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能范围

2024-10-22

职能范围(共12篇)

职能范围 篇1

教育督导制度是现代化教育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教育政策的实施起到监督作用,对学校办学行为和教育质量具有问责和评价的作用,同时对教育发展的方向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建立科学的教育督导评价体系已成为各国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英国教育督导制度历史悠久,具有健全的教育督导制度和法律法规体系,督导组织机构完善,督导队伍和人员专业化程度较高,督导方法系统科学。[1]英国教育督导制度不仅对英国教育质量的监督、评价和问责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世界其他国家教育督导与评价制度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对我国教育督导制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英国教育督导机构的设置

教育标准局(OFSTED,1992年成立)是目前英国国家级教育督导机构,为准部级机构,与教育部相平行,在行使职权上保持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负责教育标准局的英国女王总督学为副部长级。教育标准局直接向教育大臣及议会负责,不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总督学之下设立一个执行委员会,以支持总督学的工作。执行委员会由7名主任组成。

教育标准局的内部结构体现了英国一贯的按照教育事业阶段、专题及领域来划分的原则,这是由其职责范围所决定的,也体现了专业性、专门性的特点。负责各学段和不同领域督导的部门包括:教师教育及培训督导部;小学及学前教育督导部;中学、私立及国际学校督导部;义务教育后督导部;特殊教育督导部等。负责横向专题的督导部门有质量督导部、学校改进督导部、地方政府督导部等。另外,还有完善的支持性部门,包括人事管理部;研究、分析及国际关系部;通讯、媒体及公共关系部;财务管理部;课程咨询及督导部;信息系统部,等等。[2]教育标准局的机构设置体现了英国教育督导制度改革新的价值取向。

1.外向型。教育标准局设立了通讯、媒体与公共关系部,教育督导制度的新理念是向家长、社会负责,增加教育督导的公开与透明,体现问责制的专业性监督。20世纪90年代初,梅杰政府分别颁布了《家长宪章》和《公民宪章》。《家长宪章》强调,为了更有效地行使选择学校的权利,家长需要有关学校更客观、更系统、更准确的信息。很显然,教育督导制度自我封闭的状态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3]增加督导的公开性成为英国90年代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2.发展与改进成为督导的核心目的。教育标准局设立学校改进督导部是将通过督导促进学校的改进作为教育督导制度的一个重要目标,并规定学校董事会在收到督导报告40天之内要提出贯彻督学建议的具体行动计划。这一行动计划不仅要提交给教育标准局,而且还要提交给家长审阅。[3]关于此项措施的指导思想,教育标准局的主任督学特别指出,“教育标准局的根本目的是关心学校的改进。教育标准局的最终目的,甚至它存在的理由是通过督导为提高教育标准和质量做出贡献”。

二、英国教育督导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1.教育督导人员的类型

教育督导队伍的建设是开展督导工作的重要保障,合理的督学数量规模与类型直接关系到督导任务正常与高质量的完成,进而会影响督导职能与作用的发挥。一个督导组织是否运行有力,除了领导和方针政策的正确之外,还取决于该组织中每个成员的素质。教育督导人员队伍的整体结构和个体素质是决定高质量教育督导工作的关键。英国教育督导制度重视教育督导队伍的建设、教育督导人员的构成、遴选程序的公开与公正、督学的培训与见习和持续性的专业化发展。

1992年以后,随着教育督导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英国教育督导制度的职能与范围扩大,学校督导的频率和覆盖面扩大,从抽样督导到每校必督。督导范围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公立学校、继续教育机构、职前教师教育和独立学校,从原来主要是督导检查发展为促进学校的改进和发展以及对失败学校的认定与整改。这些改革导致了教育督导人员配备方面的一系列变化。一是规模和数量的扩大,从女王督学团时代的460多名督学增加到目前的上万名。二是从督学的结构来看,形成了专门从事管理、规划、政策制定、研发与监督督导质量的女王督学团队(二线督学),以及专门从事实际督导工作的中介机构与督导人员(一线督学),标志着英国的教育督导制度更加完善,体现了政府对教育督导工作领导、规划、研发与监督的重视。在教育标准局总部工作的女王督学与补充督学主要从事教育督导工作的领导及管理、相关政策与法规的制定,以及教育督导与评估框架、工具的研究与开发教育督导工作质量及督学工作的监督。他们还负责审阅督导报告,同时也根据需要进行一定的实际督导,主要针对地方教育当局、教师教育机构、独立学校进行督导,以及对需要引起关注的学校进行复查。另外,在一线督学内部,其结构也更加多样化,包括注册督学、督学小组成员和外行督学。同时,督学构成不仅包括专职督学,而且还包括大量的兼职督学。[5]

2.教育督学的招聘程序

面对学校这样由高度专业化人员和内容所构成的组织,督学必须具备高度专业化的知识及经验才能胜任其工作。为此,英国对督学的入门条件设立了较高的门槛,包括学历、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方面的经验等。具体来说,包括:1)督学应较全面地了解国家教育政策、教育理论,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2)强调督学必须是一个学段和一个教育领域或问题方面的专家。此外,英国还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招聘程序,督学的招聘实行公开、公正、公平和择优录用的原则,并形成了严格的见习和导师制度。在见习期间,有一位经验丰富的督学作为初选人员的指导教师,同时初选人员必须接受严格的培训,只有见习通过后方可正式成为督学。[6]

在教育标准局时代,对督学任职条件有所提高,如学历要求为“大学学历或硕士”,至少要有10年以上的教学经验等。这一时期,由于督学的分类更加多样化,对不同类型的督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1)女王督学。女王督学在整个英国督学结构中是级别最高的。他们不仅要承担一部分实际督导工作,更重要的是他们要承担对全国教育督导工作的领导、管理、规划、政策制定、方案开发以及督导质量的监控与保障。因此,对女王督学的要求是最高的,按一般惯例,督学候选人必须拥有大学硕士学位且具有较高的学术声望,经验丰富,思维敏捷,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年龄在30~49岁之间。[7]女王督学应具备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堪称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有很强的管理、分析和写作能力;敢于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年龄在40~50岁。[8]

2)注册督学。注册督学是能够领导一个小组对学校进行评估的专业人员。注册督学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具有督学资格,有5年以上参与督导评估活动的经验;有评估英语、数学、科学等主要学科的经历;有较强的分析、管理和写作能力。注册督学不是终身制,每3年要进行一次考试,合格者留任,不合格者退出。注册督学每年还要接受5天的培训。

3)督学。督学候选人必须具有4年以上的教学经验和学校管理经验。督学申请人要由注册督学进行培训,经过考试合格后,由教育标准局颁发证书,才能获得督学资格。督学大约30%的时间参与教育标准局组织的评估,70%的时间用于帮助指导所在地学校的工作,帮助制订改进计划。[9]

英国要求所有督学都要接受适当的培训,并根据详细的标准对其进行审核。对于满足选拔标准的候选人,首次培训需要几个月,其中包括见习。一旦督学开始了督导工作,就要求他们进行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以训练他们的督导技能,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

三、教育督导制度的职责范围与督导类型

1.职责范围

与女王督学团时代相比,教育标准局的督导范围在不断扩大,并且更加明确。目前,英国教育督导制度主要负责对英格兰地区教育机构教育服务质量的督导与规范,所涉及的教育与培训机构包括:1)早期看护、保育与学前教育——儿童保育人员和机构;家庭内保育;家庭以外的保育;2)儿童福利机构——收养和抚养机构(adoption and fostering agencies);3)所有公立中小学;4)一些独立学校;5)学生教养机构;6)儿童和家庭法律咨询机构;7)地方政府儿童和青少年服务机构;8)继续教育机构;9)职前教师教育机构;10)公立性质的成人技能与就业培训机构;11)监狱中的学习及缓刑机构。

2.督导类型

英国督导评价的类型从内容与对象上划分可分为学校督导(督学)、地方政府教育工作督导、专项或专题督导。

1)督学。学校督导是对以中小学校为主体的各类学校、教育办学机构的督导。[10]0]长期以来英国教育督导的类型一直是以学校督导评价为基础的,学校督导在英国教育督导制度中占据核心地位。特别是在教育标准局时代,对公立中小学的督导从过去的抽样督导发展为每校必督。近年来,为了提高督导效率,英国提出了成比例督导的理念,对优质学校减少督导频率,对问题学校进行深度督导。

2)督政。为了保证各地区教育的相对均衡发展,工党政府要求教育标准局加大对地方教育局工作督导与评价的力度。依据1997年的《教育法》和1999年《地方政府法》的相关规定,国家教育标准局开展了对地方教育局的一系列督导。2004年,英国又制定了更加系统科学的地方督导评价计划,对地方教育局展开新一轮督导。为此,教育标准局制定了《地方教育局督导大纲》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一整套评价方案与工具。1999年之后的地方教育局督导与过去最大的不同在于,过去主要通过该地区学校督导评价来评价地方教育局的工作情况与质量,而现在的督导包括两部分:一是对地方教育局本身的督导评价,二是对其所管辖学校的督导评价。

由于地方教育局职能的转变,对地方教育局工作的督导主要是看其对学校工作的支持、本地区教育工作的规划、服务、适当干预、协调与监督。具体来说督政的主要内容包括:

1)规划、政策与策略。提供在支持学校改进方面的规划与服务;提供在支持学校管理方面的规划与服务;提供对于学校自我评价与自我管理方面的支持;提供在经费服务方面的规划与服务;提供在人力资源服务方面的规划与服务;提供在信息管理服务方面的规划与服务;提供在房地产服务方面的规划与服务。

2)对学校管理与领导的支持。对学校领导与管理包括学校持续性改进的支持;对学校董事会的支持。

3)对学校改进的支持。地方教育局在学校改进方面的策略。

4)对提高成绩和质量方面的支持。地方教育局在监督学校的标准与成效、促进学校改进方面所提供支持的效能。

5)经费使用。这方面督导包括:对于学校经费使用不良之处的干预;对支持学校改进、特别是对地方教育局学校视导方面经费使用的效益与合理性进行督导和评价;对支持学校管理方面经费使用的合理与效益进行督导和评价。

6)工作成效。这方面的督导包括:地方教育局在实施设施管理计划方面的成效;地方教育局在与学校入学工作有关方面的成效;地方教育局在保证教师的数量与质量方面的成效;地方教育局在支持14~19岁学生教育方面的成效;对于早期保育和教育方面的支持;对于儿童健康与安全、福利与保护方面的支持;对于信息技术教育的支持;对于改进学生出勤率方面的支持;对于提供学校学位方面的支持。

7)促进公平方面的成效。这方面的督导包括:对于特殊教育需求方面的支持;地方教育局在促进社会融合方面的战略;对于被社会服务机构监护儿童的支持;地方教育局在促进种族公平方面的成效。

督政与督学密切相关,督政离不开督学,督学是督政的基础。英国在加强对于地方教育局以及地方议会教育委员会工作本身进行督导的同时,始终将学校督导作为督政工作的重要方面,将学校的成效和结果作为评价地方教育局工作效能的重要证据。也就是说,在检查相关政策、规划、责任是否到位时,也同时要看实际成效如何,即体现在学校和学生方面的变化与进步有哪些。

3.专题督导。

专题督导一般是以一个横向的问题作为督导评价的对象进行督导,此类督导也被称为“专项督导”。此类专题督导一般分为科目调查、 专题调查、学段调查、年级调查以及四者的总和。[11]

教育标准局每年都要制定专题督导的年度计划,为了使专题督导更加有针对性,更具有全国性和政策性意义,教育标准局在制定计划时要与儿童、学校与家庭事务部和创新、大学与技能部协商,了解它们所关心的教育热点和焦点问题。一般地,在对学校与其他教育和培训机构进行了几轮全面督导后,督导的次数便会大大减少。这时,教育标准局的专项督导有所增加,专项督导的主要目的包括:

1)为总督学年度报告提供证据、信息和建议,以形成全国性的关于教育发展优缺点和发展方向方面的总体评价;

2)为教育标准局通过自己的网站、研讨会、演讲和文章对其督导结果(包括好的实践和经验)的推广提供基础;

3)为帮助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做出改进,就某一专题提供详细的反馈信息;

4)对机构的自我评价提供支持。

四、主要特点

英国教育督导制度最显著的特点体现为相对独立性、政府权威性、高度专业性和评价体系的科学性。

1.相对独立性

现代管理科学认为,科学的管理应该包括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方面。[12]英国教育督导制度特别强调自身要具有相对独立性,认为这是保证监督、评价公正、公平和客观的重要因素。正如2003年学校督导大纲所指出的,“尽管国家教育标准局与其他部门工作联系紧密,并且在教育与技能部长的要求下承担督导工作,但它独立于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国家教育标准局的这种独立性能够促使其公正地督导和报告教育问题”。[13]这种独立性包括几个层面的含义:

1)在级别上,教育标准局为准部级机构,总负责人英国女王总督学为副部长级,具有直接接触国务大臣的权利。教育标准局直接向教育大臣及议会负责,并非对教育行政职能部门负责,避免了行政的干涉。

2)督学提供的报告,任何人<包括教育科学大臣>都不能更改。

3)在业务上独立于教育部,教育标准局自行决定履行其职能的工作方式以及自行作出判断,“督导为学校提供了一个关于学校教育标准和质量的独立的、外部的评价”。[13]

4)在学校督导过程中,要求督学小组成员不得参与和被督导学校相关的工作,以保证评价和判断的公正和客观。

2.高度专业性

英国教育督导制度强调督学的专业性,从一开始就将女王督学定义为自治的专家团体。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同时,英国也很重视教育督导队伍的建设、教育督导人员的配备与构成、招聘程序的公开与公正、督学的培训与见习和持续性的专业化发展。英国督学的专业性是产生影响、保持其威望的重要基础和保障。[6]

3.督导与评价过程及方法的科学性

英国在制定学校督导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和相关工具上成效显著,研发了一整套系统完善的督导评价方案与框架,使之成为中小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在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对我国的启示

虽然我国教育督导制度在机构建设、队伍配备和工作范围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督政和督学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导向和影响来说,还不能令人满意。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相对独立和高度专业化的基本制度,主要体现在:由于立法的不健全,导致教育督导相对独立性和专业性定位模糊,影响了督导的地位与权威性;由于教育督导制度的组织建设不完善,导致教育督导的结构和规模与我国教育制度的规模和教育发展与改革需要极不相称;由于对教育督导队伍的专业性认识不足,导致督导队伍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能适应督导的需要,影响了教育督导队伍的质量与工作效率。英国教育督导制度在这些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在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政府提出了“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制定教育督导条例,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督导职能。健全国家督学制度,建设专职督导队伍。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的战略目标。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契机,推动我国教育督导制度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璐.英国教育督导如何力保权威、公正、公平?[N].中国教育报,2012-09-21.第4版.

[2]蔡雯卿.上海市A地区与英国英格兰地区教育督导的比较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教育硕士论文,38.31.

[3][4]王璐.九十年代初英国教育督导制度的改革——背景、思路和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1999,(7):10.10.

[5]王璐.英国教育督导与评价:制度、理念与发展[M].201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83,96-98.

[6][15]王璐.英国督学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及其对我国督导制度的思考[J].外国教育研究,2008,(12):70-71.

[7]徐初.英国现行的教育督导制度及其启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8):28.

[8]李世恺.江苏省教育督导代表团赴英考察报告[J].学校管理,2001,(6):10.

[9]郭振有,高玉琛等.考察英国教育督导制度的启示与建议[J].北京教育,1998,(8):15.

[10]王伟.英国的督学管理[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1):15.

[11]马丽娟.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教育督导制度的改革与借鉴[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39.

[12]洪煜亮编.教育督导及教育督导评估[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3.47.

[13][14]OFSTED(2003)Framework for Inspecting Schools,5,2.

职能范围 篇2

(二)根据审批的合法单据,复核无误后支付款项;

(三)保管日常备用金、支票。出纳保管的现金限额为人民币5,000元,超过5,000元的应及时存入银行;

(四)设置“现金日记帐”,根据收付款凭证,及时逐笔登记,每日终了,应计算当日的现金结余数,并将结余数与实际库存数核对,做到帐款相符;

(五)按开户银行、存款种类,分别设置“银行存款日记帐”,根据收付款凭证,及时逐笔登记,每日终了应结出余额,防止开空头支票;

(六)按月按时向开户银行领取“银行对帐单”进行核对,帐面结余与银行对帐单余额之间如有差额,必须逐笔查明原因进行处理,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按期编制“货币资金报告表”,向会计移交收付款单据;

(七)办理税务发票领用、纳税申报,保管未填用的发票、收据及有价证券;

(八)发放工资、奖金,代扣个人调节税;

(九)根据审批后的业绩考核表,编制奖金津贴表;

(十)采购、管理学校固定资产、入库造册,统计与管理学校水电气等使用情况,代表学校与物业部门交涉;

职能范围 篇3

[关键词]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行政赔偿范围;关系

【中图分类号】 D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266-1

研究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与行政赔偿范围关系,笔者认为应该依次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即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分析,行政赔偿范围的分析,进而分析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与行政赔偿范围关系。

一、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分析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指人民法院受理行政诉讼案件的范围。行政审判解决行政纠纷,但并非所有的行政纠纷都可以通过行政诉讼途径解决。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决定着人民法院对行政行为的监督范围,决定着权益受到行政主体侵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诉权的范围,也决定着人民法院所能调整的行政法律关系的范围。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确定应当主要考虑两个因素:(1)行政诉讼制度应当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获得裁判权。(2)行政诉讼应当体现诉讼制度的目标追求即解决社会生活中所有的法律纠纷。

二、行政赔偿范围

行政赔偿范围既包括国家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承担赔偿责任的行为范围,也包括国家对上述行为造成的损害后果承担赔偿责任的范围。因此,行政损害赔偿的范围包括可赔偿的行政侵权行为的范围和可赔偿的损害范围。行政赔偿法律关系之规范性源于权利—义务关系的规范性,因此,行政机关和公民之间存在侵权法上的(公民)权利—(行政机关)职务义务法律关系,根据这一关系,公民得要求行政机关为或不为一定行为。

我国《国家赔偿法》在总则第二条作了如下概括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国家赔偿法》第一节赔偿范围对赔偿范围做了详细规定。行政赔偿的范围根据行政侵权行为可分为侵犯人身权的行政赔偿和侵犯财产权的行政赔偿。

其中《国家赔偿法》第三条是关于人身权侵权的行政赔偿范围,《国家赔偿法》第四条是关于财产侵权的行政赔偿范围。本条第四项是财产损害赔偿的概括性规定,其他违法事项包括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的不作为行为造成财产损害的、违法实施许可行为造成申请人以外的其他人的财产损失等。《国家赔偿法》第五条规定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的范围。

三、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与行政赔偿范围关系之分析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除前款规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这里指的其他行政案件是指除了行政诉讼法规定的上述8种案件以外的其他案件,行政诉讼法并未规定这些案件的范围或者内容是什么,只是规定必须是法律、法规作出明确规定的案件。这里的法律、法规指的是除《行政诉讼法》以外的其他各种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这些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其他可以起诉的行政案件,是《行政诉讼》未予以列举的行政案件,即属于《行政诉讼》第11条第1款列举的8种案件以外的。这些案件不只限于只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身权、财产权方面可以包括政治权利和自由、劳动权、文化权、受教育权休息权等。《国家赔偿法》有关行政赔偿范围中所包含的具体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赔偿,就其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司法审查问题,当然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行政诉讼法》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内容可以看出,这里指的是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而非“其他具体行政行为”。这里的“其他行政案件”既包括上述一般规定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之外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引发的行政案件,也包括其他行为或情形所引发的行政案件。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造成损害的,有权请求赔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单独就损害赔偿提出请求,应当先由行政机关解决。对行政机关的处理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赔偿诉讼可以适用调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三条、第四条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包括具体行政行为和与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职权有关的,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损害的,违反行政职责的行为。”第二条规定“赔偿请求人对行政机关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但又决定不予赔偿,或者对确定的赔偿数额有异议提起行政赔偿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第三条规定“赔偿请求人认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了国家赔偿法第三条第(三)、(四)、(五)项和第四条第(四)项规定的非具体行政行为的行为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并造成损失,赔偿义务机关拒不确认致害行为违法,赔偿请求人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赔偿诉讼。”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行为也都是应当能够引起行政赔偿的行为,而同时结合《国家赔偿法》第三条和第四条规定国家还应当对“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其他违法行为”和“造成财产损害的其他违法行为”承担赔偿责任,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行为,也就当然属于行政赔偿范围。

从理论上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所有违法行为造成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社会组织的损害,都存在行政赔偿问题。但是这些损害发生后,并不一定都能够通过行政诉讼的方式或的赔偿,只有符合行政赔偿诉讼受案范围的行为造成损害的,才能够通过行政赔偿诉讼解决。

职能范围 篇4

要谈利益, 首先要明确利益的主体。一般来说, 现今社会主要的利益主体包括个人, 家庭, 公司, 政党, 工会, 民族和国家以及其它各种利益集团或组织。根据不同的利益主体以及各利益主体需求的限度, 笔者将利益划分为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和公共利益。这种划分原则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假设基础之上的:个人利益反映了个人的需求;群体利益代表的是一小部分人的利益 (如利益集团和各种组织的利益) ;公共利益则反映了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利益。下面本文就在这个假设的基础上展开分析与讨论。

在一定程度上, 利益起源于人的需要。正因为有需要, 才构成了利益。从古至今, 人类为了生存、发展或是享受, 产生了占有资源或条件等等的各种需求, 而资源或条件在社会中是有限的, 因而在追求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利益, 无论是涉及到个人的, 群体的或是社会中大多数人的。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自我实现与满足, 这是由利益的本性所规定的。当然, 自我追求个人利益是最为基本, 也是最为保险的方式, 因为群体利益和公共利益难以排除“搭便车”的嫌疑。同时, 另一方面, 社会资源以及个人能力都具有有限性。鉴于这一点, 如果社会中的一部分个体产生共同利益的时候, 就会将这些利益上升到各种利益集团或组织等层面, 形成群体利益。同样, 将这个范围扩大, 如果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有了需要亟待实现的共同利益, 就会形成公共利益。而实现公共利益的任务, 从国家产生以来, 其就成为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实现载体, 这是由国家具有行使权力的强制性的特点所决定的。实现公共利益的过程, 也就是发挥国家职能的过程。上面所阐述的这段话, 实际上包括了国家发挥职能的必要性, 总结一下如下:首先, 社会资源具有有限性, 而人的利益诉求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其次, 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 (各种利益集团或组织) , 其实现利益的能力也具有有限性;再次, 国家拥有个人和群体所不及的特点和优势, 可以帮助实现公共利益。

明确了国家职能发挥作用的必要性, 接下来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国家到底发挥什么职能的问题。是否从国家产生以来, 其发挥的职能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是相同的呢?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国家的职能范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 其职能或得到扩张, 或被限制。在古希腊城邦时代, 国家被置于一个强大的地位, 可以说是一个“强国家”在实行统治而到了中世纪, 随着基督教的改革, 国家的职能开始受到限制, 形成了教会与国家的二元统治局面。回到现代之后, 从一战时期至20世纪70年代, 国家职能得以扩张, 强调国家干预, 主要原因在于战争以及经济大危机的破坏, 扩张国家职能是绝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所在。与之相对的是, 20世纪70年代之后, “有限国家”的概念受到重视, 国家职能的范围相对缩小。从上面的论述看来, 国家职能范围的变化皆与各个历史时期的背景相关。不同的历史时期, 人们的生产状况 (包括生产条件、生产水平、生产能力等) 以及社会背景都是不同的, 因此人们的利益需求当然也是不同的。 “实际上, 仅从利益角度而言, 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们的利益不断深化和提高的历史。”但利益的深化与提高并不与国家职能的提高成正比。这一点纵观各个阶段的历史就可以得出结论。人们的利益在不断的扩张, 但国家发挥职能的范围却是时大时小, 视各历史时期而定。

国家职能可以得到扩张, 也可以被限制, 那么国家职能的范围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 确定国家职能范围主要的标准是:个人本身可以容纳和实现的利益, 社会不要去侵犯;同样, 社会可以容纳和实现的利益, 国家不能干预。具体来说, 应该遵循以下几方面的标准或原则:

第一, 穷尽各利益主体实现自身利益的能力。当然, 这里所指的利益必须是正当的、合法的利益。不管范围或限度如何, 各个利益主体, 像个人、利益集团或各种组织均有追求利益满足的能力, 尽量发挥它们的能力是最基本的, 也是很重要的另外, 国家的过多干预甚至会损害到其它的群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如果国家过多的干预市场, 限制市场充分发挥作用, 不但不会有助于实现公共利益, 相反却限制和损害了个人或群体追求利益的能力。因而, 穷尽各利益主体实现自身利益的能力是最为基本的。

第二, 在其它利益主体不能触及之处, 充分发挥国家的职能与作用。前面已经提到过, 各利益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能力是有限的, 它们所不能实现的利益, 就需要由国家来完成。国家具有强制性, 其具有个人、利益集团或各种社会组织等所不拥有的权力, 以利于实现和满足公共利益。比如保护本国人民不受侵犯, 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等等, 任何个人和其它的利益主体都没有能力做到, 所以需要由国家来保障。

第三, 国家有责任来协调或解决利益分配和实现中的各种冲突与矛盾。一方面, 从国际社会来说。现今时代, 虽然整个世界处于相互依存中, 但各国的利益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的。因而在追求本国利益的过程中, 难免会与其它国家发生冲突与矛盾。这时就需要由国家发挥其外部职能, 维护国家利益。另一方面, 从国内来说。每一个利益主体都有自身的利益目标, 但不同的利益主体在不同需求层次上会产生不同的利益目标, 在追求各自利益目标的过程中, 各种利益矛盾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国家建立各种利益协调机制, 缓解或解决各种利益矛盾。同时, 从整个社会来看, 不管追求利益满足的过程如何, 但最后的利益分配结果中肯定会存在不平等的现象。针对这种利益分配中出现的问题, 国家亦有责任充分发挥其职能, 提出相应的解决机制。

总之, 今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 国家还将要继续行使重要的职能。只是职能的范围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和背景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不管范围怎样, 国家如何在不损害各利益主体自身利益的前提下, 又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公共利益是至关重要的。

摘要:本文主要是采用了利益分析的方法来简单探讨了国家职能的范围问题。首先是结合各个主要的利益主体追求利益的状况分析了国家发挥职能的必要性;其次是分析国家职能范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最后笔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确定国家职能范围的标准或原则问题。

关键词:国家职能,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公共利益

参考文献

[1]. (美) 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2].祝灵君.试论政治学研究中的利益分析方法[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3

[3].陈庆云, 鄞益奋.论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利益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 2005

[4].丁煌.利益分析:研究政策执行问题的基本方法论原则[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04

[5].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部门和分公司职能范围 篇5

一、总经理职能部门

1、制定公司的业务计划准入标准和把握公司业务发展方向;

2、深入了解本行业动态,对担保业务发展进行预测,及时、准确把握市场发展趋势,研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担保产品,构建有效的营销渠道,合作平台搭建与维护,保证担保业务的持续增长;

3、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公司的经营方向,使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4、负责倡导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塑造企业形象。

5、外部协调相关政府、银行、行业协会、合作伙伴等联系协调工作。

6、监督公司各部分各岗位制度及执行规范。

二、副总经理职能部门

1、根据董事会提出的战略方针,制定公司业务规划;

2、加强公司的基本团队建设,规范内部管理;

3、审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和基本管理制度;

4、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全面进行公司经营管理工作;

5、制定的经营计划及量化各阶段工作目标;

6、起草公司各阶段工作总结和其他正式文件;

7、协调业务部门关系,必要时单独召开业务沟通会议;

8、跟踪公司目标实现情况,及时制定改善方案;

9、认真协助处理好外部关系(政府、重要客户等);

10、及时处理好公司的应急工作。

三、综合管理职能部门

1、负责公司人力资源规划和实施;

2、负责人员的招聘、录用、辞退、培训、考核和奖罚工作;

3、负责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

4、负责起草制订、实施公司各项管理制度;

5、负责公司各类会议和活动的组织和安排、做好会议记录,整理会议纪要;

6、负责公司各类文件资料的起草、审核、收发、登记和传阅;

7、负责公司证照、档案资料的整理、归档、管理;

8、负责公司的公共关系管理,统一对外发布公司信息;

9、负责公司员工的社会保险的管理工作;

10、负责公司对外接待、员工考勤、卫生管理等日常行政后勤事务;

11、负责公司固定资产及办公网络管理;

12、公司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市场运营职能部门

1、负责对未来行业发展趋势、竞争对手经营模式、资源状况的研究;

2、负责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公司中长期业务经营战略规划;

3、负责拟定公司业务经营计划,并分解落实负责组织重大业务信贷审查委员会的日常衔接工作;

4、负责管理对外投资和对外经济、技术协作;

5、负责公司新网点的建立,以及市场营销策划和指导;

6、负责公司对外形象宣传的策划工作;

7、负责公司内部办公系统以及服务器的维护;

8、公司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五、财务职能部门

1、认真贯彻《会计法》、《会计工作规范》及有关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

2、制定公司财务计划、财务预算、监督计划,严格监控分公司的财务风险;

3、参与制定公司经营目标,为决策层提供财务信息、促进公司目标管理和科学化;

4、负责公司经营活动中的财务处理、资金核算、货币管理等工作;

5、完善财务制度,依法计算和缴纳税金,保证合法利益不受侵犯;

6、执行资金预算及控制预算内的经费支出,根据合法、有效的单据办理收、付款手续,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核算。

7、做好公司财务成本利润分析的工作,监控财务计划的执行情况,并以财务的角度提出改进意见。

8、建立会计档案,会计凭证、单据、帐本和会计报表按时序分类装订成册,归档妥善保管;

9、负责工资、奖金发放和汇总,以及福利基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等专用基金的计提。

六、风险管控职能部门

1、负责与银行的沟通联系,以及负责对各分公司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

2、负责各分公司每日每月的资料及每日每月将于银行资料的录入统计和各分公司每月放贷的统计和核实;

3、负责各分公司放贷资料的审核,以及交至银行审核后,放贷信息的及时反馈;

4、负责查核客户车贷前银行信贷资料;

5、负责公司车贷担保合同的公证;

6、负责办理客户银行卡;

7、负责放贷后银行入库资料的整理存档。

七、法律事务职能部门

1、负责对不良债权的起诉等法律事务以及公司其他的法律事务;

2、负责汽车按揭贷款的到期通知、逾期做催收和管理工作;

3、负责贷款客户违约的认定与管理;

4、负责不良贷款的清收和抵押车辆的调查、扣押与管理。

八、分公司职能范围

1、为总公司承办汽车按揭及其他各项业务;

2、接受总公司的监督与指导;

3、根据总公司的经营规划并结合市场的实际,制定工作计划及经营目标;

4、建立健全的公司工作机制,严格执行总公司的相关规章制度,奖罚分明,科学管理;

5、注重本地市场的调查,及时反馈准确的市场调查信息,并向总公司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

6、加强对目标市场的营销,提高分公司在当地市场业务量的占有率,发展和巩固良好的合作关系;

7、开展经常性的业务知识培训,经验交流,考核评比等活动,宣扬企业文化,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8、定期向总公司汇报业务发展及行政管理工作情况。

薪酬及考核制度 一,总经理

年薪:基本工资+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为公司全年利润*5%

二,副总经理

年薪:基本工资+公司全年利润*10%*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每月公司业务完成率及风险率

三,业务部分公司经理

提高动态范围 篇6

Geoff的回答:大部分现代相机都提供自动动态范围控制选项,它的目的是在维持高光部分曝光正常的前提下,提升暗部细节的呈现。以我们的经验,尼康自动D-Lighting的效果尤其优秀,它在提高了整体动态范围的同时,又不会让画面反差出现太多损失。佳能的自动亮度优化就有点功过参半了,它有时会造成明显的反差不足。

如同对于大部分问题的解决办法一样,最好的方案就是使用RAW格式拍摄,这样,我们可以在后期处理RAW文件的过程中调节动态范围控制的强度,或者直接将其关闭。不过需要提醒的一点是,只有在使用相机厂商提供的配套处理软件时,才能进行这一操作。而如果使用Adobe Camera Raw等其他软件,就无法对相机的动态范围控制效果作直接调整了。

如何调节动态范围?

使用相机配套的图像处理软件能够最方便地控制动态范围效果,但这并非惟一选择。

佳能DPP

在佳能Digital Photo Professional中,你可以将自动亮度优化设置更改为“低”、“标准”、“强”或者“关闭”。同时,还可以对高光、阴影和整体对比度进行分别调节。

尼康View NX

通过D-Lighting HS滑块,可以方便快捷的完成对动态范围的调整,同时还提供高光保护和阴影保护。在对话框中,软件还提供了其他的控制选项,包括整体亮度和对比度。

Adobe Camera Raw

职能范围 篇7

(一) 交强险定义

交强险, 是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简称。它是指以救助机动车交通事故受害人为目的, 通过法律强制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或驾驶人以法定的责任限额进行投保, 并由保险公司以“保本微利”原则经营的一种法定责任保险。交强险制度的首要目的及设计理念就是保障交通事故受害第三人的基本权益, 填补受害第三人的权益损害, 使其得到及时、有效和公正的赔偿, 并促使交强险的功能和价值得到真正实现。

(二) 交强险的特点

1. 责任保险的效力基础不同。

交强险是一种法定的强制责任保险, 投保人必须投保, 保险公司没有法定的理由也不得拒绝承保。一般的责任保险是一种自愿责任保险, 投保人是否投保与保险公司是否承保都是由双方自愿决定的。

2. 赔偿原则不同。

交强险的赔偿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投保了交强险的机动车, 如果发生交通事故并给第三者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 无论被保险人是否存在过错, 保险公司都必须在责任限额内赔偿受害第三者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在交强险制度下, 尽管被保险机动车在交通事故中没有过错, 保险公司仍然要对受害第三者进行赔偿。

3. 保险责任限额不同。交强险的责任限额是全国统一的。

二、交强险第三者范围问题分析及建议

(一) 交强险的第三者范围问题分析

根据《交强险条款》的规定, 如果投保了交强险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 在该交通事故中遭受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人, 即为中国交强险制度下的受害第三者, 但是被保险机动车本车车上人员和被保险人不属于中国交强险制度下的受害第三者。

交强险旨在确保第三人即受害人因意外事故受到损害时能够从保险人处获得救济, 为不特定的第三人利益而订立的合同, 同样的人, 同样的生命, 同样的事故, 得到的却是不同的结局。交强险的本质在于为交通事故受害人提供基本的保障, 如果受害人对事故的发生并无控制力和影响力, 却因为某些与事故发生没有任何关系的情形而不能得到平等的保护, 有悖交强险的设立初衷。

驾驶人不属于第三人是毫无疑问的, 事故发生时的驾驶人对机动车具有控制力, 他们在机动车交通事故中兼有加害人的身份, 将驾驶人排除在第三人范围以外, 可以促使他们谨慎驾驶, 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乘客不属于第三人范围以内, 这里所说的车上乘客, 指事故车辆在使用过程中除实际驾驶车辆的驾驶人以外所有乘坐在该车辆上的人员。车上乘客自上车起, 就将自身的生命安全交给了机动车驾驶人, 与车下人员相比, 他们甚至处于更弱势地位, 根本无法控制甚至是躲避危险的发生, 交通事故发生时, 即使被保险人不是实际驾驶人, 无论其处于车内还是车外, 均被排除在第三人的范围之外, 目前中国的保险公司在进行交强险理赔时一般也都排除了被保险人。从理论上说, 投保人、被保险人和第三人之间并没有一个不可逾越的界限, 投保人是交强险合同的一方当事人, 被保险人是交强险合同的关系人 (在投保人和被保险人重合的时候, 被保险人成为合同的当事人) 。通常情况下, 投保人、被保险人不是交强险意义上的第三人, 但在事故发生时, 他们如果不是实际驾驶人, 只是车上的一名普通乘客, 甚或当时位于事故车辆之外, 此时的投保人, 被保险人也应该包括在第三人范围以内。

(二) 针对现行交强险第三者范围问题的建议

因此, 建议在今后的“交强险”制度修订中, 应增加第三人认定的内容, 引进实际驾驶人的概念, 事故发生时的实际驾驶人为被保险人, 除了被保险人及实际驾驶人外的其他人员均为第三人, 不应区分第三者是否为被保险人或驾驶员的家庭成员, 另外将车上的乘客也应列入第三人的范围。

三、交强险赔偿范围问题分析及建议

(一) 交强险赔偿范围问题分析

交强险的赔偿范围也就是保险人的保险责任范围。根据各国家和地区的立法, 主要分为单赔制和双赔制。单赔制主要是指交强险只保障受害第三人的人身损害, 而双赔制则是指交强险不仅保障受害第三人的人身损害, 还保障受害第三人的财产损失。

在既有人身损害赔偿又有财产损失赔偿的情况下, 应该以人身损害赔偿为核心, 只有在人身损害得到确实保障的基础上, 才可以考虑将财产损失填补纳入交强险的保障范围

目前, 中国尚处于交强险实施初期, 交通事故十分严重, 责任限额较低, 赔付水平不高, 社会保障制度尚在建立、受害人自我恢复能力不高、加害人赔偿能力不足、保险公司承受能力不强, 而且机动车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往往财产损失占了大多数。

保障人身损害是交强险的首要功能。交强险制度最为主要的使命是交通事故受害第三人抢救费用、医疗费用以及受害人、被抚养人基本生活的保障, 而非精神损害、财产损害等的保障。

即使是在既保人身损害又保财产损失的国家, 与人身损害相比较, 立法也对财产损失设定了较低的责任限额, 以免财产损失的填补侵占过多的保险资源。

例如, 英国是既保人身损害又保财产损失的典型国家, 英国将第三人财产损失责任纳入交强险范围, 规定其保险责任限额定为25万英镑, 而人身损害赔偿则没有责任限额的限制, 财产有价而生命无价。

实际上, 在既有人身损害又有财产损失的交通事故中, 因为存在人身损害优先的处理原则, 财产损失的承保不仅很难发挥作用, 还会影响人身损害案件的理赔速度;在财产损失案件中, 通常小额案件占了大多数, 其理赔费用往往高于实际的财产损失, 财产损失案件占据了全部保费赔付金额的大部分比例, 这势必会导致人身损害的赔偿限额降低以及人身伤害案件的理赔速度。又可能造成保费提高, 因保障范围过宽使投保人承担较大缴费压力。

(二) 针对现行交强险赔偿范围问题的建议

中国交强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赔偿范围应当包含受害第三人的生命、身体健康损害赔偿, 其中具体包括抢救、医疗、丧葬、部分收入损失及被抚养人的抚养费用等, 而不应将财产损失、精神损害纳入交强险保障范围。所以为了更好地实现“交强险”保障健康和生命的目的, 宜在不增加投保人负担的情况下, 取消财产损失的赔偿, 提高人身伤亡和医疗费用的赔偿限额。

四、交强险赔偿限额问题分析及建议

(一) 交强险赔偿限额问题分析

交强险中的责任限额一般由法律规定。就具体责任保险数额而言, 根据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而有所不同, 总体上保持一个合理的标准, 既要满足受害人基本保障的需要, 又要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被保险人的承受能力相适应。金额过低不足以保护受害人, 过高则投保人经济难以承受, 导致投保人的保费负担过重, 反而刺激其逃避强制投保义务, 过高的责任限额亦可能诱发第三人的道德风险, 应在保护第三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 在交强险关系人之间求得适当的利益平衡。

中国“交强险”的法定责任限额实行分项限额。分项责任限额制度的含义是指, 受害人的单项损失只能限于在对应的分项责任限额内获得赔偿。当某一项责任限额未用尽时其所剩余额不能填补于其他损失范围内。

在一次事故的受害人并非一人, 存在多个受害人的情形下, 则每一受害人每一单项获赔额只能按比例计算, 每人的实际获赔数将更少。在受害第三人为多人时很难保障受害人的利益。

(二) 针对现行交强险赔偿限额问题的建议

对此, 宜在法规中分别设定单次事故对每个受害人的责任限额和每次事故总的责任限额“对前一项限额, 应设定较低金额, 以满足保障基本性和公平性的要求;对后一项限额, 可设定较高的金额, 以满足对多个受害第三人保障的广泛性要求”。

五、结论

职能范围 篇8

“君子之度己则以绳, 接人则用曳。度己以绳, 故足以为天下法则矣;接人用曳, 故能宽容, 因求以成天下之大事矣。”这句名言出自《荀子·非相》, 为一句管理名言, 意指管理者在执行管理职能时, 应引导他人, 做到宽广包容。

所谓管理职能, 是管理过程中各项行为的内容的概括, 是人们对管理工作应有的一般过程和基本内容所作的理论概括。根据管理过程的内在逻辑, 管理职能可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计划 (P1anning) 、组织 (Organizing) 、领导 (Leading) 和控制 (Controlling) 4个职能, 且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领导职能是其重要职能之一, 从管理学的定义上看, 领导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组织和群体内, 为实现组织预定目标, 领导者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影响被领导者的行为, 并将其导向组织目标的过程。作为管理中最为重要的核心之一, 领导在企业运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有其“哲学”的存在。

二、领导的“哲学”

领导的本质是一种影响力, 是下级的追随和服从, 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 指挥作用

马克思曾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 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 以协调个人的活动, 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 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可见, 在企业经营活动中, 需要一名领导者, 拥有清晰的头脑, 能够纵观全局、运筹帷幄, 指挥、带领员工实现组织目标。

2. 协调作用

协调, 顾名思义便是照顾到各级员工的需求。领导职能的协调作用, 就是领导者在了解员工需求的情况下, 在不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前提下, 尽量满足各方面需求, 从而使下级能够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能够在工作中投入全身心, 实现组织目标。

3. 激励作用

对于企业来说, 绩效是最为重要的。而好的绩效水平不仅仅取决于员工的个人能力, 还与企业的激励机制有很大的关系。激励还可以挖掘人的潜能, 满足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一个领导者, 要基于企业的经营状况及其工作经验, 根据员工的具体状况, 以适当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调动积极性, 实现组织的目标。

4. 凝聚作用

企业作为一个庞大的组织, 拥有众多的员工, 团队的凝聚力十分重要。同时, 企业面对复杂的现实, 会遇到众多困难与挫折, 当受到打击与重创时, 员工士气会低落, 此时领导职能的凝聚作用显得更为重要。

三、领导力的提升

1. 领导者需要提升自我素质及领导管理能力

何谓领导?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Henry Kissenger) 博士说:“领导就是要让他的人们, 从他们现在的地方, 带领他们去还没有去过的地方。”这话可以理解为, 领导便是领导者要发挥其领导才能, 带领其追随者开辟一个新天地, 改革创新, 为组织谋求新发展。所以, 领导者作为一个组织或团体的核心, 其自我素质与能力决定着其领导的能力, 极大程度上会影响甚至决定着组织的发展。

一方面, 领导者的受教育程度及其工作经验对其领导管理有一定影响。领导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受教育程度, 不仅仅指其学历, 更多的是其在工作之余吸取的经验教训, 在闲暇时从他人的领导活动中总结的“领导之道”。领导者要提高领导职能的自觉性。恩格斯曾说过, “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 都要通过人的头脑, 甚至吃喝也是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饥渴引起的, 同样通过头脑感觉到饱足而停止。”这说明, 行为的先导是头脑, 即思想,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人的思想所支配的。领导者只有在提高自我素质与能力的前提下, 提高职能履行的自觉性, 深刻认识领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在, 才能真正发挥领导的作用。

另一方面, 领导的才能不仅仅局限在其领导者本身的素质, 还有其识人、用人的能力。古时, 秦始皇虽然擅长激励士兵, 却忽略了招致贤士的重要性。秦始皇削平六国, 六个国家都不是小国, 也各有其人才, 却没有任何降臣降将任用了秦朝廷之中, 也无任何地方官吏是前朝遗留。所以引起相当多的怨怼, 以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 天下就沸腾了。可见, 宽仁对待贤士, 让他们物尽其用, 人尽其才也非常重要。引人有术、识人有惠、尽人之能、用人不疑、留人有道, 领导者需做到此“用人五道”, 提高其领导管理才能。

2. 基于企业文化, 营造在组织中营造一种共有的文化追求和价值观

特伦斯迪尔与阿伦肯尼迪所著的《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中提到,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所信奉的主要价值观, 是一种含义深远的价值观、神话、英雄人物标志的凝聚。而现代企业文化从狭义上可以理解为企业的使命与愿景、企业共有的价值观与理念等。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与灵魂, 对企业经营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文化对于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领导者正应该利用文化的作用, 基于企业文化, 在组织中营造一种共有的文化追求和价值观, 由此将其命令渗透到员工的价值观与追求中, 将把组织的目标有效地沟通到每一个组员中。以企业的价值观为本, 培育领导者与员工的认同价值观, 使其认同企业的价值观, 理解企业的宗旨、愿景、使命、理念, 努力做到使客户满意, 从而实现领导者领导力的提升和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3. 善于沟通, 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领导能力由两方面构成:一是领导者, 二是心甘情愿的追随者。所以在领导的过程中, 领导者不能只看到领导权力的部分, 更应注重追随者的需求。领导者要善于沟通, 了解并满足底下员工的需求。领导的艺术, 不在于强权, 在于融合。领导人大而化之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孔雀型的, 以个人魅力取胜;一种是老虎型的, 以发号施令树威。笔者更倾向于孔雀型领导者。马云就是这种类型。无论在外界如何被误解、无论公司陷入如何的困境, 追随的人始终没有放弃掉对他们的信心。外人看来忽悠的马云, 对阿里巴巴的18罗汉却是有着不寻常的煽动性。“无论什么时候看到他, 你在他眼中看到的都是自信, 我一定能赢的信心。你跟他在一起就充满了活力。”

沟通是一种自我推销能力, 是一种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作为一个伟大CEO, 须具备卓越的沟通能力, 因为只有沟通才能消除隔阂, 消除不理解, 最终达成默契, 最终在执行的过程中, 大家步调一致、统一行动。而我们能在马云身上看到这一点。从最初的小小的电子商务站点到如今的阿里巴巴帝国集团, 马云以其自身的魅力和出色的领导力集合这一个团队, 直到现在, 阿里巴巴都带有浓厚的“马云”味道, 因为他, 是公司的战略决策者和精神导师。

四、结语

企业中, 领导哲学运用存在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在发挥好领导者领导职能的前提下, 才能实现企业绩效的最大化。而具体企业领导的细化问题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摘要:企业发展离不开管理职能的运用, 更离不开领导职能的发挥与执行。领导具有指挥、协调、激励和凝聚的作用。在企业经营过程中, 领导者的能力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 企业的领导力面临巨大的考验, 需要多方面的提升。笔者将通过论述领导职能的作用及能力提升的方式来说明领导的“哲学”问题。

关键词:企业,领导职能,能力

参考文献

[1]《管理学基础》[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2]特伦斯·迪尔, 阿伦·肯尼迪.《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9

[3]韦秉超.简谈领导职能[J].江苏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3

[4]蓝浩溥.基于企业文化的领导力培养[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0, (08)

职能范围 篇9

职业院校中的高教研究机构作为进行现代职业教育研究的“先遣部队”理应责无旁贷的承担起该项职责。然而由于职业教育发展无意识的倾向性误导与对高教研究机构的定位误区,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的高教研究部门沦落成上传下达的工具与制度规则的“写手”, 基本失去了其原始职能——研究。其基本成因既有职业教育发展大环境的客观原因, 亦有职业院校自身潜意识的主观原因。

一、高教研究机构的定位与研究职能需找准

关于职业院校高教研究机构的职能定位问题, 在理论上, 往往被定义为纯粹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机构。然而当前职业院校的高教研究部门却被局限于满足自身工作的实际需求, 职责单一, 主要起到事务性的功能作用。极少院校将其职能定义“研究”上, 有的甚至被狭义的定位为校领导的“咨询”机构。这直接反映了人们对高教研究机构职责认识上的显著差异, 也在不断的“越俎代庖”中偏离了高教研究部门的职能初衷。尤其在当前职业教育再遇新形势的有利条件下, 对高教研究机构职责进行准确定位变得尤为重要, 而引出高教研究机构的原始职能——研究职能更为必要。

江苏理工大学高教研究机构博士王长乐在其文章“试论高校高教研究机构的职能定位”中指出“高校高教研究机构承担的高教理论研究的职责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取代性”, 而区别于本科院校高教研究机构的“从事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的职能, 职业院校的高教研究机构在进行职业教育研究的同时则更多承担起引导教师进行职业教育研究的引导作用与为教师提供进行职业教育研究的各方面保障与方便的平台作用, 是一个集自身研究职能、研究引导职能与研究平台职能的“三大研究职能”的职能部门。

(一) 新形势下的高教研究机构自身研究职能

中国的高职教育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 在90年代中期确立地位, 大规模发展始于90年代末, 这近30年间对高职教育的研究从未间断, 2000年以后开始形成研究热潮。从以高职发展的动因、内涵和办学途径等基本问题为焦点的早期研究, 到以人才培养模式和学制改革为焦点的中期研究, 再到以高职特色课程建构为焦点的近期研究, 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聚焦”变革与社会发展中对职业教育需求的演变特征。而高教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则应站在职业教育全局的角度进行职业教育研究, 主要包含宏观理论研究与微观方法研究两大方面。

1. 宏观理论研究

开展高职教育宏观形态上的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本质性、基础性的职业教育理论问题研究是高教研究人员首先应具备的能力, 其研究成果一般表现为具有更新或创造意义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如在“规划”中, 高教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则应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架构、制度保障与机制创新展开前瞻性研究, 为初步拟定教育研究方向与即将开展的职业教育研究提供实时的、具有理论价值的参考与借鉴。此外, 高教研究机构还应收集整理与研究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新情报及资料, 向院领导及各部门定期提供国内外高教改革最新动态, 为学院改革、建设和发展中有关重大问题的决策提供建议和参考方案。

2. 微观方法研究

该方面主要围绕教育研究中对策性、应用性以及针对教育教学方法展开的系列研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推出, 某种教育教学的改革等, 使其更具体。如围绕当前正在推行的以数字化、信息化为典型特征的现代教育手段的相关研究, 具有时效性与可操作性等特点。高教研究机构在开展此项相关研究工作时应将研究问题与高职实践发展结合紧密, 加强微观研究、比较研究, 而该部分的研究目前主要依赖于职业院校教育实施者们的基于教育实践的实效研究。

(二) 新形势下的高教研究机构的研究引导职能

经过调研获知, 大多数职业院校的高教研究机构均将“收集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新情报, 组织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思想理论及政策法规”作为部门重要职能之一, 这也体现了高教研究机构机构的行政性。职业教育研究涉及理念繁冗众多, 涉及领域琳琅满目, 单靠高教研究机构的寥寥数人是不可能完成有效的职业教育研究, 尤其是职业教育的实践研究与职业教育改革研究。由此, 承担着职业教育一线实施者的教师, 便成了研究的主力, 而如何引导教师们在特定的发展环境下进行有效的研究则是高教研究机构的另一职责所在, 那就是“研究引导职能”。

以“决定”与“规划”为例, 高教研究机构则需要在自身消化文件精神的第一时间将上述文件信息通过各种途径直接间接地传递给教师, 明确研究范围与方向, 引导教师在明朗的大背景下进行有效研究, 避免开展重复的盲目的低效率研究。如在“规划”中明确指出,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点任务包含了:优化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布局、完善职业人才衔接培养体系、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加速数字化、信息化进程等十二项重点任务。由此, 职业教育实施者们在围绕上述主题并结合教育实际展开的研究显然符合当前的现代职业教育形势, 是展开有效研究的前提。

(三) 新形势下高教研究机构的研究平台职能

在理论上明确高教研究机构职能的内涵, 可以起到正本溯源、加强认识、更新观念的作用, 是高教研究机构事业理性、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高教研究机构在引导教师进行针对性研究的同时, 还应通过网站、刊物等实时传递职业教育最新情报, 必要时并为其提供学习调研与进修的机会, 让教师深刻了解职业教育发展最新形势, 掌握职业教育发展动态。另一方面还需要实施研究监督工作, 定期开展研究进度检查工作, 及时发现研究中存在的导向问题、实施阻力问题等, 实时解决上述问题。而在教师出现阶段性研究成果时, 应及时归纳总结, 做好研究工作的“接力”, 为学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参考。

在教师开展研究的整个过程中, 高教研究机构既像一名舵手, 发挥着引领教师开展研究方向的作用, 又像一根有形的准绳约束着研究进行有序推进, 还像一名比赛的接力选手, 接过教师们的研究成果, 将其转化为职业教育顺利实施亟需的“养料”。综上所述, 高教研究机构的研究平台职能主要包含四大方面: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支持政策、营造良好氛围、加强监测评估, 这也完全迎合了规划中提及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的保障实施要求。

二、有力实施三大研究职能, 实现机构“有为有位”定位

以三大研究职能为核心来开展工作是实现高教研究机构职能回归的重要渠道, 是增强机构生命活力的源泉, 更是实现机构“有为有位”机制的唯一渠道。

当前, 在职业院校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认同度极高的观念, 那就是“有为才能有位”, 将机构部门的“有为”作为“有位”的重要渠道, 当作是激发机构高效运行的“良药”, 表面上看起来合情合理, 然而, 对于高教研究机构则经不起推敲。这种极具功利性的定位刺激了工作者的工作神经, 却也使其失去了生命力, 成为了执行机器, 直接间接地体现出“长官”意志和“官本位”的文化和意识。对于高教研究机构这样的部门尤为不可取, 试想在研究起点上就已经背离了研究探讨真知、追求真理的真谛, 失去了研究工作者应有的立场和品格, 又如何研究出职业教育发展真正所需的成果。其次, 这种功利性的定位会直接导致职业教育研究不能脱离本校教学与实践活动, 视野难以开拓, 更不谈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深层次教育理论。同时, 由于其研究范围的狭隘, 研究深度的浅显, 甚至涉及利益关系或利害冲突, 研究着很难居于全局的高度看待, 甚至在无形中影响客观地真实地表达其观点, 科学品格似有非无, 这进一步影响其研究工作, 不能高瞻远瞩之视, 岂有指点江山之实。

因此, 回归到以研究职能为核心的高教研究机构首先应正确理解“有为有位”的真正含义。所谓的有为, 应该是充分发挥了其自身研究职能、研究引导职能与研究平台职能的三大职能后, 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养料的“有为”, 为职业院校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引的“有为”, 同时也是有力推进了学院自身建设的“有为”。所谓“有位”, 则是现代职业教育思想与最新职业教育动态传递的第一站位置, 是学院领导获取最新动态与资讯的伸手即得位置, 是教师开展职业教育研究的桥梁与中转位置, 是研究与实施成果汇集转化的枢纽位置。由此, 高教研究机构才能从根本意义上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才能成为职业院校不可获缺的机构, 其组织与引导下的研究团队才能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当前的职业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期, 社会经济迅猛发展, 社会结构暗自转型, 社会人才重新分配, 职业教育如何能稳居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职业院校如何能培养出迎合社会需求的有力人才, 站在职业教育最前沿的高教研究机构理应起到风向标的作用, 实时吸纳职业教育最新, 研究职业教育规律, 带领职业院校教育者们共同做好职业教育研究工作, 切实发挥好机构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为在新形势下构建适合学院自身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着力建设高水平特色化职业院校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长乐.试论高校高教研究所的职能定位[J].教育与现代化, 2003 (4) .

[2]任聪敏.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 2007 (6) .

[3]南海.对职业教育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J].职教论坛, 2004 (7) .

职能范围 篇10

范围经济是相对于规模经济而言的,它有微观范围经济与宏观范围经济之分。一般而言,宏观范围经济是指某一个行业或组织集团因多元化经营而带来的经济利益。当然,宏观范围经济是从集团整体考察的,但这种利益并非分摊到集团内部的每个实体。微观范围经济主要是指某一个特定企业的多元化经营而产生的利益。企业范围经济就是典型的微观范围经济,它是指企业通过多元化经营而带来的成本下降或利润的提高。企业范围经济描述了企业的产品总成本随着“业务范围”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范围经济是广泛存在的,尤其是在跨国公司的多元化经营策略中,其经济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不仅为跨国公司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而且为其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范围经济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生成的,如邓俊淼研究了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存在范围经济,他认为经营差异化产品的中小企业在空间聚集能够带来成本节约的优势[1]。

由于范围经济所内隐的“范围”是个很模糊的概念,既没有明确产品范围的边界,也没有界定这些产品之间的内在关系。很多文献只宽泛地将其理解为多元化经营的表现形式,显然是不够严谨的。如果单纯地将这些产品看成是各不相同且彼此孤立的产品, 那么企业在生产经营多种产品时可以看作是多个不同企业各自只生产和经营一种产品的汇总,相对于某个特定企业而言,是没有范围经济可言的。既然企业存在范围经济,那么企业在生产和经营多元化产品时必须产生某种“集成”效应,也就是“1+1>2”的效应。 而且这种效应只可能产生于企业自身的特定优势以及产品之间的内在关系,这两个方面有时表现为相辅相成的特点。例如,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范围经济来源于对企业剩余资源的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一种外在经济,具体表现为企业组织生产投入的资本、技术、劳动、企业家才能等要素具有溢出效应。反之,企业通过充分利用剩余资源所生产加工出来的不同产品之间形成了资源的相关性。因此,给企业带来范围经济的一组产品之间必然存在着内在的关联。为了对范围经济中所涉及不同产品或服务的内在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我们引入“范围产品”的概念。本文将范围产品作如下定义: 范围产品是指为企业创造范围经济的一组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产品(服务)系列。

由于资源的多样性,所以范围产品之间的关联纽带也是多种多样的。从现行的文献来看,范围经济的研究开始呈现行业化的倾向,如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了金融、餐饮、零售、医疗、教育等领域的范围经济问题。如周颖辉研 究了中国 邮政储蓄 银行的范 围经济[2]。再如黄泽勇研究了中国证券业的范围经济,认为金融业由分业经营成功转向混业经营,范围经济效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这正如范围经济本身就具有行业特征一样,不同行业获取范围经济的形成机制和内在要求也有差别。然而,我们注意到,技术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生产要素,它通过产品的技术关联为企业创造范围经济成为范围产品关联的重要表现方式。本文以技术关联的内在机制入手,分析范围产品之间的技术关联性,为企业实施多元经营提供有益参考。

2技术关联的内在机制

范围产品的关联性是指范围经济所涉及的多元化产品之间的关联性问题。按照曾卫锋的理解,企业内不同种类的最终产品之间的同质部分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属性,异质部分的成本项目之间的积极外部性给企业带来范围经济效应[4],由此可见,范围经济中的多元化产品之间的关联性对于范围经济的形成产生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以技术方式进行关联的范围产品并不少见。尤其是在化工行业,这种以技术作为纽带的关联产品十分普遍。范围产品之间的技术关联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由于技术本身的探索性、 条件性、隐含性和复杂性,所以有些技术关联的细节我们根本就无法进行清晰的加以描述。但我们在对技术关联方式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将“技术”作适当处理后来近似地描绘技术关联的内在机制也是可能的。

2.1技术的局部关联

所谓技术关联就是范围产品之间存在着生产加工技术的关联性,即这些产品的生产技术存着交叉重叠的环节。随着现代合成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技术之间的渗透与融合正逐步加快,一项技术在其他技术的结合与作用下,生产功能不一多种产品已经成为可能。同时,一项技术在不同领域内的应用也会产生不同的产品或服务。正如数理统计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应用,使经济研究进入量化经济时代,揭示了很多通过定性分析难以发现的经济规律,为丰富和发展经济理论以及更加理性地指导经济实践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技术的拓展性、合成性为范围经济的生成创造了有利条件。按照技术的构成状态与合成机制划分, 我们可以将有形产品的技术关联性分为技术的局部关联、技术整体关联和技术的混合关联三种情况。

由于技术本身的复杂性,技术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综观不同视角和不同领域对技术的理解,既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又有静态与动态之别,还有硬件与软件之偏。按照《词海》对“技术”的解释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等。二是除操作技能之外,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综合广义和狭义的技术理解,技术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作业程序、方法和技能,通过这些程序、方法和技能,可以拓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服务生活、发展自我的能力。所以无论是狭义和广义上的“技术”定义,都离不开“操作”、“程序”、 “方法”等3个关键词。这3个关键词有着共同的语源,即时序因素。无论是从理论分析还是从现实生活中来看,任何操作离不开程序,程序既是方法的具体表现,又是方法的应含之义。也就是说,技术可以视作时间的函数,包含着先后顺序。从逻辑上讲,既然有先后之分,那么技术可以就可以抽象成是由若干个不同时段上一定技术环节所构成的技术链,如图1表示生产加工甲类产品的技术链构成示意图。图中所示的T2T3时段上的技术环节B是T1T2时段上技术环节A的紧后链节,同样的道理,T1T2时段上技术环节A是T2T3时段上的 技术环节B的紧前链 节。技术的局部关联是指生产加工甲类产品的技术与生产加工乙类产品的技术在某些技术环节是相同的,即两类产品的生产加工技术存在着共有部分。技术的局部关联又分两种情况,一是独立的局部关联, 二是交叉局部关联。

2.1.1技术的局部独立关联

如果生产甲类产品的某个技术环节又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如其他原料)在没有其他技术的支撑下可以独立地生产乙类产品,那么甲乙两类产品之间是按照技术局部独立关联的。如图2所示,A技术环节 (用粗箭线表示)可以独立地生产加工乙类产品。技术的局部独立关联说到底是技术的局部技术系统中的某项个别技术可以独立地加工生产成其他类产品的问题,当然在生产加工过程中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 (如原料的供给),但这些条件并不包含技术条件。不过这种分析是纯理论上的探讨,在现实生活中,某个技术环节在其他条件的支持下不需要其他任何技术的支持是比较少见。当然,这里所指的支持性技术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主要是指那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科学技术。也就是说,即使需要其他的技术条件的配合,但相对于技术环节A而言,其技术含量并不高, 这种技术已经普遍使用并可以容易获取的技术,在分析研究时可以将其忽略不计。

2.1.2技术的局部交叉关联

如果这项技术环节需要与其他技术相结合才能生产另类产品,则属于局部交叉关联情况,如图3所示。图中用较细的箭线表示生产甲类产品的技术链, 用较粗箭线表示的则是生产乙类产品的技术链,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两类产品的生产技术在技术A(用较粗实线箭头表示)环节是共有的,其他技术环节则各不一样。当然,其中有多个技术环节交叉重叠的情况也属于交叉关联的范围。这种情况在化工行业是十分普遍的,如生产化肥的企业可以应用其中的某类合成技术再将“废水”加工生产成其他化工产品,就属于这类情形。所以精细化工不仅为化工领域创造更多的范围经济,而且减轻了化工行业对环境的污染。 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企业的技术通用性越强,则越发具有多元化经营的技术优势。所谓通用技术是对应于专业技术而言的相对宽泛的概念,指信息技术之外体现基础性与通用性的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具有很强迁移价值的技术。大凡注重基础性通用性技术研发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如海尔集团在白色家电技术、制冷产品在智能家居集成、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就在于海尔集团十分注重制冷变频等通用技术的研发。

2.2技术的整体关联

如果生产甲类产品的整个技术链在不需要其他技术的作用,仅仅在不同条件下又可以生产乙类产品,这种情况的关联属于技术的整体关联。某类产品的联产品或副产品可以看作是按照技术的整体关联的。如图4所示。技术的整体关联在化工行业是比较常见的,由于化工行业领域中很多产品之间是密切相关的,技术关联性很高。如生产石油时,在蒸馏过程中当温度达到不同水平时产生蜡、润滑油、沥青、石油焦等不同的副产品,当然如果纯粹从技术的角度考虑,有些副产品的生产还需要其他技术的支持,同样的道理,这里的分析也是纯理论的粗略性分析。

2.3技术的混合关联

范围产品之间的技术混合关联的情况比较复杂, 由于技术的混杂性特征,在生产和加工某种产品时所应用的技术准确地说是技术系统的应用,在这个技术系统中,除了主干技术占主导作用外,其他辅助性、技术均承担着不同方面的功能。如生产电冰箱时,除了制冷技术作为主干技术占主导地位外,也同样离不开智能技术、材料技术等。上文中涉及技术的线性问题其实是针对单项技术的时序状态而言的,但各项技术之间的相互关联也同样需要深入分析。

技术的混合关联就是生产加工甲类产品的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技术环节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再生产加工出乙类产品的情形,那么甲、乙两类产品之间是技术混合关联的。如图5、图6所示,用虚箭线表示的是生产甲、乙两类产品所共有的技术环节。图5和图6所不同的是,生产两种关联产品所共的技术环节之间相邻或不相邻情况的区别。技术混合关联的复杂性表现为这些共有的技术环节在整项技术中的复杂性以及对于生产另类产品的重要性都是很模糊的。 要真正在关联程度的问题上将其与局部的交叉关联进行比较,还需要更加深入地讨论。

1)如果共有的技术环节很复杂。这种情况意味着共有的环节其技术含量较高,开发周期较长,而且在开发过程中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和财力。同时,该技术环节对于生产关联产品十分重要,因此,一般情况下,技术的混合关联的关联性大于技术的局部交叉关联。其原因在于技术的混合关联所共有的技术链节(两个及其以上的技术环节)多于技术的局部交叉关联情况(一个技术环节)。

2)如果共有的技术环节不复杂。这样的条件说明共有的环节其技术含量较低,开发周期相对较短, 开发过程中投入的人力、财力相对较少,被其他技术替代的可能性较大,因而这两种关联形式与其他形式比较偏弱。但由于混合关联所共有的技术链节数多于局部交叉关联,所以前者的关联性大于后者。

综上所述,从总体上看,技术混合关联的关联性一般大于局部的交叉关联。

3技术关联对范围经济的影响

技术关联是形成范围经济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考察生产加工型企业的情况,这些企业从单一经营向多元化经营的演变过程,很多情况下都是与技术关联因素密切关联。如美国的杜邦公司的多元化经营是一种典型的技术关联型。它所进入的各行业之间在技术方面存在较大的关联性,许多行业都是运用硝化纤维素为原料的合成技术来生产新产品。在多元化经营的初期,利用硝化纤维素为原料生产了一系列除炸药以外的新产品,迅速地提高了杜邦公司产品的整体市场份额,为后续的拓展与经营积累了众多的资源与财富。那么,技术关联型是如何为企业创造范围经济呢?我们必须进一步研究技术关联对范围经济的影响机制。

3.1技术的规模化

虽然技术可以无限地重复使用,但可惜的是技术都有其生命周期。也就是说,一项技术总是要经历开发→应用→成熟→衰退等不同阶段。技术的生命周期既决定于技术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还受到新技术的挤兑。因此,一项技术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重复的次数越多,分摊到单位产品的技术研发成本将会越少。技术的研发具有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 所以很多资金和技术实力较弱的企业一般不愿意在技术研发上花力气,结果容易陷入受制于人的境地。 如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总体上仍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就在于技术方面对外国企业过分依赖,自主研发的愿望和能力整体偏弱。所以一项技术研发成功后,要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尽量延长技术的生命周期,即不断地对技术进行改造与拓展。二是扩大技术的应用范围和使用频次。当然,第一种途径同样是一个不断投入的过程,它的情形与技术研发比较类似。而第二种途径可以直接发挥技术的最大效应,如图7所示。[5]

当然,我们还可以换一种方式理解,由于外部市场某类产品的销量是有限的,假定某项技术生产甲产品的以及销售数量为定值K1,即使不生产乙、丙、丁三类产品,单位产品的研发成本为C/K1。但通过技术关联生产加工了乙、丙、丁等范围产品,其生产数量依次分别为K2、K3、K4,那么范围产品的单位成本为C/(K1+K2+K3+K4),显然,C/K1>C/(K1+K2+ K3+K4)。由于研发成本具有固定成本的特性,所以通过技术的关联生产范围产品可以大大降低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

3.2员工的专业化

技术最终是由人开发、掌握和应用的,尤其在技术含量高的加工制造行业,员工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影响着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技术研发环节,企业只有招聘和培养一批学科知识深厚、研发能力强的创新团队,才能有效地按照企业的目标进行技术研发。一旦技术研发成功,随着技术规模化使用,会在团队内部相密切协作与相互学习中,培养和锻炼了一批专业化水平较高的研发师、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这是企业宝贵的人力资源,为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提供人才支持。因为设置了知识和技术的较高门槛,要培养这样素质很高的团队不可能通过短期培训就能实现的,他们不仅需要比较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外,还同时需要大量关于技术应用的隐性知识。这些在长期的研发和应用的实践中,他们在本领域形成比较专业的技术核心能力。随着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实施, 企业的技术团队更倾向于在关联或相近的知识领域进行创新,由于知识和技术的迁移总是最先发生在相邻或相近的知识领域之间。在这样的条件下,技术团队也同样会在关联或相近知识技术领域具有相对优势,因为他们能够较快地进行知识和技术的整合与迁移,有效地开发出技术关联的范围产品。同样是美国的杜邦公司,当时在生产炸药的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使用硝化纤维素原料经验的化学家、工程师和管理人员,为后续生产化工酸料、染料、喷漆、赛职篇塑料、人造革、人造丝、玻璃纸 、摄影胶片、合成氨等技术关联产品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4]

3.3设备的高效化

技术总是与特定的设备联系在一起的。设备一经购进,保持其高效运行是发挥其最大效应的关键, 设备的闲置会带来生产效率的浪费。很多企业为了充分发挥机器设备的利用效率,采取设备连续运转、 员工实行轮班的办法,主要就是遵循这个规律。正如一些综合实力较强的规模医院,在疾病诊断过程中, 医生总是习惯于首先要求患者作必要的检查,这样做不仅给医生分析和判断病源提供科学的证据,又使医院的检测设备得到高效运行,提高综合效益。在生产和加工技术关联的范围产品中,由于它们具有共同的技术环节,因而为现有生产加工设备的高效运转提供了更多机会。

4结论与建议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推断,企业在实行多元化经营的初期阶段,通过技术关联的方式拓展业务和拓展新市场是一项谨慎稳妥的选择。然而,技术关联的方式有所差别,它们创造范围经济的条件和能力也存在一定差异,为了进一步弄清不同技术关联方式在创造范围经济方面的区别,本文对四种关联形式的关联性进行比较。

4.1基本结论

技术关联的形式包含三个大的方面共有四种具体形式,它们依次是局部独立关联、局部交叉关联、整体关联、技术混合关联。这里将技术之间的关联程度用关联系数表示,显然,关联系数越大,表示技术之间的关联性越大,二者之间呈正方向变化。假设它们的关联系数分别为λ1、λ2、λ3、λ4,从定义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整体关联的关联系数最大,依次是局部独立关联,而混合关联和局部交叉关联的系数最小,在不考虑引入新技术成本的情况下,由于混合关联比局部交叉关联共享的技术环节多,因而混合关联系数大于局部交叉关联系数。即 λ3>λ1>λ4>λ2。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技术的关联系数越大,开展多元化经营所创造的范围经济也越大。

4.2有关建议

这个结论对于计划实施多元化经营的企业而言, 提供了以下有价值的参考。

1)企业要认真分析自身的行业特点,寻找合适的关联方式。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按照技术关联的范围产品表现出明显的行业特征。即有些行业的产品或服务具有天然的技术关联优势,而有些则相对较弱。因此,企业在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时,要认真分析自身的行业特点,从而确立多元化经营的路线和措施。例如,化工行业在开展多元经营时,本身就具有技术关联的优势,因而在充分利用骨干技术时,尽量寻求某些技术环节的突破。再如,光学行业也具有这个特点,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望远镜、照像机、摄像机等产品具有在光学技术上的共有性,因而在其他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开发一系列不同功能的产品。日本的尼康公司就是沿着这个思路开展多元化经营。尼康最首先是生产军工望远镜,后来进入数码相机等相关行业。

2)企业要认真分析自身的资源优势,寻找合适的关联纽带。资源是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现实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在某种程度上企业的资源优势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由于资本、技术、 土地、管理等要素均可以成为范围产品的关联纽带, 企业在实施多元化战略时,要全面分析自身的资源相对优势,从而正确地寻求范围产品的关联路径,避免经营风险。

3)企业要认真分析自身的经营阶段,寻找合适的关联方式。一般情况下,企业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其技术实力有所差异。企业如果决定以技术关联的方式开展多元化经营,在初期阶段,由于资本和技术实力相对较弱,因此,为了稳妥地推进多元化经营战略, 必须遵循先技术的局部独立关联和技术整体关联优先发展战略,这样会节约更多的资本,当多元化经营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企业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再考虑技术混合关联和技术局部交叉关联的发展思路。当资本有大量的剩余时,再考虑其他资源的关联。

摘要:企业通过充分利用剩余资源生产加工出来的不同产品之间形成了资源的相关性。企业带来范围经济的一组产品之间必然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技术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生产要素,它通过产品的技术关联为企业创造范围经济成为范围产品关联的重要表现方式。范围产品之间存在着局部独立关联、局部交叉关联、技术整体关联和技术混合关联四种形式。技术的规模化、员工的专业化、设备的高效化是技术关联创造范围经济的内在机制。企业在实施多元化战略时,要充分考虑自身所处的行业特征及经营阶段,采取合适的技术关联方式,充分创造范围经济。

财务职能文献综述 篇11

关键词:财务职能 产权理论 财务本质 财务目标 财务环境

一、企业财务职能的概念

财务职能,它的涵义在我国的理论界有不同的表述。刘恩禄教授对财务职能的表述是“财务管理的职责和功能”。尹书亭教授的表述是“企业理财人员在企业理财实施过程中应履行的职责和发挥的功能”。吴水澎认为财务职能是“科学地处理企业与有关方面的财务关系,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因此,可以说财务职能是财务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本质功能。它回答的问题是“财务是干什么的”。这个功能离不开财务的本质,又受财务的环境影响,同时也是达到财务目标的前提。

二、传统财务职能观点

传统的财务职能观点即没有引入产权理论之前的财务职能观点,这一类研究都是围绕“职能”的含义展开的研究,称为传统观点。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观点:郭复初教授认为,财务本质决定财务职能,财务的职能是指财务本身所具有的特有功能,它表现在:筹资职能、调节职能、分配职能和监督职能等四个方面。他对财务职能与财务的作用进行了区分,认为财务的作用是财务职能的发挥对各方面产生的影响。余绪缨认为,企业理财的基本职能是围绕企业财务目标,正确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收益分配决策,并在决策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理财的运筹作用——调节、配置和平衡作用,正确处理好企业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和企业目标之间的动态平衡,以促进企业财务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的顺利进行。可见,传统的观点虽然都着重于从“职能”角度看财务职能,但对财务职能的认识很不统一。有二职能说、三职能说、四职能说等等,共性是这些表述基本上围绕“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内容展开,有的着重从功能上来界定财务职能,有的着重于从职责的行使上来界定财务职能,有的则从二者结合的角度界定财务职能。

三、财务理论研究中的产权观点

在财务职能研究中引入产权理论以后,基本形成了两种观点。

一种把企业本身作为财务主体来论述财务职能。伍中信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他认为,在财务的几大职能问题上,可以把筹资、调节、投资、分配等四大职能作为资源配置这一基本职能的具体职能看待,并把它们看做一个整体与财务监督职能并列起来作为财务的两大基本职能。两者的关系是: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进行财务监督,在财务监督过程中进行资源配置。其中资源配置职能是财务的第一大基本职能。

另一种以财务分层理论为基础,从财务管理主体(所有者和经营者)角度来研究财务职能,并且偏重于从职责的行使上界定财务职能。从所有者角度来看,首先,所有者要对企业的长远计划和财务战略负责,所以具有财务预测、财务决策(重大财务决策)、财务计划(中长远计划)等职能;其次,所有者要建立内部控制系统给经营者以激励和约束,所以具有组织职能;最后,所有者需要总揽全局监督经营者财务活动,所以具有监督职能。这样所有者财务职能就包括财务预测职能、财务决策职能、财务计划职能、财务组织职能、财务监督职能等。从经营者角度来看,经营者要对短期计划和日常财务决策负责。经营者具有财务预测职能、财务决策(日常财务决策)职能、财务计划(年度计划)职能、财务组织职能、財务指挥职能、财务协调职能、财务控制职能等。

四、从三个角度看财务职能

财务功能离不开财务的本质,又受财务的环境影响,同时也是达到财务目标的前提。本文从这三个方面来看财务职能。

(一)从财务本质看财务职能

财务职能是财务本身所固有的本质属性,是本质的具体化。对于财务职能的不同认识,主要是对财务本质的认识不一致所造成。对于财务职能的不同认识,主要是对财务本质的认识不一致所造成。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很多学者,如张国干将财务解释为“分配关系”,其财务职能归纳为分配职能和监督职能。改革开放后,有些学者提出将财务本质理解为某种经济关系或某种资金运动,因而出现了对财务职能的重新理解。如刘恩禄、汤谷良认为,财务管理职能具体分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

在研究财务职能时要注意,财务职能可以细化成多个,但其基本职能是组织企业资金运动和处理企业与各方面的财务关系。组织企业资金运动和处理企业与各方面的财务关系,则应将财务职能同财务管理内容如筹资、投资、分配等活动区别开来,将财务职能同财务管理环节(方法)如计划、控制等区别开来,将财务职能同财务管理原则如财务协调等区别开来,将财务职能同资金运动规律如垫支资金、增值等区分开来。

(二)财务目标与财务职能

财务职能是由财务本质所决定的,但财务职能又是财务所能达到目标的前提。财务目标是企业在特定的理财环境中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财务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应达到的预期结果和基本要求,是企业财务管理的行动指南。而财务职能的内涵则是如何实施财务管理,即如何组织企业的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以达到既定目标。

财务职能是由财务本质所决定的,但财务职能又是财务所能达到目标的前提。在此前提下,余海宗、袁洋认为,企业财务目标与企业目标应是一致和相关的。企业的生存目标要求财务管理部门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减少破产风险,使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地生存下去。

(三)财务环境对财务职能的影响

财务环境是企业财务管理赖以生存的土壤,是企业开展财务活动的舞台。从系统论的观点看,环境是存在于研究系统之外的对研究系统有影响作用的一切系统的总和。财务管理是一个系统,对该系统有影响作用的一切系统的总和,便构成财务管理的环境,即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产生影响作用的一切因素的总和。财务环境既包括宏观的理财环境也包括微观的理财环境,其中宏观的理财环境主要是指企业理财所面临的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文化环境,微观环境主要是指企业的组织形式及企业的生产、销售和采购方式等。这就对财务部门信息处理能力及效率提出了挑战。

综上观点,财务是组织资金运动以及处理财务关系,本人更为赞同伍中信的观点,将财务职能分为基本职能和具体职能,基本职能为资源配置和财务监督职能,同时这些职能可以从所有者、经营者等不同层次去运用,其中的具体职能与具体的管理活动以及经营环节、财务内容相联系,并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参考文献:

[1]郭复初.财务通讯[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

[2]余海宗,袁洋.财务职能理论发展综述[J].财会月刊,2007(8)

我国财政职能探析 篇12

一、我国财政职能研究概述

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财政界学者对财政职能的确定有所不同,大致经历如下几个认识的演变。

阶段论说把我国财政职能处于动态变化中,结合经济体制的变化看到政府职能的变化,认为财政职能也在与时俱进。在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我国财政具有分配与监督职能;在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到1992年这一时间阶段,我国财政具有分配、调节和监督职能;在转轨时期即1992年至今这一时间阶段,我国财政职能被界定为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职能,这一界定可以说是完全和西方接轨。

职能数量说从政府与市场范围、财政与政府职责、财政作用与职能等方面概括我国财政职能,有的界定为分配与监督的两职能,有的界定为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的三职能;有的界定为分配、配置、控制和监督或者资源配置、公平分配、经济稳定和监督的四职能(有的用国有资本金管理职能代替监督职能);还有把我国财政职能界定为资源的配置、供求的调控、效率与公平的协调、社会环境的保障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制度供给五职能等等。

在财政职能的具体内容研究方面,有的根据层级政府职能不同去理解我国财政职能,认为微观领域是配置资源、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中观领域是公平社会分配、调节经济结构,宏观领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也有的把具体职能概括为提供原生意义上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调节收入分配和实行社会保障,纠正外部不经济和促进广义效率的提高以及调节和促进经济发展等。

以上对我国财政职能的界定,既有考虑到我国体制演变引起财政职能变化的现实性,也有运用西方财政理论分析的理论性;既有作用取代职能的不合理性,也有职责代替职能的片面性;既有就财政论财政职能的脱离实际的狭隘性,也有西方拿来主义的盲目性。

关于我国财政职能的界定,既要尊重财政领域的客观规律,即财政的共性,也要考虑我国实际特点,特别是我国“大政府”特点。

二、当前我国财政职能的理论分析

财政职能是指财政的职责与功能。财政职责是财政的行为取向,表明财政应该干什么;财政功能是财政的行为能力,表明财政能够干什么。国家通过财政活动促进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实现宏观管理目标,政府是财政活动的执行者,财政通过财政活动为载体来体现财政职能。

由于各国社会形态不同、政府职能不同,财政活动具体内容的侧重点将有所不同,各国具体的财政职能有所不同。我国的财政是在“公本位”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强调“大政府,小市场”,而西方的财政是在“私本位”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社会突出的是“大市场,小政府”,严格保护私人产权。上述这两种财政, 从一开始便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不同的阶级烙印,两种理念产生于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中,这决定了我国财政职能与西方财政职能存在某种差异。

在我国,财政活动的具体内容是向社会提供个人或私人企业不愿或不可能提供的公共服务;是向社会提供诸如公共教育等费用上个人或私人企业所承受不了、而社会效益往往大于个人利益的公共服务;是提供或者帮助提供那些市场正常运行所必不可少的公共服务;是对那些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并具有垄断性的企业加以适当的调节,以确保公众利益不受侵犯等等。所以,在我国“政府应做的,就是财政要干的”,它一方面划清实践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范围,另一方面表现了财政与政府职能、财政部门职责以及财政作用等关系。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在“大政府”的指导思想下,我国财政同样需要具备财政职能的共性,即西方财政具有的配置资源、公平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增长三大职能,也需要我国财政的特点。

我国财政界的学者已经认识到我国的财政职能与西方的不同,对于当前我国财政职能的界定,共同认可穆斯塔雷夫提出的财政三大职能——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职能。但是,又都在这三职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其它职能,诸如监督、协调控制、保障、制度供给等等,下面探讨我国财政具备三大职能之外的其它职能。

财政是政府的收支及其管理,它通过财政活动表现财政职能,国家通过宏观管理政策之一财政政策,宏观管理整体经济(整体经济=政府经济+市场经济)。我国在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需要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形态,不像美国倡导的自由经济主导传统市场经济模式,但也不像日本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以及法国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市场经济。由于政府需要通过对国有、集体经济的控制,导致我国存在“大政府”的财政指导思想,也正是这一点,我国财政界认识到我国财政职能应该具备监督、保障、协调、制度供给职能等。

首先,由于我国行政体制与文化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大量存在政府的收支及管理失效的现象,影响整体经济的有效运行。诸如福建省长乐市财政局担保案;辽宁省葫芦岛市10年间,耗资1.4亿元,由于有的手续不全,有的选址不当,先后建成的3个长途汽车站成为资源闲置;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原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工委原主任朱志刚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其亲属经营活动谋取利益、违规低价购买和收受他人所送住房;央企中核集团掌门人康日新在一些重点工程当中腐败、挪用公款炒股,涉案金额达到了18亿元人民币;中石化原董事长陈同海在企业经营、转让土地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他人钱款共计折合人民币1.95亿元;温州“炒房团”到“炒车团”再到“炒煤团”等等,严重扰乱市场经济效率,造成政府失效,以及南京长江三桥的财政尴尬。

对于上述政府失效、政府越位以及财政尴尬等问题,用权力寻租、博弈等手段分析它们存在的原因,这种解释只能是从果导因,把权力腐败与政府越位混淆,会对有效解决腐败、政府越位与失效的误导。造成政府失效与腐败、政府越位以及财政尴尬的原因,是由于政府收支及其管理缺乏有效监督和控制。

一般认为,政府与财政关系是,政府通过宏观经济管理政策之一财政政策达到宏观经济目标,政府通过财政活动实现财政的资源优化配置、收入分配公平和经济稳定与发展三大职能,但是对于实现财政的三大职能的机制如何,缺乏明晰的认识。在我国大政府指导思想下,这个机制就是财政的监督控制职能的缺失,正是由于缺乏这个机制,在政府干预经济时才会出现市场与政府范围划分不清,出现政治权力膨胀造成政府越位,出现政治权力寻租的现象。

在我国对于政府的收支及其管理,缺乏必要的法律。我国预算法出台较晚,还缺乏配套的法规,在我国预算编制过程中,人民代表大会审核批准本级政府预算的收支时,但代表们不能审查具体的收支预算,收支项目缺乏针对具体项目制定的项目法,从而导致政府进行的收支缺乏监督控制,最终导致政府失效等问题。

其次,关于我国已有的界定财政监督职能,首先要考虑的是,有效监督首先要有标准、规定等框框,只有依据一定的标准、规定等框框才能发挥财政监督职能。其次要明确是谁执行监督,如果监督财政部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那就很难保证财政要达到的效率与效益。第三还要明确谁是被监督者以及被监督的内容。当预算是财政部门自己的事,那么收与支的可行性、科学性、必要性也就缺乏监督,上面提到的各种政府失效就不是财政监督职能所能完全解决的,还需要财政具备收支与管理的控制。

对于有的学者提出的我国财政其它职能,诸如协调保障、制度供给等,实际就是针对我国政府失效提出的。这些其它职能所要表达的共同要求,就是财政在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时候,既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又能减少政府失效,实际上就是要求我国财政能够对政府的收支进行有效的管理,即我国财政应该具备监督控制职能。

鉴于由于国家需要通过财政活动保证宏观经济有效运行,政府是财政活动的执行者,财政以财政活动为载体来体现财政职能。所以,我国财政职能应该界定为经济稳定、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监督控制四职能。经济稳定、资源配置、收入分配为财政的基本职能,由财政的共性决定,监督控制职能是针对我国国情而具有的辅助职能,它具有起到保障经济有效运行、减少政府失效和政府尴尬的功能。

三、完善我国财政监督控制职能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发挥我国财政的职能和作用,保证我国经济的有效运行,应该较大程度地发挥监督控制职能,减少政府失效。前面讨论过有效监督的三个方面,监督控制也需要从这三个方面明确。一是要建立监督控制的标准、规定等制度,二是要财政部门增加监督控制职责,三是明确财政资金使用者及其资金集中与使用的内容为监督控制对象。为此,完善我国财政监督控制职能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从财政预算方面考虑,扩大预算参与者的广泛性和民主性,做到加强预算收支的科学性、可行性、必要性和效益性,增强预算项目的立法,为财政监督控制提供标准及依据。

第二,增强财政资金支出过程中权利与职责对等关系,以及严格执行预算收支的权威性。在下放支出权利的同时加强支出的职责,严肃支出,做到违法必究,这样既可以减少政府失效,又可以减少腐败。

第三,提高财政监督者的素质,提高财政效率。增强我国财政监督控制职能,并不一定意味着增加财政人员,我国目前财政工作者有百万人,管理着不足10万亿人民币的财政资金,而美国只有十万财政人,却管理着10万亿美元的财政资金。所以增强我国财政监督控制职能,但不一定增加财政部门负担,但需要增强财政人员的素质,提高效率,实现我国财政监督控制职能。

第四,建立社会监督网络信息平台。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让社会能够了解国家与地方政府的预算项目及其具体财政资金的支出,勇于接受社会的监督。

摘要:与西方财政的私本位产生环境不同, 我国财政产生于公本位的社会环境, 从而两者工作指导思想不同, 一个“小政府, 大市场”, 一个“大政府, 小市场”。“大政府”的指导思想决定了我国财政具有监督控制职能的特色, 充分发挥财政监督控制职能的作用, 有助于保障我国经济有效运行, 减少政府失效。

关键词:财政职能,政府失效,财政尴尬

参考文献

[1].李森, 关于财政职能理论的反思, [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7.6

[2].钱潜, 近年来我国财政职能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J], 经济研究参考, 2007.47

[3].郭玮、李刚,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 [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4

[4].毛东庆、王逸辉, 不同层级政府的财政职能的思考, [J], 湖北社会科学, 2007.11

上一篇:超高速离心叶轮下一篇:人力资源开发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