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思维法

2024-10-25

立体思维法(精选10篇)

立体思维法 篇1

阅读教学是教师领着学生同文本、同编者进行对话的过程, 其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教师以教材为蓝本, 带着学生走进文本, 进行精读、理解, 从揣摩词意到感悟感情色彩, 从用语的准确表达到领悟文章的中心, 老师们可谓不遗余力, 鞠躬尽瘁。然而, 日复一日重复着的线性精读, 使得孩子们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形成较为缓慢, 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并未得到明显的提高。仍有相当多的学生谈“阅读”而色变, 阅读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每每考试, 阅读失分率较高, 更有甚者, 部分学生对灵动的阅读产生了厌倦情绪。究其原因, 便是我们的线性阅读忽视了思维的立体结构, 使得知识零散不成体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 我们大脑在思考问题的时候, 总是先从一个或者几个点出发, 展开联想, 想到很多很多的点, 再把这些点连接起来, 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思维导图学习法正是建立在这种立体思维结构的基础上, 它能够帮助孩子将零散的阅读积累信息进行归类加工, 找出知识点间的密切联系, 构建起立体的网状阅读知识体系, 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1 什么是思维导图学习法

思维导图的创始人为东尼·博赞 (Tony Buzan) , 又叫心智图, 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 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 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 把各级主题的关系, 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 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 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 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 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在我们的记忆中, 输入大脑系统的各类信息并不是杂乱堆放的, 而是以网络的形式来储存的。它们总是以某种规则、现象、类别、相似性等进行归类, 我们的记忆系统就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索引系统。当我们从记忆系统中提取相关信息时, 通过记忆网络分支上不断扩散而实现的, 心理学上称为重整性记忆。比如你拿到一张老照片, 你一边看, 一边浮想联翩。那是你7岁上学时拍摄的照片, 看着这张照片, 许多似乎已经忘记的往事一件接着一件像潮水一般涌入你的脑海。接着, 背过的书包、吃过的点心、读过的课外书、街旁的小店等等, 都可能使人想起许多当时的往事。在整个记忆重整过程中, 记忆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被激活后又作为“线索”去激活另一个节点, 这样, 整个记忆系统就可能在一个节点的回忆基础上得到重整。思维导图学习法, 正是基于记忆重整而提出的。它通过一个个的关键词节点, 去找寻构建记忆网络的某种规则、现象、类别、相似性等关系, 通过联想和对比, 将各知识要点进行有效整合, 以高效积累, 快速运用, 提高学习效率。

2 借助思维导图, 建立阅读要点体系

阅读要点体系宠杂, 有表达, 有体裁, 有修辞, 有构文方法;既要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 还要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不但要从字词入手去理解其含义, 还要从段、从篇章的角度去领会其结构……一会儿比喻, 一会儿说明文, 一会儿又总分总结构, 这么多繁杂的阅读要点零乱地充斥着孩子的头脑, 既不便于理解识记, 又不利于综合运用, 反而不断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故此, 利用思维导图, 建立起阅读要点体系, 在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上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阅读体系的建立, 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建立阅读要点体系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 进行合理规划。比如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 咱们重点帮助孩子完成句子体系的建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有意渗透思维体系的知识, 将句子要点体系深入孩子的心中, 当看到一个句子, 他们的思维马上就从句型、四要素、构句方式及标点符号等方面想开去, 接着一级一级地往下联想, 将整个句子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有效的连接。到了中年级重在完善段落知识要点的建构;高年级时, 以篇章阅读要点体系的建构为主, 学生头脑中的阅读知识体系完成建立, 它以阅读文本为中心, 下分为字、词、句子、段落、篇章等节点, 各节点下又分众多的二级节点, 如此逐级细分, 孩子头脑中阅读知识要点就如同一张网络, 将所有的阅读知识进行了有效连接。

利用思维导图, 建立起阅读要点体系, 是整个思维导图学习法的基础, 是构建立体阅读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当孩子们建立起了阅读要点体系, 他们才能独立地利用阅读要点知识去分析、概括文本, 促使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从而真正形成独立阅读能力。

3 借助思维导图, 构建文本内容体系

文本内容的理解, 是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本内容, 散落在篇篇阅读材料的字里行间, 当我们带着学生走进阅读文本时, 阅读知识便进入咱们的记忆系统之中。有的信息转化成长时记忆存储起来, 有的杂乱章地堆积在记忆系统之中, 有的却一瞬即逝。

心理学研究表明, 编码缺失是人遗忘的重要形式。我们每天都上下楼梯, 但却没几人能够说出到三楼要走多少级台阶;每天都在校园里走动, 却很少有人能够说出人行道上有多少棵树木。这种种现象都是因为我们没有对这些事物进行刻意的编码, 虽每天不停地输入进我们的记忆, 但却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其忘记。同样的道理, 当每天阅读所得的知识点零乱地进入我们的头脑时, 如果不进行有效编码, 就很难进入长时记忆之中, 在需要相关信息时也就无法提取了。

利用思维导图学习法, 将文本信息进行有效地编码, 输入记忆系统的信息快速而系统地转化成长时记忆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下面以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六单元23课《古诗两首》为例, 进行细细解说。

思维导图, 将两首诗歌的知识点进行了网状编码连接, 能更好地转化为长时记忆, 存储于孩子的心中, 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4 借助思维导图, 理清群文关系体系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 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简单地讲, 群文阅读, 就是把一组文章, 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 指导学生阅读, 并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 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群文阅读就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 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 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

借助思维导图法, 进行群文阅读, 就是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 通过对比、联想, 找准一组文章具体的组合方式, 从而变线性阅读为立体网状阅读。如上面介绍的《古诗两首》中, 由这两首送别诗咱们可以联想到另外两首学过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 于是运用先前的方法进行对比, 这两首诗的送别方式又不相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是目送好友离开;而《送元二使安西》中,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则是以酒相送。通过思维导图, 把这一组送别诗歌进行了网状连接, 当孩子想起一首时, 其他几首诗便从记忆库中提取了出来, 从而拓宽思维的广度。

又如, 狐狸一直以狡猾著称, 然而如果只是单纯这样理解, 那孩子们对狐狸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为此, 我们以“狐狸的形象”为中心, 进行思维导图设计, 增设《狐狸分奶酪》《狐狸和马》《狐狸孵蛋》《瞎眼狐清窝》和《衷情的小狐狸》等一组故事, 通过阅读, 同是狐狸, 却有着不同形象。有的狡猾自私, 有的聪明机智, 乐于助人, 有的充满父爱, 有的宁愿饿死, 也要孩子成才……

借助思维导图学习法, 顺利理清群文的关系, 变线性阅读为网状群文阅读, 变精读为泛读, 快速有效地理清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联系, 使阅读的知识点更为全面丰富, 形象更为生动具体。

思维导图学习法, 从思维的角度, 为阅读编织起一张立体的感知网, 将零散的知识进行有效的链接、编码, 快速地输入我们的记忆系统之中, 随着一个节点打开另一个节点, 孩子的思维不断拓展、不断归并, 将一篇篇彼此独立的线性文章进行有效整合, 建立起立体阅读网络, 能快速高效地提升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摘要:在“语用”阅读教学下,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本文提出在线性精读的基础上, 利用思维导图学习方法, 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阅读要点知识体系、文本内容知识体系和群文关系体系, 以此来构建起学生立体的阅读网络, 以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关键词:思维导图,立体阅读,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晓鹏.中学生思维导图学习法[M].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4.

[2]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数字立体构成教学思维的探讨 篇2

关键词:数字立体构成;设计;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5-0053-03

在三维的空间环境中,我们所看见到的物体千姿百态:有的沉稳敦厚,有的尖锐锋利,有的雄伟宏大,有的精致小巧,有的光滑炫耀,有的质朴亲切……人们对不同物体的视觉感受随着形态的不同而改变,作为设计师,如何把握空间造型的艺术规律,如何熟悉这些独特的造型语言,必须从研究立体构成开始。最先提出构成教育的是上个世纪初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1919-1931年),如伊顿、康定斯基、克利等教师关于构成教育的积极探索,逐步奠定了构成教育的基础思想,其精神内涵至今还影响了当今世界的设计教育。

近现代设计教育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构成教育是一切设计教育的根本,任何忽视构成教育的结果必然是舍本逐末的短视行为,对有限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时间造成了巨大浪费;只有端正学习方法,科学组织教学实践,脚踏实地地研究造型艺术,从物质形态的本质规律开始,研究立体的形态的艺术特征、组合方式和设计方法,才能为成为一名出色的设计师奠定基础。

一、立体构成教学的基础地位

在开展设计教育的大中专院校,甚至在研究生院,都把立体构成作为一门学习和研究造型艺术的基础学科。目前,有的院校把立体构成作为基础造型课之一,称之为三大构成教育;有的院校直接设置成造型艺术创作课,用雕塑或陶艺课程取而代之;还有的院校通过大量的实践改革,把立体构成作为专题设计课程的一部分……但无论课程的名称或形式怎么变化,也无法改变立体构成作为设计教育的基础地位,也许课程学习时间的长短受不同专业而定,也许为了追求特色教育模式而改变其作为独立学科而存在,改革都有其合理性与不合理性,但科学组织教学以及探讨教学改革模式,必须遵循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不要在课程设置的表面层级变来变去,不要有短视行为,也不必局限在专业设计课程中。

二、传统立体构成教学的限定性因素

从各种各样的探索改革中不难看出,立体构成教育在当今设计教育中遇到了困惑。对于教师而言,受课程时间的限制,立体构成课程很难系统地讲;受专业方向的限制,该课程很难与设计课程结合起来讲。对于学生而言,由于受立体构成课程时间、材料与工艺水平的局限,构成的训练往往也不够充分,很多学生进入高年级时,普遍觉得以前所学的立体构成课程没有什么用,对专业设计的帮助不大,反倒觉得学构成浪费了很多时间。其困惑的结症所在有几个方面:

(1)课程时间太短。一般来说,课堂时间加上业余时间累计不会超过四周,而做立体构成就象完成雕塑一样,缓慢而缺乏系统性,学生缺乏大量的练习训练,造型规律的系统认知就很困难,教学目的达不到,课程教学变成了走马观花。

(2)材料成本局限。从某种意义上说,材料成本甚至阻碍了立体构成教育的顺利实施,为了获得一定的构成效果,往往需要通过材料的肌理、质感来表现,立体构成作业练习所需要的材料成本,是学生在实现构思时必须考虑的。有的学生为了省事,使用卡纸做立体构成,便宜又省事,可对于造型的根本性认知全来源于这薄薄的卡片,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工艺制作困难。如果立体构成的材料选择独特一些,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工艺技术的问题,不同的材料就要使用不同的工艺完成,如选择金属就面临焊接的问题,选择实木,就必须考虑榫卯等工艺;这些工艺不易被学生快速掌握,浪费时间不说,作品的效果未必达得到预想的目的。

(4)功能性不强。立体构成作品不应该具备功能目的,它只是训练手段,不是训练的目的,这里所说的功能并不是指构成作品自身的实用价值或审美功能,功能性不强特指构成训练的实际效能不足,传统的构成教育,没能破解人与作品之间的关系,由于立体形态的三维特征就决定了它的空间特性,不断变换或限定的视角特征,不断改变的透视关系,动态下的形态变化,等等,都无法在传统构成教育中得到充分体现与思考。

图1 传统手段完成的发散构成作品

要破除立体构成教育的这些结症,必须对教育规律有根本性的认识,把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因素充分结合起来,认识到构成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构成而构成,避免把构成作品的结果当作教育目的,构成教育的阶段特征,应该充满的挑战与各种可能性,构成作品的艺术性可以不强,但作品必须体现出学生对构成规律的不断探索,从这些痕迹中寻找构成学习前进的方向,尝试各种组合与改变的可能性。

三、数字立体构成对传统教学思维的改变

教师在探讨课程改革时,要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尽可能全方面地锻炼学生的造型构成能力和观察能力。数字手段介入立体构成教学源于对构成教育改革的深入思考,如何改变教学效率,如何节约教学成本,如何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有趣,如何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构成学习对专业设计的帮助,如何在信息咨询中寻找正确的学习方向?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些问题经常困扰教师,究竟如何解决,必须寻找一个突破口。

数字立体构成教学思维的探讨

笔者经过反复的实践与对比,最终选择定位在“数字化”这个概念上,“数字化”起源于数理化,涉及比例与尺度的构成设计,其思维带有逻辑性特点,比较理性,有模式可套,构成艺术的成功表现完全可以在数理上反复实验。对“数字化”的研究转移到了计算机数码上来,原有图形的形态可以通过“bit”——比特这样的小单位来表示,操作变得更容易,可以随意修改、计算、存储、记忆、模块化、虚拟表现等,构成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建立在“Fractal”(分形)基础上的计算机图形原来这样好用,它在教学过程中兼顾了效率与效果、手动与自动、量变与质变、现实与虚拟、想象与实现、实验与实践等全新的内容,上面所提到的困惑全都迎刃而解。

“数字立体构成”的提法也许有些奇怪,很多人会觉得陌生和不解,甚至怀疑是不是为了追求某种噱头来吸引视听,更有的甚至片面抨击电脑艺术的缺点与不足,借此全盘否定数字教学改革。任何新的事物总会有一个接受与消化的过程,有反复与矛盾的思想斗争,有新陈代谢的改革阵痛,但前进的脚步却不会因为困惑而停止。至少在现阶段,全面开展这种数字化构成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受教学设备的数码多媒体化程度不高的影响,教师对于数字图形软件的掌握程度不够深,专业目标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脱节等等因素的影响还很大。另外,数字构成教育的选择性太多,随意性太大,必须给一定的限制性因素,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教学探索的本位上,让构成设计教育变成“带着镣铐的舞蹈”,并为设计教育找到正确的方向。

四、数字立体构成教学实施的基本思路

数字立体构成课程针对普通高校、高专高职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学特点,将立体构成的认知思维和设计方法贯穿于各个教学中,教学要注重整体知识的介绍与理论探索外,还要注重作业点评与作品欣赏相结合,注重理论讲解与设计实践相结合。为了更好的实践数字立体构成的课程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其学习方法:

(1)掌握一两门计算机图形设计软件是数字立体构成的基础。

对于虚拟三维物体的设计软件来说,3DMAX、AutoCAD是我们最常用的三维软件,它们容易被掌握,使用普遍,在今后的专业设计中也经常使用到。建议学生对于其基础建模部分重点学习,把软件表达作为学习构成设计最有效的工具。

(2)提升三维抽象和概括能力,把科学认知作为学习立体构成的前提条件。

自然形态在空间中的表现可谓丰富多彩,有的甚至难以辨认,造型复杂,形态模糊。学习者必须在这方面进行一定的训练,知道最基础的立体形态的概念,清醒地认识到我们面对的图形无论多么复杂,必然有其最根本的规律,在其整体或组织结构上寻找突破,努力提升概括抽象能力,为进一步形成构成化的概念性思维具有重要的帮助。

(3)对于空间构成元素的单独或综合演练,是学习立体构成的重要环节

立体空间中最基本的元素:形体(点、线、面、体)、光影、时空与人,真实的空间实际上具备六维特征,设计师认识到这一点,是空间思维成熟的表现。一般立体构成教材只做形体元素的基本训练,忽视了第四、五、六维空间的现实存在,单独或综合演练其元素构成。学生或设计师产生多纬度的空间思维能力,将极大地丰富空间形体的想象与创新能力,站在这种完全不同的视角,评析空间形态的构成艺术是最大特色,虚拟图形的可行性六维表达给立体构成教育带来新的血液。

(4)充分掌握构成的各种方法是学习立体构成的中心内容

立体构成的方法有很多,如替代法、伸缩法、旋转法、堆积法、突击破坏法、结构改变法、正负空间法等,各种方法丰富多样,富有变化,这种构成技巧很容易就演变成设计方法论的一部分,大量的训练、理解、记忆、探索是完全有必要的。一般立体构成的教材过于强调材料的多样性,如:纸、布、竹、木、玻璃、塑料、金属等,再加上工艺的多样性,如折叠、拼贴、刨削、锯锉、镶嵌、焊接等工艺,也是丰富多彩,却令教与学的人望而却步,时间、工具与能力都不允许,培养动手能力实际上很片面,也是一句空话,甚至阻碍了设计思维的培养。数字立体构成教学则完全摆脱了这种限制,在虚拟空间中实现各种可能性,包含对材料的贴图处理,彻底扭转了这种工艺式、目标式培养的错误方向。

图2 改变数字贴图技术完成的构成作品

五、有效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是数字立体课程改革的关键

受益于立体构成教育成果的主要集中在工业设计、包装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空间景观设计、三维动漫等设计领域。空间思维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今后的专业设计能力。进入高年级的学生,甚至参加工作多年的设计师,总是觉得在做设计的过程中很困惑,办法不多,思维跟不上,创新能力不足,其实这些都是构成学习不到位,或者把构成学习与专业学习相分离的表现,尤其是前面所讲的工艺式、目标式的教学改革,动作是大张旗鼓,教学投入虽然大,但设备配的再好,资源也还是紧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要提醒学生关联想象能力的重要性,一旦教师长期局限于基础教育,潜移默化之中孤立了构成教育的目标性,使构成教育脱离了原来的方向,很显然这样做是不行的,相关教师有必要关注专业领域里最新的动态,补充专业领域的更新知识,紧密结合专业方向把基础构成讲好,使得学生从一开始在设计方法上就有一个科学的起点。

立体思维法 篇3

服装立体裁剪作为“软雕塑”, 不仅具有涉及自然、社会和思维等领域的广度, 也涉及“由技入道”、由抽象到具象的精神层面的深度。而在“自然、社会、思维等领域”中, “思维”应该是设计的核心, 人的思维在一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下, 不断地变化、协调, 最终在服装上得到诠释。立体裁剪中直观地再现了服装构成各要素之间完美的比例分配, 相互从属、依存、平衡、对比的关系以及渐变、虚实、软硬、轻重、方向和交错等多种秩序形式。因此, 如何在立体裁剪设计中打破单一的思维定势, 开启创意性的思维, 从而使服装造型散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是本研究的重点所在。

1 立体裁剪中的创意思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人类社会处处是创意之地, 天天是创意之时, 人人是创意之人。”从理论上讲, 每个人都具有创意的潜能, 但是现实生活中,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作出创意设计的。正如美国教授Jane piirto所说:“可以的创意技术、策略、催化剂及激动力, 都不及天然的创造力来得有力。尽管如此, 如果我们的天性没有足够的创意能力, 但希望能更具创意性, 就必须从可以的思考及自觉来下工夫了。”这正好说明人类的创意潜能还必须通过科学的训练才能挖掘出来, 因此创新思维的训练对于从事创意设计的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Jane piirto同时也指出, 创意思维训练在许多学校都已经有明显的进展, 而且有许多课程可以运用, 他主张所有学生都应该有接受创造力训练的机会, 而老师们也能从创造力训练种获益。因此, 教师有必要在立体裁剪设计过程中运用一些具体的、实际的策略与技巧来训练学生, 以达到进行创意性思维的引导的目的。

2 几何衍生法的提出

2.1 以几何元素为视角

我们生活在一个三维立体的世界, 所感受到的一切真实的物象, 大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 小到动物植物、飞禽走兽等都呈现为丰富多彩的空间形体。任何一个物体, 如果从其“形”上来看都有其外表的面或者线条所组成的外表, 而所投影出来的图形无论是规则的或是不规则的, 都可以将其看做是几何形体。规则的具象图形如三角、方、圆等是几何学中的基本图形, 不规则的抽象形体也可根据其造型看做是上述三种基本几何形的变形或接近形态。因此, 在进行立体裁剪创意设计中, 从平面形态思维到立体造型的创造是思维中的一种巨大转变, 是从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的转化, 也就是说从平面转化到立体或是由立体再简化到平面都是一种思维的方式。它们之间运行不悖, 根据联想的源头进行一系列的变化, 从其中的任何一步进入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

2.2 由几何元素产生的思维体系

现代信息科学的高速发展, 虽然使人们熟练掌握了知识规律和法则, 但却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们的创意思维。通过运用几何图形的创意法, 可以训练人的直觉和悟性, 发掘人们在设计多种形象思维新空间, 探讨新的创意思维方法。立体裁剪是通过形体来创造服装、而服装造就形体, 因此, 立体裁剪创意设计的综合造型和立体构成一样, 也是由圆形、三角形、方形三种最基本的形态组成。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从组合到分割或从分割到组合的过程。通过对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割拆解、变化拼接组合, 进行有步骤、有规律的自由联想创意, 形成千姿百态的服装造型。

图1表达出从几何元素入手所产生的一系列的思路, 这种思路对于任何一种形状的几何形, 无论平面还是立体都适用。因为各种几何形之间存在着转换关系, 所以以哪种几何形为元素入手都可以按照图中的思路进行思维的开发。根据几何形状不断地变化, 可以将立体裁剪设计中常用的仿生、折纸、面料改造等手法融入其中, 使立体裁剪创意设计复杂变简单、具象变抽象、立体变平面、平面再转化为立体。这些方法在几何衍生法的发散下都可以相互穿插, 灵活运用。并且此表主要针对造型上进行创意思维的开发, 并未过多地涉及到面料的颜色、图案和肌理等要素, 当然这些要素对服装的整体造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 对于每一个细小的改变, 如果都把这几个要素再考虑进去加以设计的话, 那出来的创意思维应该说是巨大和惊人的, 而且最终我们也将达到“设计无法”的高级境界。

3 平面向立体转化的思维实现

根据抽象的平面图形视觉游戏形式, 可以创造一些假定的、虚拟的、多变的、动态的和自由的形态联想几何图形, 并结合立体裁剪设计手法进行假设和联想, 即将几何形进行分解, 通过重构抽象几何形, 使设计的创意空间无限伸展。用平面几何形的解构与相互组合等方式, 可以将平面几何图形经过一系列手法进行变化与演绎, 表达出或柔软、或硬朗、或简洁、或复杂的立裁设计。

3.1 平面向半立体的转化

半立体式是介于平面与立体之间的造型, 是从平面走向立体的最初阶段。它在一个相对平面的背景上进行立体化的转变, 是只有一个面的立体造型, 这种变化方法跟立体构成中的面材构成有较大的相似性。平面转化到半立体形态是两个空间两种概念的转变, 它们的转化是很微妙的。当将一张纸随意地揉皱就会产生立体的肌理形态和光影效果, 但这种半立体效果是不明显的, 若进一步处理, 可以将纸以不同方式折叠后产生出各种的形态。半立体呈现出浮雕的感觉, 造型有深沟、低洼的空间影响特点, 但不通透。利用凹凸起伏的空间变化, 表现空间的层次, 具有半立体的视觉效果。平面的纸张进行折叠, 把其中的一部分折到里面, 折叠后保留一定的角度, 造成一个深度空间, 形成半立体的状态。折叠的方式有很多种, 可以单折、重复折、反复折或多方折, 折线的轨迹有直线、折线、曲线和不规则线段等等。

3.2 不规则形态

由上述规则的基本形递推出来的几何形体都是较为规则的, 这是初步解释空间三个维度形体的概念。这些几何形虽然能产生一定的联想空间, 但仅仅是一些很规则的几何形, 而设计者需要的是与立体裁剪设计相关的, 能引发服装灵感的抽象几何形。因此, 在此基础之上, 可以对其进行一系列的变化, 如变形、破坏、组合等。通过对几何图形的解构, 即分解原有的具体的几何图形, 重新生成的抽象元素以自由移动, 正侧、平斜、倒顺的拼接、相切、相叠、相离等方式进行动态重组, 并融入一些简单的知识。经过组合后的平面图形, 已不是最初简单的正方形或三角形, 而是一种复杂不定的几何形。再对这些新的几何图形进行与服装专业相关的自由空间的联想, 便可获得引发服装创意灵感的抽象立体几何图形。正是这种复杂交叉的网状结构为我们的创意思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由任意一种几何形所展开的联想都能够开启我们思维的宝库。

4 应用设计分析

如下举例的系列作品以几何基本型中的三角形作为立体裁剪创意设计的出发点, 在此基础上运用上述的几何创意思路体系, 经过对元素的变化、排列、组合、分散和重组等手法的处理, 继而表现出不同服装的造型与风格, 如图2。按照上述几何形的思路体系, 选取的三角形的元素能做的创意设计有很多, 几乎每次小的形状上的改变到服装上都能够启发很多新的灵感, 但在实际的设计制作过程中并不是每种创意思维的方法都能够出来好的设计作品。这也证明好的创意与最终的结构并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有些创意思维的方法也许并不适合作品的表现, 因此要经过一个选择筛选乃至改变的过程。图2为几何衍生法的立体裁剪系列设计作品。

作品一:以平面三角形为基本元素, 从服装大的廓形上进行三角形的分割, 也就是通过三角形的平面排列的方式来达到造型的审美。但是此处并非指的是完全意义上的“平面”, 由于人体三维空间的存在, 需要根据人体的特点将三角形元素进行角度上的变化, 通过这些角度的变化来达到包裹人体的效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也可以理解为对某一固定款式进行三角几何形的分割设计, 而在实际的分割设计当中, 有的是标准的三角形, 有的则是根据形式美的法则或者款式造型的变化而进行的调整。

作品二:当平面的图形发生扭曲或者转角度的时候, 也是从平面转为立体的一种思路。按照这种思路, 可将三角形的两条边通过力的作用使其发生形的改变, 然后将这些改变后的形状再作空间上的排列。作品通过中心聚集的排列方式, 通过排列呈现出圆形花朵的图案。下摆处将单个的元素通过大小的改变及方向的调整, 最终根据整体造型的协调确定了最终造型。

作品三:由三个三角形的面经过特定角度的组合就是平时所常见的三棱锥形状。成形过程可以先用纸张模仿, 当一面凸起的时候另外一面必然是凹进的。这个可以当做是基本的创意元素进行设计, 也可以再在其基础上进行变化以寻求更好的设计点。例如根据上述几何元素的思路体系, 对三棱锥按照等距同心的原则对其进行凹凸的屈折处理, 曲折的宽度与屈折的次数是可以由设计者根据造型需要来决定的。利用凹凸达到的立体效果, 可以根据廓形的需要进行相应的立裁设计。

作品四:还是由基本的平面三角形入手, 但是将其与另外一个几何形圆相结合, 以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为外轮廓进行最大圆的相交。因为单一的元素形态较小, 不适于做整体的造型设计, 可以将三角形的边缘作为缝合线使其两两缝合到一起, 重叠的部分通过熨烫使其发生轻微的扭曲, 从而达到花瓣自然微张的仿生效果。因为此造型完全是由小的单元聚集而成, 所以有很强的调控性。因此在实际的立裁设计过程中, 要根据人体曲率的变化或造型设计适当地调整元素结合的角度, 从而为最终的造型服务。

5 结语

如上的“几何衍生法”是在以日常熟悉的一些简单形体为基本, 展开思维联想, 引导设计者拓展无限的创意空间。几何元素可以跟任意一种设计手法或者理念结合而产生作品, 从而体现不同设计者的理念及风格。同时实际的立裁操作手法也是不可或缺的, 只有将设计理念与实现手法巧妙地融为一体, 实现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才能设计出耳目一新的创意作品。

摘要:立体裁剪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实现过程。因此如何运用合理的方法、恰当地传递程序和思维联想的规律来调动、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向, 创造出具有新生命活力的设计作品, 是本研究的目的。现以几何元素为视角, 提出“几何衍生法”, 通过不同形态几何体或者面的变化对学生的设计思维进行引导发散, 从而推动立体裁剪设计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创意,立裁,几何,思维,课改

参考文献

[1]吴翔.设计形态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8.

[2]郎昆, 周婷.立体构成[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6.

[3]缪根生.立体构成[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8.

[4]张晓黎.从设计到设计—服装设计实践教学篇[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6.

服装设计中的立体思维研究 篇4

关键词:服装设计;立体思维;支点与造型的立方体思维;夸张与空间立体思维

服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在服装设计中运用立体思维是至关重要的。

1 支点与造型的立方体思维

支点指服装与人体相吻合的部位,是服装依附于人体上的受力点。合理、准确地使用支点是服装立体造型的重要条件。服装某些部位只有与人体形态的相应部位相吻合,方能体现其魅力。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支点对于服装造型来说尤为重要。布具有悬垂性。在服装设计中,只要给布一个支点,布就成了遮体的服装。布料的悬垂立体效果如何充分体现,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布的面积大小。布的面积越大,悬垂立体效果越明显。在进行服装设计时依赖于布的悬垂性,呈现垂坠流畅的轮廓,自然飘逸的风格。支点的移动,就成为服装穿着是否舒适的关键。支点越少,服装动感越强,反之,则相反。服装内外空间的形成和存在,往往依靠支点,同时取决于支点在人体的部位和采用的方式,服装设计中对布料的裁剪及省道的运用则是从许多支点中总结出来的。现代科技发展,悬垂性与克服悬垂性的面料具有迥然不同的要求。运用悬垂和克服悬垂这两种基本设计方法,合理地安排支点,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造型,可以展示各不相同的服饰风格。如果没有支点,也就没有空间,就无所谓造型,立体思维也就不存在。构成服装形与型不同概念和内涵,在于平面形态的组合和立体形象的创造。服装的造型注重形体的转折和扩张,以及体态的动静变化。

服装设计是综合了美术、立体空间观的表现艺术,多彩多姿的设计最能体现美的手法。因此,服装要呈现来自艺术及造型的协调。由于服装是以人体为原型,服装造型的形式,也不应脱离人体体态和形体特征,这就要求服装设计者必须时刻有“立体的思维”的系统。

2 夸张与空间立体思维

夸张也就是变形、加强和突出。夸张服装的某些部分,增加其形体和内外空间,使作品标新立异。同时,衬托显现人体的部分,构成视觉反差对比,达到丰富服装内涵和强化服饰形象美的目的。富于立体感、空间感的服装造型,多以夸张为其表现手法。现代美术家鲁道夫·安海姆阐述变形与空间时说:“眼睛对深度距离的知觉,不仅仅是通过图形的重叠进行的。具有深度层次的视觉对象,看上去往往还是变形和具有一定的体积感的”,“这就是说,变形就是指一个物体的总的形状(或部分)中的全部空间关系都发生了变化之后而得到的结果”。

服装是立体的,它体现于立体的人体上。服装可称为人体之外的软雕塑,走动的建筑。任何一个立体物的视觉概念都只能以三度媒介加以再现。就服装的立体状态而言,具有长、宽、高三个方面,称为“三度空间”。只有强调立体的三度空间,方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特殊织物,产生特别的视觉效果,让布料呈现多姿多彩的立体空间。

服装通过夸张、变形,不只是织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立体感,而且服装本身结构也是不可忽略的。特别的版型,将布料与人体做完美的结合,表现人体自然的立体曲线,创造出无限自由的设计空间。服装的空间具有一定的静态范围,更具有动态的模糊性。其突出特点为“动态空间”的深入发掘。

服装造型的形式,离不开人体,服装是附着在人体之上的具有一定空间厚度的体态。服装的内外空间,是随着人的运动而变化的。这种动的体态变化,充分体现了服装的外形特征和服装合体的特性。特别是服装的外空间,占据着体态的外围空间。不仅呈现服装的立体形态、造型而获得视觉的美感,且对体形遮掩、修饰均起到扬长避短的作用。

3 材质与构想的立体思维

从未有过一个设计师像日本服装设计大师三宅一生那样在材质上花费精力去研究其特性,擅长用线条雕塑空间,并藉此创造出具有立体感、充满想象空间的作品。不同材质的表面肌理为我们展示了全新的微观世界、为服装的面料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直观感受。例如,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纸的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然而纸的造型就是从平面到立体。通过纸的造型训练,可以开拓设计者的思维,培养其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单调的白纸经过挖、折、剪、粘接、插接等艺术处理,就产生千变万化的肌理效果。

纸的造型训练是为辅助设计服务的,掌握纸的造型的基本技法非常重要。基础训练中,要求用各种方法来表现不同的造型,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设计的展开能力。纸的造型在设计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设计过程中纸的造型已成设计所必不可少的表现手段。纸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能塑造奇异独特的服裝造型。折纸趣味,巧妙地运用在胸前、裙摆、横于腰间的装饰、帽饰,甚至整件服装,颇具趣味的动感中又不失其典雅庄重。多年来,在进行立体教学的实践中,笔者摸索了一些用纸处理、造型的方法。将折纸技巧运用在服装设计上,如同窗框层层相格的立体效果突破了以往简单的直身服变化。可以充分利用纸的可揉皱性,从而产生一种龟裂的肌理,达到预期的构想效果。

材料是构成服装设计的三大要素之一,服装的材质肌理美,是构成现代服装美的重要因素。现代整理工艺技术产生了不同肌理效应的面料。例如,表面凹凸、发泡、起皱、拉毛、水洗、石磨、桃皮效应的织物等。材料的不同造成了视触觉肌理效应的不同。要善于掌握这些不同的质感去构想,经常将多种不同的材料混合使用并塑造颇具立体感的三度空间。除此之外,亦可用金属、塑胶、非纺织品素材,去体现未来、展现变幻神奇的艺术化的立体空间。

皱褶的实验家三宅一生以无与伦比的设计智慧,在褶饰捏塑服装创作上做出了贡献,就在于他擅长利用素材本身进行多种制作处理效果,是实现“发现”的创作意图。看似朴实的材料隐藏着极佳的触感与细致的视觉表现。这些古典压皱定型材料之间的完美融合,可以将自古流传至今的传统织物应用现代科技,充分运用表面效果的皱褶处理、立体造型,展示设计师个人的哲学思想和立体思维,创造出独特而不可思议的富有立体情调的服装。

4 结论

西方设计师曾对东方人拘泥于平面尺寸不能理解,认为服装不是注意多少厘米尺寸制作完成,而应依靠对人体整个的感觉来创造。当今,现代服装设计中要求设计师对服饰理解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立体性,也就是要运用立体思维的方法。平面的思维往往使人自缚于一定尺寸的条条框框之中,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束缚了设计师的思路。而立体思维则完全是直观的形象理解,是艺术感觉对“型和空间”的敏锐观察;更需要反复观察和体味,领悟其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韵味与属性,从中启发设计灵感。合理地运用材质特性是立体思维的基本条件,它能把握完成各种复杂特殊的造型,简便准确地理解其结构,运用质料和色彩,结合三度空间美学,运用立体思维作为设计语汇,将服装以立体艺术品带给人们以截然不同的感受。那么,立体思维的方法就是体现最佳造型效果的捷径。

参考文献:

[1] 李偲.立体裁剪[M].机械工业出版社.

[2] 赵宁.论服装设计中的立体思维[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立体思维法 篇5

一、无领导小组讨论法的定义和应用领域

“无领导小组讨论法” (L e a d e r l e s s G r o u p Discussion, 简称LGD) , 是指将数名 (5-7人) 被试组成小组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 事前并不指定讨论的领导 (Leader) , 被试在讨论中可自由发挥, 评价者通过对被试在讨论中的言语、非语言行为的观察来对被试做出评价的一种测评方法。LGD方法是现代人才测评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和技术。

近些年来, LGD方法被引入到校园社团的纳新过程中来, 引起了很多大学生的关注。放眼社会, 国内很多企业, 尤其是一些著名的外资企业在校园招聘的环节中也开始引入此种面试形式。与此同时, 越来越多的专家也开始关注并研究如何将LGD方法引入目前的公务员考试当中。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在应用过程中的优缺点

无领导小组讨论广受推崇, 很多程度上是因为它改进了传统笔试和“一问一答”的面试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局限性。

传统笔试往往过于注重形式, 在笔试中拿到高分的人, 很多由于性格等原因实际并不适合企业的具体运作, 而“一问一答”的面试内容则因为问题的单一化和固定化, 越来越难以考察出被试的全面水平;同时, 鉴于笔试和“一问一答”的面试都只局限于被试是单人或者独立完成工作的形式, 不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 而且还忽略了现代招聘中一个很重要的考察要素——团队合作能力。

显然, LGD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 LGD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为招聘企业节约大量的时间;

2. 在LGD方法的小组讨论中, 不仅可以考察被试的思维

能力, 同时,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被试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在团队中适宜充当的角色;

3. 由于无领导小组讨论中使用的情景多是与考生将要

从事的工作相关的典型情景, 这种评价方法的表面效度非常高。

当然, 无领导小组面试也存在着一些缺点。由于面试过程是针对一道题展开的, 因此, 面试题的选择至关重要。在现实的面试中, 主办方在选择面试题时过于草率, 不仅不能体现无领导小组讨论的优势, 同时还会出现人员和招聘岗位不匹配这样的问题。另外, 如果面试题难度失当, 极有可能出现“地板效应”和“天花板效应”, 这些都会使评价者所能获得的信息缩小。

LGD方法还有一个显著缺点体现在团队成员相互影响的掩盖作用方面, 也就是说, 考生的评价结果对同组的其他考生有依赖作用。例如, 如果一个团队中存在一个过于强势的人, 总是在反驳别人提出的观点, 那么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就会怯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表现不出自己的水平;而如果团队中存在一个能力太强的成员也会掩盖其他成员的作用, 影响成员的信心, 从而减弱他们表达的欲望。以上两种被试, 都会使评价者所能获得的信息变少。

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 评价者在选择面试题时应先对招聘岗位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再慎重的选择或编写面试题。在人员分组时, 应注意专业、性别、性格方面的搭配问题, 尽量做到小组间差异最小。在讨论结束后, 评价者可以对那些在团队讨论中没有突出表现的个人进行适度的追问, 从而更全面的了解被试。

三、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考察点

LGD方法给了评价者多角度观察被试的机会, 以“察言、观色、测行”代替了原本的“察言”, 立体地考察被试。

在整个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过程中, 有两个考察点会贯穿始终:

1. 合作能力。

无领导小组讨论时间有限, 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小组内部的优势, 就不可能在短时间提出切实可行又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法, 也很难做到在保证效果的同时还能兼顾效率。合作能力的考察可以进一步细化成以下几点:团队氛围以及成员的发言欲望、内部的任务分配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等。

2. 竞争能力。

个人的表现在无领导小组中将会被更加放大和突出, 因为竞争者就零距离地存在在被试周围。提高个人竞争能力, 应该保证给评委留下正面的印象, 避免成为团队的边缘人物。竞争能力也可以继续细化为以下几个方面:相关的专业技能、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人际影响力、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等。

在LGD方法的现实应用中, 我们经常看到团队成员为了一个细枝末节的问题争论不休, 彼此都不愿让步, 害怕会因为自己的退让而削弱自己的作用——这种做法无疑是“丢西瓜捡芝麻”。争取个人表现的前提是小组的表现十分出色, 如果小组表现糟糕, 即使个人出色, 也无法得以体现, 这也是笔者将“合作能力”放在“竞争能力”之前的原因。

四、无领导小组讨论中的角色分工

笔者认为, 一组成功的无领导小组讨论, 可以包括以下几个角色:

1. Leader:小组的领导。虽说是无领导小组讨论, 但

是在一个小时左右的讨论过程中, 仍然需要一个人总揽大局, 归纳各方的观点, 形成最终的团队共识。小组讨论的Leader, 要适度表达自己的想法, 灵活的应用决策技巧, 善于听取成员的意见, 准确总结成员观点, 有威望, 时间观念强, 能有效带领团队。

2. Timekeeper:

计时员。时间控制在小组讨论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他能够准确贯彻Leader对于时间安排的指示, 及时有效地提醒团队成员当时的时间, 使得小组讨论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条不紊的进行。但是, 鉴于Timekeeper的工作相对简单, 在小组讨论中, Timekeeper也要注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保证自己不会因为只从事计时工作而被团队边缘化。Timekeeper的工作比较适合于那些想法不够突出, 性格比较温和的被试采用。

3. Pusher:

团队的推动者。Pusher这个角色和Leader、Timekeeper的角色有些重合, 在真正的小组讨论中, Pusher的角色往往就会由担任上面两种角色的人充当。Pusher的作用在于在有限的时间, 督促大家形成团队共识, 推动团队向下一个问题进发。不过, Pusher在推动团队前进的同时, 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态度、语气和方法, 否则, 不仅无法起到推动作用, 还会引起团队成员的反感。

4. Thinker:

提供想法的人。以上三种角色, 如果能兼顾Thinker的角色无疑将无往而不利。在团队讨论中, Thinker善于思考和观察, 能够在短时间内提出切实可行的想法并得到团队认同。Thinker可能说的话并不多, 但往往能引发组内其他成员的讨论和跟从。Thinker并不是简单的角色, 它需要被试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表达技巧, 还要有审时度势的能力和信服力。

5. Presenter:

做最后总结陈述的人。很多评价者都透露, 其实最后的陈述并非十分重要, 有内容有逻辑的Presentation不过是整个过程的锦上添花, 即使陈述做得不是十分出色, 其实也不会影响评价者对于小组整体表现的评价。但是, Presenter一般都能给评价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为他是团队中最后一个说话的人。在讨论过程中, 试图做Presenter的人要注意记录, 在做最后陈述的时候, 条理一定要清晰, 语音语调语速要适中。

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 很可能个体之间并没有明确的角色区分, 但是被试本身应明确自己充当的角色和自己适合担当的角色。并非每个通过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的人都十分优秀, 最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性格和优缺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 扬长避短。

五、无领导小组讨论中应当注意的几点

无领导小组讨论在招聘领域应用超过50年, 一些HR都对其深有感触。从他们的笔下, 我们不难看出在进行面试之前, 有几点还是相当值得我们注意的:

1.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小组虽然不是同生共死, 但在实

际讨论的过程中, 小组的水平往往会成为评价被试的重要因素。

2. 小组成员要善于分配任务, 避免太aggressive, 尽量不做“全能选手”。

在讨论过程中, 说话最多的人并不一定出色, 真正出色的是言之有物并善于团结其他成员的被试。同时, 如果在讨论环节表现出众, 该位被试可以不要再做Presenter, 以免因为锋芒毕露或者后来出错而降低评价者对自己的评价;如果在讨论过程没有提出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 则应该利用做Presentation的机会强化在评价者脑海中的印象。

3. 如果团队中出现了争抢Leader这样的情况, 一定要懂得审时度势, 适度应变。

长时间的僵持或者互不相让的争夺会将团队的气氛拖入谷底, 即使后来恢复正常, 讨论的氛围也会因为彼此之间的隔阂而变得不愉快, 这无疑是团队的致命伤。

4. 在Leader分配任务的时候, 最好不要推辞。

被试推辞任务的本意可能是担心自己的不擅长会拖累集体, 但这样, 不仅暴露了自己的缺点, 拖慢了团队的进度, 而且还会给评价者留下你逃避责任的印象。如果你真的不擅长做某项工作, 可以在Leader分配任务的时候这样说:“可能我在某某方面并不是最好的, 但既然大家信任我, 我就一定努力做到最好。”

5. 切忌针锋相对。

要懂得不要和锋芒毕露的人针锋相对, 因为在你与他针锋相对的过程中, 往往会浪费小组大量的时间, 而且容易让小组成员把你们归为同一类人, 这显然不利于在小组中树立威信和尊重。遇到锋芒毕露的人, 应该避其锋芒, 团结其他成员以推进整个任务的进程。

LGD方法往往被应用于面试的第一轮, 因此在应对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时候, 安全通过是首要目标, 给评价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是这样一个过程的赠品。太刻意地试图给评价者留下印象的人, 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不仅无法赢得小组成员的尊重, 也忽略了自己晋级的团队基础——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 小组和合作才是首要因素。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法进入中国社会, 可能只有短短20年, 在很多方法上都有待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在形式上的创新探索会成为日后发展LGD方法的重要课题。同时, 大学生作为潜在的被试, 对无领导小组讨论进行深入了解和讨论也有利于我们将来在职场招聘中更好地表现自我, 获得机会。

摘要:首先对无领导小组讨论法的定义和应用领域进行阐释和描述, 在此基础上, 结合笔者的个人经历, 进一步讨论无领导小组讨论方法在应用领域具体的考察点;归纳在典型的无领导小组中应该包含的五个角色;提炼在无领导小组讨论过程中应该给予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合作,竞争

参考文献

[1]吴敏, 田爽.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无领导小组讨论在测评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 2008, 32.[1]吴敏, 田爽.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无领导小组讨论在测评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 2008, 32.

[2]关培兰, 苏永华.“无领导小组讨论”在人员招聘中的应用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9, 2.[2]关培兰, 苏永华.“无领导小组讨论”在人员招聘中的应用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9, 2.

[3]赵瑞全.浅谈面试工作中无领导小组讨论方法的利与弊[J].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 (5) .[3]赵瑞全.浅谈面试工作中无领导小组讨论方法的利与弊[J].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 (5) .

[4]黎恒.无领导小组讨论研究现状和理论进展[J].人类工效学, 2005, 11 (3) .[4]黎恒.无领导小组讨论研究现状和理论进展[J].人类工效学, 2005, 11 (3) .

[5]何琪.“无领导小组讨论”在人才测评中的应用.现代企业教育, 2004, 2.[5]何琪.“无领导小组讨论”在人才测评中的应用.现代企业教育, 2004, 2.

[6]何琪.成功实施无领导小组讨论的五大关键点——以S集团遴选中层管理人员为例[J].中国人才, 2008, 5.[6]何琪.成功实施无领导小组讨论的五大关键点——以S集团遴选中层管理人员为例[J].中国人才, 2008, 5.

立体思维法 篇6

一、对小说的内涵与外延加以把握

对于深度把握小说 而言 ,应当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加以探讨。首先是内涵的把握,教师可以利用环境分析的方法向学生传达小说的深刻性。在每一篇小说中, 作者都会着力塑造一个或者数个生动的人物形象, 一般人物形象的塑造需要依靠动作、语言、心理或者肖像描写等, 而各种描写都有着密切的互相依存关系, 它们一方面要同小说故事情节相协调,另一方面也要和描写的客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相协调。环境不仅可以起到带动小说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同时还可以为小说奠定叙事基础, 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通常情况下,高中阶段小说教学要使学生把握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比如在教授鲁迅的小说《祝福》时,教师应当给学生以必要提示:鲁四老爷破旧阴暗的书房,再加上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的祝福,都是一种外在环境基调,显现出了时代性对寡妇的鄙视,显现出了人和人之间的冷漠,这些生活环境的衬托,让祥林嫂的命运悲剧得到了深刻揭示。

其次是外延的把 握方面 ,教师可以利用主题深化的办法向学生传达小说的深刻性。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从多个方面对一篇小说的主题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了解小说里面故事情节发展的本质、人物命运呈现的真谛。比如在《祝福》中,我们既应分析了解小说主要人物祥林嫂那受到戕害与压迫的命运,也要对其善良、淳朴的性格加以研究,同时关照、体会封建制度与封建礼教环境下社会现实无比黑暗的本质, 借助多方面系统分析, 使学生认识到下层劳动妇女遭受封建地主阶级残暴对待的客观事实, 揭示出封建礼教害人嗜血的本性。

二、对小说的内容与人物加以联想

联想可以暂时把教学主线切断, 并在此契机下开展相关学习内容, 引入作品背景材料等相关知识点, 或者是和教材节选小说有关系的文章等。在小说教学的具体过程中, 比例适当的联想方法能够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 同时可以起到活跃气氛、增加学生知识面的作用。

比如教师在处理《红楼梦》中的经典章节《林黛玉进贾府》时, 便可以从王熙凤出场这一片段中展 开对学生 有利的联想。 第一, 教师可以给学生时间, 使其认真阅读教材中的有关文字, 并利用多个视角共同渗入的办法了解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第二,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讨论, 分析探究王熙凤出场的气势、穿着的服饰、容貌的展现, 特别是要详细揣摩她与林黛玉相见时所表现出的表情特点。在多个角度的分析中,得到最接近真实的王熙凤性格特征。而为了加强学生印象,教师可以继续展开深入联想:将《红楼梦》里面其他相关章节拿到课堂上来,比如原著的第十二、十三以及第六十八回等。这种做法可以同时起到了解教材与认识原著的双重作用。比如在原著第十三回中,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 虽然当时已经掌握了荣国府的大权, 可是处理丧葬事情的经验尚且不足, 因此很希望得机会展示才干, 在这件事中, 其强干与贪权特征展现得非常明显。从此一回中,学生也就更清楚地了解到林黛玉进贾府时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作用。

三、对小说的故事与情境加以再现

对小说的故事与情境加以再现, 目前比较方便的有两种途径, 其一是借助表达能力培养,对情境进行描述,使学生能够对小说 产生更加 浓厚的兴趣。高中阶段所接触的小说作品一般都较有深度, 一方面对故事情节正常描述, 另一方面也增加了 社会环境 背景的描写, 给学生带来一幅生动的社会与人文画卷。故而教师在教学中, 要给学生提供组织语言表达故事情节的机会。

其二是借 助角色扮 演指导,对故事进行再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比较偏重于对小说人物形象做详细描述,从而期望 增强学生 的鉴赏水平。 在传统的平面思维下,教师的描述占 据了课堂 的多数时间,故事情节、人物心理等的介绍一一从教师口中传入学生耳中, 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内容的传输效果。教师一定要注意增加学生的主体感受性实验, 让学生在立体的氛围中理解与小说有关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心理等,在感受中理解小说人物的悲欢命运、悲喜情感。基于这种认识, 课堂上的角色扮演环节简直为教学所必须,比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行设计一段短小凝练的课本剧, 经过认真编排后在下次课前展示。学生在自主表现平台上的创造发挥, 能够帮助自我实现对林黛玉、王熙凤、贾母等人物性格的深入分析,预期教学目标的达成将会更加轻松。

谈“基向量法”解立体几何题 篇7

1 要熟悉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与直线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之间的关系

设直线a, b的方向向量为a, b, 平面α, β的法向量为m, n, 则有下列结论:

1.1 平行关系

1.2 垂直关系

根据线面平行, 面面平行和面面垂直判定定理, 在确定线面平行、面面平行时可化归为线线平行;线面垂直可化归为线线垂直;面面垂直可化归为线面垂直.由此可见线面、面面的位置关系实质上是线线的位置关系.

1.3 度量关系

线段的长度 (包括点、线、面之间的距离) :

夹角 (包括线线角、线面角、二面角) :

对于线面角、二面角在用“基向量法”处理时均可化归为线线角.

2 明确对基向量的选择要求

对基向量的选择一般要满足以下要求:

①在平面上选取二个不共线的向量为基向量;在空间内选取三个不共面的向量为基向量;

②向量模的大小已知或易求得;

③它们的夹角已知或易求得;

④为了简化运算过程要对空间图形进行观察, 灵活选取基向量.

3 典例说明

例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理科19题) 如图1, 直三棱柱ABC-A1B1C1中, , D是棱AA1的中点, DC1⊥BD.

(Ⅰ) 证明:DC1⊥BC;

(Ⅱ) 求二面角A1-BD-C1的大小.

解析先选基向量, 根据基向量的选择条件可选 为一组空间基向量 (如图1) , 并设 因为如果设AA1=2, 则它们的模分别为|a|=|b|=1, |c|=2, 且它们之间的夹角为==90°.这里角的大小虽然不知道, 但可根据条件DC1⊥BD求得.因为

所以

=90°.

于是对第1问证明如下:

因为

对于第2问:过B1作B1E⊥BD于E, 又DC1⊥BD, 根据二面角的定义, 求二面角A1-BD-C1的大小就是角

下面求向量

设 , 将 (1) 式代入得

在△B1BE中,

解得 将其代入 (2) 式, 得

所以

对于向量 的大小可在Rt△C1DA1中直接求得 而对于向量 的大小, 可按求向量模的方法计算为:

于是

即 , 所以所求二面角A1-BD-C1的大小为30°.

上述解题过程告诉我们:

①应用“基向量法”求解时, 进一步化解了求二面角难度, 因为它可直接化归为分别在两半平面内与棱垂直的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夹角, 同时这两条直线也不一定要按平面角的要求经过同一点;

②在求线段的长度时, 可把解三角形与向量模的计算相互结合起来.

4“基向量法”与“建系法”之比较

事实上, “基向量法”和“建系法”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它们的相同点在于无论在平面上或空间内都要选择基向量;不同点在于“建系法”要求基向量互相垂直且模为即单位向量, 而“基向量法”对基向量的选择只要求在平面上不共线在空间内不共面, 即不一定要求基向量互相垂直, 且对模的大小也不受限制.在应用上, “建系法”在课本上已推出了一些比较完整的结论, 解题时可直接应用, 这是它的优点, 而它的不足之处在于直角坐标架有时不易找到;而“基向量法”在解题时对基向量的选择比较宽松, 有一定的灵活性, 因而彰显了用“基向量法”解题的优越性, 但计算时要按照向量的运算法则一步一步去进行, 虽然计算复杂些, 但它强调的是过程, 这正是新课程教学改革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即在教学中要注重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形成过程.由此可见, 用“基向量法”还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逻辑函数的立体化简法及其实现 篇8

关键词:逻辑函数化简,立体化简法,逻辑函数立方体,CubeScape

0 引 言

在《数字逻辑》(或《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逻辑函数的化简是重要的基础内容,它是分析和设计数字系统的重要步骤。逻辑函数常用的化简方法包括公式化简法、卡诺图化简法和列表化简法(Q-M法)。公式化简法是综合灵活应用各种公式、定理对逻辑函数加以化简;卡诺图化简法是将逻辑函数用卡诺图表示,在图形上进行函数的化简;列表化简法通过找出函数的质蕴涵项而求得逻辑函数最简表达式,可以对变量数目较多的逻辑函数进行化简。

公式化简法要求全面掌握逻辑代数中的基本定律、恒等式和基本规则,并具有一定的灵活运用能力,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很难的;由于逻辑函数的表达式包括最简表达式的形式并不唯一,对于判断表达式是否已经最简同样会带来困惑。总之公式化简法与化简者的经验和对公式、方法掌握与运用的熟练程度有密切关系。卡诺图化简法简便直观、容易掌握,有固定的步骤可以遵循,并且一定可以得到最简式,是一种常用的人工化简方法。但是卡诺图化简法对于变量数目较多的逻辑函数效果不佳,变量越多图形越复杂,五变量以上的逻辑函数卡诺图中最小项的逻辑相邻性已不易判断,当变量个数大于六个时,画图以及对图形的识别都变得相当复杂,从而失去了它的优越性。列表化简法思路清晰、准确,有规律可循,可以对变量数目较多的逻辑函数进行化简,但化简过程比较繁琐,适宜于计算机编程处理并实现。

逻辑函数的“立体化简法”是在卡诺图化简法的思想基础上设计一种新型的逻辑函数化简方法,既保持了方便、直观、容易掌握等优点,又使得可以方便化简的逻辑函数变量增加至六个;如果采用达到卡诺图化简法五、六变量逻辑函数化简的难易程度的方法,可以化简达到九个变量的逻辑函数。

随着多媒体教室授课和多媒体课件等一些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利用各种软件技术对立体化简法进行演示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最小项逻辑相邻的认识和逻辑函数化简的理解。使用CubeScape在线网站可以方便直观地为学生演示用立体化简法表示和化简逻辑函数的过程。

1 立体化简法的原理

立体化简法将二维平面结构的卡诺图扩展到三维立体空间,用逻辑函数立方体代替传统的卡诺图,使得可以方便化简的逻辑函数变量数量从卡诺图的四个扩展到六个,并且如果采用达到卡诺图化简法五、六变量逻辑函数化简的难易程度的方法,可使化简的逻辑函数变量增加至九个。

1.1 卡诺图化简法

卡诺图化简法是美国工程师卡诺(M.Karnaugh)于1953年提出的一种使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逻辑函数的方法[1]。卡诺图将 n 变量的 2n 个最小项用 2n 个小方格表示,变量取值的顺序按照格雷码排列,使逻辑相邻最小项在几何位置上也相邻,这样排列得到的方格图称为 n 变量最小项卡诺图,简称为卡诺图。卡诺图一般画成正方形或矩形,卡诺图中小方格数应为2n 个;变量取值的顺序按照格雷码排列。根据变量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不同排列顺序,卡诺图可以有多种画法。常见的二变量、三变量和四变量的卡诺图如图1所示,(a)图为二变量,(b)图为三变量,(c)图为四变量。

卡诺图按照格雷码的排列顺序进行变量取值,目的就是使逻辑相邻最小项在几何位置上也相邻,方便进行合并化简。我们知道任意一个n变量逻辑函数的最小项有n个逻辑相邻的最小项,例如三变量逻辑函数最小项ABCA¯BCAB¯CABC¯三个逻辑相邻最小项。对于平面结构的卡诺图来说,可以方便地表达逻辑相邻的情况有“上、下、左、右”四种,卡诺图化简法在四变量以内的逻辑函数化简上非常直观和方便。例如最小项编号为m13的四变量最小项ABC¯D(如图1),与其逻辑相邻的最小项分别是几何位置上“上、下、左、右”四个位置上的m5、m9、m12、m15,分别是A变量、B变量、D变量和C变量取值变化后的相邻最小项。

用卡诺图化简逻辑函数步骤包括画卡诺图、填最小项值、画圈合并最小项、写逻辑函数式等基本步骤,最后可以保证用数量最少、包含2i个最小项最多的卡诺圈无重复的包含所有最小项,继而可以保证得到逻辑函数的最简与或式。

当逻辑变量达到五个时,平面结构的卡诺图无法找出第五个逻辑相邻的方向,只能通过 “相重”的方法来表示逻辑相邻项,以下图中的水平方向的对称相重或平移相重为例,而这也增加了化简的难度。五变量卡诺图如图2所示,有(a)对称相重、(b)平移相重两种画法。例如图2中五变量最小项A¯BC¯DE,最小项编号为m11,与其逻辑相邻的最小项分别是几何位置上“上、下、左、右”四个位置上的m3、m27、m9、m10,以及几何位置上“相重”的m15((a)图中对称相重和(b)图中平移相重),分别是B变量、A变量、D变量和E变量以及C变量取值变化后的相邻最小项。

六变量卡诺图是在五变量卡诺图基础上再进行垂直方向上的对称或平移方式的相重,使卡诺图可以表示六变量函数的64个最小项,其中每一个最小项逻辑相邻的6个最小项分别是上、下、左、右、水平相重和垂直相重位置上的最小项。五、六变量的逻辑函数卡诺图中最小项的逻辑相邻性已不易判断,画图以及对图形的识别都变得相当复杂,失去了它直观的优越性。

1.2 立体化简法

立体化简法是本文作者根据卡诺图化简法设计的一种新型逻辑函数化简方法[2]。立体化简法将二维平面结构的卡诺图扩展到三维立体空间,用立方体代替卡诺图中的方格来表示最小项,将n 变量的 2n 个最小项用 2n个小立方体表示,变量取值的顺序仍按照格雷码排列,使逻辑相邻最小项在几何位置上也相邻,这样使得在几何位置上逻辑相邻的情况最多能达到“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向,从而可以方便地化简六个变量以内的逻辑函数。

相对于三维空间的立体化简法来说,四变量以内的逻辑函数化简仍然是卡诺图的平面化简方法较为简单;而当逻辑函数的变量达到五变量和六变量时,就适合使用立体化简法进行化简。五、六变量逻辑函数立方体如图3所示,其中(a)图为五变量、(b)图为六变量。

卡诺图采用“相重”相邻的方法可以扩展到五、六变量逻辑函数的化简,按照卡诺图中“相重”相邻的方法,“立体化简法”也可以进行扩展,将六变量逻辑函数立方体从三个方向上进行扩展,最多可以得到九变量逻辑函数立方体,继而最多可以化简九个变量的逻辑函数。采用“对称相重”和“平移相重”两种方法,九变量逻辑函数立方体同样可以有两种画法。九变量立方体如图4所示(a图为“对称相重”,b图为“平移相重”)。

采用立体化简法化简逻辑函数的步骤和卡诺图法基本相同,包括画逻辑函数立方体、填最小项值、合并最小项、写逻辑函数式等基本步骤,最后可以保证用数量最少、包含2i个最小项最多的合并立方体无重复的包含所有最小项,继而可以保证得到逻辑函数的最简与或式。

“立体化简法”将五变量和六变量的逻辑函数化简变得如卡诺图化简法对四变量以内逻辑函数化简般简单,使九变量内的逻辑函数化简也变得像卡诺图化简法对五、六变量逻辑函数化简一样可以实现。虽然卡诺图化简法对于四变量以内逻辑函数化简仍最为简洁,“立体化简法”却在五、六变量逻辑函数化简中占有绝对优势,并且还能较为直观地化简九变量以内的逻辑函数,提高了多变量逻辑函数的化简能力。

2 立体化简法的演示和实现

逻辑函数立方体的表示可以通过一些3D制图程序来实现,进而可以演示使用立体化简法来化简逻辑函数的过程。现代教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使学生们直观形象地感受立体化简法的原理和方法。

使用Cubescape即可以直观地达到这一目的。Cubescape是Cameron Adams编写的网站The Man in Blue(http://www.themaninblue.com)中的一个实验内容[3]。Cameron Adams是一个澳大利亚的平面设计师,他使用HTML/CSS、JavaScript等语言完成了很多图形设计的工作。Cubescape可以使用3D视角进行立方体的堆砌,用于绘制三维图形以形成各种数字化景观,建立用户自己的3D世界。Cubescape被称为目前20款绝佳的HTML5应用程序示例之一。通过使用Cubescape可以很直观形象地表示出逻辑函数立方体(如图5所示),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逻辑函数立方体以及最小项的逻辑相邻关系,进而理解立体化简法与平面的卡诺图化简法的原理相同之处。

3 结 语

立体化简法将二维平面结构的卡诺图扩展到三维立体空间,用逻辑函数立方体代替传统的卡诺图的一种化简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方便地化简逻辑函数的变量从卡诺图法的四个变量扩展到六个变量,并且如果采用达到卡诺图化简法五、六变量逻辑函数化简的难易程度的方法,可使化简的逻辑函数变量增加至九个。

立体化简法虽然和卡诺图化简法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是把二维卡诺图的化简方法扩展到三维的立体空间,但是使得可以方便化简的逻辑函数变量增加至六个,也使得学生对“逻辑相邻”的概念理解得到了更好的扩充,是值得向学生推荐的一种化简方法[4]。

使用Cubescape网站可以很直观形象地表示出在三维空间中的逻辑函数立方体,可以让学生深刻地理解逻辑函数立方体以及最小项的逻辑相邻关系,进而帮助理解逻辑函数的立体化简法。

参考文献

[1]Karnaugh M.The map method for synthesis of combinational logic cir-cuits[J].Trans.AIEE.pt.I,1953,72(9):593-599.

[2]陶永明.一种新型逻辑函数化简方法——立体化简法[J].电脑与信息技术,2009(1):4-7.

[3]http://www.themaninblue.com/experiment/Cubescape/new.php.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篇9

关键词: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空间思维;转换;联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238-01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一个物体从各种角度、各个方位进行观看,用空间思维来对物体的形状、高低、宽窄、颜色、美观等各方面的信息在大脑中形成模型,从而认识物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上,我们一般观察小一点的物体形状、大小和数量。如何诱导发展小学生的形象思维,丰富学生在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空间想象思维的认识和理解?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认识。

一、提供现实小物体模型学习创设情景,感受空间图形勾画思维

学生喜欢解决小物体、小模型有几个面和几个边、大小这样的问题。所以“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平时生活中所见所闻出发,一定要给学生呈现出“现实、有意义、生活常见”的材料,开放课堂思维方式,把生活中的问题和所见引入学习图形的课堂教学中。

1.贴近生活创设情境。

平面与立体来源于生活中。使学生从生活中所见所闻体验到的平面与立体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到学习平面和立体图形的价值观和实际用途的广泛。在学生课堂教学中,要把平面和立体图形问题情境生活化,联系生活中平面和立体图形实际引入新课,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平面和立体图形问题。教学《空间与图形》这一课时,创设了小型楼房模具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仔细观察模具中的平面与立体结合,然后说出自己对模具的形状和组成的感悟和理解。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善于发掘生活中的素材。

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搜集了很多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各种玩具和日常生活用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学习。如,课桌面——长方形,黑板——长方形,书本——长方体,粉笔盒——长方体,魔方——正方体等等。

3.结合生活实践引入计算。

在教学中,要有兴趣、有求知欲、有效地实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空间思维转换,注重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空间与图形”知识结合生活实践,并进行印证。在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一道这样的问题:用砖砌一段长2米,宽20厘米的墙,高是1米,转长20厘米、宽10厘米、高5厘米。请你计算一下大约需要多少块砖?这样就做到了学以致用,使平面与立体思想方法真正使用于生活。

二、加强对学生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空间思维的培养

1.培养学生初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目的之一。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都是在同一平面上,但是平面图只能从一个角度去看,而立体图则可以从二个或三个角度去看,这就是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都是几何图形,但立体图形是几何体,平面图形是在一个平面内画出的图形,好处是可以清楚的辨别出它们的相同于不同,可以了解他们的特点。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比如:摸起来平平的,只有一个面的图形叫平面图形,而像正方体,长方体,圆柱还有球,有几个面,而且摸起来有些是有棱有角的,而有些摸起来不是平平的,像这样都是立体图形。

3.小学生掌握平面和立体图形的区别比较困难,这就需要在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探索和引导学习和掌握了解立体图形,形成立体图形的表象。正方体和长方体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将它们的表面适当剪开,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这样的平面图形称为相应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正方体展开图:

正方体的展开还有几种,我们就不一一说了,就上面展开的集中方法来看,转发那个题都是有六个正方形拼起来的物体,这样让学生理解和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他们是存在联系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简单的图形后面不简单的道理只需要让学生了解就可以了,小学阶段就是初步认识和初步了解的一个阶段,会计算简单的计算题,认识简单的有规则的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教学要注重引导

浅谈法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篇10

一、法向量的概念

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垂直, 在直线l取向量垂直于平面α, 记作叫做平面α的法向量。

二、法向量的应用

1. 求异面直线的夹角。设θ为异面直线l1, l2的夹角, 在直线l1, l2分别取向量

2. 点到平面的距离 (求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如图1, 点P在平面外, PO垂直平面于O点, PA是平面的的斜线, 斜足为A点。平面的法向量为共线) , 线面角为θ, 直线A P、O P的夹角为α, P点到平面的距离为d, 则

3. 求线面角。如图1所示,

4.求二面角的平面角。设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为θ, 向量分别为平面α, β的法向量, 则其中, θ为锐角时取“+”号;θ为钝角时取“-”号。

另外, 还可以应用法向量的知识证明线面平行、线面垂直、面面垂直, 方法非常简单, 这里从略。

三、应用举例

例1:如图3, 在四棱锥P-ABCD, 底面ABCD为矩形, PD⊥底面ABCD, E是AB上一点, PE⊥EC。已知

求: (1) 异面直线PD与EC的距离;

(2) 二面角E-PC-D的大小。

解:以D为坐标原点, DA, DC, DP所在直线分别为x, y, z轴,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并设DA=a, 则A (a, 0, 0) , B (a, 2, 0) , C (0, 2, 0) , D (0, 0, 0) , 图3

又DE⊥PD, 故DE是异面直线PD与EC的公垂线。

而︱DG︱=1, 即异面直线PD与EC的距离为1。

(2) 作DG⊥PC, 并设G (0, y, z) ,

再作EF⊥PC于F, 并设F (0, m, n) ,

点评:先求二面角两个半平面的法向量注意法向量的方向要分布在二面角的内外) , 再求得二面角的大小为或其补角。

例2:在四棱锥P-ABCD中, 底面ABCD是矩形, PA⊥平面ABCD, PA=AD=4, AB=2。以AC的中点O为球心、AC为直径的球面交PD于点M, 交PC于点N。

(1) 求直线CD与平面ACM所成的角的大小;

(2) 求点N到平面ACM的距离。

解: (1) 如图4所示,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A (0, 0, 0) , P (0, 0, 4) , B (2, 0, 0) , C (2, 4, 0) , D (0, 4, 0) , M (0, 2, 2) 。设平面图4

点评:法向量在距离方面除了应用于点到面的距离、多面体的体积外, 还能处理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线面间的距离, 以及平行平面间的距离等。

上一篇:本土化英语下一篇:英国文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