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化学污染物(通用10篇)
常见化学污染物 篇1
常见食品中的化学污染物来源主要是农药残留, 有害因素包括重金属、亚硝酸盐、黄曲霉素等超标。这些有害因素的存在给食品安全带来了严重的风险, 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其的重视力度, 做好食品卫生检测工作, 对食品质量严格把关, 为人们食品食用创建安全的环境。现阶段, 我国正处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的稳定, 加强对食品中化学污染物以及有害因素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 常见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检测实验
该文中采用随机抽样的原则, 在某地区各大超市、农贸市场中, 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食品样品, 食品样品一共7大类, 一共230份。其中每份散装食品重量为500克;包装食品样品抽取统一生产日期的, 每份样品重量也都大于500克;对于每袋重量小于250克的包装食品, 需要采集2个包装作为一份样品。对于每一份样品, 都需要一式两份, 其中一份送到检测中心检测, 另一份备份。
该次检测的方法严格按照相关的监测工作手册规定进行, 检测的类型包括常规有害元素检测、食品添加剂检测、生物毒素检测、农药残留检测、食品餐具检测以及违禁药物检测六大类, 检测的项目一共21项。
在检测过程中, 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采用带标检测, 而采用加标回收等方式控制无标准物质检测质量。对于单一食品样品, 采用平行样方式实行检测, 检测结果取均值;批次的食品样品选取20%进行平行测定。对于初次检测结果呈超标或阳性的样品, 一般需要进行复测以及确证, 并保证将检测报告及时地送到当地相关部门进行确证, 对保留的另一半样品进行妥善的保管。
2 检测结果分析
经过有效的检测, 230分食品样品中, 合格的样品共185份, 检测的合格率为80.43%。其中蔬菜类食品中主要的化学污染物以及有害因素主要为汞、铅、砷、镉等重金属元素, 检测的合格率为88.12%;粮食类食品样品检测铝合格率为62.10%;食品加工过程中明胶检测中铬合格率81.63%;肉制品等检测中亚硝酸盐检测合格率为83.14%;牛奶中的黄曲霉素M1检测合格率为74.26%;食品中农药残留项目检测的合格率为100%;食品中违禁药品含量检测, 合格率为100%。
实验中, 检测项目共21项, 其中7个项目检测不合格, 不合格率为33.33%。其中对大米、菠菜、韭菜、萝卜、大葱等蔬菜粮食类的食品进行铅、镉项目检测, 其中铅不合格率为1.89%, 镉检测不合格率为3.77%;对面包、油炸食品、凉粉等粮食制品等进行铝项目检测, 检测不合格率高达60%以上;对太子奶、纯牛奶、酸牛奶、水牛奶等牛奶制品进行黄曲霉素检测, 检测不合格率为25.00%;烧猪肉、火腿、烤鸭、鸡爪、香肠等肉制品中对亚硝酸盐的含量进行检测, 食品检测不合格率为17.80%;对花生油等花生制品的黄曲霉素M1项目进行检测, 不合格率高达40.00%;对灌汤包、肉皮冻、水晶肘子、雪糕、棉花糖等可能使用明胶的食品, 进行铬项目检测, 检测不合格率为20% (以上不合格率表示检测项目中含量超过标准上限值) 。
根据以上实验检测结果可以看出, 我国食品卫生安全问题还很严峻, 但检测过程中所有食品中均没有发现农药残留、违禁药品等, 说明我国食品生产者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 更说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样的, 食品中的有害物质问题依然不容乐观, 造成这些危害因素存在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食品生产经营者, 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添加剂过量, 包括使用铝制添加剂作为膨松剂进行面食发酵, 从而导致食品中的铝含量超标。 (2) 在肉质食品中, 常常使用亚硝酸盐增加肉制品的鲜美感, 这是因为亚硝酸盐具有很强的防腐、抑菌、起色等作用, 如果添加的亚硝酸盐过量就会导致肉类食品中的亚硝酸盐超标。 (3) 大豆以及花生制品中, 在温度达到28度以上后, 容易产生黄曲霉素。在花生制品生产过程中, 需要经过严格的脱毒处理, 如果在花生类食品生产、运输、储藏的各个环节中, 没有做好防霉处理, 都可能导致食品中黄曲霉素超标; (4) 牛奶制品中, 黄曲霉素M1为主要的表现形式, 主要是在奶牛饲料中含有大量的黄曲霉素B1, 在奶牛的体内经过一系列的转换, 最后表现为黄曲霉素M 1。这就需要在奶牛饲养以及原奶加工过程中, 采用正确的方式, 严格检测奶制品的质量, 做好黄曲霉素污染物的处理工序。 (5) 一些食品中检测出铬超标, 这与食品加工过程使用工业明胶有很大的关系。
3 结语
综上所述, 食品安全属于我国公共卫生问题, 对我国和谐社会构建具有很大的影响。从食品的种植、生产, 到食品的加工、运输、储藏等各个环节, 都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污染, 对食品卫生的质量造成很大影响。这还需要食品卫生监管部门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做好食品污染源的监测与控制, 同时做好食品安全宣传工作, 提升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另外, 对于违反食品安全的生产加工商, 需要加大打击力度, 严格遵守法律, 依法进行食品安全防护。
参考文献
[1]罗朝礼.2011-2013年平南县常见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检测结果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14 (2) :102-104.
[2]高平原.2010年食品中化学性污染物和有害因素常规监测食品种类和项目[J].食品安全.2013, 35 (8) :99-100.
[3]冯建华.某地食品中重要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现况调查研究[J].重庆医学.2013, 23 (4) :147-148.
[4]蒋少辉, 董敏明.大豆制品中黄曲霉素实验检测分析[J].卫生事业.2012, 25 (1) :522-523.
[5]孙建英, 刘德民, 高奇琦, 等.食品添加剂使用限度以及标准检测技术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2013, 35 (12) :167-168.
警惕化学污染入侵大脑 篇2
卡洛斯·贾西诺是在美国哈德逊河附近的哈莱姆长大的,像其他孩子一样,在附近滑旱冰,吃麦当劳,和小朋友一起闲逛。但他当时并不知道,在哈莱姆,30%以上的孩子患有哮喘,是美国哮喘发病率最高的地方之一。
哈莱姆地区周围的空气质量令人们深为担忧,但大多数人都归咎于1985年建立在沿哈德逊河一侧的一个污水处理场,那里暴露在空气中的沉降池臭气熏天。后来在环保人士的努力下,于1994年在这里建立起了空气监测站。
哈莱姆地区人们的健康困扰在城市贫困人口中并不少见。除了哮喘之外,这里的孩子肥胖率也很高,也许最令人震惊和担忧的,是日益增多的学习障碍症。医学研究人员发现,所有的这些症状在某种程度上都与诸多环境因素有关,从营养不良到烟草中的尼古丁到工业化学物质,但令卡洛斯和其他许多人大为震惊的是,化学污染最大的目标可能不是我们的肺,而是我们的大脑。
触目惊心的污染现实
在美国,多达六分之一的儿童患有各种神经发育障碍症,包括自闭症、语言能力迟缓、注意力缺失过动症(ADHD)等。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估计,仅ADHD这一项就对14%的儿童产生影响。2000年的一份报告指出,需要特殊教育服务孩子的数量在过去25年里增加了200%。据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委员会估计,3%的脑部疾病完全是因环境毒素引起的,另外25%也与环境因素与遗传易感性的交互作用有关。
美国的孕妇和幼儿每天至少要受到三种有可能毒害大脑神经的杀虫剂的污染,主要污染途径是通过食物和水,还有一些污染则来自家居环境、草坪等。一些有毒化学物质,如多环芳烃污染,主要通过汽车排气,聚溴二苯醚、多溴二苯醚这类化学阻燃剂的污染,主要通过家中的软垫饰物和家用电器等。这些化学物质和其他工业副产品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地进入到我们的身体里。但每个人受化学物质污染毒害的程度不尽相同,我们中的一些人似乎更容易受到化学物质的影响,其可能原因包括遗传易感性、营养不良、身心压力和年龄等。
1994年,卡洛斯在完成高中学业后,参加了当地的一个青年环保组织,开始绘制当地污染源地图,其中包括干洗店和排放汽车尾汽的公交站的位置等。1997年,他加入了西哈莱姆的环保行动组。如今,他利用一种实时记录碳黑污染的“黑匣子”——微波炉大小的便携式黑碳仪——监测当地的空气环境。每天下午3点污染指数最高时,卡洛斯就开始收集数据,到近傍晚时,污染指数可达700s以上。在他的想象中,“像丑陋鬼脸般、令我们窒息的黑色污染物在我们的窗户周围不断地盘旋着。”
不过,这种可见的烟雾还不是最严重的污染。烟雾污染确实存在,但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空气质量管制条例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在其后的40年里,《清洁空气法》从根本上减少了许多烟雾成分,其中一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82%;二氧化硫下降了76%。
但是得不到有效控制的直径小于2.5微米的黑碳颗粒物,依然造成全球每年二百万人过早死亡,并对气候变化造成严重影响。据最新研究发现,黑碳是“由人类排放造成空气污染的第二大因素”。
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是人类多种疾病频发的罪魁祸首,包括心脏病和肺部疾病等,有的甚至导致过早死亡。黑碳被认为是多环芳烃这类化学物质的“同谋者”,它比多环芳烃更易测量到,通常与多环芳烃的存在密切相关。细小的黑碳颗粒被人体吸入后,会深入肺部,甚至会到达大脑,在大脑里肆意作乱:改变基因表达,导致发炎,扰乱神经电路等。卡洛斯和其他人不由想到:这些污染物和其他常见的污染物是导致哈莱姆地区的孩子们神经发育延迟高发病率的元凶吗?
“环境暴露”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进展
上世纪80年代时,哥伦比亚大学医学研究中心的弗雷德里卡·佩蕾拉是一位年轻的癌症研究人员,当时她决定从人类胎盘收集组织样本,认为它们是最“原始”的、未受环境污染的组织。“但结果我们发现即使是在不吸烟女性身上获取的样本中,也有DNA被污染的痕迹。这让我对胎儿的环境污染风险感到担忧。”她回忆道。
在过去的20年里,癌症研究人员和其他分子生物学家花了很多时间研究与基因组相关的疾病,希望能够破解疾病的秘密。如今人们已经明白,细胞的生存状态并不仅仅取决于DNA蓝图,细胞会敏感地与外部产生交互关系,对基因的开启或切断产生影响,有时甚至因环境、饮食、污染物质吸入或通过皮肤接触等因素产生突变。为了真正理解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关系,科学家们需要同时对基因组和环境暴露(exposome)进行研究,“环境暴露”一词是2005年美国癌症流行病学家克里斯多佛·怀尔德创造的一个新术语。
佩蕾拉如今已是哥伦比亚大学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是对美国流行病学数据搜集最多的人之一。从1998年底开始,佩蕾拉和她的同事在哈莱姆医院等地招募了700多名孕妇开展母婴研究项目。15年后,当年的婴儿已进入青少年时期,研究团队一直在对其中四分之三的参与者随时间推移的健康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并保留着他们从母亲怀孕到分娩的所有血液和尿液样本,以供研究人员在出现新问题时回过头去查询这些历史数据和资料。
如今人们已经知道,很多化学物质可以渗透进入曾经被认为神圣不可侵入的胎盘中。这种情况令人担忧,这些化学物质的大部分从未进行过对人类健康影响的测试。此外,医学界普遍认为,胎儿时期受到的化学物质污染,会带来许多疾病风险和隐患,如肥胖、癌症和自闭症等。
2013年9月,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和美国生殖医学协会发表联合声明称,“过去15年里的科研证据表明,在怀孕前和怀孕期间暴露于有毒污染物环境中,有可能对生殖健康产生显著和持久的影响。”发育生物学家认为,胎儿时期身体和大脑细胞的发育正处于最重要的关键时期,此时细胞的分裂和增殖就好像单行列车,一旦离站,就再也没有退回重来的机会。
污染对孩子们的影响比实验室动物更难研究,因为他们接触到的多种环境因素都会对实际数据产生影响。但通过佩蕾拉和她的研究团队复杂而多样化的调查研究策略,一切都开始明晰起来。该中心的早期研究发现,出生时的一些问题,包括体重过轻和头围过小以及儿童低智商等,都与母亲体内高污染物含量相关,罪魁祸首是多环芳烃和一种叫做毒死蜱的化学物质,前者是100多种多环化学结构式的总称,是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的环境污染物,并具有明显的生物累积效应;后者是一种有机磷剧毒农药,用于杀死室内蟑螂和臭虫。此外,化学阻燃剂污染的危害也不可忽视。毒死蜱在早期样本中的几乎每一位母亲的脐带中都有发现,虽然自2001年以来,已在住宅使用中被淘汰,但是一些害虫驱除剂仍在使用。这类有害化学物质,还包括一些农业杀虫剂,它们最终会残留在食物中,进入我们的身体。
佩蕾拉和她的同事证明,这些有害化学物质会损害细胞的DNA。动物实验表明,毒死蜱会导致发育中的脑细胞死亡,诱导老鼠产生行为变化,例如,在子宫内或出生后不久给予低剂量农药的老鼠,在走迷宫实验中的学习能力很差。
佩蕾拉和她的团队不知道这些化学物质会如何改变大脑,他们通过对阅读能力、运动技能,以及攻击性、冒险或抑郁等心理标准的定期测试,来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对儿童成长发育的影响。
在孩子3岁时,与其他孩子相比,接触农药最多者,运动技能测试低于平均成绩6分,心理发育测试低3分,产生注意力缺失和多动症等问题的风险也更大。
另有研究表明,多环芳烃污染导致发育迟缓风险增加近三倍。在孩子7岁时的测试表明,排除吸烟影响和孕产妇智力等因素,孕期曾大量接触毒死蜱母亲生产出的孩子,工作记忆下降2.8%,智商下降1.4%。之后波兰的一项研究发现,更高的产前化学物质接触导致5岁儿童智商平均下降3.8分。这种影响可与上世纪70年代铅的有害影响相比拟。
如今哈莱姆的儿童已经长大,研究团队想要知道,胎儿期的化学物质接触累积,是否在其他方面对他们产生不良影响,如学术能力、社交能力、焦虑和抑郁,甚至一些自伤行为等。
化学污染如何入侵和改变大脑
人类对于环境污染对大脑损害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200年,一位希腊医生就对铅的毒性进行了描述。1848年,一位法国医生发现了导致某个婴儿脾气暴躁的原因,原来这个婴儿一直喜欢吸吮一个用铅做成的士兵玩偶。随着20世纪商业和工业的迅速发展,类似的儿童受害曝光事件也越来越多。1955年春,一种添加到奶粉中的加了砷的稳定剂导致日本12000名受害者产生各种疾病,包括癫痫、智商降低等,大多数受害者为婴儿。培养皿中的研究实验表明,砷抑制细胞生长,影响大脑正常发育过程。上世纪50年代,也是在日本,一家工厂将汞排入海湾,怀孕期间的母亲吃了受污染的鱼,最终引发许多孩子产生严重的身体疾病和认知障碍。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对空气污染、铅污染、谷物中含汞防腐剂、鱼类的多氯联苯污染以及酒精对胎儿和儿童的影响进行研究后发现,化学物质对孩子的影响比对成年人要大得多。
“因为人类的大脑是如此地复杂,所以它也是非常脆弱的。”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格兰迪恩说道,“哪怕只出现一点错误,你也不会有第二次机会。”
格兰迪恩解释说,受孕后不久大脑就开始形成一小簇细胞。在胎儿生长发育的高峰期,每分钟可生成12000个细胞,即每秒200个,这些细胞开始发送和接收信息,并转移到身体的特定部位。当大脑完全成熟的时候,已有接近1000亿个神经细胞,它们各有分工,或提供营养物质,或清除死亡细胞等。“如果细胞定位或连接形式出现错误,会影响人的一生。”
2006年,格兰迪恩和他的合著者纽约西奈山医院的菲利普·兰德里在《柳叶刀》上发表文章,确定了201种重金属、溶剂、杀虫剂和内分泌干扰物质对人类大脑的毒性影响,其中至少有100种经动物实验证明对神经有毒害作用,但尚未经过人体测试。在这201种有害物质中,有一半为“高产”化学物质,每年在美国本土制造或通过进口进入美国的数量达一百万磅以上。当年格兰迪恩等证明对胎儿大脑发育产生毒性的有害物质有6种,如今已经增加到10种,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长中。比较常见的、并经常在孕妇血液中被发现的毒害神经系统的化学物质通常有:铅、甲基汞、包括DDT(上世纪70年代被禁止,但在土壤和水中仍有残余)在内的有机氯杀虫剂、用于杀灭蟑螂的毒死蜱等有机磷酸脂、多环芳烃、多溴二苯醚(这种普遍使用的阻燃剂现已被淘汰)、砷、乙醇和甲苯溶剂等。
各种化学物质从多方面对大脑发育产生毒害影响。例如,甲基汞会令大脑神经细胞的分布位置产生混乱;毒死蜱会对胆碱酯酶产生抑制作用,而胆碱酯酶是维持大脑细胞间正常信息沟通的一种重要的酶;高含量的甲基汞会引发记忆缺陷;铅会导致注意力缺失;杀虫剂会损害空间感知能力;黑碳会对注意力和大脑信息处理速度产生影响。
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对这些化学物质的易感性都是一样的,还会受到如基因、对社会环境影响心理变化的适应能力等的影响,此外还有性别的区别。例如,男孩比女孩更易受到多环芳烃的影响,在同等的毒死蜱暴露下,男孩比女孩更易产生工作记忆困难。
许多有害化学物质对贫穷孩子的影响更大,他们通常暴露于更多的铅和一手烟、二手烟的环境中,而较富裕人群从饮食中积累的汞更多。城市孩子可能受多环芳烃和黑碳的影响更大,而农村孩子则受到更多杀虫剂和含砷井水的毒害。
在所有化学污染物中,溴化阻燃剂可能是最“不分贫富”的。虽然目前美国孕妇体内的多溴二苯醚含量在下降,但仍然是世界上最高的。上世纪70年代美国加州可燃性标准的制定,导致多溴二苯醚在美国全国范围内无处不在,从电子产品到家居用品。更糟糕的是,多溴二苯醚分子很易转移,并可在血液和母乳中沉积多年。研究人员通过对克汀病的研究,发现这种化学物质会影响对大脑发育等功能至关重要的甲状腺激素的产生。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项研究表明,母亲怀孕期间体内多溴二苯醚水平较高者,孩子的言语智商平均低6分,精细运动技能测试得分也较低,产生多动症的风险也更高。瑞典毒理学家佩尔·埃里克森发现,同时接触溴二苯醚和汞的实验动物,比单独接触汞的动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更为明显。
以科学手段干预和阻止污染入侵大脑
令人担忧的是,化学物质对儿童神经的毒害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悄然发生的慢性中毒,而不是像出现在医院急诊室里那样的急性中毒,往往容易被忽视。大多数医生都没有经过如产前或童年环境有毒化学物质接触影响这类相关知识的训练,如果父母问医生,他们往往会说“放心,没事”,但实际上这种慢性中毒对于孩子的学习、心理和行为障碍,甚至一生的幸福健康的影响可能是非常大的。
据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的一项估计,仅汞暴露导致每年出生在美国的几十万儿童平均智商下降0.59到3.2。“我们需要一个新的监管机构对各种化学物质进行研究检测。”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高级科学家、公共卫生专家米里亚姆·罗特京-埃尔曼说道。
为了获得更多数据,兰德里将启动一个投资2000万的前瞻性调查研究计划,对孩子从子宫到童年进行跟踪调查,通过更多的数据来揭示环境暴露与疾病之间的联系。
与此同时,佩蕾拉的研究团队开始建立环境健康研究的下一个前沿阵地:大脑成像。如今,科学家已确定有害化学物质接触与大脑认知障碍有关,观察大脑结构本身就很有意义。他们想知道,有害化学物质是否明显改变了大脑的物理结构?
哥伦比亚大学流行病学家维吉尼亚·劳对此持肯定态度,毒死蜱暴露量最高的5~11岁儿童的大脑成像图显示,与语言接受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相关的大脑部分有细微的变形,与注意力和解决问题功能相关的顶叶皮层和额叶皮质也在变薄。
是关注这个问题的时候了,维吉尼亚·劳说道:“除了如铅和汞这类金属之外,公共卫生部门没有真正重视起化学物质对下一代大脑的污染和影响,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是要通过研究,有效地干预和阻止化学污染对孩子大脑的损害。”
19%的美国人都住在车流量很大的道路附近,大部分地区缺乏空气监测设施。而黑碳污染问题很复杂,因为它包含了许多污染物质。城市和联邦官员建议通过使用更清洁的燃料、新的引擎来减少污染物质的排放。
佩蕾拉接下来将继续对儿童有害化学物质暴露问题进行研究,从多环芳烃到新的合成除虫菊酯杀虫剂。流淌不息的哈德逊河提醒着我们,我们与空气和水相依相存,空气和水在滋养着我们,同时也将污染传送到我们的身体细胞里。
政策和有力的措施带来了环境上的一些变化,曾经因污染而变得肮脏的哈德逊河,如今比两代人前要清洁得多。变化也反映在我们的身体上,曾进入家居生活中的毒死蜱被逐步淘汰后,孕妇体内有害化学物质水平显著下降。最近的一项研究数据表明,与三年前的测试结果相比,加州孕妇体内溴化阻燃剂水平低了65%。在使用清洁燃料和空气过滤器之后,纽约市公交车的颗粒物质排放降低了97%。
浅析室内化学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篇3
一、甲醛的来源及危害
甲醛主要来源于室内装修使用的胶合板、细木工板、中密度纤维板和刨花板等人造板材。其次是各类装饰材料和一些生活用品,比如贴墙纸、化纤地毯、泡沫塑料、油漆和涂料、化妆品、清洁剂、消毒剂、防腐剂等。
甲醛是一种无色易溶的刺激性气体,为细胞原浆毒,有凝固蛋白质的作用。在空气中扩散,对人眼、鼻、喉、皮肤产生明显的刺激作用。甲醛可经呼吸道吸收,会引起流泪、咽喉疼痛、恶心、呕吐、咳嗽、胸闷、气喘甚至肺气肿,长期接触低剂量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女性月经紊乱、妊娠综合征、新生儿体质降低、染色体异常,甚至诱发鼻咽癌,高浓度时会侵害人的神经系统、肝脏等。[1]
二、苯及同系物来源及危害
苯及同系物主要来自于燃烧烟草的烟雾、溶剂、涂料、合成纤维、塑料、打印机、燃料、橡胶、油漆、各种胶粘剂、防水材料中。
苯及同系物为无色具有特殊芳香味的液体,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强烈致癌物质,苯可引起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也被医学界公认。人在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的甲苯或二甲苯,会出现中枢神经麻醉的症状,轻者头晕、恶心、胸闷、乏力,严重的会出现昏迷,甚至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妇女长期吸入苯会导致月经失调,孕期的妇女接触苯,妊娠并发症的发病率会显著增高,甚至会导致胎儿先天缺陷。
三、氨的来源及危害
氨主要来源于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添加剂,尤其是冬季施工,为了防止混凝土冻结,在混凝土中加入主要原料为尿素或氨水的防冻剂。另外氨还来自于室内装修材料,如家具涂装时作为添加剂和增白剂均使用氨水。氨水也广泛使用于理发店和美容院烫发过程中。
氨是无色而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它对接触的皮肤组织有腐蚀和刺激作用。可以吸收皮肤组织中的水分,并破坏细胞膜结构。氨的溶解度极高,主要对人体的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减弱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浓度过高时还可通过三叉神经末梢的反射作用而引起心脏停搏。氨被吸入肺后容易通过肺泡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破坏运氧功能。短期内吸入大量氨气后可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痰带血丝、胸闷、呼吸困难,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等,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2]
四、氡的来源及危害
氡是由镭衰变产生的自然界唯一分布极广的天然放射性无色无味的惰性气体。氡在空气中衰变产物为氡子体,常温下氡及子体在空气中能形成放射性气溶胶而污染空气。氡主要来自地下土壤和岩石,建筑装饰材料如砖、瓦、水泥、地砖、陶瓷、大理石、花岗石等。
氡及其子体对人体脂肪有很高的亲和力,极易被吸入体内,可对人的呼吸系统造成辐射损伤,随着血液的流动向全身扩散。进入肺部时,氡及其子体衰变时放出α射线,使肺细胞受损,是仅次于吸烟而导致诱发肺癌的第二大“元凶”,被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为19种主要致癌物质之一。常接触氡表现为乏力、脱发、牙龈出血、白细胞降低,可能诱发不孕、不育、胎儿畸形、基因突变、遗传病等后果。[3]
五、二氧化硫的来源及危害
室内二氧化硫主要来自煤的燃烧,吸烟过程中也会产生二氧化硫。我国许多家庭以烧煤饼、煤球及蜂窝煤为主,由于炉灶结构的不合理,煤不能完全燃烧,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其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是具有强烈辛辣刺激气味的无色气体,吸入二氧化硫可使呼吸系统功能受损。二氧化硫浓度较高时,喉头感觉异常,出现咳嗽、喷嚏、咳痰、声哑、胸闷、呼吸困难、呼吸道红肿等症状,造成气管炎、哮喘病,严重时引起肺气肿,甚至致命。二氧化硫的存在会加重已有的呼吸系统疾病,导致死亡率上升。二氧化硫可被吸收进入血液,对全身产生毒副作用。它能破坏酶的活力,从而明显地影响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的代谢,对肝脏有一定的损害。[4]
六、二氧化氮的来源及危害
室内二氧化氮主要是由于烹饪和取暖过程中燃料的燃烧,此外吸烟时也可产生二氧化氮。
二氧化氮是棕红色有刺激性臭味的气体。二氧化氮对人体的危害很大,即使接触二氧化氮的时间很短,肺功能也会受到损害;如果长时间接触二氧化氮,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就会增加,而且可能导致肺部永久性器质性病变。对呼吸系统有问题的人群,如哮喘患者,更易受二氧化氮的影响。
七、一氧化碳的来源及危害
室内一氧化碳主要来源于人群吸烟、取暖设备及厨房。一支香烟通常可产生大约13mg的一氧化碳。取暖设备和厨房产生的一氧化碳主要是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引起的。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臭有毒气体,且毒性较大。它能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稳定的配合物,使血红蛋白失去输送氧气的功能,导致全身组织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严重缺氧。一氧化碳轻度中毒会头疼、恶心、呕吐、四肢无力。重度中毒可导致死亡。当空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达到0.1%时,就会引起中毒,导致缺氧症,甚至引起心肌坏死。
八、二氧化碳的来源及危害
室内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在0.07%以下时属于清洁空气,人体感觉良好;在0.07%—0.1%时属于普通空气;在0.1%—0.15%时属于临界空气,人体开始感觉不适;达到0.15%—0.2%时属于轻度污染,超过0.2%属于严重污染;在0.3%—0.4%时人呼吸加深,出现头疼、耳鸣、血压增加等症状;当达到0.8%以上时,就会引起死亡。
九、总挥发性有机物的来源及危害
总挥发性有机物来源于各种涂料、胶粘剂、人造地板、壁纸等装饰装修材料。多种挥发性有机物共存于空间时,其联合作用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总挥发性有机物常表现为毒性、刺激性,而且有些化合物具有基因毒性,能引起机体免疫水平失调,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出现头晕、头痛、嗜睡无力、胸闷等症状,还可能影响消化系统,出现食欲不振、恶心等,严重时可损伤肝脏和造血系统,出现变态反应等。
现代科学技术蓬勃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然而,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其中的弊端,用科学知识进行分析,将室内化学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使我们的健康和长寿得到最佳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岳桂华.环境监测.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175.
[2]同上:178.
[3]同上:180.
常见化学污染物 篇4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化学材料节约再利用
有机化学实验对化学试剂消耗大,在不影响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如何减少化学试剂的消耗,是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笔者将循环经济中的3R(Reduce——减量化、 Reuse——再使用、 Recycle——再循环)原则应用到有机化学实验的改革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 优化实验内容
教学内容的制定应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化学与化工工艺专业的有机实验一般为4学时,包括性质实验、制备或合成实验、分离操作实验(蒸馏、萃取)等。在不影响教学效果的前提下,笔者以减少化学试剂的消耗为出发点,对实验内容进行了优化。优化的重点在制备实验和分离操作实验部分,因为这些实验选择的弹性大。通过反复论证,各实验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通过微型化实验、连续多步实验及试剂的回收使用和循环使用达到节约的目的。当然,内容的选取不能仅仅是节约,应考虑反映的典型性和操作的代表性,更应注重能力的培养。优化后的实验内容包括: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实验(不饱和烃的性质、酚的性质、醛酮的性质等,将性质实验整合在一起);熔点的测定;有机化合物的萃取和洗涤;蒸馏实验(学习蒸馏的理论和操作);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学习萃取理论,练习索氏提取器的使用);绿色植物色素的提取和色谱分离;正溴丁烷的制备(取代反应,练习使用有害气体装置的回流操作,学习液体化合物的干燥方法);对硝基苯甲酸的制备(氧化反应,掌握化学分离、过滤、固体干燥的基本操作);对硝基苯甲酸乙酯的制备(酯化反应和可逆反应,掌握回流操作、低沸点物质的干燥);对氨基苯甲酸乙酯的制备(硝基还原反应,练习萃取、结晶、乙醚的回收安全操作);联苯羰基丙酸的制备(酰基化反应,综合实验,掌握无水操作、水蒸气蒸馏操作、过滤操作等);阻燃剂的制备和性能测定等。实验内容的选择为实现化学试剂的节约奠定了基础。
二、 开展微型化实验,实现化学材料的减量化
微型化学实验具有节省试剂、减少污染、缩短学时等优越性。但是常规实验和微型实验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将所有的实验实行微型化是不可行的。笔者选择部分实验进行微型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正溴丁烷的合成实验,常规实验中正丁醇9.2 ml;溴化钠13克,浓硫酸14 ml,加热反应时间1小时;微型实验用量正丁醇1.5 ml,溴化钠(2 g),浓硫酸2 ml,加热反应时间0.5 h。微型化实验不仅减少了正丁醇、溴化钠、浓硫酸的消耗,而且减少了有毒气体溴化氢的排放。
三、 设计多步连续化实验,实现中间产品的再利用
传统的有机合成实验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实验,所合成的产品无使用价值便倒入下水道,既浪费,又污染了环境。笔者调整实验项目,将几个实验连接起来,前一个实验的产品是后一个实验的原料,这样既节约了原料,又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学生以自己的产品作原料进行下一步实验,可迫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认真操作,设法提高产率。在制备实验中,笔者开设了对硝基苯甲酸的制备→对硝基苯甲酸乙酯的制备→对氨基苯甲酸乙酯的制备,三个实验相连接,用自己制备的对硝基苯甲酸酯化制备对硝基苯甲酸乙酯,酯化的产品再进一步还原制备了对氨基苯甲酸乙酯,效果非常好。
四、 注重试剂的回收再利用和循环使用
减少浪费的措施之一就是资源的回收利用和循环利用。在有机实验中笔者也作了一定的尝试。如“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实验,用95%的乙醇作溶剂,每组需用150 ml,整个实验对乙醇的消耗很大,而且95%的乙醇相对较贵,浪费严重。笔者练习蒸馏操作时安排了酒精的蒸馏,用的原料是工业酒精,价格便宜,而蒸馏得到的产品是95%乙醇,正好可以用于咖啡因的提取。而且提取咖啡因后的乙醇又可以作为蒸馏的原料循环使用。对氨基苯甲酸乙酯的制备中用乙醚做萃取剂,用后的乙醚要求学生蒸馏回收,下一班学生再使用。这些措施的实施,既减少了试剂的消耗,又增强了学生的节约意识。
【参考文献】
[1]朱红梅,金射凤等.浅谈微型有机化学实验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6 (6)
[2]李瑞珍,郭英.探讨有机化学实验改革、倡导实施绿色化学教育[J].实验室科学,2006(6)
[3]卢江红.有机实验课程改革的几点探讨与思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4)
【作者简介]李桂芬(1965-),女,河北南宫人,华北科技学院环境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基础化学的教学和研究。
饲料中常见霉菌毒素的污染报告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饲料样品由市场随机获得, 共292个样品, 其中猪配合饲料115个, 鸡鸭配合饲料42个, 玉米及其加工副产品67个, 小麦及其加工副产品33个, 豆粕12个, 棉籽粕15个, 米糠8个。
1.2 方法
呕吐毒素的测定:参考GB/T 23503-2009进行。
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按GB/T 17480-2008进行。
玉米赤霉烯酮的测定:按GB/T 19540-2004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饲料中呕吐毒素的污染状况
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 不同的饲料原料均存在呕吐毒素污染, 但污染水平有较大差异, 其中玉米及其加工副产品和小麦及其加工副产品中呕吐毒素污染水平较高, 最高含量分别达5 296.3、3 566.2μg/kg, 生产中应注意对这些饲料原料的监测和选择。根据现行国家标准《配合饲料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允许量》 (GB 13078.3-2007) 的规定, 所测猪配合饲料样品中呕吐毒素超标率达7.9%。
2.2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污染状况
结果见表2。由表2可见,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污染状况比较普遍, 根据现行国家《饲料卫生标准》 (GB 13078-2001) 的规定, 所测猪配合饲料和鸡鸭配合饲料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超标率分别达5.4%和8.5%。玉米及其加工副产品和棉籽粕中黄曲霉毒素B1污染水平较高, 特别是棉籽粕, 最高含量达3 992.5μg/kg, 在实际生产中应加强对棉籽粕的质量控制。相比之下, 豆粕、小麦及其加工副产品和米糠中黄曲霉毒素B1污染水平较低。
2.3 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状况
结果见表3。由表3可见, 与呕吐毒素污染情况相似, 玉米及其加工副产品和小麦及其加工副产品中玉米赤霉烯酮污染水平较高, 最高含量分别达1 686.3、1 378.9μg/kg。根据现行国家标准《饲料卫生标准饲料中赭曲霉毒素A和玉米赤霉烯酮的允许量》 (GB 13078.2-2006) 的规定, 所测猪配合饲料样品中玉米赤霉烯酮超标率达5.1%。该国家标准中未对小麦及其加工副产品和玉米加工副产品中玉米赤霉烯酮作限量规定, 如参考其对玉米的规定, 玉米及其加工副产品和小麦及其加工副产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的超标率分别达11.0%和9.2%。而米糠、棉籽粕和豆粕中玉米赤霉烯酮污染水平相对较低。
1) #参考GB 13078.2-2006中对玉米的规定。
2.4 霉菌毒素在饲料中的共同污染情况
呕吐毒素、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3种霉菌毒素在饲料原料和饲料产品中的共同污染情况见表4。由表4可见, 除豆粕外, 所测样品中均存在3种霉菌毒素的共同污染问题, 猪配合饲料和鸡鸭配合饲料产品中共同污染率分别达到35.1%和42.9%, 棉籽粕的共同污染率更是达到了100%。
3 讨论
饲料中的霉菌毒素不仅会对畜禽健康和生产性能构成危害, 还会带来食品安全问题, 我国相关管理部门对此十分重视, 组织制定了多项相关强制性标准。这些标准的实施对控制饲料产品质量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但也存在一些缺憾, 如, 国标GB 13078.3-2007未对饲料原料中呕吐毒素做限量规定, GB 13078.2-2006仅规定了玉米和配合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允许量, 但是没有对其他常见饲料原料如小麦及其加工副产品做限量规定, GB 13078-2001对饲料原料的覆盖也不十分全面等, 这给实际生产应用带来一些困难。这一方面说明现行国家标准还有修改完善的空间, 另一方面, 饲料生产企业也应时刻关注原料品质变化, 加强监测把关, 及时优化产品配方设计。
饲料原料从种植到收获、贮藏、应用, 可能要经历比较长的过程, 期间可能会受到多种霉菌感染, 因此, 可能存在多种霉菌毒素同时污染。同样, 饲料产品因使用原料的多样性也会存在多种霉菌毒素的共同污染问题。霉菌毒素的共存对畜禽会产生联合毒性作用, 且存在毒性增强的风险[1,2]。本试验结果显示, 呕吐毒素、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3种霉菌毒素在猪配合饲料和鸡鸭配合饲料产品中共同污染率分别达到35.1%和42.9%, 说明霉菌毒素共同污染问题客观存在, 而且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多种霉菌毒素共存时如何控制饲料产品安全及制定科学的卫生标准, 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孙桂菊, 王少康, 王加生.伏马菌素与黄曲霉毒素对SD大鼠联合毒性的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6, 40 (5) :319-323.
常见化学污染物 篇6
食品中的化学污染物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其中重金属的污染和食品添加剂的滥用, 已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了掌握周口市食品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和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 为周口市政府相关部门制定食品安全政策, 构建食品安全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2009年在周口市8县1市1区建立了食品化学污染物监测网点, 参照国家食品化学污染物监测方案, 结合周口市实际情况, 制定监测计划。按照监测计划在网点采集大米、食用菌、水产品、油炸食品、面粉、馒头、猪肝肾等7类食品, 进行铅、镉等重金属和食品添加剂明矾的监测工作。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在周口市8县1市l区中的部分农贸市场、超市、副食品店、副食品摊点采集7类食品共484份, 包括大米40份, 食用菌40份, 水产品80份 (淡水鱼40份, 海蜇40份) , 猪肝肾80份, 油炸食品164份, 面粉40份, 馒头40份。所有样品采集均遵循随机采样原则, 8 h内运达实验室检验。
1.2 监测项目
大米、食用菌、面粉、猪肝肾、淡水鱼进行铅、镉检测。海蜇、油炸食品、馒头进行铝的检测。
1.3 方法
铅、镉、铝分别按照GB/T 5009.12-2003、GB/T 5009.15-2003、GB/T 5009.182-2003规定的测定方法[1,2]进行检测。将大米、食用菌, 面粉样品粉碎均匀后, 在85 ℃恒温箱中干燥4 h, 准确称取0.2 g已处理的样品于微波消解灌中, 加入4.0 ml硝酸 (优级纯) 置于微波消解仪中, 按照适当的程序消解完全后, 冷却, 放气后取出, 用水重复洗涤消解罐并定容至10.0 ml;将新鲜的猪肝肾、淡水鱼粉碎均匀, 准确称取0.2 g于微波消解罐中, 加入0.5 ml双氧水, 4.0 ml硝酸 (优级纯) 置于微波消解仪中, 以下步骤同上。此消解液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用于铅、镉的测定。铝的测定样品处理方法同铅、镉, 采用微波消解法, 通过预实验所测样品中铝含量较高, 故处理最后消解液定容至50.0 ml,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
1.4 评价
铅、镉污染评价按照GB 2762-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铝污染评价按照GB 2760-2007《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3,4]。
2 结果
2.1 食品中铅、镉含量
在全市监测网点中采集大米、猪肝肾、食用菌、面粉、淡水鱼等样品240份进行了铅、镉的监测。检测结果显示周口市所售食品除食用菌、面粉外, 铅、镉的污染情况不太严重, 合格率均在80%以上, 面粉中铅合格率偏低, 为77.5%;食用菌中铅、镉合格率最低, 分别为65.0%、55.0%。见表1。
注:N为检测值小于检出限0.005 mg/kg;S为检测值小于检出限0.0003 mg/kg。
2.2 食品中铝含量
采集馒头、油炸食品、海蜇等244份样品进行了铝的监测。依据国家标准铝残留量 (干样品, 以A1计) ≤100 mg/kg进行评价。检测结果显示, 馒头的合格率最高, 合格率92.5%;油炸食品的合格率较低, 其原因主要在于油炸食品中油条的合格率极低, 油条中铝的合格率为0;海蜇中的铝限量尚无国家标准, 参照GB 2760-2007《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水产品中铝的限量标准≤100 mg/kg评价, 合格率为0。见表2。
3讨论
周口市2009年食品化学污染监测结果显示, 食用菌中铅、镉超标严重, 食用菌中重金属主要来源于培养基及生长的土壤, 控制好培养基及生长的土壤中重金属的水平可以有效地提高食用菌的质量, 降低重金属含量。铅污染主要来源于汽油燃烧产生的废气, 含铅涂料, 采矿、冶炼、铸造等工业生产活动等。面粉中铅污染严重, 可能与产地的土壤、水质有关。面粉加工过程中也会增加铅的污染, 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已有多家报道, 儿童铅中毒现象日益严重, 特别是生活在工业区的儿童, 饮食中铅污染是其因素之一, 要防止铅污染, 首先是加大整治环境污染力度, 控制含铅废气、废水和粉尘的排放。对于食品企业, 特别是小作坊, 应严格管理生产工艺, 减少加工过程中铅进入食品的可能。镉污染土壤, 可造成公害病痛痛病, 镉对土壤的污染, 主要通过2种形式, 一种工业废气中的镉随风向四周扩散, 经自然沉降, 蓄积于工厂周围土壤中, 另一种方式是含镉工业废水灌溉农田, 使土壤受到镉的污染。因此, 为了防止镉对环境的污染, 必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严格执行镉的环境卫生标准。
油炸食品油条及水产品海蜇中铝超标严重, 其来源主要是食品加工过程中加入的含铝添加剂, 其次是各种粮食中天然存在的铝, 加工所用铝制容器引入的铝等。有文献报道, 粮食类铝含量为12.6mg/kg;食品加工用铝制器具, 每日迁移到食品中的铝含量为4.0mg/kg[5], 可见食品中铝超标与食品添加剂明矾的加入有很大关系。铝超标可能是厂商为追求膨化、油炸食品的口感松脆、膨胀度, 过量添加膨松剂所致, 明矾作为蓬松剂加入油条中, 作为脱水剂、固化剂加入海蜇中, 已造成此类食品中铝的严重超标, 如果长期食用铝含量过高的食品, 会干扰人的思维、意识与记忆功能, 引起神经系统病变。同时铝超标还会影响骨骼的生长, 长此以往会影响孩子的身高。应引起有关部门及人们的高度重视, 其加工者也应改变传统的加工工艺, 以缓解此类现象的发生。
对不同单位采集的样品结果比较, 铅、镉的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铝的检测结果, 馒头中铝无明显差异, 采自大型餐馆的油炸食品中铝含量低于街边摊点的油炸食品中铝的含量, 可能与使用不同的食品添加剂有关, 采自餐馆的海蜇中的铝含量远低于农贸市场的海蜇中铝含量, 可能是餐馆中海蜇经过了清洗。
从近几年的检验结果看, 过去常用的食品防腐剂苯甲酸和山梨酸、甜味剂糖精钠和甜蜜素、面粉改良剂过氧化苯甲酰等超标率逐渐下降。但越来越多新的食品防腐剂被加入到各类食品中, 而相应的检测工作未能及时跟进或检验方法不健全。2009年周口市监测结果显示, 食品添加剂如明矾在油条、海蜇中滥用情况较为严重, 造成了铝的严重超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类和多种矿物质、维生素的食用菌类, 重金属则污染严重, 提示有关部门应及时开展各类食品监测, 加大食品添加剂使用的监管力度, 加强对使用单位的相关知识培训, 确保食品安全, 另外环保部门应切实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督监测。
参考文献
[1]GB/T5009.12-2003, GB/T5009.15-2003.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 (一) [S].2004.
[2]GB/T.5009.182-2003.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 (二) [S].2004.
[3]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标准处.食品卫生标准及相关法规汇编[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5.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钻井液常见污染问题及处理方法 篇7
1 常见污染类型
首先是石膏污染。在钻井的进程中, 钻井液具有较大可能受到石膏污染, 这种现象尤其体现在聚合物的钻井液。相比于其他类型钻井液, 聚合物钻井液通常具备较弱的抗污染性, 因此石膏容易与钻井液发生混合。在混合的情况下, 还可能导致酸碱值的降低, 大量絮凝的钙离子增加了钻井液的滤失量与黏度切力, 钻井液因此就会丧失部分性能。
其次是硫化氢污染。通常情况下, 地层侵入的硫化氢如果遇到高温, 那么将会与钻井液产生某种还原反应, 经过氧化后的钻井液受到了污染。硫化氢具备易溶解的特性, 水溶液表现为较弱的酸性, 因此钻井液本身的酸碱值也会相应降低。钻井液本身的成分被分解后, 胶体性能也会减弱。此外, 硫化氢溶液还容易腐蚀钻具, 导致氢原子发生缓慢扩散。如果钻具不具备最低限度的断裂应力, 就会造成突然断裂的现象。
再次是盐水与二氧化碳污染。地层中含有钠盐和钙盐, 这两类物质都是相对常见的。如果盐水渗入钻井液, 将会降低酸碱度因而损害钻井液的性能。钻井液在失去胶体性质之后, 絮凝状态就会变得很明显。此外, 常见污染类型还包含了二氧化碳污染。这是因为, 在进行钻井处理或者配浆过程中, 高温状态下的有机物将会迅速分解, 从而生成较大量的二氧化碳。钻井过程中如果侵入了二氧化碳, 那么泥岩的膨胀与水化作用就会十分显著, 钻井液因此增大了黏度切力。二氧化碳易溶解, 溶液表现为弱酸性, 因此也容易腐蚀管线或者钻具。
2 处理方法研究
钻井工作通常处在井下较恶劣的环境, 这种现状不利于保持钻井液本身的性能。钻井液一旦受到污染, 工作人员有必要对其予以适当处理。在传统处理流程中, 通常选择胶液或者稀释剂的方式来处理钻井液。然而实质上, 这种措施很难获得优良的处理实效, 同时也可能耗费过高的资金。由此可见, 对于遭受污染后的钻井液应当运用新型的处理手段和措施, 依照基本的化学原理来提升钻井液的效能。具体而言, 处理钻井液的可行措施包含了如下几个方面:
2.1 石膏污染的处理
石膏污染的典型特征就是钻井液发生絮凝, 这种现象根源在于钙离子的侵入。在进行处理时, 通常可以选择氢氧化钠来处理钻井液。如果条件允许, 还可以增加适量的碳酸钠。这是由于氢氧化钠有助于确保酸碱度的提高, 同时也抑制了絮凝结构的产生, 确保钻井液具有适中的颗粒体积。在加入碳酸钠的情况下, 钙离子将会被清除, 因此钻井液就会恢复适当的酸碱度比例。这样做有助于消除石膏对于钻井液的严重破坏, 确保钻井液具备良好的抵抗力。
2.2 硫化氢污染处理
硫化氢主要来源于氧化还原或者高温分解。因此在处理时, 选用的处理剂应当具备优良的抗温性能。同时, 在处理硫化氢污染的过程中, 还需要避免还原型与氧化型物质的混合。如果钻井液已遭受较严重的硫化氢污染, 那么首要任务就在于恢复适当的酸碱值。因此, 对于钻井液需要加入适中的处理剂, 处理剂的总量不应当过少或过多。只有增加了适当的处理剂溶液, 钻井液才能维持良好的碱性浓度, 同时防止黏度切力的提高。
2.3 其他类型污染的处理
对于盐水污染, 通常可以选择氢氧化钠的处理方式。为了迅速恢复胶体性质, 还需要在钻井液中加入护胶剂。如果二氧化碳侵入了钻井液内部, 则应当运用氧化钙的添加物来降低黏度切力, 这样做对于水化膨胀也可以进行抑制。此外, 如果钻井液具有聚合物的特征, 那么有必要对其酸碱度进行经常性的测量;在增加护胶剂的前提下, 可以确保钻井液具备更强的污染抵抗力。
3 结束语
对于钻井施工的流程而言, 钻井液通常很容易受到二氧化碳、硫化氢以及石膏物质的污染, 这些污染在根本上影响了钻井液效能的发挥, 同时也不利于节省钻井成本。若能加以适当处理, 就可以在根源上消除钻井污染, 保障钻井液的良好性能。选择适当的处理剂, 有助于减少污染并且保障钻井安全。因此, 相关人员还需要不断摸索经验, 在此基础上服务于钻井工作综合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坤, 黄平, 郑有成, 等.高密度水基钻井液CO2污染防治技术[J].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1, (02) .
常见化学污染物 篇8
1 材料和方法
1.1 样品来源及种类
抽取梅州城区的各大市场、超市及酒店具有代表性、典型性、适时性的食品 (以本地生产为主) 。食品种类包括大米、海水鱼、淡水鱼、蔬菜、皮蛋、猪肝、鲜 (干) 食用菌、茶叶、紫菜、馒头、油炸面制品、酱菜类等。
1.2 检测项目及检验方法
检测项目为铅、镉、汞、铝、亚硝酸盐等。检验方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 (GB/T 5009-2003)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 (GB/T 5009-2008) 规定的相关方法进行检测。
1.3 评价方法
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 2760-2007) 、《食品污染物限量》 (GB 2762-2005) 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样品中铅的检测结果
共检样54份。软体类 (5份) 和甲壳类 (5份) 共10份无国家标准, 余44份中合格43份, 合格率为97.73%。超标样品为1份淡水鱼 (草鱼) , 见表1。
2.2 样品中镉的检测结果
共检样54份。皮蛋 (5份) 、软体类 (5份) 、甲壳类 (5份) 、茶叶 (2份) 、紫菜 (2份) 和海带 (2份) 共21无国家标准, 余33份中合格32份, 合格率为96.97%。超标样品为1份猪肝, 见表2。
2.3 样品中汞的检测结果
共检样54份。茶叶2份无国家标准, 余52份中合格50份, 合格率为96.15%, 超标样品为2份蔬菜 (马铃薯、芹菜) , 见图3。
2.4 样品中铝的检测结果
铝项目检测共采样25份, 为馒头 (10份) 、油炸面制品 (10份) 和海蜇 (5份) 3类食品, 合格6份, 合格率为24.00%。超标样品分别为:馒头6份, 占馒头总样品数的60.00%, 最高检测结果 (516mg/kg) 为国家标准的5.16倍;油炸面制品8份, 占油炸面制品总样品数的80.00%, 最高检测结果 (2213mg/kg) 为国家标准的22.13倍;海蜇5份, 占海蜇总样品数的100%, 最高检测结果 (2135mg/kg) 为国家标准的21.35倍, 见表4。
2.5 样品中亚硝酸盐的检测结果
亚硝酸盐项目检测共采样10份, 为熟肉 (5份) 和酱菜类 (5份) 2类食品, 其中合格9份, 合格率为90.00%。超标样品为1份酱菜类 (榄皮) , 见表5。
3 讨论
馒头、油炸面制品和海蜇3类食品的铝项目合格率为24.00%, 国家标准允许限量值<100mg/kg, 此次在梅州城区 (各大超市和小店) 监测采样25份, 合格仅仅6份。最高检测结果为2213mg/kg, 结果平均值为743.86mg/kg, 为国家标准的7倍多。
监测结果显示无论是馒头、油炸面制品还是海蜇都普遍存在铝超标严重的现象。馒头、油炸面制品等食品中铝的来源主要为加工时添加含铝膨松剂, 商家在这3类食品的加工过程中存在使用泛滥、不按相关要求或规范操作的情况, 导致这3类食品中的铝远远超过国家标准限值。再者, 梅州城区相关部门对市场上生产、流通的此类食品缺乏相关监督监测。
铝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元素, 在环境中广泛存在, 被人们所熟识。过去大多数人认为铝对人体无害, 又因为其有优良的理化性质, 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如铝制炊具、容器、含铝食品添加剂、化学药剂、水处理剂等, 因此, 导致正常人的摄铝量明显增加[1]。铝在人体内不断累积, 会引起神经系统的病变, 干扰人的思维、意识和记忆功能, 严重者可能痴呆。近年来研究表明, 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透析性脑病、帕金森综合征、老年痴呆等均与铝毒性有关[2,3]。同时, 铝离子在人体内会妨碍钙、锌、铁、镁等元素的吸收, 容易引起骨质软化、骨折[4]。随着社会的发展, 广大人们群众已经把简单、方便的面制品类食品当成早餐的主食, 如果长期进食含铝超标的食品, 必将严重危害人们群众的身体健康。所以, 此次的化学污染物检测结果希望能引起社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孙家郡, 邢伟.铝作用于CAMP-蛋白激酶A途径及学习记忆的影响[J].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0, 27 (2) :177-178.
[2]Niu Q, Yang Y, Zhang Q, 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cl-geneex-pression and learning and memory impairment in chronic aluminumex-posed rats[J].Neurotox Res, 2007, 12:163-169.
[3]Molloy DW, Standish TI, Nieboer E, et al.Effects of acuter exposure toaluminum on cognition in humans[J].J Toxicol Environ Health A, 2007, 70:2011-2019.
常见化学污染物 篇9
作为化学教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具有环保意识,尽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节约自然资源,以达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应让学生意识到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应具有环保意识,用环保思维方式来处理问题,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下面,本文就如何减少中学化学实验室污染排放及对污染物的处理提出一些建议。
一、减少污染严重的实验内容
近年来教材已对一些污染严重的实验内容做出删减和修改。如铜与浓硝酸和稀硝酸的反应,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污染。该实验已由原来的学生分组实验改为教师演示实验,装置也改用有碱液吸收功能。但有的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仍把该实验作为学生分组实验进行。如果这样,建议把铜片改为长铜丝,把铜丝插入浓硝酸中,当看到有红棕色的气体产生马上提起铜丝让反应停止。再把一块早已准备好沾有浓碱液的棉花堵住试管口,吸收气体。这样可减少二氧化氮的产生量,直接排入空气中的量也有所减少。
二、推广微型化学实验
微型化学实验是80年代在西方高校兴起的一种实验方法。它具有减少污染,节约资源(其试剂用量为常规实验的1/10至1/100)。缩短实验时间(大约为常规实验40%)同时也降低了水,电能源的消耗。微型实验的开设对毒性大、药品贵、耗量大、污染严重、操作复杂的化学实验尤为必要。在中学化学实验中一些定性的实验可采用微型实验。如“卤素各单质的活动性比较实验”(属于学生分组实验)教材上是在试管中完成,而饱和氯水和溴水则存在氯气和溴蒸气的逸出污染。建议可把试管改为白色点滴板进行,一样可有明显的效果。这样氯水和溴水的用量就减少了,大大减轻氯气和溴蒸气所造成的污染。又如中学阶段离子检验的实验经常用到硝酸银溶液。硝酸银是一种价格较高的药品,更应把常规实验改为微型实验进行。这样既可减少经费的开支,又可减少过量的银离子对水体所造成的重金属的污染。
在不能推广微型化的实验中也要注意节约药品,取用药品不能超过规定用量。在这方面化学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在演示实验中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用量示范。因为中学生是很乐于模仿教师的实验行为。
三、实验后的有害物质必须要经过处理才能排放
目前大多数的中学化学实验室都没有设中和池,实验后的废液直接流入下水道。这样对水体的污染是很严重的。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要不怕麻烦,对废液中的有害物质通过物理过程和化学反应等,将有害物分解,转化生成其他无害或低毒的化合物。如中学化学实验中较多用到的是酸和碱。实验室中应设立废酸槽和废碱槽,一段时间后,将两者进行中和达到PH为6—9后再排放。对含六价铬的废液,可在废液中加入亚铁盐或亚硫酸盐等还原剂还原为三价铬后,加碱转化为低毒的氢氧化铬沉淀分离。对有机汞的废液中加入适当的氧化剂分解为无机汞,无机汞的废液调节PH为8—9,加入可溶硫化物,汞离子转化为难溶硫化汞沉淀,由于汞有剧毒,滤液用活性碳处理后再过滤排放。对与二价的铅、镉、铜等金属离子,一般加碱调节PH为8—9,转化成氢氧化物沉淀。
四、尽量回收利用可用的药品试剂
例如一些用到固体药品的实验,固体药品经常是没有完全反应,可以把这些固体加以回收再用。如初中教材中用锌粒制取氢气和用大理石制取二氧化碳的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完成后仍有锌粒和大理石没有反应,可把他们回收、清洗、晾干,待下次实验又可以重新使用。又如二氧化锰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这一实验。实验后剩余物为氯化钾和二氧化锰,只要通过溶解过滤烘干就可以回收到二氧化锰。
五、提高实验的成功率,避免重复实验,造成资源的浪费
对于学生分组实验,教师一定要强调学生实验前复习有关知识,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设计好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按正确步骤进行实验。把实验在教学中的功能从分的发挥。避免学生来到实验室不知所措,无目的地进行实验,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教师开展新的实验项目也应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才能进行,不能想当然的尝试新实验。
对一些污染较大但又不能不做的实验,尽量减少实验的次数。可将某几个实验合并在一起,使本来存在几次污染的实验变为一次污染,这样既节约了药品有减少污染。
常见化学污染物 篇10
随着现代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化肥、农药大量施用, 垃圾填埋渗漏, 油井开采和大气沉降, 工业废水不断侵袭农田, 城市工业废物和其他人工合成物质不断进入土壤, 造成了土壤环境污染。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可能会经历多种多样的生物和非生物转化, 光化学转化是非生物转化的一种重要形式。自从Zepp et al (1975) 开始这一领域的调查以来, 人们对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光化学反应可以发生在表面水、大气、表层土壤环境中, 并且常常是一些化合物在环境中的主要转变过程。最初的光化学研究都集中于水体, 而对土壤中污染物光化学转化的研究则较少。表层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光化学反应与均相和多相的水系统相比, 有很大的区别, 光转化很慢 (Mansour et al, 1997) , 这主要与土壤对光的阻碍效应有关。但是, 与在土壤中的其它迁移转化过程相比, 光化学转化则很快, 光化学转化是污染物在土壤表面去除的一种重要途径 (Schnoor, 1992) , 因此, 研究土壤表层有机物的光化学行为对认识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和转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土壤光化学行为的研究状况进行了阐述, 为土壤中难降解的有机物的光化学修复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二、有机物光化学反应的基础
有机物光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初级光化学反应和次级光化学反应。初级光化学反应包括2个步骤:
1. 反应物吸收光量子形成激发态。
A*:反应物A的激发态, hγ光量子。
2. 激发态A*可能发生以下反应:
对于反应 (2) 和 (3) 来讲, 仅是一个物理过程, 反应 (4) 和 (5) 才是化学过程, 这2个过程对于有机物光解是很重要的 (戴树桂, 2006) 。初级光化学反应符合光化学第一定律 (GrotthusDraper) 和第二定律 (Stark-Einstein) , 光化学第一定律是指只有被分子吸收的光才能引起分子的光化学反应。对于光解反应来说, 要想使光解反应发生, 根据第一定律, 首先分子必须吸收了某一波长的光, 其次光子的能量必须大于分子的某些化学键键能, 才有可能发生光解。光化学第二定律是:在初级反应中, 1个反应分子只吸收1个光子而被活化。但该定律对激光照射下的光反应不适用。次级光化学反应是指初级反应过程中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进一步反应。 (郑立庆等, 2006)
三、有机物主要的光化学反应类型
有机物在土壤中的光化学反应类型可以分为直接光解、敏化光解和光氧化反应。直接光解是指有机物分子直接吸收太阳能而进行的分解反应。大部分有机物在土壤中都能发生直接光解, 根据反应过程有机物的直接光解又可以分为光解, 分子内重排, 光异构化, 光二聚合以及氢的提取5种反应类型。敏化光解是指土壤中的腐殖质可能将它的过剩能量转移给有机物分子, 导致有机物分子发生反应。在自然土壤环境中, 由于阳光的照射, 土壤中存在一定量的单重态氧 (1O2) , 烷基过氧自由基 (RO2·) , 烷基自由基 (R·) 和羟基自由基 (HO·) , 这些自由基具有很强的氧化性, 可以和土壤中的有机物发生氧化反应, 这就是所谓的光氧化反应。直接光解和敏化光解都是直接利用光能发生的反应, 因此又叫初级光化学反应/过程 (Primary photochemical reaction/Process) ;光氧化是由初级光化学过程的产物发生的反应, 因此又叫次级光化学反应/过程 (Secondary photochemical reaction/Process) 。
四、研究方法
关于土壤中污染物的光化学行为的研究报道很少。土壤的组成复杂, 污染物在土壤中进行各种各样的迁移和转化过程。这些给人们研究土壤中污染物的光化学行为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试验条件的控制是研究中较难解决的问题。太阳光虽然是光解研究最好的光源, 但在大多数地区气象条件不允许得到可重复的光解条件。人工光源可以克服这一缺点, 常用的人工光源包括氙灯、紫外灯、汞灯等, 以氙灯最接近太阳光的光谱分布。供试土壤的灭菌是研究有机物光解的一个重要问题, 它要求在不剧烈改变土壤理化性质的基础上彻底灭菌, 较好的灭菌方法是高压蒸汽连续灭菌或叠氮化钠化学灭菌 (Whetzel and Creeger, 1985) 。
目前, 人们在考察土壤中污染物的光降解行为时主要采用三种研究方法。
1. 悬浮态的土壤或者土壤组分的影响
研究主要是把土壤或者土壤中的组分例如:有机质、金属氧化物、粘土矿物等与一定体积的水配比, 形成悬浮态, 然后放在阱式反应器使用汞灯或者氛灯进行光降解研究 (Hustert et al, 1999;Tao et al, 1999;Mathew and Shaharnat, 1996) 。
2. 表层土壤直接光降解实验
关于表层土壤中有机物光解的研究报道很少 (Hebert and Miller, 1990;Zafiriou, 1984) 。研究主要采用两种实验方法。一种是先把目标物溶解在有机溶剂中, 然后采用摇床、超声波振荡等方法使之和土壤混匀, 风干, 得到土壤样品。再把一定量的土壤样品平铺在皮氏培养皿, 得到一定厚度的土壤样品, 放在光下照射。另一种方法是把土壤与去离子水混匀, 得到土壤悬浊液移入一定量的悬浊液到皮氏培养皿, 自然风干形成一定厚度的土壤层, 然后把目标物的有机溶剂均匀喷洒在土壤表层, 最后放在光下照射, 进行光化学反应。
五、影响污染物光化学行为的因素
1. 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影响有机物的光解, 这可能因为土壤团粒、微团粒结构影响光子在土壤中的穿透能力和有机物分子在土壤中的扩散移动性。William et al (1992) 研究了咪唑啉酮除草剂在土壤中的光解, 指出除草剂在质地较粗的土壤容易光解。Romero et al (1998) 的研究显示, 除草剂2-甲-4-氯丙酸和2, 4-D丙酸在质地粗、粒径大的土壤中光解速率快, 并且解释其原因为农药在高孔隙度土壤中有快的迁移速率且光线能穿透更深的土层。岳永德等 (1993) 研究表明在砂质和粘质土壤中农药在0.5~1.0毫米粒径范围的土壤中光解速率最快, 在0.1~0.25毫米粒径范围土壤中的光解速率最慢。许多研究对不同土壤质地对光解的影响作了研究, 有人研究了3种农药在不同质地土壤中的光解:几乎在所有实验条件下, 3种农药都是在砂质土壤中光解最快, 在粘质壤中光解最慢.土壤的粘粒含量与3种农药光解速率显著相关, 即粘粒含量越低, 光解越快, 3种农药表现了一致的趋势 (岳永德等, 1995) 。Liu et al (2002) 的研究表明, 五氯苯酚的光解在粘土中比在砂壤土中慢, 这主要由于粘土的光消弱能力比砂壤土更明显。
2. 土壤有机组分
在土壤环境中, 广泛存在着腐殖质。腐殖质在接受光照后, 既可以形成激发态直接把能量传给其他有机物, 使其发生敏化光解反应, 也可自身裂变转移电子, 生成高反应活性的物质如HO·、O2·-、1O2等, 这些活性组分可以和进入土壤环境的许多有机物发生光氧化反应。腐殖质对土壤中有机物光解影响比较复杂, 很多研究表明, 在大多数情况下, 腐殖质的存在会对土壤中有机物的光解起到促进作用 (Fan et al2005;Zhang et al, 2008;Dong et al, 2010) , 但对于某些有机物来说, 腐殖质对它们的光解表现为阻碍作用。如腐殖酸的存在会降低土壤中六六六的光降解速率 (Fu et al, 2005) 腐殖酸与六六六对光的竞争性吸收可能是导致其降解速率下降的原因。Hantala (1978) 认为农药在土壤表面光降解速率比在其他表面慢得多的原因是土壤腐殖质可猝灭光活化的农药分子。Larson和Weber (1994) 和Si et al (2004) 研究表明了腐殖质对苄嘧磺隆的吸附作用导致了光解速率的下降。
3. 土壤无机组分
在土壤中, 除了许多有机组分会对有机物的光解产生影响外, 一些无机组分也会对有机物的光降解产生影响。研究发现, 当NO3-和NO2-受到光照后, 就会发生反应生成HO·。Graening et al (2002) 发现在土壤中加入NaNO3后, 氨基耐克螺 (Aminoniclosamide) 的光解速率会显著加快。刘国芳等 (2006) 利用硅胶模拟土壤光降解噻虫嗪, 发现了添加NO3-能够加快噻虫嗪的降解。Fe3+和Fe2+在受到光照后, 也会产生HO·等活性组分 (邓南圣和吴峰, 2003) , 这对于有机物的光解也会产生促进作用, 岳永德等 (2002) 以500W氙灯为光源研究了Fe3+对毒死蜱 (Chlorpyrifos) 在2种不同土壤光解的影响, 结果表明Fe3+对其光解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半导体金属氧化物和土壤粘土矿物质是土壤中大量存在的物质, 研究发现半导体金属氧化物的存在会对土壤表面有机物的光降解产生促进作用 (赵志强等, 2002;Zhao et al., 2004;Quan e al., 2005;Wang et al, 2006) ;高岭石和蒙脱石可以诱导甲基立枯磷 (Tolclophosmethyl) 的光解 (Katagi, 1990) 。
4. 土壤氧气
土壤是有固、液、气物质组成的疏松多孔体。土壤中无机组分和有机组分促进土壤中有机物的光降解主要是由于转移能量和电子给氧气形成了O2·-、1O2的活性氧基团。土壤中的氧气也是限制土壤中有机物光解的重要因素。岳永德 (1989) 报道了氧是1, 2-亚乙基硫脲土壤光解的制约因素, 发现在通氧条件下, 土壤表面以下3~5毫米的土层也有显著的光氧化产物生成。证实了增加土壤中氧气的浓度, 能够加速土壤中有机物的降解。
5. 光照深度
由于土壤对光的屏蔽作用, 光化学行为只能发生在一定的深度。而更深的有机物主要通过扩散迁移到表层土壤进而发生光降解。Balmer et al (2000) 介绍了一种简易而又实用的实验方法, 并月用数学模型给予理论上的分析和解释, 实验中考虑到了温度和湿度的影响。Hebert和Miller (1990) 考察土壤深度对乙拌磷的直接和间接光降解影响发现, 直接光解主要发生在0.2~0.4毫米的表层土壤, 而间接光解的深度有所增加。Dougherty et al (1991) 通过模拟实验, 推算出TCDD在土壤中的平均降解速率为3.3 ng TCDD/h·cm2, 并且TCDD只能发生在土壤表面0.06~0.13毫米深度范围内光解。Miller (1989) 调查了TCDD在表层土壤和有机溶剂中光降解行为。研究表明, 同在有机溶剂中相比, TCDD在土壤中的光降解很慢, 这主要是由于土壤对光的屏蔽作用。同时还考察了土壤深度光降解的影响, 用太阳光辐射土壤16天后, PCDD, 的降解率为25%~30%, 降解深度为0.1~0.5毫米。张志军等 (1996) 对干燥土壤表面上的2, 3-DCDD, 2, 3, 7, 8-TCDD, 1, 2, 3, 7, 8-PeCDD和QCDD的光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 发现有机物在紫外灯照射下, 降解很快, 反应在2小时内基本完成, 降解深度为0.027毫米。
6. 土壤水分
对于土壤中农药的光解来说, 水分含量是影响其光降解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 土壤中含有一定的水分有利于农药的光解。由于土壤中存在大量的有机及无机光敏物质, 当潮湿的表层土壤受到光照时, 就会形成大量的自由基、过氧化物和单重态氧, 这些物质能够加速农药的降解 (Langford and Carey, 1975;Alif and Boule, 1991;Kotzias et al, 1987;Frank et al, 2002;Grabing et al, 2003) , 另外, 土壤中水分的增加能够增加土壤中农药的移动性, 也有利于农药的光解。Frank et al (2002) 研究表明, 耐克螺 (Niclosamide) 在干燥土壤中的半衰期是潮湿土壤的2~5倍;同样, 磺草灵 (Asulam) 、绿草定 (Triclopyr) 、三氟羧草醚 (Acifluorfen) 和阿特拉津 (Atrazine) 在潮湿土壤中的光解速率要比干燥土壤快得多 (Grabing et al, 2003) 。但也有研究发现, 有些农药在土壤中的光解与土壤含水量几乎没有关系, 如对硫磷 (Parathion) 的光解速率就与土壤湿度几乎无关 (Hautala, 1978) 。
六、研究展望
土壤表面的光化学行为是各种有机污染物的一个重要降解途径, 包括农用有机物和由于污泥施用和大气沉降进入土壤的有机物。有机物在土壤中的光化学行为受到光照强度、土壤的组成和理化性质、有机物的性质及其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另外在土壤的光解过程中, 由于土壤的异质性和土壤特性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使得光解过程很难研究, 同溶液的光解相比, 光更容易被固体分子消减, 有机分子的吸附和解吸是通过与土壤组分 (起吸附作用的黏土矿物和增溶作用的腐殖质) 的相互作用而调节的。因此, 系统地研究有机物在土壤中的光化学行为是非常必要和十分迫切的。———————————
摘要:污染土壤的修复一直是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有机物光化学行为是一种重要的非生物转化途径, 研究土壤表层有机物的光化学行为对认识污染物土壤环境行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土壤中光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阐述了土壤质地、土壤的有机组分、无机组分、土壤氧气、光照深度和土壤水分因素对有机物在土壤中光解的影响, 最后对于未来有关土壤中有机物光化学行为研究作出了展望。
【常见化学污染物】推荐阅读:
常见化学规律小结11-09
化学物质常见颜色总结06-18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俗称08-09
初中化学常见气体实验12-27
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10-07
高中化学常见干燥剂06-18
提升九 常见的化学反应01-16
初三化学教案--常见的酸和碱10-18
有机化学合成常见缩写A—Z09-23
初中化学复习方程式及其常见物质的颜色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