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与标准化

2024-07-15

智能制造与标准化(通用7篇)

智能制造与标准化 篇1

继德国推出工业4.0、美国推出工业互联网,我国出台《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在世界范围内掀起新浪潮。致力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智能制造,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目前,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重塑传统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智能制造引发的这场变革将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推进智能制造,标准化要先行。时值岁末, 工信部、国家标准委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部署,联合发布《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推动解决制造环节互联互通、跨行业、跨领域标准化问题。《建设指南》的部分内容借鉴了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的相关标准化内容,并与先进制造国家和国际标准化组织进行参照,推动将相关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努力建设一个兼容性好、开放性强的标准体系。与此同时,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履行工信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工作组和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工作组牵头秘书处单位职责,近日在上海组织召开了第一届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发展与标准化交流会,务实推动中德智能制造领域的标准化合作。编辑部本期推出《智能制造技术及其标准化专题》,报道3D打印等智能制造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标准。

我们可以预见,未来大部分劳动将由机器和人工智能取代。同时我们相信,总有一些东西是智能制造所不能取代的,比如人类对未来和自由的向往,以及永无止境的奋斗。而这, 也正是标准化工作和《信息技术与标准化》这份期刊一贯坚持的。辞旧迎新,我们再接再厉!

智能制造与标准化 篇2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 是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是我国制造业紧跟世界发展趋势、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智能制造具有较强综合性, 不仅仅是单一技术和装备的突破与应用, 而是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创新集成, 是生产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变革。随着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高速发展, 我国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深度和广度日益提升, 以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智能制造装备实现突破, 但制造环节互联互通等制约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对跨行业、跨领域的智能制造标准化需求日益迫切。

推进智能制造, 标准化要先行。为指导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 日前,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部署, 联合发布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2015年版) 》 (以下简称“《建设指南》”) 。

《建设指南》明确了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总体要求、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和组织实施方式, 从生命周期、系统层级、智能功能等3个维度建立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参考模型, 并由此提出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 框架包括“基础”、“安全”、“管理”、“检测评价”、“可靠性”等5类基础共性标准和“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服务”、“工业软件和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5类关键技术标准以及包括《中国制造2025》中10大应用领域在内的不同行业的应用标准。为便于企业参阅, 《建设指南》对现有智能制造相关标准按“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和“重点行业”进行了分类整理, 构建由“5+5+10”类标准组成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 建立标准体系的动态完善机制, 逐步形成智能制造强有力的标准支撑。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制定并发布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为智能制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立项提供依据。《建设指南》是指导未来一段时期内智能制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立项及制修订工作的依据, 同时也是对智能制造标准进行科学管理的基本依据。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涉及多个行业、多个技术领域。依据《建设指南》的相关要求, 充分结合我国制造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总体发展布局, 适时制修订符合我国国情的智能制造标准, 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二是有利于推动解决制造环节互联互通、跨行业跨领域标准化问题。《建设指南》全面纳入与智能制造密切相关的基础通用、关键技术及重点行业应用标准, 并对已制定、制定中的标准进行了全面梳理, 以聚焦制造业优势领域、兼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出发点, 按照“共性先立、急用先行”原则, 主要面向跨领域、跨行业的系统集成类标准, 通过统筹标准资源、优化标准结构, 重点解决当前推进智能制造工作中遇到的数据集成、互联互通等基础瓶颈问题。

三是明确了立足国情、开放合作理念。《建设指南》依据我国智能制造标准基础差, 行业发展不平衡等特点, 充分考虑标准的适用性, 突出强调适合中国国情的标准制定与产业化;《建设指南》的部分内容充分借鉴了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的相关标准化内容, 并与先进制造国家和国际标准化组织进行参照, 推动将相关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同时, 也要将适合我国制造业发展需求的国际标准适时转化为国家标准, 努力建设一个兼容性好、开放性强的标准体系。

智能制造与标准化 篇3

论坛邀请了11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就智能制造、标准化及互联网条件下的标准化服务等方面的国家政策、技术发展趋势及装备制造业发展方向发表了精彩观点,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其中,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专家组组长杨海成、中国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工作组秘书处胡静宜、科技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智能制造)专家组成员欧阳劲松、德国标准化学会(DIN)Jan Dittberner分别就中国制造2025与标准化、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发展路径、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与标准化以及德国工业4.0中的标准化等方面的议题进行了交流。AIA的Howard Mason、俄罗斯航空联盟标准化认证质量管理委员会Anton Shalaev、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副总师苗建军、工业与信息化部电信研究所通信标准研究所副所长石友康分别就全球制造业互联协作与标准化、俄罗斯航空装备发展及标准化、中国航空装备智能制造标准化以及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及标准化等方面的进展情况作了专题报告。SAE的Bruce Mahone、IHS的Hajime Kawano以及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所长梁丽涛分别就新技术新领域标准化业务模式、全球标准化服务的挑战与对策以及未来标准化研究与服务的发展与未来等议题进行了展望。通过中外智能制造及标准化发展的对比,凸显了未来智能制造发展的中国思维,也彰显了中国标准化在装备智能制造和互联网环境下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标准化在装备制造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2015年版)中指出“标准引领创新、标准是国家利益在技术经济领域中的体现,是国家实施技术和产业政策的重要手段,面对智能制造和物联网+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需要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并成套成体系地开展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来引领智能制造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标准——世界的通用语言”,这是今年世界标准化日的主题,深刻阐释了标准在世界范围内商业活动、工业活动、政治活动以及民众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装备制造业“标准化+互联网+智能”国际论坛为国内外标准化组织和各领域装备制造业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通过共同探讨和交流对标准化的认识,对装备制造业标准化的需求,对未来智能制造时代标准化服务的畅想,对分析判断智能制造和互联网对装备制造业产生的影响以及准确把握发展大势,推动中国装备智能制造与标准化发展与世界的融合、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杨海成

“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是‘智慧’的革命”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大爆发开启新智慧时代,智慧技术开始无处不在。云计算使计算资源得到不间断大分发,移动互联和物联网为智慧技术的利用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大数据获取工作和生活中的海量智慧尘埃的价值精髓,工业互联网不仅仅是传统互联网的延伸,而是开启一个人物相连、物物相连的大连接世界,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为智慧的自治奠定了基础。第四次工业革命通过信息物理的全面融合,实现人、物、信息的全面统一,智慧生产和智慧工业成为主要的工业生产方式,个性化定制需求得到极大满足。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生产组织、生产要素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变革已经开始”

互联网与工业融合是制造业科技革命的突出特征,互联网已然成为企业间协同创新与资源聚合共享的核心平台、企业内业务流程优化与运营效率提升的重要工具、服务模式创新的关键支撑、跨越企业边界并变革企业生态体系的集成创新系统。产品智能化,由软件定义的网络智能产品不断涌现。制造服务化,利用互联网实现跨越时空的智能实时服务,企业服务拓展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制造个性化,由规模化标准产品向个性化定制产品延展。制造分散化,由集中组织生产向分散化组织生产转变,互联网平台汇集企业生产要素和资源,推动各产业链环节形成分散化的组织形态。制造资源云化,将社会制造资源有效组织按需取用。制造过程智能化,实现机器、车间、工厂、信息系统、劳动者乃至产业链价值链各环节的全面深度互联,打通端到端数据链,实现从单个企业到产品全生命周期,乃至整个社会生产制造活动的实时数据感知、传送、分析和处理,实现动态资源能源配置和智能化的决策。

欧阳劲松

“推行智能制造需要勇气、智慧和牺牲”

我国虽然已成为第一制造业大国,但仍存在着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加强、产品质量不高、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弊端,智能制造是破解我国制造业发展瓶颈的重要出路。面对“两头挤”的严峻形势,智能制造是应对世界制造业竞争的必然选择。智能装备产业和服务是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发展智能制造是抢占技术发展的制高点的必要途径。但在推进智能制造过程中应保持冷静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需要勇气、智慧和牺牲,打破管理、行业壁垒,重新构建生产要素链和价值链,大量关键技术和内容需要进行标准化。

胡静宜

“标准引领智能制造推向深入”

标准是智能制造能否成功的关键。2015年2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了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工作组,开展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及规划。工作组组长/副组长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各司局担任,工作组除由智能制造专家组提供决策咨询外,由TC28、TC124等6大标委会提供技术支撑。工作组秘书处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等3家研究机构承担,负责具体组织各标委会和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工作组搭建了智能制造技术体系模型,依据智能制造标准化参考模型,构建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框架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包括底层的总体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上层的行业应用标准。根据标准体系框架,对各领域进行进一步细化,形成智能制造标准明细表,进而识别出待立项的重点标准。

Jan Dittberner

“德国工业4.0已在多个层面开展标准化工作”

在德国工业4.0实施建议的八个优化行动领域中,标准化列于首位。标准化是创新的驱动力,亟待解决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市场和供应商领先战略的手段。依据德国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德国已在国家层面、欧洲层面以及国际层面推进工业4.0标准化工作。在ISO设立工业4.0相关的战略咨询小组,规定、审核与工业4.0/智能制造相关的现有标准、使用案例及当前工作,确定是否需要制定相应的标准,对TMB拟采取的措施提供建议,对其它的全国性、区域性和国际性活动进行监控,并在合作机制方面向合作伙伴、尤其是IEC和ITU-T提供建议。德国标准化学会(DIN)与工业互联网联盟(IIC)已经于2015年6月17日在柏林签署谅解备忘录,协调德国标准化学会(DIN)与工业互联网联盟(IIC)相关的活动。

石友康

“工业互联网是支撑智能制造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

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全领域、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中的融合集成应用,是支撑智能制造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在演讲中提出了工业互联网三个体系、两个网络和七大要素,三个体系指的是网络互联体系、标识解析体系以及应用服务体系,两个网路是指工厂内云管端网络和工厂外管端网络,七大要素是指智能机器、互联网络、工业核心软件、工业大数据、工业云平台、智能产品、安全防护。其中,工厂内的云管端包括工厂私有云平台、工业网络和智能机器,其核心驱动是贯穿全层级的数据链及工业软件。工厂外的云管端包括公共云平台、公共/专线网络、智能工厂/智能产品,其核心驱动是工业互联网应用,包括与企业和消费者协作的互联网新模式新业态,以及智能产品服务模式。工业互联网标准化体系由总体性标准、工业网络标准、核心装备智能化使能技术标准、核心软件与平台技术标准、安全保护体系标准、新模式与新业态标准以及评估评测标准等组成。

苗建军

“中国航空智能制造与标准化协同发展”

随着中国航空工业发展,数字化技术应用获得长足发展。在产品研制方面以三维产品模型为唯一制造依据,初步形成了三维的工艺/工装/检验设计平台,在协同研制方面,建立了并行协同数字化研制模式,基于成熟度实现设计、制造并行有序进行。在制造过程中基本实现了制造执行过程的数字化管理和运行监控,离线和在线的数字化测量技术得到了初步的应用,初步实现了质量控制过程的信息化管理。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及航空产业发展,航空智能制造需要实现跨企业的价值网络横向集成,贯穿企业设备层、控制层、管理层的纵向集成,以及从航空产品设计开发、生产计划到售后服务的生命周期集成,打造一个互联、互通、互操作的多系统集成的复杂系统。为支撑航空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基于“航空智能制造建设思路”提出了以建设虚拟企业、数字化企业、智能工厂为目标的“航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其中,虚拟企业是指通过全球供应链管理、面向服务的制造以及分布式制造资源管理等构建全球运营价值链,数字化企业是通过在产品概念到制造、维护和报废整个过程中应用建模、仿真和知识管理实现更佳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智能工厂是基于工艺自动化控制、规划、仿真和优化技术、智能设备互联与自主决策技术进行灵活制造和个性化制造,实现可持续制造。

Anton Shalaev

“俄罗斯已初步建立航空工业生命周期管理标准”

Shalaev先生是俄罗斯航空产业联盟标准化、认证和质量管理委员会的负责人。Anton Shalaev介绍了俄罗斯民用航空工业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的标准化情况。俄罗斯围绕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在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集成商和供应商之间模型的集成、稳定性、强度、空气流体动力学计算与仿真、产品长周期归档、工艺规划和流程建模等多个层面开展标准化工作。并围绕增材制造技术全周期过程开展了标准化研究。

Rusty Rentsch

“全球制造需要工业数据标准”

全球供应网络越来越依赖电子转帐、产品信息的共享和存档,要求信息具有开放、互操作、国际公认、安全、可靠等特点。美国航空航天工业协会(AIA)Rusty Rentsch介绍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产品生命周期、业务功能、供应链等三个维度的工业数据需求和相关标准。

Bruce Mahone

“标准化保障航空安全,形成行业惯例”

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S A E International)是全球最大的航空航天标准化组织,自1905年成立以来,围绕航空材料、标准件、环境、大气数据仪表、飞行器健康管理与可靠性等已发布航空航天标准7000余项,占全球航空航天标准的41.4%。面向全球智能制造的趋势,SAE International重点开展假冒电子零件避免标准,用于支持维修的主动和被动射频识别标签标准,以及用于失联航空器定位辅助的低频定位装置标准等的研究与编制。

Hajime Kawano

“标准化服务应对企业业务创新挑战”

美国IHS公司是一家全球供应商,致力于为油气等重要行业的客户提供关键数据信息、决策支持软件以及相关服务。Hajime Kawano介绍了IHS在应对全球领先企业面临的创新等业务挑战时提出的IHS的解决方案,通过分析、评估、实现和商业化等过程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市场趋势进行分析,识别高价值的新趋势,评估并控制创新风险因素,并为产品实现和商业化提供信息支持。这为未来标准化组织在装备智能制造发展过程中的标准和关键数据服务提供了参考。

梁丽涛

“以标准化实现价值增值”

标准化已不仅仅是一项专业活动更是一种普遍性的社会逻辑,标准化在各历史阶段发挥了其时代价值,新技术与新业态为标准化价值体系变革带来了新的驱动力。面向标准化价值对象“微组织”,“快”速响应的标准化价值诉求,多层次、多维度的标准化价值体系格局,“公共利益”标准化价值凸显领域,梁所长提出了实现标准化价值增值的五条途径,“平台+”服务,通过构建标准化服务平台,整合标准化资源,封装标准化知识与解决方案,连接更多群体、提供互动机制,满足群体需求,最大限度实现知识利用。“深耕+”专业,从标准制定、知识传递、合格评定、咨询服务等传统标准化业务流程整合延伸至品牌营销、质量提升、科技创新,构建具有延展弹性的服务业态。“定制+”应用,通过大数据整合与分析技术,将碎片化、模糊化、偏移化的要求整合成具有实时、可量化、可追溯的关键数据,满足个性化需求。”数字+”标准,通过数据离散、关系定义、模块划分、定向存储、客户定制等过程,构建全结构化的标准,实现标准的精细化搜索、关联化推送、个性化定制,构建标准云服务的新模式。”公益+”行动,面向标准化价值凸显领域,让标准和标准化服务成为政府的“智库”,成为企业自律的“准绳”以及消费者参与公共治理和信息透明的“途径”。

智能制造与标准化 篇4

这一运动包括了两个备受瞩目的具有开局意义的事件——创建了一个新的微型网站、出版1期《标准化新闻》特刊并推出新期刊。

开局性的事件

10月2日,ASTM联合发起了“制造日”活动,主要参加者包括美国参议员Bob Casey、费城市长Michael Nutter、ASTM总裁James Thomas以及其他高层官员。ASTM赞助250名学生参观当地制造企业,实地了解这一行业是如何提供优厚薪资和高技能工作的。除此之外,ASTM执行副总裁Katharine Morgan于10月7日在宾州州立大学召开的增材制造重大会议上致开幕词。本次活动主要关注3D打印协调一致标准的制定。

智能制造微型网站

目前,ASTM已经推出一个微型网站,为人们参与智能制造标准制修订提供4个有效途径。在这个网站上,技术专家能够搜索到ASTM增材制造相关的10个技术委员会和50个分委会的相关信息。同时,他们还能够了解增材制造相关的最新消息,如刚刚启动的增材制造设计规范的规则制定。除此之外,专家们还可以参加ASTM智能制造技术顾问委员会的活动,该委员会不但协调这一领域ASTM标准制定而且还组建了这一领域的战略伙伴关系。

ASTM《标准化新闻》特刊:“ASTM标准引领智能制造”

ASTM《标准化新闻》11/12月特刊以3D打印、药品生产和ASTM智能制造顾问委员会为专题,特刊主题还包括一个智能制造的信息图以及ASTM总裁James Thomas就这一主题发表的专栏文章。特刊发行量达到15,000册,读者包括除ASTM会员外的这一领域的专家和领导者。

新期刊《智能制造和可持续制造系统》论文征集

智能制造与标准化 篇5

2015 年12 月30 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2015 年版) 》 (以下简称“建设指南”) 。

“建设指南”明确了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总体要求、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和组织实施方式, 从生命周期、系统层级、智能功能等3 个维度建立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参考模型, 并由此提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 框架包括“基础”、“安全”、“管理”、“检测评价”、“可靠性”等5 类基础共性标准和“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服务”、“工业软件和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5 类关键技术标准以及在不同行业的应用标准。为便于企业参阅, “建设指南”对现有智能制造相关标准按“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和“重点行业”进行了分类整理。

“建设指南”以聚焦制造业优势领域、兼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出发点, 按照“共性先立、急用先行”原则, 主要面向跨领域、跨行业的系统集成类标准, 通过统筹标准资源、优化标准结构, 重点解决当前推进智能制造工作中遇到的数据集成、互联互通等基础瓶颈问题。“建设指南“采取滚动修订制度, 每2~3 年修订后发布。

智能制造与标准化 篇6

《建设指南解读》由工信部部长苗圩作序,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题写前言。《建设指南解读》从核心技术、产业现状、标准化现状与需求三个角度出发,重点介绍了智能制造体系架构、智能制造基础共性标准、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标准、智能制造重点行业标准、智能制造的发展展望等内容。该书的发布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全国各行各业对《建设指南》的理解,推动发挥标准在推进智能制造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提升标准对制造业的整体支撑,为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保驾护航。

此次一同发布的《智能制造标准案例集》涵盖了10余家企业、研究院所和高校的实践案例,全面展示了不同行业的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探索与实践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互联网与智能制造 篇7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内容, 也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实现“互联网+”战略的重要路径。“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一系列的重大部署, 发出了“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 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的号角”。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林念修:智能制造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全球经济贸易增长持续发力的大背景下, 推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 是中国实施经济结构性改革, 培育发展新动能, 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互联网+”的重要性, 第一, “互联网+”代表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具有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发展更持续的特点。从近年来的实践看, “互联网+”在壮大新兴业态, 改造传统产业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信息通讯网络, 借助这一平台, 近期网民正在开展蓬勃热烈的创新创业活动, 迸发出无穷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 这些都将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迈向高水平, 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

第二, “互联网+”是拓宽发展新空间的战略重点。“互联网+”不仅能够扩大有效供给, 提升供给能力, 而且能够促进供给侧与需求侧的高效耦合和精准对接, 加快推动消费升级。互联网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创新不断创造出智能和绿色消费新产品, 催生出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消费新模式, 挖掘出巨大的新消费潜能, 形成万亿级的消费大市场。

第三, “互联网+”是构建产业新体系的战略要求。互联网能够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产业活动, 加速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进程。具体到智能制造这一领域, 通过“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管理、生产等全环节、全流程的渗透, 将大幅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水平, 加快构建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组织结构优的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在中国即将胜利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 进入“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关键时期, 中国政府立足发展实际, 顺应时代潮流, 提出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 制定出台了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这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发展动力转化, 推动实现“双中高”的一项重大举措。为做好这项工作, 推动“互联网+”持续释放新活力, 加快形成新动力, 我们将秉持“三个坚持”的理念, 即坚持开放共享、坚持融合创新、坚持国际合作, 务实高效推进“互联网+”行动。

浙江省省长李强:智能制造是实现“弯道超车”的最佳路径

“ 互联网+”、“ 中国制造2025”成了国家战略, 经济领域当中最活跃, 最吸引人, 最能让人看到希望的那部分, 几乎都是与互联网密不可分。最近, 央视黄金时段有一则广告很能引起大家的关注, 就是格力和京东两位老总以卡通形象互诉“衷情”:“没有互联网, 你会明珠黯淡;没有先进制造业, 你是空中楼阁。”最后两位共同喊出“让我们携手, 让世界爱上中国造”。从电视画面来说确实“萌萌哒”。广告的本意我认为并不是讲智能制造, 但是它让我们感悟到当今的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是密切相关的, 不是你死我活, 而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世界经济进入弯道, 全球制造业竞争升级, 被“双向挤压”的中国制造需要寻找新动能。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 世界经济的格局深刻调整, 进入一个整体速度放缓的“弯道”, 全球制造业竞争升级, 发达国家推动“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 发展中国家加快工业化进程, 作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的中国面临着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双向挤压”。除了一些高科技的企业, 大部分的制造业的老总对经济新常态的最直接感受是:市场突然不领情了, 日子并不那么好过。

在全球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今天, 中国的机会是什么?

在分析研究对比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日本再兴战略和新工业法国之后, 我的脑海里跳出来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词就是“信息经济”, 第二个词是“两化融合”, 第三个就是“智能制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 以“互联网+”制造为趋势的新工业革命是中国制造摆脱“双向挤压”的战略机遇;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是中国工业经济“弯道超车”的最佳路径。智能制造体现为互联、集成、数据、智慧, 是通过装备智能化、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营销服务网格化的实现, 来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从而大幅度提高生产力。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通过互联网实现了“零距离”

现在世界上对互联网企业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什么叫互联网企业?互联网企业首先是能够融入互联网的企业, 而不是仅仅将一些互联网技术应用的企业。比如说大数据、智能制造, 这个是必要条件, 但并非是充分条件。我个人认为, 企业应该成为互联网的一个节点, 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 把企业比作一个电脑, 这个电脑如果连入互联网就无所不能, 如果脱离互联网可能一事无成。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各种资源, 可以开放自己, 可以和互联网一起成长。

怎样从传统企业转型为互联网企业? 我觉得首先解决一个问题——三个字, “零距离”。互联网时代的企业一定与市场与用户零距离,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有一句话, 他说互联网消除了距离, 这是它最大的影响。罗伯特·卡恩博士也讲了, 互联网是把不同的信息体系联通。传统企业如果和市场做到零距离, 首先要解决和用户之间的零距离。海尔集团探索转型十年, 我有一些体会, 要做到顾客和用户的互联、员工和用户的互联、工厂和用户的互联。

我们正在做的工业互联网、企业互联网实际上和全世界其他所有企业的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这是很大的挑战, 也是很好的机遇。

互联网时代, 一定是非线性管理, 让每一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就像德鲁克说的, 21世纪就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是自己的CEO。过去我们到国外去, 我们是请教人, 中国企业过去没有自己的管理理论, 而现在我们有了。2015年哈佛商学院把海尔做成一个案例, 题目就是“海尔与用户零距离”, 成为哈佛商学院里面最受师生欢迎的案例之一, 所以我觉得我们可以在互联网时代开创一个管理的新领域, 引领新潮流。当然问题还很多, 困难还很多, 我们相信可以通过逐步试错来解决。就像古代一位哲人所说的, 只要找对了路, 就不怕路远。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 智能互联汽车有五大核心元素

汽车工业正进入智能时代, 进入企业与互联网融合的一个新的阶段, 汽车正在通过智能互联和智能驾驶技术, 要解放人的手脚, 能够理解人的言行。车联网、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是智能互联汽车的三大技术, 未来汽车的产品形态也将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工业制造4.0和个性化定制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基于对未来互联趋势和消费者需求的深刻理解, 吉利控股集团以沃尔沃汽车公司作为一个龙头, 制定了全面的智能互联战略, 技术路线和产品规划, 紧紧把握电气化、轻量化和智能化等核心技术的研发, 力争把吉利控股集团打造成全球前十大汽车工业集团。

我认为智能互联汽车必须具备五大核心元素, 第一是家庭体验;第二是智能驾驶、智能安全;第三是人机交互;第四是万物互联;第五是智能驾驶。

车联网不仅仅是车与移动设备, 比方说手机的连接, 更重要是车与车、与基础设施的连接。智能互联汽车绝不是把手机功能集成到汽车上。

在自动驾驶技术, 理念和实践方面, 沃尔沃全面领先行业, 十年前就成立了全球首个自动驾驶汽车研究小组。2015年12月2号沃尔沃公布了最新科技进展, 在全新的S90轿车上面已经实现了时速130公里之内都能实现自动驾驶, 把全球汽车智能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上一篇:传统步行商业街景观下一篇:承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