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

2024-07-25

三言(精选12篇)

三言 篇1

摘要:庄子的“三言”, 寓言、重言、卮言是一种文学样式也是一种表达方式, 含蕴丰富, 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庄子藉此叙述以无限接近不可名状之“道”的真义。“三言”阐释方式对于抽象原理理论方面, 诸如文艺理论和哲学思想的描述和阐明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庄子“三言”,缘由探析,非常道

《庄子》“三言”说始见于杂篇《寓言》:“寓言十九, 重言十七, 卮言日出, 和以天倪。寓言十九, 藉外论之。”又《天下》篇述, “以天下为沉浊, 不可与庄语, 以卮言为曼衍, 以重言为真, 以寓言为广。”司马迁称庄子“著书十余万言, 大抵率寓言也。”鲁迅评庄子“著书十余万言, 大抵寓言, 人物土地, 皆空言无事实。”司马迁与鲁迅在“三言”中只提“寓言”, 没有言及“重言”、“卮言”;有庄学“泰斗”之称的张默生则认为“庄子全书, 无一不是卮言、寓言、重言, 都在卮言中包含着。”

一、非常道, 言语断, 无穷近

庄子之道, 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明老子之术。老庄二人所体解之“道”如出一辙。然而, 老子时期, “道, 非常道, 但还是可道”, 不过老子只讲原理、原则。毕竟“非常道”, 有别于当世同列的其他学术——可以某种逻辑或推理甚至人为规定去理解。诸如孔子的“仁”, 可以通过具体行为和事例实际示范来说清楚。而“无为大道”, “名可名, 非常名”, 那是一种自然宇宙本有的规律或者原则, 超脱了定义概念和观念思维, 是“第一义”, 是“本体”。在人们实地看到、体悟到它之前, 一切描述都不可能把它话尽说遍, 一切自在“不言中”。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在《庄子讲记<逍遥游>》中谈到:世界上最高深的道理, 同人的最深厚的感情一样, 语言文字是没有办法表达的……譬如怎样表达哭, 只有哭了才晓得, 就是这个道理。庄子选择了“三言”作为主要的创作手法, 与他追求的生活境界也有关。《庄子》开篇提出“逍遥游”, 要在漫无边际的宇宙当中进行精神的遨游。“三言”尤其是“卮言”就是在语言表达上的一种“逍遥游”。

此为, 庄子有着非常独特的语言观, 他认为语言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它只是思想的外壳, 而不是思想本身。人们对待语言的态度应该是“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 最终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取“言”中之“意”。

二、天下为沉浊, 不可与庄语

郭象注云:“累于形名, 以庄语为狂而不信, 故不与也”。

《庄子·杂篇·天下篇》: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 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诗》以道志, 《书》以道事, 《礼》以道行, 《乐》以道和, 《易》以道阴阳, 《春秋》以道名分……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 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 荒唐之言, 无端崖之辞, 时恣纵而不傥, 不奇见之也。以天下为沉浊, 不可与庄语。

所谓“天下沉浊”在庄子《逍遥游》看来, 一是众人多是“操之过急”, 二是忙碌追求非“道”的东西, 天下之人都太糊涂, 太昏昧, 如杂篇《天下篇》说: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 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在“有为”里打转。孔子一生重在“人伦道德”的建设, 他侧重于“生”, 对于“乱力怪神”形而上的“本体”等“玄乎”的东西无意太多涉及, 理由是“不知生焉知死”, 故“不语乱力怪神”。故此, 庄子说, “丘也与女皆梦也, 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 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 是旦暮遇之也。” (《齐物论》)

“道”之玄妙非一般的道理原则, “不可与庄语”, 也含有不能严肃认真地对话, 要采用一些特殊的方式之意。这就是所谓“三言”:“以卮言为曼衍, 以重言为真, 以寓言为广”。另一方面, 既然体悟“大道”不能操之过急, 必有所阶段:老庄是“道”的实证者, 他们定有自己的心得。在庄子的“心斋”“朝彻”“坐忘”“见独”中就讲到了不同境界现象, 同时也是一种“入道”方法, 亦即“古之道术”, 也正是“庄言”方式难以直述的。

三、适应不同层次和境界

清代鸿儒王国维在其著作《人间词话》里谈到:“古之成大事业, 大学问者, 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而庄子所说的“入道”的几个境界如下:

(一) 心斋

据说颜回有一次要到卫国去游说, 孔子浇了他一盆冷水, 认为他一身的功夫还没有做到纯一不乱的境界, 如果贸然去谏, 非但无益, 反而有害, 于是颜回便向孔子请教方法, 孔子告诉他要“心斋”, 说:“一若志, 无听之以耳, 而听之以心, 无听之以心, 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耳, 心止于符;气也者, 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心。”

(二) 坐忘

“坐忘”两字的原意, 外国学者莱济 (Legge) 译为“我坐着而忘了一切”, 伽尔斯 (Ciles) 和林语堂译为“我坐着而忘了自己”, 冯友兰翻译为“忘了一切”, 日本学者铃木大拙翻译为“心忘”。

有一次, 颜回告诉孔子说他的功夫大有进步, 已忘了仁义, 孔子认为他还不够深刻。过了几天, 他告诉孔子说他已忘了礼乐, 孔子仍然没有加以赞许。再过了一段时间, 他又告诉孔子说他已“坐忘”了。这境界连孔子也有所不知, 反问颜回, 颜回解释说:“堕肢体, 黜聪明, 离形去知, 同于大通, 此谓坐忘”。

(三) 朝彻

“朝彻”是道家修炼的一种境界。《庄子》中有人问女偊, 为什么他年纪那么大了, 但容貌还是嫩得像小孩一样。女偊告诉他这是得了道的功效。那人又问女偊自己是否可以学道, 女偊坦白地说他不是学道的材料, 接着便把自己教学生卜梁倚的经过告诉他说:“以圣人之道, 告圣人之才, 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 参日, 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 吾又守之七日, 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 吾又守之九日, 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 而后能朝彻……”

(四) 见独

所谓“见独”, 即见到绝对的“道”, 达到与“道”融为一体, 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见独”类似于现象学中的先验还原, 即舍弃对世界的自然态度和固有看法, 而回到纯粹的先验意识, “见独”即发现内在、先验的心理状态。

四、起信与理解之引子

庄子所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庄子》中的言说以“寓言”的形式出现, 原因大概有二:一是例证不足, 庄子提倡的“古之真人”是庄子理想的中人物, 是庄子的一种创见, 所以在历史上其实没有人能符合庄子的要求, 所以不能进行正面的直接表述。另外, “曲说大于直说, 形象大于思维”。不直接表述那么采取的表达方式只能转向抽象或虚拟, 抽象的表达形成论理, 一论理自然要有“是非”, 这和庄子的“物固有所然, 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 无物不可。”的思想相矛盾, 所以只好用“虚拟 (寓言) ”的形式来表达了。同时, 寓言形式不直接立论, 就避免了其他学派的直接批评, 也容易使读者专心于对“意”的理解, 这要比其他直接的抽象表达更具有形象性、更容易理解、更具有暗示性。

“引重之言, 十居其七”。“大人言重”, 前辈的论述更容易让人起信心。年长者有知识经历经验者, 往往具备治世的本领和通晓事理的端绪而符合长者的厚德, 这样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

“卮言者”, “随心表达、没有成见的言论”, 所谓“日日新, 又日新”, 法自然“易”之道, 因循无尽的变化与发展, 因此能持久延年, 此所谓“直叙其状, 昭示其理”也。

由此推断庄子的认识论基础:要相信理解或者判断获得某一事理的真实存在, 可以从三种途径获得——寓言, 从形象事例或者比喻中获得认知;重言, 从某些权威人士、“意见领袖”中获得;卮言, 自身体验和现实实况。前两者属于间接地, 其可信度十有八九, 而后者则是直接的认知方式。

无独有偶, 释家也有“三量”的说法。即“现量”——用事实证明;“比量”——用逻辑推论;“圣言量”——佛菩萨在经中所宣说。其中佛家的“比量”和庄子的“寓言”相近, 指譬喻, 即借用形象生动的事物打比喻说明事理。譬喻是佛典中富含文学意趣的部分, 或以生动的形象, 或以曲折的故事表现深邃幽奥之佛理;“圣言量”近于“重言”, 意谓一切可信仰者之教示。“可信仰者”即指佛、菩萨、诸圣贤;以圣者所说之教示正确无误, 依之可以量知种种义趣, 故又称圣教量;“现量”似“卮言”, 是指直接呈现的、离分别的、非构造的刹那存在的纯感觉, 是直接的知识。这并非东西方的偶合, 而是英雄之所略见一斑。

无疑, 老庄、佛老这种古老的阐“道”方式——具象与抽象结合;喻理于事, 寄义于例对往后的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 1997.

[2]南怀瑾.庄子南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3]张默生.庄子新释[M].济南:齐鲁书社, 1996.

[4]王新民.庄子传[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2.

[5]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 1983.

三言 篇2

杂三言 访道经

作者:江淹  朝代:南北 百学兮异文。

锦派兮绮分。

珍君之言兮无际。

悦子之道兮不t。

澹深韵于白水。

俨高意于浮云。

轨贤豪于后学。

轶望识于前文。

兹道兮可传。

可传兮皓然。

挟兹心兮赴绝国。

怀此书兮坐空山。

空山隐辚兮穷翠。

水散漫兮涵素壑。

海外阴兮气昙昙。

江上月兮光灼灼。

东南出兮是一山。

西北来兮乃双鹤。

池中莲兮十色红。

窗前树兮万叶落。

四壁深兮乃深{氵寥}。

左右虚兮如寂寞。

寂寞兮山室。

德经兮道{失/衣}。

荡魂兮刷气。

掩忧兮静疾。

信若人兮先觉。

三言二拍 篇3

如果说,相机只是人们观察与表现事物的工具和视觉延伸;而手机摄影则可看作身体机能的延伸和视知觉智能的延伸,成为微生活圈的构成,通过微信和微博的自媒体发布,分享手机摄影的个人作品,故名之为“微摄影”。

毫无疑问,手机之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已经是不可或缺的社交媒介和智能工具。她诚然是整个数字生活圈的投射。

无论早先的微博,今天的微信,乃至手机摄影的分享,已然构成了数字微生活的一大现实。这种现实迫使越来越多人群的视觉焦点转移甚至离开传统媒介,包括纸质的报纸、刊物和书籍。这样的画面司空见惯令人神伤又层出不穷:在地铁里、在家庭或朋友聚会的场合、甚而在飞机起飞前不得不关闭手机的那一刻,在无所不在的旮旯里,浩浩荡荡的手机族忙不迭地刷屏、拍照等等行为当成为我们日常形态表现之际,或许我们已迷失于这个城市,如同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

于是,我们试图在这种被剥夺的自由空间和因为海量的垃圾资讯所伴生的困扰之间,寻求新的精神滋养和解放。委实而言,几乎人类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以及科技发明对位于当时代的社会意识的变动都是一种冲击,甚至是一种悖论,往往一方面解放了生产力,与此同时,又不断“异化”了人们的思维。

不容讳言,当年照相机的横空出世,其震撼的烈度远超过今天的人们对于手机更新的引颈期盼。因为照相机改变了人们观察事物表现物象的方法、角度,它对于绘画表现真实的能力,不啻是一种“侵门踏户”和“怀疑”,虽然艺术史证明不足以“颠覆”绘画,但无论如何,它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观察方法和角度,乃至艺术态度。现代艺术的文脉显示,摄影思潮的演进与现代艺术现象之间存在着不可隔离的互动互渗的关联。然而,即使到了一百多年之后的世纪之交、数码相机诞生之前,复杂的照相技术及其一拖拉库的拍摄方法、手段、技巧依旧是摄影家们和精英主义分子炫技和津津乐道的专利。

每一个摄影主体都是主宰画面瞬间的决定者。可以说,在这一宏阔的公共空间里,微摄影的分享与创作当之无愧地成为一种公共艺术的传播与表达。当有人要问,当代摄影何为?微摄影以其自信、自主、自在自为的态度做了一种回答。

诚然,由于手机微摄影(镜头)在照相科技上的局限至今仍然无法与传统相机相比,但是这不应该成为被诟病的理由。

它原生态地呈现了我们所处时代的林林总总,从一早醒来到晚上入眠;从办公桌到餐桌;从菜市场到高端酒店;从行走到止步,每一处、每一刻,我们的生活具体而微,见微知著。因为这是大众的生活,手机这种微摄影也是操之在手、易如反掌,成为微生活的一部分。这不由让我想起,波普艺术发端的那张名画《为什么我们今天的生活如此诱人》里的情景,那个消费主义开始兴盛的时代。而在当下,这个消费主义依旧猖獗,与此同时人文关切正在获得一种全新的契机。而世俗快乐是今天大众生活的主题;责无旁贷地担当为大众服务的媒介,这是艺术的圭臬和审美取向的题中之意。“为什么我们今天的生活如此诱人?”或许又到了这样的时机,以波普文化为主导的后摄影时代的到来不得而知,微摄影却是看得见的未来,它已然风生水起。

现在,一切刚刚开始。

三言两语谈育人 篇4

⊙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育思想的改革,倘思想观念不改,单改怎么上一节课,怎样讲一课书,怎样留作业,怎样批作业,这样即使能奏效一时,也决不会持久。

⊙有毅力的人,能变不可能为可能;没毅力的人,能变可能为不可能。杰出人物之所以杰出,是因为他们做出了别人认为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不要动不动就说人家这种方法适用、那种方法落后,种须知,方法是艺术,因此没有对错之分,也不可能只有一存在形式。形式越单一,其生命力就越容易衰竭,应该是各种色彩、各种形式的教学艺术之花都争奇斗艳地开起来才好。

⊙不少国家很注重孩子们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孩子们自主能力的培养。相比之下,我国许多“娃娃”的年龄太大了,有的到了三四十岁还不能自立,还需要躺在父母的功劳簿上才能生活。

庄子三言 篇5

庄子的嫡派学者用“三言”──“寓言”、“重言”、“卮言 ”──的形式来划分《庄子》的文学语言,实际上也就把《庄子》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揭示得概括无遗了。

什么叫作“寓言”?凡是出自虚构、别有寄托的语言,无论是禽言兽语,无论是离奇故事,无论是素不相及的历史人物海阔天空的对话,都属于“寓言”之列。什么叫作“重言”? 凡是重复──也就是援引或摘录──前贤或古人的谈话或言论,都属于“重言”之列。什么叫作“卮言”?“卮言”就是“支言”,就是支离诡诞、不顾定理、强违世俗、故耸听闻的语言。

《庄子》全书,“寓言”是它文章的基本形式,“卮言”是它思想学说的具体内容,而“重言”乃是它借以申明它的思想学说的一些往古佐证。所以《天下》篇说:“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寓言》篇把“寓言”放在第一位,它是从《庄子》文章的主要形式说起的;而《天下》篇把“卮言”放在第一位,它是从《庄子》思想的具体内容说起的;两者各有所属,并没有任何矛盾。那么,《庄子》的思想学说,主要的是表现在它的“卮言”和“寓言”两种形式里面,它主要的是通过“寓言”的文章形式来表达它的“卮言”的思想内容的。“卮言”和“寓言”是统一的,而“重言”又是统一在“寓言”和“卮言”之中的。“卮言”和“寓言”,也就是《天下》篇所谓“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可见,在《庄子》全书中,“寓言”的文章形式占着绝大的比重,用来表达它的“卮言”形式的思想内容;而借重于别人的话来佐证自己的见解的“重言”,占的比重是比较少的。所以《寓言》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庄子表达“卮言”的思想学说基本内容的,集中在“内篇”最前的《逍遥游》、《齐物论》这两篇里面。这最前的两篇,可以说是庄子学说的代表作。其他各篇都是围绕着这两篇的主题思想来发挥的。《逍遥游》这一篇是表达他的人生哲学“无为”主义的,《齐物论》这一篇是表达他的天道观(宇宙观)和认识论。

一般都承认,庄子的思想学说是从老子的思想学说发展起来的,无疑地是完全正确的。老子谈“道”和“天道”,庄子也谈“道”和“天道”;老子谈“无为”,庄子也谈“无为”。不过,庄子把“天道”发展为“天倪”或“天钧(均)”说,并且把老子的“无为”的下半截“而无不为”予以抛除,这就和老子的本旨大不相同了。

庄子在《齐物论》篇中所提出的“天倪”或“天钧(均)”说,便是他思想学说的精髓所在。这是老子“天道”说的转变与升华。《齐物论》的论点认为,天地之间,无所谓彼此、是非等等的对立现象,人的语言是根本又不能够表达天地之间变幻无穷的种种现象的。

“三言”中的情爱意识 篇6

◎坚持弘扬真情

纵观“三言”中的爱情作品,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注重对真情实感的渲染,将情与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冯梦龙所言:“四大皆幻设,惟情不虚假。”全面讴歌了纯真爱情的伟大力量。

在《警世通言》第二十三卷《乐小舍拼生觅偶》中,当意中人顺娘不慎落水时,男主人公乐小舍明知自己不会游泳,仍奋不顾身地跳入江中,感动了神灵,最后在湖王神灵的帮助下,救起了顺娘。他的真情不仅感动了神灵,而且感动了原本反对这桩婚姻的顺娘的父母,有情人终成眷属,乐小舍如愿以偿地与顺娘结为夫妻。

《醒世恒言》第九卷《陈多寿生死夫妻》中,男主人公陈多寿与女主人公朱多福自小相识并定下婚事。15岁时,陈多寿得怪病,21岁的朱多福不厌多寿浑身腥臭,义无反顾地与其结婚,并殷勤服侍陈多寿多年。为了不连累妻子,陈多寿吃下砒霜自尽,多福发现后但求同死,也吃下了砒霜。后经邻居救治,双双活了过来,反而因祸得福,医好了多年的癞症,获得了美满婚姻。

◎注重情感描写

“三言”的爱情作品中,冯梦龙所描写的故事生动活泼,他十分注意事件的細节描写和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丰富、细腻的笔触让人物活了起来。

如在《警世通言》第三十二卷《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作者写李甲从孙富处回来,郁郁不乐,杜十娘见状便“抱持公子于怀间,软言抚慰”。当李甲说出他与孙富的卑劣筹划,已把杜十娘卖给孙富做婆娘时,作者笔峰一转,写杜十娘“放开两手,冷笑一声道:为郎君画此计者,此人乃大英雄也,郎君千金之资,既得恢复,而妾归他姓,又不致为行李之累,发乎情,止乎礼,诚两便之策也。那千金在哪里。”把杜十娘遭到突然打击后,那种难以抑制的悲愤和对李甲的决绝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醒世恒言》第三卷《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秦重服侍酒后的莘瑶琴那段描写就很典型。作者在瑶琴酒醉归来,不理睬秦重的情况下,先写秦重向丫环要了一壶热茶,把栏杆上一床大红纻丝绵被轻轻取下,盖在美娘瑶琴的身上,并“把银灯挑得亮亮的,取了这壶热茶,脱鞋上床,捱在美娘身边,左手抱着茶壶在怀,右手搭在美娘身上,眼也不敢闭一闭”。作者紧跟着又写美娘呕吐,秦重怕污了被窝,就把自己的道袍袖子张开,罩在瑶琴嘴上。美娘瑶琴吐毕后,又写秦重下床,“将道袍轻轻脱下,放在地平之上,摸茶壶还是暖的。斟上一瓯香喷喷的浓茶,递与美娘”。这一连串细节的描写,把秦重对莘瑶琴的爱怜、尊重以及那种又惊又喜、战战兢兢的复杂心情,表现得非常的饱满酣畅。

◎努力伸张正义

在“三言”中,冯梦龙十分注重伸张正义,笔下的男女主人公为冲破束缚爱情的牢笼而不惜生死相依。这种同甘共苦、生死与共、舍生忘死的挚爱在今天仍具有积极意义。

如《警世通言》第二十九卷《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中,张浩与莺莺互为爱慕对方,私订终身。后张浩迫于叔父的压力,与孙氏议婚。莺莺得知后向官府提出了诉讼。尽管孙氏与张浩议婚,是张浩叔父为其聘定的,是“父母之命”,是“媒妁之言”的婚姻,但张浩与莺莺是自愿结合的,官府判定“宜从先约,可断后婚”。可见作者的愿望是要求自主自愿的婚姻应该得到人们的认可。

《警世通言》第八卷中《崔待诏生死冤家》是一篇表现爱情巨大力量的代表作品。其主人公裱褙匠的女儿璩秀秀为了追求纯洁、真挚、平等的爱情,为了摆脱封建主义人身依附关系的锁链,为了自己幸福美满的婚姻,面对根深蒂固的封建秩序,进行了大胆的挑战。秀秀虽然最终被咸安郡王所杀,但其争取自由的火焰并未熄灭。她死后为鬼,却仍与爱人崔宁重建了一个自食其力的家庭。虽然再次遭到咸安郡王的迫害,在人间无法容身,但她却和爱人一道,最终逃脱了世俗礼教的封锁。小说最后让秀秀在幻想的形式中取得了斗争的胜利,以此说明了有情人追求爱情自由的意志是多么顽强,正义的力量是何等的巨大。

“三言”中定情信物的功用 篇7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编戏有如缝衣, 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 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 凑成难。凑成之工, 全在针线紧密, 一节偶疏, 全篇之破绽出矣。每编一折, 必须前顾数折, 后顾数折, 顾前者欲其照映, 顾后者便于埋伏, 照映埋伏, 不止照映一人, 埋伏一事, 此剧中有名之人, 关涉之事, 与前此后所说的话, 节节俱要想到, 宁使想到而不用, 勿使有用而忽之。”[1]“定情信物”在“三言”故事的突出作用, 便是一条枢纽全文, 激化矛盾, 贯穿全文的线索。具休说来, 有展开叙事及推动情节发展两方面。

1、展开叙事

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一文, 故事情节发展都凝聚到了一个点———定情信物“珍珠衫”上。一开始, 蒋兴哥“为蝇头微利”远行他乡, 与妻子怨离惜别, 并将家传之物“珍珠衫”, 郑重赠予妻子三巧儿, 后来的故事就从这件意蕴深刻的信物“珍珠衫”开始了。当三巧儿再将这件“珍珠衫”转赠情人陈大郎, 作为信物的“珍珠衫”失去了其作为对原本爱情忠贞的象征。故事的集合点开始于此, 悲剧与喜剧在此时同时上演。

又如《王娇鸾百年长恨》。王娇鸾不慎将“三尺线绣香罗帕”遗失在园中, 被周廷章拾去。周生“如获至宝”, 借侍女明霞寻帕之机, 以诗传情, 表达对美人的爱慕。王娇鸾由此才知晓周生才情, 默允将“香罗帕”赠为信物, 并与之一唱一和, 往来不绝, 竟达到了“诗篇甚多, 不暇细述”的地步。这“三尺线绣香罗帕”, 恰恰是王娇鸾不幸命运的开端。

再如《黄秀才缴灵玉马坠》。扬州秀士黄损, 自幼爱惜父亲手里遗下的玉马坠, 不曾顷刻之离, 然而遇到童颜鹤发的老叟后, 却欣然相赠, 老者随后允诺“他日亦有所报”。正是这一场以“玉马坠”为媒介的知遇, 黄秀才开始了奇特的人生之旅。其实, 在这个故事中有两个定情信物, 一是黄损秀才写给玉娥小姐的花笺小词, 此为明者;而“玉马坠”则是引导二人相会美满姻缘的一条暗线。孔子曾说:“玉之美, 有如君子之德”。“玉马坠”是展开叙事时, 为二人美满结局埋下的重要伏笔。这一具有特殊含义的“定情信物”使行文畅通、转合自然, 大大减免了不必要的枝节。

2、推动情节

“定情信物”在“三言”的诸多故事中, 还起着促使情节突变, 增强作品的戏剧色彩的作用。前文所提及的《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便是典型。陈大郎怀惴三巧儿所赠予的珍珠衫, 与蒋兴哥不期而遇, 被蒋知晓二人奸情, 蒋兴哥急速回家休掉了发妻。后来, 珍珠衫被陈妻平氏视为不祥之物收藏起来, 至陈大郎客死他乡, 平氏改嫁后, 蒋兴哥于是重会珍珠衫。在这个故事中, 珍珠衫数次出现, 使整个故事在矛盾中得以发展, 在冲突中得以升华。这件凝结着“夫妻之情”与“私情”、“正统”与“苟且”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共同体———定情信物———珍珠衫, 推动着故事悲喜剧的转合。

《陆五汉强留合色鞋》亦是如此。风流子弟张荩偶遇多情女子潘寿儿, 彼此爱慕, 寿儿赠张荩一只做工精细的合色鞋作为定情信物。心急火燎的张荩央求陆婆撮合, 后者便携此鞋到寿儿家中为张做说客, 并从寿儿手中拿到另一只鞋子作为信物。本来俊男美女的风流韵事, 不料却因为一双合色鞋, 起了大大的转折———陆婆的儿子陆五汉将合色鞋偷偷留起, 自己假作张荩前去与寿儿私会。故事至此, 波澜起伏。

再如《赫大卿遗恨鸳鸯绦》。荒淫无度的赫大卿在尼姑庵内纵欲身亡, 其妻四处求访而杳无音讯, 故事本应戛然而止。然而, 那“原本当初买这绦儿, 一样两条, 夫妻各系其一”的定情之物鸳鸯绦儿再现, 使故事情节突变, 从而起死回生, 引起以下种种。正是这条只有夫妻才晓得的定情信物, 才使得赫大卿的尸骨重见天日, 又使另一宗悬案的水落石出。

可以说, 这就是“三言”创作的巧妙之处, 也正是定情信物作为紧针密线辗转其中, 将各种巧合变得合理, 串出了一桩桩离奇而又耐人寻味的故事。

二、为行文锦上添花

从另一个角度看, 定情信物又是点缀小说, 丰富小说的道具。通过对定情信物的设置, 能使小说能具有吸引力。

1、反映生活的广阔性和丰富性

《三言》中的定情信物可谓五色斑斓、品种繁多。总体看来,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为珍宝。这类信物多为珍珠玛瑙、翡翠玉石, 它们本身就是人间稀有难得的珍品, 具有很高的价值。正因为稀有价高, 所以才用来赠送爱人, 既表明自己对爱情的珍视, 也暗含着对爱情的美好祝愿, 希望两人之间的感情能像这些珍宝一样恒久璀璨, 永不褪色。例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 蒋兴哥临行前, 赠予爱妻三巧儿一件祖上宝物珍珠衫;《《范鳅儿双镜重圆》中, 又是以清光照彻的鸳鸯宝镜, 作为夫妻重聚时的相认之物。另, 《简贴僧巧骗皇甫妻》一文中, 简贴僧骗得皇甫松怀疑妻子失贞所使用的道具, 除了简贴外, 还有“一对落索环儿, 两只短金钗”。

二为诗词。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 多以才子佳人为主角, 因此也自然免不了吟诗作词, 玩赏风雅。男女主角在诗词唱和之中倾吐心中的情思, 剖白彼此的心迹, 诗词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缔结良缘的证物。这类信物虽不似珍宝那样稀有难得, 却蕴涵了男女主人公的才思和感情, 表明男女之间的求偶标准已经超越了容貌、财富等外在因素, 而上升到才情思想等内在精神的层面, 同时也为两人之间的爱情增添了风雅而浪漫的色彩。例如《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中, 莺莺在香罗帕上写的一首绝句;《黄秀才笔徼灵玉马坠》中黄损寄予崔玉娥的花笺小词;又如《张舜美灯宵得丽女》中, 刘素香便是将一首《如梦令》写在花笺纸上, 叠成同心方胜儿, 故意遗留在地上交与张舜美。

三是日常用品。以自己的日常用品赠予心上人, 虽不名贵, 却具有更大的私密性, 更显示出对对方的信任与亲昵。比如《陆五汉硬留合色鞋》中, 张荩先以红绫汗巾结成同心方胜, 掷与潘寿儿, 而后寿儿也送给张荩一只合色鞋作为表记。《赫大卿遗恨鸳鸯绦儿》故事中, 赫大卿夫妻俩将两条的鸳鸯绦儿各系其一;还有《宿香亭张浩遇莺莺》, 张浩便以系腰紫罗绣带作为信物与莺莺交换。

这些形形色色的定情信物, 如同一幅幅画卷, 将生活中的风俗民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使观者读来觉得熟稔可信。既迎合了市民的品味, 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又达到了“采风俗、助谈笑”的效果。

2、增加小说的悬念性和趣味性

定情信物往往在小说中多次出现, 跨越整个故事。读者越急于知道结果, 作者越缓于揭示结果, 这就造成了一种悬念效果。如《简贴僧巧骗皇甫妻》, 小说开头只交代一个浓眉大眼的官人将落索环儿、金钗子和简贴儿, 令茶坊里的小童送与皇甫松的妻子杨氏, 却没将此人的身份以及送定情信物的原由说明。皇甫松接到这些暧昧之物, 便怀疑妻子有出轨行为, 不断询问其简贴的来历, 最后还休掉杨氏。杨氏寻死不成, 住在老婆子家中, 见到一个粗眉大眼的来客, 疑心是寄简贴的官人。小说从开始到这里, 紧紧扣住了寄简贴一事展开叙述, 却始终没有给读者一个下面的答案。直到后来, 杨氏得见前夫眼泪汪汪, 又与汉子争吵, 重提简贴, 才道出事情的真相来。此时, 读者因他们之前的分离而产生的痛苦也得到了弥补而感到快乐。这种营造悬念的信物, 使结构承担风险, 同时也使结构增加光彩。

但凡小说, 想要吸引读者, 除设悬念外, 又少不得一个趣字。《苏小妹三难新郎》便带有这种有趣的情节———苏小妹和秦少游初次相见, 暗生情愫。文中写道:

少游打个问讯云:

小姐有福有寿, 愿发慈悲。

小妹应声答道:

道人何德何能, 敢求布施!

少游又问讯云:

愿小姐身如药材, 百病不生。

小妹一头走, 一头答云:

随道人口吐莲花, 半文无舍。

少游直跟到轿前, 又问讯云:

小娘子一天欢喜, 如何撒手宝山?

小妹随口又答云:

风道人恁地贪痴, 那得随身金穴!

这一唱一和, 不但显示了二人的诗学才情, 使读者达到了审美上的心理满足, 还生趣盎然, 让人对假妆成化缘道人的秦少游的“疯态”忍俊不禁。后面叙述三难新郎之处, 亦有别样情趣。二人的爱情在诗词中得以升华, 读者的兴趣在情节中得到满足。

三、为作者传情达意

冯梦龙的价值取向是矛盾的, 既有‘情生万物’的哲学思想, 又为封建礼教的普及摇旗呐喊, 极力表旌忠孝节义。他肯定“情”, 赞美“情”, 希望“情”能成为维系世间万物和人与人之间的纽带。然而在面对现实中强大的世俗力量时他又从“情生爱, 爱生情”的乌托邦中清醒, 成为“导愚世俗”, 进行封建道德说教的卫道士, 趋向“理”性的回归。他写男女的悲欢离合, 是为了“借男女之情, 发名教之伪药”在故事发展上力求“不害于风化, 不谬于圣贤, 不戾于诗书经史”, 从而得到“令人为忠臣, 为孝子, 为贤牧, 为良友, 为义夫, 为节妇, 为树德之士, 为积善之家”的社会功效。这一点, 在小说的定情信物中也有所体现。

《范鳅儿双镜重圆》一文中, 首先便说明了这是个故事“说来没有十分奇巧, 论起‘夫义妇节’, 有关风化, 到还胜似几倍。正是:‘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关风化必动人。’”而小说中的鸳鸯宝镜, 也成了顺哥守节和范鳅儿长情的象征。小说肯定男女主人公的真情, 却又宣扬封建礼教———“宁为短命全贞鬼, 不作偷生失节人。”《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则相对纯粹地抒发对“情”的赞美。宋金为丈人脱赚, 弃置野外, 然其妻并没有听信父亲的劝告, 马上改嫁他人, 反多次欲投水自杀。宋金还乡之时, 其妻还拿出保存完好的破毡笠, 表示自己“因思戴笠者, 无复旧时容。”宋妻没有嫌贫改志, 宋金也没有

摘要:“三言”中的定情信物, 是一条贯穿全文, 激化矛盾的“紧针密线”, 不但起到为叙事帮腔助阵、为行文锦上添花的作用, 还体现出作者的创作心理和价值观念。

关键词:“三言”,定情信物,功用

参考文献

[1]冯梦龙.警世通言[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7

[2]冯梦龙.醒世恒言[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7

[3]冯梦龙.喻世明言[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7

[4]李胜、张德云.《三言》中“物”的场域功能及类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0)

三言 篇8

一、坚定自信的从业态度

受明代社会重商思潮影响, “三言”“二拍”一改以往文学作品“以经商为贱业”的论调, 而宣称“经商亦是善业, 不是贱流①” , 书中描绘的各类商贾, 普遍表现出对自身职业的坚定态度, 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从事商业活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途径。《初刻拍案惊奇·乌将军一饭必酬》故事写道, 王生生于商贾之家, 长大后婶母杨氏建议他:“你到江湖上做些买卖, 也是正经!”王生随即“欣然道:'这个正是我们本等。’”② 话语间流露出对经商的自信和自豪。《二刻拍案惊奇·叠居奇程客得助》中的徽商程宰, “世代儒门, 少时多曾习读诗书”, 但由于“徽州风俗, 以商贾为第一生业, 科举反在次着”③, 他便毫不犹豫地弃儒经商。《喻世名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的蒋兴哥, 生于商贾世家, 深知经商是“衣食道路”, 所以当新婚妻子不舍得他外出行商, 他说道:“夫妻两口也要成家立业, 终不然抛了这行衣食道路?如今这二月天气不寒不暖, 不上路更待何时!”④ 毅然离别妻子外出经营。从上述言谈可以看到, 商人们本着以贫为耻的想法, 并不羞于谈商言利, 甚至强烈表达了只有经商才能够使生活富足、才是立命之本的鲜明观点。

正是基于这种对职业的坚定信念, 基于兴家立业、实现自身价值的成就导向, 商人们即便遭遇困难挫折也往往能够勇往直前。王生经商接连被打劫, 本钱屡遭亏折, 但他并未因此灰心丧气, 而是在婶母“大胆天下去得, 小心寸步难行”的鼓励下坚持不懈, “不上数年, 遂成大富之家”。《初刻·转运汉遇巧洞庭红》的文若虚也是如此, 最初他做生意屡屡赔本, 但他却并非就此甘心失败, 在别人的指引下, 以仅有的钱买了几篓红桔去海外碰运气, 结果颇赚了一笔, 之后又把捡来的宝物卖给波斯商人而发了大财。⑤ 《初刻·程元玉店肆代偿钱》中的程元玉, 离家千里之遥, 专门在川陕一带运送贩卖货物, 奔波于崇山峻岭之间, 兼须时刻提防土匪强盗拦路抢劫, 常常险象环生, 但他仍不畏艰辛数十载如一日往来奔走, 为的就是获得丰厚利润发家致富。⑥ 有志者事竟成, 这些终能有所成就的商人, 皆是坚持信念, “一贾不利再贾, 再贾不利三贾, 三贾不利犹未厌”⑦ , 勇于面对失败和挫折, 披荆斩棘、百折不挠。这种勃发进取的商业精神, 对传统中国社会谨小慎微的保守性格无疑是一次猛烈冲击。

当然, 仅是勇于进取并不够, 《醒世恒言》道:“饱衣暖食非容易, 常把勤劳答上苍”;“受用需从勤里得” 。⑧为了取得事业成功, 商人们多能秉持勤勉俭朴、兢兢业业的作风。《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中刘奇、刘方兄弟, 靠的就是“勤苦经营, 家业渐渐兴隆” 。⑨《喻世名言·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中李秀卿与黄善聪二人, 亦不惮“风霜辛苦”, “轮流一人往南京贩货, 一人住在庐州发货讨账”, 经过几年“勤苦营运, 手中颇颇活动, 比前不同” 。⑩《醒世恒言·张孝基陈留认舅》中的过迁, 少时因沉迷玩乐被父亲赶出家门沦为乞丐, 数年后姐夫张孝基将他寻回并责以灌园, 过迁“每日担水浇灌, 刈草锄垦”、“从清晨直至黄昏, 略不少息”, 后来张孝基让他任典当铺主管, 过迁“一照灌园时早起晏眠, 不辞辛苦。出入银两, 公平谨慎”, 而正因为这种勤勉, 他最终使父亲遗留的家业再度振兴。

二、诚信互惠的经营原则

商业经营要持久, 就必须遵守职业道德, 而遵守职业道德最核心的要求就是“诚实为本、信义为先”, “三言”“二拍”中很多商人的行为传达的正是这种“刻薄不赚钱, 忠厚不折本”的理念。《刘小官雌雄兄弟》中的刘德是个开酒店的小商人, 他“平昔好善, 极肯周济人的缓急。凡来吃酒的, 偶然身边银钱缺少, 他也不十分计较。或有人多把与他, 他便勾了自己价钱, 余下的定然退还, 分毫不肯苟取。”可见其经商心存仁厚诚信, 不贪非分之财, 是故“一镇的人无不敬服, 都称为刘长者”;而且, 以诚信营造良好经营环境、塑造良好商誉, 能使商家拥有更多顾客、招揽更多生意、赚取更多利润。刘德亡后, 两义子秉承其经营原则, “开起一个布店来, 四方过往客商来买货的, 见二人少年志诚, 物价公道, 传播开去, 慕名来买者, 挤挨不开, 一二年间挣下一个老大家业, 比刘公时已多数倍。” 《醒世恒言·大树坡义虎送亲》中韦德之父也是如此, 他“在绍兴府开个倾银铺儿”, “做人公道, 利心颇轻, 为此主顾甚多, 生意尽好, 不几年, 攒上好些家私。” (11) 《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的卖油郎秦重, 本钱很少, 所卖之油物微利薄, 但他“做生意甚是忠厚”, 故油坊里人“有心扶持他, 只拣窨清的上好净油与他, 签子上又明让他些。秦重得了这些便宜, 自己转卖与人, 也放些宽”, 如此众人都知晓“他的油比别人又好又贱”, “所以他的油比别人分外容易出脱”, 物美价廉、买卖公道, 对顾客以诚相待, 从而赢得了顾客的信任, “单单作成他”, 客源众多需求量大, 获利自也可观;后来他接管养父朱老汉的油店, 仍然秉持诚实信誉的品行, 结果新老主顾“见朱小官 (即秦重) 在店, 谁家不来作成, 所以生理比前越盛。” (12)

在与其他商人的商务交往中, 商人们也恪守诚信原则。《转运汉遇巧洞庭红》的文若虚, 议价将所捡得龟壳以五万两银卖给波斯胡商, 而那其实是鼍龙壳, 壳内有二十四颗夜明珠, 一颗就值五万两, 同行者后悔这桩交易, 怂恿文若虚再多要些银子, 而他却说:“我们若非这主人识货, 也只当废物罢了, 还亏他指点晓得, 如何还好昧心争论?”反映了他信守契约的良好德行。《初刻·钱多处白丁横带》中的大商张金, 原是领一郭姓商人几万两重本进京经营, 后来郭商之子七郎赴京索讨, 张金见了他不仅“欢然相接”, 更“不待七郎开口, 把从前连本连利一算, 约该有十来万了, 就如数搬将出来, 一手交兑”, 豪爽重信, 并不托词亏欠。 (13) 在生意伙伴间, 商人们更以信义相待、坦诚不欺。《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中李、黄合伙做生意, 彼此财物都公开透明, 在交接时, 黄善聪“收拾资本, 都交付与李英;李英剩下的货物和那账目, 也交付与张胜 (黄之化名) ”, 绝无私藏截留, “两边买卖, 毫厘不欺”。正因如此并力同心, 合伙生意才能做得长久, 共同的事业才能取得成功。

传统中国社会一直受儒家思想熏陶, 十分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这深刻影响和制约着各种社会行为, 商业经营自然也不例外;而道德的声誉能够引发顾客、同行和社会的认同, 又是商家竞争力的源泉, 意识到这一点并能够自觉加以运用, 充分证明了商人们在经营理念与实践上的进步性。

三、灵活高超的经营谋略

“三言”“二拍”赞扬商人们勤苦耐劳、诚信仁厚的职业操守, 也善于刻画他们注重商业信息、谙熟买卖技巧、灵活采取策略, 最终获得成功的形象。《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中的阿寄就颇善经营, 其诀窍在于注重市场调查分析、不墨守成规。他认为“大凡经商, 本钱多便大做, 本钱少便小做。须到外边去, 看临期着便, 见景生情, 只拣有利息的就做, 不是在家论得定的”, 即要在量力而行的前提下看准市场再行介入。他初闻得贩漆有利便去贩漆, 这时有杭州、苏州两个市场可供选择, 他判断“杭州离此不远, 定卖不起价钱”, 便向苏州发售而获倍利, 但随即他并不拘于思维定式, 而是主动调查市场, 了解到“原来贩漆的, 都道杭州路近价贱, 俱往远处去了, 杭州倒时常短缺”, 于是灵活巧变, 独独贩到杭州, 三两日内即卖个干净, “计算本利果然比起先这一帐又多几两, 只是少了那回头货的利息”, 于是他最终决定还是到远处去卖, 径至兴化地方, 结果所得利息比苏杭两处都好 (14) , 足见其灵活精明、随行定市的敏锐经营意识。《卖油郎独占花魁》的卖油郎秦重, 也很注意捕捉供需信息、分析市场需要, 并能积极主动寻找生意机会以扩大客源, 当他“闻知昭庆寺僧人, 要起个九昼夜功德, 用油必多, 遂挑了油担来寺中卖油”, 事毕, 他又分析道:“今日寺中虽然不做功德, 难道寻常不用油的?我且挑担去问他, 若扳得各房头做个主顾, 只消走钱塘门这一路, 那一担油尽勾出脱了”, 可谓临事有谋、进退有方, 而寺中僧人因他忠厚也乐与交易, 他便“与各房约定, 也是间一日便送油来用”, 将之发展为长期、稳定的客户。

有些商人则是靠“人弃我取”的独到谋略, 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叠居奇程客得助》中的程宰, 即本着“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原则, 以低价购买他人急于脱手的货物, 再在恰当的时机抛售赚取高额利润。这种商业行为, 并非简单的囤积居奇、投机取巧, 而是要求商人必须深谙经营之道, 要精通商业规律、掌握商业信息, 具有敏锐、长远的商业眼光, 否则就容易弄巧成拙造成损失。此类典范还有《喻世明言·汪信之一死救全家》中的汪信之, 他离家外出寻生意做, “一路相度地势, 直至安庆府”, 当到麻地坡地方时, 看见荒山无数, 山上都是炭材, 便因地制宜, “纠合无籍之徒, 因山作炭, 卖炭买铁, 就起个铁冶, 铸成铁器, 出市发卖。”因这一带地处偏僻, 无人经营铁冶, 他于此独家买卖, 自然生意顺畅, “数年之间, 发个大家事起来”。后来, 他“又打听望江县有个天荒湖, 方圆七十余里, 其中多生鱼蒲之类”, 于是承佃为己业, 开发湖内丰富资源, 再获厚利而“其家益富”。 (15)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 还很注重商品质量的改进, 以高质求赢。《醒世恒言·施润泽滩阙遇友》中的施复夫妻俩, 十分讲究产品质量, “蚕种拣得好……凡养的蚕, 并无一个绵茧, 缫下丝来, 细员匀紧, 洁净光莹, 再没一根粗节不匀的”, 因此销路非常好, “拿上市去, 人看时, 光彩润泽, 都增价竞买, 比往常每匹平添钱方银子。因有这些顺溜, 几年间就增上三四张绸机, 家中颇颇饶裕。” (16)

四、扶危济困的社会意识

“三言”“二拍”中多有济困扶危、乐善好施的商人, 他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 也留心公众利益、周恤孤弱, 倡导“睦婣任恤之风”, 把社会关怀作为自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而获得了良好的声誉。《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故事中, 杜子春于三起三落再度致富后, 第一件事便是不惜千金兴办慈善赈济事业, “在两淮南北、直到瓜洲地面, 造起几所义庄, 庄内各有义田、义学和义冢。不论孤寡老幼, 但是要养育的, 就给衣食供膳他;要讲读的, 就请师傅教训他;要殡殓的, 就备棺椁埋葬他。” (17) 热心投身于公益事业, 故“千里内外, 感被恩德”。《程元玉店肆代偿钱》中的程元玉, 看到店主为难一个忘带饭钱的妇人, 围观者不仅不施以援手, 还嘲笑、诬蔑之, 他同情妇人, 慷慨解囊替她付了钱并曲为辩解, 当妇人说:“愿闻高姓大名, 好加倍奉还”, 他则道:“些些小事, 何足挂齿。还也不消还得, 姓名也不消问得”, 可见其施恩不望报的美德。《二刻·韩侍郎婢作夫人》入话中的徽州商人, 遇到一位怀抱婴儿企图投水自杀的妇人, 他及时制止了悲剧的发生, 询知原因后又赠送妇人所需银两, 救出她遭监禁的丈夫, 此一善举挽救了三条性命。 (18) 无疑, 该商人也是真心同情他人遭遇, 不图回报地施以救助, 具有着美好的道德情操。

商人们不仅慷慨地对待处于困境的民众, 也能够真心帮扶同行的商人。《转运汉巧遇洞庭红》中的张大, “专一做海外生意, 眼里认得奇珍异宝, 又且秉性爽慨, 肯扶持好人”, 他对待文若虚就是如此, 不仅应承携其出海、包其“口食”, 还雪中送炭资助其置货银两, 使得文若虚能够顺利出海并有机会最终获利。《施润泽滩阙遇友》中的施复, 秉性忠厚良善, 在偶拾得六两多银子后他想:“倘然是个小经纪, 只有这些本钱, 或是与我一般样苦挣过日, 或卖了绸, 或脱了丝, 这两锭银乃是养命之根, 不争失了, 就如绝了咽喉之气, 一家良善没甚过活, 互相埋怨, 必致鬻身卖子。倘是个执性的, 气恼不过, 肮脏送了性命, 也未可知。”于是就忍饥挨饿等待失主, 而失主朱恩确为养蚕种桑的人家, 那银子正是本钱;后来施家缺桑出外采买巧遇朱恩, 朱为报答昔日情义便将自家桑叶相送, 也使施复得以度过难关。《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中的吕玉, 偶然拾得二百两白银, 他念及:“倘或失主追寻不见, 好大一场气闷, 古人见金不取, 拾带重还, 我……要这横财何用!”遂经谨慎查实将银归还失主粮商陈某;之后途见客船失事, 他又毫不犹豫地出银奖励水手救人, 更自此“益修善行, 家道日隆” 。

(19) 当然, “三言”“二拍”在称颂褒扬良贾、廉贾同时, 也有着对见利忘义、狡诈贪婪的奸商入木三分的刻画揭露, 这些奸商不择手段地搜敛金钱, 内心粗鄙、人格低下, 散发着恶浊的铜臭。《初刻·卫朝奉狠心盘贵产》中的典商卫朝奉, “平素是个极刻薄之人”, 对顾客有“百般的昧心取利之法”, “假如别人将东西去解时, 他却把那九六七银子充作纹银, 又将小小的等子秤出, 还要欠几分兑头。后来赎时, 却把大大的天平兑将进去, 又要你找足兑头, 又要你补勾成色, 少一丝时, 他则不发货。又或有将金银珠宝首饰来解的, 他看得金子有十分成数, 便一模二样, 暗地里打造来换了。粗珠换了细珠, 好宝换了低石。” (20) 以少充多, 以次充好, 以假当真欺压典当者。《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里典商矫某, “自开解库, 为富不仁, 轻兑出, 重兑入, 水丝出, 足纹入, 兼将解下的珠宝, 但拣好的都换了自用。又凡质物值钱者才足了年数, 就假托变卖过了, 不准赎取。如此刻剥贫户, 以致肥饶。” (21) 《钱多处白丁横带》的郭七郎, 江淮贾客“多是领他重本贸易”, 但“不平心是他本等, 大等秤进, 小等秤出。自家的, 歹争做好;别人的, 好争做歹。这些领他本钱的贾客, 没有一个不受尽他累的, 各各忍气吞声”。更有奸商甚至因图财而害命, 《二刻·迟取券毛烈赖原钱》故事中, 林氏与夏主簿合伙开酒坊, 在资本份额上“夏家出得本钱多些, 林家出得少些”, 林氏负责经营, 几年下来照本得息夏家“该有二千缗钱多在 (林氏) 那里”, 但林氏欺“夏主簿是个忠厚人”, 当他去结算时却分文不给, 夏主簿状告至官府, 而林氏则买通官府, 最终反将夏主簿治罪入狱, 致使其含恨而亡。 (22) 这些奸商为了满足对财富的贪婪欲望, 对他人巧取豪夺, 不仅不能够遵守职业道德, 甚至背弃了做人的基本道德, 这种冷酷无情的利己主义者是人们所极力鞭挞和批判的。

总的来说,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 大多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 有着高尚的精神追求即道德的自律和人格的完善, 从而才能够获得长久的成功。“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它的时代的表现” , (23) 作者笔下勤勉善良、慷慨诚信、忠厚仁义的商贾形象, 颠覆了封建社会传统价值观中, 商人皆满身铜臭、庸俗市侩、见利忘义、冷酷刁滑的成见, 对现实中的商人及其商业活动做出重新的、客观辩证的认识和评价, 深刻反映了特定历史背景下商人经营理念的成熟和进步,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 都具有其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M].长春:长春出版社, 1996.

[2] (明) 冯梦龙.喻世名言[M].长春:长春出版社, 1996.

[3]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M].长春:长春出版社, 1996.

[4]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M].长春:长春出版社, 1996.

三言 篇9

一、重视心理日记, 正视利弊

高中学生是一定要写日记的。日记是一个人的心灵住所——它承载了喜怒哀乐。中学生每一天都会经历不一样的事情, 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在他们日记的字里行间流露的喜和乐, 我们都要乐于分享;而怒和哀, 我们也要积极疏导, 更加重视。因为这些学生把自己在学习、生活及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 如焦虑、痛苦、逆反、羞怯、压抑等情绪, 用日记的方式写出来, 就是想发泄或想引起老师的关注或得到老师的抚慰。因此, 我们不可对此视而不见或置之不理。如果学生长时间不能从挫折的阴影中走出来, 会让心灵受到伤害, 但合理的关怀和疏导就会化“悲痛为力量”, 就如爱默生所说:“挫折是人生前进的动力和重要启示, 在逆境中, 人才能真正展示自身的实力。”——它既可能是前进的阻力也可能是前进的动力。

二、发现心理问题, 归类处理

我现在就以我任课班级部分学生的心理日记为代表来说说常见的心理问题的类型吧。

(一) 失去幸福带来的心理问题

爸爸妈妈总是吵架, 我总是想出走, 离开家, 离开他们无休止的争吵。……既然不开心, 为什么还要在一起?离婚不好吗?我好烦! (金鑫)

(二) 与同学朋友相处不愉快引发的心理问题

一直以来, 我都把她当朋友看, 可谁知道就因为一块橡皮, 她竟然这么说我。原来真的像父母说的“这世上没有真正的朋友”…… (李静)

(三) 被逼学习, 难以启口的心理问题

我不是学习好的学生, 本来上高中的时候就没考上, 现在勉强来了这里, 每天坐在这儿什么也听不懂。看看班里今天又有人退学打工了, 很羡慕他们不用再在这里受罪, 可我又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张耒)

(四) 性格癖好造成的心理问题

老师, 我是不是不是好孩子?是不是心理不健康?我是女孩子, 可我总喜欢骷髅的图案。 (侯苏荣)

三、分析存在原因, 对症下“药”

面对学生如此多的心理日记, 老师要细心、耐心、长期地做好疏导工作。蒙台梭利曾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 还是一个心理学家, 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现在的老师要担任多种角色。如果老师懂得了呵护青春期的学生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又掌握了学生心理日记里的思想变化, 也就不难找到疏导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了。

我在日记里发现心理问题后, 积极分析原因, 对“症”下“药”。

(一) 老师要及时给予学生爱的心语。

我经常在第一时间给学生写上老师推心置腹的话, 让他认为老师是非常在意和关爱他的。如给金鑫的评语是:“这世上哪有不争吵的夫妻呢?朋友都会有矛盾。老师希望你能够以平常心看待爸妈的争吵。而且你是家里的重要成员, 何不试试做父母关系的润滑剂?开心起来!小伙子。”给李静的评语是:“是不是有什么误会呢?何不试着去找找她那么做背后的原因?世上没有一帆风顺的友谊, 经过挫折后的友情之墙一定更坚固。”给张耒的评语是:“我知道你很无奈, 也很着急。不过, 孩子, 抱怨生活是没用的, 关键是我们得想出对策来。你觉得现在除了学习你还有更好的选择吗?如果没有, 那为什么不静下心做自己能做的事呢?有时, 跟生活妥协不见得是坏事, 它会让你找到自己的方向的!”通过文字的交流后, 观察到曾经抑郁的他们很快就重新快乐起来了。可见, 老师推心置腹的批语就是治疗学生心理问题的一道良药。

(二) 作特殊学生的坚强后盾。

抚慰学生脆弱的心灵。如班上男生小张以前是个人见人不爱的孩子, 许多学生在日记本写他的缺点:“爱睡觉, 身上味道臭得很”;他也在日记里写道:“好像大家都不喜欢我, 总觉得大家在躲我。”当时我很想帮助这个特殊的男生。于是我特别注意在课上给予他关注, 让他感觉到老师很关心他。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这个孩子开始尝试主动和我沟通, 几乎再也没有出现过上课睡觉的情况。后来我就有意让他意识到自己的个人卫生问题, 让他慢慢了解到同学们为什么不愿意接近他。一开始孩子很难为情, 但可喜的是, 我们几乎很快就注意到他开始关注自己的卫生问题。现在我几乎听不到嘲笑他的声音了, 看到的是他开始有朋友了。看到他的变化, 我更加感慨于心理日记的沟通作用。

(三) 树立学生榜样, 潜移默化。

面对有些不自信的学生可利用榜样激励的间接方法, 事实证明效果会比直接教育更好些。我经常从身边的值得表扬的人或事, 以此来激励意志薄弱的学生。榜样的力量也可以来自书本。我有时会介绍一些好书给学生阅读, 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无翼的飞翔》等, 也会跟他们讲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 中国作家张海迪等中外名人的故事, 以达到减少一些可避免的心理问题的发生, 即使遇到困难也可化阻力为动力的目的。

(四)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与其发现心理问题后再被动来处理, 不如主动先给学生打“预防针”。如开展班会进行集体学习, 引导学生学会处理自己心理问题的“良方”。

三言 篇10

一、《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类型

小说《三言》、《二拍》中有很多各具特色的商人形象,笔者将这些商人形象归结为两类,分别从两方面进行介绍。

(一)重情重义的商人形象

明朝末期是封建社会缓慢走向衰落,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随着商业的繁荣,商人地位的提高,以商人生活为题材的商贾小说层出不穷。“三言”、“二拍”对商人生活的描写和对商人形象的刻画,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上。在我国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是比较低的,商人的形象比较负面。但是小说《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却和商人以往的形象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小说中,有相当一部分商人是十分重情重义的,他们的形象是十分正面的。小说中的小商人施夏、布商吕玉、卖油郎秦重等都是这一类商人形象的典型代表。他们重情重义,做生意的时候十分讲究诚信,从不缺斤短两。从这一类商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商人重情重义的一面。

(二)重利轻义的商人形象

除了重情重义的商人形象外,小说《三言》、《二拍》中还存在这另一类商人形象,那就是重利轻义的商人形象。这一类商人可以为了利益采取各种手段,相较与前一类商人,这一类商人形象更符合商业活动的本质特点。小说中的商人徐能是这一类商人形象的典型代表。为了谋取钱财,他杀害了自己的客人。正所谓,商人“无奸不商”,而两本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恰恰印证了这一点。从这一类为富不仁的商人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商人的丑恶嘴脸。

二、《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创新

(一)突出了商人的冒险精神与坚毅性格

追求金钱是商人的突出性格,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不惜涉险,如王生刚在出门学做生意后,多次遭受抢劫,但是他的母亲依然鼓励他“大胆天下去得,小心寸步难行”,并一次次为儿子筹集盘缠,直到他取得成功。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稳重、知足是不同的,这种敢闯敢拼的精神是对传统中华文化的一种颠覆。

(二)强调了利与益之间的兼得

自古以来,我国的儒家文化就倡导“重义轻利”,认为义与利是一个对立体,两者是不相容的,一个人如果要讲求道义,就不能讲自己的利益,实际上,这种观念是非常片面的。《三言》《二拍》中塑造的商人形象就是对这种思想观念的反驳。如,文若虚本来是一个已经破产的商人,他漂洋过海来到了邻国,他随手带来的橘子成为了当地的抢手货,他手中的一筐橘子竟然卖到了一千两银子的天价。在归途中,他从黄岛中拖来准备用作床的大龟壳,居然是一件稀世珍宝,卖给了波斯商人,获得了五万两白银,后来其他的商人知道了稀世珍宝的事,为文若虚不值,但是文若虚却不以为然。文若虚身上有许多传统的东西,但他至少在表现“义”和“利”不矛盾这一点上突破了传统:富商也可以是不奸诈的人。

三、《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差异

《三言》、《二拍》这两部小说的商人形象有着相同之处,但是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两部小说的商人形象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的。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商业道德上的差异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三言》、《二拍》这两部小说的商人形象在商业道德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小说《三言》中的商人在进行商业活动的时候,大多比较讲究公平交易,相对而言,它们的商业道德比较高尚。而小说《二拍》中的商人大多比较重利,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他们会采取各种手段,他们的商业道德是比较扭曲的。例如《三言》小说中的商人刘德,他就是一个有着高尚道德的商人。他所贩卖的布匹物美价廉,吸引了很多顾客。在比如《二拍》小说中的商人卫朝,为了谋取利益,他用次等的珠宝以及石头来骗取他人的高档珠宝,毫无商业道德可言。从上述两位商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两本小说的商人在商业道德方面的区别。也是一种做人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化的描写,使得《三言》、《二拍》中的人物形象变得更为深刻,印入人心。

(二)婚恋观上的差异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三言》、《二拍》这两部小说的商人形象在婚恋观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小说《三言》中的商人的婚恋观比较保守,他们在对待婚姻和爱情的时候十分注重礼法,同时他们也很重视家庭观念。小说中的商人蒋兴哥就是典型代表,他在知道妻子与他人有染后选择了休妻,但是他也进行了反思,认为在妻子出轨这件事上自己也有责任,自己平时不够关心妻子,他和他的妻子最终重归于好。而小说《二拍》中的商人的婚恋观则要开放得多,他们比较注重两情相悦。小说中的商人潘甲就是典型代表,他的妻子被他人拐卖,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嫌弃自己的妻子,和妻子和好如初。

四、结束语

商人成为小说的主人公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这意味着我国的小说开始改变他的重农抑商思想,这足以看出《三言》、《二拍》这两部小说的重要性。

摘要:《三言二拍》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小说集的合称,也是中国古典短篇白话小说的巅峰之作,“三言”、“二拍”对商人生活的描写和对商人形象的刻画,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上。本文主要针对其对于商人形象的塑造展开分析。

关键词:《三言》《二拍》,商人形象,分析

参考文献

[1]廖巧媛.物欲横流的社会现状与传统理性原则的调和——凌濛初“二拍”的物质利益观研究之二[J].名作欣赏,2005(14).

[2]时丽琼.明中晚叶商品经济发展对“三言”“二拍”的影响[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

[3]张媛媛.“三言”中的新世情——好货逐利名正言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01).

三言两语话《红楼》 篇11

《红楼梦》一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一部小说,其影响力之大,超过了那个时代以前的所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以至于形成了今天的一门显学——红学。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斯言信矣!《红楼梦》之所以能吸引一代又一代的民众广泛地阅读、学人不断深入地研究,其奥妙正在于她的巨大的艺术感召力。我们不能不为作者的如椽巨笔而惊叹:在曹雪芹的笔下,那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社会是如此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那里有政治、经济的内容,有众生苦乐图,有礼仪文化、诗酒歌乐。不仅如此,更令我们难以忘怀的是那分明立在我们眼前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有高贵、有卑微;有纯洁、有恶俗;有美丽、有丑陋;有欢乐、有泪水。我们忘不了多情多愁似傻若狂的贾宝玉,忘不了多愁善感、美丽高才的林妹妹,忘不了贤慧有停机之德,美丽比贵妃丰韵的薛姐姐,更忘不了那美丽、聪慧、贪婪、脂粉队里的英雄,贾府的实际大管家凤辣子。王熙凤在她那短暂的一生中,用她的八面玲珑、精明强干,对上阿谀奉迎,对下心狠手辣,耍尽了手腕,用尽了手段,勉力支撑贾府这座即将倾倒的大厦,以至最后一息。王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曹雪芹先生对其形象的描绘,却深深地镂刻在人们的心中。

杨军,教师,现居湖北郧县。

解读《三言二拍》中的善恶报应 篇12

关键词:《三言二拍》,善,恶

初读《三言二拍》, 并不喜欢, 觉得其中的小说陷于一种模式。很多都是甲由于贪念或私欲, 害死了乙, 然后丙又无辜受冤屈死, 最后天理报应, 冤屈得雪, 真相大白。这样的小说读多几篇就觉得乏味, 即使中间情节再曲折, 你也总能知道结局就是善恶有报, 没有任何悬念。

笔者就《三言二拍》中有关善恶报应主题的篇目整理了一下, 发现这类主题在《二刻拍案惊奇》中占30%, 在《警世通言》中占25%, 在《初刻拍案惊奇》中占22.5%, 而在《喻世明言》和《醒世恒言》中也分别占到17.5%和12.5%的比重。可见, 善恶报应主题在《三言二拍》中所占比重是非常大的。笔者于是思考, 如此一而再, 再而三地讲述着这样的故事, 在善恶报应的主题上泼墨甚多, 作者到底想表达的是什么?何种原因导致此主题在整部《三言二拍》中占据如此大的比重?

善, 似乎是很高的追求。人们总是渴望善, 追求善, 希望社会上充满善。然而, 善, 在某种意义上讲, 却是遥不可及的。善恶的切分基于欲望。善恶, 是道德的标准。如果我们生活着的是一个像庄子提倡的没有是非善恶之分, 超越道德的非道德世界的话, 那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然而我们生存着的社会, 却是一个真真实实的人的社会。人生存着, 就是本性和欲望而已, 于是整个社会都充斥着欲望。贪婪, 自私都是人的本性, 而这些本性就促使人有着强烈的欲望。为了满足这些欲望, 人往往就做出一些恶事。《沈小官一鸟害七命》就是典型的代表, 仅仅为了一两二文, 就草菅了一条人命, 最终牵涉到其他的六条人命。诸如这样的作品还有《一文钱小隙造奇冤》, 《十五贯戏言成巧祸》等等。烧杀抢夺, 奸淫掳掠, 乃至统治者对于下层平民的压迫, 这些都是源于人的欲望。于是, 社会混乱不堪。

人太无力了。特别是平民。《三言二拍》是满足市民阶层需要的, 所以它迎合的是市民的品味, 体现的是市民的思想。对于恶, 他们是束手无策的。既然不能有什么实际的行动, 那他们也只能在精神上自我安慰了。所以他们相信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他们从不寄望于人, 他们只寄望于天。他们不相信法律, 却希望有道德, 他们相信上天有眼。在《初刻拍案惊奇》第十一卷《恶船家计赚假尸银狠仆人误投真命状》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若不是前世缘故, 杀人竟不偿命, 不杀人倒要偿命, 死者、生者, 怨气冲天, 纵然官府不明, 皇天自然鉴赏。千奇百怪的巧生出机会来了此公案。所以说道:‘人恶人怕天不怕, 人善人欺天不欺。’又道是:‘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

“善恶到头终有报, 只争来早与来迟”这句话在《三言二拍》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人们冀望为善得善终, 为恶有恶果。这一方面是希望警戒为恶之人, 以抑制恶的发生。另一方面, 则是宽慰自己, 让人在这充满压迫和黑暗的社会有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他们把一切归之于天, 希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崇尚天的无所不能, 这就更凸现人的无能。

除了天理, 人们还相信有鬼神。《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鹿胎庵客人作寺主剡溪里旧鬼借新尸》中说:“古人说:‘当令死者复生, 生者可以不愧, 方是忠臣义士。’而今世上的人, 能见得死者的能有几个?”鬼神附身是《三言二拍》中洗雪沉冤的一个重要手段。

《初刻拍案惊奇》第十四卷《酒谋财于郊肆恶鬼对案杨化借尸》中说:“人杀人而成鬼, 鬼借人以证人。人鬼公然相报, 冤家宜结宜分。”人口难辩, 要借助鬼神附身道出真相。这暴露的是社会的另一个问题———法制。

上一篇:音乐新闻与评论下一篇:桂林森林公园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