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改革论文

2024-10-21

退休改革论文(共10篇)

退休改革论文 篇1

一、我国现行退休制度面临的问题

1. 人口老龄化。

当今社会, 我国老龄人口一直持续高速增加, 在这样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 我国进入一种“未富先老”的现状。在2010年底发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中, 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1894万人, 占人口总数的8.9%, 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基本上完成了从成年型到老年型的转变。

不可否认, 人口老龄化现象是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但是这种现象的现状和发展将会对我国社会保障各方面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冲击和阻力。如人口老龄化会引起养老金支付压力增大、医疗服务需求增加、人口红利下降甚至消失等多方面问题。

2. 中年人养老压力。

20世纪70年代, 我国提出并实施计划生育政策, 由此产生了数量巨大的独生子女家庭, 未来养老问题也随之产生。在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下, 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工作岗位, 由抚养主体转变成为了抚养客体, 那么也就意味着养老担子将会越来越重。在我国的农村地区, 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所需能够得到满足, 但是远未达到“小康”水平, 经济方面的供养仍需要子女扶持, 这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来说无疑是一项很大的经济负担。

3. 养老金缺口。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养老压力的增大, 养老金的问题也逐步浮出水面。在我国, 养老金缺口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阻碍。在2005年,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前任部长郑斯林给出的养老金缺口数据达2.5万亿。纵观我国养老金缺口的地域差异, 养老金结余问题在地区的分布上, 也存在着很严重的不平衡现象。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中显示, 我国养老金收不抵支的省份数量越来越少, 但负债额越来越大。各地养老金结余的分布差异大, 加剧了我国养老金缺口规模问题的解决难度。

二、延迟退休乃是大势所趋

根据“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调查问卷” (见表1) 的网络民意调查结果显示, 对于延长退休年龄政策的意义, 绝大多数人认为减小养老金缺口、提高养老金水平, 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以及减轻中年人养老压力是该项政策的关键效用。因此, 延迟退休年龄将成为我国退休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

面对人口老龄化、中年人养老压力以及严重的养老金缺口等问题, 延迟退休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通过延迟退休, 增加劳动者的缴费年限, 推迟养老金的领取时间, 这样人口老龄化所导致的养老金给付主体少的问题将迎刃而解。而且, 在此期间, 我国政府可以完善财政职能、规范相关部门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发展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 从而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养老保险基金的数额大、支付时间被拉长, 在实现保值增值的情况下, 将会是一笔可观的数目, 对解决中年人养老压力及养老金缺口起到重要的作用。

延长退休年龄是经济、医疗卫生、人口结构、教育制度等各方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它同时也是人生周期的合理调整。但是, 介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延迟退休只能是渐进式的, 国家需要落实一种渐进式的弹性退休制度, 在规范现有退休年龄的基础上, 落实倒逼式的制度安排, 小步渐进, 女先男后, 逐步的延迟退休年龄。这样的方式方法, 不但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而且更可以有效地落实, 推行难度大大降低。

参考文献

[1]龙菊.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与投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32.

[2]柳清瑞, 苗红军.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推迟退休年龄策略研究[J].人口学刊, 2004 (146) .

[3]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养老保险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115.

退休改革论文 篇2

一、背景

退休制度作为一项社会制度,其运行不仅与劳动者个人密切相关,还关系到企业的利益以及国家宏观经济的运行和社会的安定和谐。伴随着养老保障制度的转型,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压力下,对现行退休制度进行改革已变得非常紧迫。因此,回顾我国退休制度的演变历程,根据我国现行退休制度的实施状况,来展开对退休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的探讨,很有必要。

二、我国退休制度沿革及评述

(一)我国退休制度的创建时期(1950—1958年)

建国初期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效仿前苏联的做法,选择的是国家保险模式,其宗旨是“最

①充分满足有劳动能力者的需要,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并维持其工作能力”。因此,退休制度也

带有浓厚的福利性色彩。

这一时期国家主要颁布的文件有1950年的《关于退休人员处理办法的通知》、195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和1955年的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这三个文件的颁布标志着新中国基本的退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

(二)我国退休制度的调整时期(1958—1966年)

1958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工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是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企业职工实行了统一的退休办法,将企业和机关女职员的退休年龄统一规定为55周岁,女工人为50周岁。在退休制度的调整时期,我国还确立了军官的退休制度,并补充了集体制单位的退休制度,更多的群体被纳入到退休制度的体系中。

(三)我国退休制度的停滞时期(1966—1977年)

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社会保险事务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混乱的制度执行环境完全摧毁了退休制度。根据 1978 年的统计,企业应退

②未退的职工有200多万人,国家机关应退未退的工作人员有60多万人。

(四)我国退休制度的重建时期(1978—1986年)

为弥补文化大革命期间对于退休制度的破坏,1978年国务院同时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对干部和工人的退休、退职待遇进行了修改,区分了退休和离休人员两个群体不同的待遇,并在1980年针对干部群体制定了在退休待遇上更为优厚的离休制度。

(五)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改革时期(1986年至今)

传统退休制度由于存在诸多弊端,已无法适应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原有的退休养老制度在这一时期开始了改革,养老保险逐步在国营企业中实行退休费的社会统筹,并正式提出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1997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统一了全国各地的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由原来的退休制度向社会保险制度的转型,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退休制度中的弊端。①

② 源自王广彬《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史论》,2000年3月数据来源于张明丽、李方、秦笑梅《我国退休制度的历史沿革个创新发展研究》,2011年7月

三、我国退休制度的缺陷

(一)提前退休现象严重,导致退休年龄的低龄化。

提前退休是指职工因丧失劳动力或因不能坚持正常工作,在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而提前离岗休息的一种退休形式。提前退休主要有四种方式:内部退养、借助从事特殊工作提前退休、子女顶替职位提前退休和各种病退。但是由于政策执行的不规范,一些国有企业从局部利益出发,纷纷为职工办理非正规的提前退休,使某些职工在身体条件尚能完全胜任时离开工作岗位,直接导致了退休年龄的低龄化。

(二)退休年龄缺乏调整,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尽管我国现阶段实行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除了对某些特殊群体的法定退休年龄适当放宽外,在50年代初确定的我国职工法定退休年龄一直未作变动,正常退休年龄一直为男职工60周岁,女职工50周岁,连续工龄满10年。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格局和人口状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直未作调整的法定退休年龄与逐渐提高的人口预期寿命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三)退休制度缺乏弹性,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首先,随着我国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逐渐缩短,与之相矛盾的是我国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实行“一刀切”的退休制度,劳动者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国家和家庭对其的投入越大,其利用率反而越低,人力资本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失衡导致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其次,从生命周期的纵向上来看,硬性规定法定退休年龄是与人力资本的周期性相矛盾的,老年人仍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本,他们在专业技术和工作经验方面是年轻人所无法比拟的,由于他们的职业生涯与企业的发展联系得非常紧密,他们的工作态度比年轻人更加积极,责任感更强。因此,退休年龄的固定性同样会造成人力资本的浪费。

最后,全国统一的退休年龄与老龄化的地区差异相冲突,我国老龄化的程度在地区上呈现出的是自西向东的阶梯式分布格局:西部地区步入老龄化的时间较晚,老龄化的程度较低,中部次之,东南沿海地区最先步入老龄化,程度也最严重。但是我国各地的法定休年龄却是统一的,这与地区差异性相矛盾。

四、改革我国退休制度的理论依据

(一)我国退休制度改革,调整法定退休年龄是遵循退休年龄的自然和社会基础的结果 国际上通用的退休年龄的自然基础是60岁或者65岁;退休年龄的社会基础是一个国家规定退休年龄的现实前提,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健康水平、人口年龄结构、劳动力供给状况、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公共财政收支状况、社会政策的价值取向,甚至还包括风俗、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无论是退休年龄的自然基础,还是社会基础,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人口状态变化而变化。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基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基础要求我们调整法定的退休年龄。

(二)改革我国退休制度是平衡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重要选择。

调整退休年龄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是必要的。退休年龄内生于养老保险制度,与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密切相关。养老保险基金有利于应付人口老龄化加剧带来的冲击,有利于调整在职职工与退休职工之间的关系。无论在何种养老保险基金模式下,延长退

休年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保持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

(三)改革我国退休制度是优化我国人力资源配置的必然选择。

我国“一刀切”的退休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造成了中高端人才的浪费,导致大量非正常提前退休行为的发生。从人力资本视角看,我国退休制度安排需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积累存量最大化,人力资本累积周期向后移时,退休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应作相应调整。这对我国延长退休年龄和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从更深层次上讲,延长退休年龄是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的必然要求。灵活的退休制度安排可以充分满足不同人力资本个体的需求,因为不同类型人力资本能力性质、累积的变动周期不同,在经济增长中价值最大化的时间分布点就不同。灵活的退休制度安排体现在养老保险权益的享受上也存在差异性,可以加强养老保险制度的内在激励作用,更有利于改善劳动力资本结构。

五、改革建议

(一)积极推行弹性退休制度

弹性退休制就是指退休年龄、退休方式和退休收入具有某种弹性的灵活退休政策,实施的可行性已经通过地区试点得到了证明,它能够很好地解决养老保险基金供求失衡的问题。当不同劳动者达到各自所属的法定退休年龄(可以领取养老金年龄)的时候,可以自由选择停止工作和开始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同时得到政府给予的政策奖励。只是需要对延迟申领基本养老金的人员身份问题进行认定,一种是延迟退休并继续工作的人员,另一种是退休后延迟领取养老金的人员。政府对后一种人员要提供政策奖励,比如: 退休人员每推迟1 个月领取养老金,其养老金就增加1%;如果退休人员连续推迟 12 个月领取养老金,那么他可以选择一次性领取,其推迟领取的养老金按照高于市场水平的利率计息。因此,推行弹性退休制度是深化我国退休制度改革的首要措施

(二)必须规范退休年龄政策

延长退休年龄政策在实施之前,需要加强对非正常提前退休现象的监管。对原来的特殊工种重新进行岗位评定、重新审定劳动危害程度。对于特殊工种的待遇,可以通过在职时的薪酬予以体现,而在退休条件和养老待遇政策的设计上逐渐缩小政策差距。这样就能有效控制非正常提前退休行为,从而规范现有退休年龄及政策,为实施弹性退休制度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做好弹性退休政策与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

(三)努力开辟新的就业渠道

延长退休年龄可以增加劳动力供给以应对人口红利的消失,却也对年轻人的就业岗位产生挤出效应,这也是它存在争议的地方。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唐钧表示,中国每年都有新增劳动力 2 000 ~2 400 万人,但新增的工作岗位只有 1 000 万左右,其中在新增岗位中,30%是“自然更新”,余下则是退休让出来的岗位,所占比重很大,当前情况

③下推迟退休年龄必然会冲击就业。因此,结合劳动力市场的配套政策,为延长退休年龄政

策的实施排除障碍,积极推进就业促进措施,通过扩大公共投资、税收减免、设立公益岗位等多种手段创造就业岗位,鼓励、支持和引导年轻人自主创业,开辟新的就业渠道,缓解延长退休年龄对就业的负面影响。

③ 源自《多数人反对延迟退休称调查结果不全面》[EB/OL].[2013 -03 -26]. http: /

/.

六、参考文献

[1]张明丽、李方、秦笑梅《我国退休制度的历史沿革个创新发展研究》,2011年7月

[2]李涌平《退休年龄延长与否》,《人口与发展》2011年第17卷第4期

[3]丁建定《社会保障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邸 达、宋凤轩《我国退休制度改革的思考——基于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6月第12卷第2期

法国退休改革警示我们什么 篇3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中国老年学会名誉会长邬沧萍

【编者按】伴随着全球老龄化步伐的加快,以及金融危机的助推,世界各国的养老金赤字开始走上恶化的不归路,这种情况在金融业与美国联系紧密的西欧国家更为严重。为了防止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影响的扩大化,欧盟要求各个成员国采取财政紧缩政策,更加箍紧了养老金的“脖子”,于是各国先后开始推行养老金改革,这种举措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工人罢工浪潮。中国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法国持续数月之久的“我要60岁退休”的全国性大罢工,对我国的退休制度改革,敲响了怎样的警钟?

本月起,上海市开始推行柔性退休政策,试图以此留住步入老年的人才,缩小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账户赤字,但是此举也引来各种非议,以至中国政府不得不出面澄清,中国暂时没有提高退休年龄的做法,退休制度改革仍然处于研究阶段。敏感的退休年龄问题真是经不起丁点儿的风吹草动!但是退休制度改革是全球开始逐步步入老龄化之后,各国必然的选择,中国未来必然要踏上这条改革之路,来弥补在职和退休人员数量倒挂造成的养老金赤字。

然而在退休制度改革的路上,中国并不孤单,我们先把视线转移到大西洋另一侧的法国,看看那里正在上演的退休制度改革的曲折之路。

法国,想同豪华退休制度说再见并不易

2010年9月15日,法国国民议会审议通过新的退休法草案,法国参院分别通过了退休改革中争议最大的两项退休条款:一是法定退休年龄将逐渐从目前的60岁延长到2018年的62岁,二是将领取全额退休金的法定年龄由目前的65岁延长至67岁。同时法案还规定,职工交纳退休金的年限到2013年也将提高到41年,针对法国双重缴费比例的现状,法案通过公共部门养老金的缴纳比例将在10年内从7.85%增加到10.55%,与私营部门拉齐。这次退休制度改革,法国玩真的啦!

然而改革总是伴随着阻力,草案虽然通过了国民议会和参院,却在法国民众这里卡了壳。在民众看来,金融危机是那些从事高投资和投机的金融家们犯下的错误,劳工阶层并不应该为之买账,再加上法国强大的工会势力和浪漫的革命主义传统,9月7日一场由六大工会组织牵头、参与人数据称达到250万之众的大游行席卷了法国。法兰西陷入了停滞,罢工造成交通、清洁、教育和制造等行业陷入僵局,虽然没有造成严重的社会动荡,但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政府没有丝毫妥协的状况下,10月19日法国爆发新一轮罢工游行高潮,230多支罢工队伍分布法国各地,法国上百个航班被取消。据工会统计,有多达350万人参与游行,游行人群中不仅包括了许多可能在改革中受益的私营部门人员,而且还有数千名中学生,参加游行的人已经渗透至各行各业,共同捍卫60岁退休制度,反对退休制度改革。

法国政府却没有丝毫退让的迹象,总统萨科齐就在昨天发表声明说,政府虽然理解法国民众对于退休制度改革的参与,但是政府采取改革措施完全是为了保障以后退休的人能够顺利的领到养老金,现在法国有1500万领取养老金的人,但是其中的150万养老金依靠的是银行贷款,现任政府要改变这种状况,宣称无论遇到多大阻力,都要推行这一项改革。两边已经出现僵持的局面,罢工开始出现暴力冲突,部分肇事者也被逮捕,后续发展如何还要看两边未来很可能要进行的谈判,我们拭目以待。

谁在撕裂着法国养老金的赤字?

法国退休制度改革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希拉克总统在2003年的新年贺词中就已经提出了改革的重点,要按照透明、对话和公正的原则,在退休制度、权力下放、医疗卫生、学校、国家机构现代化、环境、增强经济的吸引力等7个领域进行改革。在这些改革中,退休制度改革最是一个烫手山芋,当年迫于种种压力没有坚持推行。法国的上一届政府劳动党代表同样迫于压力没有强制推行,这使得法国的养老制度积重难返。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曾被称为“世界上最为豪华的退休制度”走上了下坡路呢?

工业地位的衰落

豪华的福利制度,在法国等欧洲国家工业经济称霸世界的时候,尚可以通过外汇和企业税收来进行财政补贴,但是产业结构的变革,工业已经退居二线,被第三产业替代,财政已经没有那么强的能力来无限地给予补贴。据报道,法国的退休金赤字今年是320亿法郎,2030年会达到700亿法郎,2050年会达到1020亿法郎!巨大的养老金赤字,谁来买单?

银发浪潮的渗入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对每一个国家的退休制度都是一个很强烈的威胁,人均寿命的延长,相当于增加了退休人口,退休制度必然要做出一定的变化来适应这种情况,尤其是婴儿潮(baby boom)一代人现在开始逐渐进入退休年龄,退休人口的高峰期到来,更加剧了在职人口和退休人口之间的倒挂,形成养老金的结构性赤字。

养老制度的豪华

法国是个福利大国,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尤其是退休人员,不仅退休年龄比周围国家都要低,而且退休人员还享受着工资的59%丰厚的退休金和优越的医疗保险,全国各地设有万余家养老院,7万多名家庭护士专门为退休老人提供照顾,70万老年人享受着个人自治补贴。统计数据显示,在法国的城市中,47.5万老年人在养老院里度过晚年生活,其中女性占74%,男性占26%,男性的平均年龄接近80岁,女性的平均年龄约为84岁。福利是靠税收作为保障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将近60年的时间里,法国已经享受了优越于世界很多国家的退休福利,现在要为自己的消费买单。

金融危机的助推

2008年由美国开始的金融危机,逐渐的蔓延至世界各国,尤其是与之金融和工业关系密切的欧盟国家,直至两年后的今天,欧盟仍然没有完全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不断扩大的财政赤字,逐日攀升的失业率,不断增加的贸易逆差,都像病菌一样寄生在这个曾经富裕且高贵的共同体中。在这种形势下,欧盟总部要求各个成员国采取财政紧缩政策,特别是要加强金融监管,并对违反规定的国家进行处罚,以防止希腊式主权债务危机的扩散。据报道,金融危机促使法国退休金支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提升到了1.67%,而据之前官方估计这个水平是在2030年出现的。2000年法国退休金的支出占GDP的比例已高达11.6%,官方估计2010年这一比例将升至11.8%~11.9%,2040年将攀升至15.7%~16%,金融危机的爆发,加速了财政负担严重化,比预计的整整提前了20年。

欧元区特殊的尴尬

法国养老金赤字的最本质问题是钱的问题,法国发展速度的减慢和需要养老人口的增多加重了法国的财政危机,这个问题不是新近才产生的,而是长期以来就积攒起来的。对于该问题的解决办法也并非只有退休制度改革一条路可走,但是对于今天的法国来讲,却是唯一的选择。通常来讲财政的解决途径有几种,但是其中最常用的增发货币发行量,在欧元区是不被允许的,没有办法人为的制造通胀,而且也不能像美国政府那样通过给人民币施压,迫使人民币升值来让中国人民为美国的财政赤字买单,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减少开支,推后退休年龄增加收入同时减少支出,政府已经没有其他招可使。

退休改革论文 篇4

关键词:法定退休,正常退休年龄,退休收入核查,延迟退休补助,激励机制

一、引言

随着人口预期寿命延长和人口老龄化加剧, 延迟退休年龄改革在我国引起了政府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学者对影响退休年龄的因素 (熊必俊, 1994[1];郑功成, 2003[2];邓大松等, 2008[3]) 、延迟退休年龄对养老保险制度隐性债务以及财务可持续的影响 (李珍, 1998[4];史柏年, 2001[5];林宝, 2003[6];柳清瑞等, 2004[7];邓大松等, 2001[8]) 、延迟退休年龄的策略 (林宝, 2001[9];雷晓康等, 2013[10]) 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这标志着我国退休年龄改革问题再一次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同时也标志着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问题被正式提上日程。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美国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冲击, 延迟退休年龄成为提高养老保险制度财务可持续的重要方式。美国退休年龄改革有以下鲜明特点:将退出劳动力市场年龄和领取养老金年龄分开, 并逐渐废除了法定退休年龄;逐步提高正常退休年龄 (Normal Retirement Age) , 并对延迟退休者实行经济激励。目前我国的退休制度, 尚未区分退出劳动力市场年龄和领取养老金年龄。将二者合一, 使得人口老龄化加剧、年轻人就业难与退休年龄问题相关的各问题盘根错节, 同时延迟退休年龄问题变得更为复杂。

本文不同于退休年龄问题的现有研究, 从延迟退休激励机制视角, 结合美国退休年龄改革实践, 重点分析美国延迟退休改革的特点以及激励机制, 进而提出提高我国退休制度改革成效的启示。由于法定退休制度和领取养老金年龄制度是美国退休制度中的两项重要内容, 本文首先对美国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历程进行回顾, 对废除法定退休年龄对老年劳动力就业的影响进行剖析;进而对美国法定退休年龄和领取养老金年龄进行区分, 对其延迟养老金领取年龄中的激励机制进行分析, 进一步得出我国延迟退休年龄改革的相关启示。

二、美国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历程及影响

法定退休制度和养老金领取年龄规定是美国退休制度改革中的两个重要内容。本部分首先分析美国法定退休制度改革历程及其影响。

(一) 法定退休制度

美国法定退休制度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 从雇主需求的角度出发, 于20世纪初建立起来的使老年劳动力退出劳动力市场, 年轻劳动力实现就业的机制。法定退休制度是美国劳动力市场不断完善的产物。Edward P.Lazear (1979) [11]认为法定退休制度是雇主和雇员之间建立的, 能带来帕累托效应的生命周期内的契约, 退休制度是隐性就业合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法定退休制度的规定, 使得年轻劳动力的工资低于其边际劳动力产出, 老年劳动力的工资高于其边际劳动力产出, 同时在老年劳动力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 退出劳动力市场。法定退休制度使得雇主和雇员在工资给付方式上达成一致, 同时保障雇主和雇员的利益。退休制度是为了规范劳动力市场, 由经济因素决定, 同时受到其他因素影响而建立起来的一项制度。

美国法定退休制度早于社会保障制度而建立。因此, 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之前的法定退休制度与养老金待遇没有直接关联, 此时退休是指老年劳动力完全退出劳动力市场的行为。法定退休年龄 (Mandatory Retirement Age) 是指雇员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年龄上限规定。当雇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 雇主可以因为年龄原因解雇雇员。

法定退休制度于20世纪初开始在美国产生发展,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期间, 大概有50%和40%的男性劳动力面临着法定退休年龄[12]。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以及劳动立法的完善, 美国法定退休制度不断修订。1967年美国颁布了就业法案反年龄歧视规定 (Age 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 Act, ADEA) , 规定雇主不得对40岁至65岁的劳动力进行年龄歧视。1978年对ADEA进行了修订, 将法定退休年龄提高到70岁。1986年, 美国国会对ADEA进一步修订, 除了部分特殊行业外, 取消强制劳动力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年龄规定, 即废除法定退休制度。1978年和1986年对法定退休年龄的修订, 反映了美国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规范, 同时是就业市场反年龄歧视, 保障劳动者权益的体现。

(二) 法定退休年龄改革评价

1986年对就业法案的修订, 标志着法定退休年龄的规定在美国绝大部分行业退出历史舞台。法定退休年龄的废除, 表明雇主不能单以年龄因素, 强制就业者退出劳动力市场。该项改革, 旨在保障老年劳动力平等就业权, 同时提高老年劳动力的市场参与率。但是学者发现, 美国老年劳动力市场参与率却逐年下降。如表1所示, 1940—1990年, 55岁和60岁男性就业率略有所下降;65岁男性就业率由78.2%下降至31.9%;70岁男性劳动力市场参与率由43.4%下降至17.1%。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 学者对美国1978年将法定退休年龄提高至70岁以及1986年废除法定退休年龄的改革对老年劳动力供给以及退休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 对此学者并未达成一致意见。Reno (1971) [13]、Schulz (1974) [14]和Halpern (1978) [15]等研究表明, 如果没有法定退休规定, 老年劳动力的市场参与率会提高10%~15%。Burkhauser等 (1983) [16]试图将法定退休年龄和养老金以及企业年金对个体退休决策的影响分解。其研究认为法定退休年龄只是劳动者个体作出退休决策时考虑的众多因素之一, 法定退休年龄对退休决策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养老金以及企业年金等经济因素对个体的退休决策影响更大。

资料来源:Matilda White Riley, Robert L.Kahn, Anne Foner.Age and structural lag:society's failure to provide meaningful opportunities in work, family and leisure.John Wiley&Sons, Inc.1994:P242。

三、美国延迟正常退休年龄改革及老年劳动力就业激励机制设计

美国在进行法定退休年龄改革的同时, 逐渐提高正常退休年龄, 以期达到提高老年劳动力市场参与率的目标。1983年社会保障修订法案对退休年龄进行了改革:自2000年开始逐渐提高正常退休年龄, 同时调整收入核查制度, 并为达到正常退休年龄仍然推迟退休者提供延迟退休补助 (Delayed Retirement Credit) 。

(一) 美国领取养老金年龄规定

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时规定, 领取养老金年龄为65岁。1956年社会保障修订法案将女性最早领取养老金的年龄调整为62岁, 1961年改革法案将男性最早领取养老金年龄也调整为62岁。此时美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引入了两个退休年龄概念:最早退休年龄 (Early Retirement Age) 和正常退休年龄 (Normal Retirement Age) 。最早退休年龄是指就业者可以开始领取部分养老金的年龄。正常退休年龄是指退休者领取全额养老金的年龄。自1961年起, 正常退休年龄为65岁。此外, 就业者达到65岁后可以推迟领取养老金, 直至70岁, 即开始领取养老金的最晚年龄为70岁。

美国提高正常退休年龄的具体改革方式为:1937年及之前出生的人正常退休年龄为65岁;1938年至1943年出生的人, 每晚一年出生, 退休年龄提高2个月, 直至66岁;1943年至1954年出生的人正常退休年龄维持在66岁不变;1955年至1960年出生的人, 正常退休年龄以66岁以基准, 每晚一年出生, 退休年龄提高2个月, 直至67岁;1960年及以后出生的人, 正常退休年龄为67岁。表2列出了各个年份出生的人对应的正常退休年龄。

资料来源:United States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http://www.socialsecurity.gov/retire2/agereduction.htm) 。

自1961年起, 劳动者可以在62岁时开始领取部分养老金。表2列出了各个年份出生的人在62岁时领取养老金时的养老金水平。假定达到正常退休年龄时领取的养老金为1 000美元, 则出生越晚, 选择在62岁退休时领取的养老金越低。具体来看, 1937年及之前出生的人, 正常退休年龄为65岁, 其在62岁时开始领取的养老金水平为800美元每月, 其养老金下降20%;1960年及以后出生的人正常退休年龄为67岁, 其在62岁时开始领取的养老金水平为700美元每月, 养老金下降30%。

(二) 美国退休收入核查和延迟退休补助改革

为了提高老年劳动力市场参与率, 美国在延迟正常退休年龄时, 对退休收入核查制度和延迟退休补助制度进行调整, 以增强对老年劳动力的就业激励。

1. 调整退休收入核查制度。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初期即确立了劳动者必须退出劳动力市场才能获得养老金的原则, 由此建立了退休收入核查制度。退休收入核查 (Social Security Retirement Earnings Test) 是指对已经达到最早退休年龄开始领取养老金者, 如果其工作收入超过收入核查上限 (Retirement Earnings Test Exempt Amount) , 社会保障部门则根据其工作收入水平扣除部分养老金。退休收入核查制度与19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时期, 美国政府鼓励老年劳动力退出劳动力市场, 促进年轻人就业的理念相适应。但是退休收入核查制度鼓励老年劳动力尽早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效应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 鼓励老年劳动力延迟退休的改革相矛盾。为此, 美国在废除法定退休年龄, 延长正常退休年龄的同时, 对退休收入核查制度进行不断修订。

退休收入核查制度建立初期, 对超过工作收入核查上限部分, 实行工作收入每超过1美元, 退休收入减少1美元。1972年修订法案对此作了修改, 实行工作收入每超过收入核查上限2美元, 减少退休收入1美元。同时自1975年起, 按照平均收入增长情况对退休收入核查上限进行自动调整。现行退休收入核查制度的具体规定为:社会保障部门规定每年退休收入核查的低限额和高限额, 其中低限额适用于62岁至达到正常退休年龄前一年各月份养老金扣除, 而高限额则适用于正常退休年龄当年各月份养老金扣除。具体扣除方法是, 对于工作收入超过退休收入核查低限额部分, 工作收入每超过2美元, 减少退休收入1美元;对于工作收入超过退休收入核查高限额部分, 工作收入每超过3美元, 减少退休收入1美元。2013年的退休收入核查低限额为15120美元, 高限额为40 080美元。[17]

退休收入核查制度的变化反映了美国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整。1935年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时, 养老金收入是对老年劳动力退出劳动力市场损失的工作收入的替代, 由此退出劳动力市场是老年劳动力领取养老金的前提。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 为了鼓励老年劳动力延长劳动力供给时间, 美国不断提高退休收入核查上限, 降低养老金扣除比例。这些改革起到了鼓励老年劳动力延迟退休的作用。

2. 提供延迟退休补助。

美国1972年开始对达到正常退休年龄后仍推迟退休者提供延迟退休补助 (Delayed Retirement Credit) 。延迟退休补助制度最早规定每推迟一年退休, 增加其养老金1%。美国1977年将延迟退休补助标准提高到3%, 1983年至2009年期间逐渐提高延迟退休补助到8%。现在实施的延迟退休补助根据退休者出生年份的不同计发不同的延迟退休补助标准, 具体如表3所示。其中, 延迟退休补助月增长率是指在达到正常退休年龄后, 每延迟退休一个月, 养老金增长比例。如1933—1934年出生的人, 其正常退休年龄为65岁, 如果其推迟一个月退休, 则养老金月增长率为0.46%, 此时月养老金水平为正常退休时养老金水平的100.46%。

资料来源:United States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Retire-ment Planner:Delayed Retirement Credits (http://www.ssa.gov/retire2/delayret.htm) 。

(三) 退休收入核查和延迟退休补助对老年劳动力退休决策的影响

退休收入核查调整和延迟退休补助都是增强延迟退休激励的重要制度设计, 其对老年劳动力的退休和就业决策影响由图1所示。图1中横轴表示闲暇时间, 纵轴表示工作时间, PQ表示劳动力未达到最早退休年龄时的预算约束线。当就业者达到最早退休年龄 (62岁) 时, 其可以开始领取80%的养老金 (1) , 并继续工作。当其工作收入低于退休收入核查上限时, 其养老金收入不减少。由此MA段表示62岁开始领取养老金同时工作收入低于退休收入核查上限的就业者的预算约束线。由此, 在现行制度下, 对于工作收入不超过退休收入核查上限的就业者, 选择在62岁时开始领取养老金, 并继续原来的工作, 是其最优选择。

AB、AC、AD分别表示开始领取养老金, 且工作收入超过退休收入核查上限时, 实行不同的养老金扣除比例的预算约束线。AB表示超过退休收入核查上限部分的工作收入每增长1美元, 退休金收入降低1美元, 这与美国1972年社会保障法案修订前的退休收入核查规定一致。此时减少的养老金收入类似于对就业者征收100%的税收, 增加的工作收入和养老金之间存在着完全的替代关系。AC表示超过退休收入核查上限的工作收入每增加2美元, 退休金收入减少1美元, 此时退休收入核查制度带来的工作收入税率为50%。AD表示超过退休收入核查上限部分的工作收入每增加3美元, 退休金减少1美元。在AB段, 就业者会选择A点, 达到收入水平最高, 闲暇时间最长。此时的退休收入核查制度减少了劳动力供给, 就业者会选择退出劳动力市场, 并领取养老金。在AC和AD两种情况下, 由于就业工资收入高于退休收入核查上限, 工作收入使得退休金减少50%或者33%。由此可见美国退休收入核查制度的改革, 实现了从AB到AC到AD的转变, 这与增强老年劳动力就业积极性相关。但是目前实施的退休收入核查制度仍然使得老年劳动力供给降低。

Burkhauser (1980) [18]指出, 由于美国不断调整延迟退休的养老金增长比例, 使得延迟退休成为一个精算平衡的选择, 即延迟退休少领的养老金通过未来养老金水平的提高而得到弥补, 退休时间的选择对退休者的整体养老金水平没有影响。在图1中, 当领取养老金同时工作的预算约束线为MN时, 表明延迟退休并不影响养老金水平。此时退休时点的选择和养老金水平没有关系, 同时退休收入核查制度也不再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 鼓励老年劳动力延迟退休的政策才能发挥实效。

四、美国退休制度改革对中国延迟退休年龄改革的启示

退休制度的发展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退休年龄最早是老年劳动力退出劳动力市场的界限。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领取养老金时间成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人口老龄化等影响, 退休年龄改革成为美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美国退休制度改革为中国延迟退休年龄改革提供了以下有益借鉴。

(一) 明确区分法定退休年龄和领取养老金年龄

美国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历程表明,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 劳动力就业形式出现多样化。法定退休年龄的规定已经不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反就业歧视成为美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规则之一。在此背景下, 法定退休年龄逐渐被废除。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劳动力就业形式必然呈现多样化。法定退休年龄所代表的劳动力必须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年龄规定已经不合时宜, 退休返聘、再就业等方式也表明法定退休年龄并不能得到有效实施。因此, 在探讨延迟退休年龄问题时, 明确区分法定退休年龄和领取养老金年龄, 是探讨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的前提。

(二) 研究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对老年劳动力退休决策的影响

在区分法定退休年龄和养老金领取年龄之后, 以渐进式延迟退休改革研究为契机, 探讨我国法定退休制度改革。美国的发展实践表明,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 提高老年劳动力的市场参与率是经济发展所需。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法定退休规定已经不合时宜。法定退休是老年劳动力退休决策参考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是养老保障制度设计、劳动力的健康状况、劳动力市场状况等因素也直接关系到老年劳动力的退休决策。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法定退休制度如何改革值得研究。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抑或是废除法定退休年龄的改革选择, 需要结合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点以及法定退休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进行深入分析。

(三) 在研究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时, 设计延迟退休激励机制

美国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和延迟正常退休年龄实践经验已经表明,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退休激励因素直接影响到老年劳动力的退休决策。因此, 美国在延迟正常退休年龄时, 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就业负激励因素进行改革, 通过降低退休收入核查制度的影响, 同时提供延迟退休补助等方式, 使得延迟领取养老金是一个精算平衡的选择, 由此美国老年劳动力市场参与率逐渐提高。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对老年劳动力退休决策的影响, 是研究延迟退休改革中的重要问题。汪泽英等 (2004) [19]对中国社会养老保险收益激励与退休年龄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计算了延迟退休带来的财富增量, 其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激励职工按照法定年龄退休, 而不是推迟退休年龄。我国在探讨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的同时, 如何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中增加延迟退休的激励机制, 关系到延迟退休改革能否发挥实效。

(四) 完善退休年龄改革的配套措施

退休改革论文 篇5

作者:孙斌湖北大晟律师事务所律师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现已起步,笔者作为代理中国第一起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转入社保后退休费减半一案的代理律师对于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退休费改革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仅供大家及有关部门参考:

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现已退休人员的待遇是否下降?

网上大家议论均认为事业单位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现已退休人员的退休金转为发放养老金后将存在原待遇大幅度降低的问题。但实际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国发[]10号)第二条第二项第四款:“本方案实施前已经退休的人员,继续按照国家规定的原待遇标准发放基本养老金,参加国家统一的基本养老金调整。”可以非常明确的说明:在试点地区实行国发[2008]10号之前退休的人员,对于原发放的退休费在转入社保机构后,社保机构核定的养老金应当与退休人员进入社保机构前一个月的退休费相同。而不是进入社保机构后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退休费比照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的相关规定进行削减,而是仍然保留国家规定的原待遇标准。唯一的变化在于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进入社保机构后,在增加养老金时是按照社保的规定增加养老金,而不是比照国务院同期规定的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增加退休费的标准增加养老金。

如果从大局考虑要求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在养老金标准上与企业职工标准相同的话,那么首先要对该条款作出行政解释,从而达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真正目的。如果不对该条款进行行政解释,并以此为界限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话,那必然会形成实施试点方案前后退休人员的待遇将有较大的差距,迫使现在不具备退休条件的人员也要考虑提前退休的问题,形成一系列的社会不公。在这种情况下试点方案实施后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纠纷,甚至于集团性的纠纷。

二、对实施改革试点方案的几点建议

1、相关方案必须为纠纷的发生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

由于存在上面所提到的国发[2008]10号第二条第二项第四款的问题,因而作为试点地区第一步要做到的是请示国务院对此作出行政解释,只有这样才能为下一步制订实施方案作好行政立法上的准备。

由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真正目的在于与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相融合。在这种前提下要减少现已退休人员的退休费,必须要与试点地区经济条件、能力相稳合,而不能盲目地提出一些过高的或者争政绩的试点方案。这样不仅损害了地方财政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一旦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后将会对现已退休人员形成第二次减少养老金的尴尬局面。

由于改革必然牵涉到退休人员原有的退休费减少的这种状况,对于可能存在的纠纷试点方案以及相关配套政策中必须对此作出明确、详细的解决方案以及负责协调纠纷的相关部门、人员,()而不能将一切矛盾推向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从本律师代理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转入社保后退休费减半一案得出的教训可证实:如果相关承办人员不能最终全面协调解决的话,将会出现更难堪的情形。

2、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退休费减少的两个方法

(1)逐步递减的方法

以五年为周期,对于事业单位现已退休人员退休金与企业相同情况人员的养老金进行对比,差额部分以五年为周期每年减少20%,逐步减少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这种方法最大的特点在于同期的养老金也在逐步增长,每年相对减少的退休金额也不高,它能够最大程度地协调退休人员心理承受能力,由于不少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退休费也是家庭收入的主要部分,如果用“一刀切”办法减少退休费,必然对他们家庭的生活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2)保留现行工资待遇方法

退休改革论文 篇6

针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这一改革绝不是为财政甩包袱,大幅度降低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水平的说法也是没有根据的。

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已经作出的决策。现在所进行的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试点,这个试点只在5个省区开展。

首先,事业单位要进行科学分类。有一部分事业单位实际上是从事行政执行功能,它应该算作公务员或者是参照公务员来管理,基本上是行政机关的执行单位。还有一批事业单位已经在市场经济当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际上是企业性质,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则,它应该纳入到企业里。真正的事业单位是从事公益性服务的单位,当然这里边又根据执行公益性功能程度的不同,还可以分成几小类。所以事业单位的分类是整个改革的前提,首先要把分类明确,现在分类正在进行,这是试点的首要任务之一。 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要有四套配套改革。一是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过去都是“铁饭碗”,以后要全面实行聘用制,很多事业单位还有编外人员,在一个单位里到底使用什么样的人事制度,这个制度是要规范的。二是工资制度改革。现在大家都知道基本工资制度已经改革了,但是按照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的规划,还要实行绩效工资。绩效工资已经在义务教育中小学教师陆续开展,其他单位也要陆续开展。三是财政投入体制改革。通过不同的投入机制,既保证它的公益性,又使人员福利得到保障。四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要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和这些改革配套进行,如果没有人事制度改革,什么关系都搞不清楚,就谈不上养老怎么办。如果没有工资制度改革,不清楚配发养老金的基数是什么,也谈不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没有财政投入体制的改革,也不知道资金来源到底是什么配置。这几项是相互联系的。

说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前,有一些误传和误解。一是认为事业单位改革是为了财政甩包袱,二是认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大幅度降低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退休待遇水平。关于这两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无论中央财政还是地方财政,从来没有削减事业单位投入的安排,只是说根据事业单位科学分类的要求,科学调整投入的机制;要大幅度降低退休人员待遇水平的说法也是没有根据的。

第一,要解决由单位的保障变成社会保障的问题。单位经济收入多的、条件好的、退休人员少的可以自行担负职工的养老保险,但一些过去的事业单位,特别是基层的所谓农林水这样一些事业单位,是老单位,效益不好,退休人员又多,单位收入很少,没有能力负担,退休人员待遇都没办法保证。所以必须在全社会的范围内统筹互济。

第二,要更好地解决权利和义务对等的问题。现在事业单位退休金是按照最后工资的一定比例来计算,在职时贡献大,工资高,相应个人缴费和单位缴费就多,这样进入个人账户的就多,最后领退休金的时候水平就高。相对来讲,在职时你的贡献小,工资相对比较低,缴费少,退休金就比较低。这个是逐年计算的,而不是到退休之前那一个月计算,这就是机制的变化,就是鼓励职工更好地做贡献,多缴费,长时间缴费,才可以拿到更多的养老金。

国务院在研究试点时很明确,就是老人老办法,中人逐步过渡,新人新制度。实际上我们一向改革的原则都是就高不就低,逐步过渡。新人从一开始就给他一种机制和方向,要好好工作,要努力工作,多做贡献,多缴费就可以多得。筹资的结构是一样的,就是要单位交一部分,个人交一部分,但是具体的筹资比例,这个是试点当中的内容。国务院也非常慎重,既然明确了改革的方向,但是又非常慎重地要在几个地区试点,试点当中才能发现矛盾、发现问题,才能完善政策加以弥补。

关于待遇水平问题,企业的退休待遇水平确实跟事业单位没法比,即使同是在企业,也是后退休的人比先退休的人待遇水平高。对于这一点,胡晓义指出:“我们现在还不得不考虑,有些退休比较早的人,水平比较低的人,我们在调整待遇的时候怎么给他一些倾斜,不要太低了。这样的事例就说明,随着我们的发展,待遇水平会逐步提高,而不会降低。”

网上有消息说中国政府正在考虑推迟退休年龄以应对养老金支付压力,胡晓义称,关于退休年龄的问题,要全面看待,是否推迟职工退休年龄“是一个重大决策,要经过非常细致、深入的研究,综合各方面情况才能作出决策。而从国际上的经验来看,即使作出了决策,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是它的实施一定是非常柔性的,这样适合公众的心理适应程度,也使整个社会运行比较平稳”。

第一,退休年龄虽然关系到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是世界上应对所谓老龄化危机的一种常用办法和措施,但是我们要从中国的国情特别是现阶段国情考虑,既要看到老龄化给养老金带来的压力,又要看到我们国家人口多、劳动力多、劳动力供应丰富、就业压力大这样一个长期存在的现实,我们要在这两者之间实现平衡,综合考虑。

第二,我国劳动力供求情况是又多又少。普通的劳动力多,供应丰富,供大于求;而高等的专业技术人才、专业技能人员、高技能的技工则是短缺的。有些地方尝试着对一些短缺的人才和岗位实行弹性的退休时间,弥补高端人力资源市场的不足,这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在养老保险体制建设过程中,要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但养老保险的钱在未来能否满足养老需要是个很大的问题。现在一些单位用年金来补不足的这部分钱,但是年金不同行业补的不一样,这让人们对养老前景的可靠性产生怀疑。

中国已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去年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近1.6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2点多,而且老龄化还在加速。

人口专家分析,到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时候,中国会进入到老龄化高峰。中国老龄化高峰因为来的规模很大,速度又很快,另外我们国家又没有完全完成工业化,财富积累还不够,但是老龄化已经来了,这是西方国家老龄化都没有遇到的情况,所以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胡晓义坚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连续30年持续快速发展,今后我们只要保持政局稳定,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把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同时考虑,我们的经济还会发展,我们的财富还会积累,中国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养活自己的老年人。

但同时,我国确实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因此,解决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就要做好长远的制度安排和设计,也就是说现在中央确定要搞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又要把个人账户逐步做实,让它积累起来,让它能够进入资本市场投资运营,让它能够保值增值,这是一个长远的、高瞻远瞩的决策。

不管怎么说,国家法定的养老保障制度只能保证最基本的养老保险待遇。我们的设想就是随着经济发展,基本的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逐步提高,能使全国的老年人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其他的要靠多层次的制度补充。刚才说到企业年金也好以及后来要发展的职业年金也好,包括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安排,都是多层次的制度安排内容。除了国家基本的,单位有能力、有条件给企业再筹一部分资,供一部分款,使它的老年人有更好的保障,政府是支持这件事情的,为此也规定了税收优惠政策。

当然,我们个人对自己的老年生活也要承担责任。年轻力壮的时候多工作,有些积累,有些储蓄,有更多的投资理财,有些不动产,这样也从一个侧面为改善和保障自己的老年生活质量作一个支撑。政府是基本保障,广泛地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包括单位的、企业的,包括个人的,来共同保障我们越来越好的老年生活。

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基本实现的时候,我们要建成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达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目标,使我们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能够覆盖所有的职业人群。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保障水平,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目标。

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制度的改革 篇7

养老金制度建立的重要职能是通过国家和社会为老年人提供晚年的经济保障, 其中, 养老基金的筹集和保持基金的收支平衡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问题, 它关系到养老金制度是否能持续、有效地运转下去。因此, 有必要对基金收支平衡进行深入研究。

1 养老金替代率问题

1.1 基本假设

(1) 个人账户的继承额和管理费用为零。

(2) 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不考虑工资限额, 而以职工的工资总额计算的平均工资作为计费基础。

(3) 假设每一代人生活在工作和养老两个时期。

1.2 符号说明P——养老金;

C——缴费工资指数;

N——计发月数;

M——缴费年限;

qi——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Q=1+qi;

r——个人账户记账利率 R=1+r;

M——R与Q的比值;

Ri——各个年龄段职工的工资总和;

W——社会平均工资;

zi——各年龄段职工总数;

W0——社会工资基数, 即参保前1年的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

1.3 模型建立

首先我们根据2009年山东省某企业各年龄段工资分布表, 求得该企业职工缴费指数作为参考值, 取各年龄段缴费指数的平均值计算以下6种情况下的养老金替代率。

undefined如表2所示。

养老金包括两个部分: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的计算相对简单, 在我们的模型中把缴费年限作为独立变量, 只要根据退休前一年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率就可以得出退休时的社会平均工资。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算相对复杂, 因为个人账户是一个积累量, 每年积累的量不一样, 同时还需要考虑记账利息因素。在模型中, 对个人账户的处理方法是逐年计算个人账户存储额, 并同时考虑该金额到退休时的本金及利息, 最后将所有年度的本息进行累加。

养老金计算模型。

基本养老金的计算公式为 (具体推导过程略) :

undefined

undefined (1)

由上面的养老金计算模型可以很容易得到替代率的计算公式:

undefined (2)

1.4 模型求解

考虑到职工分别是从30、40岁开始缴纳养老金保险而又分别到55、60、65岁退休, 所以养老金的替代率有6个值。我们利用Matlab软件对其求解, 其中变量工资增长率qi参照表2。

输入程序:

m=[25 30 35 15 20 25]

q=[0.0495 0.0307 0.0177 0.0949 0.0770 0.0495]

n=[170 139 101 170 139 101]

for i=1∶6

f (i) =1/2* (1+1.04) *m (i) + (12*0.08) /

n (i) *1.04* (1- (1.03/ (1+q (i) ) ) ^m (i) ) / (1- (1.03/ (1+q (i) ) ) )

求得各个阶段的替代率如表3所示。

2 养老保险基金平衡问题

2.1 基本假设

假设每年给付的养老金额度不变。

2.2 符号说明

b1——55岁时养老金年给付额;

b2——60岁时养老金年给付额;

i——个人账户记账利率;

b3——65岁时养老金年给付额;

undefined年期初 (即退休当年) 各年养老金现值总和。

2.3 模型求解

基于第一个问题中解答过程模型一, 我们可以计算出职工从30岁开始缴费, 到55岁、60岁、65岁退休, 所得的养老金, 从其退休后, 即开始领取退休金直至75岁死亡问题描述。

中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部分, 采取以平均余命来确定养老金的方法。个人账户中缴费一般按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 个人账户中养老金发放标准按退休职工的平均余命和利率来确定的。在个人账户储存额模型中对个人账户的处理方法是逐年计算个人账户储存额, 并同时考虑金额到退休时的本金及利息, 最后将所有年度的本息进行累加。

2.3.1 个人账户储存额的模型

由模型一基本养老金模型可知 (过程推导在此省略) 。

undefined (3)

输入程序:

m=[25 30 35]

q=[0.0495 0.0307 0.0177]

for i=1∶3

f (i) = (0.08) *1.04*65123* (1+q (i) ) ^m (i) * (1- (1.03/ (1+q (i) ) ) ^m (i) ) / (1- (1.03/ (1+q (i) ) ) )

求解得各个阶段的个人账户存储额为365240元、398730元、433020元。

2.3.2 养老金标准发放的模型

设养老金年给付额为b, 平均余命为k年, 个人记账利率为i, 养老金发放在年初进行, 则各年的养老金在平均余命期限k年年初 (退休当年的) 的现值为:

第一年养老金在k年年初的现值:b;

第二年养老金在k年年初的现值:undefined;

第k年养老金在k年年初的现值:undefined。

该职工在k年期初 (即退休当年) 各年养老金现值总和:

undefined

b=P个人账户储存额÷n计发月数×12 (4)

输入程序:

p=[365240 398730 433020]

q=[0.0495 0.0307 0.0177]

n=[170 139 101]

k=[20 15 10]

for i=1∶3

f (i) =p (i) /n (i) *12* ( (1+q (i) ) ^k (i) -1) / q (i) * (1+q (i) ) ^k (i)

end

求解得出各个阶段的个人账户的养老金给付额为2228700元、1012900元、664400元。

2.3.3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平衡判定模型

undefined

undefined (5)

L为第k年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差额。当L=0时, 目标期间内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当L>0时, 目标期间内养老保险基金收大于支;当L<0时, 目标期间内养老保险基金收不低支。根据模型, 利用matlab, 代入数据得到社会养老基金收支结果如下:

养老金收入和支出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表4来表示。

3 影响养老金收支平衡的因素

从上述诸多模型可以看出, 在部分积累模型下, 影响养老金收支平衡式的变量有:缴费年限M、缴费工资、工资增长率。

3.1 缴费年限 (退休年龄)

缴费年限是决定养老金负担水平的一个基本因素。在预期寿命和保障水平一定的情况下, 提高缴费年限, 不仅可以缩短平均享养老金年限, 降低养老基金支付总负担, 而且还可以相对延迟职工缴纳养老保险的期限, 增加养老基金的收入, 从双向有利于实现养老基金收支平衡。据国际劳工局估计, 退休年龄从60岁提高到65岁, 养老金负担降低50%。在人口年龄确定时, 退休年龄越高, 抚养比就越低。但一提到提高退休年龄, 就会遇到就业压力过大等问题。但只要我们分清造成我们国目前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后, 这个问题就容易破解。中国现阶段失业压力主要来源于结构性失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如前面所述, 我们应该延长年轻人教育年限, 限制就业的最低年龄。这样分阶段、有步骤的提高缴费年限的设想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3.2 缴费工资

按照国家规定, 企业应以全部职工缴纳工资基数之和作为缴费基数。缴费基数的大小对社保基金收入的增减产生重要影响。在缴费比例既定的前提下, 缴费基数大, 基金收入额就大。

3.3 工资增长率

由于职工缴费与领取的养老基金均按一定比例与工资挂钩, 因此一旦工资增长, 职工缴费与领取的养老基金也会随着增长。根据上面模型分析可知, 工资增长率对职工领取养老金的影响远远超过对其所缴纳的缴费。因此降低工资增长率可以缓解养老金支付负担。

4 结论

由上分析可知, 计费基数低于工资总额、收缴率低、使比例居高不下。而高的缴费比例又将进一步使覆盖面和收缴率降低, 从而对基金收支平衡产生负面影响。为了扭转这种情况, 只有按照传统论的思维方法, 综合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进一步强化对养老基金征缴运营及养老基金发放的监督, 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保险运行机制, 逐步做到个人账户, 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就业年龄、退休年龄, 适当降低养老基金代替率,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问题。

模型的优缺点:①该模型的假设在理论上是成立的,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②现实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例如, 政府对每月缴纳养老金的金额数量或者年龄利率有所改变时, 可能会影响假设的条件, 导致计算结果不合理。③从问题出发, 分析了应该考虑的各种情况, 建立了一般的数学模型, 并进行实例验证, 从而证明了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可以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④用Matlab准确地对众多数据进行处理, 在运用Matlab进行计算时, 可以准确且快速地进行烦琐的运算。⑤为了使计算简便, 使所得的结果更理想化, 忽略了一些次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张丹丹.Matlab在职工工资预测上的拟合应用[J].才智, 2011 (12) .

[2]百度百科:养老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07916.htm.

[3]姜启源, 谢金星, 叶俊.数学模型[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公务员退休金改革问题研究 篇8

1.1退休金的计量标准存在局限性,未能起到较好的激励作用

我国公务员退休金主要与工作年限挂钩,忽略工作绩效以及个人品德的考核; 退休金制度受职称影响,不同层次、不同地区公务员的退休待遇相差较大,影响公务员工作积极性。在现行退休金制度下,公务员中 “59岁现象” 大量滋生。公务员队伍的先进性、廉洁性遭受挑战。

1.2退休金待遇优厚,促进“公务员热”升温,不利于人才流动

随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设与发展,公务员福利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公务员热”持续升温。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流动,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其他事业的发展,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1.3退休金“多轨制”引发社会不满

退休金的差异带来企事业单位以及公务员等社会群体对自身待遇的不满。目前公务员退休金替代率在70% 以上,属于较高水平。而企业职工经过养老保险改革,降低了基本退休金替代率。两大群体的待遇差距持续拉大,引发社会不满。“多轨制”的退休金制度,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不利于平衡社会关系,影响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1.4公务员退休金来源单一,财政压力大

我国公务员与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实行财政供款,公务员退休金完全来源于国家财政,而当前公务员队伍庞大,且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会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不利于国家财政作用的充分发挥。

2当前我国公务员退休金制度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公务员自身特殊性对退休金制度的影响

在我国,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由于其独有的职业特征,使得公务员退休金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其他退休金制度。

第一,退休金主要依赖于国家财政。当前,我国公务员退休金的主要来源是国家财政收入。公务员作为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的工作人员,其个人支付的退休金多来源于其在职收入,而其在职收入也来源于国家财政。模式的改变,很难从根本上降低国家财政的负担。因此国家也缺少动力进行实质性的改革。第二,公务员退休待遇更加优厚。公务员作为我国公职人员,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其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其他普通职工。若在公务员退休金改革中过度引入绩效机制,可能会造成公务员为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滥用国家职权。这是公务员退休金改革的一大制约性因素。

2.2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官本位思想残余的影响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封建文明的国家,古代官本位的思想非常严重。新中国成立之后,虽然人们已经当家做主,但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依旧存在残余影响,使得公务员退休金制度的改革之路荆棘丛生。

2.3来自利益者的压力巨大

公务员退休金制度发展至今,国家统包的形式已根深蒂固,深入人心,公务员退休金的既得利益者群体庞大, 且社会地位较高,公务员退休金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需谨慎小心,缜密考虑,制定出最为完善的制度。

2.4立法滞后,制度设计不健全

我国目前只有一部专门的社会保险法,即201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该法的法律强制性十分有限,配套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并未对公务员退休金制度进行单独立法,使得我国公务员退休金制度在改革的路途上缺乏坚实的法律保障和严格的法律监督。

2.5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地区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公务员退休金制度的建立。同时,这种发展不平衡的存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不同地区公务员对退休金制度改革的接受度,给改革带来压力。

3完善我国公务员退休金制度改革的具体实施

3.1统筹全局,完整设计

公务员作为我国公职人员,行使政府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是国家健康有序运行的至关重要的群体,同时也是人民群众较为关注的群体。公务员退休金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弘扬以及社会正常的运行。 因此对公务员退休金改革的具体实施更应站在全局的角度,慎重考虑,结合社会实际情况,设计一套完整的、可实践的、与时俱进的改革方案。

3.2改革在于转机制而非降待遇

公务员是国家千挑万选的精英团队,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公务员退休金改革重在改革机制而不是降低公务员的待遇。公务员退休金改革应该与公务员工资的调整同时进行,弥补公务员因为退休金个人缴费而增加的支出,维持退休金改革前后公务员的基本生活水平。

3.3实行退休金“并轨”

退休金双轨制,是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特殊产物,指不同用工性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退休金制度。企业职工实行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的 “缴费型”统筹制度; 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平衡公务员与非公务员之间的关系,缩小差异,实现社会公平,构建社会和谐是公务员退休金改革的重点之一。

3.4建立多元化公务员退休金保障体系

我国目前的公务员退休金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基本退休金、地区津贴和物价、生活补贴和各项福利。退休金来源由政府统包,公务员在职期间不需要缴纳。我国应将公务员退休金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接轨,实现公务员退休金管理与服务的社会化,而不是单纯的政府统包。根据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的先进经验,其公务员退休金还与个人缴纳的份额、工作年限、工作绩效以及品德考核有关,是一个较好的吸引人才和激励公务员积极性的政策。

3.5将公务员退休金制度法制化

公务员作为国家公权力的执行者,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的、极受关注的群体,公务员待遇的公正性更是经常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在公务员退休金改革中如何做到公平公正是改革的重点。只有将公务员退休金制度法制化,并将体制公布于大众,做到公开透明,民众才能逐渐改变对公务员群体的偏见。同时公务员退休金法制化也给公务员们提供了行为的准则,对公务员的行为作出规范,加强公务员队伍的先进性。

3.6加强公务员队伍亲民建设,弱化“官本位”思想

中国自古以来的 “官本位”思想使得公务员群体在我国的形象尤其尴尬,人们在对公务员抱有偏见的同时, 怀有敬畏与羡慕。公务员退休金改革成为社会敏感话题与关注焦点的同时也很容易受到大众的质疑与阻碍。加强公务员队伍的亲民建设,削弱公务员队伍的神秘感与历史带来的 “神环”,让民众更加了解公务员队伍的生活环境, 弱化 “官本位”思想,这无疑为给公务员退休金改革带来莫大的帮助。

4结论

面对越来越大的群众呼声,公务员退休金改革是趋势所在,不可避免。公务员退休金改革作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关系到社会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体现。在公务员退休金改革中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达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对我国接下来的社会保障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摘要:对我国公务员退休金制度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明确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务员退休金制度的改革方向构想。

退休改革论文 篇9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口平均寿命延长, 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养老保险制度在我国社会保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之前我国的养老保险运行双轨制体系, 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不缴纳养老保险, 而退休金却是企业退休人员的二倍。这种收支上的不公平是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相背离的。养老金计发制度实行现收现付制, 由于统筹基金长期占用个人账户基金, 而个人账户仅仅是记账, 形成了“转轨成本”“隐形债务”。随着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增大, 财务长期可持续性支付能力紧张, 为了保障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阳光健康地发展, 在寻找改革突破口时就需要修改养老保险制度参数, 即降低养老金替代率, 提高缴费率, 提高退休年龄。我国缴费率相对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偏高, 企业负担过重, 不适合再提高费率, 而考虑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等因素, 我国总体的养老金替代率并未达到预期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 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的人均寿命增长, 而通过对比国际养老保障先进水平的国家, 我国的退休年龄偏低, 而如果延长退休年龄达到5年, 将在短时间内有效缓解养老金的支付压力, 使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制度上的过渡与革新。

二、延迟退休的负面舆情

(1) 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2年6月提出了“延迟退休”的解决方法以来, 引发了广泛的社会探讨, 一时间民众怨声载道, 负面呼声四起。有人说延迟退休对民众来说是一场灾难, 虽然有失偏颇, 但也反映了老百姓的一些心声。在腾讯新闻关于延迟退休的回帖中, 绝大部分网友都反对, 提到最多的是就业问题, 工会界称延迟退休或意味着每年会减少约700万个就业岗位, 可能给就业形势带来一系列的影响。是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还是挖掘年轻人才潜力, 这是社会保障乃至整个国家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2) 这对中低收入劳动者不公平, 中低层收入者扣除五险一金外, 实际收入不多, 面临各种各样的生活压力, 如房贷、供养老人、子女教育等。还有为数不多的下岗职工, 如企业有偿解除合同职工很难就业, 好不容易熬到了退休年龄, 政策一调整, 对他们来说无疑就是雪上加霜, 是引起社会不稳的因素。

(3) 有命养社保, 没命享社保。现在, 我国公布的平均寿命是76岁, 那么接下来在不到10年的短短时间里能享受到几年国家的退休养老金呢?而对于交了几十年养老保险的人来说, 又何谈公平呢?

三、延迟退休实施需要一定的社会基础和条件

我国退休年龄延迟的主要原因是人的寿命延长、受教育程度提高, 特别是劳动力供求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也有减少性别差异的原因, 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的手段, 所以应该顺应民意和民情, 加强政策目标的可实施性, 政策内容充分、完整, 有可操作性, 政策原则符合公众预期、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 从而增加社会正能量。

为配合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的顺利实施, 建议奠定一定的社会基础, 包括制度改革, 并与延迟退休政策同步进行。

(1) 2015年, 国家对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进行了基本养老保险并轨制度改革。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 单位缴纳率为20%, 个人缴费率为8%, 从而在制度和机制上化解了“双轨制”矛盾。

(2) 在我国已经完成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后, 由省级统筹迈向国家级统筹将是体现公平性的一项重要举措, 这将化解由地区差异而带来的养老金水平的差异, 使养老金水平更趋于合理。

(3) 针对我国现在退休政策的年龄差别, 适当延长女性工作者, 尤其是具有高学历、高级职称高级白领的工作年限, 延长如女性医生、学者、教授等职业的职场生涯。考虑女性的生理特点和承担人口再生产的重要社会功能, 进一步延长产假假期, 使延迟女性退休年龄与延长产假同步进行, 并相应由生育津贴基金补充延长产假期间的误工工资。

(4) 建立退休年龄约束激励机制是延迟退休政策得以具体实施的重要条件。退休年龄作为在职劳动者贡献时间长短与退休享受待遇的权值, 可以适当增加最低15年工作年限的约束与最高退休年龄的弹性激励, 进一步完善和修改我国养老金计发办法, 增加延迟退休或延迟领取养老金的待遇权值。

(5) 进一步严格制定提前退休的资格条件和审批程序, 减少因提前退休造成的社会不公平。

四、结论

总体来说, 随着延迟退休离我们越来越近,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们要广泛争求民众的意见, 加大宣传力度, 使民众科学辩证地看待延迟退休, 进一步制定延迟退休的具体方案, 兼顾以民众为主体利益的多方利益群体, 建立科学的生产关系, 有效完成社会养老保险的持续改革, 继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

2016年3月, 工会界以《积极稳妥推进“延迟退休政策”实施》为题在政协委员大会上进行了书面发言, 延迟退休会对就业形势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目前来看试行弹性退休制度, 应以缴费年限 (含视同缴费年限) 为基础, 采用渐进式、差异化的退休年龄政策, 对不同类型的劳动者, 如不同工种、学历、职称、性别等采取不同的差异化管理的退休政策, 更好地满足民众多元化的需求, 最终使人民接受并从中获得实际利益, 国家繁荣稳定。

参考文献

[1]梅琼, 迟文铁.我国养老金缺口成因及对策分析[J].经济论坛, 2010 (9) :54-56.

[2]弹性延迟退休不能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J].人民论坛, 2012, (13) :71.

退休改革论文 篇10

一、退休年龄的国际趋势及中国现状:

(一) 退休年龄制度趋势的国际比较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来看, 退休年龄主要呈现了以下两个特点。

1. 各国规定的退休年龄是一个由高到低, 又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

据笔者对美国社会保障署编写的《全球社会保障》统计:根据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得知, 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经历了长达20~30年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但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率下降,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口老龄化的压力越来越大, 养老金负担越来越重。所以, 纵观20多年来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退休年龄制度的变化, 可以发现这样一种基本趋势:退休年龄的设置与经济形势有一定的联系, 规定的退休年龄由高到低, 又由低到高。在未来一个比较稳定的经济预期条件下, 全世界退休年龄的趋势可能是走高的。

2. 各国男女退休年龄差距在缩小。

规定男女退休年龄相等的国家越来越多, 规定男性退休年龄大于女性退休年龄的国家越来越少。此外, 再从规定的男女退休年龄的平均差距看, 也是缩小的趋势。

(二) 中国退休年龄制度的现状

在延长退休年龄的问题上, 2010年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男性和女性分别为69.0岁和72.4岁, 今天仍沿用建国初期的退休年龄, 则显得不合适了。比较世界各国情况, 我们可以用预期寿命与退休年龄的比率作为横向比较指标, 发现中国的数值居于世界主要国家前列, 所以可以得到中国在预期寿命不变的情况下, 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方法即是延长既定的退休年龄。此外, 如果按照制度年龄退休, 综合考虑人口政策等因素, 我们养上一代人只需要十年, 而下一代人养我们需要二三十年, 这样会给下一代造成更大的负担。据《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测算, 我国退休年龄每延长一年, 养老统筹基金可增收40亿元, 减支160亿元, 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 如果退休年龄提高5年, 那么基金缺口将缩小22.69%。

在延长女性退休年龄问题上, 根据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 工龄长短对于能否获得满额养老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 女性更不容易获得满额退休金。退休年龄的差异使得男女职工退休前的收入差距在退休后进一步扩大。由于时代的变迁, 现代女性到50多岁时, 正是“第二个黄金年龄段”的到来, 且经验丰富工作更加得心应手。这时让女性退休无疑人力资本的浪费。从对世界各国的比较来看, 全世界有六成以上国家和地区执行男女同龄退休政策, 男女同龄退休体现了国家对男女平等的参与权和发展权的尊重, 也是国际退休制度改革趋势之一。

综上所述, 养老问题是个复杂的综合工程, 但是在既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因素下我们可以得到一种结论, 要解决养老问题, 延长退休年龄, 缩小男女退休年龄的差距既有调整的余地, 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趋势。

二、在延长退休年龄的假设下进行的基于性别因素和年龄因素的精算

本文所要论述的主要问题是, 我们在既定延长退休年龄的决策假设下, 有两种提高退休年龄的决策, 决策一:延长全社会劳动力的退休年龄。决策二:延长女性劳动力的退休年龄。事实上, 两种决策需相互结合。本文通过社会养老保险精算比较, 分析制度建设的着重点, 认为延长女性退休年龄应为退休年龄的改革的第一步, 且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分析了延长女性退休年龄可以增大养老保险的效用。

(一) 女性延长退休年龄对自身利益考量的精算

男女在60岁时的养老金比为:

把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工资与社平工资挂钩, 分析出在不同性别不同工资时, 对男女养老金数额的影响, 如下表所示:

1. 社平工资的提高会拉大男女养老金收入差距

当假设男女性工资相等且等于社会平均工资时, 男女在60岁时退休金待遇, 女性为男性的84.22%, 如果男女同时提高社平工资可以得知平均工资越高那么男女工资的差距会增大, 原因主要是因为女性退休前一年的本人工资水平较男性低, 所以可以推知, 当社会劳动生产率等因素提高致使社会平均水平工资提高时, 对于女性来说, 养老金随着社平工资的提高绝对数提高, 但相比男性差距逐渐拉大。

2. 无论低于或高于社平工资, 女性较男性来说存在养老金动态差距

当女性工资低于社会平均工资, 女性工资女性养老金待遇与社平工资人员养老金待遇的比例低于相对社平工资的比例。而同样低于社平工资的男性, 养老金待遇与社平工资人员养老金待遇的比例则高于工资的相对比例。相对的, 当男女工资高于社会平均工资, 随着相对工资比例的变化, 女性养老金对于相对工资的差距较男性来说更为显著。

(二) 女性延长退休年龄对社会统筹养老金贡献的精算

养老金的结余为:A=R-E= (R男+R女) - (E+E)

从绝对数来看, 随着时间的推移, 女性延长退休年龄的决策会对社会总结余有显著的影响, 分别以55岁和60岁的女性为例, 在2010年的养老金结余的差距为6571.8亿元, 在2050年养老金结余的差距为264713.4亿元, 说明采用增加女性退休年龄的方法可以使养老金的结余增加约为40倍。从时间对于收支平衡的影响的角度, 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延长女性退休年龄错后了结余增量拐点的到来

正常退休年龄组合条件下女性退休年龄偏低, 对于社会统筹基金的收支平衡有重要影响。我国养老金的结余来自人口红利的贡献, 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 从2035开始人口红利的正效应逐渐减小, 与之相对应的是当时的一代人赡养比例的提高。当女性退休年龄延长至60岁后, 结余增量的拐点可推迟2.5岁左右, 这样可以使人口的变动速度更为稳健, 为社会积攒更多的养老基金, 为从老人向新人的过渡期更加平稳打下基础。

2. 延长女性退休年龄延缓了收支缺口出现的时间

在现行的退休政策下, 由于女性的退休年龄低于男性, 所以养老保险的支出增长幅度高于收入增长, 必将产生缺口, 导致社会统筹基金收支失衡, 大约2035年出现缺口。当保持而在男性退休年龄为60岁保持不变时, 延长女性退休年龄的调整过程中, 养老保险总收入不断增加, 支出随之减少。这样一来, 增加了养老保险的总结余, 同时, 也延缓了社会统筹养老基金缺口的出现时间。当女性退休年龄为55岁时, 收支平衡出现的时间为2042年左右。而当退休年龄男女同为60岁时, 收支平衡可保持到2054年。这对于解决出生在我国人口生育高峰期人们的退休问题无疑是一条有效的方法。

3. 延长女性退休年龄是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类随着时间的老化是无法改变的定则, 这也是养老保险较其他社会保险更为突出的特征之一。它不是一个概率事件, 而是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过程。所以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调整都应该考虑到养老保险的长期性。此外, 还要协调好新人与老人的赡养比, 养老保险制度是一个影响几代人的制度, 要预先对几代人的状况进行把握, 可持续的制度是不应该以牺牲下一代人的利益来维持当前发展的制度。女性在55岁退休与60岁退休的两种条件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 二者的差距显著增大。从绝对数来看, 差距由2010年的6572亿元到2040年的121675亿元, 可以发现女性退休年龄的提高对养老保险及下一代人的可持续发展都有显著的贡献。

三、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1.要从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待退休年龄问题。

由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指出,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这一概念包含的基本内容, 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和运用。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 一个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成熟之后, 就往往危机四伏, 难以维持下去。“养老保险制度成熟”是一个特定的概念。一般情况下, 它是指一个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之后, 第一代参加养老保险制度的人口群体基本退休, 开始领取养老保险金。这时, 如果这个制度缺乏可持续性, 就会使得问题基本暴露出来。而导致养老保险制度缺乏可持续性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退休年龄定得过低, 或者长时间没有及时调整。

2.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 必须及时提高法定的退休年龄, 以便缓解养老金入不敷出的压力, 减轻国家财政、社会负担, 所以, 提高我国退休年龄是未来的趋势。

目前首先应当采取的对策是:提高女性退休年龄。上述精算得到的结果可以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支撑提高女性退休年龄的必要性。此外, 对于高学历的女性更应该加以重视, 例如, 在高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女性, 一般来说都需要经过近二十年的刻苦钻研、勤奋工作, 才能够积累出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 取得比较显著的教学教研成果, 即便在这种情况下, 也只有一小部分绩效突出的女教师在50岁左右能够取得教授职称。因此, 对许多女教授、女科研人员而言, 55岁正是经验丰富、能力很强的事业高峰期, 她们中的大多数人正处在思维活跃、身体健康, 经验丰富的大好时机;应当是事业发展和贡献才智的黄金时期, 如果在此贡献期就让其退休, 不再为社会产生直接效益, 那么, 国家在培养女高级知识分子上所付出的投入, 并没有换来更多的回报, 这等于浪费了巨额国家资产。退休年龄过早, 人为地限制女性的工作时间, 不仅拉大了老年女性和男性的经济收入差距, 更使得不少中年女性丧失了继续受到晋升、培养、重用的机会, 影响了女性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U.S.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1977.Social Security ProgramsThroughout the World, 1977[R].Washington, D.C.:HEW Pub., 1977, PP.3-258.

[2]、世界银行, 1999:《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迈进21世纪》[M], 中译本, 2000年版,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第231页。

[3]、潘锦棠, 2001:《世界各国男女退休年龄概览》[J], 北京:《中国社会保障》2001年第6期, 第52页。

[4]、周渭兵, 社会养老保险的精算理论、方法及其应用[M],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

上一篇:预制式整体卫生间下一篇:建筑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