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是最好的教育

2024-07-03

感动是最好的教育(精选12篇)

感动是最好的教育 篇1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 应在于如何爱学生。”我是两年前才开始当小学班主任的, 之前没有任何经验。当班主任之初, 在学校发的学习材料中曾读到过这样一则小故事:20年前美国的某大学研究生导师给他的学生一个课题:到某贫民区考察100个儿童, 并预测这些儿童的未来。结果, 这些大学生根据儿童的贫困和恶劣环境预测他们几乎没有任何前途。20年后, 这个导师来到这个贫民区对这100个儿童进行跟踪调查后惊奇地发现, 就是这些被认为没有出息的儿童现在绝大多数已经做了金融家、实业家、律师、教师等有作为的人。他无法理解这个奇迹。当他问及这些人时, 他们共同的回答就是:感谢他们的启蒙老师。于是导师在一个普通的民居前找到了已经年迈的女教师问及她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些孩子培养成人时, 她只是平静而幸福的说:“我爱这些孩子。”

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我爱这些孩子”, 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道出了教育的真谛, 也为我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指明了方向。

我是从二年级接手这个班的, 当时是年级较差的一个班, 有六十多个孩子, 家长在校外就说自己孩子上的是“渣子班”, 同年级的老师介绍说:这个班里难管的学生多, 原来幼儿园中调皮大王一多半都在这个班, 原来的班主任嫌管不了主动要求调换了年级。我感到很大的压力, 但在和孩子的接触中我又被他们的天真无邪打动, 我想:只要带着一颗爱心, 去关心爱护他们, 就一定能管好他们。管吃管穿, 孩子的家长比我做得好, 真心欣赏每一个孩子, 鼓舞起他们的自信心这才是我主要的责任, 我相信对于孩子, “给点阳光就会灿烂”。

我班有个学生叫王萌, 是个女孩子, 每次上课不是左摇右晃, 回头说话, 就是乱收拾东西, 没有一刻能够闲着。成绩就不用说, 更是一塌糊涂, 被别人认为是“多动症”。家长很着急, 其他科目的老师也很头疼。我想:“该怎么办呢?”首先, 我把她从后排调到了最前一排的中间, 又把她叫到我的办公室, 让她坐在我的腿上, 用手抚摸着她的头, 夸她穿的衣服很漂亮, 问她谁给她买的, 又夸她长得漂亮, 听话, 说要是有她这样一个女儿该多好啊!这一夸果然见效, 上课时她瞪着那双大眼睛, 听得是那么认真, 我抓住机会, 不时地提问她问题, 耐心地引导, 她竟然答对了几个题。我便借机夸奖她, 她得到了全班同学的掌声, 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以后, 我不时地和她交谈, 夸奖、鼓励、关心, 让她感觉到我对她的爱, 功夫不负有心人, 一年过去了, 她现在不但变成了听话的孩子, 成绩还大幅度地上升, 每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我们班还有个男生叫鲁汉卿, 也属于班上的“老大难”, 上课不认真听讲, 总是“走神”, 学过的生字, 10个能错8个。家长几次在我面前流着泪求我“救救”这个孩子, 我感到身上的担子很重。说实在的, 这个孩子智力平平, 加上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落下的知识又很多, 一时半会很难扭转这个现状。我还是从夸奖入手, 和他谈心, 抓住他一丝一毫的优点和进步在班里大力表扬, 还不时地给一些小奖励 (如本子、铅笔等) , 当其他同学告他状的时候, 我也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耐心地给他讲道理, 从不板着脸和他说话, 就这样他能认真听讲了, 能认真写字了, 我就给他妈妈打电话夸奖他, 故意地让他听见。有一次, 他骄傲地对我说:“我妈妈逢人就讲, ‘我儿子进步了, 老师夸他呢!’我们周围的邻居都知道!”我笑着对他说“你进步了, 老师也很高兴, 以后继续努力, 还会更好的!”他点点头, 甜甜地笑了。

在班里我努力营造“家“的氛围, 在课余时间和学生一起唱班歌, “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有缘才能相聚, 有心才会珍惜, 有福就该同享, 有难就要同当, 用相知相守换地久天长。”歌声把大家的心连在了一起。我在班上发动学生志愿捐书, 集中起来构建了一个小小的图书角, 现在已有藏书一百余本。图书角大大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 也使同学们更加热爱我们的“家”, 感受到“家”的温暖。我还要求学生每周写三篇日记, 有一篇是写给老师的心里话, 每周一我会收上来认真地阅读和批改。这样, 即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又开辟了一条师生沟通的渠道, 同时还增进了师生的感情。学生有了说心里话的地方, 感情也就有了归属了。我渐渐受到家长信任, 也受到学生的欢迎, 学生也最喜欢上我的语文课。

学生喜欢我, 家长信任我, 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爱我的学生。爱是博大的, 也是宽厚的。在教育孩子工作中, 与家长之间难免有不愉快, 但是我从不会把她放在心上。我总是认为家长是家长, 孩子是孩子。有一次有10多个学生忘了带昨天交代过的学习用品、用具, 我逐个摸了摸他们的小耳朵, 边摸边问:“你们的小耳朵呢, 是不是藏起来了?”结果到了中午, 有一个小姑娘回家和母亲说:“老师用手拍过她的耳朵!”爱女心切的母亲一听, 赶紧打电话给她爸爸。这位小姑娘的爸爸当时在外出差, 中午刚喝了一点酒, 一听这事, 拿起电话就来责问我。问我为什么要打她女儿巴掌。当时我正在吃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这位家长在电话里气汹汹地说:“老师, 你怎么可以打人, 下午我回来要找你们学校领导。真有这么回事, 我叫你下岗。”当时我实在想不起怎么回事, 没等解释。家长就把电话挂了。下午等到这位小姑娘的母亲来了, 我问起时, 才想起这是怎么回事。不由得哭笑不得, 我把事情向女孩母亲解释了一番, 并把另几位孩子也叫来弄清情况。女孩母亲难为情地说:“对不起, 以前报纸、电视看得多了, 总是怕老师会体罚自己的孩子, 所以, 没弄清就小题大作了, 对不起!”这以后, 这位小姑娘的父母一直担心我会对他们的孩子另眼相看。可我并没把这事放在心上, 两年来, 孩子的语文成绩最好, 最喜欢写作文。成绩在班里也冒了尖。为这事, 小女孩的家长总是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但他们逢人便说:“张老师真是一位好老师。”

爱是教育的生命, 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 无论他们贫穷还是富有, 无论他们是聪明还是智障;爱学生就要赏识他们, 哪怕他们相貌平平甚至丑陋, 哪怕他们羞于表达甚至口呐, 哪怕他们没有特长甚至平庸;爱学生就不要吝啬赞美他们, 即使他们只是写对了一个简单的标点符号, 即使只是学会了系紧鞋带, 甚至只是终于学会说了一句完整的短语。

两年多的实践使我切身体会到: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 爱永远是最好的教育!

感动是最好的教育 篇2

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说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1、学生跟我们教师学什么?

著名教育家张伯岑说过:“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1)具有积极人生观的人

(2)具有健康状态面貌的人

(3)会学习、有智慧的人

(4)会合作、待人以宽的人

(5)会生存、能独立的人

2、做一个诚实的人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

(1)教师的言传身教

(2)教师的正确引导

(3)落实到细节

(4)要相信孩子

3、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自信

中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但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

(1)教师信任所有学生

(2)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建立合理期望,让学生体验成功

(4)树立自信的榜样

(5)寻找契机,巧用时机——刺激个体自信

A、委重任,满足其表现欲B、促成功,满足其自我实现欲

(6)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4、健康是人生最可宝贵的生命因健康而美丽,而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是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教育应以每一个人的后天的健康为最终目标,因此,老师在教育学生强身的同时,更要强调“强心”。

(1)在教学思想上要渗透心理教育

(2)心理教育渗透教学内容之中

(3)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4)学生问题的解决重在预防

5、生存,人最基本的能力

要想让孩子适应越来越残酷的社会,我们的教育中,应该着力给孩子搭建人生的三大支撑能力。

(1)物质支撑能力

(2)自我精神支撑能力

(3)社会支撑能力

A、接受社会规则,与社会相适应。B、能够获得外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6、真正的礼貌源自于内心(1)强化师德教育和学生文明礼貌的教育

(2)把礼貌用语落实在平时

(3)文明礼仪教育与各项互动的开展相结合(4)强调教师的为人师表

7、责任心:人的高贵品质

英国教育家维克多.费兰克说:“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因此,能够“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

责任心是一个人生命的纤绳。有了责任心,一个人才把自己的生命与别人的生命联系起来,才会产生自我价值感。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重视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主要以下几方面的策略:

(1)给与学生充分的信任与尊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2)树立健康舆论,明确集体目标,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3)表扬先进,树立榜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责任感

(4)落实班级职责,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责任感

(5)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6)体验自己过失的后果,学会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8、积极的心态对每个孩子很重要

(1)对学生应注意内部动机的激励机制

(2)注重多元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

(3)有效激励——培养积极心态的催化剂

A、期望激励B、竞争激励C、暗示激励

9、坚强是成功的核心品质

古希腊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柏拉图说:“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

怎样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1)人认识情感法

(2)克服困难法

(3)小事锻炼法

(4)遵章守纪法

(5)榜样激励法

(6)自我锻炼法

(7)劳动文体活动法

10、人生的本质应该是乐观的美国著名成功学家、教育家卡耐基说:“如果我们有着快乐的思想,我们就会快乐......用快乐、乐观、豁达的胸襟去面对人生吧,我们的人生就永远是快乐的。”(1)在课文教学时培养乐观心态

(2)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

(3)在老师言行中熏陶乐观心态

(4)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培养乐观心态

(5)在精神激励中培养孩子的乐观心态

11、用耐心培养出孩子的耐心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十分关切地对待孩子内在的世界,不可粗暴地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们,要耐心地听取他们的意见,要以平等待人的态度参加他们的争论。”

(1)用具体事例让孩子明白耐心的重要性

(2)游戏是培养孩子耐心的有效方法

(3)在失败中培养学生的耐心

(4)在等待中让孩子学会耐心

(5)三分钟耐心训练

12、谦虚的人能学到东西

(1)让学生体会到谦虚的对立面——骄傲的危害

(2)让学生在自我认识中懂得谦虚

(3)让学生在接受批评建议中体味谦虚

(4)在适度表扬中培养孩子的谦虚的品质

13、让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走独立的道路,这是我们教育关键性的问题。”(1)培养海西的独立思考

(2)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独立意识

(3)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和自理能力

(4)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5)培养孩子参与社会的能力

14、做任何事都需要有足够的勇气

(1)让学生在触动中感受勇气

(2)在“战斗”中让学生要回勇气

(3)在鼓励中给学生一点勇气

15、幽默是人的优秀品质之一

美国著名作家、教育家詹姆斯.潘说:“一个成功的人是以幽默感对付挫折的”。

(1)以乐观的心态培养学生的幽默感

(2)引导学生积累、引用、创造幽默

(3)在活动中开拓幽默,进行实际锻炼

A、在墙报橱窗中展开幽默

B、在幽默作品中学习幽默

C、在阅读幽默故事中感受幽默

D、在演讲辩论中使用幽默

16、保持一种感恩的心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米契斯说:“一个人要学会感恩,对生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心才能真正快乐。”

(1)知:引导树立持久的感恩意识

(2)情:巧妙激发良好的感恩情感

(3)意:举行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1)潜移默化,身教重于言教

(2)注重实践,习惯成自然

(3)横向贯通,纵向衔接

18、要懂得、舍得吃苦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好汉。”

(1)要舍得让孩子吃苦

(2)将吃苦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3)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增加吃苦的机会

19、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1)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

A、教育孩子不必对他人的批评大惊小怪

B、允许孩子作出解释

C、批评孩子时要一视同仁

(2)让孩子自己承担做错事的后果

(3)让孩子学会总结经验教训

(4)引导孩子遇见事物的后果

(5)重视负面道德情感的良好效应20、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1)学习的方法

A、记忆的方法 B、列提纲

(2)学习方法的自主者

(3)培养学生成为良好的学习方法使用者

21、学习从培养习惯开始

印度哲学家菩德曼说:“播种一个行为,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

(1)学生九大常规习惯的培养

A、预习习惯 B、复习习惯 C、倾听习惯 D、思考习惯 E、发言习惯

F、纠错习惯 G、审题习惯 H、观察习惯 I、阅读习惯

(2)新课程理念下四大新习惯的培养

A、质疑的习惯B、收集运用信息的习惯 C、积极参与交流的习惯 D、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3)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五种方法

A、教师树立形象B、培养对习惯认识的认可 C、要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D、校内校外相轨并行E、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

22、自学能力是学生最关键的能力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低水平的教师,只是向学生奉献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是让学生自己屈发现真理。”

(1)激发学生自学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采取新的教学方法

(3)指导孩子掌握学习程序

(4)鼓励孩子独立思考,探求知识的规律

23、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

(1)创设情境

(2)尝试成功

(3)评价鼓励

(4)扬长避短

(5)目标引导

(6)学法指导

(7)间接指导

24、思维力是学生智能的核心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本人去思考。”

(1)、引导、质疑、求索,激励学生积极思维

(2)改革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3)开发学生想象力、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

爱心,是最好的教育 篇3

可是这位老师并没有因为学生讥笑自己而大发雷霆,他走上讲台,亲切地对学生说:“今天下雨路滑,摔伤了脚,成了这个样子。放学后,大家千万要小心,免得像我这样走路不方便。”话音刚落,全班立即响起掌声,那个淘气的学生的掌声最响。

这样一个毫无准备的开场不仅使那个淘气的学生感到惭愧而认真听课,而且把整个课堂气氛引入佳境,更重要的是教师以宽容的心胸和对学生的关爱之情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做人的榜样。试想一下,如果这位老师进入教室后,来一阵“暴风骤雨”,那将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呢?

感动是最好的教育 篇4

在高考升学的十字路口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这里, 我想先向大家讲述几个小故事:

杨是个来自普通工薪家庭的女孩, 她还有一个双胞胎弟弟, 今年, 她高中毕业, 前不久, 她被一所美国名校录取, 获得该校全额奖学金。我认识她是在她念初三那年的一场英语演讲比赛上, 她给我的印象是:认真、执著、刻苦。后来, 我知道了杨是在一所重点初中念书, 成绩优异, 英语尤为突出。杨之前读的是很普通的幼儿园和小学, 她的家庭条件决定了她的父母无法为她提供优越的教育条件。杨在高三时决心报考美国的大学, 为此, 她放弃了国内的高考, 全力为报考美国大学作准备, 甚至, 她只身前往美国, 参加了大学招生面试。

李是个18岁的男孩, 家境优越, 一切正常和顺利的话, 李今年应该赴美国念大学。李初中毕业时, 他的父母为他选择了国内某所重点高中的国际班, 并为他在校外报了英语培训班, 还请了英语私教, 父母一切的努力就是希望儿子学好英语, 能够适应国外大学的学习。遗憾的是, 李今年不能按原定计划赴美念书, 他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 仍停留在初中水平, 他很迷茫, 没有自信, 他的父母也感到矛盾和困惑。

刘和张都是在国内普通高中念高三的男生, 成绩中等, 他们的父母都在犹豫是否把他们送到国外念大学, 他们都来自富裕的家庭, 父母有能力承担他们出国念书的费用, 但这两个男孩态度一致地表示要留在国内参加高考, 读国内的大学, 在大学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再考虑出国读书的事情。他们的父母也都支持了孩子的决定。作为老师, 我非常欣赏、喜欢杨这种类型的孩子, 他们有明确的目标, 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他们会整合和调动能为他们利用的教育资源, 他们的学习是积极的、主动的、快乐的。李是一个典型的还没有长大的孩子, 他的父母尽可能地为他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但他的父母忽略了学习的主体是孩子, 如果孩子缺少学习的动力, 他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刘和张是成长中的青少年的典型, 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主张, 能够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意愿, 他们内在的学习诉求正在萌芽。

听了以上几个故事, 大家也许能够建立几个方面的印象:

高考的选择, 不是哪里的大学好, 就可以去哪里, 不管你有多少钱, 孩子的基本条件摆在那里, 不是孩子聪明不聪明, 而是十几年教育的结果。

学习是孩子的学习, 孩子自身的动因远远超过环境的重要性。客观评价孩子当前的情况, 尊重孩子的意见, 最终的选择是属于孩子的, 只要他对未来的人生道路负责了, 不管现在选择了什么, 未来都是光明的。

从高中到大学的转折, 是广阔人生的一个阶段, 不是全部, 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也承受着考验, 允许并鼓励他们自省, 使这样的一次转变成为他们成长的一个机会, 帮助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

文化碰撞要么产生火花要么两败俱伤

当出国留学成为流行时尚, 风险也便随之而来:一方面, 不是每一个孩子都适合去国外念书, 尤其是当家长抱着逃避的心态时。事实上, 去国外学习的压力不会比国内的小, 因为在国内, 孩子是用母语学习, 和同学、老师的沟通不会有语言上的障碍, 而在国外, 孩子需要面对的除了学习本身的压力外, 还有语言差异、文化差异、生活方式差异等新的压力。家长和孩子是否真的作好了准备?另一方面, 不是去国外念书就是接受好的教育。教育和文化相关, 在孩子还没有建立对本民族、本国文化的基本认知和情感时, 父母把他们送到国外接受教育, 很可能使这些孩子成为“飘浮”的一代, 既融入不了所在国的主流文化, 又没有本国的文化根基, 无论到哪里, 都产生不了归属感, 这对孩子和对国家、民族都是一种伤害。

我并非不认同出国留学, 我不认同的是出国留学就能成才的态度。当前, 很多人都有“流行病”, 就是看流行什么就做什么, 好像你不这么做, 你就落伍了。出国留学也是如此!

去年暑假, 在上海的一个夏日学校 (SUMMER SCHOOL) , 我应邀到一位美国社会学教授的课堂给回国休假、顺便参加课程修学分的中国留学生作了主题为“文化与人生修养”的演讲, 我和留学生们分享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智慧。其间, 有一个睡眼惺忪的男生提问:“个体的意义是什么?”他的问题让我眼前一亮, 我意识到, 这些留学生正在面临着一些困惑, 于是, 我对个体所面对的困惑和困惑中所蕴藏的机会作了阐释。结束的时候, 学生们围拢过来, 和我热烈地讨论。我深深地被感动了, 这些学生都已经在美国有至少两年的学习经历, 他们充满热情, 他们思想自由、独立, 他们相信梦想, 他们追逐理想, 我被他们感染了, 我巴不得使出浑身解数, 把我所知道的文化知识全部教给他们。文化的碰撞要么产生火花, 使碰撞的双方都得到升华;要么两败俱伤, 撞得伤痕累累, 体无完肤。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 我们需要有开放的态度, 我们需要走出去, 但我们也需要使自己变得强大。

最好的教育是不花钱的教育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对于教育的探索, 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我们得时不时地转过头, 往后看看我们走过来的路, 我们也得时不时地伸长了脖子, 看看前面的路, 当然, 最重要的还有, 我们现在脚下的路。

在很长的时间里, 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从宏观的角度来说, 国家的教育投入增大了, 我们建设了一批硬件设施齐备的现代化校园;从个体的家庭来说, 家长越来越重视教育, 随着收入的增长, 对教育的投入也增大了。我们看到的是, 家长不计价格, 努力为孩子争取好的教育条件, 周一到周五, 孩子上学, 周六周日, 孩子上培训班, 孩子的成长空间被局限在课堂里。

当我们不缺钱了的时候, 我们便追求教育的品质。但你知道, 最好的教育是什么吗?最好的教育是不花钱的教育!

不花钱的教育从哪来?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首先, 我们都得学习, 学习自我的完善, 学习我们自己的文化;其次, 从社会的有识之士开始, 为身边的孩子开拓学习的空间, 成人的生活经验、人生体验都是给孩子的绝好的教育素材;第三, 社会化的教育服务体系需要建立起来, 社区、企业都可以成为孩子学习和体验的场所;最后, 关于学校的课程, 需要增加学生自我认知、生存 (生活) 技能、社会服务、实践训练的内容, 使学生的学习体验更丰富, 使他们能够尽早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获得成长的动力。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作文 篇5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陪伴。而在孩子的童年、少年时代,学习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样。陪孩子学习,是不少家长正在或者曾经都做过的一件事。我是一位五年级学生家长,也是一位小学老师,从孩子上一年级开始,从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我就一路陪着孩子。我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我的孩子在若干年后能够真正自己掌控自己的命运,真正轻松的、快乐的、幸福的去生活。

我认为,孩子的成长不单单只有学习这一项,它还包括很多、很多,他的健康、心态、性格、适应环境和改变环境的能力、综合的素质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作为家长必须要考虑到的事情。一个孩子的成长可以说是一项极其浩大、复杂的、长期的工程。所以我们家长要先做好这方面的心理准备。首先家长要树立一个观念,就是一定要有一个家长做出牺牲来陪孩子学习。千万不要想我的孩子是不需要大人的陪伴自己就能学习好,起码在我看来这很难实现,现在的.竞争太残酷了。注意我没有用“辅导”这个词,而是用“陪”。什么意思呢?那就是孩子学什么,你也学什么,再做一次学生吧!!!我们家长在家里不要以“老师”的身份和孩子在一起学习,那样会使我们和孩子之间产生距离感,我觉得“陪”这个字更能体现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这种类似于同学、伙伴这样的关系。这样会使孩子感觉到平等、轻松,他不会很拘束、紧张、甚至是害怕。

听我给大家算笔帐:现在有的孩子读走读,每天能和父母在一起吃吃饭;有的孩子住周托,只是周末才回家一次;等孩子考上大学了,每年就只有两个假期才能和父母在一起;将来工作了,就只剩下春节了!我们能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没有多长啊,所以,我会很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以前我不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我不但没有珍惜,相反的,我会觉得下班回家或者周末陪孩子很累,孩子不是我一个人的,所以,我觉得陪孩子不应该是我一个人的事情,然后我就会埋怨老公没有“尽责任”。但是,当我会算这笔时间账了以后,我觉得:陪孩子在一起,是非常享受的事情,而且,很感谢老公把陪伴孩子的时间让给了我。他没有陪孩子,那是他的损失。所以,我跟孩子在一起,会觉得非常的快乐!

也许大家会说,你的孩子“很乖,听话”,当然愿意陪啦。其实,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家长的话不中听。我和孩子也有不愉快的时候。有时候,我心里有怨气,也会对他发脾气。但是,当我意识到我错了的时候,我会向孩子道歉。告诉他:是妈妈的错,妈妈并不是完人,妈妈也会犯错,妈妈也正在成长,希望得到你的原谅。以前,我根本不可能向孩子道歉,认为家长的话,错的也是对的,而且,还打着:“为你好”的旗号,事实上:为你好,可孩子根本受不了!有时候,他也会向我发脾气,大喊大叫。但是,我知道,这是他成长期必然出现的正常现象;他大喊大叫也代表他很受伤很难过;也是我的能力跟不上他的成长的表现,他是来帮助我成长的,他将教我学会宽恕、学会包容、学会大度。所以,当他发脾气,大喊大叫时,我什么也不说,就两个字:“闭嘴”,然后,倒一杯水给他,让他感觉到我是爱他的。第二天,写一纸条:希望你有个好心情。其实,仔细想一下:他朝你发火为什么?他为什么不对别人发火?因为他信任你呀!在你面前发火有安全感呀!你是他妈呀,他不向你发火向谁发呀!痛苦别浪费,好好长智慧。

当然,最好是父母都能抽出一些时间陪孩子。因为:一个人的阳刚、勇气、创造力,凡事力量方面的品质,跟父亲有关;一个人的阴柔度,接受力、人际关系,凡是爱的课题,都跟母亲有关。如果孩子得到的爱是完整的,那么,他就是轻松快乐的。

记住,我们家长就是孩子的榜样,我们怎么做,他都看在眼里,并会去效仿。教给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什么事情是好事,我们可以去做,什么事情是不好的事情,我们就不能去做,让我们的孩子做一个智商高、情商高的有素质的孩子,若干年后,他们一定会受益匪浅,在社会上,这样的人还是受欢迎和尊敬的。

所以,亲爱的家长朋友们:钱,可以再挣,如果误了孩子的教育,是一生啊!表面上看:我们辛辛苦苦在外面挣钱是为了改善孩子的生存条件,是为孩子好,可实际上呢?真的是为孩子好吗?给孩子留钱还不如教孩子本事。实在要出去的话,一个外出挣钱就够了,留一个在家里陪孩子是很有必要的。

最好的教育是赞美 篇6

[关键词]:教育 赞美 学生

本学期,学校组织了两次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当我拿着奖品——一个笔记本和证书走进教室时,同学们一下子围了上来,连平时最调皮捣蛋的孔达也追着我问:“有我的吗?”“有我的吗?”数控(1)班的李健同学拿到奖品时竟一连说了三声谢谢。第二天,我上课时,教室里显得格外安静,获奖的几名同学表现得格外好。由此,我想到了许多、许多……

大家都知道,职业学校的学生难管理不爱学习。平时,我和同事们闲聊时也常常感叹:现在的学生是越来越难教了!可是,一个小小的笔记本和荣誉证书竟能带来这么好的教育效果却是我史料不及的。

由此我想到,我们的学生最需要的不是这规定那规定,也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激励、是赞美、是肯定性评价。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美。”。“人要脸,树要皮。”不要以为学困生就没有自尊,就不想学习好,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尊重和夸赞,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更渴望在同龄人面前表现自己,这是最基本的人性需要。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他们由于长期受歧视、遭冷落,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对他人心存戒备,看起来好像缺乏自尊心,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深处极渴望老师的理解、信任,他们仍然十分在乎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尤其是身上毛病多的学生。他们往往因为老师的一句不逊之言而心灵受到伤害并因此一蹶不振,也会因为一次表扬、赞美而走向成功。老师的几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激起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哪怕是平时最调皮捣蛋的学生在内心深处仍是那么渴望听到老师说一声:“你真棒”“你一定行!”而我们——往往吝啬说这么一声!

古代哲学家王阳明说:“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功。”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普及,好孩子是夸出来的道理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研究表明,人的心理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便会成为其积极向上的原动力,许多潜能就容易被激发出来。因此,教师的赞美是一座桥,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河;教师的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教师的赞美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如同一块树根,在农民眼里,可以劈开当柴烧;在植物学家眼里,它是树之根本;而在雕塑家眼里,它是大自然的杰作。学生在不同的教师眼中,其形象也不尽相同,或普通或优秀,或机灵或调皮,作为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每个学生都有潜能,只要我们合理地去发掘,就会使其发出夺目的光彩。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生迷恋上网,如何教育和对待这些学生是教育过程中越来越突出的一个问题。电子班的刘星宇老是爬墙出去上网,我就对他说:“你游戏打的虽好,但是在文字处理上还有欠缺,如果能在这次竞赛中拿到大奖,那才叫真正的高手呢,连老师也会佩服你的!”果然,他把更多的打游戏的时间用来练习打字,并在竞赛中取得了好成绩。通过这两次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使我认识到,正确的引导并结合适当的激励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实践让我懂得,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手势,一个关爱的眼神……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对学生小小的成功,点滴的优点给予赞美,可以强化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其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自信心,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同时,还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学习氛围。我们有许多学生就是在这样不断被激励的情境中成为了不平凡的人,许多不起眼的日常小事,也许是日后成功的基石。有一位中国移动的总裁,他讲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原因很简单,在上初中的时候,他的英语老师告诉他,他的大鼻子特别适合说美國英语,说起来共鸣很好。他听了以后无比地感动和兴奋,没想到令他感到无比自卑的大鼻子原来是一个巨大的优势!他从此爱上了说英语,爱上了英语课!所以,不要吝啬,要拿起表扬的武器,善于去赞美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拿起表扬的武器,乐于去肯定学生的每一点成绩;拿起表扬的武器,及时去张扬每一个学生为集体做出的点滴贡献。

在非洲的巴贝姆巴族中,至今依然保持着一种古老的生活仪式。当族里的某个人因为行为有失检点而犯了错误的时候,族长便会让犯了错误的人站在村落的中央,公开亮相,以示惩戒。每当这时,整个部落的人都会放下手中的工作,从四面八方赶来,将这个犯错的人团团围住,用赞美来“教训”他。依次告诉这个犯错的人的优点和善行,用真诚的语言叙述一遍。叙述时不允许出言不逊,而且不能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赞美。看完后,我一直在想:巴贝姆巴族人是智慧的,他们对待犯错的人的态度,是尽管你犯了错误,有了缺点,但我们依然爱护你、关心你、接纳你,既然你为整个部落做过那么多好事、善事,有着那么多的优点,请你认真地反思,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对于一个犯了错误的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成长中的孩子呢。

最最好的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流 篇7

作为“粉丝”, 我真切地感受到李老师的教育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 她总能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解决问题, 这时候她就像是学生中的一员, 让学生感受到的是平等和真诚。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 李老师又能跳出“学生”角色, 利用自己的阅历和经验为学生撑起保护伞, 点亮照明灯。这时候的她是老师更是母亲。李老师的“道行”之深, 让我惭愧不已。原来自己做的是表面文章, 而李老师做的才是一碗纯正的“心灵鸡汤”……

李老师的教育方法对我启发很大, 让我体会到好的教育方法应该是:和学生的心贴得近一点儿, 再近一点儿。

正好班里有个特殊的学生, 我就尝试着用李老师的方法去关心他。这个学生名叫涛涛。两年前一场车祸夺去了他爸爸的生命, 从此他和奶奶一起寄居在姑姑家。涛涛失去了天真和欢乐, 变成了“小木头”。每天的表现就是在课上、课下画着内容一成不变的漫画。我想方设法帮助他, 谈心交流、赏识鼓励、合作小组帮助……所能想到的办法都用上了, 可他还是一如既往地把自己封闭起来。

学习了李老师的教育方法, 我觉得未改变涛涛的原因是没有真正学会关心他, 我试图寻找真正走进他内心世界的机会。一次我观看了韩国电影《人狗情缘》, 很受感动, 决定邀请涛涛一起观看这部影片。那次在影院, 涛涛有些紧张地坐在了我的身边, 一动也不动。我默默注视着涛涛, 看到他孤独、落寞的样子, 想到这样小的一个孩子要忍受失父之痛, 甚至还要背井离乡寄居在别人家里, 我的心里酸酸的。电影到了最打动人的生死离别情节时, 很多观众都哭了, 这时我伸手把涛涛揽在了怀里, 小声告诉他, 想哭就哭吧, 哭出来就舒服多了。涛涛开始时, 还强忍着不让我感觉到他的哭泣, 过了一会儿, 他的身体因哭泣而开始颤抖。我的眼泪扑簌扑簌地掉了下来, 我为人和动物之间的真情而哭, 更为涛涛的行为而哭。这是我第一次看见涛涛哭!这将成为我走近涛涛的最好时刻。我知道这块“冰块”开始融化了。

从那天开始, 我总是有意地制造机会和涛涛谈心, 涛涛也慢慢地向我敞开了心扉:“我想爸爸了, 有爸爸在, 妈妈和姐姐就不会去远方打工而不要我。”“别人都有爸爸、妈妈开家长会, 只有我没有。”“我今天在数学课上得了个大奖字, 不知道给谁看。”每次他的眼睛里都有泪花, 这正是我们两个人心贴得最近的时候。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 涛涛渐渐从阴影中走了出来:他能听老师讲课了, 能与同学们一起交流了, 能参加班里的集体活动了……感谢李老师也让我拥有了这贴心的幸福。

感动是最好的教育 篇8

一、让爱照亮每个学生

“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这是这本书的第一章的标题, 李老师把它放在第一章, 说明了李老师对教育的真切的理解。可以这么说, 有了爱不一定会有教育, 但是没有爱就一定没有教育。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 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 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 善于跟他们交朋友, 关心孩子的乐趣和悲哀, 了解孩子的心灵, 时刻不忘自己也是个孩子。

李镇西老师正是这样一个爱孩子的好老师, 这也是他的教育教学能够卓有成效的首要的原因。而大多数的普通老师在爱孩子这一方面是做得很不够的。他们要么对学生冷漠无情, 无视学生的情感需求;要么以一种功利主义的思想只爱那些能够给自己带来荣誉与物质利益的优生, 而把那些差生当做是包袱, 要么嘲讽挖苦, 要么不管不问。爱优等生很容易做到, 爱差生却很难做到, 而爱那些不仅成绩差而且又调皮捣蛋的老是惹老师生气的差生就更难做到。一个教师教好优生很容易, 但是要把差生转化好, 则往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心血, 有时甚至费力不讨好。而李老师在差生的转化上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他把全校最差的学生都放在自己班上, 这不仅表现了李老师那种锐意改革的勇气, 也体现了他对学生的无私的爱。所以李镇西注定是不平凡的, 是注定要成为教育家的。

爱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任何一位准备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都应该牢牢记住。爱孩子才可能有教育。如果对孩子没有爱, 最好不要踏进这个行业。

二、让爱充满智慧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但是有了爱不一定有教育。怎样让我们的教育在学生身上发生作用, 不是教师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就可以做到的。如果不把教师的爱化成一个个的教育机智, 那么一切的教育都是扯淡。这里就需要教师拥有高度的教育机智, 也就是要让我们的爱充满智慧。

那怎样让爱充满智慧呢?一个新手怎样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优秀教师呢?这本《做最好的老师》可以说是李镇西老师教学的成长史, 在这本书里也呈现了李镇西老师的成长模式即:模仿—超越—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例如他的办班级日报、让学生写日记这些做法都受到了教育家魏书生的影响。但是他在借鉴名家的基础上不断地反思、不断地超越, 最终才有了今天的个性突出的李镇西。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 与他的成长经历、知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每一个名师都打上了个人的烙印, 所以名师是不可以复制的, 这就是有许多人学魏书生、学李镇西终究也成不了魏书生和李镇西。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名家的核心思想, 如这本书里李镇西先生所体现出来的爱心、民主与平等思想, 用集体主义思想管理班级, 这些是我们要学习的。但是具体怎么操作还需要我们每个一线的教师根据自己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操作。所以我们要在借鉴中模仿, 在模仿中超越, 只有这样, 我们才可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另外, 教育智慧的形成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究, 需要实干精神。在这本书里, 李镇西把一个个教育难题当成课题来研究, 对一个个教育难题不断探究, 才形成了李镇西老师的高超的教育智慧。李老师在后来的著作里提出“五个一”工程:每天上好一堂课, 每天找一位学生谈心, 每天读一万字的书, 每天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 每天写一篇教育日记。这是一个可以让我们借鉴的模式, 教育从来不是靠空洞的说教就能够达到的, 它需要我们做扎扎实实的工作。只有我们把工作做实了, 我们的教育能力才能够提高, 我们的教育效果才会更好。所以李镇西先生是个扎扎实实的实干家, 这是我们最应该向他学习的地方。

三、让爱成为执著的追求

教师是一门清苦的职业。有俗话说:“家有两斗米, 不当孩子王。”教师这个职业跟名利很难沾边。把教师作为终生的事业追求需要对教育事业有执著的爱。

实际上, 把教书当作谋生的手段还是终生追求的事业, 决定着一个教师是成为教书匠还是教育家。凡是名师都是把教师职业当成自己终生追求的事业的。李镇西的名言是:“做最好的老师。”于漪的名言是:“一辈子做教师, 一辈子学做教师。”这些话代表着他们对事业的执著追求, 读起来令人感动, 撼人心魄。李镇西先生在功成名就后依然选择做一个普通的教师每天与孩子们在一起。这就是这些名师们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学李镇西, 学其他的名师, 要学他们对事业的执著追求的精神。

感动是最好的教育 篇9

关键词:家庭教育,问题,反思

一、家庭教育中的存在问题分析

1.“棍棒教育”的抬头。

2011年耶鲁大学法学院华裔教授蔡美儿凭借《虎妈的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一书讲述了自己如何采用严厉的家庭教育方式使两个女儿考入名校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关于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大讨论。除此之外,“狼爸”萧百佑也凭借其“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所谓的“萧氏民主”(孩子是民,家长是主)使三个孩子纷纷考入北京大学。从“虎妈”到“狼爸”,这种“棍棒教育”的再度抬头,一方面迎合了中国父母急切渴望孩子成才的心理,另一方面反映出中国社会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到底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方式是最好的。

2.“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每位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特别是现在的中国,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成才是父母最大的心愿,每位家长都在孩子身上寄托了无尽的希望,都想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在当今应试教育的体制下,许多家长只看重学习成绩,忽视学习之外的许多重要的教育内容,造成部分孩子“高分低能”;还有一些家长迫于高考压力或盲目地认为西方教育一定比中国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送他们出国读书,让孩子成为远离父母的“小留学生”,同样造成许多成长的烦恼。现在,人们对教育的理解越来越功利化,在教育中没有形式上的追求,没有灵魂的升华,没有对知识的渴望,有的只是成绩、实用和就业。

二、对家庭教育方式的探索与反思

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每个孩子都像树上的一片叶子,有着不同的“形状”。对待孩子,简单粗暴的方式是绝对行不通的,不是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就是使孩子掉入极度自卑的深渊。“狼爸”“虎妈”式的教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真理,只是教育中的特例罢了,人们在看到他们成功的同时,更应该看到他们自身的知识背景和背后付出的努力。面对困惑,我们应该综合东西方教育各自的优势,找到最适合的教育方式。

父母都是爱子女的,但是中国绝大多数的父母不会爱,错把爱的方式当成爱本身。比如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吃,最好的衣服穿,这只是一种爱的方式,并不是爱本身。有些家长则把关爱变成溺爱,希望竭尽全力地为孩子创造一个最佳的成长空间,只要成绩优秀,他们愿意付出一切。在溺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更容易偏执、狭隘,甚至丧失对家长基本的敬畏与感恩之心。在中国当下“应试教育”和通关选拔的大环境中,家长更多的是把学习成绩的高追求作为家庭教育的目标去实现,而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需要。

有位父亲的教育方式比较独特,他从来没有辅导过女儿,也从不打骂女儿,只是在女儿每天回来跟她聊十分钟,聊的内容只有四个问题: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吗?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有什么需要爸爸帮助吗?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

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调查女儿的价值观,了解她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励女儿,增加她的自信心;第三个问题是让她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第四个问题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包含了很多理解和关爱在里面,事实上也证明很有效的。

爱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呵护,应该是一种平等的相互的关系,是无条件的,要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做一个好家长,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绝对禁止高压,打骂孩子的做法。

“十句责备抵不上一句赞美”,孩子不能让父母满意自己已经很内疚了,这时候需要的是家长的陪伴、谅解和支持。父母不顾孩子的内心感受,一味地责罚打骂,会使孩子产生消极抵触的心理,越管束就越叛逆。不仅是教师,家长也要学会罗森塔尔效应,用正面的方法教育孩子,时常对其鼓励表扬,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2. 不代替孩子做选择,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

孩子跟大人一样,有独立的意识,而家长总是用自己的意识操控孩子,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例如有些家长没征得孩子同意,就不声不响地给孩子报补习班,还有些家长为了弥补自己没上大学的遗憾,逼着孩子报考某个大学。而且多数家长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你看别人怎么怎么样,剥夺了孩子自己做选择的权利。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必要时加以引导。

3. 无条件地爱孩子,有条件地满足孩子。

你考第一名就买旅游鞋;你进入前三名我们就全家去旅游……很多家长都把这个视为一种对孩子合理开明的奖惩举措。殊不知, 这带给孩子潜意识的讯息是:符合爸爸妈妈的标准, 才是被爱的。这其实对孩子是一种误导。孩子可能会为了某种奖励而努力学习, 一旦期望没有达到, 学习的积极性就降低。家长正确的做法是帮助孩子认清学习目的,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努力学习的品质。

4. 做孩子成长中的良师益友,充分信任孩子。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孩子品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很多来自家长的影响。儿童期的孩子, 需要家长的细心呵护和陪伴;青春期的孩子面对生理和心理上的疑惑, 需要家长的耐心指导。面对学习上的困难, 应该和孩子一起找到成绩不佳的原因, 相信他是在努力着, 不断鼓励其进步。对于孩子行为和品德的偏差, 更应该多沟通, 帮助其及时改正。

5. 充分认识家庭的意义和责任, 树立良好的家庭价值观和传承。

这一点对于当今充满竞争的商品经济社会具有更深的意义。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和谐社会与和谐家庭是分不开的。如果每一个家都充满爱、每一位父母都懂得为人父母之道,世界就会更美好。对孩子的培养与教育一定要从小就开始,特别是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培养。为此,家长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耐心。家长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用爱和责任感化孩子。

参考文献

[1]肖复兴, 刘华新, 陈一鸣.“虎妈”冲击波带来的思考[N].人民日报, 2011-2-9.

感动是最好的教育 篇10

结核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 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社会发展。据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约5.5亿人感染了结核菌, 如不加以控制, 到2010年结核病患者将达到1000万。TB/HIV (结核菌/艾滋病病毒) 双重感染的患者中估计一半患者最终发展为活动性结核。每年约有肺结核患者600万人, 传染源150万人, 每年有25万人死于肺结核病, 其死亡人数超过了所有传染病死亡总和的2倍。近年来, 由于人口流动、艾滋病流行和耐药结核菌的播散等因素, 使结核病疫情居高不下。因此, 结核病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1.1 结核病传播特点

肺结核病又称痨病或“肺痨”, 是由结核分枝杆菌 (通称结核菌) 感染肺部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肺结核病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 结核菌可侵入人体全身各个器官而引起发病, 统称为结核病。肺结核病是结核病中最常见的, 约占90%以上, 同时也是结核病的主要类型。

1.2 结核患者的管理

结核病患者管理难度主要是:患者自服药、拒治和不规律治疗现象。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我们加强了对乡村医师的宣传培训和对患者的健康促进工作。在具体操作上, 利用每月召开的乡村医师例会进行结核病专题讲座、播放防痨知识录像、上岗前的理论培训, 督导检查时与乡村医师面对面进行交谈。

与此同时, 在对患者第一次就诊就对其及家属进行结核病相关知识如预防、服药、口痰的处理等讲解, 并在发放药品时对家庭督导员进行规范培训, 时间以达到合格为止。发放宣传品人手1~2份。每个患者在接受治疗前至少要进行5min以上的防痨知识培训。

举办患者座谈会, 交流治疗经验, 加强医务人员与患者的交流, 这样患者接受治疗的顺从性大大提高。能积极配合治疗, 加之DOTS方案疗效可靠, 患者乐意接受三级防痨网的督导管理[1]。

2 开展健康教育对结核病控制传播的重要性

让患者知道结核病不规律用药的危害。即不要害怕治不好, 也不要麻痹大意。要使患者树立治愈的信心, 接受正规化疗, 避免不正规治疗造成耐药菌株的产生造成难治和增加经济负担以致再次成为新的传染源, 让其了解结核病是可治愈的[2]。在患者的心目中, 医师有绝对威信。患者和家属对医师的嘱咐、劝告和解释深信不疑。管理医师利用这种优势, 针对每个患者适时地开展健康教育, 可消除患者对治疗效果的疑虑, 解除患者患病后产生的各种心理障碍、稳定情绪、增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结核病, 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医师进行治疗, 更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可增强患者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增强家属的自我保健意识, 帮助患者克服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 培养他们的健康意识、树立健康的责任心, 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 结果显示2006年3月至2007年1月对到东川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诊的168例患者通过针对性健康教育后轻了焦虑和恐惧感, 调动了配合治疗的主观能动性, 保证了抗结核病药物的顺利进行, 减少了患者拒绝治疗的现象, 实现了病例的高治愈率, 减少了复发率, 达到了控制传染病的目的。使初、复治涂阳患者的治愈率分别达到了96%和81%, 超过了试行项目的化疗标准。

3 健康教育对结核病控制主要措施

3.1 成立强有力的领导体系, 成立了区卫生局分管领导任组长的东川

区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结核病专家工作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 结合东川区实际情况, 出台了《东川区结核病防治工作制度实施方案》及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工作制度、考核等的配套制度, 从组织体系上保障了结核病的宣传、发现、诊治、管理的实施。

3.2 整合资源, 配强、配优专家队伍, 从三家直属医院选出了一批从

事结核病诊断治疗时间长、专业技术硬、学历层次高、想干事业、能干事业的专家队伍, 为结核防治专家, 为结核病的防治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5月, 在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 又确定每月28日为全区结核病专家研讨日, 组织结核病领导小组及相关人员对结核病流行和本地当月结核病的诊治中出现的情况进行通报, 对疑难患者胸片及疑难问题, 进行集中阅片、会诊和培训。

3.3 组成结核病健康教育的培训队伍, 每年都到各乡镇对基层工作人

员和乡村干部、妇女主任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和宣传要点的培训, 提高基层结防人员的业务素质, 推动了国家结核病减免费用政策的落实和结核病防治知识的普及, 促进了各项工作目标的顺利完成, 提高了全区结核病防治工作整体水平。各乡镇结防人员及广大结核病患者对这项制度表示欢迎。

3.4 开展公众健康教育, 只有使95%健康人群和结核患者对有关结核

病知识有一定了解, 才能早期发现患者以及使患者规律用药和完成规定疗程, 从而达到治愈和控制结核病的目的[3]。对公众开设健康教育大课堂, 对结核病的相关知识要点、防治进行了培训, 并通过每年的“3.24”活动组织大规模的宣传、指导、协调有关部门, 制定行了之有效的健康教育计划, 充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 经常性的积极参与结核病控制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并经常性在媒体和大型群众活动中开展结核病控制知识宣传教育, 增进公众对结核病的了解。

3.5 2 0 0 7年在某乡镇2 0 0人的调查显示, 结核病知识知晓率只在

23.3%, 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的占45.6%, 而且80%的结核病都发生在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村, 所以必须加强学校的健康教育, 同时, 健康教育人员每年在学生开学时, 都必须到学校为学生强化讲解结核病、艾滋病的相关防治知识, 通过对学生长期的健康教育, 一是使我们的下一代从小就建立起卫生防疫意识, 二是培养成一大批健康教育的传播者, 通过掌握了一定结核病知识的学生, 让他们把结核病知识和国家对结核病的有关政策向家人和亲属进行宣传, 来扩大整个社会对结核病知识知晓率 (这对文化较低、家境贫困又缺少信息的民众十分重要) 。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 经济水平有限, 结核病疫情又较为严重, 通过健康教育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发现和治愈大量结核尤为必要。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工作不断进展的同时, 我们也看到结核病督导管理工作存在不少

问题, 表现在结核病督导管理患者不多, 管理率不高, 工作任务的完成进度缓慢等。上述工作情况, 反映了少数地方对结核病流行的严重性、危害性认识不足, 对结核病防治的艰巨性、长期性估计不够。

4.2 结核病的耐药性问题, 耐药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能跟以下两点有

关, 一个是患者的依从性比较差, 一个是由于一些患者对于全疗程的抗结核病药物治疗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导致有些患者在症状改善以后就擅自停药。再一个是由于耐药性的感染, 导致了部分患者发病的时候就是原发性的耐药结核病, 感染的就是耐药结核菌, 这两个是主要原因。至于抗生素的滥用, 可能会与耐药结核病的产生有关联性。

5 下一阶段工作建议

5.1 下一阶段, 我区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

(2001-2010年) 》要求, 作为今后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目标性文件和行动指南。为全面推行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 保证各项结核病防治目标的实现, 需在政府的协调下, 进一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密切部门配合, 落实各项保障, 进一步规范各项防治措施, 积极而持续地推行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 就一定会如期实现各项规划目标, 遏制结核病疫情上升势头, 有效的控制结核病在我区的传播和蔓延。

5.2 一是政府财政经费加大投入。督导管理配套经费的匮乏直接影响

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二是行政推动力度尚待加强。在落实现代化结核病控制策略中, 尚未建立各级防治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 检查考核力度不够。三是各单位部门必须成立健康教育机构, 切实的负责对职工及家属培训、宣传结核病的知识, 并形成制度。

5.3 健康教育的方法要有多样性

结核病健康教育应根据不同的对象和目的,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对社会人群主要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图片、标语等一般性的宣传方式, 而对结核病患者还需着力进行面对面的直接语言教育。这是解除患者痛苦和减少社会传染源数量的最有效的健教方法, 也是结核控制工作中少投入、多产出的高效措施。

5.4 要重视对肺结核患者亲属的健康教育

患者与亲属的关系最为密切, 亲属的言行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和治疗。为此, 必须重视对家属和患者同步宣教, 使他们亦了解“规律”、“全程”治疗的科学道理和自我保护的科学方法。并特别叮嘱他们对患者要情感上关心、生活上照顾, 协助医师督促患者按时服药[4]。

健康教育是结核患者治管规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推进结控工作的重要手段。东川区在实施结控项目中, 通过对患者及其亲属的健康教育, 充分调动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有力保证了DOTS的顺利实施, 逐步消除了患者的“丢失”和“拒治”的现象, 基本实施了“高治愈率”目标, 初步达到了控制传染源的目的。5年来, 我们共治管肺结核患者1017例, 化疗覆盖率99.7%, 完成治疗率达97.9%。涂阳病例2月末痰菌阴转率为90.5%, 疗程结束时痰菌阴转率为92.8%, 其中初治涂阳为96%, 复治涂阳为81%。说明健康教育在肺结核患者治疗管理中作用是明显的、有效的。

总而言之,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结核病健康教育的内容、手段与方法都需不断的改进和提高, 以适应社会和群众的需要, 更好地配合和推进结核病控制项目工作, 健康教育也是目前最经济的预防和控制结核病的手段和策略。通过教育、干预、督导、多部门合作, 促使人们正确认识结核病, 改变对结核病的错误认识, 树立能治愈结核病的信心, 正规、不间断、合理治疗几乎可以治愈所有的患者。最终促使人们自觉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 结核患者配合治疗定期复查, 减少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和耐药性。提高治愈性同时有力的切断传播途径, 达到以人为本, 社会动员防治结核病, 关心结核患者的良好氛围。

摘要:通过教育、干预、督导、多部门合作促使人们自觉提高结核病知识的认知;通过对肺结核患者的社会背景、文化程度、理解能力、经济状况等方面, 采用针对性健康教育, 加强沟通指导, 提高肺结核患者依从性治疗及治愈率, 有效控制肺结核在人群中广泛传染。

关键词:健康教育,肺结核,策略,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胡俊峰.中国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健康教育出版社, 2005:662-665.

[2]王国斌.耐多药结核病[J].河南医学研究, 2000, 9 (4) :366-369.

[3]张立新.社区居民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干预与效果评估[J].中国防痨杂志, 2001, 23 (4) :210-211.

爱是最好的教育 篇11

《爱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爱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医疗、住房是现今中国人头上的三座大山。教育是从小就必须开始抓,住房是发展中的中青年面临的严峻问题,医疗是身体衰弱的老人最关心也是最迫切的问题。学校的教育改革一直在进行,但是以功利为核心的教育注定是没有出路的,爱的教育则不同。

夏丏尊在1924年开明书店版《爱的教育》序言中说:“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空虚极了。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里,走马灯似的更变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从未闻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掘地,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又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里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先生可算对中国教育看得透彻入骨,直到今天这话也是问题所在,更是答案:只有懂爱的人才懂教育,因为爱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夏丏尊在1920年始得《爱的教育》,版本有英文版也有日文版,依照这两个版本,夏先生翻译出了《爱的教育》。据说夏丏尊是第一个把此书引进中国的人,“爱的教育”这个书名也是先生起的。《爱的教育》(原名是Cuore,翻译为“心”)也称《一名意大利小学生的日记》,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根据小学生的日记改编而成的。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以一个意大利小学四年级男孩安利柯的视角,讲述了从四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10月份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全书共10卷,由100篇文章构成,包括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还包括亲人为他写的许多劝诫性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9则感人肺腑的每月故事。通过塑造一个个看似渺小,实则不凡的人物形象,在读者心中荡起一阵阵情感的波澜,使爱的美德永驻读者心中。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爱的教育》写出了理想的教育境界。自1886年该书诞生到1904年的短短18年里,就印刷了300多版。100年来,始终畅销不衰,销量达到1000多万册,还有一种说法是达到1500万册。目前此书已有100多种文字的译本,多次被改编成动画片、电影、连环画,影响遍布全世界,成为一部最富爱心及教育性的读物,是世界公认的文学名著,是一部人生成长中的“必读书”,并且是中国教育部指定的中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定课外读物。

我新策划的这本《爱的教育》属于“博采经典双语典藏”系列之一,是英汉对照双语读物,翻译者就是初次翻译此书的夏丏尊先生。选择夏先生是基于读书必溯源的缘故,夏先生是教育家、文学家和翻译家,有很高的汉语文字造诣,而且是最早接触英日两个版本的人,因此他的版本应该是比较权威的选择。不过即使如此,对夏先生当时一些小的错漏之处也有所修订。之所以选择英汉译本,是考虑到英语仍是中国学生首选的外语语种,希望尽量覆盖广大的学生和英语爱好者。至于懂意大利文的朋友,我建议你可以去读一下原本。这个版本是站在夏丏尊先生肩膀上的作品,虽权威,不敢说一点疏漏没有,因为信息传递之间难免会有错漏。

这本书采用了三封——外封、内封和腰封。外封走的是典雅、庄重的风格;内封主要走的是黑色调的沉稳和简约风格;至于腰封主要是希望读者可以尽量多地了解本书,不喜欢的朋友可以随手丢掉,丢掉腰封的这本书仍然可以是一本干干净净风格的书,这是我一直追求的感觉。

爱神丘比特在内文插图和封面设计上我多次运用,和“爱的教育”应该也算贴题,这本书的内文装帧和质感是超越我想象的:内文采用的是60克胶版纸,全文一共440页,在装帧上我们尽量雅薄,这本书很有手感,捧着沉甸甸的,是很有分量的一本书。放在手里掂一掂,也会是一种不同的享受。希望大家会喜欢。

最后借助夏先生的一句话结束这篇文章:“学校教育本来不是教育的全体,古今中外,尽有幼时无力受完全的学校教育而身心能力都优越的人。我希望国内千万无福升学的少年们能从这本书获得一种慰藉,发出一种勇敢的自信来。”

感动是最好的教育 篇12

他就是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苏州市首届名校长荣誉获得者高万祥,先后任张家港一中、张家港高级中学、苏州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和江苏省教育厅苏派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是教育部师范司“教育家成长丛书”首批二十位入围者之一。多年来,他一直倡导并践行着人文教育思想,重视人格教育,启动“六大文化工程”,创造性地进行语文教育改革,创设人文教育环境,出版《语文的诗意》《高万祥与人文教育》《学校里没有的教育》等多部专著,发表文章700多篇,做教育演讲近1000场……

本期教学流派栏目特邀高万祥校长谈谈他与人文教育思想的结缘故事,以飨读者。

中国教师:高校长,您好!作为人文教育思想的倡导者与践行者,您将人看成目的,希望师生能越来越多地发现自己的本质,那您能用简短的话语谈谈人文教育思想的精髓和主要内容吗?

高万祥:什么是人文?什么是人文教育?在我看来,人文就是人心,人文教育就是人心教育,人文关怀就是对人心和人性的关怀。人的善良心、同情心、高贵心、责任心、爱国心、羞耻心等都应该是位居首位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

把人看成目的,是康德的名言,也是对人文教育最好的解读。尊重“人”,表现“人”,造就“人”,培育真正意义的“人”,人文教育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教育的公共价值,践行人类对教育的理解、诠释及种种期望和寄托。二是学校的个体风格,往往以校训、校风的形式得以体现。比如,张家港高级中学的校训是“以人为本,文化关怀”,这里的“文化”是“人文”的代名词,是一个动态概念,是指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关怀”的根本追求,就是让全校师生在学校里工作、学习得更好,生活、发展得更好。

中国教师:您对人文教育有如此解读,其中肯定有一些人或事让您印象深刻,能否讲讲您与人文教育思想结缘的故事?

高万祥:我真正和人文教育思想结缘,应该是从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开始的。2001年5月17日,经过一年多的交往,特别是通过“乌克兰中国文化教育交流中心”总裁吴盘生先生的沟通,张家港高级中学的国际友好学校——乌克兰苏霍姆林斯基实验学校校长哈衣鲁莲娜女士和乌克兰全乌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会会长、乌克兰教育部原副部长萨夫琴卡女士联袂而至。与此同时,策划和期待已久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讲习班”如期隆重开幕。

为了迎接苏氏亲人的到来和“讲习班”这一节日般的活动,我倾自己几年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积累和体会,为全校师生做了一场辅导报告——“做一个真正的人”。我认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大写的“人”!解读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这一伟大教育思想,解读帕夫雷什中学“培养真正的人”的伟大教育实践,应抓住以下几个要点:做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做一个具有精神力量的人;做一个信仰神圣的人;做一个诚实可信的人;做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做一个酷爱读书的人;做一个懂得合作的人;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做一个尊敬老师的人;做一个知道羞耻的人;做一个热爱科学的人。

而且,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关注心灵和人性,关注人的健康成长。认真通读苏霍姆林斯基所有著作的同时,我先后参观考察了浙江春晖中学和天津南开中学。在没有走进学校之前,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这两所中学会成为中国现代教育的“麦加圣地”,成为吸引众多一流大师的耶路撒冷?直至实地考察学习之后,我的内心才豁然开朗。两校的共同之处是以人为本,注重人心、人性、人格。

中国教师:您有一个不雅的雅号“书虫”,人称“书生高万祥”,而且李镇西访问张家港高级中学,曾借住在您的书房,他说“他住了世界上最美丽的房间”。这不仅是在说您的书多,热爱书,更是赞誉您的学风和学校的学风。您能说说阅读与您提倡、践行的人文教育思想有何关联?

高万祥: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两江总督端方在南京创建了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江南图书馆。这一年,刚从欧洲考察回国的端方给清廷呈递的奏折中开头就说道:“窃维强国利民,莫先于教育,而图书实为教育之母。”

建设书香校园,倡导教师读书,并带动学生阅读,有极为重要的社会意义,即为现代中国培养“读书人口”。把学校办成学习的团体,创建学习型组织,办一所真正读书的学校,让每个师生做真正的“读者”,成为我的志同道合的书友,这是践行人文教育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那教师为什么一定要读书,读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我自己的阅读体会,我组织师生阅读的实践,我思考的结果,可以概括为三句话。第一,阅读能带来思想和思想尊严。第二,阅读能带来更多的爱心、良心和社会责任心。第三,阅读能带来诗意,创造情怀。总之,阅读能让人获得心灵的宁静、精神的完善、灵魂的高尚,能让人心变得更加柔软、温馨、善良、美好。

中国教师:您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推行“书香校园”行动,在江苏乃至全国都产生了热烈反响,这也是您人文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您认为思想落实到行动上,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高万祥:倡导人文关怀,践行人文教育,其实是真教育的一种回归,因为中国教育最好的传承是对人的尊重和人文关怀。如何传承千百年来一直独步世界的人文教育的民族传统?如何实现教育的人文关怀?以“人文”为基点的理想的教育和理想的学校,应是怎样的?我的答案是:让每个师生都活得更好!在我的办学实践中,特别重视的常态工作有以下几项。

第一,办一所真正读书的学校。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归结为阅读问题。没有阅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办学校也应从阅读开始。从私塾到新式学堂,中国式的常态教育就是专注读书的教育。在张家港高级中学,学生每周有两节专门的阅读课。典雅温馨的图书馆阅览室里,学生在座位上可随手从书架上取书,文学名著和名人传记应有尽有。在阅览室的玻璃门上,我贴了这样一副对联: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上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博尔赫斯曾经自问自答地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一座图书馆的模样!套用一下,我说,理想的学校应该是学生真正读书的天堂!

第二,让学校成为真爱的乐园。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中国的传统教育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是以人为本的爱心教育。古代中国人选拔官吏和大学生(太学生),位于首位的标准是“举孝廉”。孝者,爱心也。在我看来,世界上最好的学校,一定是充满大爱之心的学校。学生在学校固然是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但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做人。个性、情感、人格、爱心这些做人的最核心内容,主要不是在文化课堂,而是在校园的人际交往特别是师生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校园人文环境是一种隐性课堂,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极为重要。需要强调的是,教育和教师的爱,应该是一种智慧且有责任的爱,要让学生学会去爱!更为重要的是,教育之爱必须是一种以理解和尊重为前提的真爱。在校长的岗位上,我积极倡导爱心教育,努力把学校建设为充满真爱的幸福乐园,并常常扪心自问,对教师和学生,我有真爱吗?

第三,基础教育最重要的基础是道德关怀和人格培养。孔子的教育旗帜上鲜明地写着六个大字:礼、乐、射、御、书、数。礼是处于第一位的。它是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守则。从孔子开始,中国人一直把育人作为第一位的常态教育。张家港高级中学的学风是“学会学习,培育智慧,塑造人格”,就是希望每位学生都能以高分上大学,用智慧去成才,用高尚的人格赢得人生的美好未来。因此,学校德育工作的拳头产品是:学会吃饭,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学会做人。能改变人、塑造人的学校,才是最理想的学校。

中国教师:您提出“语文应诗意地栖息”,指出语文教育应以人的素质培养特别是情感培养为主要目标,给予人以文化关怀,那您能否谈谈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思想的关系?

高万祥:什么是语文?语文是一种快乐的分享。分享优美的文学,分享精彩的生命,分享丰厚的文化。我倡导用经典阅读培养读书人,践行生活化创造性作文教学,主张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呼吁语文教育的诗意和人文的回归。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能让语文成为学生终生享用不尽的财富;一切追求,都是为了让自己和学生一起分享幸福的语文人生。

我一直倡导,语文教育应该以人的素质培养特别是情感培养为主要目标。语文教育的过程是诗一般的审美创造过程和优美意境。语文教育改革应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己任。语文教育是中华民族共同语的教育。语文的任务是语言培养和情感培养,强调语文教育的最大价值是向学生传递人类历史上最优美的价值观念,传递人之所以为人的特征,最大的意义是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具有丰富的人性、正义感和公正性,能自律,善于与他人协调并为他人着想,尊重他人的人格、人权,热爱自然和生活,这都是语文教育超越时代的永恒不变的价值。

中国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时,教师可以说扮演着重要角色。您先后在张家港第一中学、张家港高级中学、苏州大学附属中学任校长,是如何理解教师素养提升的?

高万祥:践行人文教育,关键是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而且,教师教育一定要以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为主。2013年,我协助朱永新先生一起主编出版了教师成长读本《教师第一课》,其章节内容就有助于让教师能够更好地认识自身的专业成长。

第一章“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主要从教师的人生追求和生命价值的实现做一个概述,希望能打动读者,并对其事业和人生产生良好的影响。第二章“阅读教育大师”,引领教师走进一流、伟大的教育家的世界。这或许不是让我们更丰富、更成熟,而是让我们如大师一样,对教育、社会、生活和人生永葆一颗赤子之心。第三章“不可或缺的心理学知识”,注重实践和应用。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研究什么?我很欣赏这样一个定义:心理学研究“关系”二字,研究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人和他人、人和自我的关系,从而实现心智的更新和内外宇宙的和谐。教师是世界上特别需要讲究和人交往、沟通的职业,不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行吗?

第四章“道德的核心是大爱”,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我比较喜欢“大爱”这个概念,坚信在物欲横流的中国社会和功利主义的当下教育,当务之急是呼唤“大爱”的回归。第五章“在教改科研中收获幸福和优秀”,专业修炼,职业素养,事业追求,是教师从平凡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的三个阶段和台阶。融三者于一体的教改科研,是教师能够超越他人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只有属于创造性劳动的教改科研,才能让教师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尊严感。第六章“写作:卓越教师和平庸教师的分水岭”告诉教师一定要学会和善于写作。写作至少是人生的一种趣味,文字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第七章“口才是教师的第一能力”,第八章“人际交往中的生活智慧”,主要介绍教师的表达、沟通和交往。

教育是创造人生幸福的事业,这种创造往往通过教师的大爱、圣心及由此生成的美丽生动的语言去实现,往往通过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来达成。

中国教师:读书是教育之母,您能否推荐几本好书供教师阅读,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高万祥:《论语》。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到,当代中国人应该好好地阅读《论语》。我甚至觉得,《论语》是中国人的《圣经》。中国人甚至全球的华人,不管是否读过这本书,甚至不管识字不识字,身上都流淌着儒家文化的精神血液。我们的道德伦理、价值判断、审美认识和一言一行,往往都自觉不自觉、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孔子及儒家文化的巨大影响。从这种意义上说,儒学是人类最古老也是最优秀的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和精神乳汁。

《理想国》。作为与《爱弥儿》(卢梭)和《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齐名的教育史上的三大里程碑之一,《理想国》集中体现了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如黑格尔所言,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教育思想的精神家园。走进《理想国》,我们可以沿着柏拉图的指点,找寻教育的精神家园。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古今中外的教育学著作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在我心中,苏霍姆林斯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著作是他的工作手记和校长笔记,再加上意识形态较为一致的原因,我们读起来十分亲切。我甚至认为,在职教师和校长,教育著作方面可以什么都不读,但一定要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否则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和优秀的校长恐怕很难。这是因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人类精神的高地。

《陶行知文集》。“用生活的力量改造生活”,我把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印在张家港高级中学的科研刊物《新教育财富》的每一个页面上。先生的教诲如此亲切、实在、深刻,使我坚信,教育是“做的哲学”,人格是一笔一画写成的,人格和道德的学习必须从衣食住行中的一件件小事做起。

《史怀泽传》。周国平说:“衡量一本书的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制不住地想写点什么……”我国台湾著名作家钟肇政编译的《史怀泽传》正是这样的一本书。神学家、哲学家、音乐家、医生、作家,都是史怀泽的身份。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世纪伟人、丛林里的圣者、和平使者,都是他生前得到的美誉。他是欧洲人,但他的影响却遍及世界。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宗教、哲学、艺术和医术上,但他的伟大一定属于整个人类。他不是教师,但一定是全世界所有教师永远学习的楷模。

《梁启超传》。我由衷地认为,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伟人中的伟人。犹如卢梭之于法国,他是中华新时代的启蒙者,说他是民族先知、国家脊梁、“中国第一公民”,实在是名副其实。那梁启超的人生事业对教师有哪些启示?换言之,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向中国的“第一公民”学什么?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内容。

上一篇:世界纪录下一篇:美国德育教育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