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巧用语言(精选5篇)
数学课堂巧用语言 篇1
教师课堂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完成课堂任务的主要手段, 是构成教学艺术的主要形式。课堂上每个教师都拥有40分钟, 但是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情趣横生、气氛活跃, 学生双眸闪光、兴趣盎然呢?我认为教师的驾驭能力固然重要, 但也不能忽视教学的语言 (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 修养及运用语言的艺术。
一有声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听名师讲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享受, 一个贴切生动的比喻引得学生们开怀大笑, 茅塞顿开;一句幽默的批评, 使学生们既放下包袱又羞愧不已……所以, 人们常说:“教师全凭一张嘴”, 此话在一定意义上是有道理的。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着在职业技能上, 教师应把语言能力放在课堂教学的首位。那么, 对教师的有声语言有怎样的要求呢?
1. 准确、简明、富有示范性
在人际交往中, 谈话的第一要求就是准确而简明。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只有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表达, 才能保证知识传授的科学性和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的可能性。每堂课授课效果的好坏, 并不取决于教师的话讲得多少, 而是看教师的语言是否直达目的。例如在教学《冬爷爷的图画》一课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 请认真观察这张图画 (冰天雪地图) , 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呢?学生看后回答:“冬天”。我接着讲故事:“冬爷爷的本领可大了!它不仅能让大地一片雪白, 还能在方方家的玻璃窗上画画呢!你们信吗?”“信!”“冬爷爷会画些什么呢?大家想知道吗?”学生们好奇地喊:“想”。“那走吧, 孩子们, 让我们一起走进《冬爷爷的图画》去看看吧。”就这样, 我只用了几句简短的话就把学生的兴趣、求知欲被点燃了。
2. 通俗、生动、富有幽默感
俗话说, “话有三说, 巧说为妙。”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 富有幽默感。能以声引人, 以情感人, 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 使他们愉快、动情、着迷。例如我教“狗”字后, 很多学生都把“犭”写成“扌”。我便笑着对写错的学生说:“哎呀, 你们可真厉害呀!把狗也教会了立着走路, 什么时候我把我家的狗也带来让你们教一教, 好不好呀?”我的话音刚落, 便引起学生们的一阵笑声, 写错字的那些学生也从笑声中醒悟了。由此可见, 幽默的教学语言既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又能在学生出现错误和不足行为时起到揭示、批评的效果。
二无声语言 (即体态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古人云, “教人而不见意趣, 必不乐学。”这句话强调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要生动活泼、意趣盎然。但是, 仅此一点还不够, 因为教学艺术不仅仅是通过教师的语言艺术来传授知识, 构成学生的“趣味中心”, 而教师的神态、姿态、手势等体态语言会不知不觉地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和引导学生的情感倾向。因此, 教师在运用有声语言进行教学的同时, 还需借助自己的体态语言来补充, 加强有声语言。恰当优美的手势、和蔼可亲的面部表情、充满鼓励的眼神, 都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和感染, 使学生在爱中受到教育。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无声语言 (即体态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 神态语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神态语, 可使学生感到亲切中有严肃, 肯定中有期待, 容忍中有警告。如在课堂上我提出问题后, 一个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想举手又未举起来, 这时, 我立即向他投以热情、信任的目光, 从这目光中也许他获得了信心和勇气, 大胆地举起了手。但当他回答稍有犹豫时, 我又投以鼓励的目光, 暗示他:别紧张, 慢慢说, 会答对的。他的紧张终于消除了, 思维的闸门豁然打开, 终于出色地回答了我提出的问题, 学生们都对他投以赞叹的目光, 他自豪地笑了。
2. 手势语
许多时候用手势来代替语言更受学生欢迎。在教学中, 我经常用手势和学生进行交流。比如学生们做完又蹦又跳的动作时, 我想让他们停止活动, 我就拍手或做一个停的手势。又如上课时, 有一位学生正在做小动作, 我发现后并没有停下讲课来批评他, 而是不动声色地边讲边往他那儿走。那位学生听到我的声音离他越来越近了, 赶快停下手里的玩物, 装作认真听讲的样子。这时, 我走到他身旁暗暗地伸过去一个大拇指, 意在夸奖他改得对。那位学生也庆幸自己的行为没有被揭露, 于是兴致勃勃地听起课来, 不好意思再做小动作了。手势语有时还能帮助学生们回答问题。我在教学《我是什么》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们正确地找出形容小硬球是怎样从空中打下来的动作词, 于是, 我举起拳头在空中用力地一击。学生马上明白了是“打”。
3. 姿态语
小学生的注意力有其特殊性:一是持续时间短, 二是模仿能力强。针对这些特点, 我丰富了自己的手势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我在教学《小猫刮胡子》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明白小花猫为什么也想把胡子刮掉, 于是, 我边读课文边学着主人刮胡子的动作, 尽管我的有些动作滑稽可笑, 但作用是无法否认的, 通过我的演示, 学生们不但理解了, 而且印象深刻。
好动、爱玩是学生的天性, 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跟着模仿, 大大刺激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若教师和学生打成一片, 和学生一起玩、一起唱、一起跳, 不但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还营造了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 我经常让学生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例如我在教《天鹅、大虾和梭鱼》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体会天鹅、大虾和梭鱼都在拼命地拉大车, 可大车却未动分毫的原因, 于是, 我让全班同学起立边读课文边做动作 (自由组合进行演示) 。就这样, 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表现, 同时也理解了课文内容。此刻, 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 课堂上充满了阳光, 形成了一种和谐、轻松的气氛, 学生在平等、愉悦的环境中玩、学, 其乐无穷。这种教学方式生动有趣, 很受学生欢迎, 可长时间吸引学生注意力, 使学生乐学不疲。
巧用语言魅力,展现课堂精彩 篇2
小学语文语言魅力课堂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艺术是无止境的,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的语言起着激发教学的生命力的作用。精彩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它影响学生听课的情绪,激起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能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不断进行与探索活动,让小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中得到释放,真正让语文课堂生机勃勃。
一、巧用语言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1.运用新奇语言,唤起求知欲望
导入是小学语文新课教学的一种艺术。它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运用新奇语言导入就是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在语文课新授课前运用巧妙、新奇的导入语言给学生创设疑问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的求知欲望,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用语言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如教学《雨点》一课时,教师用美妙的声音说:“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你们想听吗?”教师运用课件播放音乐《小雨沙沙》,“听了这么美妙动听的歌曲,你们看到了什么呀?”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学生们顿时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提问:“我想知道调皮的小雨点落进了哪些地方?”“小雨点在里面干什么呢?”学生迫切地想知道小雨点在干什么,求知欲强烈,教师趁机导入新课。下面请同学们到文中找答案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运用准确的语言把音乐语言和文字语言沟通起来,调动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等器官,利用音乐渲染情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2.运用幽默语言,营造乐学氛围
幽默是一个人学识、才华、修养、智慧以及灵感在语言表达中的具体闪现。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如果能像相声、小品演员那样妙语连珠,风趣幽默,就一定能引人入胜,使学生感到听课是一种超级享受。列宁曾说过:“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语文教师所追求的语言幽默,不是滑稽搞笑、庸俗低调,而是教师修养和智慧的外露,具有高雅品味。如在教学叶绍翁《游园不值》一课时,教师和学生探究诗意,在小组合作交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诗意时,一位男生推门进入教室、旁若无人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教师对这种没礼貌的做法也很生气,学生们也停止了讨论。教师马上利用此机会创设幽默的语言情境,用手指着黑板上的诗句“小扣柴扉久不开”,说道:“叶绍翁去拜访朋友,到朋友家门前,他为什么是‘小扣’而不是‘猛敲’啊?为什么啊?”学生从诗人的懂礼貌、尊重他人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交流,教师走到迟到的男生身边,小声地说:“你认为同学们说得对么?那么此处用‘猛扣’可以么?”迟到的男同学红着脸说:“用‘小扣’恰当。”然后不好意思地低头笑了。教师用幽默的话语、委婉的提醒,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能达到批评的目的。消除了师生间的隔阂,使人相处得更融洽,使彼此的关系更和谐。教师要善于运用幽默语言,让小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享受课堂的快乐。
二、创设语言情境,展现课堂精彩
1.运用体态语言,张扬学生个性
体态语言是人身体的语言,包括姿态、手势、面部表情和其他非语言手段,是心理语言的外露,人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语言来传达,由体态语言进行表露。语文教师很多时候运用体态语言和学生来沟通,教师和学生的眼神、表情和动作进行无声的交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到体态语言中,感染学生。能使课堂轻松愉快、适合小学生的胃口、寓教于乐。如学习《小马过河》一节课时,教师讲到“小马连蹦带跳地去磨坊送麦子”这个情节时,教师立刻喜上眉梢,满脸愉悦、手舞足蹈的神情;在讲到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时,教师立刻满面愁容、眉头紧皱、哀声叹气地说:“怎么办啊,小河挡住了去路?”低头不语,思考一下,用手搔了搔头发,说道:“唉,怎么办呢?还是回家问问妈妈吧!”教师的体态语言吸引了学生的思考,他们积极地举手发言,说出自己的见解,激发了孩子们的创新思维。课堂上,引起学生的关注与共鸣,思维火花碰撞,真情实感交融,教学高潮不断,使学生个性张扬。
2.运用激励语言,践行自主探究
教师运用激励语言如春风化雨,常使学生受益匪浅。教师的语言是一种智慧、一种激情、一种文化,而不是单纯的技巧。小学生精神不集中,常常溜号,教师对学生应抱有积极的期望,关爱每一个学生,会赢得孩子对教师的信任,从而形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当学生遇到难题时,教师应给与鼓励性的语言:“再想一想,我对你有信心。”“我觉得你能行。”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满足小孩子的荣誉感。鼓励其自主探究,动脑思考,使学生对问题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记忆。如在学习《水乡歌》时,这首诗描绘了江南水乡独有的风土人情,白墙灰瓦,小桥人家,流水潺潺,渔舟白帆。你在江南水乡图中能看到哪些事物呢?指名回答问题。如果课堂上一片沉默,有的学生知道答案,也不愿开金口,教师的激励就起关键作用。对说不上的同学要多加鼓励:“你说得可真好,再仔细看一看。”然后让学生自由读文,感受到江南秀丽风光之美,了解人们生活幸福。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语言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教师要不断探索,捕捉最佳的教学时机,运用恰当的语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合作的快乐,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张扬学生个性,全面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文沛.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J].科学咨询,2009,(11):58.
巧用语言艺术优化化学教学 篇3
一、准确的专业用语,让概 念表达得入木三分
化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化学教师的语言要做到:“准”“精”“明”。即准确地表述事实或运用概念,无歧意义语言表达精练、简洁、自然;要有严密的逻辑性,有条不紊,让人一听就明白。例如:在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中有四类基本反应,即:化合、分解、置换与复分解。这是从反应形式上给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学生也很容易从课本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来理解“化合”的含义;也很容易从“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体会“分解”的含义。但对 课本中“置换反应”的定义为“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较难理解。此时, 如果我们把置换反应的定义换成“A+BC=B+AC”的形式 ,学生就很容易内化这一概念,原来是“A与B发生了位置的互换”,即“反应物中组成单质的元素与组成化合物的某元素在位置上发生了互换”。同样,如果把“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写成“AB+ CD=AD+CB”的形式,然后再引导学生理解复分解的定义,学生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了。
二、精准地表达问题,引导 学生规范地思考
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 对化学知识和化学语言是陌生的。如何让学生按照化学语言的规范去思考问题,这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严格地使用规范准确的化学用语。化学中概念、原理与现象众 多,需要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如果学生缺少表达能力,学习效果就会受到影响。例如:学习“生石灰的应用”时,对学生的表达能力就是一种考验。在生产、生活中,利用生石灰可以作食品干燥剂,你能说说其中的原理吗? 在使用过程中,你认为把生石灰用纸袋包好放在食品包装盒中,是用小塑料袋包好还是放食品包装盒里呢? 请阐明你的理由。农村中农民经过用生石灰消毒,把生石灰用水调成百分之二十的石灰乳, 涂在出栏后的畜禽圈内,能有效地起到杀毒作用。某农民把生石灰没有用水调制成石灰乳,而是把生石灰直接撒在猪圈中消毒,结果造成猪蹄开裂、灼伤,请你解释这是什么原因。对于这类问题, 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不能准确地把问题表达清楚。
三、化学韵语贯穿实验,利 于学生掌握实验技能
课堂教学中教师那巧妙的化学语言,可以让化学课堂变得有趣味,充满娱乐性。这有利于学生对化学基本知识的掌握与巩固, 对化学实验同样如此。教师把化学韵语贯穿到实验中,有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与实验原理。例如:在“制取氧气”这个实验中,就把操作步骤用“查、装、定、点、收、离、熄”这七个字来概括。这样, 谐音为“茶庄定点收利息”,学生感到很有趣。从而把检查装置气密性、填装药品、调整装置、点燃酒精灯、收集气体、 把导气管移出水面、熄灭酒精灯的过程形象地记录下来。在开展“氢气还原氧化铁”这个实验时,在实验开始时先通氢气,再点燃酒精灯。这时药品由红变黑,把试管冷却后再停氢。于是就概括为“通点熄停”。 这时再提出这样的问题:请大家比较实验室制氧气与氢气还原氧化铁实验,对酒精灯的使用有什么区别? 这就得出韵语:酒精灯,真奇怪, 制取氧气真是快。接着再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酒精灯在制取氧气时是如何的快? 原来实验开始时移动酒精灯是让试管均匀地受热,实验结束后才取下酒精灯,这表明酒精灯工作很勤快。
四、巧用时尚生活用语,把 化学现象表述得逼真
教师在课堂中运用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语言来表达,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而且还能深深地打动学生。因此, 化学教师要关心时事、关注媒体,平时多收集这方面的知识,在教学中运用大众化的谚语或俗语,多组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韵语、顺口溜,多借鉴对中学生有强烈吸引力的语言,尽量不用生疏冷僻的书面语来表达,这样就会把理论性很强的化学现象表达得形象逼真。例如:在教学“一氧化碳的还原性”与“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探究实验时,在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这样的结果: ①通入一氧化碳气体后,把反应体系中的空气排尽;②给氧化铜加热; ③等到氧化铜全部被还原成铜后, 就立即停止加热;④继续通一氧化碳直至铜冷却。实验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先通气体防爆炸 ,继续通气防氧化”的韵语,或“一氧化碳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的俗语。又如,在教学怎样爱护水资源时,介绍一些节水方法后,就套用正大综艺中“是真是假”的形式,通过多媒体制作图像与文字信息,出一些节水新方法让学生判断,这样的问题形式学生非常感兴趣。
巧用语言技巧,展示语文魅力 篇4
一、导入新课之语言技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通常是在解决某一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升的。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个特点,在导入新课中巧妙运用语言技巧,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吸引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在导入环节设置一些较有趣味性的问题,或者通过语言技巧创设一些神秘意境,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致。例如,在教学华罗庚《统筹方法》一课中,我进行了如下导入:“同学们,今天语文课上老师想要考考大家的数学!”语文课堂考数学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迫不及待地继续往下听。于是,我写下准备好的数学题目:星期六的早上,丽丽妈妈在出门前交代她完成三件任务,分别是写作业、收拾房间和煮饭。假设每个任务的完成时间均为一小时,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何用最短时间将这三件任务完成?面对语文课上的数学题,教师这一语言技巧显然十分奏效,学生积极性很高,并积极发言。教师在学生讨论过后引出新课《统筹方法》,这种设问方式的语言技巧会极大提高学生兴趣,顺利引出文章的讲授。另外,教师可以使用语言中的语感技巧。语感技巧主要通过运用教师语言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把学生带到该节课设定的情境中。例如,在《纪念白求恩》一文导入中,我采用了语感技巧,带着缅怀和赞颂的情感朗读《白求恩纪念歌》:“河边的石头,山上的野草,也在为您流泪。”通过这首《纪念白求恩》,我将学生带到了悲痛和心情之中,学生会不由自主对白求恩产生强烈的敬佩之情。另外,同样的方法适用于课文《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师在正式授课之前可以向同学诵读李瑛的《一月的哀思》,达到有效感染学生情感的目的,这样会为本节课讲授提供很好的铺垫和契机。在新课导入环节巧用语言技巧,可以使该节课的“序幕”变得格外精彩,它能有效抓住学生的视线,吸引学生眼球,进而为整个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开端,发挥语文学科的自然魅力。
二、讲授新课之语言技巧
在讲授新课环节中,语言技巧的使用往往表现为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对问题的设置,精彩的问题不仅可以体现语言的技巧,还可以展现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在提问环节中,语文教师应注意两方面问题,其一,提问应善于有效激发学生思维;学生的思维不是一气呵成的,不能立刻击中教师命题的要害部分,为此,教师在提问环节要善于运用语言技巧,使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这样既能抓住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引导,又不会因为问题的难度性较高而打消学生积极性。例如,在《变色龙》一课讲解中,我便充分运用了语言技巧,将问题设置得紧密且富有逻辑性,首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阅读文章后,觉得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第一个问题设置得较为简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可以较轻松地回答出:性格多变。随后,我继续发问:在文章中,作者又是如何表现他多变这一性格特点呢?听到这一问题,学生的积极性更加高涨,纷纷念出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反复无常”、“翻云覆雨”等。趁学生热情还未减退,我继续提问:尽管我们发现他的性格特点中有多变的特征,但是你们是否发现他有一点从未改变,那是什么呢?学生回答: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基于以上问题打下的基础,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在此,教师可以深入提问:他性格多变的原因是什么?不变的原因又是什么?作者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的目的何在?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思维会紧紧跟随教师,不仅在一问一答中加深对文本的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思维的形成。其二,教师可运用语言技巧,在发问中善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有效拓展其思维空间。例如,在《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我先向学生讲解竺可桢在工作中持之以恒的可贵精神,而后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当前我们很难养成这种可贵的品质?这样通过提问将文本与生活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密切联系实际的能力,进而有效培养其人文关怀,发挥语文学科的魅力。
三、深化总结之语言技巧
语文学科非常重视对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为此,在整个授课环节结束后,教师应做出必要的总结与升华,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朝着积极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语言技巧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运用技巧,有效挖掘文章情感,促进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使语文学科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例如,学习《社戏》一课后,教师可进行如下总结:学习文章以后,我们看看究竟是什么使迅哥认为那晚的戏和豆如此得好,让其无法忘怀呢?答案不难发现,让迅哥难以忘怀的不是戏,而是人际间的那份真情。在《戏社》这篇文章中,作者表达了其对童年美好生活的追忆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所谓的《戏社》不是表达对戏的热爱,而是戏外之情,是对人与人之间和谐融洽关系的一种赞颂。人际和谐不仅是作者要赞颂的理想境界,还是我们向往的美好生活。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美好境界呢?学生应从小事着手,善于理解和包容他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世界自然会变得无比美好与和谐。
数学课堂巧用语言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言技术;问题;措施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教师不仅要严格实施新课改的相关内容,还要在平时教学课堂上合理、科学地使用语言技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语用能力等,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高超的语言技术对语文教学质量提高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重视语言技术的运用,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素质,有效利用语言艺术,提高语言艺术的应用效果,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当前存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中的问题
第一,语文教师对语言技术的忽略、不重视。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模范者,所以教师对语言教学的态度可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发展和学习质量,一些教师迫于完成课标,往往忽视了对语言技术的应用。例如,课堂教学缺乏情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多的使用枯燥、不具色彩、直愣愣的语言,再则是对肢体语言的不重视。第二,对教学语言的研究、精心雕琢忽视。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深知能激起学生对课堂知识学习兴趣的无疑就是打造一个和谐、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而语言技术的有效使用有时可以实现这一课堂气氛打造的有效方法。但是,不少教师仍然采用朴素、直白的语言对课堂知识进行讲解。第三,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也不断进入教学中,有些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这一教学技术工具的时候,往往会忽视板书的运用,板书是教师根据学生课堂需求进行的一种直白形态的教学语言表现,黑板板书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或不理解知识以直观、一目了然地有效吸收。
二、初中语文教学语言技术有效运用策略
1.课堂提问,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鲍波尔曾经说过:“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课堂提问是教师充分展现语言艺术的重要方法,但在实际课堂提问中教师应当切合时机,合理、科学、有效地对学生提问,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提问时尽量涉及每一位同学,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回答的机会,发挥的空间,且对不同成绩的学生采取难度不同的问题方式,促进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对《变色龙》这一课知识进行讲解时,可以利用分层次的教学方法先向学生提问诸如:奥楚涅洛夫斯的典型性格是什么?这样相比较简单的问题,学生就能在阅读过程中对课文人物性格转变有所重视,进而就能回答得出下一个问题:他是怎样将“善变”这一性格特征表现出来的?这样一步步将问题推进,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解答问题,不仅使学生对文章重难点的学习变得简单,还能在无形中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思考、努力创新的教学气氛。
2.语文教师对语言艺术的精心雕琢
合理、科学、完美的语言艺术是通过学习和精心雕琢才得以出现的,尤其是语文教师,语文本身就富有丰富的情感,而情感的体现很大程度上是需要语言来诠释的,所以语文教师应当在这方面有所重视,努力探究。例如,在学习巴金《繁星》这篇散文时,教师在为学生朗诵的时候需要将这篇散文的情感、思想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传递给学生,而语言技术精辟的使用正是这篇散文朗诵的重要之处,教师在为学生朗诵的过程中应当采用优美、独具色彩风格、抒情的语言进行朗诵,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效模仿,培养学生的“情趣”,提高其语言表现能力。
一言以蔽之,对于如何促进初中语文教师语言技术的运用能力,语文教师应当结合实际课堂教学情况,充分认识语言技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积极努力地探索和创新,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合理和科学的语言技术。
参考文献:
[1]张小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管窥[J].成才之路,201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