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

2024-08-25

最好的教育(精选12篇)

最好的教育 篇1

近年来, 芬兰教育成为全球最之手可热的教育品牌, 各国“信众”, 纷至沓来。2015年10月, 按照武侯区教育局校长队伍建设的整体安排和部署, 我们前往芬兰考察学习。短短的五天时间, 我们与学校的管理层、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交流, 管中窥豹, 对芬兰教育有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芬兰基础教育概况

培养目标科学。根据1998年芬兰的基础教育法, 九年义务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授儿童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使他们成长为有基本知识和技能、有道德、热爱生活、乐于探索的社会成员。

课业负担轻。芬兰学校每年上学190天, 8月中旬开学, 次年5月底结束。有秋季假、圣诞节假和家长陪同的一周滑雪假, 任何假期都不给学生留作业。

考试评价体系健全。在义务教育结束时并不进行全国统一考试, 学生可以申报5个志愿继续升学。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体育或护士学校, 根据学生各学年成绩及面试结果决定是否录取。占毕业生53%的学生入普通高中, 33%入职业高中, 4%上第十年级, 为能升入高中以补习为主, 仍有8%不愿直接升入高中学习。

教育经费充足。芬兰法律规定, 中央政府根据各年级的学生数目拨57%的管理经费, 城乡政府负担另外43%的费用。从2001年开始, 芬兰教育经费约占GDP的7%, 占国家预算中达15.5%, 每年还以7%以上的速度递增, 即使是在经济衰退的时候。

二、芬兰基础教育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原因

(一) 对历史悲剧的反思, 是芬兰教育取得成功的历史基础

历史烛照现实。12世纪前, 瑞典对芬兰发动“十字军远征”, 芬兰成为瑞典一个省。1808年, 沙俄与瑞典争霸, 芬兰沦为战场, 瑞典战败, 芬兰又受俄国殖民100多年, 直到俄国十月革民胜利之后才宣告独立。

800余年的殖民统治, 成为了芬兰人永远的痛。要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只有让国家强大, 而教育是强国的唯一路径, 这几乎成为芬兰人的全民共识。所以, 芬兰的历届政府, 都高度重视教育。在考察交流中, 芬兰的老师谈起这一段历史, 脸上所显现出的坚毅, 就是最好的注脚。

(二) 对外部环境的重视, 是芬兰教育取得成功的现实基础

教育, 从来都不是脱离外部环境的独立存在。芬兰人深刻地意识到外部环境对教育的影响, 从社会环境物质和人文环境角度, 对教育是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浸润:

一是物化环境因素。芬兰的各种建筑设施, 都考虑到了教育的因素, 红白黄三种主色调, 配合大海的蔚蓝, 点缀以四周的深深浅浅的黄, 在一碧如洗的天空下, 就是一幅色彩鲜艳的油画。置身画中, 芬兰的学生, 就像过着都市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他们脸上洋溢的生活的幸福、学习的喜悦, 都深刻的阐释着, 教育就是环境熏陶。

二是人文环境因素。教育的本质是感染, 芬兰的成人, 都在用自己的方式, 默默地感染每一个儿童。他们非常喜欢读书看报, 公共汽车上、地铁里、公园的长椅上, 少见玩弄手机的“低头族”, 那些读书读报的人, 比比皆是。我们在松鼠岛参观, 在芬兰冬日的阳关下, 郁郁葱葱的林木下, 周遭黄叶飘零, 一个30多岁的爸爸斜倚在大树下看书, 尚在手推车的约莫2岁的孩子, 也像模像样的捧着一本绘画书, 父子两人, 沉浸其中, 一只呆头呆脑的松鼠, 似乎嗅着书香, 这一幅画, 已经留驻心中, 成为一道永远的风景。

(三) 不让每个孩子掉队, 是芬兰教育取得成功的理念基础

教育公平是芬兰教育成功的基石, 也是芬兰教育政策的核心价值。 “我们非常需要各种不同的人才, 所以, 我们必须尊重每个独立自主的个体”, 这是芬兰人经常说的一句话。在教育实践中, 他们不会过早对孩子进行排名、筛选, 贴上各种标签, 不鼓励也不强调学生从小就与人竞争, 在压力下学习, 而是耐心启发、协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 建立起终生受用的积极学习心态。

芬兰还致力于“把可能的‘迟缓者学习’降到最低, 以避免这些在学校的弱势者最终成为社会上的潜在问题或犯罪制造者”。所以, 他们以政府的名义, 拿出专门的资金, 进行个别化的辅导。以至于有专家说: 芬兰不是砸更多钱办教育, 而是选择“专注”策略, 把资源配置在“最需要的地方”, 也就是初中和学习迟缓者身上。在OECD (经合组织) 国家评比中, 芬兰是运用教育资源最有效率的国家之一。

(四) 优秀的教师, 是芬兰优质教育的人力资源基础

由于国家重视教育, 教师的工作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和普遍认同。 芬兰教育法规定, 所有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教师, 都必须具备硕士以上学历 (这是全球最严苛的规定) , 并通过教师资格考试, 才能申请教师职位。高中生毕业申请师范学校时, 除了要看在校成绩, 还必须通过层层面试, 确认有教学热诚与创新思维, 才能挤进录取率仅10%的师范窄门。

芬兰教师享有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工资待遇, 在平均税前工资2200欧元的芬兰, 教师的平均税前工资达到2800欧元, 基本上可以让教师过上 “比较体面的优质的生活” (翻译的话) 。

芬兰教师的职业更换很少, 大约有85%的老师终身从事教育。据报载, 某芬兰教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如果有一天他辞职, 一定不是薪水的原因, 而是他被剥夺了这样的专业自主权。事实上, 选择教师职业的人, 内心深处都有某种道德使命的驱使, 他们希望通过教育帮助人们, 促进社会发展。

为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更新知识, 各教育机构鼓励教师开展积极地自主学习和研究, 免费为他们提供在职或脱产培训以及攻读学位。 芬兰10所综合大学均有教育学院, 这些学院除开设常规课程外, 还根据教育改革需要, 增设了教育咨询专业。

(五) 个性化的课程设置, 是芬兰教育取得成功的实践基础

与我国现行课程设置相比, 芬兰基础教育课程设置颇具“弹性”, 主要体现在:

国家规定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公共科目 (与我国类似) 和各科目的课时分配, 地方政府和学校对于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具有一定的决定权, 教师拥有教材选择权, 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选修其他科目。

这种弹性课程设置, 具体表现为个性化。我们在考察一所12年一贯制学校的时候, 刚好遇到部分学生参加个性化学习:一批学生在学习法语, 还有一批学生在学习烹饪和机械制造。我特别关注了学生在机械模型制造的学习流程:老师布置制作任务, 学生根据爱好分组, 小组设计图纸, 分工合作利用机床加工制造, 教师组织评比。在整个过程中, 老师的干扰极小, 学生的创意被充分激发出来, 一个小组设计出了一辆超人汽车, 还利用到了“空气力学” (翻译是学工程物理的研究生, 他告诉我, 对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而言, 知道这个概念已经很了不起了) 。

三、芬兰基础教育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一) 对国家而言, 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支持

毋庸讳言, 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以及当下的国际环境, 与芬兰何其相似,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夙愿, 但梦想到现实之间, 舍教育而能谁?

芬兰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教师, 高专业化带来的高收入、高幸福指数。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总数并不低, 但主要用于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 多年来, 已经取得显著的成绩。但由于我国当下教师的收入普遍还不够高, 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普遍偏低, 导致一些高素质人才不愿进入教师队伍, 现有的教师队伍流动较大, 特别是近年来男教师数量逐年降低, 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有着明显的制约。

所以, 国家对教育的投入, 一方面应继续关注校舍和环境, 另一方面, 要着力于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鼓励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教育情怀持久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 推动教育的更快发展。

(二) 对于教育行政部门而言, 减少干预, 进一步发挥学校的核心作用

芬兰学校的行政考评很少, 但校长让热爱办学, 教师热爱教学, 家长积极配合, 社会大力支持, 学生也就乐学好学, 最后学得轻松, 学得有效。询问教育管理者, 他的回答让我颇感惊异:我们信任校长, 就不会考评校长;校长信任老师, 就不会考评老师。当然, 也不是完全没有考评, 在DEUTSCHESCHULE (德育综合学校) , 我们恰好遇到一个来自德国的考评团, 他们要待一周时间, 对学校的办学情况, 进行考评, 主要是与校长、老师、学生、家长座谈, 了解办学的难题, 最终目的, 是决定用什么方法来帮助, 而不是测定等级。

可喜的是, 武侯教育早在去年就已经开始研究简政放权, 提高管理效能的研究、思考和行动, 必将进一步激发校长的办学积极性, 必将推动学校的特色与内涵发展, 在全体武侯教育人的努力下, 创建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教育强区的目标, 指日可待。

(三) 更重要的是, 对于学校而言, 理清办学理念, 拓展办学思路, 整合课程设置, 提升学校品质

1.是让“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生根

在办学实践中, 要摒弃就急功近利的思想, 从学生的心理关爱出发, 以学生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为最终只想, “不落下任何一个学生”。

“以人为本”理念需要以符合学生心理期待和适应学生兴趣特长的多样化课程为支撑, 积极整合各种资源, 在学校开设适合更多孩子的校本课程, 用课程引领发展, 用课程成就人生。

2.让“教师幸福”的管理理念落地

没有幸福的教师, 就没有幸福的学生。学校应在有限的条件下, 关注教师的职业幸福, 创造条件让教师感受到职业的幸福, 如开展教师职业生涯回顾展、教师教育文集、教育故事的整理与出版等, 让他们牢记教育情怀, 永葆教育激情。

3.让“学生自由”的育人理念开花

自由与创新是孪生兄弟, 但自由不是决堤的河水, 而是在河堤的限制内的有序流动。学生自由, 指的是让学校设置让学生感觉更温馨舒适的环境, 不给予太多的限制, 爱学校, 才会爱学习, 爱学习, 才会爱生活, 而爱生活, 才会有创造。

总之, 作为世界教育的奇迹, 芬兰的教育, 需要我们以更开放的心态, 去观察;以更谦虚的精神, 去借鉴。但由于人口众多, 教育基础相对薄弱, 教育人力资源紧缺, 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 中国的班级授课模式还将长期存在下去, 个性化的学习, 将还只能浅层次的推动, 但只有行动, 才有改变, 只有改变, 才有变化, 只有变化, 才有未来, 毕竟, 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最好的教育 篇2

(二)一个相貌平平的女孩,在一所极普通的中专学校读书,成绩也很一般。她得知妈妈患了不治之症之后,想减轻一点家里的负担,希望利用暑假这两个月的时间挣一点钱。她到一家公司去应聘,韩国经理看了她的履历,没有表情地拒绝了。女孩收回自己的材料,用手掌撑了一下椅子站起来,觉得手被扎了一下,看了看手掌,上面沁出了一颗红红的小血珠,原来椅子上有一只钉子露出了头。她见桌子上有一条石镇纸,于是拿来用它将钉子敲平,然后转身离去。可是几分钟后,韩国经理却派人将她追了回来,她被聘用了。

一个在爱中长大的人,他最好的回报也是爱。当爱促使一个人去做他很难做到的事情时,这足以证明爱的力量!

而在一件很细小的、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上也能体现出对别人体贴和关心的人,他所受到的爱的教育无疑是成功的。

一个诚实的人,其实是最需要勇气。他必须敢于面对事实和真理,在别人含含糊糊、唯唯诺诺的时候,勇敢地指出真相。

诚实比一切智谋都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评:把孩子送去学校,只是去学习一些知识,做人最基本的东西不一定是在课堂上学到的,父母千万不要忘记还要教给孩子一些书本以外的东西,而且教的时候要以身作则

12,木偶小孩

有一则童话,讲的是在木偶剧团里,一个木偶逃跑了,导演又气恼又着急,发动人们四处寻找,结果错把一个小孩当作木偶抓了回来。因为这个小孩特别听话,马路上路口处的信号灯坏了,红灯总是亮着,而绿灯一直也不亮,这个小孩站在路口处等绿灯,半天就是不走。导演试了一下,发现这个孩子确实比真正的木偶还听话,后来,他加入剧团,成了一个非常受观众欢迎的木偶明星。

最好的教育就是自我的教育 篇3

这天,我正在办公室埋头备课,忽然感觉到面前有一个黑影,抬头一看是段同学。我不觉心头一沉,这可是上课时间,肯定没什么好事。果然,他哭丧着脸说:“我被老师赶出来了。”原来在上数学课时,老师让同学自告奋勇讲题,不知为何龚同学刚走上讲台,就有一些同学窃笑,弄得龚同学很不好意思,老师说不要笑了,可有些同学还在笑,老师有些生气了,这时段同学说:“老师不让笑是严格要求”,数学老师大概没听清楚,以为他又在下面出洋相,就说:“你在讲什么?再乱讲就出去!”他回了一句:“我又没乱讲,凭什么出去?”老师怒不可遏,大声训斥。段同学在讲述事情经过的时候把头扭向一边显出他很不服气的样子。这时我要对他进行说教,他多半听不进去。我看了看他轻声说:“这件事是有误会的对吗?”“嗯。”他低下头小声回答。“那你是想消除误会还是想冷战下去?”他疑惑地抬头看看我,不知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你把今天发生的事情经过完整地写下来,然后交给数学老师。请多站在老师的角度想想整件事。”他想了想,接过我递给他的笔和纸写了起来。下课铃响了,我凑到他面前一看,他已经写完了,字迹也比平时作业工整了许多,看来他是诚心想解决问题。中午,段同学兴奋地跑到办公室告诉我,数学老师已经原谅他了,还向他道了歉。

下午,我利用自习课的时间让段同学把事情经过向全班同学讲述了一遍,然后分小组讨论“段同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正确?”、“老师为什么会误会学生?”、“怎样才是活跃有序的课堂?”因为是上午刚发生的事情,很有时效性,同学都很关心,讨论时参与度很高。学生们纷纷发言:“段同学用写信的方式给老师解释问题很好,可以不让老师误会他强词夺理,冷静地明白整件事情”、“虽然我们笑时并没有恶意,但讲题的同学听到笑声会更紧张,下次还是不笑了……”、“我们班活跃很好,但也不能过度,有时我就听不清楚老师讲的东西,希望大家注意一下”……讨论过后,我让每组学生选一个代表来全班交流,并且制定了班级公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自我的教育”。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生关系已经不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师道尊严”受到了冲击,独立和叛逆成了学生的共同特点。面对这样的学生,简单的说教和无奈的责骂往往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若能让学生不断反思,自我教育,则可以做到“润物细无声”,事半功倍。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学生主动采取措施,自觉进行意志转化与行为控制,自觉地把客观要求与影响转化成自己的需要。它要求学生能够在主动的体验下,得出认识,同化、顺应旧认知体系,建构新认知体系。而且,也只有在这样的体验———认识———感悟的教育过程中受到的教育,才是最佳效果的教育。

新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并结合实践,通过与生活实践结合的教育,得到感悟,这样的教育就给了学生最深的体验,并在切身体验的认识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段同学在老师的指点下,通过书面形式冷静地回忆了课堂偶发事情的经过,反省了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从而进行了自我教育。他主动向老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结果不但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而且促使老师也意识到自己处理问题的失误继而向学生道歉。全班学生的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班级管理活动中去,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讨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通过讨论学生意识到班级目前存在的问题,探索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了管理自己,约束他人的班规。在这次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没有批评一个学生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最好的教育就是自我的教育 篇4

这天, 我正在办公室埋头备课, 忽然感觉到面前有一个黑影, 抬头一看是段同学。我不觉心头一沉, 这可是上课时间, 肯定没什么好事。果然, 他哭丧着脸说:“我被老师赶出来了。”原来在上数学课时, 老师让同学自告奋勇讲题, 不知为何龚同学刚走上讲台, 就有一些同学窃笑, 弄得龚同学很不好意思, 老师说不要笑了, 可有些同学还在笑, 老师有些生气了, 这时段同学说:“老师不让笑是严格要求”, 数学老师大概没听清楚, 以为他又在下面出洋相, 就说:“你在讲什么?再乱讲就出去!”他回了一句:“我又没乱讲, 凭什么出去?”老师怒不可遏, 大声训斥。段同学在讲述事情经过的时候把头扭向一边显出他很不服气的样子。这时我要对他进行说教, 他多半听不进去。我看了看他轻声说:“这件事是有误会的对吗?”“嗯。”他低下头小声回答。“那你是想消除误会还是想冷战下去?”他疑惑地抬头看看我, 不知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你把今天发生的事情经过完整地写下来, 然后交给数学老师。请多站在老师的角度想想整件事。”他想了想, 接过我递给他的笔和纸写了起来。下课铃响了, 我凑到他面前一看, 他已经写完了, 字迹也比平时作业工整了许多, 看来他是诚心想解决问题。中午, 段同学兴奋地跑到办公室告诉我, 数学老师已经原谅他了, 还向他道了歉。

下午, 我利用自习课的时间让段同学把事情经过向全班同学讲述了一遍, 然后分小组讨论“段同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正确?”、“老师为什么会误会学生?”、“怎样才是活跃有序的课堂?”因为是上午刚发生的事情, 很有时效性, 同学都很关心, 讨论时参与度很高。学生们纷纷发言:“段同学用写信的方式给老师解释问题很好, 可以不让老师误会他强词夺理, 冷静地明白整件事情”、“虽然我们笑时并没有恶意, 但讲题的同学听到笑声会更紧张, 下次还是不笑了……”、“我们班活跃很好, 但也不能过度, 有时我就听不清楚老师讲的东西, 希望大家注意一下”……讨论过后, 我让每组学生选一个代表来全班交流, 并且制定了班级公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最好的教育就是自我的教育”。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的师生关系已经不复存在, 传统意义上的“师道尊严”受到了冲击, 独立和叛逆成了学生的共同特点。面对这样的学生, 简单的说教和无奈的责骂往往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如若能让学生不断反思, 自我教育, 则可以做到“润物细无声”, 事半功倍。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学生主动采取措施, 自觉进行意志转化与行为控制, 自觉地把客观要求与影响转化成自己的需要。它要求学生能够在主动的体验下, 得出认识, 同化、顺应旧认知体系, 建构新认知体系。而且, 也只有在这样的体验———认识———感悟的教育过程中受到的教育, 才是最佳效果的教育。

爱就是最好的教育 篇5

——阿里河第三小学“送教上门”汇报材料

我没有接受过特殊儿童的教育培训,对,连同我一起负责我们学校送教上门工作的其他三位教师,我们对于残疾儿童的教育很茫然,却都依然接受,不仅仅因为这是学校安排的一份工作,更重要的当我们面对身患残障的孩子们时,那种心疼、那种责任心油然而生!

有人说,他们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可来到这个世界,他们也渴望着爱与关怀,渴望着温暖。2015年 7月,学校接到了上级部门关于学区内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的相关工作安排,第一次,我们学校老师在刘校长的带领下,顶着烈日,两天内在社区内的各个小胡同里,将辖区内的5名残疾儿童走访完毕,初步了解到了孩子们的情况。9月份初,经过学校领导班子的综合对比,慎重考虑,探索性的开始了重度残疾儿童宋教上门工作,现就不到两个月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确定对象,精心准备

我校遵循家庭自愿、送教上门、免费教育的原则,经过前期的调查摸底、入户家访,核实了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确定5名“送教上门”服务对象。其中一名残疾儿童冯雨X,在学校领导的建议下已到就读于海拉尔特殊教育学校。其余的这4位特殊儿童中9岁的李天X属于肢体残疾、脑瘫等多重残疾儿童,每天只能蜷缩在炕上。7岁的武传X没有进行过医疗见证,但是7岁的他不知道大小便,不会说话,不会安静下来听人讲话。15岁的盛X是一名脑瘫患者,大小便不能自理。13岁的韩X为孤独症患者,不会说话,不愿意下地走动。为了肩负起责任,履行义务,学校领导班子仔细研究,衡量左右,选派4名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思想、业务水平较高的教师,开展“送教上门”工作。“送教上门”服务对象列入学校学籍统一管理。确定了送教上门的对象后,接下来就是对每一个对象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做出送教方案实施送教。具体做法是:

1、与家长沟通,了解对象情况

送教对象由于从没有接受过教育,各方面发展相当迟缓,通过一般的交流、观察甚至评估不能全面地了解其情况。我校先把送教上门的打算告诉家长,及时与家长取得了互动,赢得了他们的支持,把温暖的阳光送进了她们的心坎里,让他们体验到了人性的温暖、社会的关注。送教老师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所了解的情况一般包括家庭成员、儿童的病因、发病的情况、治疗情况、作息安排、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儿童经常或喜欢做的事情、儿童的需要、儿童的脾气、性格等。

2、对对象做简单评估

学校选拔的四名教师都没有接触过特殊教育、也没有进行过相关方面的教育培训,所以,在了解了授课对象的大致情况后,由学校政教处、送教教师对服务对象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语言能力、认知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评估的目的是为了从各领域的角度来分析对象的状况,为下一步制定送教计划和教学进度方案提供依据和方向。

3.制定送教方案

在制定送交方案与授课计划上,我们学校的四位教师真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根据对孩子的初步病况了解后,上网查询相关病例,征求家长意见后,现开设了简单的涂鸦课、快乐课、上厕所课和音乐课。如:针对多重残疾儿童李天X,我们的老师根据她的表情,感受到她非常喜欢听儿歌与音乐,就为她读童谣、唱儿歌;韩X的妈妈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缘故,中断了孩子的特殊教育,但是他的妈妈给了我们老师一些建议和意见,让我们教孩子数字描红,几节课下来,孩子竟也能描的有模有样;盛俭的妈妈最犯愁的就是一米七十多的儿子不会自理,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孩子能够自理。从最初孩子对老师的漠然、不予理会,到现在孩子不回避的一个微笑,老师们一步步的接触孩子,让孩子能够感受到老师们的关怀与爱!7岁的武传X,有一个智障的妈妈,一对年事已高,75岁的的姥姥,73岁的姥爷。孩子大小便不会自理,所以,每次进入他的家中,刺鼻的尿骚味都会让人无所适从。孩子不会说话,无人搭理的世界里,孩子只会用钉子扎矿泉水瓶玩,自从沈XX老师开始到他家送交上门后,孩子最喜欢的就是扑进老师的怀抱里,让老师抱他,紧紧的搂着老师的脖子,留到老师身上的就是一堆的大鼻涕……学校没有专任学习过特殊教师的老师,没有专任学习过心理学的教师,在教育方案制定之前,我们先征求家长的意见,取得他们的支持和认可,让家长更好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训练,可行性也就更强。具体送教时间由学校、送教老师与该对象的家长协商而定。所定的送教时间相对稳定,基本上是家长也在场,这样对孩子来说也有一个适应过程。同时,家长可以在旁边进行配合、学习,以便自己在家中也能用相同的方法对孩子训练,增加孩子训练的频率。

从2015年9月9日起正式启动“送教上门”试点工作,对4名学生进行上门指导,坚持每周送教一次,每次半天,至少3课时,且开、闭学时间与我校在校学生的开闭学时间同步。由学校德育部门直接负责“送教上门”的开展及教学管理。

三、持之以恒,送教到位

把老师对学生的爱送到这四位孩子的家中,送教教师可以说是不辞劳苦。

1、送教上门,从未间断

爱心是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必备的精神食粮,在“爱与责任”的召唤下,送教教师克服自己年龄大,路途远,家务繁忙;克服心理压力;克服严寒酷暑;全身心融入了这份崇高的事业,落实对下一代“关注于心、关爱于行”的实际行动,坚持按规定的时间每周二次每次三课时的送教活动。一年来,送教教师发挥余热,车绕了一站又一站,楼爬了一层又一层,送教路上洒下了他们辛勤的汗水,“送教上门”风雨无阻,从未间断,用爱心来抚慰特殊孩童的心灵,让残疾儿童在智力、肢体活动能力上得到一定的提高。认真的工作精神、耐心的工作态度、细心的工作方式,无不使周围的邻居、孩子的家长所感动。

2、加强学习,及时充电

为能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送教教师十分认真,不断学习新的特教知识,补充更新自己的知识,我校德育部门及时把相关报刊杂志上的有关特殊教育的理论文章介绍给送教老师,送教老师在自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送教上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关注差异,因材施教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本值得老师认真研究的书。可以说送教学生4个孩子4个样,承担“送教上门”服务的教师,本着注重发展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潜能,提高认知能力和适应生活、社会的能力为宗旨,针对“送教上门”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残疾类别,制定切实可行的个别化教育计划。有计划、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运动、感知、语言交往能力的训练。教学过程不求快,只求对象有进步。由于学生的生理原因,有的送教学生甚至不能按一节课35分钟进行,上课时间根据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和身体情况进行教学。

4、注重教法,循循善诱 送教的孩子与其他正常孩子一样,他们也有着心理发展的需求,有着与人交流享受友情关爱的需要。但要让这些智障儿童在认知、感知等方面的水平有所提高是相当困难的。这几位教师极富爱心和耐心,重视情感的投入,注意教师的形象、教态,送教教师自始至终表达对孩子的信任,以自己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动作、丰富的表情来感染学生的情绪,表扬、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树立信心。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也是送教上门的重要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们还自带糖果、小糕点、水果等一些孩子们爱吃的东西,来接近孩子,来支撑他们,稳定他们的情绪,进而进入教育的主题。

5、指导家长参与,增强训练效果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送教教师还非常注意家庭教育的指导,引导家长参与孩子的教育、康复训练。疏导家长的羞愧心理,鼓励家长带领孩子走出家门,参与日常的家庭活动,如:带孩子进超市、到小区的健身区活动,带孩子到公园等等。老师引导家长对该孩子的辅导措施如下:

(1)李天X由于脑瘫四肢行走不便,导致一些部位萎缩。因此交代他父母平时要加强锻炼,做按摩等理疗。有空抱着她出去“散散步”,多晒太阳,锻炼锻炼身体。

(2)通过研读书籍和与其父母探讨,针对该孩子的智力特点,制定相对应的教学内容。比如给他讲故事。或者让其学画画,通过画画激发学生兴趣,认识人物及故事情节,并在此基础上认识简单的新字新词,下次上课时帮他复习,加深印象。

(3)通过绘画与药物双管齐下,帮助该生控制手中的握力。

四、加强管理,保质保量

学校从课程设置和档案管理入手,注重教学管理,建立“送教上门”工作档案,将“送教上门”服务对象列入区特教学校学籍统一管理,使送教工作更加完善和规范。这4份特殊的工作档案资料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学生发展评价资料,教学过程资料,个别化教育方案等。学校要求做到:上课有计划,关注送教的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学校还经常入户走访或电话联系学生家长,了解教学情况,并根据家长反馈的意见,与送教教师一起商量对策,保证送教工作有序开展。

五、工作中的困难:没有学习过残疾童儿的相关教育,缺少理论支撑;希望上级部门能组织相关教师进行培训、学习、观摩等活动,既然开展了此项活动就将此项工作做出实效。

爱心,是最好的教育 篇6

可是这位老师并没有因为学生讥笑自己而大发雷霆,他走上讲台,亲切地对学生说:“今天下雨路滑,摔伤了脚,成了这个样子。放学后,大家千万要小心,免得像我这样走路不方便。”话音刚落,全班立即响起掌声,那个淘气的学生的掌声最响。

这样一个毫无准备的开场不仅使那个淘气的学生感到惭愧而认真听课,而且把整个课堂气氛引入佳境,更重要的是教师以宽容的心胸和对学生的关爱之情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做人的榜样。试想一下,如果这位老师进入教室后,来一阵“暴风骤雨”,那将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呢?

最好的教育 篇7

在高考升学的十字路口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这里, 我想先向大家讲述几个小故事:

杨是个来自普通工薪家庭的女孩, 她还有一个双胞胎弟弟, 今年, 她高中毕业, 前不久, 她被一所美国名校录取, 获得该校全额奖学金。我认识她是在她念初三那年的一场英语演讲比赛上, 她给我的印象是:认真、执著、刻苦。后来, 我知道了杨是在一所重点初中念书, 成绩优异, 英语尤为突出。杨之前读的是很普通的幼儿园和小学, 她的家庭条件决定了她的父母无法为她提供优越的教育条件。杨在高三时决心报考美国的大学, 为此, 她放弃了国内的高考, 全力为报考美国大学作准备, 甚至, 她只身前往美国, 参加了大学招生面试。

李是个18岁的男孩, 家境优越, 一切正常和顺利的话, 李今年应该赴美国念大学。李初中毕业时, 他的父母为他选择了国内某所重点高中的国际班, 并为他在校外报了英语培训班, 还请了英语私教, 父母一切的努力就是希望儿子学好英语, 能够适应国外大学的学习。遗憾的是, 李今年不能按原定计划赴美念书, 他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 仍停留在初中水平, 他很迷茫, 没有自信, 他的父母也感到矛盾和困惑。

刘和张都是在国内普通高中念高三的男生, 成绩中等, 他们的父母都在犹豫是否把他们送到国外念大学, 他们都来自富裕的家庭, 父母有能力承担他们出国念书的费用, 但这两个男孩态度一致地表示要留在国内参加高考, 读国内的大学, 在大学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再考虑出国读书的事情。他们的父母也都支持了孩子的决定。作为老师, 我非常欣赏、喜欢杨这种类型的孩子, 他们有明确的目标, 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他们会整合和调动能为他们利用的教育资源, 他们的学习是积极的、主动的、快乐的。李是一个典型的还没有长大的孩子, 他的父母尽可能地为他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但他的父母忽略了学习的主体是孩子, 如果孩子缺少学习的动力, 他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刘和张是成长中的青少年的典型, 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主张, 能够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意愿, 他们内在的学习诉求正在萌芽。

听了以上几个故事, 大家也许能够建立几个方面的印象:

高考的选择, 不是哪里的大学好, 就可以去哪里, 不管你有多少钱, 孩子的基本条件摆在那里, 不是孩子聪明不聪明, 而是十几年教育的结果。

学习是孩子的学习, 孩子自身的动因远远超过环境的重要性。客观评价孩子当前的情况, 尊重孩子的意见, 最终的选择是属于孩子的, 只要他对未来的人生道路负责了, 不管现在选择了什么, 未来都是光明的。

从高中到大学的转折, 是广阔人生的一个阶段, 不是全部, 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也承受着考验, 允许并鼓励他们自省, 使这样的一次转变成为他们成长的一个机会, 帮助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

文化碰撞要么产生火花要么两败俱伤

当出国留学成为流行时尚, 风险也便随之而来:一方面, 不是每一个孩子都适合去国外念书, 尤其是当家长抱着逃避的心态时。事实上, 去国外学习的压力不会比国内的小, 因为在国内, 孩子是用母语学习, 和同学、老师的沟通不会有语言上的障碍, 而在国外, 孩子需要面对的除了学习本身的压力外, 还有语言差异、文化差异、生活方式差异等新的压力。家长和孩子是否真的作好了准备?另一方面, 不是去国外念书就是接受好的教育。教育和文化相关, 在孩子还没有建立对本民族、本国文化的基本认知和情感时, 父母把他们送到国外接受教育, 很可能使这些孩子成为“飘浮”的一代, 既融入不了所在国的主流文化, 又没有本国的文化根基, 无论到哪里, 都产生不了归属感, 这对孩子和对国家、民族都是一种伤害。

我并非不认同出国留学, 我不认同的是出国留学就能成才的态度。当前, 很多人都有“流行病”, 就是看流行什么就做什么, 好像你不这么做, 你就落伍了。出国留学也是如此!

去年暑假, 在上海的一个夏日学校 (SUMMER SCHOOL) , 我应邀到一位美国社会学教授的课堂给回国休假、顺便参加课程修学分的中国留学生作了主题为“文化与人生修养”的演讲, 我和留学生们分享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智慧。其间, 有一个睡眼惺忪的男生提问:“个体的意义是什么?”他的问题让我眼前一亮, 我意识到, 这些留学生正在面临着一些困惑, 于是, 我对个体所面对的困惑和困惑中所蕴藏的机会作了阐释。结束的时候, 学生们围拢过来, 和我热烈地讨论。我深深地被感动了, 这些学生都已经在美国有至少两年的学习经历, 他们充满热情, 他们思想自由、独立, 他们相信梦想, 他们追逐理想, 我被他们感染了, 我巴不得使出浑身解数, 把我所知道的文化知识全部教给他们。文化的碰撞要么产生火花, 使碰撞的双方都得到升华;要么两败俱伤, 撞得伤痕累累, 体无完肤。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 我们需要有开放的态度, 我们需要走出去, 但我们也需要使自己变得强大。

最好的教育是不花钱的教育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对于教育的探索, 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我们得时不时地转过头, 往后看看我们走过来的路, 我们也得时不时地伸长了脖子, 看看前面的路, 当然, 最重要的还有, 我们现在脚下的路。

在很长的时间里, 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从宏观的角度来说, 国家的教育投入增大了, 我们建设了一批硬件设施齐备的现代化校园;从个体的家庭来说, 家长越来越重视教育, 随着收入的增长, 对教育的投入也增大了。我们看到的是, 家长不计价格, 努力为孩子争取好的教育条件, 周一到周五, 孩子上学, 周六周日, 孩子上培训班, 孩子的成长空间被局限在课堂里。

当我们不缺钱了的时候, 我们便追求教育的品质。但你知道, 最好的教育是什么吗?最好的教育是不花钱的教育!

不花钱的教育从哪来?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首先, 我们都得学习, 学习自我的完善, 学习我们自己的文化;其次, 从社会的有识之士开始, 为身边的孩子开拓学习的空间, 成人的生活经验、人生体验都是给孩子的绝好的教育素材;第三, 社会化的教育服务体系需要建立起来, 社区、企业都可以成为孩子学习和体验的场所;最后, 关于学校的课程, 需要增加学生自我认知、生存 (生活) 技能、社会服务、实践训练的内容, 使学生的学习体验更丰富, 使他们能够尽早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获得成长的动力。

机器人:最好的创新教育平台 篇8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全面实行“创造力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前提。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不完全的“智力教育”(因为它不鼓励想象和发散思维),实质上就是“记忆力教育”,其特征是死记硬背、以单一的学习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优劣、学用脱节、脑手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多为高分低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缺乏探究精神、难以适应社会生存的“读书人”。这种“记忆力教育”模式,与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的教育模式是背道而驰的。“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教育模式的特征应该是:活学活用、以学分+技能+思维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因素评价学生的优劣、推行以用为主的学用结合、脑与手与身体与五官的综合结合、鼓励发散思维及冒险精神、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主张学生的个性张扬、强调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等。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大多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他们敢想敢干、思维敏锐、团结合作、社会生存能力强、能独立应付和解决许多新问题。这就是“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实用创新型人才,这种培养创新型国家所需人才的教育模式就是“创造力教育”模式。因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有一大批符合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来承担起“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任。要改革现有教育模式,建立创新教育模式,需要选择合适的教育平台来完成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比之下,最近几年新兴的并且正在快速发展的机器人教育,是最好的创新教育平台之一。很多教育及非教育专业人士,都对机器人教育给予厚望,觉得这是我们实践青少年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理想平台,是实现我国2020长期教育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什么说机器人是最好的创新教育平台呢?我国机器人教育的现状如何?

从机器人教育的价值来看。首先机器人是一个极佳的科学研究平台,蕴含了丰富的科学价值。在大学和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在机器人平台上进行各种科学研究,特别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进行非常深入的研究。对于青少年来说,机器人教育可以深入挖掘机器人平台蕴含的丰富科学价值,让中小学生在机器人平台上完成各种科学任务。通过机器人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习惯。

其次,机器人对青少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大多数孩子都喜欢玩机器人,成年人也一样。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有兴趣,就会有强大的学习动力,变被动为主动。通过机器人平台,可以把抽象的创新教育目标具体化,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引导孩子主动学习,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具体来说,基于机器人平台的课程学习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首先基于机器人平台的相关课程学习可以锻炼思考能力,与创造力培养中要求的六步思维技能相吻合,具体包括:命名、计算、评估、操控以及观测等。其次,学习机器人制作的学生在他们的技术设计以及计算编程过程中,会大量使用科学探究方式,从而提升他们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机器人平台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系统概念的理解,这是科学教育中最为关注的概念之一。机器人平台还能提升学生的思维技能。基于机器人平台的核心知识学习,包括:工具的操控、对传感器设备获取的数据进行计算和处理、通过软件编程以及变量修正来进行决策评价、对于机器人执行程序的效果进行观察。具体来说,如果要制作一个基于乐高的机器人,在设计、搭建以及编程的过程中,学生们会专注于相关机器人环境的所有工具的掌握和控制。这些工具包括:乐高积木块、编程环境以及所有传感器等。由于机器人开发环境内容的丰富性,使得学生为了控制机器人完成特定任务,需要测量环境参数,通过传感器数值的设定来进行计算,评价时间变量,并且通过编写程序来测试这些变量。学生们通过观测这些测试的结果,来进行相应的调整。操控、观测、计算以及评估这四个过程与创造力培养中所要求的思维技能特征相吻合。

在机器人课程中,学生们同样需要关注计算机程序。在调试一段编写好的程序过程中,学生们需要进行科学推理,这与科学过程技能培养中的一些内容相吻合。科学过程技能,包括:变量控制、假设生成与测试以及结果评估等多个方面。学生们在调试软件程序或者修订技术设计的过程中,这些科学过程技能都会运用到。例如,机器人编程环境是一个多变量环境,学生如果要成功完成一个复杂的程序,在调试程序时,必须学会如何控制让某些变量值恒定,以检查另外一些变量在程序执行中的运行效果。如果学生同时改变程序中的多个变量值,那么将无法有效区分每个变量在程序执行过程中的数值变化规律,以及实际表现效果。因此,科学过程技能中,有关如何保持变量恒定,以测试其他相关变量的独立变化规律方面的技能,就是成功调试计算机程序的基础。所有这些能力培养,都是我们当前“记忆力”教育模式所不具备的。

最后,调试过程是一个包含重要反馈循环的过程。一旦学生们开始对他们的机器人进行编程,就会测试程序,并通过得到的中间反馈信息来评价程序质量。这样的反馈循环过程包含多个重复的,由观测、假设、假设测试以及结果评估过程组成的完整流程。这样的反馈循环过程,不是一般的培养过程所具有的。但是对于科学家来说,他们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是运用同样的反馈循环流程的。

总之,学生们在学习机器人时,同时学习到了机器人知识以及获得了创新性人才所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包含了创新型人才定义中所要求的三个主要目标:技能、思维技巧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从我国机器人教育的现状来看。我国的机器人教育,是完全脱胎于机器人竞赛,也就是说:先有竞赛,后有教育。所以机器人教育一直和竞赛密不可分。自2000年开始,已经走过15个年头。总的说来,目前国内占有绝大多数的机器人教育机构,无论校内校外,都具有如下特点。

教育模式:机器人教育平台(如乐高)+竞赛

到目前为止,对于家长来说,机器人教育的最大价值,还在于竞赛。学机器人,就是为了参加比赛拿奖,在孩子升学时,主要是在小升初时,能有一定的帮助。特别关注能否通过科技特长生认定,进入名校。所以大多数校内外的机器人学习机构,都是选择一些基础平台,让学生学习一些机器人基本知识,之后就是针对竞赛项目,进行竞赛培训。家长不太关注机器人教育的核心价值,也不关心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收获,一切以竞赛论。当然家长之所以会如此表现,和我们教育系统的混乱,特别是升学择校等相关政策的不合理,是息息相关的。家长作为被动者,只能盲目地努力为孩子找一个“好”的出路。

家长和社会对机器人教育的认知度:玩,而不是学习

排除竞赛之外,家长对于机器人的教育价值,还停留在最粗浅的认知水平上。认为孩子喜欢机器人,喜欢玩,能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对于其他价值一概不知。往往都是孩子喜欢玩,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就报名参加学习班。这样带来的问题也很明显,就是学生的低龄化。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愿意孩子学,但是一旦上学,特别是到了小学高年级之后,开始考虑升学的时候,家长们就会顾虑重重,怕孩子学机器人影响正课的学习,从而不让孩子再继续学习机器人。

最好的教育 篇9

对家长而言,孩子的学习成绩好,是最高兴的事; 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学生考的多,考得好,也是件非常骄傲的事情; 如果是这样,那就达到了双赢。但事情的发展不是事随人愿、想啥就啥那样简单,一个孩子在高中三年成长与学习绝非易事,也绝非想到做到那样简单,期间可能会遇到各种坎坷、曲折、甚至是痛苦。这就需要家长与学校相互合作、共同探讨、共同努力来应对出现的各种问题。现实中的实际案例的确有中考成绩在700分左右的学生在高考时,成绩刚刚上二本线的惨淡景象; 也确有中考成绩没有达到高中录取分数线的学生在高考的时候考入重点大学的案例。所以,不盲目跟风,选择一所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就读,这才是高中教育成功的第一步。

一、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

不是所有优秀的父母就一定有优秀的孩子,就像平常的家庭也能走出与此不同的孩子一样,同样,优秀的教师也无能使每位孩子都变的优秀。 教育是一个极其复杂而且艰辛的过程,孩子做不到的有时候不是态度,而是能力,一定要量体裁衣,对自己的孩子先应该有足够的了解、然后准确的定位,这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没有谁因为孩子的身高比不过别人而天天骂孩子,也没有谁因为自己的孩子跑不过刘翔而天天打孩子。因为这些外在的差异大家都看得见,但是唯在学习这件事上,大家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家长有一种简单的想法, 想着能够进入重点中学会赶超别人,这种想法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家长们还是要按照规律做事,倾一个家族之力让孩子拼入所谓的名校、名班、名班主任后,孩子的学习成绩赶了上来了吗? 并不是这样,有时恰恰事与愿违,这样做的实际效果反而非常差的,我见过一个本来在普通班读书不错的孩子,转到所谓的“尖子班”后,成绩一直下滑而最终一落千丈的案例。 在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中,作为监护人的我们因该了解一些基本的教育规律,名校自然能培养出更多的高材生,那是因为他们在那样的教育环境下会成长的更好,如果孩子不适合那样的教育环境,请慎重选择。孩子的学习成绩考不好,学不好,有时候不是因为态度,就像长不高、跑不快一样,是孩子自己的能力。

对于学习底子薄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更需要教师的耐心教导和悉心指导,制定进步计划,发现不足,弥补提升。所以,不能将教育看成一种简单的做法,认为选择了一所升学率相对高一些的学校就一定能使自己的孩子在学业上有突飞猛进,这不符合教育规律。如果孩子呆在一个学习水平都高于他自己的环境里,长期得不到别人的关注,效果适得其反。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得不到教师的关注,同学的尊重,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所以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就读,让孩子在能够在老师以及同学们的关注中健康成长才,这才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做法。

二、所谓的名校教育,也并非立竿见影

不能否认,好的学校必须有好的教育,要不每年有那么多学生考入名牌大学绝非易事,更不是每个学校都能做到的事,一流的学生就应该到一流的学校接受教育才能激发其潜能。但是,这繁华表象的背后,又有多少暗藏的玄机! 比如学生的生源( 中考的分数) ,家庭的支持( 家庭教师) ,以及接受学校优质的管理和师资力量,等等。不能只看结果,还要知道成功后面藏着的付出。假如没有这些,单一认为每一个送到一流学校的孩子都能使其成绩变的一流,是片面的。如果自己的孩子学习底子薄,在二流的学校就读,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因为教师会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缓慢推进的教育策略,授课的难度以及容量都低,一点一滴使其进步,时间长了效果就显现出来。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

三、读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成绩,而在于学生的成长

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特别好,但是自我生存能力极差,就是培养成“高分低能”的那种,不知道大家是否愿意。教育遵旨是将孩子既要培养成学业水平优秀的学霸,还将孩子打造成善于沟通、善于接人待物的人精,也就是既要成绩,更要成长,这才是理想的教育。高中毕业时,看到的是一个德智体各方面都得以全面发展,就是一份满意的答卷了,这才是我们教育真正目的和意义所在。

孩子的成长需要家庭、社会、学校这三股力量的方向一致,形成合力, 相互推动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教育问题,归根到底是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愿不愿”的问题,正如不在地里播下种下,再肥沃的土地也不会长出庄稼。

摘要:选择孩子的高中就读学校,对孩子的高中学业成功与否非常关键。重点中学并不对所有的孩子都有好的教育效果,让孩子努力挤进重点中学的做法是不科学的,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家长应当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和学业水平,选择一所适合于孩子自己的中学,才能使孩子全面发展。

最好的教育 篇10

关键词:家庭教育,问题,反思

一、家庭教育中的存在问题分析

1.“棍棒教育”的抬头。

2011年耶鲁大学法学院华裔教授蔡美儿凭借《虎妈的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一书讲述了自己如何采用严厉的家庭教育方式使两个女儿考入名校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关于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大讨论。除此之外,“狼爸”萧百佑也凭借其“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所谓的“萧氏民主”(孩子是民,家长是主)使三个孩子纷纷考入北京大学。从“虎妈”到“狼爸”,这种“棍棒教育”的再度抬头,一方面迎合了中国父母急切渴望孩子成才的心理,另一方面反映出中国社会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到底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方式是最好的。

2.“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每位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特别是现在的中国,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成才是父母最大的心愿,每位家长都在孩子身上寄托了无尽的希望,都想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在当今应试教育的体制下,许多家长只看重学习成绩,忽视学习之外的许多重要的教育内容,造成部分孩子“高分低能”;还有一些家长迫于高考压力或盲目地认为西方教育一定比中国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送他们出国读书,让孩子成为远离父母的“小留学生”,同样造成许多成长的烦恼。现在,人们对教育的理解越来越功利化,在教育中没有形式上的追求,没有灵魂的升华,没有对知识的渴望,有的只是成绩、实用和就业。

二、对家庭教育方式的探索与反思

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每个孩子都像树上的一片叶子,有着不同的“形状”。对待孩子,简单粗暴的方式是绝对行不通的,不是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就是使孩子掉入极度自卑的深渊。“狼爸”“虎妈”式的教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真理,只是教育中的特例罢了,人们在看到他们成功的同时,更应该看到他们自身的知识背景和背后付出的努力。面对困惑,我们应该综合东西方教育各自的优势,找到最适合的教育方式。

父母都是爱子女的,但是中国绝大多数的父母不会爱,错把爱的方式当成爱本身。比如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吃,最好的衣服穿,这只是一种爱的方式,并不是爱本身。有些家长则把关爱变成溺爱,希望竭尽全力地为孩子创造一个最佳的成长空间,只要成绩优秀,他们愿意付出一切。在溺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更容易偏执、狭隘,甚至丧失对家长基本的敬畏与感恩之心。在中国当下“应试教育”和通关选拔的大环境中,家长更多的是把学习成绩的高追求作为家庭教育的目标去实现,而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需要。

有位父亲的教育方式比较独特,他从来没有辅导过女儿,也从不打骂女儿,只是在女儿每天回来跟她聊十分钟,聊的内容只有四个问题: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吗?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有什么需要爸爸帮助吗?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

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调查女儿的价值观,了解她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励女儿,增加她的自信心;第三个问题是让她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第四个问题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包含了很多理解和关爱在里面,事实上也证明很有效的。

爱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呵护,应该是一种平等的相互的关系,是无条件的,要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做一个好家长,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绝对禁止高压,打骂孩子的做法。

“十句责备抵不上一句赞美”,孩子不能让父母满意自己已经很内疚了,这时候需要的是家长的陪伴、谅解和支持。父母不顾孩子的内心感受,一味地责罚打骂,会使孩子产生消极抵触的心理,越管束就越叛逆。不仅是教师,家长也要学会罗森塔尔效应,用正面的方法教育孩子,时常对其鼓励表扬,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2. 不代替孩子做选择,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

孩子跟大人一样,有独立的意识,而家长总是用自己的意识操控孩子,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例如有些家长没征得孩子同意,就不声不响地给孩子报补习班,还有些家长为了弥补自己没上大学的遗憾,逼着孩子报考某个大学。而且多数家长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你看别人怎么怎么样,剥夺了孩子自己做选择的权利。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必要时加以引导。

3. 无条件地爱孩子,有条件地满足孩子。

你考第一名就买旅游鞋;你进入前三名我们就全家去旅游……很多家长都把这个视为一种对孩子合理开明的奖惩举措。殊不知, 这带给孩子潜意识的讯息是:符合爸爸妈妈的标准, 才是被爱的。这其实对孩子是一种误导。孩子可能会为了某种奖励而努力学习, 一旦期望没有达到, 学习的积极性就降低。家长正确的做法是帮助孩子认清学习目的,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努力学习的品质。

4. 做孩子成长中的良师益友,充分信任孩子。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孩子品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很多来自家长的影响。儿童期的孩子, 需要家长的细心呵护和陪伴;青春期的孩子面对生理和心理上的疑惑, 需要家长的耐心指导。面对学习上的困难, 应该和孩子一起找到成绩不佳的原因, 相信他是在努力着, 不断鼓励其进步。对于孩子行为和品德的偏差, 更应该多沟通, 帮助其及时改正。

5. 充分认识家庭的意义和责任, 树立良好的家庭价值观和传承。

这一点对于当今充满竞争的商品经济社会具有更深的意义。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和谐社会与和谐家庭是分不开的。如果每一个家都充满爱、每一位父母都懂得为人父母之道,世界就会更美好。对孩子的培养与教育一定要从小就开始,特别是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培养。为此,家长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耐心。家长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用爱和责任感化孩子。

参考文献

[1]肖复兴, 刘华新, 陈一鸣.“虎妈”冲击波带来的思考[N].人民日报, 2011-2-9.

爱是最好的教育 篇11

学会倾听,是爱的最好诠释

“如果说重视是走进学生心灵的一首序曲,那么进人学生心灵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倾听。”庞老师如是说。在庞老师的眼里,问题学生并不是什么问题,他们排斥老师的关心恰恰说明了他们需要被理解、被信任。老师在这个时候就应该用心用眼好好地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

庞老师曾经教过一个学生,他一连几次模拟考试成绩都很差,提问时他也总是嗫嗫嚅嚅。在一次自习课坐班时,庞老师忍不住把他叫上讲台来谈话,聊不出三句,这位大男生便泣不成声。庞老师发觉事情不妙,立刻决定换一个谈话的环境。在校园的花园里,这个平时回答问题嗫嗫嚅嚅的男孩终于向庞老师敞开了心扉。他告诉庞老师,近来在上课、吃饭、睡觉时似乎都感觉到有人在处处盯着自己,还能听到有人在嘲讽自己,而这不友善的眼光和嘲讽的话语竟是来自本班一个和他熟识的男同学。

其实一直以来他和这个男同学都十分要好,从初中开始,他的成绩一直比那个同学好,他也是校长、父母心目中的优等生。谁知中考时他发挥失常,没考上理想的学校,只能以借读生的身份进入重点高中。而他的好朋友却顺利地考入了这所重点高中。落差之大,让他觉得自己辜负了父母和学校老师的期待,从此他的好朋友就成了他心中打不开的心结。由于高一、高二年级时两人不在同一个班,接触不多了解少,他已经慢慢把这个心结埋于心底,高三时他靠自己的实力和努力进入了重点班,可是令他紧张害怕的是,好朋友也被编入了重点班,那道过不去的坎,又横压在他的心头。

他总能听到好朋友的声音。哪怕是很小的声音及细微的举动都会对他产生很大的影响,他无心看书,也听不下课,吃不香,睡不好,学不下。他边哭边说:“庞老师,您是第一个问我这件事的老师。我也是第一次向别人说起这件事,我该怎么办?我好想离开那里,到一个没有他的地方好好学习。”听完这个男孩的诉说。庞老师担心极了。她知道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烦恼,男孩的心灵正经受着非同寻常的煎熬。庞老师虽不是心理医生,但是她明白,这个时候她应该是以一个朋友的姿态陪在男孩身边,给他鼓励;以一个长者的姿态替他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让他信赖。

庞老师一直都记得,那天的天空非常清澈,而他们却在这鸟语花香的花园里进行凝重而深刻的谈话。眼前的这个男孩儿,本该像这湛蓝清澈的天空般纯净,却被乌云笼罩了心头。庞老师心疼不已,她知道心灵的孤独和挣扎是他们这个年纪最痛苦的事情,为了让男孩暂时忘却自己的烦恼,庞老师说起了自己的故事。她上大学那会儿,由于环境的突变,压力变小,忽然之间生活只剩下了迷惘和无望。不知道自己奋斗的目标在哪里,也不知道自身的问题是什么。庆幸的是,遇到了亲切的老师、和睦的同学,他们都用最真诚的心来接纳自己,其实放眼看去,世界是美好的。于是在同学们的陪伴下,自己顺利地度过了美好的大学时光。这几年的变化也把自己锻造成了一个坚强、乐观、自信的人。庞老师说完自己的亲身经历后,笑着拍拍男孩的肩膀说:“记住,你就是你,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命运要靠自己掌握。”男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长长地呼出一口气,仿佛是有什么重担被卸下,他兴奋地说:“谢谢老师肯听我说话,这件事堵在我心里好久好久,现在我终于说完了,也轻松了。还有,我也要像你那样坚强。”

庞老师看着男孩挂着泪痕的脸,仿佛已经看到了男孩清澈湛蓝的未来。

真正的爱,是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蹲下来,那是“心灵的蹲下”,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应该在心灵深处和学生平视。说起和学生平视,庞老师到现在都还记得一位姓刘的同学写过的一首诗,题目是《门角的你》:

门角的你,门角的阴影,你栖息的场所,静静的隐藏/当蛛网爬满角落,是选择驱逐,还是毁灭。

破损的门角,一如你黯然的身影,当声音飘过/剩下只有回音,是抛弃?还是堕落?

不,这都不是,只因那是门角的访v后门的风静静吹过,门角的你,依然彷徨、彷徨……

这首诗看似简单,字里行间却弥漫了落寞、惆怅与彷徨。当时庞老师担任0908班的语文老师,上课的时候她目光偶然扫过第一组的最后一桌,发现那个角落里的刘同学在奋笔疾书。她走到学生身边,刘同学被庞老师的“突然造访”吓得措手不及,这首诗就曝光在了庞老师的眼前,刘同学惶恐地想把它藏起来。庞老师微笑着说:“没关系,我既不会骂你,也不会笑你,不如你把诗送我?我还没收到过诗呢!”在庞老师诚恳地请求下,刘同学把诗送给了她,庞老师一看,这诗写得多好啊,写出了孩子真实的心声。于是她鼓励刘同学在下节课上课时在班上朗诵这首诗,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他的佳作。刘同学受宠若惊地答应了,脸上流露出一种被老师重视的欣喜。在下一节课上,刘同学的诗歌朗诵得到了全班同学的热情回应,似乎刘同学这首《门角的你》吟出了许多同学压抑已久的心声。

同学们热烈回应的掌声和刘同学受宠若惊的样子让庞老师深思:长久以来,自己上课的目光到底投放到了哪里?是放在尖子生的身上,还是落在熟人朋友的子女身上,亦或是投在班干部们的身上?这十几年来,自己兴致勃勃上课的同时,冷落了多少“门角的你”那善良、求知的心灵?

课后,庞老师单独询问了刘同学写这首诗的灵感来源,他委屈地说:“那节课我都举了好几次手,而且还是第一个呢,你都没有看见……”庞老师心头一颤,赶紧安慰他:“下次把手举高点,老师可是近视眼啊!”说这句话的同时,庞老师的心里充满了愧疚。为了弥补自己对教室“门角的你”的忽视,在课堂上庞老师的目光不再只是盯着前几排的同学,不再只提问尖子生,她开始鼓励“角落”的同学大胆举手,并且把更多的发言机会留给他们。没过几天,庞老师欣喜地发现,班上四个角落的同学上课认真了许多,课堂笔记也丰富了起来,回答问题活跃了,一问三不知的状况一去不复返了!

教师对学生多一点关心,多一点赏识,就是对学生最好的鼓励。从那以后,庞老师下课不再急着从前门离开,而是从讲台走下,穿过全班同学,经过最后一桌从后门出去,每当庞老师经过后门时,她都会听到坐在后门的刘同学的告别:“老师,再见!”一节课的疲劳也会因这一句告别而烟消云散。

因为对教育的真情付出,庞老师教学成果显著,并成为北流市教育界语文科的领头人,玉林教科所兼职教研员,第二期“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A类培训对象。庞老师先后荣获北流市十佳教师、玉林市优秀教师、全国教育工会“女职工素质自我达标”先进个人等称号。她的《作文因生活而美丽》获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语文学习素养与人的发展研究”课题一等奖,《胡同文化》说课在全国第二届“语文教坛新星杯”说课大赛中获得高中组一等奖,还作为编委并参与了《高考散文阅读赏析高分之路》和《材料考场作文多角度运用点睛引路》的编写。这么多的成就非一蹴而就,庞老师也并不因此自满,她将带着“爱是最好的教育”这一理念,在教学的路上越走越远。

(责编韦力)

最好的教育 篇12

生本教育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 细细分析, 就会发现, 其实生本教育就是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 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让学生主动去学, 这种教育要求学生学习具有开放性, 这种开放性不仅包括课堂学习的开放, 而且包括课外学习的开放;生本教育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自主实践, 既要独立学习和整合学科知识、对学习问题及任务独立探索, 又要积极与其他个体协作交流;生本课堂要求教师不要轻易将问题和任务的结果直接传授给学生, 而是让学生经过讨论、实践、探索等方式与伙伴一起归纳、推理和总结得出。

江苏的新课改已经试验了五年左右时间了, 如何寻求一种高效的课堂模式, 也是教育工作者不断在思考的问题, 当下, 我们当地的“活动单导学模式”课堂,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这种模式下的课堂效果也已经初步显现。为什么“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课堂能取得如此的效果呢?仔细研究, 我发现, 这种课堂模式很好地契合了郭教授的教育理念, 也是这种教育教学理念的最好诠释。

首先, 我们的“活动单导学模式”强调自主探究。

这种方法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体系、学习材料的影响下, 对新的知识结构进行自我学习的整合。学生对自己探索的问题进行论证, 解决问题。教师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不管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 都要给予积极的、肯定的或激励性的表扬或评价。在政治教学中, 我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如利用假期让学生撰写调查报告, 学生自主选题、自主找资料、自主体验探究性过程、自主写出有说服力的报告或论文。通过自主探究, 学生写出了《中学生消费面面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文章, 不仅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其次, 我们的“活动单导学模式”强调加强小组协作与交流。

我们的课堂基本都是将学生进行分组的, 教学组织自始至终都是以小组的形式出现, 小组协作回答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 使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在群体中得到解决。比如在教学《投资理财的选择》时, 可以在学生通览教材的基础上分小组组织探究、讨论, 归纳出各种投资理财方式的特点, 并让学生进行比较各种投资方式的风险与回报, 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让学生掌握了本框题的基础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和实践探究能力。

第三, 我们的“活动单导学模式”强调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学习。

在学习新内容时先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再由学生个人或小组在讨论学习的过程中运用自己已有的能力解决问题, 这种学习模式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主体地位,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自主地获得知识。以问题、任务驱动的自主学习可以使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方法, 进行个性化学习, 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一刀切”“一言堂”的现象, 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 释放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思维。例如在讲授《消费心理面面观》时, 教师可以设计情境, 提出若干问题, 布置任务,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和任务看书, 查找整理资料,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也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最后, 通过自主学习, 学生能够树立求实的心理来进行消费, 知道攀比、从众、求异心理不可取。该内容虽然难度不大, 但学生通过参与后, 不仅在课堂实践过程中锻炼了自我, 而且提高了自我表达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总之, “活动单导学模式”, 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拓展学生的潜能, 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而且最大限度地把教转化为学, 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人, 把学生潜在的学习天性、本能和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出来, 最好地实现了学生的积极、欢乐、高质、高效的学习, 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这应该是对生本教育理念的最好的诠释。

上一篇:社会功能哲学理论下一篇:子宫下段横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