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案例教学

2024-09-09

本土化案例教学(共9篇)

本土化案例教学 篇1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市场巨大商机不断呈现,农产品营销在整个农业产业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同时也为农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带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创业空间。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的农业经济管理和市场营销专业已开设了农产品营销课程,尤其是市场营销专业把农产品营销设为专业核心课程,注重营销专业学生有关涉农企业的市场调查、促销宣传、农产品营销策划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使新疆农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较之其他院校营销专业学生在营销知识结构和农产品营销能力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就业优势,努力使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更适合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总结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农产品营销本土化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为进一步完善农业院校农产品营销课程体系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1 农产品营销课程特征

农产品营销学(Market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作为农业经济与市场营销的典型交叉性应用学科,研究如何运用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实现农业市场化发展和农产品现代化经营,以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多元化需求。农产品营销理论是伴随着农产品过剩的出现而产.生的,所以该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就是为了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面临的各类市场问题,包括因农产品供给过剩而造成的卖难问题、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造成的农产品流通中间成本居高不下、消费者对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信任缺失等严峻的现实问题。所以,农产品营销课程教学目标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农产品营销素质、培养和训练学生基本营销技能,积累并形成基本营销经验。农产品营销课程的整个教学要求教师能够综合运用经济学、市场营销学、消费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与理论,从微观企业视角引导学生掌握有关农产品消费市场分析、农产品市场定位战略、农产品营销策略设计、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等营销管理活动的策略与技能,培养学生从农业企业的角度研究总结农产品市场购买者的需求特征与需求规律,探讨如何研发生产真正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农产品并使企业持续获益。为他们未来能在涉农企业、农产品批发销售市场等部门直接从事农产品营销活动。

综上所述,农产品营销课程综合性和应用性非常强,单纯的理论教学远远不足以培养学生的营销技能,本土化的案例教学更助于学生把抽象理论与身边熟悉的企业营销实践相结合;而任务导向型的本土农业企业的参观和周边农产品销售场所的调研等营销实践将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尝试解决农产品市场的现实问题。本文结合个人教学实践重点探讨如何实施农产品营销案例的本土化教学。

2 农产品营销本土案例教学的设计与管理

大学本科以案例为载体的互动教学,强调学生“全员参与式”课堂教学,改变以往教师主导的单向强制性信息输送的授课模式,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辩论,重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所以课堂讨论案例的选择、编写以及讨论专题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案例教学效果的影响非常大。

2.1 注重把地方涉农企业成功案例引入营销案例教学

新疆作为农业大省,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与升级,现代农业发展已经取得初步效果,新疆的大小涉农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农产品品牌化经营意识日趋明显,已产生众多知名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运转有效的农业合作社和著名农产品品牌。所以在农产品营销理论、农产品营销渠道建设、农产品品牌化营销等课程教学中,不但分析国际上“四大粮商”的市场开发和品牌战略以及国内中粮、伊利等大型企业的经营战略,更多的是概括总结新疆本土企业农产品市场开发的战略与策略,使学生从自己身边熟悉的企业和品牌中了解该如何营销农产品,农产品与工业品、普通消费品的需求差异和营销区别。主持在研的新疆农业大学教研项目《新疆农产品营销案例库建设》中整理编写了新疆酒类、调味品、副食品、乳制品和果品深加工等10个知名企业和品牌的营销实践案例,通过在课堂上分析总结新疆本土企业的成功营销经验,使学生对营销专业和营销职能形成更好的认识。此外,平时指导和启发学生关注和收集新疆本土营销案例。

每次讨论课前都确定讨论主题,给学生提前布置案例分享作业,要求学生有效收集自己了解的、感兴趣的或喜欢的农业企业和品牌的相关信息,带着问题有准备有思考来参与课堂讨论交流,与老师同学分享个人观点。每次讨论结束我都会对个人或小组的讨论进行细致的综合评价,帮助学生改善信息的检索能力、讨论提纲的撰写能力、讨论发言与思辨能力,达到既能从营销实践中总结营销思想,又能运用农产品营销理论解释现实企业的农产品营销实践。

2.2 加大地方农产品营销热点难点问题的案例整理

当前农产品营销能力建设已成为新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了解决新疆特色林果等农产品疆内市场过剩问题,自治区领导提出通过外销平台的建设,实施新疆农产品“走出去”战略。所以,把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在华东、华南和华北市场的物流基地建设、新疆农产品博览会等相关信息分类汇总,以营销案例的形式融入农产品市场定位和农产品营销渠道建设等课堂教学环节,师生共同分析评价新疆农产品营销模式的特征、存在的问题、改进现有营销渠道的可能性与相应策略等方面,通过本土案例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如何构建农产品的营销渠道,高效的营销渠道应该具有哪些特征,如何解决好渠道成员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一般来看,本土案例讨论课结束以后学生还会习惯性关注自己身边的企业和品牌的发展动态,当看到有关自己熟悉某企业活品牌的相关报道或广告更新,就会主动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评价。因此,本土化案例教学使学生不断加深对农产品营销知识与理论的理解与思考,最终达到理论教学与营销实践的有效结合。

2.3 加强案例教学的课堂组织与管理

考核方式的有效性往往会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农产品营销实用性、操作性强的课程特点,教师要注意改革课程考核和评分机制,逐步减少简单的死记硬背的闭卷考试形式,把课程设计作为考核的主流形式,引导营销专业学生加大相关营销理论与案例的阅读量,达到在课程作业设计中潜移默化地掌握营销的基本原理和体会成功企业的经验。案例教学的实施,一定要加强课程教学环节的管理,提高课堂案例讨论环节表现在课程成绩考核中的分值比例,大力鼓励主动自愿参与案例讨论并积极发表个人见解的学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公共场合发表个人见解的勇气和能力,有意识地使学生课前带着问题预习课业,上课勇于与老师同学交流观点成为一种学习习惯和教学风气。此外,也要关注有表达困难和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为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提供机会和舞台。

3 结论

农产品营销课程特点非常适宜本土化案例教学,把新疆本土企业的营销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感性而又理性地认识农产品营销的原理与规则。有效的案例教学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和控制课堂教学活动,使整个讨论能围绕一个明确主题深入开展,通过启发和诱导使所有同学有机会参与讨论并发表个人观点,客观公平的课程考核和评分机制会提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摘要:结合农产品营销课程综合性和实用性强的特点,探索把新疆本土农业企业的营销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感性而又理性地认识农产品营销的原理与规则。提出有效的案例教学需要教师课前精心收集整理本土营销案例,课堂教学环节要注重教学过程管理以实现“全员式参与”讨论并发表个人观点,改进课程考核和评分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农产品营销,本土化案例教学,课程考核

参考文献

[1]李崇光.农产品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李冰,张月莹.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3(9).

本土化案例教学 篇2

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我们面对新课程、新教材和新课标,教师该采用怎样的教法来进行课堂教学?我认为,抓好听课评课这一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阳春三月,我校的听评课活动拉开了序幕,教师们踊跃参加,各显身手,课改成效显著,我的收获也很多,现就我校欧阳雪琴的一节七年级思品课,谈谈我的感受和收获。

听了欧阳老师的《七嘴八舌说变化》思品课后,更是让我耳目一新。高效课堂应以丰富的切合社会生活实际的课程资源为基础,欧阳老师的课程资源正是回归白河本土生活去挖掘的来的,她能在较广的生活范围中开发、筛选并利用这些生活中的资源。只有贴近生活去选择教学素材,学生才会感到教学内容亲切,熟悉,学生才对老师的教学感兴趣,能获得真正运用知识的机会,才能体验知识运用的成功与快乐。欧阳老师对本土教学资源精心筛选并在教学中巧妙运用,才使她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又能使学生受到乡土文化的熏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从教学的基本理念上看

教学的基本理念:教育要以人为本,做到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内容包括: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本土教材资源多样性,趣味性;教学过程体现学生的参与性。欧阳老师能够依据新的课程标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既重视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又重视创新精神的挖掘、思维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欧阳老师在教学“社会生活新变化”时,不是直接的“告诉”,而是将自己和学生搜集的白河本土资源运用到教学课件中去,通过白河社会生活中餐桌上、服装上、新旧居所上、用品、交通的变化,和学生一起探究“有哪些新变化”,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体会,在轻松愉快中落实知识技能目标,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达到了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实现了由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或发现式学习方式转变。

二、从教学情景的创设上看

在导入新课中,欧阳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播放歌曲《今天是个好日子》引出主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读书自学是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学生的自学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必须处在教师有效的掌控之下。这点欧阳老师做得好,她围绕学习目标,出示了两个问题:

1、陕北民歌歌词 “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的问题现在能解决吗?有何办法?学生列举出“打电话、发信息、发电子邮件或直接开车过去”等多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新课导入很成功,为随后的课堂教学打好了基础,带动着学生思维层层深入。

2、引用了学生非常熟悉的诗词《次北固山下》提问,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反应通讯不畅的诗词吗?学生知道很多,积极踊跃的回答,如学生A: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学生B: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学生C: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等等。这些 诗词在教学中的引用准确反应了新旧时代在用品方面的变化,师生研讨交流时,欧阳老师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谈自己的理解和疑惑,而自己的作用在于点拨和诱导,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合作者,并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性。在课堂提问这方面,欧阳老师做到了“有的放矢”,既有形又有神,既有主体又有主导。

三、从教学内容的处理上看

所教内容准确反映《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正确理解把握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并从学生生活实际和现实生活中合理选取教学资源,有针对性的达到教育价值。在教学“随着老百姓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出现社会新时尚”时,欧阳老师所选的资源是白河人民群众丰富的文化生活内容,如:健身、假日旅游、摄影、上网交易、终身学习,我爱发明等,用本土的人、本土的景作为课程资源来牵引学生思绪的弦,我认为要比教材上的原材料更好。教材上只是出示一张“舞剑舞扇晨练”和一张“三叔上网忙销售”的图片,让学生列举自认为文明健康的休闲方式和社会新时尚。这些话题远远游离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环境,无法与学生的日常见闻对接交流,难以让学生凭借想象予以准确深刻的理解,这种无奈的想他人的生活,会让学生失去自我和话语权,会弱化学习兴趣和内驱力。而欧阳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本校教师周末在白河前坡赏桃花摄影;本校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学弹古筝、学跳舞蹈;中老年人在白河体育场跳广场舞、舞剑、打太极拳的照片等等,来介绍“社会新时尚”。课程 资源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的课堂能打开学生探究世界的窗口,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 景、提供生活化的互动交流和探究,缩短学生与事物的时空距离,增强形象的真实感,并促进学生在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学习中来,使教学成为学生的主观所需,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对生活的体会也更加深刻。本土课程资源,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社会新时尚,符合本学科的特点,适时联系时政热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体现思想品德课的时代性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后面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家乡,珍惜受教育的机会作了铺垫,使学生懂得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越来越好,还会变得更好,得力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国强民富,有国才有家。

四、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看

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欧阳老师的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启发式、引导式、互动式、讨论式、谈话式并用,使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课堂具有开放性,但收放有度,并能合理运用反馈、评价机制,鼓励表扬学生,欧阳老师会用及时客观并充满鼓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个课堂结构合理,环节紧凑有序,欧阳教师教态温和自然,语言流畅。

总的来说,多开展听课评课活动,能让教师对新课程了解越多,研究越深,实践越丰富,越会感到新课程确实带给我们一个明媚的春天,她有着巨大的魅力,有着生机勃勃的旺盛的生命力。相信有欧阳 老师这样年轻有为的学科领头人,引领时尚,会使我们“与时俱进”,在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转变。思品课理应时时事事联系生活、观照生活、浸润生活。应认真进行“培根教育”,培养学生认真将文本内容与生活进行比照分析、把握当下的习惯。引导学生在走街串巷的社会调查、亲身参加社会实践、身体力行参与劳动等生活现场中获得真感受和真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耳闻目睹的比较分析,回味思考现实生活的真理和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在大胆辩论中甄别真假、明晰事理、获取真知。

本土化案例教学 篇3

本文所讲的本土化教学案例,就是指某一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所在地域的典型案例,由于地缘和人缘关系,学生和教师都比较熟悉,所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高案例教学效果。本文就高校思政课中本土化教学案例开发的必要性、开发的途径谈一些粗浅认识,以求教于同人,同时也服务于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二、高校思政课中本土化教学案例开发的必要性1本土化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案例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等环节,这是保障思政课案例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而现实的思政课案例教学中,多数教师选择的案例虽能阐明理论,但却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究其原因就在于案例的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实际,给学生一种遥不可及、与己关系不大的感觉,这无形之中拉大了教与学、理论与生活的距离。本土化教学案例取材于学生学习和生活当中的一些典型的人与事,学生比较熟悉,他们感到真实可信,学习兴趣就大。同时,对于这些案例,学生能感同深受,且有一定的认识基础,这对于活跃案例讨论、深化理论认识无疑有很大的帮助,因而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效果。2本土化教学案例培养了学生爱国爱家的深厚情感,激发学生本土创业热情,有利于地方高校实现服务本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使命

高校思政课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重要内容。爱国必须从爱家开始,爱家是爱国的基础。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本土化教学案例全部取材于学生学习与生活所在地的各种资源,学生可以耳闻目睹,亲身感受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经济社会发展等,从而加深对家乡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爱国爱家的真挚情感。这种情感会促使部分学生在毕业后选择留在家乡创业、工作等。而为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输送高质量的人才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本土化教学案例也有利于实现地方高校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3本土化教学案例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提高思政教师的综合素质

任何案例教学都涉及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本土化教学案例在其挖掘与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同时也加深了教师对本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了解。对于绝大部分教师来说,学校所在地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状况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教师对本校、本地的发展都很关心,他们既为本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感到欢欣鼓舞,也会为本地发展中出现的种种困难而感到担忧。因此,本土化的教学案例更能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责任感与使命感促使思政教师走出校门,深入本地基层一线调研考察,收集并撰写大量鲜活的教学案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综合素质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本土化教学案例开发的途径1思政教师与学生是开发本土化教学案例的主要力量

教师是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对本土化教学案例的开发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其开发途径有两种:一是“拿来主义”。即思政教师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介,将其中一些本地典型的素材加以收集、整理、加工与“包装”,使之成为所需的案例。这就需要广大思政教师树立平时收集、整理案例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多读书看报、收听新闻等习惯,并有意识地带着审视的眼光去阅读这些素材,使之能恰当地诠释思政课的理论。二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即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走出校园,深入当地农村、社区、事业单位、政府等进行广泛调研,采集与撰写本土化案例。教师可以利用周末、寒暑假及其他业余时间,或个人或团队分工协作到基层去调研,也可与本校思政课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带学生去实践调研。

除了思政教师外,本校学生也可成为本土化教学案例开发的主要力量。教师要鼓励、支持和引导学生参与本土教学案例的收集与撰写工作。高校中很大一部分同学来自高校所在的区域,土生土长的他们对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等都很关注,也有一定的了解。部分学生亲属所在的工作单位就是本地知名的企业或政府部门,这种便利条件有助于学生收集和撰写大量真实而又典型的本土化案例。另外,学生也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本土化教学案例进行筛选,从而找到更加贴近大学生思想与生活实际的案例。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需要采用相关的激励机制,如对于参与的学生在平时成绩、社会实践成绩、综合测评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加分,对采用的优秀案例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为保证案例的质量,对学生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也是十分必要的。2学校领导的积极支持是开发本土化教学案例的重要保障

本土化教学案例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单靠个别教师“单兵作战”很难完成,需要团队的通力合作。但目前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等都与科研挂钩,教师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科研,对案例教学改革缺乏动力与热情。而本土化教学案例的收集、编写等工作既费时又费力,且缺乏经费支撑,而预期的效果又无法保障。以上诸多因素使得大部分教师在本土化教学案例的收集与编写上比较懈怠。这就需要学校领导给予一定的重视,通过制定相关制度,鼓励所有教师积极参与。如在经费、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照顾与倾斜等。此外,还需要学校加强与本土基层企事业单位、政府等之间的沟通交流,为本土化教学案例的编写及后期案例更新等提供条件。此外,学校还需聘请案例教学专家对思政教师及学生进行有关教学案例的编写等培训。3校内教师之间以及同地区兄弟院校之间的定期交流与资源共享是开发本土化教学案例的重要补充

本土化案例教学 篇4

1 本土化管理案例建设在教学实施中的意义

1.1 本土案例教学在管理学科教学中具有非同寻常的地位

对管理学科而言, 案例教学既是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更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正因为此, 无论重点高校还是普通院校在编制管理学科课程标准时, 都无一例外设计并使用案例进行教学。正是其与经济管理实践的紧密性联系, 国内外对其课程内容及其教学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如国内知名的管理学大师周三多教授在其编印的《管理学》教材中就能清楚地反映这一点。目前, 各重点大学大多已建立了相对应的课程体系, 其研究的重点也放在了对管理学案例的采撷与整理上来。特别是从2004年以来, 本土化案例库建设在国家项目立项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国本土化企业与高校管理案例库组建工程”) 后快速展开, 并在中国管理科学院科技进步研究所牵头下实现了100所高校的资源共享。由于我国经济仍处于转型期, 这导致了我国企业的管理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制度化管理 (以普遍规律为主) , 而是以管理创新实践和经验为主体。只有通过一定样本案例的系统分析和研究, 才能从个性中找出具有我国特色管理科学的普遍规律来, 进而通过大力开展本土案例教学, 培养更多符合中国实践的管理人才。因此, 本土案例教学在管理学科教学中具有非同寻常的地位。但是在管理类专业的案例教学中最缺的就是我国特别是各区域本土企业的真实案例。

1.2 本地企业的经营实践在案例教学中具有特殊作用

管理学科决不是纸上谈兵式的理论说教, 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案例的选择必须有代表性、鲜活性和启发意义。在国内外企业经营管理案例对课堂教学的贡献中, 我们更强调案例选择应立足于本土、本地。只有发生在身边的案例才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借鉴意义。而事实上, 各区域已积淀了大量的相关案例, 这些案例无疑是管理案例教学中活生生的素材。

1.3 推动校企合作, 实现企业与高校的互利共赢

企业经营受制于区域资源、区位环境、区域文化等因素, 具有浓重的本土化特色。以河南为例, 与江浙地区的“小狗”经济相比, 河南省的主要经济模式为蚂蚁经济, 企业数量多而规模小。在2009年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上, 河南只有8个品牌上榜, 而北京、广东和浙江分别有97个、81个和50个。河南企业整体化水平不高不仅与区位有关, 更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区域文化、发展环境等相关。对河南本土化企业进行案例分析, 不仅可以推动校企之间的合作, 更重要的是能够找出我省企业的特色和不足, 为企业找出发展出路, 并为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提供案例素材, 以建立具有本土化特色的管理新思维。

2 本土化管理案例建设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1 高校与企业如何结合的问题

目前, 由于校企合作的模式与机制不当, 造成不少的校企合作流于形式。而大部分高校对案例教学更多的是停留在宣传阶段, 在人力、经费和待遇上并没有给案例教学更多的优惠。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对案例的采集过于浮躁, 企业一些深层次的管理真谛没有被发现。而企业也没有太大的动力去进行自身的案例分析, 更不用说是出经费了。所以, 必须在合作互利基础上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方式, 挖掘本身企业管理中存在的经验和问题, 更好地表现区域文化、机制和企业所处的环境及政策特点。

2.2 如何将企业管理实践上升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案例上的问题

企业的管理实践是企业的宝贵资源, 但它并不等同于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在管理学或新管理理论指导下, 将企业实证案例按照教学规律和知识点要求的再一次知识创新的过程。因此, 必须从管理理论的高度并从管理的不同视角来提炼企业的实践成果, 以上升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案例上。

2.3 如何推广使用的问题

由于增加本土企业案例教学需要授课教师掌握更多的企业背景资料以及相关管理知识, 这无疑增加了授课教师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受惠于学生, 本土化管理案例提倡免费公开地提供给各相关兄弟院校, 并在适当时间和以适当的方式进行使用情况的交流。

事实上, 本土化管理案例建设的关键是资金, 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 案例采集和分析的动力也就不足。

3 本土化管理案例建设应完成的内容

建设后的本土化管理案例一般首先在自身高校内实施, 然后在本区域其它院校的管理学院以及中高职学校推广。而从企业角度, 还要完成对案例企业的分析和研究。 (1) 建立目标企业的案例研究。一是从本土化企业案例研究中找出本区域企业的“个性”或“特色”;二是发现本土化企业管理创新的事实, 为管理教育提供后备资源。企业案例研究的任务就是寻找企业的闪光点, 从而把“个性化管理”转化为书面案例知识体, 并为企业发展引路。 (2) 完成企业的案例研究向教学案例的转化。教学案例是在管理学或新管理理论指导下, 将企业实证案例按照教学规律和知识点要求的再一次知识创新的过程。

因此, 本土化管理案例建设主要包括两大部分: (1) 本土代表性企业案例遴选及跟踪。由于每一个区域本土企业众多, 从中选出有管理特色的、有代表性的企业必须要遵循一定的遴选原则, 这里可根据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挑选出未来的成长性企业和普遍性企业, 因此, 既需要注意“大、中、小”各层次企业情况, 又要注意企业的行业背景。此外, 还要对目标企业的管理情况进行长期跟踪, 以帮助其它企业摆脱经营管理中的一些问题。 (2) 本土企业管理案例库组建。案例编写和组建中要遵循真实性原则, 并充分考虑其涉及到的理论分析框架和分析工具, 最终要实现50家左右的案例库。由于案例采集和撰写是一项认真而又困难的系统工程, 这就必须要采取分阶段运行的方式, 将案例库围绕“管理学原理”为中心来展开, 并扩展到“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生产与运作管理”、“质量管理”、“战略管理”等领域。之后, 根据情况可以出版《本土企业管理案例教程》书籍, 以供更多人使用。

4 本土化管理案例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突出实践

一般情况下, 管理类的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实习、实践机会较少, 而管理类课程的课时少、学生多。在此条件下, 案例建设更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即达到基于市场需求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案例建设要分析本地企业经营的得失成败, 并以系统的案例采集和编写运用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实践。

4.2 强化运行

项目运行要高度重视案例教学的运行过程, 并遵循下列轨迹:企业运行案例--教学案例转化--试运行--正式运行--效果评估--反馈修正。这样, 才能既保证案例质量, 又符合企业需求。

4.3 重视合作

由于管理案例建设工作量较大, 必须由牵头单位联合多所高校来共同完成项目的主要内容, 并在项目完成时实现资源共享, 避免教学资源浪费。另外, 在与案例企业的合作中, 必须要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并通过长期跟踪的形式来实现良好的合作。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本土化管理案例被挖掘和使用, 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进行管理案例的开发和建设。

参考文献

[1]任方旭.管理类专业教学中本土化案例教学的现状分析—以河南省普通本科高校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 (教学研究版) , 2010 (6) ;

[2]郭华, 陈文烈.工商管理教学案例本土化诸因素剖析[J].青海师专学报 (教育科学) , 2004 (1) ;

[3]李慧.关于管理学本土化教学案例建设的思考[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9 (2) ;

中国的英语本土化教学研究 篇5

【关键词】跨文化 国际英语 本土化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82-02

【Keywords】 cross-cultural international English localization teaching

英语教育教学质量是我国教育能否积极主动融入国际化浪潮的重要保障。然而无论对于学校的国际化进程而言,还是就国际英语的本土教学而论,借鉴、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但决不是盲目照搬,匆匆“山寨”,必須与本土实际相结合。在跨文化视域下进行国际英语的本土化教学研究。

一、当下英语教学的实然诊断

在汹涌而来的国际化浪潮中,我们的英语教学将何去何从?虽然当前的教育国际化呼声很高,但我们还是要冷静地思考本土化问题。

1.继续怀揣“超英赶美”美梦,紧握“标准”英语教学“圣经”。

英语已然国际化了,英语教学还在继续强调“超英赶美”,培养所谓的标准口持英式或美式发音,惯用美英思维的英语人才。英语既是国际语言,早已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族域限制,所谓标准亦再无标准。英语教学也应随之而动,传统的注重知识单向传播,强调机械模仿的教学已不合时宜。哪种发音才是标准的?殊难定论。语音语调实在并无美丑可言,关键在于评判者是谁,标准的制定者谁?音乐尚有古典与现代之分,英语未必不能?若将英式美式英语称作古典,而因英语的国际化普及而派生的各国的英语变体,我们不妨称作现代英语(国际化特色明显)。如此,古典与现代孰优孰劣,实难断言,各有千秋罢了,个人心中自有一杆称。许多英语教学工作者一味要求学生摆脱母语思维,要用纯正的英语思维,这无异于痴人说梦,因为母语语言和文化的迁移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无法回避的事实。[1]

2.工具理性挤压人文空间,单向输入导致中国文化失语。

英语国际化使人们将目光聚焦于英语的工具属性,高校英语专业也努力迎合之,大量开设甚至唯开设英语语言技能课,而罔顾了英语专业的天然本性“英语语言文学”。加之我国英语教学的文化类课程的语料主要反映的英美的主流文化,少有将本土文化与之结合的诸如比较文化类课程,更加缺少介绍本土风土人情的材料,以至于文化课本身就少,而最终沦为完全教授英美国家历史人文风情的纯西方文化课,学生对自己文化尚且一知半解,在跨文化交际中成为了单向的输入者,被动的接受者,没有意识和能力主动有效、对等地向外输出,从而去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2]

二、本土化的国际英语教学策略构建

1.锻造本土与国际兼容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从教学目的上讲,外语教学所期许的不仅是理解对方的话语和文化,更为重要的是用对方所能听懂的语言来了解己方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文化。即真正的跨文化交际是来自两种或多种文化的人群之间的交际,“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以跨文化经历中良好的感受和信仰,以及人们所拥有的行为技巧为基础。”正如从丛所言,“跨文化交际绝不仅仅限于交流对象的理解,而且还要有与交际对象的文化共享和对交际对象实施文化影响的内容。”[3]一个能够熟练、流畅运用外语的人可能是一个成功的交际者,但不一定是一个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者。许多能够对汉语运用自如的生于海外,长于海外的华裔,他们精通英汉两种语言,但是当他们回到内地,依然显得格格不入,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缺少对汉文化的了解,他们所拥有的只是汉语语言运用技能而已。因而,英语教学必须摈弃“一路向西”的陈旧观念,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方能步步为营,铿锵有力。

2.教材要兼顾本土特色和国际元素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传统的英语教材开卷即为英美风情,闭卷还是美英趣闻,从头至末,“洋滋洋味”;从里到外,洋风洋情。学生学后,开口圣经,闭口西谚;逢人先谈好莱坞,电邮也聊NBA;宛如生于英联邦,长于美利坚般浑身上下一副洋洋自得神色。以如此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学成了洋人,丢掉了本身,怎不令人叹惜?所以教材应该是,且必须是充斥着大量文化信息的,却绝不仅仅是目的语文化信息,尤为重要的是还要有学习者自身的文化信息的内容。总的来说,这种内容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首要的母语文化材料,即以学习者自身文化为内容的材料;其次是目的语文化材料,即以英语国家的文化作为学习内容;三是国际性目的语的文化材料,即以世界上英语非母语国家的文化作为教材内容。[4]英语教材语料不仅要反映英美文化,所有世界先进文化都应该成为其可能的选择,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我们中华文化。我国5000年的文明史,从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到经典国粹,名人典故,等等都可成为英语教学语料。特色文化,区域文化也可列入其中,从大中华的儒释道,到各区域的优秀文化如湖湘文化、巴蜀文化等等。

三、结语

实现国际英语的本土化教学,创生出具有本土特色,且国际化性质鲜明的新型英语教育范式,对于培养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英语教育质量意义非凡。 以本土化的国际英语教学实现英语课堂中中国文化的从自觉到自信与自强,是我国英语教育的终极目标。英语的国际化和本土化是相伴而生的,它实质是一个再生过程:语言的再生,文化的再生。这种再生过程就是国际化和本土化过程,进行这种英语语言的教学过程就是英语教学的本土化。

参考文献:

[1]高影.教育国际化,何去何从[N].中国教师报,2012-05-09

[2] 刘君栓,夏晓翠.我国英语教育的本土化取向探析[J]. 教学与管理2012(1):20-23.

[3] Ellis,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4]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光明日报,2000-10-19.

本土化案例教学 篇6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徐康宁教授认为:“创新是一个城市的永恒主题, 一座城市无论历史有多悠久, 文化传统有多深厚, 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要努力追求创新精神, 从而在城市的竞争中进一步凸显自己的优势。”我们可以设置这样两个问题: (1) 徐康宁教授的观点凸显了什么的重要性? (2) 对南京的城市发展有什么启示?

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 学生从宏观上明确创新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内驱力, 更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从而顺利过渡到本堂课的学习当中。

二、情景引用, 细化学生对创新作用的认识。

(一) 在创新的第一个作用“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教学中, 可以展示这样三段本土材料:

到2015年, 南京市要引进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3000名, 培养科技创业家200名, 集聚列入中央“千人计划”创业人才100名。目前南京已有48位高层次人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南京长青激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徐长青博士一直从事非线性光学材料和器件研究, 利用其专有的晶体极化反转技术, 成功开发出世界独创的绿色激光源 (PPLN) 激光芯片制作技术。

徐康宁教授说:“南京的发展一方面要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尤其是发展研发、物流、科技服务、工业设计等产业, 从而实现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和加快发展。另一方面, 南京还是要紧紧盯住能够关系到未来2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一些重大关键性高端制造业, 实现传统的制造业向高端和新型制造业的转变。”

针对上述材料, 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 (1) 三段材料分别表明了什么创新现象? (2) 三段材料的做法给南京市的生产力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3) 这种做法对一个国家和社会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通过南京市重视科技创新人才、提高劳动者的创新素质, 创新更新了人们的劳动工具和生产技术, 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的做法有利于促进我市生产力的发展, 进而归纳上升到“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 在创新的第二个作用“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中”的教学中, 展示这样四则本土材料:

南京市政府采取如下三方面的措施, 营造自主创新的氛围。

首先, 市政府为自主创新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南京市狠抓服务型政府建设。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和工作效率, 注重诚信社会建设, 运用信息化手段, 努力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 规范行政权力行为, 强化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为所有创新、创业、创优的人们, 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各类自主创新的项目和行为人真诚服务。

其次, 市政府为创新创业创造一个法制的环境。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创业、吸引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规规定, 大力实施人才工程、品牌工程和基地工程, 加强这方面的法制工作。

最后, 政府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努力营造一个鼓励冒险、宽容失败、遵循规律、顺其自然的环境, 以鼓励大家创新创业。

南京创新型城市建设卓有成效, 概括起来就是实现了三个方面结构转变:第一, 在发展路径上, 基本实现了从科教优势向创新、创业、创优“三创”优势的结构转变。第二, 在产业发展上, 基本上实现了从传统的制造业为主, 向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结构转变。第三, 在经济增长方式上, 基本实现了从依赖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的结构转变。

针对上述四则材料, 设置如下问题: (1) 前三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观点? (2) 第四则材料与前三则材料存在什么关系? (3) 这四则材料体现了创新的什么作用?

通过前三则材料的概括学生认识到南京市政府创新行政管理与服务的机制, 也正是这样的制度创新带来了南京市经济的科学发展。这四则材料体现了创新能够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由此可见, 创新是我们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三) 在创新的第三个作用“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的教学中, 展示这样的本土材料:

由于学校是全国唯一的以“夫子”命名的小学, 校长冯爱东便将孔子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结合, 率先创编了一套独特的“星星论语”校本课程, 用生动鲜活的事例给孩子们讲述“亲仁、尚礼、志学、善艺”的孔子学说。冯校长还在教师中设立了“孔子书院”, 内设3个不同的教师工作坊, 让每一位老师都能发挥特长。比如“博学坊”以读书为主, 强调扎实的基本功和广博的眼界;“思辨院”以小课题研讨为主, 参与的是一些比较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聚星轩”是名特优教师的工作室, 他们的任务是进一步发挥辐射作用, 带领更多年轻人搞好教学。

2009年, 当得知奥运缶要拍卖时, 冯爱东敏锐意识到奥运缶对建设学校文化很有意义, 第一时间就决定参与竞拍。虽然最后没有成功, 但学校的参与热情感动了活动方, 最后获赠了两面奥运缶, 让师生们欣喜万分。

根据以上材料可以从如下角度设置问题: (1) 冯爱东校长有哪些创新举措?这些举措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有何益处? (2) 冯校长的创新举措从更高的层面看有什么意义?

面向学生的创新的校本课程“星星论语”、面向教师的创新的“孔子书院”、参加拍卖奥运缶的创新行为等发散了师生的思维, 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发展。

从更高的层面看, 创新能够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 除了老师列举、讲评本土案例外, 更要让学生参与到本土案例的收集与分析中, 使学生有切身之感, 感同身受, 进行创新, 让学生走上讲台做主角去分析这些本土案例。

摘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落脚点。以往的教学中存在着“要么侧重理论阐述要么照本宣科采用书本上案例”的现象。单纯侧重理论阐述, 离开鲜活的生动的案例, 使课堂陷入形而上的境地, 难以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照本宣科采用书本上的案例, 学生感到这些案例“远离”自己, 激发不起共鸣。作者有机采用南京本土有关创新方面的案例, 用活本土资源, 有利于学生在“身边”的情景中生成、把握有关创新作用的知识, 有助于学生在“自我”的学习与生活中敢于创新、积极创新、主动创新。

关键词:南京本土案例,导入引用,情景引用

参考文献

[1]《南京日报》 (2011.9.2<为全市打造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提供支撑>) .

本土化案例教学 篇7

【课程目标】

1. 能画出简要的汉中地图, 明确汉中在陕西的位置和南郑在汉中的位置以及我校在南郑的位置;标注汉中主要县区及旅游景点所在位置。

2. 能选择一个主题, 收集相关资料, 探究其人文历史及其发展, 形成一定的历史意识。

3. 能选择一个人物, 了解其生平、事迹, 并以某种方式展示成果。

4.能就家乡风土人情的某一方面写一段解说词, 并向别人介绍。

5.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完成小组分配的任务, 在小组活动中体现出个人的贡献和价值。

【课程概况】

课程名称:可爱的家乡———汉中

课程类型:乡俗、人文、自然类

授课对象:七至九年级学生

教学时数:16课时

【课程内容】

本课内容分四大块进行, 分别为:“汉中历史”单元、“汉中地理”单元、“汉中人物”单元、“汉中风情”单元。

【实施办法】

每单元实施前老师统一要求, 明确要达到的目的, 不可敷衍了事。课后学生分组按要求搜集整合资料, 形成小组成果。课堂分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 每堂课内容不可太多, 小组展示要做好充分准备。单周搜集资料, 双周汇报展示, 课堂以综合性学习活动方式进行。选定主持人合理安排活动方案, 主持人拟写开场白、串词。评委由师生代表担任, 公开评分。活动结束后学生谈感想收获, 剩几分钟语文老师进行小结评议, 以激励表扬为主。此课程活动结束后可以延伸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不断丰富自身知识, 努力提高语文素养。

【实施步骤】

1.课程简介与分组 (1课时)

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纲要, 着重说明所要达成的目标、相关的内容与实施办法以及本课程的评价 (参见评分表) , 并与学生探讨有无修改的必要。特别要说明的是, 本课程让学生自由组合为4~6个小组, 可以为自己的小组取名, 说明接下来的学习活动都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2.“汉中地理”单元 (3~4课时)

(1) 让学生以画地图的形式, 明确汉中在陕西的地理位置, 并标示周边主要县区等;同样以画地图的形式, 让学生了解我校在南郑的位置, 标示主要街道及建筑物等。

(2) 让学生画简单的“汉中旅游景点示意图”并为旅游景点设计广告语加以展示与说明。

(3) 让学生设计旅游路线图, 就某一特色景点写一段有文采的导游词并模拟讲解。

3.“汉中历史”单元 (3~4课时)

此处的“历史”并非汉中地区的全部历史, 而是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一个主题 (比如拜将坛遗址、汉中地名由来、某一风俗等) , 收集资料、参观博物馆、访谈相关人物, 深入探寻其历史, 然后再进行展示。展示形式可以是做小报、PPT、演讲等。

4.“汉中人物”单元 (3~4课时)

此处的“人物”并不限定为汉中地区的历史著名人物, 而是任何能让学生感动、引以为豪的汉中人, 他可以是名垂千古的历史名人, 也可以是颇有建树的现代商人;他可以是引人注目的新闻人物, 也可以是默默无闻的普通百姓。让学生任意选择一个人物, 收集相关资料, 如生平、事迹、让你感动的原因等, 有条件的话可进行访谈。最后进行展示, 展示形式可以是做小报、PPT、演讲、表演等。

5.“汉中风情”单元 (3~4课时)

此单元的主题为“有朋自远方来”, 即假设有一个远方的朋友来到汉中, 学生需要将汉中最好、最可爱的一面展现给朋友看。学生可以选择风俗、特产、小吃、节日、景点等方面内容进行介绍。展示形式可以为情景模拟 (即由一位学生扮演朋友, 另一位同学进行展示) 、拟写宣传语, 导游词等。

【课程评价】

本课程评价体现过程性和及时性, 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综合判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每单元结束后都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来自于学生每次展示的成果, 分小组与个人进行评分, 既重视小组合作成果, 也关注个人在小组中所作的贡献。评价标准由师生共同确定, 分内容充实、表达流畅、手段多样、合作精神四方面, 每一部分内容占100分, 总分500分, 老师与学生都要参与评分。最终成绩由每次评分累积而成。

摘要:为达到语文教育的目的就需要学校内部人士根据自己的情况、条件来设计、规划自己的课程。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爱好、特长, 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设计课程, 充分挖掘当地、学校的语文课程资源。就汉中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源校本化, 在探求整合汉中资源文化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技巧, 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国外教学设计理论本土化研究 篇8

教学设计产生于二战时期的美国,主要是为了高效训练士兵而开发的。时至今日,对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已历时半个多世纪,该领域已从最初只关注程序化教学的单一视野发展成为综合了心理学、管理学、评价和测量等技术的多元研究领域[1]。

1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式

1.1国外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式

教学设计的产生离不开两大理论基础:系统工程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教学设计理论产生与形成阶段,除了系统工程学和行为主义的影响,马杰的ABCD目标编写方法、布鲁姆对教育目标的分类、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开发都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进入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与盛行阶段,此时教学设计研究领域开始尝试运用系统方法来构建教学设计模式,主要包括分析、设计、开发、执行和评估5个基本要素。同时期,基于计算机的教学也开始逐渐进入教学设计领域。在两者的综合作用下,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式已基本涉及到传播学、学习心理学、系统工程学等一系列领域。

教学设计理论的革新期产生主要得益于认知心理学的盛行。该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和模式有: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瑞格鲁斯的细化理论和迪克-凯瑞模型。20世纪90年代,教学设计理论进入整合期。这个时期,国际教学设计领域发生了两个重大变化:一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信息媒体的数字化使技术以新的方式应用于教育成为可能,并由此产生了混合式学习思想;二是教学设计与学习心理学和认识论的整合,使得教学设计的模式和原则发生改变。这一时期的教学设计模式主要反映的是建构主义设计理念,如支架式教学设计模式和抛锚式教学设计模式。

1.2国内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式

国内对既已产生的教学设计模式进行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学习理论。根据学习理论的发展过程,教学设计模式被划分为第一代教学设计(ID1)、第二代教学设计(ID2)、第三代教学设计(ID3)以及学教并重的“双主”教学设计模式。其中,ID1和ID2属于以“教”为中 心的教学 设计模式,ID3属于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ID1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其强调学习的行为过程以及学习条件,并把行为目标作为教学设计的参考和检验标准。第一代教学设计模式提倡程序化教学,即重视教学环节的分解和教学设计的序列化。ID1的代表性模式是肯普模型。ID2主要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其重视学习者的内部认知过程和学习者的特征分析。与ID1相比,ID2在教学设计模式中考虑到教学内容这一重要因素,这主要是因为受到成分显示理论和细化理论的影响。著名的迪克-凯瑞模型就是ID1向ID2过渡时的产物。

ID3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只起帮助和促进作用,而不是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2]。第三代教学设计模式强调学习主体的积极性,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以“学”为中心的发现学习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而国内所提出的“双主”教学设计模式,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在对“以学为中心”的模式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没有根本性变革,因而还是属于第三代教学设计模式。

2本土化问题及产生原因

2.1问题现状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邬美娜、刘茂 森等人将 教学设计引入教育技术领域,但是那时的教学设计还只限于将教学设计从国外 拿来直接 引用[2]。经过近30年的努力,我国在教学设计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在教学设计 理论和实 践相结合 方面还存 在不足:1学者专家大多只关注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和模式的创建,忽略了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境,难以走出理论研究的象牙塔;2大多数一线教育工作者都缺乏教学设计理论基础,只是一味注重经验和理论的可操作性,忽视了教学设计理论的本质及其心理学基础,从而导致低效率甚至是错误的教学设计。

显然,我国在教学设计理论指导实践方面还不尽如人意。要从本质上解决二者之间的隔阂,首先要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

2.2问题产生原因

影响教学设计方案实施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教学过程特性方面探讨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原因。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非线性过程,充满了无法预测的可能性和偶然性。首先是发展的不可控性,在教学过程中各种突发性事件都有可能产生;其次,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教学内容、教学进程随时可变,时刻需要在多种可能中做出选择;最后,教学媒体、学生素养、班级氛围等因素都会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

但教学设计只能是设计一个可能实现结果的方案,以预见可能的事件和行为,不可能具有完全的控制性和确定性[3]。在以往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大都只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设计,却忽视了对学习者情感方面的考虑和突发状况及解决办法的预设。

教学过程本身充满 着变数,教师不能 盲目地照 本宣科,用传统的、程序化的教学设计去屏蔽教学过程的种种复杂性,应该建立起一种动态的、综合的、非线性的思维模式,并将其渗透到教学设计理念中。

3建议与策略

3.1对策与建议

针对教学设计的非线性和灵活性,我们的思维应该从传统的线型设计转换 到新理念 下的框架 设计,即从关注“教师如何教”转向关注“学生如何学”。教学设计需要更多地关注学习的情境与内容、方法与过程,更多地关注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活动,这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预设和教师讲授是有本质区别的。

3.2解决策略

笔者针对网络学习者,应用教学设计中“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指导思想,开发了一个关于Photoshop的专题学习网站。该网站的设计以学习者的需要为依托,充分体现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非线性特征,各模块的设计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习者灵活跳转的需求。

本网站依据对学习者的调查结果,主要设置了5个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1课程学习;2精品欣赏;3讨论交流;4资源下载;5个人空间。其中“讨论交流”模块是笔者重点设计的,也是该专题学习网站的特色所在。

基于便捷性和高效性考虑,笔者在“讨论交流”模块设置了“小试牛刀”和“高手过招”两个交流空间。其中“小试牛刀”是基于“365机器人QQ版”所设计的交流区。在开发过程中,我们将与QQ绑定的365机器人嵌入网站,并建立问题数据库。学习者在登录网站后就可点击该功能进入QQ聊天窗口,输入关键词或是常见问题,机器人会给予智能解答。

“高手过招”是基于ASP.NET制作的一个简单聊 天室。该聊天室包括讨论区、编辑区和在线用户显示区,学习者登录进入该窗口后,可以与其他学习者同步交流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

4结语

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国本土化的探究 篇9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语言, 学会交际。在教学方法上, 强调通过任务的途径来组织教学, 这就使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拓展, 学生能够主动尝试、大胆实践, 为自主学习铺平道路。《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如此重视任务型教学途径, 是因为这一途径注重口语训练, 重视实际运用, 突出学生主体, 能够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但是, 任务型语言教学代表了西方重视输出的语言学习文化, 是在国外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取得成效的, 而将其运用于缺乏目的语环境下的英语教学中取得成功的范例还不是很多。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

任务型教学尽管在国外已有20多年的历史, 但应用于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还处在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阶段, 并且在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问题。从最近国内刊物发表的关于任务型教学的文章来看, 存在着对任务型教学缺乏深刻的分析和全面的理解, 甚至在概念上有误解的现象。比如, 任务泛滥、任务极端、脱离基础英语教学实际、照抄照搬、盲目追风、一哄而上, 没有真正找到任务型教学与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契合点。

1. 我国地区差异较大。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多民族的国家, 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 英语课程的开设情况、师资现状、教学条件、英语教学实际和当地对英语教育的需求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 二语教学与外语教学存在着明显差异。

任务型英语教学形成于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印度, 发展于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西方国家。第二语言一般指在本国有与母语同等或更重要的语言, 第二语言在学习所在地通常有官方地位和公认的社会功能。相比之下, 外语教学仅在课堂进行, 在社会生活中不是主要的语言交际工具。早在1985年, 就有专家指出了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外语学习应加以区别, 因此, 许多第二语言教学的任务型教学活动并不一定适合我国学生。

3. 经过几十年的专家、学者和教师的潜心研究和探索, 我们已经掌握了较完整和系统的英语教学方法。

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我国中小学基础英语教学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大多数的中小学英语教师也习惯于并能够有技巧地将这些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让教师摈弃丰富的英语教学经验, 完全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是非常困难也是不合理的。

综上所述, 虽然任务型教学有难以比拟的优点, 但从国外原版引进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并不完全适应我国的中小学英语教学。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综合任务型英语教学方法和传统英语教学方法的优点, 针对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 实行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国本土化的任务型英语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 要结合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及任务型教学和我国传统英语教学的优势, 不断探索实际高效的中国本土化的任务型教学模式。

三、建构中国本土化任务型模式的原则

1. 学得和习得融合统一的原则。

大量习得研究和实验表明, 幼儿习得母语和成人学得外语有很大的差异。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大都生活在以汉语为母语的环境里, 想用习得母语的方式习得英语谈何容易。因此我国英语学习要多借助于课堂, 采取兼顾学得和习得的方式, 即“学得+习得”。

任务型教学语言教学强调以各种各样的英语学习任务为基础, 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学得的语言运用到丰富、真实的语言环境中, 从而进一步习得语言。从语言教学的实际看, 学得和习得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缺乏任何一个都不能称作完美地掌握语言。英语课堂教学作为学习外语的主要来源, 将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到语言形式上, 提高学习者语言知识的积累, 增强学习者的语言意识, 然后通过创设各种交际情境培养和发展学习者的交际能力, 从而促进语言的习得。

2.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并重发展的原则。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突破传统知识观念的束缚, 理解和深化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知识分类学说的理论, 结合教育实践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融为一体, 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 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准确、流利交流的能力能够得到真正的提高, 达到英语学习的直接目的。

知识分类学说认为, 以陈述性知识状态存在的新知识, 有的学习难点在于保持, 有的难在理解, 适合学习记忆简单的陈述性知识的策略有复述策略和精加工策略。在完成陈述性知识学习后, 教师要为学习者创造和提供语言运用的条件和机会, 设计变式练习和情境练习, 模拟真实生活情景, 让学生在变化的情境中运用英语促进知识程序化, 最终培养学习者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3. 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发展的原则。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技能, 以及这四种技能综合运用能力。听、说、读、写是人们通过语言进行交际的重要形式, 是培养用英语获取信息、表达思想和情感、保持社交接触的重要基础和手段。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划分语言技能。从语言的形式来看, 听和说是口语, 读和写是书面语;口语是书面语的有声形式, 书面语是口头语言的文字记录。在任务型语言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改变那种重输入 (听、读) 轻输出 (说、写) 的技能训练模式, 以及四种技能分别培养的教学模式, 真正做到听、说、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4. 任务型教学与传统教学辩证统一的原则。

任务型教学是语言输出的最佳方式之一,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 实现任务的目标, 感受成功。任务型教学代表西方重视输出的语言学习文化, 其引进、倡导和改变着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 任务型教学虽然是从交际法发展而来, 但它却融会多种教学法的合理成分, 而不是排斥其它教学方法。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法系统性较强, 强调语言形式, 注重语言知识的积累。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该正视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巧妙融合任务型教学和传统英语教学的优点, 实现任务型教学的洋为中用, 不断提高实际高效的教学模式, 逐步形成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任务型教学。

四、中国本土化任务型教学模式

结合我国的教学研究现状, 笔者在国外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发扬我国基础英语教育教学法的优点, 让任务型教学的合理成分与中国本土英语教学法的优点进行整合, 从而构成中国本土化的任务型教学模式。这个模式由任务呈现、真实学习任务和真实任务活动构成。

1. 任务呈现。

任务呈现阶段也可以称为任务型教学的预热阶段。在任务呈现阶段, 教师将主题介绍给全班, 介绍的目的是激活学习者原有的与主题相关的词汇和短语, 减轻学习者认知加工的负荷, 同时让学习者理解任务目标和要求, 帮助熟悉话题, 由此激发学生者的学习兴趣和强化学习者的学习动力。

2. 真实学习任务。

真实学习任务的目的是让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各种内容和语言上的准备。Nunan将任务分为真实世界的任务和学习性任务两大类, 其中学习性任务是集中在语言方面的练习活动。这些任务更多针对语言本身的练习, 如呈现新语言点、讲解语法词汇的用法、有控制的练习等。只有通过对英语的句型进行反复记忆、模仿和操练, 学习者才能形成新的语言习惯。真实学习的任务为学习者提供了一定量的语言形式输入, 增加了语言知识的积累, 从而学习者才能够在真实的语言交际情境中进一步将其内化成有助于英语习得的规则和结构, 以保证交际性任务的完成。

3. 真实任务活动。

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 运用真实学习任务阶段所获得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交际, 完成设置的任务活动。教师要给出一些难度稍大的情境练习, 模拟真实生活情景, 让学习者在变化的情境中练习。教师要为学习者创设贴近生活的真实语言情境, 通过学习者的角色扮演、填补信息沟、自由交谈、解决问题、问卷调查、项目完成等形式达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 使学习者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语言知识, 通过真实的情景产生真实的交际需要, 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学习者参与有意义有目的的交际, 学会活生生的语言, 从根本上避免完全机械的学习, 最终提高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五、结语

国外的任务型教学模式不完全适合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课堂, 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本土化的任务型教学模式。但是中国本土化任务型教学模式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在基础教育英语教学中我们要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 不断的修正完善, 将中国本土化任务型教学模式与具体的教学对象, 学习内容、目标和不同的学习阶段结合起来, 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Willis, J.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Edinburgh, England:Longman, 1996.

[2]Skehan, P.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3]Nunan, D.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4]程可拉, 刘津开.中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7.

[5]龚亚夫, 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6]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李震.中国本土化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建构[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5.1.

上一篇:土石混合料下一篇:科研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