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推广(精选7篇)
秉承推广 篇1
2009年8月28日下午2点, 法国Airwell (欧威尔) 在北京亚洲大酒店召开了暖通系统设计师交流会, 来自北京及周边城市共计70多名设计院专家、设计师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由Airwell重大项目夏超主持, Airwell全国市场高级经理王珺首先向与会人员介绍了Airwell发展历程、最新产品以及全新技术理念。据王总介绍, Airwell (欧威尔) 有着60年的积淀, 为全球人类创造了健康生活, 今后Airwell (欧威尔) 将积极致力于为中国的冷暖事业做贡献。会上, 欧威尔全新的销售队伍也在现场亮相, 据悉, 欧威尔新组建的人员大部分都是行业内资深的销售精英, 如此高质量的队伍也让与会人员对欧威尔的未来寄予了厚望。随后, 华北区技术支持孙颉向大家详细介绍了Airwell水/地源热泵产品中螺杆式地源热泵机组、整体式水地源热泵机组EWH系列和以及水水涡旋机组, 并重点介绍了北京地区的项目案例。据了解, 目前北京众多大型项目中, 都采用了欧威尔分体式水源热泵机组EDS/EWS系列, 这充分显示了该机组的节能、环保、高效的优良品质已经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会后, 众多专家和欧威尔工作人员积极交流意见, 并参观产品展示区, 详细了解了产品性能。
1947年欧威尔在法国巴黎诞生, 成为世界最早的全系列空调产品, 集研发、制造和销售于一体的公司之一。目前, 在全球98个国家拥有177个分销机构, 建立了6个生产基地和5个产品研发中心, 成为国际认可品牌, 于2008年11月20日正式登陆中国的舞台。
目前, 欧威尔在上海和深圳拥有2个研发中心, 其中, 深圳工厂耗资5.5亿元, 是全球最大的工厂。自登陆中国市场以来, 欧威尔凭借齐全、高质量的产品, 精湛的技术和强大的销售队伍, 已经在全国建立起完善的营销网络, 并斩获了北京世纪科贸大厦、北京宇飞大厦、北京雍和宫、北京五棵松大厦等一系列重大工程。2009年6月以来, Airwell在北京也是战果累累, 中标北京新协和医院、北京司法部大楼等标志性建筑。
对于中国市场的未来, 王珺经理在会议上也表示出了坚定的信心。我们也祝愿未来的欧威尔越走越远, 驰骋于中国的大江南北!
秉承求是学会选择 篇2
经历酷暑高温之后, 你们为江南带来清新的感受, 希望你和家人愉快地共享浙大的美好时光。浙江大学是一所拥有116年历史的江南名校, 风景如画, 人文深厚, 她有依山傍水的玉泉、曲径通幽的西溪、水木菁华的华家池、钟灵毓秀的之江、大气开放的紫金港, 还有正在建设的舟山校区。各位同学将求学于中国最具灵性之气的大学校园, 请允许我代表全体老师、员工祝贺你们, 从此成为求是园中光荣的一员, 并融入气势磅礴的浙大画卷!
今天各位同学相聚浙大, 你们神采飞扬, 意气风发, 正所谓青春无价!你们已经做了一个非常慎重的选择—加入浙大!这个“选择”使你和浙大从此紧密相连、难以割舍;这个“选择”使你们将终身秉承浙大师恩教诲;这个“选择”使你将和同学们天涯难断、兄弟情深。
在今天开学仪式上, 我们彼此都有很多话题, 我想和你们谈谈“选择”。人的一生会有很多选择, 谁走进你的生命, 也许关乎运气, 谁能停留在你生命里, 却由你自己选择!今天以前, 某种意义上看, 也许你还是个孩子, 凡事都由父母亲人耳提面命, 帮忙选择;而今天以后, 你将独自生活, 自己选择、独立担当。“选择”是个大学问, 课程表里你一定找不到, 但它确实贯穿于你在浙大的每一天、每件事!浙大的教育模式为你提供很多选择机会, 甚至使你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你可以选择舒适安逸, 也可以选择艰苦奋斗;
你可以选择投机取巧, 也可以选择脚踏实地;
你可以选择小富即安, 也可以选择壮志凌云;
你可以选择人云亦云, 也可以选择独树一帜;
你可以选择囫囵吞枣, 也可以选择慎思明辨;
……
大学时光其实并不长, 就在这些无数次或随意、或慎重、或纠结、或明智的选择之后, 你的人生之树也悄悄生根、发芽、绽放!对于选择, 我的经验是多听、善问、勤思、明辨。当然, 人的一生中“不如意事常八九”, 你可能没有选择上心仪的专业或课程, 可能在众多才华横溢的同学当中不再独占鳌头, 也可能与心中的恋人失之交臂, —我希望你们不要埋怨, 不必嫉妒, 阳光下舞蹈, 风雨中历练, 即使痛苦也要选择乐观和坚强, 追逐自己的梦, 选择自己的路。
谈到选择, 我还希望你们能明白选择宽容比祈祷聪明更有意义。选择宽容不是选择回避, 它是一种坚强、一种豁达, 是对一切结果真诚接纳的坦荡;它是一种柔韧、一种执著, 是对一切过程宁静致远的自信。选择宽容, 可以维护他人尊严, 也让自己赢得内心的平和;选择宽容, 可以化解众多矛盾, 也让自己保持前行的从容。
选择浙大也就意味着选择了“求是精神”, 求是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 有“启尔求真”的科学精神、“开物前民”的创新精神、“无吝于宗”的合作精神、“海纳江河”的开放精神、“树我邦国”的爱国精神。“求是精神”是浙大人的生命基石, 百余年历尽沧桑都未曾改变!
在战乱纷飞的年代, 求是精神是不畏艰险;
在物欲横流的年代, 求是精神是不为财奴;
在浮华世界里, 求是精神是内心的天平;
在奋进岁月中, 求是精神是理智的准绳;
做人, 求是精神则为真诚务实、热爱真理;
做学问, 求是精神是只问是非, 不计利害;
几代浙大人、全球五十余万校友, 曾经或正在以生命践行着这个“选择”, “求是精神”是浙大人的精神图腾, 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今天是你们进入浙大的第一堂课, 无论你从哪里来, 今后要去哪里, 在随后的日子中, 你们一定要让“求是精神”融入你的生命, 永不背离。
同学们, 浙江大学正前行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路上, 希望你们秉承求是, 奋发努力, 立志成为“公忠坚毅, 能担当大任, 主持风气, 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希望你们倾听内心, 学会选择, 以理性之美雕塑自己的未来, 成就母校的辉煌!
祝同学们在浙大生活开心、精彩!
秉承校训精神弘扬优良校风 篇3
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 举行常州第三中学春季开学典礼。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向全校师生道一声真诚的祝福和诚挚的问候:祝大家在新的一年中身体健康, 学习工作进步!
今天我讲话内容的题目是:秉承校训精神, 弘扬优良校风。
何谓校训?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是我们所有师生都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 同时它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
“诚毅”二字是我们三中校训———诚以待人, 毅以行事。“诚”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上升到高度就是要对党对人民对祖国无限忠诚, 就是要说老实话, 做老实人, 办老实事;“毅”是做事的基本准则, 就是要艰苦奋斗, 学习、工作不怕困难, 志向坚定, 百折不挠。
何谓校风?简单点讲, 校风就是学校的风气, 是学校校训的具体外显和落实。它体现在我们的精神面貌上, 体现在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干部的作风、班级的班风上。
敬业、严谨、爱生、善导是我校的教风;诚实、进取、乐学、善思是我校的学风;团结、文明、求实、创新是我校的校风。
新的一年、新的学期, 我们要继续秉承常州三中校训精神, 弘扬优良校风。
弘扬优良校风至关重要, 一个学校有了好的校风, 就会产生催人奋进的巨大能量, 教学质量必然会得到不断提高, 学校也一定能赢得家长、社会的肯定和好评。
校风=学风+教风+领导作风。培养好的校风, 首先要培养好的学风, 即在我们学生中应有很好的风气。要培养好的学风, 必须形成一种好的习惯。对我们每位同学来讲, 就是要与自身的一些坏习惯做斗争, 克服坏习惯的过程就是形成好的学风的过程。
好的学风从哪里来?来自好的教风。我们每位班主任和任课教师, 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 以身作则地进行言传身教。我们每位教师既要关心爱护学生, 同时对学生也要严格要求, 做到管教管导, 教书育人。
好的教风从哪里来?来自好的领导作风。每位校领导、中层干部和党员, 都应自觉带头做到“讲政治、讲规范、讲团结”, “比学习、比工作、比态度”, 在工作上身先士卒, 在作风上身体力行, 为我们全体师生做出好榜样。
本学期时间短, 任务重, 有四件大事必须做好:一是学习贯彻落实好十八大精神, 二是完成学校第三轮主动发展规划的中期自评, 三是努力争取通过四星级高中的复评, 四是实现高一、高二学年结束考试和高三高考双丰收。
校训精神、优良校风就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正能量!我相信, 只要我们能切实牢记校训精神, 并身体力行弘扬优良校风, 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 我们的任务一定能完成, 学校的办学目标注定会实现!
“寒梅雪中尽, 春风柳上归”。去年, 我校迎来了建校85周年的大喜日子。让我们全体三中人继承发扬常州第三中学85年办学兴教的辉煌历程所凝结成的宝贵精神财富, 励精图治, 奋发有为, 追求卓越, 争取办学再上新台阶, 学校发展实现新跨越。
秉承双赢原则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篇4
一、国内高职技术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国内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 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由学校与行业、企业有关专家和教师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 共同审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内容等;校企合作、产学一体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为学生毕业实习及顶岗实习提供实践场所;以学校主体, 为企业定向和委托培养、培训理论课程, 并在企业完成对口实习、实践环节。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实效不强, 分析其原因,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缺乏政策推动, 校企长效合作制机不完善。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 也是一种社会行为, 需要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规范和推动, 虽然各个层面已达成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必要性的共识, 但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实践, 无论是政府、企业、学校, 校企合作机制并不键全, “校企合作”的形式还停留在中浅层次的运行中。
(二) 校企双方对合作的意向有分歧、意愿不对等, 学校能够主动发挥的空间不大。校企合作中, 大多是院校为求生存、求发展, 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 学校对合作兴趣较浓, 而企业则不尽然。实施过程中, 主要是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建设内容建设等, 学校对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参与程度不够, 高职院校服务于企业的社会服务功能不足, 普遍存在学校向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技术服务的意识不强、能力缺乏的问题, 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双方自愿、优势互补、利益共享。有些企业与学校合作仅为解决生产中人员或劳动力缺乏的问题, 没有重视人才的长期培养, 这也是目前学生就业存在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三) 市场经济对学校人才培养价值观的影响, 使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短期行为。企业追求的是生产和经营的利润, 学校追求的是培养人才的质量, 在专业设置方面, 如何把市场的短周期性和教育及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结合, 使校企合作不仅满足企业当前的人才需求, 还要满足行业、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这是保证毕业生稳定就业以及满足社会需求变化的不可忽视的问题。同时, 在市场经济不断变化的情况下, 如何既能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的完整性、系统性, 又能保持与企业合作, 防止急功近利的人才培养观, 也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四) 学校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 对于实际工作中理论知识深浅程度把握不到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企业任职经历或专业从业经验不足, 理论与实践还存在一定程序上的脱节,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很难满足企业需求。仅依靠短期的培训、与企业一次性接触, 并不能培养出专业技能过硬的专业教师, 即使是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 成为学校专任教师后, 再到企业锻炼的时间以及对企业生产的参与程度也远远不够。如何使教师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同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技术、新工艺保持同步, 是每个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学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技能型职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以设备安装技术专业为例
学校近年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上所做的工作, 以“设备安装技术”专业为例,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在学校大力倡导下, 与相关企业建立对口专业驻企工作站, 为学生就业及职业发展搭建平台。本着“优势互补, 互惠互利”的原则, 学校多个专业与相关企业设立驻企工作站。设备安装技术专业已与中石化工建设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并设立驻企工作站, 校企互派专业教师、技术人员为驻企工作站负责人, 双方可随时就人才需求、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及实习、实践环节安排等方面进行沟通、协调, 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学生的实习基地基本就是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 以利于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近年来, 已输送毕业一百多人次, 通过企业回访、毕业生质量跟综调研, 学生们在工作中踏实肯干, 经过短期岗前培训很快能够进入角色, 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由于目前建设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 学校毕业生的工作岗位起点较高, 锻炼机会多, 成长快, 职业发展实间大, 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很快从一线技术工作人员上升为企业技术管理人员, 有些学生在工作中进步很快, 毕业两年就已经能够独立承担起单项工程的全面技术工作。
(二) 采取“订单式”专业人才培养办学模式, 避免培养上的盲目性。选择专业对口企业, 由企业根据生产中对人才的需求, 与学校签订“订单班”培养协议, 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对学生实行量身定制, 学校的学生就是企业的准员工, 以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目前, 设备安装技术专业已与对口企业中石化工建设有限公司开设了订单班, “订单教育”有效地保障了学生就业, 使学生进校后即有了归宿感,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也使教学更具有实效性, 实现以就业促招生, 以招生促发展的格局。
(三) 以企业生产经营为主导地位, 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支持及技术服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课程开发过程中, 让企业处于主导地位, 从岗位需求方面制订课程开发框架;促进企业项目进学校, 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及多种资源优势, 为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研发等提供人力支持及技术服务, 努力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赢的局面。近年来, 在广泛的施工现场调研的基础上, 以施工行业大型设备吊装技术为依托, 学校设备安装技术专业教师与中石化工建设有限公司共同研究开发了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大型设备吊装技术方案优化与应用”、石家庄市科学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大型塔设备吊装用机具平衡梁优化技术”等实用型技术研究, 以改进目前施工现场设备安装工艺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 急企业生产之所需, 有助于提高施工企业的技术素质和施工管理水平。
(四) 构建既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又满足企业培训要求的两栖课程, 以实现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环境和资源的共建共享、优势互补、互动双赢。如何将课程教学与企业岗位设置及职业技能有机接合, 使课程内容与快速发展的行业标准与施工技术保持同步, 做到学校与企业真实的“零距离”, 探索教学过程与职业工作过程实现无缝对接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 是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的重点, 也是难点。近年来, 本专业教师多次深入生产一线、施工现场, 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对应的职业岗位, 深入企业工作岗位开展调研, 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 将企业生产融入到课程建设中, 实现课程优化整合, 以工程建设行业对从业人员职业能力要求为目标, 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 建设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设备安装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优化基于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资源, 努力构建既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又满足企业培训要求的两栖课程, 实现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环境和资源的共建共享、优势互补, 为企业职工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近期的工作重点及校企合作需要努力的方向
为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稳固发展, 准备围绕两个中心点展开工作, 一是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二是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一) 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为毕业生职业发展开拓更大的空间。做细毕业生调查及用人单位回访, 了解几年来毕业生对工作的适应程度、优秀毕业生个人发展情况、用人单位满意度等。精心做好毕业生的“售后”服务, 为毕业生的成长和职业发展提供支持与帮助。在加强和维系现有校企合作情感纽带的同时, 进一步拓大校企合作企业, 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
(二) 开展专业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培训, 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职业教育要求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生产尽可能缩小距离, 也就是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承担理论教学的同时, 应该能够独立承担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因此, 要求专业教师既有扎实的理论教学经验, 又要有一定的一线经验, 具备丰富的专业实践能力, 并了解相关行业现行生产技术及发展动态。教师是实现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实施者, 为打造“一体化”专业教师队伍, 尝试通过开辟教师第二课堂, 建立学校教师到企业长时间学习的保障机制, 每年有针对性地定期安排专业教师以多种形式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及岗位培训。或是更进一步, 专业教师去企业进行挂职锻炼, 真正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 参与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的编写工作等。这样才能使教师的知识和技术水平跟上不断发展变化的生产新技术、新工艺, 同时为学校在某些方面的创出品牌。
四、结语
职业教育要真正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 职业学校为基础, 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的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 关键还在于高等职业教育本身能否办出特色, 学校能否找到和企业紧密结合的切入点, 双赢是深化校企合作的关键。秉承双赢的原则, 重在能够互惠互利、相互支持与推动, 努力拓展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发挥空间, 寻求共同发展的深度校企合作模式, 以推动校企合作长期稳固发展。
摘要:本文分析了国内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教育教学上的做法, 探索一种互惠互利, 相互支持与促进, 努力实现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环境和资源的共建共享、优势互补, 适合学校设备安装技术专业的校企深度合作双赢模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资源共享,双赢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洪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新思路[J].教育与职业, 2011
[2]李梦卿, 张碧竹.我国校企合作办学制度的回顾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3]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4]刘明生, 王玲, 李建华.论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 2013
[5]李启明.谈高职院校如何建立企业积极参与的校企合作模式[J].成人教育, 2011
[6]刘文清.构建利益驱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2
建设秉承传统文化精髓的企业文化 篇5
中国现代企业文化, 首先要体现中华民族特色。优秀的企业文化总是在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的基础上, 吸收本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并显示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企业文化是亚文化, 必然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 包涵着丰富的、具有规律性的管理思想。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不仅可以与市场经济相容, 而且能够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深厚基础, 更能使我们的企业显示出突出的中国特色, 即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传统文化, 从广义上说, 指中国世代相传, 具有特点的物质、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总和;从狭义上讲, 它是包括风俗、习惯、心理、道德、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观念形态的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兵家和道家思想在许多方面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所倡导的经营理念、战略思想和管理原则是相符的。儒家尊仁德, 法家严赏罚, 兵家重谋略, 道家讲无为而无不为, 都可以给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借鉴。如儒家的“仁义”、“慈爱”、“忠信”、“诚敬”等思想, 同现代企业发展的精神是吻合的, 可以指导企业家和从业人员更好地做人做事, 爱岗敬业, 凝聚企业的向心力,培育中国现代企业文化最深厚的根基就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我们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养料, 吸收传统文化合理内核, 从六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文化:
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是中国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现代企业制度要吸收儒家文化传统, 坚持以人为本, 对职工讲仁爱关怀。重视人际之间情感的交流和情感型的管理, 成为企业文化民族化的突出表现。在企业中注重道德教化,培植敬业乐群、合理奉献和人生理想等人文精神,可以使企业文化具有更加深厚的底蕴。
加强道德教化。中国的泛伦理型文化在现代社会虽流弊日多,但其精华部分仍光彩照人。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最理想的成就是所谓的“三不朽”,其中最大的不朽是“立德”,其次才是“立功”、“立言”,道德上的成就是人生最有价值的成就。中华文化基本思想之一的刚健有为思想,包括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自强不息是讲自立之道,厚德载物是讲立人之道,自立是立人的前提,立人是自立的归宿,二者讲的都是从道德上立人,以人之德性来包融天地万物。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无疑仍有积极意义。一个人格低下、道德品质恶劣的人,无论如何是难以给社会创造财富、作出贡献的。当今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道德沦丧现象,不能不使人忧虑,整个社会对“堂堂正正做人”的呼声日益强烈。因此,企业人文精神建设首先应围绕道德建设来进行。在企业管理者中,应提倡“百行德为先”的思想,通过他们的道德人格力量去影响人、带动人、鼓舞人,真正做到“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对企业职工,应加强道德自律教育,提高群体的道德水准。具体说,就是强化“六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集体,关心献给同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如果企业能够从这些具体的、员工易于接受的东西入手进行道德教育,就有可能培养出一代富有社会道德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培养敬业乐群精神。所谓敬业,就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有执著的追求与热爱,让人生的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闪光;所谓乐群,就是与全体员工和睦相处,共同奋斗。敬业与乐群密不可分。只有人人敬业,才能激发创造热情,减少内耗,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创业环境。为形成人人敬业的局面。
发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中华民族素来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在古老的《周易》中就有“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宝贵箴言,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将充分调动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使整个组织充满活力地向前发展。
秉承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信任经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儒家文化倡导“仁、义、礼、智、信”为做人的基本准则。培育中国现代企业精神, 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国人诚实守信的传统, 把诚信作为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贯穿始终。
秉承推广 篇6
关键词:“赶考”精神,群众路线,两个务必
一、“赶考”精神是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实践总结
中国共产党应以一个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来“赶考”, 毛泽东坚定地表示:“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我们都希望考一个好成绩。”
首先, 1944年3月10日, 郭沫若为纪念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推翻明朝统治又仓皇败出北京三百周年, 写了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该文传到延安后, 立即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之际,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 会不会重蹈李自成的覆辙, 引起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思考。从毛泽东写给郭沫若的信中, 我们可以看到:“你的《甲申三百年祭》, 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 大胜更骄傲, 一次又一次吃亏, 如何避免此种毛病, 实在值得注意。”“我虽然兢兢业业, 生怕出岔子, 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出来;你看到了什么缺点错误, 希望随时示知。”由此可见, 如何防止胜利时的骄傲, 是当时党中央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
其次, 从“窑洞对”看党的群众路线。这次对话起因于黄炎培的“周期律”说。在黄炎培看来, 中国过去的历史上, 没有一个阶级集团, 没有任何一个政党, 乃至没有任何一个人, 能够跳出这由兴旺走向衰败的周期。“历史周期律”提出, 出发点在国民党, 而落脚点却是在共产党身上。如何避免跌入“历史周期律”的泥潭。“我们已经找到新路, 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 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 才不会人亡政息。”毛泽东的回应是十分信心的。一个最根本的依据, 就是我们党的宗旨始终是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没有自己的任何私利。
二、“赶考”精神的提出, 为党密切联系群众指明了方向
首先, 以“两个务必”思想为标志, 毛泽东给全党敲响了警钟。1949年3月5日至13日,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村召开。会议为建立新中国做了直接的准备工作。毛泽东在会上说:“夺取全国胜利, 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 那是比较渺小的, 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 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讨乞也能活下去, 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
七届二中全会是党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关头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 因为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历史使命摆在了党的面前。党面临建设新中国的考验, 面临人民群众的考验。面对即将到来的伟大胜利和即将承担的伟大而艰巨的重任, 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 用以告诫全党不要过分地陶醉于胜利之中, 而要以清醒的头脑为即将承担的建设任务做好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能否顺利实现这一历史转折, 能否考一个好成绩, 这是全党面临的严峻考验。
其次, 提出善于学习的理念来克服我们的本领恐慌。1939年,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讲话时指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 不是经济恐慌, 也不是政治恐慌, 而是本领恐慌。”“好像一个铺子, 本来东西不多, 一卖就空, 空空如也, 再开下去就不成了, 再开就一定要进货。”当我党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出现“慌”时, 不能以“恐”的态度来对待, 我们要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去“治慌”。怎么样来断定“治慌”的效果呢?要看“成绩”, 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要充分弘扬“赶考”的精神, 要考一个人民满意的好成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 毛泽东一再向全党指明新的历史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代表党中央及时地向全党提出新的历史任务, 这就给全体共产党人造成了一种历史责任压力。这个时候毛泽东提出共产党人要善于学习的理念, 他告诫全党:“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 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因此, 要善于学习。注重学习、善于学习、勤于学习是我党的优良传统。
三、新时期, “赶考”精神仍然是我们的行动指南
首先, “赶考”精神, 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后,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这明确地揭示了“中国梦”看似宏大, 但骨子里却是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 同时也表明了实现中国梦与贯彻群众路线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 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发挥着根本性的重大支撑作用。只有中国共产党真正做到了动员全民族力量, 践行群众路线, 为“中国梦”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实现中国梦, 需要我们每一位党员要发扬“赶考”精神, 深入落实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依靠人民群众这一中国力量的智慧和双手来实现中国梦。只有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才能保障中国梦的伟大目标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只有发扬“赶考”精神, 才能使党自身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能量。
其次, “赶考”精神, 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目标的精神动力。改革开放35年, 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35年, 也是不断践行群众路线的35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 面对新任务、新目标、新挑战, 我们党只有走群众路线这一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道路, 积极发扬“赶考”精神, 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 人民群众才能成为我们强有力的后盾。
新形势下, 全面深化改革, 要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 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敢于啃硬骨头, 敢于涉险滩, 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胆子大”意味着我们的创新能力强, 创新历来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我们就是要有一股子“闯”劲儿, 有一股子“赶考”精神的“赶”劲儿。在这样的情况下, 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 开创性地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定, 开创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可以说, 邓小平同志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 我们党从摸着石头过河到与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改革一路走来, 一步一个脚印, 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 走出了“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中国道路”。这是世界对我们的肯定, 也是我们的自我肯定, 同时也是一个不错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
[2]黄炎培.八十年来[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2.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秉承推广 篇7
首先, 赣南红色文化是先辈们艰苦奋斗的汗水与鲜血堆积而形成的。其中,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陈毅、彭德怀、项英等著名红军将领曾在这片原本贫瘠的土地上长期驻足。在瑞金建立苏维埃政权以后, 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前四次围剿, 是红军从城市转向农村政策执行的主要基地。在赣南, 他们所留下的不仅仅是史书记载的那一个个胜利的果实, 更让人们记住了红军不怕苦不怕累的艰苦奋斗的可贵精神。表面上看, 这些都是历史书上的知识, 其实不然。譬如, 在讲到辩证法思想中的“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这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时候, 在课堂上, 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这段实实在在的史实向学生阐述这一观点。很多学生认为政治课枯燥, 提不起兴趣, 而对历史充满好奇心, 我们就可以将曾经发生在自己生长地的一系列故事与政治理论相结合起来, 起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效果。
其次, 赣南最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又能称得上是政治教育的另一道风景。如果说赣南红色文化经典是学生学习政治的钥匙, 那么独一无二的赣南客家文化则是学生学习政治的催化剂。众所周知, 2004年11月18日, 世客会在赣县的客家村隆重召开, 对于增进全世界客家人的团结, 促进人类和平、进步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事件, 对学生的学习也是起到重要作用的。学生透过教师对客家文化的具体解说, 对自己的本土文化有了了解, 作为教师, 将实事与政治教育相结合, 既可以起到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又起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积极效果。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蕴, 是教师将其纳入教学中不尽的资源。
二、大力加强学习红色精神, 让学生了解本土历史, 培养学习热情
赣南文化精神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主要是看我们如何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怎样用其去引导学生, 这是一个关键问题, 需要我们长期探索。这里, 我想谈谈我自己的观点。
毛泽东的《长征》是在红军长征过程中留下的壮丽诗篇, 红军长征的起点有在赣南这片土地中的。尽管经历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但是红军的斗志并没有因此被击退, 苏区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延续下来, 在红军长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毛泽东一系列的《清平乐》的诗集中, 描写会昌的《清平乐·会昌》是长征的序曲,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在告诉人们, 突破重围的希望恰恰在一般人视作畏途的长征路上。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 将学生带入这样一种氛围并不是一件难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种环境, 结合政治理论, 向学生宣扬长征精神。
第一, 在学生中开展爱国主义征文比赛且征文比赛的题材可以从本土化的红色经典中选取。征文比赛为学生学习红色精神提供了一个平台, 通过征文比赛, 学生们会主动地去了解更多的关于赣南的文化, 并通过写文章培养出自己对于本土历史的热情。同时通过作为教师的我们向学生灌输一些基本的知识, 将课本的与实际相结合, 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政治是与时俱进的, 所以有一个前后相继的关系。如果将前与后以一种课堂以外的方式结合起来, 必然达到一种突出的效果。
第二, 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 也主要以本土化题材为主。在赣南这片红土地上, 发生过多次有名的战役, 特别是中央苏区驻足在瑞金的那段艰苦斗争的日子更是红军史上的一段辉煌。要通过影片的娱乐性的特征, 调动起学生的激情。此外, 教师在课堂上用PPT的方式将著名战役演绎出来, 这样的教学模式必然会使学生们学习政治的热情大增, 是政治教育优化进行的途径之一。
第三, 带领部分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 亲身体验革命基地的红色精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没有亲身的体验, 就无法切实感受到赣南在地区革命精神的精髓所在。所以如果有足够的条件, 应该带学生到达那些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学习。在充分感受以后再回去进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弘扬客家文化精神, 让学生了解本土实际情况, 以客家文化的多元化使学生受益
第一, 将客家歌谣带进课堂, 加深学生对本地风情的认识。客家歌谣中最让我们熟知的就是采茶戏了, 学生们几乎很少有人听过采茶戏的, 所以对客家文化一点也不了解的不占少数。如果能让学生学习采茶戏中简单的歌曲, 既可以加深学生自身对于客家文化的认识, 同时可以让枯燥的思想政治课更加生动有趣。
第二, 带领学生参观客家建筑, 把客家土文化带入生活。参观客家建筑, 可以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一个具有鲜明客家文化特征的基本构架, 让学生更加了解文化生活的丰富性, 培养出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 这不仅仅对于政治教育, 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也是有一得。
第三, 实地体验客家风俗, 使学生切身感受客家文化的珍贵性。客家风俗中许多都是在实际生活中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实地去体验, 更是扩大了这种影响。客家风俗中有许多天然纯朴的东西值得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去学习, 这种淳朴的风情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及形成良好的品质有着极大的帮助。这样也减轻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困难, 有助于学生理解课程内容。
【秉承推广】推荐阅读:
研究范式与理论秉承05-25
继承先辈遗志·秉承光荣传统09-09
秉承传统文化,营造书香校园10-23
秉承解放教育,助推区域均衡发展11-22
秉承五四精神演讲稿07-04
网站推广方案推广方案08-12
易水:网络推广之新闻(软文推广)10-11
企业网站推广论文_网络推广论文11-19
推广策划07-14
山区推广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