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指导员

2024-05-15

武术指导员(共4篇)

武术指导员 篇1

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我国社会体育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支撑条件之一。我国在1994年颁布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中, 确立了我国在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管理等制度的建立。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部队体育以外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武术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 是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中的重要人才组成部分。通过本研究, 旨在找出影响该群体的主要因素, 并给出解决对策与建议, 从而完善选拔、培养、继续教育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吉林省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吉林省图书馆收集和阅读有关的著作和国内外文献资料, 广泛学习、吸收和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结论, 依据已有资料的综述确定本研究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 建立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尽可能的全面了解课题领域的最新动态, 并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思考、初步形成研究基本框架。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问卷设计的原则及本研究的需要, 自行设计制定了调查问卷, 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 向省内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发放与回收。在问卷的发放、填写和回收过程中, 为保证问卷的质量, 向调查者说明填写要求, 问卷发放350份, 回收335份, 回收率为95.7%, 有效问卷329份, 有效率为98.2%。调查问卷的内容的信度采用重测信度法, R=0.817, 说明问卷可信度较高。调查问卷的效度检验采用专家评价法, 评价分数平均值为4.5分, 说明本调查问卷的效度较高。

1.2.3 专家访谈法

根据本研究内容的需要, 通过实地走访和QQ聊天的方式, 对相关专家、学者进行访谈。通过访谈更加全面地了解了相关信息, 是对文献资料的补充和完善, 为本研究的顺利开展获取了比较客观、准确的一手信息。

1.2.4 数理统计法

本文对检测的数据利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 力求利用数理分析来更科学准确的阐述和支持研究观点。

1.2.5 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类比、综合逻辑分析法, 对各种信息进行全面分析与探讨, 论证有关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 结果与分析

2.1 吉林省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现状分析

2.1.1 吉林省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状况

由表1可知, 吉林省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结构较不合理, 年龄结构较不均衡, 虽然中年体育指导员组成部分达到总体的72.6%, 知识丰富的中年人较多, 但缺乏新鲜血液的青年社会体育指导员, 易导致整体行业青黄不接。经验丰富的年老指导员达到13.1%。青年社会体育指导员仅占整体的14.3%, 整体行业缺乏活力, 教学、指导缺乏活力。吉林省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与成长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 青年指导员数量较少, 影响整体行业的未来发展走向, 并且青年指导员思想敏捷, 充满活力, 体能、身体素质较好, 具有一定优势。

2.1.2 吉林省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学历状况

学历可以客观的表明一个人的教育层次, 在我国是衡量一个人最基本的能力的标准, 学历较高的人相对而言知识丰富度也就越高。经表2可知:329名吉林省武术项目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大专学历人数为194人, 占总人数的59%;中专人数为76人, 占总人数的23%;本科人数为33人, 占总人数的10%;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数为26人, 占总人数的8%。吉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整体学历偏低, 影响整体教学、科研和创新能力偏低。其原因主要归结于高危体育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我国的发展相对较短, 吉林省地方立法实践也较晚、重视程度不够。

2.1.3 吉林省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业年限状况

经表3可知:吉林省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业年限多以3至5年为主, 占到总人数的51%, 通过调查问卷得出结论, 从业年限越长, 整体能力在调查问卷得到的体现也就越明显。通过对329位吉林省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业年限调查可知, 9年以上的从业年限占总数的5.7%;6至8年从业年限的人数为21人占总人数的6.4%;1至2年从业年限的人数为64人, 占总人数的19.4%;一年以下从业年限人数58人, 占总人数17.5%。现阶段, 吉林省高危体育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业年限以3—5年为主, 2年及2年以下从业年限的人员集中为122人, 占总人数36.9%。总体从业年限较为偏短, 教学能力可能较差。

2.1.4 影响吉林省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因素

在对影响吉林省武术项目社会指导员发展因素的调查得出 (见表4) :工资待遇与工作环境是影响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稳定性的最主要原因, 占总人数的百分之89%。说明吉林省武术行业的薪金待遇有待加强, 薪金待遇增加, 能够稳定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 使之对工作充满热情, 积极促进整个行业朝和谐稳定的发展。

2.2 吉林省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业能力分析

2.2.1 从事体育指导种类繁多

吉林省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事的体育工作涉及面广、体育基本功要求扎实、业务性强。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基础、体育基本理论知识、人体运动科学和较强的社会交际能力。吉林省严格执行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持证上岗制度, 推动武术项目社会指导员行业有效地发展, 进而推动社会群众对体育指导员的需求, 促使整个行业有效健康的发展。

调查显示 (见表5) :吉林省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事指导的体育项目较广, 套路占27.3%、跆拳道占21.5%, 而剑术和散打分别仅占8.7%和14.8%, 指导项目较广会影响与制约武术社会指导员的对专项的业务能力, 不利于自身专业发展。

2.2.2 缺乏体育指导综合素养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综合素养, 可以从一定程度反映吉林省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从业能力。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有国家体育总局组织, 地方体育局实施。现在阶段吉林省武术项目体育指导员综合素质的满意度对于促进吉林省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调查显示 (见表6) 发展:吉林省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事体育指导的素质千差万别, 非常好的有92人, 占被调查总数的27.4%, 比较好的有69人, 占被调查总数的21.4%, 一般的有48人, 占被调查总数的27.5%, 较差的有30人, 占被调查总数的8.8%, 不好的有92人, 占被调查总数的14.7%。以上数据表明, 吉林省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综合素质较低。

2.2.3 体育指导交流日趋增多

积极的一面表现在吉林省政府为了发展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事业也作出了巨大努力, 在2012年6月吉林省体育局协同省政府成立了吉林省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2013年举办吉林省首届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交流展示大会。均较好和有效地推进了吉林省对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交流与发展, 促进了政府与社会体育组织之间的文化交流。

调查显示 (见表7) 发现:吉林省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之间的交流日趋紧密, 学术交流占34.5%、培训交流占29.1%、实践交流占20.0%, 网络交流占16.3%。体现出吉林省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凝聚性, 有利于促进吉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长远发展。

2.3 吉林省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选拔方式分析

2.3.1 培训与进修为主

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资格培训, 标志着我国开展的社会体育活动已经由过去的单一体育部门管理, 变为了由国家统筹管理的一项全面工作, 标志着我国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的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意味着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已经由社会公益、业余化向职业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我国已经颁布《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技术等级的鉴定, 同时培训大纲也规定了以理论课为主。虽然培训内容增加难度, 但是内容有较多重复, 并且理论性为主, 缺乏体育项目社会指导员工作时的实用性。培训目标不明确, 并且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关课程内容太过笼统, 从而易造成“学而不能至用”的尴尬境地。缺少实践环节:培训的知识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

2.3.2 理论与实践结合

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主要分为组织管理人才和技术指导人才, 分管不同社会体育任务。就目前我国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方式而言, 培训大纲及内容依然按照所规定的理论课为主, 局限性较大。从我国现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学科来看, 政策理论知识、体育理论知识、社会体育理论知识等, 偏重理论式教育, 为了达到规定授课学时, 主要培训内容全部在教室学习, 虽然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也规定了包括实践的学时数, 但是学时较少, 比例较小, 不能满足社会体育指导员学习需要。并且培训目标也不太明确, 培训教材内容太过笼统, 无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分别, 没有按照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所需的知识体系所教学。

2.3.3 多元与单一培养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人口众多、地域性差异、民族性差异、体育健身人群、经济能力、思想氛围都导致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多元化。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指导我国社会体育人群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 可能无法满足最广大群众的运动需求, 这就导致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无法有效地、切合实际地进行有效连接。通过体育院校学习的培养出来的吉林省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数只占18%。我国多数体育院校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 每年从学校走向社会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数量较多, 在本科四年中, 按照国家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目标与规范, 学生应具备较为系统与扎实的知识与技能, 进而对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行业提供有效支持。而现今吉林省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中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得不到相应保障, 缺乏科研与创新能力, 从而影响吉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行业的发展。

2.4 吉林省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策略

2.4.1 加大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

在国家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成熟的基础上, 会有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经营企业对职业性的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拥有大量的需求, 希望相关体育部门以此为契机, 从实际出发完善和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化培训及考核制度, 完善吉林省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人员结构的不平衡性, 完善年龄、性别、学历、从业年限等结构, 使之合理。增加吉林省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频率与实践, 为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创造更加良好的学习与实践机会, 推动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化道路进程。同时也希望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与整治下, 吉林省广大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自己应该主动参加培训, 增加自身知识积累, 完善自身素质, 增强健身指导能力。

2.4.2 认证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资格

政府与社会应为获得上岗资格认证的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更加丰厚的待遇, 从而增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竞争态度, 促进社会体育指导员完善自身能力、加强指导能力、丰富运动训练知识;为还没有取得上岗资格认证或即将步入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高校学生、社会人员树立一个正确的、积极的职业价值观。为完善整个社会体育指导员行业做出贡献。通过培训与认证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从业资格, 对于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将更加规范和有序的进行管理, 从而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意识, 更好地为身边百姓进行科学化、常态化的指导。

2.4.3 增强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自我管理

转变现阶段我国社会体育观念, 改革社会体育管理体制, 增强我国武术社会体育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经营的能力。真正把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带到社区中去, 融入人民大众。利用政府指导、协助, 社会组织自我完善、人尽其力物尽其用, 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网络。推进“政府、社会、经营场所、社会体育组织”的一体协同, 成立相关监督职位, 由政府制定相应大体方向、社会组织行使行政权力, 制定标准的一体化规章制度, 使整个社会体育指导员行业逐渐走向标准化、规范化。所以要增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自我管理, 以期促进吉林省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吉林省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现状不容乐观, 性别结构多以男性为主、年龄结构较为年青、整体学历层次较低、从业年限较短。影响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培养方式、授课形式多为理论为主, 缺乏实践练习, 知识储备和更新不及时, 培训时间较少。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个体之间能力发展不平衡, 专业能力状况参差不齐, 阻碍了吉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事业的发展。

3.2 建议

应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 完善吉林省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人员结构的不平衡性, 完善年龄、性别、学历、从业年限等结构, 使之合理。加强对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认证, 从而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意识, 更好的为身边百姓进行科学化、常态化的指导。增强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自我管理, 推进“政府、社会、经营场所、社会体育组织”的一体协同, 以期促进吉林省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综述法、逻辑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 对吉林省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性别结构多以男性为主、年龄结构较为年青、整体学历层次较低、从业年限较短。培养方式过于单一、知识储备和更新不足是影响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主要因素;建议今后应加大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 完善人员结构的不均衡性, 加强对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认证, 从而提升武术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意识, 更好的为身边百姓进行科学化、常态化的指导。

关键词: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吉林省

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篇2

【关键词】武术教学 改革 指导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40-02

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也是我国民族体育中的典型内容。为了让学生领会武术的精髓,对武术进行合理传承,也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很多学校都开设了武术教学。但是,大多数学校在武术教学中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没有在教学中体现出武术的应用性和具体的方法,并且教学手段比较单一,造成武术教学存在严重缺失。因此,学校应当对武术教学进行改革,还要选择好相应的指导思想。

一、当前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落后

当前,很多学校在武术教学中还在沿用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在武术教学工作中进行简化教学,只教给学生武术中的一两招,其余部分教师都用武术套路进行代替。这种陈旧的套路形式武术教学,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对于武术学习的兴趣,也无法将武术教学中的内涵和精髓体现出来,学生无法对武术形成正确认识。此外,这种陈旧落后的套路式教学,会使学生在学习武术时感到单调、枯燥。

2.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学校在体育教学中,管理者和教师都没有对武术形成正确的认识,没有重视武术教学。这样一来,很多学校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中,根本没有安排武术教学,还有的学校虽然安排了武术教学,但是对于教学的过程和结果没有进行关注和合理评价,造成武术教学缺少支持环境。

3.教学缺乏实用性

很多学校在开展武术教学的过程中,没有重视教学的实用性,单纯向学生进行武术理论的知识讲解。学校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考虑学生的人身安全,怕学生在武术教学中出现意外。但是,武术教学需要学生亲自进行练习才能收到实际效果,学校如果只讲解武术理论,就会造成武术教学缺乏实用性。

二、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1.大武术观

学校在对武术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首先要以大武术观为指导思想,所谓的大武术观,主要指的就是以武术的内层和深层为基础,对武术所蕴含的哲学意义、伦理内容以及相应的拳理等进行深入认识与理解。大武术观思想,需要从全局和整体进行出发,对中国传统武术事业有很强的包容心与责任心,以此看待武术蕴含的价值观。大武术观是我国武术的根本思想与统一思想,不仅对过往的武术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很好地整理和总结,也会对未来武术教学工作进行科学的指导,保证武术教学的合理开展。学校以大武术观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可以将武术与学生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武术教学的多样性。

2.突出应用

除了大武术观的指导思想之外,学校在对武术教学进行改革的时候,还要以突出应用为指导思想。武术教学的重点就在于让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将基本的武术知识与武术理论应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去,这样才能保证武术教学的改革的整体效果。

某校在对武术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以突出应用为指导思想,该校的武术教师要求学生在学习武术之后,将武术与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进行相应的联系。教师在进行武术教学的过程中,着重让学生提高自身的理解力与模仿力,这样,学生在学习武术的时候就可以较好地掌握武术的精华与内涵。此外,该校的武术教师还在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武术竞赛与趣味活动等,提高学生对于武术的浓厚兴趣。学生在掌握了武术的精华与内涵并对武术产生强烈的兴趣之后,就会发现武术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是可以合理应用的,就主动在课余时间,利用所学的武术知识与武术招式进行体育锻炼。该校在以突出应用为指导思想进行武术教学改革之后,学生都会主动利用武术进行锻炼,不仅提高了个人的身体素质,也保证了武术的具体应用,体现了较强的武术应用价值,也保证了武术教学的整体质量。

3.强调方法

学校在对武术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还要将强调方法作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这里所说的强调方法,主要指的是强调武术的健体方法与攻防方法。学校在对武术教学进行改革的时候,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不断强调武术是可以被用来进行身体锻炼,还能让学生进行修身养性,达到自我保健的功效。此外,在以强调方法为指导思想进行武术教学的时候,教师还应当对武术的教学动作进行详细的分解与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将武术动作进行详细的分解与说明,让学生明确知道武术具体应用的方法,体会武术中蕴含的攻防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在体会了武术的内在方法之后,武术教学的改革质量就可以得到有效保证。

除了上述三种指导思想之外,学校在对武术教学进行改革的时候,也要注重弱化套路这一指导思想。教师在武术教学中不能单纯进行套路讲解,更不能让学生对武术套路进行死记硬背,而应当将套路与方法、应用等进行紧密结合,甚至在教学中可以对套路进行相应的弱化。这样,才能切实保证武术教学的改革顺利进行。

三、结语

学校进行武术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浓厚兴趣,提升自身修养。学校应当针对武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对教学进行合理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还要以“大武术观、突出应用、强调方法”等为主要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武术教学的合理开展,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兰孝国.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3(27).

[2]武善锋.“大武术观”思想指导下学校武术教学改革探微[J].当代体育科技,2014(36).

[3]杨建营,王家宏.三种武术教育改革思想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08).

浅谈武术教学中语言性指导的运用 篇3

武术教学普遍存在的一对矛盾, 就是教、学双方负担量与教学效果、教学质量间的矛盾。大数体育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教武术课比教其它项目课程体力消耗大, 示范多、负荷重、强度大;教师与学生都比较艰苦, 课后单独复习起来比较困难, 有的学生因此而不愿意学习武术项目。语言性教学指导, 仅是教学法三要素中语言要素之点滴, 针对武术教学而形成的特有系统。教师驾驭语言性指导的能力, 以使语言性指导调遣学生的潜能, 实则是教师对运动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美学、行为科学等综合运用和体验的结晶, 是“成功体育”呼唤而出的教学法。

2 语言性指导是学习武术的不可缺少手段

2.1 武术语言性指导可以引导学生练习套路时的节奏 (速度)

节奏是演练武术套路至关重要的因素, 节奏的变化, 便于调整呼吸, 改变运动负荷心理负荷, 更好表现技法特性, 手、眼、身法、步、精气、气力准确到位, 套路才能起伏转折、抑扬顿挫, 展现规律美的魅力、造型美的壮观。学生在练习时, 教师给的语言性指导的快与慢能带动学生动作节奏。也就是说, 教师可以利用语言性指导来调动学生动作速度, 并成为复习或练习时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和工具。如“三路长拳”第一段第六动 (大跃步前穿) 至第七动 (弓步击掌) , 在练习课时, 第一组用语言性指导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性指导 (把喊“6”-“7”间隔时间缩短) 将两个动作“连”在一起, 使学生在完成动作时, 能一气呵成, 并形成良好的武术套路节奏感觉。相反, 语言性指导既然能“加快”动作的速度, 也能“减慢”动作的速度, 即将两个动作的间隔时间拉长 (但武术语言性指导应该短促有力) , 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对技术动作的巩固, 一般用在学生动作的初学复习阶段或做某个难点动作时易于有充分的调整时间 (一是, 有时间观察其他同学正确动作;二, 有时间利用原先的正确动作概念纠正错误动作) 。这样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和演练武术

2.2 一个好的武术口令能调动学生的精气神

语言性指导是以一定形式所发出的词句, 并有一定的顺序和完全准确内容的命令, 长拳:短促、宏亮、有力;太极拳柔和, 缓慢。

1. 常用的语言性指导:一动一个语言性指导。

2. 间有分解动作的语言性指导。

3. 突出动作节奏的语言性指导:根据节奏而定, 可以贯穿到整套动作, 也可以运用于分解动作。

4. 突出攻防特点的语言性指导:主要运用于集体练习。

5. 提示性语言性指导:即讲“动作名称”如“抡臂砸拳 -10”。

什么是“好的武术语言性指导”即能够针对套路的特点进行的语言性指导。语言性指导的力度、频度音乐术语力度移用语言性指导, 套路中动作力量的大小, 攻防意识的转换, 刚柔的变化, 认气催力等技击要素, 语言性指导的力度起着诱导和限定的作用。频度, 它的连续性、间断性、适时、适量的优化组合, 才能产生“兴奋性”的最佳刺激效果, 利于学生技术的掌握和熟练如三路长拳需要的是一个短促有力的语言性指导, 语言性指导的发音时间较短, 且有力度。它能使学生在练习时保持昂扬的斗志, 并能使学生在练习时精神高度集中, 从而使动作力量快速有力。增加武术中精气神的体现。

2.3 提示性语言性指导能纠正学生动作错误增加对武术的记忆

武术套路是由丝丝入扣的个体动作, 或相关个体动作合成的组合动作所构成。抓住它有序的结构规律, 也就抓住了入门的钥匙。教师呼动作名称语言性指导时, 学生基本上能一一摆出相对应的动作。再用攻防剖析法分析动作结构内容:是全攻型动作, 或是上 (下) 攻下 (上) 防, 还是左 (右) 攻右 (左) 防等等。武术技术动作都是按攻防特点创编的, 舍此不为武术。学生知其理, 形成特有的“意象性”造型动作;反之, 结构、线路复杂的动作, 教师做出示范, 由学生根据结构、攻防法、呼出动作名称。 教师通过对学生动作的提示, 可以提醒学生下一动作或纠正学生错误动作。如教师“重心在后“或”“手在上”的提示性语言性指导, 可以使学生对照正确的语言性指导纠正自己的错误动作学生在思维过程后的动作模仿, 记忆活跃深刻。提示性口仅一般是对动作要点的提示, 需要教师对所教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3 语言性指导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的作用

3.1 长拳、初级剑术的语言性指导

式间的连环套式的结构变化是必不可少的。直呼技法, 这种语言性指导方式一般穿插在各种语言性指导或套路演练之间, 以提醒学生注意动作的难点、要点而显其精髓, 或帮助学生抑制错误, 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较为熟练时的复习阶段:教师应有自己对套路动作的节奏划分, 并依节奏进行语言性指导以调动学生形成语言性指导特点:短促有力, 发声要干脆。

初学动作后复习时的教师语言性指导: (1) 加入提示性语言性指导:如三路长拳第四段中的“歇步下冲拳”, 教师语言性指导可加上:“拳背朝上”的提示性语言性指导或呼动作名称, 使学生站立, 深化动作结构, 攻防技击与动作名称对号。闻令视型, 感觉动作, 避免学了一大半, 练来不知名不知意, 失之武术精髓。; (2) 语言性指导与语言性指导 (学生的动作与动作) 间隔时间稍长, 使学生有调整及记忆动作的时间。如呼自然数加动作名称。如:一, 提膝抢剑;二, 小步反刺剑……, 这样呼令可使学生明白套路动作顺序, 动作间联系及变换反击的呼动作名称加过渡名称, 这种语言性指导法即组合加单个动作名称。拳术或器械, 为使反击、攻防、搏击方位之需, 一招一良好的动作节奏感。以声代令, 这里的声是指汉语里的“象声词”如劈, 啪, 哈等等。师生共同发令, 如教师发一, 学生呼虚步藏刀, 教师发39, 学生呼飞刀接刀……。这种“师唱生和”的发令优点甚多, 学生思想集中, 思维活跃, 手、足、口、脑并用, 利于智力开发。学生自呼、默发语言性指导, 习武历来有“七分练, 三分想”, “静思”的经验说法。

为使学生能形成动力定型, 可在学生一个动作还未结束时马上进行下一语言性指导。此方法可以练习学生对动作的熟练程度, 但在一个段落中还应划分个别的停顿, 以使学生有思考及一定的休息时间。如在教学中对两组学生 (没有接触过武术的学生) 分别教同样的内容例如“三路长拳”第一段, 在练习课时, 第一组用语言性指导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性指导将两个动作“连”在一起, 使学生在完成动作时, 能一气呵成, 并形成良好的武术套路节奏感觉。或放慢语言性指导的速度使学生巩固较难的动作。第二组不用语言性指导教学法教同样的动作然后一周后, 对两组进行套路演练对比同过表格就可以看出第一组要比第二组的教学效果要好的多。

3.2 太极拳的语言性指导

语言性指导特点:柔和、缓慢。初学动作后复习时的教师语言性指导:语言性指导要在上一动作完成下一动作未开始前喊出, 一般为提示性的语言性指导, 如“搂膝拗步”等。有助于提醒学生下一动作及记忆掌握动作。较为熟练时的复习阶段:在语言性指导中加入提示性的要点, 如“白鹤亮翅”动作时, 教师可采用“右脚跟半步, 右手插掌……”等。

4 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复习阶段的后期, 教师要逐步减弱提示性语言性指导的运用, 以避免学生在动作过程中过分依赖教师语言性指导的结果 (教师在复习阶段对提示性语言性指导的大量运用, 容易使学生在考试时因习惯语言性指导提示动作而导致遗忘动作) 。而应该加强语言性指导的功能调动学生动作节奏, 以及通过有意识的快速语言性指导引导学生动作更加熟练。

摘要:语言性指导是以一定形式所发出的词句, 并有一定的顺序和完全准确内容的命令。抓住运动的矛盾特征是搞好教学的关键, 抓准教学法的要素切入点是达到胜利彼岸的方法, 这一叶方舟, 就是代表游弋武术教学海洋的语言性指导教学。对于教师来说, 教学中语言性指导再熟悉不过的了。而武术教学中由于有自己不同的套路特点。语言性指导都应该针对套路的特点有区别的运用。武术语言性指导具有的另一个特性, 即处理武术套路节奏感的作用, 却是容易被武术教师所忽略的。本文根据武术教学中特点, 总结语言性指导的特点及应用

关键词:武术,教学,语言性指导

参考文献

[1]王军, 边菊平.浅析武术教学中口令的正确运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增刊, 2005, 14.

[2]郁剑峰, 张吉祥.语言运用在武术教学中的作用[J].搏击.武术科学, 2008, 5 (11) .

[3]徐骏.试述武术套路的教学方法[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1, 16 (2) .

武术指导员 篇4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同时要求全国所有高校从2003年新学年开始施行。新《纲要》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所以,具有悠久民族传统文化的武术项目也必然面对学生的选择。武术的内容丰富,历史悠久,涵盖面广,所以在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须具有能得到学生所喜爱的一些内容。传统的以套路(特别是三路长拳)为主的教学内容已经不可能再占主导地位。而且武术难教难学的特点也必然成为武术选项课正常发展的绊脚石。要使武术项目在选项制度下得到更好的发展,首先就得从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因为学生在选择课程项目时,首先考虑和了解的必然是要学什么内容,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所以,武术选项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本文结合教学体验,以当前武术的发展趋势和教育部制定的《武术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依据,提出了武术教学内容改革的几点意见。

1 以武术理论为基础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004年教育部重新制定的《武术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选编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中提出:选编内容要体现武术类运动的文化内涵,要重视武术类运动的教育性和健身的科学性。武术理论是武术选项课教学内容的基础,中国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精华,武术选项课不同于其他选项课的最大特点就是它不仅能达到健身的目的,而且还具有防身的功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能体会到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知识。“未曾习武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教武育人应始终贯彻在武术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武术理论学习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重礼仪、讲道德的优秀传统。培养青年一代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然而,在当前武术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中,很多人都忽视了武术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有些学生只是简单的把武术理解为套路表演,还有学生以为学会武术就能够防身自卫,当实际学习过程中体验不到这种攻防对抗时,就会产生抵触心理,这对选项课的教学效果影响很大。究其原因,这与当前的电影和书籍里对武术的夸张宣传有一定关系,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对学生武术理论知识的灌输不够,学生们没有很好的理解武术是什么?包含什么?有什么功能等知识。只有先做好这一点,让学生了解了武术的内涵和外延,学生们才可能有兴趣去追求自己喜爱的东西,才能达到选项课真正的教学目的。

2 加大实用性武术教学内容的比例

《武术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选编内容要能充分体现武术类运动的攻防技击特点,反映武术类运动的规律和新进展;同时要考虑主动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兴趣爱好,动作简单实用、易学易练,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当前学生在选修武术课程时有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方面选择比较实用和速成的散打内容,另一方面是选择健身功能比较明显的太极拳项目,而对于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拳术和器械项目,喜欢和愿意练习的人数相比以前明显减少。拳术和器械项目相对来说练习起来比较困难,而且要想取得一定成绩,则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加大实用性武术教学内容的比例比较符合当前学生的学习心理。选项课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身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从学习的目的性出发,实用性武术内容就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前的学生也不会花较多的精力在选项课上,所以速成也成为学生选择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散打和太极拳等实用性教学内容的比例应该有所增加。此外,目前正在流行的女子防身术、擒拿格斗、木兰拳等武术内容也应该尽快加入到武术选项课的教学内容中。

3 加强对健身气功和各种功法的推广

健身气功是中华悠久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以人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2003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将健身气功列为我国正式开展的第97个体育运动项目。健身气功具有简单易学、占用空间小、所需时间短、男女老少皆宜的特点,与西方许多竞技体育项目正好互补。正是由于具有传统体育与传统康复医学的双重性质,所以健身气功近年来在中国国内推广迅速,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受到欢迎。武术与健身气功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武术选项课中加入健身气功的内容,不仅符合武术内外双修、神形兼备的内涵,而且能丰富武术选项课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高校女生普遍都有喜静不好动的特点,而健身气功的运动特点正好符合了女生运动的心理,通过简单的肢体活动配合呼吸、意识来达到健身的目的,一定会受到女生的喜爱。所以,在高校武术选修课中加强对健身气功和各种功法的推广,有利于武术选修课的发展。

4 注重格斗类与套路类教学内容的融合

格斗和套路是武术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虽然两者的运动形式有很大差别,但它们都属于武术的主要内容。在高校武术选修课的开展中也是以这两种形式为主,然而,正是由于两者的差别性,造成了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的分离,在选项课的开设中,也是将二者分离开来。这样就使一些学生将两者理解为不同的项目,而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学套路的就不会练散打,学习散打的也不会去练习套路。而在一些专门的体育院校,二者并不是分开的,所以,在高校公体武术教学中也不应该将二者分离开。另外,如果将散打与套路二者综合起来进行武术教学,不仅能丰富课堂内容,而且能更好地加深学生对武术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套路的攻防含义,也能使学生通过练习套路来提高散打水平,这对提高武术选项课的教学效果具有重大的意义。

5 适当加入其他国家格斗项目教学内容

《武术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选编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中提出:为了适应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可以吸收融合世界其它国家、民族的格斗类项目,不断充实和更新,体现继承与发展的时代特点。高校武术选项课在吸收融合其他国家、民族的格斗类项目上似乎做得还不够。现在风靡高校的跆拳道已经给武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武术选项课如果在教学内容中还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必将会越走越窄,使学生越来越失去对武术的兴趣。目前已经有些高校开设了跆拳道的选项课,一些体育教师在武术课上也会介绍点跆拳道的知识,但增加的成分并不多,而且仅仅只是跆拳道,并没有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格斗项目。所以,如果在武术选项课的教学内容中,适当加入一些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格斗项目内容,必将增加学生的兴趣,也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两者的比较能加深对中国武术悠久传统文化的了解,有利于武术选项课的开展。

总之,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关系到高校武术的发展方向,在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学校体育工作中,只有在教育部《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下,才能把握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的正确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促进学校武术工作的开展。当然,要想使所有武术中的精华内容全部都投入到选项课教学中,这似乎有点不切实际,毕竟高校体育选项课的教学时数有限,所以还需要高校武术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努力,针对不同情况采用恰当的教学内容。

摘要:文章在对目前普通高校的武术选项课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教育部颁布的《教学指导纲要》提出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应该以武术理论为基础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加大实用性武术教学内容的比例,加强对健身气功和各种功法的推广,注重格斗类与套路类教学内容的融合,适当加入其他国家格斗项目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教学指导纲要,高校,武术,教学内容,改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4(9).

[3]张和平,何素艳.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J].搏击·武术科学,2006(2).

[4]李文龙.对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体育函授通讯,2002(2).

[5]吴忠舜,武术选项课教学方法探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6).

[6]黄帝全,高校武术选项课的改革[J],体育学刊,2001(11)

上一篇:问题切换下一篇:心理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