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食品(精选11篇)
常见食品 篇1
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十分关注的话题之一, 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和质量, 必须要不断加强我国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只有保证食品检验检测技术的科学性、可靠性, 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国食品安全, 进而实现我国食品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主要讲述了食品检验技术和提高食品检验检测质量的主要措施。
在进行食品检测的时候, 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进行检测, 其主要就是检测食品质量是否合格。无论是市场监管还是产品贸易, 食品检测技术都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仅能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还能提高我国食品生产水平。随着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逐渐暴露出诸多食品安全事故, 食品安全问题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常见的食品检验技术
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基础条件就是液相色谱, 利用高压下的液体作为流动相的色谱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高效液相色谱在气相色谱和经典色谱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经典液相色谱主要包括柱层析及纸层析等。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着两者的优点, 比如:分析速度快、分离效能高及自动化等优点, 因此, 业内又称之为现代液相色谱法。传统的固定相往往会大于100 um的吸附剂, 比如硅胶和氧化铝等物质, 其具有诸多缺点, 比如固定相粒度比较大, 进而导致传质扩散慢、柱效低, 造成分离能力差, 只能进行简单混合物的分离。高效液相所选用的固定相粒度比较低, 所以具有传质快、柱效高等优点。
超临界萃取技术
超临界萃取技术是一个非常环保的技术, 其最初的功能就是在咖啡中排除咖啡因。该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 在多年来的实践基础上, 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其所具有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很少使用有机溶剂;其二, 可以改变流体的温度和压力, 并且使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萃取的时间会降低, 样品回收率增加, 进而可以降低萃取的成本。另外, 还可以在低温下进行操作, 并且可以使用非氧化型介质, 更加适合热敏性和易氧化物质, 所以对食品检验技术来讲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大部分的食品与天然产物的萃取有关系, 超临界萃取技术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 所选用的萃取流体一般为非极性.为了能拓展萃取技术的应用范围, 应降低目标组的分极性, 使其能更充分溶解。超临界萃取技术将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与光谱技术一致。
检验方法
检验方法的国家标准大部分都是推荐性标准, 当发现国家标准检验方法并不适用时, 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标准, 比如:在进行产品密度测定时就存在一定的问题, 有些标准只提供相对密度计法, 不可能使用相对密度计测定完密度之后还对其进行换算。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应该选择更为先进、科学的检验方法, 或者比较简单、便捷的检验方法。当前比较常见的水分快速测定仪在进行产品水分测定时, 就具有便捷、简单等优点。在与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核实之后, 才能使用。另外, 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 我国食品必然会面临着国际贸易, 为了能更好地适应国际贸易的需求, 应该对食品检测进行一定的调整, 进行合理的分工、选用先进的技术以及匹配合理的人员等, 从根本上提高国家食品检验检测体系。
提高食品检测检验体系的措施
建立完善的食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
随着时代不断的变化, 必须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时代背景, 不断完善和创新现有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 并且利用网络技术不断加强其网络建设, 从完善整个检验检测体系机构配置。政府部门要逐渐建立起开放竞争的规范检验检测市场。同时, 还应消除行业之间的壁垒, 进而可以有效带动民间资本的投入, 建立一个合理、科学的竞争机制。
制定统一的食品检测标准
目前, 在我国不管是什么地方、什么行业还是不同的管理层次中, 都存在着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 食品检验行业也是如此, 就是在标准方面没有得到统一。所以, 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科学, 合理制定统一的检测方法, 进而能有效提高食品检测检验的准确性。另外, 还应该建立动态化的评价机制, 不断完善企业自身食品检验检测体系, 从根本上提高食品的安全和行业的信誉, 还应结合先进的网络技术, 将激励惩罚机制和相应的责任制度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根本上保证食品检测检验的准确性。
提升食品检测技术
为了能提高我国食品检测技术, 应该积极向国外发达国家学习, 并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严格地紧跟国际上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标准的步伐。只有在标准上加以提高, 才能不断提高我国食品检测检验技术, 进而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地完善和创新食品检验检测技术, 但不能一味地追求高科技, 必须要考虑其综合方面, 探索最先进、最适合的食品检验检测方法和技术。另外,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中心必须制定科学、先进的规定和标准, 使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将更加先进、精确的仪器设备投入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中。
我国社会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问题, 不管为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还是为了国际贸易出口, 必须要借鉴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不断完善和创新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 并且结合新技术在食品检验检测中的应用, 不断改进和完善我国相关规定和标准, 将其加以落实, 真正的、广泛地应用到食品检测检验工作中, 保证食品检测过程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常见食品 篇2
常见的垃圾食品及其危害分析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不仅有极尽奢华、极具品位的“满汉全席”,还有川、粤、鲁、京等各具风味的八大传统菜系。而且随着西方饮食文化的不断渗透,人们的饮食变得日益多元化,方便、快捷的食品不知不觉间已充斥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直至“垃圾”食品一词的出现,才使我们蓦然发现,填进腹中的“美味”,竟有许多是后患无穷的“垃圾”食品。对于垃圾食品,我们应该要清晰地意识到它们的危害性,与之拉开距离。下面简单地分析一下被称为“十大国际垃圾食品”的危害性。
1,油炸食品。以美式快餐为代表的油炸食品,充斥着全世界范围内的快餐行业,不管男女老少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这一“垃圾”的侵袭,即使专家不断地呼吁,即使国人极力地排斥,都不能动摇它们的地位。此类食品热量高,含有较高的油脂和氧化物质,经常进食易导致肥胖,是导致高脂血症和冠心病的最危险食品。在油炸过程中,往往产生大量的致癌物质。已经有研讨表明,常吃油炸食品的人,其部分癌症的发病率远远高于不吃或极少进食油炸食品的人群。
2、罐头类食品。不论是水果类罐头,还是肉类罐头,其中的养分素都遭到大量的破坏,特别是各类维生素几乎被破坏殆尽。另外,罐头制品中的蛋白质经常涌现变性,使其消化吸收率大为下降,养分价值大幅度“缩水”。还有,很多水果类罐头含有较高的糖分,并以液体为载体被摄进人体,使糖分的吸收率因之大为增高,在进食后短时间内导致血糖大幅攀升。同时,由于能量较高,也有导致肥胖之嫌。
3、腌制类食品。泡菜和咸菜是中国、日本、朝鲜的传统食品,腊肉也是很多国家的特色风味。腌制食品在腌制过程中,需要大量放盐,这会导致此类食品钠盐含量超标,造成经常进食腌制食品者肾脏的累赘加重,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增高。还有,食品在腌制过程中可发生大量的致癌物质亚硝胺,导致鼻咽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增高。此外,由于高浓度的盐分可严重损害胃肠道粘膜,故常进食腌制食品者,胃肠炎症和溃疡的发病率较高。
4、加工的肉类食品(火腿肠等)。肉松和香肠已经是每个家庭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了。这类食品含有一定量的亚硝酸盐,故可能有导致癌症的潜伏风险。此外,由于添加防腐剂、增色剂和保色剂等,造成人体肝脏累赘加重。火腿等制品大多为高钠食品,大量进食可导致盐分摄进过高,造成血压波动及肾功效损害。美国一项研究证实,吃太多香肠及其它加工过的肉类食品,会增加患胰腺癌的风险。
5、肥肉和动物内脏类食品。此类食品固然含有一定量的优质蛋白、维生素和矿物质,但肥肉和动物内脏类食品所含有的大量饱和脂肪和胆固醇,已经被判断为导致心脏病最主要的两类膳食因素。长期
大量进食动物内脏类食品可大幅度地增高患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如结肠癌、乳腺癌)的风险。
6、奶油制品。常吃奶油类制品可导致体重增长,甚至涌现血糖和血脂升高。饭前食用奶油蛋糕等,还会使食欲下降。高脂肪和高糖成分经常影响胃肠排空,甚至导致胃食管反流。很多人在空腹进食奶油制品后涌现反酸、烧心等症状。
7、方便类食品(方便面和膨化食品)。此类食品属于高盐、高脂、低维生素、低矿物质类食品。一方面,因盐分含量高增长了肾负荷,会升高血压;另一方面,含有一定的人造脂肪(反式脂肪酸),对心血管有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加之含有防腐剂和香精,可能对肝脏等有潜伏的不利影响。
8、烧烤类食品。含有强致癌物质三苯四丙吡。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告称,烧烤食品有强“毒性”。
9、冷冻甜品类食品。这类食品包含冰淇淋、冰棒和雪糕等。这类食品有三大问题:因含有较高的奶油,极易导致肥胖;因高糖,会使食欲下降;还可能由于温度低而刺激胃肠道。
10、果脯、话梅和蜜饯类食品。这类物质含有亚硝酸盐,在人体内可结合胺形成潜伏的致癌物质亚硝酸胺;含有香精等添加剂可能损害肝脏等脏器;含有较高盐分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和肾脏累赘加重。常食用垃圾食品易患抑郁症
英国最新研究发现,垃圾食品不仅会导致肥胖等身体疾病,还会诱发精神疾病,让人更易抑郁。这一研究结果登载于《英国精神病学杂志》。平时多食用高脂肪、加工类和甜品的人比果蔬、鱼类产品爱好者患抑郁症的几率高58%。研究人员让3486名55周岁左右的英国公务人员填写一份饮食习惯的调查问卷。5年后,再让这些人填写抑郁自测问卷。分析显示,食用垃圾食品多的人5年后患抑郁的比例明显高得多。
常食垃圾食品易引发暴力倾向
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发现,长期吃垃圾食品可能会增加暴力行为。研究显示,吃垃圾食品的人更愿意用暴力行为解决问题,脾气也更坏。科学家解释说,当大脑极度缺乏重要营养成分,尤其是缺乏大脑神经元的重要组成成分欧咪伽-3脂肪酸时,大脑会失去灵活性,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受损,暴力倾向增加。而垃圾食品营养成分单一,长期食用会造成营养缺失。
不利于身体健康的常见食品 篇3
一、饼干
饼干几乎是人人常吃的零食,易于保存,口味甜酥,脆美。有的饼干含油脂过高,含糖量过高,热量过高。所含脂肪种类不清,经高温烘焙油脂变成复合脂肪酸,等同饱和脂肪酸,而淀粉经高温烘焙也会产生致癌物质丙烯酰胺,高温也会破坏维生素C。饼干在制作时常添加香精和色素等对肝脏有害的物质。
二、话梅蜜饯类食品(果脯)
含有潜在的致癌物质亚硝酸胺和香精等添加剂,会损害肝脏等脏器。果脯和蜜饯是高热量、高糖分、低维生素的食品,其中糖的代谢分解需要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参与,如果大量食用,会增加身体对其他营养素的需求,更容易产生B族维生素和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
三、烧烤类食品
肉类食品在烧烤、烟熏和腌制过程中会产生一种致癌物质——苯丙芘。苯丙芘也正是香烟里的一种有害成分,在烧烤肉类食品时,这种物质会附着在烤肉表面,随同烤肉一同食入体内。肉类在烤炉上烧烤时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可是随着香味的散发,破坏了维生素、蛋白质与氨基酸,严重影响了人体的摄入。烧烤导致蛋白质炭化变性,加重肾脏、肝脏负担。烧烤食品外焦里嫩,有的肉里面还没有熟透,甚至还是生肉,若尚未烤熟的生肉是不合格的肉,食者可能会感染上寄生虫,容易患脑囊虫等疾病。
四、膨化食品
所含营养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都是高脂肪、高糖、高盐、高热量食品,并加入了多量的味精。大量食用易造成饱腹感,影响正常进餐,从而影响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因含大量脂肪,易引起肥胖。高盐,高味精的食物,对儿童的健康不利,对成年人易导致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按规定,膨化食品包装内应充入清洁无毒的氮气,以保证食品的安全,不变色、不变味,可不少厂家以压缩空气代替。因无铅膨化食品成本比较高,厂家多追求最大利益,所制膨化食品中铅含量超标。铅的过量蓄积可引起神经系统的病变,影响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严重者可导致痴呆,抑制骨的生成,骨质中钙的流失导致发生骨软化。
五、方便面类
方便面食品中,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味精、食盐及其他的调味品,而对人类必须的营养物质含量很少,多吃会造成机体的营养缺乏、易造成大便干结、皮肤干燥等。方便食品中一般都添加了抗氧化剂,而只能作为应急式的食品,不能作为经常的食品。
六、碳酸饮料
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中常见问题 篇4
资质认定审查过程中一般要遵循4个评审依据——国际标准CNAS-CL01中的认可准则—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等同ISO/IECI7025:2005) ;在今年8月1号已发布最新版、将在2016年1月1号实施的《检验检测机构认定评审准则》;《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食品检验工作规范》。根据以上标准, 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质量部主任饶红凭借多年的实验室资质认定实地经验, 向我们介绍了外审过程中一些常见的问题。
检验人员技术水平低
检验人员是检验活动中最活跃的要素, 因此必然要考虑其能力以及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旧版《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中强调:检验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应该熟悉《食品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食品安全标准、检验方法原理, 掌握检验操作技能、标准操作程序、质量控制要求、实验室安全与防护知识、计量和数据处理知识等。其中, 检验人员应重点掌握实验室安全与防护知识、检验方法原理、质量控制要求, 以这3点为基础, 总结出的如下问题:
1.未做好实验室安全与防护:目前很多实验室的检验人员, 只进行了书面培训, 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却缺少实际操练。例如, 当操作台上酒精灯打翻时, 很多检验人员不知正确的处理方式;安全设施无定期维护核查, 如洗眼器、紧急喷淋、生物安全柜等;个人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 如做有毒气体产生的实验不戴防毒面具, 不戴橡胶手套直接用手接触化学试剂等。若发生实验事故, 对检验人员造成的伤害将无法预测。
2.未掌握检测方法原理:食品检验机构在对检验人员进行培训时, 只培训检验方法标准操作步骤, 不培训原理, 致使在微生物致病菌检测中, 检验人员只知道生化反应应所该产生的现象, 并不知道产生此现象的原理;在理化检测中, 很多检验人员只知道前提取操作步骤, 不知道添加试剂的原因, 也无法处理提取过程发生的异常实验现象。
3.质量控制要求未达标:普通检验人员并不懂检测过程的质量控制, 以及实验中的试剂空白、样品基质空白、加标回收等作用, 判定原则不清楚、无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微生物检测中不按照标准要求进行阴性、阳性对照进行检测。
4.培训效果评价方式单一:检验机构在对检验人员进行考核时, 只采取书面考核和口头提问等方式, 很少使用操作考核、人员监督等行之有效的能力考核方式。操作考核即让检测人员进行实地操作, 考察其真实的检测能力, 是效果显著的评价方式。人员监督即质量监督员进行监督, 质量监督员由实验室最高管理者授权或任命, 由熟悉检测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担任。监督人员数量足够且能保证每个检验人员都能被监督, 该类人员的知识范畴应覆盖检测过程中的所有专业领域, 如微生物领域中的微生物经典培养法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理化领域中的常规理化、元素、农残、兽药、添加剂等。人员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在培人员、新上岗人员、转岗人员、质量控制实验出现不满意结果人员、发生客户投诉人员以及操作新标准或发生标准技术性变更的检测岗位人员。为实施充分的人员监督, 可采取制定计划并按照计划实施的方式进行。
环境设施不满足要求
在大型综合机构的食品检验室中, 设备配置不满足要求:设备没有专用于食品分析, 与其他检测设备 (玩具、机电) 混用;常量分析与痕量分析设备混用;微生物检测中培养箱配备不正确 (缺少恒温水浴培养箱) ;局部环境不满足要求;天平室只有温控设施, 但无湿度控制措施;标物配制区域未隔离, 无温控条件;微生物检测区域, 培养基配置与洗刷灭菌区域混用;理化高温区域与前处理区域未隔离;无机前处理与有机前处理区域混淆等。
检测方法验证及方法确认概念混淆
检测方法验证是指实验室首次使用一个标准方法和方法变更时, 需提供证据证明该方法能正确使用。此过程由实验室技术负责人组织策划, 该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理论知识, 并能做好检测方法培训与考核记录, 其应充分考虑以下几点要素:1.新方法需要的设备种类、数量、精度、测量溯源性是否满足要求;2.新方法需要的设施与环境条件是否达标, 影响检测结果的环境条件是否文件化, 并有相应验证记录;3.所需要的检测材料、标准物质、试剂、耗材等是否获得并满足要求, 浓度规格能否满足标准规定要求;4.检测方法是否需编制作业指导书;5.是否编制检验记录表格。
对于食品微生物检测, 在进行方法验证时, 应尽可能采用自然污染或人为添加目标微生物的样品进行实验;对于食品理化检测, 应以标准给出的方法性能指标为依据, 用实验数据说明新方法满足了标准规定的检出限、回收率、精密度、校正曲线线性、测量不确定度等要求。不论微生物还是理化检测, 最后的步骤都应以实际样品出具典型报告, 证明检测经历, 参加能力验证或实验室间比对证明能够正确使用新标准。
食品安全常见问题探讨(20问) 篇5
1、所有食品企业的问题都是食品安全问题吗?
答:有时候不是。食品安全一般不讨论与“健康危害”无关的事。世界卫生组织将食品安全界定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 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担保”,它的核心是“健康”,它和产品的质量或营养是有一定区别的,虽说质量不好或营养不好的食品也可能造成健康问题,但营养不好的食 品也可能没健康问题,这之间不能划等号;它也不讨论商家的经营方式和诚信问题,比如去年的味千拉面,它是个好话题,但其产品本身没有健康危害,属于诚信问 题。
2、食品安全是能做到零风险的吗?
答:不可能,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我们做任何一件事,甚至是坐在家里什么也不做,都可能面临风险,何况是“吃”。人类的食物无时不在面对着复杂 的客观环境(空气、土壤、微生物等等),有已知的,还有未知的,即使是属于主观能动方面,也有偶发事件、人力不可及的范围及操作成本问题。零风险只是个美 好的愿望,无论你是自己种植还是大规模种植,无论是初级农产品还是深加工,无论谁来生产谁来监管,都没有零风险。
所以食品生产不是要承诺零风险,而是要将风险降得越低越好,降到风险可控的范围。对于食品安全“事件”要进行具体分析,因为具体情况很复杂,有 些是人为的、主观恶意的,但也有其它原因——这个道理我想大家都会认同,但在实际中,大家往往就没这么冷静了,只要一有报道哪个企业的产品出了问题,经常 是事件还没查明,大家就开始表态,开始批判,开始给企业定性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潜意识里还是认为企业是完全不应该发生任何事件的。
3、不合格的食品就是有危害的食品吧?
答:不一定。一个产品被判为不合格原因很多,标签问题、超过保质期、产品质量不符合国家标准等等。超过保质期的食品有可能只是风味不佳了,未必 就有害;至于产品质量不符合国家标准,因为标准的制定一般都会留 “安全余地”,所以只能说不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会有引发健康问题的“风险”,但并不绝对致病。举个例子,去年闹得很凶的含菌水饺,它是不符合当时的国标,属于不合格食品,但考虑到当时国标规定得太严,而且水饺煮着吃就可以杀灭那些病菌,所以这样的“不合格产品”基本是没事的。
4、含有危害物质的食品就是“毒食品”吗?
答:不一定。科学松鼠会的作者们常说“离开剂量谈危害就是耍流氓”,就是说,是否产生危害要看该种物质的剂量。所谓的致病物质(包括“致癌物 质”)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不是说一种食物中含有某种物质就有一定致病,致病还要考虑其剂量、致病条件,这是最基本的常识。你可能会说,也许一两次不会 致病,但长期食用谁能保证不致病呢?——确实是这样,所以我们要制定标准,标准的制定一般都会考虑“长期食用”的问题(包括照顾到特殊人群如老人小孩),所以不超过标准规定的限量值一般是不用担忧的,也不用盖上毒食品的帽子。
5、超过标准限量的产品一定是有危害的对吗?
答:大部分时候是这样,但不能将其绝对化。这需要对标准的制定有一些基本了解。标准制定的初衷当然是为了对食品中的危害进行合理、有效控制,对 健康进行保障,但这种控制,当它表现成文本以后,它唯一能够被所有人接受的就是:它是执法依据。国标的地位和法律是等同的,所以违反国标的产品肯定是不合 格产品,企业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包括可能召回、对消费者赔偿、接受监管部门的处罚。
再看我开头说的,既然是“对食品中的危害进行合理、有效控制”,那么标准的制定就涉及到危害性的评估,包括对“合理、有效”是怎么理解的。目前 来说,科学界对很多物质的危害性也许有大体上的共识,但绝不是所有的组织、国家和区域对所有物质在量值上都有完全步调一致的判断——也就是说,人类对健康 的判断本身就有差异性;对“合理、有效”的理解就更为宽泛、复杂了,它可能需要考虑国情、居民饮食习惯、行业企业发展状况、生产实际、监管可行性等因素。举个例子,粮食霉变会产生黄曲霉毒素,而黄曲霉毒素是强致癌物,那么理想中是把黄曲霉毒素的标准定得越严越好,最好不要检出——但是,标准提高一点可能就 意味着几千万斤粮食废弃,对于一个粮食短缺的国家,是选择饿死人还是选择提高十几万分之一的致癌机率?答案不言而喻。所以说,标准值是各种要素的平衡,虽 然健康是其中占比最大的一块,但不是唯一(好比两人结婚,两情相悦肯定是最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基于这些观点,对标准的态度应该这样:
①产品超标,肯定是更趋于有健康危害的,但对于具体事件仍要具体分析。如前所述,标准一般是留了“安全余地”的,所以有些情况即使超标了也不会 有即刻的健康危害(除了安全余地,还有很多因素支持这一点),但有些情况则必须极为严苛,比如婴幼儿食品中的重金属绝不允许检出。
②对于国标国内标准的差异,只要不是相差很大,一般也不用特别大惊小怪,因为有时候这些差异跟健康关系不大,而是考虑到其它因素。比如茶叶,欧 盟制定严苛的农残标准,其中有一点就是制造贸易壁垒——如果中国也执行这么严格的标准,大部分茶企根本就不用生产,连检测都做不起。
③ 受限于科研或其它原因,标准中也可能出现不合理的规定。换个思维,我们国家的法律中有没有不合理的(甚至是大家说的“恶法”)?标准虽然是偏理性的东西,但还是会出现这种情况。
④正因为有各种环境、要素、认识的变化,所以标准处于不断的制修订过程中,这也反证了各项标准值和健康危害并是绝对框死了的关系。(也反证了另一种极端情况,就是合乎标准的也可能还是有危害的。)
那么,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当看到各种所谓的超标报道时,真不用急着恐慌,先看看具体危害的分析吧!
6、可能致癌物会不会致癌?长期食用可能致癌?
答:可能致癌物就是“可能”致癌物。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致癌物质分类标准,1类是致癌,2A类可能致癌(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充分的致癌性证据,对人体虽有理论上的致癌性,实验性证据有限),2B类可能致癌(对人体致癌性的证据有限,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的致癌性证据尚不够充分„„)。显然,可能致癌 与致癌是有区别的,但不知为什么,前次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在香港的原报道中还是“可能致癌”,到了某些媒体和网络上,就变成了“致癌物质”;苏丹红也是可 能致癌,现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都是“致癌物质”吧?如果 “可能致癌物质”能简称为“致癌物质”,那干脆就不用分级了。摘个微博:国际癌症研究所对800多种化合物进行了分析,绝大多数都或大或小有致癌的可能 性,若不分剂量地把含有这些化合物的食品都排除掉,你还能吃到什么?您不喝咖啡、不喝葡萄酒白兰地和清酒、不吃泡菜,甚至不晒太阳?
不管是致癌或者可能致癌,都一样跟剂量有关,因为得出这个致癌或者可能致癌的结论,本来就是根据一定条件下的一定剂量试验出来的。比如大家都听 说过的“手机可能致癌”(属于2B级),其中一项研究对象即是平均使用手机10年以上、且每天通话超过30分钟的人群。吸烟增加患癌的风险,那也得是吸了 很长一段时间啊,对于食品同样如此。
媒体报道中,最常见的就是“长期食用可能致癌”,这句跟“长期在路上走可能被车撞”有点类似。这样的句式它有可能指的是“每天大剂量的吃上几十 年会有十万分之一患上某种癌症的可能”,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查证一下靠谱的资料,然后看看自己到底值不值得冒险吃一点这个东西。
7、还有什么是能吃的?
答:现实中大家都吃得挺欢的。我这么理解大家的担忧:似乎每个食品行业、每种食品都出过问题,于是给我们造成一种感觉,吃任何食品都可能中招。但如果纯粹从“担忧”这点来说,任何食品不管媒体有没有报道都存在风险(事实上媒体报道的比例一定是很少的,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因此如果我们想吃得安全 的话,除了寄望于食品安全总体状况的改善,更需要提高自身的甄别能力,不要买三无产品,尽量选用至少中等价位的食品等等。
8、是不是以前的食品就更安全?
答:这个问题跟问“是不是以前的交通更安全”有异曲同工之处。现代食品更丰富了、流通更广泛了,在这个庞大的基数上,无论以什么概率来算,食品 安全事件都是“剧增”了,再加上我们的食品安全意识提高、媒体曝光增多,能看见的食品安全事件当然是更多了。不过,就算从绝对的角度来看,以前的食品也未 必就更安全。网易曾经做过一个专题叫“谁说改革开放前的食品就靠谱”,从我们最日常食用的大米、蔬菜、茶叶、酱油来说,“以前的”都不见得更安全,那时候 的陈化米比现在的多,发霉的粮食都不舍得扔。很多人以为那时候农村的蔬菜就更“绿色”,有一部分当然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的工业污染、生活垃圾污染还很 少,但那时候使用高毒农药(敌敌畏、66粉之类现在已经禁了)。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其实是不太顾得上食品安全的。以前的冰棍里多放点糖精色素,那叫有滋有味,现在多放点色素,叫做乱添加。冰棍外面用层薄纸片 包着,管它什么食品安全。大家也不会想回到那个贫乏的年代了,好比大家都说路上太堵,也没听谁说想回到那个一上午只见到两辆东风货车的年代。
9、能不能别放添加剂?
答:如果从绝对安全的角度来说,当然是不吃任何添加剂为好,但为什么还是要放添加剂呢,理由也很简单,因为有好处:可以吃到更丰富、更便利的食 品。就像坐飞机,每年都有飞机失事的情况,但大家还是要坐,因为觉得好处大于风险。所以,食品添加剂的关键就在于评估其风险,制定出一个“限量值”,让人 在按照规定食用的情况下,好处能远远超出风险。
如果你觉得这些风险评估是不可信的,或者你没兴趣去了解它是防腐还是增香增色,那么你也可以别买,现在食品添加剂都在标签上写着(不能说所有食 品都如实标注了,但大部分食品都标注了),那么只要有三分之一的消费者不选择含有添加剂的食品,不仅生产添加剂的厂要倒一大半,连食品企业也要关门一半。但是,如果你说你不想看标签,只希望厂家“自觉”地不要添加,同时你还想获取丰富、便利的食品,那么真做不到!世界上没有纯粹只有好处而没有任何风险的 事。我真心觉得,如果你想获得你想象中的“安全食品”,你那自己就是“第一责任人”,因为你有最为重要的消费权、选择权。比如,你觉得增香增色是多余的,那么你可以选择没有这些添加剂的食品,当像你这样的人多了,那么这类添加剂自然就会被淘汰。
10、为什么食品安全事件越来越多?
答:上面已经回答,再归纳一下:食品的基数在增长,必然事件越来越多(指在一定时期内,过了某个时期,也许基数在增长或不变,但事件越来越 少);因为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在提高,很多原本没有意识到、不列入食品安全问题的现在都算了;从主观上来说,媒体报道的越来越多,你也会“感觉”到这类事件 越来越多。
特别要指出一点,即使列出一百条食品安全事件增多的原因,我也不认为道德越来越败坏、商人越来越无德是其中一条。其实大家是先有事件增多的感受,再认为商人越来越无德的。但无论如何这都是错的,因为我们的社会道德并没有越来越坏。
11、为什么总是这些大企业出事?
答: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认识,大企业出事的概率远远低于小企业。原因很简单,你可以去看任何一级工商部门任何一个季度发布的不合格产品信息,里 面几十条信息,99%都是小企业的产品,假设某天某地工商部门突出曝出一条大企业产品不合格的信息,那么媒体就会像饿狼一样扑上去,等得太久了啊!从媒体 的性质来说,就是这么下贱,每个季度都会发布的不合格食品信息,小企业他们根本就无动于衷,因为不轰动,没新闻价值,大鱼才刺激。所以你认为媒体报道食品 安全事件首先是为了公众的健康,呵呵呵„„
大企业出事的概率远远低于小企业,这是一个不用太费神的常识,大企业技术设备更好、人员素质更高、经验更丰富、更注重品牌保护,无论怎么说食品安全的保障能力都更强。我们更关注大企业当然也有道理的,因为他们的产品影响的人更多,但也别认为大企业就是更大的“敌人”。
12、为什么企业可以参与国家标准制定?
答:这个问题的潜台词是让企业参与国标制定,那么他们不是肯定会照顾自己的利益?这种担忧当然不是多余的。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中,规定“择优选择具备相应技术能力的单位承担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起草工作”,又规定“提倡由研究机构、教育机构、学术团体、行业协会等单位组成标准起草协作组 共同起草标准。”也就是说,企业具有起草的资格,但不“提倡”。不过,在很多行业里,龙头企业的科研能力、行业经验都是不容忽视的,甚至领先于教育机构、科研机构,有一些国标本身就是随着行业企业发展而诞生,或是从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发展而来的,所以将企业排除出去不现实也不合理。另外,标准制定出来是需 要企业执行的,而企业应该是对行业现状、生产情况最熟悉的,没有企业的参与很可能偏离现实可操作性。
至于防范企业“挟带私利”,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标准的起草和审订过程最大限度的公开和透明。对于企业可能“绑架国标”也不用特别担心,因为在大部 分情况下,如果我是行业龙头企业,我肯定倾向于把标准制定得更严一点,我的技术、生产条件在行业是领先的,标准严了就是一道门槛,有利于我竞争啊。
13、为什么总是媒体先曝光监管再介入?
答:这也是一个完全错误的认识,而且也是一个简单的常识。因为你总关注那些媒体先曝光的新闻,而媒体的曝光又是带有选择性的。媒体没有曝光的,比如监管部门每季度例行抽检的结果,你都看了吗?看一组数据:“去年6月到今年1月,8个月中,我们监测到各类媒体报道的有效新闻总数为13071条,其 中59%是政府主动发布的新闻,12%是消费者投诉举报的信息,7%是评论杂谈提到的,5%是记者暗访披露报道,还有2%是企业自己发布的。所以从这几个 数字我们也能看到,政府在发现食品安全事件或者查处食品安全事件这方面,还是占绝大多数。”(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监督检查司副司长于军2012年3月谈话)这里面的数据可以作为参考。
14、“砖家”能信吗?
答:大家很不满意,在食品安全事件出来后,似乎总有专家出来辟谣,这专家的动机很值得怀疑。我也承认,确实会有一些专家为企业、利益集团说话。不过,我觉得这种现象更常见:某篇食品安全报道出来,如果里面有专家说这东西有什么危害,大家一般是不会怀疑这个专家说错了的(有些报道甚至用“据专家 称”这样的表达,连专家名字都没有),但如果过几天,有专家胆敢说这东西危害不大,那肯定是“伪专家”。但如果这个伪专家某天在另一件事上说了某东西有危 害,这时候他的言论又是可信了的。所以,我觉得不是专家可不可信的问题,而是你只想听你愿意听的东西,其实你自己就是专家。
对于专家的观点可不可信,要看具体情况,我的方法是,任何一件事出来,都尽可能听听两方面的声音,自己找一些可靠的资料,然后自己判断。对于专家本身,我总体的态度是尊重,哪怕这个专家曾经发表过一些我并不认可的观点。
15、我们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是不是最差的(或最好的)?
答:陈君石院士说“在食品安全方面,我们是全世界监管力度最强的国家。”结果被骂了,微博上很多人骂得极其难听。我对其它国家监管制度、监管现 状了解不多,只从个人感受来说,我不同意我国是监管最强的,也肯定不认为是监管最差的。监管的好坏,涉及到很多方面,陈院士说的也许是我们的监管制度是最 严的,这一点或者是对的,但在制度之外,要考虑的还包括人力、检测技术、配套的财政支持等。我想说两个让我国的监管效能大打折扣的地方,一是地方保护主 义,众所周知,我国的“吏治”实在称不上好,选择性执法、监管不作为、利益勾结是常有的事。地方政府因为顾及到税收和就业,对于一些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企 业睁一只眼闭一眼,比如蜂蜜行业,广西桂林某个企业,近五六年来曾被全国各地工商局不下十次抽检到不合格(蜂蜜掺假或造假),但这个企业居然一直没事(类 似还有其它省的多个企业),这种奇怪的现象除了地方保护主义没有其它的解释了。二是基层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行,因为中国的工商和质监部门,在2000年 以前进了大量的退伍军人,这些人都是非专业的(因为这几个部门以前要收费,退伍军人很合适),还有他们的检测设备也是这几年才慢慢配起来,基础太弱。基于 这两点,我不能认同我们的监管是非常好的。
16、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都在政府,都是监管不力?
答:放在很宽泛的角度来说,也许是这样的,因为我们的政府不仅有监管责任,还要承担制定产业政策、经济调控、市场培育、维护治安、风俗教化等责 任,所以你说一切问题的根源都在政府也错不了。但是,我们也知道,当教科书和新闻联播说近三十年经济发展的成就都是党和国家领导有方的时候,我们也知道这 是不对的,我们还得益于世界经济发展大潮、技术进步以及人民的创新、努力,所以问题来了,既然我们不认为“功劳和成绩”都是政府的,为什么又会认为“问题 和责任”都是政府的呢?
具体到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当然是要负主要责任的,但也强调企业是第一责任人,我认为这不是说比较哪个的责任更大,而是不同的主体在不同的层面发 挥作用。任何一种力量都是有边界的,监管也不可能深入到每个细节中,同时监管还是要考虑成本的,而监管的成本大部分都会转嫁给消费者。在讨论企业的第一责 任人时,还可以把概念扩大一些,即食品产业发展状况和市场经济发展程度,这两者也在极大的程度上影响了食品安全。一个中小企业众多的行业、一个无序竞争的 市场都导致食品安全发生的概率增加。
17、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到底处于什么状况?
答:在官方的评价中,最常见的词语包括:总体可控、稳定向好、形势严峻、任务艰巨、时有发生。总体可控是局面,一般不会频繁发生恶性食品安全事 件,稳定向好是指趋势,形势严峻是指仍然面临诸多风险,任务艰巨是指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时有发生是指事件发生的频率。我认为这些概括还是可信的,我的判 断源于两点:食品产业总体在向着整合、变强、有序的方向发展(我认为食品产业的发展状况是比监管更深层的制约力量),另外就是社会的法制和道德状况并没有 变得更坏。
尽管大家对食品安全担忧最多,意见最大,总是骂企业无良,但我坚持这样的观点:一个社会不可能某一个领域单独变坏,不可能某一群人的道德水平就 明显更低。如果有一个横向的打分体系,我甚至认为食品安全可能评分不低,因为从“假冒伪劣”这个角度评判,食品安全毕竟有一个底线在那里,而其它领域是看 不见底线的,比如劣质教育、劣质工程、劣质医疗、劣质媒体、劣质司法„„我不知道你在从事哪个行业,但当你骂食品安全的时候,你可以想想你的行业是否为社 会提供了优质的产品。
18、如何看待媒体的食品安全报道?
答:公众对食品安全事件的认识基本源于媒体的报道,而不可否认的是,媒体报道是在对素材进行人为选择、人为加工并很可能是按照特定立场而制作出 来的,而且受制于编辑记者自身的专业水平,所以,我认为对于媒体报道首先要破除迷信:即媒体报道就是可信的,媒体说的就是“真”的。我们不能说媒体报道就 是造假,但媒体报道不准确、不客观、不理性的情况比比皆是。媒体界的朋友应该很清楚,在没有新闻立法的情况下,政府对媒体的管控是涉及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就 滴水不漏,而对其它领域则处于放羊的状态。
媒体报道可能在食品安全事件的任何一个环节失真(包括造谣),最常见的失真点就是危害性,因为一般无害的东西媒体是不会报道的,所以也存在把无 害的东西说成有害的冲动;其次就是原因分析,媒体会急于给事件定性,并很快将问题上升到企业无良和监管不力,因为这两个结论是最利于进行即刻的道德批判,并煽动公众的情绪的,从而达到多卖报纸或吸引点击的目的。
要想说出一套可以分析任何食品安全事件的理论是很困难的,但我认为,好的食品安全报道应该对危害性、事件过程、事件原因都有诚实的呈现。下面我简要分析一下去年10月份的“含金葡菌水饺”事件,因为这起事件集齐了上面提到的各种要素。
1、扩大危害性。“思念水饺被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可引起肺炎”——这是北京工商局发布思念水饺被检出金葡菌的公告后,第二天《法制晚报》的报道标题,“可引起肺炎”的说法随后被各网站和媒体广泛引用。真 相:科学松鼠会、果壳网均有文章介绍,通过饮食方式吃进去的金葡菌并不会导致肺炎,金葡菌广泛存在,其危害也并没有那么严重。通过对报道原文的搜索可知,记者写的这段话原原本本的摘自某个网页,但是这个网页上的内容既非学术论文,也没有索引,甚至没有一个可以佐证的其它网页,最关键的是,它没有搞清楚金葡 菌引发肺炎是在什么条件下,跟食品安全有没有关系。同时,作者也没有去采访医学专业人士。
2、突出龙头企业。媒体报道:思念、三全、湾仔码头三大品牌全部沦陷了!真相:在广州市工商局公布的抽检结果中,除了三全,包括海霸王、合口味等六七种品牌都检出金葡菌了,但由于其它的是二三线品牌,所以被无视了。
3、“国标倒退”。速冻面米新国标(征求意见稿)在这时候很不巧的发布。新国标中金葡菌由原来的不得检出变成了可以检出,也就是说,原来不合格 的饺子,现在有可能是合格的了。于是被媒体认定为国标倒退。真相:金葡菌的致病不是细菌本身,而是细菌大量繁殖后所产生的肠毒素所致,国标规定只要能控制 不产生肠毒素,则无所谓倒退不倒退;新标准中对沙门氏菌指标加大了采样和检验量,要求比旧标准更严格。此外,在国际上,类似产品中的金葡菌均是允许检出 的。
4、大企业绑架国标。因为新国标被指为倒退了,所以媒体紧接着的指责是大企业绑架国标。真相:在几大饺子品牌曝光之前,新国标(征求意见稿)已 经发布(其中思念水饺被检出不合格是在7月份,但曝光是在10月,征求意见稿是在9月发布)。此外,一个国标的修订往往要历时一两年以上,新国标的修订跟 此次事件没有必然关系。
5、对事件的错误定性。为什么水饺里会检出金葡菌?因为猪肉中大概有17%的比例会携带少量的金葡菌,要求完全不得检出是非常困难的,即便是企 业没有主观恶意、没有生产管理上的疏忽,还是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看历年的各地抽检公告就知道,速冻面米制品中被检出金葡菌是常有的事。
6、不严谨的知识。“加热80℃,30分钟可被杀灭„„”于是大家惊呼,水饺煮30分钟还怎么吃啊!真相:食品达到165华氏度(即73.89℃),即刻就可以杀灭食品中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内的致病菌,确保食用安全(FDA数据)。
7:奇怪的建议。媒体:要保障自己的健康,就回家自己包饺子!真相:自己买的肉里面同样可能携带少量金葡菌(鲜肉国标《GB 9959.1-2001 鲜、冻片猪肉》并不要求检测金葡菌),你买的肉和食品企业买的肉其实是一样的,而且,企业在低温环境下包饺子也不会比你在常温下包饺子产生毒素的可能性更 大。
最后特别提一点:我从未见过一家媒体为其对食品安全的失真报道致歉并承担相应责任的。请公众谨记这一点,他们是可以没有底线的!
19、“我才不需要了解这么多,只要企业生产出安全的食品就行!”
答:在我们进行的问卷调查活动中,发现有不少持这种观点的人。他们认为,自己不需要了解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关键在于企业。了解一些食品安全知识 的好处其实不用多说,那么,消费者增长食品安全知识跟促进企业食品安全有没有关系呢?当然有,因为消费者有最重要的选择权。企业生产食品,本质上是一种市 场行为,而“安全的食品”跟成本有直接的关系,好的原料、设备、人力、检测等都关乎成本。事实上,有很多微利行业,就是因为低价恶性竞争导致一些企业偷工 减料,最后生产出不安全的食品。消费者了解相应的食品安全知识后,其消费就会变得更理性,包括有意地回避食品安全风险更高的食品、愿意为安全食品提供相应 的购买力,同时还可以成为更好的“监督者”。20、我们该关注什么样的食品安全?
常见食品 篇6
当前食品软包装安全所出现的问题
食品安全是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而食品软包装作为“特殊的食品添加剂”,在其原材料、辅助剂、技术工艺等方面的安全性,直接关系着民生问题及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常规而言,食品变质涉及到食品的物理、化学、微生物及环境的变异,而安全保障则取决于合理软包装技术的实现。但当前食品软包装的应用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在于:
1.对食品本身的特性缺乏合理的量化认识
长期以来,因为对食品本身的特性及其变化缺乏足够的量化认识,导致在软包装应用上存在许多误区。比如在肉制品领域,对于生、熟肉制品的性能变化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在软包装的应用上存在很多误区。在农产品包装上,因为对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生物学特性的认识缺乏,导致在其软包装的制作上常常达不到效果。
2.对于食品软包装材料的结构组合及其复合后性能的认识缺乏
很多食品软包装材料在进行包装应用时,常常需要进行复合以达到性能的提升。然而由于我国软包装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在应用时多有“以偏代全”,以经验来进行组合,缺乏必要的合理检测与性能认识,常常在具有多种变异因素的食品软包装应用上出现问题。比如我国某地的盐水鹅,没有很好的软包装解决方案来合理保存鹅的独特风味。同时,在对食品类软包装的应用上,一般重视的是其常规质量的保护,但对其风味的保存因为缺乏认识而难以实现。
3.食品软包装企业制作中生产细节的控制不足
部分中小型食品软包装企业,在其制作中,因为生产细节及内部控制的不足,其软包装产品在卫生安全指标上不符合国家标准。产品的物理、机械性能差,抽检不合格率高达15%;部分食品软包装袋苯类残留超标,抽检不合格率高达50%。软包装生产制作涉及多种原材料及复杂的技术工艺,一旦内部控制不合格,便极易产生质量问题。如图1所示为食品软包装膜袋常用材料及其制作工艺。
食品软包装企业内部控制关键点
基于食品软包装生产过程的复杂性,要确保最终生产的软包装产品的安全性,就需要对各个生产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确保严格执行生产过程管理的各项工艺控制参数,按时维护生产设备,培训员工,达到全员参与产品质量控制的目的,通过质控员对关键控制点的监督检查,以验证质量管理的目标,提升产品质量。下面列出一般食品软包装企业的内部控制关键点如下:
原辅料控制
原辅料供货厂家资质
原辅料供货厂家评估
合格供应厂商的确定
原辅料的采购
检验、验证
贮存防护
标识及隔离情况
原辅料的调拨协调
不合格物料的处理
生产过程控制
员工着装及个人卫生要求
人员和物料的进出、清洗的执行
不合格品和不合格项的控制管理
印刷
投入材料的自检
原料的防护搬运
投料量
印刷车间温度、湿度、机速、压力、张力、油墨黏度等
在线制品的感观情况(首件、每件的质量确认)
不合格品的处理及数量记录
投入的物料平衡
印刷半成品+废料-理论(实测)油墨重量=投入印刷领料+打样料
分检
印刷品不合格项标识
分检后检不不合格品的标识与数量记录
无连续(连续的印刷不合格品不超过1米)的印刷不合格项
投入的物料平衡:成品+边料+废料=投入料
复合
投入材料的自检
原料的防护搬运
投料量
复合车间湿度、温度、时间、压力、张力、网线棍、配胶等
在线制品的感观情况(首件、每件的质量确认)
不合格品的处理及数量记录
投入的物料平衡
印刷半成品+复合料+废料-理论(实测)胶水重量=投入复合料
熟化
进入时时间及搬入人
室内温度、产品的熟化时间
进出时时间及搬出人
分切
规格
卷径(长度与重量)
外观
开卷朝向
接头数
投入的物料平衡:成品+边料+废料=投入料
制袋
速度
温度
压力
生产袋型与生产任务单要求附件、规格尺寸
在线制品的感官情况(首件、过接、调整温度速度压力的质量确认)
不同的不合格品分类,并分装,分记重量
投入的物料平衡:成品+边料+废料=投入料
手工
速度
温度
压力
nlc202309021730
首件确认与抽样试装
投入的物料平衡:成品+废料=投入料
包装、入库
除零数外包装数量一致、纸箱尺寸一致
包装纸箱所写品名与实物一致、数量与实物一致
贴有合格证
合格上反映信息必须按要求填写,另外要反映出制袋时间、制袋人、成品检验人、包装人等信息
设备控制
维修与维护保养
制袋用封刀、撕口、冲孔等的统一登记管理(实行领用登记制)
设备检点检查
人员卫生操作
设备操作规程
专(化)检评价
根据生产任务单及附样进行感观比对
理化指标,记录入成品检验报告单中
监督包装质量
产品储存、搬运、销售环节管理
产品贮存温度
产品入库过程的管控
标识及隔离情况
对各经销商及分销点的管控
产品可追溯性执行
工艺技术
材料宽度、厚度与包装物适宜性
印刷油墨、复合胶水、网辊、上胶量与包装物适宜性和质量保证能力
档案管理
一式两份,一份留存(彩稿、生产任务单、签字样、袋样),一份生产用(生产任务单、签字样附样、袋样)
检查留样上是否加贴生产时间
针对具体产品及客户,应建立相应的生产过程关键控制卡,明确生产中的关键控制点及关键指标和标准,图2为食品软包装企业常见的产品质量监控图,明确了监控的质量要点。
表1所示为某公司的生产过程关键控制卡样例,其中明确了在生产中涉及的各个与软包装产品安全相关的内部控制关键点。
综上所述,食品软包装的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软包装企业内部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并确保各环节的控制结果,才能够生产出合理的软包装产品,确保食品软包装的安全。诸多目前所见的食品软包装安全问题,根源就在于企业的生产控制与技术工艺的不严格,因此建立食品软包装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至关重要,需要企业上下一心,共同完成。
常见食品 篇7
近年来, 陆续曝光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食品安全案件, 如“三聚氰胺问题”、“毒奶粉问题”、“地沟油问题”、“瘦肉精”、“苏丹红鸭蛋”等。但是在日常生活中, 食品又起到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因此, 对于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全而言, 食品质量的好坏显得更加至关重要。也就是所谓的社会民生问题。我国的经济在不断发展, 相应的食品种类也在不断增多, 随之而来的出现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众所周知, 食品安全不仅仅关乎一个人的生命健康, 而且关乎整个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因此, 加强食品检测举足轻重, 找到食品检测体系中常见的问题、漏洞, 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使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进一步得到改善。
2食品检测体系中常出现的问题
所谓的食品检测体系是指根据国家法律法规, 对食品进行的一种监测、鉴定、评价的保障体系, 从而确保食品在在科学、可靠的环境下进行生产和食用, 即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但是对食品的检查流程复杂, 且加上相关部门的懈怠常常导致食品检测体系中出现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问题。
2.1食品检测机构设置有弊端
目前, 国家虽然足够重视食品检测, 但是在食品检测机构的设置却存在弊端, 如机构重复设置问题, 这样不仅造成这些机构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同时使得机构互相抱着侥幸的心理, 对于同一种食品, 可能一个机构检测是合格, 另外一个机构检测为不合格, 为食品生产者钻法律法规的漏洞提供了可能性。除此以外, 机构缺乏自主创新, 检测到的仅仅是一些常规项目, 一些复杂的假冒伪劣食品却又无从检测。
2.2食品检测方法不合理
虽然我国的食品检测工作从农田开始到食品上餐桌, 最后食入消费者口中这一全过程中都有全方位各环节的监管工作, 但是检测的方法并不是很合理, 有些只对大企业或正规注册的超市进行详尽的检查, 但是往往忽视了一些小企业的产品, 但消费者并不知情;产品在生产制作的环节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而是主要在产品出厂之后进行检查;加上政府的资金问题, 对某些企业仅仅采取监督抽查的方法, 有时甚至是生产加工企业自检, 因此完成完整的食品检测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2.3食品检测标准和技术不规范
随着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我们会发现一般都是由外国检测而得之的, 由此可以看出来我国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仪器设备还比较简陋;我国的检测方法也缺乏领先的科技手段, 准确性达不到;我国在对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准入条件也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 相应的食品检验检测实验室资质管理制度上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只注重基本, 但缺乏对机构相关行为的法律约束, 这样也就导致了食品检测标准也相对不严格。除此以外, 检测人员的专业水平也达不到国际水平, 使用的检测方法也大多数局限于传统方法。
2.4食品监督力度不到位
具体分析我国的食品检测现状, 其实监督力度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对于一些基层的食品检测机构综合性不够, 数量也不多, 检测能力和人员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关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的建设仍然比较滞后;食品检测体系设置上缺乏整体观念, 操作制度也不严格, 往往存在许多漏洞;食品检测相关部门虽然名目繁多, 但是各部门之间协作不足, 部分资源难以实现共享, 以至于相互间存在交织重叠职责, 不仅各部门职能模糊, 更重要的是检测不到位, 一旦出现问题, 就互相推卸责任, 造成整个检测体系紊乱;在食品检测制度上, 存在分散管理和执法、重复投资和建设致使浪费等问题, 工作不能落实到细处实处, 有时还往往流于形式。
3食品检测体系的改善措施
3.1完善食品检测体系机构的设置
针对机构设置重复的问题上尽量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食品检验检测部门要强化职能分工, 加强各个部门之间交流, 从而使得整个体系工作协调。合理采取属地监管的原则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 通过充分的客观调查并加以分析, 严格核定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 一旦发现不再具备食品检验检测的机构就应该及时取缔, 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3.2提高食品检测的科技水平
与国外相比, 无论在检测设备上, 还是检测方法, 或者监督力度上我国都相对比较落后。因此, 我国需要加大科研投入力度, 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 借鉴国外先进成熟的经验, 引进国外先进的设备, 加强自身检测体系队伍的建设, 提高食品检测体系专业检测人员的职业技术和道德素质。总而言之, 我们需要提高食品检测的科技水平, 从而切实提高国内食品安全质量检测技术。
3.3完善食品检测体系的管理
完善食品安全领域的管理制度和质量检测体系, 就要做到对食品从农田到消费者这个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就政府部门而言, 应制定统一的检测标准和方法, 明确食品监督部门的职责, 对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的安全检测, 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安全检测。就行业食品检测而言, 自觉提高行业食品检测的觉悟, 同时要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的职能, 相互监督。共同促进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的完善。总之, 政府的宏观调控管理加上地方行业的区域向管理, 有机结合起来, 对于食品生产的环节要层层把关, 防止食品在某个环节出现问题。
3.4加强食品检测体系的法律法规建设
我国目前无论是监督力度上或者是检测环节上都缺乏相对完善的食品检测体系的法律法规, 这也直接导致了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让不法分子找到漏洞危害人体健康, 因此, 加强食品检测体系的法律法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同样, 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适当借鉴国外严格的食品检测体系, 保证生产者在进行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时, 要严格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同样, 也应该引起消费者的高度重视, 发挥监督作用。对于食品企业来说食品安全检测的法律法规是一种有效的约束手段, 因此国家及相关部门应及时修订法律法规中不完善的地方, 同时加强所有人的道德教育工作, 使得法律与道德相结合, 更加有利于开展食品安全检测工作。
4结束语
食品检测体系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以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在我国的食品检测制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 如:食品检测机构设置有弊端;食品检测方法不合理;食品检测标准和技术不规范;食品监督力度不到位等等问题, 但是也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盲目地去重新构建或者更改当前的食品检测体系, 我们要在实践中吸取教训, 总结经验, 对于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适当的改进, 从源头控制, 全程监管;提高食品检测的科技水平;完善食品检测体系的管理;加强食品检测体系的法律法规建设等。从而不断完善优化食品安全检测体系, 使消费者更加放心的食用食品, 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重要的交易地位得以巩固。
摘要:食品检测体系是通过检测、监测、鉴定、评价食品从生产到食用的全过程, 从而保证食品安全的一种技术保障体系。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也越来越重视食品的安全问题。因此食品检测体系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文章着重阐述了食品检测体系中常见的问题, 并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 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解决性的措施, 从而不断完善我国的食品检测体系, 从根本上保证人民的幸福生活。
关键词:食品检测,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李新玲, 冯炜.浅谈我国食品检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 2013, 9:127+85.
[2]徐长龙.小议我国食品检测体系中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J].科技风, 2010, 19:228.
[3]黄朝斌.浅析食品检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之友, 2013, 8:35-36.
[4]张铭钰.我国食品安全检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J].轻工标准与质量, 2015, 4:26+46.
常见食品 篇8
霉菌及其毒素的产生
所谓霉菌, 实际上就是丝状真菌的通俗名称, 是一种发霉的真菌。这些真菌能够产生纷杂茂盛的菌丝体, 但是却和蘑菇这种真菌有着明显区别, 没有大型子实体。该真菌种类繁多, 且分布极为广泛, 作用在食品中会使之发霉变质, 这些真菌在食品中繁殖速度极快, 并通过自身代谢会产生大量有毒代谢产物, 并存在着菌丝体中或者孢子中。霉菌和毒素之间具有多对多关系, 当温度以及湿度环境在某个条件下时, 存贮的饲料、食品以及油料等都很容易产生霉变, 甚至空气中所含有的霉菌也会对田间的农作物产生污染。
食品中主要霉菌毒素分析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由黄曲霉以及寄生曲霉通过代谢产生。该种毒素又可以细分成P1、G1、G2、M1、M2、B1、B2等十多种, 其中B1的毒性最高, 具有极高的致癌性。其毒性超过氰化钾100倍, 仅比肉毒毒素低。在真菌毒素里的毒性最强, 而且致癌性甚至比化学药剂的致癌性都强, 比如, 该毒素就比二甲基亚硝胺的致癌性强75倍。
黄变米毒素
该毒素的种类可以分成两种。其一是黄绿青霉毒素, 这是一种不溶于水的毒素, 在270℃的环境下毒性消失, 而且属于神经毒素, 能够麻痹神经, 让感染者出现全身麻痹, 进而呼吸衰竭而亡。其二, 桔青霉毒素, 水溶性差, 对肾脏具有强烈致毒性, 动物实验显示, 动物肾脏重大, 其肾小管扩张, 上皮细胞受其影响变异甚至死亡。
镰刀菌毒素
该霉毒素的来源为镰刀菌。此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 而且很容易感染各类农作物。这种真菌所产生的镰刀菌毒素会对人类以及畜禽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当前镰刀菌毒素种类已发现实际中, 依据化学分子式可以细分如下:单端孢霉烯族以及玉米赤霉烯酮、丁烯酸内酯。人类吸收这类毒素之后在1小时之后就会出现恶心、眩晕以及全身乏力, 少数情况下会存在头痛、面部潮红和腹泻等临床症状。
杂色曲霉毒素
这种毒素主要是由杂色曲霉和构巢曲霉等霉菌产生, 此毒素水溶性极差, 具有强致癌性, 容易对动物的肝脏、肾脏和肺器官以及皮肤等具有强致癌性, 其致癌性仅比黄曲霉毒素低。其中糙米很容易感染杂色曲霉素, 如果对糙米进行加工, 形成标二米之后, 毒素含量就会减少九成。
棕曲霉毒素
该毒素的来源种类较多, 主要是由棕曲霉以及圆弧曲霉和产黄青霉等真菌产生。该霉毒素的种类大体分成A、B两类, 容易在碱性液体中溶解, 主要是对动物的肝肾等内脏器官构成毒性, 产生病变。所以又被称作肝毒素。
展青霉毒素
这种毒素的来源主要是扩展青霉。在水、乙醇等液体中溶解性较高, 在碱性液体中则稳定性较差, 容易被破坏。饲料如果感染该毒素, 能够致使牛中毒。小白鼠实验证明该毒素会造成小白鼠严重水中。该毒素在麦秆中大量存在。
青霉酸
产生这种毒素的霉菌种类较多, 其中软毛青霉、棕曲霉以及圆弧曲霉等霉菌都容易产生这种毒素。该毒素可溶解于热水、乙醇等液体。大米、高粱以及豆类和小、大麦都被检测到存有这种毒素。该毒素主要的生存环境为20℃之下, 所以低温存储的食品容易感染该毒素。
交链孢霉毒素
这种毒素通常出现在果蔬以及粮食中, 是造成果蔬变质的重要原因。这种毒素主要是交链孢霉产生, 而且这种霉菌所产生的毒素种类多达4种, 主要为交链孢霉酚、交链孢霉甲基醚以及细偶氮酸和交链孢霉烯。这种毒素能够引起动物脏腑器官畸变, 并会引起胃肠道出血, 甚至死亡。
霉菌毒素的检测技术
发现霉菌毒素的方法通常有两种, 其一是对自然界所出现的中毒过程进行研究分析, 比如黄曲霉毒素就是通过这种方法被发现。其二是针对具体霉菌的代谢或者产毒性能进行研究, 从而发现相应的毒素。
物理化学检测方法
物理化学检测法的核心主要包括薄层色谱法以及近红外光谱法和气相色谱等。而且经过技术的不断革新, 基于毛细管电泳法以及毛细管电泳和质谱法的综合技术开始在霉菌毒素分析检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这些方法的分离效率更高, 而且检测精确性也能够得到极大提升, 在检测和控制等方面作用显著。
免疫化学检测法
该方法的技术核心是通过对抗体及抗原或者半抗原三者之间的选择性反应进行分析而实现的一种生物化学分析法。该方法能应用在抗原以及抗体或者半抗等方面的检测, 主要的方法可以细分成荧光免疫法、免疫法以及电化学免疫法等方法, 其中包括了非放射性法以及放射性法两种。在霉菌毒素检测分析中, 其中酶联免疫吸附法也就是ELISA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应用较为广泛。
其他检测手段
常见食品 篇9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生产许可,建议
1 引言
随着人们对食品的关注从满足温饱转向安全健康, 也随着电视、网络等媒体快速发展, 近年来报道的各类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 劣质奶粉、“苏丹红”辣酱、毛发酱油、石蜡火锅底料、瘦肉精、毒大米、地沟油……问题食品之多、涉及范围之广、造成恶果之重, 已到了令人谈“食”色变的地步。商务部发布的《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尽管目前上市食品安全状况逐年好转, 但食品安全仍存在超标、法律法规缺失、检测及环保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消费者对任何一类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度均低于50%。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问题, 正在沉重地打击人们的饮食信心。
国家为切实从源头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 规范食品企业设立条件及生产加工过程, 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 制定了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及各类食品审查细则。
2 现场核查工作依据及程序
2.1 依据: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0年颁布实施的《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28类食品审查细则;天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2011年下发的790号文件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等。
2.2 程序:
首次会议→生产场所核查→在核查现场进行文件记录等材料审核→形成初步审查意见和判定结果→与申请人交流沟通→填写审查记录表→形成审查结论。在核查企业生产现场时要核查厂区环境、生产车间、原辅料及成品库、生产设备设施、检验条件、工艺流程、相关技术人员等。
3 小型食品企业现状
3.1 规模小、结构简
小型食品企业大多是由作坊生产发展而来, 家族模式生产方式, 固定企业人员构成主要为家庭成员, 结构简单, 技术力量薄弱, 管理制度低下。
3.2 素质低、流动大
小型食品企业人员文化程度较低, 很多不具备食品专业知识背景, 虽然也是按照规定条件取得相关学历程度和证书, 但对于法律法规、专业技术、质量管理等知识理解较薄弱, 某些企业存在主体责任感不足。从业人员岗位流动性大, 工作习惯随意。
3.3 条件差、分区乱
小型食品企业大多生产厂区小, 环境条件较差。人员没有专业知识背景, 对洁净区、准洁净区、一般区域等分区混乱, 容易对人、物、气三流设置不合理造成交叉污染。生产设备也较简陋, 维护保养不足。
4 常见问题
笔者参与蔬菜制品、非发酵性豆制品、其他饮用水类、预配粉、饮用天然水、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谷物加工品、速冻食品、糕点、肉制品、糖、蜜饯等企业的生产许可证审查的初审、复审、换证等现场核查工作, 产品种类不同的企业出现的问题各有不同, 但归纳总结存在的常见问题如下:
(1) 作业指导书、管理制度等文件描述不明确。
(2) 原辅料采购验证环节材料不齐全。
(3) 车间布局不合理, 容易出现交叉污染。
(4) 生产加工区消毒措施不足, 车间内排水设施无防护。
(5) 生产设备清洗维护保养不足。
(6) 检验员能力欠熟练。
(7) 清洗消毒设施不完善, 消毒剂使用记录贮存情况不明确。
(8) 产品及食品添加剂留样记录不清晰。
5 改进建议
5.1 人员要求
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检验人员应熟悉食品专业知识, 加强职业道德和主体责任意识;经常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行业动态、行业事件;学习食品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 多与其他企业交流, 取长补短。790号文件中规定企业负责人及从业人员应每年参加不少于40小时的集中培训。
5.2 采购环节
要注重原辅料采购验收环节, 制定完善的采购管理制度及文件, 把好源头关。选用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及有关规定的原辅料及包装材料, 已实施生产许可的原辅料必须索要生产许可证书复印件、随批检验报告。特别要严格执行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
5.3 厂区库房
厂区环境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审查通则及GB 14881的要求, 天津食品企业同时还要符合790号文件中的具体要求。比如生产厂房应远离垃圾场 (堆) 、排污沟渠、废品收购站、蚊虫滋生场所、煤场等污染源100米以上。对纳入生产《建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产品的新建及改扩建企业应取得环评合格证明材料。企业实验室不少于15平方米, 原料库、成品库使用面积合计应大于150平方米。企业留样区域或留样室使用面积应不小于10平方米。
5.4 生产过程
要完善工艺文件、作业指导书、生产过程控制制度等文件, 生产工艺流程合理布局, 功能区域划分清晰, 减少人、物、气三流交叉污染。清洗消毒设施应满足生产需要, 比如使用紫外灯要注意高度和照度有效灭菌面积的要求。生产设备材质安全, 并注意日常清洗、维护、保养。
5.5 产品检验
要重视过程检验和出厂检验, 确保产品在销售前符合产品标准要求, 是安全合格食品。检验员的能力和检验设备的完好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有效可靠的基础。检验员应熟知产品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 检验技能熟练, 日常对检验设备也要注意维护保养, 需要检定的设备按期检定。发现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及时反馈生产部门, 找出问题, 解决问题, 不合格产品坚决不放行, 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同时也是降低了企业风险。
国家对于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 相关法律法规、生产许可制度也会越来越完善, 食品企业也应当提高责任意识, 加强学习管理, 确保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0年第129号令《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0.
[2]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0年8月《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 (2010版) .
常见食品 篇10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主要针对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检测分析,从而展开科学的风险评估,为我国食品行业制定食品安全生产标准和食品安全生产管理规范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统计处理常见类别
在对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过程中,主要涉及到计量资料的统计学指标与计数资料的统计学指标。因此,对于监测样本的统计学处理,需进行科学分类,根据不同的统计学监测分析依据进行分组对比。一般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技术检测人员会根据不同的统计学处理指标,对相关的检测数据进行计数或计量资料分析,从而保证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统计处理结果科学、安全。但在此过程中也需要对各类检测的食品进行归类处理。
我国市场中的食品种类较多,因此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应从不同的分类标准入手,由于具体的分类情况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统计学数据处理方式。通常来讲,同一食品可作为不同类别进行统计学处理,而不同食品种类的污染物指标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对食品种类的科学划分将直接决定其检测数据统计学处理结果科学与否。鉴于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施样本归类网络直报这一现状,建议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将食品检测样本进行统一归类处理,剔除重复或按照地域分类的食品类别,对所采集的样本数据进行归类、整合,并对其进行统计学计量与计数处理。
笔者认为在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时,结合亚类或小类进行分组分析,有利于准确反映食品风险监测结果。通过实践表明,在统计学分类处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大样品数按照小类划分,小样品数按照亚类划分”的划分原则,例如所选样本分组在满足统计学方法的条件和要求下,对肉与肉制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结果进行分处理时,如果样品数较大,则按照牛肉、猪肉以及羊肉和鸭肉及鸡肉等小类进行分析处理,会得到更加科学的检测结果。但由于当前我国食品行业的安全风险监测样本较少,特别是一些地级市,则可按照熟肉制品、生畜肉和生禽肉这3大种类进行科学划分,也能从中得到相对准确的数据统计、分析处理结果。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统计学处理过程中,针对常见问题的处理,首先需要对食品类别进行科学划分。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统计处理中低于检出限数据的问题处理
在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一些有害化学元素和化学污染物质。因此,技术检测人员常采用超衡量分析技术和痕量技术进行分析处理。为确保每一种统计学处理方式具有科学性以及安全性,在同一检测系统中提出了两个不同的检测评价指标,一是统计学定量限值LOQ,另一个是统计学检出限值LOD。由于这两大检测指标具有不同的使用范围,因此在我国食品行业的安全风险监测过程中,通常会出现样本检测结果低于实际风险检测值的情况,造成这一常见检测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现阶段的分析监测技术水平不高,再加上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对低于检出限的数据处理通常采用“零”代替的数据处理方法,并确定为“未检出”样本,由于检测样本中检测指标的分布介于“零”和LOD之间,因此采用“零”值代替“未检出”个数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不太科学,特别是对于偏态分布的统计数据,采用“零”值代替“未检出”无法实现对统计数据的计算转换。
因此,为不断完善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确保在检测过程中得到科学的检测结果,WHO全球环境监测系统/食品污染监测与评估规划(GEMS/FOOD)第二次会议中提出了“食品中低水平污染物可信评价推荐”的要求,这是我国食品行业中关于“低于检出限数值的处理参照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中也多采用“1/2 LOD”代替或“零”代替低于检测限数值的统计学处理方式,从而进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统计学科学处理。
结语
常见食品 篇11
1 常见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检测实验
该文中采用随机抽样的原则, 在某地区各大超市、农贸市场中, 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食品样品, 食品样品一共7大类, 一共230份。其中每份散装食品重量为500克;包装食品样品抽取统一生产日期的, 每份样品重量也都大于500克;对于每袋重量小于250克的包装食品, 需要采集2个包装作为一份样品。对于每一份样品, 都需要一式两份, 其中一份送到检测中心检测, 另一份备份。
该次检测的方法严格按照相关的监测工作手册规定进行, 检测的类型包括常规有害元素检测、食品添加剂检测、生物毒素检测、农药残留检测、食品餐具检测以及违禁药物检测六大类, 检测的项目一共21项。
在检测过程中, 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采用带标检测, 而采用加标回收等方式控制无标准物质检测质量。对于单一食品样品, 采用平行样方式实行检测, 检测结果取均值;批次的食品样品选取20%进行平行测定。对于初次检测结果呈超标或阳性的样品, 一般需要进行复测以及确证, 并保证将检测报告及时地送到当地相关部门进行确证, 对保留的另一半样品进行妥善的保管。
2 检测结果分析
经过有效的检测, 230分食品样品中, 合格的样品共185份, 检测的合格率为80.43%。其中蔬菜类食品中主要的化学污染物以及有害因素主要为汞、铅、砷、镉等重金属元素, 检测的合格率为88.12%;粮食类食品样品检测铝合格率为62.10%;食品加工过程中明胶检测中铬合格率81.63%;肉制品等检测中亚硝酸盐检测合格率为83.14%;牛奶中的黄曲霉素M1检测合格率为74.26%;食品中农药残留项目检测的合格率为100%;食品中违禁药品含量检测, 合格率为100%。
实验中, 检测项目共21项, 其中7个项目检测不合格, 不合格率为33.33%。其中对大米、菠菜、韭菜、萝卜、大葱等蔬菜粮食类的食品进行铅、镉项目检测, 其中铅不合格率为1.89%, 镉检测不合格率为3.77%;对面包、油炸食品、凉粉等粮食制品等进行铝项目检测, 检测不合格率高达60%以上;对太子奶、纯牛奶、酸牛奶、水牛奶等牛奶制品进行黄曲霉素检测, 检测不合格率为25.00%;烧猪肉、火腿、烤鸭、鸡爪、香肠等肉制品中对亚硝酸盐的含量进行检测, 食品检测不合格率为17.80%;对花生油等花生制品的黄曲霉素M1项目进行检测, 不合格率高达40.00%;对灌汤包、肉皮冻、水晶肘子、雪糕、棉花糖等可能使用明胶的食品, 进行铬项目检测, 检测不合格率为20% (以上不合格率表示检测项目中含量超过标准上限值) 。
根据以上实验检测结果可以看出, 我国食品卫生安全问题还很严峻, 但检测过程中所有食品中均没有发现农药残留、违禁药品等, 说明我国食品生产者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 更说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样的, 食品中的有害物质问题依然不容乐观, 造成这些危害因素存在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食品生产经营者, 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添加剂过量, 包括使用铝制添加剂作为膨松剂进行面食发酵, 从而导致食品中的铝含量超标。 (2) 在肉质食品中, 常常使用亚硝酸盐增加肉制品的鲜美感, 这是因为亚硝酸盐具有很强的防腐、抑菌、起色等作用, 如果添加的亚硝酸盐过量就会导致肉类食品中的亚硝酸盐超标。 (3) 大豆以及花生制品中, 在温度达到28度以上后, 容易产生黄曲霉素。在花生制品生产过程中, 需要经过严格的脱毒处理, 如果在花生类食品生产、运输、储藏的各个环节中, 没有做好防霉处理, 都可能导致食品中黄曲霉素超标; (4) 牛奶制品中, 黄曲霉素M1为主要的表现形式, 主要是在奶牛饲料中含有大量的黄曲霉素B1, 在奶牛的体内经过一系列的转换, 最后表现为黄曲霉素M 1。这就需要在奶牛饲养以及原奶加工过程中, 采用正确的方式, 严格检测奶制品的质量, 做好黄曲霉素污染物的处理工序。 (5) 一些食品中检测出铬超标, 这与食品加工过程使用工业明胶有很大的关系。
3 结语
综上所述, 食品安全属于我国公共卫生问题, 对我国和谐社会构建具有很大的影响。从食品的种植、生产, 到食品的加工、运输、储藏等各个环节, 都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污染, 对食品卫生的质量造成很大影响。这还需要食品卫生监管部门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做好食品污染源的监测与控制, 同时做好食品安全宣传工作, 提升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另外, 对于违反食品安全的生产加工商, 需要加大打击力度, 严格遵守法律, 依法进行食品安全防护。
参考文献
[1]罗朝礼.2011-2013年平南县常见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检测结果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14 (2) :102-104.
[2]高平原.2010年食品中化学性污染物和有害因素常规监测食品种类和项目[J].食品安全.2013, 35 (8) :99-100.
[3]冯建华.某地食品中重要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现况调查研究[J].重庆医学.2013, 23 (4) :147-148.
[4]蒋少辉, 董敏明.大豆制品中黄曲霉素实验检测分析[J].卫生事业.2012, 25 (1) :522-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