是政府监管物流平台。这几类信息平台, 在政府和企业双重推动下, 还会获得快速发展。

网络运营商为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 纷纷将服务和竞争的触角伸向物流信息化应用市场。中国联通推出了专业服务品牌—“物流新时空”, 中国移动推出了物流行业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 中国网通以供应链管理系统为核心, 定制整合成物流行业解决方案, 中国电信推出“一站式”服务,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物流。移动与物流的结合, 显示了物流信息化的新趋势。

九、物流经营成本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2008年, 有可能是物流企业遇到经营困难最多的一年。物流资源要素全面紧缺, 经营成本持续上升, 平均利润率将会进一步下降。现有的仓储能力已显不足, 新建物流设施取得土地难度加大, 所需费用大增;铁路运力持续偏紧, 部分海运航线订舱困难, 公路运输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车源紧张的状况;企业发展资金短缺, 融资困难;高端管理人才严重不足, 操作性员工成本持续上升, 稳定性下降。与此同时, 行业竞争激烈, 特别是运输、仓储等基础性普通服务, 同行间“价格战”有增无减。油价不断攀升, 油价已占据运输企业总成本的35-40%, 而且还不时出现加油受限的问题。

由于上述几方面的挤压, 物流行业平均利润率进一步下降。有企业反映, 物流企业平均毛利率已由2002年的30%降低到2007年的10%以下, 仓储企业只有3~5%, 运输企业只有2~3%。在运营成本持续上升, 主营业务“要价”很难提高的情况下, 企业的利润空间将进一步受到挤压, 市场主体重组“洗牌”的趋势将会加速。

十、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宽松的趋势

经营直销事业的十大必胜心态 篇5

「态度」既然是一种可以「学习」与「重建」的技能,要成功经营直销事业首先就必须清楚地知道那些「态度」对直销发展是必备的。以下就是我们归纳出来的「十个经营直销事业的必胜心态」。

1.直销是帮助你快速致富与成功,而不是帮助你不劳而获。你同意「只要加入直销事业,就能轻轻松松、不费吹灰之力地成功致富」这个观念吗?如果你不同意,恭喜你,你的直销观念很正确,如果你同意,那么就要注意了,因为你可能被某些为了急速扩展组织的人误导,而将直销事业神化与脱离现实。

直销之所以能帮助人们快速成功致富,就在于它让人们将原来十年要做的事情、要付出的心血、要接触的人集中在两年到三年的时间完成。因此,在两到三年中,你自然能享受到一般行业努力十年、甚至更久时间才能得到的成就,缩短达到巅峰的时间。也就因为这个道理,经营直销事业必须比一般行业更投入、更用心,时间更不能浪费。这个心态是任何从事直销事业的伙伴从一开始就应当要建立的。

2.机会总是降临在那些「确信自己一定会成功」,而且早已开始「为成功做准备」的人身上: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暨哲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就在于一个人可以藉由内在的转变,成为自己心目中所想成为的人。」。只要你留意周遭的成功人物,你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通常都「坚信」只要持续努力下去,自己一定会「成功」。

这股相信一定会成功的信念,会驱动内在的动力更积极追求梦想的完成,以及早为成功做各项的准备与打好基础。因此,当机会来临之时,自然能立即掌握,善用这个成功的契机。反之,如果你压根儿不相信自己能够这么成功,当成功的机会来临时也会因为没有做好完全的准备而让机会稍纵即逝。

所以,当你「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时候,你就有很大的成功机会;当你「不相信自己会成功」的时候,你是绝对无法成功的。

因此,在经营直销事业的时候,你不仅要强化自己的信念,更要让你的整个组织网成员都相信,只要找对方法,下的功夫够深,他们以及整个组织绝对可以获得成功。

3.成功的过程一如「打水帮浦」:唯有坚持到底才能享受甜美的果实,成功就像压帮浦打水一样,当你开始压帮浦的时候,不会有水出来,直到下的功夫够了,水就会源源不绝涌出来。越深的井,压的次数和下的功夫就要越深,然而,越深的井,通常水质也越甘美。只是太多的人,总是缺乏耐心和毅力,往往下了功夫,却在水即将涌出、成功即将到来之前,就忍不住放弃了。想想看,这有多么可惜!尤其在直销业,经营的时间越久,付出的努力越多、组织越庞大,你所获得的成果也相对越丰硕,只可惜,许多的伙伴没有耐心等到开花结果就中途放弃,真是要命的错误心态啊!

4.永不煞车是最省油的开车法。

有次在讨论「目标」的时候,同是讲师的好友李南平曾经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他说:「Jason,你知道开车的时候,要怎样最省油吗?」

就在我们思索之后,他接着说:「开车要省油,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定速,并且不要煞车或中途停车。」,不过,他也补充说:「以台湾的交通状况,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仔细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道理,在成功的路途中,我们常常因为受到一些干扰就打乱了我们的脚步,好比受到激励时就认真冲刺一下,等到热度减了或遇到挫折,脚步则大幅减缓。最糟糕的是,遇到瓶颈或遭受较大的问题时,往往倾向放弃原有的目标,再找寻一个新的目标。别忘了,每换一个新的目标,都意谓着「从头开始」,前面的功夫都白费了,凡事都得再来一次。

从事直销事业,一定要建立一个正确的心态,就是「锁定一个目标,照着既定的行动计画,以平稳的步伐不断前进。」

5.将挫败的经验转换为成功的助力:直销是一个牵涉到「人、销售、组织」的事业,因此在经营的过程中,自然会碰到各式各样的状况与问题。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如果心态不够健全的话,通常会产生受挫、沮丧、埋怨或甚至想打退堂鼓的情绪反应。这就很可怕了。直销之所以可爱和有趣的地方就在我们可以藉由这些事件或问题累积经验,将它「转换」为帮助我们成功的助力而非阻力。

正确的心态应该是将该事件当成一个「过程」来看,它不是一个最终的结果,所以不需因此而灰心丧志,而是要找出真正的原因,那里做不好就应该力求改进,或寻求上线与组织的协助,将此事件所得的经验变成帮助自己成功的助力。

6.只要你能帮助别人实现梦想,就能帮助自己梦想成真:有两个钓鱼高手相约星期天下午在溪边一较高下,看看在太阳下山前,谁的收获比较多。

比赛开始,两人始终呈现拉锯战,钓起来的鱼一直不相上下。这时,两人的钓鱼技术吸引了好几十名围观者,纷纷为他们没几分钟就钓起一条鱼的技术赞叹不已,进而恳求两人传授绝技。

第一个高手为了怕影响自己的成绩,始终不肯答应,而比较愿意帮助人的高手则禁不住众人的请求而答应传授他们钓鱼的技巧,而这些人们也承诺每钓起十条鱼就回馈一条做为答谢。这个高手对于众初学者的技术不敢寄予厚望,只是一心想让每个人都在最快的时间学会,并且享受钓鱼的乐趣。没想到,在他的指导下,每个人的表现越来越好,到了太阳下山的时候,他所获得的鱼竟然比另一个人多出三倍,真是始料未及。这个道理真的很重要,尤其在直销事业中,当你尽全心帮助别人成长或一步步实现他们梦想的时候,刚开始你也许会觉得没有时间冲自己的业绩或完成自己的目标,但是,就长期来看,只要你帮助他们完成梦想,你也就能帮助自己梦想成真。

7.别妄想去控制与改变那些无法控制与改变的事,重要的是,你以什么方法来响应它海

伦凯勒曾经说过:「当你面向太阳,就看不到背后的阴影。」只可惜许多经营直销事业的伙伴却不明白这个道理,当自己被原先寄予厚望的多年老友拒绝之后,还深陷其中,反复想着,「以我们这么多年的交情,他怎么可以如此断然地拒绝我。」或是当自己好不容易约好朋友参加公司的OPP,居然下起大雨,使得朋友临时取消约会,不禁抱怨天公不作美。其实,对于这些已经发生、不可能改变或控制的事情,深陷其中,一味想去改变或埋怨都已无济于事,重要的是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或是应对。

凡事乐观的期望,但做最坏的心理准备,当事情发生而无法再改变之时,应该将重心放在如何响应能产生最好的结果上。

8.停止将过错怪罪外在因素,明白你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人们总是习惯为自己的过错找寻合理化的借口,尤其是将这些过错归咎于外在的因素,像是经济不景气、运气不好、背景不佳、组织领导不力等等。但是这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关键,「当你将食指指着别人的时候,其实有三只指头是指着你自己」。对于每一件事情,也许我们无法完全控制外在环境的变因,然而,我们可以控制的是自己的「选择」。我们选择什么的产品、选择加入那一个组织、选择什么样的客户、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达,都会影响结果。因此,要将直销事业经营得好,就要停止将过错怪在外在因素或别人身上,重视自己的每一个选择,使经营直销的每个阶段都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

9.面对问题时,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解决上,而非情绪的感觉:直销事业是个较一般传统行业能够帮助人更快成功、更快致富的事业,然而,相对地,要将直销事业经营得好,要比一般行业面对更多的问题,以及需要投入更多的心力。所以,从事直销的你在遇到问题与挫折时,应该建立一个心态,就是为了追求快速成功,你没有时间浪费在灰心丧志与无谓的情绪处理上,要做的就是立刻回到组织体系中,让伙伴的积极为你疗伤止痛,集众人的力量,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不断向前迈进。

10.学无止境,在直销的领域中,永远有学不完的东西等我们似海绵般地吸收:直销事业结合了行销、人际沟通、团队激励等等许多的学问,因此,在直销的领域中永远有学不完的东西。成功的方法有很多,没有所谓最好的方法,只要能有效帮助我们达成目标就是好方法,因此,在经营直销的过程中,我们有太多要学的东西,以便应用在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情与不同状况上。

因此,「归零」、「海绵」心态不断在直销事业中被提及,而且,不管你的表现多好、聘级多高、组织人数与收入多少,不断虚心学习是绝对必要且不可忘记的。也许你会觉得这十个必胜心态都已经听过或知道了,但是,重点是有没有落实。就像每一个从事直销工作的伙伴都知道「ABC法则」、「三S」,但做得好坏,差别可就大了。

在经营直销事业的时候,还有一些心态是必须建立的:

◎相信公司、相信产品、相信组织。

◎唯有当我们先肯定自我、相信自我,别人才会相信与肯定我们。

◎你所接触的信息、人与想法,都会影响你的想法与态度。

◎当你不断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你就没有时间陷在不必要的困境中。

◎因为有太多目标要完成,所以我们根本没有时间生气或被其它情绪困扰。

◎当你越跟人们接触,你会越喜欢他们;当你越不和他们接触,你会越不喜欢他们。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十大趋势 篇6

一,从生产领域和贸易领域向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扩张。

TBT的表现形式十分广泛,既涉及国际或区域性协议、国家法律、法令、规定、要求、指南、准则、程序等强制性措施,也包括非政府组织等制定的自愿性规则。TBT的涵盖范围日趋广泛。从产品形态看,它不仅涉及初级产品,而且牵涉到所有的中间产品和制成品;从产品生命周期看,涵盖了研究、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消费以及处置等各个环节;从涉及领域看,TBT 的产生是从生产领域开始的,逐渐扩张至贸易领域;当前已从有形商品扩张到金融、信息等服务以及投资、知识产权等各个领域。从WTO成员通报的情况看,机电产品、石化产品、建材和农产品及食品仍是TBT通报的重点;SPS通报一般涉及农产品与食品行业。在WTO新一轮谈判中,贸易与环境、贸易便利化、知识产权保护、农业等议题都将涉及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

二,一些自愿性措施呈现向强制性法规方向转化的趋势。

在技术性贸易壁垒领域,有许多自愿性的措施,如ISO9000、ISO14000、各种环境标志认证、HACCP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等,以生产者自愿为原则决定是否申请认证。但近年来来,有些自愿性措施正在与强制性措施结合并有向强制性法规方向转化的趋势。如美国规定自1997年12月18日起,所有对美国出口的水产品的生产企业必须建立并运行HACCP,就此将HACCP从原来的生产企业自发的安全卫生控制行为演变成官方对食品安全卫生管理的强制性要求。欧盟2002年5月12日通过的“生态纺织品标签”指令(2002/371/EC)规定,到2005年加贴环保标签的纺织品将由目前的19种扩大到30种。2002年德国政府决定,启用“生态食品标志”,以区别于普通食品。类似的例子很多。

三,从针对具体产品向生产经营全过程延伸。

最典型的例证是强制推行HACCP管理体系。HACCP为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的英文简称,其宗旨是将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危害消除在生产过程中,而不是靠事后检验来保证产品的可靠性。以HACCP为基础的食品安全体系,被称为HACCP体系,其起源于美国。最初用于保证航天食品的安全卫生。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在美国、加拿大、欧盟等发达国家广泛应用,现已成为世界上最权威的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体系之一。建立HACCP体系的目的是控制从“农场到餐桌”整个食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危害,食品加工企业可以通过它确保提供给消费者的食品更加安全。

另一个例子是强制推行PPM标准。PPM标准就是通过规定产品加工生产过程所允许采用的技术和标准化规范,对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管制。原先的WTO有关环境与贸易的条款以及各国的国内法规中更多关注的是对最终产品本身指定标准,而不管这种产品是如何被加工、生产制造出来的。而发达国家根据同类产品加工和生产工艺方法不同对生态环境的不同影响,限制或禁止不利于环境的方法生产的产品。PPM标准问题的论争意义重大,从环境保护角度看,有其合理性,但从贸易角度看,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出口产品的PPM永远不如发达国家,若滥用PPM标准,将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此外,对劳动密集型工业的生产过程强制推行劳工标准,以及对畜禽产品的生产过程推行动物福利标准也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四,影响及扩散效应越来越明显。

TBT的影响较之于关税和一般非关税壁垒更为广泛和深远。许多TBT措施可能直接导致限制甚至禁止进口。另外,技术壁垒具有明显的扩散效应。TBT措施往往产生连锁反应,由一个产品涉及到相关的所有产品;从一国扩展到多国甚至全球。如2002年5月欧盟通过的生态纺织品服装新指令(2002/371/EC),将原来只有几种纺织品和服装的环境标志产品扩大到腈纶、棉和天然纤维、弹性纤维、亚麻和其他韧性纤维包括大麻、黄麻和苴麻、含脂毛和其他蛋白纤维、人造纤维丝、尼纶/涤纶纤维、聚丙烯纤维、纤维和纱线的整理剂等几乎囊括所有纺织品和服装。并且一国实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容易引起其他国家的仿效,2002年1月30日,欧盟理事会以中国舟山产冻虾仁氯霉素含量超标为由,通过《关于对产自中国的进口动物产品实行某些保护性措施的决议》决定暂停进口产自中国的供人或动物消费的动物源产品,禁令由虾仁扩大到所有动物及含有动物成分的产品达100多种。欧盟的这一措施很快引起美国、匈牙利、俄罗斯甚至沙特阿拉伯等国的仿效。

五, 随着科技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呈水涨船高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创新的深入,新的技术标准会不断涌现,并被采用于新的技术法规。技术创新使检测设备、手段和方法更加先进,一些国家尤其是WTO发达成员运用TBT的水平随之水涨船高,对进口产品的标准规定越来越细,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和苛刻。近年来,人们对人类生命安全及世界环境问题的关心,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中对这些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如2000年欧盟先后发布了2000/24/EC、2000/42/EC指令,增加茶叶农残限量10项,改变茶叶农残限量 6项。2001年7月1日欧盟实行新的茶叶农药残留量检验标准达118项,其中限制项目达40多种,有些农残限量标准也提高了100倍—200倍。日本厚生省于2002年7月1日决定,实施新设约200种农药残留标准。在国内外约700种农药中,厚生省已对其中的229种设定了农残标准。2002年11月8日提出的《食品卫生法》修正案,强化对进口农产品的检查制度,对含有未设定残留标准农药的进口农产品将一律停止流通。

六,技术壁垒与专利壁垒的交叉使用。

现在欧盟和美国一方面设立技术壁垒,要求进口国企业的产品要达到其设定的技术水平或技术标准;另一方面却把该标准水平下的技术申请了专利。这就是技术壁垒与专利壁垒的交叉使用,该方法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本国企业的利益,如果别国企业想出口这样的产品,就要给对方交纳极高的专利使用费,出口利润不但大受挫折,甚至成本问题就使该产品很难再走出国门。如欧盟打火机CR法案,根据这项规定,出厂价或海关价低于2欧元的打火机必须安装防止儿童开启的安全锁(简称CR装置),并且须通过欧盟相关认证部门的实验。但是在提出该法案之前,欧盟的打火机企业就开发并申请安全装置的专利。也就是说中国企业要想符合欧盟的童锁标准继续出口,要么向外国企业买专利,支付巨额的专利费,这样生产成本会大大提高,使温州打火机生产商失去价格优势,失去市场;要么温州企业自行研制,而研制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巨大的开发费用,也可能失去欧盟市场。

七,发达成员仍是实施技术壁垒的主体,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技术性贸易壁垒。

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十大趋势 篇7

趋势一:新技术和新理念将持续引发各个国家教育教学创新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各类创新产品的涌现和应用方式的改变, 将新技术和新理念带入课堂教学中。伴随着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升级和改造, 新型移动设备和智慧型产品普遍进入课堂, 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将持续引发各国对教育教学创新的普遍关注。新兴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可以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 扭转教师低效的教学形式, 改变课堂单一的教学形态。在创新学习方式方面, 智能机器人将成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伙伴, 3D打印技术将颠覆学生的动手实践, 体感技术将引发学生互动学习的新体验, 教育游戏将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社会性虚拟社区将支撑学生大规模的合作学习。在创新教学形式方面, 开源硬件正在夯实信息技术“做中学”的教学模式, 学习分析技术将支持规模化教学形式的变革。在创新课堂形态方面, 云计算环境可以促进学习与教学的协同, Second life等创建的虚拟世界已经涌现了“真实课堂”, 移动卫星车助力经济欠发达地区构建信息化课堂。以上十大新兴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教学效果、丰富课堂教学环境方面均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趋势二:数字鸿沟和技术环境将加剧“全球学习危机”

保证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成为全球各地区教育发展的重点, 然而“全球学习危机”正在涌现。首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发布的《全民教育全球检测报告 (2013-2014) 》指出, 在全球6.5亿小学适龄儿童中, 依然有至少2.5亿人没有学到基本的读写和计算技能。其次, 发展中国家普遍认识到, 因数字鸿沟产生的学习者信息素养的缺失和不足, 导致了学习者获取信息的机会具有明显差异, 从而阻碍了学习者信息素养的培养, 妨碍学习者未来体面就业所需各种技能的培训。再次, 即便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信息技术发展水平较好的发达国家和地区, 技术环境支撑下的教学模式也并未充分体现出以学习者为中心, 各种教学模式在很大比例上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学习者虽然手持先进的移动设备, 获取最前沿的动态信息, 但因“以学为中心”教学模式的缺乏, 学习者依然无法体会到先进技术给学习带来的趣味性, 甚至加剧了学习者的厌学情绪。因此, 缩小数字鸿沟、加强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设计才能进一步改善“全球学习危机”的境况。

趋势三:教育信息化将成为发达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和政府主导的顶层设计

世界各国政府都把优先发展教育信息化看作是关系到本国国际竞争力和21世纪发展前途的重要因素予以高度重视, 并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重点发展战略, 纷纷制定教育信息化政策并采取一系列行动。为保证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的连续性, 各国政府均重视顶层设计, 以分阶段、渐进式来解决教育信息化面临的实际问题。例如, 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先后四次颁布了国家教育技术计划, 应对不同的境遇和问题, 但政策具有显著的连续性, 体现了各时期的关注重点。日本政府也先后提出e-Japan、u-Japan和i-Japan三大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从基础设施到网络互联再到信息化应用, 涉及范围广, 覆盖面宽, 充分体现了日本政府对教育信息化政策顶层设计的重视。

趋势四:不同国家政策导向差异导致其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的特征日趋明显

各国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其战略发展重心与各国发展所处阶段密切相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将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起步、应用、融合、创新。2000年以来, 发达国家及少数发展中国家已经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 并开始转向教育信息化应用层面上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虽然各国教育信息化水平差异还比较大, 但是都已步入综合协调发展的轨道并与上述四个阶段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以英国为例, 该国的“下一代学习”战略重点由基础设施环境的建设转向应用水平和效益的提高, 顶层设计更多是围绕如何利用技术为个人的潜能最大发挥服务, 而不只为个人的单一能力。

趋势五:“技术促进学习研究”将成为全球教育学、心理学、信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共同强化的研究主题

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科学研究体系中, “技术促进学习研究”已被当作对人类具有重大影响的自然科学问题, 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 成为横跨教育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领域。在过去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 众多来自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基金会、非政府组织、企业从事该领域研究的研究人员, 加入了该领域的研究行列, 有效地支撑着各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很多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普遍形成了实力雄厚的专门研究机构, 在国家层面构建了系统化的支撑体系。不论是研究经费投入规模, 还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都与该领域研究价值相匹配, 凸显各国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以美国NSF和欧盟FP7为例, 美国和欧盟都有非常完善的教育信息化组织机构体系。美国教育信息化研究机构和支持机构来源多样, 研究的资金渠道也呈多元化, 既有政府支持也有民间资本的支持。欧盟根据自身多国、多体系特点, 联合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计划, 形成了开放式项目研究管理体系, 确保相关研究能够真正推动社会的发展。

趋势六:全球不同区域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将呈多极化

世界五大地区北美、欧盟、亚太、南美、非洲 (撒哈拉以南地区) , 因其政治结构、经济基础、产业发展、教育观念、文化背景等不同, 导致教育信息化态势存在明显差异, 呈现多极化特征。北美地区的经济实力雄厚, 科学技术先进, 美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起步早, 整体水平处于领先地位, 地广人稀的加拿大远程教育和终身学习成为其教育信息化的亮点。欧盟是一个集政治和经济实体于一身, 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相继提出的一系列教育信息化计划有力地推动了各成员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充分体现了欧盟各国教育信息化一体化发展的趋向。亚太地区涵盖范围广泛, 有着世界经济总量前列的国家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 各国经济发展现状与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侧重虽存在差异, 但都表现出极富特色的发展态势, 其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征在于不断的探索创新。南美各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水平有较大改善, 教育信息化发展虽然存在瓶颈, 但这并未阻碍南美各国紧跟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步伐。非洲 (撒哈拉以南地区) 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在21世纪虽有显著提高, 但仍面临重重困难, 寻求在社会稳定中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为该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思路。

趋势七:“教育公平”在各个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趋明显

各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教育公平问题, 区域之间、种族之间教育发展水平都有较大的差异性, 并且有日趋严重之势。为避免数字鸿沟、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将“教育公平”问题提高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地位, 并结合自身国情, 纷纷制定适合本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 采取适合本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措施。例如, 美国政府采取优先发展边远、落后的农村地区, 并对特殊群体给予教育政策的特别关注,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教育信息化政策, 帮助贫困地区和农村学校跨越数字鸿沟。英国政府的《E-Strategy战略规划》提出为所有机构提供国家宽带服务, 尤其面向弱势群体发展ICT基础设施和服务。对经济处境不好的学校进行技术投资, 让这些学校的普通学生或残疾学生都有机会使用同等的先进技术。智利推出的“结网”计划成为其促进公平的重要手段, 试点首先在首都地区进行, 之后的工作重心主要偏向贫困及偏远地区。

趋势八:政府引导下的多方投入和“成本分摊”机制将成为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投资已形成了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投入和“成本分摊”机制。美国的教育信息化以联邦政府投资为主, 各州、基金会和社会捐赠也占有一定比例, 该国的教育折扣项目 (E-Rate) 是美国联邦政府专门针对数字鸿沟而启动的国家项目, 非常具有代表性。凡是符合条件的中小学校和图书馆在购买相关软件时, 只需支付相应折扣价格, 折扣之外的费用则由E-rate基金支付。此外, 美国政府还以项目的形式鼓励和资助各州和学区开展教育信息化研究。资金来源也多种多样, 可以来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 也可以来自美国农业部的基金项目, 还有大量来自工业界和非盈利机构等。日本实行“公费”、“私费”并举, 官民共同分担的政策, 充分调动民间的积极性。社会参与、民间支持成为日本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大亮点。

趋势九:信息产业的创新推动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

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 信息产业领域的企业对各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创新的软硬件研发、教育信息化核心技术的攻关等, 无不得到了信息产业相关企业的支持。此外, 多数企业也将积极支持教育信息化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型跨国IT企业 (如Intel、Microsoft、HP等) 所实施的教育信息化公益项目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知名数字出版企业在数字资源建设与运营模式方面独树一帜, 有力地推动了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政企合作已成为国际通行的做法, 特别是政府购买企业的服务, 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 从而出现了一批专门面向教育信息化行业的企业, 如K12.com、Blackboard、Desire2Learning、Instructure Canvas等。当前信息产业飞速发展, 教育信息化领域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因此为确保面向教育的企业能够长期支持该领域的发展, 各国政府在政策、投资模式等方面也给予了相应的设计, 从而有利于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趋势十:国际组织和学术团体缩短全球教育信息化理念的差距

2015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 篇8

2015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包括:

无处不在的计算

随着移动设备日益普及, Gartner预测, 未来会愈发重视如何满足移动用户在各种情境与环境下的需求, 而非仅聚焦于设备本身。

物联网

将各种事物数字化以便结合数据流与服务, 就能创造出四种基本使用模式:管理、获利、运营和扩张。这四种基本模式可应用在四种“网络”中任意一种。

3D打印

2015年全球3D打印机出货量可望增长98%, 到2016年出货量更将翻倍。

无所不在却又隐于无形的先进分析技术

随着嵌入式系统所产生的数据不断增加, 分析技术将成为市场焦点, 企业内外各种结构与非结构的数据都可以拿来分析。

充分掌握情境的系统

无所不在的嵌入式智能与信息分析相结合, 将催生出具备周遭环境感应与回应能力的系统。

智能机器

环境感知技术加上深度的信息分析, 为智能机器世界提供了所需的先决条件。

云/用户端计算

云和移动计算的汇流将使得可传递至任何设备的中央协调式应用程序持续增长。

软件定义的应用程序和基础架构

应用程序到基础架构这一切的敏捷式开发方法, 是企业提供数字化商务所需运行弹性的必要基础。

网络规模IT

“网络规模IT (Web-scale IT) ”是一种在企业IT环境当中提供大型云端服务供应商能力的全球级计算模式。

基于风险的安全与自我防卫

特许经营的十大趋势论文 篇9

急剧变化的年代,变是惟一不变的真理,那种固定不变的常规型管理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必将为创新型管理所取代。所谓创新型管理,一是指为适应科学技术、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不断进行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观念创新和市场创新,把创新渗透于整个管理过程之中,作为经常性的主要管理职责。二是每个经理人,都将成为创新者。长期以来,经理入主要以手工方式处理管理业务,写写算算和开会占去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时间极其有限。电脑的大量应用,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将把经理人从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使管理工作效率几十倍成百倍的提高,从而使经理人将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创造性劳动,研究新问题、新动向、新思路,成为创新型的工作者。三是每一企业要为全体员工创造才能的自由发挥建立新的机制,过去管理组织与制度的设计,常常以避免错误发生作为出发点,过多地强调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和抑制了人们的个性和创造力。面对未来,需要的是能够激励人们不避风险不怕犯错误,勇于创新探索的管理机制。四是在激烈的竞争中一味模仿别人的企业是难以生存的。实践证明,成功的企业,必将是具有个性化、活力化特征的创新型企业,是能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产品和独具特色的经营方式的企业。也只有如此,才能创造出万紫千红、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二、知识:最重要的资源

在农业社会,主要的资源是劳动力和土地,在工业社会,主要的资源是资本,在信息社会,主要的资源是知识。信息社会是智能化、知识化的社会,是知识量、信息量急剧增长的社会,知识生产力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技术的内涵和实质是知识,知识将成为企业获取效益的主要手段。首先,每一现代企业,都必须高度重视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运用。电脑技术与现代通讯技术相结合,形成了超越企业与国家疆界的全球信息网络,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条件,人们可以迅速、及时的从中获取所需信息和知识,所以,每一个现代企业,都应善于运用信息网络,把握世界范围内的新知识、新信息、新动向,充分利用全人类所创造的知识宝库和精神财富,加快自身的发展。其次,开发知识资源,还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员工科学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潜在能力的发掘。知识的背后是人才,人才高于一切。在发达国家,脑力劳动者已占全体劳动者的60%以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因而每一个现代企业,必须着力培育员工,提高员工的科学知识水平,使之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智能型劳动者,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才能。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更需要以战略眼光高度重视这一发展趋势,大力发展教育,尽快提高员工的科学知识素质。再次,开发知识资源,还应高度重视“外脑”的利用。由于当代管理影响因素复杂多变,企业领导人仅凭个人的知识和能力,难以有效地解决重大战略与管理问题,因而迫切需要借助于众多专家的知识和智慧,促进企业的有效发展。

三、“学习型组织”:未来成功企业模式

由于技术、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知识量的急剧增长,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再造企业的无限生机。所以,未来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即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这一著名论断,是当代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在这本畅销全球且极具影响力的巨著中,不仅要求组织每一成员终身学习,不断充实新知,超越自我,而且强调系统思考与知识整合的力量,强调为实现共同的远景,凝聚集体智慧的团队学习。在市场竞争舞台上,企业很难保持永恒的卓越,为了适应环境和生存,为了永续经营和保持持续的活力,更需不断学习,从知识中吸取力量。但学习型组织的真谛,不仅仅是获取知识和资讯,同时也高度重视人们心灵的根本转变,让每一成员,活出生命的真正意义,从而大大增强组织革新与创造的能力,去不断创造未来。

四、快速的应变力:时代的新要求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并且变化速度日益加快,被人称之为“10倍速时代”。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需求,成为经营管理的一大难题。惟一的答案是:快速反应,提高应变力。未来的竞争,不仅比质量,比价格,比服务,还要比快、求快、抢快,比速度,比效率。在市场经营和竞争中,商机稍纵即逝,抢先一步就是胜利,落后半步就可能失败。

围绕着提高快速反应力这一管理课题,要求大大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改革管理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突破常规,把效率作为衡量组织功能的首要标准。其次,必须以敏锐的洞察力,时刻面对未来,观测和预见未来,密切注视未来的变化趋势和新动向,以超前的意识、领先的经营理念和开拓创新精神,抓住时机,果敢决断,力求适应未来的发展要求。与此同时,必须建立效率高、适应性强的生产体系,把由工业时代大机器推动的大批量、单一型生产,转变为由市场驱动的灵活生产,以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再次,在目前条件下,尽管人们努力提高预见能力,但也难以完全预见未来的一切变化,难免会受到某些意想不到的事件的冲击,因而每一组织的结构,都应设有因应处理意外变化的机能。就像消防队一样,它无法预测下一场火灾将在何时何地发生,但它拥有一支时刻戒备着、有效率、有战斗力的团队,能迅速及时地处理不可预期的突发事件。

五、权力结构转换:变正金字塔为倒金字塔

过去的组织,多是典型的正金字塔型组织。金字塔的顶端,是企业的总裁,其次是中间管理层,金字塔的底层,则是从事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的广大员工。这种组织结构,已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其一,由最高层实施命令控制型的领导方式,难以激发迎接未来挑战所需要的创意和敏感度;其二,在传统组织里,领导者被喻为企业的大脑,智慧的化身,组织则成为僵化了的躯壳,忽视了组织作为生命有机体的整体活力的塑造;其三,最底层的广大员工,直接与用户打交道,最了解用户,当领导旨意与用户要求出现不一致时,将使员工处于两难境地,最终必将服从领导旨意而不顾用户要求,不利于“用户至上”这一经营宗旨的实施。

将正金字塔型组织变为倒金字塔型,首先意味着由于员工的知识、能力、技术持续性的提升,获得了独立处理问题的管理才干。其次意味着组织的分权,把权力从领导者手中分散到组织成员手中,使他们可以直接处理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物,不必再层层请示。再次,倒金字塔的上端是与用户直接接触的员工,意味着真正的顶层是广大用户。员工直接承担为用户服务的责任,领导者则支持、指导员工的工作,激发员工的智慧,并为员工服务。

由正金字塔型转为倒金字塔型组织,不只是结构层次的转置,而且管理层次会大大减少,这主要由于信息网络化,使主要承担上下之间信息沟通联络的中间管理层,失去其应有作用。同时,管理层次的缩减,也会大大提高组织效率和应变力。

六、弹性系统:跨功能、跨企业的团队

为适应经营环境的快速变化,要求组织具有更大的弹性,并大大提高组织整体的综合效能。过去以分工为基础的职能部门制,提高了管理工作的专业水平,但也带来部门间互相割裂、难以协调配合的弊端。由于各项管理活动相互交织以及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化,那种就生产抓生产,就销售抓销售的分割式组织,已远远不能适应,任何重要环节的活动,都需要各类专业人员的配合与协作。例如技术开发或产品设计,需要了解市场,了解生产状况,需要综合汇集市场调研、生产、品控、营销、财务、环保等多方面人才的智慧。为此,必须突破部门分工的严格界限,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和任务,实现功能的重新组合,建立跨功能的机动团队,增强企业的活力、效能与系统整体合力。

目前,这种活性化、功能综合化的团队,不仅在企业内部,而且突破企业界限,出现了一种为实现某一目标集诸家之长的新型企业组合,以形成更大优势,增强竞争力。例如,某一企业开发一种新产品,如果本企业不具备多方面的优势,可以在社会范围内选择最佳的生产厂家、富有经验的推销公司和有实力的供应商等,组成临时网络,一旦任务完成,便可自行解散。这种富有弹性的灵活性团队,是企业合作的一种新形式,由于它具有机动灵活,博采诸家之长,集合优势等特点,同时又大大降低了维持固定型组织所需费用,这一新的组织形式,必将在更大领域内得到广泛的发展。同时,也可从中领悟到企业联合的多种思路。

七、全球战略:新世纪企业决战成败的关键

一个“无国界、无墙界”的全球化的时代已经来临。处于开放性的世界,不管每一企业是否意识到,实际上已经参与国际竞争,并直接受到全球化竞争的冲击。同时,它也提供了机遇,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每一企业都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发展的途径。问题在于,是否把自己作为“地球村”的一员,树立强烈的全球观念,是否主动出击,迎接挑战,制订全球竞争战略,并从全球战略的高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质量。

每一现代企业,都应扩展视野,面对全球,研究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的动向,研究各国、各地区需求的特点,研究强劲的竞争对手的状况,研究如何适应国际市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要。同时,也要研究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世界资源和先进技术,寻求国际间多种形式的企业联合,以增强自己的实力。

国际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最突出的,一是产品竞争,在当今时代,只有创造出高品位、高质量、独具特色的国际名牌产品,才能牢牢占领国际市场。二是高技术的竞争,拥有高新技术,才能不断创造出技术含量高、档次高、附加价值高的新产品。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国际经济竞争,实质上是技术竞争,是一场“科技战”,谁拥有高技术,谁就能占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三是规模实力的竞争,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前发展的跨国公司,以其经济、技术的强大实力,成为国际市场的主力军,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面对如此激烈的全球化竞争,每一企业都应以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感,认真思考自己的全球竞争战略。一方面,从世界水平的高度,努力创造达到国际标准的一流产品、一流服务和一流管理,另一方面,则应努力发掘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集中力量创造相对优势,寻求自己应有的位置和发展空间。

八、跨文化管理:管理文化的升华

经济活动与管理活动,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必然受人们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准则、社会习俗等的影响,因而管理也是文化。管理活动与不同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不同的管理哲学和管理风格。

美国是科学管理的发源地,渗透着西方文化的美国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功,在战后一个长时期内,使美国在技术、经济、效率、效益、质量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增长,实力日益增强,到80年代,已形成对美国的威胁,使美国失去很多市场份额,才使人们逐步认识到,以东方文化为基础的日本式管理的魔力。美国式管理强调个人价值,强调严格的制度,理性决策技术和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等等,而日本式管理则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上下协商的决策制度,员工对组织的忠诚与企业的社会责任等。显然,这种不同管理模式的特色,源于不同的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通过对日本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反思,企业经营观念正在不断变化之中,如重视企业的社会效益,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员工队伍的稳定等。日本也在检讨原有管理模式的不足,正在强化人事竞争机制,摒弃论资排辈,让员工相信,只要有能力,就能够出头,强调异质化、活力化、效率化经营等。同在一个“地球村”,在管理文化上取长补短,相互融合是必然的趋势。需要强调的是,跨文化的管理,决不是文化的同一化,而是在保持本土文化基础上兼收并蓄,不断创新,建立既有自己特色又充分吸纳人类先进文化成果的管理模式。

九、“四满意”目标:企业永恒的追求

所谓“四满意”,简称“四意”目标,是指顾客满意、员工满意、投资者满意和社会满意。其后又概括出全方位满意管理,提出方方面面达到顾客满意。企业,首先应把顾客满意度作为第一目标。顾客满意度具有丰富的内涵,并且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动态的概念。同时,它既是消费者群体,也是指消费者个体,让所有消费者人人满意、处处满意。为此,需要明确确定一定时期顾客满意度的标准,并根据满意度标准的要求,对企业经营管理及生产、技术、行销、服务等一切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设计与改善。

人是最重要的财富,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如何尊重人、关心人、培育人、信任人,如何为员工的成长和实现自身价值创造条件,如何使员工与企业融为一体必然是未来管理的重大课题。

投资者所期望的是公司发展,所关心的是投资的回报,这是天经地义的。但在现代,尤其是在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的未来时代,企业的效益,是以广大顾客、员工和社会的信任、拥戴为前提的。所以,作为现代企业,不仅要能创造出一流的产品、一流的服务、一流的营销,同时还要塑造企业良好的形象,很高的信誉和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要创造出经济效益,同时也要创造社会效益———为人们生活质量、环境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科学、教育、文化等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奉献。

十、“没有管理的管理”:管理的最高境界

2016年ICT十大趋势解读 篇10

岁末年初, 又到了一年盘点和展望的时刻, 回眸2015年发展的精彩时刻, 2016年整个ICT又将出现哪些发展趋势?对此,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 发布了2016年ICT十大趋势。笔者将对这十大趋势一一进行解读。

一、信息通信服务收入突破2 万亿元

2015年我国信息通信服务收入达到了1.9万亿元, 同比增长13.1%, 其中, 基于互联网业务的收入达1.14万亿元, 同比增长30.5%, 传统电信业务收入0.76万亿元, 同比下降7%。可见基于互联网业务的收入已成我国信息通信服务收入的重点。

移动数据业务及互联网业务收入规模首次超过移动语音, 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ICT深度观察报告显示, 基础电信业中低速增长, 用户市场趋于饱和。2015年基础电信业收入增速低位徘徊, 增速持续降至1.5%, 连续4年低于同期GDP增速, 2015年数据业务 (固网+移动) 收入占比超过50%。

中国信通院预测, 信息通信服务业务收入规模在2016年将突破2万亿元, 从2010年的1万亿元仅用6年的时间就能实现翻番。

二、固定宽带全面迈向高速光网时代

宽带接入全面进入高速时代, 2015年我国移动宽带用户占比已经超过60%, 光纤接入用户数突破1亿户。

“全光网”城市由点及面全面推开, FTTH网络覆盖进入最后网络改造攻坚阶段, 铜缆加速退网。农村光纤到村、光纤到户也在快速推进。根据中国信通院的预测, 按照国内光纤用户的增长速度, 2016年我国光纤用户占比有望赶超日、韩。

三、4G用户超过5 亿

根据中国信通院预测, 2016年中国4G用户将超过5亿, 占比接近40%;全球4G用户占比接近20%, 2016年4G数据流量将占全部流量的65%。

到2020年, 中国4G用户占比将超过70%, 从2015~2020年间, 国内4G网络移动数据流量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150%。2020年人均流量达到4.9GB。

四、物联网迈向2.0 时代全球生态系统加速构建

实际上物联网在中国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布局, 并一直稳步发展, 尤其最近两年, 物联网出现了整体提速的状态, 无论是产业界还是政府, 都在物联网领域投入了很大的资金支持。

中国信通院预测2016年物联网将向2.0阶段迈进。主要出现两大转变:小范围局部性应用向较大范围的规模化应用转变;垂直应用和闭环应用向跨界融合应用和开环应用转变。

另外, 物联网将朝着四大方向发展:第一是工业物联网/产业物联网;第二是物联网与移动互联融合的消费性物联网, 比如可穿戴设备等;第三是生产和消费混合型物联网, 比如车联网、智能家居等;第四是物联网综合集成应用平台, 比如智慧城市等。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余晓晖总工程师称, 可以预见物联网未来将有万亿级别的市场空间, 预计到2017年全球物联网服务提供商中, 接近一半将是新兴企业。在未来的几年中, 谁主导产业发展, 谁就会在竞争中胜出。

物联网的市场空间毋庸置疑, 当然, 围绕物联网生态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

五、工业互联网引领全球新产业变革

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全领域、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中的融合集成应用, 是实现工业智能化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提供了全流程、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智能。

全球新工业浪潮来袭, 政府扮演强力推手, 《中国制造2025》发布, 智能制造成为战略主攻方向, 《中国制造2025》打造了中国制造的升级路径, 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其中,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战略主线, 围绕新型工业化建设, 国家展开了一系列布局和行动。

智能制造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先进制造, 而工业互联网是智能制造的关键基础, 通过信息技术在生产中的深度融合, 发挥工业装备、工艺和材料的潜能, 实现智能化生产、协同化组织、个性化定制、服务化转型。工业互联网可谓是扮演着发动机、燃料和助推剂等多种角色。

六、人工智能步入快车道, 孕育改变未来

未来人工智能将重塑无人车、医疗、制造、军事、农业、服务业等众多领域。开源和云服务降低了人工智能的研究门槛。但目前我国还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 走向强人工智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笔者认为人工智能虽然很火, 但产业发展任重道远。中国信通院认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着产业空心化、应用低端化、窗口期短3方面的压力。

产业空心化:核心环节技术水平低, 机器人性能不具备优势;核心零部件依靠进口, 成本高居不下。

应用低端化:难度较高的汽车制造、焊接等领域国外公司占90%, 中国机器人作业领域大多是在搬运、码垛等低端领域。

窗口期较短:国外一些知名厂商在我国建立研发基地和生产线, 如安川借力美的加快开拓国内家电等3C行业的工业机器人市场, 压缩本土机器人发展时间窗口。

七、“互联网+”安全重要性凸显, 安全防御技术向智能化演进

随着“互联网+”的大力推进, 安全问题也引起进一步关注, 由此带来的是“互联网+”安全问题影响范围更大, 渗透程度更深。首先, 软件安全问题在“互联网+”中更加突出, 可信技术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对“互联网+”下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应急处置能力要求更加紧迫。

另外, 依托云平台与大数据分析技术, 实现智能化安全防御成为未来发展趋势。依托云平台实现恶意样本广泛采集、高速分析、实时全网部署, 提升未知威胁防御能力, 增强防御效率。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融合机器人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 实现自动化威胁识别、阻断和追溯, 降低误报率, 提升网络防御能力。

八、“互联网+”促监管制度重塑

“互联网+”带来的大融合、大变革, 将重塑监管制度。预期2016年将出台相关条例、管理办法, 以促进新业态有序发展。

九、互联网网络架构优化变革, 转型交换中心

新形势下的互联需求也在发生着改变, 交换中心正由满足基础电信运营商骨干网互联互通, 向ISP和ICP、ISP间灵活多元化互联转型, 向落实我国“全方位、立体化”网络架构演进目标迈进。

百度、腾讯、阿里、世纪互联等互联网企业通过构建自由网络, 与多方开展BGP互联;2015年接入市场开放, 改变了运营商绝对主导地位, 非主导ISP BGP互联需求不断增加;2015年国内涌现大量公有云平台, 并重视市场覆盖非主导运营商用户, 一般采用BGP互联提升效率。

十、SDN/NFV从数据中心走向广域网

SDN/NFV无疑是2015年的热点, 目前运营商也在加快基于SDN/NFV的网络战略转型步伐, 未来SDN/NFV在广域网下的试点应用主要聚焦在四大应用场景:IP与光网络统一控制、网络功能即服务、基于SDN的IP跨域互联、改进MPLS跨域。另外, 网络操作系统成为SDN/NFV深入发展的核心方向。

2万亿元人民币

特许经营的十大趋势论文 篇11

互联网+是近两年国民最关注的热点之一, 是互联网思维实践的成果, 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 从而提高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 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通俗地说,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企业", 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 而是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传统企业之中, 即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 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 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发展新形态, 精简流程、再造价值链, 提升传统企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 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管理性质发生改变

(一) 由职能性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转变

互联网+时代, 人力资源真正成为企业的战略性资源, 人力资源管理要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承担责任。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具有跨界思维, 应逐渐由传统的“职能事务性”向“职能战略性”的转变, 从作业性、行政性事务中解放出来, 转变为关心组织发展和管理者能力的战略角色;并站在越来越战略性的角度来规划人力资源, 引导人力资源行为, 管理人力资源活动, 不断碰触和影响企业战略, 成为战略伙伴和变革推动者。

(二) 管理责任分散

同时, 人力资源管理由行政权力型转向服务支持型。在企业中, 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扮演经营者、支援者、监督者、创新者等多种角色。因此, 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开始被确认为各级管理人员的共同职责。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要求各级管理人员参与人力资源管理, 并对其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 推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手段。人力资源职能部门的权力淡化;直线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责任增加;员工自主管理的责任增加。

二、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是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伦理的核心, 把人作为最根本的要素, 主张人既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工具, 更是企业发展的目的。要求组织重新审视人这个最重要、最核心的资源, 真正从以人为本、人力资本至上角度重构管理理念和模式。“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是在尊重人的人格独立与个人尊严的前提下, 在提高广大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与归属感的基础上所实行的分权化管理;不是依靠外力, 而是依靠人性解放、权利平等、民主管理, 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员工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使他们能真正做到心情舒畅、不遗余力地为企业不断提升业绩, 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的力量源泉。

三、管理者必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网络技术和休息技术都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变革要求人力资源经理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要有职业的精神, 更应该是一位精明的生意人, 必须对整个企业有一个很好的把握, 懂经营、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者既要尊重数据事实, 同时对人性要有感悟, 要有理解, 既是数字大师, 又是人性大师;既要是一位卓越的心理学家, 心态成熟、思维敏捷;又是一位人际关系专家, 善说服、会激励, 具有很强的沟通能力, 通过沟通达成共识;还要是一位战略策划者, 有全球意识、有预测能力。总之, 要成为合格的人力资源管理者, 必须善于学习, 成为一位知识渊博、博学多才的学者。

四、组织结构设计扁平化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有机生态圈”的时代, 人与岗位之间、人与人之间在以组合交互的方式进行劳动方式和合作方式的创新, 从金字塔式、命令式的协同方式到自动交互协同, 组织结构扁平化, 流程化、团队化管理变得更重要。在互联网时代谁最接近客户, 谁最接近企业价值最终变现的环节, 谁就拥有话语权, 谁就可能成为组织的核心。组织结构扁平化使组织整体面对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反应最快、距离最短, 内部交易成本最低。

五、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更加科学和规范

人与人之间低成本、零距离、无障碍的互动、互联的交流与沟通必然会产生大量数据、信息与知识, 这些数据背后隐含着人的需求、个性特征、情感变化、以及深度沟通与思想冲撞所产生的新信息与新知识。企业的经营决策将日益依赖大数据及数据背后的知识, 谁拥有大数据, 谁能对大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挖掘与应用, 谁就拥有未来。网络化和信息化形成的大数据将使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更科学、效能更高, 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一) 技术进步让数据驱动的人力资源决策成为现实

互联网使人力资源管理基于数据, 并用数据说话和决策成为可能。人与组织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互联互通累积、集聚大量数据。企业随时随地收集关于工作现场、员工个人和员工互动互联数据, 将员工行为与情感数据化。数据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提供了无穷的科学依据, 人力资源管理真正基于数据并用数据说话。如从大数据分析中进行选人决策;从大数据中分析员工价值诉求与期望从而制定薪酬策略;从大数据分析中寻求职位系统与能力系统的最佳效能匹配关系, 剔除人力浪费, 从而提升人才匹配决策的科学性;从大数据中分析劳资关系与冲突的临界点减少企业内部的矛盾与冲突, 降低管控与交易成本, 减少内耗。同时, 利用外部数据来预测劳动力趋势并锁定顶尖人才。

(二) 日常管理更规范科学

企业可以整合移动APP和云技术, 开发属于自己的、综合性的、功能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 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和管理的现代化。它能够提供现实的准确数据、可以实现报表的编制、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战略规划、职业生涯和晋级计划及人力资源政策评估等功能, 使工作变得更加简单、有效并富有乐趣,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改造人力资源系统, 使之适用于移动终端设备的实时学习, 拓展培训方式;利用外部社交网络平台进行招聘和员工档案的管理等。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工作方式由原来的单纯的办公室方式, 变为随时随地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完成工作任务, 工作地点也更为灵活。

(三) 价值计量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能

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系统可以对组织的价值创造过程及经营绩效进行客观公正的定量化评价, 使人力资源的价值计量化管理成为可能。因此, 未来的企业人力资源部要有计量专家和数据挖掘分析专家, 强化人力资源价值量化管理。

六、人力资源开发将成为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 而技术创新能力等多项能力的增强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源的状况与开发。这就需要企业强调精准选人, 全面发展人, 要打造人力资源的供应链, 构建人才全面发展系统, 为组织战略和业务发展需要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因此, 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已不再是维持企业运行所需要的第二职能, 而成为企业竞争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项基础工作:完善企业人才发展体系, 建立员工能力目录式、模块式、标准化管理体系, 建设岗位职责标准库, 建立标准能力与标准岗位职责优化配置模型, 建立应急事件与重大项目人力资源供给流程, 做好基于战略的长期人才培养与储备等。

七.实施全面认可的激励措施

员工的内在潜能激发与有效激励, 是人力资源效能提升的动力源泉。随着新生代员工日益成为人力资源主体, 传统的薪酬激励方式难以满足员工的期望要求, 难以激发员工的内在潜能及价值创造能量。如激励手段太过单一, 激励过程缺乏员工的互动参与, 绩效考核滞后导致激励不及时, 激励失效以及无法吸引、保留人才等。互联网一方面使员工的需求和价值诉求的表达更快捷、更全面、更丰富, 另一方面, 移动互联也使企业对员工的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与价值分配可以做到更及时、更全面。因此, 互联网时代呼唤全面认可激励, 并且也为全面认可激励的实施提供了技术基础。企业可以通过移动互联为员工提供优秀的企业社交网络平台, 全面承认员工对组织的价值贡献及工作努力, 及时对员工的努力与贡献给予特别关注、认可或奖赏, 实现激励措施的多元化与长期化, 提高员工对组织的满意度, 提升员工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参与互动精神, 维护员工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协作、关爱和共享, 可给组织带来良好的组织氛围、更高的绩效产出, 有利于公司文化和制度的落实和推进。

八、劳动关系管理更复杂

(一) 出现新型劳动关系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真正的人才主权时代, 人才依靠的是专业化生存, 不再简单忠诚于企业或老板, 而是更强调忠诚于客户, 忠诚于自身的职业使命和专业, 用他的专业能力为企业提供服务。对一些特殊的专业人才, 他可以同时被多家企业所用。在人才不再是企业所有制而是价值创造圈归属制的时代,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 应该从封闭式的人才平台到开放式的人才平台, 更强调不求人才所有, 但求人才所用, 人才以用为本。因此, 在互联网时代,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思考如何快速、精准选择聪明、能干、合适的人, 学习如何整合和运用兼职人员和临时员工, 去满足企业高速成长的需要。

(二) 劳动关系管理需要新模式和新方法

大量临时工和兼职人员的存在, 就必须解决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企业如何最好地安排和使用外部劳动力, 来提高内部员工的生产力并提升利润?企业如何才能从这些临时员工中找出最优秀、最有潜力的人才?这样, 企业与员工关系需要确立新的模式——以劳动契约和心理契约为双重纽带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一方面要依据市场法则确定员工与企业双方的权力、义务关系、利益关系;另一方面又要求企业与员工一道建立共同愿景, 在共同愿景基础上就核心价值观达成共识, 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 实现员工的自我发展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要以新的管理方法来处理企业与员工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同事之间的各种关系:在沟通基础上, 达成共识;在信任基础上, 彼此之间达成承诺, 并尊重员工的个性;在自主的基础上, 达到有效的管理;注重创新, 进行团队合作和授权赋能, 对创新型团队提供支持和服务;企业的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的研发设计与提供要更关注员工的情感需求和价值实现需求, 并增加人才对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的价值体验。

(三) 适当实行管理外包

为了能够适应组织内部投资结构和工作量的经常变化, 使组织能够维持较为明快有效的系统和程序, 于是出现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 (outmucing) 现象:就是将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一部分基础性工作, 如企业的档案管理、社会保险、职称评定、招聘和培训等庞杂的事务性工作、知识含量不太高的工作委托给组织外部的公司承担;同时, 企业很多新的人力资源政策、组织变革方案很难依靠自身力量提出并被高层管理人员及员工认同, 愈来愈需要借助于社会上的各种力量, 如组织设计、工作分析等具有开创性的职能则交给管理咨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实质就是租用公司外部员工来执行原来由内部员工来完成的任务, 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又可以使企业获得新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思想, 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 增强企业对环境的应变能力。

九、核心人才始终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

互联网时代实际上是人的一场革命, 这种革命是人的能力的革命、人的价值创造的革命。人力资源管理要遵循2∶8规律, 即我们要关注那些能够为企业创造巨大价值的核心人才, 他们创造了80%的价值, 而数量却在企业中仅占20%, 并带动企业其他80%的人, 以此形成企业的核心层、中坚层、骨干层员工队伍, 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分层分类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重点是如何开发与管理核心人才, 要通过价值评价体系及评价机制、价值分配体系的确定, 使人才的贡献得到承认, 满足员工的多重需求, 有效地激励员工;同时, 注重对员工的潜能评价, 向员工提供面向未来的人力资源开发内容与手段, 使真正优秀的、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脱颖而出。

十、人力资源管理范围的全球化

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全球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跨国公司乃至全球企业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宰性力量, 战略联盟、虚拟型组织成为新的重要的组织形式。组织的全球化, 使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活动。人力资源管理的边界也从清晰到模糊, 从封闭走向开放,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与柔性化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新领域。人力资源管理应突破传统意识中的企业边界与地理边界, 以全球的视野来选拔人才, 来看待人才的流动, 培养全球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实施有效的跨文化培训与管理, 将成为2l世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然面对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任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新趋势分析.《现代商贸工业》, 2012年11期.

上一篇:正手击球稳定性下一篇:隧道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