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用语管理

2025-01-29

数学课堂用语管理(精选3篇)

数学课堂用语管理 篇1

一、问题所在

我担任职业中专计算机平面设计班的语文课,是一名科任教师。刚教这个班级,我就感到这班学生虽然都很聪明,但个性很强,不服从管教,时常与老师们发生冲突。面对这种状况,大多数学生一旁看好戏,不良风气得不到抑制;班主任不断处理问题,忙得头疼;科任老师更是上课如同煎熬。于是,顶撞老师的事件也在我的课堂上演了,学生无理辩解,同学哄堂大笑,我尴尬不已。

二、解决过程

1. 个别教育明事理

面对学生的无理辩解,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当众与之辩论,而是个别施教。无理辩解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明之无理辩解,一种是不知无理辩解。对于后者比较容易处理,只要找到依据,讲清道理即可。而对于那些无理辩解的学生,真要让他心悦诚服需要从多方面引导。所以,当课上出现的问题,教师的几句话不能使学生明白自己的错误,还发生顶撞老师的现象时,不与之辩论,冷静处理,课下个别谈话,慢慢化解,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比如在课堂上,有一位同学无所顾忌地打起了电话,当我制止并要求没收手机时,他态度非常强硬,理直气壮地说:“我们家找我有急事,凭什么给你呀,我的手机很贵,丢了你赔得起吗?”当时,课堂焦点一下集中到我们两个人的身上,全班同学都在关注着事件的发展,我更是无比气恼,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他的行为就会被别人效仿,我克制了自己将矛盾进一步升级的冲动,冷静了一下,对全班同学说:“我想既然是家中有急事,这位同学的家长应该会和你们班主任联系并请假,然后再转告你,那我一定是会请给你假的。另外,你的家长给你买这么贵的手机可见对你的喜爱与期望,他们给你买手机的初衷应该不会是在我这个老师面前炫耀的吧?”之后,我继续讲课,而那位同学也没有了刚才的嚣张,下了课后,我与这位同学聊了很多,后来他主动写了检查,以后再也没有随意接打过电话,而且和老师的关系更融洽了,懂得了尊重,有事情会主动请求老师。

2. 集体教育说真话

任何班级,出现个别问题都是不足为怪的。但是当个别问题已经形成风气时,就要格外重视了。所以作为科任老师的我,看到班级中学生批评不得,同学哄笑,顶撞老师的现象时常发生,就以这次事件为契机,召开了班会,主题是“当班级中出现不良风气时,我们应该怎么办?”。落实到书面上的文字不同于学生的信口开河,学生理智地表达了自己的正确看法和美好愿望,让我十分感动。很多同学在文中表达了对有些班风正、学风浓的班级的向往,当听到很多老师表扬这些班级时,非常羡慕,而且他们也知道,要营造一个好的班风,就必须从自我做起,一个好的班风,首先要与各个科任老师关系融洽,懂得尊重老师。当同学们倾听着各自的心声时,大家的表情都非常专注,达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3. 个别培训重表现

对于犯错误的学生除了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外,还要培训他如何在班级中表现出来。比如在认识错误时,声调的大小、语速的快慢、站立的姿势等细节,我都事先培训。让同学们无论从文字表达、口头表述还是形体动作都看到这个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对同学有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避免哄笑现象再次发生。

4. 集体教育扬正气

我还把同学们闪光的语言摘录下来,在班会上进行宣读。一向信口开河的学生突然发现,自己理智的看法如此经典,堪称名言警句,不仅仅极大地鼓励了同学们,更让同学们感受到了班级中的浩然正气,对全体同学都进行了一次自我教育。这种做法,出乎学生的意料,让他们感受到老师不像他们认为的那样———竟盯着学生错误,老师眼睛很明亮,甚至超越学生自己。

5. 辅助教育显神通

我所教的语文书有一篇课文是臧克家先生写的《纳谏与止谤》,就是告诉人们接受批评和阻止批评的利与弊的一篇说理文。于是,我趁热打铁,调整了教学计划,提前学习这篇课文,师生共勉。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加深认识,而且可以检验学生的实际表现。学生听课出奇得好,就连平时从不学习的也拿起笔,认真地记笔记,教育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反思:科任老师也应担当班级管理的“主角”

一提起班级管理的“主角”,人们自然会想到班主任或班干部,而往往把科任老师当“配角”,而科任老师也一直甘愿做这样的配角。当学生与科任老师发生冲突时,科任老师往往把问题交给班主任,自己只负责接受道歉。这样一来,班主任除了忙碌班级日常管理外,更要不断处理科任老师的问题,负担极重。而科任老师疏于管理,不仅课难上,而且导致一些学生厌恶学习,造成偏科现象。所以,科任老师应担当班级管理的“主角”。

担当班级管理的“主角”,就是要在与班主任密切配合的过程中,不依赖班主任解决问题,而是自己处理好发生在自己课堂上的事情。把这当作一种责任,就会像班主任一样执著,不草率了事;就会生发很多智慧,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树立科任老师的威信,亲其师就会信其道。所有科任老师的智慧都发挥出来,各显神通,班级一定会出现崭新的面貌。管理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特别是课堂的管理更具多样性。这就需要科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和探究,总结经验。

数学课堂用语管理 篇2

如何在语言贫乏、知识狭窄的小学生中,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中运用生动的语言,传授知识和启迪他们的智慧呢?我认为必须做到“四性”。

第一,准确性。

语言表达要准确清楚,这对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是重要的,对数学教学尤为重要。数学教学语言最易犯的毛病是概念不清、推理模糊。如要求“写出所有商是2的除法算式”,学生们根据已学的九九口诀表内容写出“2÷l=2;4÷2=2;6÷3=2;8÷4=2;10÷5=2;12÷6=2;4÷7=2;16÷8=2;18÷9=2”这些算式后,认为“所有商是2的除法算式”就这么些了。我在表扬学生写得不错的同时,把要求改为“写出商是2的除法算式,以上算式,还推想出了“20÷10=2;2÷11=2;24÷12=2……”等等算式,更可喜的是他们悟出了:除结算式有许多、许多。我向学生问道:“20÷10=2我们没有学过,你们怎么想出来的呀?”学生们回答道:“因为‘10+10=20’,所以‘10X2=20’,还因为‘10X2=20’,所以‘20÷10=2’……”多么聪明的孩子,除法算式是写不完的,以后你们学的知识多了,会更明白的。”话音刚落,学生们兴奋他说道:“商是2的算式写不完,真是太有趣了!”

第二,逻辑性。

语言的逻辑力量,既是教师讲课取得成功的潜在魅力,也是教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违背逻辑的语言,会给学生思维带来困惑。

第三,形象性。

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调动注意力,并留下深刻的课堂印象,语言要有形象性。

联系学生比较熟悉或可模拟的生活,进行数学教学,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回忆起刚才借皮球那道题目,明白了体育室减少的皮球就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一共借出的`皮球,即14+9=23(个)。以上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再现生活中的情景,引起学生的回忆,较为形象生动,加强了教学效果。

第四,趣味性。

数学教学虽然偏重于理性知识的传授,但如果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地插入一句妙语、一段幽默小品什么的,也会给学生留下一个思考的空间,放松一下紧绷的理性思维,调动起积极思考的弦索,从而创造出一个热烈、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数学课堂用语管理 篇3

【关键词】低段;数学教学;激励性语言

过去的教学在对学生课堂学习评价的策略和方法上存在着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课堂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语言单调。学生听而不闻,司空见惯。二是教师评价语言笼统或太含蓄太委婉,没有针对性,不能真正调动低年级学生的参与意识。以上这些现象造成了“学习兴趣淡化”的困境,为防止和克服这此不良倾向的有效手段就是优化课堂评价语言的策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结合本校实际,笔者选择了“小学数学低段课堂激励性评价用语策略这一小课题研究”。

一、小学数学低段课堂激励性评价用语的途径和方法

1.口头评价

口头评价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成功或反思的体验,进而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评价。这种评价具有起点低,目标小,反馈快的特点,学生最感兴趣,最容易接受,也最能拨动孩子的心弦。因此,口头评价是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2.体态评价

体态评价是指教师通过自己的表情、眼神、手势等体态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表达出信任、鼓励、赞赏的信息,从而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师的体态语言相当的丰富,可以用微笑、点头、赞许的目光、竖起大拇指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示肯定和赞赏;可以用摇头、提醒的目光等方式表示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否定与制止。

3.符号评价

符号评价是指教师运用师生约定的符号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或学习结果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如给学生板演的题目打上“√”或“×”,给较为简捷的解答方法打上一颗“☆”,给富有创造性的解法打上三颗“☆”等。这种评价方法较前两种而言,保存的时间相对较长,运用恰当,则更具激励作用。

二、小学数学低段课堂激励性评价用语的策略

1.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

成功的课堂激励性评价是一种师生沟通的艺术,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如沐春风,身心轻松,思维活跃。这样的氛围,正是课堂激励性评价所需要的。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是追求小学数学低段课堂即时评价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2.把握激励性评价的时机

课堂教学激励性评价是一种瞬时评价,因此时机的把握显得十分重要,如果把握不好,会影响评价的结果,甚至于适得其反。课堂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当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结果等方面取得的点滴进步时,应抓住时机,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

情景2在教学“厘米、米的认识”一课,当课程进行到“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厘米米作单位?”这一部分时,由于一年级学生对于生活实际还没有太多的认识,所以当第一个学生小心翼翼地举起了手的时候,笔者首先向他投去了一个信任的眼神,之后用手势给了学生一个可以站起来回答问题的信息,当学生用极小的声音回答出“我们在测量手指的宽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后,用很紧张很小心的眼神看着我,等待着我对他的答案的肯定或否定。

抓住这一契机,笔者用热情而又极其夸张的口气说:“我怎么没想到测量也是手指的宽度用厘米作单位的呢?你的回答不但开拓了我的思路,更为同学们拓宽了想象的空间。”简短的评价使那位同学满脸自豪地坐到了座位上,也正是这简短的评价带来了同学们争先回答问题的活跃课堂,就这样,学生在热烈而有序的教学中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3.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实施课堂教学激励性评价时,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低段孩子的学习起点差别较大,因为孩子们学前教育不尽相同,因此要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学生,以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对学生学习数学的任何一个方面的进步,无论其现状何等不理想,离教育目标有多远,都应该通过评价加以肯定,鼓励学生建立信心、不断进步。这样才有利于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

情景3有这样一道两步计算应用题:“公园里下午来了25名游客,比上午多3名。公园这一天一共来了多少名游客?”随着一名同学的答案出现在黑板上:25-3=22(人),下面坐着的同学都哈哈大笑,而到黑板板演的同学也从同学们的笑声中意识到了自己可能做错了,紧张得涨红了脸,眼泪含在眼圈里。

此情此景又怎能让教师再对这个同学做出斥责,笔者先用手势缓解了一下学生的笑声,随即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同学们不要笑,某某同学,你没有做错,只不过你还没有写完,你再仔细检查一下,你一定可以的,是吗?我相信你!相信他的同学给他掌声!”听了我充满关心、安慰的话语和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他平静下来又认真地读了一遍题目。经过简短的分析他终于他把这道题解对了:“25-3=22(人),25+22=47(人)”,而且,笔者可以看到回到座位上后他露出了成功的笑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事实证明,除非经常给小学生以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否则他们只为最终的奖励而长期努力是不现实的,小的但又经常的表扬,比大的但极少的奖励更具诱因价值。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在课堂上运用激励性语言。

【参考文献】

[1]《人际关系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

[2]《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3]《有效的学生评价》.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组译.2012年

[4]《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上一篇:多样性考核下一篇:热点难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