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中度高血压

2024-11-13

原发性中度高血压(精选8篇)

原发性中度高血压 篇1

原发性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我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 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 迄今尚未阐明其原因, 但目前为止高血压的知晓率及控制率均较低。奥美沙坦酯是最新类的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 (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 ARB) , 是血管紧张肽Ⅱ的I型受体 (AT1受体) 拮抗剂, 于2002年5月被美国FDA批准上市的用于治疗高血压, 本研究旨在探讨奥美沙坦酯治疗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原发性中度高血压患者84例, 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按照《中国高血压指南》的标准:收缩压在160~179 mm Hg或和舒张压在100~109 mm Hg。将84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奥美沙坦酯组和氯沙坦组, 各42例;奥美沙坦酯组男26例, 女16例, 年龄36~61岁, 平均 (47.5±7.5) 岁, BMI为 (24.5±2.1) kg/m2;氯沙坦组男25例, 女17例, 年龄35~60岁, 平均 (46.2±6.7) 岁, BMI为 (25.3±2.6) kg/m2。所有患者为新确诊或经过两周药物清洗期后的患者。但需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者, 合并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者, 肝、肾功能严重异常者,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者, 妊娠、哺乳期妇女, 需要服用试验禁止药物的患者等。两组年龄、性别、BMI、病程、伴随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奥美沙坦酯组:患者每日服用奥美沙坦酯20 mg, 1次/d, 要求患者每天在同一时间服药, 4周后, 血压达到目标值 (SBP≤140 mm Hg和DBP≤90 mm Hg) 维持原有剂量, 如若未达到目标值, 则将剂量增至40 mg/d, 治疗期为8周。氯沙坦组:患者每日服用氯沙坦250 mg, 1次/d, 也需要患者每天在同一时间服药, 4周后, 血压达到目标值就维持原有剂量, 如若未达到目标值, 则将剂量增至100 mg/d, 治疗期也为8周。于基线时, 第2、4、6、8周时分别监测24 h动态血压, 观察两组间的血压变化;治疗8周后, 观察比较两组降压总有效率。

1.3 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按照《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草案》中规定的高血压疗效判定标准:若DBP下降≥10 mm Hg, 且DBP<90 mm Hg或DBP下降>20 mm Hg为显效;若DBP下降虽未达10 mm Hg, 但DBP已降至≤90 mm Hg或DBP下降在10~19 mm Hg之间为有效;DBP未降至90 mm Hg及以下者为无效。降压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分析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取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在第0、2、4、6、8周时的24 h动态血压变化的比较

第2、4、6、8周时的24 h动态血压分别于其基线相比, 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程度比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奥美沙坦酯组与氯沙坦组间比较, 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总体谷/峰比值比较

奥美沙坦酯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总体谷/峰比值均高于氯沙坦组, 说明奥美沙坦酯在24 h内的作用时间要长于氯沙坦。见表2。

2.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8周后, 奥美沙坦酯组总有效率83.33% (35/42) , 其中显效26例, 有效9例, 无效7例;氯沙坦组总有效率80.95% (34/42) , 其中显效18例, 有效16例, 无效8例。两组间总降压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安全性比较

所有患者均进入安全性统计分析, 奥美沙坦酯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7.14%, 其中头痛1例, 头晕1例, 有临床意义的肝功能异常1例, 此患者2周后复查肝功能恢复正常, 无因不良反应导致脱落。氯沙坦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9.52%, 其中头痛2例, 有临床意义的肝功能异常1例, 肾功能异常1例, 此两位患者2周后复查肝肾功能均恢复正常, 因不良反应导致脱落l例。两组间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高血压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一直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重视, 医学界的专家也在不断地寻找新的有效治疗药物和方法。随着对动态血压研究的不断深入, 使专家们认识到24 h血压动态变化的幅度对靶器官的损害有着直接关系, 24 h血压变化幅度、昼夜血压差距的大范围波动是造成靶器官损害的重要因素。以往的降压药物多数不能平稳的降压, 而且也不能使两次用药期间降压作用持久, 给予降压药后, 致使24 h降压过程中血压波动较大, 不利于靶器官的保护。对于高血压的理想治疗标准不仅仅是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在目标水平, 还要控制靶器官的病变, 减少高血压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国内外多个大型临床研究显示了奥美沙坦酯的卓越降压疗效, 其心血管保护作用越来越明确, 成为高血压治疗中的新星[1]。奥美沙坦酯片是目前最新的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 其具有羧基和羟基[2], 选择性地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血管平滑肌AT1受体紧密结合, 对AT1受体的亲和力比对AT2受体的亲和力强12500倍, 从而拮抗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奥美沙坦酯片可以使两次用药期间降压作用持久而且平稳, 其降压谷作用于峰作用十分接近, 具有较高的谷峰比值 (≥50%) , 在整个用药期间都持续有抗高血压作用, 使血压在24 h内稳步下降, 而且可以使血压维持在稳定水平, 大大减少了血压快速的上下波动, 降低降压药的副作用, 有利于保护靶器官。从本研究的结果也可看出, 奥美沙坦酯片治疗原发性中度高血压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 而且用药安全性也较好, 值得临床广为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奥美沙坦酯治疗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4例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奥美沙坦酯组和氯沙坦组 (各42例) , 于基线时, 第2、4、6、8周时分别监测24h动态血压, 观察两组间的血压变化;治疗8周后, 观察比较两组降压总有效率。结果:第2、4、6、8周时的24h动态血压分别于其基线相比, 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程度比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奥美沙坦酯组与氯沙坦组间比较, 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奥美沙坦酯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总体谷/峰比值均高于氯沙坦组, 说明奥美沙坦酯在24h内的作用时间要长于氯沙坦;奥美沙坦酯组总的降压有效率为83.33%, 氯沙坦组为80.95%, 两组间总的降压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间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奥美沙坦酯治疗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明显, 降压持续时间长, 且耐受性好, 值得临床广为应用。

关键词:奥美沙坦酯,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疗效

参考文献

[1]张亚文, 丁茹, 吴宗贵, 等.奥美沙坦酯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与安全性[J].世界临床药物, 2006, 27 (1) :585-588.

[2]Miura S.Do all angiotensinⅡtype1receptor blockers have the same beneficial effects[J].Br J Pharmacol, 2007, 151 (7) :912-913.

原发性中度高血压 篇2

原发性高血压是指原因不明,以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特征,常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病理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我国,脑卒中是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病死率及死亡率都很高。

压测定所得的平均值为依据,偶然测得一次血压增高不能诊断为高血压,必须重复和进一步观察。

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

1. 遗传 高血压病的病因以遗传为主,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2. 饮食 应适当控制钠盐及动物脂肪的摄入,避免高胆固醇食物.正常成人对钠盐

的生理需要量为1~2g/d,食盐较多的中国人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3. 其他 吸烟和肥胖者、从事精神紧张和体力活动较少的工作的人群易患高血压病。40岁以后本病患病率明显增强。

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原发性高血压通常起病缓慢,早期常无症状,可以多年自觉良好而偶于体格检查时发现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可有头痛、眩晕、气急、疲劳、心悸、耳鸣等症状,但并不一定与血压水平相关,且查常在患者得知患有高血压后才注意到。高血压初期只是在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血压升高,随后可恢复正常,以后血压升高逐渐趋于明显而持久。但一天之内白昼与夜间血压水平仍可有明显的差异。

高血压危重症护理要点

1迅速降压 常用药物:硝普钠、二氨嗪、酚妥拉明。

(1)降压的幅度取决于临床情况,不宜过低。一般收缩压降至21.3Kpa(160mmHg),舒张压降至14.7Kpa(110mmHg)。

(2)同时监测其心率、呼吸、血压、神志等。

2脱水 可用呋塞米,脑水肿脱水加用20%甘露醇静滴。

(1)有心脑肾并发症患者应严密观察血压波动情况,详细记录出入液量。

(2)当患者出现明显头痛,颈部僵直感、恶心、颜面潮红或脉搏改变等症状体征时,应让患者保持安静,并设法去除各种诱发因素。

二、 一般护理

(1)告诉病人睡眠对保持血压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并提供舒适,安静的环境,必要时使用镇静剂。

(2)午后控制水分的摄入,以减少夜尿次数。

(3)科学地安排治疗,检查的时间,避免干扰睡眠

(4)血压太高时应减少活动,最好绝对卧床休息以免血压升高

(5)坚持体育活动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

(6)每天早晨散步、打太极拳、养花莳草或读书看报,写字作画。

三、 饮食护理:

(1)限制盐 对于大多数甚至严重高血压者,每日严格限制在1g的盐可降低血压。每日限制至4-5g的盐可控制轻微高血压。

(2)应摄取低热量或中等热量的均衡饮食,以控制体重。补充优质蛋白质如瘦肉、豆类等。可适当多食鱼类蛋白。

(3)维持足够的钾、钙的摄入。

(4)避免食用刺激性饮料,如咖啡、浓茶、可乐等。限制饮酒,

四、 症状护理

(1) 头痛、头昏:

A、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B、、血压不稳定或加重时必须卧床休息。

C、保持环境安静,避免环境刺激加重头痛。

D、监测血压,发现血压变化时立即同医生联系及时给予处理

(2) 恶心、呕吐:

A、创造安静环境,减少精神、心理刺激。

B、充分休息,保障睡眠。

C、、协助病人采取坐位或我位,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呛入呼吸道而发生窒息。保持床单整洁,呕吐后协助病人清洁口腔。

D、按医嘱使用止吐药。

(3) 意识紊乱:

A、严格规定病人卧床,及时遵医嘱给予扩血管、脱水、降压等处理。

B、密切监测心电图、生命体征及神志,备好抢救用物

C、建立静脉通道,并保持通畅。

D、监测尿量,必要时留置尿管以监测每小时的尿量。

F、提供保护措施,如上围栏防止病人跌落;备好压舌板以防止病人抽搐咬伤舌头;必要时使用约束带加以约束。

五、 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交谈、陪伴等方式减轻病人的焦虑,

让病人通过听音乐、闲聊、看轻松的书和电视节目等消遣方式、缓解精神压力。保持健康心态,以利于病人血压的稳定。

六.测量血压的注意事项

1被测者至少安静休息5min,在测量前30min内禁止吸烟和饮咖啡,排空膀胱.

2.最好选用符合计量标准的水银柱式血压计测量:袖带的大小适合患者的上臂臂围,至少覆盖上臂臂围的2/3。

3.测量时快速充气,气囊内压力应达到桡动脉搏动消失并升高4.0Kpa(30mmHg),然后以恒定速度率缓慢放气,放气过程中仔细听柯氏音(出现第一音为收缩期读数,消失音为舒张期读数),柯氏音不消失者,可把变音定为舒张压。

4. 如果怀疑外周血管病,首次就诊应测量四肢血压,特殊情况下可以取卧位或站立

位。老人、糖尿病患者及出现直立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情况者,应加测站立位血压。

六、 高血压的预防

高血压的预防策略可以分为三级,即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

(1)减轻体重:超重和肥胖是血压升高的重要因素。

(2)改善膳食结构:应适当控制钠盐及动物脂肪的摄入,一般以重度限制钠盐摄入为宜,如食盐6g/d。避免高胆固醇食物。多食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适当控制食量和总热量,以清淡,无刺激的食物为宜。忌烟酒。

(3)控制体重:肥胖和血压的关系是比较明确的,定期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体重超重的患者,需减轻体重,建议体重指数应控制在24以下。主要通过限制每日热量的摄入,并进行适当的运动来实现。

2、二级预防 即通过逐渐降压治疗,使血压降至正常范围。保持靶器官免受损害.兼顾其他危险因子的治疗.具体措施是:

(1)增强健康意识,培养健康行为,合理的膳食和其他非药物疗法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整个治疗必不可少的基础。

(2)采用简便、有效、安全、价廉的药物。兼顾其他危险因素的治疗。高血压的二级预防本身就是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只有兼顾了控制吸烟.减少饮酒、控制血压、.适当运动、保持心理平衡等综合治疗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七、 出院指导

(1) 广泛宣教高血压的知识,正确认识高血压,提高患者社会适应能力,维持心理

平衡,避免各种不良刺激。.保持规律的生活方式和稳定的情绪。

(2) 注意适度保暖,适当参与运动.

(3) 注意饮食控制与调节,减少钠盐、动物脂肪的摄入,忌烟、酒。

(4) 指导病人学会观察血压,教会家属或病人正确使用血压计测量血压。

(5) 遵从医疗方案,坚持按医嘱服药和定期检查,更不要随意停药或改变剂量.做

到按时规律,长期坚持.。指导病人熟悉降压药物的治疗效果,辨别其他副作用,嘱咐病人定期复诊,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6) 预防便秘,增加摄入蔬菜、水果、高纤维素食物。必要时服用缓泻药。

(7) 按时测血压,做好记录,观察血压波动变化。定期随访,告诉患者出现高

血压持续升高或头昏、.头痛、恶心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8) 急症处理:突发血压升高时,应全身放松,静卧休息,立即舌下含服硝苯

原发性中度高血压 篇3

关键词:依那普利,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安全性

笔者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应用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44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44例患者选自门诊病例, 诊断均符合WHO 1999年高血压的血压分类和标准[1]。其中男21例, 女23例;年龄45岁~65岁;病程半月~1.5年。测血压时统一取坐位, 凡收缩压140~179 mm Hg, 舒张压90~109 mm Hg的患者入选。其中高血压1级19例, 2级25例。继发性高血压、电解质紊乱、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肝肾功能不全及妊娠者除外。

1.2 治疗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在停服原降压药物5 d~7 d后监测血压仍符合入选标准者进入研究, 给予服用依那普利10 mg/次, 2次/d, 用药8周。

1.3 观察方法

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3周及8周分别观察并记录血压、副作用, 并于治疗前后分别监测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血脂、血糖、电解质、心电图等项目。

1.4 疗效评定标准

血压下降标准[2]: (1) 显效:舒张压下降≥10 mm Hg并降至正常, 或降低20 mm Hg以上, 但未达到正常范围。 (2) 有效:舒张压下降<10 mm Hg, 但已达到正常范围, 或舒张压下降10~20 mm Hg, 但未达到正常范围, 或收缩压下降≥30 mm Hg。 (3) 无效:未达到以上2项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应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患者在服药2周后血压均下降, 8周后血压趋于稳定, 绝大多数患者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降至理想水平。44例中显效22例 (50%) , 有效14例 (31.8%) , 总有效率81.82%。治疗前后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2.2 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动态观察心电图ST-T改变无明显变化;生化指标如肝肾功、血钾、血糖及血尿常规均无影响。

2.3 不良反应

44例中有1例出现轻度干咳, 2例出现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 系血管性水肿。均因症状轻, 不影响治疗, 至疗程结束停药后上述症状均自行消失, 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高血压分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是目前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长期血压升高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为了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旦发现血压偏高, 应积极长期降压治疗。目前降压药物种类较多,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制剂作为目前常用的一类药物降压药物, 其降压机制是通过抑制循环和组织ACE, 使ATⅡ生成减少;同时抑制激肽酶, 使缓激肽降解减少[3], 从而扩张血管, 起到降压作用。该类药物起效缓慢, 3周~4周时才达最大降压作用, 平稳降压。单独使用尤其适用于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若与利尿剂或钙离子拮抗剂联合使用可迅速起效或作用增强[3], 可用于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或恶性高血压。该类药物另一大优越性是长期应用能改善心室重构, 改善心脏功能, 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对有胰岛素抵抗和尿蛋白的患者, 还有减低胰岛素抵抗, 降低尿蛋白。因此特别适用于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房颤、蛋白尿、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肾病的高血压患者[3]。ACEI类药物虽然降压效果基本相同, 副作用类似;但因各个药物的半衰期 (T1/2) 、药物消除途径及血压波动的谷、峰比值不尽相同, 因此在选择用药时要给予关注。

依那普利是第二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由于其能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降低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 使缓激肽降解减少, 血管舒张, 从而降低血压。依那普利口服后在肝内迅速水解转化成起降压作用的依那普利拉而发挥作用, 口服依那普利后大部分能被吸收, 约3.5 h~4.5 h后血药浓度可达峰值, 半衰期为11 h, 每日2次口服, 可以24 h平稳降压。肝功异常者药物的半衰期延长至30 h~35 h, 应减量服药。单独应用对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能平稳降压。依那普利除有降压作用外还能改善心室重构, 预防心力衰竭发生, 降低尿蛋白,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等作用。该药由肾脏排泄, 对于肌酐清除率高于3 mg/d L的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可出现药物蓄积, 使用时应谨慎, 定期测血肌酐及血钾水平[3]。本组44例患者每日早晚各服1次依那普利后, 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下降, 降压效果良好。由于其副作用少, 对肝肾功能影响小, 无β受体阻滞剂在降压同时影响心率的作用, 而广泛应用于不同程度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中。

综上所述, 依那普利对于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降压平稳, 远期预后好, 副作用少, 服药次数少, 患者依从性好, 长期服药患者获益较大, 不失为目前临床上值得推广的降压药物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试行本) [J].高血压杂志, 2000, 8 (17) :94-102.

[2]刘国仗, 胡大一, 陶萍, 等.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8, 26 (1) :5.

原发性中度高血压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0月我部门诊诊治的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49例, 其中男30例, 女19例, 年龄46岁~75岁, 平均年龄57.3岁。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及血压测量方法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4年) 的要求[1], 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1.2 治疗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治疗前均停用其他降压药物2周, 予以苯磺酸氨氯地平 (宜昌长江药业有限公司) 5 mg, 每日1次口服治疗。若治疗2周血压仍无明显下降, 则调整给药剂量每天10 mg一次口服, 血压达标平隐后, 再减量为5 mg每日1次口服, 治疗8周后分析疗效。期间每周测量血压3次, 并记录心率和不良反应。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检查血、尿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心电图等。

1.3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卫生部制定的《心血管药物, 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 (1) 显效:舒张压下降≥10 mm Hg (1 mm Hg=0.133 kPa) 并降至正常或虽未降至正常但下降≥20 mm Hg; (2) 有效:舒张压下降<10 mm Hg但降至正常或虽未降至正常但下降10~19 mm Hg或收缩压下降>30 mm Hg; (3) 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配对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降压效果

显效19例 (占38.8%) , 有效25例 (占51.0%) , 无效5例 (占10.2%) , 总有效率为89.8%.35例患者经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 每日1次, 治疗2周内血压逐渐下降;14例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 每日1次, 治疗2周后因血压下降不明显而增加剂量至每日10 mg口服, 其中9例有效, 另5例无效。

2.2 心率

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比较无明显改变。见表1.

2.3 不良反应

本组用药前后心率、血尿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组不良反应轻微, 出现恶心、腹痛1例, 头痛1例, 面红、心悸2例, 但均为一过性, 未影响继续治疗。

3 讨论

氨氯地平是第三代钙离子拮抗剂药物的代表, 其血浆半衰期 (T1/2) 长达35 h~50 h, 口服生物利用度达65%~80%, 首过代谢效应仅<5%非活性代谢物, 谷峰比达65%~85%.正常生理状态下, 血压会随生理变化而变化, 当活动量大时血压升高, 睡眠或休息时血压降低。人体24 h血压呈现两峰一谷, 昼高夜低的昼夜血压节律。血压昼夜节律的调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涉及中枢神经调控区、外周器官、周围环境、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及神经体液因素的影响等[2]。如果血压变化过大, 会因较大的血压变异性或波动性带来更大的心、脑血管风险。大量的研究证实, 血压昼夜节律紊乱, 夜间血压增高, 血压负荷增大是导致左室肥厚、肾脏损害、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常见器官损害的重要因素。氨氯地平36 h以上的超长半衰期, 决定了它1 d 1次服用, 便可有效控制24 h血压, 减少血压波动性, 降低血压波动带来的心、脑血管风险[3]。

本组资料显示苯磺酸氨氯地平降压总有效率达89.8%, 不良反应少而轻微, 用药前后心率、血尿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无明显变化, 且药理作用温和持久, 患者依从性好。循证医学证实苯磺酸氨氯地平长期治疗可减少心、脑血管事件, 保护肾脏, 减少死亡。总之, 在高血压治疗领域, 苯磺酸氨氯地平显示出其独特的临床优势[4]。

摘要:目的 观察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49例, 以苯磺酸氨氯地平5mg, 每日1次口服治疗, 共8周。结果 显效38.8%, 有效51.0%, 总有效率89.8%;降压作用持久稳定, 治疗前后心率、血尿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均无明显改变;少数病例出现轻微不良反应, 但均能耐受继续治疗。结论 苯磺酸氨氯地平是理想的降压药物, 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 降压效果持久温和, 安全有效。

关键词:苯磺酸氨氯地平,高血压,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试用本) [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4, 32 (12) :1636-1640.

[2]Peter A Mereeith.CCB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临床评价[J].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9, 35 (43) :C20.

[3]王继光.选择CCB预防与治疗冠心病[J].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9, 35 (37) :A12.

原发性中度高血压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收集2008年3月—2009年4月我院门诊收治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收缩压140~179mmHg (1mmHg=0.133 kPa) 或舒张压90~109 mmHg]120例, 年龄55岁~73岁, 平均年龄66岁。诊断均符合WHO/ISH (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学会) 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 经体检和必要的检查,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和严重心脑肾并发症患者。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 和对照组60例 (依那普利组) , 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差异无显著性, 所有患者于入选前2周停用一切降压药。

1.2 方法

治疗组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 mg/d, 对照组予依那普利5 mg/次, 2次/d, 每日清晨与下午口服, 对疗效进行观察。治疗4周后血压未达标 (>140/90 mmHg) 者将药物剂量加倍, 如仍无效不再追加剂量, 共观察10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每周2次测坐位血压 (用标准水银柱袖带血压计测右臂坐位血压, 连续测3次取平均值) , 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患者每次随访测血压时间尽量一致, 受试者先休息15 min, 肌肉放松, 呼吸自然, 30 min内不喝浓茶、咖啡、不吸烟。所有患者试验前后均检查血常规, 肝、肾功能。对照组有2例因严重不良反应退出试验。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卫生部制定的《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判定高血压疗效标准:显效, 舒张压 (坐位) 下降≥10 mmHg, 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0 mmHg以上;有效, 舒张压下降≤10 mmHg, 但降至正常或较治疗前下降10~19 mmHg或收缩压下降>30 mmHg;无效, 未达以上标准者。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χ2=4.815, P<0.05,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在控制血压方面优于依那普利。

2.2 不良反应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出现4例, 其中头痛3例, 面部潮红1例, 足踝部水肿1例, 但症状较轻未停药。依那普利组出现6例, 干咳3例 (有2例因严重干咳而退出试验) , 头痛2例, 失眠1例。

3 讨论

氨氯地平每日早餐后服药1次, 可控制血压24 h以上, 尤其是清晨患者醒后血压高峰期的血压升高也能控制, 该高峰期最易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 故氨氯地平对患者有保护作用。研究表明, 氨氯地平降压作用的谷/峰比值较高, 血压平稳降低, 已为国内外许多研究证实[1]。

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降压疗效和降压幅度相对较强, 剂量与疗效呈正相关, 血压达标率高, 服药依从性好, 对老年患者有较好的降压疗效, 收缩压下降较明显, 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2]。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是一种长效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 与钙通道结合位点亲和性高, 半衰期 (T1/2) 长达49.6 h, 降压谷/峰比高达67%, 因此能够24 h平稳降压, 偶尔漏服也可以满意地控制血压。它能降低冠脉血管阻力, 增加冠脉血流量, 扩张冠脉, 缓解冠脉痉挛, 改善心肌供氧, 故能控制心绞痛, 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而对心脏的传导和收缩功能无影响, 因此可用于传导阻滞或心力衰竭患者。此外其还能扩张肾小球出球小动脉, 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恢复正常, 减轻肾损害, 降低尿蛋白, 同时因其降压作用强而被广泛用于合并肾功能损害的高血压患者。它还能降低颈动脉内膜厚度,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而对糖、脂代谢无明显影响, 可安全地用于糖尿病、血脂异常及肾功能不全患者。本文应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老年高血压患者,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周、8周总有效率分别为77.4%, 96.2%, 用药1周后血压开始下降, 3周~4周作用最为平稳;治疗4周无效增加至5 m g, 血压可以得到进一步控制, 不会出现耐受性;无1例因不良反应停药, 该药物对肝、肾功能无影响。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老年性轻中度高血压疗效确切, 不良反应较轻, 且能耐受, 服药依从性好, 是一种前景广阔且较为经济的治疗高血压的药物,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比较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依那普利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60例与依那普利组60例, 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均可有效降低血压, 但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降压总有效率为96.67%, 优于依那普利组的82.76%,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依那普利组。结论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能持续、平稳、有效地降低血压, 且安全性良好, 与依那普利相比降压作用强, 不良反应轻微, 是理想的降压药。

关键词:高血压,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依那普利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王启贤.杨豲, 杨西云, 等.甲磺酸氨氯地平与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比较[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3, 22 (2) :71-73.

原发性中度高血压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2007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 2009年6月至2009年12月于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橡胶院社区门诊选择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2例,即入选血压90 mm Hg≤舒张压<110 mm Hg(1 mm Hg=0.133kpa),和/(或)140≤收缩压<180 mm Hg。入选患者男27例,女25例,平均年龄(57.1±9.8)岁,平均收缩压(152.8±12.1)mm Hg,平均舒张压(95.2±7.1)mm Hg。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痛风、对研究药物过敏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且无肝、肾功能异常。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药物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剂(商品名依伦平,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片含厄贝沙坦150 mg,氢氯噻嗪12.5 mg)。

1.2.2 治疗方法

对入选病例进行1~2周的药物清洗后,血压仍符合入选标准者进入临床试验期。本研究采用自身对照方式、开放单一治疗方法,所有入选者均1次/d口服依伦平1片,连续服用两周。治疗第二周末评估未达标者改为每次口服依伦平1片,2次/d,连用至8周结束。

1.2.3 观察指标

固定的社区全科医生采用袖带水银柱式血压计,测定安静状态下上午8:00~10:00诊室坐位血压,测压前受试者休息15~30 min,取右上臂共测量3次,每次至少间隔2 min,取3次的平均值。于第1、2、4、8周进行随访,测量血压,记录症状及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进行以下项目检测:电解质、血尿酸及血糖。

1.2.4 达标率判断

达标率标准按照2007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血压标准,即:血压<130/85 mm Hg。本研究以舒张压<85 mm Hg为达标。

1.3 疗效评定标准

按卫生部“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抗高血压药物疗效标准进行分析。显效:舒张压下降≥10 mm Hg并降至85 mm Hg以下或降低20 mm Hg以上;有效:舒张压下降<10 mm Hg但已降至85 mm Hg以下或下降10 mm Hg~19 mm Hg;无效:未达上述标准。

1.4 不良反应监测

治疗期间出现的原先没有或原先存在但现在加重的不良反应,记录不良反应的性质、程度、出现和终止时间及不良反应与用药的相关性。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期间血压变化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

服用依伦平1周后,血压下降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血压达标分析

入选者中,有34例(65.4%)每日服依伦平1片;2周后未达标者,有18例(34.6%)每日服依伦平2片,其中8例(15.4%)达标,10例(19.2%)未达标。达标共42例(80.8%)。

2.3 降压疗效

试验至8周,显效34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为90.2%。

2.4 治疗前后对生化指标的影响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治疗前后,电解质、血糖及血尿酸无异常改变(P>0.05)(见表2)

2.5 不良反应

随访中无咳嗽发生,仅2例出现头晕、头痛、乏力,继续用药后消失,患者耐受性较好,未退出研究。

3讨论

Fouad认为,高血压是由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一种降压药物不可能同时作用这些发病机制,而且加大药物剂量只能引起不必要的副作用[5]。高血压的治疗目前多主张应用几种不同作用机制降压药物小剂量联合治疗。联合用药包括处方联合和固定剂量联合,后者为较佳的药物种类与剂量配伍,具有提高疗效、简化治疗方案、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等优点。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高血压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厄贝沙坦是一种长效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阻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Ⅰ型受体亚型(AT1受体)的结合,从而起到降压作用。噻嗪类利尿剂对控制舒张压有很好疗效,可作为多数高血压患者的初始用药,但长期单独使用利尿剂可出现低血钾、尿酸增加及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依伦平系厄贝沙坦与氢氯噻嗪的固定复方制剂,既可以通过阻滞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最后一个环节的特异性作用使血压下降,又从减少容量负荷的角度协同降压。厄贝沙坦还有抑制保钠排钾的特有药理学机制及部分激动PPAR2的作用,从而减少氢氯噻嗪引起的低血钾并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相得益彰。

本研究结果显示依伦平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治疗1周时血压下降14.2 / 7.1 mm Hg,治疗8周时血压进一步下降28.9 /17.1 mm Hg,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可达 90.2%。治疗8周达标疗效显著,以舒张压<85 mm Hg的达标率为80.8 %。治疗前后患者的电解质、血糖和血尿酸水平无明显变化。不良反应轻微,患者均能耐受,对该药有很好的依从性。依从性是高血压长期服药的关键,对有效提高血压的控制率,达到治疗目标血压十分重要[2]。

中国高血压病患者的达标率分析研究表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服用安博诺治疗8周后,降压幅度收缩压下降21.97 mm Hg,舒张压降低16.08 mm Hg;83.59%的患者舒张压降至85 mm Hg以下,不良反应轻微,发生率6.71%,不影响继续用药[6]。本研究采用国产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剂-依伦平,其治疗效果、安全性与安博诺基本相同,而且在药物经济学方面具有相对的比较优势,患者较易接受。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制剂(依伦平)疗效稳定,耐受性好,价格相对较低,适合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可作为一线降压药物在社区使用。

参考文献

[1]凌梨梨,赵景波,许如亮,等.高血压前期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4(1):63-66.

[2]The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Detection,Evaluati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the JNC7report.JAMA,2003,21(289):2560-2572

[3]Williams B.The changing face of hypertension treatment:treatment strategies from the2007ESH/ESC hypertension Guidelines.Hypertens suppl,2009,27(3):19-26.

[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9年基层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0,1:60-74.

[5]Fouad FM,Tarazi RC.Cardiac factors in response to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1Hypertens,1983,5(supplⅢ):432-481.

原发性中度高血压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88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国际高血压学会高血压诊断标准 (1999)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房颤、心衰、脑卒中、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将患者按照治疗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患者44例, 其中男22例, 女22例, 年龄42~58岁, 平均 (49.27±5.37) 岁。病程1~14年, 平均 (7.02±2.91) 年。轻度高血压19例, 中度高血压25例。实验组患者44例, 其中男23例, 女21例, 年龄41~62岁, 平均 (49.66±5.71) 岁。病程1~13年, 平均 (7.32±2.85) 年。轻度高血压20例, 中度高血压24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疾病严重程度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氢氯噻嗪和依那普利治疗。药物剂量为:氢氯噻嗪1次/d, 12.5 mg/次;依那普利1次/d, 10 mg/次。治疗组患者给予复方尼群洛尔片, 2次/d。两组患者在治疗的同时, 均给予健康宣教, 低盐、低脂饮食, 适当运动, 并嘱患者戒烟酒。对比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2个月后的舒张压、收缩压, 要求测量时定体位、定检查者、定血压计, 并在患者休息15 min后测量, 取3次测量平均值。

1.3 统计学处理

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1个月、2个月后, 其收缩压、舒张压均有明显下降。收缩压, 实验组1个月时为 (137.11±8.11) mm Hg, 对照组为 (142.22±12.42) mm Hg, t=6.77;2个月时为 (132.35±8.24) mm Hg, 对照组为 (134.75±10.66) mm Hg, t=6.14。舒张压:实验组1个月时为 (69.64±8.63) mm Hg, 对照组为 (65.27±9.77) mm Hg, t=7.64;2个月时, 实验组为 (68.24±5.75) mm Hg, 对照组为 (62.76±6.24) mm Hg, t=7.75。两组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复方尼群洛尔片是一种低剂量的复方制剂, 其能够改善患者的高血压症状和患者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 能够起到较好的降低患者血压的作用。钙拮抗剂和β阻滞剂固定剂量的片剂, 每片含有尼群地平5 mg和阿替洛尔10 mg。其中钙拮抗剂能够降低患者的外周血管阻力, β阻滞剂能够抑制交感活性, 起到抗心肌缺血和抗心律失常的作用[4]。

笔者所在医院以复方尼群洛尔片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 结果显示治疗效果显著,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进一步说明采用复方尼群洛尔片治疗轻中度高血压具有较好的疗效, 患者不良反应较少,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复方尼群洛尔片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将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88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氢氯噻嗪和依那普利治疗, 实验组患者给予复方尼群洛尔片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2个月后的血压, 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1个月、2个月后, 其收缩压、舒张压均有明显下降,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复方尼群洛尔片治疗轻中度高血压具有较好的疗效, 患者不良反应较少,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复方尼群洛尔片,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

参考文献

[1]黄高忠, 汤晔华, 顾兴建, 等.复方尼群洛尔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随机双盲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09, 25 (5) :391-394.

[2]黄高忠, 吴宗贵, 朱鼎良, 等.复方尼群洛尔片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及剂量配比[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0, 9 (2) :95-99.

[3]张瑾, 陈绍行, 陈绍行, 等.探讨健康志愿者多次口服复方尼群地平片的耐受性[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08, 17 (1) :28-31.

原发性中度高血压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8月—2012年8月我院及临汾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5例, 其中男105例, 女60例, 年龄35岁~76岁, 均符合《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中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 严重肝、肾功能损害, 糖尿病空腹血糖>8 mmol/L, 心绞痛, 充血性心力衰竭, 严重心律失常。

1.2 给药方法

所有入选病例在用药前停用其他减压药1周以上, 将165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 每组55例。氨氯地平组: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 (商品名:络活喜, 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5 mg, 每日1次;缬沙坦组:口服缬沙坦 (商品名:代文, 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80 mg, 每日1次;联合用药组: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缬沙坦80 mg, 每日1次。直至治疗12周末, 每次测量血压当日不服用治疗药物。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常见心血管流行病学研究及人群防治工作1979年—1985年规划》标准, 显效:舒张压下降>10 mm Hg并降至正常范围, 或舒张压未降至正常, 但降低>20 mm Hg;有效:舒张压下降<10 mm Hg, 但已降至正常范围, 或舒张压下降10~19 mm Hg, 或收缩压下降>30 mm Hg;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3组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用药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0.9%, 明显高于其他2组 (P<0.05) ;3组患者治疗前血压水平对比无显著差异 (P>0.05) ;治疗后, 联合用药组患者血压水平明显低于其他2组 (P<0.05) 。3组疗效及血压变化情况见表1、表2。

注:χ2、P为联合用药组与氨氯地平组比较检验值, χ12、P 1为联合用药组与缬沙坦组比较检验值, χ22、P2为缬沙坦组与氨氯地平组比较检验值。

注:q、P为联合用药组与氨氯地平组比较检验值, q1、P1为联合用药组与缬沙坦组比较检验值, q2、P2为缬沙坦组与氨氯地平组比较检验值。

2.2 不良反应

联合用药组出现头晕2例, 头痛1例;氨氯地平组出现头痛3例, 头晕1例, 踝部水肿1例;缬沙坦组:出现头晕3例, 皮疹1例。上述反应患者均能耐受, 未停药。

3 讨论

高血压的治疗目标是降压达标, 并降低长期的心血管风险, 血压每增加20/10 mm Hg, 心血管事件死亡风险增倍, 而血压每降低2 mm Hg, 心血管事件风险减低7%~70%[3]。血压控制率与患者的预后息息相关, 提高控制率可以采用延长治疗时间, 增加单药剂量以及合理用药等方式。大型临床研究证实, 多数患者需要2~3种药物方可使血压达标, 联合治疗能干预多种升压机制, 增强降压效应, 延长作用时间, 减少不良反应, 保护靶器官。本文3组患者用药12周后的疗效也证明了这一点。

苯磺酸氨氯地平为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 能阻滞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外的钙离子经钙通道进入到细胞内, 使心肌及血管平滑肌松弛, 主要作用于外周血管组织, 持续时间长, 血压波动小[4,5]。氨氯地平对血脂、血糖等代谢无明显影响, 长期服用有保护血管内皮作用, 同时可以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以拮抗动脉硬化, 继而改善血管的顺应性[6]。缬沙坦是一种口服有效的特异性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它选择性地作用于AT1受体亚型, 阻断AngⅡ与AT1受体的结合 (其特异性拮抗AT1受体的作用大于AT2受体约20 000倍) , 从而抑制血管收缩和醛固酮的释放, 产生降压作用。缬沙坦对其他激素受体或离子通道无作用, 在降低血压的同时不影响心率, 也不影响缓激肽的降解和P物质生成[7,8]。上述两种药物合用, 还有以下协调机制:缬沙坦可抑制氨氯地平直接扩张血管作用引起的反馈性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化;循证研究证实, 缬沙坦可减少心力衰竭, 减少尿蛋白, 延缓疾病进展等, 具有心、肾保护作用, 两药合用, 在强效降压的同时, 可为患者带来更全面的心、肾保护作用。氨氯地平以扩张小动脉为主, 使外周毛细血管血压增高, 体液渗入周围组织, 形成外周水肿, 而缬沙坦可扩张外周动脉和静脉, 从而缓解氨氯地平导致的外周水肿, 因此缬沙坦可以消除氨氯地平引起的踝部水肿。

笔者通过3组患者的治疗观察, 3组中出现少数不良反应患者均能耐受, 无明显差异。联合用药组治疗高血压的疗效明显优于单一用药组, 证明苯磺酸氨氯地平与缬沙坦以不同机制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降压处理, 可以起到协同作用, 从而大大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并且这种服药方式比较简单方便, 依从性好, 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2004, 2 (12) :919-922.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4, 32 (12) :1060.

[3]Lexington S, Clare R, Qizilbash N, et al.Age-specific relevance of usual blood pressure to vascular mortality:a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date for one million adults in 61 prospective studies[J].Lancet, 2002, 360:1903-1913.

[4]李伟, 陈学林.奥美沙坦酯和氨氯地平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J].心肺血管病杂志, 2009, 28 (4) :259-261.

[5]杨传荣.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60例[J].现代中医结合杂志, 2007, 16 (32) :4818.

[6]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53-255.

[7]邓骥, 刘军.缬沙坦在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学杂志, 2006, 26 (8) :1012.

上一篇:单片机仿真下一篇:药学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