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针方法

2024-06-15

克氏针方法(通用8篇)

克氏针方法 篇1

尺骨鹰嘴骨折是肘关节常见骨折之一, 随着临床广泛运用克氏针张力带治疗尺骨鹰嘴骨折, 克氏针移位及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亦常见。运用改良的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技术, 可达到稳定的固定效果。自2000年6月至2008年12月分别采用经髓腔固定、“8”字交叉固定及经双皮质固定3种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方法治疗尺骨鹰嘴骨折96例,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6例, 男57例, 女39例;年龄19~49岁, 平均35.5岁。左侧65例, 右侧31例, 90例右侧为优势手。致伤原因:跌倒摔伤63例, 交通伤20例, 高处坠落伤13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 且无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按Wadsworth[1]分型, Ⅱ型55例, Ⅲ型36例, Ⅳ型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10 d, 平均5 d。手术方法分为经髓腔固定组 (34例) 、“8”字交叉固定组 (30例) 及经双皮质固定组 (32例) , 三组在性别、年龄及骨折类型方面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采用臂丛麻醉, 取肘后正中切口, 游离尺神经后橡皮片牵开保护, 暴露骨折断端, 直视下复位后复位钳临时固定。经髓腔固定组:经骨折断端向髓腔平行钻入2枚直径2.0 mm克氏针, 离骨折断端3 cm处横向钻直径2.0mm骨孔, 通过骨孔穿入粗钢丝, “8”字交叉后经肱三头肌止点深面穿过, 将钢丝收紧结扎, 折弯克氏针尾端并埋入骨质。“8”字交叉固定组:于尺骨纵轴平面经骨折断端交叉钻入2枚直径2.0 mm克氏针, 尖端穿透尺骨嵴两侧皮质, 余操作同经髓腔固定组。经双皮质固定组:自尺骨鹰嘴尖端与尺骨纵轴成30°向前平行钻入2枚直径2.0 mm克氏针, 穿透尺骨前方皮质, 注意勿打入关节软骨面, 余操作同经髓腔固定组。术中C型臂X线机透视证实内固定位置正常, 术后早期肘关节被动屈伸功能锻炼。

1.3 随访与评价

临床检查内容包括术后肘部瘢痕和伤口愈合情况。X线评价骨折愈合及肘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表现。根据患者肘关节的活动度、力量、稳定性及疼痛情况, 按照Broberg-Morrey[2]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其中活动度40分, 力量20分, 稳定性5分, 疼痛35分, 满分为100分。95~100分为优, 80~94分为良, 60~79分为可, 小于60分为差。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对三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一般情况进行组间均衡性检测。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定量资料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96例均获随访, 时间14~22个月, 平均 (16.5±1.5) 个月。经髓腔固定组中2例术后6周克氏针部分退出, 经石膏外固定后骨折愈合;2例内固定松动, 骨折断端分离, 再次手术更换为尺骨鹰嘴解剖钢板固定、取髂骨植骨后骨折愈合;9例骨折愈合后克氏针退出, 肘后滑囊炎形成。“8”字交叉固定组中1例术后伤口红肿伴少量淡黄色液体渗出, 分泌物培养为表皮葡萄球菌, 经换药后逐渐愈合;2例出现肘后滑囊炎;1例出现肘关节骨关节炎并关节僵硬。经双皮质固定组中1例出现肘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表现;1例肘部瘢痕增生;1例肘后滑囊炎形成。在并发症方面, “8”字交叉固定组与经双皮质固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242, P=0.623>0.05) , 两组少于经髓腔固定组 (χ2=9.894, P<0.05) 。Brob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经髓腔固定组优18例, 良12例, 可2例, 差2例;“8”字交叉固定组优22例, 良6例, 可2例;经双皮质固定组优25例, 良5例, 可2例。三组术后肘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596, P=0.166) 。

3 讨论

尺骨鹰嘴骨折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治疗方法, 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确切、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其技术优势在于2枚克氏针起到内夹板作用, 分散了成角和旋转的力量, “8”字钢丝抵消了屈肘的张力, 具有动态内固定并起到了持续加压的作用, 促进骨折愈合[3]。但这种方法亦存在不足, 如固定不够坚强、钢丝断裂、克氏针移动等[4]。随着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技术的不断改进, 提高了鹰嘴骨折的固定效果, 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目前, 克氏针张力带技术治疗尺骨鹰嘴骨折以传统的经髓腔固定、改良的“8”字交叉固定及经双皮质固定为主。本组病例中传统的经髓腔固定术后并发症较改良的“8”字交叉固定和经双皮质固定常见, 分析原因是克氏针远端位于髓腔内, 对骨折的固定作用不足, 早期功能锻炼导致克氏针滑移, 影响骨折的固定效果。Sane等[5]对63例应用张力带固定尺骨鹰嘴骨折患者至少6个月随访, 结果出现3例骨折不愈合, 5例内固定物移位。Akman等[6]对41例尺骨鹰嘴骨折患者采用张力带固定后长期随访, 术后2例内固定物移位, 4例内固定物引起软组织刺激。另外, Candal-Couto等[7]认为克氏针的双皮质固定可能刺激尺骨前方的肱二头肌肌腱和旋后肌, 妨碍前臂旋后功能。本组中经髓腔固定组术后出现4例内固定物松动, 其中2例断端分离;9例骨折愈合后克氏针退出, 肘后滑囊炎形成。本组研究结果中并发症发生情况与上述研究基本相似, 但本组中经双皮质固定组未出现明显妨碍前臂旋后功能的病例, 分析原因为操作过程中以克氏针尖端刚过前方皮质为宜, 并在术中透视证实, 减少对前方软组织刺激。

本组患者采用3种克氏针张力带固定, 通过比较肘关节Broberg-Morrey功能评分, 总体上表明3种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技术均能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Karlsson等[8]比较张力带固定及“8”字钢丝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 发现张力带固定组中81%的患者要求取出内固定, 而“8”字钢丝固定组仅为43%。Neat等[9]研究尺骨鹰嘴截骨造模后运用张力带固定, 发现增大克氏针和钢丝直径, 联合“8”字交叉固定可明显增加固定强度。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张力带技术的固定效果可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升, 达到更为理想的作用效果。本组中“8”字交叉固定及经双皮质固定即为经髓腔固定的提升, 固定效果更为理想。Villanueva等[10]研究结果显示张力带技术在尺骨鹰嘴骨折固定中的满意效果, 但同时强调当合并桡骨小头及尺骨冠突骨折等影响肘关节稳定因素时, 张力带固定效果将大打折扣。按Brob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 三组虽无显著差异, 但就此断定三组具有同样的固定效果实为不妥, 分析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有关, 且选择按Wadsworth分型中相对简单骨折的病例资料, 并未涉及肘关节其他解剖部位的损伤对肘关节稳定性的影响, 相对减小了对骨折稳定性的要求, 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张力带固定对多数简单移位的尺骨鹰嘴骨折的治疗行之有效, “8”字交叉固定及经双皮质固定方式在稳定性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均优于传统的经髓腔固定。但对于长斜行骨折、累及冠状突的尺骨鹰嘴骨折、粉碎性骨折及骨折脱位类型, 选择钢板固定更适合[11]。

参考文献

[1]Wadsworth TG.The Elbow[M].New York:Churchill Livingstone, 1983:203-204.

[2]Broberg MA, Morrey BF.Results of treatment of fracture dislocations of the elbow[J].Clin Orthop Relat Res, 1987 (216) :109-119.

[3]谢松林, 顾开宏, 王华, 等.尺骨鹰嘴骨折的手术治疗[J].临床骨科杂志, 2009, 12 (5) :595.

[4]黄勇刚, 秦步平.可吸收张力带在尺骨鹰嘴或内踝骨折中的应用[J].临床骨科杂志, 2007, 10 (1) :52-53.

[5]Sane AD, Lo M, Dieme C, et al.Assessment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olecranon fractures by tension-band wiring.About 63 cases[J].Mali Med, 2008, 23 (1) :47-49.

[6]Akman S, Ertürer RE, Tezer M, et al.Long-term results of olecranon fractures treated with tension-band wiring technique[J].Acta Orthop Traumatol Turc, 2002, 36 (5) :401-407.

[7]Candal-Couto JJ, Williams JR, Sanderson PL.Impaired forearm rotation after tension-band-wiring fixation of olecranon fractures:evaluation of the transcortical K-wire technique[J].J Orthop Trauma, 2005, 19 (7) :480-482.

[8]Karlsson MK, Hasserius R, Besjakov J, et al.Comparison of tension-band and figure-of-eight wiring techniques for treatment of olecranon fractures[J].J Shoulder Elbow Surg, 2002, 11 (4) :377-382.

[9]Neat BC, Kowaleski MP, Litsky AS, et al.Mechanical evaluation of pin and tension-band wire factors in an olecranon osteotomy model[J].Vet Surg, 2006, 35 (4) :398-405.

[10]Villanueva P, Osorio F, Commessatti M, et al.Tensionband wiring for olecranon fractures: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failure[J].J Shoulder Elbow Surg, 2006, 15 (3) :351-356.

[11]周孜辉, 王秋根, 高伟, 等.不同类型尺骨鹰嘴骨折的内固定选择[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0, 12 (6) :526-529.

克氏针方法 篇2

【关键词】掌骨;闭合复位;克氏针;

【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558-02

第五掌骨骨折是常见的运动系统损伤,约50%波及掌骨颈。此种损伤多发生在青年男性的优势手,与激烈的对抗运动显著相关,故有“拳击手骨折”之称。拳击骨折,复位相对简单,但传统的石膏外固定很难维持好的固定位置,切开复位易损伤掌指关节附着结构,造成掌指关节活动受限,临床效果不佳。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采用闭合手法复位经皮平行克氏针以第四掌骨为支架治疗拳击骨折22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2例,男性20例,女性2例,16例为拳击伤,6例摔伤(伤时握拳着地)。均为闭合性骨折。年龄15-36(平均20.2)岁。伤后至治疗时间3h-7d。

1.2 治疗方法

以2%利多卡因行4、5掌骨远端侵润麻醉,取仰卧位,消毒铺巾, 术者操作使掌指关节屈曲90°, 使近节指骨基底部顶住掌骨头, 同时将骨折近端向掌侧按压,将骨折复位。维持复位, 以2-3枚直径1.5mm克式针行经皮内固定,注意避开伸肌腱与关节软骨,首枚克式针于骨折近端垂直于手掌尺侧缘穿入,第2枚克式针于骨折远端平行于前针进入,两针均穿过第五掌骨固定于第四掌骨,如骨折远端粉碎,根据具体情况,可平行增加一枚。参考查体结果判断旋转畸形是否纠正:屈曲时小指应指向舟状骨结节,伸指时小指应与其它手指平行。将针尾弯曲后露在皮外, 以酒精纱布包扎针尾。术后常规对症止痛,克氏针道滴酒精处理,无需使用抗生素。术后3-5天行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功能锻炼, 4~6周拔除克氏针。

2 结果

本组骨折复位達解剖对位18例, 近解剖对位2例, 功能对位2 例, 均于术后6周内达临床愈合, 12周内达骨性愈合, 手指无旋转畸形, 无感染、骨不连发生。患者随访时间平均为25个月,临床评估掌指关节(MP)和指间关节(IP)活动范围、握力、小指旋转畸形和伸指受限;同时以DASH量表对上肢功能进行评定;放射学检查评估骨折愈合情况。所有患肢无任何外观畸形, 功能恢复正常, 恢复正常工作。

3 讨论

拳击骨折引起的掌骨头旋转移位或掌侧成角会导致握力下降和小指伸直受限,通过外科手术可纠正畸形和不稳,从而恢复手的功能。石膏外固定很难维持到掌指关节屈90°位置的固定,手掌部外固定又因其形状不规则,难以施行牢固的固定,易松动[1],石膏固定本身会有一些难以避免的并发症, 往往会遗留掌骨头前方移位, 握拳掌骨头塌陷畸形及掌指关节屈曲受限、功能障碍。切开复位由于要剥离骨膜, 延长骨折愈合时间;骨折远端掌骨头部关节囊附着, 骨折显露对位较困难,虽然固定牢固,但对关节功能会产生影响,还需2次手术取出内固定,增加治疗费用。经皮交叉克氏针往往会对掌指关节产生影响,现在改进的方法闭合复位顺行克氏针固定的方法,虽然对掌指关节影响较小,但是术后需辅助石膏外固定,掌指关节不能早期锻炼活动[2]。4、5掌骨有着类似的解剖结构,第四掌骨为支架,类似于内置的外固定架,置入的克氏针不损伤掌指关节内外侧韧带,是早期能行功能锻炼的前提。首先体现的是微创,皮肤上仅有2-3枚克氏针的针眼,瘢痕小,美观。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相比,损伤小。术后不影响关节功能,可早期活动,治疗费用地,可在门诊治疗。总之, 对于闭合、新鲜的拳击骨折,采用闭合手法复位经皮平行克氏针以第四掌骨为支架治疗拳击骨折,比传统的方法具有创微创、美观、治疗费用低,能早期恢复掌指关节的优点。

参考文献:

[1] 王满宜,曾丙芳.骨折治疗的AO原则[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10-511.

克氏针的临床应用综述 篇3

1 术中的临时固定作用

由于骨折特别是粉碎性骨折断端的不稳定性会加大手术难度,因此在骨折固定术前可用克氏针对骨折端进行临时固定,然后桥接钢板,以利于骨折端复位,缩短手术时间。杨明等[1]应用髓内克氏针临时固定并桥接钢板固定技术治疗锁骨干粉碎性骨折22例,结果22例骨折患者均在15个月内愈合,Constant评分平均95.3分,优良率为90.9%。刘少军[2]研究中未用克氏针临时固定股骨颈骨折的14例患者中,2例出现股骨颈不愈合,3例轻度髋内翻畸形,说明在实施固定术前用克氏针临时固定股骨颈骨折可避免股骨颈骨折再移位和损伤,有利于骨折的优良愈合,减少畸形愈合。

2 术后的固定作用

克氏针常用于骨折内固定,具有手术损伤小、固定牢靠、并发症少、疗效显著等优点。丁安泽[3]比较克氏针和S板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闭合性粉碎骨折的疗效,结果克氏针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67%;克氏针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范爱民等[4]选择26例跟骨骨折患者,均采用跟骨骨折小切口复位植骨加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观察固定后跟骨Bohler、Gissane角变化,采用足部评分系统评价跟骨骨折植骨内固定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患者跟骨的Bohler角和Gissane角在治疗后均显著增大,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优良率为85%。王勇[5]等比较克氏针、钢板螺钉、Herbert空心钉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克氏针治疗58例,钢板螺钉治疗62例,Herbert空心钉治疗30例,对3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功能及并发症等进行比较。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Herbert空心钉组、克氏针组均较钢板螺钉组短或少;骨折愈合时间:Herbert空心钉组短于钢板螺钉组和克氏针组;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Herbert空心钉组与钢板螺钉组均高于克氏针组;并发症:Herbert空心钉组显著少于克氏针组和钢板螺钉组。

3 加强作用

克氏针张力带对骨折及韧带具有加强作用。戴科航[6]观察克氏针加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对30例髌骨骨折患者实施克氏针加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结果表明内固定取出时患者膝关节活动功能恢复良好率100%,表明克氏针加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其固定牢靠且可进行早期关节活动,膝关节恢复良好。周炎等[7]探讨3种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方法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疗效,经髓腔固定(34例)、“8”字交叉固定(30例)及经双皮质固定(32例)3种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方法治疗尺骨鹰嘴骨折96例,比较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肘关节功能,结果96例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8”字交叉固定组与经双皮质固定组比较无差别,两组均少于经髓腔固定组。

4 内埋固定

克氏针还可在关节骨折起“内埋”固定作用,如对桡骨小头骨折的固定作用。俞峰等[8]研究交叉克氏针内埋固定与保守治疗MasonⅡ型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疗效,43例MasonⅡ型桡骨小头骨折患者中,22例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21例行保守治疗,结果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组总优良率为95.5%,保守治疗组总优良率为85.7%,表明交叉克氏针内埋固定治疗MasonⅡ型桡骨小头骨折在关节活动、肌力和功能恢复方面均较保守治疗有明显优势。罗健华等[9]研究外固定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选取52例桡骨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26例单纯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观察组26例则采用外固定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5%;观察组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则显著短于对照组。

5 讨论

克氏针目前主要应用于骨科,是骨科最常用的固定方法,具有创伤小、剥离骨膜少、手术简便等特点,主要用于骨折的治疗,其疗效确切,较传统的钢板固定方法相比有以下优点:①不钻孔,相对钢板而言,手术操作简单、安全,避免了克氏针松动滑脱断裂、移位损伤脏器及钢板术中固定伤及神经、血管;②骨膜剥离少,行膜外固定,对骨的血运影响小,有利于骨愈合;③锯齿臂上的齿对骨的应力遮挡作用较钢板小,减少了骨质疏松的发生。

目前克氏针在骨折固定中的应用尚存在以下缺点:可能会破坏关节面、纤维软骨盘,引起关节僵硬及疼痛;克氏针在固定时容易出现松动脱出,导致针尾感染,固定失败;对粉碎性骨折稳定性较差,易滑移,从而失去了固定作用,限制了关节微动。故笔者认为,在今后克氏针的改良中应充分考虑以上缺点,从而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摘要:通过查阅近5年关于克氏针临床应用的相关文献,发现克氏针主要应用于骨科手术,起到术中临时固定、术后固定、术后加强、术后内埋固定等作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克氏针,内固定,临床应用,综述

参考文献

[1]杨明,张殿英,王天兵,等.髓内克氏针临时固定并桥接钢板治疗粉碎性锁骨干骨折[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5(5):815-818.

[2]刘少军,何伟,张德兴,等.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骨伤,2008,21(5):343-345.

[3]丁安泽.比较克民针和S板(钢板、钛板)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闭合性粉碎骨折的疗效[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S2):176-177.

[4]范爱民,张立亮,冯铁成,等.经皮克氏针固定与小切口复位植骨修复跟骨骨折:优势及缺陷[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48):7822-7826.

[5]王勇,吴银生,许兵,等.3种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对比[J].临床骨科杂志,2014,17(2):193-196.

[6]戴科航.克氏针加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临床疗效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4,20(3):99-100.

[7]周炎,刘世清,瞿新丛.3种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方法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疗效比较[J].实用骨科杂志,2014,20(7):642-644.

[8]俞峰.交叉克氏针内固定与保守治疗MasonⅡ型桡骨小头骨折比较[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3,21(1):36-37.

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49例均来自天津市泰达医院1998年至2009年因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住院治疗的患者。其中1998年5月至2002年3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26例患者为对照组;2002年4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治疗的24例患者为治疗组。对照组男17例, 女13例, 年龄15~76岁, 平均 (43.75±11.44) 岁, 左臂12例, 右侧14例。骨折按AO/ASIF分类:C1型11例, C2型7例, 43C型8例。闭合骨折19例, 开放骨折7例。治疗组男13例, 女11例, 年龄17~66岁, 平均 (41.92±10.45) 岁, 左侧12例, 右侧12例。骨折按AO/ASIF分类:C1型9例, C2型8例, 43C型7例。闭合骨折17例, 开放骨折7例。两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方法

治疗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患者取侧卧位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后, 充气止血带止血。开放性骨折先彻底清创。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牵引患肢并闭合手法复位, 使桡骨掌倾角、尺偏角及轴向长度初步恢复。于第二掌骨桡背侧避开伸指肌腱做长0.5~1cm小切口2个, 与掌骨干约成40°, 钻孔后拧入2枚固定针, 约距第二掌骨基底部1cm、3cm。于桡骨背侧骨折端近侧避开神经肌腱做2个1cm切口, 钝性分离至骨膜, 拧入2枚固定针。再次C形臂X线机透视下确认尺偏角及掌倾角满意, 并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恢复桡骨长度。安装可调式外固定支架, 根据骨折整体复位要求调整支架力量和方向, 满意后旋紧螺母。如有碎骨块无法通过手法牵引复位或安装外固定架后复位不满意者, 可于透视下用克氏针调整骨折片位置, 尽量使其得到矫正。如发现安装外固定架后骨折块复位不够稳定, 可用克氏针经皮固定。对照组:采用“T”形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

1.2.2 术后处理

术后抬高患肢, 常规给予抗炎、止血、补液、换药治疗。如老年患者为预防血栓形成, 可于术后第2天起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术后1d开始行掌指关节、指间关节和肩肘关节功能锻炼。术后3周将术中尺偏屈腕位固定者改为中立位固定。术后第6~8周拍患肢正侧位片, 并根据骨折愈合状况拆除克氏针及外固定支架并行腕关节功能锻炼。

1.3 观察项目

术中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记录伤口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种类。

1.4 疗效评估

采用Dienst腕关节功能评估标准进行评定[4]分为优、良、中、差。骨折愈合情况根据X线片来评估。

1.5 术后随访

采用门诊定期随访, 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 术后第3周、第6周、8周、12周、6~12每月复查双前臂正侧位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 并通过与健侧对比判断患肢有无短缩、成角、旋转畸形。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率的比较行卡方检验或四个表的Fisher精确概率法,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一般情况比较, 四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 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术后腕关节功能及骨折愈合率比较

对照组17例 (65.4%) 腕关节功能恢复达到优良, 治疗组20 (83.3%) 例腕关节功能恢复达到优良, 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2。对照组经随访有1例患者 (3.8%) 骨折未愈, 后经再次手术治疗痊愈。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经随访有1例患者 (3.8%) 骨折未愈, 后经再次手术治疗痊愈。治疗组1例 (3.8%) 患者愈合后有较明显旋转畸形, 但未影响关节功能。对照组有9例 (34.6%) 患者术后有不同程度腕关节功能障碍, 治疗组4例 (16.7%) 患者有腕关节功能障碍, 但程度均较轻。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障碍发生率对照组高于治疗组,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对照组有14例 (53.8%) 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创伤性关节炎, 治疗组5例 (20.8%) 出现创伤性关节炎。两组患者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对照组高于治疗组,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3。

3 讨论

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内的骨折为桡骨远端骨折。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常见的骨折, 发生率约为全身骨折的17%, 儿童及中老年高发。其中复杂不稳定的关节内粉碎性骨折占了较大比例。不稳定骨折的特点为[5]: (1) 桡骨远端骨皮质粉碎, 腕关节面移位>2mm; (2) 掌倾角向背侧倾斜超过20°~25°; (3) 桡骨短缩>5mm; (4) 复位后不稳定, 易发生再移位。传统的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和基于AO理念的切开复位内固定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疗效均欠佳[6]。对于伴有腕关节损伤破坏的桡骨远端骨折, 治疗的总体原则是满足桡骨解剖复位、尽量恢复桡骨长度、正常的尺偏角和掌倾角及关节面的完整性, 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以往的临床研究[7]发现解剖复位的程度可直接影响关节功能的恢复, 关节面复位后移位<1mm, 创伤性骨关节炎发生率为11%, 如≥1mm则可达91%;复位后桡骨短缩、桡骨关节面背侧成角畸形、掌倾角异常均会损害腕关节功能。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对无关节面损伤的简单桡骨骨折疗效尚可, 但无法有效解决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短缩畸形及恢复关节面的完整性。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有时因粉碎性骨折无足够完整骨质放置螺钉, 故无法完成坚固内固定导致术后骨折端移位;同时切开复位时对骨折端周围血管网及组织损伤较大不符合BO原则;钢板等内固定材料还可摩擦肌腱引起肌腱损伤。

注:*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外固定支架的设计原理是通过多方位的调节功能, 对肌腱、韧带产生立体牵拉效应, 从而使腕关节附近各种组织结构恢复原有的形态, 并可随着骨折愈合进程, 逐渐拆除支架组件以加大腕关节功能锻炼时的活动范围。外固定支架的主要优点为: (1) 符合BO原则, 无需破坏骨折端周围血管网、剥离骨膜、损伤软组织即可达到治疗目的; (2) 固定坚实可靠; (3) 外固定支架的螺钉不影响术后肌腱运动并手指、指间关节术后数日即可进行功能锻炼; (4) 由于拧入的螺钉在骨折段两端, 故对于粉碎性骨折得处理有一定的优势; (5) 术后可根据X线所示骨折复位情况随时调整支架方位及长度, 骨折断端可随之加压或撑开, 更利于骨折端愈合; (6) 外固定支架可于门诊轻松拆除, 避免了传统内固定手术需二次手术拆除钢板、螺钉, 减轻了患者痛苦; (7) 外固定支架简单易学, 疗效可靠, 便于基层推广。尽管外固定支架有诸多优点, 但也有不足之处, 如其对掌背侧骨片的分离移位无法有效纠正, 且无法复位无韧带、肌腱等软组织附着的骨块, 无法有效恢复关节面的骨折塌陷。采用克氏针撬拨并固定外固定支架无法有效复位固定的骨块, 可有效达到骨折块内固定的稳定和关节内精确复位, 从而弥补外固定支架治疗的不足。

从我们的临床总结来看, 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 减少伤口愈合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腕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3.3%, 较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为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及腕关节功能障碍发生率较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为低, 应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泰达医院2002年至2009年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24例患者临床资料并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做对照研究。结果 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与传统手术相比, 显著减少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并减少了伤口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 (P<0.05) ;且术后关节功能优良率较对照组高, 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术后创伤性关节炎及腕关节功能障碍发生率较对照组低, 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 减少伤口愈合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腕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3.3%, 较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为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及腕关节功能障碍发生率较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为低。

关键词:外固定支架,克氏针,桡骨骨折

参考文献

[1]HanelD P, JonesM D, Trumble TE.Wrist fractures[J].OrthopClin NorthAm, 2002, 33 (1) :35-57.

[2]BroosPL, Fourneau IA, StoffelenDV.Fracturesofthe distal radius.Current concepts for treatment[J].ActaOrthop Belg, 2001, 67 (3) :211-218.

[3]SakanoH, Koshino T, Takeuchi R, et al.Treatment of the unstable distal radius fracturewith external fixation and a hydroxyapatite spacer[J].JHand Surg[Am], 2001, 26 (5) :923-930.

[4]DienstM, Wozasek GE, Seligson D.Dynamic external fixation for distal radius fractures[J].Clin Othop, 1997 (338) :160-171.

[5]Cooney WP.Fractures of distal radius:A modern-based Classi-fication[J].Orthop Clin North AM, 1993, 24 (2) :211-216.

[6]Kapoor H, Agaiwal A, Dhaon BK.Displaced in fra-articular fractures ofdislal radius a canparative evaluation of results follow irigelosed reduction external fixationand open reduction with internal fixation[J].Injury, 2000, 31 (2) :75-79.

克氏针方法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7例患者中男39例, 女8例, 年龄20岁~56岁, 平均年龄27岁。闭合性骨折41例, 开放性骨折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3 d (3.5 h~30 d) , 手术均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张力带固定。

1.2 手术方法

连续硬膜外腔阻滞麻醉后, 常规消毒铺巾;取髌前横弧形切口 (凸面向下, 长达髌骨两侧缘) 或纵行直切口, 开放性骨折者可根据具体情况做延长;切开皮肤、皮下, 翻开皮瓣, 清除髌前血肿, 充分暴露髌前腱膜、股四头肌扩展部、髌骨骨折块。清除关节腔内、骨折面上血块, 将骨折断端骨膜剥离约2 mm, 以便准确复位;膝关节伸直位初步复位检查骨折移位情况, 对骨折块位置做到心中有数, 视骨折具体情况选择置针方式。对横行骨折, 在屈膝10°位下, 自远折端骨折面, 逆行穿出2根直径1.5 mm的克氏针, 正位上2根针各在髌骨中外1/3与中内1/3交界处, 在侧位, 针穿过髌骨前后面中点稍后。针自髌腱两侧穿出, 至针尾与骨折面相平时, 将髌骨骨折复位, 用巾钳在髌骨两侧上、下夹持, 暂时固定。手指通过扩张部裂隙, 伸入关节腔内, 触摸髌骨关节面平整后, 把克氏针穿入近折端, 自股四头肌肌腱穿出。将翻入的骨膜及髌前组织回复髌骨表面, 用18号钢丝自髌骨上极2枚克氏针后面绕过髌骨前面8字交叉后绕至髌骨下极2枚克氏针后面, 在靠近1枚克氏针处收紧打结, 剪断针尾, 使针在髌骨上下极各露出0.5 mm, 再选用18号钢丝于髌骨上下极四个针尾后面环绕一圈在靠近上一钢丝结处拧紧打结。于上下极将针端折弯成60°, 然后将针自前向后转180°, 靠近髌骨上下极骨皮质。对于粉碎性骨折一般先将下极骨折块复位, 用巾钳暂时固定, 根据骨折线走行不同, 选横行或斜行方向穿针固定下极诸骨折块, 正位上克氏针尽量垂直于骨折线且平分骨折线, 在侧位针穿过髌骨前后面中点稍后, 于该针两端置钢丝做张力带固定, 这样就使下极粉碎骨块变为一小整块, 同样对上极骨折如法炮制, 使粉碎骨折变为横行骨折后再以横行骨折固定法去处理。在固定过程中可将更小骨块嵌压于相对略大的骨块之间, 对无法嵌压的极小骨块则可去除[2]1046, 以免残留关节腔内形成游离体。被动屈曲膝关节大于90°, 查看骨折块及钢丝有无松动, 检查固定效果, 食指通过扩张部裂隙伸入关节腔再次探查髌股关节面光滑度, 满意后修补关节囊、股四头肌扩张部及髌前腱膜, 逐层缝合切口, 加压包扎。术后多不采用外固定, 术后3 d即开始非负重主动、被动或主动屈伸膝关节, 并逐渐加大其活动范围, 2周后开始逐渐负重行膝关节功能锻炼。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陆氏疗效评定标准分为4级。优:膝关节活动正常疼痛, 无肌萎缩, 下蹲正常;良:膝关节活动接近正常, 无疼痛, 有轻度肌萎缩, 行走自如, 下蹲稍差;可:膝关节屈曲受限, 但大于90°, 有时疼痛, 有肌萎缩, 平地行走无跛行, 上下楼及下蹲不便;差:膝关节屈曲不足90°, 疼痛, 有肌萎缩, 跛行, 下蹲困难。

2 结果

本组47例全部得到随访, 术后随访7个月~18个月, 平均10个月。优40例, 良5例, 可2例, 差0例, 总优良率为97.3%.

3 讨论

3.1 髌骨骨折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骨折, 占全身骨折

发病率的1%.其治疗原则是尽可能保留髌骨, 充分恢复后关节面的平整, 修复股四头肌扩张部的横行撕裂, 早期锻炼膝关节活动和股四头肌肌力。骨折后保护关节面的正常解剖关系对膝关节的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最大限度地增加髌股关节的应力分布[2]1043。临床上髌骨骨折大部分有明显移位, 如骨折关节面台阶感超过2 mm, 分离大于3 mm, 均需手术治疗。目前常用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各种钢丝环扎技术、粗丝线缝合技术、拉力螺钉内固定术、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记忆合金聚髌器技术、髌骨部分及全部切除术。但均有其局限性:单独应用钢丝粗丝线很少能确保使肢体获得功能康复所需的足够的稳定性[1]77;拉力螺钉及可吸收螺钉因其直径较克氏针粗, 对于骨折块较小的骨折易造成小骨折块的再骨折, 加大手术难度或根本就无法固定;记忆合金聚髌器因其设计的五爪位置较为固定, 对于超出其抓持范围的骨折块无法稳固固定[3], 导致骨折固定不稳固或必要时加用螺钉、克氏针张力带固定使内固定物多杂繁琐;髌骨部分切除会造成运动轨迹改变及应力集中致创伤性关节炎早期发生, 如全部切除则股四头肌力臂明显缩短出现股四头肌肌力减弱、打软腿以致膝关节不稳。相比较而言钢丝克氏针内固定技术有其明显优点: (1) 其灵活的穿针技术及克氏针的细小直径可做到骨折复位的完整性, 特别对于较小骨块的复位固定, 进而保证了髌股关节面的正常解剖关系及光滑度。 (2) 张力带钢丝从骨折张力侧绕过克氏针两端固定, 把骨折端承受的张力转移到张力带上, 整个骨折端就仅存单纯的压应力, 使骨折面紧密接触, 获得坚强的固定。特别对于粉碎性骨折多向的张力带在髌骨表面形成张力性的钢丝网罩, 产生向心性凝聚加压保证了骨折块间的稳定性[4]。 (3) 同时它是一种弹性固定 (动态型内固定) , 使骨折端在早期活动过程中受到有效的生理应力刺激, 从而促进骨痂生长, 加速骨折愈合。

3.2 适应证的选择

因其操作灵活, 故对于需行手术治疗的各类髌骨骨折包括开放性骨折均可行该术式。

3.3 手术注意点

3.3.1 置针部位选择

在正位上:横行骨折在正位上2根针各在髌骨中外1/3与中内1/3交界处;粉碎性骨折, 根据骨折线走行不同, 横行或斜行穿针, 克氏针尽量垂直于骨折线且平分骨折线, 这样行张力带固定时骨折块受力均衡不会发生旋转。在侧位上:克氏针均穿过髌骨前后面中点稍后方, 可避免关节面的“张口”现象[4]。

3.3.2 关节面平滑度观察

每次置针前后及置针过程中均用食指触摸关节面或通过扩张部裂隙直视观察关节面以保证其平滑。固定结束后再次用手指通过扩张部裂隙伸入关节腔内触摸髌骨关节面或通过扩张部裂隙直视观察关节面, 后被动屈曲膝关节大于90°感觉关节活动过程中髌骨摩擦感以保证关节面平滑。

3.3.3 软组织修复

每次捆扎张力带之前均要检查铺平骨膜及髌前腱膜以利将来缝合, 固定完毕后应将该组织仔细缝合, 再用粗丝线完整缝合髌骨两侧股四头肌扩张部, 最后仔细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

3.4 并发症的预防

(1) 为预防术后克氏针针尖、针尾刺激皮肤产生疼痛, 于固定后均将针端折弯成60°, 然后将针自前向后转180°, 靠近髌骨上下极骨皮质。 (2) 为预防术后脱针现象, 采取克氏针两端均折弯做法, 笔者认为这样虽可能出现术后取针繁琐, 但相比较在骨折未愈合之前即出现退针的尴尬局面为强。 (3) 为预防钢丝断裂, 于张力较大的上下极用双股钢丝做张力带, 张力较小左右侧用单股钢丝做张力带。 (4) 为预防膝关节功能障碍, 在保证膝关节后关节面的平整, 坚强固定的基础上, 术后多不采用外固定, 于术后3 d即开始膝关节非负重功能锻炼, 主动、被动屈伸膝关节, 并逐渐加大其活动范围, 2周后开始逐渐负重功能锻炼。早期锻炼膝关节活动和股四头肌肌力。

综上所述, 应用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方法具有手术适应证广, 固定稳固, 术后无需外固定, 可早期功能锻炼, 手术操作简单, 髌骨周围软组织刺激症状较少, 较少发生并发症, 费用低廉等优点, 是基层医院易开展的效果较好的手术之一。

摘要:目的 探讨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1年1月期间使用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7例髌骨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标准, 无术后感染, 无内固定钢丝断裂退针现象, 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骨折愈合时间为4个月10个月 (平均7个月) 。结论 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 适应证广泛, 髌骨周围软组织刺激症状较少, 手术操作简单, 内固定稳定, 可早期功能锻炼, 愈合时间相对缩短, 且较少发生并发症, 费用低廉, 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关键词:髌骨骨折,骨折内固定术,克氏针张力带,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1]吴克俭, 侯树勋.骨科实用内固定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

[2]王澍寰.临床骨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046.

[3]魏新锁, 文凯.记忆合金聚髌器治疗髌骨骨折65例[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0, 25 (12) :1114.

克氏针方法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骨科2013年12月~2014年12月见治疗的锁骨骨折患者79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5例, 女34例;年龄15~62 (26.5±3.8) 岁;左锁骨骨折56例, 右锁骨骨折23例。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单一非粉碎性新鲜骨折, 且均无外伤及神经损伤。研究对象的选择符合知情同意和医学伦理学协会的要求。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无显著差异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在CT监测下予以手法复位, 达到复位标准后按分组予以固定。复位, 固定及护理操作的医师和护理人员均按科室正常排班予以安排, 且复位操作时采取双盲, 以提升研究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1.2.1 对照组

研究对象均采用8字绷带外固定法进行固定, 固定操作, 固定时间, 护理操作及功能锻炼等均按常规操作进行。

1.2.2 观察组

研究对象均予以克氏针内固定, 具体操作如下: (1) 体位:研究对象均采取肩部垫高30°的仰卧位; (2) 麻醉:以患者身体状况为依据, 分别予以局麻或颈丛麻醉; (3) 固定操作:以骨折位置为中心, 沿锁骨前缘做3 cm左右的切口, 依次分离皮肤, 皮下组织, 剥离骨膜, 充分显露骨折端;将2mm的克氏针由骨折远端髓腔钻入锁骨;于锁骨近端做长为0.5cm的切口, 并由切口处插入一枚克氏针, 斜向进入髓腔, 沿着锁骨走向至后方穿出, 折弯, 埋于皮下。术后采取颈腕带悬吊患肢, 经复查完全愈合后取出克氏针。

1.3 疗效判定标准

(1) 愈合率:按《骨折愈合标准》对其骨折愈合情况进行评价, 标准如下: (1) 愈合:达到临床标准, 且X线检查显示骨折线消失; (2) 不愈合:未达到骨折愈合标准[2]; (2) 愈合时间:由固定术后至骨折完全愈合的时间[3]; (3) 患肢功能:随访6个月, 以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为依据对患肢功能进行评价, 标准如下: (1) 优:总分≥80分; (2) 良:总分在60~79分之间; (3) 差:总分在40~59分间; (4) 劣:总分<39分。优良率= (优+良) 病例数/研究病例数×100%[4]。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研究对象骨折愈合率比较

观察组研究对象愈合38例, 愈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82.1%的骨折愈合率, 且具有显著差异性 (P<0.05) 。见表1。

2.2 愈合时间

观察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5.6±1.2w显著优于对照组8.5±1.8w (P<0.05) 。

2.3 患肢功能

随访6个月对其患肢功能进行评价, 观察组功能优良率为72.5%高于对照组58.9%的功能优良率, 且具有显著差异性 (P<0.05) 。见表2。

3 讨论

锁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 虽然其复位和固定操作的方法较多, 疗效较好, 但因固定操作不当, 常影响骨折愈合及患肢功能, 因此固定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现阶段锁骨骨折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外固定和内固定两种, 其用于临床各具优势, 因此对其用于锁骨骨折固定中的效果进行比较性研究, 对骨折的愈后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均具有重要价值。

克氏针内固定是近年来骨折常用的内固定方法, 具有创口小、骨膜创伤小、操作简单、愈合快, 患肢功能恢复好等优势, 但与8字绷带外固定相比存在感染率高等缺陷, 因此其广泛应用还有待研究加以证实[5]。本研究数据显示, 在锁骨骨折治疗中克氏针内固定法在骨折愈合率, 愈合时间及患肢功能恢复等数据的比较中均显著优于8字绷带外固定 (P<0.05) , 从而证实, 克氏针内固定用于锁骨骨折固定中具有显著价值。研究对锁骨骨折固定方法的选择和克氏针内固定的推广使用均具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 克氏针内固定用于锁骨骨折固定中具有愈合率高, 愈合时间短, 患肢功能恢复好等优势, 适于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洪, 李治刚.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术与克氏针近端弯折内固定术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5, 25 (4) :623-625.

[2]乔春阳.克氏针髓内固定结合钢丝捆绑治疗锁骨粉碎性骨折[J].河北医药, 2010, 22 (12) :132-134.

[3]Daniel, Gelb, Steven, Ludwig, Jacqueline E.Successful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with short-segment pedicle instrumentation[J].Journal of spinal disorder s&techniques, 2010, 23 (5) :293-301.

[4]马健良, 王天理.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三种手术方法的比较[J].临床医学, 2012, 18 (07) :328-330.

克氏针合钢丝治疗锁骨粉碎性骨折 篇7

关键词:克针针,钢丝,锁骨粉碎性骨折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56例, 男50例, 女6例;年龄20~55岁, 平均38.5岁;交通事故伤42例, 跌伤14例, 新鲜骨折54例;受伤到就诊时间最短30min, 最长6d, 平均2.1d;陈旧性骨折2例, 分别为15d、18d;左侧为44例, 右侧为12例, 合并肋骨骨折9例, 肩胛颈骨折3例。

2 治疗方法

2.1 手术方法

采取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或臂丛神经麻醉, 患肩垫枕, 常规消毒术区, 以骨折端为中心, 沿锁骨长轴切口, 长约3~5cm, 逐层切开, 显露锁骨骨折端, 清除骨折端瘀血块后, 冲洗切口, 试行对骨折进行复位后放开, 用科克钳将骨折近折断提起, 首先用1枚直径1.5mm的克氏针自内侧骨折端用电钻钻入, 从锁骨内侧前面骨皮质出针, 并将其拔出, 用同样的克氏针1枚自远侧骨折端穿入, 从锁骨外侧骨皮质穿出针, 也将其拔出;然后, 用1枚直径2.0mm或2.5mm克氏针两端剪成尖状, 沿细克氏针通道从近端逆行穿针出, 针尾与近折端刚好平齐, 复位骨折, 碎片用钢丝捆扎, 维持骨折复位稳定的情况下, 用电钻将克氏针从近端顺行钻入骨折远段, 使克氏针刚好穿出远折段骨皮质 (此时克氏针固定最紧, 不容易松动) 针尾打弯, 头磨成钝圆状, 埋于锁骨内侧皮下, 活动肩关节, 见锁骨固定稳定后, 切口以0.5%甲硝唑冲洗, 置橡皮引流片, 缝合切口并包扎, 合并症做相应处理。

2.2 术后处理

常规抗感染治疗, 术后三角巾悬吊患肢, 2d后拔除引流片, 10d拆除缝线, 3~4周开始小范围肩关节功能锻炼, 并逐渐加大活动范围。康复期间服用中药, 按骨折三期分治, 早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中期益气和营、接骨续筋;后期补益肝肾、强筋健骨。

3 治疗结果

本组56例, 术后X片示48例达解剖复位。8例功能复位。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最短6周, 最长10周, 平均8周, 3个月后骨折线消失, 有骨小梁通过, 均达骨性愈合。肩关节功能41例8周恢复, 10例12周恢复, 5例上举较对侧差10~15°, 所有病例没有出现内固定松动及针头感染。

4 结语

4.1 治疗观点的改变

锁骨骨折为常见的上肢骨折, 粉碎性骨折者软组织绞链破坏亦较严重, 因附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三角肌、胸大肌等的牵拉作用, 常使骨折端发生明显移位, 以往对锁骨骨折的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但随着专家对锁骨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及现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医患双方对锁骨骨折的复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部分学者认为“锁骨仅是连结肩胸的桥梁, 骨折后畸形愈合对肩部功能影响不大”的观点是肤浅的, 提出锁骨骨折对位后成角不能大于10°, 重叠不能超过1cm, 否则将改变其旋转轴, 使肩、胸锁关节面上受力分布发生改变, 而最终导致创伤性关节炎, 故要求手术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

4.2 采用锁骨内侧骨折端逆行穿针法的优点

本组全部采用锁骨内侧骨折段逆行穿针法 (即针尾保留在锁骨内侧皮下) , 较外侧骨折段逆行穿针法 (即针尾保留在肩部皮下) , 有以下优点:克氏针同时穿出了骨折内侧段及外侧段皮质, 使针在髓腔内相对稳定;避免了克氏针尾在肩部皮下, 由于肩部肌肉收缩, 对克氏针产生轴向牵拉力, 而发生自动退出穿破皮肤, 甚则引起感染的忧虑;拔针方便。

4.3 克氏针粗细选择及穿针的技巧

作内固定针必须粗细适中, 太细克氏针易松动且易折弯, 会造成克氏针退出及成角畸形;太粗缺乏韧性, 且锁骨呈“S”状, 髓腔不大, 克氏针进入锁骨骨折的长度不够, 固定不牢固, 目前多主张采用2.0mm或2.5mm的克氏针[2]。克氏针有潜在松动移位倾向, 我们先用直径1.5mm细克氏针在锁骨内穿一通道, 然后选直径2.0mm或2.5mm的粗克氏针沿通道正式固定, 克氏针在髓腔内稳定性好;另外, 细克氏针能有效控制针尖, 在锁骨内前面骨皮质出针, 避免了粗克氏针在髓腔内行走较远, 以致进入胸锁关节及穿出锁骨外损伤周围结构, 针尾折弯, 尾头磨成钝圆状, 埋于锁骨内侧深筋膜, 防止针尾头刺破皮肤引起针头感染。

4.4 粉碎骨折块处理

严重粉碎性骨折, 其骨块大多超过3块, 术中遵循微创原则, 尽量少剥离骨膜, 粉碎的骨块应尽量保留相连的软组织, 使骨块有良好血液供应, 促进骨折愈合。术中钢丝勿扎于骨质间隙内, 否则影响骨折愈合。

总之, 该手术方便、快捷、固定较牢、费用小, 可避免传统钢板内固定的切口大、骨膜损伤大、痛苦大、费用高的缺点, 大大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符合患者的心理要求, 另可兼服用中药, 加快骨折愈合, 促进病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王德志, 闫文.粉碎性骨折治疗体会[J].中医正骨, 2007, 19 (4) :272.

克氏针方法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86例,男52例,女34例;年龄8~68岁;左侧32例,右侧54例;车祸伤42例,跌伤38例,合并伤6例。本组病例均有肩部外伤史,受伤后局部肿胀疼痛,患侧上臂外展、上举功能受限。X线摄片示:横形骨折34例,斜形骨折28例,粉碎性骨折24例。骨折部位:锁骨中段骨折52例,锁骨中外端骨折34例。手术距受伤时间4~8 d。单纯克氏针固定34例,克氏针加钢丝固定52例。

1.2 手术方法

在颈丛或全麻下,仰卧位垫高患肩并将患肩靠近手术床缘。(1)锁骨中段骨折:以骨折部为中心,沿锁骨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显露骨折断端,尽量少剥离骨膜,将骨折复位,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克氏针,经骨折远端逆行钻入髓腔,由肩背侧穿出,将克氏针退至骨折断端,有碎骨片时,尽量保留骨膜,先将碎骨片原位与骨折近端或远端用细钢丝捆扎固定,复位后将克氏针顺行钻入骨折近段,深度超过3 cm,能穿透骨皮质更好。肩背侧留0.8 cm,剪断多余克氏针,将针尾折弯并埋于皮下。(2)锁骨外1/3骨折:锁骨外端弧形切口,显露肩锁关节囊,将骨折端或碎骨片妥善复位,用2枚克氏针经肩峰穿过肩锁关节及骨折线固定骨折端,碎骨片用细钢丝捆扎,在骨折近端距离骨折线约2 cm的克氏针下方由前向后钻一小孔,用细钢丝穿过小孔及针尾做“8”字固定,剪断多余克氏针,将针尾弯曲挂住张力钢丝,有喙锁韧带撕裂的给予缝合。

1.3 术后处理

术后即可在无痛原则下行腕部与手指的活动,三角巾悬吊4周后,逐步开始肩关节外展、后伸、屈曲、内外旋转的功能锻炼。出院后定期门诊复查,X线片示骨折愈合后应尽早拔除克氏针。

2 结果

全部病例获6~18个月随访,切口全部I期甲级愈合,82例骨折正常愈合,3例延迟愈合,骨折不愈合1例,成角畸形愈合2例,克氏针部分退出磨破皮肤3例。

3 讨论

锁骨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5%~10%,75%~80%的骨折发生在中1/3段[1]。多数可保守治疗,但长时间的外固定使许多人难以接受。目前国内对锁骨骨折的手术适应证有所放宽,笔者认为无移位的锁骨骨折应采用非手术治疗;幼儿及老年人的锁骨骨折也尽量采用非手术治疗;对于移位较大的锁骨骨折,不能使之解剖复位的或能复位但不能有效维持其复位的,应采用手术治疗;对于粉碎性骨折应手术治疗。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目的在于骨折端的解剖复位,牢固固定,以达到恢复锁骨的正常解剖形态和功能,以便早期进行肩关节的功能锻炼,避免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锁骨骨折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钢板固定和钢针髓内固定两种。钢板固定牢固、效果好,缺点是剥离范围稍大[2],费用较高。笔者所在地区地处边疆,经济落后,老百姓不能承受较高的医疗费用。笔者总结86例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病例,体会到克氏针内固定锁骨骨折有以下优点:(1)创伤小,克氏针内固定只需暴露骨折断端,较小的切口即可完成手术,对软组织干扰小,有利于骨折愈合。(2)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3)医疗费用低,减轻了患者的负担。

3.1 术中及术后注意事项

(1)患肩垫高并靠近手术床边缘,有利于钢针从肩峰穿出,并能顺利钻入骨折近端,否则顺行钻针时操作不方便。(2)逆行穿针时,因骨折远端呈扁平状,克氏针穿针时应位于骨端的中央位置,避免偏于一侧而影响解剖复位。(3)克氏针在锁骨内走行的距离应足够长,距离过短,支撑力减小,术后极易松动、退出、骨折成角或移位。(4)斜形骨折及粉碎性骨折加用钢丝捆扎时,注意钢丝不能陷入骨折端内,否则将影响骨折愈合。(5)克氏针外侧端针尾必须弯成90°,以防针向内侧移动[3],造成不良后果。(6)术后三角巾悬吊仅托住前臂是不够的,关键是托住肘部,这样上肢的重量才能真正由三角巾承担,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条件。(7)术后4周内不进行肩关节的功能锻炼,从而避免产生有害应力,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的环境。

3.2 不足之处

(1)与钢板相比固定不是很坚固,术后需要较长时间三角巾悬吊。三角巾悬吊能防止骨折断端分离,并能对骨折断端进一步加压,有利于骨折愈合,但肩关节功能恢复较慢。(2)克氏针不能对抗骨折端旋转移位,与钢板相比易松动、滑脱。(3)骨折愈合期间克氏针在髓腔及皮下微动造成患者疼痛不适,影响生活质量。

总之,锁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虽然不很坚固,但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患者花费少,因此是一种简便、实用,适合基层医院开展的手术方法。

摘要:目的 介绍析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86例各型锁骨骨折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过2~18个月随访,绝大部分骨折愈合良好。结论 克氏针内固定锁骨骨折创伤小,操作简便,费用低,疗效较满意,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关键词:锁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

参考文献

[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768—770.

[2]邱贵兴.骨科手术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3.

上一篇:医院患者自杀风险评估下一篇:低碳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