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控制效果(精选11篇)
血糖控制效果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 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 [1]。糖尿病需要接受终身治疗, 健康生活方式、早期规律的治疗可减少50%的严重并发症[2]。本文旨在探讨社区管理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生命质量改善的干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本院内科于2007年5月~2010年1月收治的260例2型糖尿病患者, 其中男168例, 女92例;年龄33~78岁, 平均 (57.4±10.6) 岁。所有入选病例符合以下2型糖尿病标准[3]:空腹血糖≥126 mg/dl, 餐后2 h血糖≥200 mg/dl。将2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n=130) 和干预组 (n=130) , 对比两组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分布、体重指数、文化水平、合并症、糖尿病病程、吸烟饮酒史、血糖控制情况、血压及血脂等方面,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入选对象建立一份完整的档案, 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日常生活习惯、遵医嘱行为、血糖控制情况、用药方案、饮食结构、运动习惯等。对照组定期复诊、复查血糖情况, 调整用药, 常规心理护理。干预组患者均接受社区管理及健康教育。治疗并观察12个月, 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生命质量 (QOL) 改善情况。
1.3 社区管理内容 给予干预组患者系统化的糖尿病社区管理措施, 管理方式可采用定期举办讲座、一对一指导、发放宣传册子、个体化心理咨询、家庭访视、电话随访、集体随访等。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血糖控制。定期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 根据血糖控制情况调整降糖药物的品种、剂量, 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胰岛素, 社区管理组人员应给予宣教, 让患者明确各种降糖药物的作用机理、适应证、服用剂量及服药间隔。 (2) 饮食及运动管理。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给予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对于轻型糖尿病患者, 控制饮食是重要的治疗方法[4]。选择患者合适的运动疗法, 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呼吸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多器官功能, 对血糖控制具有长期的积极影响。 (3) 心理护理。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对患者进行一对一服务, 掌握患者可能存在的不遵医嘱行为、不良心理、消极情绪, 给予个体化心理干预, 教导患者正确疏泄情绪、自我调节, 积极健康的态度有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1.4 观察项目 (1) 血糖水平:治疗前、随访12个月后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 (2) 生命质量 (QOL) :随访12个月后, 参考王文娟[5]的方法, 用健康调查简表 (SF-36) 评估两组患者的生命质量。
1.5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2.1 血糖控制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2个月后, 对照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分别为 (8.11±1.36) mmol/L、 (9.21±1.58) mmol/L, 干预组分别为 (6.41±1.24) mmol/L、 (8.25±1.57) mmol/L, 干预组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生命质量
干预组患者生命质量评分总分优于糖尿病中国常模, 同时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中国常模相比, *P<0.05;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在我国, 社区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 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除了遗传因素, 糖尿病的发生与生活方式有密切关联。治疗糖尿病不能依靠单一的药物治疗, 应该注重“运动、饮食、健康教育、自我检测、药物治疗”综合管理方法[6]。由于糖尿病患者大多数时间在社区、家庭中渡过, 因此社区规范管理及防治工作成为糖尿病治疗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药物治疗是控制糖尿病血糖水平的主要方法, 但是大部分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 依从性较差。社区管理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及护理干预, 同时指导患者调整生活方式、膳食结构、运动习惯, 有助于辅助药物治疗, 提高了机体功能, 从而有效的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本研究结果显示, 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社区管理及健康教育, 血糖控制效果满意, 能够有效提高生活质量, 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曾果.2型糖尿病患者膳食模式现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06, 33 (1) :27-29.
[2]陈晓明, 吴可贵, 谢良地, 等.门诊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8, 9 (4) :342.
[3]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26-28.
[4]高峰.3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社区行为干预的体会[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7, 39 (2) :242-243.
[5]王文娟.SF-36量表在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测量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 2002, 6 (7) :932-934.
[6]周海虹, 杜雪平, 李燕娜, 等.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与内科门诊治疗的效果比较[J].中国全科医学, 2004, 7 (15) :1067-1069.
血糖控制效果 篇2
日本近畿中国四国农业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连续19天给实验鼠投喂姜酮醇,剂量为每1千克体重投喂50毫克姜酮醇,
研究人员然后继续给这些实验鼠投喂葡萄糖,剂量为每1千克体重投喂2克葡萄糖。1个小时后的测量结果显示,这些实验鼠的血糖平均上升值为147.3毫克/分升。
微信血糖仪帮助亲人更好控制血糖 篇3
据了解,三诺此次推出的微信血糖仪是与腾讯微信硬件产品组进行合作的。与以往推出的产品相比,这款血糖仪除了继承三诺一贯的“准确、简单、经济”的特点外,还有以下几大功能。
1.血糖数据网络存储。用户只需扫描血糖仪包装上的二维码(每个仪器对应一个二维码),即可登陆“甜蜜亲友团”公众号,以后每次监测完的血糖数据都可以通过蓝牙发送到微信上,存储在微信公众平台,并且随时查看血糖数据曲线,免除了传统血糖仪需要手动记录血糖数据的不方便。
2.方便易用。说到智能血糖仪,很多老年人都不会操作。而三诺微信血糖仪为了方便广大患者使用,机身用的是最经典的仪器,操作更加简便。患者只需插试条、扎手指、测血糖、分储血糖即可完成所有动作。
3.支持同伴教育。目前在糖尿病教育方面,国际上比较推崇同伴教育。即一年365天一共8760个小时,糖尿病患者只有6个小时与医师打交道,剩下的8754个小时都需要自己面对疾病。而中国糖尿病由于患病人数多、发现晚、就诊率低等特点,更需要糖尿病患者互相支持。三诺推出的微信血糖仪可以让患者与患者互相支持,互相监督,互相鼓励,更有利于血糖的管理。
4.帮助年轻人实时掌控父母的血糖值。年轻人远在他乡打拼,父母在家慢慢老去。从来报喜不报忧的父母总是不愿意告诉孩子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三诺微信血糖仪正是从这点入手,孩子只要与父母互相关注,父母每次监测的血糖值都可以实时传送到孩子手机上,让远在他乡的孩子也能随时知道父母的血糖值。
三诺微信血糖仪支持患者与患者之间进行交流,且好友之间能互相提醒、互相关爱,让监测血糖和控制血糖再也不是一个人独自完成,让患者告别控糖的孤单,提高血糖达标率。
据2014年2月中康资讯推出的《中国血糖监测产品零售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三诺血糖仪和试纸的销量都已经占据国内市场第一。2013年初,三诺组建的新渠道部,开始运营网上销售,到2014年底,三诺血糖仪和试纸在线上也占据了第一的位置。
血糖控制效果 篇4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研究选取来该院治疗的妊娠糖尿病患者中,随机抽取8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分布范围为22~36岁,平均年龄为(25.5±1.08)岁。就诊时,孕周分布范围为23-29周,平均孕周为(26.55±1.14)周,患者的情况为:初产妇共39例,高龄初产妇18例,经产妇33例。所有对象根据根据妊娠糖尿病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和检查,均确诊为妊娠糖尿病。根据统计学分析,该研究的实验对象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该研究选取来该院治疗的妊娠糖尿病患者中,随机抽取80例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管理模式进行护理。分析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6个月后控制血糖的有效率。
1.2.2 综合护理管理方法
①设立妊娠糖尿病专项产检门诊。
设立妊娠糖尿病专项产检门诊,由专职护士负责,建立妊娠糖尿病孕妇保健档案。并且由专职护士负责记录及专案管理。
②施行健康教育和饮食教育。
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相应的个体化教育,其内容主要是传授妊娠糖尿病基本知识、饮食控制的重要性,宣传妊娠糖尿病对母婴的危害等,另外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相关的饮食计划。
③监测血糖护理管理。
医护人员应该对其对血糖仪进行检查或者维修,试纸要避光密封保存,现取现用。在检测血糖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注意消毒和灭菌,防止交叉感染。严格检测患者的血糖变化。
④心理护理。
专职护士全程关心患者,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了解其心理需求,并详细对患者及家属讲解妊娠与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及时给予心理指导,以减轻孕妇及家属的焦虑程度。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患者营养保健认知水平显著提高,血糖水平下降,得到控制。有效:患者营养保健认知水平明显提高,血糖水平较之前有所好转。无效:患者血糖水平无改善甚至病情加重。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中,所有的检测统计学数据采均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表示,数据均经由SPSS 18.0软件进行t检验。
2 结果
经过不同的护理6个月之后,统计不同护理方式下的护理有效率,结果如表1所示。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为82.3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护理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成为患者判断和选择医院的标准之一。护理安全是病人最基本的要求,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健康。[3]综合护理管理对患者的各种护理情况进行预测、干预和评估,防止不良风险事故的发生。[4]该研究以该院的妊娠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经过不同的护理6个月之后,采用综合护理管理的孕妇护理总有效率为82.33%(见表1)。另外长期观察发现,采用综合护理管理后,妊娠糖尿病患者均获得个性化健康教育,提高了遵医行为,患者营养保健认知水平显著提高,血糖水平下降,得到控制。
综上所述,在妊娠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工作中采用综合护理管理,能够增强医护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提高患者自身的营养保健认知水平,从而提高护理的质量和效率以及有效控制血糖,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综合护理管理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探析,并总结护理经验。方法 该研究从2013年9月—2014年9月来该院治疗的妊娠糖尿病患者中,随机抽取80例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管理模式。分析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6个月后控制血糖的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为82.3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妊娠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工作中采用综合护理管理,能够增强医护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提高患者自身的营养保健认知水平,从而提高护理的质量和效率以及有效控制血糖,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综合护理管理,妊娠糖尿病,血糖控制,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张爱萍,欧炳焕.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护理干预[J].吉林医学,2011,32(23):4884-4886.
[2]邱雯雯,许静华,李丽君,等.人文关怀在糖尿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中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4):284-285.
糖尿病低血糖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篇5
【关键词】糖尿病低血糖;治疗效果;观察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13-0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饮食与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变化,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提高。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各种药物的广泛应用,使得不能承受药物所带来的副作用的老年人的疾病发生率提高,特别是糖尿病,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趋势,糖尿病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发病率,低血糖是其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不进行及时的救治,将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低血糖在临床中没有明显的症状反应,不易察觉,而且多发人群主要为老年人,一旦延误,则可能导致患者昏迷、休克、死亡等严重后果。本研究选择我院治疗的45例糖尿病低血糖患者,分析观察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糖尿病低血糖患者45例,其中男性患者29例,年龄在45-68之间,平均年龄为(53.25±1.75)岁,病程在3年至12年之间,平均病程为7.58年;女性患者为16例,年龄在49-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58±2.42)岁,病程在5年至1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9.5年。其中,有9例患者同时患有冠心病,11例患者同时患有慢性肾功能不全,25例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所有患者发病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头晕、烦躁、乏力等症状,其中发生昏迷的患者有7例,伴有心悸的患者有18例。发病时血糖值在1.47mmol/L-3.56mmol/L。所有患者均进行心电监测,其中有7例房颤,11例心律不齐,27例心跳正常。
1.2方法对于本研究中的等45例糖尿病低血糖患者,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治疗。对于发生昏迷的7例患者,在已经昏迷的情况下,首先对患者进行50%的葡萄糖注射液进行30-50ml的静脉滴注,紧急处理后进行5%的葡萄糖注射液静脉输入。在患者昏迷阶段,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血糖值,每半个小时至少检测一次,当患者清醒以后,每小时至少检测一次,血糖保持在6.5mmol/L至11mmol/L之间。对于意识尚处于清醒状态的患者,一般采用20g-50g的葡萄糖口服,也可以通过糖类食物、饮品的直接摄入来缓解低血糖症状。对于长期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可以采取先进行50%的葡萄糖注射液50ml的静滴,当患者的症状出现明显好转,意识恢复后,对患者进行24-72小时的血糖监控,以防复发低血糖。对于发生烦躁、痉挛、休克等危及患者生命的症状,在进行葡萄糖注射的同时,使用德沙美松等药物进行配合治疗。
2结果
本研究中的45例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经我院治疗后,血糖恢复正常的患者有36例,所占比例为80%;低血糖症状得到减轻或缓解有7例,所占比例为15.56%;另外有2例患者因为发现比较晚,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最终患者治疗无效死亡,所占比例为4.44%。本研究中,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56%。
3讨论
糖尿病的病程一般都很漫长,服用磺脲类降糖药物进行长期的治疗,可以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最终使患者的血糖降到正常范围。降糖的效果还与患者对药物的顺应性、半衰期的长短都有着关系,如果过于注重降血糖的效果,而自行用药,不按医生嘱托用药,很可能因为药理的相互作用,反而因为药物引发患者低血糖。并且,现在药物市场的混乱,保健药物的繁多品种,使得老年人发生糖尿病低血糖的发病几率越来越多。
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就会一直处于较高的状态。目前,主要选择注射胰岛素进行糖尿病的治疗,但是在使用胰岛素的过程中,也应该根据患者自身的实际情况注射,用药时间也应该注意。当人体在夜间的时候,各项生理功能处于一个休整的状态,一旦注射时间或者注射用量不正常,血糖值不能得到及时的调整,都可能成为低血糖发病的原因。很多糖尿病发展到后期,极易形成2型糖尿病,同时容易伴有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由于低血糖的症状不够明显,患者本身不容易发现,在检查时,也容易出现误诊。因此,在进行筛查时一定要多注意,尽早发现,及时治疗。治疗2型糖尿病低血糖的部分药物,比如双异丙吡胺、ACE抑制剂等,也可能成为低血糖的原因,而且容易引发脑血管痉挛,或者心脑血管疾病,为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的治疗造成更大的困难,出现恶性循环。还有某些急性肠胃炎等胃肠粘膜发生急性炎症,患者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对患者身体的糖分吸收造成不良影响,也可能导致低血糖的发生。
糖尿病患者,如果自身同时还患有其他功能性的疾病,进行治疗时应该主动向医生说明,尽可能的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与其他疾病的治疗药物不发生作用。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习惯,合理饮食结构,避免血糖急剧升高,或者血糖过低。
因此,应该加强糖尿病病理、防治知识的宣传,让糖尿病患者清楚认识血糖监控的重要意义,以及发生低血糖的症状,能够进行简单的紧急自救。糖尿病低血糖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要发现及时,并及时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病情控制,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刘艳华.糖尿病患者住院治疗过程中低血糖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6):124-125.
[2]范茂丹,周磊,徐芬.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低血糖症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J].中国疗养医学,2011,20(3):218.
[3]孙立苹.糖尿病低血糖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9):111-113.
血糖控制效果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该院收治的71例ICU危重并发高血糖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随机血糖指标≥11.1 mmol/L、空腹血糖指标≥6.9 mmol/L。患者男女比例43:28,年龄32~85岁,平均年龄(58.57±5.96)岁;病程1~36个月,平均(18.65±3.24)个月;临床表现:无法进食者18例、应激性溃疡15例、吞咽困难27例、交感神经兴奋过度11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胰岛素注射以稳定血糖指标,胰岛素剂量在2~4 IU/h之间,同时根据患者具体体征情况给予适量调整,治疗时间为7 d,治疗后进行血糖指标测定及疗判定。
1.3 统计方法
数据均以SPSS 20.0的统计软件分析,计数用例数(%)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分析
通过胰岛素治疗,血糖有效控制者53(74.65%)例,其预后死亡率1.89%(1/53);无效控制者18(25.35%)例,死亡率16.67%(3/18);有效控制组MODS死亡率显著低于无效控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有效及无效控制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有效控制组低血糖、感染及MODS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66%,显著低于无效控制组的2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组间比较,*P<0.05。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方式也发生较大改变,生活质量的提高导致高血糖疾病人数逐年递增,为临床医疗救治带来了较大压力。尤其在ICU危重症患者群体中其高血糖发病率较一般患者发病率更高,危重患者一旦出现高血糖情况,易导致其各组织器官损伤,增加缺血性心脏心肌疾病坏死面积,从而增加ICU患者死亡率或诱发较多并发症[2]。对此,需及时采取积极有效控制血糖指标治疗方法,以稳定患者血糖,延缓病情发展及死亡进程。为此,该现就回顾性分析该院在2014年11月—2016年3月以注射胰岛素的方式对71例ICU重症患者进行血糖控制取得的疗效,旨在为临床ICU重症患者治疗呢效果探究提供有效循证依据。
该中,通过分析患者血糖控制后取得的疗效,其有效控制血糖人数为53例,控制率为74.65%,预后死亡率为1.89%;无效控制者18例,控制率25.35%,死亡率16.67%;经比较,血糖有效控制率、死亡率均低于无效控制组。分析其原因为高血糖的发生是由于患者体内胰岛素出现功能障碍,致使其分泌胰岛素能力下降,进而在患者汲取糖分后无法完全、有效地分解血液中糖分,使其糖分逐渐增加,一定程度后则影响患者各组织机能运转,对此,临床采取注射胰岛素的方法则是为患者增加胰岛素含量,使其进入人体后通过血液循环,对机体内血糖进行有效分解,以此降低患者血糖,减轻其机体组织损伤程度,促使患者早日康复[3,4]。此外,患者血糖指标的大幅度波动可激发炎症,使其释放大量炎症因子,以破坏血脑屏障,导致脑水肿,造成脑神经细胞的凋亡,极易诱发祥光脑血管疾病,因此需及时采用胰岛素治疗,通过分解血糖含量以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5]。研究中,通过比较血糖控制有效组与无效组并发症情况,有效组以并发症率5.66%显著低于无效组的27.78%,由此证实血糖的有效控制可以减少患者并发症,提高其生命安全。当然,在注射胰岛素中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适量药剂,以减少低血糖发生率。受例数限制和外界因素影响,该研究尚未对患者在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作详细分析,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综上所述,及时对ICU危重并发高血糖患者采取积极有效控制,可以通过稳定患者血糖指标,减少患者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更好地促进ICU重症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贺彩玲.危重患者强化胰岛素治疗血糖监测间隔时间的临床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5,44(6):690-691.
[2]梁福攸,叶文华,梁伟灿,等.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联合胰岛素泵治疗[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23):3793-3794.
[3]龚建玲.血糖水平波动对ICU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乡村医药,2014,21(19):3-4.
[4]单亮,王弥,王志宏,等.神经危重患者的血糖管理[J].临床内科杂志,2014,31(3):212-214.
血糖控制效果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 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 在南京市第一医院个病区中随机抽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作为调查对象。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 ②无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和严重慢性并发症,无明显肝、心、肾功能不全;③采用同种药物治疗方案;④愿意参加该项研究。
采用随机排列表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对照组、干预组;两组人数相等。对照组由常规临床医护人员进行营养指导。干预组由具备相关职业资格的营养医师对糖尿病患者开展营养干预指导。
1.2 检 查指标
餐后2 h血糖由便携式强生血糖仪测量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指标的测定,由护士采清晨空腹静脉血,于2 h内送检验科。空腹血糖采用日本生产的RA-XT型全自动生化仪进行测定,所用方法为“己糖激酶(HK)法”。其正常参考值范围为:4.46.1 mmol/Lo糖化血红蛋白采用日本生产的RA-XT型全自动生化仪进行测定,所用方法为“胶乳凝集反应法”。其正常参考值范围为:3.8%~6.5%。采用SN-695B型智能放免γ测量仪测定C肽。
1.3 量 化营养干预具体做法
确定全日总能量,饮食控制主要是通过身高,体重,计算患者BMI、标准体重。全日能量需要量=标准体重×热能系数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EXCEL以及SPSS 17.0进行录入、统计以及分析,采用χ2检验与t检验。
2 结果
饮食控制后, 干预组的血液生化各项指标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空腹血糖在饮食控制后下降了1.3 mmol/L,比干预前下降了15.9%,治疗效果具有显著性 (t=2.87,P<0.01)。而对照组空腹血糖仅仅下降了0.3 mmol/L,比干预前下降了3.7%,效果并不具有显著性(t=0.62,P>0.05)。
糖化血红蛋白干预组在饮食控制后下降了17.9%,治疗效果具有显著性 (t=4.63,P<0.01)。而对照组 在治疗后仅 仅下降了3.1%,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t=0.55,P>0.05)。
总胆固醇干预组在饮食控制后下降了1.0 mmol/L,比干预前下降了13.5%,同样具有显著性效果(t=3.84,P<0.01)。而对照组仅仅下降了0.1 mmol/L,并不具有显著性效果(t=0.38,P>0.05)。
甘油三酯在饮食干预后,下降了0.57 mmol/L,下降幅度达到26.7%,具有显著性 (t=25.36,P<0.01)。对照组下降了0.21 mmol/L,虽然下降幅度小于干预组 (10.3%<26.7%),但显示统计学显著差异(t=7.59,P<0.01)。
空腹C肽对照组和干预组在治疗之后患者的康复情况较为相近,饮食干预对于空腹C肽的恢复以及影响并不具有显著性。
3 讨论
营养干预是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治疗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在现代糖尿病临床治疗过程中,不单单是依赖于单纯的药物治疗,而更加强调多元化的治疗元素的介入,借助于营养干预的应用,让他们可以在药物以及营养干预后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提升生活质量,减低医疗成本。
血糖控制效果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工业区社区卫生服务站选取糖尿病患者68例, 其中男性32例、女性36例, 年龄32~77岁, 平均年龄35.1岁。无严重躯体功能障碍及精神异常,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糖尿病的诊断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3年版) 》[1]中的诊断标准。
1.2 调查方法
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 一旦参与能够坚持完成本次研究, 调查时间为2014年1月至6月, 为期6个月。测量患者调查前后的空腹、餐后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3个指标。
1.2.1 问卷调查
向患者说明调查目的, 发放调查问卷并讲解问卷的填写方法与要求, 填写过程中有负责人督导, 以确保问卷的填写质量。问卷包括基本信息和问卷部分。基本信息涵盖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状况等;问卷部分共分3个版块:第1版块是调查患者对非药物治疗知识的了解程度, 共10题;第2版块是调查患者对糖尿病的非药物治疗的重视程度, 共5题;第3版块是调查患者对非药物治疗的行动主动性, 共10题。问卷共25题, 每题1分, 总分为25分, 总分≤15为“差”, 15<总分<21为“良好”, 总分≥21为“优秀”。
1.2.2 行为调查
详细记录患者干预前后的相关行为, 包括饮食情况、生活作息、遵医嘱以及定期复查等。
1.2.3 干预方法
(1) 控制饮食:为每名患者制定系统的饮食指南, 其内容涵盖各种营养物质的适宜摄入量, 食物种类, 并戒烟酒等; (2) 适当运动:依据每名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程度和并发症等条件制定适合患者自身的运动计划, 叮嘱患者长期并循序渐进的坚持运动, 按计划进行, 运动前后对血糖进行检测, 一旦发现血糖异常的情况立即终止运动并联系医务人员; (3) 心理指导:与患者多沟通, 从心理上消除患者的焦虑、激动和紧张等情绪; (4) 健康宣教:集中给患者讲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包括诊断标准、致病因素和血糖的监控方法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用χ2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显著性检验。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调查问卷的结果比较
非药物治疗干预6个月后, 患者对非药物治疗的知识了解程度比之前更深, 对其认知感加深, 患者也更加主动的接受并行动起来, 与干预前的对比有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患者血糖控制调查结果
非药物治疗干预前, 血糖检测发现, 血糖控制在良好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7 mmol/l;空腹<7 mmol/l;餐后<11 mmol/l) 的患者有5名, 占7.35%, 而在非药物治疗干预后血糖控制在良好水平的患者有56名, 占83.58%, 非药物治疗干预前后患者血糖控制水平有明显的差异 (P<0.05) 。
2.3 非药物治疗前后患者行为改变情况
患者在非药物治疗前后的相关行为改变明显, 与干预前比较, 拥有健康的生活习惯的患者人数明显增多,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的疾病, 其发病原因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因其生物作用障碍或是两种情况兼有而产生的。近些年来我国糖尿病人口基数越来越大, 一方面是由于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愈加明显,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老年化的人口基数逐渐加大。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慢性疾病, 一旦血糖得不到有效控制, 往往容易引起其他多种并发症, 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2]。近些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 社区的护理能够有效控制糖尿病的发生[3], 因此以社区为单位开展糖尿病的健康知识教育, 提高居民的自我预防保护意识, 改变他们不良生活习惯等, 不仅可以减少社区糖尿病患者的数量, 也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身体状况, 保障患者血糖水平的稳定, 减轻社区医疗负担。过去人们往往只重视糖尿病的二级预防而忽视了前期的防治和非药物的干预作用。对于糖尿病的治疗, 药物疗法固然重要, 但是非药物治疗措施也能够改善糖尿病的治疗。使用合理有效的疾病管理办法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体内代谢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非药物治疗前, 糖尿病患者对非药物治疗的认识不足, 对其重视程度也有所欠缺, 然而在非药物治疗干预后患者对其认知程度有了很大的改观, 不仅重视起来, 而且也在行动上进行非药物治疗干预, 效果明显。实际上在使用非药物治疗后, 患者的血糖水平有了很大的改观, 血糖控制在良好水平下的患者人数明显比非药物治疗前增加了许多。这也直接说明非药物治疗对于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平衡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另外在对患者的相关行为调查后发现, 非药物治疗后患者在合理饮食、生活规律、听从医生建议以及定期复查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观, 与非药物治疗前相比的差异非常显著, 这也说明非药物治疗直接改变了患者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间接保证了患者血糖水平的稳定。相关研究结果表明, 使用非药物治疗干预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的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等都有比较明显的改善[4], 这也与我们的研究结果吻合, 也证实了非药物治疗在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上有显著意义, 应该更加重视并运用起来。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3年版) [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4, 22 (8) :2-43.
[2]安美美, 张艳萍, 殷白丁.社区糖尿病前期患者非药物干预效果分析[J].实用糖尿病杂志, 2014, 10 (1) :50-51.
[3]吕曦.糖尿病社区干预的效果及成本效果研究[D].复旦大学, 2010.
血糖控制效果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4年6月—2016年5月近1年于该院妇科门诊部就诊的164例GDM孕妇。纳入标准符合以下几点:(1)依据其诊断标准《妇产科学》(7版)判定的患者;(2)自愿参加该实验且签订知情书的患者。随机将其分成综合护理组与传统护理组,每组82例,其中综合护理组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为(29.08±4.41)岁;传统护理组年龄21~45岁,平均年龄为(28.98±4.95)岁。2组入选对象在孕周、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而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传统护理组对其孕妇采取常规胰岛素治疗与饮食调控,进行定期门诊检查未曾给予其余干预措施。综合护理组给予胰岛素治疗、运动干预及饮食干预。经医护人员确诊后转入内分泌科进行专科治疗,之后在传统护理组基础上在孕妇妊娠期、分娩期与产后给予心理干预、运动干预及饮食干预,进行定期门诊检查。
(1)运动干预。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对应运动方案,定期检查血糖含量,以期避免突发状况;(2)饮食干预。控制每日通过食物摄取的热量不超过9205 k J/d,食物营养比例大致为蛋白质20%,碳水化合物50%,脂肪30%。实行少食多餐的原则,每日6餐,总热量配比为晚点10%、晚餐30%、午点10%、午餐30%、早点10%、早餐10%。通过运动干预及饮食干预血糖水平控制在满意标准(餐前血糖小于5.6 mmol/L,餐后1 h内血糖小于7.8 mmol/L,餐后2 h内血糖小于6.7 mmol/L,且孕妇无饥饿感)时无需给予胰岛素治疗。(3)胰岛素治疗。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胰岛素治疗计划。怀孕32周内0.8 Ukg/d,36周内0.9 Ukg/d,38周内1.0 Ukg/d。2组孕妇对应干预措施实施前后其血糖控制情况,对孕妇分娩前体重指数、分娩方式、是否出现产后出血、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及妊高征等并发症;胎儿是否出现窒息、巨大儿、低血糖、死亡、畸胎、胎儿窘迫等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方法
利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孕妇在分娩前体重指数及畸胎发病率
两组孕妇在分娩前体重指数及畸胎发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护理组58例孕妇(70.73%)能通过顺产生下婴儿显著高于传统护理组的40例(48.78%)(P<0.05)。
2.2 两组孕妇并发症发生几率比较
综合护理组发生产后出血、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及妊高征等并发症的几率分别为3(3.65%)、4(4.88%)、2(2.44%)及3(3.65%)显著低于传统护理组的6(7.32%)、11(13.42%)、9(10.98%)及7(8.54%)(P<0.05)。
2.3 两组婴儿并发症发生几率比较
综合护理组发生窒息、低血糖、死亡、胎儿窘迫等并发症的几率分别为3(3.65%)、2(2.44%)、2(2.44%)及3(3.65%)显著低于传统护理组的8(9.76%)、6(7.32%)、7(8.54%)及10(12.20%)(P<0.05)。
综合护理组控制血糖情况显著优于传统护理组(P<0.05)。见表1。
注:a为与护理前比较P<0.05;b为与传统护理组比较P<0.05。
3 讨论
GDM时患者体内胎盘生乳素等抗胰岛素样物质表达增加,使得其胰岛素敏感性逐渐下降,对血液中血糖含量的耐受性不断变化,血糖的代谢功能发生异常情况。患病期间高血糖由胎盘输入胎儿机体内,激发其胰岛细胞肥大增生,激活胰岛素分泌表达增加,过高浓度的胰岛素加快细胞对氨基酸摄取的速度,蛋白合成速率增加,脂解降低,糖原及脂肪沉积在婴儿各组织器官中,造成其出现巨大儿现象,GDM能直接作用于胎儿体重。另一方面高血糖增加了其渗透性利尿,造成羊水过多现象。出生后婴儿血液中仍存在高浓度胰岛素,若其糖分补充不及时极易引起低血糖发生,严重时可致其死亡。GDM患者的胰岛素表达同时增加,其干扰孕妇机体脂质代谢,使得血管损伤,其通透性增加,打破血管舒缩因子间平衡,降低其抗血栓功能,造成孕妇发生高血压等。且若胎儿为巨大儿,孕妇难产、产程出血几率提高。发病期间孕妇免疫力降低,极易发生感染。
控制血糖含量是治疗GDM患者的重要方法,目前临床多采用胰岛素治疗、运动干预及饮食干预进行干预治疗。饮食干预及运动干预能保障孕妇在获取所需营养的基础上避免其出现酮症酸中毒等现象。胰岛素治疗能及时控制孕妇血糖含量,避免其体内血糖含量短时间能失控的发生。根据该实验结果可知上述干预治疗及时有效,获得多数患者的认同,提高其配合医护人员治疗的积极性,建立和谐医护关系。
对妊娠期GDM尽早确诊并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治疗能有效控制血糖含量,提高孕妇的妊娠结局,避免GDM对母婴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降低孕妇发生产后出血、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及妊高征等并发症及婴儿发生窒息、巨大儿、低血糖、死亡、胎儿窘迫等并发症几率。值得应用于临床治疗。
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的综合护理干预治疗对控制患者血糖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近2年于该进修医院妇科门诊部就诊的164例GDM孕妇,将其随机分成综合护理组与传统护理组,每组82例。传统护理组给予传统护理治疗,综合护理组在传统护理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治疗。对以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1)分娩前体重指数、分娩方式、是否出现产后出血、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及妊高征等并发症;(2)胎儿是否出现窒息、巨大儿、低血糖、死亡、畸胎、胎儿窘迫等并发症;(3)对应干预措施实施前后其血糖控制情况。结果 (1)2组孕妇在分娩前体重指数及畸胎发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综合护理组发生产后出血、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及妊高征等并发症的几率显著低于传统护理组(P<0.05);综合护理组58例孕妇(70.73%)能通过顺产生下婴儿显著高于传统护理组的40例(48.78%)(P<0.05);(3)综合护理组发生窒息、低血糖、死亡、胎儿窘迫等并发症的几率显著低于传统护理组(P<0.05);(4)综合护理组控制血糖情况显著优于传统护理组(P<0.05)。结论 对妊娠期GDM尽早确诊并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治疗能有效控制血糖含量,提高孕妇的妊娠结局,避免GDM对母婴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降低孕妇发生产后出血、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及妊高征等并发症及婴儿发生窒息、巨大儿、低血糖、死亡、胎儿窘迫等并发症几率。值得应用于临床治疗。
关键词:妊娠结局,妊娠期糖尿病,胰岛素,综合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罗静,常青,等.新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与围生期母儿结局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28(9):755-758.
[2]肖苑玲,潘石蕾,等.妊娠期糖尿病与妊娠并发症的相关性[J].广东医学,2012,33(23):3575-3576.
[3]李维宏,牟晓玲,等.妇产科学临床实践教学探索与思考[J].重庆医学,2014,56(19):2535-2536.
[4]周莉,吴连方,等.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产后糖代谢异常的影响因素[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2,33(2):263-267.
控制血糖的十大好处 篇10
好处一:降低糖尿病风险
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同样反应条件下,反应物浓度越高,则反应产物的量就越多。餐后血糖水平如果经常处于较高水平,则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也会上升。这是因为血糖越高,和血红蛋白等蛋白质发生反应的产物也就越多。2010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5.5时的糖尿病风险定义为1.0,那么糖化血红蛋白6.0的时候,风险就上升86%,而该指标超过6.5时,风险会达到5.5时的16倍!
好处二:降低高血脂和冠心病的风险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升高,也意味着身体的衰老以及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上升。有研究表明,如果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5.5时的冠心病风险定义为1.0,那么糖化血红蛋白6.5的时候,风险会上升95%。另外,吃低血糖反应的食物,餐后的甘油三酯指标也不容易快速上升,对控制血脂也具有重要意义。
好处三:降低其他慢性衰老性疾病的风险
目前发现,餐后血糖水平过高会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比如阿尔茨海默氏症、白内障、视网膜病变、肾脏功能障碍等。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这些疾病的发生风险都远远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的人。
好处四:减少肥胖危险,帮助控制体脂肪
流行病学研究早已发现,摄入高血糖反应的精白主食较多的人,随着年龄增长的发胖趋势最明显。摄入低血糖反应食物较多的人,在同样能量摄入的情况下,则不那么容易发胖。与减肥有关的研究也发现,同样的节食治疗,各组患者都吃1400千卡的食物(正常饮食一般为2000千卡),血糖控制好的肥胖者减肥效果更明显,而血糖控制差的肥胖者减肥效果差。
好处五:帮助控制食量,避免饮食过度
饱腹感方面的研究表明,在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相同的情况下,吃低血糖反应的食物,饱腹感比较强,进食速度比较慢,餐后几个小时之内更不容易产生饥饿感。
好处六:改善精力,避免疲劳和困倦
要保持餐后血糖水平平稳,前提就是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食物要被缓慢地消化吸收,其中的葡萄糖能够缓慢而持续地释放出来。这就使得人体在餐后几个小时当中都能得到持续而稳定的能量供应,能够长时间保持旺盛的精力和体能。如果碳水化合物食物被身体过快地消化吸收,那么血糖快速升高,胰岛素大量分泌,人体容易感觉到餐后困倦,影响工作学习效果。当血糖峰值过后,血糖水平陷入低落,又会引起大脑工作效率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
好处七:改善皮肤质量,减少长痘风险
很多人都为皮肤长痘、粗糙等情况而烦恼,实际上皮肤的状况只是全身健康状况的反映。除了改善睡眠、调整心情、增加运动改善血液循环之外,饮食中控制血糖反应也是一个重要的措施。一些初步的研究发现,日常吃低血糖反应杂粮的餐食,与经常吃甜食、精白主食的高血糖反应餐食相比,在胰岛素敏感性提高的同时,粉刺患者的皮肤状况明显改善。
好处八:预防低血糖发作
稳定血糖的措施不仅对控制高血糖有益,对预防低血糖也一样有效。这是因为,凡是能快速升高血糖的食物,必然会引起胰岛素的大量释放,而胰岛素的强力降血糖作用,会导致高峰后的血糖浓度快速下降。如果身体血糖调控能力低下,就很容易导致餐后2~3个小时出现低血糖情况。如果食物中的葡萄糖缓慢释放出来,餐后血糖一直保持在正常范围中,没有出现巨大峰值,则胰岛素需求较少,对低血糖患者和I型糖尿病患者都是极为有利的。
好处九:有利于减少与生育有关的健康隐患
目前,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很多女性的生育能力受到影响。有研究表明,采用低血糖反应的饮食有利于降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体重,同时改善其激素平衡状况,这对受孕是有利的。另外,由于孕期体重增长缺乏控制,我国妊娠糖尿病患者也日益增多。采用控制餐后血糖反应的饮食,能够使孕程更为安全顺利,降低因为血糖失控对母子双方造成的风险。
好处十:降低罹患某些癌症的风险
对多项癌症方面的流行病学研究进行的汇总分析发现,如果日常饮食的血糖反应很高,会显著增加罹患结肠癌和胰腺癌的风险,也会增加女性患子宫内膜癌和男性患前列腺癌的风险。反之,遵循低血糖反应的膳食模式,能够降低患上这些癌症的风险。由于癌细胞增殖对血糖的依赖度很大,癌症患者也需要密切管控血糖反应。
如何控制血糖最有效
那么,既然控制餐后血糖这么重要,每天又不能不吃饭,营养还要充足,怎么才能做到呢?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相信我们就能将血糖控制在合理的范围,拥有更加健康的身体。
1.多用各种粗粮、杂豆和薯类来替换白米、白面做主食,或把它们和白米、白面混合烹调,非常有利于血糖控制。
2.建议需要控制血糖和体重的朋友每天食用500克以上蔬菜,最好能达到600~800克,绿叶蔬菜要占至少一半,再配合少量的菌藻类蔬菜,比如各种蘑菇、香菇、木耳、海带、裙带菜等,注意少油烹调。
3.尽量吃天然状态的食物,少吃加工得口感大变的食物。主食要烹熟,但不要追求过细过软,要有足够的咀嚼性。
4.每天的烹调油控制在25克以内,吃少油烹调的菜肴,远离煎炸油腻。
5.坚果仁可提供维生素E、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对糖尿病患者补充营养是有益的。但每天只吃一小把果仁(15~25克),而且要选择没有经过煎炸的少盐产品。
6. 餐后半小时不要坐下,宜做低强度运动,如出门散步,或者做洗碗、打扫卫生、收拾屋子等家务,对餐后血糖控制有益,也不会影响消化。
另外,还要加强健身锻炼,每天做4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运动对维持肌肉力量,降低体脂肪含量,提高心肺功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十分重要。研究表明,在体能增强之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能力都有明显改善。
【责任编辑】张小萌
血糖控制效果 篇11
关键词:综合护理管理,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效果
妊娠糖尿病是围产期一种常见并发症,主要和患者本身胰岛素分泌损伤及胰岛素抵抗缺陷有关系,妊娠期代谢复杂,不利于糖尿病控制,因患病群体的特殊性,此种疾病会威胁两代人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所以,做好相应的护理管理尤为重要。在整个妊娠过程中,有效控制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值,重视孕期管理,给予合理护理干预,以减少母婴并发症。鉴于此,该院对妊娠糖尿病患者制定综合护理管理方案,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并将此方式所取得的效果与常规护理者相对比,具体的对比分析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3月—2015年6月该院妇产科收集100例妊娠糖尿病患者,年龄最小的是23岁,最大的是37岁,平均年龄(27.4±2.8)岁;孕周最短的是25周,最长的是38周,平均孕周(30.4±3.5)周。随机分为两组,即综合管理组(n=50)和参照组(n=50),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以说明,该研究所选取的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即按照一般护理程序进行护理,此处不做详细介绍。综合管理组患者予以综合护理管理干预。
1.2.1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低,不能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疾病,过度担心疾病对胎儿的生长发育的影响,出现不良心理,这给糖尿病的治疗增大了难度。因此,注重患者的健康教育,综合影响患者健康习惯、态度、知识等经验,对患者进行信息传播,再加以行为干预,使得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排除患者的负面情绪,确保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疾病与治疗。医疗工作人员要高度重视患者的心理问题,加强健康教育,积极避免或者是减少患者的心理问题,控制并发症发生率,为疾病治愈、病情康复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1.2.2 行为干预
鼓励患者每天坚持运动锻炼,在选择运动方式的时候,可以选择轻度运动与中度运动,运动的时间可以控制在20~40 min左右,每天至少1次,最好是用餐后1 h进行,在运动的过程中,注意监测胎心以及是否出现宫缩。注意合理掌握运动的强度、时间、安全性以及个性化,防止在胰岛素剂量过大或者是空腹的时候进行运动,不要做剧烈运动,最好是选择一些比较安全、有节奏感、舒缓的运动,如孕妇操、散步等,以运动后出现轻松、微汗、睡眠良好、食欲良好为宜,虽然感觉到肌肉酸痛、乏力,但是休息过后会消失。
1.2.3 饮食干预
针对患者的体重,科学计算出机体每天所需要的总热量,并合理分配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一般情况下,坚持少食多餐的原则,每天进食的次数可以4~7次,合理搭配富含高纤维素的食物,确保摄入维生素。可以吃一些含糖量较低的水果,避免出现饥饿酮症或者是低血糖。与此同时,教会患者如何自行测量血糖,时刻针对血糖值,合理调整饮食。在维持患者机体热能与营养的同时,不会出现饥饿酮症,不影响胎儿的发育,还可以控制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避免出现餐后高血糖以及非孕期糖尿病等。
1.2.4 分娩期干预患者在分娩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严密注意患者的产程进展与胎儿情况,给予患者持续氧气吸入,注意患者监测患者的血糖、胎儿胎心变化、尿糖以及宫缩等,防止延长产程,避免出现低血糖症以及产后出血。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严格进行无菌操作,按照医嘱,常规进行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高度警惕产妇的血糖波动情况[6]。
1.2.5 产后干预
由于生产消耗以及术后禁食,产妇进食明显减少,再加上娩出胎盘,使得患者机体内抗胰岛素的激素出现迅速下降的现象,此时容易出现低血糖的症状,因此,要鼓励患者进食,定期对患者进行血糖、尿糖以及尿酮的测量,按照医嘱正确给予胰岛素,并密切注意患者是否出现酮症酸中毒以及低血糖的现象。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会增高血液渗透压,对白细胞吞噬力起到了抑制的作用,感染抵抗力低下,容易使得机体的各个系统出现感染症状。所以,在产后,鼓励患者早下床活动,便于排除恶露,确保侧切口以及腹部的清洁性和干燥性,与此同时,注意泌尿道、口腔、会阴的清洁,每天坚持用浓度为0.5%的碘伏擦拭外阴,2次/d,按照医嘱,进行抗生素治疗。每天定期测量患者的脉搏、体温以及呼吸等。
1.3 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空腹血糖、早午餐血糖及夜间血糖值以及妊娠结局情况,并进行对比。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
综合管理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早午餐血糖及夜间血糖值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妊娠结局
综合管理组患者的妊娠结局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在妊娠期间,由于受到孕激素、泌乳素、胎盘泌乳素及雌激素等影响,使得机体糖代谢复杂化,导致孕妇机体发生胰岛素抵抗,并且糖耐量降低,出现糖尿病倾向。
妊娠糖尿病对血糖的控制是临床研究的重点课题,在该研究中,通过给予患者综合护理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综合管理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要明显优于参照组,并且在妊娠结局方面也占有明显优势。通过该研究发现,饮食控制是调节血糖的一种有效方法,患者需严格按照饮食计划进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饮食,合理膳食。运动疗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疾病,有效运动可降低血清胰岛素水平,改善碳水化合物利用,改善糖代谢异常,降低血糖。同时,心理护理也不容忽视,愉悦心情可使得患者良好配合医疗人员操作,若心理状态不佳则影响胎儿正常发育。所以,需积极和患者交流,尽快疏导患者不良情绪,密切关注血糖变化,并重视预防工作,在孕妇妊娠之前,特别是易患病人群,如有糖尿病史的患者、肥胖以及高龄等,如果发现妊娠合并糖尿病,则应该从心理护理、饮食控制、行为干预等诸方面给予护理,避免患者出现酮症酸中毒、低血糖反应等,促使患者的早日康复,确保孕妇和婴儿的健康。
总之,妊娠期间合并糖尿病,严重影响了孕妇以及婴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综合护理管理对于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有效控制血糖,并改善妊娠结局,最大程度确保母婴安全。
参考文献
[1]肖飞娥,郑德娟,罗丽芬,等.护理干预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妊娠结局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7):787-788.
[2]张灵秀,阿依努尔·买买提.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亚太传统医药,2012,10(7):163-164.
[3]吴莉莉.护理干预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2012,12(9):382-383.
[4]杨黎,乔玉环,刘伟靓.血糖控制对妊娠糖尿病妊娠结局影响的临床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1,16(7):101-102.
[5]吴凤会,钱雷,孙长虹,等.综合护理干预对妊娠糖尿病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12):1939-1941.
[6]双丽焱,张玉梅.影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行为因素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4):4894-4895.
[7]潘小佳,胡善荣,孙园,等.娠期糖尿病护理干预对孕妇及围生儿结局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2):134-135.
[8]谭晓艳,谭玉玲,郑丽迁.妊娠糖尿病患者的综合护理策略及效果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1,8(11):503-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