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手段

2024-11-06

艺术手段(共10篇)

艺术手段 篇1

电视节目制作技术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 特别是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 给人们的思维带来了多方面的改变。电子、数字、计算机这些看上去从来与艺术不相干的词汇涌现在致力于学习艺术的人们面前, 反之, 色彩、层次、景深、动画等等一系列词汇, 同样也摆在了技术人员的面前。在工作中由于缺乏艺术素养而造成艺术灵感的匮乏常常使他与之合作者的创意人员不知所措的例子很多。所以, 我认为在电视节目制作里艺术人员的艺术创作灵感和制作技术手段是密不可分的。

一、技术进步为电视艺术插上翅膀

科学技术是电视节目制作的后盾。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电视技术的发展, 电视技术的发展又必然增添和丰富了电视艺术的创作手段和表现力。实践证明, 技术和艺术结合得越完美, 节目就越吸引观众的眼球。众所周知:新旧版《西游记》、《红楼梦》等四大名著的画面创作都很好地体现了制作技术和艺术巧妙结合的进步。

当今, 公众对视觉的要求越来越高, 从事艺术创作人员的构思, 必须通过准确地控制和掌握一套技术制作系统才能实现。如:湛江市于2004年6月7日启动了“千官扶千村, 万干扶万户”工程, 固本强基工作队直赴基层, 我们也随之深入到老百姓当中, 与他们同吃同住。我们在制作节目时, 特意在结尾部分选择了王宏伟演唱的《儿行千里》为过渡音乐, 渲染主题。同时, 把“离别”时老百姓与“工作队”相拥而哭的画面加以艺术化, 速度变慢, 镜头美化, 经过后期的技术与艺术合成, 充分展现出良好的视听效果。最终该片荣获2005年度广东新闻奖一等奖。

二、技术与艺术相辅相成

在节目艺术设计和制作过程中, 只有把艺术与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同时, 设计者与制作者的密切协作, 才能不断创新, 制作出丰富多彩的、令人神往的节目。如:中央台在形象艺术片《墨舞》续篇的制作中, 导演想用书法艺术来代替舞蹈, 鉴于此段舞蹈与音乐的节奏比较柔和, 而表现的书法又如行云流水般地流畅, 技术制作人员考虑到如果采用硬切、多分格或飞来飞去的手法, 未免显得生硬、凌乱, 所以便向导演建议采用A、B面翻转的表观手法、 (A面是书法, B面是舞蹈) 让几幅书法如雪花一样从上往下徐徐飘落, 并不偏离“舞也是字, 字也是舞”的主题, 导演欣然采纳, 增添了该片的艺术感染力。事实证明, 电视节目制作确确实实是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产物, 可以说没有技术设备做基础, 没有技术制作人员和艺术创作人员的密切配合就没有精彩电视节目的产生。

三、基于技术的艺术化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盲目追求电影效果

A.比如有的艺术创作人员盲目追求电影中的大场面, 且不知小小的电视屏幕根本显现不出电影大屏幕的效果。甚至有些片子追求宽屏幕的效果, 上下再遮掉一部分, 就会造成屏幕浪费。B.盲目追求电影中的高反差效果, 且不知电影胶片的宽容度高 (反差能达到100多级) , 而电视设备的宽容度低 (反差仅能达到40多级) 。C.摄像师喜欢在摄像机镜头上加柔光镜, 当没有柔光镜时, 就用女士们穿的尼龙丝袜子蒙在镜头上, 如果个别镜头、个别场景这样处理还能容忍, 要是整部片子都加柔光, 观众在收看时肯定会感到头昏脑胀。D.盲目施放人工烟雾, 使本来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 变得烟雾缭绕、模模糊糊。以上所述都是在电影中常用的手法, 不否认这些手法在电影中能呈现出良好的效果, 但是在电视片子中就有可能带来负面效果。

2. 技术、艺术观点单纯

有些艺术创作人员只注重片子的整体结构, 而对日益发展变化的新技术、新设备不了解, 对技术设备的艺术功能更不了解, 因而对技术的作用重视不够。实际上一部优秀的作品, 都有着强大的技术系统做基础。就拿摄影师来说吧, 在节目组是主创部门, 职称属于艺术系列, 但是摄影师的工作却是技术性的, 需要经常和摄影机打交道。如果摄影师只满足艺术感觉, 而不会操作这些设备, 无论如何也创作不出好的作品。相反, 如果对设备操作得非常熟练, 而没有艺术感觉, 也不会创作出好的作品。例如:我们各县、市 (区) 都有通讯员, 有的有着很好的美术基础, 对于构图、取景等都有非常不错的艺术美感。可惜他们对摄像机的操作性能不熟练, 同时, 对电视语言运用知识较为缺乏, 结果送上来的片子素材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从事电视节目制作的技术人员不仅要参加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 还需要负责设备安全和技术质量把关。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 技术制作人员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 尽管技术制作人员从事了大量的艺术创作工作, 却往往不能被人认可。但也有各自的特点, 如果电视制作完全套用电影的制作模式和管理体制, 就会严重阻碍电视制作人员的创作热情和积极性。

3. 工艺和体制观念要更新

先进的技术系统需要有先进的管理模式, 特别是在制作工艺、人员配置、利益分配等方面更需要有相应的改进。从传统系统到网络系统, 从单兵作战到协同作战是一个飞跃, 需要有一段适应过程, 需要更新观念, 需要知识更新。对管理者来说还需要根据所面临的新事物, 尽快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合理的配套管理措施, 只有这样, 才有利于促进电视节目健康发展。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王伟国教授曾多次强调, 中国电视制作中心应该始终高举三面旗帜, 即文化旗帜、艺术旗帜、技术旗帜。文化旗帜就是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艺术和技术旗帜是评价电视剧成败的标准, 没有好的艺术质量和技术质量就不能算优秀电视剧。可见, 技术和艺术的密切结合是大势所趋, 也是广大电视剧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和共同呼声。■

新谈判手段:情绪管理的艺术 篇2

但是,真正让这场模拟变得有趣的并非谈判细节,而是在练习开始前,有一方会收到绝密指示:“请在谈判开始时表现得很愤怒。愤怒情绪至少持续10分钟。”接下来还会有表现愤怒的一系列具体指示,比如打断对方、使用“不公平”或者“不合理”等词汇、人身攻击以及提高音量等。

在谈判开始前,我要求学生在大楼各处分散开,这样他们就无法看到其他人的表现。随后,我会在每组学生谈判时从旁观察。尽管一些学生不太自然,但很多人非常擅长伪装愤怒情绪。他们会在对方面前不停晃动手指,还会频频踱步。我从未见过双方发生肢体冲突,但有过一触即发的情况。而那些未收到指示的谈判方中,一些人试图平息对方的怒气,还有一些被对方激怒。情绪反应升级的速度之快令人惊讶。30分钟后,当我带领大家回到教室时,仍有学生冲着对方叫嚷或者难以置信地不停摇头。

在简报中,我们对双方进行了问卷调查,以确定他们的愤怒程度和解决问题时的表现。通常越愤怒的一方,谈判最终结果越糟——可能面临诉讼或僵局(零协议)。一旦我告诉大家谈判开始前的指示,讨论总会得出一个关键结论:愤怒就像给谈判扔下一颗炸弹,可能会对结果产生深远影响。

谈判中的心理作用

20年前,几乎没有研究人员过多关注情绪对谈判的影响。情绪对克服谈判中的冲突、达成协议以及创造价值到底有何作用?谈判学家重点关注的是战略和战术——特别是双方寻找替代方案、利用筹码,以及报价和还价的艺术。

对谈判的科学理解通常倾向于回归协议的交易本质——如何在过程中获得最多收益。专家即使关注谈判中的心理作用,也会将重点放在氛围和非具体的情绪上——比如整个谈判给人的感觉是积极还是消极,这对行为的影响是什么。

但是在过去10年间,研究人员开始研究具体情绪对谈判者行为的影响。他们研究了当人们在谈判中感到和通过言行表现出上述情绪时的差别。对交易味道没那么明显的谈判和双方致力于建立长久关系的谈判来说,了解情绪的作用更加重要。

事实证明这个研究方向很有用。我们都有调节情绪的能力,而在这方面的具体方法可以帮我们极大提高这种能力。我们也能控制自己情感的表达程度——此外,隐藏(或强调)某种情绪可能会成为你的优势,因此我们提供了一些这方面的具体方法。比如研究显示,谈判者看上去焦虑或感到焦虑会导致令人失望的谈判结果。有焦虑倾向的人在谈合作时,可以在对方面前采用一些方法缓解紧张或隐藏焦虑情绪。

接下来我将讨论一些在谈判中双方常常感受到的情绪,并分享应对之策。焦虑是在谈判开始前或者初期最常出现的情绪。在激烈的讨论中我们更容易感到愤怒或兴奋,而结束后我们又极可能感到失望、悲伤或遗憾。

焦虑对谈判的影响

焦虑是人们面对威胁性刺激,特别是面对有可能产生不良结果的异常情况时,陷入压力中的状态。愤怒可能会导致矛盾升级(面对危机时“战斗或逃跑”反应中的“战斗”状态);而焦虑会刺激“逃跑”开关,让人们想逃离现场。

在谈判中,耐心和韧性是极大的优势,想逃跑的冲动会起反作用。但是,在谈判中焦虑的负作用不止于此。在近期研究中,我希望弄清焦虑是否会降低谈判者的期待和抱负,在第一次报价时过分保守——这样谈判结果肯定不会太好。

2 0 1 1年,我和莫里斯·施伟策(MauriceSchweitzer)一起研究了焦虑对谈判的影响。首先我们让185名白领预测他们在3种情况下的情绪反应:和陌生人谈判、购车谈判和加薪谈判。在面对陌生人或要求加薪时,焦虑是大家预测会出现的主要情绪。而在购车谈判中,焦虑排第二,兴奋排第一。

为了理解焦虑情绪对谈判者的影响,我们让另外136名参与者签订一份电话合同,谈判事项包括价格、售后服务期限以及合同时效。我们让一半参与者不断聆听来自电影《惊魂记》中的3分钟恐怖音乐,另一半则聆听亨德尔创作的欢快音乐。(研究人员称这种情况为“附带”情绪控制,这种控制力异常强大。《惊魂记》的音乐实在让人难以忍受:一些人手心开始出汗,另一些人则变得坐立难安。)在这个实验和其他3个实验中,我们发现焦虑对人们谈判的方式有重大影响。人们在焦虑时的第一次报价较弱,对方无论有何举动都会迅速回应,而且可能更早退出谈判(尽管指令明确警告,过早退出谈判会降低从中获得的价值)。与情绪平静的人相比,焦虑谈判者最终协议的收入要低12%。我们也在其中发现了值得注意的一件事:在调查中对自己的谈判才能更自信的人,较少受到焦虑情绪的影响。

实验让我们看到了当人们感到焦虑时会发生什么。但是当他们向对手明确表达出焦虑,并告诉对方自己紧张(或脆弱)时又会如何呢?2012年,弗兰切斯卡·吉诺(Francesca Gino)、莫里斯·施伟策和我共同完成了8项实验,试图找出当人们能够向他人征求建议时,焦虑的谈判者会如何表现。我们发现,相对那些不焦虑的人,感到焦虑的人会较为缺乏自信,做决定时要更多参考他人意见,对建议的判断力较差。

无论研究还是实践,都告诉我们一个明确的事实:在谈判中要尽最大努力克服焦虑情绪。那么要如何做到呢?——培训、练习、预演,以及不断打磨谈判技巧。焦虑通常是对异常刺激的反应,你对刺激越熟悉,越容易放松应对,焦虑感越少。

虽然很多人参加谈判课是为了学习战略和技巧,但其中一个重要好处的确是通过在刺激和练习中不断熟悉讨价还价的过程,从而适应这种感觉。谈判最终会像例行公事一样,他们也就不会产生那么多焦虑情绪。

nlc202309091047

另外一个减少焦虑的有效策略是寻找外援替你谈判。第三方的谈判专家往往没那么焦虑,因为他们技巧更娴熟,熟悉流程,也没有你那么患得患失。将谈判外包听上去像是在逃避,却在很多行业被广泛使用。购房者和售房者会通过中介完成部分谈判过程;运动员、作家、演员甚至一些企业主管也会通过代理人完成合同。尽管这种方法需要花钱,但谈判结果中获取的更多优惠足以抵消这部分花费。焦虑的谈判者也许是从中受益最多的人(因为在不舒服的环境下,焦虑情绪特别难以调节)。在出现其他消极情绪时,这种策略也很有用。

管理愤怒

愤怒和焦虑一样都是消极情绪。但愤怒和焦虑不同,它并不关注自我而是指向他人。在多数环境中,我们都试图控制情绪。但很多人认为愤怒可以成为有益的情绪,帮助我们在谈判中赢得更多利益。

这种观点来自视谈判为竞争而非合作的人。研究人员称之为“固定馅饼偏差”(fixed-pie bias):合作经验不足的人会假设谈判过程是零和游戏,自身利益和对方利益绝对冲突。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前成员基思·奥尔雷德(Keith Allred)及其他人的研究,记录了在谈判中感到愤怒的后果。这项研究表明,愤怒通常会让矛盾升级、引发偏见,并因此破坏谈判进程,更有可能致使谈判陷入僵局。愤怒还会降低共同利益,减少合作,强化竞争行为,增加报价被拒的几率。愤怒的谈判者和平和的谈判者相比,无论在判断自身利益还是对方利益方面,都不够准确。

对于愤怒的谈判者来说,即使合作能促使双方获得更大的利益,他们仍然可能尝试伤害或报复对方。此外,很多人仍然以为感到或展现愤怒可以占到优势,一些人甚至会故意夸大愤怒情绪,因为觉得这样有利于自己接下来的表现。在研究中我发现,如果让谈判参与者从愤怒或开心中选择,超过半数会选择愤怒状态,并将其视为重大优势。

在某些案例中,愤怒的确带来了更好的结果。阿姆斯特丹大学的赫尔本·范·克利夫(Gerben van Kleef)的研究表明,在几乎没有合作和创造价值空间的一次性交易型谈判中,愤怒的谈判者最终能谈成更好的协议。有时某方甚至会假装生气,因为对方会试图安慰并在条款上让步。当你在购车时,和陌生人讨价还价时,这种方式也许会奏效。但使用这种招数的谈判者必须明白代价:在谈判中发怒会损害双方的长远关系。

这么做令人反感且有损信任。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拉谢尔·坎帕尼亚(Rachel Campagna)通过研究发现,假装呈现愤怒情绪也许会帮你实现战术上的某些利益,但也会造成强烈持久的反冲作用。因为假装愤怒会引发真实的愤怒,反过来降低了双方的信任度。杰里米·叶(Jeremy Yip)和马丁·施魏因斯伯格(Martin Schweinsberg)的类似研究表明,如果遇到愤怒的谈判者,人们可能会一走了之,让谈判陷入僵局。

在很多情形下,使用愤怒作为谈判技巧会出现意料之外的结果。因此在多数案例中,控制愤怒情绪或者尽量不要表露怒气是更明智的战略。虽然这点很难做到,但一些技巧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在谈判前后或者谈判过程中和对方建立更密切的关系,可能会减少另一方发怒的几率。如果你选择采用合作的方式谈判,明确表态说你希望寻求双赢关系,而不是在固定馅饼份额中瓜分走较大的那部分——这么做会让对方意识到通过愤怒的方式抢夺价值不一定奏效。如果对方还是发怒了,主动道歉,想办法安抚对方。即便你感到对方的愤怒是无理取闹,也要明白如果你能减少他的敌意,就一定可以获得战术优势。

也许在谈判中应对愤怒的最有效方法是意识到仅仅通过一次谈判并不一定能得到结果,需要进行多轮会谈。因此,如果现场气氛变得紧张起来,可以要求中场休息,冷静后再谈。当你生气时,很难做到这些,因为愤怒会激发“战斗或逃跑”反应,驱使你让怒火升级而非偃旗息鼓。不要被感性控制,花时间平息怒火。在激烈的谈判中,适时中止或暂停是最明智的做法。

应对失望和遗憾

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用二元对立的方法看待谈判——非赢即输。这样太过简单粗暴:多数复杂的谈判,最后双方都在某些方面达成目的,而在另一些方面失利——成功与失败并存。但是当尘埃落定后,人们会很自然开始审视新达成的协议,从总体上评估是否满意。

在谈判快结束时,向对方表达失望是种强大的力量。愤怒和失望都是个体感到被错待后产生的情绪,分清使用场合可以让你更有建设性。回想一下,童年时如果你父母说的是“我对你非常失望”而不是“我很生你的气”,你会作何反应。

发泄怒火可能会招致防御性反应或导致僵局,而表达失望则更具战术意义,因为这样会鼓励对方批判、反省自己的行为,并考虑是否愿意调整立场以便减少她给你带来的负面感受。

研究显示,谈判中造成失望的另一个原因是谈判速度。如果谈判展开或结束得过快,通常会令参与者不满。他们会质疑自己是否努力不够。谈判学老师会在课堂上看到:通常最早结束谈判的学生对结果最失望。解决办法毋庸置疑就是放缓谈判速度,谨慎行事。

遗憾和失望略有不同。后者通常为结果难过;但遗憾的人一般会对谈判过程进行复盘,思考自己做错了什么才导致这样令人失望的结果。

研究表明,相比做过的错事,人们更容易对自己没做的事(错失的机会或因为疏漏导致的错误)感到后悔。这一见解对谈判者来说非常有用,谈判者的主要行为是提问、聆听并提出解决方案,如果对方不同意则思考替代方案。讽刺的是人们在谈判中往往不提问:他们也许会忘了提出关键事宜,觉得那样显得有侵略性或粗鲁。这些担忧常常是多余的。

事实上那些频频发问的人反而更让人喜欢,他们也能掌握更多情况。在谈判中信息为王,了解更多信息才是核心目的。减少遗憾的一种方式是不要犹豫,大胆发问。这样在结束谈判后才有全力以赴的感受。

技巧娴熟的谈判者会用另一种方法减少遗憾几率:“和解后的和解”。使用这一战略是因为意识到,当双方达成皆大欢喜的协议时,紧张气氛会烟消云散;这时恰好有利于进一步实现最佳谈判结果。因此在达成协议时,先不要急着握手离开,一方可以提出:“我们没问题。双方都满意这些条款,但既然已经达成一致,不如我们坐下来花几分钟聊一下,看能否找到一些为双方锦上添花的改进。”

nlc202309091047

这种方法如果没用好,很容易让对方感到自己试图反悔或重新谈判。但如果使用得当,“和解后的和解”可以为双方另辟蹊径,找到更满意的结果,不留遗憾。

防止喜不自胜

关于兴奋和开心的情绪如何影响谈判的研究寥寥无几,但直觉和经验告诉我们,这些情绪有重大影响。

谈判结束后感到失望固然令人不快,但如果你让对方觉得失望,会令情况更糟。在某些情况下,展现开心或兴奋情绪会触发他人的失望情绪。最优秀的谈判者在签下出色协议后,也会让对方感觉良好,尽管事实并非如此。在那些涉及未来深度合作的协议中,比如两家公司合并或演员签约出演电影——可以表现出兴奋之情,但要将重点放在未来的机会上,而非对单方面获得的有利条款感到得意。

兴奋的另一个潜在风险是,你可能会因此不小心投入到本该放弃的战略或行动方向中。在我的谈判课中,有一项练习是学生必须决定是否让一位赛车手开着有引擎故障的跑车去参加重要比赛。尽管存在风险,多数学生还是会选择参加,因为他们太过兴奋,想赢取最多奖金。这个练习印证了现实生活的一个例子: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发射。尽管挑战者号助推器O型环的设计师对发射计划感到惴惴不安,但NASA的管理层却被兴奋冲昏了头脑,一意孤行坚持发射,最终导致飞行器爆炸和7名航天员遇难。

谈判者可以从中吸取的教训是:一、要考虑周到:不要因为你的兴奋之情让对方有挫败感。第二、要有怀疑精神:不要让兴奋演变为过度自信,或者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承诺过多。

谈判有时需要运用到一些扑克技巧:设定战略重心,大胆想象替代方法,有技巧地评估概率,看透人心,理解对方的立场,必要时虚张声势。但谈判双方需要努力达成一致,而扑克玩家却只须做出单方面的决定。扑克玩家没有双赢的需求或分享利益的战略考虑:每局都是零和游戏,一方所得来自于另一方的失败。

然而,谈判者却能从牌桌上获益良多:控制情绪和情绪表现具有很大价值。换言之,好的谈判者需要有一张扑克脸——并非毫无表情或时刻隐藏真实情绪,而是在适当的时机展现出恰当情绪。

尽管人人都有情绪体验,但频率和强度因人而异。想成为更好的谈判者,需要认真彻底地评估自己在谈判前、谈判中、谈判后可能会有的感受,并通过技巧将这些体验最小化或者最大化,根据需要压抑或突出情绪的表达。

我最喜欢的美剧之一《我为喜剧狂》(30 Rock)中,铁腕CEO杰克·唐纳吉想象自己是谈判专家,他向同事解释自己在一笔交易谈判中失败的原因:“我是败给了情绪。我一直认为情绪是弱点,但现在才知道,有时候它也可以是武器。”借用杰克发人深省的比喻,我也希望你能善用自己的情绪。想清楚何时亮出这些武器,何时开火,何时将它们藏入枪套中。不要焦虑,要小心地表达愤怒,不断提问,避免失望和悔恨,记住兴奋和开心也能导致糟糕的结果。

在你认真准备谈判战术和战略时,也请花些时间准备情绪攻略。这份投入一定会有所回报。

教学是一种艺术手段 篇3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 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 就能形成兴趣。”在学习《羚羊木雕》这篇课文时, 我要求全班同学把书本合上, 聚精会神地听老师提出各种问题, 然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如:平时你们接受过父母赠送的礼物吗?/是贵重的, 还是便宜的?/你们会把父母送给你的礼物转赠给他人吗?/会, 为什么?不会, 又为什么?……同学们根据生活实际如实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最后请翻开课文, 仔细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状态及心理感受, 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也可以发表个人的看法。给学生一份自由的时空, 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任意飞翔或驰聘。

教无定法。教材中的任何一篇文章, 驾驭的方法可谓多种多样, 作为教师, 不管以什么方式教学, 在教育思想发展的今天, 都应把学生的主体放在首要位置上,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 这句话是魏书生所讲的。课堂教学要生动、有趣, 令学生感到愉悦。相反, 冷冰冰的人可以很好地操纵机器却无法启动心灵的闸门。古语云:“亲其师而信其道。”笑声还来源于教师的技巧操作, 所以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 注意自身的修养。

教学中, 我十分注重各学科的互相渗透, 使同学们把所学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文中一共出现了四次“背影”, 其中第二次是重点, 我要求学生把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一系列动作准确地表现出来, 让同学们充分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语文教材中变文字为图像、变文字为具体、可感的动作, 几乎随处可见, 教师不要忽略这一点。至于诗词类, 我总在鼓励学生用学过的音乐知识给其谱写曲子, 试着吟唱, 从而加深对它们的理解。语文教学中的操作可谓奥妙无穷, 语文教师应如名厨般, 要合适地变换口味做出香喷宜人的饭菜让顾客满意地吃喝。

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的同时, 还注意锻炼其思维的敏捷性。如课前五分钟的成语接龙、句子接龙、段落接龙。每次只选一种, 由老师开头, 按规定顺序相继接说。

理想是前进的动力, 没有理想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理想分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 长远理想依赖近期理想, 因此我更注重鼓励学生树立某一较短时间里的奋斗目标, 并为之付出实际行动。每个人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 目标要求也就不同,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现实与理想保护相应的尺度。

各种因素互相影响, 互相渗透, 共同存在于教学之中。教学的运作一定要符合教育教学要求, 力争有所成效。

艺术手段 篇4

摘 要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艺术体操发展需要,本文从艺术体操的训练特点出发,对目前艺术体操的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艺术体操训练中,要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运用好某一种或者几种训练方法,传统的教学训练方法本无优劣之分,关键在于是否运用的恰当。

关键词 艺术体操 训练方法 训练手段 对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艺术体操教学训练也一样,培养运动员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最有效地途径之一。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艺术体操教练员,重要的不是向运动员机械地传授知识,而在于如何激发和强化运动员的兴趣,培养和提高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

一、艺术体操教学训练特点

艺术体操崇尚高雅文明和经典。在艺术体操的训练中感受音乐,舞蹈和体操是一种美的组合。主要是通过芭蕾舞的基本训练;民族舞训练;体育舞蹈等训练中的融洽、和谐、高雅的气氛来提高运动员的气质、陶冶情操、提高技艺。运动员要具有一定的舞蹈基础,才能更好的体现艺术体操的韵味。

艺术体操是体操与舞蹈的结合,具有运动与艺术的双重性。艺术体操有独特的艺术表演价值,能给表演者与观赏者以美得享受,令人身心欢跃。故与其他体育教学训练相比,艺术体操的教学训练有自己的特点。

二、艺术体操的教学训练方法和教学训练手段

教学训练是指教练在训练过程中为了完成向运动员传授与专项有关的各种能力等训练任务而采用的措施和方法。

(一)艺术体操教学训练方法

艺术体操的教学训练方法很多,一般可归纳为以下五种方法:

1. 完整法与分解法;

2. 语言法;

3. 观察法;

4. 练习法;

5. 助力法。

(二)艺术体操的教学训练手段

随着艺术体操教学训练的不断创新与改进 ,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给艺术体操教学训练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每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对艺术体操教学训练中的某个方面或者某个环节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从而达成训练目标的实现。目前还没有系统的、万能的教学方法。

1. 激发学习训练的动力

教学训练手段是训练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的普遍情况来看,兴趣教学是运动员训练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兴趣差异往往又决定着知觉和选择性。一旦运动员选择了艺术体操,就说明运动员本人对艺术体操本身的喜爱。而训练中我们发现,有些运动员在训练中对艺术体操的热情有所减弱,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种,从教练员的角度来看,应该从教学训练手段上找问题,这种问题虽是表象的、直观的,但也是比较容易解决的。

比如,有的运动员在接触艺术体操时,可能由于自身接受能力、以及音乐节奏感、身体柔软度等的不同,训练效果上就有差异,可能就产生了厌学心理。这种情况下,教练员可以采用分组练习、分段训练等训练手段,让运动员树立学习的信心,在兴趣中学习,在鼓励中鞭策,从而达到预定的训练效果。再比如,在理论学习时,可以采用网络、电视、多媒体、各种比赛案例引入的形式,激发运动员的兴趣,把兴趣变成学习的动力,这些都是需要多种教学手段共同促成的。

2. 促成学习训练的动机

动机,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在组织行为学中,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里过程。通过激发和鼓励,是人们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使之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从教学训练的角度来看,动机是推动运动员训练的一种内部动力,这种动力是社会和教育对运动员客观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运动员的训练也受一定动机的影响。

客观地讲,体育训练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把体育训练当成享受的人毕竟是少数。因此,在艺术体操教学训练上,教练员应当把运动员训练习惯的养成作为教学训练的第一出发点。对于少数基础差的运动员,要通过其他辅助办法,增强其体能和技能,促成自我锻炼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运动员在艺术体操训练中的积极性。

3.营造快乐的训练气氛

学习氛围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运动员自主学练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气氛,因此教练员应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充分调动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艺术体操训练氛围包括但不局限于时间、空间、内容、人员、效果等。比如,艺术體操是以韵律为中心、以动作为基础、以力度为要素,也就是说,艺术体操的动作只有在时间、空间、力度等方面得到合理的分配,达到自然流畅,才能体现出艺术体操动作节奏的快与慢、刚与柔、高与低、间断与连续、激情与舒缓的运动美。

三、结束语

从目前国际上艺术体操教学训练的发展趋势来看,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教法多样,方法灵活,注重综合,不拘一格。二是教法过程讲求互动,鼓励创造,寓教于乐,寓学于乐。

总之,在艺术体操训练中,如何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训练目标的设定等,科学、灵活、综合地运用好某一种或者几种训练方法,已成为艺术体操教学训练工作者普遍关注和急待解决的课题。普遍达成的共识是:现有的、传统的教学训练方法本无优劣之分,关键在于是否运用的恰当。实用性研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把握规律是艺术体操训练中提高训练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潘寂.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36.

[2]刘瑞峰.我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体能特征及其训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2).

[3]李秀娟.普通高校女生健美操选修课增设形体练习的研究[J].体育科研.2003(2):64-65.

谈戏曲艺术的假定性手段 篇5

一、而中国戏曲的假定性原则

戏曲的假定性是从长期的露天演出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更是在一种喧嚣嘈杂的民间喜庆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从一开始, 就带有一种“余兴”的性质, 它成了婚丧嫁娶民间节日的陪衬。这种处于“余兴”状态的艺术自然就缺乏一种规范的动力。但同时, 它又有了一种相对自由的空间, 可以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 创造规则, 创造假定性手法。早期戏曲还有一些很特别很原始的东西, 舞台三面临观众席, 无大幕、无道幕, 场景转换须由专人便装上台搬移桌椅及砌末之类, 称为检场。一般检场共五人, 一个检场头, 上下手各一人, 另有两个撩门帘的, 在演员上下场时负责撩起“守旧”的门帘。检场还负责传递道具, 剧中人要下跪时, 及时扔出垫子, 准确落地。有的检场还要给主要演员送茶水、递毛巾擦汗。在演员表演惊险动作时, 要负责保护, 如演员从叠起的桌子上翻下时, 要扶好桌子。镜框式舞台出现后, 设有大幕, 但仍保留检场。上世纪50 年代起, 舆论认为演出进行中, 便装人员上台活动, 破坏了戏剧艺术的完整性, 遂不用检场, 并取消为演员送茶水、毛巾和扔垫子。需要移动桌椅, 更换场景时, 拉二道幕或大幕, 在幕后进行。同时因不用“守旧”, 演员改由侧幕上下场, 所以也不用打门帘的。

戏曲的假定性手法和话剧一样, 也是从生活原型出发, 运用舞蹈和形体美化生活原型, 把生活原型夸张和变形, 这种美化、夸张、变形常常做到极致, 以致观众甚至演员都无法理解原意。比如起霸、水袖、扇子功、甩发、出手等, 就已经美化夸张变形得失去了生活原型, 但它是优美的, 是戏曲假定性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专为戏曲观众展示的一种美。由于戏曲艺术长期广场演出的特点, 它的舞台假定性有着非常独特的特点。以京剧《三岔口》为例, 观众看《三岔口》, 理所当然地认为刘利华就应该在灯光大亮、纤毫毕见的舞台上和任堂惠大打出手。如果是话剧舞台上表现这样一段故事, 也许就会用灯光营造一个夜色朦胧的场景, 再加上追光的运用, 让刘利华和任堂惠在这样的舞台空间里模拟生活真实, 打斗起来。

二、戏曲特有的节奏

戏曲的节奏有别于话剧的舞台节奏。话剧的舞台节奏依据矛盾冲突的强度和人物情感起伏的幅度, 组织连贯的逐渐发展的戏剧节奏, 舞台上的外部节奏与内心节奏基本一致, 这种节奏与生活节奏基本相符, 观众可以按自己对生活节奏的具体感受来感受舞台节奏。戏曲则不然, 戏曲是将生活节奏仅仅作为一种参考, 是基于生活真实节奏之上的一种诗的节奏, 省略时极简, 需要对他人详细交待的事情, 喇叭奏花腔或者一通锣鼓就交待了过去, 它更考虑戏曲观众的观剧需求, 不管情势如何危急, 该唱之处就需唱, 人物可以洋洋洒洒唱上几十句甚至上百句, 虽然有别于正常的生活节奏, 但符合戏曲的独特节奏, 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不需处一句带过, 要紧处大肆渲染;细腻时纤毫毕见, 放纵时恣意汪洋。它可以在戏剧高潮, 人物面临生死抉择时, 抛开规定情境, 出现几十句甚至上百句的核心唱段;在出现可以充分展示演员技能的瞬间, 也可以完全抛开话剧必须遵守的规定情境, 专门留出时间为演员表演技艺, 比如京剧《八大锤》, 表现的是宋代岳飞和金兵会战于朱仙镇, 术义子陆文龙连败宋军中使用双锤的严正方、何元庆、岳云、狄雷四员大将。战斗是激烈的, 但舞台表现时, 却完全不顾规定情境的制约, 突然进入了另一个欣赏系统, 整个武打节奏慢了下来, 仿佛是电影中的慢镜头, 纤毫毕见地展现了人物的每一个动作细节, 只见陆文龙视敌人如无物, 手持双枪, 潇洒抛接, 宛如杂耍, 一连串的“皮猴花”、“掏腿背接”、“过五关”、“托塔”等技巧的展示, 让观众目不暇接, 直到“十字枪花”出现, 达到高潮。

艺术手段 篇6

然而, 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有的教师课前备课很认真, 教案也写得十分详细, 甚至把教师在课堂上要讲的每一句话都写上, 但到了讲台上, 只是照搬教案讲课, 课堂教

2.分析类问题。这类问题提问范围不局限于句子的表层意思, 回答分析问题时, 要求学生不仅能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 而且能理解句子的内容关联, 并运用各种间接的语言线索进行分析和归纳, 通过精读、研读、从上下文揣摩隐含的含义, 这种练习训练学生分析、推理和归纳的能力。如以下问题的设计:

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理解, 从字里行间去获得对问题的思考。这些问题学生需要根据文本线索进行推断。

3.评价类问题。这类问题要求学生能根据自身的经历和知识, 对课文的观点和内容作题外发挥表达自己对某人、某事或某物的看法, 也可以用作者的观点分析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情况或问题。回答评价类问题时, 要求学生能够对阅读材料进行思考, 发表独立见解。这类练习属于难度大、层学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没能掌握好教学艺术手段所致。作为一名教师, 光有扎实稳固的本学科基础知识, 没有先进的教学理论作指导, 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与运用, 如同盲人骑瞎马, 心中无数, 效果不佳。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前精心准备, 认真搞好课堂教学设计

一堂英语课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的准备工作。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必须在课前认真

次高的阅读练习, 可用来训练学生的应用和评价能力。

如以下问题的设计:

问题的提出给了学生思考和争论的空间, 大家纷纷陈述观点并说明理由。在互动问答中, 学生学会质疑、推理和倾听, 思维碰撞间智慧的火花频频迸发, 新的语言自然生成。

结论

目前, 越来越多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都在探索阅读教学的方向和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也发现了一批实证性的中学英语语篇教学研究的成功案例, 这将会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为中学英语阅读教学提供强大的示范和支持。同时, 我们发现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 诸如阅读教学中不同层次问题的创设、合适的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能力的评价方式等, 还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责任编辑闫会学】

仔细地构思和设计多种教学方案, 以便进行优选。在备课时, 要充分合理地运用英语教材, 大胆实施改革, 不但要掌握教材整体框架和教材的每一个知识点及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 把握教学内容中的要点、重点, 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难点、疑点, 而且还要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运用适当策略、方法和情感, 使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一些地方实行了集体备课, 这对加强交流、优势互补起到很好的作用, 同时还可以考虑把个人的教学风格与智慧融入到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中去, 形成好的课堂教学设计, 使其能更好地取得课堂实效。

二、创设“情境课堂”, 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斯说:“成功的外语课堂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 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坚持尽可能地运用英语教学, 包括问候、课堂用语、评价和布置作业, 并且也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说英语, 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让他们积极学习英语。比如, 在上课刚开始的5分钟里, 安排Free talk, 可以是师生对话, 也可以是学生之间问答, 对于表现出色的给予适当的评价和鼓励、使学生迅速进入英语角色和学习之中, 沉浸在浓浓的英语氛围里。又如, 在初中英语教材中经常有打电话、购物等方面的文章, 在教学这些课文时, 可以让学习小组分角色表演课文中的情景, 然后小组间轮流上台PK, 评出最佳表演小组和最佳表演个人。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 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情境课堂”中, 寓教于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既满足和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 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既活跃了课堂氛围,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学生们学得轻松、开心, 对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和培养师生之间的情感都有很大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 尽量使用英语语言进行教学外, 还要善用体态语言, 这也是课堂教学中一项不可或缺的艺术。如请学生参加课堂活动时, 用Please…/Would you please…?等, 同时做出“请”的手势。教师用无声的体态语言 (手势、面部表情、眼神、服饰等体态语) 对有声语言进行恰如其分的补充、配合、修饰, 往往会使学生保持兴奋, 注意力集中, 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吸引力和生动性, 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适当地运用体态语这一非语言交际手段, 使之与语言教学相结合, 加强教与学的信息传递和反馈, 是英语教学突破传统的以语言传播语言的好方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 “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情绪怎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能唤醒沉睡的人呢?”教师就像一名导演, 学生是演员。因而,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设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问题, 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进行语言交流的练习, 如“pair work”、“group work”、“team work”和“free work”等等。学生在教师的趣味生动、富有激情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 注意力会被迅速地吸引和集中起来, 他们会在不自觉的状态中充满激情。在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后教师及时向他们竖起大拇指给予“Good”、“Great”、“Excellent”或“How clever you are”之类的肯定;在学生紧张的时候, 教师投以鼓励的目光并说:“Don’t be nervors”、“Take it easy”、“Think it over”等;在他们答错时教师微笑着对他们说:“It doesn’t matter”或“I’m sure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等。不管学生答对或答错, 教师都必须用礼貌用语, 以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样一来, 学生身上潜在的动力就会被挖掘出来, 自尊心和自信心也会从此树立和提高, 从而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和授课, 多媒体教学寓教育教学于一定的形象思维和创设的情景当中, 能综合利用视觉、听觉, 使学生直观感受到语言和音像的较强烈的冲击而留下鲜明生动的印象。但由于课件信息量大、播放速度快, 导致学生应接不暇, 忙于记笔记而缺乏思考的时间, 弄得学生疲惫不堪, 反而难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 教师要合理把握课件的信息量, 让多媒体教学真正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另外, 教师还应尽可能有计划地使用录音机、影碟机等现代化教具, 配合采用小游戏、小表演、小竞赛等多种教学手段, 不断使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产生共鸣, 让学生不仅能用眼看、耳听, 还能动口、动脑、动手 (演示) , 使多种感官协同活动, 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时间都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极大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教师在课堂上切记不要盲目、生硬地死搬教案, 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要求, 灵活应变地加以运用。课后再予以归纳、整理, 写好“教学后记”。这样日积月累, 对我们今后的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 为教育科研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材料。

机智是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手段 篇7

智就是灵活、机敏,能随机应变,不迂腐、有智慧。就是说在工作中不固执、不死板、不流于形式,就是用智慧的、灵活的方式处理在班主任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学校的规章制度是死的,课堂时间是死的,任课教师的特点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教育的最大难度就是学生是活的,是时刻变化的,而且个体差异很大,教师面对的是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人,因此教师工作的方式方法都要因人而异,因时间地点而变。在不违背原则这个大方向时,灵活、机智地处理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摘自《特区教育》

艺术手段 篇8

然而, 在对外资零售企业的价格进行全面、深入、细致地剖析后, 就会发现其低价策略的表现形式十分灵活多样, 并不仅仅是在低成本上直接低定价那样简单。而且, 许多商品的价格与国内零售企业并无多大区别, 却能给人们形成低价印象。这其中奥秘何在?

先入为主, 营造价格低廉的第一印象

先入为主是人们对一切事物形成第一印象的一般规律。而第一印象一旦形成, 往往会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烙印, 形成思维定式, 产生较长时间的持续效应。作为商家, 其市场定位不论是以价格低廉作为竞争优势, 或是以优质服务作为竞争优势, 还是以时尚潮流作为竞争优势, 要想把自己的定位准确告诉消费者, 必须在开业之初便着力营造这一形象, 以期形成消费者的第一印象。

外资零售企业在这方面十分重视, 往往在开业初的一段时间把商品价格定得很低, 给消费者造成一种十分“便宜”的印象。此后再有计划地逐步提高某些商品价格, 使消费者在形成第一印象之后, 不知不觉地忽略了商品价格上调的事实。这种做法不同于国内零售企业开业初的价格促销, 国内企业往往大肆宣传开业时的让利促销, 很容易在消费者心中形成开业过后价格会大幅上调的印象, 完全起不到价格促销的长期效果。

实行差别毛利率定价法

低价策略并不意味着所有商品都实行最低毛利和最低价格。对不同商品采取差别毛利率定位, 既能保证较高的利润水平, 又能达到低价促销的效果。被人们称为“价格最大破坏者”的美国“超级市场之父”迈克尔·卡伦在创新一种零售业态的同时, 也创新了一种定价方法。他在商品定价时即采用了差别毛利率定价法, 他的做法是:27%左右的品种按进价出售, 18%左右的品种在进价上加5%毛利出售, 27%左右的品种在进价上加15%毛利出售, 剩下的28%的品种按进价加20%毛利出售, 所有商品平均毛利率在9%左右。目前, 外资零售企业均采用这种定价策略, 如一般食品杂货商品所加毛利率仅为5%至6%, 生鲜食品的毛利率为15%至16%, 百货商品毛利率为15%至25%, 它们的零售价格大部分比其他商场低10%左右, 一部分与其他商场持平, 从而保证了商场的低价定位和赢利水平。

严格控制敏感商品价格水平

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 70%的消费者的购买决定是在商场做出的, 而他们只对部分商品在不同商场的价格有记忆, 这部分有记忆的商品被称之为敏感商品。敏感商品往往是消费者使用量大、购买频率高、最受欢迎、省时、便利的商品, 实行低价销售, 可在市场上拥有绝对竞争优势, 并树立价格便宜的良好形象。外资零售企业十分注重控制“敏感商品”的毛利率, 他们在靠全面低价策略打开市场后, 随后则靠敏感商品的低价来巩固和发展市场。他们往往进行深入详细的调研工作, 经过精确计算确定无利、低盈利、高盈利的商品范围, 长期保持大约10%左右的敏感商品实施较低的定价策略, 用这部分敏感商品的低价位维持并强化其定位形象, 并带动90%左右的正常价格的商品销售, 从而达到以点带面、以小带大的促销目的。

精心挑选“磁石”商品常年不断进行特价促销

外资零售企业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搞一次例行促销活动, 而促销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价格促销。他们往往会选择一些商品以非常低廉的特价形式招揽顾客, 节假日、双休日更是促销的大好时机, 且常年不断, 周期性循环, 一方面吸引大量的顾客光临, 同时持续反复地向消费者传送价格低廉的冲击波, 形成强烈的低价印象。

用来作为特价的商品也叫“磁石”商品, 主要由两种类型商品组成:一类是低值易耗、需求量大、周转快、购买频率高的商品, 由于这类特价商品消费者经常购买, 价格耳熟能详, 又便于比较, 往往成为外资零售企业价格特别低廉的标志性商品;另一类是消费者购买频率不高, 周转较慢, 在价格刺激下偶尔购买的商品, 这类商品主要是为了引发消费者购买欲望、加速商品周转而特价销售的。

采用多种降价促销策略不断变化价格注意点

外资零售企业除了直接采用降价促销外, 特别擅长运用攻心战术, 实施心理价格策略, 制定能拨动消费者心弦的价格。如商场内商品价格每每标为8、9等所谓“神奇数字”, 使消费者一方面产生吉利的好感, 另一方面对价格产生一种错觉。某种商品定价为29元, 消费者会认为这只是20多元而非30元, 便宜一个价位, 无形中刺激了消费者购买欲望。又如, 外资零售企业还经营在某个特定时间提供优惠商品刺激消费者狂热购买活动, 如限定下午4时至6时面包1个1元。这种活动以价格为需求重点, 利用消费者贪小便宜的心理, 刺激其在特定时段内采购特定优惠商品。此外, 外资零售企业还经常推出特惠包装、捆绑包装、奉送赠品、买二送一、优惠券等措施, 尽管这些都是常用的陈年招式, 但效果依然良好, 为消费者所接受。

将低价促销与其他促销策略联合使用, 增强促销效果

外资零售企业实施低价策略时, 往往将其与其他促销手段结合起来运用。如充分利用店内POP广告、堆头陈列等方法营造商品价格低廉的卖场气氛。他们尤其重视特价品种陈列, 将最吸引人的特价品放置在商场入口特设的陈列架上, 其余的则分别陈列在店内各处, 力求使消费者走完商场一周, 才能全部看完商场推出的特价品。这样无形延长了消费者的逗留时间, 促使消费者在寻找特价品时顺便购买其他的非特价品, 这才是商场热衷于特价品促销的真正原因。

艺术手段 篇9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 数字化 虚拟技术

中图分类号:B834 文献标识码:A

美学的发展不是现代就有的,我国古代就有很多艺术家,传统的艺术表现都是通过画笔、水彩来完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被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与艺术设计也能够得到完美的契合,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已经从最初始的画笔转化为鼠标来完成。

1环境艺术设计的转型过程

我们知道,早期的环境艺术设计都是用笔画在纸上的艺术图,但是想要通过纸质的艺术图来表现一些比较有层次关系的空间图就需要很高超的艺术,因此,很多环境艺术设计的前辈们都有着很高超的绘画技术,他们所绘制的图很多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此,现在的很多绘图软件都将这些艺术图当做素材保存在库里边。每一个环境艺术设计者都应当能够掌握手绘这种技巧,毕竟这是一种基本技能。一个有能力的环境艺术设计师,必定是一个能够将手绘技术和计算机绘图技术完美结合的高超艺术家,只有在纸上经历了多次的草图的绘制,才能够在心里有一个大致的方向,从而在计算机上在进行操作时更加能够得心应手,才能够将想要的空间效果设计的更加有条理,更加细致。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从最初始的简单绘图到现在的虚拟技术,计算机绘图已经发展得越来越成熟。已经可以用过计算机绘图模拟出接近现实的场景,实现了从传统的绘图形式转变到数字背景下的虚拟绘图形式。

2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虚拟手段

在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影响下,计算机绘图也已经逐渐从2D转化为3D。3D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的各行各业中,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的最广泛的虚拟技术便是3D虚拟技术,这种虚拟交互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有着十分优越的作用,譬如当我们要进行城市规划师,完全可以通过3D技术向观众们实现动画漫游,观众们可以在动画中看到与现实相差无几的楼盘、绿化等。虚拟现实技术是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显示技术,仿真技术等多种学课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环境模拟技术,其中三维技术是虚拟现实交互技术中最重要的技术,我们现在所能够用眼睛直观看到的所有图片都是在三维空间展示的,因此能够完美地处理三维图像是虚拟现实技术中最核心的问题。这种通过计算机实现的交互技术是一种能够自适应人类的技术,将虚拟现实交互技术应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观众们能顾从视觉、听觉甚至触觉上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满足感。

3通过计算机虚拟手段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优势

通过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向观众们展现以往的环境艺术设计不能达到的优势。

3.1可以突破传统环境艺术设计所不能达到的高度

传统的艺术表现书法,都是通过画笔画在纸上的二维图片,然而计算机虚拟手段可以向人们实现三维仿真技术,这种新时代下的产物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传统传统环境艺术设计所不能达到的高度,是一种全面的突破和创新。

3.2能够全方位的向人们展示环境艺术的设计效果

通过各种高精度的,可靠的三维人机交互设备以及传感器,可以向观众们多广角的立体显示出所设计出的艺术作品,观众们可以直接的看到该设计所要达到的效果。观众们可以从这些艺术作品的切实的感受到一种空间存在感。

3.3可以及时的向设计者反馈当前设计中的不足

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可以完成作品后将这些作品直接通过网络发给客户,客户用相应的软件打开后便可以直接看到效果图,如果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再反馈给设计者,设计者可以在现有的图上继续进行一些改动,方便快捷,不像传统的设计图,一旦完成便很难进行改正,若是非要改正便需要重新画一张图。这样便可以大大的节省时间,节省成本。

3.4可以及时的向设计者提供数据

当设计者要完成一件作品需要广泛的应用到社会上的作品时,还可以征募一些体验者来进行现实的体验,然后设计者可以通过他们的使用建议来对作品进行进一步的改善,用科学的数据分析来支持自己所设计的作品,可以使得设计出的作品更加成熟,更受欢迎。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字化虚拟技术有着越来愈多的需求,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也必将受到更加广泛的欢迎。通过数字化交互技术做设计出的环境效果更加细腻、真实、能够得到更极广泛的传播,还能够迎合数字化社会下观众们的审美方式。数字化手段,能够节省很多不必要的资源,能够使得环境艺术设计向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前进,从而达到环境效益双丰收的双赢效果。

参考文献

[1] 孔凡坤.以数字化手段运用于环境艺术设计剖析虚拟美学[J].金田,2014,09:498.

[2] 陈黄庆.环境艺术设计中数字技术的运用和发展[D].安徽工程大学,2012.

[3] 童宜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特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新媒体手段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 篇10

新媒体手段对艺术设计创作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科技的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载体, 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艺术创作思维、新的美学、新的手法和形式。人们在重新审视和剖析传统的设计艺术的同时, 发现当今的设计艺术思想不仅仅局限于实用加美术这个范畴之内了, 那么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

新媒体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我们的设计艺术丰富了创作的形式与手段, 新的创作形式和手段转而就会影响人们的审美标准和欣赏习惯。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信息时代, 随着电视、广播、电子产品和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 新艺术形式层出不穷, 在帮助人们拓展艺术审美体验的同时, 彻底改变了现有的艺术观念和形式。

有效地拓展了设计美学的新领域, 直接运用数字媒体进行创意和构思, 想象力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数字化艺术作品, 其个人化的自由制作和传播方式, 启发和引导了人们以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设计艺术, 给大众的视觉艺术生活带来极大变化。

单一媒体的创作已不再是主流, 数字化艺术设计还将继续不断向多媒体方向发展。现在, 综合编排多种媒体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新媒体与其他如影像、报纸和书籍等形式的媒体差别就是因为它是交互式的, 而且是非线性的, 强调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性、反馈性。由于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发展, 人们不再受地域、时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数字化艺术设计扮演的远不只是传统设计中被动的角色, 它使艺术设计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能够方便、快捷地传达给每一位欣赏者。

新技术的应用加快了艺术风格和潮流的更新, 开辟了艺术创作的新领域, 创造出新的美学形态。新媒体技术将图像、声音、文本、动画、音频等多种媒体形式集合在同一文件中进行编辑处理的方式, 将大大丰富虚拟艺术设计的构成语言。通过使用不同的软件, 创作的过程不再是单向发展, 而是多向反复。同时, 新媒体技术替代了传统艺术创作中的手工绘制, 使设计效率不断提高。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给设计艺术带来了众多的设计形式, 艺术创作的范围越来越大, 数字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多样的形式。对二维、三维对象变化多端的艺术处理, 使设计活动变得轻松并使设计者体会到创作的乐趣。

新媒体手段对传统艺术设计教育理念的影响

数字化时代, 越来越多的设计需要个性和内涵。数字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创作表现手段, 广泛并深入地作用于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之中。它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的机会, 同时也能够根据市场和自己的需要, 选择和决定所要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方式。因此, 数字化技术要求围绕着创作的需要展开而展开, 摒弃远离市场需求而闭门造车的理念。

新媒体手段所特有的组织性和开放性, 促使我们在艺术教育理念上必须具备创新和思考的能力。我们知道, 科学技术活动的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活动。新的视觉空间, 提供了无限多元的可能性, 艺术向网络延伸, 其所追求的是一个新的传播体系。诸多新的表现形式以及大量新思路、新内涵、新题材和由数字技术体系建构的诸多全新特征在数字化传播过程中, 引导艺术家进行新的探索, 从而鼓励和加强在学习活动中的思考和创新。

新媒体技术已使艺术设计教育超出了学校的范围, 形成了大教育的概念。艺术设计的数字化技术, 以高技术代替了大量传统技法的训练, 缩短了艺术创作的过程, 使设计表现方法越来越简便。数字化艺术设计为发挥人的艺术潜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是传统设计方式所无法代替的。例如:应用软件中的各种画笔以及外围设备, 通过数字绘画技法可随意涂鸦, 创作起来轻松自由。人们可以随时从各种预存的资料里随意调出所需要的形象, 在重新组合中表现新的感觉。这就使得更多的人能独立实现自己的想法, 展现自己的艺术构思, 亲身体验设计的乐趣, 艺术设计从此走进大众生活。在未来的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 强调以人为中心、让设计者参与实践, 促进设计者的思考和创新, 这些理念将影响未来的艺术设计教育的结构和内容。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 设计已变成了一种融合科技与艺术的综合学科。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交互地操作, 利用图形、图像、文字、声音及视频等来传递和获取信息, 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十分方便、快捷, 极大地帮助和丰富了设计的构思和表现。新媒体数字化技术进入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后, 教师要从主讲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和辅导者, 并且他们的教育责任也因之发生变化。在这种教育教学环境中, 学生也由原来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积极的合作者。新媒体数字技术由作为教师的传播知识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由于新媒体数字化技术所提供的信息和技术资源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共享性, 互联网带来互动式的教育形式。虚拟现实、多媒体技术等为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与手段全面融入全新的数字技术奠定了基础, 也为艺术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在现代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 艺术设计教育和其他教育的授业自然倾向选择合作式的学习策略。这样, 新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会产生一定影响。

新媒体手段对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影响

随着艺术领域的拓展, 当今许多经济发达国家的设计教育把培养创造性思维放在首位, 教育的核心不仅仅在于对传统文化的承袭, 更主要的是培养设计者的创新能力及直面各种挑战的人格品质。我们必须明确解读和利用各种媒体不仅是加强全民信息意识, 也是艺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 重视环境对形成艺术能力的影响, 创造意念是艺术媒介和材料的出发点, 强调过程而非结果以及找到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的联系和区别。

新媒体手段使视觉信息更加丰富。设计是一门视觉艺术, 只靠理论讲解在教学中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 较难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那么, 在运用新媒体手段后将会大大地拓展学习者的思维空间, 同时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把枯燥的理论演化为栩栩如生的图文资料, 让学习者在愉悦的观察中迅速感受到事物发展的那些动态的本质特征, 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最终使艺术设计创作能够在技术和艺术上紧密结合, 满足新时期对艺术设计教育的高质量要求。

新媒体手段使设计创作效率大幅度提高。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中, 主要是教师用有限的范图对课程中的理论和技法进行讲解,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范图来徒手绘制作业, 往往会忽略设计艺术的核心——创意。现代设计理念着重于培养设计者识别各种媒体的要素和技术, 以及分析这些要素和技术对主题和信息的作用能力。新媒体数字化技术及应用软件的强大功能, 更为设计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手段, 它缩短了设计制作的时间, 可以使设计者拥有更多的时间对其作品进行科学、严谨的权衡。将新媒体技术与艺术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丰富的创意方案和制作方法来适应市场多元化的需求。

新媒体手段使艺术设计教育方法多样化。数字化技术引进艺术教育中, 丰富和充实了教学方法和手段, 我们可以有效地利用图片、文字、动画、视频、音频等素材。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 创造了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 加强了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 提高了教与学的针对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同时启发学生制作不同媒体的艺术作品, 或是把某一媒体的观点、构思和主题改用另外两种相关的媒介来表达, 引导设计者如何进行创造, 培养其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不断激发其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综上所述, 在新媒体数字化技术应用中, 艺术设计算是与其最有缘的艺术种类了。无论是艺术设计创作者、参与者还是观赏者, 艺术总是贯穿于人类基本需求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之中的。新媒体手段为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带来了传统教育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 实现了学习的多元化、主体化, 使艺术设计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宋奕勤:《论数字化技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科技创业月刊》, 2008 (11) 。

【艺术手段】推荐阅读:

监测手段07-17

战略手段05-10

措施手段05-12

工作手段05-20

权衡手段05-25

电教手段05-28

手段能力05-30

竞争手段06-05

手段多样06-19

媒体手段06-20

上一篇:视频录像下一篇:牵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