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农业(精选8篇)
定西农业 篇1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近年来, 定西市高度重视农业人才队伍建设, 从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等方面不断开拓创新, 农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 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
一、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 特别是2003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 定西市农业部门对农业人才队伍建设非常重视, 积极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 人才的培训、选拔、使用、激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已初步形成了一支规模较大、整体实力较高的农业人才队伍。以定西市农业局为例, 直属事业单位现有职工118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3人, 占2.5%, 具有副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38人, 占32.2%;具有硕士研究生文凭的专业技术人员有5人, 占4.2%, 具有本科文凭的专业技术人员41人, 占34.7%。在做好人才引进的同时, 农业部门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使用, 一些技术人员出国考察学习, 一些技术人员到国内发达地区考察学习, 同时常年坚持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和专业知识培训, 在人才使用上坚持任人为贤, 注重大胆使用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 形成了优秀人才干事创业、脱颖而出的工作环境。通过努力, 农业人才的学历层次、职称层次稳步提高, 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明显优化, 一支素质较高、科研创新能力较强的农业人才队伍正活跃在新农村建设的各个领域, 农业人才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定西市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是农业人才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总体还比较低, 与定西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总量仍然不足, 整体素质仍然偏低, 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农业人才和能够带动农民致富的实用型人才比较短缺;人才开发缺乏长远规划, 培养人才和吸引人才的政策还需要研究和完善。面对农业发展过程中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 迫切需要我们培养一大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视野开阔的新型农业人才, 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更需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业人才队伍。
二、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重点
㈠提高农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自主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为适应国内外农业新趋势、新特点和定西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就必须着力提高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自主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在高级专家的培养选拔上, 大力推行以学术技术带头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为主的选拔制度, 培养一批农业科技前沿领域的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以专家理论研修、青年科技人才培训为主, 全面落实“现代农业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 开展大规模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活动。
㈡提高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市场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开展现代企业管理、法律、资本运作等工商管理知识培训, 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者的市场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完善农业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企业管理制度, 提高企业效益。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的培养, 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㈢增强农村实用人才的致富能力和示范带动能力落实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 从中培养一批既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具有较高学历, 又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发展后劲的农村实用人才。继续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积极实施“科技入户工程”, 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的示范带动作用, 为每个村组培养一批生产能手。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工巧匠。
三、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保障措施
㈠加大农业人才教育培训力度进一步完善农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努力推进教育培训的社会化、网络化和终身化。强化用人单位在农业人才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地位, 把人才教育培训纳入事业发展规划, 建立和规范带薪学习制度。加强农业人才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 重点建设一批农业人才教育培训基地, 改革教育培训内容, 创新教育培训方法, 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确保教育培训质量。
㈡增加农业人才开发的投入确立农业人才投入优先的观念,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和用人单位、个人、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 加大农业人才开发投入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方向, 大幅度增加对农业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农民培训的投入, 要把农业人才开发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要设立农业人才专项资金, 建立健全人才投入的长效机制。
㈢健全农业人才服务体系整合各类农业人才资源, 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产业示范基地, 构建农业人才平台, 为各类人才提供服务。加强与市外优秀农业专家的联系, 鼓励他们到定西工作或以各种方式为定西市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依托农业引智、重大农业项目, 引进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紧缺人才。要从思想、工作和生活上主动关心农业人才及其团队, 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 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科技创新中去。
(责任编辑张顺全)
定西农业 篇2
定西市卫生局 中国农业银行定西分行 关于进一步推进金穗新农合“一卡通”工作 的通知
各县区卫生局,市直有关医疗卫生单位,各县区农行:
自2011年定西市卫生局、市农行联合印发了《定西市全面推行金穗惠农新农合“一卡通”工作意见》以来,各县区认真贯彻文件精神,积极组织开展各项工作,截止目前部分县已完成参合农民基础资料的收集,为“一卡通”的全面实施打下了基础。但是通过检查我们发现,我市整体工作与其他市州相比进度偏慢,存在着参合农民基础资料收集不全、收集数据没有在省级平台中进行数据录入、修改、整理,部分户主无身份证号,户主与户口本信息不一致等情况,严重影响了全市新农合“一卡通”工作的全面推进和任务的按期完成。近日,省卫生厅、省农行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金穗新农合“一卡通”工作的通知》(甘卫农发[2012]62号),对全省新农合“一卡通”工作进度进行了时段划定,制定了进度流程,要求我市务必于2012年5月15日前完成参合农户信息资料的收集和核对,8月31日前完成全市新农合“一卡通”全覆盖。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为了统筹推进“一卡通”工作,确保顺利完成工作任务,现结合我市实际,就贯彻落实省上精神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划定时段、整体推进
(一)时段划定
2012年3月至8月为全力推进“一卡通”全覆盖阶段,各县区须在8月31日前完成辖区内“一卡通”全覆盖(以乡为单位)。
(二)进度流程
1、参合农户信息资料的收集和核对:收集农户批量开卡的基础信息资料,同时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省级平台中进行数据录入、修改、整理等,各县区应在5月15日前完成信息收集、核对和报送。为了加快工作进度,请各县区卫生局、农行加强联系,对相继完成信息收集、核对及录入工作的乡镇,要陆续向农行提供信息资料(卫生系统负责,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指导合管办组织乡镇、村委会等部门完成)。
2、开卡:自接收参合农户信息资料1个月内,即2012年6月30日前完成下发号段和批量开卡。(农行系统负责)
3、信息加密生成加密文件:于接收参合农户信息资料3日内,将参合农户信息按照新农合省级平台系统使用的加密模块生成加密制卡文件。(华东公司负责,经省卫生厅同意后提交农行)
4、制发卡:在收到华东公司提供加密文件1个月内,即2012年8月31日前完成“一卡通”制发卡工作。(农行系统负责,卫生行政部门配合)
二、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在全市推广惠农“一卡通”工程,是贯彻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着力改善民生、共同服务社会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具体实践。各县区要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切实增强做好“一卡通”工作的责任意识和政治意识,按照《定西市全面推行金穗惠农新农合“一卡通”工作意见》要求,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做到一把手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其他成员分工抓、有关职能部门共同抓,切实履行好承诺书规定的职责。
各县区要根据全市流程进度,对全县区各乡镇工作进行科学安排,定期督导,尤其要加强对各乡镇采集数据的质量控制工作,确保合格率在95%以上。要求各县区每10天(每月8日、18日、28日)向市卫生局农卫科上报辖区内工作进度统计表(表样同附件1),市卫生局于每月10日前将新农合“一卡通”工作进度月报表(附件1)报省卫生厅农卫处。市卫生局、市农行将于近期对各县区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一次督导检查,对各县区工作进度进行评比排序,对工作进度缓慢的县区进行通报批评,并向市政府和省卫生厅汇报工作情况。
三、抓住重点、集中突破
(一)重点工作重点抓
“一卡通”全覆盖推进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参合农户信息资料的收集和核对,量大、面宽,时效性要求较强。各县区卫生局、合管办和农行要积极配合,集中人力物力,攻坚克难,争取按确定的进度计划提供核对有效的农户信息。针对工作衔接不上、采集信息不准确、工作进度慢等问题,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协作、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创新技术,争取取得新突破。
(二)重点地区重点抓
一是要抓先进典型。市上要对 “一卡通”工作开展好、进展快的县区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其进一步把工作做实,总结推广经验,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二是要抓开展工作有困难的地区。要通过加强指导和扶持,采取调剂人员、加大投入等措施改善部分乡镇人员、技术、硬件条件相对薄弱的局面,促进“一卡通”全覆盖工作均衡、稳步推进。
联系人:赵天明 电话:*** 邮箱:dxswsjnwk@163.com
附件:新农合“一卡通”月通报(样表)
二〇一二年三月十四日
主题词: 新农合 一卡通 通知 定西市卫生局办公室 2012年3月14日印发
乡镇合管办的各位同僚:
根据上面的文件,“一卡通”马上要进入实质性阶段了,经过这段时间发现,各乡镇参合信息身份证号错的还是很多,特别是户主的。更有陇川、常河、帮罗、寺子、襄南、义岗、李店几个乡镇还没有完成信息核对。已经完成信息核对的乡镇信息错误的也很多。
“一卡通”是全国性的政策,看来是不搞不行。请各乡镇合管办提前有个心理准备,没有完成信息核对的请抓紧核对。
谢谢!!
定西市安定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初探 篇3
关键词:经济增长,农业机械化,探讨
定西市安定区十年九旱, 自然条件严酷, 农业基础条件脆弱, 耕作粗放, 土地产出率低下, 农民生活比较困难。但交通便利、土地资源丰富, 实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减轻农业劳动强度、提高农产品商品率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显著优势, 可行且必要。近年来, 安定区农机化工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紧抓千载难逢的历史性良好机遇, 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原则, 在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具体帮助指导下, 加强安全监管, 狠抓项目建设, 加大补贴实施, 优化农机装备, 建设示范基地, 突出技能培训, 培育合作组织, 推进社会化服务, 农机安全水平、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和服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农机化事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为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较快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 走出了一条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困地区发展农机、富民强区的新路子。
一、发展现状
一是拖拉机及其配套作业机械大幅度增加。截至2013年, 全区农机总值7.22亿元;农机总动力76.24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17123台;配套农机具25463台 (部) , 配套比为1∶1.5;铺膜机械3517台;农用运输机械42369辆;农产品初加工机械2505台;畜牧业机械3933台;收获机械4605台。二是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显著提升。仅2013年, 全年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1.25亿元, 利润总额4700万元, 分别占省上下达的目标任务指标1.24亿元和4600万元的100.8%和102.2%。完成机耕118.43万亩, 占任务指标115万亩的102.9%, 其中机械深松24.42万亩, 占任务指标的24万亩的101.8%;机播19.68万亩, 占任务19万亩的103.6%, 其中机播马铃薯15.18万亩, 占任务15万亩的101.2%;机收18.8万亩, 占任务18万亩的104.4%, 其中机收马铃薯12.36万亩, 占任务12万亩的103%。完成中药材机械挖掘0.32万亩, 占任务0.3万亩的106.7%。完成玉米机械收获3.08万亩, 占任务3万亩的102.7%。完成机械铺膜62.73万亩, 占任务58万亩的108.2%。耕种收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33.5%, 比2012年提高3.9个百分点。特别在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旱作农业栽培技术推广、退耕还林 (还草) 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优势, 大显了农机雄风。
二、发展途径
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业机械化事业要发展, 就必须从根本上树立市场意识和效益意识, 加强领导核心, 塑造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技术队伍, 及时掌握农业经济发展态势, 实行责权利的有机统一, 推行综合性管理, 要与其他相关行业协调发展, 逐步实现社会化的管理格局。
㈠加强宣传培训农机人员培训是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市场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应把该项工作当做推进农机技术革命的基本载体, 加大投入强度, 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基地, 扩大培训规模, 改善培训结构, 拓宽培训面向, 改革培训模式, 开展科教下乡, 普及农机知识, 努力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机技术人才, 大力提高农机培训的知名度与社会适应能力。
㈡争取全方位发展众所周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把土地分割成小块经营, 使机械化利用效益逐年下滑, 加之零配件价格涨幅大、售价高等多种因素, 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低、农机拥有户少, 从而严重影响了农田耕作质量。长期的浅耕, 犁底层加厚上移, 降低土壤自身蓄水保墒抗旱能力, 并影响作物根系下扎;底部土壤得不到暴晒熟化, 活性土层变浅, 有效养分容易流散, 团土能力破坏, 极易板结;杂草、病虫害不能根除, 影响作物生长等等, 所有这些综合作用的结果, 使作物产量低而不稳。要解决这些问题, 就要利用农业机械, 开展深耕深松, 打破犁底层, 创造深松熟化的土壤环境, 有效接纳雨水, 营造土壤水库。通过资金投入, 有条件的乡镇或村农机服务组织, 可以依据当地农机作业特点, 积极经营农业机械, 逐步解决一家一户买不起和不能充分利用的实际问题, 增强为农业服务的手段。
㈢加强安全监管一是抓安全宣传, 在营造农机安全生产氛围上取得突破。深入农村各乡镇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的宣传教育, 并启动“3.15”活动、科技宣传周、安全生产月、安全咨询日等活动, 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常识及“平安农机”创建宣传。二是抓源头管理, 在“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上取得突破。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为推力, 前移关口, 下沉重心, 深入乡 (镇) 、村、社和购机户家中, 开展补贴车辆注册登记入户手续和无证驾驶人员驾驶证办理工作。以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为契机, 加大对“黑车非驾”的整治力度。三是抓安全巡查, 在与公安交警部门建立合作机制上取得突破。本着对人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 从讲政治、讲大局、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 深刻认识做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主动与公安交警联合组成安全检查组, 经常不定期深入到县乡道路、农家场院、田间地头, 扎实开展安全检查。四是抓年度检审验, 在提升农机安全生产水平上取得突破。年度检审验工作是从源头上保证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 也是集中体现为机手服务的重要载体。要严格检审程序, 坚决杜绝不见人车办检审手续的现象, 保证检审验工作的落实, 确保检审验工作质量。五是抓示范窗口创建, 在提升农机安全监理形象上取得突破。进一步增强农机安全监理服务意识, 改进监理人员的工作作风, 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机手和群众服务, 开展以“争创群众满意窗口、争创优质服务品牌、争创优秀服务标兵”为主题的农机安全监理系统“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创建活动, 结合实际, 开展以“四抓四比” (抓学习、比技能, 抓作风、比落实, 抓素养、比形象, 抓效能、比业绩) 为主要内容的“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的创建, 创建平安农机。
㈣落实惠农政策按照《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和《甘肃省2013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使用方案》的有关规定, 在补贴申请、审核与审批、公示与核实、监管与督查、资金兑付、档案管理等方面要采取多种措施, 通过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等办法, 加强领导, 突出重点, 规范操作, 充分发挥补贴政策的调控作用, 促进农机装备结构布局优化, 提高薄弱环节农机化水平, 全面提升农机化发展质量, 培育农机化发展主体。杜绝拆解销售成套机具设备骗取高额补贴、利用信息不对称销售低质残次产品、采用各种方式套取骗取补贴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 从源头上确保农机补贴机具产品质量。同时区农机部门要会同财政、纪检、监察等部门要加强对补贴实施情况的督导检查和处理投诉。进一步贯彻落实《农业部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办法》, 建立健全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机构, 开展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 促进农业机械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的稳步提高。
㈤提高作业水平在春耕、三夏、三秋等重点农时季节, 要多方面多渠道争取, 加大机具投放, 积极组织农机技术人员深入基层, 进村入户, 指导农民扎实开展各类农机具的检修和保养, 确保投入农机化生产的各类农机具技术状态良好, 加快作业进度, 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同时要协调石油部门加大柴油储备和调度, 增设加油网点, 提供多形式的便民服务, 确保农机重点农时生产用油。
㈥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农机服务体系是加速农机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 它一方面通过发挥自身在农产品加工、运输等方面的优势, 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 谋求壮大发展出路;另一方面又通过提供社会化、系列化的服务活动, 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创造条件。因此, 应按照“提高县 (区) 级、强化乡级、完善村级、延伸到户”的原则, 加强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农机大户为重点、农机专业作业户为基础的农机化生产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农机市场体系, 特别是维修服务, 加快建立生产、销售、维修、检测等为一体的专业市场。把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同维修网点监管结合起来同安排、同部署、同促进, 使农业产业化健康步入市场。实践证明, 只有农机服务组织采取扩大服务等各类措施, 把成熟的单项农机增产技术科学组装集成, 形成综合机械化增产技术模式, 各类先进农业技术才能大规模、高效率、规范化实施, 发挥最佳效益, 为市场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注入新活力。同时要强化农机市场监管, 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开展农机打假护农专项整治行动, 检查各类农机市场和农机企业, 通过检查整顿, 使农机生产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 农机配件质量明显提高, 推动农机市场秩序实现根本性好转, 农民群众质量意识和维权能力进一步提高。精心组织, 开展以“放心农资进农村, 打假护农保春耕”等主题宣传周活动, 现场进行农机具识别演示、新技术现场推广应用活动, 解答农民疑问, 推进农机化作业服务。
定西农业 篇4
定西市委有关领导认为, 这项技术是马铃薯生产中的一项突破性增产技术, 是对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的进一步延伸和创新, 为定西打造“中国薯都”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必将在定西的土地上续写旱作农业传奇。
初冬时节, 我们走进定西, 实地感受“黑膜”的威力。
“黑膜”发力, 大旱之年不减产
甘肃省十年九旱, 全省70%的人口在农村, 70%以上的耕地是山旱地, 近80%的农村人口生活在干旱半干旱山区。如何蓄住天上水、保住地里墒, 一直是甘肃省旱作农业技术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2011年这样的大旱, 我从来没有见过, 一直到8月中旬, 才下了一场透雨。要不是覆了黑膜, 马铃薯肯定减产了。”在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景家口村4社, 村民孙振渊这样说。
的确, 2011年是定西1995以来旱象最严重的一年, 而1995年则是定西有气象记载以来旱灾最严重的一年。
但令人欣喜的是, 就是在这样的大旱之年, 安定区马铃薯产量仍然和往年持平。原因就是2011年定西市大面积推广了黑膜全覆盖双垄沟膜侧马铃薯种植技术。其中, 安定区2011年播种马铃薯7万hm2, 地膜覆盖2.96万hm2, 黑色地膜覆盖达2.86万hm2。抗旱效果最好的, 也就是这2.86万hm2黑膜马铃薯, 平均每0.067 hm2产量达到1 500 kg。
安定区农技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安磊说:“今年, 覆膜的和没覆膜的, 覆白膜的和覆黑膜的, 差别就大了。而且越是干旱, 对比越是明显。”他拿出6月份到田里试验时的对比照片让我们看。照片上, 覆了黑膜的马铃薯长势喜人, 郁郁葱葱, 马上就快封垄了。但是, 旁边露地种植的马铃薯仅仅零星出苗, 看上去仍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而孙振渊说得就更实在了:“前一段时间, 马铃薯出苗子的时候, 刚好赶上天旱, 几乎天天都有人跑到我家地里看。我们覆了黑膜的地, 马铃薯苗子明显比旁边没覆膜的长得好。”
示范的带动效应是巨大的。孙振渊说, “眼见为实, 2010年推广黑膜技术的时候, 很多人都犹豫, 黑膜贵嘛。最后全村只有1/3的人铺了黑膜。结果遇上今年的大旱, 没铺膜的人都后悔死了。秋季覆膜的时候, 全村100%的人家都铺了黑膜, 现在已经铺了40 hm2, 按计划能铺120 hm2。”
从无到有、从“白”到“黑”, 每一次突破, 都是一次技术革命
黑膜真有那么好?站在地头, 安磊给我们讲起了课, 旱作农业, 又称雨养农业, 关键是要解决水的问题。定西市的马铃薯种植以前一直是露地种植, 2006年, 农技中心开始试验在干旱地区用白色地膜种植马铃薯。这也是甘肃省第一次在干旱地区用地膜种植马铃薯。
2007年, 安磊带领技术人员在安定区凤翔镇种植了0.33 hm2的试验田, 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马铃薯。安磊说, 这项种植技术是一项集覆盖抑蒸、膜面集雨、垄侧种植技术于一体的旱作农业技术, 其主要特点是保墒。当年这0.33 hm2试验田平均单产达到2 400.7 kg/0.067 hm2, 比露地马铃薯增产880.7 kg/0.067 hm2, 增幅达到57.9%。第二年, 安定区全区共推广全膜马铃薯0.13万hm2, 当年平均单产达到1 572.4 kg/0.067 hm2, 比露地马铃薯增产398.1 kg/0.067 hm2。
产量是上来了,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白膜覆盖下, 由于土壤墒情好、温度高, 容易长杂草, 有的杂草长得和成人膝盖一样高, 把地膜都顶破了。杂草生长不仅耗费了土壤中大量的水分和养分, 而且清除杂草也要增加人工成本。另一个问题是, 白色地膜透光, 马铃薯茎块遭太阳照射后出现大量的青头薯。
问题的关键在于白膜透光。那能不能用黑色地膜呢?马铃薯和当归一样都是喜凉作物, 而黑膜当归一直生长非常好, 能不能在马铃薯种植上也用黑膜试试?
2009年春季, 安定区的农技人员在凤翔镇景家口村搞了13.33 hm2的试验田, 全部用黑色地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马铃薯。
结果令人惊喜。黑膜不仅解决了保墒的问题, 更解决了白色地膜不能克服的光、热等问题。由于黑色地膜不透光, 既让杂草无法生长, 也彻底解决了青头薯的问题。同时, 黑膜下土壤温度低于白膜2℃~4℃, 更加有利于马铃薯块茎膨大, 大中薯的比例较白色地膜提高了20%, 商品率由此大大增加。
2010年, 安定区开始大面积推广黑膜种植马铃薯, 当年种植面积达到2.45万hm2, 每0.067 hm2产量达到1 559.6 kg。
从试验田走向农民大田
11月8日, 记者在李家堡镇花川村, 看到村里的地基本都已经覆上了黑膜。因为11月7日下过雨, 膜上积了不少水, 膜下的土壤墒情也非常好。村支书刘玉成介绍, “现在正是秋覆膜的时候, 家家户户都把黑膜覆上了。”
周海刚家2011年覆黑膜的马铃薯有0.8 hm2, 他给我们做了个比较, “以前露天种植, 天好的时候, 每0.067 hm2能收900多kg, 2009年覆白膜的时候每0.067 hm2能收1 100多kg, 今年我们用了黑膜, 每0.067 hm2收了1 500 kg。黑膜增产效果最明显。”
其实, 为了验证黑膜好还是白膜好, 2009年, 安磊在凤翔、杏园、李家堡、青岚、新集、内官、鲁家沟、西巩等9个乡镇推广了黑膜示范田0.11万hm2。经测算, 比起露地马铃薯, 黑膜马铃薯每0.067 hm2增加纯收益361.14元, 而白膜马铃薯每0.067 hm2增加纯收益214.74元。
试验表明, 同样采用双垄沟全覆膜, 黑色地膜比白色地膜产量增幅要大。在葛家岔, 黑色地膜全覆盖的平均产量较白色地膜全覆盖的增产200 kg/0.067 hm2, 增产率达18.2%。
但是, 增产效果明显, 并不意味着推广起来就没有阻力。在过去的推广中, 成本始终是个问题。黑膜比白膜质量大, 0.067 hm2地要多用大概1 kg地膜, 黑膜本身也比白膜贵, 0.067 hm2土地需膜的成本为114.3元。除了省级补助以外, 市县政府和农户每0.067 hm2地要自筹80.3元。而农民每0.067 hm2地的收益也不过几百元, 除了化肥、农药、种子, 要拿出这么一笔钱是比较困难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技术推广增加了难度。
为了尽快推广这项效益明显的旱作农业技术, 安定区2010年拿出300万元用于黑膜和专用薯补助;2011年又拿出1 500万元, 投入这项技术的推广。这样一笔资金, 对财力十分吃紧的安定区来讲, 无疑是个不小的负担。
定西市2012年的推广计划是, 把全市黑膜马铃薯的推广面积扩大到8.27万hm2, 其中安定区要达到4.67万hm2。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还需要有关各部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定西农业 篇5
1 定西市马铃薯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1.1 马铃薯农业合作社规模
近年来, 定西市马铃薯农业合作社的规模不断扩大, 加入合作社的人数逐渐增多。定西市安定区马铃薯经销协会是中国马铃薯之乡马铃薯行业成立的第一个大型合作社服务组织。2003年在价格联盟的基础上, 在89名马铃薯购销大户的倡导下成立了安定区马铃薯经销协会, 当时有理事14名, 会员遍布全乡镇。截至目前协会有会员216名, 理事59名, 会员遍布全区19个乡镇和周边地区。定西喜农马铃薯农业合作社是在定西市绿色马铃薯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 于2008年8月2日在工商行政部门注册, 取得法人资格后核准的农业合作社, 合作社从业成员已经达636人。
1.2 马铃薯农业合作社在价格方面指导优势
随着定西市马铃薯产量的连续递增, 马铃薯价格发生较大的波动性, 再加上农户对于马铃薯销售信息的闭塞, 农户和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销售中价格低成为影响定西市马铃薯产品销售发展的重要不利因素, 严重影响农民收入增加。自合作社等组织成立后, 合作社对经销商的市场收购价格进行规范性指导, 使定西市马铃薯的市场收购价格逐年上升。因此, 发展定西市马铃薯农业合作社对于扭转马铃薯产业发展中销售不利的现状, 保证农民收入增加意义重大。
1.3 马铃薯农业合作在农民就业方面的支撑能力
马铃薯农业合作社自身吸纳一部分农民, 使得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在马铃薯农业合作组织的服务下, 使得原生产种植马铃薯的规模不断扩大, 农民也有能力尝试新技术、新产品, 使得在马铃薯种植领域内吸纳劳动力的数量进一步上升。农民作为农业合作社的一员, 不再是独自作为弱小的与市场交易的主体, 而是以组织的身份参与市场活动中, 使薯农在市场销售过程中占据更为主动和有力的地位, 这种组织程度直接改善了薯农的社会和经济地位。
1.4 马铃薯农业合作社服务职能
合作社在产后服务上采取对会员优先优价、以保护价收购的办法, 即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 使加入合作社的农民收入的增加得到有力保障。同时, 马铃薯农业合作社注重技术培训和科学实验, 引进并培育了一批优良品种, 合作社每年邀请省农科院的马铃薯专家到现场开展科技讲座、技术培训指导栽培等活动, 注重技术培训, 以提高会员的种植技术。此外, 合作社还为社员提供优良的种子、储藏、市场信息等服务。这使农民的收入增长得到明显提高, 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2 定西市马铃薯农业合作社发展的限制因素
2.1 马铃薯农业合作社仍处于初级阶段
定西市马铃薯农业合作社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是马铃薯农业合作社的雏形, 扮演着销售中介的角色。此阶段, 马铃薯合作组织在数量上发展较快, 但运行质量较低、多数马铃薯合作社组织层次低、组织运行缺乏规范性、与成员的利益联系也不十分紧密, 还并没有建立覆盖全市的完整的组织体系, 合作社的发展正处于萌芽和起步阶段。发展的初级阶段决定了马铃薯合作社大多以协会或农业经济组织的形式存在。这也就决定了它规模小, 组织化程度低的基本特征。
2.2 合作社的服务层次低、职能缺位
合作社在为社员提供销售、种植技术、生产资料、市场信息、资金支持和拓展生产渠道, 形成相应的产业链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合作社缺乏一定的积极主动性, 在销售方面由于合作社不能主动去寻找市场, 所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生产方面由于合作社没有拓展生产渠道, 没有形成相应的产业链, 使马铃薯的附加值没有得到体现。
2.3 管理者和社员科学文化水平低
目前定西市马铃薯农业合作社的牵头人, 大多是一些农民和农业户, 属于传统农民, 学历不高, 缺乏农业知识。他们的年龄偏大, 文化程度较低, 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有限, 制约了马铃薯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以及传统小农思想的影响, 合作社管理者和社员科学文化素质低下。合作社的管理人员由于缺少系统的培训, 受自身条件的影响, 随着马铃薯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其不足之处与局限性不断显露, 市场意识不强, 工作开展创新不够, 制约着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
2.4 合作社缺乏对自身的宣传教育
合作社本身没有进行深入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在对几家合作社和当地马铃薯种植农户的实地走访调查得知, 大部分农民加入或了解马铃薯农业合作社。究其原因, 主要是合作社自身没有进行深入有效的宣传, 没有得到农民的承认和信任。宣传不到位, 农民不了解, 没有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合作社会员数量少。从合作社的长远利益考虑, 如果合作社不主动去发展他们的会员, 组织就得不到规模化发展, 这使得马铃薯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建设后劲不足。
3 促进定西市马铃薯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马铃薯农业合作组织结构及职能
合作社应对自身的机构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 设置常设议事机构, 保证合作社的正常运行。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不断提高马铃薯合作社的办事效率。马铃薯农业合作社属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作为该合作组织, 应该以为会员服务为宗旨。改善马铃薯合作社的服务质量, 让社员成为最大的受惠者。合作社应时刻为会员着想, 以优良的服务赢得会员的信任和支持, 在产、购、销等方面做会员坚实的后盾, 合作社要为社员提供各项技术、信息、物资、拓展生产渠道, 形成相应的产业链和马铃薯销售服务等成为一条龙的服务模式。
3.2 提高组织管理人员和社员的科学文化水平
一方面, 对组织管理者要加强农业合作组织基本知识、国家对农民农业合作社的政策、其他基本经济业务常识、世界各国农业合作社发展史、现状及发展对策方面的知识, 不断提高管理人员对马铃薯合作社的认识, 开发他们在合作社日常工作开展过程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 对社员进行素质教育、科学文化教育, 调动他们参与合作社业务的积极性, 增强社员的市场观念和风险意识。
3.3 加大对马铃薯农业合作社的宣传和教育
定西市马铃薯农业合作社应通过当地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 大力宣传《农民农业合作法》;开展各种宣传咨询、送法下乡等活动, 重点做好法律法规和典型事例的宣传, 提高整个社会对马铃薯合作社的认识, 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参与合作社的益处;推介先进典型, 在全社会形成鼓励支持马铃薯农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氛围和舆论, 提高农民的参与积极性。
3.4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政府要深入支持马铃薯农业合作社发展, 无论从种植基地建设、产品收购、销售价格和销售市场方面来看, 还是从马铃薯储存、深加工和技术改进方面来看, 都是在合作社的参与有些甚至是以合作社为主体进行的。因此, 定西市政府在推进马铃薯产业的过程中, 要从思想上高度意识到马铃薯农民农业合作社的作用并给以最强有力的支持。为了使各合作社公平竞争, 政府一方面要向合作社提供市场信息, 尽可能降低市场风险。另一方面改善合作社的硬件, 如交通、仓储设施等, 这是合作社扩大规模实行跨地区流通的必要条件之一。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 以马铃薯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定西市, 更需要相应的马铃薯农业合作组织去推动。基于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现状, 分析定西市马铃薯农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完善马铃薯农业合作组织结构及职能、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等方面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马铃薯农业合作社,发展问题,对策建议,定西市
参考文献
[1]王军锋.欠发达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 2005 (2) .
[2]甘肃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介绍[Z].定西市农业局, 2009.
[3]王学军.关于定西市安定区洋芋经销协会的调研报告[J].甘肃农业, 2007.
[4]沈洁.以农业合作社的构建推动我国农村的发展[J].江东论坛, 2008 (4) :46-50.
[5]负继庄.定西市马铃薯农业协会发展分析[J].甘肃农业, 2009 (2) .
[6]何国长.新时期甘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甘肃社会科学, 2006.
[7]刘鹏飞.影响我国农民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因素综述[J].甘肃农业, 2007.12.
定西农业 篇6
一、严格规范马铃薯种子的生产经营
随着我区农业产业化的逐步升级和种植结构的逐年调整, 我区的马铃薯向脱毒化、商品化、加工化、主粮化逐年升级。品种基本以陇薯系列、青薯系列、冀张薯系列、克星系列的10 多个品种为主, 却基本由政府主导生产和销售, 故品种优良而稳定。种植面积宜逐年趋稳, 每年在100 万亩左右, 占全区200 万亩耕地面积的二分之一, 成为广大农户脱贫致富的第一大产业作物。为使这一来之不易的大产业健康发展, 区上适时提出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短期内实现全覆盖的奋斗目标。为此种子管理站在多年的摸索实践中为脱毒种薯的生产发展逐步制定出了一条“原种级以上生产经营企业化, 一级种以下生产经营商品化”的基本思路和管理原则。具体运用分为两层式管理。第一层是原种级以上的种薯生产经营必须由专业化的企业生产经营, 企业必须取得甘肃省农牧厅核发的原原种、原种生产经营许可证。同时生产的种薯必须符合三个生产条件, 既无菌温控室培养基础苗、温棚网室生产原原种、高山隔离区生产原种, 否则一概为不合格种子, 种子管理站不予认可。凡经种子管理站认定为合格的这三级种子, 政府可给予适当补贴。第二层是一级种以下级别的种薯不再由种薯企业生产, 不再作为政府补贴对象, 由合作社、种植大户以及广大农户自行推广种植, 宜种则种、宜商则商, 由市场和农户自行决定。这种二层式管理办法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政府只补贴原种级以上的种子, 能把有限的资金集中用在刀刃上, 提高了政府对企业的管控能力;企业只生产高级别种子, 能把有限的资源集中用在核心基础上, 使品种质量有保证, 提高了企业的生存竞争能力;农户能用到价廉质优适种的种子, 真正提高了农民的土地收入和种植效益。目前安定区的爱兰、凯凯、百泉、农夫薯园等种薯企业每年能生产10 多个品种的5 亿粒以上原原种和上万吨的原种, 基本实现了全区马铃薯种植原种50%以上的覆盖率和一级种80%以上的覆盖率, 真正实现了马铃薯良种的全覆盖。
二、盯紧玉米种子的市场经营
随着农技旱农项目和畜牧畜草产业的加快推广, 安定区的玉米种植逐步向高秆化、密植化、高产化、饲料化转变。品种主要以我省的敦煌种业、五谷种业、金穗种业、富农种业、金凯种业、玉源种业、垦玉种业等十多家公司委托销售的早、中熟品种为主, 有50 多个品种, 完全由市场主导, 故品种良莠不齐、相似的多、优秀的少。种植面积宜逐年增加, 2015 年达40万亩左右, 已成为安定区的第二大产业作物。小麦及豆、谷等杂粮面积历年趋减, 品种主要以农户自留的传统品种为主, 基本由农户主导, 故品种单一而稳定, 种植面积不足40 万亩。蔬菜多年来以甘蓝和芹菜为主, 品种开始向特色化、新奇化转变。主要由北京、河北、山东等外省甚至一些国外的种子企业生产并委托销售, 品种多达上百个, 故品种杂乱无章、雷同的多、创新的少, 面积稳中有升, 2015 年接近13 万亩。
因此, 种子管理站将玉米种子的市场监管作为种子市场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同时兼顾蔬菜种子的监管和治理。在这两块种子市场上还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品种表现为多、乱、杂, 而且替换特别快, 每年新旧替换的有10 多个以上。二是门店表现出小、乱、隐, 并且新增非常快, 每年要增加10 多家左右。这些每年新增的门店许多不经过我单位的登记和备案, 只经过工商登记注册, 有的连工商登记都没有就开始经营。为此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抓品种的清理整顿。凡是未经审定的玉米品种, 特别是既无国审, 也无省审, 更无相临省份或相近气候省份审定的品种以及无包衣或者大散包装的种子予以坚决地没收销毁。对无品种登记号, 包装不合规范的小包装蔬菜种子也予坚决地没收销毁。二是抓门店的清理整顿。每年从春节开始, 对全区种子经营门店进行一次全面的登记清理。对不管有无种子营业执照, 凡在百货、食品等不符合种子经营场所的种子经营户予以坚决的取缔和清理;对在农药、化肥等符合种子经营场所, 但没有种子营业执照的门店, 限期到当地工商所办理种子营业执照;对有种子营业执照且场所符合种子经营的, 予以新的登记备案。根据上述管理思路和原则, 管理站已从2012 年开始, 已连续四年对玉米和蔬菜种子进行整治的同时, 重点在春季时期对全区主要乡镇的种子经营的门店进行逐户登记备案。2015 年更是加大了对各种子经营门店的登记清理力度, 并结合工商、安检、植保等多家单位联合开展的全区农资市场综合执法检查, 从三月初对内官、符川、香泉、凤翔、团结、李家堡、巉口、鲁家沟、称钩、青岚、西巩、新集、葛家岔、宁远等19 个乡镇的种子经营门店进行了为期3 个月的专项整治工作, 主要完成了如下工作。
一是上门登记备案了有经营场所并有种子营业执照的87 家种子经营门店。
二是取缔了部分无证照经营的种子门店和流动商贩。四月中旬单位对本辖区的内官、符川等镇的30 多个蔬菜种子门店进行了检查登记, 对不符合规定的门店逐户发给了整改通知书, 同时对辖区内的益丰杂货店、志华商行、繁盛经营铺、刘家豁岘综合商店, 新世纪经营部、杨家批发部、西巩日杂经营部, 李永峰经营部等8 家既无证也不符合种子经营场所要求的种子门店依法进行了取缔。另外对各乡镇的20 多个种子流动商贩进行了取缔。
三是没收销毁了部分假劣侵权种子。对发现的未审先推、套牌侵权的种子如九单57、张单821 等下架销毁了80 多公斤, 没收销毁假冒伪劣的散包装先玉335 玉米籽55 公斤。
四是发放了经营整改通知书。对60 多家没有建立种子经营档案及购销台账的店面发放了整改通知书。
五是对部分蔬菜种子进行了备案登记。向内官、符川、香泉等经销蔬菜种子的门店发放了《定西市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备案登记表》, 完成了甘蓝、芹菜、包心白菜、辣椒等十多个非主要农作物50 多个品种的备案登记工作。
这些工作看似微不足道, 但却有效地打击了假冒伪劣种子的苗头, 净化了种子市场, 有力地促进了玉米和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公正处理矛盾纠纷
每年单位要处理各种各样的种子纠纷三五起。今年调解了三起不当投诉。一是凤翔镇李家咀村一菜农在6 月24 日来我站投诉, 他从内官一门市部购买了4 罐西芹籽, 种了11 亩, 在6 月份出现大量抽苔现象, 疑是假种子。经过我站的同志与区园艺站专家到现场了解后发现, 系过早地于二三月份在温棚内育苗, 遇到春季低温春化所致。后经投诉者本人与有经验的菜农了解后, 肯定了我们的答复, 也终止了投诉。 二是内官镇永安村一农户在6 月30日来我站投诉, 称他从内官一种子门市部购买了一包科多8 号草玉米籽种了3 亩, 出苗后分叉特别多, 疑是假种子。我站技术人员到现场调查后发现该品种确实分蘖多, 每株有6、7 个叉, 但在仔细研究该品种的说明和介绍后发现, 该品种明确注明是高分蘖性的饲草性玉米, 分叉多是其主要特性, 造成误会的原因是双方都没有认真研究品种的介绍和说明。经调解后双方平息了矛盾。三是团结镇庙川村的一农户在8 月2 日通过民生平台反映, 他从西巩镇的一老板处购买并被指导种植的100 亩藏柴胡出苗有问题, 疑是种子有问题。经我站和园艺站的技术人员到现场逐块逐地调查后, 发现缺苗严重的问题主要是种植机械的下籽管堵塞造成的空播断垄所致, 是种植问题, 不是种子问题。对于此调查结论, 投诉者当即表示心服口服。这些事例说明, 种子管理部门的公正处理能够有效保护种子产业和健康发展。
四、严厉查处不良种子
列举两例。一是通渭县马营镇西堡村的一农户于2015 年4 月16 日在定西市电子民生平台反映, 他从安定区某合作社购买了20 吨青薯9 号脱毒一级种, 拉回去投放给本村的农户后, 发现一半是烂薯, 他给该合作社的负责人反映后, 对方拒不承认。接到安定区民生办批转来的此投诉后, 单位技术员到现场逐户调查后发现情况确实如投诉一样, 这批种子的平均烂薯率在45.8%, 但这时许多购种农户已切籽下种, 损失已成定局。对此单位启动追责程序, 不仅让对方补偿了农户4 吨原种, 也给予了对方相应的处罚。二是某乡镇于4 月20 日反映, 今年该乡从某企业调购的7.58 吨新大坪原种投放到某村后烂薯特别严重, 反映给该企业后一直拖着不解决。经过我们对该村购买这批种薯的部分农户的现场调查后, 发现其烂薯率平均为58.9%, 种薯合格率仅为43.1%。在真实的数据面前, 企业不仅给这些农户补偿了烂掉的种薯, 同时还接受了我单位给予的处罚。这两起事例说明, 种子管理部门对假劣种子的依法处理是种子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五、积极推广良种、宣传法律法规
鉴于马铃薯、玉米、蔬菜等作物的品种的日新月异, 老百姓无法选择真实优良品种的现状, 单位工作人员在进行市场执法检查的同时, 也积极宣传各种优良品种, 特别是马铃薯和玉米优良品种。同时每年利用3.15 消费者宣传日和农资市场的综合整治, 加大宣传《种子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甘肃省农作物种子条例》《甘肃省农作物种子委托经营管理办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
定西农业 篇7
一、产业规模问题与基地标准化建设策略㈠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的合理规模
第一, 粮食安全问题。由于当代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巨大贡献, 人类的粮食生产与供给能力极大提高, 使农业发展已经从“粮食问题优先阶段”转向“农业结构调整问题优先阶段”, 农业政策选择随之转变为“提高农民收入”或“防止农民收入相对减少”[3], 这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新特点。尽管如此, 粮食安全问题仍是世界各国关注农业问题的焦点所在。相比之下,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至关重要。特别是象甘肃定西这样的不发达农业城市, 在生态条件差, 粮食生产水平低而不稳的现实问题面前, 既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同时, 又要稳定粮食生产, 提高粮食自给能力, 保障粮食生产绝对安全。近年来, 定西市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 不断扩大马铃薯、中药材、畜牧、果菜和花卉等支柱产业基地规模, 取得了可观的农民纯收入和对GDP与地方财政的较大贡献。
第二, 农业产业化基地的合理规模。许多研究认为, 粮食安全要求的自给率为90%, 最低线为80%[4]。根据全国从2000年以来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消费量和粮食稳定供给状况, 粮食安全标准确定为农民人均250㎏, 市民人均85㎏[5]。就定西市而言, 还需充分考虑粮食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威胁大、生产供给不稳定的现实背景, 理论上应高于全国平均水准 (根据多年经验, 农民人均300㎏粮食是安全稳定的) ;另一方面, 马铃薯、畜牧和果菜产业的发展在特殊年份又能兼顾粮食的安全供给。因此, 为了最大限度的保证支柱产业基地建设的规模, 定西市粮食安全标准可以确定为:保证农民多年间稳定的粮食自给, 为农民人均250㎏, 占人口10%的市民实行区外补给。
粮食安全面积和产业化基地的合理规模, 可以根据历年粮食生产总量和单产量所反映的粮食生产能力来计算。定西市近年粮食生产水平基本稳定在每公顷产2250㎏, 经计算, 按农民人均250㎏标准的粮食安全面积为28.8万公顷, 应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6%。
目前来看, 定西市马铃薯、中药材和果菜花产业面积稳定达到28.7万公顷, 约占农作物总面积的55%, 已超过粮食安全面积9个百分点。因此, 不能再去在扩大基地规模上求发展, 必须通过有效的政策导向, 大力推进产业基地的标准化和效益型发展, 加快龙头企业技术进步, 通过加工增值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㈡基地标准化建设策略西部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 要坚持生态适宜、市场需求和效益最大原则, 紧紧依靠农业科技进步, 加快产业基地标准化、集约化和高效化建设, 充分挖掘农产品品质优势, 提高生产水平, 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定西市马铃薯产业为例, 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 加快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和良种的引进与推广。品种混杂, 良莠不分, 退化严重, 薯型不整, 优势品种和专用品种面积小 (调查显示, 目前仅为40%左右) , 是马铃薯种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今后要充分依靠渭源和安定两个良种繁育基地的技术优势, 加快新品种选育和良种的引进推广, 精心建设好淀粉型、菜用型和专用型马铃薯三大种植基地。
第二, 完善种薯脱毒快繁体系建设。要以科研和农技部门为支撑, 生态适宜为原则, 研究和生产脱毒苗、微型薯和原种生产技术, 并加快脱毒薯种的大面积推广, 有效解决脱毒薯种在本地难于推广, 而加工企业从域外调进原料的尴尬局面。
第三, 破解良种开发和基地建设中的资金瓶颈问题。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增加专项发展资金投入, 扩大招商引资, 实行金融倾斜, 吸聚民间资金等, 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着力破解良种工程建设中的资金难题。
第四, 建立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带动型的良种推广模式。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科研单位﹢基地﹢农户”等生产经营模式, 充分发挥龙头加工、流通企业、科研单位、协会的增值优势、技术优势和合作优势, 促进利益型紧密合作组织发展, 推进良种化建设进程。
第五, 广泛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方法, 提高劳动生产率。要实行良种良法生产, 广泛应用整薯坑种栽培、地膜覆盖、机械化作业等新型实用技术, 大幅提高单产水平, 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六, 建立绿色生态型产业[6]。定西属于干旱生态型区域, 提高土地的产出率总会受制于多种因素的限制, 走生态农业发展的路子, 生产绿色产品, 充分开发农产品品质优势, 是形成产业竞争力, 提高产业经济效益的合理选择。要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制度, 形成约束机制, 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 减少残毒含量, 建设绿色生态型产业。
二、产业结构问题与优势主导产业培育
㈠农业主导产业结构问题主导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农业产业化系统功能增强过程的主导原则[7]。定西市已建成了富有地域特色和优势的农业主导产业体系, 形成了以马铃薯为代表的区域“块状”经济雏形, 农业结构趋于合理, 产业经营体系初步形成。但是, 从区域自然特征和农业生产的市场化要求分析, 仍存在着突出的主导产业结构问题。
第一, 畜牧业发展缓慢, 大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开发既要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又要兼顾环境生态效益[7]。根据定西市的生态条件、干旱农业特点和长远发展目标, 其大农业结构的生态型合理模式是:“商品型畜牧业﹢生态型林业﹢自给型农业 (种植业) ”。但现状表明, 畜牧业发展缓慢, 生产技术落后, 管理粗放, 效益差, 现代农业特征远未形成, 以致大农业结构及不合理。事实上, 畜牧业的比较效益很好, 又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 可以带动饲草种植、饲料加工、畜产品加工的协调发展。因此, 加大畜牧业发展, 是调整农业结构、推进生态重建与环境开发性建设的必然选择。
第二, 种植业中特色优势产业开发不全面。定西市地处三大地形单元交汇处, 地形复杂, 生态多样, 适宜多种农作物种植。现有作物种植结构中, 小杂粮生产的立地条件优越, 产品品质好, 营养丰富, 但没有进行充分开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和食品结构的多样化、营养化和纯天然化要求, 杂粮的市场前景看好, 要求我们一定要加快杂粮产业开发, 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
㈡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对策
第一, 广泛运用现代农业技术, 提升畜牧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工业化水平。定西市畜牧业规模小, 经营粗放, 技术落后, 加工少, 效益差。畜草产业建设的基本对策, 一是突出加强基地建设。要广泛应用生物技术新成果改良畜种, 发展优质高效饲料, 保护和改良天然草原, 建设人工草业基地;要采用新型饲养技术, 提高产品品质和产量, 实行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二是建立合理的畜种结构。要充分发挥靠近省城兰州的区位优势、饲草饲料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农民长期形成的传统饲养技术优势, 建立以猪、牛、羊、鸡、兔等普通圈养型家畜为主的多元化畜牧品种体系;要积极引进新型畜种, 发展特色养殖, 实现畜牧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三是重点培育龙头加工业。重点建设肉乳食品加工业、毛纺织业、皮革制造业和饲料加工业, 培育地方名牌产品, 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加工分流, 稳定畜产品价格, 保证农民利益;通过加工增值, 彻底改变畜牧产业低效的问题, 提升畜牧产业的工业化水平。
第二, 确立小杂粮种植的产业优势地位, 不断完善农业主导产业结构体系。小杂粮的营养价值高, 保健功能好, 需求潜力大, 价格逐年上升, 预示着一个巨大的杂粮消费市场正在形成。定西各县区已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地域特色的小杂粮种植业, 如漳县大豆、渭源蚕豆、通渭荞麦、莜麦等, 在通渭已建立了杂粮生产-加工-营销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雏形。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 一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杂粮产业的优势地位, 精心谋划, 重点建设, 尽快形成农业产业开发新的增长点, 促进主导产业结构趋于更加完善。首先, 要建立具有一定规模和集约化水平的区域性杂粮产业基地。杂粮一般都是低产作物, 品种老化, 布局分散, 面积小, 总产量少。因此, 要加强新品种选育与推广, 加大生产要素投入, 加强田间管理, 广泛应用耕作新技术, 努力提高单产;要坚持因地制宜, 在生产经营条件好、自然环境适宜地区, 集中布局, 集约化经营, 规模化发展。其次, 建立龙头加工营销企业, 实现加工增值。目前杂粮加工量少, 水平低, 市场开发仍未起步。必须加快杂粮名、优、特、新产品开发, 扩大加工规模, 加快商品流通量, 尽快形成产品优势和产业效益优势。
第三, 加强产业关联, 实行产业协调发展。要利用杂粮及其副产品发展饲料工业, 促进畜牧业的精致化和绿色化发展。通过畜牧和杂粮产业的横向关联, 由“点”成“链”, 由“链”建“网”, 进一步增强产业系统结构的稳定性, 实现产业间的协同发展。
三、加工增值问题与龙头企业发展战略
㈠农产品加工增值问题农产品加工企业少、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增值能力差、带动能力弱, 导致产品附加值小, 市场竞争力不足, 是制约西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根据统计, 定西市马铃薯、中药材、畜牧等三大主导产业的加工产值占农业产业化总产值的比重增长较快, 已从1999年的18.12%提高到了2006年的33.76%, 加工产值较稳定的占到了产业总值的1/3左右;但是, 加工业上缴税金占比很小, 仅从4.35%提高到12%。农产品加工仅仅是初级加工或原料的分级、整理与包装, 增值能力和龙头带动力远未形成。
㈡龙头企业发展战略农业产业化发展中, 龙头企业的换代升级是一个非常复杂、富有难度的问题, 仅从农业产业化系统内部难以解决。它既涉及国家宏观经济的大政方针, 又处于市 (县) 域经济的微观环境中, 属于区域经济宏观范畴。
第一, 实施以工带农、以农促工的“工农互动”战略。从区域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战略高度, 把新兴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 实施以工带农、以农促工, “工农互动”的发展战略。要充分依靠政府, 举全社会之力, 聚集资源, 统筹安排, 形成龙头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
第二, 实施民营化战略。按照市场化要求, 各种社会力量是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主体。因此, 要坚持民营化战略, 既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龙头企业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推进招商引资工作进程, 借助区域外民营力量, 同心同德, 合作开发, 共同推进龙头企业建设与发展。
第三, 实施“扶优扶强”与“产业聚集”并用的跳跃式发展战略。要突破常规渐进模式,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 走集约化发展的路子。要优先选择具有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实力型企业, 集中力量, 重点扶持, 加快技术升级, 真正培育成富有带动能力的龙头型经济“小巨人”;要建立适合区情的技术创新制度, 用高科技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发展新兴产业, 建立科技型现代产业体系。同时, 要加快产业空间聚集[8], 建立区域经济中心地带和合理的区域经济空间组织模式, 使相关产业和小企业之间达到资源共享、发展共存和效益共赢。
第四, 实施政府与市场的“双手联动”战略。龙头企业建设与发展, 首先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加快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 并立足各个产业的比较优势,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的工业化进程。同时, 也要积极借助政府的强大干预能力, 以最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充足的公共产品供给, 破解龙头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技术短腿和现代企业制度缺失等, 深层问题。“双手联动”战略的意义, 在于利用政府的服务和监督职能, 更加有效的弥补市场经济的天然不足, 防止市场垄断, 达到区域和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在于利用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 更加有效的聚集经济要素, 充分发挥各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加快产业升级, 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双手联动”战略的选择, 更是为了改善西部不发达地区在全国大市场中所处的弱势地位, 满足其现代化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紧迫性要求。
四、组织化问题及其建设对策
㈠农业产业的组织化问题组织化建设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其构成类型、组织化水平以及对区域的适应性直接影响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效益生成。定西市农业产业的组织化问题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是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多, 但紧密型、规模型组织占比较低, 发展缓慢;二是合作经济组织资产规模小、发展趋缓, 而龙头企业带动型组织在规模低水平上占绝对优势;三是组织化水平低, 财政贡献小, 带动农户的效益不大;四是组织类型多样, 但以政府推动型组织为主, 农户、企业参与组织化的主动性、创造性比较差。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 带动能力弱, 仅仅形成了浅层次的组织化效应。
㈡加快组织化建设的对策
第一, 继续强化政府推动型组织建设。政府推动型组织化, 要求政府在合作组织发展与创新活动中起推动作用。这是因为, 在产业化发展初始阶段, 种养殖、加工、营销以及科技、培训、信息等各个产业环节的增值效益都比较小, 产业关联较弱, 联结类型松散, 政府推动便成为了组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9]。政府推动型组织化在要素资源投入方面能够采取“一揽子”投入方式, 因而能够较快地产生效果;能够有效地控制支农资金的流向;能够促进加工企业、科研院所和地方政府之间群策群力, 聚集资源, 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业优先发展并带动整个产业迅速发展。实践证明, 政府推动下的组织化建设是欠发达地区在产业发展初期普遍采取的组织化基本模式。
第二, 重点推进龙头型、利益紧密型组织化发展进程。龙头企业扩张型的组织化成长, 是企业自组织、自发展机制的体现, 它与现代市场中的企业行为相一致;能够形成产业各环节之间最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方式, 真正达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全面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预期目标, 是产业组织化发展成熟的标志, 也是最理想的组织化模式。西部地区实行龙头企业带动型组织发展, 可以通过订单合同或利润返还的形式, 将企业同分散农户之间形成了较为紧密的联结关系, 在指导生产、新品种供给、技术与信息服务以及农产品收购等方面都能提供较好的社会化服务, 是最富有活力、最受农户接受的组织化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型组织化成长, 更适应于现代市场经济的产业成长规律, 它必然成为产业组织成长的主导模式。在具体实践中, 必须同农业工业化结合起来, 在区域工业化战略的实施中, 依靠政府的重点扶持[10], 实现充分而快速的发展。
第三, 积极发展农民自主选择型组织。农民自主选择型组织, 是农民自发的组织创新行为。这种组织创新的动因是“能人”获得成功的示范效应。其创新活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以贸易为主, 围绕农副产品流通形成系列化组织;二是以农业生产提供综合服务为主的社区性协会组织的壮大。农户自主选择型组织成长, 是农户由分散、自发行为向自主、有组织的行为转变, 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原始、初级的行为特征, 但却是农户走向大市场的必然和理性选择。要广泛宣传动员, 逐步加强对农户生产经营行为的规范化引导, 加强对农户进行信息服务的有效导向, 促其积极健康发展。
五、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合理选择
从调查看, 定西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了“龙头+基地+农户”、“专业批发市场+农户”、“龙头+基地”、“协会+基地+农户”、“项目+协会+农户”、“专业批发市场+协会+农户”、“品牌+龙头+农户”等七种主要模式, 这些模式符合各地发展需要, 各有其鲜活的生命力。但是, 总体而言, 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规模都还比较小, 各带动主体的效益增长能力较弱, 市场竞争力较差, 模式效应都还不充分。今后, 要根据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和要求, 按照政府推动模式→农户自发组织模式→龙头带动模式的时间演化序列, 进行产业经营模式的选择、培育和创新。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把扶持、培育产业经营主体, 特别是龙头加工企业的增值能力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 精心培植一个产业龙头, 形成一种有效的产业经营模式。就目前而言, “协会+基地+农户”、“专业批发市场+基地+农户”、“龙头+基地+农户”是最为有效、稳定的产业经营模式, 其中, “龙头+基地+农户”模式是发展的主导方向[11]。
六、产业布局的调整与优化
西部农业主导产业的区域布局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是基地建设规模的扩大存在和盲目性, 专业市场与龙头企业布局分散, 各县区各自为政, 不能统筹产业发展等。以定西市为例, 今后应采取以下对策, 进行产业布局的调整和优化。
㈠在全省及全国的产业格局中, 确定个主导产业合理规模和最适宜种植区马铃薯是全国重点发展的农业主导产业, 也是甘肃省的优势产业。畜牧业是中国大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方向, 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甘肃省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资源优势。中药材是现代医药产业发展的新兴领域, 资源价值不断升高, 富有发展潜力。另外, 杂粮种植业也富有发展前景, 整个甘肃中部地区占有明显比较优势。因此, 定西市必须置身于全省及全国的产业发展格局中, 统筹兼顾, 建立马铃薯、中药材、畜牧、杂粮等主导产业的合理规模和最适宜的产业优势区, 最终达到产业规模、优势产品和产业效益的高度协调统一。
㈡立足区位优势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地理空间特征, 建立最优化的产业空间格局定西市位于省城兰州东南部, 占据省城“东部门户”的地理区位, 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优势突出;陇海、兰渝 (在建) 铁路、310、210公路纵穿全境, 县乡公路四通八达, 交通便利, 交通对经济发展的“走廊效应”明显。根据定西市的区位、资源、交通和社会经济基础, 应逐步建立“两纵-两横-两区-四中心”的产业空间格局。
两纵, 指沿陇海铁和310公路、兰渝铁路和210公路两条交通辐射型走廊区域, 分别建设“马铃薯﹢畜牧﹢杂粮”、“马铃薯﹢中药材﹢畜牧”两条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基地纵轴。两横, 指沿渭河河谷川沿区、洮河岷县段和漳河河谷川沿区, 分别建设“马铃薯﹢中药材﹢畜牧”、“中药材﹢马铃薯﹢畜牧”两条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基地横轴。两片, 指按照区域地理环境条件的差异, 在北部的安定、陇西、临洮、通渭四县区, 利用水土条件较好地区, 采取“流域治理﹢梯田建设﹢集水工程﹢产业开发”模式, 建设“马铃薯﹢畜牧﹢中药材﹢杂粮”的优势产业集中区;在南部高寒阴湿的渭源、岷县、漳县三县, 建设“中药材﹢马铃薯﹢畜牧”的优势产业集中区。四中心, 指在安定、陇西、临洮、岷县四个县城, 充分利用其工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按照工业化、城市化、产业化有机结合的战略, 建设成为农产品加工和营销流通的中心。
㈢突出县域经济特色, 形成富有县区特色的产业结构类型在微观区域上, 要立足县域资源特点和优势, 按照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则要求, 打破县域封锁, 防止产业雷同, 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产业空间结构。定西市各县区, 应建立安定“马铃薯﹢畜牧﹢杂粮”的产业空间结构, 形成“马铃薯﹢中医药﹢畜牧”的加工流通中心;建立陇西“马铃薯﹢畜牧﹢中药材”的产业空间结构, 形成“马铃薯﹢畜牧﹢中药”的加工交易中心;建立临洮“马铃薯﹢畜牧﹢花卉”的产业空间结构, 形成“马铃薯﹢中药制药”的加工中心;建立渭源“马铃薯﹢畜牧﹢杂粮 (大豆) ”的产业空间结构, 形成“马铃薯﹢中药材”的加工中心;建立通渭“马铃薯﹢杂粮 (莜麦、豆类等) ﹢畜牧”的产业空间结构, 形成“马铃薯﹢杂粮”的加工中心;建立岷县“中药材﹢马铃薯﹢畜牧”的产业空间结构, 形成“中药制药﹢马铃薯”的加工中心;建立漳县“中药材﹢马铃薯﹢杂粮 (蚕豆) ﹢畜牧”的产业空间结构, 形成“马铃薯﹢中药”的加工中心。
参考文献
[1]牛若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观察和评论[J].粮食科技与经济, 2006, ⑶.
[2]刘夏茹, 周文宗, 杨文新.农业系统论与农业结构调整[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 ⑸.
[3][日]速水佑次郎, 神门善久.沈金虎, 周应恒, 张玉林, 等译.农业经济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4]姜长云.关于我国粮食安全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 2005, ⑵.
[5]厉为民.粮食安全十问[J].开发研究, 2005, ⑶.
[6]王克林.生态脆弱区域农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策略[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1, ⑶.
[7]刘夏茹, 周文宗, 杨文新.农业系统论与农业结构调整[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 ⑸.
[8]孙永生.产业集群理论在落后地区农业主导产业培育发展中的应用分析[J].陇东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⑶.
[9]刘茂兴, 周述实.黄土地上的绿色希望——甘肃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9.
[10]庄小琴.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政府角色定位[J].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⑹.
定西农业 篇8
1 品种种植表现
定西38号以外引材料RFMⅢ-101-A为母本, 以自育定西32号为父本, 经过有性杂交, 通过系统选育而成。2003—2006年在安定、渭源、陇西、临洮4个试点生产示范:产量水平为2 325~5 325 kg/hm2, 增产10.0%~35.9%, 平均产量3 952.5 kg/hm2, 较定西35号、临麦29号等当地主栽培品种平均增产14.3%。该品种适宜在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区以及生态类似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河北、山西、西藏等省区的年降水量200~600 mm、海拔1 600~2 800 m的广大区域推广种植, 是一个适合干旱、半干旱区降雨分布与品种需水规律相一致, 抗旱、抗病、优质, 适宜范围广泛, 增产潜力大的春小麦新品种。2008年通过了甘肃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定名, 并列入甘肃省重点推广品种计划。
定西39号是以外引材料南27/临3的F1为母本, 自育8152为父本复合杂交后, 经多年定向选择培育而成。2005年品系鉴定、比较结果表明, 定西39号的产量稳定在3 000kg/hm2以上, 具有抗旱、耐病、增产潜力大, 水分利用效率高、落黄好等特点。该品种适宜在西北地区的甘肃中部、宁夏西海固、河北坝上、山西大同、青海大通、西藏日喀则等省 (区) 年降水量250~500 mm, 海拔1 600~2 300 m地区的旱地、川台地、山坡地种植。2008年通过了甘肃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定名, 并列入甘肃省重点推广品种计划。
定西38号、定西39号与当地主栽品种增产5%以上, 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加14%以上, 丰产性和抗逆性较好, 品质优良, 适应性广, 对自然气候和病虫害等具有较强的抗性, 2个品种的成功选育填补了甘肃中部地区高产优质春小麦品种的空白, 其繁育示范推广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前景和极高的产业转化空间。2007—2009年, 在甘肃、宁夏、青海、内蒙等省 (区) 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到6.87万hm2, 解决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 提高了当地农业综合生产水平。
2 分区域分品种, 制定科学种植方案
2010年甘肃省科技厅发布《甘肃中部春小麦新品种定西38号、定西39号原种扩繁与示范推广》项目, 该项目结合实施区小麦生产实际及不同生态区域自然气候特点, 选择安定、通渭、陇西、临洮、会宁、榆中、永靖、东乡、积石等生态条件相似的山旱区推广种植定西39号;在安定、陇西、通渭、临洮、渭源、和政、积石、卓尼、临潭等生态条件相似的二阴地区推广种植定西38号[1,2]。在种植区域适地种植, 加大品种展示、试验示范、良种繁育、新技术示范推广及科技培训等工作力度, 先后在定西市安定区团结、陇西宏伟、会宁中川、临夏和政等地, 建立品种繁育推广核心试验示范区, 同时应用平衡施肥、病害防控等综合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不同自然、生态条件下的小麦生产技术体系, 带动了项目区小麦生产的技术进步[3,4]。
3 转化措施得力, 经济效益显著
项目采用良种与良法相配套的技术路线, 各县区农技、种子等多部门协同联动, 加强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 强化配套技术的研究、集成、示范、培训和推广工作, 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周边省区推广应用, 使这一成果得到了迅速推广应用。各地创造了一列高产典型, 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促进了区域性小麦生产水平的提升, 取得了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2010年该项目在定西、白银、临夏等市 (州) 建立新品种展示基地73.33 hm2, 其中:定西38号累计种植53.33hm2, 产量2 475.0~4 657.5 kg/hm2, 增幅4.30%~67.12%。定西39号种植20.00 hm2, 产量2 722.5~2 871.0 kg/hm2, 增幅2.31%~20.99%;在甘肃中部、青海、宁夏等省 (区) 示范推广总面积达到11.07万hm2, 其中定西38号6.40万hm2, 定西39号4.67万hm2, 平均产量3 472.5 kg/hm2, 增产、增效显著。
摘要:总结了旱地春小麦新品种定西38号、定西39号的示范推广表现、推广措施以及取得的经济效益, 以为其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旱地春小麦,定西38号,定西39号,示范推广
参考文献
[1]牟丽明, 杨惠梅, 王建兵.旱地春小麦新品种定西38号选育报告[J].甘肃农业科技, 2008 (8) :7-8.
[2]陈向东.旱地春小麦品种定西38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 2008 (10) :22.
[3]陈玉梁, 张正英, 牟丽明.旱地春小麦新品种定西39号选育报告[J].甘肃农业科技, 2008 (10) :3-4.
【定西农业】推荐阅读:
关于甘肃定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调查报告06-05
定西41号08-02
定西农村论文09-10
定西英语中考试题11-15
定西事业单位考试真题10-29
定西市卫生局文件05-14
定西市安定区实习报告08-27
2024年定西市政府工作报告11-03
定西市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