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化

2024-09-29

中小学信息化(精选12篇)

中小学信息化 篇1

摘要: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已进入了全新阶段, 虽然丰富了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效率, 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但是也遇到了影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旧问题。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就现阶段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中观念、意识、资源、硬件、师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 阐述了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与建议, 以期有助于今后教育信息化工作能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学,教育信息化,信息素养

起步于1995年的我国教育信息化, 到2017年是第22个年头。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尤其近5年, 发展速度快, 发展质量高, 而且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首次将教育信息化纳入《教育法》, 国家鼓励学校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由最初的只是硬件投入, 到现在各种平台的建设。多数中小学实现了多媒体教室全覆盖、互联网全覆盖、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实现了教学设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的三到位。随着校园网及其资源库的应用, 教育信息化逐渐走向日常教育活动, 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教育信息化将成为今后十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杠杆,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推动中国教育系统的整体改革和创新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中学的教育信息化正面临着关键的转型期, 转型期的教育信息化存在很多问题。

1 教育教学资源需合理建设利用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较快, 但是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发展还是滞后的。资金短缺是影响全面平衡发展的重要阻碍, 导致信息化建设缓慢。教育信息化本身就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信息化过程, 没有基础设施, 教育信息化就无从谈起。但现实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农村偏远地区由于受地域和生产力等限制, 教育信息化水平较低。比如笔者所在的辽西县城, 2016年县区内中小学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一体机, 但是农村和偏远地区受到资金影响还没有配备。有些地区的中小学虽然也购置了多媒体教学一体机, 但对这些学校来讲只是利用率很低的摆设, 很多学校将计算机集中在微机室, 而且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没有随着信息化发展进行相应的变革。大力发展农村等资源匮乏地区的教育信息化, 可以使这一地区师生与发达地区的师生一样同步共享最新的教育信息资源。

2 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观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南国华指出: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化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在一些中小学中, 传统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方式是对立的。许多人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计算机化, 认识不到教育信息化是资源共享的教育。错误地认为学生上课会被课堂引用的影像所吸引而无法集中精力学习, 却忘了先进的教学手段会让课堂更生动多彩, 如优秀的课件制作使用, 会使地理、物理教学中知识的传授更加直观。这种观念和认识在教育信息化的最初阶段就存在, 一直延续到现在。所以一些学校管理者反对教学信息化, 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把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当作普通黑板一样来使用, 这样制约了教师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性。所以, 观念是制约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因此, 要树立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新观念, 推进教学手段方法的创新。

3 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现在很多学生都是通过手机、电视、电脑获得信息、学习知识, 其中的文字、声音、影像等信息生动、形象、活泼, 学生很容易接纳。在信息时代, 教师在拥有知识方面不再有绝对的优势。与知识传授相比, 方法的学习、知识的选择以及对知识的态度更为重要, 所以教师要转变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教师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 获取、利用信息资源, 以此提高自身的自主探究能力和信息素养。

但有些教师信息素养不高, 应用能力差, 计算机、网络操作不够熟练, 很大程度影响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效果。教师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大部分还停留在基础的课件演示水平, 最常用的形式就是PPT讲稿的演示, 教师虽然使用了现代多媒体教学资源, 但是进行的却是传统课堂授课教学。现代多媒体技术仅仅作为教师讲课中的演示工具。教师的多媒体、网络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要加强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能力。

这几年国家建设了“一师一优课”公共资源平台, 教师通过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参加“一师一优课”活动“晒课”, 既充分调动了各学科教师在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每位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上好一堂课, 并且可以运用平台上的其他“优课”资源辅助自己的教学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从相互竞争到相互学习, 最后共同发展。

4 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学生的发展是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 但在不同地区, 学生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在农村等偏远地区, 学生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只是简单上机, 有的根本就被其他课取代了。一些家长和老师也错误地认为孩子过多接触电脑与手机会使孩子沉溺网络, 而忽略了信息时代学生不再仅仅是从书本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规范行为、明确是非观念, 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教师要引导好学生正确利用网络的娱乐功能。有益的电脑游戏对练习学生的协调能力、判定能力等有一定的帮助, 但假如把电脑游戏视作计算机应用的全部, 沉迷于此则只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害无益。要教育学生, 现在还处于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 应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帮助学习的工具, 而不是作为高级的游戏机。

也可以通过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创设交流平台, 教师可以创设班级QQ群或微信群、网络资源共享库及精品课程。以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为例, 教师可以围绕某一个主题创设班级内部计算机操作比赛, 做课件。让学生上网搜索素材, 并科学地围绕课程内容完成课件制作。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还可以让学生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老师的辛苦, 并珍惜学习机会。

所以, 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要让学生学会判断和选择媒体信息, 自觉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

5 结语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 在发展过程中, 必然会遇到各个方面的问题, 如教育教学资源需合理建设利用、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观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要敢于面对这些问题, 正确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 找出相应的对策,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 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前进。

参考文献

[1]陈琳, 李冰冰, 黄蔚, 中国教育信息化20大庆之年新发展——2015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大新闻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 2016 (2) :80-87.

[2]张波.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4 (5) :39-43.

中小学信息化 篇2

中国电信江西公司 2010年8月

目 录

一、教育管理信息化现状...........................4

(一)缺乏整体的方案规划.....................4

(二)缺乏有效的系统集成.....................4

(三)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4

(四)缺乏统一的身份认证.....................4

(五)原始的手工管理问题.....................5

(六)管理成本很高...........................5

二、建设必要性分析...............................5

(一)参与教育信息化整体规划..................5

(二)统一教育信息化标准.....................5

(三)降低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本..................6

(四)解决学校管理和信息沟通需求..............6

(五)解决学校的信息共享需求..................6

(六)享受专业的业务咨询及技术服务............6

三、解决方案.....................................7

(一)概述...................................7

(二)网络拓扑...............................7

(三)系统特点...............................7

(四)系统架构...............................8

(五)运行环境..............................10

(六)系统功能..............................10

一、教育管理信息化现状

(一)缺乏整体的方案规划

各学校没有整体的信息化建设规范标准,网络建设完成后没有很好的应用和内容徒具空壳,大量的投资不能发挥作用,资源浪费非常严重,故急需整体规划。

(二)缺乏有效的系统集成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大部分学校都分期购买或者定做了一些应用系统,但是因为缺少必要的规划,这些系统通常处于分散、独立、凌乱的状态,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缺乏有效的集成。

(三)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

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起各种分散的系统,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获取教育资源困难。

(四)缺乏统一的身份认证

在系统分散的情况下,同一个用户进入这些系统,都要分别进行不同的身份认证,每个系统重复记录每个用户的信息,造成信息沉余严重,用户要牢记很多系统的账号、密码,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五)原始的手工管理问题

对于学校的各种报表、排课等均采用手工的方式进行,当主管科室进行数据汇总统计时就出现各部门数据不统一问题,对于数据的挖掘没有其他渠道去实现。

(六)管理成本很高

首先反映在纸张等耗材的浪费上,其次人力资源成本很高,校内相互交流、沟通、共享成本很高。

二、建设必要性分析

(一)参与教育信息化整体规划

江西电信推出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平台顺应教育发展趋势,结合江西省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从学校的实际需要和长远发展出发进行整体的规划,保证各个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全面实现教育信息化。

(二)统一教育信息化标准

在各个业务应用系统之间形成统一标准,使用统一接口、统一规范,形成有效通讯、协作运行及日后的系统升级、拓展。

(三)降低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本

通过学校交付一定数量月使用费的方式,解决教育信息化硬件、软件投入问题,并享受教育信息化长期的升级服务,减少学校的信息化投资建设成本。

(四)解决学校管理和信息沟通需求

针对学校提高办公效率、提高管理水平、规范教学流程。针对老师可改进办公手段。加强学校的信息共享,提高教学水平。

(五)解决学校的信息共享需求

方便老师、学生及家长获取教育信息。加强老师、学生及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来巩固教育效果,并方便获取教育资源。

(六)享受专业的业务咨询及技术服务

教育行业缺乏专业信息技术人才,通过和电信合作可以充分享受电信级的专业咨询和技术服务。

应用平台终身免费升级、电信负责平台的日常维护。客户服务7*24小时响应服务。

三、解决方案

(一)概述

数字校园之教育在线是针对教育行业的全省集中式B/S架构的网络版信息应用平台,实现教育主管部门内部、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学校内部、学校之间协同办公及教学教务管理的信息化,满足学校与学生及学生家长之间,教师与学生及教师家长之间的信息沟通、信息共享、教育资源共享的需求。

(二)网络拓扑

(三)系统特点

1、遵循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实施相关文件 严格执行《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操作规范》、《国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等标准。

2、层层互联互通及跨区域信息交互共享

系统基于互联网,实现全省教育局与学校之间信息交互及资源共享。

3、功能强大且实用性强

集成教育行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公文流转、即时信息交流、教务管理、课程/排课管理、成绩管理、学籍管理、人事管理、工资管理、教学资源库、资产管理、计划财务、招生会考等子模块为一体,数据批量导入,报表输入灵活。

4、实现业务流程、信息、人的高度结合,人机操作简明

高度整合各类业务应用及信息流,大大减轻员工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

(四)系统架构

教育管理系统采用三层结构,数据层、应用层和表示层。其中数据层分为数据库和数据访问中间层,应用层又分为2个中间层外加一个Core API中间层,中间层的设计则采用WEB服务与dot NET类封装结合的方式实现。

1、数据层

包括数据库和数据访问中间层。所有数据表统一放到数据库中。而不同的数据表可按不同应用系统来拆分组成分布式数据库。

数据访问中间层,该层是纯技术层,不会设计到业务知识。是单纯的与数据库交流的接口。

2、应用层

应用层又由以下三层组成:

(1)业务组件中间层,将业务细分成不同的最小功能模块,每个最小功能模块为一个组件,通过与数据访问层的数据交换,实现各个细分业务功能。

(2)业务组合中间层,该层是纯业务层,组合业务中间层的组件形成各个独立的业务功能模块,成为对外的应用系统。(3)CORE API 中间层:该层是实现所有共用方法的API接口。

3、表示层

通过IE等浏览器向用户呈现应用。

(五)运行环境

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2000Server,其他环境IIS6.0 dotNET Framework1.1+SP IE6.0及以上。

客户端:操作系统:Windows98/2000全系列/XP professional,其他环境:IE6.0/IE7.0 Office全系列。

(六)系统功能

系统功能包括:协同办公、人事管理、学生管理、教务管理、资产管理、计划财务、教育资源、招生考试及系统管理九大功能。

系统存在的用户包括:系统管理员、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师又可依据权限分为教务人员与和普通教师两类。

1、协同办公

办公自动化OA(Office Automation)采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基于工作流的概念,使内部人员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改变过去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为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主要包含“网上填单”,“内部邮件”,“工资安排”,“短信中心”,“公文流转”,“个人助理”,“电子公告”等。

(1)网上填单:请假、考勤更正、会议预定等功能都是办公自动化的基础功能。对于不同的单位机构,这些功能的流程可能各不相同,例如请假,不同单位的请假流程各有不同,同一单位中,不同职务的员工请假流程各有不同。本系统能够支持这些流程的可配置,实现无纸化办公,节省开支,提高办公效率。

(2)内部邮件:利用快捷的Email服务实现高效交流,实现内部人员之间的沟通需要。

(3)工作安排:部门和领导一周工作安排计划表。(4)短信中心:通过短信接口,实现网上书写发送接收短信服务。体现信息的快速交流。

(5)公文流转:实现单位内的内文流转,跨单位上下级间的外文流转,公文流程的自定义,公文印章管理,公文模板管理。

(6)文档中心:内外公文集中归档之处,便于管理整理。(7)个人助理:常用个性服务,包含:个人信息设置、问题故障网上报修、个人通讯录、个人桌面个性化设置、ftp资源服务。

(8)通知公告:单位或部门发出的公告。(9)讨论版:内部交流论坛。

2、人事管理

给学校的师资管理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本模块集成了系统中与教师管理相关的模块,集中管理,合理分配教学资源。主要包含“员工管理”,“教师评估”,“教师信息查询”,“人事管理”。

(1)人事管理:教师职工基本信息,学籍学历录入管理;对教师进行职务任命、调整;教师异动处理,包括离职、病休、离退休、返聘;考勤请假统计,日常请假统计,考勤更正查询。

(2)教师评估管理:以统计学为基础提供全面的评估管理,包括设置评估题目、开设评估试卷、学生网上评教、依照统计学原理以及学校实际操作经验进行误差消除得到合理的教师评估结果,作为学校教师评估的一个重要参考。

(3)教师信息查询:教师人事信息搜索查询;教师每学期教学工作量统计。

(4)人事上报:将本校人事信息上报给上级供其统计审核,便于上级决策,同时省去通常繁复的上报流程。

3、学生管理

本模块汇集了学校应用中与学生相关的管理模块,让学校能集中的对学生综合管理。实时反馈学生的在校状况,为校方的管理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主要包含“学籍管理”,“学生考勤”,“综合素质”,“德育管理”,“信息查询”。(1)提供对学生在校的全面综合管理:从新生入学、每学期的报到注册到各种异动(转入、转出、休学、退学、复学)、奖惩情况、考勤情况、任职情况、所获得的技术等级证书、班主任评语、一直到毕业等的学生管理工作,都可以通过本系统方便地完成,并直接生成学籍卡、学生学籍变动表。

(2)学籍上报:通过网络直接上报本单位学生学籍信息,便于上级教育局审核统计,免去常规上报的繁琐。

4、教务管理

教务管理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安排、成绩处理及分析报表等重要模块。

基础数据:全面维护学校的各种课程,并且可以设置课程的前导课程,等同课程;提供灵活的机构设置,满足不同类型学校的机构设置;管理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授课排课信息;设置学校的教学场地资源,作为进行排课的参照。

课程管理:学校可以依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计划,并且可以对课程进行模块化处理;科组进行设置可授课程以及教师授课安排。

5、资产管理

给学校的资产管理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本模块集成了系统众多与资产管理相关的模块,集中管理,合理分配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地产管理”,“房产管理”,“资产管理”,“资产报表”,“资产报废”等。

(1)地产管理:学校通过此模块管理维护本单位的学校用地,查询指定的土地使用情况。

(2)房产管理:学校通过此模块管理维护本单位的学校建筑物、设施信息,查询指定的房屋使用情况。

(3)仪器电教管理:教育局通过此模块设置仪器基础信息,管理下级仪器总账,定期发布订货计划,根据下级订单集中采购教学仪器;学校通过此模块在上级下发的基础数据之上建立仪器库存总账,根据需要向上级提交订货计划,增添补充教学仪器。整个订货采购过程完全通过网络实现,免去路途辛苦。

(4)仪器电教报废:仪器教学使用过程中,难免有损耗,通过网上报废审批,简化繁琐流程。

6、计划财务

计划财务模块不仅向学校本身提供工资、财务等的管理和信息发布功能,而且提供学校向教育局上报,教育局统计汇总各学校财务信息等功能。计划财务模块的应用,不仅降低了各级财务部门的工作强度,也提高了财务的透明度,有利于教育局、学校及其财务部门社会形象的建设。本模块主要包括:“基本资料”,“工资管理”,“经费管理”,“统计报表”等。(1)基本资料:设置岗位类别,薪级工资、岗位工资、工资项别、帐套包含、经费款项、预算科目等基础数据,供本单位使用或者下发给下属单位,下级单位继承此基础数据。实现教育局对下级学校的数据口径的统一。

(2)工资管理:由管理人员设定薪级,薪级工资、岗位工资、提高工资从系统取数,其他的字段可以手动进行输入,实现字段的自定义;设置员工对应的帐套,以便系统根据薪级自动计算出工资额,自定义工资帐套,员工可以分不同帐套进行工资登记;对套改工资可以批量对员工进行操作;上级可以汇总下级经费支出情况,上报数据包括工资花名册,教育经费支出明细表,补发工资花名册,工资变动情况。

(3)经费管理:教育经费基本数字表:(教育经费支出、职业教育支出、中学经费、幼儿教育、普通业教、师训经费、高中教育、其他教育)分不同单位类型罗列。

(4)统计报表:包含上述本单位所有报表的相关统计,如果是教育局,可以收集下级上报信息便于集中统计管理。

7、资源管理

资源管理模块将提供一个教师交换教学经验、共享教学成果的分布式交流平台。本系统不仅可以使普通用户方便的上传下载资源,更可以实现资源的分类管理、资源审核,资源的搜索统计等强大便捷的管理和搜索功能,真正实现资源共建,资源共享。本模块主要包括: “本单位资源库”,“我的资源专辑”,“资源检索”等。

资源平台是一套独立的系统,当用户首次使用,必须先激活资源管理平台。

(1)外单位资源库:跨单位间共享教学资源。(2)本单位资源库:本单位内的资源浏览、发布、下载、管理,审核,主要供本单位管理员使用;个人发布的资源必须经过审核才能汇入本单位公共资源库

(4)我的资源专辑:个人资源上传,公共资源的收藏、收藏分类。

(5)资源检索:资源的高级全文检索功能。

8、招生会考

本模块主要包括:教育局方面的“招生管理”和“会考管理”,学校部分的“招生”和“会考”。

招生功能主要是为教育局提供一个平台,实现网上录取。会考管理功能则是提供由教育局组织,下属学校参加的会考工作的管理。两者之间有相互联系的地方,又可以分开进行。其中会考不在本流程内,属于流程外独立部分,考前和考后工作则可在此管理。

(1)招生管理:上级教育局在此设置招生计划,批次学校代码等招生基础信息。下级在此上报学校招生计划供上级教育局审核复查,填写学生志愿。会考结束后,上级可以据此在网上实现直接录入(考前),普通录取(考后),补录取(生源不足)工作。

(2)会考管理:上级在此设置学校代码类别,考试科目。下级将整理好的参考学生信息上报,上级在此导入考生信息,给考生分配准考证号。准考证号可以根据规则自动生成,也可以单独调整。会考结束后可以在此录入考试成绩并提供查询功能,下级可以通过网络直接查询考生成绩。

9、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为整个系统提供基础维护,包括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类别设置、权限管理等基础模块。

(1)基础设置:设置学期、入学级/年制。设置学校机构,科室、学段、年级、班级、专业部、专业、教研组等。设置会考时上报教育局数据IP地址。

(2)流程管理:网上填写请假、会议申请单的自定义流程设置,对正在进行中的表单的跟踪管理。

(3)工作安排:部门领导工作安排设置。

(4)教学资源管理:教学楼、办公楼、教室的设置安排。(5)权限管理:对用户权限进行分配,提供用户组、角色的管理,在相应用户组上勾选不同菜单,可以使不同用户看到不同子菜单,从而达到分配用户不同的使用权限。

(6)系统导入:提供批量导入教师学生信息,使用系统提供的导入模板即可。(7)系统类别库管理:系统使用的一些代码类别管理。

十、学生和家长应用功能

(1)个人资料管理

修改学生登录名及密码,查看学生在校表现情况,惩奖记录等。

(2)课程查询

开课查询、课程查询、排课查询,按周对课程进行安排,查询全部课程计划,开课情况。

(3)成绩查询

历史成绩查询、各科成绩查询,数据与管理平台数据同步,针对中小学家长方便的查询功能。

(4)网上评教

提供学生以及家长在线评教的功能,如班主任、代课老师等相关人员,信息提交由校管理员统一提取。

(5)资源共享

中小学信息化管理走入的误区 篇3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误区;计算机备课

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不少领域都已投入使用该系统以便于科学的管理,但对于教育中的信息化管理很多人都觉得陌生,其实在教育教学中使用信息化管理已不是少见的事,却仍有许多人对其不理解,甚至误解,校方在使用信息化管理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以下是笔者对学校的信息化管理的一些粗浅的理解和点明在学校信息化管理的误区。

一、学校的信息化管理

现如今,信息化管理已深入各個行业各个领域中去,为人们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也带动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而中小学的信息化管理是教育信息化管理中的一部分,运用计算机等辅助工具,对学校的教学活动、人事调配等进行系统化的管理。

二、学校的信息化管理走入的误区

1.认识误区

(1)将电教化和教育信息化与学校信息化管理混为一谈

很多教师对信息化管理存在基础性的理解误差,认为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只要使用电脑教学就能称之为信息化管理,如对计算机和投影仪的使用加强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吸收。在校园内使用该方面的系统是为了方便学校更好地实施管理,是对学校的各个方面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大大解决了学校在传统管理模式中出现的诸如人员复杂、责任不明确等现象,对信息的查阅和存放也更加的简便,不用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翻阅相关资料,实现自动化管理。

(2)用校园网和办公自动化来替代信息化管理

学校的信息化管理包含各个方面,其系统内本身就存有办公自动化这一功能,校园网只是在学校内使用的网络,是为了更方便学校信息化管理的载体,不能将二者与学校信息化管理混淆。

2.建设误区

(1)轻视应用和软件的使用

校方在采取信息化管理的措施时,只重视在学校信息化管理中所要使用到的硬件设备如计算机等,忽视了管理信息的建设,硬

件的优越只是为软件的运行而服务的,本末倒置只会导致学校信息化管理的漏洞增加,使用频率不高,浪费了资源和财力。

(2)兼容性和标准化程度较低

中小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不具有良好的自我开发与完善能力,大多数都是购买系统使用。因此,在使用过程中经常遇见许多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也是导致管理信息系统利用率不高的另一大特点。例如,在较多人使用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由于其兼容程度较低,在人多的情况下会出现系统无法登录或长时间登录不进去的情况,就需要扩大系统的兼容性,在使用过程中不会轻易出现系统崩溃的情况,这就需要在校园内配备有专门的人员对系统进行定期开发。

(3)轻视维护

中小学校与高等院校相比缺少系统维护与开发的人才,在遇见故障时由于缺乏对系统的了解无从下手,导致其功能落后,使

用效果不强。系统的使用常常需要专业人士进行定时的更新与维护,否则就会出现系统崩溃的现象。如,在中小学进行大规模的校园系统登录的情况,就有可能出现系统崩溃或者系统错误等状况,

这时就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对其进行维护,避免系统再次崩溃。

三、对中小学信息化管理的认知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概述和分析,我们对管理信息化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中小学的管理信息化其本质意义上也是为了能更好地为学校的各方面进行管理的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软件方面,包括有使用系统进行办公和教学,这是最主要的目的,还有对卫生的监管,对人事的调配分析,对设施的合理维护,对科学研究的帮助等;二是硬件方面,就是对计算机的合理使用。如,学校在对教职工的工作任务进行有效合理的安排时,就可以利用信息资源共享的功能查找整个校园内的各个教师的教学任务,再根据该教师的时间分配工作任务,以便于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避免出现任务冲撞导致资源浪费的情况。又比如说教师的工资问题,可以运用先进的设备对教师是否及时工作进行监察,对信息进行及时的统计,运用办公自动化准确地结算工资。

中小学的信息系统选择时,不能只考虑对学校目前所需要的功能进行选择,扩大选择范围,以便于更好地进行办公教学时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子系统的功能划分。如基本的管理中就具备输入信息自动划分教师工作范围、对学生档案进行合理的排列、对人事进行合理的调配以及对校方的各种工作进行管理等;对于辅助教学(CAI)工具的使用就可以实现搜索校园网资料更快地实现计算机备课等。

本文对管理的信息化进行了浅薄的分析和探讨,也点出一些在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时会出现的一些误区,是为了能够帮助今后的中小学校能够更有效地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加深其对系统的认知,实现更好的管理、更有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童晓莉.中小学网络班级建设初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89-90.

[2]秦嘉悦.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中小学门户网站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中小学信息化 篇4

房山区作为本次课题的首个实验基地, 积极为校长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十一五”以来, 房山区一直致力于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 取得了长足进展, 目前已经步入到提高质量、推进信息化应用和发展的新阶段。首都教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对中小学校长的素质与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中小学校长领导力培训, 构建促进校长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成为房山区教工委和教委关注的重点工作。郭志族主任在讲话中从宏观视野描述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鲜明指出信息技术正广泛地进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是当今社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在教育事业中的发展同样也是不可逆转的。郭主任寄希望于本次课题的开展, 能够为房山区教育信息化提供走向更高水平的载体。

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研究”旨在剖析信息化背景下校长领导力的实质与内涵, 将研究的视角锁定在一个核心内容——分析教育信息化环境中校长的影响力和决策力, 探讨并建立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科学的教育信息化管理方案。课题的展开将有助于校长将信息化理念和意识转化为执行力和决策力, 促进信息时代校长的专业发展和队伍建设。本次开题会上,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课题专家组副组长刘美凤和原北京电教馆馆长、课题组顾问潘克明分别做了主题报告。

刘教授在做主题报告之前先抛出一个问题“学校是做什么的地方?”抓住了在场所有校长的注意力。“学校就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嘛!”一位校长质朴的回答引来其他校长的频频颔首。刘教授微微一笑, 对此表示赞同, 并进一步指出, 学校的责任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达到其最高学习水平, 且获得健康成长与发展的条件。随后, 她条分缕析地剖析了校长领导力与学校发展的关系, 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深刻内涵。刘教授精彩的报告内容、声情并茂的施训方式给校长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阎村镇中心校贾振江校长颇为感慨地说:“刘教授的报告很实在, 有理论、有实际, 对我启发很大。尤其是讲到什么样的学校是一所好学校, 对我的管理工作很有指导作用。”

总课题组顾问潘克明做了《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推进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主题讲座。他提出信息化领导力是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由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洞察力、管理力和指导力构成。针对国际、国内信息化发展趋势, 潘馆长提出了当前六个方面的主要工作。潘馆长内涵丰富的报告为校长们提升信息化领导力指明了行动方向。

在谈及房山区教育信息化的具体实践时, 房山区教育信息中心张明主任的五点建议引人深思:第一, 校长在推动学校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 应以现有资源的整理与潜在功能的合理化应用为主。与其盲目地投入和追新, 不如把现有资源的应用挖掘到最大化。第二, 先确保信息化基础工作的质量, 再追求信息化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特殊性功能。第三, 当学校硬件投入告一段落, 自主投入、按需投入的比例不断增大的情况下, 规范采购流程, 掌握市场操作规范,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第四, 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任用要形成梯队建设。信息化的应用不是一个人的事, 需要组成信息化工作团队, 形成管理体系, 集思广益地推动教育信息化。第五, 牢记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只有早点熟悉数字化校园的内涵, 才会使学校的现代化发展和管理方法更加健全、更加科学。

中小学信息化 篇5

本研究将进行一些扎扎实实的调查,摸清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因素,得到关键的数据。北京大学教育技术系和中央电教馆的合作,可以从调查的质量、调查的组织实施等方面得到充分保证。我们将获取详细、真实的数据,经过深入细致地研究,发现问题,并揭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给出解决问题的指导性建议。本研究将主要关注“校园网建设现状”、“学校管理系统应用状况”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三个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中至关重要的问题进行研究。因此本研究对中小学教育的信息化过程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将采用层次结构,按照县、市、省的结构得到相应的研究报告。例如,某个县的调查问卷收集之后,经过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就可以得到该县的有关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数据和报告。该县所属省的报告,就可以通过所有属于该省的市、县的数据的汇总得出。这样,本研究将对各级部门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状况给出一个较详细的调查。

这里的具体数据请费老师填写(多少地区、学校等)

研究将分成四个阶段:资料的收集、整理;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以及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研究。

 第一阶段

2002年10月----2003年1月,分析现阶段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过程的状况,问题、困难、前景等,考虑问卷的设计,负责人赵国栋。这个阶段的主要成果是研究报告《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相关资料收集》

 第二阶段

2003年2月----2003年4月,根据上面的分析设计问卷,负责人缪蓉。这个阶段的主要成果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研究之问卷》

 第三阶段

2003年5月----2003年9月,将调查问卷发放到各地电教馆并下发学校,然后回收。负责人费龙。

 第四阶段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策略探讨 篇6

摘 要 教育信息化需完全施展当代信息技术长处,重视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总体高度合体,为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学授课质量中拥有重要地位,是完成中国教学现代化远大理想无法替代的支点和动能。中小学教学信息化实施,需用科学理论做导向,立足实践,持续学习先进模范的良好经验,脚踏实地,不停创造。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0103-01

伴着当代信息科技的高速前进,教学信息化变成了国际区域内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参考项。中国的中小学应勇于面对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更应理清头绪、脚踏实地、总体把握、积极进取建设信息教育新高度。

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做到几个防止

1.避免中小学教学信息化工作变成一种摆设,各地政府与校方要具备成效观念。教学信息化创建需付出巨大物力、人力与财力,却不可让教学信息化变成一个面子工程、一种应付政绩,不可变成美丽的花瓶。推动教学信息化体制,必须提升教育学习的效率。要做到“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要使设施与技术给“人”服务,给孩子的学业和未来发展做到推动效果。

2.防止育人“智能化”。信息科学的高速前进,影响了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提高了老师与孩子的积极性,使得教育学习水平提升。可是,授课的实质不但要授予知识,而且要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情商进行熏陶。在进行中小学教学信息化创建的时候,应要注意素质教育、以人为本,重视培养老师的教学信息水平,避免教育的“智能化”“机械化”,万不可将“人工灌输”教育变成了“机械灌输”教育。

3.防止网络信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必须承认,互联网有的不积极或不良的消息带给了青少年非常不好的负面影响。在信息化构建里,一是要开展健康消息网络,把部分不健康消息、不健康页面在开始时就封杀掉:二是要经常对学生实施信息化教育指导,要懂得分辨不健康网页,自觉反对不健康消息,还得和校园心理健康咨询、思想品德等联系一下,向学生宣传互联网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求学目标和态度,主动支持健康网络环境,高效利用丰富网络资料。

二、当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路径及主要内容

(一)建立中小学信息操作实验室,研究信息科学和文化知识在实际操作和困难化解过程里正确解决的方式

信息理论和美国教育技术学经典理论“戴尔经验之塔”告诉大家:世界的信息度、虚拟化、网络化水平越强,就越需要重视实地检测、社会实践、实践科学、考察访问等现实情况,这些将会是学生未来研究抽象信息且学习理论知识不能忘记的基础。现在的校园学习课程与教育方式已然严重和实际脱离,和自然环境脱离,和孩子未来无法避免的社会脱离。所以,现在必须改变这样与现实脱节教学信息化,急切需求中小学信息操作实验室,研究信息科学和文化知识在实际学习和困难解决阶段里高效整理的方法。

老师该在平时活动和实践课程里制造课题,指引学生研究信息技术,和同伴在合作交流里培养感情,可以让学生的认识和情趣得以提升。新教学变革需要老师把科目学习课程和社会实际或大自然相融合。

(二)制作契合教学变革需要的中小学信息科学新课程,显示培育学生信息素质和信息时代学生的价值观念

制造契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中小学信息科学课程是现在中小学教学信息化里的重点,是培育孩子信息素质和信息时代公民的首要表现和重要方法。信息科学课程会把信息科学确定成方便生活和获取知识的途径,好好利用信息科学提高学习质量的特点。这样思想理念引导中的教学信息化才有可能在国际信息化教学里发挥优势。

信息课程创建需以培育信息时代民众要求的人文素质、信息知识和运用信息科学帮助实际探索的水平做目的,引领学生在运用信息科学和获取知识、进行信息利用的阶段上,获取信息利用和分配、信息利用和分享水平,加强学生信息处理、消息分辨和消息评判的的概念,利用信息科学和人文知识的结合,让信息科学融合进学生的思想、行为、学习,输出到学生以后的生活学习之中。

浅析中小学财务管理信息化 篇7

财务管理信息化指的是通过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 财务人员对单位组织的流程进行再造, 建立起与之相配合的财务组织结构模式, 积极地挖掘财务资源的信息潜力, 充分开发财务信息资源, 不断提高财务活动的效益, 从而更好地进行财务活动, 妥善处理好财务关系, 实现组织权益最大化这一终极财务目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越来越多的单位组织在财务管理中使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财务管理信息化成为了领导者获取价值信息的主要途径, 它不仅能够增强中小学的竞争能力, 还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提升会计电算化的地位, 增强会计管理的决策力是实现学校管理信息化的根本措施。

二、现今中小学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概况以及存在的不足

1. 中小学校对信息化认识不足, 忽视信息化的建设

在中小学校里, 有部分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对信息化有错误的认识, 认为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降低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 提高其劳动效率, 加快信息输出的频率, 而忽视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单位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财务管理信息化缺乏制度理论的支持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化的重要性。但财务管理信息化还是会计发展的新兴事物, 现代信息技术为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但是在运用中, 财务管理信息化也有很多问题仍需要财务人员不断摸索和改进。从外部环境来说, 与之相关的政策法规也远远不够完善, 缺乏能够确保财务信息工作安全和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法律制度。

3. 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技术支持和安全环境有待完善

因为学校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会让学校处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网络环境中, 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易泄密, 会计信息系统易受到攻击, 这些风险将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由于会计数据用电子符号代替了, 磁介质也代替了纸介质, 这些数据的保存相对传统数据对环境和技术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会计档案的安全性方面存在很大风险。

4. 财务管理人员业务能力有限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建立在网络会计基础之上的, 因为网络会计是网络和会计两者相结合的产物, 所以也提高了对财务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 不仅需要他们具备基本的会计业务技能以及管理的能力, 还要求他们精通网络知识、计算机基本的维护应用技能。这种复合型的人才是比较匮乏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又将随之提高, 而现实中人才供不应求, 这又将制约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三、推进中小学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议

中小学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但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基础薄弱, 还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 因此在现实操作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本文针对中小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1. 从理论上对财务管理信息化有正确的认识

要正确地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单位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时代, 谁能迅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且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 谁就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这就要求中小学注重利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改善经营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 加快推进学校的全面管理信息化进程。必须对会计信息化保持正确的理解和足够的重视度, 充分发挥当今财务软件的作用, 让会计信息系统给学校管理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实施的过程中要对学校员工进行管理信息化相关的培训, 培养出自己的人才。

2. 确立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地位, 健全网络财务

要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理念。中小学的财务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 因为它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准确性的特点, 因此一直都是管理者进行治理和控制, 配置相关资源的重要途径。要加快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就必须以财务管理信息化为核心, 建立以控制资金流为重点的相关管理理念。在学校的管理中, 只有切实抓好学校的财务管理, 加强对资金的监控, 才能提高整个学校的管理水平。实现学校管理信息化一定要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作为核心和切入点, 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从而强化财务管理和资金监控, 不仅可以加强管理制度的约束, 防范资金的风险, 还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 避免了统计数据和财务信息的失真。

3. 培养学校的信息化人员, 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素质

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相关培训, 不断地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素质, 提升他们的管理理念。熟练地掌握财务技能是充分发挥系统作用的关键, 从广义上说, 财务人员是集中统一的会计核算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范他们的操作并且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是确保财务管理系统顺利运行, 发挥管理系统作用的重要前提。加强人员培训, 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使其能尽快地掌握系统的操作技能并主动地适应管理工作方法的改变, 是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的任务之一。尤其是建立起一套和财务管理信息化相配合的工作制度以及激励机制更是迫在眉睫, 只有切实地抓好这几方面的相关工作,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才能有效进行。信息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人才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并且是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成功之本, 所以要把人才培养放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位置。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信息时代的产物, 更是每个单位在现实的管理工作中都要面临的课题, 作为一个新兴事物, 财务管理信息化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人员和制度上的各种缺陷, 但它的核心地位是无法改变的, 中小学只有更新观念, 加强制度建设和人员培养, 才能在信息时代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谢英亮, 谢林海, 等.系统动力学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8.

[2]李心合.知识经济与财务创新[J].会计研究, 2000 (10) .

[3]陈翔.会计信息系统的新发展——业务事件驱动[J].四川会计, 2002 (9) .

中小学基建档案信息化管理与构建 篇8

一、中小学基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内涵

从内容上看, 学校基建档案主要是记录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的相关资料, 是项目施工整个过程最为完备的信息汇总, 反映基础建设项目的真实具体情况。在当前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期, 中小学基建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更应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 基本内涵是:在基建档案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 结合学校的信息技术平台, 合理使用数据通信和大数据、云存储等先进技术, 对基建档案信息进行数据化统计分析, 实现存储与调用的信息化、自动化。

二、中小学基建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基本条件

(一) 政策层面的规章制度, 为基建档案信息化提供了指导和规范。

2003年我国颁布了《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 2005年提出了《关于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 同年又制订了《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 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从国家政策层面的这些规章制度中可以看出, 国家是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档案信息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 这就为中小学基建档案信息管理指明了发展的基本方向, 使基建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 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 为处理庞杂信息提供了有效可靠的技术支持。

近些年, 档案信息管理领域逐渐开始应用大数据管理, 这种先进的数据管理技术, 可以对大量的基建档案信息进行快速整理、筛选、分析, 并形成相应的数据库。对于基建档案信息资料中的图形、图表、照片等处理也非常高效, 存储结构不断优化, 可以实现档案信息的及时调阅和查询。在未来基建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 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一定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庞杂的档案信息处理提供有效可靠的技术支持。

(三) 档案管理逐渐标准化, 中小学相关软硬件设

施不断完善, 这是实现基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条件。随着档案管理日渐朝着更加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学校基建档案的管理标准、统计分析标准、查询调阅标准也不断规范, 这使得档案利用的效率得到很大程度提升。

三、中小学基建档案信息化管理构建的基本路径

(一) 注重及时收集工程项目的过程性材料。

中小学基建档案的时效性很强, 有些资料具有隐蔽性, 有些资料甚至稍纵即逝, 如质量监督的过程资料等, 所以档案管理人员要和现场施工人员、监管人员相互配合, 要和相关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协商合作, 充分利用他们手中的一线工程资料, 及时采集并保存相关过程性材料, 提高项目资料收集的真实性、有效性。

(二) 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标准平台。

规范的数据标准平台, 可以有效地提高基建档案信息管理效率, 充分发挥数字化信息统计技术的优势。中小学要配备专业、统一的数据管理软件, 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平台, 及时做好数据的存储管理工作。利用计算机软件对电子图形、图像进行合理的编排, 实现分类存储的最优化。对于数据资料的上传工作, 要做到系统对数据资料能进行字符的自动识别和转化、目录的自动编制和排列、基建档案信息的自动检索和下载、文档的一体化管理等。

(三) 完善档案信息化管理责任制。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组织机构, 完善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责任制, 明确责任人, 在施工方和档案管理人员出现流动时, 要做好相关工程资料的交接, 做好资料检查、复查工作;在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交接时, 要做好系统及硬件操作的移交工作;在实现数据信息化之后, 严把档案管理权属, 明确修改权限, 同时要做好数据的日常维护和安全工作, 确保数据及时更新, 发现相应资料明显失真的, 要及时寻找原因、尽快纠正。

(四) 保障基建档案信息安全。

中小学在管理基建档案过程中, 要加大工作力度做好对一些工程招标、施工方案、采购计划等档案资料的保密工作, 这些资料事关重大, 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业主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在当前计算机、云计算、大数据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中小学基建档案的信息管理要切实按照相关保密原则进行加密, 无论是在基建档案的信息化处理时还是在后期档案的开发利用时都要做好档案管理的安全保密防护工作。

(五) 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

中小学基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构建, 最重要的环节是培养一批优秀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因此, 学校基建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 无论专职还是兼职, 不仅要了解档案知识和基建知识, 还要具备良好的信息化管理技术能力, 通过培训提升其使用和创新现代化信息管理工具的水平, 充分发挥一线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自主性。

参考文献

[1] .谢君.建设大档案, 应用大技术, 实现大服务——大数据时代下的大档案观[J].办公自动化, 2015.2

中小学信息化 篇9

一、提高认识, 明确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 经常发生教师“想不到用”信息化课程资源的现象, 这是教师信息化课程资源意识不强, 对信息化课程资源的认识不够造成的。因此, 对于教师而言, 利用一定的时间精力学习信息化课程资源的理论知识, 对信息化课程资源有一些基本认识与了解, 很有必要, 这是有效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前提。

1. 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内涵

课程资源是指可能进入课程活动, 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一切资源[1]。根据其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的不同, 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2]。可见, 信息化资源是课程资源的一种类型, 它是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以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而发展起来的新型课程资源。具体而言, 信息化课程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 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 具有课程价值的各类教学资源[3], 这里的“具有课程价值”就是指“能够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

2. 信息化课程资源的类型

从资源的使用对象和功能看, 信息化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两种。前者是为教师的教学活动 (备课、课堂演示、编制试题等) 服务, 实现一定教学功能的各类信息化内容和材料, 后者是支持学生的学习活动 (课外练习、复习、自主学习等) , 具有学习利用价值的各类信息化内容和材料。以语文为例, CSC语文电子备课系统属于信息化教学资源, 而小学语文生字辅助学习系统属于信息化学习资源。当然两者的区分不是绝对的, 例如, 教师课堂演示所用的课件也可用于学生课外复习。

按照表现形式的不同, 信息化课程资源通常可以分为数字音像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和学科教学网站三大类。

(1) 数字音像教材。数字音像教材是指以CD、VCD、DVD光盘等数字存储介质为载体的录音录像教材, 通常表现为课文朗读、课堂实录、教学录像、专家讲座等形式。例如,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朗读1-6年级全12册MP3》、苏教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录像VCD等均属此类资源。该类资源主要为教师备课上课服务。

(2) 多媒体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泛指各种能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计算机应用软件[4]。按照与课程教学内容的相关性, 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与课程内容无直接联系但可支持课程活动的, 我们称之为工具型教学软件。以语文为例, 拼音贝贝等备课辅助软件, 汉语大辞典、成语大全等字典词典软件, 小学生组词词典、反义词大全等作业辅助软件, 汉语分类词汇参考大全、汉字拼音等写作阅读辅助软件, 均属此类软件。该类软件主要用来提高课程活动的效率效果以及降低课程活动的难度。

另一类是包含特定教学内容的, 我们称之为内容型教学软件。根据内容特性的不同, 又有教科书配套软件、课件和能力专项训练软件三种类型。教科书配套教学软件是一类以课程标准和现行各种版本教科书为依据, 配合学生课堂学习或辅助教师课堂教学的软件, 一般由出版社以光盘形式发行、出售。例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学习光盘、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配套光盘等。课件则大多由中小学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利用PowerPoint、Flash等课件开发工具制作而成, 其内容范围往往为课程内容中的某一课或某一主题, 主要用于辅助教师课堂教学或学生巩固课堂知识。能力专项训练软件主要针对学科各项基本技能 (例如语文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技能) 的学习或练习而制作, 大多为网上免费软件或共享软件。例如汉字笔顺精灵软件和金晨动画学音标软件。

(3) 学科教学网站。学科教学网站是指基础教育阶段, 具有学校、教师和学科鲜明教育教学特色, 以某学科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活动为核心, 提供资源、参考、辅导和服务的网站[5,6]。根据对教学活动支持方式的不同, 学科教学网站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与学科教学内容无直接联系, 却能为学科教学活动提供服务或帮助的网站, 我们称之为工具型学科教学网站。另一类是围绕课程内容的各个方面, 例如语文课程中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基础知识、考试等, 提供资源、参考和辅导的网站, 我们称之为内容型学科教学网站。根据内容范围的不同, 内容型学科教学网站又有两种。一种是专题型的, 即专门提供课程某一方面内容资源、参考和辅导的。另一种是综合型的, 即提供两个方面及以上课程内容资源、参考和辅导的。从搜索的结果看, 专题型学科教学网站相对比较缺乏, 而综合型学科教学网站非常多, 是目前学科教学网站的主要部分。

需要指出的是, 由于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而新课程推行的时间不是很长, 所以从总体上看, 目前专门面向学生学习的学科教学网站并不多, 一般都是服务于教师教学的网站[7]。

二、重视收集, 充分挖掘已有的信息化课程资源

信息化课程资源不会自动进入教学领域, 需要人们去寻找、去收集。已有信息化课程资源的收集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的起点, 教师必须掌握收集的途径与方法, 才能充分挖掘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教师收集信息化课程资源的途径主要有两个。

1. 利用网络检索

(1) 利用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目前最常用的Web信息检索工具, 它是一类在因特网上执行信息检索的特殊网站。可供教师检索资源的搜索引擎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用搜索引擎, 例如谷歌、百度;另一种是专门用于检索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的教育搜索引擎, 例如EDUGO教育搜索 (www.edugo.cn) 、EDUSS中小学教育资源搜索 (www.eduss.org) 。

(2) 利用专业软件下载网站。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检索多媒体教学软件。专业软件下载网站是指专门提供软件下载的网站, 例如华军软件园、天空软件站、电驴资源网站等, 它们一般按照主题以层级结构的方式来组织所有资源, 其中的学科课程资源通常可以按照“下载分类→教育教学→文科/理科工具”或类似路径浏览查找。

(3) 利用专业网站的友情链接。这里的专业网站是指某个已经知道其地址的学科教学网站, 即首先进入该网站首页, 在网站的底部或通过“友情链接”栏目找到同类网站列表, 然后一一浏览。

2. 平时积累

平时积累是指教师平时要做有心人, 善于积累接触到的各种信息化课程资源。平时积累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及时备份。例如拿到教科书配套光盘等数字化音像教材或学校购买的教育软件光盘后, 要及时将其副本保存于另一存储介质上。二是勤于记录。平时在阅读报纸杂志、视听讲座、观看节目等过程中, 若获知一些有用的信息化资源信息, 应及时将其记录下来, 以备日后所用。三是善于收藏。平时在网上浏览信息或查找其他资料时, 若意外发现对教学有用的资源, 一定要将其网址收藏或下载到本地磁盘。

三、学会改创, 努力开发新的信息化课程资源

改是指改造、改进, 创是指创造、制作。由于受教科书版本、学习者特性、教学风格、环境条件等的限制, 现有的资源不能直接使用或满足需要的、现有资源很难查找到的情况是比较多的, 因此, 改造与创造是有效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所必不可少的。

改造是指根据实际情况, 对已有的信息化课程资源进行加工或重新设计, 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实际需求和特定的教学情境。改造可能是对多媒体教学素材进行裁剪、格式转换等处理, 可能是选用已有成品的一部分变成素材, 加入自己制作的新资源中, 也可能是将自己的思路与理解, 通过增删、替换、调整等融入到已有成品中, 使之更完善[8]。创造则是指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并制作原来不存在的信息化课程资源, 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改造或创造信息化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从当前师范类专业计算机辅助教学相关课程和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应用培训课程的内容体系来看[9,10], 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 需要学习以下几个方面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计算机基本操作, 利用各种工具软件处理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素材, 利用word编写教案、编制试卷, 利用PowerPoint制作授课讲稿, 利用Flash制作简单动画, 利用FrontPage制作个人教学网站。

四、精心设计, 合理运用多样的信息化课程资源

信息化课程资源最终能否发挥作用, 显现出其应有的价值, 还要看其是否得到合理、有效的运用。信息化资源可以用于教学的各个方面, 应用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需要教师不断地研究、实践和总结。

1. 用于备课

寻找素材和查阅参考资料是教师备课过程中的常事, 丰富多样的信息化资源可以大大减轻教师备课的负担, 提高备课的效率效果。利用信息化资源备课可以按以下过程进行[11]。

(1) 钻研教材, 形成教学的初步设想。在查找阅读信息化资源之前, 教师必须有自己的初步教学思路, 这是参考借鉴他人成果的前提。

(2) 全面查阅, 注重选择。用于教师备课的语文信息化资源主要来源于发行出售的各类备课光盘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备课光盘系列等) 和学科教学网站的“素材中心”、“教学设计”、“课件下载”等栏目。然而面对众多的音像素材、教案、课件等资源, 教师不应该去简单地照搬套用、全盘吸收, 而应该是借助它们开阔眼界, 启迪思维, 拓宽思路, 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加合理, 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3) 有效整合, 个性设计。在解读、分析他人成果之后, 教师应该把他人的先进教学方法、精彩亮点环节、独特教学素材等汲取过来, 然后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设想进行有效整合, 嵌入自己的设计框架之内, 为我所用。

2. 用于辅助课堂教学

信息化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主要有两种情况:

(1) 用于创设情境, 引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时, 教师播放一个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视频、动画等资料 (例如某一电视节目片断) , 或引发悬念, 或提出问题, 或让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对象有一个初步认识, 从而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2) 用于提供形象化支持, 促进理解。对于学习者尤其是低年级的学习者, 教学中的很多内容是用文字表达的, 比较抽象概括, 不易于理解;或者所描述的事物离实际生活太远, 缺乏亲身体验。在教授这些内容时, 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形象化的信息化资源辅助讲解。例如, 将成语故事Flash动画引入成语教学中, 学生学习起来不但容易, 而且有趣, 效果又好。

3. 用于练习与评价

练习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两项重要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光盘和因特网获取各类复习试题、练习资料和考试竞赛模拟试卷, 拓宽作业与命题的取材范围, 改变过去习题试题形式单调、内容枯燥的情况, 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和兴趣, 从而提高练习评价的效果。

4. 用于学生课外学习

课程学习光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课外的补充。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多媒体、交互性等特点使得它比其他课程资源更富有吸引力, 学生更喜欢使用。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 利用一些与学校课堂学习内容紧密结合的信息化学习资源, 例如, 教科书配套学习软件、教师课件、同步讲解与测试等, 作为对课本和任课教师的补充或强化, 在课外继续学习课堂内容。也可以利用各种专用软件和学科教学网站上的专题资料, 作为对学校课堂学习的扩展与延伸, 拓宽学习内容的范围, 提升综合素养。

5. 用于探究式学习

中小学各科课程标准均倡导自主学习的理念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强调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而信息化资源在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支持探究活动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在课程教学中, 教师可以选择那些较为复杂或需要进行较高认知加工的学习任务, 例如, 语文课程中的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等, 按照WebQuest、MinQuest、Bib6等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探究模式, 组织学生开展基于信息化资源的探究式学习。

总之, 信息化课程资源在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教学方式变革、创设自主探究学习情境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能够在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小学校和教师应积极利用。

参考文献

[1]范兆雄.课程资源系统分析.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39 (3) :101-105.

[2]徐继存, 等.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学科教育, 2002 (2) :1-5.

[3]康长运.新课程与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B/OL].http://www.jledu.com.cn/xxjsjyzx/dqxxhjygz/gjyth/7.ppt.

[4]戴仁俊.影响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2, 8 (1) :23-27.

[5]赵航涛.建立学科教学网站的探讨.中国远程教育, 2004 (3上) :61-65.

[6]钟和军.“学科网站”分类及有效建设之路[DB/OL].http://public.bdfzgz.net/teacher/zhonghejun/xueke/UploadFiles/2006521105228652.doc.

[7]梁锦明.中国语文教育网站分析.信息技术教育, 2004 (6) :64-65.

[8]杨改学.解读信息化教育资源.电化教育研究, 2009 (30) :12-14.

[9]李慧桂.台州学院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信息化教学软件》授课讲稿[DB/OL].http://www.jsj.tzc.edu.cn/teacher/lhg.

[10]李凤来.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职前培训课程《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教学大纲[DB/OL].http://www.tjnu.edu.cn/jshjyc/xxjs/manage/f2.doc.

中小学信息化 篇10

●学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 缺乏科学管理, 设备利用率低

现代化教学设备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更新换代很快, 如计算机、投影机、网络设备等一般更换周期在三到四年左右。如果在这段时期内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就会造成很大的浪费。据调查, 中小学里的计算机、投影机、校园网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利用率普遍不到10%, 因此需要科学的管理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2. 软件资源缺乏, 信息化管理滞后

软件系统必须要有硬件系统的支持, 而离开了软件, 硬件则一文不值, 因此软件与硬件是相辅相成的。比如我校的现代化教育设施在我市各中小学中是一流的, 绝不比任何一所学校差, 但软件资源的建设与先进学校相比相差甚远, 软件资源的建设严重阻碍我校的信息化建设。

3.学校主管领导欠缺专业知识, 信息化建设难以落实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要实现无纸化办公, 要重视学科网站建设以及开发各类教育教学管理平台。虽然一些学校主管领导具有信息化建设的意识, 但如果欠缺专业知识或对信息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够, 没有很好地制定计划的实施目标与措施, 信息化建设定会因计划没有得到有效落实而受影响。

4.师资力量不足, 信息技术人员欠缺积极主动的态度

作为信息技术专业人员, 学校信息化建设应该说责无旁贷, 但学校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一般很少提及学校信息化建设地问题, 一方面由于学校主管领导没很好地把他们调动起来;另一方面, 他们深知信息化建设的艰巨性, 欠缺积极主动的态度。

●学校信息化建设策略

1.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学校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与更新的集中体现。

(1) 成立以主管校长为组长, 主管主任为副组长, 电教组长、信息技术教研组长和各部门 (科组) 信息员为成员的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 全面领导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

(2) 成立学校信息化建设中心研究组, 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研究、开发、应用、指导工作。

(3) 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年度规划, 确立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以及落实措施。

(4) 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中心研究组的管理制度及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激励机制。

2.创新思想, 加快信息化建设

学校管理者应具有新思想, 有超前发展意识, 领会国家教育政策, 掌握最新信息, 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和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必要性以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学校要立足本校实际, 顺应时势, 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 有所作为;要创造条件引导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 掌握科学手段, 借鉴先进教学经验, 从而使他们与学校同步超前发展;要教育学生全面学习信息技术, 正确使用计算机, 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 了解信息技术文化, 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 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要在全社会进一步普及信息技术知识, 求得学生、家长及社会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注和支持。

3. 合理规划, 重视软硬件建设

学校要有自己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在坚持进行硬件建设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软件建设, 即“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办公用计算机、教学用多媒体 (计算机) 教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电教室、教师电脑备课室、校园网络、“校校通”工程等等, 应本着超前、够用、能升级原则, 从无到有, 从有到好, 逐步发展的原则。

4. 加强管理, 注重实效

学校逐步实施自己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规划, 同时, 制定必要的操作规程与管理制度, 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管理, 充分使用, 注重实效。计算机作为日常生活、管理及教学科研工具, 其功能强大, 应用范围无与伦比。因此, 信息化建设就要确立为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及教育科研服务的观念。

5. 重视培养德才兼备的教学人员与维护人才

我们身处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 要保证能够随时采集有关教学的有用信息, 设备正常运转及教学全面进行, 管理人员、教学人员、操作人员、维护人员都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计算机文化修养, 丰富的专业知识, 较高的创新能力以及娴熟的操作技术, 精湛的维护技艺, 这样才能完成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 落实学校信息化建设。

6. 加强宣传和培训, 提高办公信息化程度

积极推进学校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步伐, 逐步实现办公业务电子化、自动化和网络化, 提高教学、科研、思想政治工作、行政管理和决策方面的质量和效率, 进一步开发学校信息资源, 建立和完善信息管理制度。

●结束语

中小学信息化 篇11

一、因地制宜,合理配置本校资源

目前,为了便于多媒体教学或电子备课等,许多学校购买了高性能的计算机,而且还添置了更多相关配套设备,比如,投影机、扫描仪、打印机等,用不了多久,几乎每所学校都会变成一个拥有相当数量各种现代教育设备的集合地,如果不斤斤计较其中的投入产出,造成的整体浪费将是惊人的。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育教学,不需要大量太高配置或优异性能的现代化设备。为此,我们可以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1.根据岗位合理配置设备

学校用于各项工作的现代化设备很多,应该考虑不同岗位的实际需要。比如,为教师配置办公用计算机时,即使学校有条件,也不必一开始就让每位老师人手一台计算机,这会造成设备闲置(教师主要时间是在教室上课,在办公室使用计算机的时间肯定会有交叉),而且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相差很大,会造成设备不同程度的浪费。

2.多选择、分层次,分步配置设备

学校购置设备在考虑配置的同时还要考虑数量。比如,学校计算机房,如果是高配置的机器,只能满足两人共用一台机器,不如配置略低一些,而能让学生达到一人一机,这样对于学生学习更有实际意义,也更能提高效率。

像计算机这样的高科技产品,更新速度很快,学校不可能紧跟潮流。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采用不同品牌的设备,这样能更好地进行比较,为下一步设备升级提供一手资料。此外,分层次地配备,不搞攀比,不一哄而上,也是一项重要原则。

二、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1.更新观念,提高信息素养

在信息社会中,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信息和网络积极认同,深入了解且有良好的悟性,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管理、运用,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在教学中营造浓郁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氛围,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2.注重学习,提高信息教育化水平

勤上机,多交流。学习计算机不同于其他知识的学习,操作性强,多上机对掌握电脑知识很有帮助。对学科教师来说,学计算机是掌握一种应用、操作技能,仅看书或看教学光盘是不够的。一些看似简单的操作,别人点几下鼠标就实现了,自己去试,往往是千呼万唤始不出。计算机已不再被看成开发智力的工具,学计算机不必苦思冥想、闭门造车,更不可钻牛角尖,应不懂就问。正所谓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有的放矢,学以致用。学习中,要注意软件的“二八现象”,即20%的功能足可供80%的人使用,而80%的功能是为20%的高级应用人员和专业人员设计的。不必什么都学全、学精、学透。学习时最好是带着任务来学习,用什么学什么,用多少学多少,日积月累自然会学到很多的知识。

3.正确的教育理念

计算机是工具,课程设计要体现工具性思想。怎样有效地使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呢?我们应该力求每一节课都是以其他学科为背景,以学科知识的扩充及问题的解决为依托,实现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提高。一句话:每一节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的不再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而是要让学生提高利用工具的能力。仅仅意识到计算机课必须服务于其他学科不够,一定要大力在课堂上实施,实施的过程就是技术应用的过程,就是学生能力提高的过程。就以一节计算机课为例:先让学生自己去各科课本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课题,教师在学生制作演示文稿的过程中,针对课题或小组给出指导意见,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在解决问题和制作的过程中,powerpoint工具中的一些功能应该用在哪和怎么用,学生就已经通过实践的过程内化成能力了。至于系统的课程设计、实施过程的评价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三、加强管理,充分应用信息装备

1.我校成立了以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为核心的教学设备管理领导队伍,从教育科研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上制定管理科研工作计划,探索课题研究中近期计划、内容、方法等。

2.学校还成立了“多媒体计算机教研中心组”,由校长担任组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担任副组长,挑选部分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中、青年教师担任实验组成员参与实验。组织所有语文、数学、英语、美术、体育科教师学习更新教育观念,统一认识,加强教学实践,积极开展教学实验,在探索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上下功夫。

3.加强校内、外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认知理论和教育教学理论,开展教研活动,积极探索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4.举办多形式、多层次的教师计算机知识培训班,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上的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技巧、多媒体素材库的编辑和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几何画板的应用怎样开展课题研究等。

5.加强学习交流,积极参与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研学术研讨活动。在课堂教学上,鼓励教师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手段上课,探索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

6.开设多媒体教学公开周活动,教师大胆地进行教学尝试和实践,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及其成果列入教师的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水平。

7.要求教师及时进行实验研究的专题总结,并不断上升为教育理论。

中小学信息化 篇12

一、文献基本情况

本文以中国知网 (CNKI) 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基础, 对现有的研究从时间分布和下载、引用情况两个方面进行了梳理。

(一) 时间分布

在中国知网 (CNKI) 的学术期刊、硕博学位论文以及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 采用高级检索, 以“信息化教学能力+中小学教师”为主题关键词进行模糊检索, 检索范围从2001年至2013年10月31日, 得到相关论文有491篇, 学术趋势图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看出, 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总体上来看呈上升趋势, 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 使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并开始投入研究;2005年教育部启动并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再次走入研究者的视线, 2006年相关研究文献迅速增多, 以后的增长有所缓慢; 2010年提出“加快信息化教学进程”,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再次成为研究者的研究热点。由此可看出, 国家的重大举措和出台的相关文件对该领域的研究有着较大的影响。

(二) 文章引用率、下载率

在原有的491篇文献中, 去掉不相关文章180篇, 剩余311篇作为研究样本 , 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在表1中可看出, 在311篇研究样本中, 下载次数在100次以上的有211篇, 占样本总数的67.8%, 说明关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得到了研究者的广大关注。从引用情况来看, 未被引用的文献有140篇, 大约占样本总数的45.0%;引用超过十次的只有16篇, 占总数的5.1%, 说明研究者之间缺少深入的对话, 在研究上没有达成共识。

二、现有研究进展

从2000年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提出至今, 国内研究者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由检索到的文献来看, 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信息化教学能力概念的界定、现状与影响因素以及发展与提升策略三个方面。

(一) 信息化教学能力概念的界定

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界定, 是研究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逻辑起点, 在检索文献时, 发现涉及信息化教学能力内涵的文献很少, 多数的研究是在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基础上进行的。

信息化教学能力, 马若明认为是指教学人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 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 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能力 (马若明, 2005) ;王卫军认为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利用信息资源, 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综合能力 (王卫军, 2009) 。

关于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的研究, 研究者达成的共识是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 由多个“子能力”构成。顾小清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基本信息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理念/职业道德/伦理及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顾小清, 2004) ;李芒将信息化教学能力分为八个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预测能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链接”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适应新授课方式的能力、协作性教学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综合评价的能力 (李芒, 2002) ;还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这里不再赘述。在能力结构的研究上, 虽然没有统一的说法, 但大多数研究者都提到了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以及研究创新能力。

(二)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与影 响因素

1.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

研究者在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进行研究时, 多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针对某一地区进行了研究, 虽然研究的样本有所不同, 但总体来看, 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信息化教学的意识和态度、基本信息技术技能以及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 (付丽萍, 2009) (樊文芳, 2010) (赵兵川, 2012) , 具体如下。

第一, 信息化教学的意识和态度。总体来看, 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有着积极的认识, 愿意花费额外的时间学习信息技术。但学校在信息化环境的构建上, 硬件配备不够完善, 学校领导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引导作用不足, 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意识没有得到肯定与支持。

第二, 基本信息技术技能方面。大多数教师已经掌握了基本办公软件的使用, 会利用网络检索教学课件, 但在二次加工以及设计、开发软件的应用等方面还比较欠缺;对课件的使用停留在演示层面, 不能与课程进行良好的整合。

第三, 信息化教学设计及实施方面。信息社会的发展, 使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涌入到传统的教学课堂, 教学的内容和手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目前, 国内的中小学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方面普遍较低, 信息化教学的实施能力更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薄弱环节。

2.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

近几年, 研究者在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时, 发现当前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其原因是比较复杂的, 研究者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了分析, 概括而言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因素。

宏观因素是指国家政策上的支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世界各国都加紧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步伐。我国教育部针对基础教育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出台了一系列的重大举措, 然而在政策保障、激励机制以及经费的投入等方面, 与西方一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中观因素是指学校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支持作用。刘瑞儒在分析制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的因素时, 指出各校没有制定出明确的教师信息技能教育培训长远规划, 其中, 他重点提到了学校领导观念的滞后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主要障碍。[1]学校在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构建、教学资金的投入以及政策的制定等方面的举措, 是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外在动力, 影响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和态度。

微观因素是指教师本身的内在因素, 包括教师的学历、信息化教学的意识和态度等方面。教师的学历偏低、知识有限以及年龄较大等因素对教师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有着一定的影响 (赵兵川, 2012) 。

(三)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 升策略

1.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 教师专业发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重要的专门研究领域。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我国学者在教师专业化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基础上, 对在信息化社会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历程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阶段理论, 比较成熟的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四阶段说”。郭炯认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经过四个阶段:迷茫阶段、适应阶段、发展阶段、创新阶段;[2]王卫军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的发展出发, 提出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阶段, 包括关注应用期、学习模仿期、迁移融合期、智慧创造期。[3]

另一种是“六阶段说”。郭绍青认为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系统性的过程, 包括六个阶段:迷茫阶段、准备阶段、模仿阶段、积累发展阶段、熟练阶段、创新阶段。[4]

虽然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阶段的研究有不同的说法, 但总体来看都是在描述一个从不会到会, 从简单应用到复杂整合, 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发展历程。

2.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

多年来, 国内学者对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 在提升策略方面更是提出了大量的建议, 概括而言, 主要从宏观策略、中观策略两方面进行了研究。

宏观策略是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 主要是国家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状况。付丽萍、张军征从绩效技术的角度考虑, 认为要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必须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即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学与应试的关系, 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资金的投入。[5]

中观策略是指学校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提供的支持。目前, 研究较多的是通过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的学者针对当前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 比如:刘瑞儒认为要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要尽量把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结合起来, 实行全员培训, 尤其要重视对学校领导的培训;也有的学者认为改变当前的培训模式, 可以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比如:黄纯国提出可以利用混合学习模式的优势来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三、问题及建议

从2000年信息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后,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成为研究者的研究热点, 在信息化教学能力概念的界定、现状与影响因素以及发展和提升策略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 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分析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参考建议。

(一) 概念的界定研究上的问题与建议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概念的界定, 虽已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 但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 还没有得到一个统一认可的定义。在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研究上, 涉及的相关文献较少, 在能力结构的研究上, 达成的共识是信息化教学能力由若干个“子能力”构成, 这些“子能力”的得出, 多是在文献中进行提取来的, 缺少实践性验证的过程, 而以后的研究都是在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 因此, 建议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概念以及其能力结构进行专门的研究, 为以后研究的深入打下基础。

(二) 现状研究上的问题与建议

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研究, 研究者普遍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薄弱环节, 在影响因素上, 也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在研究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时, 由于农村地区在经济上的落后, 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区域, 所以, 多数的研究是以农村地区为研究样本的;但我们知道国家提倡的是城乡均衡发展, 所以, 建议将城乡之间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差异纳入到研究中, 利用城市带动农村的方法, 实现城乡间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的均衡发展。

(三) 发展与提高策略研究上的问题与建议

在研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时, 研究者从宏观和中观两方面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 提出了很多的建议, 其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方面。

第一, 研究者已经认识到学校领导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也有研究者提出了在信息技术培训中, 要重视对学校领导的培训 (刘瑞儒, 2004) 。然而, 查阅我国关于学校领导在信息化教学中的领导力作用的文章, 发现目前的研究较多集中于理论层面, 实践研究很少。中小学校领导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中起着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作用, 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外在动力, 因此, 建议对中小学校领导的信息化领导里进行实践性的研究, 提高中小学校领导在信息化教学中的领导力作用。

第二, 在信息技术培训方面, 现有的培训都是教师进行整体培训, 在教师学科间的差异性方面比较欠缺考虑, 教师培训后在具体学科的应用中, 不能与学科进行良好的整合, 所以, 建议将学科间的差异性考虑到教师培训中。

参考文献

[1]刘瑞儒.欠发达地区高校教师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 2004, (7) :108-109.

[2]郭炯.农村远程教育快速进入应用发展期的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6, (12) :41-45.

[3]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5.

[4]郭绍青, 王珠珠, 陈美玲.农村远程教育中教师能力水平与学校应用发展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7, (11) :27-31.

[5]付丽萍, 张军征.基于绩效观点的山西省农村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9, (14) :22.

[6]郭绍青.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的个案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 2009, (6) :58-80.

[7]闫英琪, 黄兰芳, 景丽, 郑伯荣.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内容框架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9.

[8]郑小军, 杨满福, 李红, 冼伟铨.基于Web2.0的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整合培训模式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

上一篇:并购策略下一篇:广西桂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