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许经营类(精选11篇)
特许经营类 篇1
在市场化经济大潮的推动下, 我国媒体进入企业化经营时代, 由于经验的缺乏和市场竞争的激烈, 我国期刊在广告经营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在此, 笔者就新闻类期刊广告经营的一些困境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定位的摇摆
刊物的定位意味着刊物读者群的大致圈定, 由此也就决定了刊物的关注重心、采编风格、广告客户群等。定位的摇摆就意味着读者群的不确定, 而面貌模糊的读者群很难为刊物带来广告支持。很多期刊在定位时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摇摆, 在不断的“试错”中才逐渐找准自己的位置。作为比较早期的新闻类周刊, 《新周刊》曾经风光无限, 虽然新锐的特点使得它在新闻类周刊中显得有些另类, 但它的基本定位还是明确的。然而, 为了赶时尚的热闹, 迎合广告主对杂志的要求, 《新周刊》在选题和策划方面逐步向时尚类杂志靠拢。结果这一靠, 使自己变成了一只身份颇被质疑的“蝙蝠”:时尚类刊物中没有自己的位置, 而想做回新闻类周刊, 人们又觉得它已越来越不像新闻周刊了。在新闻类期刊中, 过去人们喜欢拿《三联生活周刊》 (以下简称《三联》) 和《新周刊》做比较, 而现在《三联》的竞争对手已换成了《新闻周刊》、《东方瞭望周刊》和《新民周刊》等, 至少在新闻类期刊中, 《新周刊》昔日的风采已逐渐黯淡。
熟悉新闻类周刊的佼佼者———《三联》的人都知道, 由于特殊的渊源, 它创刊时的基本定位是一本满足高档次人群文化生活需要的刊物, 而非新闻周刊。创业之初, 迫于经营的压力, 《三联》也曾被迫对广告客户做出了一些让步, “主动地做出了一些自以为可以吸引广告的改变 (在内容方面) , 同时为了使自己的刊物更有‘权威性、影响力’, 开始像《南方周末》以前那样做了很多大案要案的报道, 力图体现一种‘声音’……《三联》贸然做出这种改变, 势必在刊物内部产生多种不同的声音, 破坏了以前那种十分可贵的一致的‘感觉’, 使内容与风格严重偏离了轨道” (1) 。这样一来, 《三联》的特色就有些模糊, 既不完全是一个文化刊物, 又不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期刊, 人们仿佛也认为, 没有大的新闻机构做支撑的《三联》很难做成一本真正的新闻周刊。震惊世界的“9·11”事件, 成了《三联》的一个重要“拐点”, 那一次成功的快速演练, 使《三联》最终确定了自己的位置。坚定了信念, 确定了更加强调新闻性的内容定位, 并且不断推出以“9·11”事件报道的快速反应为诉求点的广告, 多次在自己的杂志上做宣传, 不断强化自己作为新闻期刊的快速反应及权威的判断分析能力, 并得到了业界与学界的普遍认同。这样高调而强势的定位, 立即给《三联》带来了更多的广告客户。2001年第37期, 报道“9·11”事件的广告页有11.5个, 在紧接着“9·11”之后, 2001年第39期、40期合刊, 《三联》的广告已达到24个页码, 其中仅惠普一家就有4个对页的广告, 堪称大手笔。这之后, 《三联》作为一个颇具特色的新闻类期刊而获得业界与学界的高度认同, 同时也带来了杂志的飞跃发展。
《三联》的经验告诉我们, 办刊物一定要有非常强烈的定位意识, 并不失时机地加以宣传, 以不断强化其在读者心目中的印象, 赢得广告主的青睐。
取舍的犹疑
刊物内容的定位、读者的定位等自身因素影响着刊物的广告定位。按理说, 杂志对广告主的接受是有条件的。像《时尚》、《时代》等有多年积累的品牌、声誉、资金等作保证的刊物, 对待广告客户会比较理性, 凡与刊物地位、品位不相符的广告都不予接受。但是, 毕竟中国期刊走上市场化道路才短短几十年, 能有幸生存下来已属不易, 很多期刊都很难拒绝送上门的广告。像《三联》这样有着相当影响力、广告收入不菲、资金链很好的刊物, 都没办法在取舍之间从容应对。2004年12月22日, 《三联》主编朱伟做客搜狐, 当记者问到“广告多了以后, 内容受到严重冲击, 如何对待送上门来的广告”时, 朱伟坦言:牺牲一些东西可以得到更多的东西, 然而, 我们现在还做不到, 因为大家多处在原始积累期。 (2)
不言而喻, 广告不仅仅为杂志社带来利润、为公众提供信息, 它还是杂志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得益彰的广告会为杂志增光添彩, 文不对题的广告会损害杂志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因此, 为了提升刊物的档次, 在广告经营中, 应尽可能取高质量的品牌, 舍低劣的产品, 当然, 要能从容取舍, 刊物首先要做的是怎样赢得高品位的广告主的信赖, 在这方面, 《三联》做过一些在笔者看来比较成功的尝试。在回答如何协调读者、企业、广告的关系时, 朱伟强调“媒体和广告有良性互动的关系”。在他看来, 要想赢得某领域高端客户的信赖与支持, 首先要建立杂志在该领域的权威话语权。他认为:“对于行业的重大问题, 你的权威性的发言可能也能够在广告客户中构成你的权威性, 比如说从我们刊物做的‘中产阶级与汽车’这个专题, 后来我们的汽车客户认为我们讨论汽车消费的问题比较权威, 他们会进一步地投我们的广告。” (3)
这样看来, 虽然现实的情形使得处于原始积累阶段的刊物在广告的取舍时不能做到很从容, 难免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但在不断摸索中, 我们可以找到更加智慧的方法来处理好这些关系, 《三联》的做法值得借鉴。
软文广告之伤
美国学者约翰·H·麦克马那斯在《市场新闻业———公民自行小心?》一书中指出:“广告商以金钱交换公众注意力。在所有影响新闻的交易中, 广告商和媒介企业之间的交易是最平等的。” (4) 但是, 广告的信息发布与受众接受是否平等, 前提是受众是否明确知道那是一则付费广告, 如果在受众不知情的情况下, 广告主的广告产品以非广告的形态呈现, 实际上是利用了媒体的特权, 制造了信息的不对称, 破坏了受众的知情权。传统的广告多是所谓硬广告, 一般是直白地告诉受众, 要卖的是什么, 其功用是什么, 价格多少, 如何购买;软广告是以记者或新闻工作者的角度挖掘广告产品的新闻点。因此, 不少人认为软广告让受众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该产品和品牌, 是一种渐进式的叙述;读者不会产生抵触心理, 较硬广告更能深入人心, 实则不然。首先, 刊登软广告涉嫌有偿新闻, 有违新闻法规与新闻道德的要求, 它与车马费、封杀一起被称为媒体的三大“毒瘤”, 不仅容易对读者产生误导, 也有损新闻媒体的声誉。一些主流媒体, 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 出于强烈的责任感, 以及对自身的权威性与公信力的爱护, 均坚决地对软广告说不。其次, 软广告对一般非专业的消费者来说, 有一定的“迷惑性”、“伪装性”, 它看上去像一篇普通的文章或报道, 能起到一定的“忽悠”作用, 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性, 因此, “可信度”也较高。但是, 受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软广告可以蒙得了一时, 蒙得了一些人, 可他们的伎俩一旦被识破, 人们对他们的厌恶感会倍增, 这种厌恶感必然会转移到其宣传的产品上去, 结果可想而知。
由于内容以及定位的特殊性, 软广告在新闻类期刊中不时出现, 其对刊物的权威性、可信度、美誉度的伤害也随读者对软广告辨识度、厌恶度的提升而日渐凸显。2006年第36期的《三联》格外的厚, 其中封面故事《好房子的100个细节》占了40多页, 他们以好房子的细节的描述方式, 将一些大城市的经典楼盘, 如深圳的“十七英里”、昆明的“大溪地”、复地·爱伦坡连缀在一起。它展现出来的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好房子”, 而是《三联》一直在争取的那些“精英”人士眼中的“好房子”, 或者说是《三联》广告代理商眼中的“好房子”, 所以, 这实际上是一篇宏篇巨制的大手笔的软广告。从内容上看, 可圈可点, 保持了一定的可读性:它打散了目标宣传对象, 如数家珍地描述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细节, 只是在讲到某些细节时, 观照一下宣传对象, 在这些精妙的细节描述中, 住宅遮风避雨的基本功能得到了超越与升华, 成为有情节、有故事、有文化、有人文格调的现实生活。单纯从文章的角度来说, 真可谓极尽完美, 但沾上软广告之嫌, 读者在心理上还是不能接受的。难怪有读者痛心疾首地抨击此事, 认为这是《三联》华丽的编辑队伍去给房地产商唱了一回堂会。 (5)
韦斯特利认为, 在某些情况下, 压力集团或特殊利益集团可以人为地将一个议题纳入媒介议程。 (6) 对期刊而言, 其压力集团除了各级主管部门外, 主要的恐怕还有广告主与投资者。或许生存的压力, 使得即使有些强势的媒体也不得不做一些让步, 但这个让步必须有个底线。如果刊物不能处理好内容与广告这两者的关系, 被广告商所牵制, 任由杂志被越来越粗鄙的商业化所腐蚀, 难免会有被读者抛弃的一天。《人民日报》在带头抵制了“形象广告”后, 有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强调, 虽然任何时候媒体在市场生存中的商品属性都不能被否认, 但这一属性的底线是媒体能够真实、客观报道对公众有价值的信息;如果为了经济上的利益而突破底线, 长篇累牍地对企业等进行打新闻“擦边球”的宣传, 只是饮鸩止渴, 自毁长城。 (7) 其实处理广告与内容的关系并非没有更好的办法, 《三联》在这方面就做过有益的尝试。比如, 在第300期的时候他们做过一个厚本, 后面带了一个作为附送刊物的单本, 虽然是为苏州地产商做的, 但主要是讨论苏州园林的意义。在主编朱伟看来, 这样它的广告只是随着刊物而做的, 并没有蚕食杂志。 (8) 笔者认为这样的做法是很智慧的, 像《三联》这样, 有一点知识分子的清高, 得到读者较高认同的新闻类周刊, 为一时的小利失去读者的信任是很不明智的。打江山不易, 守成同样不易。恐怕多数读者愿意听董秀玉那句颇有些书生意气, 但豪迈、铿锵、掷地有声的话:“广告一定不能制衡我的内容。” (9)
经过20多年市场化经营的历练, 不少成功的新闻类周刊都有了比较准确的定位和相对明确的读者群:《中国新闻周刊》认真地做着稀缺的“硬新闻”, 相对较受公务员群体的偏爱;以新闻为由头、有着浓厚文化色彩的《三联》更为文人和知识分子所喜欢;身处改革开放前沿, 与大学生有着密切合作, 有着铁肩道义责任感的《南风窗》, 在涵盖了青年学子的社会中坚中享有声望……但市场化带来的生存压力也导致了期刊对广告收入的倚重, 不少期刊在对广告客户的取舍上很难做到从容应对;为了生存, 有些刊物甚至打擦边球, 发布软广告, 严重地损害了刊物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我们知道, 广告商之所以选择知名品牌杂志做广告, 不过是想利用品牌杂志的“光环效应”的作用, 宣传其产品, 让读者把对杂志的信赖和良好评价转移到广告产品上。然而杂志却不可不谨防与杂志品质不符的广告产品和广告方式对杂志品牌的伤害, 要知道, 既有“光环效应”, 也有“反光环效应”, 那些不被杂志的目标读者接受的广告作品或方式, 可能会产生“反光环效应”, 使读者把对杂志广告的负面情绪迁移到对杂志的评价上, 久而久之, 一定会损害杂志品牌的美誉度, 到那时, 杂志就会被它的铁杆读者抛弃, 也终将被广告主抛弃。这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警觉。
参考文献
①潘燕辉:《〈三联生活周刊〉, 迷茫带来死亡》, http://www.no4media.com/html/diary/showlog.vm·sid=1283&cat_id=-1&log_id=1108
②⑧参见《朱伟:永远自傲于超前思维》, http://news.sohu.com/20041215/n223510379.shtml
③《〈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做客新浪聊天实录》。
④约翰·H·麦克马那斯[美]著, 张磊译:《市场新闻业——公民自行小心·》,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年版, 第115页。
⑤参见《〈三联〉糗事及主编的悲愤》, http://ido.3mt.com.cn/pc/200509/20050915173899.shtm
⑥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 郭镇之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年版, 第262页。
⑦吴麟:《期待更多媒体向“软广告”开刀》, 红网, http://news.rednet.com.cn/Articles/2004/05/560758.HTM
⑨董秀玉:《期望时代大刊》, 见《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三联生活周刊十年》,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年版, 第8页。
特许经营类 篇2
1.1中国培训行业是否已经进入红海:初期朝霞红,门槛低,竞争者多。然后寡头竞争,血红,开始规范,小企业必须有特色才能生存。1.2教育行业为什么适合创业。1)是最上游行业,不受大的经济波动影响。2)可再生资源,有新的学生源源不断。3)刚刚起步;4)创新门槛比较低,靠的是智慧。1.3教育培训行业还有哪些机会:轻资产高增长。全国连锁培训(IT培训,中小学培训,幼教学前教育)。但目前“规模化,品牌化,规范标准化”的企业比较少。1.4教育机构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什么:对人的看法是教育培训机构最核心的问题。1)把人当人才;2)把人当人力资源。3)人力资本。然后才是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香港:某某公司出品,某某人领衔主演。但明星需要8-10年。1.5做好培训的核心是什么:根植于爱,有好的流程和质量管理。好:学生努力学,老师认真教。学生是一个管理环节,老师是一个管理环节,管理团队是一个管理环节。3个环节契合在一起,好老师好学生好管理。1.6培训行业的老师应该符合哪些条件:1)教师资格证书,代表一个诚信,一个基础。
2)学习5个能力的教练: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3)成长的导师。即,有实力有魅力的老师。因为培训业的学生水平不一,所以首先老师要发现他的薄弱环节,才能做一个学习计划,让他开始学习。1.7培训行业找到好老师有哪些方法:大牌老师,自己公司培训的,市场上有经验的老师。1.8企业如何寻找和培养人才:沟通,建立信任。真正有本事的人,不可能俯首贴耳的。你画的大饼,他稍微跳一跳,他是可以接得住的。给他梦想,给他舞台,给他激励制度。培训的核心是传递成功的一个文化。上级帮助下级成功,下级帮助老师成功,老师帮助学生和家长成功。愿景,管理制度,企业文化。1.9培训行业最好的管理理念是什么;选对人后,培养他的企业家精神,譬如成长为校区校长,相当于分公司总经理。创造和分享:你创造,我给你分享高激励。连锁经营,授权是重要的。授权模型:一套方案,最终有自己成绩出来。最好的管理是自我管理,找到他的驱动力。1.10什么样的模式适合中小学培训: 1.11网络教育的前景在哪里:培训机构一年4-5千万没有问题。但网络到1千万ge 1.12为什么要到国外上市 1.13企业并购后团队怎么融合
特许经营类 篇3
此类合作企业(以下称公路合作企业)大部分成立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作为利用外资发展交通的一种形式,对我国公路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基于各自投资战略的考虑或经济纠纷等原因,合作方有时需将在公路合作企业中的股权进行转让或拍卖,从而产生了此类评估业务需求。笔者拟就此类评估实务中的一些问题与资产评估同行们探讨。
一、公路合作企业的特点
无论是与内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相比,还是与其他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相比,公路合作企业均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主要表现在:
1.公路合作企业的主要经营资产为属于不动产的公路,投资规模一般比较大,合作期限一般为15到30年。境内合作者一般以公路建设用地或在建工程出资,境外合作者多以货币出资。
2.公路合作企业虽然是具有中国法人资格的有限责任公司,但根据我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的规定,其具有合作企业的契约式性质。合作方的权利义务(包括投资回收方式或收益分成比例)不是以投资比例确定的,而是以合作合同中的具体约定确定的。并且,公路类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收益分配一般按月、季度以货币支付,年终没有留存或留存很少。
3.公路合作企业一般在约定的合作期满后,其全部的固定资产归中方合作者所有。合同中一般会约定境外合作者在合作期限内先行回收投资。同时,为吸引外资,在收益分成上,有些中方合作者往往会给予境外合作者一些优惠条件,如中方合作者给予对方最低回报金额的承诺,并有时由当地有实力的企业提供担保。
二、公路合作企业股权价值的评估方法
从上述公路合作企业的特点来看,公路合作经营企业股权价值评估的方法必须采用收益法。
1、收益法适用性判断
应用收益法的基本条件是:评估对象具备持续使用或经营的基础,未来收益和风险能够预测和量化,预期收益的年限可以合理确定。公路合作企业拥有的主要资产为公路。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机动车拥有量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只要管理得当,经营交通干线的公路合作企业,其持续经营就不会出现问题。从收益能力上看,公路合作企业依法收取车辆通行费,且一般是收取现金,其收入和付出的成本可以合理预测和量化。从收益年限上看,国务院《收费公路管理条例》对公路收费期限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公路合作企业在合作合同中一般都有明确的合作期限,因此,资产的收益期限也可以合理预期。综上分析,收益法对公路类合作企业股权的价值评估是较为适用的。
2、资产基础法适用性判断
当采用资产基础法评估公路企业的股权价值时,需要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对公路企业的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分别进行评估。由于企业的无形资产——公路收费权的收入是其基本收入,因此其采用收益法得出的评估结果可能与采用收益法对企业进行整体评估后得出的结果相仿。问题是如果企业还拥有其他的非主营资产,而在对企业整体收益进行折现时,没有将非主营资产的收入与费用剔除,那么,得出的评估结果必定会有差异。
公路合作企业的非主营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一般不是很大,但也应尽量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估,从而得出有充分说服力的评估价值。此外,还应该采用成本法对作为有形资产的公路进行评估。然后,将此评估结果与收益法的评估结果进行比较。
资产基础法可以作为公路合作企业股权评估中应用收益法对企业整体进行的评估结果的一个检验。同样,企业整体收益法也可以作为对资产基础法的一个检验。如果发现这两种方法的结果相差很大,则需要检查这两种方法的运用中是否存在数据与技术方面的错误。
3.市场法适用性判断
由于公路合作企业经营的是具有很强地域性的公路资产,因此,在公开市场上一般难以找到具有可比性的、数量足够的公路资产的市场交易案例。同时从合作双方的投资方式与比例考虑,更难以找到具有可比性的、数量足够的投资公路资产的市场交易案例。所以,市场法对公路合作企业的股权价值评估不大适用。
三、收益法评估中的几个问题
1.车流量的分析预测
车流量是公路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整个评估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车流量受营运公路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未来公路的发展规划及建设情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法对车流量进行预测。
第一种方法是通过实地测定某一经营路段的断面车流量,分析公路交通与区域宏观经济指标之间存在的适应情况和相互关系,建立车流量预测模型。然后根据区域未来各种经济指标的增长率预测经营公路未来的车流量。这种方法多用于缺少历史车流量资料的公路企业。
第二种方法是利用企业提供的公路收费站的电子记录资料和其他历史运营资料,通过调查了解营运公路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未来公路的发展规划及建设情况,对影响车流量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预测经营公路未来的车流量。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历史车流量资料齐全的公路企业。
在对车流量进行分析预测时应该注意:
(1)车流量预测应该分车型进行,因为不同的车型对应着不同的收费标准,且不同车型的车流量存在着不同的变化发展趋势。例如,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小汽车数量增长很快,而由于交通管理部门严查超载,使得小型客货车数量在减少,大型客货车数量在增加。
(2)收费站电子记录的车流量一般为全部通行车辆的车流量,包括次票车流量、月票车流量和免费车流量。次票车流量为按车型对应的按次收费的车流量,其流量对合作企业的路费收入有直接的影响。月票车流量为已购月票的车辆实际通行流量,由于其一般为一次(每月)付费,月内通行次数不限,其流量对合作企业的路费收入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免费车流量对合作企业来说属于无效的车流量。按法律法规规定,免收公路通行费的车辆包括军队车辆、武警部队车辆,公安机关执行任务具有统一标志制式的警车,执行抢险救灾任务的车辆,进行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等。因此,评估中主要是对次票车流量进行预测分析。
(3)对车流量影响因素分析时要分清哪些是正面影响因素,哪些是负面影响因素,哪些是短期影响因素,哪些是长期影响因素。正面影响因素主要是使得车流量增加的因素,如良好的区域因素、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较高的机动车拥有量等。负面影响因素主要是造成交通量转出的因素,如较劣的区域因素、竞争公路的存在等。其中,短期的负面影响因素有公路发生山体塌方、路基下陷整修;由于经营公路的上游或下游路段发生修路,过往车辆在一定时期内需要改道;由于公路布局不合理或管理不到位,导致一些车辆绕行,收不到过路费等。长期负面影响因素有:区域内新增或在合作期内规划建成了具有竞争性的公路、铁路等。只有分清了上述影响因素,才能更好地对车流量进行分析比较和预测。
2.收益期限问题
在公路收费期限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第六十条第三款规定:“国内外经济组织投资建设公路,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公路建成后,由投资者收费经营。收费经营期限按照收回投资并有合理回报的原则,由有关交通主管部门与投资者约定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但最长不得超过国务院规定的期限”。国务院《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经营性公路的收费期限,按照收回投资并有合理回报的原则确定,最长不得超过25年。国家确定的中西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营性公路收费期限,最长不得超过30年”。公路合作企业的合作期限,在合作合同中一般已经比较明确。当合作双方同意延长合作期限,还可以向审查批准机关提出申请。
在评估中,我们应根据公路合作企业的具体情况确定预期收益期限。如果获得了省一级政府对公路经营期限出具的批文,则应以批准的期限作为公路收益期限。如果暂时没有省一级政府有关经营期限的批文,则笔者认为应当以合作期限与最长收费期限两者孰短者为准,即合作期限短于规定的最长收费期限的,以合作期限作为收益期限,合作期限长于规定的最长收费期限的,以规定的最长收费期限作为收益期限。
3.关于合作期满后固定资产的残值
公路合作企业的固定资产包括动产和不动产两部分。作为动产的办公设备、车辆和收费系统设备等,一般占固定资产的比重很小,在合作期满时的残值也比较容易确定。作为不动产的公路资产(含桥梁、隧道、收费站等)在合作期满的残值如何衡量呢?笔者认为应主要从相关法律的规定上进行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第六十六条规定:“由国内外经济组织依照本法规定投资建成并经营的收费公路,约定的经营期限届满,该公路由国家无偿收回,由有关交通主管部门管理”。国务院《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收费公路终止收费后,收费公路经营管理者应当自终止收费之日起15日内拆除收费设施”。第三十八条规定:“收费公路终止收费前6个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应当对收费公路进行鉴定和验收。经鉴定和验收,公路符合取得收费公路权益时核定的技术等级和标准的,收费公路经营管理者方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交通主管部门办理公路移交手续;不符合取得收费公路权益时核定的技术等级和标准的,收费公路经营管理者应当在交通主管部门确定的期限内进行养护,达到要求后,方可按照规定办理公路移交手续”。
从以上的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看出,经营期满的公路资产尽管还有使用价值而且必需维持其具有使用价值的状态,但是,由于它已经不能继续收费,被国家无偿收回,因此,虽然它对国家或地方来说仍具有价值,但对合作企业或合作方来说已无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收费公路管理条例.
特许经营类 篇4
一、教育类期刊经营的基本模式
(一) 以纸质实体刊物为主的传统经营模式
纸质实体刊物是期刊形成和发展的最基本形式, 是期刊传统经营模式的最基本载体。对于教育类纸质期刊来说, 由于其自身的牢固性、权威性、独立性特征, 一直成为人们获取教育信息、共享教育资源的主要途径。教育类纸质期刊的牢固性主要是指其拥有成熟的创作团队、稳固的信息资源、既有的品牌效应和稳定的读者队伍, 这些往往是在长时间积累中形成的, 其他形式的期刊媒体很难在短时间将其超越。权威性主要是指其发布者、发布渠道相对于纷繁复杂的网络媒体更专业和权威。独立性主要是指纸质期刊不受电源、网络、阅读器 (含相应的软件) 等外部设备的限制, 只要拥有纸质材料便可实现阅读活动。期刊是通过生产流程产生的可以交换的劳动产品, 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 因此, 最传统的盈利方式是销售期刊这一物质实体, [1]这也是所有期刊最基本的发行方式, 教育类期刊也概莫能外。在发行方面, 教育类期刊的发行主要由邮发和自发两种形式构成, 其中邮发是其最主要的发行渠道。在办刊经费来源方面, 主要由政府经费拨款、审稿费、版面费、专栏费、赞助费和广告费等组成, 而后四种特别是广告费是支撑期刊逐渐走向市场化运作的重要收入来源。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和期刊业面临改制转型的今天, 做好自身定位并多渠道筹措办刊经费是包括教育类期刊在内整个期刊业面临的重要难题。
(二) 以网络电子期刊为主的新型经营模式
电子期刊又称互动期刊、网络期刊, 它兼具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双重特质, 包括期刊电子版和电子期刊两种类型。期刊电子版通常是指将已发行和印刷出版的纸质杂志制作成电子版形式, 内容基本相同;电子期刊则完全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而进行编辑、出版和发行的杂志。[2]作为应用日益广泛的新媒体, 教育类电子期刊逐渐打破了传统期刊媒体的发行和传播形式, 更加贴近生活的同时, 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教育生活的更高要求。教育类电子期刊摒弃了传统纸质期刊存储不便、阅读有限的局限, 使用者可以借助网络技术进行存储和即时阅读, 并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快速查询, 这也使得电子期刊成为现代人阅读的最佳选择。另外, 电子期刊也有节约资源和复制、传播速度快等传统期刊所不具备的优点。教育类电子期刊的发行主要由出版社自行发行和中介服务机构或代理商发行。自行发行主要是由出版社通过纸质文档上传网络或单纯利用网络技术制作电子期刊, 不需任何中介组织;中介服务机构或代理商发行主要是将来自不同机构、出版社的刊物进行统一汇总, 建立庞大的电子期刊网络平台, 用户一般通过支付费用进行阅读。在办刊经费方面, 主要由广告费和用户阅读费用组成。广告费一般是指由出版机构在期刊页面或所在网站登载广告向企业收取的费用, 阅读费一般是指通过有偿浏览形式向读者收取的费用。
二、教育类期刊经营体制的现实困境
教育类期刊具有鲜明的教育特性, 既包括专业性期刊, 又涵盖综合性期刊, 其受众主要包括广大教师、学生、家长、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及教育理论研究人员。目前, 我国公开出版的9400多种期刊中, 49%是教育类期刊, 每年全国杂志总印数的40%以上是教育类期刊, 承担着指导教育工作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舆论引导职能。[3]然而,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在期刊业面临转制和改制的大背景下, 教育类期刊还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市场化经营体制, 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 办刊理念陈旧, 期刊定位不准确
办刊理念是教育类期刊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是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前提。目前, 我国教育期刊普遍存在办刊理念陈旧、竞争意识不强的现象, 出版机构往往跟随社会现有热点而变化不定, 没有形成明确的办刊取向。由于有些出版机构不重视出版规律的探索, 使得整个刊物人云亦云, 办刊宗旨不明确, 缺少个性和特色。同时, 由于出版机构缺乏统筹意识和全局观念, 未能对刊物整体发展进行科学分析, 不能推出一批精品化的专题和栏目, 加上教育期刊采编人员素质不高, 专业性欠缺, 致使期刊整体质量不高, 甚至出现错误。这些因素的存在, 都使得教育类期刊很难在短时间走出经营低谷。
办刊理念的陈旧直接导致了期刊定位的不准确, 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部分刊物没有明确期刊定位, 内容存在大量交叉部分, 缺少新意;一部分刊物随意更改期刊定位, 没有长远目标。教育期刊的定位包含很多方面, 其中受众群体的定位则是其最重要的环节, 因为它从一开始就决定了期刊的编辑取向或发展方向, 决定了期刊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 也就决定了期刊的竞争力。[4]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出版机构未能将按不同读者的年龄特征、文化程度等外在因素, 以及自身兴趣、求知需求等内在因素进行市场需求划分, 从而得不到读者的充分认可, 失去了市场竞争中的基点。
(二) 品牌效应不强, 规模经营不明显
目前, 我国教育类期刊无论是在外在包装上, 还是在具体内容上都存在很大程度的相似和雷同, 缺少鲜明个性和品牌效应越来越成为教育类期刊向前发展的瓶颈,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 期刊的名称缺少独创性。大多数教育类期刊名称缺少新颖性, 针对性不强, 不能较明显地反映其市场定位和读者定位。其次, 期刊的内容缺少实效性。无论是理论研究类期刊, 还是实践应用型期刊均存在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使读者不能最大程度上从刊物上获取有用信息。最后, 期刊的包装缺少创意。在封面设计上, 大多数教育类期刊设计古板, 不能在短时间内吸引读者注意, 在装帧设计上, 有的刊物制作粗糙, 不仅不能彰显刊物自身特色, 而且有时达不到刊物应有的基本水平。
在期刊管理方面,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以行政手段为主, 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辅的宏观调控管理模式。虽然政府对期刊业实行一些财税优惠政策, 如增值税先征后返来支持期刊业发展, 但是整个教育类期刊业还没有完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靠政府支持和补贴的出版机构还占相当比重。我国是出版业大国, 期刊出版总量仅次于美国和英国, 但是其产业规模却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目前, 我国的教育类期刊出版机构还处在单兵作战的状态, 期刊基本被分割在不同的主管部门和主办单位, 造成教育类期刊业的各自为政。尽管我国开始逐渐出现集团化的运作模式, 但是达到教育类期刊的规模化经营尚需要走很长一段路。
(三) 发行体制僵化, 市场运作不规范
发行是期刊走向市场的主要通道, 也是期刊经营的基本环节, 对期刊市场培育和规模化经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 我国教育类期刊的发行主要是邮局发行为主、自办发行为辅, 其他形式如网络发行、提前预定和市场零售只占有很少份额, 其发行模式单一、呆板, 并具有垄断性和封闭性等特点。在具体发行过程中, 由于受中间环节的影响, 发行过程存在诸多问题。在邮局发行中, 由于邮局发行费过高, 使得诸如学术性等原本利润微薄的期刊, 在整个期刊经营中更显得捉襟见肘;在网络发行中, 网络出版集团利用教育类期刊的资源优势获取超额利润, 对纸质期刊的网络发行积极性造成严重打击。教育类期刊发行体制的僵化和不完善, 不仅不利于先进教育知识和思想的传播, 对期刊业自身发展也是个重要障碍。
长期以来, 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发行模式, 一方面对教育类期刊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 另一方面也为教育类期刊滞后于社会和市场发展埋下隐患, 使得出版业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下比较不完善的产业之一, 其主要表现主要包括广告经营意识淡薄和设计落后两方面。在经营意识方面, 很多出版机构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对整个出版业的冲击, 未能正确认识到广告经营在期刊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缺少专业技术人才;在广告设计方面, 图案色彩单调、缺少创意, 对广告受众群体缺少了解, 致使整体设计不能起到良好的宣传和引导目的。此外, 由于出版机构对产品市场缺少了解、对广告效果不进行追踪回访, 不能制定出一套具有针对性强、专业化高的广告设计方案, 严重影响了期刊的盈利和生存空间。
三、教育类期刊经营体制的创新策略
历经几十年的发展, 我国教育类期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 没有形成较有影响的主流媒体, 市场化运营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全国期刊业面临转制或改制的冲击下, 教育类期刊能否成功转型完全取决于期刊自身是否能够抓住机遇, 融入期刊市场而有所作为。建设专业化、尖端化和多元化的教育类期刊不能一蹴而就, 是多种内外部因素共同融合的过程, 需要精心运作、整体协同, 并提出有效的创新策略。
(一) 树立专业品牌意识, 实施期刊精品战略
虽然教育类期刊约占我国总期刊数的1/2, 但是精品且具影响力的品牌不多, 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迫切需求。打破教育类期刊传统经营模式, 使其迅速走入市场, 在尽快树立专业品牌意识的基础上, 实施期刊精品战略, 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主体。在经营理念上, 期刊经营者既要提升办刊理念, 也要提升市场营销意识。在办刊理念方面, 要根据市场需求, 特别是期刊受众群体的需要, 在坚持期刊办刊宗旨不变的基础上求变求新。在市场营销意识方面, 经营者应根据现代企业的需求对机构进行调整和重组, 编辑人员在强化营销意识的同时, 还应不断加强期刊策划意识、宣传意识的培养。
如果说质量是期刊的生存保障, 那么精品则是期刊在市场竞争中长久不衰的关键。教育类期刊实施精品战略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 创立和保持自身的个性和风格。教育类期刊种类繁杂, 要想在同门类、同级别、同受众群体中保持竞争优势, 具有独特的期刊风格和经营特点是提升销售量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 具有独特的选题和策划。期刊能否在市场中受到读者的青睐,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期刊的内容, 而内容则主要依靠选题和策划。具有个性化的选题和策划不仅可以增加期刊的销售份额, 也可以提升期刊的整体形象。
(二) 优化经营管理体制, 建设优质人才队伍
目前, 我国教育类期刊主要依托于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经营管理, 受计划经济体制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本身固有弊端的影响, 使得期刊经营管理体制僵化沉重。打造教育类期刊精品, 除改善期刊内部建设外, 也要为期刊生存和发展提供优质的外部环境, 而高效、规范、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是期刊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因素。建立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期刊管理体制, 必须打破我国目前教育类期刊垄断经营、条块分割的市场秩序, 加强政府对教育类期刊市场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 为经营者创设良好的市场条件, 为读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媒体市场。[5]
高素质、高水平采编队伍的缺失一直是困扰我国教育类期刊长远发展的潜在因素, 现有采编人员有相当数量出身于非编辑专业, 并且对教育问题缺少专业认识, 在具体的装帧设计、版式式样、栏目设置、选题策划、内容取舍等方面的操作水平不高, 严重限制了期刊整体质量的提升。优化教育期刊的经营管理体制, 要切实将期刊编辑工作推向市场, 打造一支市场意识过强、专业素质过硬、统筹能力过关的采编队伍。明确采编人员的工作职责, 进行分工细化, 提升期刊出版的精度和深度。同时, 不断加强对采编队伍的培训, 根据政策变化、期刊发展及市场需求调整期刊编辑和出版策略, 提升专业队伍的思想建设和技能培训。
(三) 拓展多元发行渠道, 规范期刊市场运营
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 单靠一种发行方式不仅无法满足期刊市场需求, 也严重限制了期刊的发展空间, 建立现代教育类期刊经营体制, 拓展多元化的期刊发行渠道势在必行。第一, 完善网络发行渠道。通过对出版机构专业网站的建设, 开设网络订购平台和期刊浏览权限, 以最便捷的方式满足群体和个体的不同需求;第二, 增设期刊订户系统。由出版机构通过本身广告或直投广告向读者征求订购意见, 读者通过邮局或信用卡将订费汇往出版机构账户。这种方式不受批量订购的限制, 能够最大限度满足个人用户的阅读需求;第三, 拓展手机订购业务。随着3G手机的广泛应用, 手机也从单纯的通讯工具向移动多媒体发展。作为新兴媒体, 出版机构根据期刊自身特点向不同群体征订手机业务。
随着教育类期刊不断被推向市场, 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筹兼顾的前提下, 为实现教育期刊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道路日益明朗, 实行市场化的运营体制也是大势所趋, 培育期刊市场主体、提高期刊营销手段、实现期刊跨媒体经营是完善这一机制的重要途径。在培育市场主体方面, 教育类期刊应尽快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 逐渐积累市场影响力、增加市场占有份额, 使教育类期刊拥有真正属于自身的主体市场并逐渐扩大;在提高营销手段方面, 不仅应加大期刊广告宣传力度, 在宣传策略和宣传模式上也应更加科学高效, 以全新的广告理念、准确的广告定位、独特的广告设计提高期刊形象, 增强期刊影响力;在跨媒体经营方面, 通过与电视、网络、手机等其他媒体形式搭建期刊经营平台, 以高新技术为手段, 实现多媒体间的良好互动。
摘要:本文在介绍教育类期刊主要经营模式的基础上, 通过探讨教育类期刊在办刊理念、品牌效应、发行体制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和发展的现实困境, 着重指出教育类期刊建立现代经营体制, 应在树立专业品牌意识的基础上, 实施期刊精品战略;建设优质人才队伍, 不断优化经营管理体制;拓展期刊多元发行渠道, 规范期刊市场运营机制。
关键词:教育类,期刊,经营体制,创新策略
注释
1[1][2]苏振华, 杨振和.我国期刊运营模式现状及创新分析[J].价值工程, 2011 (32) :18-19.
2[3]高静波.教育期刊的战略发展分析[J].新闻界, 2008 (6) :19-120.
3[4]古四毛.教育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要点[J].中国出版, 2008 (2) :38-39.
母婴类网站经营策划书 篇5
(一)市场状况分析
随着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群逐步进入适婚年龄,以及“金猪宝宝”和“奥运宝宝”相继而至,专家预测,建国以来第四波婴儿潮已经来临。伴随婴儿潮来临的,是一个庞大的抗经济周期波动的母婴消费市场,为母婴类网站的创业者提供了新的机遇。
人口出生率是衡量母婴市场规模的基础。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年均出生人口是1500万到1700万。一个妈妈从怀孕到孩子6岁上学,这7年正是母婴市场的黄金时间,取人均年出生平均数1600万乘以7,得出大约有1.1亿个孩子或者说有1.1亿个家庭是母婴市场的买方。如果平均一个家庭一年在孩子身上的开销是1000元,那么这个市场的容量就有1100亿元,而有关调查表明,中等城市的新生儿每年消费在6000到1.8万元之间。
从怀孕开始,刚性消费支出就开始了:母亲的保健品、防护服、孕妇装、护理用品等;婴儿的奶瓶、童车、童装、专用洗涤用品、玩具等;甚至胎教、家政服务、幼教服务,以及随之而来家庭买房、换房要求、小孩入学等等。
以母婴市场为目标的网站面对的是一片蓝海。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25-30岁间网民的普及率为25%,18-24岁间的普及率为38.8%。以25%的普及率乘以母婴群体的人口数量,得出至少有2500万个家庭是母婴网站的潜在用户,而目前各母婴网站的注册用户人数尚不超过250万。有母婴网站的从业者乐观估计,国内母婴网站的市场潜在规模超过300亿美元。
从商业模式上看,目前母婴网站大致可划分为两大类:资讯社区服务类和网络零售类。资讯社区服务类网站以摇篮网、宝宝树、妈妈说等为代表,主要是打造门户、提供社区博客等服务,为妈妈群提供资讯和在线沟通交流的平台。此类网站的价值诉求在于满足父母的信息和沟通需求,通过打造人气旺盛的社区吸引广告投放,从而实现盈利。网络零售类网站主要面向育儿家庭销售母婴相关的商品,属于B2C的范畴,主要以上下游之间的差价为利润来源。根据销售渠道的复合程度,可以进一步将网络零售的模式分为“电子商务+目录销售”和“电子商务+目录销售+实体店销售”两种,前者以红孩子、爱婴网等为代表,后者以乐友、好孩子、丽家宝贝、酷菲儿等为代表。
(二)网站板块栏目设计
由于缺乏育儿知识,同时又对育儿的要求较高,准妈妈们从准备怀孕时起就迫切渴望帮助,往往需要征询长辈、同事、朋友的经验,包括如何调整生活和饮食结构,如何胎教,如何预防小儿疾病,以及复杂的育儿技巧等。另外,该群体具有较强交流分享需求。新妈妈一般都有足够的时间,且乐于与人分享孕期、育
儿经验。因此,她们也迫切需要与同类人交流的平台。所以应包括以下板块:
1、育婴知识版块,内容主要为营养搭配,注意事项,宝宝成长,宝宝教育等,可以下分新生儿,0~1岁,1~3岁,3~6岁兰密,这样可以方便查询。
2、博客,必不可少的板块,新妈妈们一定渴望将自己的经历记录下来,博客版面可采用暖色调,符合妈妈们的心理。
3、相册,建议增加动感影集功能,让照片动起来,谁不想秀秀自家的宝宝呢,同时可以定期评选明星宝宝,如“可爱宝宝大比拼”活动,给予一定奖励,这样网站的点击率一定有所提升。
4、视频录像板块,现在家庭有DV的不在少数,录像也比照片更生动,秀秀自己宝宝的录像也是爸爸妈妈们的愿望。
5、论坛,初为人父人母,肯定有许多话题来探讨,论坛可以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注意要管理好,切勿成为一个广告平台。
6、广告版面,可将广告版面放在网页的四周,价格因位置而异。不要做成弹出式,这样会引起访问者的反感。
7、商城,里面可设妈妈用品,宝宝食品,玩具,日用品,玩具,服饰,书,音像和软件板块,诚招有信誉的商家。
8、如有条件,可以设置专家答疑板块,能很大的提高点击率。
(三)网站盈利模式
1、广告,当然是广告,先用内容吸引大量的用户注册,然后在吸引商家来做广告。
2、网上商城,充分发挥会员优势,和实体店联系起来,以网站带动实体店销售,同时实体店对网站进行宣传。
(四)发展战略
作为一个在全国范围内不够有名气的网站,首要是发展本地会员,然后在推广到全国乃至世界,托会员群,延伸产业链,进入零售领域;也可以在现有资讯业务上,引入点评业务,发挥推荐、导购和比价作用,丰富收入来源。同时一方面需加强对物流体系的整合,以降低配送成本,另一方面需与资讯社区服务类网站开展合作,互助营销,提升盈利能力并降低经营风险。
PS:第一次做企划案,做的不好请多多指教,谢谢。
严子修
特许经营类 篇6
关键词:旅游上市公司;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经营业绩
旅游上市公司是指从事旅游相关业务,并在沪深两市挂牌交易的公司,主要分为景区类上市公司、旅游类上市公司和酒店类上市公司三类。本文根据我国20家旅游上市公司2008年的财务数据进行的聚类分析,目的是要找出旅游类上市公司2008年按经营业绩的分类。
一、聚类分析的原理
聚类分析是将研究对象按其共性进行分类,它是建立在距离度量基础上的数据表示方法,其基本目标是发现样品(或变量) 的自然分组方法,从而辨认在某些特征上相似的事物,并把事物按这些特征划分成若干类,使在同一类的事物具有高度的共性,而不同类的事物具有高度的相异性.聚类分析所用的方法大致可以被分为两类:系统聚类法和K均值聚类法。
本文采用了应用比较广泛的系统聚类法。系统聚类的基本原理是将所有N 个变量看成不同的N 类,然后将性质最接近(距离最近)的两类合并为一类;再从这N - 1类中找到最接近的两类加以合并,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变量被合并为一类。
二、选择和处理变量
本文选取了我国20家上市旅游公司2008 年的下列财务指标:X1—净资产收益率(%) ,X2 —每股收益( 元) , X3 —资产负债率( %) ,X4 —流动比率( %) , X5 —存货周转率( %) ,X6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 ,X7 —净利润增长率( %) ,X8 —每股净资产(元) ,X9 —每股资本公积(元)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与我们的研究目的直接相关,但这些指标之间可能具有的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从而不符合进行聚类分析的要求,因此,首先要进行因子分析。
从经过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1)可以看出,每股收益(X1) 、净资产收益率(X2)在第一主成分上具有较大载荷,说明第一个因子反映了上市公司的盈利及成长能力。而每股净资产(X8)和每股资本公积(X9)在第二主成分上具有较大的载荷,说明第二个因子反映了上市公司的扩张能力。资产负债率(X3)和流动比率(X4 )在第三主成分上具有较大的载荷,说明第三个因子反映了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存货周转率(X5)在第四主成分上具有较大的载荷,说明第四个主成分反映了上市公司的运营能力。
对我国旅游上市公司2008年度的财务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后所得四个因子的名称和得分,如表2所示。
三、聚类分析过程
1.确定类数
离差平方和法又称ward 分层聚类法,是建立在联合两个聚类时使“信息损失”最小这一想法基础上的,它的思想来自于方差分析,如果类分的合理,同类样品的离差平方和较小,类与类之间的离差平方和应当较大。在实际应用中, 离差平方和法应用比较广泛, 分类效果较好, 但要求样品间的距离必须为欧氏距离。
2.聚类结果
根据上图可以看出,我国旅游类上市公司分成六类比较合适,其分类结果如表3所示:
四、对聚类结果的解释
上述六类上市公司在各因子上的平均得分如表4所示。对上述六类公司在各因子上的均值是否有差异进行单因素的方差检验的结果表明,四个因子均能通过α=0.05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各类别之间的差异是明显的,聚类结果是理想的。如果以强、较强、一般、较弱、弱来概括五个等级的话,那么,上述六类公司财务类型的特征可用表5概括。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旅游类上市公司在2008年的财务状况以第五类公司较好,其盈利及成长能力、运营能力都是最强的,而第四类公司的财务状况是最差的,其盈利及成长能力、扩张能力都很弱;第一类公司的财务状况属于一般型;第二类公司的属于盈利及成长型公司,但其它方面都是最弱的;第三类公司属于扩张型公司,同时其盈利及成长能力也较强;第六类公司的财务状况的突出特征是其偿债能力特别强。
参考文献:
[1]张文彤.SPSS11统计分析教程(高级篇)[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
[2]朱建平.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特许经营类 篇7
此次全面放开外资持股比例,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市场竞争,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工信部近日决定放开经营类电子商务外资股比限制,外资持股比例可至100%。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政策将对外资电商在国内开展业务带来利好,同时海外上市电商类企业回归A股之路将更简单。
经营类电商外资可100%持股
工信部6月19日发布《关于放开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经营类电子商务) 外资股比限制的通告》,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放开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的外资股比限制,外资持股比例可至100%(之前为50%)。
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是电信增值业务的一种,需向政府申请增值电信业务许可,主要指经营类电子商务。今年1月,工信部发布通告,决定在上海自贸区内试点放开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的外资股权比例限制,此次则将范围扩至全国。
在艾媒咨询CEO张毅看来,经营性电商主要是指既有实物、也有现金流的交易平台,如阿里巴巴、京东、当当、聚美优品、 唯品会等,滴滴快的等打车软件严格意义上讲并不属于经营类电商。
跨境电商外资优势更大
此次全面放开外资持股比例,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市场竞争,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由于早期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投资人多为外资,而外商投资模式在国内不能拿到ICP(因特网内容提供商)牌照。为了绕开之前国内对电商领域外资入股的限制,不少有外商投资背景的电信、互联网和传媒都搭建VIE(协议控制)架构。以京东、阿里巴巴为例,这两家电商巨头在去年都是通过VIE结构完成了海外上市。京东、阿里在国内都有持相关牌照的业务实体运营公司, 然后在开曼再注册一个控股公司,这家开曼的控股公司通过协议来控制国内的业务实体运营公司。而去美国上市的则是注册在开曼的这家控股公司,京东、阿里的美国股东持有的则是开曼公司的股权。
电商分析师鲁振旺告诉媒体,随着外商投资股比放开,未来外商独资企业也有望申请ICP证,对电商外资企业来说是一大利好。电商外资开放政策细节落实后,以亚马逊为首的国外资本有望增加对在华分公司的投入,获得更多的市场拓展空间。 鲁振旺同时表示,由于目前国内电商已基本成熟,外商股比放开并不足以改变整个电商市场的基本格局,在跨境电商领域上,外资电商有望获得更大的优势。
电商类企业回归A股更简单
业内人士指出,此次在经营类电商业务上全面放开外资持股比例,意味着想回归国内资本市场的电商公司再不用经历复杂漫长的拆除VIE架构的过程,而对处于创业阶段的电商公司来说,则可选择在A股上市,不必再舍近求远赴海外上市。
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晓明表示,在中概股掀起回归潮的背景下, 对于已经在海外上市的VIE架构下的电商公司来说,未来私有化后回归A股过程也更加简单,其拆掉VIE的过程主需要拆除代持关系,体现真实控制人的股权结构,并不需要将外资清除,无需漫长的谈判过程,可以以中外合资企业的方式回国上市。
深交所高层人士曾经指出,去年京东、阿里先后在美国上市对国内各方面的触动都比较大,港交所在拒绝阿里之后也开始探讨修改一些上市规则的可能性。
此次工信部的政策出台之后,意味着京东、阿里如果想回归A股,之前的政策障碍基本消除。
特许经营类 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转制改革,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对策,发展模式
事业单位作为中国历次机构改革的遗留产物, 也是中国政府机构的一大特色。在事业单位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 存在有的事业偏离了公共服务这个公共机构的基本价值取向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改革加以解决。2012年4月, 党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 明确了改革的原则, 提出了改革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按社会功能划分为3类, 即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和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2014年底, 云南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划分已基本明晰, 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将进入全面的企业化改革实施阶段。
1 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形成的原因
1.1 国家财力不足
在上世纪末, 国家财力方面比较紧缺, 节省财政开支成为这一段时期的活动宗旨。在这种背景下, 各类别的事业单位开始创收, 所投入的财政经费由全额转变为差额, 再到自收自支。
1.2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审批相对宽松
通过中编办与财政部门的联合审批, 才能成立事业单位。因此, 事业部门财政拨款的前提是取得财政部门的批准。而在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内, 财政拨款不需要经过中编办与财政部门的联合审批。一些由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 在长时间的审批中, 无法被批复, 也会主动放弃财政拨款, 以自收自支的方式, 让新事业单位在短期内得以成立。
1.3 事业单位监管不力
事业单位与行政主管部门产生了利益上的联系, 造成监管缺乏力度。一些事业单位转变为主管部门的小金库, 为行政主管部门提供长期利益, 而相关的主管部门则利用其行政制资源, 干预市场秩序, 改善事业单位的福利待遇为报酬, 造成政事不分、政资不分的管理局面。
2 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制改革面临的主要困难
2.1 转制改革的利益障碍
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转制改革通常是在事业单位的框架内进行, 一些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已经形成了“事业体制, 企业化运营”的双轨制, 员工既能享受事业单位的待遇, 也能分享企业的效益。既有利益格局的形成, 让这些事业单位以及内部职员满足于当前现状。改制将涉及划入经营性事业单位以及职工的利益, 必将造成这些单位或员工的忧虑和抵触心理。
2.2 转制改革的观念障碍
在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转制改革中, 最大的阻碍为落后的思想认知与传统观念。首先, 单位员工难以接受由事业单位干部转变为企业员工, 而无法享受国家编制待遇, 进而阻碍转制改革的进展, 即便在单位的转制改革完成后, 一些员工的观念也没能与时俱进, 造成经营管理上对旧体制的沿袭, 无法有效实现转制改革的预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3 转制改革的策略模糊
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转制涉及到单位性质的变革, 与企业今后的生存和发展有着直接联系, 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转制模式。但是, 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在转制改革中, 往往都忽视了其单位的类型, 单纯为转制而转制, 没有明确的目标模式, 并且转制方法落后。而正是由于在转制中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与改革目标, 无法从根本上转变传统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 企业单位转制和企业发展的难题也没有得到解决, 甚至还会造成不利影响, 形成新的问题, 增加转制难度。
2.4 转制事业单位的复杂性
在进行转制改革前, 必须对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进行合理分类。但是, 事业单位的复杂性制约了其转制的顺利进行。并且, 一些生产经营类企业, 因涉及到意识形态领域等较为特殊的行业, 在转制改革中需要面临更大的难度。因此, 对于这一类型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转制改革, 需要谨慎对待, 稳步推进,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制的全局。
2.5 转制改革的制度短缺
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转制改革, 包含了政府职能的转变、组织机构的改进、规章制度的变革等各方面的配套改革, 既受到外部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 又需要与这些因素保持动态平衡, 非常复杂。当前, 国家加大了对事业单位转制改革的监管与指导, 颁发了一系列相关法规政策。但是, 大部分的法规政策与指导文件均为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组织保障等方面内容, 较少涉及到配套方案、具体程序以及制度规范等。而在各地方, 又由于种种原因限制, 地方政府只能通过自己探索事业单位的转制途径。具体操作流程的不清晰, 实际操作中面临的困境, 以及地方政府改革动力的缺乏等各方面因素都影响着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转制进程。
3 深化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的原因, 全面推进和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还有待时日, 在这一段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过渡时期, 身处转企改制的事业单位, 暂且不用考虑体制、资产、职工安置等政策因素, 而是应积极探索自我的发展, 应该积极主动地寻找发展路径, 借鉴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 因地制宜地进行转型升级, 为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特别是那些在地勘行业本身无地勘专业性, 又不具备市场竞争力, 可能成为转企改制的地勘事业单位所面临的转企改制形势更加地严峻, 如何在过渡期因地制宜, 大胆创新, 创造有利条件, 顺利地转企改制, 具体来说应加强以下几点。
3.1 加大宣传力度, 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转制成功的前提是改变社会和职工观念, 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首先, 需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的宣传, 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提高员工对转制的认知水平, 形成改革的良好氛围。其次, 要及时研究、解决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健全维护稳定工作管理机制, 完善政策措施,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最后, 要密切注意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引导员工及时转变思想, 让转企改制真正成为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的内在要求。
3.2 制定特定时期的发展战略, 调整发展步伐
单个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作为市场微小的经济体, 且大多数规模小、产业、产品无竞争力。现已形势倒逼, 改制单位必须要有战略眼光, 以创新的思维, 抓住市场一切可利用的机遇, 主动转型和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充分发掘利用剩余生产要素和存量资产, 通过招商引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开始, 尽可能把闲置的资源资产盘活, 增加单位收入;另一方面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 发展特色经济。
3.3 改进组织机构, 适应企业发展战略
在转制改革中, 需合理改进组织机构, 以确保其适应企业整体战略发展需求, 尽可能实现组织的正常运转与高速发展。通过合理调整解决组织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 职责分配不均, 营利差异大等状况。打破专业隔阂, 让组织内人力资源的自由调配得以实现。在拓展技术人员专业领域的同时, 提高其整体的职业技能水平。同时, 分析在市场中设置独立产品规划、产品推广营销队伍的可行性, 增强当前产品开拓中的优势。
3.4 以人为本, 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转制改革中, 在管理方面, 需要以人为本, 了解员工的需求, 加强双方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保障民主权利。同时,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参与市场开发积极性, 增加转制后企业的收入, 可以制定力度较大的激励政策, 调动其参与积极性, 重点关注一线员工的市场开拓能力, 重视人才的作用。要对客户进行深入分析, 了解他们的需求, 不断创新自身的服务, 培养忠实的客户群体, 确保转制改革后的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占据有利地位。
3.5 优化产业的经营发展模式
通过转制改革, 实现产业经营发展模式的优化。如, 从事工业生产经营类的事业单位, 及时调整自身的经营发展模式, 构建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 在经济效益提升时, 生态效率也得到提升。通过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与先进的技术, 着重提高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降低其对环境的污染。如图1所示:
在转制改革中, 实现工业产业由高耗能、高污染的经营发展模式转变为低消耗、低污染的发展模式。
4 结束语
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是历史的必然发展, 虽然存在许多的制约因素和不利条件, 仅仅依靠国家政策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 更多的问题需要通过自身的发展去解决。要在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的同时, 利用自身存在的储多机遇和优势, 增强转企改制的应对能力和发展能力, 在改制中促发展, 成为转企改制浪潮中的强者。
参考文献
[1]易丽丽.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的难点与对策——基于76位省部级、92位厅局级领导干部的研讨观点[J].领导科学, 2012, (19) .
特许经营类 篇9
DEA模型以相对效率为基础, 应用数学规划模型计算比较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 对评价对象做出评价。其线性规划如下:
设有n个决策单元 (DUM) , 衡量第j0决策单元是否DEA有效:
其中:xij为第j个决策单元对第i种类型输入的投入总量, xij>0。yrj为第j个决策单元对第r种类型输出的产出总量, yrj>0。
基于决策单元 (DMU) 的凸性和无效性我们可以得到规模报酬不定条件下的有效边界的线性规划模型:
基于投入的技术效率, 即在一定产出下, 以最小投入与实际投入之比来估计。或者说, 决策者追求的倾向是输入的减少, 即求θ的最小。在考虑产出保持不变的情形下, 使输入变量xij最小可以得到 (2) :
λ1, λ2, …, λj, 和θ是决策变量;xij和yrj分别表示第j0个DMU的第i项输入和第r项输出;在最优处得到松弛变量si, s+r:
由 (3) 引入ε (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 可将 (2) 变化成 (4) , (4) 即为C2R对偶输入模型:
若将 (4) 中的约束条件去掉, 就可以得到在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的模型。能够用模型判定是否同时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 (1) θ*=1, 且则决策单元为DEA有效, 决策单元的经济活动同时为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 (2) θ*=1, 但至少某个输入或者输出大于0, 则决策单元j0为弱DEA有效, 决策单元的经济活动不是同时为技术效率最佳和规模最佳。 (3) θ*<1, 决策单元j0不是DEA有效, 经济活动既不是技术效率最佳, 也不是规模最佳。
除了上述结论, 还应该依据的值改善经营规模, 时要缩减生产规模;时应扩大生产规模;时规模效率不变。
二、基于DEA的家电类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分析
(一) 样本选取及数据收集
我国A股家电类上市公司共有25家, 共选取21家家电类上市公司, 基本上代表了本行业的现状。21家公司2010年的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净值、净资产、净利润具体数值见表1。
单位:亿元
对表1进行统计分析, 可以得到表2。可以发现:有半数以上的上市公司的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净值、净资产和净利润全部5项数据低于其平均值。而表现比较优秀的有格力电器、四川长虹、美的电器和青岛海尔, 各项平均值都靠前, 可以说是行业的标兵。禾盛新材、华帝股份、澳柯玛、爱仕达和数源科技却离行业平均值相距甚远。可以看出整个家电行业的发展水平呈现出两级分化状态。
表2显示净利润的标准误差最小, 证明其可靠性最大, 说明净利润是评价经营效率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还可以看出净利润标准差最小, 表示其更接近平均值, 数据具有更高的精确性。并且净利润的方差小, 说明净利润数据的波动小, 稳定。华帝股份的流动资产和净资产是行业最小值, 而数源科技的固定资产和净利润是行业的最小值。格力电器的流动资产和净利润在同行业中最高, 说明有良好的资产使用和获利能力。另外四川长虹的固定资产净值和美的电器的净资产分别是最大值。
单位:亿元
(二) 实证分析
根据表2, 将上述4项数据中的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净值、净资产作为投入因素, 将净利润作为产出因素, 通过DEA模型的计算, 得出结果 (见表3) 。可以发现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均值分别为0.571, 0.719和0.79, 说明我国的家电类生产水平仍不乐观。
从表3看出, 2010年处在全国家电类生产技术效率前沿面上 (纯技术效率=1) 的家电类上市公司有8个, 分别是美的电器、格力电器、数源科技、华帝股份、九阳股份、禾盛新材、青岛海尔和合肥三洋, 占38%, 其中格力电器、华帝股份、九阳股份和青岛海尔不仅达到技术有效, 而且达到了规模有效 (纯技术效率=1, 规模效率=1, 综合技术效率=1) 。这说明它们在总体水平、基础设施投入水平、技术水平及规模水平上都相互匹配。但是美的电器、数源科技、禾盛新材和合肥三洋的规模效率都小于1, 说明这4个家电类上市公司已经充分发挥现有的最佳技术, 其技术无效性完全来自于规模无效。
1. 综合技术效率分析。
综合技术效率是运用投入导向的DEA模型所计算的技术效率, 当综合技术效率=1, 该家电上市公司位于有效生产前沿面上, 处于有效状态, 表示该上市公司以有效的方式生产。若综合技术效率<1, 则表示该上市公司不位于有效生产前沿面上。将21家家电类上市公司的综合技术效率从高到低分为5档, 可以发现:综合技术无效率 (纯技术效率<1) 的家电类上市公司共有17个, 占80%。
第一档, 综合技术效率为1, 共有4个, 是格力电器、华帝股份、九阳股份、青岛海尔, 占19%。处于技术效率有效状态。
第二档, 综合技术效率为0.8~1, 只有2个, 占10%。合肥三洋和美的电器综合技术效率稍落后, 相对其他家电类上市公司比较接近DEA有效。
第三档, 综合技术效率为0.6~0.8, 有3个, 是苏泊尔、小天鹅A、海信电器, 占14%。技术水平上还有欠缺, 同行业中略显落后, 技术方面还存在不足。
第四档, 综合技术效率为0.4~0.6, 有7个, 占33%。这7家家电类上市公司已处于同行业中下游技术水平, 所占比例最多。它们生产技术, 管理经验不足, 技术水平较差。
第五档, 综合技术效率为0.4以下, 有5个, 占24%。深佳康A垫底, 技术效率仅有0.08, 与最高值相差0.92。而华意压缩、四川九州、爱仕达和四川长虹的综合技术效率同样极低。可以看出其自主研发、技术改进工作较差, 产出率低下。
而综合技术效率的均值为0.571, 很明显有超过一半的上市公司都低于这个均值, 表明其存在着严重的技术效率损失。
2. 纯技术效率分析。
纯技术效率反映的是由于价格机制、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不同所造成的非规模经济性和要素可处置性的效率差距。21家上市公司中纯技术效率最高的为美的电器、格力电器、数源科技、华帝股份、九阳股份、禾盛新材、青岛海尔和合肥三洋, 表现为纯技术效率有效, 处于生产前沿面, 占到了总体的38%。但是除了这8个家电类上市公司外, 高于0.8的只有澳柯玛。而苏泊尔、广电信息、四川九州、小天鹅A、海信电器纯技术效率偏低。还有7个家电类上市公司已经低于0.6, 而纯技术效率的均值为0.719, 接近一半的上市公司已低于行业均值。
3. 规模效率。
规模效率反映生产规模的有效程度。当规模效率为1, 表示该家电上市公司具有规模效率;若规模效率小于1, 则表示规模无效率。21个家电类上市公司中, 有4家的规模效率已达到1, 规模效益状态不变, 规模效率已为最优, 再次增加投入, 其产出也会不变。四川长虹、小天鹅A、苏泊尔、海信电器的规模效益状态则是递减, 如果增加投入, 其产出反而减少。剩余的13家家电类上市公司的规模效益状态则是递增, 即投入增加, 产出增加。除广电信息、深佳康A、华意压缩、澳柯玛、禾盛新材、数源科技、爱仕达、四川九州8个上市公司外, 其他公司规模效率均已超过0.9, 而规模效率均值为0.79, 表明我国大部分家电类上市公司的规模效率接近合理。
进一步对21家家电类上市公司的规模效率分类, 得到表4。从表4中看到, 格力电器、华帝股份、九阳股份和青岛海尔处于最优规模。规模过大的有4家上市公司, 分别是美的电器、格力电器、四川九州和数源科技, 显示其投入过多, 但没有得到相应的产出。美的电器和格力电器易改进, 相对来说容易提高规模效率。而四川九州、数源科技、苏泊尔、华帝股份、九阳股份、禾盛新材和爱仕达处于技术无效率, 海信电器、澳柯玛、双良节能、广电信息、青岛海尔、宁波富达、四川长虹和合肥三洋规模效率过小, 离合理状态还有差距。
三、建议及对策
1.提高家电企业的规模效率。美的电器和格力电器应在规模上作出调整以增加产出, 达到合理规模。四川九州、数源科技、苏泊尔、华帝股份、九阳股份、禾盛新材和爱仕达处于技术无效率, 所以要把追求规模和资源的高效运用有机结合起来。海信电器、澳柯玛、双良节能、广电信息、青岛海尔、宁波富达、四川长虹和合肥三洋规模规模过小, 难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 产品就不会形成价格竞争优势。很难在产生上以n倍的投入获取大于n倍的产出, 就不会产生规模效益, 所以应该优化投入的规模, 提高家电企业的规模效率。
2.加快家电企业的技术创新。纯技术效率的均值为0.719, 将近半数的家电类上市公司已低于行业均值, 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仍不乐观。其规模效率也面临着同样的状况, 少数的4家上市公司处在规模效率有效前沿面上。例如对于技术效率较低的宁波富达、美菱电器、双良节能、深佳康A、四川长虹缺乏以技术创新为动力, 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因而无法开发出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及在相关领域拓展。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下, 我国家电行业长期存在的结构不合理、产业升级缓慢等问题充分暴露出来。家电行业要想保持自身的竞争地位, 谋求进一步发展, 就必须大力加强技术创新, 推进产业升级, 由原来的低成本运作、低价格竞争模式转到质量效益型、节能环保型的发展模式上来。
3.优化家电企业的资产结构, 强化资金管理。要集中管理资金, 控制资金外流, 促进合理使用。强化家电企业的监督约束机制, 加强资金的日常监督、检查, 合理灵活地调剂资金, 节约有效地使用资金, 改善企业的流动负债比例高的问题。同时促进现金的回收, 改善资金结构, 加强资金运营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坚强, 阳建军.基于DEA模型的企业投资效率评价.科研管理, 2010;4
特许经营类 篇10
关键词:文化遗产类景区,经营权转让,政府规制
目前,我国的文化遗产类景区大多数是由政府部门进行经营管理,然而单一僵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已经无法有效地解决文化遗产地所面临的财政约束和经营效率低下等严峻问题,引入市场机制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公共旅游资源,如果完全将其进行市场化经营,很可能会导致资源破坏、公众利益受损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类景区经营权的市场化问题,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利用政府规制的强度来满足文化遗产的长期保护性、完整性、可持续享用性和真实性的要求。
与我国文化遗产多是由政府部门经营管理的现状相反,西方国家的文化遗产多是由私人经营管理,著名的埃菲尔铁塔便是一例。在希腊、西班牙等国家,古堡甚至可以被出售,但是,国家法律对购买者的经营行为有严格的规定,要求其体现出遗产资源的公共属性,从而形成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机制。我国经过改革实践也出现了整体租赁经营、股份制企业经营、上市公司经营和整体开发经营四种方式。但是这些经营方式,除了整体开发经营外,既没有考虑到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性要求,也没有涉及景区公益性和公众参与性的保障措施。而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景区公益性的体现正是文化遗产类景区经营权转让的重点。此外,从经营权转让流程来说,这几种方式都没有涉及经营权终止后相关事宜的处理。
鉴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以政府规制为手段,改善原有的经营权转让方式,建立一个包括文化遗产资源审核评估、规范经营权程序、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景区公益性保障机制以及经营权终止事宜的适合于我国文化遗产类景区的经营权转让的政府规制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文化遗产类景区经营权转让的政府规制过程
文化遗产资产的审核与评估
文化遗产资源在被开发前,需要对其旅游吸引力和是否可以开发为旅游景区进行审核和评估。对文化遗产的旅游潜力进行评估是复杂的,加拿大学者Bob Mckercher和澳大利亚学者Hilary du Cros提出的“市场吸引力—坚固性矩阵”,是对遗产资产的旅游潜力进行评估的一种有效办法[1]。该模型将遗产资源的市场吸引力和坚固性评价分为低度、中度和高度。根据资产在此矩阵中所处的位置,分析经营权转让的双方(政府和企业)对于遗产资产经营权转让的态度,见图1。
“A”级资产是具有中度(A2)到高度(A1)市场吸引力以及高度到中度坚固程度的遗产地。由于它们对旅游者有较强的吸引力,而且能够承受较高的使用量水平,因此非常适
“B”级资产具有高度(B1)至中度(B2)的市场吸引力,但坚固性程度低。低度的坚固性可能意味着资产的物质结构脆弱,或者它的文化价值对游客的重大冲击极度敏感。虽然企业对这类资产有较高的经营意愿,但是政府会出于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考虑而不愿将经营权进行转让。合于大型旅游活动。对于这类资产,企业有很高的经营意愿,而政府也愿意将经营权转让给有实力的经营主体。
“C”级资产具有中度的旅游吸引力和高度(C1)至中度(C2)的坚固性。政府对这类资产的经营权出让有较高的意愿,希望运用社会资本和企业的经营能力来提高遗产资产的旅游效益,而企业对其的经营意愿不像“A”级资产那么高。相对于“A”级资产,政府在制定规制的过程中要对经营企业有相应的倾斜政策。
“D”级资产的市场吸引力低,不大可能吸引大量的游客到访,除非对资产做大幅度的修改,甚至于几乎牺牲它全部的内在价值。这类资产的企业经营意愿是最低的,但是对于D1和D2这类遗产资源的经营权政府有较高的出让意愿,因此政府在制定规制过程中,会对其经营权的转让提出有利于企业的优惠政策。
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在经营权转让过程中,对于景区主体、景区转让年限和价格、景区保护机制等要求都是不同的。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视不同的文化遗产制定相应的政府规制。
经营权转让的程序规范
景区经营主体资格评定。
景区经营者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文化遗产地的未来发展,因此对景区经营主体的资格应该进行十分慎重的评定[2,3,4]。由于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公益性,在选择经营主体时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察,此外,根据遗产审核评估的结果,不同级别的资产对经营主体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应该从资金能力、经营绩效、专业资格、核心领导者的素质、信用等级和社会责任6个方面对经营主体的资格进行评定,通过将这些评定因子量化(或是进行分级),由专业的评定小组对企业进行考察,利用权重法对企业进行综合评述。最后,实行“优胜劣汰”的原则,由最优的企业获得文化遗产类景区的经营权。
确定经营权转让价格。
文化遗产类景区经营权价格是在一定期限内持有文化遗产资源的使用权、收益权所形成的一种价格,由于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性和影响因素的多样性,文化遗产类景区经营权价格的形成是相当复杂的。应该在明确有效的出让主体、建立完整的价格评估体系、明确遗产资源的价值内涵这3个原则的指导下,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政府规制的重点是组建专业的估价小组,制定遗产资源经营权价格评估体系。由专家组对遗产资产进行考察后,提出合理的价格确定方案,确定各项指标的评估值和权重值,并由估价小组对各项指标进行评估,政府派专人对评估过程进行监督,实现公平、透明和可预见的要求,最终确定出文化遗产类景区经营权的价格。
经营权转让年限。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年限大多为30~50年,有的甚至长达70年,这一时间的设置缺乏科学性。在确定文化遗产类景区经营权转让年限时,应该以景区生命周期和企业生命周期为依据。旅游景区生命周期决定了投资者的获利期限,可以作为确定景区经营权转让年限的一个依据。由于不同的文化遗产类景区的生命周期是有差异的,景区经营权的转让期限不能采取整齐划一的做法,而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合理的期限。相对来说,企业生命周期是比较容易被考虑的一个变量。企业生命周期决定了一个企业能够开发经营旅游景区的最长时间。在经营主体的选择上,应该选择实力比较雄厚的企业。总之,文化遗产类景区经营权转让年限的长短不能搞一刀切,政府要在充分考虑景区区位、经济、投资环境等条件的基础上,预计经营企业的生命周期,对经营权转让年限适时做出相应的调整,或是制定一个法定的幅度。
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
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也是衡量文化遗产类景区经营权转让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政府一定要在保护问题上进行严格的规制,只有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管理和监督,才能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良性循环[5]。
对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五方面入手:首先要建立严格的审批机制,旅游企业对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和利用时必须上报相关的管理机构,由政府管理机构通过对文化遗产和经营机构的资历进行评定后做出决策;第二,管理机构对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全面监督,以便随时发现问题,及时指正;第三,建立良好的保护资金体制,从明确得自于遗产地旅游项目的收入中,提取固定比例的资金重新分配到文化遗产地用于遗产的保护和维修,形成“保护—利用—效益—再投入—再保护—再利用”的良性循环机制;第四,通过对门票价格进行调节来控制游客数量;第五,对游客进行管理,通过向公众提供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使游客了解其中真正的文化内涵,产生对文化遗产的文化认同感,从而主动地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文化遗产的保护要由文物管理部门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以上工作的具体实施,对经营企业的行为进行审批和监督,并对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进行宣传。对于危及文化遗产安全的行为,文物管理部门有权要求经营主体更改或停止其行为,也可以向景区所有权部门反映情况,提出惩罚意见。
景区公益性保障机制
由于文化遗产具有公益性,因此,政府有义务在制定经营权转让的规定中确保文化遗产公益性的体现,这也正是文化遗产类景区市场化经营的另一特殊之处[6]。文化遗产类景区的公益性主要通过门票价格、门票制定以及公众参与这3个方面来体现。
景区门票价格。
旅游资源属于垄断性资源,如果景区门票过高,会损害大多数公民使用公共资源的权利,然而如果不设门票,又很可能造成对资源的破坏性利用,因此,文化遗产类景区门票的制定一定要谨慎,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定价与文化遗产资源的级别相符;二是体现公益性,增加社会效益;三是收取的门票费用能够对文化遗产资源的维护起到一定的补偿作用;四是可适当补偿政府和企业的投入;五是实行最高限价[7]。
门票管理。
为了确保文化遗产类景区社会公益性的实现,景区门票的制定过程一定要有政府的参与。在制定景区价格前,应当召开听证会,听取景区经营者、旅游者、东道主居民的意见。最终门票价格的制定与调整应该严格按照管理部门的审核程序报批[8]。
公众参与。
为了保障公众和游客的利益,应保证公众可以参与文化遗产类景区从旅游规划到景区管理和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参与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组织专家小组对景区规划管理提出建议并进行监督、非政府组织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监督、游客对旅游产品质量的评价和监督等。
景区公益性的保障,应该由政府直接派出职能部门,既对经营企业实行具体的监督和管理,也为公众参与提供便利和政府支持。笔者认为,文化遗产的公益保障部门是区别于其他类型景区管理的重要环节,应该由代表公民利益的政府部门直接负责,对经营主体的行为进行监督管理。
经营权终止事宜的规制
关于经营权终止事宜,直接关系到文化遗产类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遗产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效果,也是经营权转让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经营期满后,原经营单位有优先经营权。经营企业在经营权转让期限内,对景区的旅游开发进行投资和规划,在政府规制的监督下,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维修,尤其是在经营权转让期限缩短的情况下,如果在经营权使用期限到期后,无法保障经营企业的利益将会严重地打击其投资经营的热情,甚至会导致企业对文化遗产资源的过度利用。因此,当经营权到期后,应该优先考虑原经营企业。
关于景区内投资者建造或是购买的地上物的归属问题也是经营权终止事宜中的重要内容。经营企业在经营景区期间建造的建筑,如果在经营期满后没有得到妥善处理,不仅会降低企业开发与保护旅游景区资源的积极性,而且也会严重侵害景区和当地居民的利益。对此问题应该参照2007年通过的《物权法》来保证经营者的合法利益。依照此法,旅游景区经营权受让企业不仅拥有经营期内景区内建造设施的所有权,而且可以在经营权到期后获得出让金[9,10]。
可能出现的另一种情况是,经营企业的经营效果不够理想,或是遗产资源在该经营者经营期间遭到了破坏,政府想要收回景区经营权或是将经营权转让给更适合的经营主体。笔者认为,为了有效处理这种情况,政府应该在景区经营权转让合同中明确列明政府可以无偿收回经营权的情况。这样一方面可以保障政府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另一方面也激励经营企业提高经营绩效,加强对遗产资源的保护。经营权到期后,如果政府认为出现了更适合经营文化遗产类景区的经营主体,应该对原经营企业进行补偿。对此,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补偿机制,对于文化遗产经营权的无偿收回是有法律依据的,但是对于景区内经营者建造或购买的地上物的收回应该给与相应的物质补偿。
综上所述,文化遗产资源的独特性要求该类型的景区在经营权转让过程中,不能采取简单的经营权转让方式,而是应该在保证文化遗产得到良好保护的前提下,体现其公益性,保证公众利益的实现。对此,笔者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个完整的文化遗产类景区经营权转让的政府规制体系,见图2。
该体系将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行政管理权相分离:景区经营企业获得景区经营权,具体负责文化遗产类景区的经营管理和市场开发,并对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维护和修缮;文化遗产保护的主管部门隶属于文物局,接受文物局的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主要负责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景区的公益性由政府派出的景区行政管理部来确保,制定具体的公众参与机制,并对门票收益进行管理。景区经营权和行政管理权在地位上是平等的,这样就改变了原有模式中管理权地位从属的状况,从而避免政企不分、企业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监督不力等问题。
文化遗产类景区的经营权转让过程在政府的规制下,可以依靠企业、文物保护单位和行政部门的通力协作,最终实现景区经营、文化遗产保护和景区公益性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Mckercher Bob,Cros du Hilary.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M].朱路平,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200-204.
[2]谢茹.国家风景名胜区经营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阎友兵,赵黎明.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探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5,5(3):92-96.
[4]陈富良.放松规制与强化规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18.
[5]朱建安.世界遗产旅游发展中的政府定位研究[J].旅游学刊,2004,19(4):79-84.
[6]张进福.经营权出让中的景区类型与经营主体分析[J].旅游学刊,2004(1):11-15.
[7]林东.旅游资源经营权出让价格评估方法辨析与选择[J].岳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26):64-67.
[8]孙永龙,李国庆.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年限的完善[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8,24(1):115-118.
[9]吴立智,赵磊.我国公共景区门票价格政府规制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12):126-130.
特许经营类 篇11
一、音乐氛围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影响分析
据网络调查信息表明, 现实生活中由于不少商场背景音乐音响过大、节奏过快等原因, 有接近80%以上的消费者都表示曾对商场的背景音乐感到烦躁不安, 甚至有很多消费者因为背景音乐过于嘈杂而离开商场, 放弃消费。事实上音乐氛围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或心情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商家没有对自己经营的内容、方式、特点加以分析, 音乐播放对气氛的把握控制没有一个策划和设置, 没有掌握好一个度, 势必造成顾客在商场里购物心情的不愉快, 从而打消顾客的购买欲望。不同的音乐类别对消费的影响是有着直接的关系。这是人们长期在社会现实生活的体验中得到的结果。比如, 高雅的古典音乐与欧洲的贵族或高社会阶层人士联想在一起;快节奏或流行前卫的背景音乐目标群体大多是年轻顾客;舒缓典雅、偏慢节奏的背景音乐适合大多数人的商场购物时的听觉感官习惯;民族音乐、丝竹乐、民间音乐、民歌类都容易让人感受到不同的地方风格和特点;太狂燥的摇滚、劲歌劲舞音乐适合商家的特殊活动等等。所以背景音乐的策划需要商家按照自己的经营特点作出相应的播放设置。
1. 经营场所音乐氛围策划设计提要:
(1) 把握商家定位 (营运风格及管理模式) , 确定音乐分类、音乐形式。
(2) 按照每天的时段:开店、打烊、正常人一天生物钟变化、天气的变化来决定遴选曲目。
(3) 选择平时播放的曲目 (一般考虑每天一套, 可以循环播放, 也可以穿插进行播放) 。
(4) 不同节假日、特殊事件提示等要分别制定专门的播放曲目预案 (.如春节、, 国庆节、劳动节、中秋、端午、母亲节、情人节, 包括开业的日子及店庆的日子.根据节日属性有选择地播放) 。
(5) 针对不同季节、地方老百姓消费习惯、消费素质, 要按照需求选择符合特色的音乐 (如地方性的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曲艺音乐、民族民间音乐等) 。
2. 大型超市类:
消费人群相对复杂, 主要为一般普通市民居多。经营产品多为繁杂的非高档商品。背景音乐的总体要求应是气氛和谐、舒畅。相对来说慢节奏的音乐, 能够使人轻松愉悦, 可以使人轻松购物。还可以相对延长顾客在场内停留的时间, 增加消费。因此适合选择一些中外轻音乐器乐作品。考虑到商场声音环境相对喧哗, 最好不要或少选多声部作品, 可以多选一些清晰动听, 旋律优美的中外器乐独奏曲、协奏曲为主的乐曲。 (如:二胡、古筝、葫芦丝、竹笛独奏形式的流行歌曲集、雅尼音乐、神秘园音乐、以及一些节奏相对舒缓抒情的流行歌曲等) 。
3. 比较高档的商圈 (如购物中心、金银店铺等) :
在这些定位比较高的精品店铺中播放古典的、优雅的音乐, 可以烘托出商品或服务的价值, 使顾客想当然地认为商店内商品的品位也高。因此可以选择一些清新悦耳、典雅舒缓的音乐。如:小提琴古典名曲精选、情调钢琴音乐曲集、浪漫轻音乐等以欧洲巴洛克、古典时期的经典音乐曲目为主。当然, 如果经销的商品以国货为主的话, 还必须选择中国古典音乐。音乐情绪为抒情优雅、愉悦和谐。杜绝播放悲伤曲。
4. 专业店铺类 (古董字画、家具、高级服饰等) :
这些店铺顾客流量相对较少, 一般情况下顾客需要向服务人员进行多次咨询、沟通才能完成销售。针对这样的销售环境, 背景音乐的选择必须以静为主, 渲染格调高雅, 似有似无, 只是让环境营造的飘飘欲仙而并不需要考虑顾客是否会欣赏你播放的音乐。要让音乐的氛围把顾客引导到一种深邃古朴、精致考究的消费环境当中。因此, 音乐的选择当以单旋律线性音乐表现内容为主。如, 古琴曲、古筝曲、排箫曲、琵琶曲、胡琴曲等。当然还要具体根据自己的经营产品、顾客对象、店铺环境装修特点等诸多因素来进行背景音乐的策划和设计。有条件的还可以请专业演奏人员现场演奏。
二、商场背景音乐遴选分析
音乐具有主动的、积极的功能, 是提升创造、思考, 使右脑灵活的方法, 并且能引导出重要的α脑波。特有的音乐节奏与旋律, 能够使我们平常较常用的主管语言、分析、推理的左脑, 得到调整;相对的, 对掌管情绪、主司创造力、想象力的右脑则有刺激作用, 对创造力, 信息吸收力等潜在能力的提升有很强的效果。医学界通过临床实验认定, 音乐对放松身心、振作精神等, 都很有实效。在生理上, 音乐能引起呼吸、血压、心脏跳动以及血液流量的变化。因此, 为商场科学地遴选合理的背景音乐, 也是增加顾客的满意度, 提高顾客的购买量, 树立起商家良好的形象、提高商家品位的重要环节。
1. 关于欧洲古典音乐的遴选。欧洲经典音乐也常被人们称为欧洲古典音乐。称之为经典音乐是因为其久盛不衰、百听不厌, 给人以美的享受。欧洲古典音乐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精神文明境界。300多年来, 欧洲古典音乐成就辉煌, 举世公认。我们在为商场遴选欧洲经典音乐的同时, 要结合商家环境的实际, 以器乐曲为主, 可选择一些室内乐作品, 如小提琴独奏曲、钢琴独奏曲、长笛、单簧管、双簧管独奏曲、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四重奏、小夜曲、小步舞曲、协奏曲、交响诗、音诗等体裁的作品;但要注意, 所遴选的音乐音响效果不要太浓重、音乐跌宕起伏不要太大, 以及那些音乐为表现压抑、情绪较低落的带悲伤性质都要避免。
2. 关于中国经典音乐的遴选。中国音乐多以线性状即多以单旋律形式来主要表现社会的现实生活和人们思想感情的音乐表现方式。古人讲究音乐的表现可以通过“八音”来实现, 如古琴、古筝、竹笛、埙、笙、箫、琵琶、钟、磬等乐器的音色由于传承的历史十分悠久, 自然而然的披上了一层历史的厚重感。所以, 为经营场所遴选国乐背景音乐曲目, 就应该注重音乐风格的古朴性和文化氛围的渲染特性。可以选择一些轻柔舒缓、古朴清新的独奏曲目 (包括古琴曲、古筝曲、笛子曲、琵琶曲等) 。在一些商家庆典、节庆等促销活动中还可以选择一些喜庆、欢快的锣鼓曲和民族管弦乐合奏曲 (如:《喜洋洋》、《步步高》、《花好月圆》、《丰收锣鼓》、《锦上添花》等) 。
3. 关于声乐作品的遴选。作为背景音乐, 从原则上讲宜以器乐曲为主。如果作为听觉形式的调节或播放色彩的变化, 当然也未必不可。其原则依然是以舒缓的节奏、优美的旋律、较小的音量、清晰的声部、欢愉的情绪、高质量的播放品质为前提。
4. 节庆、特色时段、经销活动等一些氛围的背景音乐则可以审时度势地选用一些现代时尚的音乐, 如摇滚乐、街舞音乐、流行劲歌、锣鼓曲、唢呐曲、新民乐、合奏曲、现场电声乐队实时演奏等。
总之, 商场等诸类经营场所背景音乐的遴选目的是要让顾客感到舒服, 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来享受购物所带来的快乐和充实。不论是超市还是购物中心, 播放曲一般应选择比较柔和且节奏舒缓的音乐。当然还要一分为二的来看问题, 如果在超市播放节奏快的音乐, 当然会减少顾客在超市的逗留时间, 从而减少营业额。但从另一方面来看, 又有让顾客加快选定商品, 减少堆集客流的效果。所以还是要因势利导, 一切从实际出发, 即讲究氛围的文明高雅性, 还要考虑音乐播放给顾客带来的实际影响。
摘要:音乐氛围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或心情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商家没有对自己经营的内容、方式、特点加以分析, 音乐播放对气氛的把握控制没有一个适当的设置, 没有掌握好一个度, 势必造成顾客在商场里购物心情的不愉快, 从而打消顾客的购买欲望。
关键词:商场,音乐,遴选
参考文献
[1]李岚清:《音乐笔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9月第一版
[2]乔建华:《中国音乐》.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9年1月北京第一版
[3]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4年北京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