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障碍

2024-11-03

常见障碍(精选11篇)

常见障碍 篇1

在基层管理工作中, 经常出现干部指责战士不听指挥, 战士埋怨干部不尽人情的情况。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沟通不畅。影响沟通不畅的主要障碍有:

一、常见的沟通障碍

1. 语言障碍

(1) 语言差异造成隔阂

我们的官兵来自祖国各地, 语音复杂, 有的同志方言很重, 让人听不懂, 直接影响了信息的传达。例如四川籍干部说普通话平舌卷舌不分, 在下达任务命令时, 到底是说8点40分还是8点14分集合, 让人混淆不清, 很有可能贻误战机。

现在很多部队单位要求官兵学习驻地方言就是为了减少语言障碍,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 语意表达不明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当初如果你这么说, 我就能听懂了。”可见, 语意表达不明是引起纠纷的导火线。处在部队管理教育层面上的干部, 特别是基层带兵的干部, 在部队的管理和战士的教育上, 一定要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在对问题的解释和处理上, 要说清楚, 讲明白。切忌语无伦次、闪烁其词, 或词不达意、文理不通、字迹模糊。只有这样战士才能听懂, 才能更好地干好手中的工作, 才能收到一定的效果。否则, 事情将会因意思不明, 没有理解对而出现差错, 走弯路, 影响工作的进度, 从而导致工作上的失误。

2、文化障碍

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和心理需求。如果不能适应对方文化习俗和心理需求, 就会产生文化障碍, 影响沟通效果。

官兵由于生活习惯、环境条件、文化层次等大不同, 在沟通中难免产生摩擦。有的同志好奇心重, 喜欢多管闲事, 有的同志却觉得这样做不礼貌, 侵犯他人隐私, 会因此感到厌恶。有的城市兵, 文化水平高, 自视清高, 瞧不起文化层次低的农村兵, 觉得在精神追求上有很大出入, 无法很好交流。有的同志生长在南方, 因为天气热, 养成每天洗澡的习惯, 有的北方兵却因北方气候干燥, 一周才洗一次, 卫生习惯很难统一与改变。这些差异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认识和认真的考虑, 就有可能成为有效沟通的障碍。

3、角色障碍

在“你最喜欢与谁进行沟通”的一项士兵问卷调查中, 笔者发现:士兵选择同级沟通远远要高于与上级沟通。为什么战士不喜欢与上级沟通呢?这是因为官兵沟通中存在着角色障碍。这种由于两者职位不同而产生的‘自我感觉差距“, 必定会影响沟通的和谐。用一个战士说的话“官毕竟是官, 兵毕竟是兵, 在一起说话总没有和身边的人说话那么随意”。角色障碍影射到心理学上就是我们常说的“位差效应”。“位差”其意指由于地位的不同使人形成上位心理和下位心理。居于上位心理的人因处在比别人高的层次而有某种优越感, 居于下位的人因处在比别人低的层次而有某种自卑感。对士兵的问卷结果显示, 60.9%的士兵感觉官兵沟通中存在明显的位差效应。士兵在上级面前, 常常感到惊慌失措, 压力大, 表现得必恭必敬, 以至不敢讲话;而有的干部却自视地位高, 是权威者, 考虑自己的尊严, 在传递信息时, 简单扼要, 不作过多的说明, 致使士兵心情紧张, 对不明了之处也不敢多问或陈述自己的信息, 致使无法真正理解发送者的真意, 造成沟通上的障碍。甚至有时即便是士兵主动沟通, 可还没说几句, 干部就以“教育者”的高姿态身份开始表达自己观点, 并时常表现出不耐烦的心态.使士兵的沟通受挫。可见, 这种上下级关系和职位上的位差效应严重影响了基层官兵之间的沟通。

4、情绪障碍

情绪所涵盖的不只是精神层面, 其所影响的也不只是个人感受的问题而已, 它还会左右人的认知、语言和行为, 给沟通造成困难。极端的情绪使得人们无法进行客观而理性的思维, 从而会口不择言、语无伦次, 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所言何物。就信息的接收者而言, 情绪也会影响到他对信息的理解。一个人在高兴或痛苦的时候, 会对同一信息作出截然不同的理解。因此最好避免在很沮丧的时候对某一信息作出反应。

战士在情绪好的时候, 就特别喜欢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这时即便是面对批评, 也能虚心坦然地接受;但如果心情不好, 则不愿意多讲话, 也不愿意听别人讲话, 如果在这个节骨眼上, 再受到斥责, 就会产生抵触情绪, 认为是“火上浇油”, 严重者则有可能发生肢体冲突。由此可见, 个人的情绪不佳这种干扰导致了基层官兵之间的沟通不畅。所以干部搞教育, 一定要把握好时机, 沟通时务必要注意对方的情绪, 一般情况下要选择对方情绪适合沟通时, 再进行沟通才能达到有效的结果。

5、过度加工

接收者在信息交流过程中, 有时会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对信息进行“过滤”和“添加”。由部下向上所进行的上行沟通, 往往由于奖励制度的存在, 某些部下“投其所好”, 报喜不报忧, 使得所传递的信息经过层层“过滤”后变得完美无缺;又有首长向下级进行下行沟通时, 有的同志总认为领导是话中有话, 喜欢“添枝加叶”地领会首长意图, 使得所传递的信息或断章取义、夸大其辞, 或面目全非, 从而导致信息的模糊或失真, 造成沟通不畅。

二、有效沟通的技巧

1、运用反馈

很多沟通问题都是由于理解不准确或者误解造成的。通过反馈可以有效地改善这些问题。基层管理者在沟通时, 不要唱独角戏, 不要以为你说的话别人就能懂听全。说完之后, 可以问一问对方, 让他描述或复述一下, 以有效地促进理解和提高准确性。因此, 基层干部搞教育我们提倡采用“对话式”教育, 切忌采用以“灌输”居多, 一个人高高在上, 对话、交流较少的“独白式”教育。

2、简化语言

有的干部讲话, 喜欢在一句话上做文章, 翻来覆去地在一句话上绕圈子, 空洞无味, 让战士听得厌烦。我们要明确, 讲话的目的是要向你的部属传达某种信息。所以, 讲话时要突出重点, 不能不分主次, 离题万里, 让人摸不着头脑。加强语言提炼能力, 做到详略得当, 做到有很强的语言逻辑性是当务之急的事情, 这样做能使自己说出来的话内容丰富, 言简意赅, 重点明晰, 使听者有如沐甘霖的感觉。有时, 过分的修饰反而会损害沟通效果。

3、抑制情绪

古代先哲亚里士多德曾说过:“问题不在情绪本身, 而是情绪本身及其表现方法是否适当。”各式各样的困扰之源并不在情绪, 关键在于你能明白妥善处理情绪的重要性。要使沟通有效, 就要善于调节和控制情绪, 力求保持平和的状态。当不管由于何种原因而处于大悲或大喜之中时, 可以暂时停止沟通, 直到自己平静下来。

作为管理者, 明知自己脾气不好时, 可作一个简单的约束:作一个重要的决策时尤其是涉及到战士利益等敏感的问题时, 不要急于下定论, 最好隔一个晚上让情绪沉淀沉淀, 情况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4、积极倾听

西方有一句话:“上帝给我们两只耳朵, 一张嘴, 目的是让我们多听少说。”一说到沟通, 很多人就把它理解为说, 这其实是个误解。少数干部凌驾在士兵之上, 经常以“教育者”的形象自居, 使士兵在沟通中多数只处于听的状态, 想法得不到充分的表达, 士兵沟通受挫, 不愿主动交流。沟通不仅是能说, 而且还要会听。单纯的听还不够, 还要能够倾听。单纯的听是被动的, 而倾听则是对含义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搜寻, 因此它要求听者全神贯注。那该如何倾听呢?

我们看看“听”字的繁体写法:聽

一个“耳”字, 听自然要耳朵听;

一个“心”字:一心一意, 很专心的去听;

“四”代表眼睛:要看着对方, 要有眼神的交流, 表示你在认真地听;

“耳”下方还有个“王”字, 要把说话的人当成王者对待。有效的沟通始于真正的聆听。要鼓励部属敢讲真话、甚至是最严苛的批评。不轻易打断部属讲话, 不当场尖刻反驳, 不先入为主、急于下定论。

《孙子兵法》说:“上下同欲者胜。”但是, 如果没有有效的沟通, 上下同欲就是一句空话。在部队基层管理中如果沟通不畅失去的则是团结和战斗力。所以基层干部应认识到沟通是管理行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沟通看作自己最重要的职责之一, 争当启迪战士心智的沟通大师, 增强管理的有效性。

常见障碍 篇2

1、人际交往障碍,这一点可能是“90”后大学生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心理障碍。由于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关爱中长大,加之现在人们普遍的沟通减少,使他们缺乏与同龄人的直接接触和磨合经历。但他们从五湖四海聚到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一个宿舍时不免产生一些列的摩擦。而这些摩擦很有可能给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人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90后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哪些,有些很还存在一定的社交恐惧,如害怕与人接触、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等。

2、孤独感和自卑感,由于从以往熟悉的环境转换到陌生的环境,远离了朝夕相处的亲人和朋友,新生们很容易产生孤独感。90后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哪些,许多新生在入学是各个学校的佼佼者,但在大学校园里发现自己原来很普通,这一落差是他们感到非常失落,进而产生强烈的自卑。

3、情感问题,“90”后一代对于早恋的问题显然更加开化,在调查中有50.6%的“90后”新生承认,自己在进入大学以前就已经谈过一次“恋爱”。90后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哪些,其中有接近10%的学生则谈过多次。虽然他们的感情经历看起来更加丰富,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再为情所困。感情是其在大学意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旦出现波动很可能会对其造成不小的伤害。

4、就业焦虑,人们认为“90”后似乎没有什么责任感,实际上他们的责任观念还是比较强的,在调查中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能够比较好地理解“责任”的概念,敢于承担责任。90后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哪些,而他们入学之际正逢大学扩招一代毕业及金融危机,造成大学生的就业率下滑,加之许多新生的人生目标尚不明确,无形中增加了新生们的就业焦虑感。

猪常见繁殖障碍性疾病的诊治 篇3

摘要:当前我国养猪业正在快速发展,但由于一些养猪户缺乏疫病防治知识,采取的预防及治疗措施不科学,甚至严重缺乏防治知识,一些疾病时有发生,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在猪的疾病当中,以繁殖障碍为主症的疫病,如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猪布鲁菌病等,均属常见且多发疾病,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且呈蔓延趋势。本文主要对这几种疾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进行了阐述,以供养殖户及兽医人员参考。

关键词:猪;繁殖障碍;论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6.048

1猪伪狂犬病的防治

1.1病原

本病的病原是伪狂犬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病毒。其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尤其对低温、干燥的抵抗力较强,在较恶劣的环境下也能生存一段时间,但在0.5%的石灰乳中1分钟即可被杀灭,用高温、一般消毒剂均能迅速将其杀灭。

1.2流行病学

在自然条件下,牛、羊、猪、鸡以及人均可感染本病。病猪、带毒猪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本病的方式主要是空气飞沫水平传播,消化道、皮肤伤口、交配也可传播本病。当黏膜、皮肤有损伤时更易感染。本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在夏秋季天气较炎热时相对多发。本病常呈暴发性流行,初期死亡率高。

1.3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3~6天,仔猪发病时体温升高至41℃左右,呼吸困难,常伴有呕吐、腹泻,有明显的神经症状。育肥猪、种公猪常见轻微的咳嗽、发热。妊娠母猪受胎40天以上感染时,常有流产、死胎现象,无畸形胎。末期感染时,多产弱胎。

1.4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初步诊断,临床上应注意区别于仔猪水肿病、猪链球菌病和引起母猪流产的繁殖障碍病等。一般无特征性肉眼可见的变化,剖检可见病猪肾和心肌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肝、脾常可见1~2厘米直径的灰白色坏死灶。脑膜明显充血、出血和水肿,脑脊液增多。

1.5防治措施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关键是要做好预防工作。要严格对猪舍进行消毒和灭鼠,控制引种。种猪在配种前用伪狂犬病毒灭活疫苗免疫一次,分娩前3周再免疫接种1次;免疫母猪所产仔猪,断奶后用猪伪狂犬病毒基因缺失弱毒苗免疫1次,间隔4~6周加强免疫1次。暴发本病时,猪舍的地面、墙壁、设施及用具等用百毒杀隔日喷雾消毒1次,粪尿要发酵处理,分娩栏和病猪栏用2%的烧碱溶液消毒,每隔5~6天消毒1次。在病猪出现神经症状之前,注射高免血清或病愈猪血清,可降低死亡率;用基因缺失弱毒苗给仔猪滴鼻,可迅速控制疫情。对病情严重的可1天肌肉注射复方盐酸吗啉胍注射液2次,连续用药5天。

2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治

2.1病原

猪细小病毒病的病原是猪细小病毒。本病毒对热和酸碱的抵抗力较一般病毒强,常用消毒药消毒效果不好,但是0.3%次氯酸钠溶液数分钟内即可将其杀灭。

2.2流行病学

本病只感染猪,几乎所有猪群都能感染本病,后备母猪比经产母猪易感染。猪场可能多年连续不断地出现母猪繁殖障碍。感染本病的猪只及污染的精液是主要传染源。妊娠母猪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其他猪只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食物、环境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此外,鼠类也可机械性地传播本病。

2.3临床症状

猪群暴发本病时,母猪不同孕期感染,分别造成死胎、木乃伊胎、流产等不同表现。在怀孕早期即妊娠30~50天内感染,胚胎死亡被母体吸收而呈隐性流产。怀孕中期即怀孕30~70天之间感染,产木乃伊胎、死胎。怀孕70天后感染,常产弱胎,胎儿常带有抗体和病毒。

2.4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但最终确诊需进行实验诊断方法。剖检可见母猪子宫内膜有轻微炎症,胎盘有部分钙化,胎儿有被溶解与吸收的现象。

2.5防治措施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应采取预防为主的对策。主要的预防方法包括:严格卫生防疫制度,对未怀孕的母猪接种疡毒苗或使用灭活油乳苗对各种猪只进行疫苗接种。种公猪一年2次免疫;后备母猪,配种前一个月免疫,20天后加强免疫1次;剂量1头份。此外,猪场要坚持自繁自养,引种猪在隔离半个月后经2次血清学检查再合群饲养。同时加强猪舍的卫生管理,如有感病猪只,要及时对污染物火化,并对猪舍用3%的次氯酸钠或5%的苛性钠消毒。

3猪布鲁菌病的防治

3.1病原

猪布鲁菌病的病原是布鲁菌属细菌,为革兰阴性球状杆菌。本菌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较强,对光、热、常用化学消毒剂等均很敏感,常用消毒药能迅速将其杀死。

3.2流行病学

布鲁菌病以羊、牛、猪多发,其他动物也有感染,以患病羊对人威胁最大。本病主要是通过消化道,另外皮肤黏膜、呼吸道和吸血昆虫叮咬等传播。

3.3临床症状

病猪颌下、颈、腹股沟和咽部淋巴结常发生肿胀。怀孕母猪患病后一般在怀孕后2~3个月出现流产。流产前主要表现为腹泻,食欲不佳,精神沉郁,阴唇和乳房肿胀,阴道流出黏脓性或黏性腥臭分泌物。流产后,胎衣不下,恶露期延长,屡配不孕。

3.4诊断

根据本病的特征可作初诊,但应注意区分于乙型脑炎、细小病毒病、衣原体病、伪狂犬病等繁殖障碍的疫病。确诊通常采用细菌学检查。

3.5防治措施

首先要做好预防工作。坚持自繁自养,对引入的种畜或家畜做好检疫,必须引进种猪时,要严格隔离1~3个月,确定健康后方可并入猪群。病畜最好淘汰、捕杀、无害化处理。

参考文献

[1]陈锦华,陈爱林,程广凤,张晓东.猪伪狂犬病的防治[J].湖北畜牧兽医,2010,(11).

[2]张婧,亓达博.猪细小病毒病研究进展[J].兽医导刊, 2010,(06).

浅析常见的沟通能力障碍和技巧 篇4

关键词:沟通,障碍,沟通技巧

一、沟通的定义

沟通, 是指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 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 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沟通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管理上有个著名的50%理论, 即管理者50%以上的时间用在沟通上, 如开会、谈判、指示、评估, 可是工作中50%以上的障碍都是在沟通中产生的。

二、常见的沟通障碍

1、心理障碍

现实中的沟通活动常为人的认知、情感、态度等心理因素左右, 有些心理状态会对社会沟通造成障碍。人们的认知如第一印象、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势效应、社会刻板效应等都会影响人际交往。

人总是带着某种情感状态参加沟通活动的。在某些情感状态下, 人们容易吸收外界的信息。而在另一些情感状态下, 信息就很难输送进去。如果不能有效驾驭情感, 就会有碍正常的沟通。

态度是人对某种对象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 如沟通双方对某一事物的态度不同, 就很难达成一致的沟通。

2、语言障碍

语言障碍是指语言表达不清、使用不当, 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或产生歧义。有时即使是同样的字眼, 对不同的人而言, 也有不同的含义。有一个笑话说, 主人请客吃饭, 眼看约定的时间已过, 只来了几个人, 不禁焦急的说:“该来的没有来”, 已到的几位客人一听, 扭头就走了两位。主人意识到他们误解了他的话, 又难过地说:“不该走的走了”, 结果剩下的客人也都气呼呼地走了。

文化的差异也会导致双方在思维模式、认识及行为习惯等方面产生差异, 进而产生沟通障碍。

3、物理方面的障碍

物理方面的障碍主要是指沟通现场的环境、气氛等方面的某些要素可能会减弱或隔断信息的发送或接收, 如传递的空间距离、沟通媒体的运行故障等。

三、常见的沟通技巧

1、正确引导异性学生之间的交往

在当今社会的大学生交往中, 异性交往占有很大比例。而正常的异性交往既有利于大学生的情绪稳定和心理补偿, 又有利于大学生的智力开发和人格完善。我们应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异性交往观, 能正确去看待异性之间的交往是异性交往正常化的必要前提条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保持与异性同学的正常接触, 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 从而与异性同学建立起自然、和谐、纯真的友谊关系。

2、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

通过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讲座以及模拟情景等活动, 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清晰地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使自己的人格结构得到完善, 培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从而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 培养出理性的自我防御机制;另一方面, 可以提高学生的良好认知能力, 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以及环境, 善于清晰剖析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进而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尊重别人、如何赞美别人、如何鼓励别人和如何宽容别人, 最终引导学生能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并发挥出自己的特长。

3、加强情感教育,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

在当今社会的大学生人际交往中, 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恋人关系是最敏感的几种关系。注重实施和加强情感教育工作,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营造出和谐、友好、信任的育人环境, 为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提供各项良好的条件。

4、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培养

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是引导大学生不断适应未来社会化的重要要求, 针对此阶段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的特点, 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展现自己的个性, 充分发挥出各类教育载体的引导功能, 积极鼓励有特长的学生参加学校各项文体活动, 给他们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 使他们通过在不同的舞台获得成功体验, 不断增强自信心。

四、总结

总之, 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必备能力, 而且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度, 提高学生的沟通和社会交往能力, 发展团队协作精神, 是学生步入社会、适应将来工作环境的必备核心能力。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在实际的教学环节, 适度加强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训练, 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让学生能在实践中主动掌握交往和沟通的知识和技能, 并能在实际中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1]王晶晶, 贾晓明.大学生异性交往与性别角色认知[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4 (6) .

[2]刘朝晖, 温梅.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12) .

[3]陈莺.沟通能力现状及其培养[J].神州, 2012 (5) .

[4]袁爱华.提高人际沟通技能的培养策略[J].才智, 2005 (2) .

常见障碍 篇5

2、惹是生非。在现实生活里,敢于出头或事儿多的员工通常不会被聘用,因为他们不是好榜样。老板雇你来是工作的,不是惹事的。

3、闭口不谈自己在找工作。你可以不谈论工作,但一定要发出讯号,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可能会给你提供面试机会,你从而可以获得工作。可要是没人知道你正找工作的话,这种好机会也就不会找上门了。

4、只关注自己期望的“那一个”。尽管你的目标明确,但仍该保持开放心态,有时你不得不去接受另外的选择。要是薪酬不错,前景明朗,你就应该整体权衡一下。

5、简历里不附求职信。调查证明,没有求职信的简历会首先被淘汰。为什么要给别人一个淘汰你的理由呢?

6、一成不变的求职信。通常开头写着“给相关人士”,内容充斥着“工作勤奋”等陈词滥调,这样的求职信只会让人觉得你是在盲目地到处撒简历。

7、求职信里错误连连。如果你收到一份错字连篇的婚礼请帖,你可能会想,为什么他们不花点儿时间校对呢?同理,雇佣者也会对充满错误的简历或求职信产生同样的疑问。

8、太多的“我”,而缺少“你们”。简历和求职信的阅读者不是你,雇佣者只对你能为他们做什么感兴趣,简历里你首先要把你与众不同、对公司有利的方面说清楚。

9、提供不恰当的联系方式。不要留邮箱地址或你目前的单位电话,否则人事经理会犹豫是否联系你,甚至会因此完全忘掉你。

10、面试迟到。每个老板都想要可靠且能代表公司形象的员工,面试迟到的人永远不在此列。

11、不适当的穿着打扮。根据公司文化和场合来决定衣着打扮,否则,你会显得很不合时宜。

12、抱怨以前的同事。当你大谈以前同事的不好时,面试官会想:“一旦你将来离开,会怎么说我?”

13、缄默不语。面试官通常会问:“你有什么问题吗?”沉默不答只会让人觉得你对工作不太上心。

14、面试前不做资料搜集。找工作关键要尽可能多地搜集你应聘的职位的信息,弄清楚公司的发展方向和理念,这么做也可以让你面试时有很多话可说。

15、觉得面试只在会议室里进行。事实上,整个面试过程其实从你被通知那一刻就开始了。你对招聘者或前台很无礼吗?你永远都不知道有什么信息会反馈到人事经理那边。

16、太早谈论工资。让雇佣者先提工资数额,会让你较早获得工作并知晓工资数目。如果你先提的话,会让人觉得你太在意薪酬。

17、坦白可能的工作期限。不是每份工作都能成为终身职业,但人事经理可不想听到你只是把这份工作当做过渡。所以,你无需向公司承诺几年的工作期限,也不要让自己听起来像“过山车”。

18、不懂礼貌。面试后向对方发送一封感谢信,感谢面试官花时间和你会面,这会给对方留下好印象。

19、坐以待毙。如果面试官说会在一定时间内给你回复,那么你就要主动出击,打电话询问是否已有最后决定。如果只是等,结果很可能会是:你绝对不会得到那份工作。

20、不及时总结经验。当你付出辛劳终有回报时,别忘了曾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一定要记得,维系关系网、不断积累经验和拥有更多推荐信是多么重要。如果需要再找工作时,这些经验会让你轻松许多。

阅读延伸: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职场品牌负责

这是一个全新的品牌世界。无论年龄、职位以及你所从事的职业,我们都必须懂得品牌的重要性。我们是自己的公司――“Me Inc.”的首席执行官,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是成为“你”这一品牌的营销策划经理……这项工作既简单又艰难,而且无法逃避。

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品牌。品牌就是你获得价值的承诺。品牌将是你花费时间阅读信息的价值保证。从现在开始,从这一刻起你要想象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

你的未来不再属于任何公司,而且你主要的关系不与任何特别的“职能”相关联。你不再被职务头衔所限制,也不再被岗位说明书所约束。从今天开始,你是一个品牌。

那么怎样营销个人品牌呢?

你可以采取各种方式提升你的知名度,包括记住任何一次能让你个人曝光的活动。如果你正在提升自己的品牌,你做的一切事情以及你放弃的一切事情都传递了“你”这个品牌的价值和特征。所有一切你可以控制的途径(从电话会谈、你发出的电子邮件到某一次会议上自己开展业务的方式)都是传播你的品牌的庞大计划的一部分。

任何个人品牌营销的关键还在于“口碑营销”。你的朋友、同事、委托人以及客户关系网是你所能获得的最重要的营销媒介;他们对你本人以及你的贡献的评价是市场衡量个人品牌价值的最终标杆。因此树立个人品牌的重要策略就是有意识地培育你的社交关系网。

品牌是影响力。它以你在特定领域做出最显著的贡献而闻名,它是声誉权。聪明、负责任且强有力地获得和发挥你的影响力,是提升你个人品牌的必要技能。

扩大一个影响力的关键一环是认识到一个简单的事实,我们生活在一个“项目”丛生的世界。今天,几乎所有工作都被装进很小的称为项目的包。……今天你必须在项目中思考、生活、行动和工作。项目的世界让你更容易评价并推广“你”这个个人品牌的优势。

你应该在半正规的基础上再造自我,而不是让自己变成职业阶梯的奴隶。着手写个人的使命陈述书,引导自己成为“Me Inc.”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不管你现在正在做什么,你必须用以下四件事情来衡量你自己。首先,你必须是一名杰出的团队成员和一位乐于助人的同事;其次,你必须非常精通某些真正有价值的技能;第三,你必须是一个目光远大的“先知”――一个领导者、一名教师或一位远见卓识的“梦想家”;第四,你必须是一个商人――你必须关注实际的成果。

体育教学中常见的心理障碍与对策 篇6

一、体育教学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和产生原因

1畏懼紧张心理

在上支撑跳跃课时,大部分男同学争先恐后,而部分女同学则是提心吊胆,害怕完不成动作被同学们嘲笑,不敢做动作,紧张不安,身体也放不开,动作拘谨变形,结果完不成任务,越完不成任务,心里越发紧张,产生恐惧的心理,留下后遗症。

在体育教学中患有此心理障碍的同学很多,一般是比较内向、文静的女同学较多。一是由于身体、生理条件不佳,身体素质差;二是体育课思想压力大,技术动作要求过高,超过本身所能达到的学习限度;三是教师批评多而表扬少,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条件反射而产生畏惧感;四是曾有过这方面创伤史,害怕再次受伤。

2自卑心理

在投掷铅球、跳高教学时,常有部分学生动作变形,由于投不远、跳不高,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而更加丧失信心,认为无法赶上别人,不愿再练习,心态消极提不起精神,表现为沮丧、萎靡不振、神情呆滞,甚至出现破罐破摔、听不进去老师的话、厌烦体育课的现象。患有此症的一般是多愁善感的学生,产生原因:一是身体素质差,自尊心较强,爱面子;二是学生学习没有得到满足,内容不合于自己的口味,使自己能力没有得到表现和展示,情绪低落:三是多次受挫,受到老师的忽视、冷落,感到难以承受,一蹶不振,引起厌学情绪:四是不适当的对比,是指总觉得不如他人,各方面都比别人差,对自己失去信心,久而久之便产生自卑心理。

3逆反心理

由于教师在课堂上过于严厉或简单粗暴地训斥挖苦学生,严重伤害学生自尊,学生受到压抑而产生不满和反感,产生对立情绪,表现懒散,不服从指挥,与老师感情疏远,甚至对老师的要求逆道而行,出现一定程度地对心理,产生障碍。

产生原因:一是不合理的教育,教育“僵化”;二是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自以为是,有利于学习之外;三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了解不够,缺乏情感沟通:四是教学方法手段不得当,没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提高教师的自身心理素质水平

在教学中想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应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优良的教学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2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地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应将适合青少年心理和生理特点的愉快教学、情景教学、竞争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机地渗透到学科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上力求学生参与教学的全体性,人人都有练习的机会。在练习内容上行层次性,确保全体同学在不同层面上都获得成功:练习要求有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基础和发展的要求;练习过程力求自主性,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尘的主体作用。

3有意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认知能力

教师要将心理将康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之中,根据不同教材特点,教师应对学生积极引导,多给与鼓励。例如:在耐久跑教学时,首先对意志薄弱的、体能较弱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应明确指出他们的技术并不比别人差,而只是素质和先天条件造成的,要正确面对客观田间,下视不足。另外,在小结时,老师与同学们共同总结,注意培养学生具有乐于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的心理倾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常分析和检查自己,了解自己的缺点,从而使自己正确认识自己并确立新的目标,这样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大大提高。

4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常见障碍 篇7

沟通, 是指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 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 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沟通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管理上有个著名的50%理论, 即管理者50%以上的时间用在沟通上, 如开会、谈判、指示、评估, 可是工作中50%以上的障碍都是在沟通中产生的。

二、沟通常见的障碍

1、语言文化障碍

语言障碍是指语言表达不清、使用不当, 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或产生歧义。有时即使是同样的字眼, 对不同的人而言, 也有不同的含义。有一个笑话说, 主人请客吃饭, 眼看约定的时间已过, 只来了几个人, 不禁焦急的说:“该来的没有来”, 已到的几位客人一听, 扭头就走了两位。主人意识到他们误解了他的话, 又难过地说:“不该走的走了”, 结果剩下的客人也都气呼呼地走了。

文化的差异也会导致双方在思维模式、认识及行为习惯等方面产生差异, 进而产生沟通障碍。

2、心理障碍

现实中的沟通活动常为人的认知、情感、态度等心理因素左右, 有些心理状态会对社会沟通造成障碍。人们的认知如第一印象、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势效应、社会刻板效应等都会影响人际交往。

人总是带着某种情感状态参加沟通活动的。在某些情感状态下, 人们容易吸收外界的信息。而在另一些情感状态下, 信息就很难输送进去。如果不能有效驾驭情感, 就会有碍正常的沟通。

态度是人对某种对象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 如沟通双方对某一事物的态度不同, 就很难达成一致的沟通。

3、物理方面的障碍

物理方面的障碍主要是指沟通现场的环境、气氛等方面的某些要素可能会减弱或隔断信息的发送或接收, 如传递的空间距离、沟通媒体的运行故障等。

三、有效沟通的技巧

1、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

通过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讲座以及模拟情景等活动, 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清晰地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使自己的人格结构得到完善, 培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从而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 培养出理性的自我防御机制;另一方面, 可以提高学生的良好认知能力, 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以及环境, 善于清晰剖析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进而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尊重别人、如何赞美别人、如何鼓励别人和如何宽容别人, 最终引导学生能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并发挥出自己的特长。

2、加强情感教育,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

在当今社会的大学生人际交往中, 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恋人关系是最敏感的几种关系。注重实施和加强情感教育工作,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营造出和谐、友好、信任的育人环境, 为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提供各项良好的条件。

3、正确引导异性学生之间的交往

在当今社会的大学生交往中, 异性交往占有很大比例。而正常的异性交往既有利于大学生的情绪稳定和心理补偿, 又有利于大学生的智力开发和人格完善。我们应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异性交往观, 能正确去看待异性之间的交往是异性交往正常化的必要前提条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保持与异性同学的正常接触, 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 从而与异性同学建立起自然、和谐、纯真的友谊关系。

4、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培养

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是引导大学生不断适应未来社会化的重要要求, 针对此阶段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的特点, 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展现自己的个性, 充分发挥出各类教育载体的引导功能, 积极鼓励有特长的学生参加学校各项文体活动, 给他们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 使他们通过在不同的舞台获得成功体验, 不断增强自信心。

四、总结

总之, 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必备能力, 而且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度, 提高学生的沟通和社会交往能力, 发展团队协作精神, 是学生步入社会、适应将来工作环境的必备核心能力。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在实际的教学环节, 适度加强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训练, 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让学生能在实践中主动掌握交往和沟通的知识和技能, 并能在实际中有效运用。

摘要: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桥梁和中介, 是学生间交往或职场成功的润滑剂。对于职场新人来说, 只有与他人准确、及时地沟通, 才能建立起牢固、长久的人际关系, 进而在同学间的交往或职场中左右逢源、如虎添翼, 最终取得成功。在现代社会中, 不善于沟通将失去许多机会, 同时也导致自己无法与别人进行协作。本文通过对沟通定义的解析, 对常见的沟通障碍的分析, 最终提出有效沟通的技巧。

关键词:沟通,障碍,沟通技巧

参考文献

[1]王晶晶, 贾晓明.《大学生异性交往与性别角色认知》.《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 (6)

[2]刘朝晖, 温梅.《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中国成人教育》.2008 (12)

[3]陈莺.《沟通能力现状及其培养》.《神州》.2012 (5)

[4]袁爱华.《提高人际沟通技能的培养策略》.《才智》.2005 (2)

常见障碍 篇8

一、黄瓜花打顶

1. 症状

在黄瓜苗期或定植初期最易发生“花打顶”, 其症状表现为生长点不再向上生长, 生长点附近的节间缩短, 形成雌雄间杂的花簇。花开后瓜条不伸长, 无商品价值, 同时瓜蔓停止生长。

2. 发生原因

(1) 干旱造成“花打顶”。苗期水分管理不当, 定植后控水蹲苗过度造成土壤缺水干旱;或者施肥过量土壤水分不足, 根系吸收能力减弱, 使幼苗长期处于生理干旱状态。

(2) 夜温低造成“花打顶”。温室保温性能不好或低温寡照的天气, 晚上温度不超过15℃, 白天光合作用积累的营养在夜间难以运转出去, 因而积累在叶片中, 使叶片浓绿皱缩而形成“花打顶”, 另外白天长期低温也易形成“花打顶”。

(3) 伤根造成“花打顶”。在土温低于10~12℃, 土壤相对湿度75%以上时, 形成低温过湿, 造成沤根, 或分苗时伤根长期得不到恢复等就易出现。

3. 防治方法

育苗时, 水分和温度管理不要过高或过低。适时移栽, 避免苗子老化。在未插架前夜间加强保温, 白天不放风, 尽量提高温度, 如果缺水应及时浇水, 适量施肥促进生长。

二、黄瓜化瓜

1. 症状

刚坐下的瓜纽或正在发育中的小瓜条, 生长停止, 瓜尖至全瓜逐渐变黄, 干瘪, 最后干枯脱落。

2. 发生原因

化瓜主要是光照不足, 或各器官争夺养分造成的。

早春气温较低, 阴雪雨天或塑料薄膜透光不好造成光照不足, 光合能力低, 光合作用产物少, 使幼瓜或小瓜条得不到营养物质而停止生长。另外光照不足, 温度偏高 (特别夜间) , 光合产物少而消耗多, 或水分过足, 造成植株徒长, 养分被新生茎叶争夺, 这些都容易出现化瓜。

3. 防治方法

(1) 增加光照。尽量早揭晚盖草苫, 阴天也要揭开草苫, 使用最好的塑料薄膜, 并保持膜面清洁。

(2) 适当控水, 防止瓜秧徒长, 合理留瓜, 瓜过密时应疏瓜。

(3) 利用反光带增加光照强度, 或雌花开花后喷施稀土肥 (叶面喷施) 。

三、黄瓜蔓徒长

1. 症状

叶片大, 叶色淡, 节间长, 茎较粗, 侧枝长出早, 摘心后出现小蔓。在这些蔓上雌花弱, 子房小, 果实和叶片大小不对称, 化瓜现象严重。植株发生徒长, 长势过旺, 影响它的产量和产值。

2. 发生原因

栽植过密, 氮肥施过多, 水分大, 造成室内湿度大, 加之夜温高, 昼夜温差小, 营养生长过旺。

3. 防治方法

(1) 合理密植。黄瓜生长势较强, 密度大, 施氮就得多, 就易引起瓜秧徒长, 所以栽培上应适当稀植, 一般温室亩栽3700~4000株。

(2) 追肥浇水。为了防止徒长, 追肥时要掌握时间和数量, 要少吃多餐。结合追肥进行浇水, 结瓜前应保墒提地温, 做到见干见湿, 结瓜期6~10天浇一次水。顶瓜收后要控水, 回头瓜膨大时及时浇水。

(3) 加强通风。适当放风, 控制和防止棚内温湿度过高。当瓜蔓长到30厘米左右开始绑蔓, 根据瓜蔓生长旺盛否可左右弯曲绑架;对于徒长, 瓜秧生长弱的要早收根瓜为原则。

四、黄瓜畸形果

1. 症状

尖嘴瓜, 弯曲瓜, 大肚瓜, 细腰瓜都属畸形果。

2. 发生原因

黄瓜果实大小、形状与植株长势关系极为密切。当植株衰弱或遭受病害时, 干物质生产少, 营养不足, 水分不够, 容易产生尖嘴瓜和大肚瓜。不受精则易形成尖嘴瓜。土壤干旱, 盐类浓度高, 养分、水分、光照等不足也易形成尖嘴瓜。单性结瓜或营养与水分供应时好时坏, 易产生弯曲瓜。

3. 防治方法

适时追肥, 适时喷洒喷施宝;注意土壤的耕作, 维持植株长势。提高叶片的同化机能, 不要强行打叶。冬季注意增强光照, 保持温度。发现畸形果及时摘掉, 以减少营养消耗。

五、黄瓜苦味瓜

1. 症状

黄瓜出现严重苦味, 失去商品价值。根瓜或下部果实易出现。

2. 发生原因

主要是苦味素在瓜条中积累过多所至。影响苦味素积累的因素有:

(1) 大量施氮肥造成植株徒长, 坐果不齐, 这时在侧枝弱枝上易出现苦味瓜。 (2) 黄瓜定植过早, 地温长期低于13℃而造成根系和下部瓜中苦味素大量积累。 (3) 春末夏初棚温长期高于30℃且夜温过高, 造成根吸收能力差, 瓜条生长缓慢也易形成大量苦瓜素。 (4) 遗传性, 通常叶色深绿的品种比浅的易出现苦味瓜。

3. 防治方法

中职生常见择业心理障碍及干预 篇9

关键词:中职生,择业,心理障碍,干预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的金融危机给各国就业形势蒙上巨大阴影, 在就业队伍中处于弱势群体的中职生, 由于年龄、知识、能力、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 存在着复杂的择业心理, 以致影响了正常的就业。

一、中职生求职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障碍类型

择业常见心理主要是指中职生在择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 是影响其正确择业和实现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 也是他们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但经过近几年的调查, 我们认为中职生不同程度存在着择业心理问题, 即心理障碍或困惑。正确把握自己, 走出心理误区是中职生就业迈向成功的第一步。笔者认为目前中职生求职择业主要存在如下心理障碍。

1. 认知心理类型

(1) 自负心理。自负是盲目自大, 对自己的能力和学识评价过高, 不切合实际, 失去自知之明的心理状态。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 中职生在择业上往往好高骛远, 期望值过高, 没有将自己的位置摆正, 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 所做的工作必须从最基层做起, 于是这部分毕业生对用人单位横挑鼻子竖挑眼, 就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脚踩几只船”的现象, 从而造成就业受挫, 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产生心理失衡。

(2) 自卑心理。自卑是指自我评价偏低、自愧无能而丧失自信, 并伴有自怨自艾、悲观失望等情绪体验的消极心理倾向。中职生认为自己在学历上比不上大学生, 在动手能力上比不上高职生, 因此, 他们往往自责、贬低或惩罚自己, 潜意识中就存在压抑和自卑心理。特别是近几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不断提高, 而有些单位对中职生的认识又不够明确, 这使得中职生在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 加剧了他们的自卑心理, 从此他们缺乏自尊心, 对前途担忧, 对未来丧失信心, 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 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 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3) 矛盾心理。矛盾心理是中职生就业时瞻前顾后、左右彷徨的心理。这部分中职生在择业时, 往往产生美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脱节的矛盾, 浓厚的享受意识与劳动观念淡薄的矛盾, 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的矛盾。例如, 他们总是认为到机关、事业单位待遇稳定, 风险较小, 但又嫌收入不高;自己创业收入较高, 但又觉得太辛苦, 于是他们总是处于既要顾及工作性质、发展前景, 又要考虑地理位置、经济收入、福利条件的矛盾心理中, 最终往往会在择业中举棋不定, 在进行痛苦而矛盾的选择中失去良好的机遇。

2. 情绪心理类型

(1) 悲观心理。心理学认为, 悲观是人自觉言行不满而产生的一种不安情绪, 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指责、自我的不安全感和对未来害怕的多种心理活动的混合物。当一些中职生在择业中因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 会出现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情绪低落的心理, 自认为看破红尘, 决定听天由命任凭发落, 甚至出现绝望。悲观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是逃避, 他们不再想主动争取择业机会, 不再去努力, 认为去什么单位都无所谓, 这种心理与就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是不相适应的。

(2) 逆反心理。在心理学中, 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由于就业市场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 以及某些专业、学校不易找工作的客观现实, 一些中职生在遇到挫折时就容易出现各种不满心理, 如对学校管理、教学质量、就业推荐制度不满, 对现行的国家就业政策不满, 对家庭成员、家庭状况不满, 对周围同学不满 (如嫉妒) , 对社会分配不公问题不满等等。不满情绪的产生导致中职生的逆反心理和不健康行为, 对来自辅导员、班主任、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以及同学和用人单位的正确信息、善意批评与建议, 他们不相信、不听从, 偏要对着干, 要按自己的一厢情愿去求职。当求职失败时, 不总结自己的问题, 甚至明明知道自己失败的原因也不改正, 在以后的求职中依然我行我素, 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 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 甚至对立, 听不进任何批评与建议, 从而影响正常就业和顺利择业的实施。

(3) 焦虑心理。焦虑是指因遭受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复杂情绪反应。通常是由紧张、忧虑、烦恼、恐惧、焦急等众多感受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复杂情绪状态。中职生焦虑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是期望值过高和社会就业压力大。部分学生不顾自身条件与社会对中职学生的市场定位, 过分看重初次就业的重要性, 往往不自觉地加大自己的心理压力, 精神过于紧张, 一旦条件达不到, 挫折感就会导致就业焦虑。部分家长不顾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专业等特点, 硬是把自己的职业理想间接强加于子女, 致使其焦虑心理。当现实的求职目标与自身的理想职业不相符时, 部分学生会产生悲观、失望、愤世嫉俗的心理, 这对于中职生的成长是很不利的。近几年来, 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加上社会各种媒体的不断渲染, 在客观上加重了中职生对就业前途的焦虑, 社会大氛围对学生思想上造成的压力使学生发生分化, 部分学生变压力为动力, 积极学习知识技能, 以求就业顺利;部分学生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 随波逐流;部分学生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 出现情绪低落、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哀声叹气等消极情绪。

3. 社会心理类型

(1) 盲从心理。盲从心理是指个人因对群体的思想、言行等无法作出正确判断而跟从或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 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思想认识和言行举止。部分中职生在择业时, “人云亦云”或“大多数人选择哪里自己就选择哪里, 大多数人往哪里挤, 自己就往哪里挤”。他们认为, 大多数人钟情的工作一定是好工作, 大多数人选择的一定没错。这些人毫无主见, 缺乏开拓精神, 没有客观分析自身的专业基础、经济状况等各方面因素, 忽视自身的个体特异性与自我创造性, 盲目跟风, 随波逐流, 采取不切合实际的从众行为, 最终一事无成, 空留一声叹息。

(2) 依赖心理。有些中职毕业生由于家庭条件、社会资源较好, 在择业过程中把希望寄托在学校、父母或朋友之上, 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之上, 有的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 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恰恰让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差的印象。当今社会, 挑战与机遇并存, 只有在择业之初就树立自信心, 少点依赖, 敢于竞争, 才能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3) 攀比心理。个别中职生在求职择业中存在一种“人有我也要有, 人好我要更好”的攀比心理, 刻意将自己在生活条件、工资待遇等方面与别人进行比较, 即使有些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 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其他同学的就业单位或觉得平时其他同学什么都不如自己, 却找到一个比自己更好的单位, 于是心理就不平衡。这种攀比的求职观, 不能从自身实际出发, 常常会耽误时机, 到头来却不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和长远发展。

上述种种不良择业心理状态已严重影响了中职生的就业前景, 对中职就业率的提高造成了实质性障碍, 因此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已迫在眉睫。

二、中职生择业心理障碍的干预措施

1. 树立正确择业观, 养成良好就业心态

择业观是毕业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上的反映, 它直接影响和决定择业的行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把就业推向了市场, 通过人才市场“面向社会, 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已成为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基本特征。“端铁饭碗, 拿铁工资, 坐铁交椅”已变得不太可能, 人们都面临着择业、就业、失业、再就业的问题, 因此, 我们要帮助中职生调整目标, 进一步转变观念,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不求对口先就业, 先求生存后发展”的思想, 用新观念去指导就业实践。同时, 还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要对学生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 引导中职生明白在当前就业严峻的形势下, 想轻而易举地找到满意的工作是不现实的, 必须有良好的心态, 有“好事多磨”的耐心, 有不等、不靠、不抱怨的思想, 必须拥有健康成熟的就业心理, 保持奋发向上的心态, 克服浮躁情绪, 避免速成心理, 养成务实作风, 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 在竞争中磨砺, 在奋斗中成熟。

2. 进行准确定位, 调整就业期望值

目前, 就业市场化、自主择业给中职生带来了机遇与实惠, 但许多中职生对市场残酷的一面认识不足, 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 为此, 很难找到与之相匹配的职业。因此, 要顺利就业就必须首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 准确给自己定位, 即给就业市场一个定位, 给竞争对手一个定位, 给自己能力一个定位, 做到就业不盲目乐观, 也不消极悲观。同时, 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 找准坐标, 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调整就业期望值不是对单位没有选择, 只要有单位就去, 而是要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的基础上重新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这就是说要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 放弃过去那种择业就是“一次到位”, 要求绝对安稳的观念。要知道现在再好的单位, 将来也有下岗的可能, 因此, 在择业时要看得长远一些, 学会规划自己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在当前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 应采取“先就业, 后择业, 再创业”的办法。也就是说, 在择业时不要期望太高, 可以先选择一个职业, 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 增加工作经验, 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 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 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

3. 重视择业心理教育, 主动参与社会竞争

学校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因此, 中职学校首先应从职教的特点出发, 应从中职生特点出发,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 课外教育指导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 形成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其次, 中职学校应积极开展中职生健康择业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 使中职生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放眼未来。另外, 学校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对中职生进行与择业活动有关的心理测量、社会适应性测量, 帮助中职生更客观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及不足, 指导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树立终身接受教育的观念, 以便更合理地进行人———职匹配及科学地进行择业决策;并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咨询, 以调适其心理状态, 要求中职生改变过去那种“四平八稳”、“等客上门”的懒散作风, 树立靠自己的能力去拼搏、去奋斗, 靠良好的素质去争得一份比较理想的职业。

4. 进行挫折教育, 提高心理承受力

在就业市场化、需求形势不佳、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 处于相对劣势的就业弱势群体的中职生在求职择业时难免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甚至是委屈, 个别中职生择业失败后, 就感到无颜面对他人, 不敢与用人单位接触, 情绪低落、一蹶不振甚至精神崩溃、行为失常。为此, 要对中职生进行挫折教育, 增强其遭遇挫折的心理准备, 使其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时, 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对待, 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 进行正确的分析, 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 学会安慰自己, 以便在下次的求职中获得成功。学校、家庭、家长都要适当创设挫折情境, 教育中职生增强做好失意、挫折乃至失败的心理准备, 使其掌握应付挫折和自我心理调节的技能, 克服亏不得、输不起的不健康心理, 从而形成能谦让、能容人乃至能吃亏的心理, 善于在挫折中奋起。

参考文献

[1]传林, 张矢.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N].光明日报, 2003年8月14日

[2]赵宗兴, 高景兰.加强职业指导, 提高就业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年第21期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0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版

[4]相燕.职校生就业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04年第30期

浅析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及对策 篇10

1、学习心理障碍

由于中学生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学习负担重, 考试分数及升学的压力重, 长期精神过度紧张, 使其对学习、考试产生焦虑、冷漠或恐惧心情, 心情烦躁抑郁, 好发怒, 不想学习, 上课不愿听讲, 影响课堂纪律, 作业马虎, 疏远他人, 怕与同学和老师接触, 害怕考试, 用作弊来反对考试, 对重要考试甚至想通过伤残自身来躲避。这些心理障碍如得不到有效控制、疏导, 将对学生的学业进步产生很大影响。

2、性认识的障碍

中学生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第二次高峰期, 性生理不断发展, 性意识也开始觉醒, 对异性充满神秘、好奇、好感。但由于学校及家庭对性教育的滞后, 性心理得不到正确引导, 对性无法正确认识和把握, 往往给学生带来许多迷悯和困惑, 无法以平常心大方地与异性交往;或过分热衷于性引诱, 沉溺于性幻想、冲动并渴望得到体验, 产生早恋现象, 甚至走上越轨、犯罪的道路。性障碍已成为中学生最常见、最难以启齿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

3、人际关系的障碍

从小学时代进入中学时代, 中学生如何尽快地适应新环境、新的人际关系, 是他们能引陨利完成青春期过渡的重要前提。但嫉妒、自卑、多疑、冷漠或孤独等不良心理品质以及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异时性, 往往造成了他们不能正常处理师生和同学之间的关系, 与人交往或退缩畏惧、自卑孤独;或妄自尊大、目中无人。他们不愿合群, 不愿与人接触, 总是游离于集体, 与周围人格格不入, 对人心存厌烦、鄙视或戒备心理, 内心感觉孤独、寂寞、空虚而又无法排解, 心理矛盾日益加剧和突出。中学生人际关系的障碍常被其性格类型所掩盖, 不容易引起重视, 从而导致学生在这方面的障碍越来越严重。

4、自我意识的障碍

中学生正处于“第二次断乳期”, 对事物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观点, 不愿盲目遵从, 自我意识逐步发展。但此阶段的中学生正是从儿童幼稚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 半成熟、半幼稚与独立性、依赖性共存, 其自我意识的发展也呈波澜起伏状, 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无法正确把握, 看待问题容易固执己见、片面化和绝对化;缺乏理性和客观标准;缺乏自我克制能力。对待自己要么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 有强烈的自卑感, 缺乏自信;要么自我意识膨胀, 过高估计自己的现状, 而一旦遭遇挫折, 便极易滑到自我萎缩的境地而一蹶不振。

二、教育对策

1、创设和谐的氛围

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心灵的舒展、愉悦, 师生之间和班级内部如果是和谐、团结的环境, 那么教师开展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便成功了一半。在这方面, 班主任应注重主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对学生具有真诚的信任与尊重, 学生就会感到一种人格的尊严, 他们的自卑、孤独、距怯、抑郁等心理问题发生率就会大大降低。一旦学生对教师产生了朋友般的信任, 他们就会主动向教师敞开心扉, 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 这就有利于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灵, 及时帮助他们解除心理烦恼。

2、举办专题讲座

青春期教育不是被动地解决学生已产生的心理问题, 而是在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时积极主动地发挥引导作用。因此学生进入初中后, 学校就应开设专题讲座, 根据学生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种种问题, 将有关心理学知识和心理保健方法传授给学生, 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和科学地健全自己的心理素质。如告诉学生如何适应新环境, 接纳新老师, 了解新同学;如何与人交往, 学会自控;如何缓解考试、升学的压力;面对挫折如何奋起等等, 专题讲座既可以是学校心理辅导的专业教师, 也可以是班主任。不论是谁主持, 都应把握这样的原则:生动、平等、参与。

3、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也就是个别谈话, 是青春期教育最重要、最广泛的一种形式, 它与单纯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性的谈心不同。作为班主任, 应具备一些心理学专业知识, 否则个别谈话的心理辅导将达不到预期效果。

在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时, 教师应做到:一是要做到认真“倾听”;二是要做到理解、协商;三是要做到保密。

对于心理障碍较严重的学生, 教师不妨采取一些简单的心理治疗办法, 如支持疗法、系统脱敏法、放松训练法、模仿学习疗法、强化疗法等, 来纠正学生的某些较严重的不良行为。

4、书信联系

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 有时候交谈并不是心灵沟通的最佳形式。用书信进行师生对话, 对于学生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讲, 既能避免面谈时的紧张不安或不好意思, 又能达到与自己信任的教师进行心灵交流的目的。而对于教师来说, 与学生书信来往, 既赢得了学生的信任, 又能更全面、更真实、更细腻地感受到学生的内心世界, 从而更主动、更准确、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但此方法不适应在学生中广泛使用, 只适合针对个别学生。

对中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 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工作, 作为家长, 更有责任配合学校, 努力改善青春期的亲子关系, 使中学生顺利完成青春期的过渡。家长应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 选择民主式的家教方式, 营造相互信任、理解、尊重的家庭气氛;同时应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 并给予适当的指导;主动承担起舒缓孩子情绪压力的责任, 掌握批评艺术,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切忌用挖苦、讽刺、翻旧账的方式批评孩子, 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人格。家长们如果能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变化特点, 科学、民主地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 那么感叹孩子教育难、“代沟”难逾越的现象将会大大减少。

跨文化交际中的常见障碍剖析 篇11

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 以及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各领域对外交往的不断增加, 中国的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一些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国内一线城市已俨然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在这种背景之下, 中国人与来自世界其他文化的人进行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多, 且越来越频繁。交流涉及到几乎所有能够涉及到的领域: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艺术, 医药, 教育, 等等。然而, 由于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几方中至少有一方对其他一方或几方的历史, 风俗, 传统, 习惯等不甚了解, 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其后果轻则造成相互误解, 彼此尴尬, 重则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 有时甚至导致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紧张。本文深入剖析了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交际障碍问题及避免方法, 并利用生动的案例加以诠释。

1 假定一致性忽视差异 (Assuming Similarity Instead of Difference)

假定一致性忽视差异是人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经常会犯的一个文化上的错误。它指的是在与来自其他文化的人进行交际时, 由于对对方文化不了解, 误以为对方在传统, 风俗, 习惯, 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上都和自己没有什么差别, 于是用对待自己人的方式对待对方, 从而导致交际不成功。比如, 一个韩国人在宴请一位来自美国的客人时点了一盘狗肉, 认为韩国人爱吃的美国人也一定爱吃, 他就犯了“假定一致性忽视差异”的文化错误。要知道, 狗这种动物在美国人的眼里是宠物, 是朋友, 甚至可以被视做家庭成员。因此美国人不吃狗肉。幸运儿的英语翻译是lucky dog, “人人都有得意时”对应的英语习语是“Every dog has his day.”, 由此可见狗在美国人心中的地位。再比如, 在迎接一位来自印度的女士时, 你按照中国人初次见面的礼仪伸出手来要与之握手也同样犯了这一文化错误。印度女性的身体绝对不允许外人触碰。恰当的方式是行合十礼 (Namaste) 。

要避免“假定一致性忽视差异”这种文化错误, 首先要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接受不同文化存在差异这一事实。其次, 在与来自其它文化的人接触之前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对方的文化, 特别是对方文化与自己文化在价值观, 思维方式, 行为方式, 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知己知彼, 方可保证交际成功。

2 由于态度问题而产生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在跨文化交际场合, 由于交际一方对另一方或双方对彼此存在态度上的问题从而使交际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由于态度问题而产生的跨文化交际障碍主要包括种族或民族中心主义, 文化思维定式, 偏见, 以及种族主义等。

2.1 种族或民族中心主义 (Ethnocentrism)

种族或民族中心主义是指用自己文化的标准来负面的评判其他文化的方方面面。换言之, 具有种族或民族中心主义态度的人认为自己所在的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自己所在的种族或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种族或民族;自己文化的思维及行为方式是唯一正确或恰当的方式;自己的文化应成为其它文化的行为典范;等等诸于此类的对其它文化采取的俯视态度。纵观历史, 种族或民族中心主义如幽灵附体一般曾在一些人身上作祟。二战时期的德国法西斯分子认为德意志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 疯狂屠杀被他们认为是劣等民族的犹太人。日本法西斯分子也叫嚣大和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 把中国人称作“东亚病夫”, 肆意蹂躏。

其实在中国古代, 种族或民族中心主义也曾在不同时期相当盛行。在元朝统治的100多年里, 大蒙古族主义盛行, 蒙古族人欺压蹂躏汉族及其他民族百姓, 上演了一幕幕“窦娥冤”式的人间惨剧。在清朝统治的300多年里, 大满族主义盛行, 汉族等各民族又受到满族的欺压, 受到种种不公平的对待。而在大部分的中国古代史中, 大汉族主义一直是大占上风。汉族政权把自己统治的主要地区称之为“中原” (相当于今天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及陕西几省所管辖的区域) , 以自己为政治, 文化和经济中心, 肆意贬损居住在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国古代居住在北方的少数民族被统称为“胡”, 居住在南方的少数民族被统称为“蛮”, 居住在东方的少数民族被统称为“夷”, 居住在西方的少数民族被统称为“戎”。想一想汉语中和这些少数民族相关的一些表述, 如:“胡搅蛮缠”, “胡说八道”, “胡编乱造”, “胡吃海喝”, “胡思乱想”, “狗戴嚼子———胡勒”, “蛮夷之邦”, “野蛮”, “蛮不讲理”, “犬戎”等等, 无不表露汉族的种族或民族中心主义思想倾向。种族或民族中心主义使一个文化群体盲目自大, 固步自封, 封闭了向其他文化学习和借鉴的大门。最后导致自己文化的衰落和被蹂躏,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就是一个典型地例证。尽管当今世界不再有哪个国家实行种族歧视政策, 各个国家内部的民族问题也相对趋于缓和。然而在现实中种族或民族中心主义的阴魂依然不愿轻易散去, 或多或少地植根于一些人的潜意识中。西方世界处处标榜自己文化的优越, 对第三世界国家指手画脚, 吹毛求疵。

坦白的说, 种族或民族中心主义很难从人们的脑海中彻底根除。但做为一名跨文化交际者, 应树立如下理念:世界上所有的种族和民族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文化差异只不过是不同文化的人用不同的方式做相同的事情, 而无孰优孰劣, 孰对孰错之分;所有文化都服务其内部成员, 跨文化交际者应具有文化移情能力———即能够站在其他文化的角度考虑问题。只有树立这样的宽容思想, 才能在跨文化交往中平等宽容地对待对方, 而不会因自己所在文化在经济上和/或政治上比对方强势而傲视对方。

2.2 文化思维定式 (Stereotyping)

简而言之, 文化思维定式指的是对某一文化或某一群体的人们的一种固定的看法。我们经常说法国人浪漫, 德国人严谨, 美国人随便, 日本人辛勤等等诸如此类都是文化思维定式。其弊病在于过度概括, 忽视了个体差异, 即法国人并非人人都浪漫, 德国人并非人人都严谨, 等等。文化思维定式的产生源于人们爱过度总结的习惯, 以此可使事情简单化。笔者在上大学期间 (上世纪90年代初) , 在哈尔滨的各高校中流传这样一个顺口溜:

学在工大 (哈尔滨工业大学)

爱在师大 (哈尔滨师范大学)

玩在黑大 (黑龙江大学)

这是针对这几所大学学生特点的文化思维定式, 当然也是过度概括。甚至有以偏概全之嫌。

文化思维定式使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们带有一种先入之见与来自其他文化的人进行交流。如果这种先入之见是积极的, 就容易轻易对对方产生好印象从而轻信对方而少了应有的戒备。而如果这种先入之见是消极的, 则看对方处处不顺眼, 从而导致矛盾误解, 导致跨文化交的不成功。

2.3 偏见 (Prejudice)

偏见指对某一特定群体, 种族, 宗教, 或性取向的无理性的不喜欢, 怀疑或憎恨。它所涉及的是对另外一个群体的人们的不公平, 带有偏见的或不容忍的态度。偏见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有些城里人瞧不起乡下人;有些南方人看不惯北方人;有些男人轻视女人等等都是偏见。在跨文化交际场合, 对另一方持有偏见的一方会显露出傲慢, 不可一世的神情, 从而引起对方的反感。彼此不欢而散。

2.4 种族主义 (Racism)

提到种族主义, 人们会想到在美国和南非曾经实行过的种族歧视和隔离政策。以美国为例, 在实行种族歧视和隔离的年代, 黑人在教育, 医疗, 就业, 选举权等等诸方面受到不公正的对待。黑人和白人不能同校就读;不能在同一教堂做礼拜;公交车上分白人乘坐区和黑人乘坐区;街头的电影院, 洗衣店, 理发店等等经营场所经常挂有“Whites Only”的标牌。在当今的美国, 尽管人们在公开场合不敢流露出种族主义倾向, 但种族主义人仍深深植根于很多白人脑海中。一项调查表明, 许多白人妇女见到迎面有黑人男子走来时会下意识的捂紧自己的钱包。奥巴马在参加总统竞选时也受到过种族主义者的恐吓。由此可见, 种族主义是造成后果最严重的态度问题。

3 由于言语交际风格差异造成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世界上不同文化的成员有着迥异的言语交际风格。概括地说, 大体有以下几种:直接和间接交际风格;自我谦逊和自我夸耀交际风格;详尽的, 确切的, 和简洁的交际风格;强调个人的和强调语境的交际风格;以及工具型的和情感型的交际风格等等。以下分别论述。

3.1 直接和间接交际风格 (Direct and Indirect Styles)

所谓直接交际风格是指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用言语信息清晰地表露自己的意愿, 不遮遮掩掩;而间接交际风格则体现为交际者的言语信息总是刻意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为言语信息的简明程度上。中国人是间接交际风格的能手, 而美国人则热衷于直来直往的直接交际风格。以求人帮忙为例, 美国人直接会说Can you do me a favor?而中国人则往往要先做一些小的铺垫, 如问对方最近忙不忙, 家里人怎么样等等诸如此类的情感铺垫, 然后在慢慢地委婉地接近主题。由此而产生的跨文化交际障碍体现为美国人往往认为中国人不够真诚和坦率, 而中国人则认为美国人过于直接, 不够礼貌。

3.2 自我夸耀型和自我谦逊型交际风格 (Self-Enhancement and Self-Effacement Styles)

自我夸耀型交际风格的持有者, 以美国人为代表, 言语中往往充溢着对自己能力的高度自信和对自己所取得成就的无比自豪。而这正是以中国人为代表的自我谦逊型交际风格的持有者所嗤之以鼻的。自我谦逊型交际风格讲究的是为人谦恭, 不出风头, 不卖弄。所谓“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等正是这种交际风格持有者的为人信条。在国际体育赛事中往往出现这样的场景。比赛之前, 各国的运动员接受媒体采访, 西方运动员往往是信心满满, 豪言壮语:I believe I’m the best.I’m sure I can win the championship.而中国的运动员则经常说些给自己留有足够余地的诸如“我会尽我最大努力取得好成绩”之类的谦虚之言。这两种不同交际风格的人相遇, 势必出现误解。后者认为前者说话不靠谱, 前者则认为后者不能正视自己的价值。究其根由, 美国是一个竞争高度激烈的国度, 竞争是美国人的核心价值观之一。美国人从小就学会与他人竞争, 人人都要学会推销自己, 否则就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因此, “酒香不怕巷子深”,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的教人为人谦虚的理念无法在美国社会拥有市场。

3.3 详尽的, 确切的, 和简洁的交际风格 (Elaborate, Exacting and Succinct Styles)

世界上的不同文化群体在说话的容量上存在不小的差异, 由此产生详尽的, 确切的, 和简洁的交际风格。详尽的交际风格, 以阿拉伯人为代表, 喜欢在与人交谈时使用华丽的, 极富渲染的辞藻。明喻, 暗喻, 以及大量的形容词的使用在阿拉伯人的日常交谈中司空见惯, 有时难免有添枝加叶, 夸大其词之嫌。而美国人则属于确切的交际风格, 这与美国人的“just the facts”思维方式吻合。传统的中国人的交际风格是简洁的交际风格。“沉默是金”, “祸从口出”等等鼓励人少说为上的表述正是提炼于这种交际风格。传统的中国文化对那些能说善讲的人往往持消极态度。“油嘴滑舌”, “口蜜腹剑”, “阿谀奉承”, 等等诸如此类的表述体现出人们对能言善讲者的厌恶之情。

3.4 强调个人的和强调语境的交际风格 (Personal and Contextual Style)

英语中表示你的第二人称代词只有一个, You。因此无论对方是谁, 总统, 同事, 还是流浪汉, 都只用You来称呼。这体现了英语国家人们的一种交际风格:强调个人的交际风格。他们不以人称代词的使用来区分对方的身份地位和职位。汉语则不同, 根据对方身份地位的不同, 我们可以用“你”或“您”加以区分。这体现出另外一种交际风格:强调语境的交际风格。在这种交际风格中, 除了人称代词随对方的身份地位和职位改变外, 其他词的使用也可以做选择。“让小王说两句”, “请李局长作指示”。参与同一会议的两个人, 由于职位的不同, 会议主持人在让他们分别发言时做出了如上用词的选择。

3.5 工具型的和情感型的交际风格 (Instrumental and Affective Styles)

所谓工具型的交际风格是指交际者把交际做为一种工具来使用, 用以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一旦目标实现, 交际则相应终止。而情感型的交际风格则体现为交际者在交际的过程中谋求发展并保持彼此的某种社会关系, 交际过程本身的意义可以大于交际目标。“买卖不成仁义在”, 正是这种交际风格的写照。可见, 中国人属于情感性的交际风格。而美国人则为前者。

不同文化交际风格上的种种差异势必使跨文化交际的参与者们感到困惑和不知所措。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就是提高文化差异意识, 多了解不同文化群体人们的不同主导交际风格。但也不要忽视个体差异的存在。

4 由于非言语交际上的差异造成的障碍

不同文化在时间, 空间, 颜色, 衣着, 眼神, 面部表情, 副语言的使用, 气味, 手势, 身体接触等非言语交际上存在的差异往往比言语交际的更微妙, 更难以觉察, 且往往被人们忽视。

以颜色为例, 不同的文化对同一种颜色所赋予的相关联意义可谓千差万别。红色是中国人所喜爱的颜色, 有“中国红”之称。这是因为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 红色象征着吉祥, 好运和繁荣。日子要过的“红红火火”, 买卖开张要“开门红”, 年终要发“红利”……传统的中式婚礼上红色是主打色。而这样一种颜色在其他文化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在韩国, 红色是坏运气的颜色;在日本, 请人参加葬礼的请柬为红色;在加纳, 红色使人感到悲伤;在泰国, 红色象征着勇气, 等等。

由于非言语交际而引发的文化误读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轻则造成彼此误解, 使交际不欢而散, 重则蒙受巨额经济损失, 个别情况下还会引发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冷战期间的1959年, 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历史性的访问美国。走出专机机舱时, 赫鲁晓夫面对着欢迎他的美国官员和媒体, 将双手紧握举过肩部。此举在美国国内掀起了轩然大波。因为在美国, 拳击比赛中的获胜一方会用这种方式表示自己击败了对手。因此美国人把赫鲁晓夫的这一动作理解为其向美国人宣称苏联打败了美国。殊不知, 在苏联, 双手紧握举过肩膀代表着两人联手, 是友谊的象征。

要有效避免由于非言语交际上的差异造成的障碍就需要跨文化交际者通过网络, 书籍, 影视等众多途径了解其他文化的非言语交际特点, 做到知己知彼。

5 由于文化模式上的差异造成的障碍

文化模式主要涉及信仰, 价值体系, 规范和社会习惯行为。不同文化在这些方面往往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以价值体系为例, 在一个文化中被接受的做法到了另外一个文化可能会被视为离经叛道。未婚同居, 未婚先孕, 在西方乃至今天的中国都已是不足为奇的事情, 但在伊斯兰世界仍是不可接受, 必须严厉制止的行为。比如在伊朗, 女子未婚先孕会被处以乱石砸死的残酷刑罚。

6 结语

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种种障碍客观上影响了跨文交际的顺利进行。要想成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者就需要首先解这些障碍, 意识到他们的存在。其次是采取包容的态度对待文化差异。还要努力培养跨文交际移情能力———即能够站到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只要具有正确的跨文化交际动机, 采取积极的应对方法, 这些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障碍一定会被克服。

摘要:随着中国对外交往的不断增加, 中国的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 普通老百姓与来自其他文化的人进行交流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多。然而, 由于彼此之间文化鸿沟的存在, 跨文化交际障碍问题日益突显。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障碍,假定一致性忽视差异,种族或民族中心主义,文化思维定式

参考文献

[1]Stella ting-Tooomy.Communicating Across Cultures[M].2007.

[2]Guo-Ming Chen Willian J.Starosta Foundat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2011.

[3]William B.Gudyknunst Cross-Cultur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2007.

[4]Carley H.Dodd Dynam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2008.

上一篇:腹部闭合损伤论文下一篇:生物信息学序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