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产业

2024-09-14

核心产业(精选11篇)

核心产业 篇1

1 引言

产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当今使用十分广泛的概念。最近在百度上用“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关键词粗略查询, 竟搜索到近4百万条信息。我们在中国期刊网上用“产业核心竞争力”作关键词进行标题、摘要、全文查询, 共查出文献655篇。其中绝大多数是把产业核心竞争力当作已知概念应用到某一产业, 如云南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 继电器产业核心竞争力, 建筑产业核心竞争力等等, 几乎我国所有的产业都有人在讨论它的核心竞争力[1]。

少数文献对产业核心竞争力概念作出了解释。顾强 (1999) 提出 “一国的产业核心竞争力就是区别于其他国家而具备的优势, 而且能够持续保持这种优势。换言之, 即形成独特的核心专长、核心产品、核心资源和核心要素”[2]。这是我们查到的最早对产业核心竞争力作出解释的期刊文献。应该说, 这个解释是相当准确的, 但笔者觉得有些过于简单, 没能涵盖产业竞争力全部特性。

成为光等 (2005) 定义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由于旅游业具有旅游资源的垄断性、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 所以我们可以把某一目的地的旅游区 (点) 的竞争能力看成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3]。显然这个定义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做了产业核心竞争力。

范太胜 (2006) 做出的定义是:“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高层次竞争能力, 是产业在内部系统相互协调和耦合的系统整合能力上产生的一种持续竞争优势, 是产业发展保持长期动态发展的内在成长动力”[4]。这个定义更嫌简单, 而且定义对象是区域而不是产业。

我们使用Core Competence of Industry和Industry Core Competence在Science Directory等主要外国期刊数据库进行全文检索, 没有发现匹配的文献。

综上所述, 在作者检索的视野之内, 在国内为公开出版的期刊文献中, 对于在我国使用如此广泛的产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的内涵和特征, 人们还没有进行全面、系统、专门的研究。这个局面毕竟是一个比较大的缺憾, 因此本文试图研究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特征。

2 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2.1 产业和核心竞争力

产业核心竞争力包含两个更基本的概念:产业和核性竞争力组成。人们对“产业”的概念并不陌生。从经济学角度, 产业是一个介于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 指的是具有相同属性的企业群或者是具有相同属性的企业集合。处于同一产业中的企业, 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协作, 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对外表现为该产业的竞争力。

产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核心是核心竞争力, 因此有必要对之详细讨论。核心竞争力来源于Prahalad和Hamel (1990) 首先提出的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5]: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 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1995年, 他们又提出核心竞争力是能使企业提供附加价值给客户的一组独特的技能和技术。在此基础上, 后来的学者对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做了一系列的拓展和完善。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应主要包含下面基本内容。

(1) 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竞争能力;

(2) 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竞争对手在短期内几乎无法模仿的独具能力;

(3) 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处于核心地位的能力, 是其它能力的统领;

(4) 核心竞争力是一种长期积淀而形成的, 并长期起作用的能力。

2.2 产业核心竞争力

根据以上对产业和核心竞争力的理解, 提出以下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产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一国某一产业在特定经营环境中所形成的具有整体性的、对该产业的发展具有核心和支配地位的、具有自我完善能力的、其他国家难以模仿的优势竞争能力。这种优势竞争能力是该产业多方面技能、资源和要素、运行机制、知识体系的有机融合。这种优势竞争能力可以体现为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核心资源和核心要素等形式。

3 对“产业核心竞争力”特征的思考

3.1 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竞争力特征

产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一种核心竞争力, 理所当然的需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

(1) 战略价值性。产业核心竞争力是对一国产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支配地位的核心性的竞争能力。这种优势竞争能力往往是一国产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成败与否的关键。

(2) 难以模仿的优势能力。产业核心竞争力首先是一相对于他国相同产业的优势竞争能力。依靠这种优势能力的支撑, 一国产业才能自立于世界产业之林。其次这种优势竞争能力具有难以模仿性。该特性具有两种含义。第一是指一国产业所形成的与众不同的, 以隐性知识为主体的独到能力。隐性知识不同于显性知识, 拥有过程性、完整性与不明确性, 因此不容易被人轻易占有、转移或模仿。第二是指产业核心竞争力深深地扎根于一国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企业环境之中, 是一种系统的整合创新。它与该国的特定环境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没有该国特定的环境就不会形成这种竞争力。显然这种能力在他国具有高度的“不可还原性”, 是他国竞争者几乎不可能模仿的。

(3) 自我完善性。Prahalad强调: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5]。因此, 产业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产业积累性学习的结果, 是产业长期起作用的, 并能够与时俱进的自身能力的体现, 是产业发展保持长期动态发展的内在成长动力。产业核心竞争力就像是一个“技能源”, 通过结构化的知识平台, 将能量不断扩展到最终产品, 为消费者源源不断地提供创新产品。

3.2 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竞争力特征

不同于传统意义层面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产业核心竞争力体现出产业层面核心竞争力的特征。笔者分析这些特征至少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1) 产业核心竞争力更多的是一个用于国际比较的概念。产业核心竞争力虽然具有与国内不同产业的竞争力相互比较的功能, 但是这种功能在实际上应用并不广泛。主要的原因是这种比较多不具有实际意义。一国的某一产业与其他产业虽然具有一定的竞争关系, 但更多的是互补和协作的关系。一国产业的竞争对象是他国的同一产业,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浪潮日益高涨, 这种不同国家相同产业的国际竞争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产业核心竞争力就是反应这种国际竞争现实而提出的概念。产业核心竞争力更多的是一个用于国际比较的概念, 我们查到的所有有关文献所提到的产业核心竞争力都是针对这种同产业的国际竞争, 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2) 产业核心竞争力是从产业整体出发的具有产业共性的核心竞争力。显然个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能称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因为该产业的大多数其他企业还可能不具备这种核心竞争力, 个别不能代表一般。那么产业内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叠加是否就是产业核心竞争力呢?笔者认为, 这种叠加也不是产业核心竞争力。因为这种叠加而成的产业竞争力很可能产生一个十分可笑的现象, 无所不包、无所不能。而实际情况却是该产业在国际产业之林中并没有地位。

因此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是个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简单移植到产业层次, 也不是若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简单叠加。一种核心竞争力, 只有当它被产业内的大多数企业所拥有, 成为该产业共性的、的区别与它国的竞争力的特征时, 或者是成为左右该产业国际竞争的支配力量时, 才可以称为产业核心竞争力。

(3) 产业核心竞争力是产业与核心竞争力的有机组合, 其形成和成长更依赖于企业的外部环境。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同, 产业核心竞争的形成、成长需要在产业层次的系统相互协调和整合。整合的层次更高、规模更大, 仅仅依靠企业本身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 产业核心竞争力更依赖于企业的外部环境, 更需要政府的引导、扶持, 行业协会的协调, 企业间的相互协作。本文对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特征做出了粗浅的思考。希望能够引起人们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兴趣。

摘要:探讨产业核心竞争力概念, 比较分析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 指出产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一国某一产业在特定经营环境中所形成的具有整体性的、对该产业的发展具有核心和支配地位的、具有自我完善能力的、其他国家难以模仿的优势竞争能力。这种优势竞争能力是该产业多方面技能、资源和要素、运行机制、知识体系的有机融合。这种优势竞争能力可以体现为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核心资源和核心要素等形式。

关键词:产业,核心竞争力,企业

参考文献

[1]唐宝卿, 等.以创品牌提升我国继电器产业核心竞争力[J].机电元件, 2005, 25 (4) :28-30.

[2]顾强.我国纺织行业扩大出口的发展方向[J].中国工业经济, 1999 (9) :23-29.

[3]成为光, 等.论旅游产业核心竞争[J].人文地理, 2005 (1) :57-59.

[4]范太胜.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J].科技和产业, 2006, 6 (6) :44-47.

[5]PRAHALAD C K, et al.The Core Competence of Corporation[J].Harw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68 (3) :91-99.

艺术创意——发展动漫产业的核心 篇2

艺术创意主要是在当代各类艺术活动中从事创意性工作的活动,在一定意义上正是艺术与创意的结合。创意,是对于一种意味、意象或者意蕴的创造。文化创意或艺术创意,是指在文化活动或艺术活动中的创意。体现于一般艺术活动中的创意性行为,可以指称为一般意义的或者狭义的艺术创意。而从更广阔的视野理解艺术创意,则是指对于一项具有创造性的活动融入了艺术的内涵,彰显了艺术的特质。

一、艺术创意是动漫的核心

动漫业作为满足人类精神文化需要的创意产业,“创意”是产品中最核心最重要的资源。而动漫作为一个与书、画、电影、电视、印象制品、舞台剧息息相关的艺术活动而言,“艺术创意”则是动漫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动漫产业中最重要的就是动漫产品的创意造型,创意造型中创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设计出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和精神内涵的角色形象,以使它能更好地完成作为价值核心的任务。这种创意显然是以广播的信息、深厚的文化和丰富的表现技法为基础累积起来的一种艺术思想迸发,是创意造型的根本。没有题材新颖、内容丰富的动漫产品,光靠题材陈旧、内容单调的动漫产品不能成功地培育出好的动漫角色,没有好的动漫角色就无法锻造出动漫品牌,没有动漫品牌,那衍生品市场的开发就举步维艰,衍生品的开发依靠的就是动漫品牌的效应,如果衍生品市场得不到开发,动漫产业的产业链就会严重缺失,进而造成恶性循环。因此,“艺术创意”绝对是动漫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

在创意的产生阶段,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创意的原创性。缺乏原创性是中国动漫业的通病,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典型代表,国内动漫产业一直为创意的缺失困扰。常年来日本美国的大量动漫产品占领着我们的动漫市场,外国动漫形象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我们能够在国际市场上看到很多“中国制造”的字样,但是我们很少看到“中国原创”。作为文化艺术产品的创作者对文化艺术元素缺少理解是导致国内目前还没有好作品出现的原因之一。美国“功夫熊猫”的成功就在于非常有想象力,在造型上有奇思妙想。它运用了许多中国元素,在一系列富有奇思妙想的情节和构思里,表现了一个完全不懂武术的“人”,怎样一步一步悟到了武术真谛,那就是“世界是什么意外都可能发生的,你都可以创造的”。

其次动漫产业广泛忽视成人消费市场也是一个重要的通病,动漫产业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文化娱乐业,现在谈到动漫产业往往把消费群体都指向青少年,这是十分狭隘的。动漫产业完全可以有着更广阔的视野,可以走向成人化,成人化的含义并不是说以后的动画片转而做给成人看,而是指今后国内制作机构在制作动画作品时,会自觉地扩大作品目标观众群的年龄范围,使作品不再仅仅满足青少年的观赏需求,能够被更多年龄段的人所欣赏和接受,从而产生更大的影响,产生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动漫产业与艺术创意人才

艺术创作人才对于创意产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艺术创作者的创意就是财富之源,艺术创作人才对于创意最终的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国内动漫产业而言,创意人员的综合素质低是关键,动漫是一个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艺术门类,需要各方面较成熟的人来完成,然而国内很多的动漫创作者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不论是在人生阅历和文学功底、还是艺术经验绘制能力上,与年老的艺术家相比都是有欠缺的,而国外已经形成了从年老到年轻的年龄段齐全、各个层次领域都有的梯队创作群体,因而不同年龄范围的观众都有相应作品,创作者们也可以“百花齐放”,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国内动漫产业创作人才的复合性差的现象也非常突出,技术人员大多只重视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而对艺术缺乏关注和感悟。而大多数的编导人员仅重视在艺术领域的发挥和创新,对现代电子技术缺乏敏感,知之甚少。大批可以原创形象的人不懂电脑制作技术,懂电脑制作技术的人又缺乏原创人物的能力,形成了动漫技术人才与艺术人才分离的现象。

动漫创作人才应当具有深厚的文、史、哲知识,这些知识是搞动漫创作的基础,丰富的想象力不是凭空就有的,需要头脑中有浩瀚的文学知识;其次是造型的规律,要求动漫创作者有一定的艺术形象思维和创作能力,能进行动漫创作的编排和导演;再有电脑动画技术是计算机图形学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所以要求创作人员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图形学的理论,在创作的时候能够有意识地把艺术和计算机图形学结合起来。

动漫人才的另一个方面是营销和管理人才的缺乏。注重营销市场的人才不会创作,会创作的人又不懂市场的需求与导向。动漫创意人才也不单单指在创意产品的产生阶段的创作人员,而且还有在创意产品的营销中的营销人员。目前我国动漫产业缺乏的不是低端的制作人员,而是高级的创作人才和统领全局的营销和管理人才。全国已有130多所高校设立动漫专业,但是国内现在的销售动漫从业人员只有1万人左右,并且这些人大部分属于技术、导演或者编剧,很少有能统筹全局、具有商业运作才能的营销和管理人员。正常的市场状态是制片人制作动画片,代理商销售,影视系统播放,企业购买动漫产品形象并开发衍生产品,商家销售产品。除了第一阶段外,其它的阶段都是与营销息息相关的,就算能制作出好的作品,如果不会“吆喝”,不懂得市场运作,也很难达到利润的最大化。

核心产业 篇3

建筑装饰工业化是指采用工业化的方式进行装饰装修, 将各种装饰部品构件放在工厂里面进行工业流水线生产, 待生产完成后再运到施工现场组装。与传统建筑装饰的作业方式相比, 装饰工业化具有质量可控、成本可控、进度可控等多项优势, 施工周期较传统方式可大大缩短, 用工量也大大减少, 施工现场无粉尘、噪音、污水等污染, 可以做到节水、节能、节材、节地, 真正实现了“四节一环保”。

在推动产业升级, 倡导绿色装饰的道路上, 远鹏装饰一直进行着深刻的思考, 远鹏装饰一方面吸收国外先进装饰产业化技术理念, 一方面结合工程实际, 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 历经数次优化升级, 目前远鹏装饰已经掌握了数项先进的施工方式, 成为远鹏装饰在产业化改革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装饰工程施工系统集成法 代表作品——大庆石油科技博物馆

大庆石油科技博物馆是集石油科技、文化、历史展示展览于一体的科技博物馆。大庆石油科技博物馆装饰工程主要是用装饰艺术工艺与科技手段的结合, 展示石油的形成、勘探、开采、提炼、科学发展的整个过程。远鹏装饰集中采用了智能化系统集成、声光电系统集成、仿真实物模型、智能科幻模拟、高仿真虚拟场景和高效、节能、环保的材料设备, 结合现代装饰工程施工的最新方法——装饰工程施工系统集成法, 即以众多专业组成的团队配合施工整个过程的方法, 成功地实现了装饰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

大庆石油科技博物馆工程重点是在展览展示功能上, 要求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条件上满足参观者的需要。这项工程有着科技含量高、技术应用性强、项目多元化、工期紧迫等特点。这就要求施工方必须组织一个集工程施工、方案策划、系统开发、智能化集成为一体的团队来完成, 要保证施工图深化设计与实际施工方案做到科学无缝的对接, 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针对工程特点, 远鹏装饰建立了一个特殊的施工深化设计团队, 集建筑装饰装修、智能化、机电设备、灯光照明、建筑声学、展示展览、工艺美术、沙盘模型、软件开发、多媒体动漫、特殊生产厂家以及施工技术人员为一体的施工深化设计团队。在这个团队经过集中各专业的经验和智慧, 统一深化设计方案、统一研究制定施工方案、统一协调各施工专业、统一施工项目的终端目标, 最终一并解决了工程项目中的诸多问题。

大庆石油科技博物馆装饰工程施工中充分贯彻科学发展观, 精心策划、化被动为主动, 找到工程施工的关键点, 将整体工程系统集中在一起, 组织有关的深化设计、施工、生产等专业, 共同研究制定工程施工终端图。以工程终端反推到施工的整个过程, 使每阶段的施工人员从中掌握到施工过程中的重点和各专业相互配合的节点。例如:该石油科技博物馆三层地面厅部分, 地面厅大型沙盘展示区域装饰施工面积约为450平方米, 其中包括大型仿真模型沙盘、多媒体、声光电互动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会议扩声系统、灯光系统等。通过中央集成控制系统将以上各种设备与整个会议环境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使管理者只需轻轻一按, 便可轻松操纵整个进程。

远鹏装饰组织了设计、施工、生产等专业人员, 对工程施工的终端目标由最终用户使用效果为基点, 进行全面分析, 把环境装饰、设备系统、仿真沙盘模型、智能网络系统、多媒体、声光电互动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会议扩声系统、灯光系统等, 逐一分解, 详细记录统一分析, 整合形成一条条相关专业施工生产线, 由不同专业专项负责所需资料采集。最后再由专业专项负责相互串联形成全面结合面, 最终完成整合系统集成方案。

装饰工程施工系统集成法可集中各行业的专业智慧前沿技术, 将装饰工程推向科技、智能、节能、环保的更高层次上。这项创新方法为装饰工程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工程施工主动的地位, 最大限度地为工厂化生产现场安装模式奠定基础, 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和最大限度地提高空间有效利用率, 使工程项目更加高效、科学, 更有效地控制成本。最终将达到以装饰工程为主导的地位, 充分发挥远鹏品牌各个配套专业资质机电、智能化等专业优势, 以装饰工程施工系统集成法, 成就了大庆石油科技博物馆这一经典作品, 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该项目也以其完美的最终呈现获得了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总成装配式施工 代表作品——福建电力调度通信中心

数字模块式设计转化总成装配式施工是提升装饰行业整体水平的新思路、新方向。数字模块设计总成装配, 这一概念来自于汽车装配线的启发。汽车装配流水线将车灯、方向、底盘、发动机、座椅、车壳等组件元素称为总成。由数字模块设计将汽车分拆成多个独立系统集成部件总成, 汽车装配线其实只是将各种部件总成整合装配, 成为最终产品——汽车。依据汽车总成装配这一原理, 装饰同样可以套用这一思路。

福建电力调度通信中心大楼是远鹏总成装配式施工的代表工程之一。此项工程装饰标准高、专业多、工期紧。其施工面积大, 吊顶的平整度及边界直度的误差控制是一个施工难点。另外, 作为精装修工程, 对于天棚的装饰要求很高, 怎样保证吊顶与消防及机电设备安装的配合、控制位置偏差在允许范围内, 是另一个施工难点。如果延用传统工艺, 施工过程没有颠覆性的科技创新做法, 缺乏核心技术层面的突破, 是很难完成这些高难度动作的。

远鹏装饰在该项目的施工过程中, 率先将传统的手工作业模式转换成为先进的工业化生产模式, 既确保了加工精度和工程质量, 又大大提高了工效, 催生了施工工艺系统集成的科技创新成果, 促进了产业革命。

(1) 充分重视现场土建基层整体偏差测量放线及现场施工图放样, 通过放线和放样程序, 建立系统的三维空间施工控制点、面坐标体系, 为后续各工艺及工序的末端定位提供了精确的坐标系, 这是远鹏装饰通过自主创新实践向行业推广的先进施工理念。

(2) 将施工图、加工图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成果成功地运用到计算机辅助加工CAM。通过与外协厂商的现场配合, 实现成套的、结合现场尺寸的CAD分部分项成品加工图体系, 比如:石材加工及编码图;铝单板加工及编码图;木作系统 (含木门) 加工及编码图;金属构件系统加工及编码图;系统玻璃隔断加工及编码图;彩色不锈钢板加工及编码图等等。通过利用外协加工厂商的数控设备加工能力优势, 实现了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过渡到计算机辅助生产CAM, 从而确保产品的精度和功效。

(3) 根据招标图纸及深化设计施工图, 结合施工现场土建结构施工的实际情况, 对土建基层的整体偏差进行综合测量放线, 然后根据施工图进行精细的综合测量放样, 例如墙面干挂石材的钢骨基层及天棚吊顶的轻钢龙骨基层, 尤其是对所有洞口的精细测量放样, 其施工尺寸的精度误差控制在1mm以内。综合测量放线主要是使用电子经纬定位仪 (远距) 、红外线定位仪 (近距) 、自动安平水准仪等现代先进的测量仪器。对精确的基层施工进行第二次现场精细复测, 调整误差, 为后续深化施工图及装配图体系的准确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总成装配式施工的特点是在设计中强调建筑材料尺寸与原土建设计轴线模数化统一, 室内地面、墙面、吊顶六面缝线对齐, 加工成品现场直接装配, 现场无手工切割等繁琐操作, 安装快速、便捷, 施工现场无污染, 现场工作量大大减少。这项技术使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手工工艺的装饰施工模式转化为以产业化工人为主的成品装配模式。

福建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施工以争创该装饰业最高奖项为目标, 始终贯彻“质量第一, 信誉为重”的方针, 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和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 将高质量标准、精工艺要求、顶尖作业水平的统一标准、流程贯穿每一个项目的细节, 每一道工序。特别将创新工艺装配作业的相关培训作为重点, 针对该项目的工程系统集成的特点, 严格遵照工程合约、施工图纸、国家现行有关规范规程、三合一管理体系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的要求来进行项目法运作与管理, 结合技术工艺创新方法从人员、材料、施工机械、施工方法、环境等多方面入手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福建电力调度中心工程凭借颠覆性的创新技术、工艺, 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和优良的施工质量获得了业主、监理与电力行业专家的高度评价, 从传统的手工作业模式率先转换为先进的工业化生产模式, 确保加工精度和工程质量, 大大提高了工效, 催生了施工工艺系统集成的科技创新成果, 促进了产业革命, 成就了代表中国装饰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个典范。而这一项目也以其不俗的表现荣获了2009年福建省优良工程奖, 2009年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 2009年全国建筑装饰行业科技示范工程科技创新奖、全国建筑装饰行业科技创新成果奖等奖项。

远鹏装饰推动产业化转变的进程中, 以敢为人先的大胆尝试和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不断地攀升着新的高度。而在这一系列核心技术的背后, 是远鹏近20年的积累和沉淀, 正因为有着深厚的行业底蕴, 远鹏才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 始终占据着领跑者的席位。在人才方面, 远鹏装饰有一支海外留学专业学习装配技术的高水平人才团队。通过多年的积累, 数字化模块化设计将先进的工业产品设计软件Solidworks与企业自主研发的多款挂件、扣件、组合件相结合, 逐渐地走出了一条远鹏自成一体的专利配装体系。在技术方面, 远鹏将德国先进的装配技术通过学习、引进, 实现本土化实践, 已逐步变成完整成熟具有多个专利的企业技术和本土技术。在材料方面, 远鹏装饰拥有很多同行领先的部品、部件优势, 近几年来远鹏通过项目合作建立了一批有志于通过装配施工研发, 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厂家, 并且已完成了一大批自主研发的部品、部件的开发与规模生产。除此之外, 远鹏装饰还实现了饰面及基层装配率的85%的突破。通过近年的实践研究, 远鹏装饰已在天、地、墙、六面体的饰面基层的装配式施工方面突破了85%的配率, 将装配式施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核心产业 篇4

已建立的文化产业集群应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提高集群创新能力上,努力寻找自身独特的集群核心竞争能力而不是一味的贪大和模仿,培养差异化核心竞争力,增加文化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不可复制性,才是文化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对应活跃的知识要素层,集群一定要摒除僵化的组织体制,建立具有活力的,灵活的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制度要素层对于知识要素的整合能力。

总体来说,如果我国的文化产业集群遵循培养活跃的创新能力,辅以灵活的组织形式,配合成熟的社会资本网络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的发展形式,那么文化产业集群最终会实现良性发展并且日趋成熟。

参考文献:

1.鲁开垠.增长的新空间——产业集群核心能力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

2.向志强,陈静.我国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J].社会科学家,(5)

品牌价值是支撑一个产业的核心 篇5

一、产业化的关键是产业链的利益分配。就是建立各个主体之间的利益,特别是龙头企业、经销商、种植户之间的利益连接机制。龙头企业一头是市场,另一头是种植户,两边都要合理分配。面对市场的风险性、复杂性,只有销的出才能卖得好,销售在整个产业链环节中处在核心地位,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带动性。

二、优势资源不等于优势产业。和田好东西很多,但是做成优势产业的并不多,就墨玉县、洛浦县的红枣而言,虽然价格低却滞销,唯独十四师红枣卖得出,还逐年涨价。这充分说明品牌的价值是支撑一个产业的核心和带动促进农产品升值的保证。

三、农产品的种植、加工始终是初级劳动,销售才是更高层次的劳动。在农业产业化链条中,职工种植的产品,获得成果是农副产品。企业的加工、经销商的销售把产品变为商品,更具有复杂性,它是面对众口难调的消费者和来自市场的风险、同行业竞争的压力,变数更多,利益空间更不稳定。虽然企业与种植户都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要求,但是获得利益的根本是营销,产品的升值根本来源于品牌。

四、都说二道商贩收购红枣价格比十四师里收购价格高,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同为红枣,为什么一师、二师、和田地区洛浦县、墨玉县的红枣卖不出去的时候,商贩不去抢购?这充分说明品牌效应在整个产业环节中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近几年来,十四师红枣产业化发展促使职工的收入成倍地增加。种植规模扩大、产量增加,却无法带来产品价值的提升,反而使产品价值、价格降低;只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品牌创建才能提高经济效益,才能保证职工的利益和团场经济效益的持久与稳定。从根本上讲,有了产业化的发展,有了品牌化的创建,才有农产品价值的提升。当前,枣业公司已被评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田玉枣”已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和田玉枣”品牌成为消费者最喜爱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这些软件都为提升“和田玉枣”品牌价值、经济效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优势的农产品必定是组织化强、标准化好,品牌化高的产品。这种利益连接方式是把农产品的种植、加工、销售更稳定地连接在一起并使之一体化,形成紧密的产供销产业链。商品的质量和品牌的创建是产业化的核心,种植户只有生产优质的原料枣,才能保证商品枣的品质,才能使“和田玉枣”的品牌经久不衰。

六、农业产业是弱势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要经过工业辅助与深加工,才能改变农业的地位。无论从经济贡献率讲,还是从发展角度上讲,农业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团场几十年的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前几年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的时候,红枣的价格没有超过5元/公斤。通过产业化的发展、品牌化的建设,市场的销售份额逐年扩大,价格稳步增长,种植户的收入成倍的增长。只有坚持树立品牌保护意识,才能使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只有树立“质量第一、顾客至上”,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市场和市场竞争力;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七、关于种植结构调整的思路。随着骏枣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加工能力的限制、市场的不断饱和以及专卖店品种的需要,目前需要适度种植一定规模的灰枣、冬枣、赞皇枣,不断根据市场需要,增加红枣生产种类,使枣业公司成为制干红枣品种最多、质量最优、市场份额最大的加工企业。

核心产业 篇6

关键词:产业集群,集群学习,动态核心能力,提升

动态核心能力的研究主要针对企业, 而对产业集群动态核心能力尤其是关于其提升路径的研究则相当少见。因此, 探究产业集群动态核心能力的提升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回顾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 (1990) 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 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术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Meyer M H和Utterhack J M (1993) 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的综合。我国学者王毅 (2000) 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动态发展的知识系统。

然而, 核心能力的稳定性与环境的动态性之间的矛盾致使核心能力学派陷入了理论困境。面对此种困境, 堤斯 (Teece) 、皮萨曼 (Pisano) 和肖恩 (Shuen) (1997) 认为动态能力是指企业改变其作为竞争优势基础的能力。国内学者古利平等 (2 0 0 5) 认为, 动态能力是企业利用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动态能力强调企业内部过程对环境变化的动态适应。核心能力与动态能力结合, 从而产生企业动态核心能力。Lei和Hitt等 (1 9 9 6) 提出一个以组织元学习为基础的企业动态核心能力的发展和形成框架。简兆权等 (2 0 0 3) 认为, 企业动态核心能力是企业不断更新并创造新的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王毅等 (2 0 0 7) 认为企业动态核心能力是由企业内部人员等行为主体和战略能力、市场能力、技术能力等构成要素组成的复杂适应系统。

二、产业集群动态核心能力的内涵

1. 集群动态核心能力的定义。

根据核心能力理论、动态能力理论、动态核心能力理论和产业集群的特点, 笔者认为, 产业集群动态核心能力是指集群行为主体在动荡的环境下, 在长期的互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与环境动态匹配的复杂能力系统, 由知识吸收能力、创新能力、市场能力、社会资本、集群文化等关键要素构成。从某种意义上讲, 集群动态核心能力是集群为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对其构成要素动态的有效整合能力。

2. 集群动态核心能力构成要素分析。

(1) 集群知识吸收能力。集群知识吸收能力是指集群识别、吸收、扩散和开发集群外部知识的能力, 可分为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 集群动态发展依赖其知识吸收能力。 (2) 集群创新能力。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是指集群行为主体充分利用社会网络对知识吸收能力、竞争与合作能力、企业创新能力的有机整合能力。 (3) 集群市场能力。集群市场能力是确保集群具有服务特定客户的能力, 由与市场相关的资源构成, 如对客户需求和偏好的掌握、营销渠道等。 (4) 集群社会资本。集群社会资本是指集群内企业间长期互动形成的、基于网络关系的信任与合作的能力, 是集群企业互动的“黏合剂”。集群社会资本不仅有利于降低企业间的交易成本, 而且有利于集群技术创新实现以及集群内的产权激励。 (5) 集群文化。集群文化是指集群在长期的成长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观念、行为模式和管理制度, 体现了集群企业及其员工的价值观念、竞争理念、行为规范等。

三、产业集群动态核心能力的提升路径

集群知识吸收能力是产业集群动态核心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 而知识吸收能力则是集群对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的整合能力。因此, 笔者认为, 集群学习是提升集群动态核心能力的重要路径。

1. 基于集群内部学习的集群动态核心能力的提升。

集群内部学习是指集群内地理空间临近的各行为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机制而进行互动, 从而促进知识在集群边界内流动, 进而培育出集群独特的异质性核心能力。

(1) 在集群内应该鼓励和加强供应商、生产商和客户之间的正式或非正式联系和集群价值链上特定环节企业之间的合作。卡佩罗 (1 9 9 9) 认为, 集群内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紧密互动是知识传递持续性的基本要素和主要渠道之一。集群创新网络为新知识在临近地理范围内的充分流动提供了很好的知识传递平台, 促进了集群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提高。

(2) 鼓励一定比例的劳动力在集群范围内的自由流动。集群内成员企业之间一定数量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动和企业的衍生有利于新知识、新思想、新诀窍的溢出和创新, 从而激发集群的活力以及集群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3) 鼓励集群企业员工之间的非正式交流。集群内企业家之间、各种管理人员之间、技术人员之间的非正式交流, 为集群内的技术和知识的流动和智力溢出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路径, 从而更新和丰富集群的知识基础, 进而使集群尽快适应外部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

2. 基于集群外部学习的集群动态核心能力的更新与提升。

集群外部学习是由集群内少数技术实力强劲的龙头企业和机构与集群外部知识源的互动, 并吸取集群外部新的知识, 通过消化吸收转化为集群知识, 从而提升集群动态核心能力。Keeble和Wilkinson (1 9 9 9) 认为, 集群中企业长期的集体学习可能会导致集群技术轨道锁定, 向外部知识源学习对于提高集群的持续竞争优势就非常必要。可见, 集群外部学习是提高集群动态核心能力的动力来源, 是集群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笔者以为, 集群应该与国外创新型集群进行长期互动, 并组建学习联盟或者技术联盟, 从而吸收其创新知识, 并消除集群的核心刚性, 最终增强集群的动态核心能力。此外, 集群应该主动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融入全球价值链, 吸收跨国公司提供的核心知识和技术或从外部引进国际高层次人才, 从而增强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结论

集群学习是提升产业集群动态核心能力的重要路径。在动态的竞争环境下, 集群只有通过内外学习, 才能获取创新知识, 并最终提升集群动态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Porter M E.Cluster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11) :77~90

核心产业 篇7

设计, 指的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视觉、触觉等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它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计划、构思、创意的形成;二是视觉传达方式;三是创意通过传达之后的具体应用。

在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升级的大潮流中, 要实现“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和“中国品牌”的飞跃, 要改变多年来低附加值的简单粗放的产业发展阶段, 设计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设计已成为消费时代的重要消费内容

近十年来社会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 物质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可以发现, 如今的大众消费已从简单的基本衣食住行需求演变为日益多元化的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 消费趋势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从以前的功能型消费转向现在的享受型消费。在享受型消费中, 人们越来越在乎自己的感觉, 消费者由单一的功能关注, 转向审美关注, 强调自我感觉, 追求内心体验。我们会在各种消费场所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觉得这个不错”、“蛮有感觉的”、“感觉很时尚”, “感觉”正在成为一个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字眼, 而这种“感觉”就是一种设计消费, 是设计在各种品牌产品中的物化。

中国近十年来高等教育的普及及其他层次教育的大发展, 对国民素质的普遍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现在主流消费群体的文化素养、消费需求与十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 对文化产品的创意和审美需求的提升提供了源头上的动力;近年来潮流文化的极速发展, 全球化文化消费及信息沟通交流方式的极大简便, 是消费者消费方式和观念变革需求的外部助推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学说, 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条件之后, 就开始转向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求理论, 为视觉和设计消费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国人的消费方式和观念用短短的十来年实现了西方几十年的变革, 观念日新月异, 需求急速扩张, 设计和视觉的需求已经完全渗入到社会主流消费人群的日常生活之中。

看电影, 视觉效果往往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亮点, 二维转向3D、4D是技术支撑下的视觉设计突破;看春晚, 龙年春晚全新的舞美设计成为央视春节晚会的一大亮点, 视觉消费成为内容消费的重要部分;看动漫, 前几年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红遍大江南北而经久不衰, 创意和设计是它的核心内容, 对中国的动漫产业发展影响深远;看城市、新颖舒适的建筑和环境设计决定着我们生活环境的品质;看产品, 苹果产品风靡全球, 是设计至上的神奇之作;服装、传媒、电子产品等等, 已经逐渐形成设计至上、视觉领先的全新消费需求特点。如今的时代, 美, 已经成为一种消费标准;视觉消费, 已经成为一种更高层面的消费内容。在广阔的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中, 设计已经不可或缺, 在中国经济升级转型过程中, 设计力将成为把中国经济从简单经济、粗放经济推向创新经济和审美经济的强力引擎。

二、设计带来的不仅仅是表面的形式美化, 还和产品的创新密不可分

近年来, 设计艺术学科和人才培养规模发展迅速, 设计对生活的影响作用也日趋深远, 但是社会对设计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与人们生活方式关系的重要性、深刻性认识还不够。传统的习惯思维往往把设计局限在简单表面的形式美化上, 认为设计只是做做表面美观装饰, 这是一种传统的美术思维观。形式的美化其实只是设计的冰山一角, 美术有别于设计在于它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艺术活动, 而设计是一种为他人、社会服务的活动, 设计要服务生活、创新生活、引领生活。

2.1设计是解决功能、创造市场、影响社会、改变行为的手段

设计的过程离不开主动策划意识、对市场和产品的深刻分析、对技术手段的熟练运用、对消费群体需求的了解、对横向产品比较和差异化定位等等, 这些都是设计中必须考量的因素。当设计和策划的理念深入到产品的每个环节, 从创意开始, 到材料运用、形式美感、心理体验、市场的比较研究等, 在设计的各环节中还涉及到对市场营销学、消费心理学、技术美学、现代技术科学等多学科的广泛的运用, 设计已渗入到产品的内核, 成为产品的核心内容。我们可以这样说:设计=创新。国家创新经济和质量经济的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壮大, 离不开创新, 离不开设计, 离不开以设计为核心竞争力的指导思想的树立。

2.2设计创新可以推动文化创意产品真正面向社会、面向消费者

坚持设计创新的理念可以产生独特的产品策划概念并引导潮流, 能够促使文化企业重视产品设计、研发以及品牌建设, 推动创意和设计真正面向社会、面向产业、面向消费者, 走良性发展的轨道。近几年国内动漫产业的标杆产品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代表, 其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离不开设计创新理念的坚持。在视觉形象设计上的创新, 小朋友喜欢, 成年人也乐意接受, 带点幽默, 带点可爱。在角色设计上采用狼和羊这一对老冤家让人耳目一新, 角色对立, 关系既简单又有喜剧感。在故事内容设计上的创新, 把人们习惯思维中最大最凶的狼设计成一个失败者, 增强了它的娱乐性, 相较以前的动画片也是一种成功的差异化设计。其相关衍生产品的开发和品牌的拓展也是坚持创新设计的理念,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影响力正逐渐辐射到全球。

2.3坚持设计至上的理念可以形成科学的创新开发机制

企业重视设计才能树立系统的以设计创新为主线的产品开发机制。设计能否发挥作用, 除了设计人员的素质外, 更重要的是企业的开发机制是否从制度上保证了以设计为主线贯穿开发的全过程。企业借助设计能力实现独特的创意, 也只有通过优秀的创新设计才能确立产品的个性和市场立足点, 达到扩大消费市场, 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目的。通过建立设计创新的科学机制而取得巨大成功案例不胜枚举, 从上世纪以来, 欧洲、日本、韩国等国都有很多经典案例。最为大家熟知的应该就是近年来风靡全球的苹果公司。乔布斯自身具有超前的创新设计战略眼光, 苹果公司对设计在产品开发全过程的贯彻以及苹果总设计师兼副总裁乔纳森·艾维的设计才能, 共同制造出了本世纪的苹果神话。

三、优秀的设计能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过:“英国的经济可以没有政府, 但是不可以没有设计”, “优秀的设计是企业成功的标志……它就是保障, 它就是价值”。[1]上世纪日本政府也制定了“设计立国”的新经济发展战略, 以及“创造市场, 引导消费”, 将设计作为基本国策和国民经济发展战略, 实现了日本经济的腾飞。日本经济的成功发展表明:“日本经济=设计力”。韩国产品之所以能在国际上赢得不错地位, 设计也是它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发达国家以往经历的创新经济和质量经济的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 设计就是核心竞争力, 是生产力, 而且是第一生产力。

3.1消费市场需要设计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现代社会中, 人类之间的交流除了通过文字语言进行的行为交流, 还有一种是人与人通过物的方式进行交流, 各种文化创意产品除了一般的功能性之外, 也包含了普遍的交流性在内。在消费观念发生明显改变的今天, 人们购买产品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对产品的要求除了使用功能还有审美消费功能和创新交流功能。消费者在消费产品设计外, 还要消费它的包装设计、广告设计、传达设计, 而这些设计都会成为一种附加值包含在商品的价格之中。每一个消费者都同时消费着多种形式的设计, 设计成为了产品的核心内容。因此, 在这个“感觉”消费时代, 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关注消费者的多种需求, 而消费者需求的满足最为重要的实现方式就是独特而贴心的设计。

传统的经营观念多集中在产品物理性等层面, 追求的是质量第一、功能第一甚至耐用性第一, 这是大工业生产以来的实用主义消费的延续, 是以前人们停留在关注温饱问题层面时的需求方式。因此, 我们看到, 市场上的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产品设计策划和创新乃至产品战略规划的缺失。企业却常常习惯用战术的方式去弥补, 过分依赖营销, 为了争夺消费者的购买, 企业不惜重金投入广告与促销, 而由于产品没有着重打造品牌质量, 缺乏设计创新和品牌化运作的思路, 在营销传播中着重传达的也大多是物质性利益, 没有打动人心的精神诉求, 所以很多情况下销售依然得不到质的提升。其实, 这类产品所缺乏的就是设计给产品带来的高附加值, 因为创新不足而缺少附加值的消费空间。

3.2优良的设计能提升市场消费需求

设计不仅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它还可以提升引导人们的消费需求, 从而创造出远超实际物质的消费欲。设计制造“流行”, “流行”扩大消费, 从而扩大消费需求总量, 带来生产力的提升。风靡世界的苹果公司, 其Iphone, Ipad, Ipod, Mac等产品以独特的设计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了自己在市场的绝对影响力, 坚持其一贯多年的“极简”设计理念, 在造型设计上独树一帜、精益求精, 在材料设计上追求极限, 在互动设计上前瞻性的改变人们的操作习惯, 在产品定位设计上出其不意。其在设计上的不计成本的投入, 不断推出惊世骇俗的产品, 给消费市场带来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冲击。新产品一出往往万人空巷, 不但制造了流行引导了潮流, 而且成为其他企业的模仿对象, 极大的调动了消费者的购买欲, 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市值达到4000多亿美元, 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显而易见, 苹果的成功完全是通过创新和设计来实现其产品和市场的巨大发展, 可见设计引导消费的巨大影响力。十年前只是在小众的设计师人群中普及, 随着消费人群的审美需求提升, 现在已风靡到全球每个角落最普通的消费群体, 与之相反, 十年来的移动通信霸主诺基亚, 因为创新和设计的不足, 开始在全球市场衰退, 其急剧衰退的原因就是产品开发设计能力严重不足, 拿不出有分量的新产品。

结语

罗斯金曾说过:“代价最低廉的东西, 终究要成为最珍贵的东西, 而能让‘最低廉的’变成‘最珍贵的’的途径就是设计”。[2]大众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离不开设计, 创新的核心就是设计和策划的目的地, 产业的发展依赖于设计理念的贯彻始终。毫无疑问, 设计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生产力, 在当今这个创意时代的舞台上, 已成为最为耀眼的角色, 并已逐步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第61页

[2]林钰源:《美是一种生产力1》, 羊城晚报, 2011.03.29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 新世纪出版社

[2]柳冠中:“走中国当代工业设计之路”, 《岁月铭记》,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3]尹定邦:《设计学概论》,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休闲标准化的核心产业与休闲化 篇8

休闲时代下, 人们对休闲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还会不断涌现和增加, 从事休闲供给的主体也越来越多, 提供相关休闲产品的产业领域也将越来越多, 需要对其规范和标准化的内容将呈上升趋势。制定和实施休闲标准, 拥有完整的休闲标准体系, 就能够有效地规范休闲产业发展, 规定休闲产品和服务是否合格, 保障国民获得高质量的休闲产品和服务, 从而保护宪法和法律赋予国民的休闲权益。休闲标准化不仅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提高国民休闲满意度的必要手段和有效方式。

休闲标准化的基础是标准化对象, 休闲产业是一个综合化的产业, 与各个行业都有交叉, 但生产目的发生了实质性变化, 是各类行业的休闲化延伸。休闲标准化的对象首先是休闲核心产业, 然后逐步向休闲化的产业方向延伸。

那么, 什么是核心休闲产业呢?

休闲核心

核心休闲产业是指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直接满足消费者休闲需求的产业。

一般认为, 旅游、体育、文化、商业等属于休闲核心产业。但这也不准确。严谨地说, 这些产业中的一部分或者大部分属于休闲核心产业。

以旅游为例, 世界旅游组织在《旅游统计建议书》 (又名《关于旅游统计的建议》) 中, 根据旅游者的出游目的, 将旅游分为了休闲 (leisure) 、事务 (business) 、其他 (other) 三大类。其中, 事务性目的的旅游活动就不属于休闲。在我国旅游统计中, 把旅游活动细分为观光游览、度假/休闲、探亲访友、商务/出差、健康医疗、其他等多个类别。其中, 只有观光游览、度假/休闲、探亲访友属于世界旅游组织在《旅游统计建议书》分类中的“休闲”。

以体育为例, 2008年《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 (试行) 》将体育及相关产业划分为3个层次、8个大类、25个中类、57个小类。其中在8个大类中, 有“体育健身休闲活动”, 指主要面向社会开放的休闲健身娱乐场所和其他体育娱乐场所的管理活动, 包括综合性体育娱乐场所 (游泳、保龄、球类、健身等一体的综合性健身中心) 、保龄球馆、健身中心 (馆) 、台球室、飞镖室、高尔夫球场、射击、射箭馆 (场) 、滑沙、滑雪以及模拟滑雪场所的活动、惊险娱乐活动场所 (跳伞、滑翔、蹦极、攀岩、滑道等) 、娱乐性军事训练、体能训练场所、其他未列明的休闲健身娱乐活动。这些可以列入休闲核心产业中。在其他大类中, 也有可以列入休闲核心产业的小类, 例如群众性体育组织、体育彩票服务等。

以文化产业为例, 《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 (2012) 》中, 第1类中的“图书、报刊零售、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零售”、第2类“广播电视电影服务”、第3类“文化艺术服务”、第5类中的“文化软件服务”、第6类“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第7类中的“工艺美术品销售”等, 可列入休闲核心产业, 包括:广播、电视、电影放映、文艺创作与表演、艺术表演场馆、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管理、游览景区管理、动物园和海洋馆、水族馆管理服务、植物园管理服务、文化艺术培训、歌舞厅娱乐活动、电子游艺厅娱乐活动、网吧活动、游乐园、工艺美术品及收藏品零售等。

以餐饮业为例, 直接满足于营养和能量摄取等生理需求为目的的餐饮供给, 就不属于休闲餐饮, 例如正常时段的一日三餐, 即正餐。休闲餐饮更加注重满足人们的交际、消遣等非食物营养本身的需求。因此, 典型的休闲餐饮类型包括茶坊、咖啡厅、水吧、酒吧等。一些功能兼容型的业态, 例如演艺餐厅、主农家乐等, 餐饮成为辅助功能, 这些可以列入休闲核心产业。

以商业为例, 针对休闲的主要为零售业, 批发业则不能纳入。《零售业态分类》 (GB/T 18106—2004) , 按照零售店铺的结构特点, 根据其经营方式、商品结构、服务功能, 以及选址、商圈、规模、店堂设施、目标顾客和有无固定营业场所等因素将零售业分为食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电话购物等17种业态。由于购物活动主要发生在闲暇时间里, 因此, 大部分商业零售业态可纳入休闲核心产业, 其中, 大型超市、百货店、购物中心、网上商店等业态最为典型。此外, 古玩、旧货、花鸟虫鱼、邮币等特色市场也是休闲核心产业。

综上, 我们可以把休闲旅游、文化娱乐、休闲体育、休闲商业、休闲餐饮等作为休闲核心产业。

休闲化

休闲的兴起, 源于工作时间的缩短和人们放松身心的需要。休闲活动一直存在, 但形成相关产业, 则是工业化以后并且在后工业时代发展壮大。在休闲业产生之初, 主要集中在旅游、娱乐等小范围内, 随着休闲行为的多样化开展和产业之间的融合, 很多原本不涉及休闲的行业也开始提供部分具有休闲性质的产品和服务, 即出现了相关产业的休闲化。随着休闲化的不断深化, 也会逐步形成新的休闲核心产业。

简单说, 休闲化是指随着休闲时间的增加和休闲行为的多样化, 与休闲相关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逐步成为主流, 休闲产业范围不断扩展的过程。重点表现在很多行业针对休闲消费所提供的供给比重逐渐增加, 乃至成为主要功能。

例如, 文化产业中的图书馆, 现在除了为专业学习者提供专业资料外, 也日益成为提供阅读休闲服务的主要场所;体育产业中的各类场馆, 本来主要是供观赏比赛的场馆和专供运动员训练用场地, 包括综合体育场, 体育训练基地, 游泳比赛场馆, 足、篮、排场馆, 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场馆, 棋牌比赛场馆等, 但很多也向公众开放, 成为休闲运动、康体健身的重要场所;几年来, 面向公众的综合型体育公园成为热点, 是典型的休闲体育供给。即便是商业零售业, 很多综合超市、百货店、购物中心等业态, 也逐步从单一购物向复合型休闲场所发展, 并出现了奥特莱斯、shopping mall等大型综合休闲业态。在休闲化方面体现最为突出的是“大农业”, 即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

农业最初的功能主要是种植农作物, 满足人们生活需要, 在城市化产生后, 城市居民对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充满了好奇, 他们利用休息时间到乡村体验农业生活, 到田间进行尝试性的农业生产和采摘, 于是产生了农业休闲;随着到乡村体验农业劳动的人越来越多, 于是部分农民放弃农业生产粮食这一功能, 辟出部分田地, 建设相关配套设施, 专门为体验者服务, 这就形成农业休闲化;随着从事农业休闲化服务的人越来越多, 形成了专门的休闲行业, 并形成专业的市场细分, 目标市场明确, 也就完成了农业休闲化向休闲农业这一休闲化向核心休闲的转化。结合休闲农业发展实际, 农业部还专门组织编制了《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典型的例子是采摘。最初只是部分城市居民为了获得更新鲜的蔬菜果实而亲自到农民家里采摘, 农民的主要目的还是单一的生产农业产品, 发展到现在, 各大城市近郊形成了针对不同时间和不同顾客需求的各类专业采摘园。采摘也从最初的仅仅是为了获得新鲜蔬果而变成了周末家人欢聚、儿童认识自然的重要休闲手段, 部分果农也细分出来专门经营休闲采摘业。

休闲化的趋势, 其实质是产业的多功能化。多功能农业、多功能林业、多功能渔业, 多功能牧业, 日益成为发展的方向。例如, 在《全国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 明确提出了林业五大功能, 即生态、经济、社会、碳汇和文化功能。

在《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 明确提出“鼓励发展文化多元的休闲渔业”, 丰富休闲渔业发展模式, 扩大休闲渔业产业规模。具体措施包括:结合养殖基地、渔港、海洋牧场等渔业设施及增殖放流等渔业活动, 积极发展文化娱乐型、都市观赏型、竞技体育型、观光体验型、展示教育型等多元化、精品化现代休闲渔业;通过观赏鱼大赛、垂钓比赛、渔业饮食文化节、放鱼节、开渔节以及渔业科普、美术摄影等活动形式, 不断挖掘、传承、弘扬、创新与渔业相关的观赏文化、餐饮文化、民俗文化;按照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形成特色、示范带动的要求, 以市场为导向, 加大休闲渔业资源整合力度, 加强知名休闲渔业品牌创建, 打造生产标准化、服务集约化、功能多样化的现代休闲渔业产业集群;扩大观赏鱼产业规模, 加快观赏展示和交易市场建设, 加大休闲渔业中公益性设施的投入扶持力度, 强化对休闲渔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的管理与支持, 健全休闲渔业技术服务体系。

关系梳理

休闲核心产业包括休闲旅游、文化娱乐、休闲体育、休闲商业、休闲餐饮等。在旅游、文化、体育、商业、餐饮这些领域, 一部分有明确的休闲需求导向的, 即面向人们闲暇消费的, 属于休闲核心产业;还有一部分并非专门以此为导向, 但与休闲需求存在供给关联, 因此属于休闲相关产业。

农业、林业、渔业、医疗、教育等领域, 在承担自身功能的基础上, 在部分业态上存在明显的休闲化, 乃至以休闲服务为主要功能, 这些属于休闲化领域。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成为休闲的核心产业。例如休闲农庄、休闲渔场、森林公园、休闲技能培训、户外运动品制造等 (见图1) 。

休闲化与标准体系建设

休闲核心产业是休闲供给的基础力量, 相关产业的“休闲化”则是新兴的重要领域, 而且正在向休闲核心产业转化。由于“休闲化”是原有产业的使用价值由其他功能向休闲功能的转换, 所以针对“休闲化”领域的标准化具有其特殊性:

第一, 原有标准在休闲领域具有使用价值的, 可以直接借鉴过来使用, 如GB/T 19079.1—14《体育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 (游泳场所、卡丁车场所……) 》、SB/T10509《SPA经营技术规范》等等。

第二, 原有标准在休闲领域具有部分使用价值的, 在其“休闲化”向休闲核心产业的功能转变过程中, 对其进行修改, 剔除原标准中非休闲功能的规范要素, 增加其向休闲核心产业转化过程中增加的体现休闲功能的规范要素。

第三, 原有标准不具备休闲领域使用价值的, 则需要针对其增加的休闲功能制定新的标准。

核心产业 篇9

1. 东北区域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促进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促进大流通的发展, 而大流通又推动大物流产业的发展, 大物流产业的形成可以加快产业间的合理分布和调整, 满足市场需求, 对完成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至关重要。因此, 东北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物流人才”保障。《东北地区物流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 “在沈阳等地开发保税物流中心, 形成东北地区国际物流服务体系打造成东北亚物流发展核心区域”。“一轴、两带、三圈、四核”的物流网络体系构建, 单纯依靠物流管理人才是不够的, 更需要大量的从事物流系统设计、决策、管理、运营、物流设计与运用、物流系统运作与管理的物流工程技术人才。因此, 东北区域未来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更多的物流专门人才。

2. 辽宁省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根据《辽宁省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十一五”期间, 辽宁省物流业的增加值已达到2200亿元, 年平均增长率为10%, 占全省GDP总量的20%。物流总量达到20.2亿吨, 年平均增长率为1.7%。未来5年, 全省物流业年均增长率将达到8.5%, 占全省GDP总量的22%。物流从业人员年平均增长率为2.8%, 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29%。

随着东北区域及我省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施, 及交通运输行业的蓬勃发展,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 地方经济和物流行业人才需求将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物流人才”需求缺口很大;二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行业对“物流技术人才”的需求日趋增长。地方经济发展决定尤其需要能够从事物流系统设计、决策、管理、运营的应用型物流专门人才。

二、物流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1. 物流企业对不同层次物流人才需求分析。

本研究选取东北区域34家典型物流企业及企业物流部门进行调研, 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从调研结果看, 接受调查的物流企业对各类型物流人才的需求程度都很高。其中, 需求程度最高的是物流基层作业人员, 比例达到57.94%, 其次是物流规划设计人员, 比例达到54.90%。

2. 企业对员工职业核心能力分析。

从企业对员工职业核心能力调研结果看, 仓储规划与作业、运输规划与作业、物流信息分析与管理、国际物流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等五方面能力企业最为看重。

60%的被调研企业认为仓储规划与作业能力非常重要, 另有35%的企业认为比较重要, 两者总计高达95%;认为一般和不重要的企业分别只有4%和1%。可见, 大部分企业认为仓储规划与作业能力相当重要。

占总数45%的被调研企业认为仓储规划与作业能力非常重要, 另有51%的企业认为比较重要, 两者总计高达95%。总体来说, 大部分企业认为运输规划与作业能力相当重要。

占总数58%的被调研企业认为物流信息分析与管理能力非常重要, 另有33%的企业认为比较重要, 两者总计高达91%。可见, 大部分企业认为物流信息分析与管理能力相当重要。

占总数36%的被调研企业认为物流信息分析与管理能力非常重要, 另有37%的企业认为比较重要, 两者总计高达73%;认为一般和不重要的企业分别只有25%和2%。可见, 大部分企业认为物流信息分析与管理能力相当重要。

占总数33%的被调研企业认为物流信息分析与管理能力非常重要, 另有42%的企业认为比较重要, 两者总计高达75%。可见, 大部分企业认为物流信息分析与管理能力相当重要。

三、中高职院校开设物流专业情况分析

1. 物流专业开设情况分析。

辽宁省47所高职院校中有12所开设物流专业, 占总数的25%。除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和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较早外 (分别为2001和2002年) , 其他高职学院都开设较晚。35被调研的中职所院校中有10所院校开设物流专业, 占被调研总体的29%。这些院校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开设物流专业均在2006年以后。

2. 中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对比分析。

以沈阳金融学校和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为调研对象进行深度访谈, 并将35所中职院校与47所高职院校调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得到以下结果:

(1) 就业岗位差异明显。中职学生就业岗位以操作层面为主, 高职学生就业岗位以基层管理为主。省内中、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就业到规划与设计层面的岗位很少, 很难满足企业这方面的人才需求。中高职人才岗位及岗位职责对比如表1所示。

(2) 核心课程相似程度极高。中高职物流专业开设课程相似度极高。核心课程的重复率高达70%。这表明现有的高职核心课程并不十分适合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核心课程对比如表2所示。

(3) 核心课程教学内容重复性严重。在教学内容上, 中职侧重于操作层面, 高职侧重于管理层面。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对于应届高中毕业生来说是适用的, 但对于中职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 教学内容重复性严重, 这使学生不能够通过学习显著地提升能力, 使进一步深造的意义弱化, 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注:▲表示相似

四、核心课程体系的确立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对接产业集群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即:培养以工学为基础, 以管理学和工学相互渗透为辅助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具备从事物流系统设计、决策、管理、运营以及物流领域科研等工作的基本能力。以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指导, 确立包含5门理论课和三门实训课的对接产业集群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框架。核心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参考文献

[1]康莹.浅谈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专业课程的开发[J].中国市场, 2012, (28) .

[2]赵园园.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业教育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 2013, (5) .

[3]赵政党.高效与产业集群对接的模式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9) .

[4]童丰生.加强校企合作促九江市职业教育与产业集群对接[J].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 2010, (7) .

[5]东北地区物流业发展规划[DB/OL].http://www.gov.cn/gzdt/att/att/site1/20111213/001e3741a2cc1050e2d601.pdf.

核心产业 篇10

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其中的一些章节三次提到了福建新大陆集团完全自主的二维码解码感知识别关键技术。两会期间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新大陆集团总裁王晶。

提及物联网产业核心技术的发展,王晶告诉记者,物联网产业竞争的关键是核心技术的竞争。从国家战略层面讲,没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就没有中国的物联网产业。在国家投入巨资发展的物联网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如何发展自主核心技术并占领关键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高地,避免陷入脱离自主核心技术,一味推进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应用,是当前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

王晶表示,当前,围绕物联网核心技术的国家间竞争已迅速白热化,重要物联网核心技术的国家级竞争已经上升为国家级“战争”:一方面,发达国家针对已经建立的物联网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与标准化优势,封杀中国物联网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空间与市场机会;另一方面,针对迅速发展,市场前景巨大的中国市场,国外跨国企业通过加强其核心技术在中国的知识产权专利布局来巩固其既有的核心技术优势地位,同时通过加快其核心技术在中国应用市场的产业化推广应用来谋求更大的市场地位与话语权。

因此,从国家层面、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层面、产业界、企业界,来共同主动、积极、有创新性地推动我们国家层面物联网核心技术发展战略,并围绕自主核心技术建立产业战略布局,已经成为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刻不容缓的关键所在。

针对如何发展物联网自主核心技术,王晶代表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实施以二维码为主的物联网自主核心的技术路线,二是加大自主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支持力度,三是在海西区建立以二维码技术为主的国家物联网识别技术示范应用基地,全面推进以二维码技术为主的物联网核心技术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核心的技术创新为主线,面向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整合两岸产业资源,优势互补,并形成识别领域的产业联盟,带动物联网产业发展;更重要的是总结经验,为国家物联网战略提供经验和决策依据,并为全国物联网发展示范。

提起创新在新大陆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这位物联网高科技企业的掌舵人感受颇深。王晶告诉记者,新大陆作为高科技民营企业的代表,从产品创新、信息服务创新、行业应用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到产业链创新,从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到引进消化再创新,一路走来,创新成功地承载了新大陆从白手起家、到发展成包括物联网、数字电视通信、环保三大产业的民营高科技企业集团的一条中国特色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道路。

王晶表示,无论是创新型国家建设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新发展都是主旋律。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细胞中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创新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创新力度的大小决定了企业的发展空间。因此,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与国家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在战略上是高度吻合的。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持续发展以及未来长盛不衰的生命线。

黑龙江省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篇11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 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核心竞争力可理解为某一经济单位所独有的, 且不易被他人模仿的具有价值的能够促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能力。对于产业而言, 某一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即指产业中所有行业相互作用, 形成合力后具有的核心竞争能力。它体现在产业横向比较中的竞争优势。

从狭义上讲, 旅游产业是由景观业、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旅游餐饭宾馆业、旅游商品业、旅游娱乐与服务业等几大行业构成, 这几大行业相互作用, 形成网络状合力。从旅游产业中各行业的特点可以看出, 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很难体现在旅游交通业、旅游餐饭宾馆业。第一, 这些行业进入壁垒较低, 市场化运作能力较强, 其提供服务的数量与质量与旅游市场关联度大, 可调节性强, 在区域间差别不大。因此, 对旅游产业区域间比较优势的影响不大;第二, 提高这些行业的服务质量以提升旅游产业的竞争能力难度较大, 因实施上的困难导致不会被视为核心竞争力;第三, 提高其服务质量只会使得人们没有不满意, 而不会增加满意度, 因而也不会被看做核心竞争力。

景区所承载的旅游资源由于具有垄断性与独特性, 因此, 经开发后所形成的旅游产品是可以成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部门。同样, 旅行社行业是通过组织旅游产业中各项资源, 设计旅游线路、组织游客购买旅游产品的部门, 其中涉及到因旅行社提供的服务与管理而增加的旅游产品附加值, 而且会因旅行社管理水平差异而给旅游者带来经历与感受上很大差异。商品与娱乐项目集中体现了地方文化特色, 可以起到提升本地知名度, 增加游客满意度与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 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旅行社、景区、商品与娱乐业三大行业中, 应深度挖掘三大行业竞争力。

二、黑龙江省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

(一) 旅游产品竞争力

黑龙江省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历史渊源为基础开发了一大批地域特色强、资源丰富的旅游产品, 主要包括四大类, 即生态旅游产品、民俗旅游产品、边境旅游产品和红色旅游产品等。生态旅游产品是黑龙江省推出的重点旅游产品, 是游客观光、漂流、滑雪、狩猎、钓鱼等休闲娱乐的首选, 目前已形成一批发展成熟、知名度高的景区, 如: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镜泊湖风景名胜区、扎龙自然保护区、北极村风景名胜区、五营森林国家公园、兴凯湖旅游度假区等。但这些景区大多缺乏文化底蕴, 产品质量不高。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近年大打冰雪旅游之牌, 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为代表的冰雪观赏游乐景区档次高, 在全国颇具影响力与竞争力。滑雪健身娱乐景区除亚布力、平山、乌吉密等一大批大型滑雪场在国内具有一定垄断性外, 大量小型滑雪场由于受到华北地区滑雪场竞争的威胁及供求关系的影响已出现大打价格战的恶性竞争局面。黑龙江省是多民族杂居的省份, 共有48个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因其长期游牧、渔猎生活方式较为古朴, 其民俗、民风已成为兴旅游热点, 但由于这些民族景区分布散、规模小, 在旅游市场竞争中还很弱。黑龙江省已开发多条至俄罗斯边境城市的旅游线路, 经济效益较好, 以绥芬河地区发展最快。黑龙江省现存许多抗日战争史料、遗物、遗址, 这些红色资源具有传奇性, 国际影响力强。但由于资源分散、年久失修, 没有被开发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因此, 黑龙江省旅游资源独特且丰富, 目前已形成一批有一定竞争力的旅游产品, 吸引俄、日、韩等入境游客及国内京、津、沪、粤等经济发达地区游客。但也应看到还存在产品质量不高、不能连线路、管理部门不重视、没有深度开发等问题, 严重制约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二) 旅游商品竞争力

旅游商品因其需求弹性大、附加值高而成为旅游行业中投资见效快、收益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可以增加游客对旅游产品的满意度, 而且可以促进旅游产品发展,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黑龙江省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文化历史, 现已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旅游商品体系, 有具有俄罗斯风味的大列巴、香肠;黑龙江特产大马哈鱼、大马哈鱼子酱;草原特产奶酪;鄂伦春特产鱼皮衣、鱼皮鞋;五大连池火山泉矿泉水、阿城体现金源文化的版画;森林特产木耳、松子、蘑菇;冰雪吉祥物等等。这些商品已广为人知, 部分商品也已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这些旅游商品在满足游客馈赠亲友需求的同时, 每年也为黑龙江省创造了大量的经济效益。但对于每个景区来说, 能够让游客回忆起此次旅游经历的旅游商品较少, 而在调查中发现, 游客为回忆旅游经历所产生购买行为的冬季最大, 占所有购买动机的70%, 而且大部分游客会选择在旅游商品专卖店和景区销售点购买。黑龙江省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为5%左右, 与全国平均水平20%的差距还较大, 究其原因主要是旅游商品营销能力较差。黑龙江省具有景区特色的旅游商品多为手工制作, 销售量小, 生产规模也就小, 而且没有形成跨区域的生产经营一条龙体系, 因此导致整体旅游商品品牌不响, 质量不高, 出现制约旅游商品发展的瓶颈, 难以发展壮大。

(三) 旅行社竞争力

黑龙江省旅行社的数量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整体盈利状况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省国际旅行社的盈利能力、运营效率要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且表现出较强的资本积累能力和发展态势。与国际旅行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黑龙江省国内旅行社的盈利状况低于我国国内旅行社的平均水平, 这主要是由于其成本费用较高, 资产周转速度较慢, 业务增长与资本积累的速度慢。黑龙江省的大部分旅行社是在过去省内国有大型旅行社, 如中旅、国旅、青旅、教育、康辉旅行社等基础之上通过转让、承包、重组等方式形成的个体经营旅行社或股份制旅行社。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过去大型国有旅行社的总社与其在各省、市的分支旅行社虽表面上具有部分相同的名称, 但他们之间并没有任何业务联系及组织关系, 仅有相互股份持有关系, 同级各分支旅行社之间无任何联系。任何人只要一次性交2万元所谓的承包费即可获得这些知名国有旅行社的命名权, 部分旅行社根本不对外挂牌, 业务一方面靠个人关系获得, 一方面靠在报纸上打小广告获得。旅行社的这种“以包代管”的管理模式使得很多旅行社虽然名称相同, 但实际上各自为政, 经营规模很小。旅行社只顾眼前经济利益, 盲目的为争夺游客而疯狂降价, 甚至出现了“零团费”、“负团费”的状况。不仅导致旅行社推出的产品缺乏差异性, 提供的观光产品还处于初级开发水平, 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和享受性不强;而度假旅游产品、商务旅游产品等其他旅游产品开发的水平同国外相比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更导致了旅游产品质量低, 如购物时间长、景点不具有代表性、服务标准低等现象。

三、提升黑龙江省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一) 建立两权分离的景区管理体制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经营体制, 景区作为盈利性的企业更应如此。当然, 在景区向企业化经营转化的同时应避免盲目性, 要在对旅游资源进行认真清查与研究的基础上, 对不同的旅游资源和景区进行具体的分类与规范, 对经营者资格要认真评估, 区别对待。可采取招标转让经营权、招商引资、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的旅游资源产权制度。

(二) 创新旅游商品生产模式与营销理念

针对目前市场上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仍较为弱小的情况, 旅行社行政管理部门可积极引导、培育有条件的企业形成跨区域的大型旅游商品生产企业, 大型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可以批量生产具有黑龙江省特色的旅游商品, 又可以为不同景区定做差异性不大的旅游商品, 以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带来的优势。同时旅游商品企业还可以在各地区发展前店后厂式的手工艺商品生产加工点。规模生产的一体化模式可以享受从设计、生产到销售整体运作优势, 市场竞争力更强。

(三) 改革旅行社行业内分工格局

提高旅行社的竞争力关键是要进行制度改革, 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 逐步实现大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小旅行社网络化。即大型旅行社可依据自愿、平等、互利互惠、鼓励竞争和稳定联合相结合的一般原则, 以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坚持公平竞争、禁止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的总体要求, 采取市场力量为主, 通过合并、兼并或其他方式重新组合, 形成一定数量以资本为纽带的紧密型旅行社集团。旅行社集团的构架可承袭现行一些大社采用的总社和各热点地区分支社的形式, 采用集团企业的管理方式。大旅行社在实现集团化时, 其业务重点可放在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和旅游接待三个方面, 而销售业务可外包出去, 以使得旅行社集团能够集中精力打造核心竞争力, 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避免分散的重复劳动和相应的不规范竞争而减少资源消耗。中型旅行社应调整其经营方向, 在充分认识自身情况和对市场进行细分的基础之上, 避开其在经营标准化产品方面的相对劣势, 实现某些产品的深度开发, 开展特色产品和优质服务, 实现专业化经营。中型旅行社实行的专业化经营在行业内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是旅游批发商进行产品专项分销的终点, 又是旅行社门市部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个性化采购的起点。小旅行社可借鉴欧美国家小旅行社的发展经验, 通过内部改造或增设的方式, 改制为代理社, 在省内实现各家旅行社紧密联系的网络化经营。代理社不从事产品开发, 也基本不拥有太多的接待设施, 其业务是专门从事旅游产品的代理销售。代理社凭借其地域优势和优质的服务, 代理包括航空、饭店、汽车租赁及旅游经营商的产品, 从被代理商那里获得销售佣金。

总之, “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小型旅行社网络化”的金字塔形的批发、零售、代理的三级旅行社行业结构将是黑龙江省旅行社业应对未来竞争的发展趋势, 这种垂直分工的体系也将使旅行社的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成伟光, 李志刚, 简王华.论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J].人文地理, 2005 (1) .

[2]李琪, 唐光海.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及其核心竞争力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统计与决策, 2009 (15) .

上一篇:工程物资的核算与管理下一篇:导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