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英语

2024-10-25

本土化英语(精选12篇)

本土化英语 篇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络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国家视英语为官方语言或通用语言, 英语的国际化及全球化 (globalization) 已毋庸置疑。但英语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也带来了广泛的本土化 (nativization) , 例如, 新加坡英语、澳大利亚英语等的出现与不断崛起。对于英语的本土化, Kachru认为“英语一旦在某一地区被采用, 不论其目的是科学、技术、文学还是获得名望、地位或是现代化, 它就会经受一个再生过程, 部分是语言上的再生, 部分是文化上的再生” (Kachru, 1985) 。这种再生过程就是英语的本土化。

由于中国经济与文化的飞速发展, 中国的国际地位与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与扩大, 反映中国特有事物和概念的英语说法慢慢地被接受, “中国英语” (China English) 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研究, “中国英语”教学也受到了新的挑战。

1“中国英语”及特点

“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已得到业内人士的一致肯定, 关于“中国英语”的定义, 不同专家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和界定。例如,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英语”:“就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使用的, 以标准英语为核心, 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 (汪榕培, 1991) , 也有专家认为它是“操汉语的人们所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国文化特点的英语变体” (贾冠杰、向明友, 1997) ;还有人从音位、词汇层面进行研究和界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对“中国英语”的界定似乎不尽完全相同, 但究其共同点, 不难归纳出“中国英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以标准英语或规范英语为核心

“中国英语”中的语音、语调、语法和表达方式基本上都是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 符合英语语言的规则, 也就是说, “中国英语”是以标准英语或规范英语为核心, 在交际中, 能被英语国家的人所理解和接受, 可充当交流工具。

当然, “中国英语”作为英语的一种变体形式, 会受到母体语言及思维模式的影响。例如, Long time no see. (好久不见) , 虽不完全符合表达习惯, 但已被外国人接受, 甚至外国人也都开始使用这样的表达。

(2) 表达内容多具有中国特色, 能够反映中国文化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 (E.Sapir) 在《语言》一书中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中国人在使用英语的长期过程中, 难免会不由自主地将中国的文化或意识形态渗透到英语中, 英语也渐渐地在中国本土化, 并不断丰富, 得以再生。

“中国英语”表达出来的内容都是具有中国特色, 反映中国不同时期的历史与社会发展、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和价值观念等。例如, Open-door policy (开放政策) 、Market-oriented economy (市场经济)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一国两制) 、Four Books (四书) 、four modernizations (四个现代化) 等。

(3) 表现形式多为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等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我们在表达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或现象时, 无法找到合适的、能与之相对应的英语表达形式, 即出现“文化缺失”现象。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等手段, 进行交流。

音译 (Transliteration) 是借助汉语拼音的形式, 生成英语。例如, kowtow (叩头) 、mahjiang (麻将) 、kungfu (功夫) 等。借译 (translation) 是通过翻译的手段, 借助英语的表达形式, 将汉语词汇逐词翻译出来。例如, laid-off workers (下岗工人) 、paper tiger (纸老虎) 等。语义再生是指英语中有些词汇在中国这个环境中使用, 其意义会产生新的含义, 包括意思扩大或缩小, 褒贬色彩转换等。例如, 从engineer的英语释义可知道, 其意思除了“工程师、专家”外, 还可以用于某些体力劳动者。但在“中国英语”中, 却仅仅指具有专业性技能或相等任职资格的人士。

2“中国英语”教学本土化现状

“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 面对“中国英语”的诸多特点, “中国英语”教学本土化问题也逐渐引起了外语界的广泛关注, 不少院校将英语本土化教学问题加入英语教学改革行列, 并进行本土化教学尝试。但“中国英语”在实际的教学中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西方教学理论占主导, 缺乏针对性

目前, “中国英语”教学中的各项改革大部分都仍是在西方外语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例如, “中国英语”教学中常使用的教学方法, 无论是早期的语法翻译法, 还是后来的任务教学法、听说法、交际法等, 均是在国外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来探讨中国本土的英语教学实际问题。不可否认, 国外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有其积极、先进的一面, 但任何教学理论都要基于具体的教学对象、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对于中国这里特殊的语言教学环境, 国外的教学理论缺乏其针对性, 对“中国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作用, 但并不能起到关键的指导意义。

(2) 教学内容西化, 中国文化严重缺失

很多高校无论是必修课所使用的教材还是选修课课程的设置, 内容基本均围绕英美等西方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内容展开, 鲜有中国文化的涉及。本人看到不少英语教材甚至是国家规划教材在前言中使用“教材内容选自国外原版教材”, “原汁原味”等字眼作为教材的优势来宣传, 不包含丝毫中国元素。选修课的设置更是以英美文化为核心。这些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 了解了西方的“Valentine's Day (情人节) ”、“Christmas (圣诞) ”等文化, 却无视中国的“元宵节”、“清明节”等;学会了西方“hamburger (汉堡包) ”、“pie (派) ”的表达, 却不知道“馒头”、“包子”等具有中国民族特色事物的英语表达。

可以说, “中国英语”教学正在被“西化”或“英美化”, 却严重忽略了中国文化的传授与传播;学生能骄傲地用英语与外国人畅谈英语国家各层面内容, 而用英语向外国人宣扬中国文化或事物时, 却哑口无言,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英语”教学的一种悲哀。

(3) 教学要求标准“英美化”, “中国英语”错误化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在进行语言输出时要一味地“英美化”, 久而久之, 英美模式就被视为“标准英语”或“标准”;“中国英语”即使在符合语言规则、不影响沟通的情况下, 也常被冠以“不够地道、不纯正”的名头, 从而被剔除或全盘否定。但是, 语言是思维和感知的工具;“中国英语”学习者首先习得的是汉语, 形成了中国式的思维方式。所以, 要求“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语言输出时完全按照英美人的思维习惯方式进行表达是不科学的。况且,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 (ESL) 或外语 (EFL) 的不同国家和地区应该有不同的标准。

3“中国英语”教学本土化途径

(1) 强化“中国英语”教学本土化观念

作为学习的指导者和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中国英语”本土化的观念, 从思想上更新教育理念, 切实重视“中国英语”, 坚定本土化立场, 倡导中西结合, 英语与本族语文化的兼容并蓄。

课堂教学中, 教师既要有意识地吸取英语文化的精华, 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作业的布置要融入与中国文化或事物相关的内容;课外活动中, 如舞台剧表演时, 不只演出《傲慢与偏见》、《简爱》、《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外国作品, 而“中国英文版”的《梁祝》、《红楼梦》等经典名作也同样可以走上英语的大舞台。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 建立“中国英语”本土化教学体系

以色列著名语言学家Bernard Spolsky认为, 亚洲各国应根据本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目标和方针, 英美国家无权, 也不可能决定亚洲各国应该怎么教英语 (郑新民, 2006) 。因此, 在吸收国外优秀事物的基础上, 作为“中国英语”的教育工作者, 应从中国本土化出发, 从大纲设计、教材编写、学习评估等方面入手, 使中国的英语教学与中国本地环境紧密结合, 建立适合中国社会发展需要, 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英语教学体系, 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需求。

在教学理论和方法方面, 根据“中国英语”教学实际情况, 结合外语教学相关理论, 创设具有中国特色, 对“中国英语”教学行之有效的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在教学内容方面, 除了英美文化内容外, 还应增加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文化材料输入, 包括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表达等;也应适当涉猎韩国、日本、印度等国有代表性的语言材料, 毕竟学习者不会局限于只同英美国家的人们进行交流。在交流活动方面, 既包括吸收外国先进事物的一面, 即“输入”;也包括对外宣传中国情况的一面, 即“输出”。教师要强调语言的双向交流功能, 教导学生不仅会用英语表达外来事物, 而且更应该学会表达本国的历史、文化、教育等事物。

(3) 拓展英语教育科学研究领域

要想促进“中国英语”的发展, 扩大其在国际交流中的影响, 提高“中国英语”的教学质量, 语言研究者就应该扩展教育科学研究领域, 从“中国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 培养一大批专业的研究人员, 从多元的、多维度的研究视角出发, 加深对“中国英语”的理论研究、研究方法、应用规范、词汇分类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 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国英语”的国际作用, 丰富英语语言的发展。

4 结束语

语言本土化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英语”教育工作者只有正确处理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正确看待“中国英语”本土化问题, 从“中国英语”教学的实际出发, 探究英语教学本土化途径, 才能真正地提高中国的英语教学质量, 才能真正加快实现“让中国走出世界, 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步伐。

参考文献

[1]Kachru, B.Standards, Codification and Sociolinguistic Realm:the English Language in the Outer Circle[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11-30.

[2]贾冠杰, 向明友.为“中国英语”一辩[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7 (5) .

[3]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1 (1) .

[4]郑新民.多元化下的共识:亚洲英语教学发展的新动态、新趋势——北京Asia TEFL第三届年会述评[J].外国语, 2006 (2) :72-79.

本土化英语 篇2

1 前言

随着科技和网络信息的迅猛发展,各国间的交流越来越便捷,无形中加快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 中国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与世界各国频繁的政治、商贸往来,以及 GDP、军备实力、科技发展等硬实力稳步提升,使我国的世界地位显著提升。 然而,包括民族凝聚力、道德感召力、舆论引导力等的软实力的增强还处于起步阶段,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尚未转化成强大的生产力。 语言文字、图书出版等方面的“文化赤字”导致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存在缺失或偏差,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绊脚石。 因此,培养传播本土文化的人才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对于从小就学习英语的大学生们来说,并没有在弘扬本土文化方面起到推动作用。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能够用英文介绍母语文化的学生甚少,这就警示教育者要分析本土文化失语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且试图寻找解决办法。

2 本土文化失语现象产生的原因

2.1 课程教学要求仅强调英语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规定,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 “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相融合的原则。 ”教学目标强调了培养英语综合能力, 教学模式要求体现教学的文化性,但并未强调提升学生用英文准确介绍中国文化的能力。 因此,在英语教学模式由“语法-翻译法”转向“交际法”的过程中,教师越来越重视文化教学,但注重的是西方文化的讲授,普遍忽略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而且语文不是大学必修课,所以学生更多的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忽略了本国文化。 比如有些同学知道莎士比亚是 Shakespeare 却说不出孔子是 Confucius。

2.2 教材内容鲜有本土文化

学生词汇量大,语法熟练,语音语调标准不一定能成功的跟外国人交流。 除了基础知识,还需要了解目的语国家的习俗和禁忌等文化,地道的表达才能顺利的与外国人交流。 针对这一点,教材课文大部分选自英语国家报刊杂志或文学作品以达到语言的地道性。 课文内容则多数讨论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等内容,鲜有本土文化。 例如大纲中指定的由外研社出版,郑树堂等编著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 4》中,只有第四单元的内容提及中国,但也并不是在介绍中国文化。 这样一来,教师就容易忽略要培养学生适应国际交流目的`,导致本土文化失语现象的产生。

2.3 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与渗透

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与渗透对本土文化的失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随着西方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文化从诸多方面渗透进来,就正常的文化传播来说,从影视、饮食和节日,甚至教育思想都能印证我国受到西方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 一部好莱坞影片的票房可以高达我国一年内全部国产电影票房的总额。 肯德基、麦当劳人满为患。 圣诞节的节日气氛盖过了元旦。 崇尚西方教育思想的人对出国留学趋之若鹜。 种种现象表明中国正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与蚕食。 无形中本土文化在国人心中变成了弱势文化,尤其是处于开放思想前沿的学生们,更是盲目认同和崇拜西方文化。

3 本土文化失语现象可能导致的后果

3.1 影响跨文化交际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本土文化失语必然影响跨文化交际。交流双方或多方进行的,所以,在国际交流中不仅需要了解目的语文化,也需要将母语文化介绍给对方,这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否则交流将是倾斜的,不成功的。

3.2 不利于综合国力的提升

在相对和平时代,提升综合国力不仅看 GDP 和军事装备,还需注重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想要将文化传播出去就需要一批能够用英语准确翻译和详细介绍的“中间人”。 然而,作为培养国家中坚力量的大学, 若在英语课堂上出现了本土文化失语,那必将影响本土文化的传播与发扬,也就阻碍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加强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

4 本土文化失语现象的解决办法

4.1 课程要求与教材内容需适当调整

课程要求是教学的宏观指导,要想解决本土文化的失语问题,首先应在课程要求中增加提升学生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的要求,这不是喧宾夺主,而是寻求两种文化的平衡,改变学生或是不知道怎样用英语表达或是用五花八门的中式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现状。

教材是课程要求的载体,是教学的主要参考,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因此,教材内容的设置举足轻重。大学英语四、六级的翻译题由句子改成了段落,且内容与中国文化相关,说明专家们已意识到本土文化的缺失。 要想彻底解决该问题,应适当在教材中加入本土文化相关的内容,扶正一边倒,逐步改善本土文化失语现象。

4.2 引导学生树立平等的文化价值观

本土化英语 篇3

“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的出现距今不过20多年。一般认为是葛传榘首先把“中国英语”作为一个严肃的概念提出来的。他在指出Chinese English和China English的区别时认为:“各国有各国的情况。就我国而论,不论在旧中国或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我国所特有的东西要表达”。从此,“中国英语”的提法已渐为中国学者接受并不断地引起关注。依笔者检索所及,汪榕培的“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论断在先,李文中的旨在区别“中国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文章“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稍后。再后,杜瑞清、姜亚军又撰文讨论“中国英语”问题。同时,刊载该文的《外语教学与研究》的编者在该期“新年的话”中称:“中国英语已不是学者们虚构的概念,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了。”该文预言,随着学习英语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英语有可能成为许多中国人的第二语言,最终“中国英语”也许会成为英语最大的一种变体。如此,针对“中国英语”的各个层面进行客观的定义、描写和解释都是不可或缺的。按照杜瑞清和姜亚军的看法,英语的迅速国际化引起了英语的本土化。至此似可确认,带有中国地域色彩的一种英语变体在对内对外的交际活动中的存在是客观的。然而迄今为止,尚缺乏对“中国英语”各层面的普遍接受的定义和描写。李文中曾提到有人认为“中国英语”的定义应包括三部分含义:“中国人在本土上使用的”;“以准英语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点的”。李氏认为这种解释有一定见地却不免狭窄、粗泛,他对“中国人在本土上使用的”定义更有质疑而举证。杜瑞清、姜亚军的研究指出了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并以音位、词汇、语篇层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语音方面的论述较之李文中更有所进展。李文中对“中国英语”的观察主要从词汇、本地化词义独特句式以及篇章结构入手,其中涉及到的“中国英语”的语音特征部分并非专论,也未能明确“中国英语”的语音规范问题。事实上,他们更多地注意了“中国式的语音失误”,而姜亚军曾指出“中国英语在音位层面的特征,如英美发音混杂和源于中国英语教学和词典编撰体系的保守型发音等”。

二、中国本土化英语发音的成因

首先,中国普通话关于语音的定义和不同地方中国人实际上所操的普通话发音“背离”现象也许能为中国英语的语音界定带来某些启示。“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依然单就语音而论,几乎各地方言的语音系统中都有需要纠正的方音。试想,如果某人在讲普通话时未能克服其方音系统中的不谐音素,那么他必然从语音方面对其所操的普通话进行“修正”。换言之,他使用了其语音系统某些已经存在的音素来替代应有的音素。让我们姑且将其看作是普通话在推广进程中的“本土化”现象。

英语语音在中国“本土化”的成因与此相仿佛。一些英语学习者在把握某些英语音素时感到困难。他们对此的应对策略是:使用语音替代,即使用母语系统中已有的最为相似的音素来替代目标音素。还有学者指出,汉语中缺少的英语音素正是中国人感到困难的音素。事实上,音素带来的困扰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对中国为数可观的英语学习者而言,另一方面的麻烦来自超音段音位层面,如重音、弱化、同化和连读等。确实,在实际的言语统一体中,上述要素都是在我们称之为“语流”中体现的。例如,通常的情况是单个音素的克服容易些,在单词的发音中正确地体现这些音素就困难些,更难的是在语流中对这些音素的正确把握。然而,它才是最有价值的。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该层面的问题得不到或尚未解决,其后续对策必然是求助于母语系统的相应部分。如此,英语语音在中国的被“修正”则是难以避免的。

三、对英语语音中国本土化的讨论

就英语在不同国家的语音特征而论,使我们很容易想到古人“生于齐者,不能不齐言,生于楚者,不能不楚言”的论断。这表明,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同操汉语的人们实际发音表现为多种地区口音并存的语音特征。就发音而言,英语的多样性不断被人们所认识。今天,大多数人已习惯了英国英语、美国英语、澳大利亚英语等英语的存在。英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人们能够不费气力地将它们从发音方面加以区别。另外,我国一些学者也曾指出区域性变体如印度英语、尼日利亚英语和新西兰英语的某些语音特征。那么,作为另一变种的中国英语必有其相应的语音特征。这是因为,不少人在学习英语发音时,母语发音的负迁移是必然会发生的。现实的情况是,汉语中的多种地区口音使中国不同地区的英语学习者的发音更为纷繁。我们认为,一方面分别对其语音进行描写不容易进行;同时其中任何一种英语发音也缺乏普遍意义。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我们专注于某一国家的对外英语广播一段时间,不必等到播音员自报家门,我们就能辨别出是哪个国家的英语广播节目。我们姑且把这种现象视为英语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本土化”效应。也许,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民族意识在客观上助长了英语发音在不同国家的“本土化”。应当承认,所有这些不同的英语发音尽可能与native speaker的发音接近,显示了对英语正确发音的热烈追求和殷切向往。

目前在中国,即使电台、电视台播音员的普通话发音有时也偏离了纯正的、正统的、符合定义的普通话标准。一些具有地区特色的普通话发音被广泛接纳,在一些广告、娱乐节目中尤为显著。这说明在实际交际活动中,公众对一些语言变体的态度越来越宽容。故尽管中国的电台、电视台英语栏目主持人、播音员所操的英语与英美播音员的发音尚有差距,但仍应视为中国英语的语音典范和被描写对象。实际上,任何标准语音的确定都具有一种人为的选择或干预印记。例如,Jones曾多次宣称RP本身并不比其他发音模式“优越”或“漂亮”,他之所以把RP作为词典记录的对象,是因为他恰好能够充分地、正确地取得有关这种发音的知识。他无意成为语音改革者或决定语音好坏的评判者。

四、結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中国英语的语音界定既要正视和反映大多数受过良好英语教育的中国人英语发音的客观实际,又要有在语音标准认定上的人为干预和选择。就其实质而言,定义中国英语的语音应是认定一种英语变体的语音标准。我们认为,该标准应该是既有广泛的代表性,又具备学术意义上的可描述性。为此,中国英语语音层面的界定既是规定性的,又是描述性的,且规定性先于描述性。换言之,其描述性是以规定性为前提的。其规定性的意义:避开了中国英语学习和使用者发音的纷繁,专注于具有代表性者;其描述性的价值体现在反映中国英语的语音现状,以发现英语教学的问题,而后寻求对策,图谋改善。相应地,一种制度上或机制上的逐步健全有助于这种语音环境的形成。我们相信,中国的各级学校的英语教育与以英语播出的广播、电视节目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不过我们主张,语音学习的范型还应以英美主流英语国家的大众英语发音为首选。毕竟,以此为追摹对象,“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不然,“路头一差,则越鹜越远”。实质上,被界定的中国英语语音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阶段性状况,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音还需要持续学习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语言和情景.徐家祯译.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

[2] 杜瑞清,姜亚军.近二十年“中国英语”研究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1).

[3] 李桂南.新西兰英语的特点.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4).

[4] 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5] 孟悦,王艳宇.普通话发音水平与英语发音水平的关系.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1).

[6] 颜治强.第二型英语的形态和社会功能.外国语,1997(4).

[7] 张凤桐.我国英语教学中的语音体系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4).

本土化视野中的大学英语教学 篇4

当前, 世界上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有十余个, 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超过七十个, 这个数字目前还在增加。在各国的外语教学中, 英语享有的优先地位超过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和汉语。在100多个国家, 英语被列为外语教学中的第一外语。还有更多的国家准备将英语列为外语教学中的第一外语。据统计, 90年代后期世界上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口, 即12至15亿人能讲流利的英语或能熟练使用英语。这个数字超过了中国11亿能使用汉语的人口数字。现在, 在世界五大洲均有讲英语的国家和人民。在国际交往中, 英语的地位更是其他国家的语言望尘末及的。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电子计算机和信息工业是在讲英语的美国首先发展起来的。说英语的国家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先声夺人, 在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开发上走在世界前列。由于这三个国家均使用英语, 加强了三国间的信息交流, 终于使英语成为互联网上的通用语言和使用最频繁的语言。今天, 任何国家、机构和个人要从互联网上获取丰富和大量的信息, 懂英语是个基本条件。美国、加拿大和英国这三个国家实际上支配了世界的信息高速公路。这三个国家的个人、企业和其他用户使用的宽带占世界各国使用的宽带的43.3%。现在的形势是, 互联网上存储的信息中有80%是英文信息。互联网再次使英语进一步普及, 再次巩固了英语在国际语言中的支配地位。因此,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霸主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汉语热现象背后的实质

与此同时, “汉语热”现象在国外悄悄兴起。2005年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世界汉语大会”。来自世界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以及大学校长、汉学家和汉语教师围绕“多元文化构架下的汉语发展”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研讨。如今, 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了3, 000万, 世界100个国家的2, 500余所大学和越来越多中小学也都开设了汉语课程。与此同时, 中国将在海外陆续成立100所中外合作的孔子学院, 以推广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在中国邻邦韩国, 多所大学设立了中国国学或汉语系, 多所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程, 学汉语的各类在校生有16万多人。在欧洲, 曾被视为“难若天书”的汉语, 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修。在美国, 中文已成为仅次于西班牙语的第二大外语, 中英双语教师日益吃香, 高中设立了大学预修汉语课程及考试项目。在全球, 参加中国设立的HKS (汉语水平考试) 的人数, 正以每年45%的速度增加。

“汉语热”反映出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海德格尔曾说:“语言是存在之家”, 汉语热实际上反映出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说,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这段被称为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产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古印度诞生了佛经;古希腊诞生了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等哲人的著作;中东地区诞生了《旧约全书》;中国诞生了《诗》、《书》、《礼》、《易》、《春秋》等具有“元典”意义的文本。这些“元典”文化著作是一个民族最杰出的思想家思考和总结的产物。它的思考总是指向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普遍问题, 而这些问题是各个时代的人类始终关心的。同时, “元典”在回答这些困扰着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时, 提供的又是一种哲理式的框架, 而非实证性的结论;是一种开放式的原形, 而非封闭的教条。这使得“元典”能超越时空, 一再发挥着巨大的启迪功能。所以, 每当人类社会面临危机时, 人们总要从“元典”中寻找智慧, 并被它重新燃烧起火焰。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呢?英语历史学家汤因比有精辟的论述, 他说中国的传统文化, 尤其是儒家和墨家的仁爱、兼爱思想学说, 是医治现代社会文明病的良药, “儒家的仁爱是今天社会所必需”, “墨家主张的兼爱, 过去只是指中国, 而现在应作为世界性的理论去理解”。在联合国大楼悬挂的孔子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也在默默诉说着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三、本土化视野中的英语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一个民族进行思维和感知的工具。从中国文化的视角出发, 理应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内容。英语应该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工具。中国在世界上素有“诗的王国”的美誉, 从《诗经》、《楚词》开始, 诗性的精神贯穿了历代的教育, 从“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壮美, 到“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的凄恻……这些世界上最美的文字处于人类文化顶峰的经史子集。一个能用英语背着“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菲菲”,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中国青年才能具有宽广的文化视野, 才能真正向世界传播优秀的中国文化。另外, 导入国学文化应该成为中国英语教学的核心。其中首推《论语》。《论语》是儒家文化最重要的经典, 它特别关注对人的价值, 教人走正道而不要走邪路, 走邪路可能会有富贵, 也可能没有, 但必定内心不安稳。走正道同样可能会有富与贵, 也可能没有, 但必获内心的坦荡。而内心的坦荡才是人生最宝贵的价值。这种思想在今天的社会尤为可贵。其次《老子》。《老子》是人生智慧的源泉, 是社会各阶层人士立身处世的智慧宝典, 它对社会、人生、宇宙等方面博大精深的见解, 更使它的影响涉及到了社会、文化、政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权谋、外交、人生修养、立身处世等方方面面, 人们从各个方面去探究《老子》, 几乎都能从“微言”中发现“大义”。可以说《老子》铸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品质和文化气质。除此之外, 《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大学》、《诗经》、《史记》、唐诗宋词等皆可成为英语课堂中的导入内容。在讲解英语词汇时以例句的形式出现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另外, 将承载上述内容的优秀英语文章纳入阅读教学是学习国学文化的途径之一。

四、中国文化教学的策略

(一) 教学大纲的改革、测试内容的完善以及英语教材的系统编写是导入中国文化的前提。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是所有大学英语教师教学的指南针。所以, 重新修订英语教学大纲, 增加中国文化内容的学习是导入中国文化的第一步。在新的大纲中应该列出中国学生必须掌握的有关中国文化的基础词汇与短语、习俗文化、交际文化以及深层的价值观文化的英文表达。这样的教学大纲才能培养学生双文化的能力。其次, 各级测试尤其是四、六级测试中增加中国文化的题目可以直接激发英语教师传授中国文化的的动力。再次, 英语教材作为英语教学的核心资料也必须重新编写, 系统增加中国文化的内容以适应中国文化教学的需要。在此, 可以充分利用对外汉语教学的这一学科的系统理论、成熟经验和优势资源。

(二) 中西文化对比是英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教学的有效手段。英语课上的中国文化教学内容的重点应该放在那些与西方文化有关联又有对比的内容上, 才能使英语学习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增强对中西文化的敏感性, 教学效果才会好。所以, 英语教师必须将中西方的核心价值观内化于语言教学之中, 进而内化于英语学习者的思想之中。

(三) 第二课堂是中国文化学习的延伸。除了课堂教学之外, 英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下阅读大量的英文报纸、杂志及书籍。目前, 这方面的资源已经非常丰富。我国目前的英文报纸有《中国日报》、《商业周刊》、《北京周末报》、《中国专稿》、《上海英文星报》、《21世纪报》、《广州英文早报》等十余种;英文杂志及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书籍也很丰富。另外, 影视方面, CCTV9是一个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很多中国电影和中国的电视节目也都配有中英文双语字幕。这些都是值得利用的学习资源。除此之外, 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表演英文版的中国小品、故事等, 比如《孔雀东南飞》、《大话西游》等。背诵是语言学习的综合性方法,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中国文化作品的英文背诵比赛, 唐诗宋词、古典故事等等。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开设中国文化的英语讲座及选修课。

(四) 编写中国文化中英文双语词典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要在英语教学中系统而完备地进行中国文化导入, 一本完整的中国文化词典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书。它不但有利于英语教师和英语学习者查阅, 也有利于国外的汉语学习者查阅, 甚至便利了不断涌入的外国游客。而且, 文化词典的编撰可以促进中国文化英文表达的规范性、统一性。这对于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效传播中国文化具有不言而喻的实效。

摘要:本文从英语的霸主地位、汉语热兴起、中国大学生的汉语水平及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述能力来分析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关键词:英语教学,汉语热,本土化,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育灵童教育研究院.中国家庭教育第一方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音像出版社, 2007

雀巢本土化并购 篇5

回顾20,关于雀巢的新闻,除了并购还是并购。在收购徐福记之前不久,雀巢将国内最大的蛋白饮料生产商银鹭的60%股权买下。

时间再往前回溯,雀巢进入内地市场后,并购不断。,雀巢收购太太乐80%的股权。,雀巢与鸡精生产厂家四川豪吉食品有限公司组建合营公司,加上自己的美极品牌,雀巢几乎独占了中国鸡精市场。,雀巢收购广州冷冻食品公司97%的股权,将其旗下享誉中国岭南地区的雪糕冰淇淋品牌广州五羊收入囊中。,雀巢收购了中国瓶装水十强企业之一、云南矿泉水第一品牌云南大山70%股权。可以看出,雀巢在国内市场的发展,购并成为重要的手段。

而雀巢的并购仅仅是国内食品饮料行业并购浪潮的一朵浪花。就在年年底,内蒙古小肥羊93.2%的股权被美国百胜集团收购,国内第五大酱油巨头味事达的东家福达被亨氏收购,一年之内已披露的跨境并购案就多达11起,

并购确实是一条发展的捷径,1+1〉2,这种认知让众多企业前赴后继。然而,也应该看到,很多企业并没有通过并购实现自己的梦想。因此,关于并购,就有了著名的“七七定律”:70%的并购未能实现当初设定和期望的战略目标,其中70%是由于文化整合不成功导致并购失败。

在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尝试中,无论是TCL与阿尔卡特、联想与IBM,还是吉利与沃尔沃,都难言成功。痛苦而艰巨的文化整合始终是一个难题。据麦肯锡20的研究结论,为了减少风险,越来越多的亚洲企业在并购后不急于进行整合,而是采取了短期回避的方式,希望缓解跨国并购带来的尖锐的文化冲突。

但是,也有像雀巢这样的“并购狂人”,虽然遇到了并购之后产生的文化肌体排斥效应,却妥善地予以解决。不仅仅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在上百年漫长的发展历史中,雀巢并购的成功率是非常高的。

资料显示,从1985年到,雀巢投入260亿美元兼并其他企业。通过积极的投资扩张及并购,雀巢得以确立其在全球食品行业的领先地位,触角延伸到饮料、调味品、咖啡、食品、宠物食品、巧克力、药品等领域。

本土化英语 篇6

【摘要】作为全球化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专业之一,旅游管理专业全英语专业课程建设已成大势所趋。但建设过程中却遭遇诸如教学理念、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等众多方面的适应性问题。本文试图在回顾《旅游规划与开发》等全英语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阐述了全英语课程建设在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方面的体系与方案设计,分析了全英语教学在目前高等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面临的瓶颈,最后提出全英语课程的本土化路径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全英语课程 ; 课程建设 ; 课程教学 ; 旅游规划与开发

【基金项目】《旅游规划与开发》全英语课程建设(项目编号:k201403005);《旅游学概论》全英语课程建设(项目编号:k201403004);《旅游消费行为学》全英语课程建设(项目编号:k201403007)。

【中图分类号】F590-4,H3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262-02

专业课全英语或双语教学在我国众多高校已经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全英语课程除了让学生学习旅游资源规划、开发、管理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外,采用英语的授课方式提升学生运用英语的专业思维思考能力,对促进学生早日适应国际化竞争,成为国际化人才大有裨益。《旅游规划与开发》全英语课程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将英语教学引入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建设,引入“创新教育”理念,积极鼓励教师在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英语教学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具体教学环境中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力争建设成具有特色鲜明的教学特色、反馈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的全英语优质课程。

一、《旅游规划与开发》全英语课程建设情况

1.课程的创立和建设(2005-2011)

《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设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之初就开始作为骨干课程,一直延续至今。《旅游规划与开发》自2005年我校建设旅游管理专业伊始,就在旅游管理专业开始讲授,学生达200人,期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旅游规划与开发》作为该门课程的指定教材。此阶段,借助学界资源,对教学的内容体系进行了全面探索,不断充实和完善,并与国内使用该教材的院校进行交流、切磋,积累经验。

《旅游规划与开发》已成为学校旅游管理系专业的主干课程。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水平,主讲教师参与了该课程网络教学学习。该课程经过主讲教师的多年努力,目前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教学成果。该课程主讲教师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都较为合理,教学团队初具规模,已具备一定实力,发展前景看好,有望在未来发展中取得更多更好的教学成果。

2.双语教学和全英语课程建设(2012年至今)

2012年以来,为加强课程建设,课程建设组老师探讨如何将双语教学纳入该门课程授课之中,并开始逐步编写相关邮轮资源开发管理的辅助教材《邮轮目的地管理》,并对英语课件进行准备。在教师培训、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使整个课程体系进入完善和成熟。该阶段关注两个方面的创新:一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创新;二是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创新。除了针对中国大学生的英语水平针对性地选用教材、设计PPT和课堂讲解之外,课程组还尝试能使用案例教学、多媒体技术与野外实地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双语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课程组探讨如何能够在专业英语教学中更进一步,推进《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的全英语教学。课程主讲教师每年都积极与国内外合作院校进行学术交流,同时也邀请国内外大学教授来校讲座,与国内外多所旅游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课程组对目前使用的《旅游規划与开发》教材作了一定的调整,主要突出了国外原版教材《Tourism Planning: Basics, Concepts, Cases》的应用,试图从旅游规划地基础理论、概念体系、案例实践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旅游规划地系统学习,并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增加了学生的专业英语词汇的理解和掌握。课程组还根据《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建设中总结经验问题,结合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过程中的新挑战,并借鉴期间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该门课程更加关注国际最前沿的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并将最新经验介绍给学生。

二、《旅游规划与开发》全英语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教学队伍建设

师资条件的优劣对专业课全英语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可以说是第一位的。作为从事专业课全英语教学的教师,有两方面的基本功必须扎实,一是专业知识,二是外语。教学队伍建设主要围绕提升课程授课教师的英语能力和增强其对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以及对专业相关实践的理解上,团队集中在队伍结构优化、队伍培养、团队建设几个方面提升教师水平。全英语课程建设的主力在青年教师,所以要切实落实青年教师的英语水平提升、专业进修、科研、企业实践培养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到邮轮公司、邮轮港企业和邮轮港口实践锻炼,在邮轮产业环境之中加深自己对产业环境的深入认识。课程建设还需要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建设中计划对青年教师建立一对一带教制度。定期进行教学观摩和研讨,交流教学经验和体会,帮助他们在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上成长,鼓励青年教师各种形式的进修。教学团队建设工作落实主要体现在有效组织教研活动。一是做到教研活动有计划,有安排;专题研究活动每学期不少于3次,就课程建设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开展研讨,制定改革方案,落实方案实施。二是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在现在上课过程中探讨英语教育的应用。三是发挥团队科研优势,以英语建设为突破口开展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并以团队申请系列全英语课程建设,充分调动团队内各位老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

2.教学内容建设

《旅游规划与开发》全英语课程建设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对旅游规划与开发理论体系的完整掌握,并且要求学生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掌握旅游规划的基本编制方法和要点。通过对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发展与趋势的讲解以及相应案例的介绍与评析,使学生了解旅游规划界的前沿动态。除了理论教学外,本课程建设探讨性想将实践教学结合进入全英语课程建设之中,英语是一门注重氛围和环境的语言,将学生纳入相关的英语语言环境之中,如邮轮船只上,如五星级酒店之中,如机场等,这些地方就会要求学生自然而然地使用英语,提升其学习语言并将其与专业知识结合。endprint

在实践性和探究性教学中,本英语课程建设主要设计了如下内容:一是让学生观察主要旅游景观的航片、图件、模型及旅游风光片,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了主要旅游景观的特征,以及发展和演变,并辅以了解相关的旅游英语表达及词汇;二是使学生熟悉和掌握旅游资源定量分析、评价的方法。让其选取国外著名旅游景区,根据调查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使学生了解全球旅游资源的发展情况并掌握调查及资料统计分析的各类方法和技巧;三是鼓励学生对国内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进行考察,并编制英文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报告,使学生初步熟悉了旅游资源考察的方法和开发规划报告的编制程序与方法,并促进学生尝试英文表述及撰写报告,使教学与科学课题研究相结合,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研究能力。四是编制某些景区旅游地图和景区解说名牌,使学生初步掌握了旅游绘图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掌握针对不同人群进行解说设计的方法。

3.教学条件建设

课程组为了保证全英语教学和教辅以及学生课外学习的需要,采取了5项组合措施:一是精选原版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科学性。一本适用的英文版的专业教科书对提高课堂英语的表达能力有相当大的帮助。一般而言,教科书所用语言通常通俗易懂,在有条件的情形下,多读一些同类的、相关的原版教科书,同时,多注意教学用语的运用,遇到好的句型、例句应该多记、多用,这对上好全英语课程有很大帮助。课程组对三部国外原版教材进行了实验性教学,最终选用世界著名旅游规划专家Clare A. Gunn, Turgut Var主编的英语教材Tourism Planning: Basics, Concepts, Cases为主教材, Tourism Planning: Policies, Processes and Relationships(Colin Michael Hall)、Tourism Planning:An Integr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proach(Edward Inskeep,Van Nostrand Reinhold)为主要教辅。二是自编中国特色教材,加强本土教学内容和教学的针对性;为了使国际旅游前沿理论与中国旅游实践相结合,与国际旅游教育结轨的同时体现中国旅游教育本土化的特色,根据我国学生的学习特点,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争取能够出版中文版的《旅游规划与开发》中文教材。三是自编旅游教辅资料,加强学生通识性教育和素质能力的培养,满足双语教学和学生课后查阅资料的需要。四是扩充双语教学资料库,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广阔课外教学和研究资料;课程组计划从北京、上海等地购进或从北京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复印外文原版书籍。另外利用有限的资金从国外购买了少量旅游管理原版著作和教材,如Dimensions of Tourism, Introduction to Hospitality, Cultural Tourism: The Partner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Cultural Heritage等,供双语教学和研究参考之用。五是提供国外网站链接,扩大教学信息,扩大课程教学内容,即时了解国内外学界前沿咨讯和动态。课程组建立了自己的学习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了21个国外旅游网站的链接,扩大了资料来源,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研究内容,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国内《旅游规划与开发》全英语课程的瓶颈

1.内容单调

全英语课程需要非常深入细致的备课准备,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备课,还包括流利的英语的表达、绘声绘色的描述以及生动活泼的举例。这就对现有的专业教师提出大的挑战。首先大多数教师在备课时可能只能根据原版教材的语言方式进行备课和幻灯片制作,課程教学内容可能趋向于书面语言,影响上课效果。其次是单纯依靠教材进行备课,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全英语备课,内容匮乏,效果沉闷。再次是即使教师准备内容非常充分,但是教师也会遇到临场表达和具体情景变化的问题,教师难以运用事先准备的备课内容应对即时问题。

2.师资所限

能够提供全英语教学的教师在学校中比较稀缺。全英语教学要求教师在英语交流、知识传授方面有较高的造诣,这就使得大多数教师都难以符合要求。纯粹的外教许多学生并不十分看好,就教学效果而言,学生更希望由外语表达能力强的中国教师教授。专业知识扎实,外语基础较好且认真负责的中国教师同等条件下更受学生欢迎。但从学校现实看,能达到这种要求的教师数量较少,制约了全英语课程建设的成效。

3.学生接受能力差异

教与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称职的专业课全英语教师、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及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提高专业课全英语教学效果。外语基础较差,且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全英语的教材和讲课有畏难情绪,通常不会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对授课内容进行事先准备和事后复习,会影响全英语授课的效果。

4.缺乏相应的信息支持

全英语课程建设的开展有赖于对旅游规划与开发方面的英语知识的获取和收集,不仅需要获取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研究成果和观点,研究的方法与理论;还要获取国外同类课程教学的建设,课程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等。目前国内高校对前者能够提供数据库等帮助教师解决信息获取的问题,但对于后者却缺乏相关的信息支持。并且,虽然现在网络公开课程和MOOC等兴起,有很多基础和特色课程的公开授课信息,但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信息却十分缺乏,而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专业课程更是难觅。

四、全英语课程建设的本土化路径

1.加大对专业课全英语师资的培养力度。

专业课全英语教学的推广最为关键的是师资。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三方面着手:第一,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并选拔英语基础好且专业过硬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派送出国进行培训,该方法经济可行;第二,引进国外留学的专业人才,尤其是那些有海外学习背景,且在国外有过教学经历并教学效果优良的归国教师,可以说是目前专业课全英语教学的最佳人选,该方法快速便捷。第三,聘请外教教学,但成本高且外教通常选择集中授课,效果不够理想。课程组也可以通过整合海外教学资源,加强与国外等世界旅游教育发达国家在本课程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提升教师英语交流研究能力。endprint

2.注意因材施教

全英语专业课的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才能顺利推行全英语教学方式。因此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筛选。对于那些外语基础好且学习意愿强的学生,可通过诸如奖学金或出国交流机会以及类似形式进行鼓励;而对于上进心强但外语基础差的学生,应该引导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先提高英语水平,然后再进入专业课全英语教学的系列;而对于外语基础很差且缺乏参与意愿的学生,可以暂时不进入专业课全英语教学系列,而通过系列辅助学习,在他们具备相应条件后,再让他们进入专业课的全英语教学系列。

3.學校全方位支持

学校重视和各部门重点支持是专业课全英语教学推广和长期发展的必要条件。这种支持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对从事专业课全英语教学的师资给予必要的激励,如对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重点奖励乃至晋级。二是在财力、物力以及软硬件条件方面的支持,包括必要的专业外文资料的供应,网络资源和电脑设备的提供等,以及必需的经费支持。三是创造条件为从事专业课全英语教学的教师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辅导和交流,除了学校内部组织教师之间经常交流、取长补短外,尽量给予他们更多的出国机会进行交流,或请外国的优秀教师来校进行交流,通过这种交流可以随时了解国外的教学动态,更有利于高校的国际化。

4.加强全英语课程的指导和管理

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组成督导组进行定期考核和监督,在督导组考核、监督的基础上可以经常组织一些教学研讨或交流,通过相互全英语授课经验的分享来促进教师的共同进步。并且还可以邀请其他有先进全英语教学经验的学校来进行教学指导,为授课教师提供授课技巧,分享课堂授课经验和学生管理经验,为提升教学效果开展多方面帮助。

总之,我们应该根据现有学生情况进行分层、分类,将最优质的教学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效果,同时通过宣传、激励以及相关的奖惩措施建立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专业课全英语教学的顺利推广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宫全美,李梅芳.轨道交通工程全英语课程建设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174-175+206.

[2]李媛慧.对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英语课程建设路径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09:39-40.

本土化英语 篇7

在全球化的文化发展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文化群体开始提出“全球本土化”的主张。英语语言, 由英语为母体演变出了很多语言的衍生体, 这些衍生体又经过一系列变化也有了自己的特点, 并且已经或正在取得自己的合法地位。在这种环境下, 我国应该重新合理规划英语教育, 改变以往一直把英语教学作为重点的教育现状。基于这样的观点, 本文将根据以往有关英语语言全球化和本土化的一些相关研究成果, 在当前全球本土化语境的大背景下, 讨论并分析目前我国英语教育当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 指出我国英语教育改革转向的必要性, 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具体建议。

我国当前英语教育的不足

自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以来, 我国的英语教育已将近有一个半世纪的教学历史。在此期间, 虽然英语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仍然有一些不足存在。面对当前全球本土化的语境, 我国有关英语教育的发展问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英语语言学习已经进入到瓶颈期, 英语教育工作举步维艰。以下几个问题就是目前面临的几个重要问题:

1.强调标准化英语教学

我国已经实施了很长时间的英语教学, 自国内英语教育以来, 在长时期的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虽然教学方法有所改善或者提高, 但是总体来说我国都是采用的“英国标准”来进行教授, “英国标准”的教学其重点大多数是在英国英语和英国文化上。但是由于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领先地位, 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 美国英语在我国的发展非常得快, 在英语教学方面, 已经有着和英国英语同等的地位, 甚至超过前者。在长时期的我国的英语语言学习中, 教学的主导路线一直是围绕语音、语法和词汇三方面进行主导教学的, 这语言三要素几乎占据了英语教育的全部。老师在英语教育过程中更加重视的是知识的单向传播, 相对于语言技能的熟练运用, 老师们更加看重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机械模仿, 但是却忽视了与语言相对应的文化背景的介绍, 这是一种完全背离了语言学习规律的教学方式, 是与正常的语言教学原则完全相背离的。对于语言学习来说, 学习者的学习关键期是在12岁之前, 如果学习者在学习关键期之后再学习第二语言, 根据第二语言学习相关成绩研究基础上发现, 学生的语言习得机制就会停止发挥作用, 特别是影响学习者在“口音”方面的学习, 导致学习第二语言无法达到和母语一样的水平。就我国英语学习者而言, 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都是在12岁之后, 这就已经不再是学习语言的最好时期。在英语学习进程中, 学习者不能够生搬硬套英语或者美语的语音, 这会从根源上制约英语学习者对新事物的探究与意义构, 同时进一步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英语学习者对语言的创新和探索。

而关于国内教授英语写作过程, 教师总是过分提高英语作文的评价标准, 一直片面地强调学生在语言上的标准化和准确度, 在面对学生的英语作文时, 更是完全停留在语法纠错层面。另外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 很多英语老师要求自己的学生在使用英语的时候完全按照英语的思维来思考问题, 并倡导学生要尽量完全摆脱汉语思维的干扰, 而在现实学习过程中, 这种教导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母语语言和文化的迁移是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无法回避的事实, 这是导致上述现象最直接的原因。

2.忽略中国文化的输入

在外语教学中, 我国之所以进行外语教育, 主要是为学习西方文化服务。认为学习外语就是为了能和西方经济国家更好地交流, 能向他们学习到更多发展的经验。同时因受西方工业化社会的理性影响, 人们过分重视外语教育的工具性, 而对文化层次教育的重要性却没有重视起来, 甚至对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关注得极少。另一方面, 从英语教材的内容上来说, 目前我国的英语教材中, 很少有直接反映中国当下经济文化现状的内容, 而这些在缺少相应的文化背景与社会现实下是不太可能实现的。

教学的内容仅涉及英语语言和相应的文化, 这对我国的英语教育领域有重大的影响。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 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是非常重要的语言构成部分, 二者不可分割。然而在实际教学中, 教材是英语学习者重要的语言输入部分, 在我国, 很多英语学习者很难进行跨文化的学习与交流, 因为国内缺少相应的文化背景, 在语言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会存在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许多问题, 这样的状况就会形成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 会被动地提供交际对方所需的一般信息;另一方面, 被动地接受异域文化和语言输入对于语言学者来说也是非常有制约性的, 因为语言的学习不但是对语言的输入, 而且也是输出的过程, 被动接受不利于学习者向外输出自己的母语语言, 也很难向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而这些, 在目前我国英语教育中, 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英语教育转向的建议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不仅要注重本土英语语言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 同时还要每时每刻重视全球化态势下的英语教学发展, 了解汉语与英语的主要区别,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各自特点, 以下, 笔者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1.师生需转变跨文化交际观

对于英语学习而言, 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但是目前在我国外语领域内, 大家对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存在着许多误读, 普遍性误解跨文化交际的双向性, 认为在英语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就是母语语言和母语文化, 这就导致很多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看重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 与此同时却看轻母语, 看轻本土文化。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转变跨文化交际观,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 学生能经历良好的感受和信仰, 同时也能拥有正确的行为技巧, 这就造就了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2.教材需要融入本土化语料

虽然英语在我国是作为第二语言来进行教学的, 但是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 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英语让别人更好地了解自己, 理解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在目前的我国英语教育中, 英语教材是我国学生获得语言文化信息的重要渠道, 因此, 为了能使英语语言更好地发挥作用, 必须要提高英语教育所用教材的质量。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 广泛涉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现实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 这就要求英语教材题材必需广泛而新颖, 但是就目前国内大多数英语教学来说, 编排者只是注重对于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文化背景介绍, 教材上也大部分都是有关这些国家的内容, 而对其他国家的文化涉及的极少, 涉及中国的文化内容更是微小。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应该对英语教育所用的教材进行改革, 在现有英语教材基础上, 更多融入我国的本土文化, 同时也要涉及多元文化语料。

外语的学习有助于母语文化背景语料的融入, 如果学习者对语料的文化背景掌握得非常到位, 这将激励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要减少学生在处理信息输入时的意识分流就要正确处理此类语料, 让学习者有更多的时间去重视“形式和意义”的结合, 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结语

就当下国际形势来看, 针对我国英语教育的现状, 我们要进行一些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 目前的英语教育理念已经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势必要更新观念, 改变思想, 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 将我国的本土文化和英美文化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种融合教育的模式, 才能促进我国英语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友桂, 何高大.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外语教学本土化探究[J].外语电化教学, 2010 (04) .

[2]王菲.我国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选择与配置——以两套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0 (02) .

[3]戴炜栋.立足国情, 科学规划, 推动我国外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外语界, 2009 (05) .

[4]卢春艳.英语全球化与本土化语境下的英语教学[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03) .

本土化英语 篇8

英语与汉语之间积极的交流都给双方带来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也体现在语言学层面上:音系学方面的、形态学方面的、句法学方面的、词汇学方面的。最终,越来越频繁的交流导致了汉语的英式化和英语的本土化。

一、汉语的英式化

让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汉语的英式化,自从汉语受到英语英式化的影响开始,就有大批学者对这个问题展开研究。先看一下汉语英式化的最新趋势。总的来说,汉语英式化广泛地体现在形态学和句法学上的变化,下面将主要分析这些变化。从形态学上讲,传统的汉语复数词缀“们”常常用于人称代词后面,像“你们、我们、他们”,或是表示人物关系的词汇“兄弟们、姐妹们”。其他形式的复数形式,要么不表示出具体的复数形式,要么结合具体的数字,如“三个儿子”。

然而,由于受到英语的影响,中国人开始大范围地扩大对“们”的使用,“们”出现在很多人物名称后面,如“作家们、学者们、农夫们、朋友们”。这些用法从传统上来说,并不是常见的,而像“委员们、好人们”以往更是很难听到。现如今,这种用法却屡见不鲜。“们”甚至已经衍生到表示非人物性名词的复数,如“动物们、狗儿们、猫儿们”,尽管这些动物复数加“们”的用法并不是很频繁。就如前文中提到的,汉语名词复数要么不明显体现出来,要么在名词前面增加数字,而“们”的广泛使用,打破了这个语法限制,也从另一方面表明了英语语法对汉语的影响。到目前为止,正如上述例子所示,汉语英式化也只是扩大复数词缀“们”的适用范围而已,但只要英语的强大影响力存在,没有人能排除这个范围还会继续扩大。让我们来看看另外一个例子,在汉语中,“地”常常跟在副词后面表示副词词缀,如“慢慢地”,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汉语副词都以“地”结尾。然而在英语中,语法规定副词基本上以“ly”为结尾词缀,受英语影响,汉语副词也开始有明显性的副词词尾标记“地”,所以,很多不需要“地”的副词也被加上了“地”,如“突然地、同时地、首先地”,“突然、同时、首先”本身是副词,不需要加“地”。现在的趋势是,无论是书面还是口语化汉语中,人们自然而然地在副词后面加“地”。这种现象毫无疑问地表明,部分国人想通过正式规范的语法来区分不同的词性。结果导致使用“地”成了一种时髦现象,人们可以不受拘束,自由地在所有副词后面添加“地”。

汉语除了词尾受到影响,还有很多方面受到英语的词缀影响,比如“非(-non),反(-anti),副(-vice),后(-post),者(-er/or),主义(-ism),化(-ize/fy)”。这些词素充当着前缀和后缀,直接与词语结合产生意思,比如“非成员、反社会、副总裁、后现代”等。让我们来看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例子,后缀“化”,通常指一个行动或状态的变化,跟英语的词缀“-ize/fy”相对应,如“国际化(internationalize),社会化(socialize)”,这个词缀起初是通过翻译被引进,但是如今却不限于它本来的使用范围,“实用化、人性化、地下化、软化”等词汇都是演化出来的,在英语中并没有对应的词语(刘正谈,1984:90)。

正如上文诸多例子所示,对英语词缀的灵活创新使用,远远扩大了词缀本身的使用范围。中国人发挥创新精神,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词缀,也为形态学的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从句法学角度而言,汉语是主题性语言 (topic-prominen language) ,而英语是主语性语言 (subject-prominent language) 。一个完整的英语句子,必须存在一个主语和谓语,主语一般置于谓语动词之前,谓语动词根据主语的单复数而变化。相比之下,汉语句子常常是主题,而非主语主宰整个句子,在对话中,如果主语可以在上下文中推出,主语常常省略不出现。一般而言,在由两句话组成的对话中,只要两句话的主语指的是同一人物或事物,往往只在一句句子的句首出现主语。然而,受到英语的影响,一些国人认为,为了符合语法规则,每句句子都应该有主语。基于这样一种想法,使用主语的情况大大增加,现代汉语似乎正在从主题型语言慢慢向主谓型语言转变。

除了使用主语的增加,我们注意到,以往在汉语中,句子常常直接把形容词用作谓语动词,如:“这多花真漂亮!”但是受到英语语法要求形容词前加系动词的影响,中国人开始使用“是”这个词,等同于英语中的系动词“be”。举个例子,过去我们直接说“她很活泼可爱”,现在又有一种说法“她是很活泼可爱”。有些学者认为,增加主语的使用不违反汉语语法却会使主语显得多余,增加“是”的使用,尤其是用在形容词前,却不是汉语千百年来的语法习惯。尽管有很多人不赞同,“是”却不断地被使用(余光中,1981:121)。

论述到此,我们只是略举了几个例子表明英语对汉语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才刚刚开始,英语对汉语造成的影响,无论从句法学还是形态学上,随着国家之间的交流加深,将越走越远,不断发展。

二、英语的本土化

如今,英语已经成为世界语言,我们不能仅仅把它和一个国家联系起来,世界上任何人都可以把英语作为交流工具。从音系学角度看,汉语对英语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当一个中国人阅读或开口讲英语时,从他的发音到语音语调很容易区分出他是否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当一个地区开始使用英语,不管是出于科学、宗教,还是现代化的因素,英语都要进行一段既是语言层面上又是文化层面上的重生。原汁原味的英语有时无法表达另属于其他文化的特性,不得不进行适当的变化以适应当地的文化,这个过程被称为英语的本土化。在中国使用英语,从语言学角度到文化层面,都会受到本土化的影响。本土化的英语,无论词汇学上,句法学上,都融合了两种语言的特点。

必须承认,跟其他语言比起来,汉语对英语的影响微乎其微,但这种影响的确存在。

在英国主要受欢迎的中国物品为:衣料、茶、水果、瓷器等,对这些物品的喜欢反映在很多英语的外来词,“silk”来自于中文的“si—丝”,“litchi”来自于“lizhi—荔枝”,“ginseng”来自于“renshen—人参”。这种本土化在复合词和复合短语翻译中更明显,如“beancurd—豆腐(豆=bean,腐=curd)”、“teahouse—茶室(茶=tea,室=house)”、“lose face—丢脸(丢=lose,脸=face)”、“paper tiger—纸老虎(纸=paper,老虎=tiger)”、“responsibility system—责任制(责任=responsibility,制=system)”。这些词语反映了社会的文化、政治、经济变化,主要来源于媒体的报道。英语的本土化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被引入到英语中,并逐渐被英语母语者接受,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silk(丝绸),tea(茶)”这样的词语;第二类是媒体大量使用的词汇,不仅英语母语者可以理解,非英语母语者也可以理解,如“paper tiger(纸老虎),four modernization(四个现代化)”;最后一种是出现在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撰写或翻译的书刊中,最后一种不被英语母语者所熟知。

随着本土化的发展,除了翻译中重新创造的外来词,我们发现:删减、拓展、消除词语的意思也是本土化的一个特征。下面是相关的二个例子(赵彤,1995:12-13):

Cadre(官员,干部)

英语中的原意:(1)训练新兵的主要官员或军官;(2)组织并扩大商业,政治团队的经验人士。

中国本土化后的意思: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包括军官。

Laborer (劳动者)

英语中的原意:体力劳动者。

中国本土化后的意思:一个靠体力或脑力工作的自食其力者,常常受到尊重。

英语的本土化,是为了传播中国的文化,让外面的世界通过英语更好地了解中国。而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英语作为其传播工具,不得不对它做出改变。

总的来说,文化接触往往和语言接触是同步的,通常引发语言之间的互相影响。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与中国的接触,汉语和英语都带来了变化。这种变化既是语言学层面的,又是文化层面的,即汉语的英式化和英语的本土化。本篇论文只是简要地探讨了语言学领域内汉语受到英语的影响,以及汉语母语者使用英语时英语发生的变化。本论文不是聚焦于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别,而是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参考文献

[1]余光中.批判文集.台北:纯文学出版社, 1981.

[2]刘正谈.汉语外来词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4.

本土化英语 篇9

1 英语本土化导致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流失

1.1 中国文化在英语教材中的失衡

从现在的教学教材中可以发现, 中小学的英语教材存在很严重的缺陷, 其中表现最明显的现象是中西方文化结合在教材中差异甚大[2]。通过大量的翻阅资料, 英语教材中有一个普遍的问题, 大多数的英语教材并没有以中华名族传统文化作为主要的教材, 而是以原版的英美教材为主。如果英语教材没有考虑到推广中国的本土文化, 而是对中国学生从小熏陶浓郁的英美文化, 这种做法只会使学生更加热爱并重视西方文化。随着改革开放, 我国与世界各地的关系十分密切,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化语言, 我们更重要的是如何学会利用这门语言与世界友人沟通, 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与技术, 宣扬我国的千年本土文化特色。而不是被语言所牵动, 因此, 英语教学教材中的本土文化必须要加强, 让语言成为中国人民与国外友人沟通的工具。在学习英语文化的同时, 传播中国的本土文化, 这是教育界相关工作者迫在眉睫的使命。

1.2 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本土文化意识薄弱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主导者, 更是文化的传播者。英语教师是中西方文化的主导传播者, 英语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中国本土文化底蕴。在传授英语文化的同时, 也知道中国文化的演变。从小教育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同时, 也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进而使学生更加热爱中国文化, 使之提高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 大多数中国英语教师将教育重点放在英语语法, 英语词汇, 英语的句型结构上。所以, 现在大多数的中国学生完全陷入句法, 词汇的学习, 迷失了语言文化后的知识学习能力。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了错误引导, 需要英语教师自我反省。

1.3 中国学生传统文化意识薄弱

在中国, 存在一批学生对中国文化并不十分了解, 甚至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不欣赏。学生更热衷过圣诞节或万圣节, 经常出没类似肯德基和麦当劳这种具有外国特色的快餐厅。春节在中国具有很高的意义, 根据资料显示, 每年会有部分学生选择春节结伴去旅游。随着外来文化快速进入中国, 这种社会现象越来越明显。外来文化的确需要了解, 但盲目的崇拜会使我国学生对本土文化失去兴趣。学生用英语无法完整表达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信息。英语是一门外来的语言。它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工具课程, 更是一门跨国际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教育学科。学习英语的同时, 应加强本土文化意识的培养, 注重素质教育。因此, 相关部门加强中国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素质培养尤为重要, 加强英文文化的本土化教育刻不容缓。

2 正确合理地使英语本土化在中国文化深入

2.1 在英语教学教材中科学合理地结合中华名族传统文化

教育离不开教材, 首先, 要在英语教材深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材起着导向作用, 相关部门工作者要考虑到多种因素, 英语教材翻译和编辑者要具备深厚的中国文化知识。各个领域有中国文化的专家, 将西方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 科学合理的编写我国英语教学教材。采用中文与英文的双重注释;大量使用中国传统优秀文章英语译文;巧妙增设板块宣传我国的风土人情等。从小被中国本土文化熏陶的学生, 跨语言表达中国本土特色的能力会大大提高, 有利于国外友人宣扬中华传统文化, 引进国外先进文化。这也是中国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与意义。

2.2 在英语教学教师身上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培养

优秀的教师培养优秀的人才, 英语教师的自身素质培养十分重要。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英语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 英语教师除了具备英语语法、句型等能力。必须要热爱并了解中国本土文化。在加强自身对中国本土文化认知中, 形成个人文化信仰。英语教师不再单纯传授英语知识, 也要学习中国文化。譬如: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戏曲、中国传统习俗、中国风土人情等等。将中西方文化结合, 正确看待外来文化, 使学生了解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 平等对待中西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本土文化, 不盲目崇拜外来文化, 实现中西文化的合理融合。

3 结语

英语语言在教育领域需要突破。引导中国学生正确对待英语中的外来文化尤为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 多渠道教育英语文化融入本土文化, 譬如:口语教学模式给学生营造真实的生活场景;多媒体、互联网等教学模式直观地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风情;开设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等。将中国本土文化融入到教学过程, 快速实现中国学生独立使用英语完整表达中国的本土文化特色[3], 使英语成为走向国际的沟通工具。培养跨文化的复合型人才, 也是我国英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慧娟.将中国文化融入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探究[J].教学与管理 (理论版) , 2013 (7) :22-25.

[2]郝良婷.论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趋势及意义[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22 (1) :15-16.

本土化英语 篇10

随着中国对外影响的日益增加, 中国的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强劲。据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吉亚估计, 到2020年, 世界将有1.37亿人到中国来参观、访问和游览。届时, 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因此, 随着我国入出境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国际化的涉外旅游人才来支撑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毋庸置疑, 其中工作在一线的涉外导游人才需求急剧增加。然而作为人才培养主要阵地的高职旅游院校, 由于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及就业观念的滞后, 现有的涉外导游培养模式整体效率都不高, 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现实旅游事业的实际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致使毕业生不能适应和满足旅游业的发展需要, 自己本身也产生就业方向的迷茫。

1 行业的现实需求和我们的反思

本文细化的切入点将主要探讨的是涉外导游中的中坚力量即英语导游, 为此, 我们对英语导游就业市场进行了调研。从我们对25家国际旅行社的用人标准的200份问卷调查和座谈调研中可以明显看出, 旅行社企业比较看重英语导游两方面的能力。其一是外语水平;其二是带团技能。特别受欢迎的是那些能熟练地运用英语给游客进行讲解, 与游客的语言交流沟通非常顺畅, 对客源地概况、民风民俗非常了解, 带团技巧灵活丰富的英语导游人才。企业、市场对人才技能的知识、能力、素质等要求, 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 我们应结合旅游行业现实发展特点和需求, 综合考虑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定位, 选择和运用恰当的、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为目的, 以此促进英语导游人才培养。

2 本土化职场化的教学设计理念的提出

职业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在进行就业教育, 学生的就业能力取决其职业能力技能水平。从实质上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 使教学目标服从现实职场需求, 使教学方法体现现实职业流程, 帮助学生“学以致用”、顺利就业、优质就业是目前旅游高职院校现实而艰巨的任务。

因此, 对专业教学内容体系应进行一些有益、大胆的改革尝试, 我们提出的人才培养的本土化职场化策略, 是在充分利用地方旅游资源作为英语导游人才培养实际教学的补充, 帮助和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本土化旅游相关知识和特色内涵的同时, 以现实英语导游岗位中真实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为导向, 将岗位职业活动所需的技能要求渗透到教学全过程, 达到强化学生英语导游交际、讲解、处理问题等核心职业能力和素养目的, 从而培养出能“零距离上岗”的英语导游人才。

下面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涉外旅游专业的导游英语课程为例, 对英语导游人才培养的本土化职场化策略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 并希望借此抛砖引玉, 能给予高职高素质英语导游人才培养模式更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3 本土化职场化的理念内涵

3.1 教学本土化策略的主要内容

(1) 以英语语言为重要的主要载体, 充分利用本地特色旅游资源, 渗透地方特色文化, 将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的知识及实践性与本地实际操作紧密结合。如学生不仅能从课本中学习“Chinese Cuisine”, 还应了解和熟悉“Guilin Local Dishes”。这种紧密联系、拓展和导入本土化、地域化的旅游相关知识, 极大丰富了高职导游英语教学的内涵。

(2) 并充分利用本地旅游行业优势, 为真刀实枪操练创造优势条件, 使他们更能适应实际的导游工作。我们依托桂林中国国际旅行社、桂林市海外旅游总公司等25家长期合作的当地著名旅游企业, 通过主动融入、主动接轨、主动服务, 提供大型国际旅游会议接待工作、漓江游船英文讲解员及国际游客散客游览接待等相关涉外旅游服务达500多人次。

3.2 教学职场化策略的主要内容

(1) 打破传统偏重理论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 以满足职场需求为目的, 既把中国历史文化、风俗等知识性基本内容呈现到教学中, 也将英语导游带团程序, 导游讲解技巧及接待过程中一些主要问题和事故的预防与应急处理方式渗透到教学全过程, 构建模拟和真实相结合、相匹配的教学环境。注重其职业能力的培养, 把英语导游专业技能与知识的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职场化策略其关键在于组织和设计并实施和开展若干课堂内外“仿真”或“全真”富有效率和意义的英语导游职场化训练的实践项目和任务, 如校内可以举行“英语导游词讲解大赛”、“现场导游大赛”、“导游口语大赛”、“导游知识大赛”、等各种各样的专业竞赛, 达到“以赛促学”的目标。同时课堂上情景模拟或演示英语导游典型工作情景“迎、导、送”, 以及用餐、购物、订票、行李托运、处理投诉等, 达到职场化训练的效果。双休日、节假日及寒暑假时安排学生实地景点训练、跟团实践、顶岗实习, 以着重培养学生在涉外旅游接待任务中的带领团队、掌控团队、处理突发事件及讲解等实际能力。

(2) 注意强化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在职场化要求和训练中, 要侧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应用中和实际操作过程深入了解并恰当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引起的语言交际差异, 促进学生尊重、宽容、平等的跨文化交往、传播的职业素养的养成。这是在英语导游人才培养过程中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 却应是职场化训练中一个关注点。只有处理好学生在学习和训练过程出现的跨文化障碍和失误, 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树立恰当地为入境游客服务时的思维方式和服务理念。

显而易见, 本土化职场化策略是立足于地方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展课堂内外、校内校外实践性、实用性强的教学和实践活动。既实实在在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同时也促进了毕业生有效地就近就业。

4 结语

英语导游人才培养的本土化职场化策略, 不是特指某一种方法, 而是一种教学设计的理念, 也是一种“以学生为本”、“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教学理念的实践应用。这种人才培养的本土化职场化策略在桂林旅游高等学校涉外旅游专业教学实践中已取得较明显的效果, 业界对我专业毕业生均做出“好用、上手快、能力强”的高度评价。

参考文献

[1]刘虹, 赵林平.浅谈高校涉外导游人才的英语实践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11) .

[2]曾嵘.新疆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学的“本土化”初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12 (2) .

本土化英语 篇11

【关键词】英语教学 本土文化缺失 问题 对策

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使得我国外语教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理论知识教学理念慢慢转变成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学理念,将本土文化注入英语教学中,并受到很多高校的认可。但是,还是会有问题存在,很多人对英语教学中注入本土文化理解成将语文放入英语教学中,同时并没有真正的重视本土文化,造成了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的缺失,导致本土文化不能很好地发展。

一、本土文化缺失原因

1.缺乏对本土文化认同感。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与其他国家互动相当频繁,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等方面受到影响。以英语为载体的西方文化,不断洗礼着我国年轻人的大脑,导致大多数人对文化感到很迷茫,最后终止了对本土文化的信仰,慢慢将视线转移到西方文化身上,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也慢慢消失。我国的本土文化不断被西方文化所吞噬,被国人所轻视,最终的结果就是本土文化失语现象严重,给我国的文化安全造成威胁。曾有人说:“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本土文化,那这个民族的特征也就随之消失,最终可能融合在强势文化的汪洋大海中。”所以,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应受到重视,应准确理解本土文化的真正内涵。

2.缺乏本土文化教育使命感。英语和汉语是两种文化的鲜明代表,根据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看,汉语教学主要集中在小学到大学阶段,但大学阶段汉语的课时远不如英语课时多,各个学校对汉语教学的重视力度相对较低。而英语是在所有学科中存留时间最长的,同时在专升本考试、硕士教育和博士等教育的每个阶段都是其中考核科目之一,学生也要求通过英语考级来获得相应学位,英语成绩的好坏也成为了获得学位的最重要指标。不难看出,我国当前对英语教学是非常重视的。汉语和英语两种不同文化的代表,在实际的教学中,重视程度存在很大差别,这也充分说明了本土文化缺失的原因所在。

3.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英语是各国间交流使用最多的语言,其地位是无法被取代的。虽然为各国间文化交流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助推了西方文化的输出和垄断地位的确立。强大的西方文化,给文化发展较弱的国家带来了巨大冲击,这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最流行的现象,特别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潮流中最为凸显。目前我国是英语学习者中最多的国家,在这种情况背后,隐藏着西方文化和语言的霸权主义威胁。英语的强势来袭,在加上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对我国本土文化和安全造成巨大威胁。但英语教学中缺乏中国文化现状,给西方文化发展地位创造条件,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国文化的传播和竞争力。

二、英语教学加强本土文化的措施

1.强化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西方文化巨大冲击,给我国大多数学生造成了影响,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受到重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更好的去认识我国本土文化,可以通过将西方文化与本国文化进行对比教学,有意识将中国本土文化作为重点,加强学生民族意识,强化学生的爱国责任感,让学生喜欢中国文化,用心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强化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本土文化的积极性,灌输学生学习英语这门语言是为了更好的发扬本土文化,进一步指导学生处理好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例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根据课件内容,播放一些中国发展史、战争片段等,正确引导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培养了学生爱国主义,更好的了解中国本土文化。

2.提高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改进教学方法。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加强教师本土文化学习培训力度,提高教师英语教学对本土文化的融入意识,加强对中外两种文化的知识了解,丰富自己教学内容,加强自己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在课堂上,改进教学方式,组织学生举办英语校园文化节等一些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外来参观者、充当翻译等方式,实践与理论形结合,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实践能力。例如通过进行分组的形式分析中外文化,并让学生用英语表达对中外两种文化的认识,不仅提高了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将本土文化完美融入到教学中。

3.在英语教材和课程中加入本土文化内容。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以传播文化为主,引入西方文化为辅。但当前的发展情况却是中国文化没有很好传播,西方文化在中国有很好的发展,英语教材和课程安排上本土文化的内容相当匮乏,所以在英语教材和课堂中加入本土文化至关重要。在不违背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加强英语教材的内容改革,加大本土文化教材内容上的编写,提高学生对本土文化的敏感度和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同时课程上也需要改革,进行系统的分类,增加一些本土文化课程,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本土文化,以此提高学生的对本土文化的意识。例如在教材西方礼仪文化内容,教材中没有提到中国这方面文化,那就可以在其他课程安排上加入对中国礼仪文化内容,也可以将其编入教材。在英语教材和课程中加入本土文化内容,为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印象提供基础。

结论:中西方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中国文化的缺失现象严重,随着各国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化教育不能忽视。现代英语教学加强本土文化的融入,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加强学生对本土文化认识,培养学生责任感,让我国文化能够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参考文献:

本土化英语 篇12

外语自然教学法是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与加州大学西班牙语助理教授特雷尔(Tracy Terrell)合作的结晶,1983年,其合著《自然教学法:课堂中的语言习得》的发表,标志此教学法的正式诞生。自然教学法以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为理论基础,即由“习得—学得假说,自然顺序假说、输入假说、监控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五部分组成。自然教学法以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为教学目标,提出情景、话题大纲指导课堂教学活动,兼收并蓄多家教学法的实践方法与手段,将教学分为表达前、表达初期和语言出现三个阶段,各阶段组织不同的教学活动。倡导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根据学习者的兴趣与要求,选择内容,提供稍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使其像儿童习得母语一样自然“习得”第二语言,而“学得”的显性语法词素知识只是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监控、编辑”语言输出。提出在学习者没准备好的情况下,不要求其过早语言输出,而且对于学习者的语言输出更多关注内容而非形式,为降低学习者的情感过滤,对于其口头的语言形式错误不予纠正,但可以在学习者的书面作业中进行纠错。

通过对外语自然教学法的解读,结合多年一线英语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自然法有其优势,也存在缺憾。优点: (1) 培养学习者口、笔头交际能力,抓住语言学习的本质; (2) 重视足够量的理解性输入,有助于语言的积淀,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3) 强调情景教学,自然习得语言,在此时此地此情景中交际; (4) 内容重于形式,将注意力集中在交流信息上,避免纠错带来的尴尬,保证交际的通畅; (5) 理解先于表达,表达的基础是理解,初学阶段不强迫学习者的目标语言输出; (6) 降低情感过滤,有利于减少担忧、焦虑,增强动力、信心,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缺点: (1) 绝对区分“习得”与“学得”,习得知识不能转化为学得知识,两者无相互作用说法欠妥,两者应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而且很难明确区分; (2) 学得的语言形式知识对交际能力的作用极为有限的说法过于绝对化,交际内容确实很重要,但内容要依托形式表达,恰当的语言形式更能准确、有效地表达交际信息; (3) 过低估计语法的举一反三作用,扎实的语法基础有助于目标语言信息的快速理解,提高语言输出的准确性; (4) 分阶段的语言习得方法需要较长时间,不利于学习者的系统学习、持续进步,具体到我国的外语教学,难以达到通过一系列考试的要求。

我国高职公共英语教学长期以来采用传统外语教学法,聚焦语言的有形知识,强调语法结构的形式正确,忽略语言的交际功能,培养出的“高分低能”、“聋哑英语”的高职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急需改革。

结合自然教学法的优缺点和我国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现状,笔者尝试在任教的硅湖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改良的自然教学法的教学实践,以期优化自然教学法,使其适合我国高职教学环境,提高外语教与学的效率。

二、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实施自然教学法的可行性分析

(一)高职生英语学习特点

高职生正处于青少年向成人过渡阶段,其生理发展基本完成,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价值观尚未稳定,重视自我感觉,内心极为敏感,情绪极易波动,因此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在学习方面,知识基础薄弱,学习方法低效,自信心不足,动机不良,功利性突出,热衷于考证等与就业直接挂钩的项目,而对于真正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却有所欠缺。

就学习英语的心理来看,非英语专业的高职学生缺乏对英语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并且延续了先前英语学习经历的挫败感,形成了一种习得性无助,自我效能感偏低,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也没有信心学好英语;在思想上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认为在未来的工作中接触外国人、使用英语的机会较少。因此,英语学习缺乏动力,认为英语学习的唯一任务就是应付考试,获得毕业证书。

(二)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现状

教师方面,高职公共英语师资力量不足,授课任务繁重,缺少时间与精力研究教学教法,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另外,现代教学设备不足,传统的黑板、粉笔加课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以四五十人的大班形式授课时,教师只能讲讲语法、翻译课文和进行笔头练习,很难进行听力、口语训练。

学生方面,大部分学生入校时英语素质偏低,英语学习基础弱,学习习惯差,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此外,学生成绩相差悬殊,高职生除一部分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外,还有一部分是中专、技校、职高的学生,后者仅在初中阶段学过三年英语,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与前者有着很大的差别。面对这种参差不齐的水平,任课教师不可能面向全体学生,只能采取“舍弃两头、保中间”的做法,这样,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学习起来自然没有积极性,基础差的学生吃不消,学习起来也不可能有兴趣。长此以往,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就会越来越差,迟到、早退、缺课现象时有发生,上课只为拿学分,有的甚至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期末翻翻书、背背知识点,应付考试。当然,也有努力学习的,但都是为了考试:有的想升本科,有的想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因此,都埋头于语法学习和大量的书面练习题中,听说等交际能力不强。

(三)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实施自然教学法的可行性

针对高职生的英语学习特点和公共英语教学现状,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实施自然教学法,其可行性分析如下。

其一,自然教学法的输入假设认为,新知识的获取是以已有知识i为基础的,而高职生英语基础相差悬殊,因此实施分班教学。分班后,同一班级的学生处于相近的英语水平,即拥有相近的i,教师可能为同一班级绝大部分学生提供可理解的i+1水平的输入。

其二,自然教学法的“习得—学得”假说认为,语言的获得主要是通过习得而来的,学得起到监控语言输出的作用。根据高职院校语言习得环境欠缺及高职生英语基础薄弱的特点,将公共英语课分为读写课与听说课。听说课利用话题和情景开展语言习得活动;读写课通过课文的讲解,侧重语法结构等语言形式的学得活动。

其三,自然教学法的“情感过滤”假说认为,动机、自信心、焦虑等非智力因素影响语言的获得,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要降低学习者的情感过滤,根据高职生学习动机不强、自信心不足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允许语言错误,开展诸如问路、购物、看医生等情景模拟活动,举行英语小品剧竞赛,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降低情感过滤。

三、外语自然教学法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实验

(一)实验设计

研究假设:外语自然教学法适用于高职学生,而且可以提高高职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

实践对象:硅湖职业技术学院2012级土木工程专业的两个班,一个班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为对照班,两班学生人数相同,均为50人。

自变量: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实验班采用自然教学法;对照班采用传统语法教学法。

因变量:案例实施前后考试成绩与问卷调查结果。

工具与方法:以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访谈、考试为工具,采用行动研究方法。通过上述手段收集客观数据,采用反思、推理、Excel数据分析的方法,探寻两种不同教学模式的差异,并试图解释其内在原因和外部制约因素,优化外语教学法,提高外语教与学的效率。

(二)实验实施

1. 实施前后问卷调查

笔者对实验班的50名学生进行了自然法实施前后两次不记名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几方面的问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信心和动机,学生认为自己英语的薄弱环节和原因,以及学生对英语课堂教学的认可程度。

2. 实施前培训

实验实施前,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培训。首先,告知实施目的与方法,要求学生自己组成活动小组(10人一组),共同讨论,合作学习。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课堂活动做好准备。其次,介绍自然教学法的基本理念、学习方法与课堂活动。为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强调了以下四条“游戏规则”: (1) 回答问题时,如果感觉没有准备好英语,就可以使用汉语或英汉双语回答; (2) 当准备好用英语回答了,不要过多关注形式,因为此时,老师关注更多的是答案内容; (3) 回答时不必使用完整的句子,短语甚至是单个词汇均可; (4) 记住,只要理解老师的问题了,就在一定程度上“习得”了英语。案例实施前的培训使学生充分了解这一教学模式,为其更好地接受、参与课堂活动,并从中获得语言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

3. 实施过程

本实验实施从2012年9月末至2013年1月中旬,历时一学期(16周)。

(三)实验结果

1. 实验实施前后问卷调查分析

收集自然教学法实施前后对实验班的两次调查问卷后, 笔者采用Excel数据分析法对每个题项的调查结果逐一进行统计。具体情况见表1。

首先, 从表1中可以看出情感因素的变化。自然法实施后对英语学习感兴趣的学生比例由原来的46%提高到78%, 有信心学好英语的学生比例由36%提高到60%, 都有显著提高;对于学习英语的动机也有所变化:为通过考试的学生比例由58%降低到42%, 为交际的学生比例由20%提高到38%, 为兴趣爱好的学生比例由8%提高到14%。通过以上各项的比例变化, 可看出案例实施后学生的情感过滤明显降低, 学习兴趣、信心都有很大提高, 学习动机的功利性降低, 实用性增强。

其次, 从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薄弱环节上看, 选听说的明显下降, 可见学生的听说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至少对自己的听说能力有了信心;而在认为英语不好的原因方面, 选择不感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方法的也明显减少, 可以看出, 学生对这样的上课模式是喜欢的, 而且能够从中受益, 尤其是交际能力方面。其实, 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也可以看出, 与对照班相比, 在课堂活动中, 实验班学生明显要活跃些, 语言表达信心较足, 流利程度较高, 对考试的焦虑感较低, 对语言的接受能力较强。

最后, 从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认同度上, 由实施前的10%提高到62% (包括认为很好和较好的) , 可以明显看出, 学生还是接受并且喜欢这个自然教学法的。

2. 实验实施后学生成绩对比分析

学期末, 实验班和对照班同时参加学院组织的统一笔试, 后又自行组织了口语考试。笔者对考试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具体情况如表2:

首先,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班的笔试平均分虽低于对照班(百分记低0.22分),但差异不明显(P>0.05),而口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十分记高出1.1分),差异显著(P<0.05)。也就是说,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案例实施前后的成绩对比,可以看出,自然教学法对学生的笔试影响不大,而对口试影响显著。由此可见,运用自然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其次,从表2的对比分析来看,自然教学法虽对学生笔试成绩没有太明显的作用,但并没有阻碍学生笔试的发展,因此不能完全否定它的作用。另外,还要考虑到实践周期短,而语言的学习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就像克拉申和特雷尔给自然教学法划分的教学阶段一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长期坚持,就会看到效果。

结合实验实施前后问卷调查与考试成绩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自然教学法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口语交际,适用于高职生的外语学习;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例如学生一直保持沉默,拒绝开口讲英语之类的问题。笔者认为,一方面可能是学生自身的个性差异,另一方面可能是教师在可理解的语言信息输入上存在问题,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适合我国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本土化自然教学法建构

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自然教学法的理论探索和教学经验,笔者尝试从六个方面构建本土化的自然教学法: (1) 教学目标:聚焦语言形式的内容教学,培养语言学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2) 教学大纲:语言显性知识+交际情景,即在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目标语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其利用目标语进行成功交际的能力的发展; (3) 学习过程:学得+习得,即有意识“学得”语法词素等显性语言知识,无意识“习得”语言的交际能力。教师则在介绍语言知识的时间段内,关注学生的有形知识,注意纠错,在另一个时间段内组织促进学生提高流畅交际能力的活动; (4) 教学活动参与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是“学习促进者”,需要同时或分开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学习的监督者、课堂管理者、语言教授者、顾问等; (5) 教师语言:一方面坚持使用第二语言,为学生创造一种自然习得第二语言的环境。另一方面,在某些具体场合,灵活使用母语使学生快速理解; (6) 教学过程:一方面,教师应该有足够耐心使学生熟悉英语语法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发展交际能力。也就是说,对语言学能力和交际能力应该给予同等重视。

参考文献

[1]曹霞.初探自然教学法理论及在中国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07:1-46.

[2]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3]梁晓晖.国外主要外语教学法及其实践效果的比较研究[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1997 (4) .

[4]梁三云, 丰玉芳.对传统教学法的反思——自然教学法及其启示[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2) .

[5]左焕琪.外语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2.

[6]支明圆.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基本原则初探[J].教育探索, 2009 (9) .

[7]Krashen, S.D.&Terrell, T.D. (1983) .The natural ap-proach: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classroom.London:PrenticeHall Europe.

[8]Larshen-Freeman, D.&Long, M.H.1997.An Introduction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

[9]Terrell, T.D.1977.“A natural approach to the acquisition andlearning of a language”.Modern Language Journal, 61.325-336.

上一篇:数字X线机的发展前景下一篇:立体思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