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涂片检查(精选4篇)
血涂片检查 篇1
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是血液细胞学检查的基本方法, 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 特别是对于各种血液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1,2,3]。近年来, 随着血细胞分析仪的广泛应用, 血涂片的观察也可作为判断仪器检查结果的简易方法。血涂片的制作是一个基本实验操作, 制作出染色清晰、对比鲜明的血涂片是人们一直追求的目标。染色的好坏固然与涂片的好坏有关, 但染色方法的选择对染色效果是至关重要的。血涂片染色[4]是医学检验中最常用、最重要的项目, 染色剂中染料的质量, 特别是天青B的含量可直接影响染色结果。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 (ICSH) [5]推荐罗 (Romanowsky) 氏染色法, 试剂成分为天青B和伊红Y。天青B试剂难得, 而且价格较高, 至今未在国内实验室普及。目前, 我国使用较多的是瑞氏染色法 (Wright staining) , 有的使用姬氏染色法 (Giemsa staining) 或瑞-姬混合染色法 (Wright-Giemsa staining) , 另外还有血细胞快速染色法和罗曼斯基染色法 (Romanowsky staining) [6]。为了筛选出比较理想的血涂片染色方法, 试验分别采用上述5种染色方法对动物血涂片进行染色, 根据染色时间长短、层次对比、结构完整性、结构清晰度、分辨难易来判定染色方法的优缺点, 最终找出比较理想的方法。
1 材料
羊血, 采自西南大学牧场;瑞氏染料粉末、吉姆萨粉末、伊红、天青、亚甲蓝等, 购自邢台泽明化工染料有限公司;酸度计, 北京华瑞博远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2 方法
2.1 染色液的准备
2.1.1 瑞氏染色液
参照刘广文等[7]报道的方法, 并有所改进。
2.1.2 姬姆萨染色液
参照《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指导》[8]进行, 并有所改进。
2.1.3 瑞-姬混合染色液
参照陈筠[9]报道的方法, 并有所改进。
2.1.4 血细胞快速染色液
甲液:伊红Y 1 g, 氯化钠9 g, 苯酚40 mL, 加纯化水至1 000 mL, 溶解。乙液:亚甲蓝1 g, 天青Ⅰ1 g, 加纯化水至1 000 mL, 溶解。
2.1.5 罗曼斯基染色液
Ⅰ液:美蓝0.225 g, 天青B 0.425 g, 伊红0.325 g, 溶解于500 mL 1∶1甘油甲醇。Ⅱ液:0.001 32 mol/L的磷酸盐缓冲液 (pH值为6.4~6.8) 。
2.2 载玻片的准备
试验前一定要将载玻片浸泡在75%的乙醇溶液中, 在擦净和充分干燥后方可使用。作为推片的载玻片, 与血滴接触的边缘一定要平整光滑。
2.3 采血
采集羊血液 (加抗凝剂EDTA) 进行涂片, 自然干燥后用甲醇固定。
2.4 血涂片的制作
取抗凝血1滴, 置载玻片一端, 取另一边缘光滑的推片, 放在血滴前面慢慢后移, 接触血滴后稍停。血液即沿推片散开, 将推片与载片保持30~45°角, 向前平稳均匀推动推片, 载片上便留下一层薄血膜。血涂片制成后, 立即在空气中挥动, 使其迅速干燥, 以免血细胞变形。血膜干燥后, 用铅笔在载玻片上血膜的一侧写上动物名称以及染色方法编号。一张良好的血片厚度要适宜, 头体尾要明显, 细胞分布要均匀, 膜的边缘要整齐, 并留有一定的空隙。涂片时, 血滴愈大, 角度愈大, 推片速度愈快则血膜愈厚, 反之血膜愈薄。太薄的血膜片50%的白细胞集中于边缘或尾部, 不利于白细胞的观察。如果血膜分布不匀, 可能是推片不整齐、用力不均匀、载片不清洁所致。
2.5 染色方法
2.5.1 瑞氏染色法
将自然干燥的血涂片置于水平支架上, 滴瑞氏染液至覆盖血膜为止, 染色1~2 min, 加等量磷酸盐缓冲液轻轻吹动, 使之混匀, 5 min后用纯化水冲洗, 自然干燥, 镜检。
2.5.2 姬姆萨染色法
干燥的血涂片经甲醇固定后, 直立于姬姆萨染液缸中, 60 min后取出镜检。
2.5.3 瑞-姬混合染色法
将自然干燥的血涂片置于水平支架上, 滴瑞-姬混合染色液至覆盖血膜为止, 染色10 min, 冲洗, 镜检。
2.5.4 血细胞快速染色法
将血涂片浸入甲液5~10 s, 水洗, 再浸入乙液10~15 s, 水洗, 镜检。
2.5.5 罗曼斯基染色法
取10 mL的Ⅰ液用50 mLⅡ液稀释, 染色10 min。
2.6 染色效果的评价
血涂片染色效果的判断参照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 (ICSH) 标准和Schenk标准[10]。
染色时间以短为佳。细胞浆、细胞核、颗粒着色好, 结构显示清晰, 着色鲜艳, 对比鲜明, 无污染, 无沉渣, 评定为优。
3 结果
3.1 染色结果观察
在观察染色标本时, 首先用肉眼对颜色进行观察。高倍镜下观察血涂片制备和染色是否良好, 细胞分布是否均匀, 最后对血涂片的体尾交界的区域进行观察, 选择细胞分布均匀、不重叠、标本不太厚、容易观察的地方进行油镜观察。在油镜下主要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嗜酸、嗜中、嗜碱颗粒的结构是否清晰。最后挑选出典型涂片进行数码拍照。
3.1.1 瑞氏染色法
红细胞呈桔红色, 白细胞核呈紫红色, 中性颗粒呈浅红色, 嗜酸性颗粒呈桔红色, 淋巴细胞胞质呈浅蓝色, 单核细胞胞质呈蓝灰色 (见175页彩图1) 。
3.1.2 姬姆萨染色法
红细胞呈浅紫红色, 白细胞核呈紫蓝色, 中性颗粒呈浅红色, 嗜酸性颗粒呈桔红色, 淋巴细胞胞质呈浅蓝色, 单核细胞胞质呈灰蓝色 (见175页彩图2) 。
3.1.3 瑞-姬混合染色法
红细胞呈紫红色, 白细胞核呈蓝紫色, 中性颗粒呈浅红色, 嗜酸性颗粒呈桔红色, 淋巴细胞胞质呈浅蓝色, 单核细胞胞质呈蓝灰色 (见175页彩图3) 。
3.1.4 血细胞快速染色法
红细胞呈粉红色碟状, 立体感强, 淡染区明显, 白细胞浆呈现各种特有色彩, 嗜酸、嗜碱颗粒分明, 细胞核淡染, 背景清晰、无沉渣 (见175页彩图4) 。
3.1.5 罗曼斯基染色法
红细胞呈粉红色, 白细胞核呈蓝色, 细胞质染色浅, 嗜酸、嗜碱颗粒分明 (见175页彩图5) 。
3.2 染色结果比较 (见表1)
4 讨论
1) 血涂片染色是血细胞形态学观察的重要技术, 染色效果直接影响血细胞形态学辨认及疾病诊断。正常情况下, 染色时间与染色液浓度、室温及细胞多少关系密切, 即染液愈浓, 室温愈低, 细胞愈多, 则所需的染色时间愈长。因此, 要想染出结果比较理想的血涂片, 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必要时于冲洗前在低倍镜下观察有核细胞是否染色清楚, 核着色是否分明。
2) 染色结果表明, 瑞-姬混合染色法效果是最好的。该法是对瑞氏染色法和姬姆萨染色法的互补, 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研究[11,12,13,14,15,16]。由175图彩图3可见, 瑞-姬混合染色法染出的细胞浆、细胞核、颗粒着色好, 结构清晰, 无沉渣, 染色时间短, 但染色液变性快、易污染。
瑞氏染色法简单快速, 由175页彩图1可见染色效果也较好, 但染色过程中经常出现颗粒杂质, 从而影响观察。
姬姆萨染色法着色效果好, 但染色所需时间较长, 染色液无法做到现配现用, 需放置较长时间。由175页彩图2可见姬姆萨染色效果并不是太理想, 首先可能是由于配制的染色液放置的时间太短, 造成染色效果不佳;其次是用pH值为6.4的缓冲液稀释姬姆萨原液, 使染色结果着色浅。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用pH值大于6.7的缓冲液稀释时着色深。
血细胞快速染色法是用于医学检验中血细胞分类与异常细胞观察前的染色, 由175页彩图4可见该法染色效果较好, 且染色快速, 适用于临床的快速诊断。
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罗曼斯基 (Romanowsky) 染色法为标准染色法[17,18]。由175页彩图5可见, 标准化的罗曼斯基染色法染出的细胞浆着色较差, 细胞核和颗粒着色好, 结构清晰, 染色时间短, 无沉渣, 是一种很好的染色方法, 但限于天青B染料难得且价格昂贵, 尚未在国内外普及。
在分析试验结果时, 由于视野中红细胞和中性分叶粒细胞最多, 所以5种染色方法均选择含这2种细胞的视野观察比较其细胞浆、细胞核、颗粒和结构。由175页彩图1~5也可以看到, 部分红细胞已变形, 可能是由于在采血时加的抗凝剂的量不适当造成的。在进行类似试验时, 最好不加抗凝剂。本试验需要较多的血涂片, 涂片时间较长, 必须加抗凝剂。
3) 在染色过程中发现, 未干透的血膜不能染色, 否则染色时容易脱落。血涂片应在制片后1 h内染色或在1 h内用无水甲醇 (含水量<3%) 固定后染色。所加染色液应适量, 过少则易蒸发沉淀, 一旦染料沉积在血涂片上, 则不易冲掉, 使细胞深染不易检查。染色时间的长短与染色液的浓度、染色时温度及血细胞多少有关。染色时间与染液浓度、染色时温度成反比;染色时间与细胞数量成正比。镜检前, 应先在低倍镜下观察有核细胞是否染色清楚, 核质是否分明。更换染液时, 每批染色液和缓冲液均需试染, 以掌握染色时间。冲洗时不能先倒掉染液, 应以流水冲洗, 以防染料沉着在血涂片上。时间不能过久, 以防脱色。冲洗完的血涂片应立放于支架上, 防止剩余水分浸泡脱色。如血涂片上有染料颗粒沉积, 可用甲醇溶解, 但需立即用水冲掉甲醇, 以免脱色。染色过淡, 可以复染, 复染时应先加缓冲液, 创造良好染色环境, 而后加染液, 或加染液与缓冲液的混合液, 不可先加染液。染色过深可用水冲洗或浸泡一定时间, 也可用甲醇脱色。血细胞中的各种有机物质, 特别是蛋白质, 对染色环境中氢离子浓度十分敏感。染色环境偏酸, 增强伊红着色, 红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偏红, 细胞核呈淡蓝色或不着色;染色环境偏碱, 增强天青着色, 所有细胞呈灰蓝色, 颗粒深暗。嗜酸颗粒呈暗褐色, 甚至棕黑色;中性颗粒偏粗, 呈紫黑色。遇此种情况应更换缓冲液。新配制的染色液偏碱, 染色效果较差, 应在室温下贮存一定时间, 待美蓝逐渐转变为天青B后方可使用。染色液的质量好坏除用血涂片实际染色效果评价外, 还可采用吸光度比值 (ratio of absorption, RA) 来评价。
血涂片检查 篇2
学号:
实验报告
说明:
1、实验报告务必独完成,对抄袭者将按不及格处理;
2、实验报告的格式请按下面的各项要求来填写,不要改动;
3、正文字体统一用“仿宋-GB2312”、,小四号,单倍行距,小标题加黑;
4、下面的“替换这里”字体底纹在完成后去除;
5、实验报告按时上传,上传时文件名统一按照网上说明来命名; 实验名称:血涂片制作和白细胞分类/ABO血型鉴定
同组姓名: 实验日期:4.13 室 温: 气 压: 成 绩: 教 师:
一、实验结果
(一)观察到的红细胞、白细胞
(1)单核细胞
(2)淋巴细胞
(3)嗜中性细胞
(4)嗜酸性细胞
(二)ABO血型鉴定结果
将本人血液加入到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中后均不发生凝集反应,加入到抗B凝集素中后颜色为血液原来的鲜红颜色;加到抗A凝集素后颜色变深但无凝血反应。
二、分析与讨论
(1)红细胞、白细胞的观察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而血细胞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红细胞数量最多,约占全血体积的45%,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中央凹的圆盘状。在油镜下观察红细胞,首先在数量上它占绝对优势,分布均匀,其次呈红色的圆形或椭球形。图片中数量最多的红色圆球形细胞便是红细胞。而白细胞和血小板所占体积不足1%。对白细胞进行瑞氏染色后根据细胞的染色特征,可将其分为两大类:1.颗粒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2.无颗粒细胞:淋巴细胞核单核细胞。其中嗜中性粒细胞细胞大小约10-12μm,核多分叶2-5叶或不分叶为杆状,颗粒细小,紫红色,约占白细胞的50%-70%;嗜酸性粒细胞细胞大小约10-15μm,核常分为2叶,颗粒粗大,分布均匀,桔红色,约占白细胞的0.5%-3%;嗜碱性粒细胞10-12μm核常呈S形(十分肥大)或不规则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匀, 紫蓝色,约占白细胞的 0%-1%,数量极少,因此找到它需要运气、知识和眼力;淋巴细胞分大中小6-12μm以6-8μm居多,核圆或随圆形,很少,天蓝色,约占白细胞的20%-30%;单核细胞染色质致密,深紫色,大小约14-20μm,肾形或马蹄形,胞质多常染成浅灰蓝色,染色质疏松,着色较浅约占白细胞的3%-8%。白细胞的数量随不同的生理状态会有较大的波动,在实验观察中,以嗜中性粒细胞数最多,其次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细胞均只发现一个而嗜碱性细胞没发现。在观察白细胞类型时,首先观察是否存在颗粒,若无颗粒主要根据核质比,大的为淋巴细胞和核的形状马蹄型为单核细胞;若有颗粒则根据核的分叶数、形状;颗粒大小、颜色、以及颜色深浅综合来判断嗜中性粒细胞(核分多叶、细小的紫色颗粒、颜色深)、嗜酸性粒细胞(核分两叶、颗粒明显较嗜中性粒细胞粗大且颗粒呈桔红色,显微镜下看上去亮晶晶的)和嗜碱性粒细胞(没观察到)。
(2)ABO血型鉴定
人类红细胞膜上存在不同的特异糖蛋白抗原—凝集原,也存在于其它血细胞和一般组织细胞上,而血浆中存在着不与自身凝集原发生反应的凝集素,凝集原会与相应的凝集素发生凝集反应,使红细胞凝集成团,不能分开,红细胞破裂产生溶血。因此可用标准血清鉴定未知血型。在白瓷板上滴加抗A和抗B凝集素,然后加入本人血液,若与抗A凝集素反应产生沉淀而与抗B凝集素不反应则血型为A型;若与抗B凝集素反应产生沉淀而与抗A凝集素不反应则血型为B型;若均与抗A、抗B凝集素发生反应产生沉淀则血型为AB型;若均不与抗A、抗B凝集素反应则血型为O型。实际实验中,在加入本人血液后,血液与抗A、抗B凝集素反应均无沉淀,但加入到抗A凝集素中后呈深色,而加到抗B凝集素中呈鲜红色。理论上不发生反应应呈鲜红色,颜色变深可能与pH值有关。
三、结论
(1)本人找到了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血涂片检查 篇3
【关键词】 血涂片;血常规检查;分析
血涂片显微镜检查血液细胞是医学上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并且这种方法在对血液细胞的检查上运用的非常广泛,对于很多种血液疾病的诊断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当然其自身也有相应的缺点,由于其血片的制备和染色不是很好,这样就会导致细胞的鉴别出现不准确1。白细胞分类计数是血常规检测的重要项目。现如今很多检验员对于自动化血液分析仪的计数原理等等的了解和掌握不足,并且对于血涂片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所以会常常出现错误诊断的情况发生。在本次研究中将选取我院住院病人经过化验的400例正常标本,作为观察组,以1000例异常标本作为对照组。对这两组标本进行分析对比。现将结构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0年10月到2011年10月的住院病人经过化验的400例正常标本以及1000例异常标本,对这些标本进行血涂片检查。
1.2 方法 对于检测的一起需要医护人员每天护理和保养,确保在使用时准确正常工作。对对照组的1000例标本进行血涂片油镜下观察;而对观察组的400例标本在血涂片油镜下观察后进行染色。将血液检测仪上结果正常但是在血涂片检查中异常的视为假阴性,反之则为假阳性,对于两组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2 结 果
在观察组中的400例血涂片检查中,发现有6例异常,假阴性率为1.5%;而在对照组中的1000例血涂片检查中发现473例正常,假阳性率为47.2%。
3 结 论
现如今医院大多采用血液检测仪来对细胞进行检测而忽视了血涂片的检测。血液分析仪能够根据标本细胞的大小和分布以及相互之间的比例来诊断是否进行报警,然而这样不能够分析出细胞异常的具体原因2。所以结合血涂片检测细胞对于诊断血液病是非常关键的。血液分析仪在检测N%不断增加时,应该进行血涂片检查,仔细观察细胞中是否有中毒颗粒、空泡以及核左移的现象出现。如果发现则表明患者有严重的感染或者是恶性肿瘤等等疾病。如果患者时老年人,此时需要格外注意的是患者是否有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以及白血病。
总而言之,血液分析仪对于全细胞计数分析来说仅仅是一种过筛的方法,如果出现异常的情况,这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还是不够准确,此时就需要采用血涂片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检测。近来有很多医院都遭到患者的投诉。其主要原因是检验人员的对于血液分析仪没有完全掌握,对血涂片过于忽视,再加上检测人员每天的工作量都很大,常常因为害怕繁琐重复检测而忽略血涂片检测。还有很多检验人员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对于细胞认识度不够,所以不能较为准确的反应出患者的真实情况。所以血涂片检测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冬蕊,张志琴,严国栋,等.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8):266—267.
血涂片铁染色在贫血诊断中的应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门诊和住院的患者中血红蛋白低于100 g/L的患者共268例,其中男132例,女136例。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的1岁。
1.2 试剂
200 g/L亚铁氰化钾溶液、浓盐酸、20%核固红。
1.3方法
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制作一张头、体、尾分明的血涂片,干后用甲醇固定10 min,水洗待干后,加200 g/L亚铁氰化钾溶液和浓盐酸混合液(200 g/L亚铁氰化钾溶液5份加浓盐酸1份)适量,染色30 min,自来水冲洗,干后用核固红复染30 min,自来水冲洗,干后油镜检查。
2 结果
在268例贫血患者的血涂片染色中,铁染色明显减少或阴性的占88例,后经临床骨髓穿刺确诊为缺铁性贫血的67例、铁利用障碍的3例,符合率为79.5%。细胞内铁正常或铁粒幼细胞增多的110例,确诊为其他类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的62例,符合率为56.3%。确诊为其他急、慢性白血病的48例。缺铁性贫血与骨髓穿刺的符合率较好。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