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业现状

2024-10-13

加工业现状(共12篇)

加工业现状 篇1

我国大米加工业现状

1. 加工企业分布情况

据国家粮食局统计, 2009年我国大米加工企业约7 687个。其中:日加工能力1 000 t以上的38个, 占0.5%;400~1 000 t的115个, 占1.5%;200~400 t的570个, 占7.4%;100~200 t的1941个, 占25.3%;50~100 t的3 222个, 占41.9%;30~50 t的1 401个, 占18.3%;30 t以下的388个, 占5.1%。

加工企业数量排名前10位的依次是江西1 273个, 黑龙江1 167个, 湖北948个, 安徽493个, 辽宁419个, 江苏398个, 湖南352个, 广东333个, 四川325个, 吉林314个。大米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稻谷主产区, 属于原粮依赖程度较高的行业。

2.加工能力情况

据统计, 2009年我国大米企业稻谷年处理能力为19 423.7万t, 较2008年增加3 377.2万t, 增幅为21%。产能排名前10位的依次是黑龙江4 122.4万t, 湖北2 368.1万t, 江西2 352.3万t, 安徽1 868.6万t, 江苏1 306.9万t, 吉林1 061.4万t, 湖南999.6万t, 辽宁993.2万t, 四川637.5万t, 福建578.2万t。

3.大米产量情况

据统计, 2009年我国大米产量5 723.8万t, 较2008年增加940.8万t, 增幅为19.7%。其中:特等米1 606.5万t, 标准一等米3 565.4万t, 标准二等米370.6万t, 糙米76万t, 其他105.3万t。由于竞争激烈及人民消费质量日益提升, 大米加工企业设备质量也逐年提高。

大米产量排在前10位的依次是黑龙江870.3万t, 湖北772.3万t, 安徽697.2万t, 江西637.9万t, 江苏532.1万t, 湖南371.4万t, 吉林326.1万t, 辽宁205.8万t, 四川201.4万t, 福建196.1万t。

4.产能利用率情况

据统计, 2009年我国大米加工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为44.4%, 较2008年下降2.9%, 产能明显过剩。产能利用率排名前10位的依次是天津73.5%, 上海61.6%, 江苏61.4%, 广东57.6%, 安徽56.3%, 河南56.1%, 湖南56%, 内蒙古52.3%, 福建51.2%, 湖北49.2%。

国内大米加工业发展特点

1. 大米加工企业“小、散、低”

目前, 我国大米加工企业仍明显存在“小、散、低”的状况, 严重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其中“小”表现为2009年我国稻谷日加工能力在100t以小的企业占总企业数的65.2%以上, 中小型加工企业占据主导。“散”表现为大米加工企业布局分散、规模偏小。“低”表现为设备利用率低, 2009年全国大米加工企业产能利用率约45%, 且近两年有下降趋势, 资源浪费十分严重。

2. 加工企业规模效益日趋显现

2009年, 我国大米加工企业继续通过重组兼并, 淘汰落后产能, 企业呈现规模化经营趋势, 大中型大米加工企业数量增加。据统计, 2009年度日处理稻谷400 t以上的大米生产企业达153个, 较2008年增加了48个, 增幅41.7%, 产能3 442.8万t, 较2008年增加1 063.8万t, 增幅44.7%。

3. 民营企业比例继续增大

2009年, 国内大米加工行业当中, 企业结构进一步调整, 民营企业从数量、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都呈继续增涨态势, 而国有企业数量却继续减少。据统计, 2009年入统大米加工企业数量中,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9.8%, 较2007年下降0.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5%, 增加0.3%;民营企业占89.7%, 增加0.3%。出现此种原因主要是民营企业投资风险小、资本少, 经营灵活、管理和运行成本低, 且对市场反应灵敏, 一般采取低价销售策略占领市场。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设备先进、质量稳定, 但缺乏灵活经营机制, 经营成本大、产品价格高, 在缺乏大宗产品销售订单的情况下, 面对中小型企业竞争较被动。

4. 龙头企业竞争愈加激烈

自2008年以来, 无论是原粮收购、产业布局, 还是产业链的延伸、品牌的竞争等, 国内大米龙头企业竞争都愈加激烈, 且这种格局预计还将延续, 有行业人士甚至大胆预测, 几年后大米加工行业将逐渐形成益海、中粮、中储粮、北大荒四足鼎立的局面。从2009年东北粳稻上市来看, 北大荒、中粮、益海凭借各自优势积极入市抢购, 据悉, 截至2010年4月末, 北大荒累计收购2009年产粳稻150万t, 益海40万t, 中粮10万t。同时, 在产业布局上, 2009年益海、中粮竞争升级, 大手笔建厂, 从东北江苏粳稻产区到江西安徽籼稻产区, 再到西部销区, 产能不断增加, 据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表示, 未来2~3年中粮希望可以发展10~20个粮油加工基地, 主要加工米、面、油产品。另外, “金龙鱼”、“福临门”等小包装米品牌战争也开始打响, 充分发挥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结构优势。

5. 大型企业开始重视副产品综合利用

近年来, 一些大型企业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着眼于高附加值、体现循环经济的精深加工, 延伸了产业链。如湖北的福娃集团近年先后推出了糙米粥、糙米卷、饼干等新产品。益海嘉里2010年也宣布, 将正式引入新的中高端小包装品种稻米油, 未来3~5年旗下稻米油产量将达到10万t以上;米业巨头北大荒集团也于2009年4月与北大荒希杰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投建30万t稻谷稻米油综合加工项目, 可年产稻米油12 000 t。据统计, 2009年我国大米加工副产品米糠861.5万t, 其中:制油用米糠76.8万t, 占总量的8.9%;饲料用米糠317.3万t, 占总量的36.8%。大米加工稻壳1 497.5万t, 其中:发电用稻壳57.5万t, 占总量的3.8%;供热用稻壳430.8万t, 占总量的28.7%。但稻谷加工的副产品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由于中小型加工企业仍然占多数, 无法开展规模化综合利用, 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 产业链条短, 还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的产业集群, 产业整体效益不高。

影响大米加工业发展趋势的主要因素

1.国家政策

3月份, 《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 (2009-2020年) 》已由工信部上报国务院。据悉, 这份规划内容提出, 要对中粮、中储粮等涉粮央企采取特殊的扶持政策。同时, 作为目前中国粮油加工行业主力的成千上万个中小企业可能要被作为“落后产能”淘汰掉。对于政策实施后对中小大米企业带来的冲击, 中国粮食协会会长白美清的观点是, 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 都要学会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他所设想的国内粮食加工企业体系是:以全国性的中央大型企业为龙头, 以区域性、专业性的集团企业为支柱, 以小而精有特点的民营企业为补充, 形成分布合理的企业群。预计受此影响, 未来10年内, 我国大米加工企业将面临着“大洗牌”格局。

2.市场因素

除政策之外, 市场本身具有“优胜劣汰”的功能。中小型企业虽然经营机制十分灵活, 但抗风险能力不强, 发展后劲不足, 且在资金、粮源的掌控、大米加工质量、销售网络、品牌上均处于弱势, 容易受到大中型中企业的挤压, 难有说话权。因此, 受市场因素影响, 我国大米加工企业仍将继续淘汰落后产能, 企业呈现规模化经营趋势。

大米加工业发展趋势展望

1.加工企业将逐步走向规模化、集团化

规模化、集团化生产经营不仅是国家政策的调控目标, 也是市场发展运行的要求。目前, 我国大米加工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产能过剩严重, 且彼此竞争激烈, 为更多的占有市场, 近年来抬价收购稻谷、压价销售大米的无序恶性竞争频繁出现, 导致市场持续出现“稻强米弱”格局, 致使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部分企业甚至在保本或亏损状态下挣扎, 久而久之, 开始被淘汰。而大中型加工企业依靠资金优势, 抗风险能力强, 并通过整合提升, 形成自己的品牌, 扩大产业链, 以集约化生产降低经营成本, 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控制力, 逐步走向良性的发展轨道。另外, 从政策方面看, 国家也在持续出台政策, 扶强扶优一批大型龙头企业, 支持企业改组、兼并、整合, 优化资源, 做强品牌, 做大市场, 促使加工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2.加工企业质量品牌意识将逐步加强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 品牌大米销售市场逐年扩大。稻米产业将从生产优势、数量优势转变为质量优势、价格优势和市场优势。优质、专用、无公害稻米品种是发展方向。品牌大米市场影响大, 销售相对稳定, 竞争优势较突出, 市场前景广阔。近几年来, 一些大米加工企业积极实施名牌工程, 通过培育和宣传品牌, 增强企业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 推动经营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提高。目前国内较大规模的大米加工企业如益海嘉里、中粮等都走高端消费市场路线, 小包装米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3.大力发展产业链将是加工企业的经营方向

首先, 为抢占市场份额, 增强市场竞争体制, 生产销纵向一体化, 打造从田园到餐桌的产业链建设已成为目前龙头企业的发展方向, 同时通过纵向产业链的建设, 可以减少中间环节, 降低成本, 增强市场竞争优势。

其次, 在大米加工产能过剩的形势下, 如何拓展自己的业务, 实现利润?目前, 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粮油加工企业对谷物深加工利用已实现了产业化, 而我国大米加工企业横向产业链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谷物除了加工主产品外, 还可将主产品及其副产品如碎米、米糠、米胚、稻壳、米皮等进行再加工, 制成新的产品, 实现物尽其用。如利用碎米可制取多功能淀粉、淀粉基脂肪替代物;利用米糠可提取稻米油、米糠营养素、米糠营养纤维、功能性多肽;利用稻壳可以制备白碳黑、活性炭, 生产多种美容化妆品。因此, 稻谷主副产品是食品、化工、医药等工业的重要原料, 市场前景乐观, 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预计也将成为后期大型企业的重要发展方向。C&O

加工业现状 篇2

我们当前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面对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国内错综复杂的前进中的问题,必须加快发展。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增强经济实力,增强综合国力,才能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才能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信念。党要承担起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嵊泗县要达到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关键就是发展。嵊泗县有着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优势,以海洋资源为基础的水产品加工业,历来是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随着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水产加工企业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困难、新的形势,新的挑战,为此,本研究在对全县水产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调查的基础上,就嵊泗县水产加工业的发展提出不成熟的拙见,以供借鉴和参考。

一、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的现状

截止2002年底,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共有49家,占全县工业企业总数的25.5%,拥有总资产28434万元,职工876人,创利301万元。地域分布是:菜园20家(7家停产),嵊山镇17家(8家停产),五龙乡5家,黄龙乡3家,枸杞乡4家,县直属1家。产品主要以冷冻品、小包装水产品、饲料鱼粉、速冻贻贝为主。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49家企业中,处于停产状态的企业15家,目前正常生产的35家企业中,有集体所有制1家,股份及股份合作制9家,私营独资12家,私营合伙7家,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有6家。

(一)企业规模、技术、设备情况

全县水产品加工企业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有12家。全县有冷藏库36座(见表一),冷藏500吨以上的5家,占14.3%;冷藏200吨的12家,占34.3%;200吨以下的19家,占51.4%。企业的设备大多是以八十年代中期和九十年代初期购置为主,由于企业的生产设备陈旧、落后,企业只能维持简单的水产品加工流程,缺少先进高科技生产线,缺乏现代加工能力。表一全县水产企业冷藏能力情况表

冷藏能力(吨/次)

500

200

200以下

合计

冷藏库数(座)

219

比例(%)

13.9

33.352.8

(二)企业厂长、经理素质情况

35家企业厂长、经理中,年龄(见表二):在30—40岁的7名,占20.0%,41—50岁的10名,占28.6%,51岁以上18名,占51.4%;文化程度(见表三):大专及以上的3名,占8.6%,中专及高中的11名,占31.4%,初中的18名,占51.4%,小学3名,占8.6%;职称:有各类技术职称的有15名(中级以下),占42.8%。

企业职工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8%,中专及高中的占18.4%,初中的占57.6%,小学的占19.8%,小学以下的占2.4%,有技术职称的人员只占企业职工总数的4.2%。

表二企业厂长、经理年龄结构表

分类

项目

30-40岁

41-50岁

51岁以上

合计

人数(个)

710

5比例(%)

28.6

51.4100

表三企业厂长、经理文化程度表

文化程度

大专及以上

中专(高中)

初中

小学

合计

人数(个)

118

5比例(%)

8.6

31.451.4

8.6

(三)企业质量、卫生认证情况

在嵊泗县水产加工的35家企业中(见表四),通过ISO9000体系认证的有4家,占企业总数的11.4%,获得HACCp认证的2家,占企业总数的5.7%。取得国内卫生认证的企业20家,占企业总数的57.2%,取得其他认证的4家,占企业总数的11.4%,有5家企业未取得任何卫生规范认证,占企业总数的14.3%。35家企业中完成各国官方注册的企业7家,占企业总数的20%,(4家企业完成了日本官方注册,2家完成韩国官方注册,1家完成欧盟注册,其中1家企业完成3个官方注册。)

表四水产加工企业质量、卫生认证情况表

项目

ISO9000

HACCp

国内

卫生认证

其他认证

未取得认证

合计

企业数(个)

4220

453

5比例(%)

11.4

5.7

57.211.4

14.3100

(四)企业运营能力及效益情况

2002年,全县水产加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6084万元,销售产值30562万元,产销率84.7%,比标准96%少11.3个百分点。35家企业中盈利在5万元以上的10家,微利企业16家,亏损企业9家。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301万元,其中盈利企业创利491万元。整个行业利润主要集中在5家规模以上企业中,仅黄龙鱼品厂就创利260万元。亏损企业亏损额190万元,亏损面25.7%,亏损率38.7%,户均亏损21万元。从经济类型上看:股份合作制企业亏97万元,私营企业实现利润118万元,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处于优势,除1家企业亏3万元外,其他5家都盈利,且盈利总额为280万元。

表五水产加工企业盈、亏情况表

项目

盈利5万元以上

微利企业

亏损企业

合计

企业数(个)

5比例(%)

28.6

45.7

25.7

二、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海洋渔业资源衰退

1、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生效和实施,使舟山海洋捕捞失去了部分传统渔场,部分渔场受到严格限制,而导致捕捞业的生存空间的缩小,从而制约了捕捞渔场的拓展。

2、渔业资源衰减,大量的渔民争抢有限的水产品资源,造成了可开发利用的品种资源减少,突出了“船多鱼少”的矛盾。

3、传统的“靠海吃海”的观念根深蒂固,对转产转业的认识不足。加之财力、物力的制约,很难改变渔民的捕捞作业结构。政府和主管部门,虽然重视渔民的捕捞作业的调整,但受物力、财力及其它环境因素的制约,没有真正大力度的、有效的、支持捕捞渔民的作业结构调整。

上述原因直接影响嵊泗县的渔业产量,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经济类水产品大幅度下降,经济鱼类收购价格的上升,高昂的收购价加上全县水产加工业多数以粗加工为主,缺少精深加工的产品,使简单的水产品加工几乎没有利润,有的企业采用代收购、代加工来维持企业的生存,给水产加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二)市场竞争能力薄弱

从企业规模、技术、设备情况看,嵊泗县的绝大部分水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无自主产品开发能力,加工设备简单,产品单一,加工量比例较低,加工技术含量低,高附加值产品少,很少或没有开发废弃物综合加工和利用,传统产品加工技术落后,水产食品仍然沿用几千年来传统的作坊式手工加工方法,市场需求逐渐萎缩,明显缺乏市场竞争的能力,企业一直主营以冻小黄鱼、冻鲳鱼、冻虾仁、冻蟹等各种经济水产品为原料的产品加工,直到近几年才发展有星鳗片、贻贝等加工。企业缺少配套产品及特色产品的生产,产品升级换代缓慢。截止2002年底,水产加工产品中获各级名牌产品的企业有8家(见表六),占企业总数的22.8%,在获名牌产品企业中,有1家企业获得国家级名牌产品,6家获省级名牌产品,1家获市级名牌产品。

表六水产加工业获名牌产品的企业统计表

项目

总数

获国家级

获省级

获市级

小计

企业(个)

516

18比例(%)

2.9

2.9

22.8

(三)企业负债严重,抵御风险能力弱

到2003年7月为止,嵊泗县水产加工企业共计负债总额22386万元,其中长期负债4328万元,短期负债17967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79.1%,比标准值超出19.1个百分点。从企业现有流动资金来源构成看(见表七),银行贷款占63.6%,自有资金占27.6%,外来资金占2.6%,民间借款占6.2%。因此,抵御风险能力较弱表现在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负债经营程度高,贷款比例高达75.6%,偿贷能力较弱。一旦市场发生变化,资金周转发生困难,就可能使企业陷入无力支撑的困境。同时,企业负债率过高,产生企业融资信用不断下降,最终导致融资渠道不畅。

表七水产加工企业流动资金来源结构表

资金构成银行贷款

自有资金

外来资金

民间借款

合计

比例(%)

63.6

27.6

2.6

6.2100

(四)企业采、销的局限性

通过调查,嵊泗县水产加工业在原材料采购上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企业的采、购信息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本企业的采购员,另一个是来源于对方的推销员。企业主要以自行收购为主,国内市场中调拨的很少,大部分是来自本市,目前,无一家企业利用远洋捕捞水产品和国外进口水产品。

产品销售是实现企业利润的重要环节,再好的产品如果在销售环节上出现障碍,不仅影响销售量,也给企业的利润增长带来很大影响。调查发现(见表八),全县水产品加工企业产品销售固定商家的占10%,为对方做订单的占6.7%,企业通过批发商销售的占33.3%,通过零售渠道的占6.7%,企业直销的占43.3%。企业产品销售渠道单一(见表九),销往国内外的产品主要是本省和上海市,其中销往上海的占50.7%,销往本省的占28.1%,销往山东的占14.9%,销往其它省市及国外的占6.3。所有出口产品主要销往韩国和日本。

表八水产加工企业销售结构表

项目

固定商家

做订单

批发商

零售

企业直销

合计

比例(%)

6.7

33.36.7

43.3

表九水产加工企业销售结构表

项目

上海

本省

山东

其它省市及国外

合计

比例(%)

50.7

28.114.9

6.3

(五)企业人员素质低,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企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偏低,管理人员年龄偏大。在35家企业厂长、经理中,年龄在51岁以上的占51.4%,而40岁以下的仅占占20.%。在35家企业厂长、经理中,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的仅有3名,占8.6%,初中以下学历的占60%。在企业职工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8%,初中以下学历的占79.1%。有技术职称的人员只占企业职工总数的4.2%。

人类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之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生产、商品价值的提高、企业的成长乃至国家竞争力的增强,都必将更加依赖于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人力资源。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生产和传播知识的人力资源己成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嵊泗县水产加工企业人员素质整体偏低,导致了管理的难度和企业经营能力的低下,导致了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导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同时也导致了劳动生产率偏低。

(六)传统与世俗文化的制约

嵊泗渔民久居海岛,世代以打渔为生,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捕捞渔民家庭以渔业为主要生计。渔民长期出海作业,加之海岛的相对封闭,较少与其他方面人员接触,对外面的产业的信息也了解不多,更谈不上掌握新的信息。加之传统与世俗文化的影响,嵊泗仍有部分渔民喜爱捕捞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喜爱与大海生活,也比较爱渔村这种闲暇的生活方式。在企业发展中,缺乏居安思危的战略眼光,缺乏发展与创新意识,要求他们放弃原来喜欢的工作方式,去寻找新工作,去搞科技创新,将会承受一种非经济的和经济的压力,因此,造成了企业的停步不前的局面。

三、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重点:

嵊泗县水产品生产和加工重点是:优化产品结构,推进贝类、中上层鱼类、藻类加工产业体系的建立,培植和引导几家具有活力的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促进加工产品的开发,要开发低值产品和废弃物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既有营养又食用方便的加工食品,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重点突破的几个方面:

1、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加快高精水产品的加工;

2、产品开发以大众化、现代化、方便化、快捷化为主;

3、扶植科技含量高的休闲食品、快餐水产食品及开发保健品和功能食品;

4、开发新捕捞对象加工成食用及制成优质鱼粉、鱼片、鱼糜、模拟食品和调味品,重点研究蟹类加工,枸杞的贻贝加工,黄龙的虾米、鱼粉加工等。

5、尝试开发精制食用鲜鱼浆,进而以鲜鱼浆为原料生产风味的方便食品、微波食品及色香味俱佳的合成水产食品,提高低值产品的综合利用率和附加值。

6、加强水产标准体系建设,全面推行HACCp管理系统,严格保证水产品质量、品种、生产技术、生态环境等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消灭无标生产,培植水产名牌产品,提高竞争力。

四、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对策

(一)明确思路和目标,加快水产品加工业发展步伐。

县委、县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发展水产品加工业重要性的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对水产品加工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各项优惠措施,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使水产品加工有一个突破性的发展。

(二)深化改革,培育龙头企业

加工业现状 篇3

摘 要:从产值和规模企业两方面阐述了天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并结合数据总结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特点,最后对产业未来发展提出几点措施意见。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保障

中图分类号:F307.5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8.021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industry from two aspects of value and scale of enterprises in Tianji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ata, summariz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cessing industr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for?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Key words: the process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cale enterprises; security

1 产业发展现状

1.1 产 值

截止到2012年,天津市共有食品工业企业1 300余家,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共计281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 935.1亿元,同比增长45.53%,实现销售收入1 859亿元,同比增长36.3%[1]。其中农副食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08.4亿元,同比增长63.55%;食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41.79亿元,同比增长44.28%;酒、饮料和精制茶之类也实现工业总产值139.59亿元,同比下降7.16%;烟草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5.32%,同比增长40.1%。食品工业全行业实现出口创汇6.34亿美元,比2011年降低15.91%。

天津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06%,比去年提高了1.56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轻工业的72.02%,增长了12.26个百分点,高于轻工业增速13.2个百分点[2]。在食用油、保健食品、冷食饮料、方便及焙烤食品、肉及肉制品等5个重点发展的优势行业中,保健食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78.88亿元,增长56.89%,总量在全国排第一位。食用植物油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26.46亿元,同比增长82.5%,总量在全国的排位由去年的第八位上升到第五位。方便面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03.87亿元,同比增长48.88%,总量在全国排第一位。碳酸饮料行业总量排在全国第三位,茶饮料总量排在第五位[3]。

1.2 规模以上企业

2012年,天津市郊区规模以上工业中有农产品加工企业680家。其中农副食品制造业91家,占13.38%;食品制造业58家,占8.53%,饮料制造业15家,占2.21%;纺织业38家,占5.59%;纺织服装制造业138家,占20.29%;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制造业37家,占5.44%;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23家,占3.38%;家具制造业51家,占7.5%;造纸及纸制品业103家,占15.15%,印刷业32家,占4.71%;医药制造业42家,占6.18%;工艺美术品制造业52家,占7.65%(表1)。

2 发展特点

2.1 调整产业结构 ,加速规模企业发展

进入“十二五”以来,天津市食品行业紧盯享受型、小康型食品市场需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食品工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整体水平得以提升。2006年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分别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的45.43%,26.96%和21.9%;2012年分别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的41.78%,48.69%和7.21%。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2011年精深加工的食品制造业增长迅速,实现工业总产值697亿元,增长121%,其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的51.8%。初加工农副食品加工业所占比例下降到32.6%[4]。

2012年规模以上食品企业销售收入1 859亿元,比去年增加42.9%,其中50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 691亿元,占当年天津规模以上食品企业的91%。在50强中排名前三的企业是:天津天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康师傅方便面投资(中国)有限公司和嘉里粮油(天津)有限公司,其销售收入均超过200亿元[5]。

2.2 促进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素质

出台了全国第一部农民教育培训地方法规——《天津市农民教育条例》,并于2010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农民素质提高工程当年培训农民17万人,其中有12万人取得相应证书。

实施了277项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筛选推广农业新品种181个、新技术149项,建立科技示范户2 131户,带动农户7.1万户,增加就业7 000多人[6]。

自1999年以来,天津市政府先后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签订了农业科技合作协议书,合作10余年来,“三院两校”已成为天津市科教兴农体系中的重要组织部分。进入十二五以来,市农委、科委等政府部门在天津食品加工和农产品加工领域先后支持组建了“天津市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天津市食品加工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工程中心”、“ 天津市植物废弃物再利用技术工程中心”和“天津市食用菌工程技术中心”等,这些研发中心的设立为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平台, 大批科技成果和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在企业应用,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从而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升级。

2.3 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增强企业品牌效应

“十一五”以来,天津市食协在保证天津市食品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开展食品安全示范企业申报评审工作,截止到2010年底,评出3批共92家,为保证食品安全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开展食品安全师培训考核工作,有245人通过培训考试并取得证书;三是加强行业自律,制订了《天津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不安全食品召回实施的指导规范》和《加强乳制品及含乳食品生产企业自律意见》在行业执行;四是配合相关职能部门,组织了多次食品安全宣讲活动及维权活动;五是受市经信委委托,研究制定了“天津市食品工业企业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在全行业组织开展好诚信体系建设工作。

近年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食品生产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普遍增强,通过ISO9000、HACCP等认证的企业逐年增多,生产加工过程进一步规范,涌现出一批好的典型和样板企业。截止2010年底全市有40个企业的135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有6个企业的158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龙头企业或农业初级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农产品分别为3个、3个和1个。

2.4 完善政府服务职能,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天津市食品协会与民生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采取抵押、联保、对公、信用贷款等形式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资金问题。2012年为360家中小企业解决资金4亿元。

天津市政府和行业协会等在几年来举办食品、农产品专业展会的基础上,举办了“2012中国·天津(环渤海)国际食品交易会”,规模进一步扩大,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化程度提高,为企业搭建了很好的展示平台。截止到2012年底,天津市食品工业投资167.53亿元,比2011年提高35%;完成投资86.62亿元,比2011年提高45%;施工项目168个,比2011年增加44个。投资超过5亿元的项目7个,比2011年增加2个[7]。

3 建 议

3.1 加强原材料基地建设

按照食品工业对原料的需求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的要求,抓好优质原料基地建设,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绿色种植、养殖,为食品工业提供优质、标准、稳定供给的原料。加快企业从单纯加工生产为主向以原料、加工及市场协调发展的转变,实现以食品工业为龙头,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

3.2 培育建设好食品大市场

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好雨润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环渤海绿色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津京国际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三家现代化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同时做好韩家墅农产品物流中心、老板娘国际农副水产食品城、二商集团农副食品交易配送中心、金元宝滨海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水产集团冷藏加工物流基地等项目的扩建及改造升级,提升交易中心功能。

要积极发展食品会展业,逐步将天津培育成中国北方最大食品交易中心。不断提高天津市在国内及东北亚地区的辐射功能,提高天津市食品的市场占有率。

3.3 重点扶持具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加强品牌化经营[8]

选择一批目前规模虽小,有新产品,企业家创新意识、动力和能力较强,发展有前景、增长有潜力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其做强做大,成为标杆企业,尤其是对依托天津特色原料进行加工形成全产业链竞争优势的企业、行业要加大扶持力度。要加快区县食品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建成肉类、乳类、酒类、保健食品、酱腌菜和炒货休闲食品等产业集群,培育品牌,提高产品档次,做强做大特色产业。

3.4 推进产、学、研大协作

“十二五”期间要加大科技投入,鼓励创新,构建“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食品技术创新平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食品企业的主体作用,支持大型食品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政府要从政策、资金、管理、人才培养、市场等方面给予扶持;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发挥食品行业专家服务平台的作用,引进国家级研发中心,加快推进食品科技创新步伐,引领产业发展。

3.5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保障机制

要严格按照QS认证的标准和产业政策要求,从严对所有企业实施再审核,促使企业进一步提高基础建设水平。加快安全师培训和配备,使每个企业都有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负责食品安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立项、资金、补贴等各个方面支持食品安全先进企业,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企业。加强行业自律,从根本上提高企业保证食品安全的自觉性[9-12]。

3.6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建立食品行业人才库,对急需的人才进行分专业、分层次的归类,并根据各类人才的需求和供给状况,制定相应内部培养或是外部引进的解决方案。充分利用天津市现有的教育资源,与各高校食品工程学院及职业学校食品相关专业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才联合培养、培训,并积极组织中、小企业员工参加国家及天津市的人才培训工程。鼓励企业引进高素质人才,增强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队伍实力,在科研经费、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13]。

3.7 发挥协会的作用,整合社会资源,加强行业管理

充分发挥食品工业协会在政策引导、信息发布、技术交流、项目研究、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已经和正在建立的6个服务平台的作用,为食品企业提供信息、融资、科技、人才、策划、法律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

在食品工业协会的组织下,大力推进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开展行业诚信体系试点,积极推广试点经验,并努力使之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企业诚信档案,构建严格的通报制度和行业退出机制,保障天津市食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积极组织利用好宣传媒体、新闻出版、IT、印刷等行业以及商业流通领域等各种社会资源,为食品行业的发展从各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14]。

要加强国内、国际食品技术合作交流,充分利用滨海新区的优势,组织召开食品行业国际高峰论坛,吸引国内外著名食品制造企业、食品专家、教授、学者来津与天津市相关的食品企业和专家进行交流,促进天津市食品行业各领域与国际接轨,提升天津市食品行业的管理、人才、技术、市场等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吴巧君.两年关闭落后企业600余家[EB/OL]. (2013-03-13). 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tjrb/2013-03/13/content_6851958.htm.

[2] 天津统计局.天津年鉴2013-食品工业[M].天津:天津年鉴社,2013.

[3] 作者不详.2012食品工业产值增速45%津城连续两年全国居首[EB/OL]. (2013-03-13). http://spzx.foods1.com/show_2037528.htm.

[4] 天津统计局.天津年鉴2012-食品工业[M].天津:天津年鉴社,2012.

[5] 作者不详.2012天津食企工业50强出炉 37家年销售超5亿元[EB/OL] .(2013-03-13). http://economy.enorth.com.cn/system/2013/03/13/010735558.shtml.

[6] 作者不详.天津市科教兴农2010年工作总结与2011年工作安排[EB/OL] . (2011-05-04). http://www.tjaci.gov.cn/sub-index/zwz_getDetails?csTypeId=10&id=192&typeValueId=8.

[7] 作者不详.食品工业强市的曙光[EB/OL]. (2013-03-11). http://news.163.com/13/0311/08/8PM2EAVO00014AED.html.

[8] 汪明萌.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浅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0(3):74-76,79.

[9] 李光.浅谈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J].河南农业科学,2005(8):109-111.

[10] 尹玉伶,何静.我国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对策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1(5):488-490.

[11] 范琦智,王艳辉,李凤梅,等.科右中旗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现状及对策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6): 19-20.

[12] 刘枫,解睿,何燕.如何实施提升山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J].山西农业科学,2010(6):76-78,82.

[13] 马玉琴.关于固原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6):29-30.

[14] 薛选登.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6(3):19-21.

要加强国内、国际食品技术合作交流,充分利用滨海新区的优势,组织召开食品行业国际高峰论坛,吸引国内外著名食品制造企业、食品专家、教授、学者来津与天津市相关的食品企业和专家进行交流,促进天津市食品行业各领域与国际接轨,提升天津市食品行业的管理、人才、技术、市场等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吴巧君.两年关闭落后企业600余家[EB/OL]. (2013-03-13). 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tjrb/2013-03/13/content_6851958.htm.

[2] 天津统计局.天津年鉴2013-食品工业[M].天津:天津年鉴社,2013.

[3] 作者不详.2012食品工业产值增速45%津城连续两年全国居首[EB/OL]. (2013-03-13). http://spzx.foods1.com/show_2037528.htm.

[4] 天津统计局.天津年鉴2012-食品工业[M].天津:天津年鉴社,2012.

[5] 作者不详.2012天津食企工业50强出炉 37家年销售超5亿元[EB/OL] .(2013-03-13). http://economy.enorth.com.cn/system/2013/03/13/010735558.shtml.

[6] 作者不详.天津市科教兴农2010年工作总结与2011年工作安排[EB/OL] . (2011-05-04). http://www.tjaci.gov.cn/sub-index/zwz_getDetails?csTypeId=10&id=192&typeValueId=8.

[7] 作者不详.食品工业强市的曙光[EB/OL]. (2013-03-11). http://news.163.com/13/0311/08/8PM2EAVO00014AED.html.

[8] 汪明萌.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浅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0(3):74-76,79.

[9] 李光.浅谈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J].河南农业科学,2005(8):109-111.

[10] 尹玉伶,何静.我国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对策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1(5):488-490.

[11] 范琦智,王艳辉,李凤梅,等.科右中旗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现状及对策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6): 19-20.

[12] 刘枫,解睿,何燕.如何实施提升山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J].山西农业科学,2010(6):76-78,82.

[13] 马玉琴.关于固原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6):29-30.

[14] 薛选登.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6(3):19-21.

要加强国内、国际食品技术合作交流,充分利用滨海新区的优势,组织召开食品行业国际高峰论坛,吸引国内外著名食品制造企业、食品专家、教授、学者来津与天津市相关的食品企业和专家进行交流,促进天津市食品行业各领域与国际接轨,提升天津市食品行业的管理、人才、技术、市场等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吴巧君.两年关闭落后企业600余家[EB/OL]. (2013-03-13). 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tjrb/2013-03/13/content_6851958.htm.

[2] 天津统计局.天津年鉴2013-食品工业[M].天津:天津年鉴社,2013.

[3] 作者不详.2012食品工业产值增速45%津城连续两年全国居首[EB/OL]. (2013-03-13). http://spzx.foods1.com/show_2037528.htm.

[4] 天津统计局.天津年鉴2012-食品工业[M].天津:天津年鉴社,2012.

[5] 作者不详.2012天津食企工业50强出炉 37家年销售超5亿元[EB/OL] .(2013-03-13). http://economy.enorth.com.cn/system/2013/03/13/010735558.shtml.

[6] 作者不详.天津市科教兴农2010年工作总结与2011年工作安排[EB/OL] . (2011-05-04). http://www.tjaci.gov.cn/sub-index/zwz_getDetails?csTypeId=10&id=192&typeValueId=8.

[7] 作者不详.食品工业强市的曙光[EB/OL]. (2013-03-11). http://news.163.com/13/0311/08/8PM2EAVO00014AED.html.

[8] 汪明萌.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浅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0(3):74-76,79.

[9] 李光.浅谈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J].河南农业科学,2005(8):109-111.

[10] 尹玉伶,何静.我国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对策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1(5):488-490.

[11] 范琦智,王艳辉,李凤梅,等.科右中旗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现状及对策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6): 19-20.

[12] 刘枫,解睿,何燕.如何实施提升山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J].山西农业科学,2010(6):76-78,82.

[13] 马玉琴.关于固原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6):29-30.

加工业现状 篇4

一、我国谷物加工业的现状

1. 谷物加工的重点

稻米、小麦、玉米是我国的三大谷物加工重点。近5年我国稻谷的产量稳定在1.75~1.99亿吨之间, 占粮食总产量的30%以上, 稻谷加工的大米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 全国2/3左右的人口以大米为主要食粮。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谷物, 我国小麦年平均总产量约1亿吨, 占世界总产量的18.5%, 居世界首位。小麦具有独特的面筋蛋白和丰富的营养成分, 世界35%的人口以小麦为主要粮食。我国每年玉米总产量超过1.2亿吨, 占世界总产量的22%左右, 仅少于美国 (占世界总产量的34%) 。玉米加工业已成为世界重点发展的加工业。玉米可加工成种类多样的食品, 如玉米片、玉米面、玉米、特制玉米粉、速食玉米等;玉米胚可加工制得玉米油;玉米还是发展畜牧养殖业等优势农产品不可缺少的原料, 淀粉、啤酒、糊精和糖等加工过程中的胚、麸皮、浆液等玉米副产品, 也是饲料资源。玉米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食品、医药、化工等行业必不可少的淀粉原料大部分是用玉米生产的, 其籽粒中的淀粉含量70%以上, 秸秆和穗轴糠醛的含量在18%左右, 可以用于提取糠醛;糠醛是制造尼龙的主要原料。

2. 我国谷物加工业现状

我国谷物加工业的科技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总体满足城乡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 产品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大进展, 新产品、名优产品不断涌现。研究开发出了营养化大米产品如蒸谷米、营养强化大米、发芽糙米、留胚米等生产工艺, 砻谷机、碾米机、抛光机、色选机、糙米调质机、营养液喷涂机、大米成型机、配米器、真空整形包装机、充气包装机等主要装备以及米粒外观品质、食味、整粒大米的成分检测技术和仪器都已经更新换代。部分企业, 如无锡布勒、安陆永祥、武汉友谊、扬州牧羊、溧阳正昌等生产的设备还批量出口。研制了面条、馒头、饼干等30种食品专用小麦粉, 开发了方便面自动化生产线、馒头工业化生产线、水饺自动生产线、饼干生产线、挂面生产线等, 更新改造了大批国产设备, 开拓出多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小麦湿法和干法加工工艺, 如“磨撞均衡出粉的制粉新技术”“特殊物料分级新技术”“连续式谷物淀粉分离新技术”等, 已用于多家企业, 提高了产品得率, 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小麦面制食品加工技术工程中心、实验室和示范基地, 制定了一批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为研发传统面制品工业化生产线奠定坚实基础。

3. 谷物深加工

我国以玉米淀粉为主的深加工产品快速发展:2005年全国生产柠檬酸及盐63万吨;山梨醇产量已居世界第一, 达到109万吨;以山东西王集团为首的4~5家企业占了全国淀粉糖产量的80%以上;以吉林大成公司、山东金玉米开发有限公司等几家企业为龙头生产的赖氨酸超过20万吨。国家加强特色杂粮生产及食品加工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建立高效育种与产业发展技术平台, 培育高产、优质、多抗、专用型特色杂粮作物新品种, 促进了特色杂粮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产, 延长了杂粮产业链, 带动了杂粮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综合效益的全面提高, 改变了我国特色杂粮生产与加工利用严重滞后的局面。

二、我国谷物加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1. 我国谷物加工业的差距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谷物加工业的总体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谷物资源利用研究开发水平较低, 谷物可食用率只有65%~70%, 特别无污染、无公害的杂粮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而是由农民作口粮自然消费, 或者是原粮投入市场, 使大量的粮食资源被浪费, 丰富的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二是产品深加工研究水平不高, 我国目前谷物深加工比例不到8%, 而发达国家粮食深加工比例超过70%。我国没有把谷物资源优势通过深加工后转化为食品优势和经济优势, 深加工可以提高谷物的利用率, 确保我国粮食安全;还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 满足城乡居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三是新产品研究开发结构不合理, 粗放加工型产品多, 制造加工型产品少, 市场竞争力较差, 特别是国际市场竞争力较低。四是精深加工工艺研究水平较低。

2. 科技差距

我国谷物加工科技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也存在差距:一是科技投入偏少, 缺乏长期稳定的增长机制。二是谷物加工科技支撑发展能力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三是谷物加工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缺乏。四是科技队伍中创新型人才、科技带头人和跨科技人才比较缺乏, 人才结构和科技结构有待调整完善。五是科技管理体制需进一步改革完善。

三、对我国谷物加工业发展的建议

1. 我国谷物加工业的发展方向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世界新的谷物加工科技革命, 谷物加工与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化学化工、管理学等更多科技的交融, 大大推进谷物加工科学的发展, 使现代谷物加工业呈现出生产高科技化、结构高级化、产品高加工化、经营一体化、管理标准化、发展可持续化的趋势。按照《国家粮食局关于“十一五”粮食科技发展的指导意见》, 到2020年我国谷物加工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是:谷物加工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科技促进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大幅度提高, 加工科技水平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为实现上述总体目标, 谷物加工科技要形成较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 总体水平有较大提高;力争对粮食产后减损和深加工技术装备等重大技术瓶颈有所突破, 在重点产品、重点工艺、重点技术、重点装备上实现关键技术创新;谷物加工技术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加工技术装备得到优化升级;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持续研发能力强的谷物加工科技研发队伍, 完善谷物科技创新机制, 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科技资源共享、技术互补的加工科技创新体系。

2. 我国谷物加工的研究重点

在谷物加工方面, 研究开发具有推进加工技术进步的关键技术, 开发谷物深加工新产品, 使谷物加工向食品制造延伸、谷物精深加工和综合开发后产值增值50%以上。重点在于谷物加工新产品与新型关键主机研制、大型谷物加工工艺与配套设备优化设计、加工过程控制技术和机电一体化装备开发和引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加工业, 提高加工效能。在谷物主食方面, 研究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主食品工业化生产技术和集约化生产、配送、连锁营销的配套体系。大力推广冷冻技术、膨化技术、高压蒸煮技术和焙烤技术, 促进“一日三餐”传统主食品工业化生产, 开发先进、配套的加工工艺和设备, 适应城市和农村多种主食品工业化生产的需要, 重点在于中式快餐的集约化生产、配送、连锁营销配套工程的设计, 早餐食品、休闲食品、营养强化食品、功能性食品的加工工艺和成套设备的研制开发, 各种地方特色主食品制作标准化工艺和设备的研究。在谷物食品深加工与资源综合利用方面, 按照食品必须安全与营养和世界食物消费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的趋势, 重新审视和研究谷物所含的天然、功效、营养成分, 开发适用于谷物食品的各种天然食品配料和添加剂, 重点对天然食品色素、食品抗氧化剂、食品营养强化剂、食品品质改良剂以及谷物功能成分和主食品配料的开发。在标准质量检测体系方面, 根据新谷物及其制品质量标准的实行需要, 研究快速检测方法和检测仪器;研究科学评价谷物及其制品品质的指标及相应的标准和检测方法。重点完善谷物及其制品质量标准体系, 谷物品质检测技术及设备的研究, 谷物及其制品营养评价体系和检测体系的研究, 谷物储运与加工过程的HACCP技术规程应用。在信息技术方面,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全覆盖谷物加工科技体系, 迫切需要信息技术的保障和支撑。通过谷物加工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库及其远程通讯、咨询、监测、示教等技术集成和网络工程的建立, 提高谷物加工业及其科技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促进已有科技成果及相关信息资源的转化, 为行业管理和科技建设提供支持。重点建立谷物加工科技及行业数据库, 建设谷物加工科技及行业信息发布平台, 开发谷物加工副产品资源数据库, 开发谷物加工科技专家库及决策支持系统。

3. 对我国谷物加工业的建议

加工业现状 篇5

细观我国农产品行业的发展历程,真正发展起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为各行各业带去了发展的希望,其中也包括农产品行业。中国的农业在当时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就,农产品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实现了巨大的飞跃,基本满足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需要。农产品能够发展的的这么平稳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越来越精细,也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的运转。然而,现在的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存在了不少的问题,这些都成为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阻碍,因此,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要及时变革,向好的趋势发展。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地位与作用

农产品加工业,就是将作物作为原料进行加工,加工成人们可以食用的产品,它一边连接着农产品的生产市场,一边连接着人们的消费市场,农产品想要提高商业化水平就必须经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加工再生产。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一方面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一方面也促进了我国农产品行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的运转。但是,我国现在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并不乐观,有许多阻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因素,加工人员,加工设备,加工市场等,只有切实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让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平稳发展下去。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产品加工业的加工技术加工设备落后

细观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程度的差距,比较明显的差距还是加工技术和加工设备。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加工技术与时代发展是脱节的,加工技术很难及时得到更新,我国实施农产品加工业的加工企业有许多都没有足够的加工技术和先进的加工设备,对加工过程缺少监管,没有高精密度的监控设备,无法及时得知加工时的情况。有一些企业甚至都不设立质量标准,加工后的农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对农产品的加工程度普遍以粗放型加工为准,对农产品的加工细致程度很低,农产品一般只经过初级加工,加工后的许多农产品也只是中低档次的产品,加工后农产品的附加值依然很低。技术和设备的落后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一大因素。

2.2 农产品加工业的加工人员缺少专业素质

农产品加工业是一个需要严格要求的行业,因此,农产品加工业的加工人员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现在我国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加工人员都缺少专业的素养,农产品加工业需要加工人员考取食品加工证,但是,现在鲜少有加工人员具备这个条件,设立在乡间或者农村等环境不达标的地区的加工企业有很多,在这些加工企业中的加工人员只有一小部分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大学本科生学习加工技术专业的更是少之又少。农产品加工业中人才匮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又一因素。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平稳发展的对策

3.1 农产品加工业中融入高新技术

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与科学技术的融合较少,高新技术更是鲜少应用在农产品加工业中,这很大程度降低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速度,加工业的科技化水平较低。在许多发达国家中,普遍都将高新技术应用在农产品加工业中,例如澳大利亚的综合性农业加工技术。类似这种高新技术的还有许多,例如真空冷冻技术,微波膜分离技术,无菌高压包装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等。这些技术的融入能很大程度提高农产品发展的速度,提高农产品发展的科技化水平,进而为农产品加工业带去更多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这些技术也为农产品走入经济市场打开了大门。

3.2 建立适合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体系

我国的农产品因为自然因素的不同使其分布到了不同领域,所以,对待这些不同的农产品加工领域,应该建立不同的加工体系,例如建立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这样可以给相应的农产品原料以储藏地,同时还可以建立保鲜冷冻等体系,让生产加工储存流程相衔接,进而让原材料得到最大程度利用,避免材料浪费的情况出现。结语

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前景是好的,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对于加工人员,加工技术,加工设备上的不足要积极补救,选择有能力的加工人员,借鉴发达国家的优秀加工技术,引进科技化水平高的加工设备。使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更顺利更平稳。

参考文献:

加工业现状 篇6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 产品结构 质量标准体系

农产品加工业是指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包括食品加工制造业、饲料工业、纺织业、服装业、皮革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农产品化工和制药工业以及文教艺术用品工业等。农产品加工业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我国的统计标准,与农产品加工业有关的行业有: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和橡胶制品业12项。笔者将就这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1.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

1.1农产品加工业总量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10年来,农产品加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其增加值已占中国GDP的14%,并形成了涉及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和皮革等12个行业,具有多层次、多特色、多样化特点。许多加工产品由于风味和工艺独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农产品加工出口额现已占中国出口总额的30%以上。

1.2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与世界工业化国家趋同

按照世界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农产品加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其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应有所提高。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1.1∶1,这说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与国际上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态势基本一致。

1.3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加工业为龙头,以种植业为基础,中国现已形成诸多有特色的产业带,出现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业专业乡、专业村,或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特色经济格局。构建了我国农产品加工九大产业带和以大城市郊区为依托的加工区,使农产品加工向产区和大城市郊区集中,初步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集群,使规模优势、区域优势和市场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1.4农产品加工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国内已涌现了一批起点高、成长快、规模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中坚力量。

1.5农产品加工业由初加工向深加工转变 随着农产品直接消费需求的下降,加工制品的比重上升,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品结构开始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方便食品、快餐食品、休闲食品、营养保健食品等发展迅速,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主要农产品深加工或二次以上加工的比例达到30%以上。

2.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盡管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成就举世瞩目,但中国的农产品加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2.1农产品加工率低 中国粮食、油料、水果、肉类、蛋类、水产品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但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30%左右,与发达国家80%以上的加工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一般为农业产值的2~3倍,而中国则还不到1倍。

2.2地区发展不平衡 全国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中,西部地区少,沿海省区多,全国约70%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与农产品原料产地相分离,而既有原料又有市场潜力的中西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则不多,严重失衡的区域布局使农产品加工业总体优势不能发挥,整个行业的效率和效益难以提高。

2.3加工企业效益低 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利润率仅为4.67%,而工业企业则平均利润率为6.04%。农产品加工业的效益低于整个工业的平均水平。

3.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3.1缺乏专用规模化加工原料基地,原料价高质低 国外发达国家用于加工的原料都有专用的加工品种并建有固定的原料基地。长期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强调数量和高产,对农产品品质和加工专用型农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农产品品种类型单一,适宜加工的优质、专用品种缺乏。

3.2质量标准低,产品出口受阻 国际上许多国家要求农产品加工业采用国际统一标准或较高的国家(地区)标准进行生产和经营。中国现在是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并用,而现行的国家标准有56%与国际标准有显著差距,按此标准生产的农产品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必然影响农产品加工产品的出口。

3.3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低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只有35%左右。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技术储备严重不足。许多企业设备陈旧,技术人员数量少、水平低,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有些企业仍停留在手工操作和土法生产。

3.4管理不科学、效率低 管理不科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多头管理,即与其他产业不同,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分属于轻工、农业、农垦、乡镇等十几个部门管理,使生产能力重复分散,缺乏地区和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二是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为私营企业,家族特色明显,企业制度不健全,无法按照规范的公司制度进行管理。从而使企业缺乏市场开拓能力,难以建立自己的优秀品牌,只能在低层次运行。

4.推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

4.1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政策支持体系 农业是弱质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离不开政府有效的支持与倾斜。建议出台有关农产品加工的税收优惠政策、贷款贴息政策、土地优惠使用等政策,开展政策落实大检查,建立一整套支持加工企业建立、生存、发展、扩张的政策体系,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优惠政策真正变成惠民政策。

4.2加强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 根据各地资源优势情况,开展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规划。采用多元化投资方式,大力开发和推广加工专用品种和加工性能好的农产品品种,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基地,逐步实现农产品加工原料规格化、质量标准化、品种专业化和生产规模化,将工业原料作物向适宜种植区合理集中,实现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发展。国家要出台农产品质量标准,加强生产基地的质量检验与监督,使农产品满足加工业标准化、优质化的要求。

4.3尽快推行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 我国大部分国标或企标都是20世纪80年代前制定的,与国际通用标准有较大差距。应采取法律与经济措施,推行GMP、HACCP及IS09000族系管理规范,尽快实行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来提高我国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竞争力。

4.4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能力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要实现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变,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各级政府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全面部署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发展规划,确定重点发展领域和技术方向,定期组织各部门、各行业专家对农产品加工业重大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加大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力度,加快传统企业技术改造步伐。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落实科技创新优惠政策。

4.5 调整产品结构 国际食品生产和消费正在向安全性、营养健康性、功能性、方便快捷性方向发展。发展中国农产品加工业要紧紧围绕国际国内市场发展趋势,基于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利用我国农业资源,积极发展深、精加工食品,在开发新兴工业化食品的同时,提高我国传统食品档次,优化产品结构。

加工业现状 篇7

关键词:新疆,特色林果加工业,发展现状,路径

新疆因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盛产极具地域特色且知名度较高的特色林果产品。近年来,新疆把林果业作为农业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并予以政策上的扶持,在此背景下,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迅猛,无论在生产规模还是质量效益方面均取得跨越式发展,已步入由传统林果业向现代林果业跨越的阶段。但新疆特色林果加工业的产业化程度不高,加工率低,林果加工能力与日益增长的林果产量存在不匹配的现象,特色林果资源优势难以转变为经济优势。

一、新疆特色林果加工业发展现状

(一)林果原料供应基地建设滞后

目前,新疆林果业生产主体以分散式农户为主,缺少统一管理的大规模现代化果园生产基地。没有真正形成围绕区域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发展,以市场带动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以基地连接农户群体的生产经营格局,农户大多沿袭传统的庭院种植方式,管理粗放,不注重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林果业产量增长迅速但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同类产品标准化程度差,品质参差不齐,林果业生产规模与林果业产业化水平不成正比,综合效益不高。企业、基地、农户利益联结不紧密,企业因缺乏稳定的、批量化和高品质的原料供给影响加工品质量,农户也因缺乏龙头企业持续稳定带动,造成鲜果价格波动幅度大而挫伤其生产积极性。

(二)特色林果加工龙头企业偏少,产品精深加工力度不足

世界林果业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证明,林果业效益增值主要来自精深加工,而不是原料或者初级产品销售。但是,目前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多以原料型产品供应市场。特色林果加工环节以小企业居多,这些小企业基本上停留在沿用传统加工技术初步加工的水平上,生产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科研经费投入不够,科研队伍人才资源缺乏、科研创新能力弱,根据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不强,产品深加工程度较低,造成产品附加值低。龙头企业数量少,相当部分实力不强,稍有实力的仅有中粮屯河、冠农股份、香梨股份等有限的几家本土上市公司。但从上市公司年报数据来看,由于投资特色林果产品加工回报甚微甚至亏损,使得企业在后续经营计划中对特色林果产品的加工普遍减少了热情和投入。例如,中粮屯河围绕番茄和食糖两大产业经营,2011年,由于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番茄制品行业的持续低迷及国内原材料及劳动成本的大幅上涨等因素的影响,番茄业务亏损严重,中粮屯河下属喀什果业有限公司、和田果业有限公司、英吉沙果业有限责任公司、阿克苏果业有限公司主要以杏浆和杏干为主要产品,其他林果产品加工涉及较少,除喀什果业公司年终获得519万净利润外,其他几家均亏损,净利润为-548万,盈亏相抵企业在林果产品加工中未能获益。从公司新年度经营计划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公司致力于在番茄产业链上继续强化其世界最大番茄酱生产商的优势,在食糖产业链重点突出掌控国内外优势资源、扩大生产规模的发展战略,并以此两大产业为基础大力拓展终端、发展品牌业务。因此,在特色林果产品加工方面明显投入热情和力度不足,另外一家农业类上市公司冠农股份,在公司2011年报中描述:冠农果蔬产业生产各类果酱54737.58吨,实现销售收入2.7亿元,完成出口创汇3077万美元;冠农干果产业共生产干果2183.49吨,实现销售收入5715万元;冠农果品仓储产业实现销售收入856万元。但以上项目均出现净利润为负值的经营结果。香梨股份作为一家以林果种植与经营的上市公司,种植基地和果木是企业核心资产。公司成立和上市以来,在种植方面投入最大,目前园地建设已形成一定规模,果树林业资产逐步进入挂果期,收益稳定增长,但是,公司主营业务产品单一,产品定价受市场影响较大,投入产出不匹配;林果种植业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果品产量和销量都容易发生波动,造成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变动较大,使得公司挂上ST的“头衔”。2011年公司在林果业、果酒及果品深加工获得利润仅520万元,在林果产品加工方面投入产出不匹配。

从这几家上市公司的经营来看,在特色林果产品加工方面因经营效果欠佳,使得公司后续投入缺乏动力,其他小企业加工能力又难以消化新疆特色林果产能,导致新疆企业的林果产品加工率只有16%,与发达国家80%左右的加工率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特色林果资源优势难以转变为经济优势。

(三)企业品牌建设力度不够

近年来,新疆在特色林果产品品牌培育方面加大了力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大多数林果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打造名牌的实力,造成品牌多名牌少。

如新疆果业界的领头羊新疆果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生产、加工、销售、仓储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总资产达7亿多元,先后推出“独风流”和“天山”品牌,中粮屯河推出了“屯河”牌杏汁、石榴汁、番茄汁等品牌,ST香梨股份公司拥有“东方圣果”、“笙夏”、“巴音布鲁克”、“阿尔金”品牌,但与我国林果产品龙头企业品牌如“汇源果汁”和“农夫果园”相比,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明显偏低,差距明显;新疆乡都酒业的“乡都”葡萄酒、ST中葡的“新天”葡萄酒与国内知名品牌“长城”“张裕”相比,知名度和美誉度都相距甚远。品牌建设力度的缺乏导致新疆本土企业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和接受度都偏低,市场范围扩张受限。

(四)市场开拓力度不足,产品销售范围有限

新疆特色林果产品目前仍通过传统的农贸市场、批发市场、零售商场等销售渠道进入市场,其他如专卖店、品牌店、连锁店数量稀少,进入超市销售的数量和品种有限,网络营销未能有效开展。大多数仅仅依赖政府组织的各种农产品博览会、亚欧博览会、喀交会、新疆林果博览会等产品展示平台实现销售,产供销一体化的林果业物流系统尚未建立,特色林果产品产、销分离。优质的林果产品未能实现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广泛销售。甚至造成了各地消费者青睐新疆特色林果产品,但却不知道除了新疆本土,在哪里能买到的市场销售格局。

二、促进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的路径思考

(一)加强林果加工企业原料基地建设

各地应进行统一规划,切实摆脱小农经济的种植模式,加快集中成片、集约化经营、统一管理的大型现代化果园建设力度,将分散式农户种植纳入现代化果园的统一规划,提供技术指导,促进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标准化生产,形成规模优势。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建立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特色林果产品生产基地。切实实现各地品种特色化、产品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规范化。根据市场和加工业的需要,建立高度专业化、优质的大型原料基地和贮藏流通体系,要在现有特色林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加强优势品种培育、技术推广、运销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稳定的特色林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为推动特色林果加工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创新龙头企业经营机制

首先,通过政策优惠吸引和扶持国内外投资商、各类工商企业、大型加工企业和集团来新疆投资特色林果产业。对于投资特色林果产业加工、有助于新疆惠农政策实施的企业进行相应的税收减免、并给予信贷方面的支持,使企业在特色林果加工业上的投入能获得丰厚回报,从而以龙头企业为主体打造新疆特色林果精深加工产业化集群,扩大特色林果产品加工品种,加大精深加工力度,扩大产业规模,形成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不断提高果品附加值和生产效益。实现一个产业多龙头带动、一种产品多企业支撑的发展格局。地方政府应积极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强强联合,做大做强,促进新疆林果业龙头企业以资产、名牌产品等为纽带,采取兼并、联营、参股等多种方式加快企业扩张;运用现代产业组织整合小农生产,全面推行订单农业,使农户一基地一加工三者形成产业链,使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其次,创新龙头企业经营机制,完善企业各项制度革新,带动产业迅速发展。用现代企业管理手段和运行机制,整合各类生产要素,调动各个层次积极性,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围绕龙头企业使生产、加工、营销集于一体,改变分散的小农生产格局,形成新型的林果业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龙头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在产品质量控制、市场营销、市场风险规避等方面使新疆林果产业效益显著提升。

(三)以龙头企业为品牌建设主体,实施品牌战略

首先,以特色林果加工龙头企业为品牌建设的主体,树立品牌意识,通过品牌的注册、原产地的认证等途径,使品牌合法化、规范化。及时进行特色林果产品商标的注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申请以及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绿色产品的申报,保护商标权和知识产权,推出具有新疆地方特色的知名品牌产品。同时要建立区域品牌标准体系,运用产地保护的标准化措施依法保护区域品牌,从而保护特色品种的特色,防止区域外的产品滥用区域品牌、损害品牌形象。

其次,龙头企业要选择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林果产品作为创名牌的重点和主攻方向,在优化品种质量和提高档次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中央电视台、新疆电视台和互联网等主流媒体,大力宣传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和龙头企业,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提升市场占有率;通过参加亚欧博览会、农产品交易会等途径,不断扩大新疆特色林果产品知名度,在国内外市场上形成具有特色的品牌。

再次,整合品牌资源,支持特色林果企业开展品牌联合,增强特色林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林果产品具有类同和替代的特点,一品多牌必然削弱同一产地优质林果产品在市场中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因此,应建立特色林果产品品牌资源整合机制,整合区域内相同品类不同地域、不同品类同一地域内的特色林果产品。如巴州和和田同属红枣产区,但在品牌宣传上却有哈密大枣、和田玉枣、楼兰红枣、若羌红枣等不同的品牌,各种品牌定位各自为阵,不利于红枣产业的发展。可以进行整合,将两地红枣归属一个称号,统称为“新疆大枣”,辅之以产地副品牌如“若羌红枣”“哈密大枣”“和田玉枣”,以提高新疆红枣产业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四)加大企业市场营销力度

以林果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培育一批大型林果产品营销骨干企业,发挥其加工增值、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主导作用。

在产品销售上,一方面采取“走出去”模式,由政府和行业协会搭台,积极组织林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各类展销会,在全国大中城市建立分销渠道。2012年4月27日至5月6日,由相关部门联合举办的2012北京“新疆商品大集”活动在北京举办。新疆86家企业累计实现销售额747.7万元,签约及意向金额2600万元,为新疆名优特新产品走向内地市场,培育和打造“疆果东送”产销链条,促进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实现产销一体化,引导新疆商品进入大型零售商全球采购体系进行了成功探索。北京“新疆商品大集”结束后,大集活动领导小组从86家参展企业中精选出天伊食品有限公司、和田冠农艾丽曼果业有限责任公司、新疆中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参加5月11日至20日举行的“新疆精品大集”。这种大集活动的成功经验完全可以借鉴推广,同时在全国各大城市举办“新疆特色产品大集”,为新疆名优特新商品进入各地市场搭建通道,通过这个通道,为新疆特色林果产品走向内地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搭建了一个良好外销平台。

另一方面,可以与内地经销商建立合作关系,与内地大型超市、酒店、销售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基地直采”方式实现林果产品和市场销售直接对接,在各地大型超市设立“新疆特色产品销售专柜”进行长期展卖,促进产业链延伸。

三是充分发挥网络营销的作用,积极拓宽网络市场,让消费者能足不出户,轻点鼠标就能买到新疆特色林果产品,

四是在产品营销中强调新疆特色林果产品绿色、清洁、无污染的优势,强化商标和品牌意识,做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工作。按照市场需求,引导企业树立精品意识,优化包装设计,提升产品附加值,使产品不仅进入国内各大市场并能走出国门更能进入美国、欧盟等国际高端市场。

参考文献

[1]中粮屯河、冠农股份、ST香梨2011年年报[EB/OL].上交所及深交所网站

[2]杨明,李俊斌.西部欠发达地区特色农产品发展现状与路径探微——基于兰州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的实证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3)

[3]李金叶,袁强,蒋慧.基于区域适应性的特色林果业发展探讨[J].新疆农业科学,2010(4)

[4]孙兰凤.可持续视角下的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09(5)

泸西县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和对策 篇8

1 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

近几年来, 泸西县着力加快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涌现, 形成了有一定影响的畜产品加工企业。目前全县注册了“东泽”、“磐江”火腿、“圆宝乐”鸡蛋、“葫宝”红骨羊、“答恩”牛干巴等一批商标企业, 其中“东泽”和“磐江”牌东山火腿被省工商局评为云南省著名商标, 泸西畜禽产品受到市场青睐和消费者的好评。肉品加工方面, 泸西县“东泽”火腿, 年加工火腿360t, 年产值2230万元;“磐江”火腿, 年加工火腿300t, 年产值984万元;宏达牧业公司年定点屠宰生猪5.5万头, 产值4682万元;牛羊没有定点屠宰场, 主要是个体饭馆或汤锅店自宰, 另外直接卖活牛、羊, 年产牛肉5500t, 产值6492万元, 年产羊肉2005t, 产值5762万元。在畜禽附产物方面, 泸西县阿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 年加工骨头参10t左右、五香香肠2t及其它畜产品, 年产值40多万元;中枢镇的王文志等6户业主, 年收购初加工猪皮10多万张, 产值300多万元。在蛋品加工方面, 基本上是纸箱包装卖鲜鸡蛋, 没有进行精加工, 年产鸡蛋7567t, 产值4540万元。奶制品方面, 主要是奶山羊养殖户手工作坊加工, 主要集中在白水镇、午街铺镇, 年加工数量在20t左右, 产值80多万元。牛奶制品还是空白。

2 畜产品加工业的市场预测

(1) 从畜牧产业发展的规律来看, 畜牧产业的发展, 今后主要依赖两个方面, 一是在生产上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并逐步由目前仍以一家一户小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方式, 向以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企业方向转变;二是在加工上得以快速发展, 以加工来带动生产的稳步推进, 减少生产费用, 减缓生产风险, 获取高额加工增值, 从而提高产业总体效益, 并逐步推行产业化运行机制, 合理调节产加销三者的利益分配关系。 (2) 从畜牧业的竞争环境来看, 畜牧业的发展差距主要体现在畜产品的加工上, 国外发达国家畜产品的加工产值占食品加工产值的50%左右, 而泸西县目前尚不足20%。本县是农业大县, 畜牧业总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49.6%, 无论是从迎接国际挑战, 还是从寻求本县畜产品的市场空间来看, 加工业都是必须突破的瓶颈。 (3) 从今后消费阶层的分化来看, 未来十年我省的经济将有较大的发展, 尤其是随着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的加快, 城镇人口的增加和农村人口的减少, 消费阶层的人员结构和产品需求分化, 将进一步明显, 畜产品消费将逐步向两极转移, 一是鲜活型的, 如鸡蛋、优质地方禽。二是加工型的, 如肉类制品、鸭蛋、牛奶, 加工类产品所占份额会越来越高。

3 畜牧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 畜产品加工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畜产品的销售仍以鲜活产品为主, 以分割、分级、保鲜为特征的畜产品初加工拓展不够, 深加工龙头企业生产量少, 辐射带动力不强, 畜牧产业链在加工环节尚显薄弱, 增加了生产风险, 影响了产业的总体效益。

3.1 畜产品加工份额低, 附加值不高

泸西县的畜牧业生产仍处于传统的粗放式经营, 畜产品品质差, 加工业发展滞后, 规模不大, 没有影响力的品牌, 以肉类加工为例, 发达国家经过深加工的肉类占总肉类的30%以上, 而本县只有1%左右, 基本上处在手工作坊的初级加工的方式上;发达国家市场上的肉类几乎均经过初加工, 如分割肉、冷却肉等, 而本县大部分肉未经任何加工直接上市, 与国外相比, 本县肉品原料成本价格大体与国外持平, 但产品的价格只有国外产品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

3.2 原料品质面临极大挑战

加入WTO以后, 我国肉类品质面临极大挑战, 由于关税降低, 国外肉类将会大量涌入中国市场, 而本县肉类产品却很难出口, 因为肉制品达不到国际卫生标准, 同时成本也没有优势, 牛肉肉品的品质不高。国外的优质牛肉在我国平均卖到120~200元/Kg, 而国产的优质牛肉极少数的可以卖到80元/kg, 平均价格只有20~40元/kg。畜产品原料质量缺乏科学的分类和分级标准, 畜产品的大众化和无档次是畜产品加工业目前滞后于市场的主要问题之一。

3.3 加工工艺有待完善和探索

泸西县有几十种传统的肉制品和奶制品, 如东山火腿、白水的牛干巴、中枢的骨头参和香肠等, 不少在县内外享有盛誉。但由于传统制品在配方和工艺方面缺乏系统化的科学研究, 过分依赖于主观感受使整体生产水平与西式肉制品存在较大的差距。

4 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思路

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和建设现代畜牧产业为目的, 以市场为导向, 以体制创新、经营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 以疫病防治为保障, 以畜产品加工流通为突破口, 充分发挥畜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巩固提升生猪生产, 加快发展以草食畜为主的商品型、外向型、“常绿”草地畜牧业, 走以加工、流通带养殖、连市场的路子。开展“1个中心、6类龙头、4大市场、10大基地”计划。全面实施“1641”工程, 即建设1个畜产品交易、展销、信息中心;培育以火腿为主的熏腊制品、牛羊肉制品、奶蛋制品、畜禽屠宰分割、骨头参为主的腌制风味食品和畜禽副产品加工6类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中枢镇的仔猪、白水镇的肉牛、金马镇的肥猪、午街铺镇的肉羊4个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建立10个畜牧业生产基地, 为龙头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提供优质畜产品原料, 积极推进畜牧产业化、现代化进程, 加快我县畜牧产业的发展, 力争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50%以上, 畜产品加工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0%, 畜产品加工产值占食品加工产值的50%。

5 对策措施

5.1 提高对畜产品加工业的认识, 强化政策引导

畜产品加工是实施产品升级、效益增值的重要途径, 可有效地发挥调节生产的“蓄水池”功能, 也符合现代食品卫生和快节奏生活的需要。一个好的加工项目和企业可以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和促进当地支柱产业的形成。从产业的高度认识加工对生产的带动作用。县委、县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结合工业企业的结构调整、乡镇企业的转制和私营企业的发展, 积极鼓励和支持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创办畜产品的加工企业。

5.2 建立和完善畜禽生产体系

根据省、州畜牧业发展规划, 结合实际, “十二五”期间我县要紧紧围绕商品肉牛、商品肉羊、优质仔猪等重点项目, 切实抓好以下四大体系建设: (1) 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在“十二五”期间, 新建泸西县畜牧业经济信息服务中心, 配备必要的信息服务设施, 使之上联农业部下联各乡镇畜牧兽医站、畜禽养殖大户、经纪人等, 增强县乡畜牧兽医技术服务实力;新建县草原监理监测站, 加强草原的保护和建设;加强乡镇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服务功能, 增强服务能力, 提高服务质量。 (2) 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加强县、乡、村动物防疫冷链体系建设, 完善提升县畜禽疫病诊断监测化验室, 县、乡镇动物疫情测报告点, 县畜产品安全控制中心和兽药饲料监察所, 稳定机构、人员, 完善设备, 改善工作条件, 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预警预报体系建设, 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水平, 确保畜产品流通渠道安全畅通。 (3)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一是加强种畜禽管理, 规范种畜禽生产经营秩序;二是完善猪人工授精网点建设;三是完善肉牛冻改点建设;四是坚持杂交改良和本品种选育相结合。 (4) 交易流通体系建设:鉴于目前本县没有大型现代化的加工龙头企业, 多数养殖户还处于原始积累阶段, 繁改率比较低, 良种比较少的实际, 要尽快把畜牧产业做大做强, 必须走好“五靠、两围、两增”的产业之路。即靠千家万户养, 靠示范村带, 靠专业大户 (场) 育, 靠经纪人倒, 靠企业和服务体系帮;养殖户围着经纪人转, 经纪人围着市场转;家家户户都增收, 各个环节都增值。通过畜禽良繁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向畜禽产品生产基地、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大户提供优质的种畜禽, 为畜禽产品加工企业提供稳定优质的加工原料, 使企业生产符合市场需求和食品工业的品质要求的畜禽产品。

5.3加快产品开发、标准制订和名牌认证工作

依托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 加大畜产品加工的基础研究和科研攻关力度, 加大与现有加工企业的连结, 共同研究和储备一批畜产品加工的科技项目, 致力提高现有产品的系列化水平和市场占有率, 加快畜产品生产原料的标准制订, 分割产品的分级评定标准, 优质畜产品加工品牌的认证标准等标准制定工作, 指导生产基地的建设, 引导加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创名牌。

5.4 加快畜禽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的步伐

结合与畜牧业重大项目的实施, 力求在畜产品加工的基础研究上有所突破, 畜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标准应与国际接轨, 加快畜产品加工科技型企业的培育, 提高畜产品加工企业的整体素质。

5.5 加大投入、合理布局, 重点扶持龙头企业

政府对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有影响的名、特、优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要通过政策引导, 合理布局、重点扶持等措施,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加大投入力度, 使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 培育成为振兴地方经济, 加速畜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

5.6 鼓励民间资本开发畜牧产业, 努力扩大畜牧业的信贷投放

深化改革, 建立完善畜牧投融机制, 改善投资环境, 做好服务和协调工作, 全方位、多渠道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 扩大对畜牧业的投入。认真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降低生产成本, 调动农民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鼓励工商企业和专业经营大户参与畜牧产业开发, 通过参股、合资、独资等多种方式, 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大户、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 促进畜牧业规模经营。

5.7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加工业现状 篇9

关键词:资源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区位商,相对增长速度

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对提升兵团农业市场化、产业化水平和经营层次,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转变发展方式,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统筹城乡发展, 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 促进兵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近些年来, 随着特色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深入实施, 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很好发展, 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 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空间布局还存在问题, 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 将利于兵团加工企业的长足发展。

1 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1.1 产业规模

近几年来, 新疆建设兵团随着特色农产品资源转化战略的逐步实施, 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出现逐年递增趋势, 9个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的企业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62.03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279.61亿元, 年均增长率达到28.5%。规模以上的企业从2005年的82个增加到2010的277个, 从数量上实现了大幅度的增加, 其工业增加值由2005的16.23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57.26亿元, 达到年均增长率23.4%至多。还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和从业人员年均平均数等各项指标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 这说明了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整体规模在不断的扩大 (具体见表1所示) 。

数据来源:根据兵团2006-2012年的统计年鉴整理而来, 表中数据采用规模以上企业的数据。

1.2 行业结构

本研究的行业结构是指9个行业在整个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内部, 各自所处的地位及行业之间的数量比例。从近几年的产值数据来看, 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纺织业一直是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四大支柱行业, 四大行业产值之和在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中超过了90%。其中, 农副食品加工业在产值构成的比重中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 由2005年的28.39%增加到2011年的41.92%;相反, 纺织业的比重有显著的下降趋势, 从2005年的31.68%直线减少到2011年的21.79%。不过, 四大行业整体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究其主要原因在于, 作为四大行业的原材料, 兵团的棉花、葡萄、红枣、畜产品等特色农产品资源比较丰富, 这也是兵团优势资源转化战略的重要体现。医药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和家具制造业等在兵团加工业中所占的比重很小, 具体见表2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兵团2006-2012年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得到, 表中-指的是当年没有该产业。

1.3 国民经济贡献率

按照生产法核算国民收入, 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核算期内生产的总产品价值中, 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 得到增加值, 各产业部门增加值之和就等于国内生产总值。本研究的国民经济贡献率, 就是产业部门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或产业大类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根据表3数据显示, 2005-2011年期间, 兵团的GDP、工业增加值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加值都在大幅度的提升, 新疆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维持在6.5%左右, 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维持在28%左右。由此可见,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在兵团国民经济及工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资料来源:由兵团2005-2011年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得到, 表中数据采用规模以上企业数据。

1.4 经济效益

总体而言, 新疆兵团在2005-2011年期间,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 主要体现在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亏损面等指标上有显著提高 (具体见表4所示) ,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企业亏损面从2005年的41.5%下降到2011年的21.7%, 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05年的每人62554元增长到2011年的每人104289元。同时, 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从2005年的亏损状态之后实现了盈利, 并且利润率约在7%;但亏损企业平均亏损额从2005年到2008年出现了下降, 但最近两年亏损额快速上升, 可能是因为现在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规模增加所致。

资料来源:根据兵团2006-2012年统计年鉴整理计算而来, 表中数据采用兵团规模以上的企业数据。企业亏损面等于亏损企业个数/企业总数。

2 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优势和潜力

2.1 区域发展优势

(1) 区域发展优势的测量指标。

本研究利用区位商对区域发展优势进行度量。区位商是产业的效率与效益的定量分析工具, 是指某一个产业在本地区所有产业中的比重与所有地区该产业占其所有产业产值的比重之比。它是一种运用比较普遍的集群识别方法, 可以用来衡量某一产业中的某一行业, 在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区位商可以选用产值、产量、销售收入、固定资产、就业人数等指标来考核, 本文将区位商运用到兵团各师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体系内部各个行业区域发展优势的计量中。考虑到本研究的特殊性, 本文选用工业产值作为计算区位商的指标, 用LQij表示i地区j行业的区位商, 其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中, i表示i地区, j为j行业, Lij表示为i地区j行业的工业产值。LQij大于1时, 说明j行业在i地区分布相对集中, 产品除可以供应区域内消费, 还有对外扩张的能力, 可以向区域外输出, 是具有区域发展优势的行业, 一般来说, 如果LQij大于1.5, 则说明j行业在i地区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LQij小于1, 则表明j行业在i地区比较分散, 产品供应能力不能满足本地区的需求, 处于区域劣势行业, 如果区位商值越小, 就说明行业区域劣势越大。

(2) 数据分析。

根据生产建设兵团2012年的统计年鉴中兵团各师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体系中各行业的相关统计数据, 计量得出兵团各师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中内部各行业的区位商, 具体见表5所示。

注:由兵团2012年的统计年鉴整理计算而来, 本研究的区域范围为除兵团建工师之外的13个师。

由表5计算出来的区位商值可以比较看出, 兵团各师 (地区) 在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体系中具有发展优势的行业。兵团一师具有发展优势的行业主要有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医药制造业;二师的是食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 (绒) 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和医药制造业;三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业和医药制造业;四师的是饮料制造业;五师的是农副食品加工业和纺织业;六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七师的是食品制造业和纺织业;八师的是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九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十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十二师的是食品制造业;十三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十四师的是造纸及纸制品业。

2.2 产业增长潜力

(1) 产业增长潜力的测量指标。

产业增长潜力从本质上说就是产业需求收入弹性, 也就是说, 产业需求加快, 其便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考虑到需求收入弹性计量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本研究将产业的相对增长速度μ作为兵团各师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体系中各个行业增长潜力的衡量指标, 其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公式中, b0、b1分别表示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体系中各行业在基期和报告期的工业产值, t表示基期与报告期的时间跨度, B0、B1分别表示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在基期和报告期的工业总产值。μ大于1, 说明该行业的增长速度高于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 也就是说, 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 发展比较快, 对区域发展的贡献更大, μ越大越好, 因为表明该行业的相对增长速度更快, 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μ小于1, 说明该行业的增长速度低于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整体的发展速度, 其值越小, 表明相对于其他产业, 该行业的发展速度越慢, 发展潜力不足, 对区域发展的贡献越弱。

(2) 数据分析。

本研究将2011年作为报告期, 以2008年为基期, 根据生产建设兵团2012年和2009年统计年鉴中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体系中各行业的相关统计数据, 整理计算得到兵团各师 (区域) 加工产业中每个行业的相对增长速度, 具体见表6所示。

注:由兵团2012和2009年的统计年鉴整理计算而来。本研究的区域范围为除兵团建工师之外的13个师, 表中-表示值不存在。

由表6计算出来的相对增长速度值, 可以判断出兵团各师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具有增长潜力的行业。兵团一师具有增长潜力的行业是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二师的是饮料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三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业和饮料制造业;四师的是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五师的是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六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纺织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七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八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和医药制造业;九师的是纺织业;十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十二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十三师的是纺织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

3 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布局

3.1 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

这里指的主导产业是那些既具备发展优势的又有增长潜力、可以代表区域发展方向的产业。因而, 主导产业必须拥有较强的区域发展优势和产业增长潜力, 基于上述的分析结果, 选择出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体系中的主导行业, 具体如下:

兵团一师的主导行业是农副产品加工业;二师的是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三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纺织业;六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七师的是食品制造业;八师的是饮料制造业和纺织业;十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十二师的是食品制造业;十三师的是造纸及纸制品业。

在没有主导产业的几个师中, 具备区域发展优势行业的是:四师的是饮料制造业;五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纺织业;九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十四师的是造纸及纸制品业。拥有增长潜力的行业是:四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五师的是食品制造业;九师的是纺织业。

3.2 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区域布局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 明确提出了兵团区域经济发展要围绕哈密博乐、库尔勒喀什两条交通干线和伊犁、北屯、额敏、和田四个片区, 针对不同区域, 制定具体指导政策, 继续做大做强石河子垦区, 支持阿拉尔垦区的发展, 逐步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优化发展格局, 以城镇化发展工业园区发展为支撑, 辐射带动南北疆和边境农牧团场的协调发展。

结合现阶段兵团工业发展总体规划, 立足兵团经济地理条件, 兵团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布局优化, 就是要在兵地经济融合发展思想的指导下, 打破地域界限和行政界线, 加强兵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充分利用交通与区位优势, 对位于交通中心干线上的区域予以重点布局开发, 通过这些区域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壮大, 进而带动周边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将优势行业切实布局在最具生产发展优势的地区, 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兵团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格局。因而, 其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应采用围绕十三师 (哈密) 十二师 (乌鲁木齐) 八师 (石河子) 五师 (博乐) 、二师 (库尔勒) 一师 (阿克苏) 三师 (喀什) 两条交通主线, 向两边辐射的点轴布局模式。

(1) 沿“哈密乌鲁木齐石河子博乐”交通干线。

在这一交通主线上, 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的布局如下:六师 (五家渠为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七师 (奎屯) 食品制造业;八师 (石河子) 饮料制造业和纺织业;十二师 (乌鲁木齐) 食品制造业;十三师的是造纸及纸制品业。

根据增长级理论, 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应集中在具有主导产业的六师、七师、八师和十二师, 通过这些垦区的不断发展壮大, 增强产业规模, 降低成本, 形成点轴模式, 进而带动沿这条交通干线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其同时, 兵团还应该注重具备区域发展优势或增长潜力的行业, 如五师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业和食品制造业;六师的饮料制造业;八师的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和医药制造业;十二师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十三师的饮料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和家具制造业。

(2) 沿“库尔勒阿克苏喀什”交通干线。

在这一交通主线上, 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的布局如下:一师 (阿克苏) 为农副产品加工业;二师 (库尔勒) 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三师 (喀什) 为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纺织业。按照增长级理论, 兵团一师、二师和三师应该继续扩大各自的主导产业, 形成规模效益, 辐射这条交通干线其他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进而带动兵团在南疆区域的经济发展。同时, 在区位商或产业增长潜力某一方面具有优势的产业, 兵团在区域布局时也应该给与重视, 比如说:一师的医药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二师的饮料制造业;三师的医药制造业。

(3) 伊犁、额敏、北屯、和田四个区域。

在伊犁、额敏、北屯、和田四个区域, 主要是对兵团四师、九师、十师和十四师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对于四师 (伊犁) 垦区, 其饮料制造业具有区域发展优势, 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应该着力培养使这些产业壮大成为主导产业, 作为对两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补充。九师 (额敏) 应该集中发展具备区域优势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和有增长潜力的纺织业, 使其成为主导产业, 产生联动效益, 拉动塔城地区的经济增长。对于十师 (北屯) 垦区, 应做强做大其主导产业 (农副产品加工业) , 进而带动具有增长潜力的食品制造业快速发展。作为兵团最小的农业师, 十四师应集中力量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造纸及纸制品业, 形成主导产业, 促进其他特色加工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强, 陈计峦, 冯作山, 等.加快新疆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 2009, 12:58-60.

[2]王永静.新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 2010, (05) :61-65.

[3]黄静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优化布局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2, (07) :131-133.

国内煤焦油的加工工业现状及发展 篇10

1 国内煤焦油的生产现状

1.1 煤焦油生产情况

煤焦油作为焦炭生产主要副产物之一,它的生产是与焦炭生产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

我国的焦化工业起源较早,迅速发展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但当时由于技术和资金等问题,全国都是规模小,技术落后的小焦化,甚至是遍布全国焦煤生产区的就地挖坑式的土焦炉,后来又发展到萍乡炉,由于国家出于环保要求,在2000年起开始关停这类污染大,能耗高的焦炉,随之而起的是年产量在40万吨及40万吨以上的机焦,有传统顶装式,侧装式,有捣固式,不捣固式,有4.3 m高炭化室的,还有5.6 m的,6.3 m的,有几座7 m高炭化室的焦炉,武钢7.63 m焦炉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特大型焦炉[1],太钢从08年开始也在建这种世界最先进的7.63 m焦炉。还有一种是无化产回收式的捣固侧装焦炉,如山西兴高焦化集团、太原港源焦化厂、沁晟煤焦等单位建的焦炉。这一阶段是国内焦化工业发展的顶峰时期,年产几十万吨,上百万吨的焦炉比比皆是。

土焦和萍乡炉练焦以及无回收焦炉是没有化产回收的,也就没有煤焦油副产的,在焦化过程中都被不完全燃烧排放到大气中,造成很大的污染和浪费。

现在不论是4.3 m焦炉,还是5.6 m,或7.63 m焦炉其生产的煤焦油都是高温煤焦油,其产率根据炼焦用煤种类的不同一般在2.5~4%(对入炉干煤)范围内变化。之所以炼焦业快速增长,是由于钢铁工业的高速发展带动。根据中国炼焦协会统计数据,2007年新增机焦生产能力2273万吨,我国焦炭产量达3.36亿吨,比06年增长12.75%;2008~2009在建和拟建机焦生产能力达5091万吨,2004~2007年,我国焦油产量由530万吨提高到860万吨,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2008年我国焦油产量819.35万吨,比07年减少4.7%。主要是因为10月份之后,焦化企业纷纷限产甚至停产,煤焦油的产量也随之减少。

预计到2010年我国煤焦油的产能约为1000万吨以上。

2004~2008年我国机焦、煤焦油产量见表1。

(万吨)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7年应回收焦油1250万吨,实际回收860万吨,没有回收的焦油量为390万吨。焦油回收率低的原因是有一些小机焦的煤焦油回收率较低,而且还有一部分新建企业或者小型焦化企业没有上报他们的煤焦油产量。

在我国陕西和内蒙等地,也有一些用年轻烟煤和褐煤来进行低温干馏生产兰炭的小工厂,其副产物就是低温煤焦油,其规模小,产量不大。不过由于近几年煤变油出现过热,一些企业和个人就用这这些低温煤焦油加氢轻质化再蒸馏来生产汽油柴油,煤干馏的规模有所扩大。

1.2 煤焦油生产工艺

现在的煤焦油生产都是通过氨水冷凝焦炉煤气来收集的。

推入炭化室的煤饼被炭化室侧面传来的热量加热使煤饼从入炉前的常温升温到一千零五十至一千一百摄氏度,这一升温过程使炭化室内的煤发生几个主要的变化,在300度以前煤中含氧多的分子结构分解为水、二氧化碳等,350到550摄氏度这一温度区间则发生煤大分子侧链和基团的断裂,所得产物为初次分解产物,或称初焦油,其中含有脂肪族化合物,烷基取代的芳香族化合物及酚类。初次分解产物,一部分通过炭化室中心的煤层,一部分经过赤热的焦炭层沿着炉墙进入炭化室顶部空间,在800~1000的条件下发生深度热分解,所得产物为二次分解产物,或称高温焦油,其中主要含有稠环芳香族化合物。一次分解产物和二次分解产物从炭化室顶部出来经上升管到桥管再到集气管,桥管内有氨水喷洒,使八九百度高温煤气降低到七八十度,这一过程是焦油产生的主要过程。冷凝下来的焦油和氨水混合物顺着集气管汇集到煤气管流到焦油船(焦油氨水澄清槽)进行油水分离,然后打入焦油贮罐,收集后再进行煤焦油的加工。

另一部分焦油是在煤气终冷过程和电捕除尘过程产生的,这部分以轻质焦油为主,这些焦油汇集到焦油中间槽中,一般都是用煤焦油泵打到焦油贮罐与焦油船内的分出的焦油混合贮存,如果这部分煤焦油单独加工,其工艺和产品是与煤焦油船中分出的煤焦油加工不同的,主要是因为其组分的冷凝点低,其组份较轻,和低温煤焦油成份比较接近,含酚较多[3]。但由于这部分煤焦油产量相对较小,好多焦化厂都不自己加工,也不另行收集贮存,而是和其它煤焦油混在一起,实际是一种浪费,因为这些轻组分在煤焦油加工中要被加热蒸馏,要吸收大量的热,占用较大的设备。因此,我建议焦化企业把这部分煤焦油单独贮存,单独加工,这样会有好的经济效益,不失为一种节能增效的好方法。

在焦油的冷凝和收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混入煤中灰尘和杂质,而且不同煤种其高温分解释放出的物质也不相同,而且不同二次热解温度也会影响焦油的组成变化的。另外,焦炉结构、炭化室容积、焦化强度操作、焦炉状态焦炉操作制度均对煤焦油产率和组成有影响。

由此可知,焦油的组成和质量会由于焦炭生产过程所用煤种和生产工艺等的不同而不同。

由于我国煤种丰富,分布较广,而焦化入炉煤都是用各种煤按一定的比例破碎配煤后装入焦炉炭化室来生产焦炭的,因此煤焦油产量虽大但组成却并不完全相同。

目前国内现有大中型煤焦油加工企业46家,其中单套年加工规模在10万吨以上企业25家,年加工能力为540万吨,均属于简单加工,附加值不高。其中宝钢化工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煤焦油加工企业,4套加工装置能力为60万吨/年,山西焦化两套装置能力为35万吨/年,鞍钢化工厂加工能力为30万吨/年,民企山西宏特煤化工有限公司目前也已形成40万吨/年的加工能力。一个年产百万吨的焦化企业,年产煤焦油只有四万吨左右,因此煤焦油加工企业必须要用两家以上的煤焦油才能满足生产,而不同厂家的煤焦油组成的不同会造成煤焦油加工的产品和工艺都有所不同,给煤焦油加工企业带来一定的影响。这种情况对需要食煤焦油中某一组份的煤焦油深加工企业影响更大。

如前所述,近几年来,由于焦炭的价格走低,国家煤炭生产企业的整顿使焦煤能源的紧缺,导致许多焦化工厂不得不限产,焦炭产量下降,煤焦油的产量跟着下降,导致许多煤焦油加工企业没有原料,产能下降,效益下滑,对企业的影响很大。

2 煤焦油加工现状

近几年我国煤焦油加工业迅速发展,煤焦油下游产品应用领域不断拓宽,人们越来越重视煤焦油加工的技术进展状况及发展方向。

煤焦油是一个组分上万种的复杂混合物,目前已从中分离并认定的单种化合物约500余种,约占煤焦油总量的55%,其中包括苯、二甲苯、萘等174种中性组分;酚、甲酚等63种酸性组分和113种碱性组分[2]。某些组分虽然价值很高,但在煤煤焦油中的含量很少,占1%以上的品种仅有13种,它们是萘、菲、萤蒽、芴、蒽、芘、苊、咔唑、2-甲基萘、1-甲基萘、氧芴和甲酚。煤焦油中的很多化合物是塑料、合成橡胶、农药、医药、耐高温材料及国防工业的贵重原料,也有一部分多环烃化合物是石油化工所不能生产和替代的。

但是,目前我国煤焦油主要用来加工生产轻油、酚油、萘油及改质沥青等,再经深加工后制取苯、酚、萘、蒽等多种化工原料,虽然产品数量较多、用途广泛,但是相对煤焦油中的500多种化合物来讲,还是少得很。专家认为,煤焦油简单加工后的利用价值不大,国内外普遍看好的是其深加工精制产品的应用。据业内人士介绍,国内外煤焦油加工工艺大同小异,都是脱水、分馏,煤焦油加工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等级、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

近年来,随着煤化工投资及技术研发的趋势,我国煤焦油加工规模和技术均取得了一定进展,其中在煤焦油加工分离技术研发上取得的成果,为煤焦油加工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国外工艺相比国内呈现出大型化、多样性等特点,其加工深度及精度均优先于国内。

2.1 煤焦油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在煤焦油加工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科研力量薄弱、投入少,现有装置规模小、工艺落后且过于分散,深加工力度不够、严重污染环境等突出问题。

我国煤焦油加工率低、加工深度不够、产品品种太少、加工装置规模小、开发应用厂家投入不足等问题急需解决。我国煤焦油加工同国外先进国家及先进技术相比,差距较大。如德国大单套加工能力在75万吨/年,从中提取的化工产品多达200余种,日本煤焦油最大的单套加工能力达70万吨/年,产品近百种。目前,我国焦油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少,高附加值产品更少,国内从煤焦油加工中提取的主要化工产品仅有20余种。

此外,国内煤焦油加工装置的装备水平、自控水平较低。主要原因是过多考虑项目投资额,为节省投资不愿购入高水平装备。高温运转设备、耐腐蚀材质、高温高粘度介质的检测仪表等均不能找到合适的国内生产厂家,而引进国外先进的设备,后续的维修水平又跟不上。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动向是,目前国内出现了煤焦油加工装置盲目建设的趋势。据了解,我国现有焦油年加工能力540万吨,在建加工能力425万吨,投产后合计年加工能力将达1000万吨,如果在建、拟建的项目全部建成投产,焦油加工能力将是现有焦油产量的两倍多,焦油加工能力面临严重过剩,因此新建项目一定要慎重审批,避免重复建设。

发达国家煤焦油加工工业大致的发展趋向是:装置大型化、进行集中加工;由各大型煤焦油加工装置分工;各大型煤焦油加工装置分离出来的主要馏分进行交换集中加工;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进行深加工产品和精细产品的研发;对煤焦油加工企业进行整合,形成大集团大公司。

3 煤焦油加工的新工艺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煤焦油加工的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于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等诸方面的因素,很多科研机构和企业单位都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原有技术的革新和新技术的创新。使煤煤焦油的加工向深加工,精细加工方向发展。

3.1 现在国内的某些煤焦油加工企业的煤焦油蒸馏分离技术有了以下几种新工艺

(1)煤焦油蒸馏由常压法改为减压或常减压法,在原有常压、一塔式、切取两混或三混馏分的蒸馏工艺[4]的基础上,新上连续脱水—脱酚油工艺,用减压蒸馏,塔顶出酚油,塔底为软化点为65℃的软沥青;加热炉由方箱改为圆形,高低温物料进行多次换热,余热利用充分,能耗降低,降低了建设费用。

(2)工业萘生产技术,切取萘馏份,用蒸馏法制取95%工业萘技术取代了压榨萘生产方法,萘回收率提高10%;蒸馏工艺有常压间歇釜式精馏、减压间歇釜式精馏、常压双釜双塔连续精馏、常压双炉双塔连续精馏、常压单炉双塔连续精馏、常压单炉单塔连续精馏、常加压单炉双塔连续精馏等。从精馏塔的实际塔板数来看,开始为50层、后增加到63层、64层、70层。其精馏塔的塔型有填料塔(瓷环、鲍尔环、波纹板等)、圆泡罩塔、条形泡罩塔、斜孔板塔、浮阀塔等[5]。目前,多数大型焦化厂采用70层浮阀塔,以两混或三混馏分中的含萘馏份为原料的常压双炉双塔连续精馏工艺。常压单炉、双塔连续工艺较普遍,而宝钢的常、加压单炉双塔连续工艺的能耗最低。随着微机的应用,单炉、单塔连续精馏工艺有发展前途。

萘的精制现在已经用“Praobd”工艺技术取代了过去的浓硫酸精制法和间歇操作的分步精制法。“Praobd”工艺技术,采用箱式分步结晶,精萘产率为90%;并全部按程序自动控制、连续操作,能耗大幅下降,收率有很大的提高,在节能降耗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3)焦油蒸馏馏分碱洗脱酚或酸洗脱喹啉制取酚盐与硫酸喹啉技术

酚是酸性物,用碱中和后生成盐溶于水,油水分离后浓缩结晶制取酚盐。如酚钠盐。喹啉是碱性,用酸中和后生成盐溶于水,油水分离后浓缩结晶制取喹啉盐。一般工艺是先脱酚、后脱喹啉,也可只脱酚、不脱喹啉;原料则根据焦油蒸馏切取馏分不同而异,有窄馏分、宽馏分之分;洗涤工艺可间歇或连续操作;洗涤设备有空气搅拌、机械搅拌、泵混合、静态混合器、喷射混合器等型式。后两种洗涤器较先进,洗涤效果好,便于连续操作与自动控制。碱洗脱酚的主要控制因素有:用碱浓度、洗涤温度、分离时间、洗涤的级数等。酸洗脱喹啉的主要控制因素有:用酸浓度、洗涤温度、分离时间、洗涤的级数等。各馏分的洗涤要求馏分含酚小于0.5%。

酚和喹啉都是比煤焦油价值高很多的化工产品,酚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制造染料、药物、酚醛树脂、胶粘剂等。其主要成份苯酚及其类似物可制做杀菌防腐剂,邻苯二酚、对苯二酚可作显影剂。喹啉及其同系物,如喹啉、烷基喹啉、羟基喹啉、卤代喹啉等,广泛用于医药、染料、农药和化学助剂等领域,成为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不过,这样生产的酚和喹啉都是混合物,还可进行进一步的分离、加工、合成,以取得更多价值更大的化工精细品,这是未来煤焦油深加工的方向。

宝钢引进的是全连续碱洗脱酚工艺,碱液浓度较低,为8%~10%;轻油、酚油均为一段脱酚,脱酚效率分别为38%、88%,其轻油脱酚对酚钠盐起到净化的作用;萘油则采用三段脱酚,脱酚效率为79%;脱酚设备采用静态混合器。另外,只对脱酚酚油与甲基萘油分别进行连续酸洗脱喹啉,加酸浓度为30%~39%,效率分别为38.5%、52.2%,设备也采用静态混合器。

3.2 煤焦油加氢轻质化处理工艺

煤焦油加氢轻质化处理工艺是一项以产业化为目标的研究项目。整个项目的完成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实验室研究(煤焦油加氢轻质化工艺技术参数)-煤焦油联产汽、柴油工艺小试-煤焦油联产汽、柴油工艺中试及工业放大等3个主要阶段。

由于国际油价的飞涨,导致煤化工呈现“过热”态势,煤变油项目遍地开花,煤焦油轻质化生产汽柴油相比煤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要容易得多。

相比煤直接液化,此工艺少了液化这一步,也就少了煤浆在液化过程中固态煤沉积堵塞问题,同时对设备的要求也大降低,相比而言要简单容易得多。相比煤间接液化,此工艺不需要气化,煤焦油实际上就是煤气中冷凝下来的重组分,气化这一步在实际在焦化过程已经完成。同时它不需要再把小分子的气态分子用高温高压合成大分子的烃类化合物,节省大量的热能。煤焦油加氢过程类似于石油的加氢裂化,只是预处理和催化剂不同,产物也不同。

在我国石油加氢是比较成熟的工艺,各种加氢工艺关键是高效的加氢催化剂[6],因此只要开发出合适的催化剂,煤焦油加氢轻质化制汽柴油就容易的多。鉴于国内煤变油的大环境和煤焦油加氢制汽柴油的优点,这一技术可望产业化,形成一定规模,替代传统的煤焦油加工工艺,以缓解我国能源压力。但也要考虑煤焦油加工的原料供应问题,根据现有的原料供应状况来改建或新建这类项目。

现在国内云南解化已经有一套煤焦油加氢生产汽柴油装置投入运行。陕西省也有一家在上年加工10万吨煤焦油的工厂。如果这两个项目能运行很好,我想煤焦油加氢轻质化生产汽柴油很快在国内形成规模。

3.3 精蒽、精咔唑与蒽醌生产技术

国内都采用以粗蒽为原料,经溶剂—精馏法处理获得精蒽,再催化氧化制取蒽醌[7]。宝钢引进“Praobd”技术,即以Ⅰ蒽油为原料,先加入溶剂进行分步结晶(简称溶剂结晶法)、再进行减压蒸馏,获得精蒽(含蒽达95%以上)与精咔唑(纯度为90%以上)。蒽醌生产工艺是瑞士Ciba Geigy公司的技术,经多段固定床催化氧化、多段冷却,获得纯度为99%以上的蒽醌,与国内相比,工艺与设备方面的水平也差不多。特点是整个生产过程所产生的废液很少,可以送往活性污泥装置处理;产生的废气量较大,但它可以经回收、过滤,再经废气燃烧装置破坏后放散,故不会给环境带来危害;还采用了美国Foxboro公司的DCS控制系统。蒽用作发光材料(如在闪烁计数器中),特别是用于涂层(如用于吸收紫外光),也用于制造蒽醌和染料等,还用作杀虫剂、杀菌剂、汽油阻凝剂等。咔唑用于染料、化学试剂、炸药、杀虫剂、润滑剂、橡胶抗氧剂等的制造。蒽醌用于食品、香料、医药、化合物拆分等方面,也用于模拟酶研究。还可以用作核磁共振位移试剂的诱导强化剂等。这几种产品市价都很高,是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

3.4 煤沥青制针状焦

目前,煤焦油沥青主要用于生产沥青焦、电极与阳极糊的粘结剂(改质沥青)、型煤粘结剂、筑路沥青、各种沥青防腐漆等[8]。国外现已开发成功“煤沥青制造超高功率电极用针状焦及航空、宇宙飞船用碳素纤维”的生产技术,这是煤沥青今后的利用方向。煤系针状焦是国家短缺产品,具有膨胀系数小,孔隙率、硫分、灰分及金属含量低、导电率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炼钢和电极生产等领域。以精制的煤沥青为原料的煤系针状焦可以弥补石油资源的短缺。煤系针状焦制取的关键是除去原料中喹啉不溶物(QI),QI值愈低,针状焦质量就愈高,因此要选择好有利于针状焦生成的工艺条件和操作参数。目前,全球针状焦生产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日本已实现了煤系针状焦的工业化生产,主要采用溶剂法。国内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第一套煤系针状焦工业化生产装置已于2007年7月在山西宏特煤化工有限公司建成投产,达到批量生产针状焦的能力,缩短了我国煤焦油深加工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彻底打破了多年来我国针状焦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该项目充分利用我市煤焦油资源,年产煤系针状焦2万吨,联产3万吨中温沥青,1.5万吨油品。

此外,还有沥青延迟焦生产技术、粒状沥青生产技术、添加橡胶、废橡胶、废塑料等改性的煤系筑路沥青、沥青碳纤维生产技术、改质沥青生产技术等应用前景很好的煤焦油深加工技术。

这些技术延伸了煤焦油加工的产业链,使焦油中的价值最低但含量最大的组分得到有效发挥用处,价值得到最大的体现,使煤焦油加工的前景更显光明。

4 煤焦油加工展望

对照国内煤焦油加工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国煤焦油产业发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切忌盲目新建煤焦油加工设施。目前,我国现有的加工能力尚且开工不足,加上新建、拟建的新设施,焦油加工能力已经产生过剩。如前所述,由于与焦油加工“唇齿相依”的焦炭业不景气,许多焦化工亏损关门,导致焦油产量减少。这样煤焦油加工企业产能更显过剩,规模较大,产品较多的企业目前还不至于亏损,但利润空间已大大减少,而那些小的焦油加工企业支持不住,有的已经倒闭。

能力过剩现象已经给焦油加工投资和产业发展拉响了警报,投资者务必慎重决策,分析研究市场。政府及有关部门则应加强规划管理等方面的调控,避免焦油加工业重蹈焦炭产能过剩、身陷严冬的“覆辙”。

(2)煤焦油加工项目建设要上规模,不断延伸产业链。由于焦油中许多含量较少的高附加值产品如果规模太小则无法提取,也不具备经济性,因此亟待扩大加工能力。这样才能大大增强企业竞争力。

目前年产10万吨的准入门槛看来还是有点低,从建设周期和投资资金方面许多企业都很容易解决,甚至有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利润打政策的擦边球,如报批10万吨每年的规模,却是先搞5万吨,搞分期建设。这样会导致环保问题更加突出。

(3)投资者必须做好市场调研,慎重考虑投资长久收益率。要对原料、产品、运输等的多方面市场情况进行详尽市场调研,做到项目原料来源有保证,产品市场前景看好,运输成本经济,投资产出比合理。同时,煤焦油加工项目属于高污染行业、危化行业,必须建设相应的环保和安全设施。

(4)项目上马要从长计议,大工业化化工项目的上马必须要考虑三十到五十年的生存周期,不能搞三五年,收回成本,赚一笔就走人。那种做法是弊大于利,因为化工企业的污染太大了,不像建房子一样,不用了把它拆了铺上土还是一块地。一个煤焦油加工厂运行几年后它的地下周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污染物残留的。环保工作做得再好,跑冒滴漏也是不可能完全杜绝的。

(5)注重煤焦油加工技术的开发,加大深加工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的开发投入。目前国内外焦油加工工艺需要解决的主要难题是如何提高煤焦油各单组份的分离效率,如何提高所得产品的纯度以及如何改善配套的生产工艺,尽可能多地提取更多有价值的组分,延伸加工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使煤焦油加工的路走得更长,更好,更远。

(6)加强环保工作,以人为本,不论生产哪种产品,其产品及原料大多是含芳烃类化合物或混合物,在开发、利用煤焦油的同时,也要从保护、防护、治疗等方面进行投入、研究,使煤焦油开发者、研究者、生产者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使我国煤焦油加工的技术更新及其应用能走的更快。

摘要:概述了我国目前煤焦油的生产、加工、利用的现状,从生产工艺和生产加工企业、加工工艺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了我国煤焦油加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以期对我国煤焦油加工工业发展有一定的引导。

关键词:煤焦油,煤焦油加工,煤焦油加氢

参考文献

[1]潘立慧,魏松波.炼焦新技术.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2]焦油性质及其加工利用现状与进展[J].煤炭转化,1998,21(1),16.

[3]郭树才.年轻煤固体热载体低温干馏[J].煤炭转化,1998,21(3),53~54.

[4]郭树才.煤化工工艺学(第二版)[J].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6,1.

[5]水恒福,张德详,张超群.煤焦油分离与精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6]蔡世干.石油化工工艺学.中国石化出版社[M],2003.

[7]何建平,朱占升.炼焦化学产品回收与加工[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6,1.

苹果加工现状问题及措施的探讨 篇11

关键词:苹果加工 现状和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S7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336(2014)22-0058-02

苹果作为我国的第一大水果,占我国水果总产量的30%左右。苹果现在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于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作为果业的第一大国的地位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1 中国水果加工业的现状

现阶段,由于中国水果加工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较低,以及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中国水果加工业逐渐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竞争力。尤其是近些年来,中国各地的水果市场持续疲软,销售起来较困难,同时国外品种的水果也不断涌向中国市场,因而对中国果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2 苹果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的苹果加工业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鲜食与加工品种的比例不协调、采后环节较为薄弱等。主要栽种的品种大多是鲜食品种,而适合加工的品种则较少,这样使得加工产品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并且一些发达国家的苹果等都会经过机械清洗、打蜡等工序再投入到市场,而我国对于苹果的储藏则以土窑洞及冷凉库为主。

(1)苹果加工能力不足。中国企业对于苹果的加工能力存在明显不足的状况,主要表现为:其一,企业加工量较小,中国企业对于苹果的加工程度要比美国等发达国家要低20个百分点;其二,苹果的加工水平和加工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三,苹果的加工品种较为单一,一般制成苹果浓缩汁进行出口灯,苹果汁饮料、苹果醋等其他加工品还未形成较大的规模。

(2)苹果加工的方向定位不准。现阶段,中国对于苹果加工的重点仅仅在其浓缩果汁、果汁饮料等方面,而对于果酒、轻糖型罐头等方面的加工较少。并且缺少较为完善的果蔬、分级、包装及贮运的现代物流体系,对于果品功能产品的开发较少。

(3)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率不高。目前,国内很多机构都在展开苹果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研究工作,但是只有果渣饲料具备一定的规模,对于果胶、膳食纤维等产品的开发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据相关资料指出,虽然苹果加工副产物即果渣饲料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是苹果渣饲料仍然存在质量安全隐患。果农对于加工的等外苹果摘袋不彻底就会导致残留的塑料果袋对果渣饲料造成一定的污染。

(4)监测预警系统不完善。由于种植业尤其是水果种植业受到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及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农产品的价格会暴涨暴跌,甚至出现果贱伤农的现象,因此果农和相关企业的风险也会变大。所以,生产企业应当备有三套财务报表,一套提供给税务部门,一套则给统计部门,另一套则用来在企业内部的股东分红。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相应的监测预警系统,但是很多生产企业没有经过当地主管部门同意,也不愿意提供真实的数据,从而就会造成数据的失真。因为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原料及产品的价格波动都会影响着苹果加工业的持续发展。

3 发展苹果加工业需采取的措施

(1)提高苹果加工的加工能力。首先,要提高苹果的加工量,加强当地企业与当地果农的联系,让更多的果农与企业进行合作,也可以将企业规模扩大从而提高苹果的加工量。同时,还应保证苹果加工的质量,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验来提高苹果加工的质量。其次,扩大苹果加工的品种,除了加工苹果浓缩汁之外,还可以加工苹果罐头、苹果醋等产品。通过以上三个方面来不断提高苹果加工的加工能力。

(2)准确定位苹果加工方向。中国对于苹果加工的重点要向果酒、轻糖型罐头等方面发展,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果蔬、分级、包装及贮运的现代物流体系,不断开发果品功能产品的种类,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只有按照相关的市场信息,准确定位苹果加工的方向,才能够有效保证苹果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率。要提高苹果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率,相关的县、省政府应加大对于苹果加工副产物研究的投资,加强对于果胶、膳食纤维等产品的开发工作。同时,减少果渣饲料的质量安全隐患,保证果渣饲料不受到污染。

(4)完善监测预警系统。首先,要加强领导,落实相关的责任。要按照“及时性、前瞻性、有效性”的原则,根据具体的实际需要,制定相应的工作细则,落实相应的工作任务,从而尽快建立有关的苹果加工业的监测预警机制;其次,要结合相应的农产品加工计划,建立和完善苹果加工业监测预警系统,在每个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信息采集报送员,从而能够按时报送数据,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再次,还要对企业的信息员队伍进行相关的培训工作,同时鼓励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创新自身的工作方法,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工作的效率。

另外,还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监测预警的监测指标,并且保证数据的及时采集和报送。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有效分析,得出比较客观的结果,然后可以根据相关的资料对行业的发展做出准确的判断。在设计监测指标的时候,除了要考虑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行业状况以及产业政策等国内因素之外,还要考虑进出口国贸易政策等国外制约因素的影响。

4 结语

综上所述,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就现阶段而言,我国苹果加工业尚处于较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较慢,品种较少、科技含量不高以及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阶段。因此,我国的苹果加工业应尽快建立完善相关的预警预测机制,确定相应的监测指标,增加对企业的投资,准确定位加工苹果的方向,提高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率以及苹果加工能力,还要不断增加果类产品的品种。

参考文献

[1]李瑾,仇焕之,蔡亚庆,李树超.中国苹果产品出口现状、制约因素及其对策分析[J].世界农业,2012,09(5):122-123.

[2]杨华.静宁县苹果产业现状分析[J].发展,2011,07(1):78-79.

[3]索相敏,李学营,王献革,郝婕.几种加工型苹果品种介绍[J].现代农村科技,2014,11(19):110-111.

[4]孙娇娇,郭玉蓉.苹果营养化全果利用技术创新及产品开发[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4,12(4):99-100.

加工业现状 篇12

1 有利条件

1.1 传承了一份文化遗产

陇西是历代郡、州、府所在的西陲要镇。李氏文化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陇西有“千年药乡”“天下药仓”和“西部药都”之美称, 是全国“道地药材”的重要产区之一。陇西畜产品加工历史悠久, 陇西腊肉是陇西饮食文化的标志, 也是陇西李氏文化的标志。“金钱肉”“口条”“火腿”被誉为“陇原三绝”, 其加工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于一体, 开发出了“足赤”“陇原情”牌肉制品等地方名优产品, 驰名陇上, 走俏全国, 出口海外。2001年, 陇西县被中国农学会命名为“中国腊肉之乡”。

1.2 打造了一批品牌产品

2004年陇西腊肉通过原产地地理标识认证, “陇原情”商标在2008年9月被评为“甘肃省著名商标”。注册了“足赤”“陇原情”“牧趣天乡”等产品商标, 生产的陇西腊肉系列肉制品有金钱肉、火腿、腊羊肉、五香牛肉、五香驴肉、口条、腌驴肉等40多个品种, 产品已进入全国各大中城市。陇原情肉制品公司生产的“陇原情”“陇西郡”两大品牌20多个系列产品, 顺利通过QS认证。陇西中天清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按欧洲标准分割牛羊肉, 产品有20个品种, “牧趣天乡”系列牛羊肉产品在兰州、江苏、安徽、青海等地销售势头很好。

1.3 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

陇西是西北最大的铝加工基地, 中铝西北铝加工分公司是国内综合性大型铝加工企业, 为甘肃省百强工业企业之一, 东兴铝业陇西分公司是国有中型一档企业, 在西北地区的铝冶炼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较为发达地方工业为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设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相继产生了金华福利肉制品公司、陇原情肉制品公司、中天清真食品公司、宏明农牧公司等一批畜牧业加工龙头企业。中天清真食品公司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1.4 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

2009年, 陇原情肉制品公司投资1100万元, 在陇西县文峰镇乔家坪进行了扩建, 公司占地2.06 hm2, 固定资产1 000万元, 建筑面积6 400 m2, 建成肉制品加工车间3 800 m2, 年生产能力达3 000多t。陇西中天清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0年, 注册资本1850万元, 由中天生物股份公司出资收购原康泰清真食品公司资产组建而成。主要从事肉牛羊屠宰, 牛羊肉精深加工等业务。现已通过HACCP管理体系认证、清真食品认证和QS市场准入, 公司占地4 hm2, 建筑面积14 000m2, 拥有现代化的牛羊屠宰线和排酸设施, 全套德国EFA电动劈半锯、开胸锯、往返锯, 60 t的速冻库和2 500 t的冷冻和冷藏库, 具有日屠宰羊600只、牛200头, 日加工分割肉10 t的生产加工能力。陇西宏明农牧有限公司于2012年征地1.8 hm2, 已投资1 000多万元, 建成年生产10万t饲料加工厂和年加工肉鸡1 000万只的屠宰冷冻加工生产线。

1.5 占据着一方优越位置

陇西是甘肃中部和南部物资交流、集散的重要场所, 是古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路桥的必经之地, 是连接兰州、天水、临夏、陇南等市州的交通枢纽, 陇海铁路、宝兰二线、连霍主干道天定高速穿境而过, 多条国、省公路与铁路在“旱码头”文峰镇交汇, 发挥南拓北展、承东启西的区位功能。陇西是西北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和交易、信息中心, 历来也是畜产品加工交易集散地。目前全县从事畜产品加工贩运的个体户达4 000多户, 从业人员达2.5万人。

1.6 依托着一个原料市场

陇西是甘肃养羊大县。周边县市养殖业发展快速, 定西市将陇西列入畜产品加工中心区, 畜牧业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2012年全县累计发展养殖场 (公司) 314户、规模养殖户8 500户, 规模饲养量达35万头只。饲养生猪65.8万头、肉羊57.15万只、肉牛9.3万头、奶牛1 300头、鸡257万只。畜产品加工业有稳定而丰富的原料来源。

2 存在的问题

2.1 宣传推介工作跟不上, 品牌潜力尚待挖掘

陇西虽然被命名为“中国腊肉之乡”“陇西腊肉”通过原产地地理标志认证, 省上也颁布了陇西腊肉系列品牌产品质量和生产加工地方标准。但是, 对这两个品牌的宣传力度不够, 陇西腊肉的市场占有份额仍然较小。以陇西腊肉为主的畜产品品牌, 没有取得无公害等相关产品的认证, 规范化生产规模小, 基本停留在小作坊加工、街道摆摊经营阶段, 营销方式落后, 在大型超市的柜台占有率低。

2.2 龙头企业带动力弱, 原料基地建设滞后

近几年陇西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 但由于缺乏具有现代先进经营管理理念的龙头企业引领, 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缺乏合作经济等中介组织的有效连接, 原料基地建设严重滞后, 造成生产加工规模小, 整体发展水平低, 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种草—养畜—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化经营体系没有形成。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宣传, 实施品牌战略

要将陇西腊肉作为陇西饮食文化的标志, 结合弘扬陇西李氏文化加大宣传, 提高“陇西腊肉”产品的知名度, 提升市场占有份额。依托陇原中天、陇原情等加工企业, 加快改造升级,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加快名优特产品地理标志和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的认证进程。着力打造陇西腊肉、陇原情、足赤、牧趣天乡、北川“药膳羊”、西北山“咸水羊”、宏明农牧公司“陇原肉鸡”、甘肃锐峰农牧科技公司“福鼎瑞丰”等品牌, 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积极培育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 全力推进全省和全国著名商标的认证, 培育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龙头企业, 使畜产品不仅占有国内市场, 而且要逐步走向国际市场, 实现出口创汇。

3.2 做大龙头, 推行集群发展

鼓励陇原中天、陇原情、金华、宏明等加工龙头企业强强联合, 组团发展。依托龙头企业建设畜草产品加工园区、畜产品物流园建设, 通过集群发展, 争取建成一批能带动一方产业的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

3.3 建设基地, 完善利益联结

围绕畜产品加工需求, 建设一批畜产品产业区、产业带、专业村, 培育发展养殖大户, 培育现代畜产品加工企业, 完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社会组织方式, 建立稳定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 让农户分享更多加工业环节的利润, 真正达到增收效果。

3.4 科技创新, 提高产品质量

上一篇:广西钦州下一篇:果桑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