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特征

2024-11-30

纵向特征(精选7篇)

纵向特征 篇1

0 引言

在高压线路保护装置中,基于两端电气量的纵联零序方向保护具有灵敏度高、抗过渡电阻能力强等优点,一般和纵联距离保护配合,作为高压线路保护的主保护[1,2]。在线路末端发生接地故障或过渡电阻较大的情况下,由于保护安装处零序电压较小,可能引起零序方向元件无法正确动作。因此,现行的零序方向元件广泛采用零序电压补偿方法[3,4]。

然而以往对于同塔双回线方向元件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区外横向故障导致健全线路零序方向保护误动的问题,而针对纵向故障时,同塔双回线零序方向保护的动作行为还少有探讨[5,6,7,8,9,10,11]。另外,对于同塔双回线纵向故障的研究还停留在故障的分析方法方面,对于纵向故障的特征及保护原理的研究仍很缺乏[12,13,14]。同塔双回线路的纵向故障可能由异常断线、开关偷跳以及单相重合闸等引起,其出现概率较高。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发现,当同塔双回线路发生纵向故障时,对于健全线路,当前采用的零序方向保护存在因零序电压过补偿造成误动的可能。严重情况下,发生单回线路纵向故障时会误切多回健全线路,直接威胁系统安全[15]。因此,研究同塔双回线纵向故障电气特征,健全线路零序纵联零序方向元件的误动原因和防误动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1 同塔双回线纵向故障分析

1.1 故障分量相位分析

当同塔双回线发生不对称纵向故障时,故障断口对序网的影响可以等效为在故障线路串联一个电压源。当电压互感器安装在母线侧,只考虑线路两端母线的零序、负序电压和流过线路两端的零序、负序电流的大小和方向时,零序、负序网络可以等效为如图1所示电路。图中,0<α<1;ZL(0)、ZL(2)分别为两回线的零序、负序自阻抗;Zm(0)为I、Ⅱ回线间的零序互阻抗;ZMs(0)、ZM s(2)和ZNs(0)、ZNs(2)分别为线路M侧和N侧系统的零序、负序阻抗;ΔUF(0)、ΔUF(2)分别为故障断口引入的零序、负序等效电势。若为非全相运行造成的等效纵向故障,则:

其中,ΔUMF(0)和ΔUNF(0)分别为M侧和N侧断路器断口引入的串联零序电压源;ΔUMF(2)和ΔUNF(2)分别为M侧和N侧断口引入的串联负序电压源。

故障电流的流通路径可以分为回路1和回路2。由于同塔双回线间存在零序互感而不存在负序互感,因此故障线路的零序电流更多地沿回路2分流,流经健全线路,而故障线路的负序电流更多地沿回路1分流,流经两侧系统。

反映同塔双回线两端零序、负序电压和电流的大小和方向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中,下标s=0表示零序,s=2表示负序;双回输电线路两侧的零序、负序电流参考方向均由母线指向线路;UM(0)、UM(2)和UN(0)、UN(2)分别为线路M和N侧的零序、负序电压;Ic1(0)、Ic2(0)和Ic1(2)、Ic2(2)分别为回路1、回路2的零序、负序电流;IⅠ,M(0)、IⅠ,N(0)和IⅠ,M(2)、IⅠ,N(2)分别为I回线M、N侧保护安装处测得的零序和负序电流;IⅡ,M(0)、IⅡ,N(0)和IⅡ,M(2)、IⅡ,N(2)分别为Ⅱ回线M、N侧保护安装处测得的零序和负序电流。由此得到故障线路I回线两端保护安装处测得的零序、负序电压电流相位关系为:

健全线路Ⅱ回线两端保护安装处测得的零序、负序电压和电流的相位关系为:

当理想情况下忽略线路电阻分量时,由式(1)、(2)可知,I回线M侧和N侧测量到的零序、负序电流分别超前零序、负序电压90°。由式(3)、(4)可知,Ⅱ回线M侧和N侧测量到的零序、负序电流分别滞后零序、负序电压90°。从而对于异常断线造成的纵向故障,故障线路的纵联零序、负序方向保护能够正确将其判断为区内故障,非故障线路的纵联零序、负序方向保护在不进行零序电压补偿的情况下,能够正确将其判断为区外故障,而对于单相重合闸跳闸期间非全相运行造成的等效纵向故障,跳闸后的故障线路的纵联零序、负序方向保护可能误动。因此输电线路在非全相运行时,一般退出纵联零序、负序方向保护[16]。

1.2 故障分量幅值分析

由于同塔双回线之间的零序互感较大,故障线路的零序电流有很大一部分沿回路2分流,在双回线间形成环流。因此发生纵向故障时,非故障线路流过的零序电流较大而线路两端的零序电压较小,给零序方向元件启动零序电压补偿带来了可能。

根据六序分量法[17],同塔双回线的六序参数定义如下:

其中,下标k表示纵向故障;ZL为线路的自阻抗;Zmp为单回线内的相间互阻抗,Z′m为两回线间的相间互阻抗;U(0)f f′为故障断口电压;EMs1、ENs1分别为线路M、N侧系统的正序电势。

则单相断线故障时,健全线路与故障线路流过的零序电流表达式为:

线路M侧、N侧的零序电压表达式为:

其中,IT0、IF0分别为T0、F0网的电流;I(0)load为故障前单回线流过的负荷电流。

由式(6)、(7)可知,当同塔双回线两回线间的耦合作用越强,即|Z′m|越大、|Zk F0|越小时,非故障线路的零序电流IⅡ0越大,IⅡ0越接近II0。而且发生纵向故障后的零序电流与故障前线路流过的负荷电流I(0)load成正比,说明非故障线路的零序电流本质上是由于断线后负荷电流的转移造成的。由式(8)、(9)可知,系统与线路的零序阻抗比越小,线路两端的零序电压越小。两回线间的耦合作用同样会影响线路两端零序电压的大小,当|Z′m|越大、|Zk F0|越小时,流过两端系统的零序电流越小,则线路两端的零序电压越小。

2 带补偿零序方向保护误动分析

当线路末端发生接地故障或过渡电阻较大时,保护安装处测量到的零序电压幅值可能小于零序方向元件的零序电压门槛值。为了提高零序方向保护的灵敏度,当|3U0|<U0MK且|3I0|>I0MK(U0MK为零序电压门槛值,I0MK为零序电流门槛值)时,引入零序电压补偿:

其中,U0和I0分别为保护处测量到的零序电压和零序电流;U′0为补偿后的零序电压;Zcom,0通常取线路全长的零序阻抗。

当补偿后的零序电压幅值|3U′0|大于零序电压门槛值时,进行零序方向的计算。在满足如下判据时判断为正向故障:

其中,φsen为输电线零序灵敏角。

当输电线路区内发生不对称接地故障时,该保护能可靠动作。当输电线路区外发生不对称接地故障时,如果|U0|小于零序电压门槛值,则经补偿后的零序电压幅值|U′0|会越补越小,保护不会误动。

然而当同塔双回线发生单相断线故障,且故障前传输容量较大,系统与线路的零序阻抗比较小时,故障后健全线路上有,此时线路M侧的零序方向元件启动零序电压补偿。根据式(10),补偿后M侧的零序电压的表达式为:

由于双回线间零序互感的存在,M侧零序电压与N侧零序电压的关系为:

因为IⅠ,M(0)与IⅡ,M(0)方向相反,所以按式(12)补偿零序电压会造成零序电压的“过补偿”,即,补偿后的零序电压高于零序电压门槛值,满足方向判别条件,且与补偿前的零序电压方向相反。健全线路两侧的零序电压与补偿后零序电压的关系如图3所示。根据式(11)可知,补偿零序电压后,零序方向元件必然误判为发生正方向故障。类似地,N侧的零序方向元件也有可能发生误判。

根据我国部分电力系统的运行经验,重合闸的最短时间为0.3~0.4 s,而保护的出口时间约为10~25 ms。故障线路重合闸前的这段时间已经足够使非故障线路的保护信号出口,因此非全相运行造成的等效纵向故障可能导致非故障线路的保护误动作。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对于系统零序阻抗与线路零序阻抗模值的比值较小的同塔双回线路,在传输较大功率时,若发生单相纵向故障则健全线路的带补偿零序方向保护可能误动作。

3 零序方向保护防误动改进

3.1 负序电流门槛

由于零序电压不足常出现在靠近线路末端发生经高阻接地故障时,因此在引入负序电流门槛值前需要考察纵向故障时与线路末端接地故障时线路首端负序电流与零序电流的大小关系。根据第1节的同塔双回线纵向故障特征分析结果可知,发生不对称纵向故障后,受零序互感的影响,故障线路的零序电流有很大一部分流过健全线路在两回线间形成环流,而故障线路的负序电流更多地流过两侧系统,流过健全线路的负序电流很小。另一方面,输电线路在发生不对称横向故障时,故障点均会产生一定的负序电流。如同塔双回线末端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故障点的零序电流IF(0)与负序电流IF(2)大小相等、方向相同,线路首端测量到的零序与负序电流满足如下关系:

如同塔双回线末端发生相间金属性接地故障时,故障点的零序电压UF(0)与负序电压UF(2)大小相等、方向相同,线路首端测量到的零序与负序电流有如下关系:

由于发生同塔双回线末端故障时,输电线路的零序阻抗的模值远大于其正序阻抗的模值,即有:

,因此结合式(14)、(15)可知,在靠近线路末端发生不对称接地故障时,线路首端检测到的零序电流通常小于负序电流。且由发生两相接地故障时的对称分量复合序网可知,随着故障点接地电阻的增大,故障点流过的零序与负序电流的比值会进一步减小。

根据负序电流在纵向故障与横向故障时的特征差异,建议在零序电流达到门槛值而零序电压不足时,增加负序电流判据如下:

其中,I2为保护处测量到的负序电流;为保留一定裕度,Krel取为0.5~0.8。

在线路末端发生经过渡电阻的不对称接地故障时,式(16)所示判据满足,零序电压补偿不会闭锁。而在同塔双回线发生不对称纵向故障时,该判据往往不满足,因而不进行零序电压补偿,闭锁该侧的方向元件。

3.2 负序方向判别

当负序电流与负序电压均达到门槛值时直接用负序分量判别方向。根据第1节的分析结论,同塔双回线发生不对称纵向故障时,健全线路的负序方向元件能准确判断为反方向故障,不会导致保护的误动作。

负序方向的判断与零序方向类似,当满足如下判据时判断为正向故障:

其中,φsen,2为负序灵敏角;U′2为补偿后的负序电压。

3.3 负序电压闭锁条件

与零序电压补偿相似,当负序电流模值大于负序电流门槛值I2MK、负序电压模值小于负序电压门槛值U2MK时,引入负序电压补偿:

其中,Zcom,2取为线路全长的负序阻抗Z2(2)。

在I回线发生不对称纵向故障时,由于双回线间不存在负序互感,则M侧负序电压与N侧负序电压的关系为:

即线路一侧的负序电压经过补偿后与线路对侧的负序电压相等,并不会出现零序电压“过补偿”的现象。当某一侧测量到的负序电压模值低于负序电压门槛值而启动负序电压补偿后,补偿后的负序电压等于对侧的负序电压;若对侧的负序电压模值低于负序电压门槛值,则补偿后的负序电压模值依然低于负序电压门槛值,本侧方向元件闭锁,保护不会误动作;若对侧的负序电压模值高于负序电压门槛值,则对侧的方向元件可以通过计算负序方向角判别为反向故障,纵联保护同样不会误动作。

3.4 方向元件综合逻辑

结合负序分量改进后的单侧方向元件的故障方向识别流程如图4所示。

根据第1节的分析结果可知,对于同塔双回线不对称纵向故障,健全线路的负序电流通常小于零序电流,即满足|I2|<Krel|I0|,此时方向元件闭锁,保护不会误动作;当|I2|>Krel|I0|且U2>U2MK时,直接按照式(17)计算负序方向角,健全线路两侧的方向元件能正确判断为发生反向故障;当|I2|>Krel|I0|且|U2|<U2MK时,通过负序电压闭锁条件能够保证健全线路方向保护不会误动作。

对于同塔双回线不对称接地故障,由于输电线路在发生不对称短路故障时均会出现负序分量,且在短路故障点靠近线路末端时,受输电线路零序阻抗大于负序阻抗的影响,线路首端的负序电流往往大于零序电流,因此对于短路故障点靠近末端、线路首端零序电压不足的情况,零序电压补偿不会被闭锁,改进后的方向保护具有足够高的灵敏度。

4 仿真验证

利用PSCAD/EMTDC对西北电网某330 k V双端共母线同塔双回线路进行仿真。线路长150 km;线路正序阻抗、零序阻抗及线间零序互阻抗取该线路理想换位时的数值,分别为0.0202+j0.2762Ω/km、0.354 1+j0.922Ω/km、0.333 9+j0.645 8Ω/km;两侧系统的正序阻抗均为0.458+j5.2289Ω;两侧系统的零序阻抗均为0.896+j3.898Ω;基准功率为SB=500MV·A;电压互感器变比为3 300 V/1 V,电流互感器变比为2 500 A/1 A。以同塔双回线发生单相断线故障为例,1 900 ms时发生I回线A相接地故障,2 000 ms时I回线A相两侧断路器跳开。

4.1 故障分量相位仿真

当电压互感器安装在母线侧,线路两端按式(11)、式(17)分别计算得到的零序、负序方向角如图5所示。可见未经零序电压补偿时,故障线路两端的零序、负序方向角均落入正向故障区域,健全线路两端的零序、负序方向角均落入反向故障区域。

4.2 故障分量幅值仿真

故障线路和健全线路流过的零序、负序电流幅值随故障前线路传输功率的变化情况如图6所示,图中故障前线路传输功率为标幺值。由图6可见,故障后输电线路流过的零序、负序电流的幅值与故障前输电线路的负荷功率成正比;故障线路上的负序电流幅值大于零序电流幅值,而健全线路上的零序电流幅值远大于负序电流幅值;故障线路零序电流中,有很大一部分为沿健全线路分流的零序电流。此仿真结果与第1节分析结论一致。

4.3 零序方向保护动作特性仿真

因为单相重合闸形成等效纵向故障后,Ⅰ回线的零序方向保护退出,此时应重点考虑健全线路,即Ⅱ回线的零序方向保护的动作行为。零序电流门槛值I0MK=0.06 A,零序电压门槛值为U0MK=0.5 V,负序电压门槛值为U2MK=0.5 V。不同传输功率下,健全线路的零序方向保护的故障判别结果如表1所示。表中,保护1指不带零序电压补偿的零序方向保护,保护2指带零序电压补偿的零序方向保护,保护3指本文提出的改进后的零序方向保护;“+”代表判别结果为正向故障,“-”代表判别结果为反向故障,“/”代表由于故障分量没有达到门槛值,零序方向元件处于闭锁状态;Pload为标幺值。

输电线路传输功率较小时,纵向故障后健全线路流过的零序电流有限,没有达到零序电流的启动门槛值,3种保护均处于闭锁状态,保护不会误动。随着输电线路传输功率的增大,带零序电压补偿的零序方向保护会误动。而对于本文提出的改进后的零序方向保护,由于引入了负序电流门槛,在发生纵向故障后,健全线路的负序电流远小于零序电流,因此能够准确闭锁方向元件,防止保护误动。

进一步考察改进后零序方向保护在发生不对称接地故障时的灵敏性。以I回线A相接地故障为例,过渡电阻为100Ω,故障位置不同时,故障线路的零序方向保护故障判别结果如表2所示。表中,p为故障点到M侧距离占线路总长的比例。同样以I回线A相接地故障为例,在线路末端(p=0.9)经不同过渡电阻故障时,故障线路的零序方向保护故障判别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2、3可知,对于系统零序阻抗较小的同塔双回线,在线路末端经较大过渡电阻短路时,不带零序电压补偿的零序方向元件由于零序电压不足处于闭锁状态,而本文提出的改进后的零序方向保护在该故障下依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能够正确动作,具备更强的承受过渡电阻能力。

5 结论

a.对于异常断线造成的纵向故障,故障线路的纵联零序、负序方向保护能够正确判断为区内故障,非故障线路的纵联零序、负序方向保护在不进行零序电压补偿的情况下,能够正确判断为区外故障。而对于单相重合闸跳闸期间造成的等效纵向故障,跳闸后的故障线路的纵联零序、负序方向保护可能误动。

b.在同塔双回线发生纵向故障时,健全线路流过的零序电流本质上是由于潮流转移产生的。健全线路流过的零序电流和线路两端的零序电压与故障前线路流过的负荷电流成正比。系统与线路的零序阻抗模值之比越小,两回线间的耦合作用越强,线路系统侧的零序电压越小。

c.在同塔双回线发生单相故障跳开后,如果健全线路上流过的零序电流模值高于门槛值,两端的零序电压低于门槛值,则健全线路带零序电压补偿的零序方向保护会误动作。

d.本文提出零序方向保护改进方法只利用单回线电气信息,能够保证在同塔双回线发生不对称纵向故障时,健全线路的零序方向保护不误动,在输电线路末端发生接地故障时,保护拥有较高的灵敏度。

摘要:同塔双回线在发生不对称纵向故障时,由于负荷电流的转移,健全线路上会流过较大的不平衡电流,可能导致健全线路上带零序电压补偿的纵联零序方向元件误动。分析了同塔双回线纵向故障时零序、负序分量的特征,阐释了单相故障跳闸后健全线路上带零序电压补偿的零序方向保护误动的机理,并且提出了利用单回线负序分量信息的保护改进方法。在零序电流达到门槛值而零序电压不足时,引入负序电流门槛来判断是否启动零序电压补偿,并结合带负序电压补偿的负序方向元件来判断故障方向。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相邻线路发生不对称纵向故障时能有效闭锁本线路的方向保护,防止保护误动作;在本线路靠近对侧发生接地故障,本侧零序电压较低的情况下改进的零序方向保护有较高的灵敏度,能够可靠动作。

关键词:同塔双回线,继电保护,零序方向保护,纵向故障,防误动措施

纵向特征 篇2

星期五下午,因为身体不适,所以请了一节课的假,让妈妈带我去医院检查一下,从医院出来,已经将近12点了,我们便匆匆回家,在京客隆门口,我们看到一个阿姨和一个跟我年龄相仿的女孩在卖菜,妈妈走过去想买点菜,我便也跟了过去,妈妈在挑菜,我无聊的四周,目光无意重与那个女孩相撞,我看到她的眼睛直勾勾的望着我身上的校服和肩上的书包,一直盯着,我不知道是不是我把校服脱了她就不会一直看着我了,我只觉得我很不习惯这样长时间的被别人“欣赏”。

妈妈在一旁叫她,让她帮忙称菜,我终于听到了她的声音:“4块1,收您4块吧!”天啊,那声音沙哑的仿佛饱经沧桑,如果用我的声音与她相比,简直堪称天籁!,现在轮到我欣赏她了,她应该被我看的很不好意思,便起身向一旁走去,我向我应该知趣的把视线从她身上移开了,可是我却努力寻找借口向把目光继续停留在她身上:“我要看看她的裤子好不好看。”……

我的眼睛就这样定格在她的腿上。

她是一个小儿麻痹患者……

妙龄少女,豆蔻年华,不在安静的教室里读书,却冒着正午的太阳帮母亲卖菜!我知道,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就伴随着她的人生的一万种可能,如今应该都消失的差不多了吧……

妈妈叫我快点回家了。

我和她的目光最后撞击一瞬,然后我就留给她一个完美而残忍的背影。

我开始庆幸,庆幸我是幸运的,我有家人疼我呵护我,我有朋友帮助我,我有老师教育我,我有同学鼓励我,我才醒悟,幸福就是这样,有好多人可以依偎……

我是幸福的,起码我不用在烈日下卖菜。

我是幸福的,起码我可以上学,可以在宽敞明亮的教师里读书。

而对于她,我只能替她默默的惋惜,我没有那么大的本事帮她改变命运……

引导孩子“纵向比” 篇3

看着女儿的异常表现,我和妻子都感到有些诧异:玲玲平时可是个有说有笑、性格开朗的孩子啊!这几天昨成了“闷葫芦”?我和妻子商量了—下,决定找孩子谈一谈。喊了四五声,玲玲才阴着小脸走出自己的房间。妻子看着女儿闷闷不乐的样子,着急地问:“玲玲。这几天怎么了?老师批评你了?男同学欺负你了?还是学习上遇到困难了?”玲玲摇了摇头。

“你倒是说话啊!到底是因为什么嘛!”妻子更急了。

我示意妻子先别“激动”。让孩子自己慢慢讲。过了好一会儿。玲玲才吞吞吐吐地说:“前几天。老师一直在班上表扬月考前十名的几个同学,夸他们进步快,说洋洋的作文是全班最好的。辰辰的数学是全班最优秀的,菲菲的英语基础扎实,可就是没有一次夸到我!”

哦!因为这事啊!我和妻子都长长地出了口气。看来孩子“郁闷”是因为“上进心”啊!好事,好事!我心头掠过一阵暗喜,轻轻地拽过女儿:“玲玲,咱先别和同学们比,你先和自己比一下,看看你在哪些方面有了进步和提高?”

玲玲歪着脑瓜想了一会儿。说:“嗯……我觉得我的字比以前写得工整了;三年级时我写字总跑方格外面去,歪歪扭扭的,难看死了,现在漂亮多了!”

“对呀,玲玲的宇越写越漂亮,这算是一项进步!想想看,还有什么?”我趁热打铁。

“歌也比以前唱得好听了。还有,答题速度也比以前提高了!还有……对了,我学会做家务了,能给妈妈当助手啦!”玲玲突然兴奋起来,脸上开始“阴转晴”了。

“对嘛!玲玲的进步不仅仅是这些呀,还有好多呢!像待人接物礼貌得体啦,学会生活自理啦,懂得孝敬老人啦……哎呀,一时还说不全呢!”我掰着手指头一项项数。

“爸爸,我真没发现我有这么多的进步呢!”女儿高兴地从沙发上跳起来,兴奋地在客厅里转了个圈!

“玲玲啊,妈妈跟你说,学习同学的长处是应该的,但也要经常拿自己和自己比一比,回头瞧一瞧,看看自己在哪些方面取得了进步,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成绩要发扬,不足要弥补,这才能不断地提高,进步得更快啊!”

听了妻子的一番话,女儿频频点头:“爸爸妈妈,我懂了!今后,我一定学习同学的优点,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不乱攀比啦!”玲玲换上一脸笑容,转身进了自己的房间。

两周后的一天,玲玲放学回家,进门就嚷嚷:“老师今天夸我啦!夸我学习成绩提高快。经常帮助同学。还夸我的字越写越好!下周三,我要代表班级参加全校钢笔书法大赛呢!”

纵向特征 篇4

关键词: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脆弱区,纵向岭谷区,怒江州,滇西北

土地资源作为不可再生的稀缺要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不仅改变地表景观结构及其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而且对区域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生态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农业是典型的资源型产业,其发展往往取决于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性状。农业的未来,本质上在于更好地维护它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核心内容。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种技术可能、经济可行、社会可接受且无生态负效应的资源利用方式[1]。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要选择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调整和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挖掘土地生产潜力,加强土地资源生态可持续性保护,以及土地生产力的维持与发展。滇西北纵向岭谷区地理环境复杂,生物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同时生态环境脆弱,贫困人口集中,促进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区域概况

云南省怒江州地处滇西北纵向岭谷区(longitudinal rang-gorge region,LRGR)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西接缅甸,北连西藏,国境线长449.67km,州府驻地六库距省会昆明635km。境内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云岭山脉、碧罗雪山和独龙江、怒江、澜沧江相间并列,形成了相对高差达4408m的高山峡谷地貌。山高坡陡,平地极少,山地占土地总面积的97%,山间槽地、坝区平地、冲积扇及阶地不到土地总面积的2%。因深居横断山腹地而受第四纪冰期影响较小以及生境多样等原因,动植物资源丰富,拥有国家级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全州辖贡山、福贡、泸水、兰坪4个县,总人口53.30万人,土地面积1.47万km2。聚居着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2%,居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之首。由于深居内陆,生态环境脆弱,生存环境恶劣等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重重,全州四县均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8年,农业人口45.8万人,占总人口的85.93%。全州人均生产总值8221元,为全国平均水平22698元的36.22%。福贡县人均生产总值4581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20.18%。全州人均财政收入964元,福贡县213元,贡山县425元、泸水县479元[2]。所以,怒江州是一个集边疆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生态脆弱区为一体的特殊地域。由于生态环境脆弱,加上陡坡垦殖、毁林开荒等人为因素影响,植被退化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造成贫困与脆弱生态环境在地理空间上的非良性耦合,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

2 怒江州农业土地资源特征和利用现状

2.1 农业土地资源特征

(1)山高坡陡而土地利用难度较大。怒江州地处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的强烈挤压地带,地质条件复杂,断层发育,岩体破碎,河流深切,山高坡陡。除丙中洛台地、通甸和金顶槽地较开阔外,基本没有平坝,宜农耕地少,坡耕地多,耕地破碎,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土地利用难度较大。根据《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坡耕地调查评价报告》资料,在全州土地面积中,坡度大于25m的土地占80.63%,其中大于35m的土地面积占32.03%。小于25m的土地占19.37%,其中小于8m的土地仅占0.65%。独龙江、怒江、澜沧江两岸分布有洪积扇、河漫滩和冲积阶地,一般面积不大,是州内主要的优质耕地,但分布零散,地块较小。

(2)农业土地资源垂直分异明显和高寒区面积大。怒江州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海拔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具有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等气候类型。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形成了类型多样的土壤和植被。农业土地资源垂直分异明显,梯田、水浇地分布于海拔较低的河谷,旱地多分布于山区或半山区。高寒层农业土地资源比重较大,低热层土地少。全州土地总面积中,海拔2400m以上的高寒层土地占69.97%,其中海拔3000m以上面积占40.35%。海拔1400~2400m的中暖层土地占26.77%。海拔1400m以下低热层土地仅占3.26%。海拔2400m以下,坡度小于25m,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土地仅占总面积的14%。

(3)耕地的耕层土壤厚度较浅。耕层土壤的厚薄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土地质量的优劣。深厚的耕层为作物水分、养分供给和根系生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耕层薄,作物根系生长差,养分、水分的供给状况差。根据《怒江州土壤普查》资料,怒江州耕地的耕作层厚度一般较浅,且大部份是砂质土,除少部分梯地外,保水、保肥能力较差。全州耕层在16cm以上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53.40%,其中耕层土壤厚度大于19cm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36.11%,16~19cm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7.29%。耕层土壤厚度16cm以下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46.60%,其中厚度13~16cm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42.13%,小于13cm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4.47%[3]。耕作层土壤小于13cm的耕地,往往土层薄、土质差,石砾多,无法满足作物生长中所需要的养分和水分。

2.2 农业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1)耕地比重小且大部分质量较差。在全州土地总面积中,耕地7.48万hm2,占5.20%。耕地中旱地多,水田少,陡坡旱地占耕地总面积比重大。耕地主要分布于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两岸和云岭山间槽地,分布零散。山地旱地6.31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39%,占耕地面积的84.44%。山地水田1.16万hm2,主要分布在兰坪县和泸水县,占耕地面积15.56%,仅占土地总面积0.81%,人均水田仅0.02hm2。全州宜耕土地5.59万hm2,仅占土地总面积3.89%[4]。部分陡坡耕地的坡度达65m~70m,被称为“壁耕地”。中低产田(地)占耕地总面积的82.16%,近1/5的耕地受洪水、泥石流威胁。大部分耕地质量较差,粮食单产水平较低(表1)。

数据来源:依据中国科学院由陆地卫星Landset TM影像解译获得的1:10万县级行政区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集(2000年),利用Arc GIS软件分析和提取得到各类土地利用数据。

(2)陡坡耕地比重大。根据怒江州耕地坡度分级面积统计(表2),耕地中坡度15m~25m的陡坡旱地占耕地面积的48.38%。坡度大于25m的陡坡旱地占耕地面积的30.77%,这部分耕地的耕作层土壤厚度一般在13cm以下,大部分为砾质土,保水、保肥能力差,土壤侵蚀严重。

数据来源:怒江州国土资源局2001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坡耕地调查评价报告》。

(3)林地和草地比重大,但开发利用难度大。全州拥有林地92.76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4.47%。拥有草地41.80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9.05%(表1)。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分别占林地总面积的68.59%、12.69%和18.72%。高覆盖度、中覆盖度、低覆盖度草地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43.76%、25.94%和30.30%。但有林地、高覆盖度草地、连片草地主要分布于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或高山、亚高山高海拔地区。保护区内森林、草地资源利用受到限制,高海拔地区开发利用难度大。而海拔较低的河谷区及两岸地区,林地、草地面积较少,而且多数是灌木林、疏林地和中覆盖度、低覆盖度草地。

3 怒江州农业土地利用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怒江州农业土地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土地利用方式和利用结构不合理,导致农业土地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具体表现为河谷区及两岸地区植被大量减少,植被涵养水源功能下降,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洪水、干旱、泥石流等灾害增多,人地矛盾日趋凸显。部分农民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甚至丧失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全州海拔2400m以下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仅20%。怒江两岸海拔1500~2000m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海拔2000m以下地区森林覆盖率仅5.6%[5],森林生态功能遭到严重破坏。根据《怒江州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报告》资料,全州轻度以上土壤侵蚀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26.94%。年均土壤侵蚀总量达1290.58万t,土壤平均侵蚀模数47.91t/km2年,年均侵蚀深度0.76mm[6]。相关研究也表明,近些年来,怒江流域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林地面积大量减少,耕地、草地明显增加,斑块呈破碎化趋势,景观异质性减小,生态稳定性降低,生态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7~9]。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三个方面:(1)由于纵向岭谷区南北走向的高耸山系、深切河谷的特殊环境格局,对地表主要自然物质和能量输送表现出明显的南北向“通道”作用和扩散效应、东西向的“阻隔”作用和屏障效应[10]。“通道-阻隔”作用,主导了怒江州人口和经济活动沿怒江、澜沧江、独龙江河谷展布或聚居于海拔相对较低的山间盆地,导致这些地区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生态退化和水土流失严重。(2)怒江州农业生态环境本底脆弱,宜耕地较少,并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重用轻养,广种薄收,粮食单产水平低。随着人口增长而采用毁林开荒、陡坡垦殖来扩大耕地面积,加上对森林的过度采伐,使河谷区及两岸地区植被急剧减少,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使土壤瘠薄而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农业赖以发展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基础退化。这又进一步导致土地产出下降,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成为制约怒江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因子,并制约和支配其它矛盾的发展方向。(3)“以粮为纲”的传统发展方式,导致土地利用结构和方式单一,与资源结构和生态环境基础不相协调,使可利用的林地、草地、生物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导致资源闲置和浪费,生物资源优势也得不到充分发挥。

4 怒江州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农业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利用方式不合理,农业土地资源过度开发与闲置并存,农业发展以生态环境退化为代价,是怒江州农业土地资源不可持续利用的主要症结。农业面临发展生产和生态保育的双重任。因此,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在于通过选择技术可能、经济可行、社会可接受且无生态负效应的方式,因地制宜,调整和优化农业用地结构,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资源,发挥生物资源的比较优势,加快受损农业生态系统修复或重建,增强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基础的协调性。构建复合生态农业系统,促进农、林、牧业的联动发展,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和产业发展生态化,形成以林草养畜,以畜产肥,以肥养田,以田产粮,以粮促畜、促林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实现农业发展和生态保育的良性耦合。

4.1 林业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培育绿色支柱产业的切入点

森林是实现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林地不仅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农业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怒江州农业土地利用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山高坡陡,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另一方面,怒江州生物资源优势突出。观赏植物中仅杜鹃花就有122种、兰花148种,是云南省兰花的主要产地。野生食用菌20余种。野生药用植物1200余种,可开发品种约400种,在全国药材资源76个重点保护品种中,境内就有51个。林业涉及一、二、三产业,林业生产千家万户都能参与,能容纳和适应各种技术水平的农民从事种植、采集和产品加工,利于带动农民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基于上述原因,怒江州应以发展河谷区及两岸地区的林业为切入点,增加植被覆盖,发挥林业保水、保土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遏制农业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同时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对接和良性互动。具体来说,应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相对集中,连片规划,兼顾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生态公益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合理搭配,长短效益结合。选择核桃、青刺果、漆树、油桐、花椒、竹类、旱冬瓜、红豆杉、云南松、华山松等优良乡土树种,以及福贡苹果、杨梅,兔峨依主梨等特色水果,逐步将坡度大、土层薄、土质差的陡坡地退耕还林。加快低产用材林、经济林改造。以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为导向,建设商品化林业基地和特色经济林果基地,推进林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同时,培育和种植野生花卉、野生蔬菜、竹笋、野生菌等林产品。集中连片种植云南黄连、秦艽、草果、杜仲、贝母、当归、厚朴、重楼、黄精、五味子、胡连木、云木香等优势中药材,建设中药材生产基地。

4.2 结合林业发展,充分发挥草地生产潜力,加快畜牧业发展

怒江州拥有国家级保护畜种独龙牛以及乌骨羊、狮子山黑山羊、山地鸡等优良禽畜种。独龙牛是我国珍稀牛种,具有体型高大、四肢粗壮、肌肉发达、生长快、肉质好等特点,已被国家农业部和省农业厅列为地方优良品种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牛、羊等肉制品的消费需求将逐步增长。全州草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29.05%,具有发展草食性畜牧业的资源优势。因此,应结合河谷区及两岸地区林业发展以及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建设,充分利用草山、草坡、林地、园地,发展草食性或节粮型生态养殖业。加快中覆盖度、低覆盖度草地改造,建设人工草地和饲草饲料基地,培育独龙牛、乌骨羊、黑山羊、山地鸡等特色禽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畜牧业的规模化发展。这样既符合生态建设目标,又能增加农民收入。

4.3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粮食单产水平

总体来看,怒江州是一个粮食问题尚未完全得以解决,人口仍以较大增量增长的区域。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对粮食的需求量还将增加。另外,由于退耕还林、还草以及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陡坡耕地减少。因此,应加强防洪、蓄水、引水、灌溉等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坡改梯和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增施有机肥料,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复种指数,发展林粮间作套种,充分挖掘耕地潜力。推广优良品种及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参考文献

[1]谷树忠,谢高地,刘爱民,等.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6-7.

[2]云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云南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高应新.怒江土壤[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1:85-86.

[4]郝性中.怒江州土地资源[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7.

[5]李益敏,郝性中.怒江州致贫原因及脱贫对策[J].热带地理,2008,28(01):63-67.

[6]郝性中,杨子生等.怒江州土地资源[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7:93-94.

[7]邹秀萍,齐清文,徐增让,等.怒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景观生态效应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5,19(05):147-151.

[8]邹秀萍,齐清文,姜莉莉,等.怒江流域林地景观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力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05):41-46.

[9]赵筱青,曾洪云,周晶,等.怒江流域高山峡谷区景观生态格局变化分析[J].热带地理,2007,27(03):219-223.

学习纵向展开议论高二作文 篇5

“草色遥看近却无”,人说此美源于距离。我不以为然。

美,不是因为距离。

漫步在那微微润雨后的街上,突见远方有一片葱茏、青翠欲滴的绿丛,定会怦然心动。为之惊讶、为之欣慰,更为远望上去那朦胧的“碧妆”所震撼。多么的美、多么的动人。于是,我紧紧追随那方绿意,奔向其间,准备将最赤诚的悦意倾洒期间、将最朴素的怀抱投向那葱茏一绿。

可当我满怀憧憬与希望掠向那片草色,却散落一地热情与爱慕。此处何有方才的草色,分明不过杂草几根罢了。原来如此,原来我的.葱茏一绿只是几根杂草。

难道这不是所谓距离造成的吗?

不,不是距离。

是心境。

在百花竞放的春天,成天所见便是那一簇簇“花红柳绿”,又何来对其一株的“特别眷恋”?而在严寒冬日,漫天雪白之时,无意中发现“独秀一枝”,一株傲梅驻于墙角,不见芳姿,又怎不生对其的无限怜爱与赞赏?

此谓心境不同,万物因此而变。

这个不同在于“无心”与“有意”。有意看花,花开再盛也不过几何;无心插柳,柳若成荫定惊喜万分。草色遥看无心,近看有意,其间有无,全在于此。

不管如何,由远及近,心境由平转躁、由静转动、由广转狭,便失了那最原始、朴素的胸怀,又能拿什么去品味一番草色葱茏?

葱茏草色,漫漫人生。

常听人抱怨人生无趣,不如意事常八九,充满沧桑与浮沉。

是我们离那些乐趣、如意太远么?

不,不是距离。

是心境。

有时候,我们过于看重钱财,于是我们为之忧愁;有时候,我们过于看重名声,于是我们为之烦恼;有时候,我们总觉世道不平、命途多舛,于是我们无法感受到世间欢愉与情趣……

我们在忙碌中生活,也许太在意这世上的种种,以致失得原本纯真的心境。我们常怀念儿时的欢乐,殊不知儿时只是因为心境纯朴罢了。儿时的无忧无虑,并不是因为涉世未深所致,而是因为根本会被这世间万物所迷惑。而当我们真正即将走向社会之时,我想还是不能失了那份纯真的心境。

淡泊处世,不是无意功名利禄与荣华富贵,而是在那些面前仍能拥有自己原本纯净的心境。这样的话,身边的趣味,便会如草色般“葱茏”起来。

我们涉世,不应太在意某些事物,否则会与人生中的乐事相错。

简单生活,快乐人生。

这是心境,一种感悟世事美好的心境。

不管怎样,我们与美好相隔的,不是距离,是心境。

既然如此,茫茫此路,不管山高水长,先缓一缓,收拾收拾心境,再淡然前行。然后一路发掘沿途的美好!

课堂的纵向提问 篇6

思维的出发点与问题之间是由浅入深、由易至难、由因到果的叫顺向提问。例如, 初读课文, 有哪些词语你不理解? (扫清理解的障碍) ———再读课文, 你认为哪些词句最能表现……? (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 ———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整体理解、概括课文)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指导学生观察、描述人物外貌, 并以自己为例写《于老师印象记》时, 由于是借班上课, 他针对学生对他充满好奇的心理提问:“你们想了解什么?想问老师什么?”顺应学生思维发展, 引向观察、描述人物外貌的学习目标。

2. 反问

思维的出发点与问题之间是由果到因的叫反问。针对学生的回答或思维现状反问。例如, 你怎么知道……?请你说说为什么这样认为?特级教师李吉林在教学《麻雀》时, 引导学生分析句子“他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老麻雀站的是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上, 既然是没有危险, 又为什么不能安然地站在树上?”通过这样一问, 把之所以得出这样结果的原因连结起来, 搞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正话反问的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逆向思维。例如, “猫的表现这样古怪, 作者好像不太喜欢这只猫吧?”这种提问易引起学生讨论, 教师从中发现问题, 导向目标。

纵向垄断协议解析 篇7

“进行同一种贸易活动的人们甚至为了娱乐或消遣也很少聚集在一起, 但他们聚会的结果, 往往不是阴谋对付公众便是筹划抬高价格。”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上述经典描述正是属于反垄断法中的垄断协议的情形。垄断协议即卡特尔, 也称为联合限制竞争行为, 禁止联合限制竞争制度是各国反垄断法三大基本实体制度之一。由于联合限制竞争行为的反竞争性质非常明显, 因此禁止联合限制竞争行为制度一般是反垄断法中最受关注、制裁也最严厉的部分。

垄断协议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 订立旨在妨碍、扭曲、限制竞争或贸易协议、安排、共谋、默契、协同行动等, 相互约束各自的经济活动, 形成联合力量, 对局外企业或中小企业的经济活动加以约束, 从而限制生产和投资、固定价格、瓜分市场等。它从市场行为上导致消灭或减少竞争。大多数国家将垄断协议作为最严重的竞争违法行为。

所谓联合限制竞争行为, 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 采取协议或默契等形式, 共同对特定市场的竞争加以限制的行为。相对于垄断状态而言, 联合限制竞争属于垄断行为;相对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企业集中等结构性垄断行为而言, 联合限制竞争属于非结构性垄断行为;相对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在多数情况下由单个企业所实施, 联合限制竞争则总是由双方或多方所实施, 因此它又被称为共同行为或联合行为。

垄断协议的分类

垄断协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从参与联合限制竞争的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 它可以分为横向垄断协议和纵向垄断协议。从联合限制竞争的内容来看, 它可以分为价格型垄断协议和非价格型垄断协议。其中横向垄断协议和纵向垄断协议是基本的分类。

横向垄断协议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生产或销售同一类型产品或提供同一类服务而处于相互直接竞争中的企业, 通过共谋而实施的限制竞争行为。《反垄断法》第13条规定的即为横向垄断协议。

纵向垄断协议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在同一产业中处于不同阶段而有买卖关系的企业, 通过共谋而实施的限制竞争行为。其主要类型有维持转售价格、搭售、独家经营、独占地区以及其他限制交易方营业自由的行为。纵向垄断协议规定在《反垄断法》第14条。与横向垄断协议不同, 纵向垄断协议不是发生在直接竞争者之间, 它一般是非竞争者之间达成的协议, 对于生产的社会化、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如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企业声誉以及消费者安全, 消除免费搭车现象, 促进售后服务, 增强不同品牌的同类商品间的竞争等, 它对竞争的危害相对于横向限制来说较小, 因而它在各国受到的管制程度也较小, 往往要区分不同的类型而分别对待。一般说来, 对大多数纵向垄断协议是采取合理性的具体分析方法的, 它们获得豁免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现实经济生活中, 横向垄断协议的违法性较为明显, 企业在经营中一般均会注意尽量予以避免。对于纵向垄断协议, 由于大多体现为上下游企业之间关于转售价格的约定, 而很多企业为了达成市场销售目标或维护统一的销售政策, 与分销商约定转售价格是常见的经营行为。根据我们对反垄断法的理解和处理实际争议问题的经验, 对纵向垄断协议进行以下解析, 希望能够对企业遵循反垄断法有所助益。

纵向垄断协议概述

在实践中, 纵向垄断协议主要是指经营者限定交易相对人转售价格的协议。《反垄断法》生效之前, 适用的法规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3年6月18日颁布、自2003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制止价格垄断行为暂行规定》。

《制止价格垄断行为暂行规定》第5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凭借市场支配地位, 在向经销商提供商品时强制限定其转售价格。”其中“限定其转售价格”包括固定转售价格、限定最低转售价格和限定最高转售价格三种情况。

《反垄断法》第14条规定:“禁止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下列垄断协议:

(一) 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

(二) 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

8月1日之前制定的反垄断法实施细则将会对其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具体规定。

今年8月1日前, 有效法律规定是《制止价格垄断行为暂行规定》第5条。根据该条规定, 只有具备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实施的限定转售价格行为才构成违法, “限定其转售价格”包括固定转售价格、限定最低转售价格和限定最高转售价格三种情况。其构成要件包括:

(1) 经营者具备市场支配地位;

(2) 交易对象为经销商;

(3) 实施固定转售价格、限定最低转售价格和限定最高转售价格三种行为之一。

今年8月1日后, 有效法律规定是《反垄断法》第14条。根据该条规定, 实施限定转售价格行为不以经营者是否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为前提, 限定转售价格包括固定转售价格和限定最低转售价格两种, 限定最高转售价格不再构成违法行为。《制止价格垄断行为暂行规定》第5条因与《反垄断法》第14条规定不一致, 根据《立法法》有关法规效力等级的规定, 今年8月1日后以《反垄断法》第14条规定为准。根据《反垄断法》第14条及适用合理原则的反垄断法原理, 其构成要件包括:

(1) 交易对象为交易相对人 (包括经销商在内) ;

(2) 实施固定转售价格、限定最低转售价格两种行为之一;

(3) 客观上造成了排除、限制市场竞争的影响。

《反垄断法》第十四条解析

去年8月30日颁布、将于今年8月1日实施的《反垄断法》第十四条是关于纵向垄断协议的规定。

第十四条禁止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下列垄断协议:

(一) 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

(二) 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

(三) 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

纵向协议是指在生产或者销售过程中处于不同阶段的经营者之间 (如生产商与批发商之间、批发商与零售商之间等) 达成的协议。由于纵向协议的经营者之间多数为不具有竞争关系的上下游经营者, 《反垄断法》第十四条对纵向垄断协议界定为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之间达成的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

相互之间没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的纵向协议, 除少数涉及价格的协议外, 多数不会排除、限制竞争, 因而不属于反垄断法所规制的垄断协议。比如, 生产商与销售商签订的在一定区域内的独家销售协议, 其排除了在该区域其他销售商销售该生产商生产的该种商品的行为, 实际上排除了品牌内的竞争;但另一方面, 该协议并不能排除其他生产商与其他销售商签订独家销售协议, 因此, 独家销售协议虽然排除了品牌内的竞争, 但没有排除甚至加剧了品牌间的竞争, 并最终使消费者受益。考虑到多数纵向协议对竞争的危害不向横向协议那么直接或者明显, 实践中许多国家对其采取合理分析原则。但是, 对涉及价格内容的纵向协议, 多数情况下采取本身违法原则。涉及价格内容的纵向协议主要包括:

1.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固定转售商品价格协议, 与横向垄断协议中的固定价格协议一样, 是最为严重的反竞争行为。

2.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高价格或者最低价格。限制最高转售价格, 即限制了销售商的涨价幅度, 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利益。同时, 也可以使销售商在最高限价和批发价或者出厂价之间竞争。因此, 许多国家对其采取合理分析原则, 通过分析该协议是否排除、限制竞争而判断是否属于垄断协议。而限制最低转售价格, 不利于保护消费者利益, 因此, 许多国家对其采取本身违法原则, 将其作为反垄断法规制的对象。

《反垄断法》第十四条只对涉及价格的纵向垄断协议类型作了规定, 即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和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同时, 考虑到实践中情况非常复杂, 本条第 (三) 项规定了兜底条款, 即授权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对本条列举之外的纵向协议是否属于本法规定的垄断协议作出认定。对此, 将可能在未来有关反垄断法实施细则中予以确定。

纵向垄断协议的豁免

垄断协议的豁免, 是指经营者之间的协议、决议或者其他协同行为, 虽然有排除、限制竞争的影响, 但该类协议在其他方面所带来的好处要大于其对竞争的不利影响, 因此法律规定对其豁免, 即排除适用反垄断法的规定。豁免制度是利益衡量的结果, 即从经济效果和对限制竞争的影响进行利益对比, 在“利大于弊”时, 对该垄断协议排除适用反垄断法。

纵向限制竞争协议对于市场交易和经济发展还是具有其明显的积极意义的。首先, 这种协议更加有利于推动企业进入市场, 尤其是在推动企业进入外国市场方面。如果一个国家的商品或者服务要进入另一个国家的市场, 生产商一般需要花费比进入国内市场更大的投资, 包括支付克服一些国际贸易中存在之风险的花费, 等等。而生产商通过和销售商订立纵向限制竞争协议则可以为企业进入外国市场提供一定的保障, 减少进入市场的成本。其次, 这种协议可以减少生产商和销售商的成本。生产商在一定地域内给个别销售商独家销售产品的权利, 使该企业努力推销这种商品, 尽量减少商品的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 防止了其他销售商搭便车的行为, 这样对生产商、销售商和消费者各方都是有利的。再次, 能够实现转售价格的稳定, 客观上保护了消费者的利益。纵向限制竞争协议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为供应商对销售商的转售价格进行限制, 这种纵向的价格限制协议有利于防止价格在销售过程中的过分抬高或暴涨, 对稳定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利益都是有力的。最后, 纵向限制竞争协议有助于提高商品的售前、售后服务和相关服务的质量。所以, 中国也规定了对纵向垄断协议的豁免制度。

《反垄断法》第十五条规定对以下垄断协议予以豁免:

1.为改进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的。改进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 可以提高生产率, 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消费者利益, 所以本项规定为上述目的达成的垄断协议可以豁免。

2.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进效率, 统一产品规格、标准或者实行专业化分工的。统一产品的规格、标准, 主要是指经营者对各种原材料、半成品或者成品在性能、规格、质量、等级等方面规定统一要求, 使商品之间具有可替代性和兼容性;实行专业化分工, 是指经营者发挥各自专长, 分工协作, 使他们从生产多种商品的全能型企业转变为专门化企业, 由此实现经济合理化。

3.为提高中小经营者经营效率, 增强中小经营者竞争力的。相对于大企业, 中小企业处于弱势, 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4.为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救灾救助等社会公共利益的。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救灾救助等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有利于社会的持续发展, 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利益。

5.因经济不景气, 为缓解销售量严重下降或者生产明显过剩的。这主要是针对特定经济时期作的规定。在经济不景气时, 市场会严重供大于求, 造成销售量大幅度下降, 出现生产大量过剩现象。在这种特定情况下, 对经营者达成的限制产量或者销量等垄断协议予以豁免, 有利于避免对社会资源造成巨大损害, 有有利于避免造成大量失业, 有利于经济的恢复。

6.为保障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中的正当利益的。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主要是指商品的进出口和劳务输出等活动。

7.法律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对于其他情形, 有赖于在未来的反垄断法实施细则中予以明确。

对于纵向垄断协议, 大多体现为上下游企业之间关于转售价格的约定, 企业为了达成市场目标或维护统一的销售政策, 互相约定转售价格是常见的经营行业。

相关链接:

反垄断立法12年艰难历程

·1994年, 由商务部负责起草和调研工作, 被列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

·1998年, 再次被列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

·2003年12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又将该法列入十届全国人大立法规划。

·2004年, 国务院将该法列入立法计划。

·2005年2月, 《反垄断法》又一次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列入立法计划。

·2005年12月, 商务部称《反垄断法》修改审查已获较大进展。

·2006年6月7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 (草案) 》

·2007年8月30日, 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反垄断法》。

【纵向特征】推荐阅读:

纵向数据07-14

纵向观察09-14

纵向变化09-27

纵向结构09-29

纵向刚度11-01

纵向管理11-17

纵向关系11-25

纵向支部12-11

纵向整合01-04

纵向对比01-04

上一篇:行为救济下一篇:可行性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