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电脉冲技术(精选7篇)
低频电脉冲技术 篇1
随着海上油气田优质储量越来越少, 低渗复杂断块油田是目前开发重点和点, 但存在储层横向变化大、砂体展布有限的连通性复杂的问题。常规方法[1~5]很难准确研究低渗复杂断块油田储层连通性, 特别是对于物性差的储层, 常规干扰试井技术需要长时间、高频率地开关井, 严重影响油田正常生产, 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因此结合低渗复杂断块油田的地质油藏特征, 通过改造传统脉冲试井技术来研究复杂储层连通性。
1 低频脉冲试井技术
脉冲试井是通过激动井改变测试工作制度, 造成地层压力变化形成干扰信号, 在观测井记录由于激动井改变工作制度造成的压力变化, 通过分析观测井的压力变化, 便可以判断观测井和激动井之间是否连通, 并从接收到压力变化的时间和规律, 可以计算井间流动参数。传统脉冲井在测试期间需要激动井频繁改变工作制度, 形成多个脉冲信号, 而且保证一定长度的信号延续时间, 但由于低渗复杂断块油田连通性复杂, 同时兼顾生产需要, 激动井高频脉冲时间短导致激动井的脉冲信号在观察井上不明显或无反应, 因此很难准确低渗复杂断块油田的储层连通性。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 对传统脉冲试井进行改造, 形成传统脉冲试井技术, 主要改变是大幅度缩减激动井脉冲频率, 同时提高单个脉冲的幅度和时间, 以次来增加激动井的信号强度, 来增加观察的显示度。通过不断的开发和应用, 形成了一套新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主要包含脉冲试井设计、脉冲干扰监测和测试解释及连通性分析。
1.1 脉冲试井设计
脉冲试井设计中的观察井的设计。脉冲试井设计重点是激动井脉冲干扰测试工作制度, 脉冲试井设计计算应确定以下几个参数:时滞 (一个产量脉冲引起的压力峰值与该脉冲终端之间的时间) ;压力响应幅度 (脉冲两边的两峰值或两谷值的正切线与对应峰或谷值平行线之间垂直距离) ;主要参数脉冲周期 (脉冲两边的两峰值或两谷值的时间) 主要采用传导公式计算和试井模拟计算方法计算, 各脉冲参数设计综合考虑低渗储层连通性复杂性及物性。
1.2 脉冲监测及调整
对关井的观察井压力进行实时分析。在无干扰的情况下, 压力是增加的, 但在激动井改变工作制度, 观察井压力发生压降或压力导数趋势变化, 说明激动井的干扰信号传到了观察井, 进而说明观测井和激动井之间连通的。并在监测过程中根据信号反应来调整脉冲周期等参数。
1.3 测试解释及连通性分析
通过观察井的压力资料进行试井解释, 得出井间区域的渗透率, 这样就可以定量分析井间连通性。
2 应用效果分析
F油田V油组属于低渗复杂断块油气田, 储层平面非均质强, 主要2口距离仅300米左右的生产井A6和A5, 但2口所表现生产动态不同, 常规方法很难确定井间连通性。对低渗复杂断块油田来说, 常规干扰试井中激动井的压力信号弱很难传播到观察井, 即使传导过来信号在观察井上也不是很明显, 因此采用低频脉冲试井技术。
2.1 脉冲试井设计
选择A6井作为观察井, 一直处于关井状态, A5作为激动井。考虑油组储层物性差、连通性复杂的特点, 设计A5共产生两个开关脉冲信号, 这两个信号相隔17天左右。脉冲周期主要采用试井模拟计算方法, 计算得出大约为30天左右, 具体以观察井收到干扰信号为最终时间。
2.2 脉冲监测及调整
A6在测试期间处于关井状态, A5分别于2011.5.10和2011.5.27产生两个脉冲。两个脉冲信号分别传递分别达到55天和33天后, 初步分析观察井A6井还未受收到任何脉冲信号。
2.3 测试解释及连通性分析
进一步分析观察井A6的压力曲线, 在50多天的测试中没有收到A5井的脉冲信号显示, 说明A6/A5之间的连通性很差或不连通。通过测压及沉积相分析进一步印证A6/A5之间连通性很差或不连通。
3 结语
(1) 综合考虑低渗复杂断块油田连通性复杂的问题, 对传统脉冲试井进行改造, 大幅度缩减激动井脉冲频率, 同时提高单个脉冲的幅度和时间, 以次来增加激动井的信号强度, 增加观察的显示度, 形成低频脉冲试井技术, 能够有效分析低渗复杂断块油田连通性。
(2) 低频脉冲试井技术成功应用于低渗复杂断块油田油气田的低渗油气井, 为以后压力恢复时间不够的试井解释提供了一种解释途径;
摘要:针对低渗复杂断块油田存在的储层横向变化大连通性复杂的问题, 常规干扰试井油藏方法很难准确研究。基于传统脉冲试井技术, 大幅度缩减激动井脉冲频率, 同时提高单个脉冲的幅度和时间, 并以此来增加激动井的信号强度, 来增加观察井的显示度, 以此形成低频脉冲试井技术。从而能够有效分析低渗复杂断块油田储层连通性。低频脉冲试井技术成功应用低渗复杂断块油气田, 为低渗复杂断块油气田开发提供指导。
关键词:低渗复杂断块油藏,脉冲试井技术,连通性
参考文献
[1]王磊, 王晓冬等.脉冲试井参数自动识别技术研究与实现[J].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1, 3 (32) :142-145.
[2]谭蓉, 孙福庆.脉冲试井测试技术在油田应用中的评价[J].应用能源技术, 2005.8-11.
[3]万新德, 吴逸.脉冲试井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J].特种油气藏, 2006年.66-69.
低频电脉冲技术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男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60例遗精患者, 按入院顺序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 年龄16~50岁, 平均年龄 (30.8±8.3) 岁;病程1~72个月, 平均病程 (35.8±4.3) 个月;轻度遗精14例 (40.0%) , 中度遗精13例 (37.1%) , 重度遗精8例 (22.9%) 。对照组25例, 年龄18~49岁, 平均年龄 (29.5±3.9) 岁;病程1~66个月, 平均病程 (30.8±5.3) 个月;轻度遗精9例 (36.0%) , 中度遗精10例 (40.0%) , 重度遗精6例 (24.0%)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大体一致。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诊断均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遗精诊断标准[1]。程度分级:每月8~10次遗精、仅感乏力属于轻度;每月11~15次遗精、感乏力、伴腰酸腿软属于中度;每月15次以上遗精、腰酸腿软、心慌气短、面色苍白或枯槁无华为重度遗精。排除因包皮过长、包皮垢刺激、包皮或阴茎龟头发炎、前列腺炎和由外来刺激等所引起遗精。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艾司唑仑片2m g、谷维素片10mg, 每日3次。治疗组采用自拟清心止遗汤:黄柏10g, 黄连5g, 莲子心10g, 丹皮15g, 泽泻10g, 茯苓15g, 山药15g, 芡实12g, 金樱子12g, 远志6g, 五味子6g (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程度进行辨证加减) , 上述中药材水煎温服, 每日2次, 每次100m l;同时使用低频电脉冲治疗 (型号:伟力wlzz-9999) , 电极片粘贴于天枢、气海、关元、肾俞、志室、三阴交、太溪、足三里和涌泉等穴位, 根据患者对痛觉的耐受程度, 调节穴位的电流刺激强度, 以不引起疼痛为最大强度, 每个穴位每次分别刺激4m in, 每周低频电脉冲治疗2次。上述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遗精的疗效标准, 治愈:有性生活者3个月内不再遗精, 无性生活者每月遗精少于5次且主要症状消失;显效:有性生活者每月遗精1~2次, 无性生活者每周遗精减少2次以上且主要症状减轻;有效:有性生活者每月遗精2~3次, 无性生活者每周遗精减少1次且主要症状减轻;无效:治疗前后患者遗精次数和主要症状无变化。总有效率为治愈、显效和有效之和。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E 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汇总,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一般计数数据使用卡方检验, 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5.40, P<0.01) , 见表1。
3 讨论
遗精发病以青年学生、青年务工者和脑力劳动者为多见, 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遗精。遗精在祖国医学早有论述, 《灵柩·本神》篇中称“精时自下”, 《金匮要略》称“失精”至宋代严用和《济生方·白浊赤浊遗精诊治》明确了本病病机中“心肾不交”占绝大多数, 认为遗精由“心火炎上而不息, 肾水散漫而无归, 上下不得交养”所致。建立在以上理论基础, 清心止遗汤一方面以黄连、莲子心清心泻火, 去热除烦, 为主药, 黄柏泻肾间相火而坚阴;丹皮凉血清热与黄柏相配, 辛润而凉、清肾中燥火;泽泻甘淡, 能泄肾与膀胱之热。另一方面山药、茯苓和芡实具有健脾益气、滋肾固精的作用, 同时配合五味子、金樱子滋肾涩精;远志宁心安神, 定志, 交通心肾。诸药合用既能清心泻火, 又能滋肾涩精, 标本兼顾[2,3,4]。低频脉冲电疗法是运用频率≤1000H z的脉冲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 具有低压、低频且可调特点, 对感觉和运动神经均有强刺激, 无明显电解和止痛作用的特点, 主要有兴奋神经肌肉组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镇痛等生理治疗作用。
本文遗精患者在服用中药的同时, 配穴位刺激。关元为足三阴与任脉之合 (人生元气的根本) , 用以振奋肾气, 配志室, 肾俞以固精补肾, 太溪以补肾, 足三里以充生化之源, 三阴交培补肾气, 以振奋肾经功能。本文结果显示, 治疗组患者在中药合用穴位电脉冲刺激治疗遗精效果优于对照组。在治疗遗精过程中, 除了靠药物治疗外精神调适尤其重要:应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生活起居要有规律、不宜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冬季被子不宜过厚过重、短裤不宜过紧和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将有助于遗精的治疗。综上所述, 清心止遗汤联合低频电脉冲治疗遗精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201-209.
[2]王琦.王琦男科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789.
[3]孙祥宙, 邓春华, 戴宇平, 等.舍曲林和伐地那非治疗合并勃起功能障碍的早泄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华男科学杂志, 2007, 13 (7) :610-612.
低频电脉冲技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本院行自然分娩的180例产后尿潴留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尿潴留病情判断标准[2]:患者有尿意, 膀胱充盈膨隆, 残余尿量大于100ml, 但排不出尿。入选标准[3]:无精神疾患, 能表达感受和配合治疗;无相关治疗禁忌证;无尿潴留及泌尿系病变史;常规干预措施 (为产妇提供排尿环境, 协助产妇改变排尿姿势, 热敷、按摩下腹部和膀胱区, 听流水声等) 无效。按照分娩顺序分为两组, 各90例。观察组年龄 (28.1±3.2) 岁, 对照组年龄 (27.8±3.0) 岁。两组产妇一般资料大体相似。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热敷、按摩下腹部和膀胱区、听流水声等常规干预。对照组肌注新斯的明针剂0.5mg。观察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加用低频脉冲电治疗, 所用仪器为TZ-CH300型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 (北京招殖智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 按说明书操作。治疗过程中, 注意观察产妇有无异常反应。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治疗后首次排尿时间、残余尿量, 尿道刺激征 (尿频、尿急、尿痛等) 发生率、留置导尿管率和泌尿系统感染率。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由表1可见,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治疗后首次排尿时间短, 残余尿量少, 尿道刺激征发生率及留置导尿管率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泌尿系统感染率低于对照组, 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产后尿潴留发生的原因, 除了心理因素、麻醉因素和切口疼痛因素外, 还与分娩因素有关[4]。分娩时胎先露压迫膀胱后壁, 导致膀胱三角区黏膜充血、水肿, 膀胱平滑肌收缩功能发生暂时障碍。分娩不顺利导致产程延长, 膀胱受压牵拉时间过长, 使膀胱感受性和紧张度降低, 排尿反射降低。分娩后膀胱肌张力降低, 腹壁松弛, 腹压下降, 逼尿肌收缩乏力等均可能导致尿潴留。
产后尿潴留大多是暂时性的, 通过对泌尿系统进行适当刺激, 就有可能恢复排尿功能。常规干预, 如改变排尿姿势、热敷和按摩、听流水声等刺激方法, 在临床上常用, 但有些产妇给上述措施后依然排尿困难。
本文观察组加用低频脉冲电疗法, 其原理是利用脉冲电刺激盆底筋膜和肌肉产生规律性震动, 并带动膀胱壁肌肉有节律性运动, 缓解尿道括约肌痉挛和膀胱黏膜充血, 增加膀胱逼尿肌收缩力[5,6]。由于脉冲电刺激更为直接和快速, 加之刺激强度可控, 刺激范围较为全面, 可以更快、更好的改善排尿。对照组应用新斯的明, 其主要作用在于增强膀胱平滑肌的兴奋作用, 促进膀胱平滑肌收缩而排尿。从临床观察结果来看, 观察组治疗后首次排尿时间及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尿道刺激征发生率和留置导尿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 显示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林金花, 魏美娟.热敷按摩联合低频脉冲预防产后尿潴留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5) :22-23.
[2]武英晓.外治法为主治疗产后尿潴留90例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12) :133-134.
[3]陆艳, 郑伊莎, 曹淑华.新斯的明联合低频脉冲电疗在治疗产后尿潴留中的应用[J].海峡药学, 2013, 25 (1) :122-123.
[4]武秀芹, 张志英, 冯书娈, 等.护理干预对预防妇科腹腔镜术后尿潴留的影响[J].河北医药, 2010, 32 (11) :756-757.
[5]黄泽琴, 景艳, 陈晓敏, 等.产后尿潴留病因分析与防治[J].当代医学, 2011, 17 (26) :54-55.
低频脉冲负压按摩治疗仪的研制 篇4
关键词:低频脉冲,负压,治疗仪
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1 低频脉冲电流使用及按摩治疗仪的现状
(1) 低频脉冲电流对人体的疾病有多种治疗作用, 目前在医疗界, 众多基于电刺激的疗法的治疗仪已被广泛应用。由于其操作简单, 并且安全可靠而被广大患者所接受。
(2) 近几年来, 我国中医医疗器械的整体运作情况比较稳定, 对于中医医疗器械的研发也处于稳步上升的状态。并且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 预防医学和预防保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 部分中医医疗保健器械外观较小、使用方便、操作安全, 如:简易吸气罐、多功能拔罐器等, 这类医疗器械为慢性病患者在家就能提供持续方便的治疗, 因此被很多家庭选择用作家用保健医疗器械。
1.2 研究的意义
近几年来, 世界人口急速增长, 我国人口结构正呈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并且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加, 出现了大量亚健康人群和各种职业病。例如腰、椎、肩、颈痛等。面对这些疾病的出现, 越来越多人选择购买物理治疗的器械进行保健、治疗和康复。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 老年疾病的监护已经变得十分重要, 大量亚健康人群以及职业病的出现已经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鉴于低频电流对人体有着多种的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并且低频脉冲负压按摩治疗仪可在罐体内部提供持续恒定负压或提供脉动负压, 负压大小均可调节, 用户可根据医疗保健的需要自行选择负压的模式和压力的大小, 进行负压按摩。因此我们利用低频脉冲并结合负压, 开发一种新型的低频脉冲负压按摩治疗仪。
低频脉冲负压按摩治疗仪是利用低频率、低电压、小电流以及可调节的负压将现代科技与中医传统按摩、针灸和拔罐疗法结合在一起, 首次实现了集负压按摩与电针灸疗法于一体的新疗法。目前, 穴位疗法在继承发扬、推陈出新的基础上, 已经赋予了新的内容, 成为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现代穴位疗法, 它包括在传统针刺疗法的基础上创新出来的许多新的施术疗法, 如穴位激光照顾疗法、穴位电离子透入疗法、穴位声波电针疗法、穴位磁疗法等。在现代生活中治疗仪与中医穴位疗法紧密相连, 被广为应用。拔罐疗法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用来拔罐的产品种类很多, 如简易吸气罐是用空玻璃瓶制成, 用明火制造负压, 使用麻烦、不安全;减压治疗器是在罐底部钻孔加入轮胎气嘴, 用手拧螺幅产生负压;多功能拔罐器是使用真空枪手动抽气产生负压, 以上这些用于拔罐疗法的产品都有功能单一、操作参数模糊等缺点。低频电流应用于医学领域已有一百余年历史。随着低频电流生理学、临床医学和治疗技术研究领域的进展, 低频电疗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内外应用低频电治疗疾病达八十余种, 涉及到神经、肌肉、骨关节、外周血管、呼吸、泌尿、睡眠等各系统疾病。如今, 临床上经常使用电针灸和拔罐疗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 适用病症包括:哮喘、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肩周炎、肢体扭挫伤、软组织劳损、失眠等, 此种疗法对于以上病症的治疗具有显著疗效, 但由于医疗设置的限制, 这些治疗都是电针灸和拔罐疗法分开进行的。因此, 低频脉冲负压按摩治疗仪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2 低频脉冲负压按摩治疗仪研制的技术路线
控制电路要进行以单片机为核心的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设计并制作出硬件, 要求完成单片机外部存储器、键盘电路、显示电路及相应软件设计, 从而实现仪器对治疗电路输出刺激波形的控制和显示。单片机控制单元主要是用于控制波形的选择控制, 它包括显示单元和键盘控制单元。
负压控制上, 采用真空泵产生负压, 开始工作时, 对真空泵通电启动, 单片机通过压力传感器对压力进行检测, 然后对真空阀进行控制, 使压力维持在预先设定的范围内, 当负压达到设定值时, 程序启动电磁阀工作, 此时, 加压力的作用, 就起到了按摩的作用。为了加大强度和疗效, 我们在系统中增加了气压机, 电磁换向阀, 对作用力进行检测。设备运行中, 当单片机控制系统检测的力大于设定力时, 换向阀换向, 当达到设定时间时, 换向阀再换向, 进行下一次的循环操作。对电针灸功能的设计上, 根据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两部分:治疗电路和控制电路。治疗电路要求以时基集成电路555为主要器件, 设计多种针灸刺激波形的发生电路, 脉冲序列具备四种模式:等间隔连续脉冲、断续波脉冲、疏密波脉冲、幅度调制脉冲。罐体内部的压力使用传感器进行检测, 总体上利用单片机进行控制, 对参数进行检测, 自动调节和控制, 实现了仪器的参量数字化、自动化。首先进行电针灸功能的研制, 进行罐体的设计和仿真模拟, 再进行负压按摩功能的修正。
3 低频脉冲负压按摩治疗仪的特点
1) 负压按摩时, 可提供持续恒定负压;可提供脉动负压, 多种按摩手法适用不同症状, 用户可根据医疗保健的需要自行选择负压的模式和压力的大小, 方法多样。
2) 可进行拔罐疗法, 除了可以轻松完成传统拔罐疗法中的闪罐、走罐、留罐等疗法完, 还可以创新疗法。
3) 负压可用传感器进行检测, 用单片机进行控制, 根据设定自动调节, 所有参数数字显示, 操作简单, 使用安全。
4) 全自动设计了低频治疗仪中适用于中医拔罐机理的低频处方, 其脉冲频率由1-500Hz, 即时融入了连续波、间断波、三角波、直角波、正弦波和按揉波等幅度变化, 其频率变化精度达到1 Hz, 其幅度变化0-100%, 调幅度特别设计了适合负压按摩的专用变化规律, 使传统的按摩疗法, 注入了国际上最先进的微电子数字技术。
5) 可同时进行负压按摩疗法与电针灸疗法, 两种疗法同时进行, 疗效更佳。
参考文献
[1]裴跃生.基于FPGA的便携式低频脉冲治疗仪的研制[Z].
[2]王显安, 陆尧胜, 沈以鸿.一种新型低频脉冲治疗仪的研制[Z].
低频电脉冲技术 篇5
关键词:产后缺乳,低频脉冲电刺激
产后缺乳是指产妇在产后2~10 d内没有乳汁分泌和分泌乳量过少, 或者在产褥期、哺乳期内乳汁正行之际, 乳汁分泌减少或全无不够喂哺婴儿的, 统称为缺乳, 又称“乳汁不行”。 我院对80例产后缺乳患者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配合正确的母乳喂养指导, 疗效显著,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155例均为我院产科住院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80例, 顺产50例, 剖宫产30例;年龄22~37岁, 平均26.06岁;病程3~7 d。对照组75例, 顺产45例, 剖宫产30例;年龄21~36岁, 平均25.09岁;病程3~7 d。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产后缺乳的诊断;对所有产妇均实施正确的母乳喂养指导, 分别对治疗组产妇应用低频脉冲电刺激辅助治疗, 对照组中, 对产后缺乳的产妇实施单纯的母乳喂养指导, 结果产后缺乳的两组产妇中, 治疗组较对照组产后缺乳情况明显改善。
1.2 治疗方法
1.2.1 常规疗法 ①产后严格实行早吸吮、早皮肤接触, 促进早期泌乳建立;②指导和纠正产妇喂奶姿势, 婴儿含接乳头必须包括乳晕;③产妇产后让婴儿勤吸吮, 按需哺乳, 24 h母婴同室, 如婴儿睡眠超过3 h应唤醒喂奶;④做好乳房保健, 避免乳头皲裂, 一旦发生及时处理, 以免影响哺乳;⑤注重产妇营养和休息及情感变化, 不要过早给婴儿添加辅食, 减少影响泌乳的因素。
1.2.2 治疗组产妇均采用TZ-FK660妇科综合治疗仪对双侧乳房进行电刺激治疗, 方法:在电极黑色一面涂满耦合剂 (或湿毛巾, 双乳分别放置, 中间要有间隔) 后, 将其放在治疗部位, 并用固定带固定好, 治疗强度在60左右, 最大强度250, 可因人而异进行调节, 以舒适耐受为准, 30 min/次, 2次/d。
1.3 疗程
两组均3 d为1个疗程, 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
治愈:乳汁分泌正常, 能正常哺乳, 能够满足婴儿的需要;好转:乳汁分泌增多, 或乳汁分泌正常, 但量少不够喂养婴儿;无效:乳汁分泌无变化。
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3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80例, 治愈52例, 好转17例, 无效11例, 总有效率86.2%;对照组75例, 治愈28例, 好转12例, 无效35例, 总有效率5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1) 。
3 讨论
母乳喂养对婴儿的好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母乳的营养成分较完备, 各种成分的配合比较适当, 达到婴儿的需要, 尤其对6个月以内的婴儿更为适合;②牛奶中的乳糖含量比母乳少1/3, 而且属于甲型乳糖, 有促进大肠杆菌生长的作用, 容易引起婴儿腹泻, 牛奶中含脂肪量与母乳相似, 但其脂肪球较大, 容易引起消化不良;③维生素的含量牛奶多于母乳, 但牛奶在煮沸消毒后, 维生素C已有不少被破坏, 而母乳内含的维生素不易被破坏;④母乳还含有促进脑组织发育的脂肪酸和各类专用酶, 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⑤母乳含有多量抗体, 新生儿能从母乳中获得免疫体, 故母乳喂养的婴儿在6个月内很少得麻疹、小儿麻痹、腮腺炎等传染病。
乳汁过少或无乳的最明显表现为新生儿生长停滞及体重减轻, 因此, 不仅给婴儿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 而且也会给家庭带来各种困难和麻烦, 故对产后缺乳要积极进行有效的防治, 除一般处理如正确的母乳喂养指导以及鼓励乳母, 使其对母乳喂养充满信心, 情绪乐观, 即使奶量少, 也要坚持按需喂奶;同时取得家庭成员的支持;饮食起居安排得当, 不要过度劳累, 睡眠应充足;饮食要富于营养, 多喝些鸡汤、鱼汤、排骨汤、鲫鱼或猪蹄汤;口服多种维生素等;再配以物理治疗通过对乳房的机械刺激以及所产生的强力磁场, 可使乳房结缔组织收缩加强, 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泌乳。TZ-FK660妇科综合治疗仪利用特征频谱的红外光对人体组织表面和组织内层进行热辐射, 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流加速,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和微循环, 疏通乳腺管从而达到正常泌乳, 有效改善产后缺乳现象,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低频电脉冲技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选择120例产妇, 均为我院在2012年12月至2013年122月这1年时间内收治。将这120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每组60例。各组信息如下:对照组产妇年龄在21~41岁, 平均年龄29.77岁。组中自然分娩人数为45例, 另15例为剖宫产。观察组产妇年龄在22~43岁, 平均年龄31.4岁。组中自然分娩人数为43例, 另17例为剖宫产。所有产妇均顺利生产, 不存在产后大出血等高危影响因素。两组产妇在年龄、生产方式上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对照组产妇实施术后饮食与生活习惯干预, 观察组产妇在此基础上实施低频脉冲电疗法, 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2 一般方法
在产妇产后6 h即可开始低频脉冲电治疗治疗。将两片电极放于左侧胸部乳根穴、通乳穴, 将左罩杯放于左侧乳房上, 覆盖两个电极, 露出乳头和乳晕。治疗时间选为半小时, 选择全功能治疗。按照个人耐受程度选择电疗强度, 选择热磁疗强度即可。
具体操作上, 让产妇保持平卧, 将两个乳房专用治疗片的黑色面垫上湿毛巾, 紧贴到产妇双乳上, 并使用固定带有效固定。开机调节程序, 开始后分别调整治疗通道的治疗强度, 由0逐步增大强度, 多数产妇在60以上开始有效, 强度越大效果越好。
胃肠蠕动方面, 将两片治疗片分别贴在脐耻与骶尾部;恶露改善则要将治疗片贴于产妇骶尾两侧。治疗方式与通乳治疗相似。
1.3 统计学方法
根据上述方式将得出的数据进行汇总, 在软件使用方面本次研究采用的是SPSS19.0版本统计学软件, 对结果数据展开处理与分析, 了解其差异程度。
2 结果
2.1 催乳效果研究
产妇生产后泌乳时间越早, 说明术后恢复状况越好, 对新生儿健康越有利。因此本次研究将乳汁分泌作为对比项目之一, 分别于产后12、24、48 h对泌乳人数展开统计并进行比例计算, 了解不同治疗方式下产妇泌乳情况。具体对比结果如表1。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两组产妇在72 h仍未分泌乳汁的人数上具有显著对比差异性 (P<0.05) 。对照组中有41例在72 h内成功泌乳, 占该组总人数68.33%;而观察组有56例在72 h内成功泌乳, 占该组总人数93.33%。且观察组产妇在生产半天后泌乳人数已经达到了16例, 说明低频脉冲电下产妇乳腺疏通状况更优, 这一治疗方式能够让产妇尽早分泌乳汁, 促进产后恢复。
2.2 排气状况研究
产妇在生产之后, 无论是自然分娩还是剖宫分娩, 术后均会存在不同程度胃肠胀气状况。术后排气是护理人员的重要观察指标之一, 排气越早, 说明产妇肠胃蠕动状况越好。本次研究以12、24 h为观察时间点, 了解两个时间点产妇已经排气人数并计算比例。具体研究结果如表2。
通过上表可以发现, 两组产妇在排气时间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尤其是24 h内有效排气方面, 在低频脉冲电治疗下, 观察组产妇均在产后24 h内顺利排气, 而对照组产妇在24 h内成功排气人数仅为46例, 占该组总人数76.67%。且在排气时间上, 观察组产妇多数在12 h内就能够成功排气, 说明肠胃蠕动状况相对于对照组产妇而言更优。由此可见, 低频脉冲能够缩短产妇产后排气时间, 优化肠胃蠕动状态, 为产后恢复起到促进作用。
2.3 恶露状况研究
产妇在生产之后会将子宫中存在的恶露排出体外, 恶露排出越少说明产后恢复状况越佳。通常而言, 产妇在生产后24 h内便可开始排恶露, 之后恶露量逐渐减少。本次研究以24、48以及72 h为观察点, 了解产妇产后在各时间段恶露量。具体研究结果见表3。
由上表不难看出, 两组产妇在恶露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虽然两组产妇在生产后恶露量均在不断减少, 但明显可以看出观察组产妇在恶露量方面多于月经量的人数偏少, 说明其体内恶露本身存在量较少。可见低频脉冲电能够帮助产妇尽快调养好身体, 减少恶露生成量并促使其尽快排出。
3 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低频脉冲进行产后治疗的产妇在泌乳、排气以及恶露方面效果更好, 且两组患者在三项对比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 低频脉冲电能够对产后恢复起到促进作用。
低频脉冲电治疗能够兴奋神经肌肉组织, 因为电刺激可以破坏膜极化状态, 因而有可能引起神经肌肉的兴奋。而产妇运动神经的绝对不应期多在1 ms左右, 因此频率在1000 Hz以下的低频脉冲电每个脉冲都可能引起一次运动反应。在对神经肌肉组织的刺激下, 产妇乳腺能够更快达到疏通状态, 让其更早分泌乳汁[2]。在胃肠治疗时, 低频脉冲让产妇肠道受到刺激, 从而达到自主蠕动状态, 相对于传统产后护理而言, 这种方式相当于将产妇产后下床活动时间提前了。同时, 这种治疗方法还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让其生产后的子宫与引导尽快恢复到健康状态, 减少恶露量。
由于孕期及产时体力消耗, 加上心里、精神紧张, 更易出现产后肌肉酸痛、疲劳, 影响产妇产后排气及机体康复。术后肛门排气的早晚可影响产妇进食、营养和乳汁的分泌。生产过程中, 胎先露压迫时间过长, 导致骨盆神经麻痹及膀胱三角区与尿道内口处黏膜水肿、出血, 肌张力下降, 影响术后恢复[3]。低频脉冲治疗下, 产妇恶露量会在短时间内流出并减少产生量。
综上所述, 在产妇产后使用低频脉冲电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泌乳、排气及恶露情况, 达到促进产后恢复效果。本院在今后还会加大研究力度, 通过更多因素的对比分析了解这一治疗方式的优越性, 帮助产妇在产后尽快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张维娜, 薛明, 苏红侠.低频脉冲催乳治疗对产妇产后恢复的影响[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2, 34 (5) :65-66.
[2]焦秋娟.低频脉冲电治疗在产后恢复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19) :47-48.
低频电脉冲技术 篇7
关键词:经皮药物导入,小儿肺炎,低频脉冲
小儿肺炎是婴幼儿的常见病之一,尤以冬季和春季发病率较高,其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支原体等。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咳嗽、发热、气喘、肺部啰音等。虽然治疗小儿肺炎的医疗条件、医治技术等不断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病程长,易复发及并发症等问题,严重威胁到患儿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小儿支气管肺炎列为全球儿科三种疾病之一,是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1]。近年来,在WHO的倡导下,经皮给药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其他疾病[2]。我科近年来采用低频脉冲经皮药物导入方法医治小儿肺炎患者,发现其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从2005年6月到2010年3月诊治的小儿肺炎患者86例为观察组,男40例,女46例;年龄6个月20例,2岁19例,5岁21例,9岁26例;大叶型肺炎27例,小叶型肺炎24例,支气管肺炎35例;选择同时期小儿肺炎患者86例为对照组,男42例,女44例;年龄6个月18例,2岁20例,5岁22例,9岁26例;大叶型肺炎23例,小叶型肺炎27例,支气管肺炎36例。诊断参照第7版《儿科学》的诊断标准[3],伴有其他并发症的患者(中毒性肠麻痹、中毒性休克、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脓气胸等)不采纳于本次研究。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轻重等方面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应用常规治疗方法,即抗生素治疗(针对病原体),对症治疗(咳嗽、憋喘、发烧、缺氧等症状),对症支持治疗(保证摄入液体量以利于排痰,输浆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等);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还需加用低频脉冲经皮药物导入方法给药:本科所用药贴由珠海康迈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主要成分包括川贝母、杏仁、柴胡、板蓝根等;具体操作为将患儿的肺俞穴处皮肤清洁干净,待干燥后,将药贴贴于患儿肺俞处,将电极与药贴连接稳妥,根据患儿年龄及周遭环境温度、适度等设置好各参数:电流(患儿<1岁4mA;2~3岁6mA;3~5岁7mA;6~10岁8mA);温度(37℃);时间(20~30min),保证电极与贴片良好接触及参数正确设置后,接通电源,使贴片中膏状药物通过低频脉冲经皮肤进入体内。治疗结束后,药贴需继续留置1h,以便药物充分进入患者体内。取下药贴后,清洗穴位处皮肤,轻揉2min。每天治疗1次,6d为1疗程。
1.3 观察指标
痊愈:肺炎症状消失,肺部摄片检查结果正常;显效:体温正常,咳嗽减轻,呼吸较平缓,肺部检查结果有明显吸收;无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由表1可见,两组小儿肺炎患者临床症状好转
(体温正常、咳嗽消失、肺啰音消失)时间具有显著差异,且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比较分析两组小儿肺炎患者痊愈率,见表2。
观察组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肺炎是婴幼儿四大常见疾病之首,其病程长,加之婴幼儿对口服药物的反抗不配合及输液困难等原因,使得小儿肺炎不能快速治愈,严重影响婴幼儿的健康成长,近些年发展起来的经皮给药技术是目前许多科室治疗疾病的研究热点,是WHO大力提倡的第3种给药途径[4]。
经皮给药技术秉承我国中医学的“内病外治”、“经络传导”观点,集药疗、电疗、灸疗、磁疗、热疗为一体[5],将中药单体或中药复方制成药贴,贴于穴位之皮肤处,使其在电流脉冲的作用下经皮肤进入由于局部受热而扩张的毛细血管,进而进入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发挥疗效。低频脉冲经皮药物导入治疗小儿肺炎具有如下优势: (1) 提高了患儿的依从性:不需要担心患儿因害怕扎针而不配合治疗,同时避免了患儿因中药的刺激性气味而抵抗服药。 (2) 提高生物利用度:药物不需要经过肝脏、胃、肠等器官,避免了其对药物的破坏。 (3) 减少了药物对胃的刺激性,无伤害,无毒副作用。 (4) 具有缓释作用,使血药浓度恒定并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内。本研究结果证明,低频脉冲经皮药物导入治疗小儿肺炎可提高治愈率,缩短医疗时间,节约开支,给患儿减少痛苦,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高兴梅.经皮给药佐治小儿支气管肺炎50例疗效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 (7) :754-755.
[2]焦秋娟.低频脉冲电治疗在产后恢复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 9 (19) :47-48.
[3]沈晓明, 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73.
[4]刘秀英, 曾令梅.中药经皮给药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201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9, 24 (5) :38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