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与媒体合作

2024-11-13

企业与媒体合作(精选12篇)

企业与媒体合作 篇1

【关键词】英语报纸·外国媒体·竞争与合作·发展我国英语报纸与境内传统的中文报纸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对外传播』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走出国门,进入国外市场,与外国媒体进行竞争和合作。我国英语报纸媒体有其发展的特殊性,国内和国外都有发行,这意味着英语报纸媒体与外国媒体的『竞合』不但发生在国内,还发生在国外。鉴于我国英语报纸媒体还处于发展阶段,与外国媒体的实力还有较大差距,为了给其留下足够的生存空间,现阶段的发展战略应该以『国内竞争』、『国外合作』为主。

国内发展:利用政策优势与进入中国境内的外国媒体友好竞争

我国对外国报纸一直采取限制的政策来保护国内报业生态的平衡和发展。中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政策法规司法规处处长董伊薇强调:到目前为止,除包括《大公报》、香港《文汇报》等几种特批报纸外,其他外国报纸刊物不能在国内发行。目前,在国内能发行的出版物一般是一些国际杂志跟中方企业合资出版的中文版外国报纸进入中国大陆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宾馆、机场等涉外场所售卖的报纸,一般都由中国香港的销售代理机构订阅私人订阅的外国报纸,也仅限于一些教育和学术机构,由中国进出口公司统一进口。二是外国报纸媒体通过创办中文网站获得国内的受众资源。因此,我国英语报纸媒体与外国媒体在国内的竞争主要在涉外场所以及网络上。

首先,我国英语报纸媒体可以与涉外的宾馆、酒店、机场等机构建立联系,通过酒店管理人员了解外国受众的起居习惯、阅读方式、信息需求等,通过夹带附送的方式把我国的英语报纸送到外国受众手中。

其次,我国英语报纸要利用时效性优势占据主动。例如,上海希尔顿饭店每天在大堂及餐厅内都会摆出当天的国外报纸,例如《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据饭店品牌经理宋海晓介绍,希尔顿饭店的外国报纸一般通过在香港订阅、报社驻上海办事处赠送两种方式获得。由于运输时间长等原因,报纸达到酒店的时间一般在晚上8点多,算是在国内涉外酒店中非常及时的了。时效性是报纸的生命,中国的英语报纸更具有地理优势和时间优势,如果能在外国报纸上架之前早早就摆放在大厅或送到客人房间,就能顺利获得一部分想及时获得最新国际消息的外国受众。

再次,我国英语报纸媒体要加快报网融合的步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由于纸质媒体受到我国新闻出版总署的政策限制,外国报纸媒体主要通过建立对应网站来打入市场。2012年6月28日,美国《纽约时报》推出中文网。这是继BBC中文网(1999年11月18日)、共同网(2001年)、《华尔街日报》(2002年1月)、《金融时报》(2006年)、福布斯中文网(2010年5月10日)、彭博社《新闻周刊》和彭博社中文网等国际重要媒体,开通中文版网站之后,又一家进入中国传媒圈的美国主流媒体。由于使用语言不同,我国英语报纸媒体与这些外国中文网站的竞争主要在于品牌知名度和中国受众上。英语报纸媒体要加快网络版的建设,形成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合力,线上线下相互提升自身的品牌效应。

虽然外国传媒集团还没有直接在中国投资兴办英语报纸,但已通过与中方的合作开始从文化、娱乐等领域逐步进军中国市场。如在北京出版的“Beijing screen”,“city weekend”和“Metro”;以及在上海出版的“Shanghai Talk”和“That's Shanghai”等。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表示: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程度,加强与外国新闻出版界的合作,外国的有关公司、集团在中国发展的机会会越来越多。为了应对外国传媒集团进入中国英语报纸市场的这个必然趋势,我国英语报纸媒体可以利用其副刊或集团旗下的杂志与外国传媒集团进行合作,利用外国传媒集团庞大的产品库补充自身的数据资源;利用外国传媒集团的品牌优势和办报经验壮大自己在本土的影响力;针对其资金不足的问题,还可以适当引进国外的资本进行合资或参股办报办刊。

国外发展:与当地的外国媒体密切合作,以实现“落地入户”为根本目标

“走出去”是我国英语报纸媒体的最终使命和根本任务。根据2006—2010年全国外宣工作规划精神,《中国日报》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不断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从而跻身于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媒体集团行列。我国英语报纸媒体在实行“走出去”的战略时,要与外国媒体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促进资源的交换传递,实现优势互补。

首先,加紧与“亚洲新闻联盟”成员国的合作。

该联盟成立于1999年3月,由亚洲19个发展最快的国家和地区的21家主流报纸组成,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由多国报纸组成的新闻联盟。《中国日报》是该联盟中来自中国大陆的唯一成员媒体。《中国日报》可以通过新闻报道、节目交流、稿件共享、人员互访等形式与成员国密切合作,共同打破西方的话语垄断。为了进一步推动亚洲新闻联盟的发展,国务院新闻办主任王晨在《中国日报》举办的2010年亚洲新闻联盟年会上提出:我国政府新闻部门和媒体,要充分发挥组织作用,不断提高亚洲媒体交流合作成效,积极顺应媒体发展潮流,共同努力争取在亚洲的话语权,积极传播并壮大亚洲声音。

其次,采取“资讯本土化,传播国际化”的手段。

外国传媒媒体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拥有众多的传播人才和最新的传播技术。西方记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适合外国受众需要的报道技巧。而我国英语报纸媒体,在海外的事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无法与外国传媒集团发达国家媒体抗衡的。因此,在现阶段的海外发展战略中,我国英语报纸要利用外国媒体的传播渠道,采取“资讯本土化,传播国际化”的手段,提升自己的海外影响力,以真正实现“落地入户”的目标。如青岛市与美国《国际日报》合作,在美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出版发行英文版《今日青岛》(《Qingdao Weekly》),至今已累计发行100期,成为扩大青岛世界知名度的重要途径。又如《上海日报》利用先进的技术,开拓了丰富的发行渠道:第一,与亚马逊网站的kindle电子阅读器合作,真正实现在北美发行的零成本落地,目前已有超过3000人次订阅了该报的数字版。第二,与总部荷兰的PEPC公司和加拿大的Newspaper Direct公司合作,利用其互联网自助售报系统,成功进入外国各大城市的国际机场、高级宾馆、旅游景点和商务中心。外国读者只要投入硬币就能打印当天的《上海日报》,大大节约了报社的发行资源和成本。

再次,通过与外国媒体互换新闻的方式,实现资源的共享。

由于我国英语新闻媒体普遍存在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的问题,不仅缺乏境外的发行渠道,而且没有人力物力实现大规模的境外新闻采写。因此,利用自采的本地新闻与国外新闻资源互换的方式是节约报社采编成本的最有效方式。

《上海日报》与全球最大的财经新闻资讯公司“彭博资讯公司”(Bloomberg Information Network)进行合作,通过交换新闻资源的方式实现优势的互补。彭博每天传输约五十条左右由《上海日报》记者自采的上海本地新闻,并通过其在世界各地的终端机传输给其全球近20多万客户。作为交换,《上海日报》可以免费使用彭博机构所提供的金融信息,为其国际金融新闻的采写节约了成本。《上海日报》的方式值得其他英语新闻媒体共同借鉴。这不但可以成功输送出本地新闻,达到外宣的目的;还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改善报社的经营状况。

我国英语报纸媒体与外国媒体要“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主动融入国际传播体系,在广泛的竞争与合作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为报纸的发展营造出健康和谐的环境。

企业与媒体合作 篇2

引用一位酒店职业经理人的话:“我的成功七分得益于酒店,三分得益于媒体。”那么做酒店公关部门,应该如何与传媒机构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呢?

以塑造组织形象为基本目标的公共关系活动。历来被喻为是一种公关人员应该熟稔的必修课。

必须指出,媒体以其传播迅速而广泛的特点,能在广大公众面前建立舆论导向。施加正负影响。甚至制造商机和瓦解声誉。所以,媒体对于公众人员来说,具有双重意义: 一方面,它是实现公关目标的重要媒介:

另一方面,它是公关活动必须努力争取的重要公众。换言之,酒店不仅要获取编辑记者的好感。而且要依靠凭借编辑记者获取更多公众的好感。当然,如何同媒体打交道,不仅是一个认识问题,也是一个操作问题。

一首先要认识媒体的重要性。

媒体的最大特点是能在同一时间内把某一个信息传播给许多人,以求同时与为数众多的人建立联系或留下印象,因为新闻界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公众舆论的代表,立场比较客观。通过媒体,公共关系的传播。甚至会比组织或企业本身的公关人员向公众直接传播更为有效。北京东三环附近的一座待评五星级酒店,从99年1 月开业至今,就不受媒体关注,而且当地所有的新版电话号簿,通讯工具书甚至旅游企业要览,都没有收录酒店的条目。笔者的一位朋友小张曾同该酒店的公关部联系,想为他们发个开业消息。可是两次电话都被对方经理粗暴挂断。他只听清小张是某杂志编辑,却不想听有什么话要讲,只草率地答复;“我忙,对不起,就这样。”小张本身出自好意却换釆这样的结果。令人不胜感慨,也许该公关经理被媒体的广告部缠烦了,也许他曾受到媒体片面报道的指责,但无论如何,身为酒店公关经理,以自己的情绪来对抗媒体,部是他所代表的酒店的悲哀。

二其次,要恰当地认识媒体。

作为酒店公关人员,能认识到媒体的重要性,并将之视为对外宣传的工具的重要径和手段,固然正前,但过分地视媒体为工具,单纯地施舍利用,就有失公平互惠的原则。有的酒店对媒体的态度是:不用时不睬你,用你时就收买。用过了就废你。北京机场附近的二家酒店的公关小姐,平时对媒体不知有着怎样的成见,态度冷漠倨。可是,今年中秋节,搞了个慈善公益活动,邀请孤儿院的孩子来酒店共度佳节,并送学费,文具等礼物。就这项义举,公关部门准备好新闻稿和各新闻媒体联系。可众媒体一致拒绝,说这是酒店沽名钓誉的软性宣传,不交费无法见报。公关部只好作罢,他的外方经理为此大惑不解。所以,酒店与媒体之间的合作应建立在乎等互惠的基础上,大家相互支持,如果单纯地视对方为工具,“临渴掘井”是不会有效,果的。

三要善于和媒体打交道。

媒体与渠道的突破性合作 篇3

2006年10月,联想天逸笔记本电脑联手猫扑举办的“易科技、逸生活”非常逸人组高校挑战赛,同时在猫扑网和14个城市的百所高校盛大举办,实现了媒体与渠道的突破性合作,成为猫扑与联想携手共同树立品牌影响力的经典力作。

项目背景:

2006年5月16日,联想集团发布了天逸系列消费笔记本新品,以出色的创新设计、最简易的科技元素带给用户最舒适的生活体验。天逸笔记本不仅拥有当前最先进的人像识别技术,同时也是全球范围内率先标配“娱乐飞梭”的笔记本电脑。

人群分析:

联想天逸系列定位的目标受众是时尚、品位、注重创意的高消费年轻人群。经研究发现, 18~35岁是猫扑用户的主流,这部分新富人群睿智而有创意,思维活跃,交流频繁,网络粘稠度高,网络已完全融入他们的生活。他们同时具备高收入(已有或潜在)与高消费两大特征,高品质、有梦想的生活是他们的追求目标。在这群人之中,学生用户是相当有特色的一个群体,他们追求时尚,勇于尝试新鲜事物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拥有相当活跃的消费能力。这正好与联想天逸的“逸生活”理念相契合,因此猫扑网最终将推广终端指向大学校园,借助线下活动和线上推广,实现“易科技,逸生活”品牌的深远辐射。

推广策略:

逸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快乐,是友谊与分享,是积极面对挑战!

联想笔记本与猫扑网联手打造“非常逸人组校园大赛”!14个城市同时盛大进行,线上线下共同打造炫酷校园时尚,诠释校园流行风尚,将“易科技,逸生活”深深植入大学生的内心!

策略一:线上专题网站精彩呈现

活动期间,在猫扑网推出专题网站。不仅对赛事进行全程跟踪、即时报道,更为14赛区开设报名专区与作品秀场。百所高校的“非常”逸人组,可将自己创意的表现“易科技、逸生活”的才艺作品上传至专题网站;通过网络海选、投票和晋级,取得最终进入高校“逸人组”决战舞台的入场券。与此同时,专题网站还配合联想天逸笔记本电脑产品推出“消费态度”在线调研,即时了解潜在受众对产品的认知和接受状况。

策略二:校内普宣强势覆盖

猫扑启动了覆盖广泛、管理缜密的校园渠道——在14大赛区的百余所高校,通过张贴手绘海报、发送活动手册等宣传形式,以极为有效和快速的方式,覆盖高校达到180所,直接影响学生数量达到130万,通过网络和高校BBS系统,至少1000万学生对此活动有所了解。

策略三:大区活动盛况出演

通过活动网站的海选和投票,最后“逸歌之王、舞林争霸、逸人逸见、真人漫画、逸人选秀、戏剧表演”六大主题的才艺晚会在14大赛区的高校舞台上盛况出演,制造了2006年大学校园内最具影响力的娱乐盛事,“易科技、逸生活”的品牌主题迅速深入人心,联想天逸笔记本电脑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全面升温。

策略四:体验产品、引导消费

在现场活动场地,联想天逸笔记本特别开设产品体验区,为高校学生提供深入了解品牌、親密接触产品的绝好机会。针对学生用户的优惠活动也同时进行,活动专题页面中巧妙融合了联想天逸系列产品外观和性能说明,让学生更多了解天逸产品。联想笔记本学生会员可在网上发起“非常逸人组”团购小组,获得联想笔记本团购礼券,并赢得联想在线千种礼品。

营销价值总结:

联想天逸笔记本电脑“易科技、逸生活”非常逸人组高校挑战赛通过别出心裁的活动创意、整合网络与校园渠道的强势宣传与深度互动、结合周密的活动组织与现场控制,联想笔记本电脑在校园市场取得了巨大的品牌效益:

品牌知名度在全国高校迅速升温

通过身体力行的创意与体验,加深“易科技、逸生活”品牌理念的理解与认同

极大促进联想天逸的品牌偏好度

带动了寒假促销,直接拉动销售

微博与传统媒体:合作无望? 篇4

“该死的Iphone———当地时间5月16日, ‘奋进号’航天飞机在佛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最后一次升空。无数摄影记者长枪短炮拍出来的照片却都输给了一个叫Stefanie Gordon的女人。她当时正在从纽约飞往棕榈滩的飞机上, 用手机透过窗户拍下了最后这张照片, 用Twitter发布后迅速被NASA转推, 然后那帮记者就都白忙活了……”

这则由“纳兰性急”发布的微博, 迅速得到了1000多条评论和7000多次转发。几天后, 果壳网又针对这则消息推出一篇科普文章《飞机上为啥禁止使用手机?》来解释一些警觉的网友的发问:飞机上不是不让使用手机吗?斯蒂芬妮为什么开机了?

在这里, Twitter和微博都发挥了传播的功效。一个自微博诞生以来就被人们讨论的话题又被重新捡拾起来:微博能否成为新媒体?在网络面前逐渐式微的传统媒体能否通过微博重获新生?

与国内的很多社交网络不同, 2009年的9月, 新浪正式开始它的微博运营, 从诞生第一天起, 它就推出名人加“V”认证。在之后开放的各大门户微博都纷纷效仿了这一认证方式, 开放了自己的名人认证体系。于是腾讯、搜狐、凤凰有了“V”, 网易有了“i”。只有少数小众微博服务, 比如死而复生的“饭否”还保留着无差别微博的面目:无“V”而治。

当时从中央到地方、从报纸到电视, 几乎所有传统媒体都注册了带“V”的用户名, 仿佛不用微博根本无法在媒体界生存。更有很多新闻单位要求记者编辑主持人全员微博, 且按照粉丝数给员工打分、发奖金。

事实上, 很多“普通”媒体人在开微博后, 并没有比以前更出名, 他们的微博也逐渐从发表公众言论变成家长里短抒发个人情感的自留地。

无论Twitter还是新浪微博, 从其提供的用户排行榜来看, 占据前100位的几乎都是已经成名的歌手、演员, 连作家学者都很少。Twitter中能零星地穿插着Google、CNN这样的机构已实属不易, 新浪微博中不加V的幸运儿则分别叫做“冷笑话精选”、“星座密语”、“经典语录”等一些非“个人”的文摘类语录体微博。

很显然, 我们找不出任何一个普通人通过微博跻身名人行列的例子。同样的, 也没有任何原本籍籍无名的传统媒体通过微博一跃而起。

“没注意力”的微博

事实上, 尝试用微博发布“严肃新闻”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有人曾经试图用新浪微博来发布“见证中国第一条自主研发的等离子电视机生产线落成”的新闻, 结果连一点水花都没有溅起来。包括本文开头的“斯蒂芬妮大胜美国媒体”, 不仅小鸟让美国媒体白忙活了, 奋进号的发射过程、历史意义、未来影响等国内媒体整合的诸多“重大消息”, 也被一条微博上八卦消息给淹没了。

有社会学家称我们的社会有一个“注意力经济”, 意思是民众的注意力和时间就是金钱, 就是效益。放在传播领域, 就会发现我们还有一个“没注意力经济”。电视里左一个右一个的节目, 相互之间没有任何逻辑上的关联, 内容上更是娱乐为主, 兜售片段信息, 观众把注意力和时间给了这个电视台, 那么它就可以卖更多更贵的广告。

微博也是如此, 只有字, 没有文字, 每个140字都是独立的, 毫无关系的, 读者不必专注于一件事, 因为这也是“没注意力文化”。相比长篇累牍的新闻事实, 人们更愿意看到一些简短有力的八卦或评语。

140字, 很容易就能获取现代人的注意力, 但也很容易就让“思想”失去用武之地。以前人们在论坛发帖、博客写博, 门槛其实都很高。现在有了“140字”的微博, 哪怕是一个没有受过严格中文训练的人, 只要会发短信, 也就能使用它。名人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粉丝, 其实不过是发表了一些“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的流水账, 就算有一些心情、感悟, 这些对普通人用处不大, 更别提从中获得什么“思想”。

腾讯公司在2005年推出“QQ个性签名”, 让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心情设置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签名。现在的微博有点像“QQ个性签名”的升级产品。人们用一条一条的微博, 把原本整体化的生活切割开来。这种高度碎片化的生活, 在网络上集结成一个“具有独特人格”的用户名。在该用户名背后, 是被互联网放大了的人们的表达欲与窥视欲。

微博本源的回归

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 大家都是如此地热衷微博, 以至于微博变得像手机一样, 似乎成为人人必备的交流和通讯工具。饭局上, 一群饭搭子人手一个移动终端, 互做不认识状, 却在微博上眉来眼去。

微博已如此深入人心, 但俄罗斯商业日报《导报》网站负责人维克托·萨克森认为, 人们过于夸大这种新兴社交方式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微博是否能取代传统媒体的关键在于消息的可信度, “美国彭博新闻社和英国路透社监控股票市场, 而没有任何一条‘推特’消息能够导致公司股价暴跌”。

可以对此进行佐证的还有今年1月24日16时32分, 俄罗斯莫斯科多莫杰多沃机场国际航班到达大厅发生爆炸。16时37分, 网民“拉多夫”经由微博发出关于这起事件的第一条“新闻”。如果仅仅是关于速度的较量, 那么传统媒体在这起爆炸案的报道中输给了微博。“1秒之差, 损失的可能是广告收入, 也可能是新闻真实。”对一般读者而言, 更重要的是能读到准确、详实的新闻故事, 哪怕晚几分钟。

尽管微博无法对传统媒体进行致命冲击, 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与传统媒体形成互补之势。今年3月, 日本本岛发生8.9级地震, 并引发大海啸。由于与家人和朋友失去了联系, 日本和全球许多人都转而通过Twitter和Facebook与他们联系, 了解他们的情况。参与灾后救援的人也通过Twitter发布各种信息, 例如急救电话、海啸警报、修改后的列车时刻表、临时避难所信息。

在日本大灾难发生的当下, Twitter上最热门的话题是红十字会的短信号码90999。有人将Twitter等服务称作“生命线”。在微博的发展过程中, 无疑与传统媒体平行过, 也交错过, 但当喧嚣过后, 微博更可能会回归它的本源:社交与传播。■

医院与企业医疗合作协议 篇5

甲方:(以下简称甲方)乙方:(以下简称乙方)

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为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为企业服务,甲乙双方本着为社会分忧、为员工解难、为企业增效的原则,诚心诚信、平等合作,经双方友好协商自愿签订合作协议如下:

一、乙方员工工伤无特殊情况须送于甲方医院,甲方则为乙方提供优先、便捷、安全、优质的门诊、住院、健康体检等医疗服务。

二、乙方如有工伤事故等急诊急救患者,甲方接到乙方电话告知后,应立即派120救护车及医护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现场救治。

三、甲方不定期对乙方上门提供医疗服务,不收取医疗费用。甲方根据乙方需求送医、送药上门服务(收费价格执行物价部门规定标准)。

四、乙方向甲方承诺积极配合甲方的垃圾回收工作,并将医疗废弃垃圾放置在急救室内的医疗废弃桶内。乙方通知甲方到工厂回收医疗废弃物,甲方向乙方承诺对于从乙方的所有医疗垃圾,采取适当的方式和装置进行运输、贮存,按国家规定允许的方式方法进行处置,处理。

五、以上协议如有未尽事宜,需经双方共同协商解决;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

甲方:乙方:

签字(盖章):签字(盖章):

企业与媒体合作 篇6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美育与博物馆教育有效结合,为拓展大学美育的学习空间,使大学生、学校美育、博物馆资源三者之间积极合作,真正实现博物馆教育与高校教学的有效衔接,成为大学课堂的必要补充有着重要的意义。

1967年美国人戈尔德马克(P.Goldmark)在一份商品开发计划报告书中率先提出了 “新媒体”(NewMedia)一词,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E·Rostow)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又多处使用新媒体一词,由此,“新媒体”一词在美国社会上流行并扩展到了全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对新媒体下过定义,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媒体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与延伸,虽然学术界至今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终端,向用户(即受众)提供视频、音频、远程教育等交互式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式。

美育是一种全面教育它波及教育的各个领域,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先提出审美是人达到精神解放和完美人性的先决条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的阶段,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便显得尤为重要。

博物馆三大职能中的教育职能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以外的重要成员,新媒体环境下通过何种方式将大学美育与博物馆教育相结合,如何拓展大学美育的学习空间,使大学生、学校美育、博物馆资源三者之间积极合作,笔者在文中将两者结合的模式划分为馆内和馆外两大方向分别论述,望能对此课题相关的研究者们有所借鉴。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美育与博物馆教育合作的馆内建设模式

在我国以往最常见的博物馆与学校美育的合作模式,就是学校组织到博物馆进行参观教学,但是由于带队教师及馆内人员之间缺乏互动,这样的集体参观往往起不到大的教学效果,对此由博物馆入手笔者建议有三种方式可改善或加强两者之间的合作模式。

1.线上、线下教师培训,馆内设立美育的“第二课堂”

参考西方博物馆与学校教育合作模式对各高校专业教师开展培训,在如今多媒体环境下可加入网络培训课程,如美国许多博物馆(国家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在网站设置学校教育专门栏目提供服务,包括各项教学资源介绍、参观活动单、教案、线上学习游戏、教学媒体等,有的还开设了网上在线课堂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资料信息等在线互动服务,这样通过网络课程让更多的师生不必到馆就能享用其丰富的资源,教师在培训后也可将博物馆的理念与内容在课堂中传播,提高学生对博物馆的认识。

此外可加强馆员与高校教师的联系,设立专门部门线上、线下共同备课、讨论互动,逐渐将博物馆发展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充分发挥博物馆教学的最大优势——收藏品,艺术类、文史类等专业找到相应的博物馆分点实物教学,通过新媒体视、听、触等感官的刺激,学生更易理解课程内容。

同时博物馆在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资源提供、教学设备使用、教学辅助人员安排、教学活动组织等各个方面尽可能提供周到的服务,最终达到博物馆教学与在校教学一样便利的效果。

2.组织相关专业大学生馆内实习

目前我国的博物馆类型涵盖了艺术、自然、历史、地理、生物、科技等诸多方面,国内的高等院校对各专业的划分亦十分详细,大学生综合素质较高,对新媒体的运用接受快、效果好,如能与博物馆长期合作帮助大学生找到对口的博物馆实习,利用新数字媒体设备为参观者提供讲解、宣传、这个过程中不仅是将优秀文化传播给他人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审美能力、个人素养提升的过程。如中文、历史等专业学生适宜文史类博物馆,艺术、广告类大学生适合为美术馆和艺术博物馆提供专业的知识讲解,旅游专业学生适宜为观众提供咨询、宣传服务;外语类学生对不同外宾的讲解条件得天独厚。博物馆招募大学生志愿者,为他们提供专业讲解培训,提升他们的社会实践技能,不但有利于发挥其专业优势,也为博物馆的社会美育工作提供了最好的帮助。

3.新媒体设备的运用及新媒体专业学生的实践

新媒体具有开放、互动、即时性等优点,博物馆中的不同展品采用适合的新媒体形式展出呈现出与传统展示不同的形态,从而为传统展示艺术创造新的可能性。

例如通过 3D 虚拟成像技术替代实物的展示很大程度上节省了空间、减少了材料、储存、物质成本和人力成本,也增加了参观者的人机互动(如南京博物院的数字馆的青花瓷瓶烧制环节)

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技术的运用,该技术通过将图片、3D模型、文字、视频、动画等信息和真实世界中的物体实时叠加在一起营造体验空间,使参观过程变成集教育、信息、娱乐、体验为一体的观感体验,如上海自然博物馆通过WiFi定位,用自博AR客户端扫描场景融合增强现实、交互体验等新媒体技术开发的资源,向公众提供实时智能导览和教育服务。观众可以在展览现场通过app进行实时学习,与专家进行在线交流讨论,设定主题参观路线,根据任务寻找感兴趣的化石标本,离开博物馆后也可通过博物馆网站查询游览记录。此外,传感技术、投影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也是博物馆现代化过程中向广大观众传播科学、历史、文化知识,进行道德和审美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

现代化的博物馆是新媒体专业学生理想的学习实践基地,馆内新媒体设备的运用充分体现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也提供了广播新闻学、新媒体摄影、网络媒体等专业的学生上好的实习机会,由于新媒体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特征,所以对于新媒体的设计过程、使用过程、维护过程也是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考验。高校若协同博物馆将产、学、研三者有机结合,无疑会得到学校与展馆共赢的局面。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美育与博物馆教育合作的馆外建设模式

1.博物馆在高校设置“特殊课堂系列”

校授课模式是由博物馆专业人员带着与相关课程资源到学校服务师生,例如生物、植物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馆员带来的珍稀物种复制品、原件、相关新媒体设备等了解“特殊课堂系列”的教学计划和内容。课后通过公众号、微博关注等手段建小组讨论群、完成课题实践作业,这样的学习和许多高校目前提倡的自主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的理念相符。

2.虚拟博物馆的建设增加大学美育的受众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开始运用网络技术,将本馆的展览以数字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官网、手机端APP、微信公众号等,这些都是与观众进行互动实现人性化服务的现代科技手段、观者通过博物馆的APP导览系统,可以看到馆藏精品、文化产品、教育园地、游戏参与、地图导览等,在官网可以及时阅读馆刊杂志、听取讲座、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提前预约展览、参加博物馆活动等等,可以说在自主性以及展示手法的多元性等方面确实突破了实体博物馆的局限。

大学生对新的数字化产品的接受、适应能力强,也愿意新的教学方式参与到传统课堂及课后教育中去,综合性大学若能通过虚拟博物馆课堂的建设,及时线上讲解授课、实时反馈落实到每个同学,通过数字技术统计参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形成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美育和博物馆教育合作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利用新媒体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形式,教育部门如能在法规政策、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将博物馆内、外开展教学活动纳入高校教育体系,真正实现博物馆教育与高校教学的有效衔接,成为大学课堂的必要补充,必将为营造学习型社会提供更好的条件。

3.新媒体设备的运用及新媒体专业学生的实践

新媒体具有开放、互动、即时性等优点,博物馆中的不同展品采用适合的新媒体形式展出呈现出与传统展示不同的形态,从而为传统展示艺术创造新的可能性。

例如通过 3D 虚拟成像技术替代实物的展示很大程度上节省了空间、减少了材料、储存、物质成本和人力成本,也增加了参观者的人机互动(如南京博物院的数字馆的青花瓷瓶烧制环节)

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技术的运用,该技术通过将图片、3D模型、文字、视频、动画等信息和真实世界中的物体实时叠加在一起营造体验空间,使参观过程变成集教育、信息、娱乐、体验为一体的观感体验,如上海自然博物馆通过WiFi定位,用自博AR客户端扫描场景融合增强现实、交互体验等新媒体技术开发的资源,向公众提供实时智能导览和教育服务。观众可以在展览现场通过app进行实时学习,与专家进行在线交流讨论,设定主题参观路线,根据任务寻找感兴趣的化石标本,离开博物馆后也可通过博物馆网站查询游览记录。此外,传感技术、投影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也是博物馆现代化过程中向广大观众传播科学、历史、文化知识,进行道德和审美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

现代化的博物馆是新媒体专业学生理想的学习实践基地,馆内新媒体设备的运用充分体现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也提供了广播新闻学、新媒体摄影、网络媒体等专业的学生上好的实习机会,由于新媒体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特征,所以对于新媒体的设计过程、使用过程、维护过程也是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考验。高校若协同博物馆将产、学、研三者有机结合,无疑会得到学校与展馆共赢的局面。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美育与博物馆教育合作的馆外建设模式

1.博物馆在高校设置“特殊课堂系列”

校授课模式是由博物馆专业人员带着与相关课程资源到学校服务师生,例如生物、植物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馆员带来的珍稀物种复制品、原件、相关新媒体设备等了解“特殊课堂系列”的教学计划和内容。课后通过公众号、微博关注等手段建小组讨论群、完成课题实践作业,这样的学习和许多高校目前提倡的自主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的理念相符。

2.虚拟博物馆的建设增加大学美育的受众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开始运用网络技术,将本馆的展览以数字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官网、手机端APP、微信公众号等,这些都是与观众进行互动实现人性化服务的现代科技手段、观者通过博物馆的APP导览系统,可以看到馆藏精品、文化产品、教育园地、游戏参与、地图导览等,在官网可以及时阅读馆刊杂志、听取讲座、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提前预约展览、参加博物馆活动等等,可以说在自主性以及展示手法的多元性等方面确实突破了实体博物馆的局限。

大学生对新的数字化产品的接受、适应能力强,也愿意新的教学方式参与到传统课堂及课后教育中去,综合性大学若能通过虚拟博物馆课堂的建设,及时线上讲解授课、实时反馈落实到每个同学,通过数字技术统计参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形成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美育和博物馆教育合作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利用新媒体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形式,教育部门如能在法规政策、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将博物馆内、外开展教学活动纳入高校教育体系,真正实现博物馆教育与高校教学的有效衔接,成为大学课堂的必要补充,必将为营造学习型社会提供更好的条件。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中北学院)

企业与媒体合作 篇7

一、利用地理优势展开交流与合作

漳州是台胞主要祖籍地, 台湾文化重要发祥地, 台商投资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是海峡西岸最具对台资源优势的城市。一是地缘近。漳台两地相距最狭窄处不足4海里, 距台湾高雄市96海里。二是血缘亲。台湾现有人口2400多万人, 有近千万人口祖籍漳州, 约占40%。台湾政要如连战、王金平、江丙坤、林丰正、陈水扁、吕秀莲、谢长廷、游锡堃等祖籍均在漳州。三是文缘同。漳台方言相通, 习俗相近。台湾闽南语源出漳泉, 民间信仰文化相似。台湾有四大民间信仰, 即妈祖、关帝、保生大帝、开漳圣王。除妈祖外, 其他三尊神祗均来自漳州。漳州芗剧与台湾歌仔戏同根同源, 是全国唯一根植于海峡两岸的地方剧种。四是商缘广。漳台经贸历史悠久, 合作基础较好。截至目前, 漳州引进台资总额在全国仅次于东莞、昆山排名第三。常住台商五千多人, 台属一万五千多人。五是法缘深。漳州与台湾在清朝同属福建省管辖。漳台两地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行政往来十分频繁, 交往密切。漳州独特的对台资源优势, 为对台交流提供丰富内容, 也为更大范围更大作为地做好对台交流合作提供了相比于其他地方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深入探索拓展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 漳州电视台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主动作为, 充分发挥对台优势, 加强与台湾电视媒体深度合作, 拓宽交流渠道, 丰富交流内容, 提高合作成效, 积极推进节目“入岛工程”, 在对台宣传与对台交流合作上作了有益探索。

(一) 联合中央媒体, 扩大对台宣传

中央电视台是当今我国最具竞争力的主流媒体之一, 是全国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在国际上的影响正日益增强。2008年, 中央电视台与漳州电视台联合拍摄八集系列电视纪录片《走遍中国·漳州》, 于北京奥运会前夕在央视国际频道黄金时间连续播出。2010年, 与央视联合拍摄3集专题片《漳台缘》 (每集20分钟, 分别是《台湾主要祖籍地》、《台湾文化发祥地》、《台商投资聚集区》) , 首次全面解读了漳州与台湾之间深厚的渊源关系。该节目在第二届“海峡论坛”前夕, 于央视国际频道“海峡两岸”栏目黄金时间连续播出, 呼应、贯彻胡总书记视察漳州时的对台重要讲话。2011年, 与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城市1对1》栏目联合摄制播出“漳州东山—台湾澎湖”、“漳州漳浦—台湾南投”等友好城市对话的特别节目;在海峡论坛期间, 与央视《海峡两岸》栏目联合推出时长为1小时的对话节目《东山、金门、澎湖三岛合作》。2012年与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国宝档案》栏目合作拍摄制作五集“国宝档案漳州走基层”特别节目, 为漳州对台经贸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

(二) 策划专题节目, 扩大对台影响

专题节目是二十一世纪重要的节目类型之一, 新闻专题节目通过声音、影像、画面、字幕和特技等多种表现手法, 生动地再现了新闻事件, 使信息广泛地抵达受众, 在充分尊重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 构筑了一个节目形态、表现手法和风格样式交错融合的集合体。漳州电视台开设《台商在漳州》栏目, 大量报道台商在漳的创业历程和生活情景, 台商回台时带回光碟, 在企业界、亲友团播出, 让台胞感受到浓浓的乡情与和谐的创业环境。在自办栏目《民生30分》、《本地话新闻》中开设“台海民生新闻”, 受到在漳台湾同胞的关注。2010年又新开设《两岸看点》栏目, 收视效果明显。2011年, 与央视国际频道联合推出时长为20分钟的《两岸关帝文化》专题特别节目。2012年, 在第四届海峡论坛期间, 拍摄制作《台商创业在漳州》、《践行福建精神的台商李瑞河》专题片, 加大海峡论坛宣传报道的深度、广度。每年的4·9漳台经贸恳谈会、11·18农博会、花博会等大型漳台经贸活动中, 策划相关专题, 宣传两地经贸往来带来良好互动效果。

(三) 制作精品节目, 落地台湾播出

从2006-2008年漳州电视台制作不少精品节目, 落地台湾播出。时任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2006年回漳州寻根谒祖, 活动过程制作成电视光碟, 在台湾有关重要场合播出, 反响巨大。20集《漳台血缘》作为漳台族谱对接成果展的礼品赠送给以台湾国民党副主席林丰正为团长的台湾代表团成员, 并作为漳州市政府代表团和白礁王氏宗亲会礼品赠送给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和台湾立法院院长王金平, 连同他们在漳活动的纪实, 带回台湾播出。纪录片《林语堂》还被台湾林语堂故居收藏, 并在林语堂研讨会、东吴大学等高校展播, 对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融合起了推动作用。百集大型闽南文化专栏《闽南风》通过CHTV播出终端在台湾落地播出, 受到台湾民众的喜爱。连战先生看到《闽南风》节目后, 心情非常激动, 欣然为漳州电视台写下“弘扬社教”四个字, 以誌纪念。纪录片《寻踪开漳圣王》、《古堡秘境》、《土楼探奇》、《漳州商人》 (6集) 在“海峡论坛”交流, 被福建省广电局选送台湾东森电视台交流播出。

(四) 拓展活动平台, 推动广播影视合作

积极利用漳州与台湾同宗同源的关系, 努力拓展活动平台, 热情邀请台湾媒体人到漳州来做客, 使好作品、好消息、好想法得到更多、更好、更顺畅的交流合作。2008年, 漳州电视台举办“中国百家城市电视台发展论坛”, 特邀台湾中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汪威江先生、台湾东森电视台新闻事业总部副总经理张玉玲小姐参加并发表演讲。2009年, 举办“漳州行”大型易地采访活动, 台湾东森电视台参加此次采访报道活动, 拍摄制作《海峡“偶”遇掌中乾坤》节目, 深入报道了漳州浓厚的历史文化、快速的发展成就、丰富的对台资源。8月, 漳州电视台主办“海西经济区城市电视台发展合作论坛”。中央电视台、台湾东森、中天、年代等电视台、凤凰卫视及海西地区电视台共35家参加。论坛期间, 漳州电视台与台湾东森电视台、中天电视台、年代电视台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 举办了台湾中天电视台“采访漳州”活动开机仪式, 以台湾知名媒体的视角, 全面、直接地向台湾同胞展示漳州风采。11月, 首届农博会暨第十一届花博会期间, 台湾东森、中天等电视台媒体参与博览会采访报道, 实现对台对外宣传新突破, 进一步扩大漳州的影响, 推动两岸农业以及经贸交流合作。

(五) 组团赴台交流, 加强联络联谊

媒体组团赴台湾交流观光, 可以进一步加强合作, 了解和借鉴台湾同行的好做法、好经验, 促进两岸交流更全面、更深层次发展, 为两岸人民增进感情、融合与交流发展做出努力和贡献。2009年, 漳州电视台首次组团赴台参展“第十四届台北电视节”, 并参与影视交易会。参展期间, 与台湾数家媒体就节目拍摄, 有线、无线电视版权、IPTV、新媒体等项目合作进行商讨, 并和亚洲电视节目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意向, 与台湾媒体商讨纪录片《历史漳州》的入台发行事宜, 与美国有线电视网台湾办事处达成合作拍摄的意向;2010年, 参观学习台湾的电视发展, 走访台湾广播电视同业公会, 走访东森电视台、中天电视台、中视电视台、年代电视台等, 学习借鉴台湾媒体好做法、好经验,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三、在交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交流渠道还不够顺畅, 来易去难

由于目前受制因素比较多, 两岸电视媒体交流的渠道还不够顺畅, 台湾广播电视到大陆比较容易, 而我方人员入台做电视节目还比较难, 两岸媒体的交流合作还没有达到令让人满意的双向充分对等。

(二) 没有专业频道频率

由于漳州市具有独特的对台优势, 若建立专业的对台频道, 对促进两岸文化互动必将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漳州市尚没有专业的对台频道。

(三) 交流合作经费欠缺

虽然漳州市电视媒体对台宣传独具优势, 也不断探索漳台两岸交流与合作的路子, 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由于地域因素和自身发展原因, 欠缺对台活动经费, 与台湾电视媒体交流与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受限制。

四、进一步加强对台交流与合作的建议

通过几年持续努力, 漳州电视台在对台交流与合作领域取得了明显成效, 走在全国电视传媒前列。2009年5月, 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若干意见》, 特别是2010年2月, 胡锦涛总书记莅漳视察, 并做出重要讲话, 为对台宣传与合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新的形势下, 漳州广电媒体应进一步解放思想, 先行先试, 主动作为, 争取发挥更大作用。

(一) 继续加强与台湾地区电视媒体的交流合作, 促进两岸传媒共同发展

漳州电视媒体与台湾电视媒体应在现有合作基础上探讨深度合作, 建立可具操作性的合作联盟, 互为提供反映大中华文化、本地特色文化以及旅游风光等节目素材, 加强采访、节目、经营、技术的互动交流, 实现新闻资源共享, 增进区域信息互通。通过定期展播两岸优秀专题节目, 扩大节目影响力;建立易地采访机制, 报道两岸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建立定期沟通交流机制, 增强区域互动合作。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推动漳州电视媒体与台湾电视传媒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

(二) 创办专业频道, 实行定向覆盖, 为影视节目入岛入户宣传从制作上走向常态化

漳州直面台湾, 地理条件优越, 应设立对台宣传专项经费, 对创办专业频道频率予以扶持。如创办“闽南语”频道, 整合漳台共同的文化资源, 用漳台的共同语种闽南语播出, 可谓一举两得, 事半功倍。一是实行定向覆盖, 覆盖范围除金门及附近岛屿外, 还将覆盖到台湾海峡的十多万条渔船。天天播出, 连续不断, 对台湾同胞将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最佳效果。二是频道节目内容可迅速制作成影视节目产品, 通过多渠道直播输台入岛入户, 使宣传直接到位, 影响更为广泛, 同根文化更深入人心。

(三) 积极筹办“福建 (漳州) 闽台文化影视城”, 为两岸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提供基地

影视城将集中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闽南风情与台湾风情予以整合展示, 一是可以推动大中华文化的整体融合, 彰显中华民族以历史与血脉凝就的文化力量;二是可以制作大型的有重大影响的影视节目直接输台。如拍摄对台有重大贡献的“蓝氏三杰传” (“平台首功”蓝理、“治台名将”蓝廷珍、“筹台宗匠”蓝鼎元) , 影响两岸的文化名人“林语堂”等, 还可以拍摄以宗教信仰为主的“关帝传”, “开漳圣王传”、“保生大帝传”等。三是为闽台传媒机构联合拍摄、制作、译制影视节目提供平台。由台湾传媒机构拍摄的影视节目, 可直接通过它们频道播出, 收视效果更好, 影响也更大。四是可以为台湾影视名人及台湾中南部漳籍乡亲提供联谊会所, 联络感情, 凝结同心力。以此延伸扩大“三通”成果, 促进海峡和平发展, 推动和平统一祖国大业。

(四) 举办各种联谊活动

与台湾电视媒体建立联谊组织, 经常开展各种联谊活动。联谊活动不限于采访, 包括同乡活动、旅游活动、研讨活动和文娱活动, 对于丰富两岸电视媒体也是很有益的事情。通过联谊活动, 促进两岸电视媒体深度合作。

摘要:解决台湾问题,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漳州是台胞主要祖籍地, 台商投资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是海峡西岸最具对台资源优势的城市。因此, 漳州电视媒体不仅承担起向台湾民众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的责任, 还承担着凝聚民族共识、促进统一大业的重任。近年来, 漳州电视媒体通过联合中央媒体, 扩大对台影响;制作精品节目, 拓展活动平台等加强与台湾广电媒体的交流与合作,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 仍然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笔者认为:通过漳州电视媒体继续加强与台湾地区电视媒体的交流合作, 创办专业频道, 实行定向覆盖, 使影视节目入岛入户宣传与制作走向常态化, 促进两岸传媒共同发展。

关键词:海峡两岸,交流合作,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陈力丹.中国海峡两岸新闻交流的回顾与展望[EB/OL].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4519.[1]陈力丹.中国海峡两岸新闻交流的回顾与展望[EB/OL].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4519.

[2]程士安.跨媒体合作是两岸四地共创传媒发展的必由之路——兼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合作与发展[EB/OL].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07-12/19/content_7279064.htm.[2]程士安.跨媒体合作是两岸四地共创传媒发展的必由之路——兼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合作与发展[EB/OL].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07-12/19/content_7279064.htm.

企业与媒体合作 篇8

在过去的几年中, 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在互联网、WAP、GSM、3G及4G技术的爆发式发展下,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融合、互补, 使社会进入到一个由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融合的全媒体时代。这种全新的环境下, 互联网、阅读器、手机阅读以及微信、微博、社交网络等新媒体平台日益受到读者的青睐, 阅读正在变得越来越丰富、生动。与此同时, 这种环境下图书的多途径、多渠道发行不仅给出版社的赢利模式、服务方式带来了冲击, 也给图书馆的馆藏建设、读者服务等工作带来了挑战。在这种情形下, 图书馆应该如何与出版社合作, 以期以最优、最全的信息资源及引导读者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正确阅读, 并尽可能的覆盖最多的读者, 是图书馆、出版社急需解决的问题。

1图书馆与出版社合作的基础与传统方式

1.1图书馆与出版社合的基础

图书馆与出版社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 历史是悠久的, 出版社的产品是图书馆最主要的信息源, 出版业的繁荣带来了图书馆馆藏的丰富。没有出版业的发展, 图书馆将成为无源之水, 无米之炊。作为出版社的终端用户, 图书馆则是出版社产品的购买者及收藏者, 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 不可分割。而且, 随着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 出版社发展空间也会越来越广阔。

1.2图书馆与出版社的传统合作方式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 图书馆都是通过出版社编制的各种书目及新书通报来决定本馆的图书采购内容, 在采访人员将挑选好的图书数据整理好之后报给书商, 书商再将之报给各出版社;而出版社根据整理好的书目清单将图书发给书商, 书商则再将图书发给各图书馆。

这种合作方式最大的缺陷就是时间周期较长, 到馆的“新书”实际上已经是“旧书”;其次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图书馆只能靠出版社提供的书目单来订购图书, 其品种、质量也难保证, 严重影响到图书馆的采访工作, 制约馆藏建设工作的进行。

2图书馆与出版社在全媒体环境下的合作

2.1图书馆方面

2.1.1图书馆应根据本馆特色及读者的需求, 向合作出版社定期、不定期反馈馆藏需求, 并将出版社的书目定期与馆藏书目进行对比、查重, 对于一些因图书供应商书目中没有而造成图书馆缺藏的优秀作品, 应及时联系出版社补配, 以降低缺藏率。

2.1.2图书馆应根据自身的性质, 确定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的采选比例。对于具有本馆特色的重要馆藏, 其纸质版和电子版都应购买与收藏。

2.1.3拓宽采访渠道, 根据本馆的实际需求, 挑选一些优秀的、专业的出版社进行合作, 开展网上在线采购业务。

2.1.4新书到馆后, 图书馆可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 将图书信息进行整合, 根据不同读者的个性需求, 将同一信息内容按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及动画等不同表现形式, 利用电脑、手机提供不同形式的信息服务。比如图书馆可以创新微信、微博, 定期、不定期的推送一些图书馆信息 (如新书通报、图书馆服务信息) 。读者可以通过网络, 利用手机等设备关注图书馆活动内容并参与活动。

2.1.5图书馆也可以主动与出版社协商争取, 在馆内设立“新书展示角”、“样本陈列架”等, 各出版社无偿提供最新出版的新书, 图书馆陈列并收藏。这样既缩略了新书与读者见面的周期, 同时又节省了图书馆的购书经费, 还为出版社扩大营销提供了方便。

2.2出版社方面

2.2.1了解图书馆馆藏建设的趋势, 在第一时间内向图书馆通报完整的图书信息、MARC编目数据、图书发行会议时间、并对图书馆进行不定期的回访, 从信息上满足图书馆的需求。

2.2.2出版社虽然可以“内容为王”, 但仅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将传统出版与电子出版较好地融合在一起的。在全媒体这样的大环境下, 出版社需要依靠团队力量, 实现内容资源、人力资源及技术资源的共享, 合作开发具有竞争力的数字产品, 并制定出较为合理的价络, 遵重作者版权, 抵制盗版。

2.2.3对于图书馆极需的重点馆藏及较有内容价值的图书, 出版社应实现纸电发行出步, 以满足图书馆对优质馆藏的需求。

2.2.4出版社方面还应注重馆内营销, 加强和终端用户—图书馆的营销互动。比如在图书宣传、阅读辅导方面, 出版社可以选择在图书馆进行新书出版报告会、作家签名、文学作品导读等活动, 这样既满足了出版社自身的营销活动需求, 也提升了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层次, 两者在这个方面进行合作可谓是珠联璧合。

总之, 全媒体时代下, 图书馆与出版社都应积极了解、研究新时代带给馆社的影响与挑战, 充分利用新技术拓宽、提升服务渠道与层次, 不仅要关注新技术的发展, 更要关注读者信息资源环境的变化与信息工具的不断更新, 利用网络、电视、手机等传统媒介为读者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信息服务, 加强合作, 带给读者全新的信息大餐。

3结语

随着全媒体进程的不断发展与推进, 势必将催生出更多的内容提供方式和信息服务形式, 这种情形下, 一方面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 创新思想, 延伸图书馆服务;另一方面出版社也应认识到电子出版与传统出版不是一种产业对另一种产业的冲击, 而只是同一产业内部由于改革而带来的技术革新, 实现产业技术融合与数字化转型, 以高质量的信息产品的做好图书馆的信息后盾, 使馆社合作在全媒体环境下能够突出重围, 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使信息的传播途径与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的阅读与信息需求也更加趋向于个性化与多元化。这种情形下图书馆与出版社都面临着一定的压力与挑战。本文在概述全媒体特点的基础上, 从图书馆、出版社两个方面, 探讨了馆社合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关键词:全媒体,图书馆,出版社,馆社合作

参考文献

[1]邓惠清.论图书馆与出版社合作的采访模式[J].图书馆论坛, 2006 (11) :254-255.

[2]林秀.数字环境下图书馆与出版发行业的相互影响与关系整合[J].情报资料工作, 2007 (3) :99-100.

[3]陈大莲.图书馆与出版社新型互动合作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4 (12) :87-89.

[4]李晓岩.全媒体时代图书馆创新服务途径研究[J].图书与情报, 2011 (5) :69-71.

企业与媒体合作 篇9

一、地方高校新闻教育现状

随着高校的扩招, 原来属于文科稀缺专业的新闻专业, 一段时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现全国有八百多所新闻院系, 占全国高校近三分之一。[1]如果加上开设新闻课程的高校, 则数量还要多。新闻院系规模和招生规模的扩大, 我们在感到社会对媒体、对记者编辑, 进而对新闻专业的热度升温的同时, 也注意到了专业扩招带来的相应问题———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问题成为下至普通百姓, 上至国家领导人日益关心、挂念的大事。今年全国高校总数699万的毕业生就业创下历史新高。据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李良荣教授介绍, 现在全国从事记者编辑工作的有20万, 而目前在校本科生有16万, 加上硕士生、博士生, 超过28万, 新闻传播学专业明显地处于供大于求状态。[2]以复旦大学为例, 其新闻专业是中国新闻教育的领头羊之一, 但2007年, 新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到新闻岗位就业的只占17%。[3]不排除毕业生中有自己本身就不愿去媒体行业的, 还有一些是眼睛只盯住那些省以上的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单位, 而不愿意选择去其他像广告、公关等企事业单位或市县级地方媒体而放弃进入媒体行业的。新闻专业如其他许多专业一样, 毕业生难以找到满意的对口专业就业是全国一个普遍的事实。所以高校新闻专业尤其是地方高校不要一门心思只为大众传媒培养编辑记者, 得想办法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新闻宣传干事。而现实确实证明, 企事业单位大量需要包括公关、广告、新闻类的编排人才。[4]

既然现在一些名牌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生难以全部进大的、中央一级的、重点城市的媒体单位, 但还是有不放弃进入媒体行业的, 他们就开始把目光瞄向地方的省、市、县的媒体单位。由于办学历史、学校知名度等方面的原因, 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相对来说, 总要稍弱于名校。所以, 从某种程度上讲, 全国新闻专业供大于求的就业压力使地方高校新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 缩小了他们的选择范围, 不得不改变就业方向, 从原来的就业范围以省会大城市为主, 到现在的以市、县为主, 甚至争取岀省寻找专业对口的媒体单位工作的机会。

以海南省琼州学院为例, 据该校近几年的就业数据显示:该校毕业生留在海南的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一半以上, 留在琼中南部的占到76%, 新闻专业的毕业生选择留在海南工作的占总数的62%。类似琼州学院的毕业生主要服务地方的就业分布情况在全国一、二本地方高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原因一方面是地方区域的经济社会等发展水平要低于北上广等大城市, 地方媒体单位的工资水平、待遇普遍不高, 对名牌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生吸引力不足;这些地方高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本省本市县, 主要财政投入也是地方政府, 所以对于地方高校来说, 毕业生选择留在地方服务是应该的, 有时也是必需的。为此地方高校新闻专业把培养目标定位在为地方服务或许更为现实, 毕业生走向地方媒体的记者编辑岗位、或成为企事业单位宣传策划人员等。

二、地方媒体及企事业单位新闻人才的现状

地方媒体是个与中央媒体相对的一个概念, 主要是指省、市、县的媒体。与中央媒体定位于全国范围不同, 地方媒体主要是为当地百姓服务的。省市的媒体比县要发达丰富得多, 包括广播电视报纸网络, 县级媒体主要是各县广播电视台, 并且由于广电总局规定从2002年7月1日起, 原有的“四级办台”改为“三级办台”, 县级电视台停止了自办节目, 不能向县以外的范围发送新闻, 更无法上星, 只能转播中央和省以及地市一级电视台的节目。[5]导致县级媒体单位人员编制限制很紧乃至减少。随着各地经济的迅速发展, 各级政府的重视, 办公条件改善不少, 各省级媒体不用说, 市县一级的主要媒体在硬件设施方面均比原来大有改进, 但由于历史、体制等方面的原因, 各市县电视台人员综合业务素质较低, 虽然这几年随着年轻大学毕业生加入, 有所改善, 但学历层次总体偏低, 如海南的市县电视台人员学历主要以高中和大专为主, 记者、编辑、社 (台) 长是新闻专业出身的可谓凤毛麟角。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提供一个小例子可以说明企事业单位是多么缺少新闻专业人才:“我现在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 我这个事业单位实际是企业化管理。我到这个单位四个多月了, 这个单位都拿不出一个有说服力的宣传品, 在100多人的队伍里面找不出这样懂新闻、懂传播的人, 只好我赶鸭子上架做宣传品, 从设计到美工、包装全得做。我们多么渴望大学里能培养出优秀人才来帮我们。”[6]

随着地方媒体硬件条件的完善更新, 更需要会使用这些机器设备的人才, 会专业采写的人才, 这就是我们新闻专业毕业生, 也是地方高校毕业生可以在此开始建功立业、书写人生华美乐章的舞台。

三、地方高校新闻教育与企事业单位及地方媒体合作的可能性

鉴于全国新闻教育供大于求的现状, 使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培养目标更多的放在企事业单位和地方媒体上, 要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地方特色, 熟悉企事业单位和地方媒体运作, 能帮他们排忧解难。从课堂教学效果来说,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难以满足像新闻这样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的教学要求的。要改变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 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掌握新闻专业技能, 到单位和媒体中运用所学, 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从办学硬件来说, 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高校, 政府下拨的办学经费有限, 使得学校得不到像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那样雄厚的经济支持力度, 尤其是像新闻这样实践办学硬件条件要求较高的专业, 更需要想办法充分利用好学校所在区域的一些企事业单位和媒体, 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与平台。

实际上, 在各地方企事业单位和市县广播电视台里的正式职工中, 毕业于正规院校新闻专业的非常少, 系统学习过广播电视节目的采、编、播的也少, 大多是进来后边做边学, 边学边做。这种情况在全国比较普遍, 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目前企事业单位宣传策划事项需要外请专业机构和人员, 大多数市县广播电视或报刊新闻内容单一枯燥、编排僵化、节目或栏目缺乏受众意识、发展缓慢的局面。这就是说, 地方企事业单位和媒体由于各种原因, 在新闻专业人才资源方面急需高层次、高质量的毕业生, 急需媒体经营管理人才、高质量的节目主持人和广告创意策划人员。

四、合作设想方式之———顶岗支教

顶岗支教不同于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中目前采取的普遍方式。目前职业院校中的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到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上工作, 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进行实践, 它要求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 在工作岗位上独当一面, 与相同岗位的职工干同样的工作。[7]顶岗支教是海南省近几年来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海南省委省政府《关于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定》精神, 推进科教兴琼和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 在全省范围内实行的一种省属高校师范生实习与基层一线教师脱岗培训相结合的一项计划。主要的做法是向一些市县的乡镇中学派遣一定数量的师范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上课, 把同样数量的老师置换出来高校参加业务学习培训, 时间一般2~3个月, 费用由政府埋单。借鉴此模式, 先由学校出面联系协调好海南一些企事业单位和各市县媒体单位, 派遣新闻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到这些单位新闻岗位顶岗实习, 置换出来的宣传策划部门人员、记着、编辑到学校进行学习培训。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真正有岗位实习实践, 另一方面各单位被顶岗的记者编辑等可以安排进行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 提高业务水平。在实际运作中, 不仅学生可以下去顶岗实习, 有条件和需要的话老师也可以去。

当然, 目前这只是一个初步设想, 具体实施操作还需要进一步论证和细化。比如派出人数的多少, 费用问题等等。不过, 我认为在目前这种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和企事业单位级地方媒体各有需求的前提下, 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至少是个可以思考的方向。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因扩招造成毕业生难以按以往就业方向和范围就业, 而企事业单位, 尤其是地方媒体存在新闻专业人才巨大需求的情况下, 提出地方新闻专业教育与企事业单位和地方媒体的合作与优势互补问题, 并设想了一种类似“顶岗支教”模式的思路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地方高校,新闻教闻,地方媒体,顶岗支教

参考文献

[1]据教育部公布.2010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723所.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90/201111/126550.html

[2]李希光.新闻教育的未来之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前言.

[3]李希光.新闻教育的未来之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第3页.

[4][6]李希光.新闻教育的未来之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第9页.

[5]何其武.地方电视媒体的现状与发展.新闻窗, 2012 (2) .

企业与媒体合作 篇10

一、管理综合案例课程的合作性学习教学

在管理综合案例课程的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活动中,在教师指导组织下,依据合作性学习和培养团队精神的教学目标,师生共同参与的相互交流、协作、共同发展的教学活动。基于合作学习教学的管理综合案例课程学习所强调的是一种情形:整个管理综合案例课程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性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为目标,让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共同交流、共同讨论、共同评价、共同建构为进程,以教师的组织、帮助、指导、参与为方式而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管理综合案例课程合作性学习不是简单地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管理综合案例课程教师必须能够创造合作性学习环境,使学生建立起互相关心、相互承诺的关系,还要教会他们合作的社会技能,并通过程序、结果反馈等手段,切实了解小组达到目标的途径和保持成员间有效工作关系的状况,这些都需要管理综合案例课程教师进行新的学习和不间断的探讨。由于合作性学习的管理综合案例课程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形成管理综合案例课程教学团队,管理综合案例课程教师相互协作,及时沟通信息,共同研究在管理综合案例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同时也促使管理综合案例课程青年教师在教学团队中迅速成长,教学水平和技能不断提高。

二、基于合作性学习的管理综合案例课程多媒体课件总体构思

管理综合案例课程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既具有应用的广泛性与实践的艺术性的特点。管理综合案例课程教学采取合作性学习教学模式,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重视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原则,基本方法和技术,学好理论知识,又要重视理论的应用,在学习过程中开展合作性学习,加强案例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合作性学习和运用好团队式学习艺术。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达到上述要求,我们构想设计了管理综合案例课程教学采取合作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多媒体课件,包括三个模块:一个是“基于合作性学习的管理综合案例计算机辅助学习系统”,一个是“基于合作性学习的管理综合案例习题和案例分析系统”,力图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习题解答和案例分析三个方面辅助学生的学习,以达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此外还设计制作了“基于合作性学习的管理综合案例试题库”,充分发挥计算机在基于合作性学习的管理综合案例课程成绩考核和平时作业和习题答中的作用,使成绩考核和平时作业、练习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增加学生企业管理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三、基于合作性学习的管理综合案例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实现

1.基于合作性学习的管理综合案例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

基于合作性学习的管理案例课程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主要为了辅助学生对管理综合案例课程进行学习、复习、练习自我测验考试试题自动生成考核及成绩统计与分析、案例演示分析使用,主要由三个子系统构成(学习系统、习题和试题库系统、案例分析系统)。

第一,拟定基于合作性学习的教学课件的初稿。基于合作性学习的教学课件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教学的电子教案,它的体系结构的好坏、内容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因此,这部分工作由该项目负责人、具有多年基于合作性学习的管理综合案例课程教学经验的教师在软件规划时就根据多年的合作性学习教学经验先拟定书面教案。

第二,确定基于合作性学习的教学课件的设计效果。在设计时小组成员提出了两种意见,一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提供的各方面功能,突出合作性学习的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效果,从视觉、听觉多个角度去设计;另一个是应立足于合作性学习教学,以合作性学习教学为主,如果过多地使用计算机提供的各种功能,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实现不了预定的合作性学习教学效果。最后,经过全组成员讨论决定,采用了第二种意见。

第三,确定基于合作性学习的教学课件的格式。在选定设计模版时,是以章为单位,通过一个总控目录去调用各章模块,而各站章相互独立,每章根据自己的特点选定一个模版进行设计。一章的内容放在一个文件之内,各部分内容通过内部连接相互调用,而没有采用文件之间的外部连接进行相互调用,这样既提高运行速度,又便于文件的管理。

第四,确定基于合作性学习的相应的案例。工商管理学科专业实施基于合作性学习的案例教学法不仅是提高管理者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改革中国落后单一的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要积极进行基于合作性学习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要由过去的主要应用规范式教学,侧重于理论阐述和定性分析,将实践仅作为理论补充的教学模式转变为规范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基于合作性学习的多媒体课件中加入了相应的案例,供学生分析、使用。在基于合作性学习的多媒体课件中加入了相应的案例,使学生在学完每一章后都有相应的案例供学生进行分析练习,在课程全部结束后,还有综合案例供学生分析、使用。

2.主要问题的解决与设计实现

第一,界面格式的设计。在界面格式的设计过程中,考虑到软件的应用特点,小组成员提出了两条建议,一是以试卷的形式显示,另一是以页框的形式显示。经过相应的测试决定采用页框的形式作为练习与综合测试的界面格式。

第二,计算表的实现。在管理案例中,有一些计算题,如果让学生在练习或进行测试的时候按计算过程去进行演算,就有些浪费时间了。因此,在练习和测试模块中设计了计算表,只要学生能够对计算公式及过程掌握了,其演算过程只是学生选择公式和填写必要的数据了。

第三,综合测试试卷的形成。在设计综合测试模块是首先应是实现测试试卷能够覆盖各章的知识,其次是提高出题的速度。针对这两方面的情况,经过多次测试,选择了用随机函数产生相应的章节号与题号,将两者经过组合,成为要组成的题号,再通过对章节题量的控制,从而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既可以覆盖各章的知识,又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选出一套题(20~25),达到了预期目的。

第四,对图形的处理。在相关的题目中,有一些图形题目,为了解决对图形处理的问题,选择了用通用型字段来储存它,通过调用WORD来实现对题目的编辑。

企业与媒体合作 篇11

【关键词】合作模式;宏观合作;微观合作

1.引言

随着各国经济贸易日益标准化、国际化,物流逐渐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物流公司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很多客户对物流公司缺乏信任,阻碍了物流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有必要对物流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合作模式进行探讨。徐青青,缪立新[1]指出物流服务公司之间可以通过公司内部相关部门的合作、公司之间的并购组合以及供应链中物流公司之间的横向和纵向协同可以实现物流公司的长期效益的增长,同时提高客户企业的服务满意程度。王勇等[2]研究了物流企业运作的主要模式,创新性的从“权”的角度对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方物流进行了定义,并对每种物流运作模式的主要特征进行了阐述。李子聪[3]分析了物流企业之间的并购形式,并对每种并购模式的效应作了总结。

本文从宏观与微观角度对物流服务企业和客户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进行了探讨,其中横向协同与纵向协同属于宏观方面的合作,契约模式、股权模式与收购兼并模式属于微观方面的合作方式。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合作双方在选择合作模式时提供参考。

2.宏观合作模式

从宏观方面来说,物流服务企业与客户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可以分为横向合作与纵向合作两种。下面主要对两种合作方式及其特点进行简要介绍。

2.1 横向合作。物流公司之间或不同产业之间将产品委托给专业的物流集散中心,这些集散中心拥有专业的设备,他们对产品进行分拣、包装加工、配送等,从而降低委托方的成本,实现高效的管理和运营,这就是横向合作。它可以是一级制造商与二级制造商之间、一级供应商与二级供应商之间的协同,也可指不同产业分别将自己的产品外包给同一家物流公司,从而实现物流公司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规模效应。

这种模式的优势体现在合作企业之间易于统一战线,实现信息共享,共担风险。通过与专业的物流服务企业合作,客户企业也即委托方可以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公司的核心业务上,提高核心竞争力。另外,不同产业企业之间选择横向合作的优势在于:既能保证享有专业的物流服务,又能避免企业高层机密的外泄,而且可以根据产品的特点选择相应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2 纵向合作。纵向合作是指物流企业上游和下游之间的合作模式,通过纵向合作,上下游企业可以分享优势资源,合作对象之间既是服务的提供方,又是服务的需企业方,同时信息、资金、原材料也可以实现从上游到下游的合理流动,形成供应链系统。目前制造商与批发商合作、批发商与零售商合作都属于纵向合作模式。

纵向合作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通过合作可以形成两阶以上的供应链,链条上的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联盟企业的优势资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足自己的薄弱环节,提高市场竞争力。随着物流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逐步规范,供应链合作模式已成为物流企业之间合作的主要模式,只有统一目标,减少产品和服务的中间环节,使得纵向合作的企业间迅速、准确、低成本实现链条上的物流运转,同时提供高品质的增值服务,获取竞争优势,才能最终实现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以及合作企业利益最大化。

3.微观合作模式

近几年物流行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客户对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物流公司应不断探索与客户的合作模式,努力为物流服务需求者提供更高效的物流服务,以求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目前从微观层次来讲,物流服务企业与客户的合作模式主要有契约式合作、股权合作与收购兼并等方式。

3.1 契约式的合作。许多制造销售企业开始将主要资源应用于公司的核心业务方面,而将与物流有关的业务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这种模式就是典型的契约式合作。契约式合作中的物流企业一般都拥有一定的专业设备,为客户企业提供包装、简单的组装加工与运输服务。全球知名的大型物流公司很多都采用这种模式与特定的客户进行合作,在国内这种合作方式也逐渐盛行起来。其中,从生产和制造公司中演变而来的一些物流企业具有自己的客户资源和硬件设备,他们可以为物流需求者提供高效和集约的高水平物流服务。

这种合作模式有其自身的特点:(1)物流企业与客户通过正式的合同来约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责权分明,还可以使物流企业的业务量保持稳定,充分利用公司设施设备;(2)物流企业以为客户提供高效的物流服务为目标,不参加服务产品的生产与研发工作,只专注于自己的专业服务领域,管理过程相对简单;(3)这种模式不利于物流企业与客户企业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容易产生生产定量与运输加工能力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最终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3.2 股权合作。由于客户意识到享受高集成的物流服务可能会产生公司机密的泄露,为自身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客户企业有时会选择与物流提供者合资建厂,客户企业掌握公司命脉,物流企业以股东身份参与公司管理,為合资企业提供专业物流服务,这种模式就是股权合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物流公司可以将成员企业的优势资源集中,统筹规划合作双方之间的人力、物力资源,目标是为单一的客户提供专业的供应链服务。采用股权合作的物流运作模式,既可以减少客户企业的投资风险,又能使社会资源得到高效的整合。

股权合作模式的主要特征是:(1)专业领域相同的行业比较适用,例如原料供应商与大型制造商在合作时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他们在供应链中属于上游和下游的关系,专业领域比较统一,可以相互依赖共同发展;(2)其优势是服务内容、范围相对明确,可以很好地保护客户企业的商业机密,物流服务企业与客户之间能够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受益;(3)这种合作模式对客户企业的业务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业务量必须能够满足物流服务企业获得满意的利润,否则物流服务企业将没有动机提供客户满意的服务,也不会将主要精力放在单一客户身上。

3.3 收购兼并。由于物流行业之间的竞争趋于白热化,收购兼并模式成为企业间实现规模化、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武器。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在与客户长期的合作过程中形成的收购兼并方式主要有:横向兼并、纵向整合和混合兼并三种。

横向兼并主要是从事相同服务领域的物流企业之间的合并整合,双方之间互为客户对象,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实现规模效应,降低服务成本。纵向整合是指供应链条上的企业通过上游替代或下游替代的方式进行合并,优化服务方式,使合并后的下游企业能够更好地为上游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实现客户企业利益最大化以及供应链整体效益最优。混合兼并主要适用于具有雄厚实力的物流企业,这些企业的管理水平较高,有充足的资金做后盾,通过把相关企业合并到自己企业中来实现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多元化经营。

4.结论

本文分析了物流服务企业与客户企业之间的主要合作模式,指出了宏观、微观合作模式包括的几种主要类型,并对每种合作模式的主要特点进行了阐述,旨在为双方选择出最适合的合作方式,从而实现各种资源的最大效用,进一步提升合作双方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青青,缪立新.区域物流协同内涵及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1):94-96.

[2]王勇,许强,李明阳.物流运作模式分类研究[J].中国水运,2007,7(9):205-207.

企业与媒体合作 篇12

关键词:SNS网站,传统新闻媒体,新闻发布,媒介融合

当下,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传统新闻媒体造成了巨大影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媒介融合, 是传统新闻媒体转危为机的一个重要途径。谈到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 不得不提到Web2.0模式的应用。Web2.0的出现改变了网络信息的传播方式:从Web1.0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的模式向内容更丰富、联系性更强、工具性更强的Web2.0互联网模式过渡, 已经成为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 (1) 在Web2.0模式的多种形式当中, 又以SNS网站最为典型。乘着Web2.0不可阻挡的发展态势, 传统新闻媒体开始将触角延伸到SNS网站上去, 逐渐实现与SNS网站的媒介融合。

SNS网站的发展现状

1967年, 心理学教授米尔格伦 (Stanley Milgram) 创立了六度理论, 该理论认为, 在人际脉络中, 要结识任何一位陌生的朋友, 这中间最多只要通过六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按照六度理论, 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 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网络。这是社会性网络 (Social Networking) 的最早理解。 (2)

在互联网改变人类生活的今天, 社会性网络被赋予新的内涵, 并以惊人的速度演绎着互联网时代的“六度理论”。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为基础, 无限扩展自己的人脉, 在需要的时候, 能够得到该人脉的帮助。 (3) 这就是SNS (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 即社会性网络服务, 也就是以帮助人脉建立社会性网络为目的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4)

截至2009年2月, 中国SNS网站业务月度覆盖用户规模达1.632亿人次, 比2008年1月份的1.188亿网民覆盖规模增长了41.7%。同其他互联网业务相比, SNS网站业务覆盖用户规模仅次于搜索引擎和电子邮箱等基础工具性业务所覆盖的用户规模。 (5) 目前, 线上的SNS网站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以娱乐为主的SNS网站, 主要以小游戏插件吸引用户;第二类是以校园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校园SNS网站;第三类是以商务和交友为主的SNS网站。

开心网的现状及特点

2008年3月创办的开心网是典型的以娱乐为主的SNS网站。根据Alexa (美国专门发布网站世界排名的网站) 排名显示, 2008年7月份, 开心网在Alexa的排名为第1300位;而到了8月, 开心网已经迅速上升至第487位。随后开心网的口碑营销大爆发, 日均IP访问量达72万, 日均PV浏览量更突破了3000万。 (6) 至2009年8月, 开心网的Alexa全球排名已经迅速上升到第95位。 (7) 究竟是什么让开心网在如此短的时间内, 在激烈的互联网竞争中迅速蹿红呢?这与开心网所具有的特点分不开。笔者认为, 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口碑营销带来增长最迅猛的用户群。口碑营销又叫病毒式营销, 是通过用户的口碑宣传网络, 使信息像病毒一样传播和扩散, 并利用快速复制的方式传向数以千计、数以百万计的受众。病毒式营销已经成为网络营销最为独特的手段, 被越来越多的商家和网站成功利用。 (8) 开心网将口碑营销的核心———“传播病毒体”植入网站的每一个细节当中, 让网站本身成为口碑营销的主角, 为营销工作打下了极具拓展性和融合性的基础。

传播速度快。网络媒体具有实时更新的优势, 有重大事件发生时, 随着事件的变化和发展可以连续滚动报道, 并且两三分钟就可更新一次。 (9) 与一般网络传播相比, 开心网在瞬时性方面更有其自身的特色。首先, 开心网的信息传播更便捷。开心网设有转帖、日记、现时动态等组件, 可充当承载信息的平台, 添加了这些组件的用户的最新动态都会出现在好友的个人首页中。其次, 开心网的信息传播更广泛。开心网的用户圈子很大, 而且处于不断发展当中, 所以信息所能接触到的人群也比一般的网络传播要多得多。

极强的互动性, 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开心网将信息发布者和信息接收者的界限进一步弱化, 努力建立起有效双向传播的信息交换市场, 为用户搭建了良好的信息交换平台。一方面需要发布信息的用户可以选择最适当的且喜欢的方式进行发布, 将信息传播变成一种“游戏”, 满足了用户的娱乐心理。另一方面, 收到信息的用户又可以从多种途径作出反馈, 加速信息往复循环。

目标用户所在年龄层活跃, 有利于网站发展。目前, 开心网的目标用户是白领和大学生这些有聚类圈子的网民。这类人群在工作、学习上大都离不开互联网的使用, 对互联网有很大的依赖性。另外, 该年龄段的用户有能力并乐于接受新生事物, 加上工作、生活、学习的压力比较大, 会在网络上消磨较多的时间进行减压。如果能够吸收并且留住这些用户, 将有利于提高网站的影响力, 实现盈利。

娱乐性强, 用户黏度高。特点鲜明的游戏风格, 是开心网迅速崛起的一大法宝。网站推出了多款小游戏组件, 不得不提到的是“开心农场”组件。用户不但可以打理自己的农场, 还可以从好友的农场偷取“果实”。农场上的“你来我往”吸引了不少用户的持续关注。

开心网与新华社电视合作的必然性

发展电视新闻业务, 是新华社战略转型的一个重要步骤。新华社电视不但秉承国家通讯社的引导性、权威性, 还具有“现代、时尚、活力”的风格, 具有强大的现场直播能力, 在重大事件报道中, 可制作各种时长的直播内容, 深受海内外用户的欢迎。 (10)

2009年6月16日, “新华社电视”作为第一家机构用户正式进驻开心网。开心网用户可以添加自己为新华社电视的“粉丝”, 在自己的首页就能获知新华社电视的最新信息, 并且可以即时评论、转帖相关新闻。截至7月4日, 新华社电视在开心网上的粉丝已经超过20万。一向以严肃著称的新华社电视, 与本身以娱乐为主的开心网携手合作, 这一举动引起了国内受众的广泛关注。然而, 这一切并非偶然, 笔者认为以下的因素足以说明这次“开心”合作的必然性。

信息时代的媒介融合是必然趋势。目前, SNS网站作为一种新的网络形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信息流通的试验平台, 剧烈地改变着信息传播的方式。由于媒介融合能够带来优质的新闻业务, 并且能够降低成本、带来利润, 从而为实施融合的新闻机构带来竞争优势。这些优势客观有力地促进了业界媒介融合的推进。 (11)

开心网的便捷性和高关注度, 有利于争夺话语权。新闻具有高度易腐性。失去时效性的事实, 显然不能够在争夺话语权方面和那些鲜活的新闻相抗衡。与普通博客相比, 开心网的实时性更强, 用户的每个动作都会即时显示在每一个好友的页面上。与QQ群相比, 开心网每人一个主页, 可以将用户传播的信息传递到每一个圈子的好友中。开心网的这一模式将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提高。再者, 开心网的关注度极高, 用户数量持续上升。传播信息的覆盖面再一次扩大, 所传播新闻的影响力也相应提高, 有利于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开心网的互动性, 有利于用户反馈, 从而改进报道方式。如前文所述, 开心网具有很强的互动功能。用户可以利用投票、评论等功能, 对报道提出建议, 有利于让新闻机构掌握用户的需求, 调整报道思路或者报道方式。

开心网的娱乐性和高黏性, 有利于培养读者群。开心网的“娱乐至上”吸引了大量的用户, 各种小游戏组件是留住不少用户的法宝。在大量的高忠诚度用户中进行新闻信息传播, 有利于用户接触、了解传统新闻媒体。另外, 持着“开心”形象的开心网和以往读者心中一板一眼的新华社的结合, 宣示着新闻也可以开心看, 激起了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样有利于培养大批的读者群, 尤其是年轻的读者群。

新华社电视的实用性, 是开心网长远发展的保证。开心网强大的娱乐性, 开始引发一些争议, 甚至出现抵制开心网的反“庐舍”联盟。如果单凭单纯的娱乐互动继续发展开心网, 受到的阻力将会越来越大。新华社电视的进驻, 为开心网用户提供最新最快的新闻, 增强了网站的实用性, 这是对那些质疑和抵制的声音最好的反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新华社电视等新闻媒体的进驻, 是保证开心网长远发展的一大法宝。

前途是光明?是黑暗?

有人认为, 新华社电视的入驻对开心网来说更多只是一种符号意义, 日后未必得到预想中的效果;有人担心, 会有多少用户通过开心网上的新华社电视栏目收看新闻, 毕竟现在新闻传播的渠道太多了, 觉得两者合作的前途是黑暗的。然而, 笔者认为, 虽然信息时代的竞争十分激烈, 但是只要采取适当的举措, 定能在竞争中存活、发展。在此, 笔者提出一些建议。

继续保持新鲜感。首先, 保持新鲜感就是保证新闻的时效性。决定新闻价值最重要的因素是时间, 这是由新闻的本质所决定的。因此, 建立快速的反应机制和高素质的采编团队, 针对新闻事件, 尤其是突发事件, 能够在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前提下, 准确、迅速、客观、全面地进行报道, 是每一个新闻媒体应该努力的方向。在海量信息时代中, 信息来得快去得也快, 把握好时机, 将最鲜活的新闻呈现在用户面前是新华社电视义不容辞的责任。其次, 保持新鲜感就是保持网站所提供功能的新鲜性。这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第一, 开心网可以结合已有的小游戏组件, 增加与新华社电视的紧密联系。也就是说, 如果能真正将新闻的“开心”传播进行到底, 让用户在接收新闻中感到新鲜愉悦, 传播的效果定将事半功倍。第二, 开心网可以开发新的功能组件, 让用户沉浸在新闻传播的快乐中乐此不疲。

增强用户的互动性与自主性, 体现用户的价值。用户是要尊重并合作的, 要把用户当做合作伙伴。新闻传播机构提供的只是一个发布、交换、保存的平台而已, 只有把这个平台做得更好, 提供用户真正需要的内容和服务, 新媒体才会实现更大的价值。因此, 今后开心网应该继续开拓用户反馈信息的途径, 同时建立激励用户参与的机制, 进一步增强与用户的互动联系。尽量将互动最大化, 实行从线上“开心”到线下。

另外, 开心网还可以提供定制新闻等个性化功能, 满足用户细分化和个性化的要求。这不仅节省了用户的时间, 避免了互联网上的瓶颈塞车现象, 更重要的是这会让用户感到受尊重, 体现了用户的自我价值, 缩短心理距离, 使传播更有效, 有助于让用户和机构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和作更深入的交流。

力求从新角度报道新闻。以上两项举措都是从吸引用户、留住用户的角度出发。但是作为新闻媒体, 最重要的还是要回归本源———做好新闻。在海量瞬时的信息中, 要做出独家新闻并不是易事。然而, 只要坚持从不同的视角, 发掘新的角度报道新闻, 力求做到“人有我精”, 是赢得媒介竞争的重要武器, 也是信息时代中对新闻媒体最本质的要求。

注%释:

参考文献

[1]高博、周旖、崔英智:《Web2.0网站的特点与社区化模式》, 《重庆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 》, 2009 (6) 。

[2][4]何叶、丛亮:《SNS网站与移动通信的融合之道》, 《产品市场》, 2009 (1) 。

[3]孙志国:《Web2.0, 以个人为中心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农业网络信息》, 2005 (12) 。

[5]王亮:《SNS社交网络发展现状及趋势》, 《现代电信科技》, 2009 (6) 。

[6]史光起、胥述:《开心网的“开心”》, 《企业家信息》, 2009 (4) 。

[7]数据引自http://www.alexa.com/siteinfo/kaixin001.com

[8]章川:《“病毒式营销”:网络时代的营销利器》, 《现代广告》, 2004 (1) 。

[9]杨金秀:《试论新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今传媒》, 2008 (13) 。

[10]新华社电视, 引自开心网:http://www.kaixin001.com/xinhuatv#scontact

上一篇:环境绩效下一篇:音频编码解码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