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作品选择论文

2024-08-27

演唱作品选择论文(共7篇)

演唱作品选择论文 篇1

声乐从广义上说也叫“歌唱”, 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升, 越来越多的大众开始以自己的需求和希望追求音乐, 而选择适合自己歌唱的音乐作品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演唱者只有在选择适合自己演唱的作品来表演, 才能够充分的将自我演唱技能展示在舞台上, 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凸显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歌唱界里有句名言:“选好一首适合自己的演唱作品, 演唱等于成功了一半。”那么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音乐作品?在选择作品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等等都值得每位教师和学生关注。在此, 笔者就高校声乐专业学生演唱作品的选择粗略的谈一下自己的认知和了解。

一、演唱作品需要遵循的原则

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学生的个性特征不同其歌唱出来的效果也就不尽相同。对此, 笔者认为学生在选择演唱作品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 以自己的声部特点来选择演唱作品。演唱者的声部一般有高音、低音、男中音、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等的分别。而学生的声音特点不一样, 在选择演唱作品时首先要关注哪首歌曲的声部适合自己。如:女高音在选择歌曲时应以女高音歌曲库的范畴为基准而不是去女中音或者女低音声部歌曲中去选。否则, 演唱者将不能充分的驾驭音区, 影响发挥的水平。

第二, 把握自己的声音特点选择演唱作品。声乐作品众多, 就男生来说其演唱作品男高音可分为小号抒情男高音、抒情男高音、戏剧男高音;女高音可分为花腔女高音、抒情女高音、戏剧女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女中音、女低音根据自己的声音特点还可以划分的更细, 而演唱者在演唱时应选择适合自己的声音的演唱作品, 借以来充分的展示自己的优势, 提升演唱效果。

第三, 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选择曲目较难的演唱作品。学生在选择声乐作品时难免会遇到曲目难度较大的歌曲, 对此, 可以选择中声部较多的歌曲来演唱, 进而再中声有一定基础的情况下再慢慢发展低声区或者高声区, 借以来最大化的弥补自己声乐专业方面的缺失。

实践证明, 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声音特点, 展示自己的歌唱个性, 选择适合自己的歌曲来演唱, 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自我表演的质量。如:有的学生对民族歌曲感兴趣, 其自身的音色也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 对于情感很容易的就能够表达出来, 那么这样的学生在选择演唱作品时应以民族风格的歌曲为主旋律。

二、演唱作品背景走向大众化

声乐作为艺术本身是为人服务的。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 高科技的出现, 人们的生活也得打了空前的提高, 我国逐渐呈现出大众文化兴起的境况。对此, 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曾提到:“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范畴, 它主要是指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都市的, 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 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 (特别是电子传媒) 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 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 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它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 是当代大众大规模地共同参与的当代社会文化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 是有史以来人类广泛参与的, 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事件。”目前, 我国不乏有大众化的歌唱舞台, 诸如:《星光大道》、《我是歌手》等等, 这些娱乐节目有着显著的群众特征, 属于大众化的歌唱比赛, 同时各个地区也都不同程度的开办着诸如:少儿歌唱家大比拼、歌迷会、网络歌王争霸赛、大地欢歌等音乐演唱活动, 其对象是人民大众, 其欣赏者是大众, 因此, 笔者认为, 学生在选择演唱作品时应了解和认知这一现实特点, 选择歌曲的背景应是大众化的, 即:是人民大众所能够接受的, 甚至是大众所爱好的。这样才能够促使自我歌唱的音乐受到大众的关注, 才能够推动自我演唱的可持续发展。

三、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演唱作品

在现代社会发展历程中, 人们的审美观念、思想观念等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声乐在我国有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即: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即:人们对声乐作品的追求不仅仅是听觉和视觉上产生审美效果, 而且还加强了其审美体验等, 从而制约了声乐作品创作的传统与现代融合创新体现, 这样以来也就间接的推动了学生选择声乐演唱作品的创新。对此, 笔者认为选择的演唱作品也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性体现。我们知道, 当今社会下的大众即追求个性解放又追求多元化的观念, 即注重传统又追求时尚。因此, 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作品能够吸引大众的眼球, 从而增强自我声乐演唱的关注力。在我国,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主要体现为民族与美声的结合, 其代表人物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姜家祥, 从而使得借鉴西方声乐演唱的方式来唱中国的音乐作品, 能够充分凸显我国声乐作品的民族特色, 同时也掺合了西方的风格, 二者相结合别有一番风味, 受到了大众的喜爱。笔者认为, 我国声乐本身走的是借鉴西方演唱方法和技巧来演唱我国民族作品的创新道路, 所以, 在选择演唱作品上也应强化这一细节问题。

四、民族与通俗的相结合

狭义的来说, 民族与通俗的结合属于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范畴, 然而, 民族语通俗的结合又有别于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20世纪末流行歌曲的发展已经开始展示出通俗性、大众性的特点。从而使得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处于相对弱势的位置。那么选择什么样的声乐演唱作品才能够吸引大众, 得到大众的青睐是很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现如今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带动了大众审美的多元化, 很多音乐作品可以创新演唱。如:通俗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用民族的方法来演唱反而受到了更多大众的喜爱。这无形中就指出了大众对声乐演唱作品的需求:民族语通俗的相结合。高校的学生已经完全具备分析、辨别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对于声乐知识也已经有所掌握, 对此, 笔者认为,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不妨对演唱作品进行创新选择, 尝试着民族与通俗的相结合来体现, 这样相互渗透, 推动声乐发展的同时, 充分展示自我的演唱技能。也只有这样创新声乐演唱作品选择, 才能够促使自我演唱进入一个新的层次。同时, 民族与通俗的相结合, 人们也成为“新民歌”是声乐艺术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是立足于大众的审美需求、时代需求而出现的。

总的来说, 高校声乐专业的学生有着很强的音乐技能和素养, 在演唱时应结合自己的演唱综合实力来选择作品, 不能够太简单也不能太过于难了, 要选择自己能驾驭的, 能充分展示自我演唱优势的以及符合大众口味的、符合时代特征追求的作品。这样才能够全方位的展示自我声乐演唱技能, 此外, 在选择适合自

社会儿童美术教育中美术课程设置浅议

贺盈 (重庆文理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重庆永川402160)

摘要:社会儿童教育是学校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儿童接受学校教育的基础之上, 借助于社会教育的方式, 儿童的美术素养以及美术能力可得到显著提升。本文依据这一实际情况, 以社会儿童教育中美术课程设置所涉及到的相关问题为研究对象, 分别从设置目标以及设置内容这两个方面入手, 就美术课程设置的关键要点展开了详细阐述, 旨在于引起各方工作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

关键词:社会儿童教育;美术课程;设置;目标;内容;分析

儿童是祖国发展的花朵。儿童具有成人所无法比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 这也使得儿童在艺术潜质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社会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 在培养美术类精英人才方面起到了坚实的基础性作用与保障。本文试针对社会儿童教育中, 美术课程设置所涉及到的相关问题进行详细分析与说明。

一、社会儿童教育中美术课程设置目标分析

在有关社会儿童教育过程当中, 美术课程设置目标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以确定。

(一) 培养儿童美术素养促进美术特长发展

在美术课程设置目标中, 对于儿童基本美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不单单涉及到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能力, 同时也需要重视对儿童美术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通过上述方式, 学生能够具备发现生活之美的能力, 能够具备辨别事物优劣的能力, 同时对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而言也有着重要意义。与此同时, 对于美术技能的培养仍然是社会儿童美术课程设置的最核心目标之一。其要求学生具备应用美术进行设计创造的能力, 借助于对教育时间优势的发挥, 使社会儿童能够在保障时间充足的基础之上, 对美术技能进行刻苦学习与钻研。

(二) 陶冶儿童情操引导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展方向

在美术课程设置目标当中, 最为典型的发展趋势则在于:以美术教育为手段, 引导学生关注本土及世界多元文化。结合这一发展趋势来看, 在有关社会儿童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当中, 需要儿童通过发挥想象力, 创造艺术的方式, 宣泄不良情绪, 升华健康情感, 通过对儿童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发展方向的积极引导, 构建儿童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系统。

(三) 满足幼儿的操作需要, 进一步激化兴趣

幼儿的美术兴趣需要运用各种不同类型的物质媒介来不断激发, 一切可以利用的美术工具材料和无毒无害的非美术工具都可作为操作材料。如石子, 在我国各地均可取得, 即可作为幼儿在地上绘画的工具, 也可作为拼图的材料, 还可作为计算教学的学具和建构材料。幼儿在这个操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知觉——动作技能和经验, 为兴趣的持续发展和兴趣的广泛迁移奠定了良好的操作基础。

二、社会儿童教育中美术课程设置内容分析

在有关社会儿童教育过程当中, 美术课程设置内容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以确定。

己的演唱作品时还应加强关注音乐作品的伴奏形式, 要选择容易伴奏的, 否则还要找专门的人员来写编配伴奏等等, 都会为演唱的顺利进行带来阻力。因此, 学生不仅仅要选择演唱作品更要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演唱作品, 懂得如何选择什么样的作品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演唱水品, 借以来确保自我声乐演唱的完美表现。

(一) 扩展美术课程内容覆盖范围重视学生丰富的美术体验

不难发现:传统意义上社会儿童教育过程中所涵盖的美术课程过于狭窄, 主要包括儿童画、水粉画、国画、素描画这几种类型, 在美术技能覆盖范围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 现代意义上的VA视觉艺术同样需要涵盖在美术课程当中, 以一切与视觉艺术有关的作品及现象为学习对象。按照上述方式, 应当拓展的美术课程设置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以绘画、雕塑以及建筑为主的传统纯艺术内容; (2) 以电影电视、产品平面设计为主的传播性设计艺术内容; (3) 以陶瓷、纤维、木质为主要材料的新艺术内容。

(二) 丰富并完善美术欣赏课程

实践证实:在社会儿童教育美术课程中, 通过引入欣赏性教学内容的方式, 能够有助于提高儿童美术素养能力。现阶段, 比较普遍的做法在于:限定在“大师巨作”的框架当中, 欣赏的对象极其有限, 欣赏范围以及欣赏价值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为此, 需要在欣赏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 对其进行合理的优化。一方面, 需要引导儿童学会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 并学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借助于此种方式, 提高儿童对美术作品的鉴别与赏析能力;另一方面, 需要引导儿童学会欣赏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美术品价值 (包括服装、家具、广告等) 。贴近儿童生活, 培养儿童具备发现身边美的事物的能力, 从而可起到调动儿童参与美术教学活动积极性的目的。

(三) 以对地区性美术资源的挖掘为契机体现美术课程本土性

在社会儿童教育过程当中, 需要积极引导儿童以本土文化以及民间文化为着眼点, 在提高儿童美术素养的同时, 培养儿童的民族自豪感,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着本土文化以及民间文化的发展升级。

三、结束语

在社会教育过程当中, 需要充分借鉴学校教育相关经验, 特别是在美术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 需要以课程目标为基础, 以课程内容为重点, 最大限度的保障此过程中, 儿童能够接受最为高质、高效的教学。总而言之, 本文针对有关社会儿童教育中美术课程设置所涉及到的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 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旭.自由创想, “美”不胜收——如何在美术课堂上培养孩子的原创意识[J].金田, 2012, (1) :212-213.

[2]娄小明.表象性研究:儿童美术课堂教学研究的一种新视角[J].江苏教育 (小学教学版) , 2010, (3) :28-30.

[3]顾未青.与米罗大师对话——智障儿童美术体验教学系列活动分析反思[J].现代特殊教育, 2012, (4) :55-56.

[4]魏思东.生活美术:“尊重·创造”儿童生活美术的教学建构——魏思东儿童生活美术教学[J].教师, 2012, (12) :5-9.

参考文献

[1]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曲选[M].北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

[2]曾遂今.中国大众音乐[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

[3]王次熠.音乐美学新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3.

[4]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论声乐作品的演唱 篇2

一、具备基本的歌唱技巧和良好的艺术修养

众所周知,歌唱的技巧是发声演唱的基础,在声乐艺术中,基本的歌唱技巧大体包括歌唱的呼吸、共鸣、咬字与吐字。

首先是正确的呼吸方法。因为呼吸就是歌唱发声的动力,发声、共鸣是否正确,音色是否优美、动听、感人,这都与呼吸的正确与否紧密相连。我国古代声乐理论所说的“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气动则发生”都形象地说明了歌唱呼吸是歌唱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现代著名声乐教育家周晓燕老师也说:“谁懂得了呼吸,谁就懂得了歌唱”,充分说明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歌唱中的呼吸有三种方法:胸式呼吸、胸腹式结合呼吸、腹式呼吸。其中的胸腹式呼吸是目前被公认的比较科学的一种呼吸方法,这种呼吸法主要是靠肋间肌、隔肌及部分腹肌共同控制气息的呼吸法,现在大部分的歌唱者都采用这种呼吸方法来进行歌唱。

其次是共鸣,这是歌唱中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我们讲的共鸣通常指的是胸腔、口咽鼻腔、头腔这三部分共鸣,在歌唱中我们要尽量运用和发挥人体这三部分的共鸣,从而得到丰富、适度的泛音音响,这样声音饱满而不失去弹性,强大而又不失去光彩。明代朱权在其声乐理论著作中说到:“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萧然六月寒。”即便是对共鸣音色的充分肯定。

紧接着,生动清新的语言和鲜明清晰的咬字吐词是歌唱者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因为咬字吐字是概括和表达声乐作品思想内容、深化主题、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国外的美声唱法当中,就特别强调元音要唱得规范、圆润、饱满,在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中就讲究“以字行腔、字正腔圆”。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咬字吐字在歌唱中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另外,良好的艺术修养在整个声乐表演艺术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艺术修养包括的范围很大,如广泛的文化知识、对中外音乐史、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语言能力、艺术再创造能力等等。艺术修养的程度,无时无刻不体现在音乐表演中。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中,对于同一首声乐作品,因为歌唱者的艺术修养不同,对作品把握的程度和理解就有很大的区别。事实上,演唱者所表现的不仅仅是他正在演唱的作品内容,而且也体现了他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文化修养。所以在平时的声乐训练当中,我们就应该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力求在演唱当中做到唱声、唱心、唱情。

二、注重声乐作品的本体分析

一首声乐作品必须经过歌唱者的释义和表演,才能更好的被观众所接受。一首好的声乐作品要想被观众所接受,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整体上感知和把握作品,首先要能准确把握音高、节奏,在艺术领域里,节奏是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如诗歌这样的时间艺术离不开节奏,建筑这样的空间艺术也离不开节奏,对于音乐这门艺术来讲,节奏更富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音乐的骨骼,因为只有通过节奏才能把音乐组织起来。还要注意歌曲当中的表情术语,从这些表情术语中会呈示出作品的感情,同时也要注重力度在音乐中所标示的强弱程度。调式是音乐思维的基础。了解调式调性的变化,能使演唱者更容易把握情绪的调整、音色的变化、感情的表现。在这之后还要对曲式进行分析,曲式分析可以更好地揭示音乐的构造规律,使歌唱者通过曲式的逻辑关系去理解和诠释作品,从而科学地安排好每一段落的演唱方法和演唱特点,更好更美地去展现音乐塑造的艺术形象,使音乐内容的表现更有序化、更科学化。要准确地表达和演绎声乐作品,除了认真分析节奏、调式调性等因素外,还应认真研读和琢磨音乐和歌词,除此之外还要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词曲作者的生平、思想感情、艺术风格及其表现手法作更深入地了解,从而更好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作品。在我们演唱一首声乐作品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歌词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弄清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歌词所表达的意境,同时还要对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与词曲作者的生平、思想感情、生活经历和艺术风格及其表现手法作细致而深入地了解,从而正确地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思想内涵与情感。

三、科学地进行二度创作以形成个性化演唱

声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表演的艺术,一首歌虽由词作者、曲作者创作而成,但它是一些静止的、抽象的音乐符号,人们不能直接从纸上来听到它、感受它、欣赏它。只能通过歌唱者的演唱,把歌的曲调、内容、感情传达给听众,通过演唱者将这些枯燥的符号转化为灵动、优美的乐音,使纸面上的作品,真正成为感人的艺术形象。英国艺术理论家科林伍德就认为:写在纸上的总谱还不能算作一部交响乐,必须通过指挥家和演奏家的表演才能使它成为交响乐作品,因此,任何表演者都是他所表演的艺术作品的合作者。艺术家将音乐作品变成有声、有字、有情、有形的歌唱艺术就是二度创作。

演唱者在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一定要忠实于原作,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进行实践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参透作品的意境与艺术价值,做到真正理解作品,以便更能准确地把握歌曲的内涵,进而更全面更到位的去表现作品。

在声乐表演中,个性化的演唱是声乐艺术二度创作的关键,是歌曲演唱的魅力所在,所以演唱者在演唱一首声乐作品时应加入自己个性化的表演,以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众所周知,不同的歌唱者有不同的嗓音条件、生活体验、文化内涵,这就会导致他们对作品的艺术形象的理解会有所不同,民族声乐界一段时间出现“千人一声”的局面,就是忽略了演唱的个性化和特色化。事实上,越是个性化的演唱,其表演就越是独具魅力,越能打动观众。蒙古族著名歌唱家德德玛,被人们誉为“草原上的夜莺”。从她深沉宽厚,圆润柔美的歌声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歌声带给我们的艺术美感和快感。而这种对草原歌曲准确深刻的表达,正是来源于德德玛对草原声乐作品内涵的深刻理解,以及她独特而富有个性化的演唱。正是由于歌唱家个性化的艺术处理和特色化演唱,才赋予了作品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从而使声乐作品的思想内涵在舞台上得到体现,使声乐作品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四、恰到好处的表演

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所谓表演艺术,是指通过演员表演并借助舞台来完成的艺术形式,声乐则是通过歌者的演唱完成的艺术。当歌者在歌唱时,不能象录音机一样的只有声音,他还须在演唱的同时加入适当的表演。很多时候有些声乐学习者根本不重视乃至忽略歌唱中的表演。我们都有同感,光有声音而没有表演的歌唱是不完美的,所以表演在声乐这门艺术当中就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事实上,歌唱者在演唱时总会通过自己的二度创作,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通过适当的表演将声音传达给观众,形体表演往往赋予声乐作品以具体可感的创造行为。人们都认为声乐作品的处理,情感的投入是可以通过声音来得到体现的,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却忽略了适当的肢体语言是能诠释和丰富原作的。肢体语言是生动展现音乐魅力的重要手段,很多的时候,一个脸部表情,乃至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会对原作起到锦上添花甚至画龙点睛的作用。

很多的时候,有些歌唱者在演唱时的表演过分夸张和程式化,甚至出现莫名其妙的表演,大大影响了可视性甚至破坏了整个作品的诠释和表演,因此,声乐学习者要在重视发声方法,歌唱语言,作品处理的同时,重视形体表演的训练,力求表演做到得体、自然、到位,唱和演要配合默契,融为一体。要使整个的形体语言能够符合歌曲的思想内容,正确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内涵,即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手势都是声乐作品的需要和情感体现,最佳的表演境界就是肢体语言与歌曲完全融合在一起,达到声情并茂与形神兼备的完美统一。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阎维文在演唱《母亲》这首作品时其形体的美与歌唱技巧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他展示的一切肢体语言都衬托出“伟大的母亲”这一温馨的主题,他的演唱在舞台上达到了形体与演唱的完美结合,真正体现了演唱的声腔美与形体的动作美,充分展示了声乐艺术的表演美。

在声乐演唱中如何诠释声乐作品 篇3

关键词:声乐演唱,声乐作品,音乐风格,音乐表现

一、作品的音乐风格

音乐风格是指音乐作品来表现音乐内容的方式、形式、方法方面的总的特征。声乐作品的音乐风格主要通过节奏、节拍、旋律、速度、力度、音色、调式调性等音乐手段来实现, 其中节奏、旋律、力度、以及速度在声乐作品中尤为重要。

首先是关于节奏、节拍方面。很多的学生演唱技巧不错, 但就是在唱歌时把握不住节奏。节奏先于音乐, 没有节奏, 音乐就没有生命。因为有的一些典型的节奏型就代表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风格。如我们演唱维吾尔族民歌《一杯美酒》、《曲曼地》等歌曲时, 只要能把这个节奏唱准确了维吾尔族民族风格就自然而然凸显出来了。因此演唱中, 节奏的准确性应放在首位。节拍中, 进行曲多用二拍子, 如《团结就是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而舞曲多用三拍子, 如《希望》、《春天的芭蕾》。

其次旋律方面。众所周知, 旋律是音乐中最富于表现力的部分。理解旋律, 找到旋律的动向、形态、多练、多听, 体验作曲家的意图、音乐的风格、句子的结构以及理想的音色、表现的内涵等。旋律有三种:

(一) 歌唱性旋律。他善于抒发情感、表现人的内心世界, 最具代表性的就数歌剧里面的咏叹调。就因为歌唱性较强, 所以常常被许多歌唱家拿来在演唱会上演出。还有一些如《红旗颂》、《黄河颂》、《北京颂歌》等歌唱性较强的颂歌, 好多的情歌也同样具有很强的歌唱性, 如《喀斯格尔女郎》、《西班牙女郎》等。

(二) 叙述性旋律。它直接表达人的感受、述说事物、宣泄情绪。我们常见的叙事歌曲是比较多的, 如《跳蚤之歌》、《歌唱二小放牛郎》等都在向听众讲故事。还有就是歌剧里面的宣叙调, 叙述性更强, 往往放在咏叹调之前演唱。

(三) 技巧性旋律。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炫技乐段, 是作曲家为一些歌手施展高超的演唱技巧而专门设计的。我们常听到的花腔女声的华强部分, 就是技巧性旋律。如《春天的芭蕾》、《玛依拉变奏曲》、《夜后咏叹调》。

再次力度的变化。不同风格的作品力度处理是不一样的, 小夜曲与进行曲的力度绝对不一样的。即使在一首歌曲里边, 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力度也不尽相同, 如《那就是我》, A段的力度是mf, 要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B段是全曲的华彩乐段, 曲作者用了个渐强把力度推向了f, 为了让歌曲旋律显得更加的抑扬顿挫B段两个f之间又加了个mp。再现段时力度又回到了A段的mf, 作者又加了“无限思念地”要求。

再次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在许多民族声乐作品中常出现, 并且好多歌曲先《美丽家园》、《峨嵋酒家》、《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等, 开头总是先来几句散拍子的引子, 再进入速度较快的正题。

音乐的风格是靠上述因素的综合来实现的。每一因素都很重要, 它们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如速度的变化往往便随这力度的变化等。

二、作品的音乐表现

音乐的表现就是我们把内心从音符和歌词中感受到的审美体验, 通过人声演唱的方式表现出来。如何去表现音乐, 使之更生动真切, 这就需要对作品尽可能的理解准确、透澈、到位。一部优秀的声乐作品它的美, 有时我们可以凭直觉感受的到, 有时我们需要一个学习、理解, 逐渐深入领悟的过程。如果我们在乐曲中体会到的美和自己在生活中亲身经历过的类似情感体验产生了共鸣。例如我们从《阿瓦人民唱新歌》中体会到愉快的美感时, 很自然的, 也会联想到我们自己逢年过节时的欢乐情绪。同样当我们从《送别》中体会到伤感时, 也会很自然的联想到我们自己曾经有过的亲朋好友的离别情绪。当乐曲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合二为一时, 那我们就在表达自己欢乐的同时也表现了乐曲的欢乐。反之在表达自己忧伤的同时也表现了乐曲的不高兴。如果声乐作品都能把这种合二为一的感觉通过声音演唱出来, 才能称得上声情并茂, 才能令人感动。一首作品, 或多或少、或大或小, 总会有对比的因素存在, 包括力度、速度、音色、情绪上的对比等等。这样的乐曲才显得有起伏, 只要恰如其分的做到了应有的对比, 唱出来的声音才能够抑扬顿挫, 作品才会有较好的音乐表现效果。

演唱者只是有内心对音乐的深刻感受和理解还显得不够, 演唱者还必须具有扎实的声乐演唱功底, 就是说演唱者要有能力去表现音乐、展示音乐。音乐表现是目的, 人声的演唱只是手段, 二者只有相辅相成, 才能相得益彰。

三、结语

浅谈声乐作品的分析与演唱 篇4

关键词:声乐作品,分析,演唱

一、要深入分析作品

认真地分析作品的词和曲, 这是演唱好任何音乐作品都首先要做到的, 但对演唱好艺术歌曲而言, 我们还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各作曲家的个人创作风格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研究。

1. 要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

很多艺术歌曲都带有浓郁的时代特色, 饱含丰富的时代气息, 可以说, 一首优秀的艺术歌曲, 就是以音乐形式对那个时代精神的浓缩和凝结。古典主义音乐崇尚理性、重视规范、要求感情的节制和形式, 古典时期的作品声音力度不是很大, 强弱的幅度对比也不是很强烈……古代神话传说和幻想故事为题材, 强调音乐与诗歌、戏剧、绘画等其他艺术的结合, 注重音乐的标题性和诗情画意, 重视吸收民族民间音乐的素材体现民族性。

2. 要分析作品的民族特色

世界上任何民族的音乐都有既明显又与众不同的特点。我们应该借助语言学、民族学、历史学和地理学等学科的科研支持, 更好地分析和演绎不同国家、民族风格作品。德国艺术歌曲的演唱含蓄、内向、诗意, 声音要求圆润、情绪变化幅度小, 情感更加细腻, 小动作多, 意大利的艺术歌曲演唱就比较倾向于热情洋溢, 大起大落, 感情很外露夸张, 因此, 意大利风格的艺术歌曲演唱需要更多的热情浪漫, 声音的变化和幅度可以强烈些。我国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黄自为代表的艺术歌曲的风格内向、典雅、小巧精制、文人气比较浓。

3. 正确理解歌词的含义

歌唱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 每一首歌都有鲜明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当我们演唱一首作品时, 首先应了解歌曲所表达的含义及曲作者的表达意图。对作品的理解越深刻, 感受就越强烈;感受力越强烈, 想象力则越丰富;想像力越丰富, 那么表达的能力则越强、越生动、越完美。

每一部作品都有属于它自身的情感的含义, 在演唱作品之前, 最重要的就是先理解每句歌词的含义, 只有理解了作品的内容, 和作者想要充分表达的思想感情, 才能更好的演唱出作品的含义。

二、内心情感在作品中的运用

声乐演唱必然要贯穿情感, 通过对艺术歌曲歌词的分析和研究, 确定作品的主题思想, 准确把握演唱时的情感基调, 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艺术歌曲意境, 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歌唱艺术不是塑造生活中触手可得的实体形象, 也不是通过科学试验或说明概念来表情达意, 而是通过独特的音乐元素, 借助声音技巧塑造形象、抒发情感, 以此引发欣赏者的情感共鸣。

1. 要展想象

场景想象即想象作品描述的场景, 并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场景, 设身处地的感受。演唱自身没有视觉形象, 但它能经过听觉作用而唤起听众的想象力, 从而在听众内心构成虚幻的视觉形象。例如:冼星海的经典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怨》, 从第四届金钟奖开幕式演出排演起, 到如今为止, 这首曲子最少听过百次之多。这首作品简直是每个声乐学习者启齿即唱的声乐作品, 它之所以能这样的不得人心, 就是由于它包含着丰厚的情感。笔者以《黄河怨》为例, 从创作背景、歌词内涵及音乐要素三方面谈歌曲演唱中的情感表现。《黄河怨》的第一段歌词是:“风啊, 你不要叫喊;云啊, 你不要躲闪;黄河啊, 你不要呜咽, 今晚我在你面前, 哭诉我的仇和怨”。这一段用拟人化的手法精确表达出人民的悲愤情感。其中的十多个“啊”字是用同样的心情, 必需用悲伤忧怨的情感来歌唱, 音色是暗淡、轻柔的, 表现出陷落区的妇女被污辱、压榨的形象和悲愤的感情。特别是“宝贝啊, 你死得这样惨!”一句, 带着哭腔, 用暗淡、消沉以及哆嗦的音调, 才能到达无动于衷、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如由刘麟填词.王志信作曲的艺术歌曲《昭君出塞》就是一首非常优秀的作品。这首歌曲的歌词写得精炼.旋律凌婉壮丽、荡气回肠。把王昭君这位不满二十岁的弱女子为了国家的和平民族的安宁远嫁异族的和亲壮举刻画褥栩栩如生.催人泪下。塑造了一位深明大义, 才貌双全, 为民族团结而作出重大贡献的女英雄形象。

2. 要进入角色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曲, 就具有浓郁的蒙族民歌辽阔、抒情、悠扬的特点。在演唱这首歌曲时, 首先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出蒙族民歌的特点, 同时老师对该民族某些典型的地区性或民族性音乐风格或特点给我做了详细的讲解。引导我们想象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绿浪碧波, 牛羊成群的美丽景色, 这样就容易使我唱出歌曲的风格。演唱者不仅要完美的运用发音, 更要有令人沉醉的情感抒发。

3. 要把握好作品高潮的处理

歌曲作品一般因篇幅较小而容量有限, 但同样有可能存在着情绪的起伏和变化。在有些歌曲, 特别是创作歌曲中, 作者为了使主题更为突出, 安排了一个情绪的最高点, 即“高潮”, 它通常都安放在全曲后部或结尾。高潮是歌曲情绪最集中、最具表现力的重点, 在演唱时处理高潮应该根据自己的条件, 在声音力度上给高潮的出现留出充分的余地以突出高潮。在演唱艺术歌曲过程中, 要让几个音乐符号去让观众感动, 让观众明白作品所表现的内涵, 是离不开演唱者对音乐形象的塑造的。例如:贺绿汀的《嘉陵江上》这首歌高潮前的“我必须回去, 从敌人的枪弹底下回去”, 到“把我打胜仗的刀枪, 放在我生长的地方”, 一句比一句的感情表达强烈, 每一句尾处感情延留虽然是强的, 但语势和感情先现要求时, 下句先现只能利用休止和气口, 不能侵入上句句尾。

三、要反复锤炼作品

要演唱好艺术歌曲, 需通过不断的“打磨”过程, 找到最佳的艺术感觉。

1、表演在演唱中的正确发挥

表演可以促进艺术想象的完成。艺术想象力是艺术创造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心理功能, 它始终和形象思维、情绪情感等心理过程互相联系, 互相渗透和互相作用。在声乐演唱中, 表演可以促进艺术想象的完成。演唱者对声乐作品内在形象思维的想象必须通过表演来实现。表演诱发想象力, 想象力推动表演, 二者是相辅相成, 互相作用的。表演者通过艺术想象力的功能, 依据作品提供的想象材料结合自己对生活的积累进行表演。让自己在想象的环境中生活, 在这种状态中表演者通过自己真实的体验获得真实情感, 从而把作品完美的表现出来, 可以促进声情并茂。

2、演唱技巧在声乐作品中的运用

歌曲演唱的技术性处理在演唱中也很重要。所谓“技术性处理”主要指在老师指导下学生演唱时运用不同的速度、力度、各音色的变化对比以更好地取得作品所期望的艺术效果。

速度就是乐曲进行的快慢。不同的音乐形象、风格往往与适当的速度相配合。速度加快可以使情绪趋向热烈、紧张, 反过来速度放慢可以产生松驰、缓解的感觉。速度对表现不同的意境、表达人的复杂感情具有重要的意义。速度的划分较细, 多数歌曲都标明了速度的要求。

力度也称强弱, 它是音乐表现的物质基础。在音乐表现中, 声音力度的强弱和音乐意境、反映的自然现象、人的思想感情有关, 那麽处理歌曲时, 就应顺其自然的艺术规律, 恰如其分地运用声音的力度来表现。声音的力度变化, 在歌曲演唱中有很强的表现力。在歌曲处理时, 必须做到自然、合理。

音色指声音的色彩。对歌曲音色的处理, 既是表现歌曲感情的需要, 又是音乐表现的需要。不同音色的运用可以产生不同角色的感情色彩。人类语音音色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 在歌曲艺术的表现上具有特殊的魅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歌唱音色表现情感的这一特性, 恰如其分地进行音色处理, 使歌曲演唱更富于艺术感染力。不同速度、力度和音色的运用常常不是孤立的, 而是互相结合互为补充的, 与旋律、节奏等其它音乐因素有机地交织在一起而组成有思想内容的乐曲。处理歌曲作品, 首先应从歌曲内容出发, 使音乐处理同歌词内容的表现紧密结合, 做到处理贴切、恰如其分使其为歌曲表现的情感而服务。

论声乐作品演唱与情感的完美融合 篇5

一、作品演唱之前必须仔细读谱并深入理解

要真正理解作品所包含最深层思想感情,必借助其歌词、旋律内涵来了解。要了解作品具体内容与思想情感细微变化,须深入到对歌词独到的理解和感受,因为歌词一般如诗歌般精炼。演唱之前,必须对作品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词的出处,方可掌握其风格与真正内涵,才可以准确了解作品主人公内心思想情感和作者创作作品背景和真正意义。只有这样,演唱作品时方能更好“进入特定环境,进入角色”。此外,还要反复诵歌词,在朗读中感受和体味词的韵味与韵律、作品包含的情感氛围,才能将词和声音有机结合起来,根据作品感情表达需要,最终唱出该有的韵味。

另外,读谱在演唱作品之前重要性不可忽视,歌者拿到一首新作品,要先根据作品的作者、年代去了解作品风格,再看作品的拍子特点、旋律线特点、旋律标记,深入了解与掌握作品内涵。切不可直接去网络搜取范唱,直接模仿。这样根本不了解作品就去演唱,是对作品的亵渎与不尊重,做不到对作品正确演唱与诠释。

“呼啦啦啦,西湖的桥,从中折断,雨中定情的纸伞,丢向谁边……”只从作品的词中就可直观看出它是一首悲凉意味的情歌。这是歌曲《断桥遗梦》中的开篇歌词,演唱者也许并不知道其真正背景内涵,会误以为是写给神话传说中的许仙与白娘子的。其实,曲作者是为了表达对已逝爱妻的深切思念,满怀爱恋与不舍之情而写的。曲作者是一个纯艺术人,日常很少做家务,是妻子一直全权打理一切,妻子的突然离世给他以巨大心灵撞击。作品就是在这样这样背景下创作的,寄托了作者无尽的思念之情。所以,歌者对作品的词、背景感受愈加深邃,演唱时表现力就愈加完美。对作品的曲调创作了解越深,包括拍子特点、旋律线特点、旋律风格、旋律与歌词结合特点等深层进行咀嚼。尽量发挥演唱者想象力,把自己从文字与音符中获得的灵感信号,融入到作品演唱意境中去,就会最大限度增强作品的艺术生命力。

因此,在拿到一首新的作品时,不要急于唱谱,应将歌词反复朗诵,查找资料了解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环境和思想情感,做好案头工作才会对作品理解越深,感受越深,在演唱时表达就会越纯真,越完美。

二、准确把握作品风格,充分利用自己独特的音色表达歌曲的韵味

能否准确掌握作品风格,对于歌者的演唱效果是迥异的。通常歌者在演唱作品之前,要切实做到正确了解作品所处时代而去准确把握其风格,包括其民族与地区属性、作曲家性格特点及其生平,才会对其风格等进行细致分析和了解,这样才不会把各种风格的作品混淆在一起。每个演唱者的嗓音条件、身体条件、家庭教育背景所造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不同,则演唱特点不尽相同,或深情婉约,或朴素深邃,或粗犷奔放,这与个人先天条件和其对作品独到领悟有关。每一首作品都有其特有的创作背景和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意图,其中倾注了曲作者自己的全部思想感情。演唱者要尽力用自己心灵去感受、揣摩,再借以歌唱技巧把作者意图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不能信马由缰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忽视了作品本身的情感元素,就会让作品失去原始魅力。

以作品《北京颂歌》为例,歌者在演唱前几句时,以一种叙说口吻来演唱,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北京的早晨静谧而美好,一轮朝阳从地平线上缓缓升起,此时北京的秋天清晨似乎有些清凉,但在庄严的东方红乐曲声中,灿烂的朝霞掩映着祖国首都的壮丽,人们心中升起一团豪迈的激情,不得不去歌唱她。

所以,在了解了歌曲的文字内涵以及创作背景前提下,我们要用甜美的音色、柔和的声音、诉说般把对祖国首都的无限热爱从心底发出,切忌用强壮的声音,不加修饰地只顾声音宏大,暴躁而索然无味。要把当时人们那种单纯的,对祖国一腔热血投注于工作的情感与热爱诠释出来,也就是用声音与音乐表现把时代感表现出来,这样才会唱出自己独到韵味。

另一个重要方面,有很多演唱者一味地追求技巧而去演唱,有的为追求大的音量而演唱,丧失风格进而丢掉作品的风格,结果表现出的尽是呆板、木讷。要唱好一首歌,单凭一成不变的音色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一定要非常清晰地知道属于自己的那个音色,印于脑海。要唱属于自己的声音与风格!不做别人的附属品。

再者,还要根据不同作品所需的情感来选择音色。声乐作品素材如浩瀚的海洋,有关于政治的,有描写爱情的,有诉说人文的等等,因此歌者在面对不同作品时,应该首先把握好作品风格。如进行曲风格要选用雄壮有力且适度的声音,圆舞曲风格的则是华丽、明亮、轻巧有弹性的声音,摇篮曲风格的则需要用柔和甜蜜充满爱的声音。要善于调动起自己最恰当的声音,从心出发,表现出歌曲内容所真正需要的听觉效果,还原作品原意。

所以,我们在学习与诠释声乐作品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声音的质量更不能忽视情感表现力,使科学的声音与准确的思想相结合,做到声情并茂。

三、努力拓宽知识面,有目的地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音乐修养

一个歌者文学修养的深浅,会对演唱作品内涵的理解和诠释产生直接影响。一个优秀的演唱者同时一定是一个音乐内涵的成功诠释者,他不仅要准确传递歌词内涵,还要从各个角度去演绎歌曲。歌唱是集多种学科为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最终是演唱者综合素质的体现,这也是艺术家与艺人的最终区别。歌者在学习演唱的同时,还要深层了解一些电影、戏剧、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广采文博,从历史的、美学的及其他相关学科中汲取营养,更好地为作品的表达与诠释做准备,使歌唱水平进一步提高。努力提高自身美学的认知水平,对于一个演唱者尤为重要,当你知道什么是美才会对你所表现的事物加以规范地表现。一个人美学的高低直接对其演唱形成制约,美学的认知培养除了先天的独到见解外,更多的是后天的不断补给。最后,在美学认知的引领下,舞台表现才会有质的飞跃。也就是说,歌者自身修养的提高一定是表现一切艺术作品的基础。

四、保持良好的舞台心态,提高演唱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演唱者舞台表演成功的关键之一,这一点是歌者需要在学习声乐专业的过程中与舞台实践的过程中有意识逐步培养的。对于一个演唱者,身心状态好,舞台演唱时才会有充沛的感情与合理而饱满的热情去演绎歌曲。良好的身心状态、正确的歌唱技术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这三个部分决定了一个歌者演唱状态,也决定了他最终是否能够走向演唱的成功!不良的歌唱身体与心理状态会导致演唱者技巧的失衡,久而久之,歌唱信心就会被残酷折磨掉,这样的例子多如牛毛。因此不良的身体与心理状态对演唱者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若做到舞台演唱的成功,首先歌者在演唱前要做好充分的身体与心理准备,对即将演唱的作品要做到胸有成竹、了如指掌。要一丝不苟地做到对歌词、音准、节奏的熟练掌握,做到驾轻就熟。每一个字、每一个乐句、每一个记号、每一个课堂上标记的重点都铭记在心。在曲目的选择上,不能贪大、盲目地追求难度、高度。应当客观地选择能轻松驾驭的作品,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其次建立起演唱信心。演唱信心是演唱者舞台放松的前提,信心不足会使演唱者不自觉地紧张、胆怯,最终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影响到演唱效果。而演唱的信心又同时来自台下的大信息量的提早准备,要有备而来,所谓艺高人胆大。

即便在舞台上,演唱者也是可以做临时自我调整的,比如深呼吸、平静心情、用心想作品内容,用一颗平常心去演唱,不要给自己过高的目标要求等。在平时练习时也要始终保持心情的愉悦,对作品的真正喜欢也尤为重要,使自己达到忘我的境界。丢掉那些来自思想上与声音上的包袱,以饱满的激情,放松自如的状态投入到歌唱中。演唱实践是检验和锻炼歌唱者的最好途径,平时要多实践,创造与把握各种演出机会求得锻炼自己,那么紧张感就会慢慢消除。最后,歌者要锻炼身体,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才会有饱满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随之自信心也就会增强。反之,当演唱者身体状态不佳时,柔弱多病,抑郁寡欢,自信心也会打折扣,必然会影响正常发挥。

五、结语

总之,歌唱是全身心参与的一门综合表演艺术,它要求我们做到身体与灵魂的有机结合。声与情,是歌唱表演中密不可分的血肉相连的部分,它们既辩证又统一,是相辅相成的。在学习歌唱的道路上,我们要投注太多的甚至是毕生的精力去探索。它要求我们每一位演唱者协调好自身,使歌唱技术和心灵情感完美地结合,真正使歌唱达到“感情为师,技术为源头,情深技活,声情并茂,动人心弦”的艺术境界,让作品充满生命力,达到情感与作品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赵淑云.歌唱艺术与实践[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出版社,2004.

演唱作品选择论文 篇6

一、“咬字、吐字”如何影响合唱作品的演唱

清楚和了解什么是合唱之后,我们来步入正题——合唱的咬字。说到“咬字”,一般学过声乐的人应该很清楚:歌唱的咬字和平常的说话是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我们现在所接触到的大多数是自己国家的合唱(当然也有不少国外的合唱曲目,这里我仅探讨一下我们中国的合唱咬字问题),合唱中的咬字吐字其实与一个民族的语言有着莫大的联系。这种联系甚至还牵扯到民族音乐学的一些问题。随着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在逐渐的改变。民族音乐学不仅仅是从民族学的角度研究音乐的学问。当然,在这里我们对于民族音乐学就是点到为止不作深入研究。我只是想借民族音乐来引出我国的合唱艺术并对其咬字和吐字进行分析。

我们都知道,一个刚刚组建的合唱团,每个人的音色是各不相同的。如果在一起唱歌,很难达到音色的和谐与统一,更不用说是完美。因为,一个人自己唱好歌也许容易,而要跟队友合作唱好一首歌若不经过长期认真训练肯定是做不到的。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优秀的独唱演员不一定是一名合格的合唱队员。所以,我们要做到合唱中共性的关键,那就是咬字。

一些演唱者初次演唱合唱作品时,感觉到自己的声音与合唱队的声音十分不融,时常控制不住而把自己暴露出去,以至于一段时间内不敢放开声去唱歌,哪怕是简单的开声训练也是有所顾忌。但后来,随着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才发现,除了情感、呼吸以外,唱好合唱的关键因素是咬字!

二、如何正确的掌握“咬字、吐字”

我国汉字语音发音的自然单位是“音节”,每一个单字就是一个音节,当我们仔细分析音节(即每一个单字时),会发现它又是由几个音节的更小单位组成。我们把他称之为“音素”——它是汉语发音时的最小单位。我们的一个汉字就是由一个或几个音素组成的。例如,一个音素的字有“哦(o)”或“噢(o)”;“啊(a)”或“阿(a)”,而音素多一点的又有“啦(la)”或“呀(ya)”;“快(kuai)”或“花(hua)”。在演唱合唱作品时我们经常遇见这样的问题,怎样说好这些字呢?如果我们把每一个音节发声的时值变短,那么几个人同时说一个字一定整齐。但由于不同的字由或多或少的因素组成,当需要某一个字加大时值时,由于不同的人说话时的习惯不同就会造成发声的不整齐。就拿“槐(huai)”字来说,有人着重咬住音头“h”,有人则很快将这个字归韵以至于在“ai”上延长其时值。所以,一般来说一个音素的字要比多个因素的字好唱的多。

如何解决“整齐”问题,就要凭借指挥的引导。在统一合唱队员呼吸、换气点、音量等众多因素后,难免在唱歌时影响整体发声效果,这就又牵扯到普通话的问题。如果每个队员在普通话方面都有很扎实的基础,那我们的合唱就只需在归韵上解决发声即可。当然这只是对于一般的合唱队最基本的要求,要想让合唱队达到更高水平还需要在很多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和心思。在这里我仅探讨一般合唱队的咬字问题。

1、声母、韵母

根据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所颁布的“拼音方案”,代表声的字母及字母结合体称为“声母”;代表韵的字母及字母结合体称为“韵母”。声母有21个,韵母有36个。我在这里就不作详细的列表了。不同的声、韵的发声是我们说好普通话的基础和关键。声母一般从“喉、舌、齿、牙、唇”发声;韵母一般分为三个部分:“韵头”、“韵腹”、“韵尾”。

2、先说声母后唱韵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也是中国颁布“拼音方案”后的基本方案。我们都知道声母相当于“辅音”,韵母相当于“元音”。其实,咬字与吐字是发音时先后发生而又紧密结合的两个步骤。咬字就是要咬住“声母”,吐字就是指唱“韵母”,也就是说合唱队员处理声母与韵母的关系要以韵母的形态为主。当唱一个字时,首先要知道这个字韵母的形态,大脑中要有所反映,继而在这个韵母的形态上发出声母。我们要注意,切不可先发出声母后再去想韵母,那样唱出来的字是非常别扭或者是不准确的。

3、把咬字与作品恰当结合

很多合唱队员由于自身普通话不标准,从而在唱歌时只是按部就班地将字规规矩矩地咬出来,给人感觉歌曲毫无感情也没灵性,而且队员们咬字时力度和口型大小也各不相同。这样唱出来的歌其效果我们是可想而知的。在“月光合唱团”,每到老队员退团新队员加入时,这种问题就会接踵而至。所以即使是队里唱的很成功的曲目,一旦人员有变,就会后退一大步。这就是说,只有经过长期训练才能使大家在相互配合上更加默契,彼此融入其中,同时呼吸、同时换气、同时咬字,最后达到同时歌唱。

三、“咬字、吐字”在合唱中的重要性

把咬字与作品恰当结合,就是说在歌唱中决不可孤立的、一味地追求咬字吐字而忽略歌唱。演唱是通过正确的发音、发声规律很好的将作品中的思想内容得以表现。如若只是机械的按照声、韵咬字吐字,再准确的也无艺术性可谈,其作品也会变得黯然失色、毫无感染力。如此说来,不同作品由于其内容、情绪和风格的不同,对咬字吐字的要求当然就各不相同。一般抒情的歌曲应该柔和中做到清晰,而激昂的歌曲要强调声母以达到有效之力。

演唱作品选择论文 篇7

歌曲《寻梦鼓岭》是由杨玉鹏作词、李式耀作曲的, 歌曲的创作起源是以发生在鼓岭的一个真实故事作为原型背景而展开的, 真实描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 一段真挚的情谊, 一段奇妙之旅, 一段使得中国人民与美国人民传之为佳话的深厚情谊。当我第一次拿到这首作品的时候, 不仅仅是被歌词和旋律所吸引, 更让我为之震撼和感动的是歌曲背后所阐诉的那段美丽的往事……

一、故事背景

《寻梦鼓岭》讲述了一段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感人故事:美国加州……中国鼓岭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一段真挚难忘的情谊。故事的发生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 密尔顿·加德纳先生是美国加州大学物理学教授, 1901年随父母到中国, 在福州度过快乐的童年时光, 鼓岭给他留下了特别难忘的印象。加德纳全家于1911年迁回美国加州, 此后的几十年里, 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再回到儿时的中国故园看一看。60多年后, 身在加州的加德纳不幸患了失忆症, 但还是经常念叨鼓岭……其收藏百年的十几张邮票, 历经两次世界大战, 几十年迁徙, 竟完好如初, 可见其思乡情结不渝。直到去世, 最大的心愿是回儿时的中国故园看上一看, 怎奈当时中美尚未建交。待后来中美关系好转, 老人又不幸陷于瘫痪, 并罹癌症, 病入膏肓。老太太与教授感情深厚, 用心照料。夜里帮丈夫翻身, 白天用轮椅推他到处走动, 面西而坐, 目光直直望着远方, 叹息病体难以远行。没多久他便阖上了眼睛。老太太一直不解的是, 丈夫弥留之际口中喃喃不绝的“Kuling, Kuling”究竟是何处, 她决心要带着丈夫的遗愿重访那地方。朋友随帮他遍查福建地图, 也无从找出。仅靠一张邮戳, 从而铁定了“kuling”就是丈夫自己日思夜想的地方, 加德纳夫人虽然不知丈夫所说的“kuling”在什么地方, 但为了实现丈夫魂牵梦绕了一生的夙愿, 老太太毅然多次来到中国寻访, 最终都没有结果。后来, 她在一位中国留美学生的帮助下, 终于查清丈夫一直念念不忘的地方就是福建省福州市的鼓岭。后来《环球人物》刊登了《美国夫妇的鼓岭情缘》一文, 文章披露了笔者在留美期间, 曾与这对美国夫妇有六年的交往。笔者为他的鼓岭情结所感动, 更为其思乡情而为之动容, 遂写了《啊, 鼓岭!》一文, 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纳什的中国情结经记者报道后, 没想到这篇文章引起了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的关注, 他立即指示安排, 随即邀请了加德纳太太来福州鼓岭为丈夫圆梦。1992年8月, 加德纳夫人应邀访问鼓岭, 终于帮助丈夫实现了魂牵梦萦了一生的心愿, 也续写了一段中美两国人民深厚情谊的传奇故事。加德纳终于回到鼓岭与小伙伴相聚……

二、演唱解读

歌词是歌曲形象和内容表达的背景, 这首歌的歌词是由杨玉鹏写的, 他也是看了这篇文章的报道深深的被感动后有感而创作的, 写得特别好, 歌词简练, 准确而到位, 娓娓道来, 恰如其分以情景再现的手法讲诉了这个动人的故事。“这声声呼唤穿越了多少春秋”, 仿佛听到加德纳教授在喃喃说道“Kuling, Kuling”;“任岁月沧桑总有那神情眼眸”, 使我们看到了教授直瞪瞪望着远方的深情目光, “望穿的是时间, 望不穿是情厚”虽然几十年过去了, 心却依然留在了这片故土, 听亦夏别墅里琴声永不休……时光隧道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那个蝉鸣哇叫琴声悠扬的艳阳里, 一句话一个意思, 一句词一个场景, 恰如其分又恰到好处, 不得不说是点睛之作, 经典之词。

歌曲的旋律是整首歌的灵魂所在, 这首歌是由著名作曲家李式耀创作而成, 曲调抒情优美, 旋律委婉动听, 朗朗上口而又不失大气, 它的美就在于自然流畅, 没有太多华丽的色彩, 但却犹如甘泉一样滴滴入心, 滴滴甘润。情绪随着音乐的流动而舒展开来, 此曲也是原创作品中不可多得的好作品之一,

上一篇:人防信息化下一篇:外阴瘙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