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加工业

2024-09-21

出口加工业(通用12篇)

出口加工业 篇1

新疆土地广袤辽阔, 光热资源丰富, 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特别适宜种植番茄的地区, 番茄产能逐年提高。新疆番茄加工业利用这一独特的资源优势逐步发展, 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番茄加工业主要的生产地区, 番茄酱成为新疆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大力扶持番茄加工产业发展, 对促进新疆农业经济发展,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括了新疆番茄出口加工业现状,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对策。

1 新疆番茄的出口加工的现状

1.1 新疆番茄出口加工的规模

新疆番茄加工业的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 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 期间其产能和效益曾经历大起大落, 如今其生产规模已具世界前列水平。2006年新疆番茄酱出口42.98万吨, 出口额2.3亿美元;2007年新疆番茄酱出口44.39万吨, 出口额2.9亿美元;2008年新疆番茄酱出口已超过50万吨, 出口额达4.6亿美元。由于新疆番茄产业的强势发展, 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意大利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番茄制品生产国。

1.2 新疆番茄出口加工的龙头企业

目前新疆相继建成100多家番茄加工厂, 番茄加工成为新疆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作为亚洲最大的番茄酱加工区, 新疆形成了以新疆屯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疆中基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天业股份有限公司三家上市公司为主的一批番茄酱出口加工企业群, 产品包括番茄酱、去皮番茄、番茄丁、番茄粉、番茄汁等在内的各种番茄制品。

1.3 新疆番茄出口加工的销路

新疆番茄酱的外销市场主要是亚洲和西欧, 在亚洲市场中日本是最大的客户, 其次是韩国。中东及西亚市场偶尔有定货, 但供求关系极不稳定。西欧市场主要集中在意大利、德国、瑞士、荷兰、法国, 近年来番茄酱出口有向西欧倾斜的趋势。

2 新疆番茄出口加工业中所存在的问题

新疆番茄酱加工产业在中国具有其他省区无法取代的地位, 但是, 它在世界市场的份额不是很高, 影响力不是最强, 主要是原料和市场问题没有解决好, 在向扩大出口的发展过程中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供求体制不合理造成效益不高

目前, 新疆的番茄农户和番茄企业之间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供求体制。按照国际生产技术惯例, 收获的番茄8小时之内必须送进机器内加工;可在新疆, 常常看到农民排三天的队也难以把已收获的番茄交上去, 使原料质量严重下降, 进而使番茄制品达不到西方国家规定的标准, 因而新疆的番茄企业也就难以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 其效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2 没有建立起进入国际市场的直销体系

番茄制品大多是经过中间商才进入国际市场, 出口数量和价格极不稳定。目前新疆番茄种植和番茄酱的生产每年以40%左右的增速发展, 新疆的番茄厂由1998年的18家, 截止到2010年已增加到100多家, 群雄逐鹿, 各个厂家都想在“大”字上争取新疆番茄制品行业“霸主”。其实“大”并不等于强。盲目扩建, 市场经营跟不上, 结果是递加竞争风行行业, 递加竞争又形成恶性循环, 企业基本到了无利润可图甚至亏本出售的地步。

2.3 加工能力分散, 品牌杂乱

目前, 新疆的100多家番茄酱生产企业中产量在万吨以上的仅有6家, 大部分是“小而散”, 无法获得规模效益, 即无法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使生产成本降低, 由此降低了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使得新疆高品质的番茄酱却得不到高额的回报。而且新疆的番茄酱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 出口的大部分产品都是定牌加工, 即新疆的番茄酱企业生产的番茄酱在出口时贴的是其它厂家的牌子, 这是一种十分不利的行为, 而且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后劲。

3 发展新疆番茄出口加工业的战略建议

3.1 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 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 获取稳定的供货来源

系即由当地的龙头企业引导或组织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从选种到种植再到农产品的销售为农民实行一条龙服务, 避免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从而解决企业的用料问题但这种模式不是“公司+农户”的简单的加法关系, 它应该是一种经济利益的生死连接。具体有两种方式:一是建立集团自己的良种培育和番茄种植农场, 引进先进的品种, 采用成熟的种植技术, 为生产提供品质优良, 成本低廉的原料;二是与农户和农场合作开发种植基地, 达到专业种植和农户、农场种植相结合的效果。这种经营模式能较好的解决工业化生产与一家一户的无计划生产之间的矛盾。

3.2 提升新产品开发能力, 发展番茄深加工战略

新疆番茄制品以前的加工层次比较低, 目前, 新疆番茄出口加工业已成功开发出国内首创的番茄干粉、番茄清汁番茄红素、番茄膳食纤维、番茄糖系列产品。番茄的新产品开发在番茄制品市场上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在稳住番茄酱生产的基础上, 发展番茄深加工, 扩大企业产品种类是改变新疆番茄产能和效益的有效措施, 是新疆番茄企业今后能否将高品质的番茄深加工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重要出路。

3.3 建立绿色营销策略, 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 人们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 绿色营销正逐渐深入人心, 建立绿色营销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针对国际市场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担忧, 提高新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新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非转基因全过程管理与控制体系的研究与实施, 制定了管理规程, 对所有出口番茄的种子和产品的转基因问题进行了彻底的调查, 从种子的采购、田间管理、采摘及工厂的生产进行了全过程监控, 出口企业获得了非转基因身份保持国际认证, 赢得了国际市场信赖的绿色食品。几年来, 未出现国际市场要求新疆番茄出口加工企业出具非转基因证明的情况。面对国际市场日益高涨的技术壁垒, 新疆对番茄的安全卫生进行了全面治理。制定了《出口番茄使用农药的管理规定》, 对市场流通的200多种农药化肥进行逐一梳理, 将禁止使用的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和不合格的化肥目录列入农民的种植合同中, 并实施定期专项检查。

新疆的番茄制品在产量、质量、出口量、生产技术上都居全国第一位, 番茄制品的90%左右销往国际市场, 是一个典型的外向性产业, 在国外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且具有国际、国内成本和质量优势, 发展迅猛, 因此, 遭受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和反倾销的风险高于其他产业, 一旦产品被课以较高的反倾销税, 其后果是难以估量的。

3.4 实施品牌战略, 扩大产品知名度

品牌是企业可借助自己的产品与国外竞争者的产品区分开来, 并将品牌策略和各种营销手段综合运用, 树立企业产品独特形象的重要营销手段。品牌又是企业的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对于新疆番茄出口加工业而言, 应采用同一产品的国际品牌商标策略。兵团控股的上市公司———新疆中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是以生产番茄制品为主的贸工农一体化的大型企业, 建成番茄制品加工厂18座, 年生产能力超过230万吨, 为世界第二大番茄制品生产企业。该公司生产的“Chalkis”牌番茄酱番茄红素已是世界番茄制品业知名品牌之一, 在国际番茄制品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基“ChalkiS”牌番茄制品还被商务部列入西北地区食品与土畜行业惟一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产品。所以, 新疆番茄出口加工业实行品牌战略, 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形象, 扩大企业的知名度, 进而使企业获得更为可观的经济利润。实行品牌战略, 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形象, 扩大企业的知名度, 进而使新疆番茄出口加工业企业获得更为可观的经济利润。

摘要:介绍了新疆番茄加工出口的生产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对新疆番茄加工出口战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疆番茄,加工出口,现状,战略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周为, 陆宗义主编.新疆特色农业资源产业化[M].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1.

[2]甘碧群主编.国际市场营销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新疆信息网[EB/OL].

[4]闫志江撰稿.新疆番茄红起来了[N].兵团日报.

[5]新华网.乌鲁木齐[EB/OL].2004, (8) .

出口加工业 篇2

一、进料加工贸易方式项下的出口退税操作步骤(在生产企业免抵退软件中录入)

1、海关手续已办妥的进料加工手册备案登记(进料加工业务的开始告之税务部门,此项工作不能勿视)

①录入进料加工手册信息生成《生产企业进料加工登记申请表》。(进料加工手册号不得有误)

②录入路径:单证证明录入进料加工手册登记录入(所属期序号进料登记手册号币别代码计划进口总值计划出口总值计划分配率手册有效期)③将电子信息用U盘拷贝

④《生产企业进料加工登记申请表》

⑤《加工贸易批准证》(外经贸主管部门批准)

⑥《进料加工登记手册》复印件(海关签发)

⑦送至税务退税机关备案

2、免税申报同一般贸易

①上月取得税务机关出具的生产进料加工的免税证明

②免税申报资料中增加一项资料:《生产企业进料加工抵扣明细申报表》(取得生产进料加工贸易免税证明的次月录入,在次月申报)

3、退税申报流程(退税申报录入时一定要选择进料加工贸易方式,不得有误):同一般贸易(电子申报与纸质申报同步)

①进料加工退税明细录入路径: 退税数据录入退税明细数据录入(所属期申报序号申报序号申报批次报关单号码出品发票号出口日期外汇核销单贸易性质商品代码商品名称计量单位出口数量外币代码外币币别外币金额外币汇率报关单金额美元汇率美元金额发票金额征税税率退税率征退税差额应免抵退税额进料加工登记手册号计划分本率实际分配率组成计税价格免抵退税抵减额不予抵扣税额抵减额实际免抵退税额=出口应免抵退税额-进口应免抵退税额)

②打印正式申报资料中增加:《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贸易免税申请表》(据以当月取得主管税务机关出具的《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贸易免税证明》,次月入帐)

4、手册核销:

目的:取得税务部门核发的《进料加工贸易免税核销证明》

②前提:先海关核销

③税务核销

Ⅰ、将手册项全部进口料件集中录入免抵退申报系统。

Ⅱ、打印《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进口料件明细申报表》

Ⅲ、单证证明录入进料加工手册核销录入生成《生产企业进料加工手册登记核销申请表》

Ⅳ、生成电子数据(含:《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进口料件明细申报表》及《生产企业进料加工手册登记核销申请表》两个电子数据文件)

Ⅴ、提供资料:(11项资料)

A、外销合同

B、进口料件合同

C、《生产企业进料加工手册登记核销申请表》

D、核销进口成品、出口成品情况汇总表(在电子表格中手工填制)

E、海关签发的《加工贸易手册结案通知书》或《银行保证金台账联系单》

F、溢余进口料件或成品补税的税收缴款书复印件(如果实际操作没有的话就无需报送)

G、向海关办理核销的,记有全部记录的《进料加工登记手册》复印件(手册整本复印包括手册封面)

H、进口货物报关单复印件I、出口货物报关单复印件J、《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进口料件明细申报表》

K、《生产企业进料加工手册登记核销申请表》

Ⅵ、报送税务局审核(包括纸质材料及电子数据)

④审核通过,取得《取得进料加工免税核销证明》(实质可理解为对该手册生产进料加工贸易免税证明的调整数据)

二、来料加工贸易方式项下的出口退税操作步骤

1、来料加工贸易方式只免税不退税

2、税务备案登记程序

①资料1:外经贸主管部门批准的《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及清单

②资料2:海关签发《来料加工登记手册》复印件

③录入来料加工手册信息生成《生产企业来料加工贸易免税申请表》

④录入路径:单证证明录入来料加工手册登记录入(所属期序号来料登记手册号有效期限合同进口总值合同出口总值合同加工费金额)⑤将电子信息用U盘拷贝

⑥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并审核

3、取得《生产企业来加工免税证明》

主管税务机关审核通过出具《生产企业来加工免税证明》

⒋税务核销

①手册有效期:以外经贸主管部门批准的《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书》上的有效期为限。通常为一年(对年对月对日)

录入该项手册项下的所有来料加工业务实际进口的料件明细和实际出口货物的明细数据生成《生产企业来料加工贸易免税核销证明》

③录入路径:(同一界面上)

Ⅰ、单证证明录入来料加工明细申报录入所属期申报序号日期手册号加工单位核销期限来料合同编号进口日期进口报关单号(以来料加工贸易方式的进口报关单为录入依据)Ⅱ、单证证明录入来料加工明细申报录入出口发票号出口日期出口报关单号出口商品代码出口商品名称(以来料加工贸易方式的出口报关单为录入依据)

④纸质报送资料(9项)

A、与手册相对应的《生产企业来加工免税证明》复印件

B、来料加工的出口货物报关单复印件

C、出口货物的收汇核销单原件

D、出口发票原件

E、出口合同原件

F、来料加工的进口货物报关单复印件

G、海关已核销的《来料加工登记手册》复印件

H、海关签发的《来料加工登记手册核销通知单》或《银行保证金台账联系单》

出口加工业 篇3

本届论坛上,《世界经理人》出版人裴克为先生、T?V莱茵大中华区电子电气服务部副总裁杨佳劼先生,以及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深圳市晟邦设计咨询机构创始人骆欢先生等多位嘉宾分别发表主题演讲,围绕中国制造可持续竞争优势、设计改变制造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品质之路等话题,为与会者分享翔实的信息和最佳实践案例,助力中国制造商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据了解,《世界经理人》于2016年1月完成一项题为“中国酷制造”的调研,结果显示:创新能力(93%)已然超越客户服务(64%)、管理能力(45%)、市场营销(40%)和生产能力(25%),成为酷制造的核心因素。裴先生评价道:“创新的突破口在于消费者的反馈(83%),企业要学会聆听市场的声音,与买家进行有效的沟通所得到的不仅仅是订单,更是创新的方向。B2B渠道的买家会带给供应商细致入微的反馈,经消化整理后会成为帮助企业有效改进产品进而迎合未来市场需求的宝贵建议。”

“质造是中国制造业的最基本要求,是制造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智造是提升我们质造能力水平的手段。”T?V莱茵大中华区电子电气服务部副总裁杨佳劼在主题演讲中强调了品质在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同与会企业分享了如何打造中国制造业的品质之路,实现“质胜中国”。

出口加工业 篇4

一、海南省海洋经济的背景

海南省是全国最大的海洋省, 所辖海域面积200万平方公里, 南北纵跨1 800多公里, 东西横跨1 000公里, 相当于中国渤海、黄海和东海面积之和的2倍, 占全国海域总面积的2/3。全省濒临海洋的市县有海口市、三亚市、文昌市、琼海市、万宁市、儋州市、乐东县、东方县、澄迈县、昌江县、临高县和陵水县等12个市县和洋浦经济开发区。海南省所辖海域共有海岛 (含礁和沙洲) 280个。海南岛海岸线总长1 528公里, 占全国大陆海岸线18 000公里的8.5%。沿岸天然港湾68个, 其中主要渔港24个。海南的近海和外海渔业资源极其丰富。海南省已记载的各类海洋生物超过3 000种, 隶属于海绵、腔肠、软体、甲壳、棘皮和鱼、蛇、龟、兽诸类动物和藻类等。其中, 鱼类资源1 064种, 有经济价值的约40多种, 约占全国150多种的26.7%。体形较大的有黄鳍金枪、鲣鱼、鲨鱼、马鲛等。个体较小的有金带黄鲷、扁蛇鲣、白卜鲔、燕鳐、真鲷、石斑鱼、鹦咀鱼、鲻鱼等, 尤以石斑鱼、真鲷、马鲛、金枪鱼等价值最高产量最大。

二、海南水产品出口加工业发展的现状

1. 海南水产品养殖状况。

海南全省拥有海洋捕捞生产渔船2.1万艘, 总功率85万千瓦, 直接从事海洋捕捞生产劳力10万人。2008年海洋捕捞产量207万吨, 海洋捕捞产量及产值占渔业总产量、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69%和49%。海水养殖近年来一直是海南省海洋渔业经济发展最快的产业, 2008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达2.1万公顷, 海水养殖产量达22万吨, 海水养殖产量及产值占渔业总产量、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15.8%和31%;淡水养殖乃是海南省水产养殖的传统渔业, 2008年全省淡水养殖面积达5.3万公顷, 淡水养殖产量达24.5万吨, 淡水养殖产量及产值占渔业总产量、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16%和13%。罗非鱼、南美白对虾等已经成为海南省水产养殖的主要品种, 2008年养殖产量分别达到了21万吨和15万吨。深水网箱养殖作为海南的新模式正在大力发展。2008年, 全省养殖水产品产量45万吨, 丰富优质的渔业资源为海南省发展水产品出口加工业提供了原料保证。

2. 海南水产品出口加工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对于海洋渔业的重视, 水产品出口加工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加工规模不断扩大, 质量不断提高, 品种不断增多, 市场销售也得到不断扩大, 初步形成冷藏包装、鱼片加工、对虾加工、鱼粉加工、藻类加工、干制品、腌制品、海洋制药及工艺品等的加工产业。据统计, 目前全省水产加工企业共有140多家, 水产品年加工能力41万吨, 其中以鱼虾类水产品加工为主的企业有32家。目前海南全省有23家企业获得HACCP认证, 10家企业获欧盟注册。随着国际市场对水产品需求量的不断扩大, 海南省水产加工品种也不断增多, 各种干制品、冰冻品种达110多个 (其中速冻加工产品32个, 小包装干制品60个, 藻类加工和保健药品品种20多个) 。罗非鱼、对虾、带鱼等已经成为了海南省水产品出口的主要品种。

2000年以来, 海南省水产品加工出口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水产品加工出口由2000年的6 000吨, 出口额2 248万美元增加至2008年的11万吨, 出口额3.9亿美元, 也分别增长了18倍和17倍。2008年, 全省罗非鱼、对虾、带鱼出口额分别达1.2亿美元、1.4亿美元和7 123万美元, 三大类水产品出口额占了海南全省年出口总额的85%。美国、韩国、日本成为了海南省水产品出口的三大市场, 出口前景十分看好。除此之外, 海南省鲜活和冰冻水产品已经进入大连、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成都、广东等20多个主要城市, 水产品加工和出口俨然已经成为了推动海南省海洋渔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产业和发展动力。出口的国家和地区也由过去的美国、韩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扩大至欧盟、英国、意大利、荷兰、丹麦、加拿大、澳大利亚、墨西哥、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海南水产品出口加工业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

1. 水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严重不足。

海南省的水产品加工企业在出口贸易这方面起步较晚, 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大多是在2000年后建成投产的, 所以技术基础较差, 市场体系也不健全, 和外省的加工出口企业相比而言其加工技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尤其精深加工能力普遍较弱, 一些高档高附加值水产品如即食式、精包装水产品加工出口不足, 限制了外销市场的占有率。目前, 海南省只有不足1/3出口企业有生产面包虾、寿司虾和熟虾, 而且其生产的品种和数量都不多, 且出口产品中精加工产品比例较低, 而以粗加工或半成品出口占有的比重比较大。许多企业在包装上不考究, 在品牌上也不是很重视, 缺乏创建品牌的意识。罗非鱼、南美白对虾、带鱼虽然是海南省出口的主要产品, 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自己的品牌。可以说海南省水产品加工能力虽然在规模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提高其加工工艺, 创建其品牌的意识上还没有引起较高的重视, 跟不上国际水产品市场的发展需求。

2. 加工行业的总体研发水平比较低。

海南省目前的水产品加工企业中, 企业规模小、产量低, 单位产品成本高, 而且由于水产品出口加工业市场激烈的价格竞争, 产品都以尽可能低的价格销售, 导致了单位产品附加值低。且由于单位产品增加值低, 企业规模小, 总的增加值少, 再扣除较多的固定资产折旧 (相当一部分固定资产属于闲置) 等生产费用, 导致企业获利少。企业获利少, 企业用于新产品研究开发和开拓市场的支出必然低, 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产品研发人员。企业不能及时对市场需求进行研究, 并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导致许多产品只能以较低的价格出售。企业获利少, 进一步导致企业对新产品开发和开拓市场的投入少, 导致恶性循环。另外, 许多出口企业缺少对开拓新市场的投入, 只能进入传统市场 (海南省水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韩国, 这三大市场占海南省水产品出口额的比重达80%以上) , 导致出现较多企业争夺一个市场, 甚至是一个买主、企业竞相降价的局面, 大大降低了产品的价格, 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利润, 这些种种的原因导致了海南省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研发的水平和投入不够, 恶性循环后更导致了其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和企业的发展。

3. 出口水产品的流通发展水平不够。

虽然海南省的水产业发展较快, 水产品总产量、总产值也都有较大的发展, 但是仍然缺乏高效的水产品营销网络和市场, 加工原料采购也比较困难, 养殖户的切身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而这就大大的削弱了养殖生产者的积极性, 也影响到了整个加工产业的发展。目前, 海南省先后投资建成的水产品交易市场有三亚南海鱼货交易中心、东方市八所水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等六家。由于存在着资金不足、建设规模小, 市场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水产品交易秩序不规范等问题, 而这都直接影响了交易市场的作用发挥, 有的市场甚至出现“有场无市”的情况。又因为市场建设的滞后导致了海南省大量的对虾原料流往湛江东风水产品市场交易, 这种情况充分说明了市场体系的不健全不仅使海南省大批量对虾原料流失, 而这也给海南省加工企业采购增加了许多困难, 增加了生产成本, 直接造成了生产流通脱节, 影响了海南水产品出口加工业的发展。

4. 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能力不足。

目前海南省已有部分水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了ISO认证和HACCP认证, 但是具备较高认证水品的企业较少。随着近年来国际市场的不断变化, 水产品贸易和技术性壁垒变得更加复杂和隐蔽, 并且已经成为出口贸易面临的第一大非关税贸易壁垒。2003年, 美国对来自中国、泰国、越南等六国的对虾进口开展反倾销调查, 给中国对虾出口设立障碍。美国是海南省对虾的主要出口国, 全省十多家出口企业涉及对虾反倾销案, 但由于海南省企业缺乏反倾销知识, 经验不足, 应诉经费困难, 同时又缺乏政府职能部门的及时指导和应诉经费支持, 全省仅有两家企业参加应诉, 且均败诉, 从此海南省对虾冷冻产品只好退出美国市场 (目前只有面包虾、熟虾可出口美国) , 使全省对虾加工出口和养殖业受到严重影响。目前, 海南省对虾出口只好开辟新的市场, 有的企业还停止加工生产。此外, 政府水产品检测体系仍然薄弱, 初级生产环节产品检测尚未建立, 许多出口加工企业检验室设备不配套, 检测水平低;出口产品检测周期长费用高。由于检测设备、技术与国际市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检测周期相对较长, 个别项目还没有能力检测, 因此检测技术和手段难以应对国际市场风云变幻的各种壁垒, 不能满足水产品出口的要求。

5. 政府对行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目前, 出口奖励是目前各地政府扶持出口企业的主要措施。虽然中国已加入WTO, 但中国内地一些省份仍然采取一些灵活措施给予企业奖励或补贴。比如广东省仍然采取出口奖励办法鼓励农产品出口;如湛江市政府对鼓励水产品出口采取一系列措施:设立外经贸工作先进奖、一般贸易出口奖、出口贡献奖、支持外贸出口奖等做法, 分别对基层单位、出口企业和企业法人代表等按照出口业绩给予不同档次的奖励, 促进了当地水产品的出口贸易。但海南省对加工出口企业的直接扶持目前还没有具体措施,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南省水产品出口企业与内地、特别是广东省水产品出口企业的竞争力, 也影响到海南省水产品出口企业直接从海南出口的积极性。由于内地政策优惠, 近几年海南省每年都有一些水产品从外省转口, 转口量约占全省水产品出口总量的20%~30%。水产品价值较高, 一个40尺集装箱对虾产品价值100多万元, 且由于出口贸易结算时间较长, 一个年加工能力1万吨的出口企业, 约需要流动资金2 000万元, 但由于海南省国家商业银行在对水产品出口企业贷款方面缺乏灵活有效的政策, 企业贷款难, 因此大部分企业都存在生产流动资金紧缺的问题, 一些企业只好采取代理加工方式, 所以也未能享受出口退税带来的效益,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加工企业效益及生产资金的积累。目前, 在内地的其他省份, 出口企业可凭信用证在银行办理打包贷款, 而在海南省由于商业银行设定了较高的风险控制门槛, 许多从事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未能从银行获得此项服务, 企业流动资金紧缺, 扩大水产品出口贸易举步维艰。

四、海南水产品出口加工业的发展建议

1. 升级产业结构充分利用资源。

水产品出口加工业的发展定位必须与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相一致, 以获得产业的基础性支撑。随着近海捕捞资源的衰退, 养殖业的蓬勃兴起, 加工企业应该根据资源变化情况, 及时地进行品种的调整, 增大对水产养殖品种的加工出口比重, 探索名、特、优、新产品出口的路子。政府要引导养殖企业根据国际市场行情有计划的开发新品种, 推广如叉尾、巴萨鱼等的养殖, 为加工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 要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 提高整个水产品出口加工业的效益。做好加工产品的类别定位, 根据目前初步形成的活、鲜、精、冻、干五大类产品结构, 采取因地制宜, 因类制宜、各有侧重的调整、开发方针, 高中档水产品主要是增加活鲜上市量, 提高鲜品质量;对大量的低值鱼类则重点在精深加工和多层次综合利用上做文章;传统的干制品是内地超市畅销特产, 应以多品种、小包装以及旅游休闲食品等为主积极开发;冻品主要针对国际市场不断开发新品种。

2. 引进先进技术拓宽国际市场。

水产品精深加工属劳动密集型, 是出口渔业的重要领域, 国际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目前中国水产品出口中, 加工水产品占60%以上, 并且加工水产品价位高, 效益好, 可利用开发的品种多, 发展范围广, 潜力大。海南省2008年水产品总产量165万吨, 但加工水产品总量仅40万吨, 其中, 出口产品6.7万吨, 还有大量的原料需要加工, 水产品加工出口潜力相当大。因此, 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 不断扩大国内外市场是海南省水产加工业的发展战略。加工企业要结合本地区渔业资源的特点和市场需求, 大力发展水产品精加工, 生产适销对路、符合国际市场的产品。政府应加大引导力度, 采取优惠政策鼓励水产品加工企业加大技术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投入。一是水产品保活、保鲜、保质技术及相关设备的开发、研制、应用;二是把占主要比重的海洋捕捞水产品作为精深加工的重点对象, 根据市场需求, 开发出诸如旅游休闲食品、浓缩鱼蛋白、超市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 努力解决低值水产品的增值加工和销路问题, 使水产品加工乃至整个渔业产业的效益翻番。

3. 加强应对国际贸易壁垒能力。

中国加入WTO后, 水产品加工进出口规模扩大已成为定式, 按照世贸组织规则, 政府对外贸的干预必然减少, 如果不尽快建立健全各方面的协会、商会, 就难以避免出现无序竞争、自相残杀的现象, 难以对付加入WTO后一些发达国家的技术堡垒, 出口利益损失将会大大增加。因此必须吸取美国对虾反倾销教训, 尽快抓好行业协会建设, 使其担当起调节行业进出口、维护行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角色。通过协会章程, 规范和约束行业行为, 制定内部自律机制, 达成互相交流、互助互帮、统一对外竞争的共识, 实现行业自律, 提高行业整体意识和产品质量, 促进加工产业的发展。

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腾飞经济。

海南省加工企业目前急需生产周转金、技术设备更新改造金和扩大规模资金。政府和金融部门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信贷原则, 扩大加工企业的融资渠道。对企业的技改和流动基金贷款, 特别是水产品收购资金等, 政府要协调金融部门, 帮助加工企业解决生产资金困难等问题。同时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国内外客商到海南省投资、合作办企业, 加大力度建设海南水产品采购网站和交易市场。对规模较大、效益明显的加工企业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金融部门要降低贷款门槛和抵押条件给予大力支持。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在每年科技项目和其他投资项目中, 要有计划优先安排一定数量的项目支持水产加工企业, 扶持他们快速发展加工业。同时, 也希望政府有关部门结合海南省加工出口企业的实际, 制定优惠政策, 让更多企业享受国家鼓励中小企业开发国际市场补助资金, 鼓励海南省更多的企业和产品走出世界, 增加收入, 扩大海南省水产品的国际市场。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海南省水产品出口加工业的发展很快, 总的生产能力不断增长。但是, 目前海南水产品出口加工业中尚存在多数企业规模小、加工深度不够、价格较低、行业竞争过于激烈等一系列问题, 影响着水产品出口加工业的发展。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水产品出口加工业规模小、数量多, 由于企业规模小, 获利少, 无力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 无力进行广告宣传和树立名牌产品, 价格竞争激烈。因此, 今后海南省水产品出口加工业的发展一方面要政府加大其对该行业的扶持力度, 另一方面要提高水产品出口加工业市场进入壁垒, 对现有水产品加工企业进行适度的引导, 走规模化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华云.海南农产品与水产品出口情况调查与分析[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2006, (8) :55-56.

[2]海南省海口市:水产品出口“逆流而上”[EB/OL].海口晚报, http://www.hq.xinhuanet.com.

[3]张玫, 霍增辉, 易法海.世界水产品贸易的特征及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贸易问题, 2007, (6) :34-38.

[4]张玫, 霍增辉, 易法海.中国水产品加工业规模与结构的现状与对策[J].改革与战略, 2006, (10) :96-98.

出口加工业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加工贸易健康发展,引导加工贸易升级,进一步规范出口加工区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出口加工区监管的暂行办法〉的决定》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出口加工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由海关实行封闭监管的特定区域。

第三条 出口加工区的加工贸易,是指出口加工区内企业从境外或从境内采购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等,经加工、装配后将制成品复运出境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四条 出口加工区内企业,是指符合我国产业发展要求,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或规章规定,在出口加工区内依法成立,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其中,外商投资企业须按国家关于外商投资管理的法律法规办理有关手续。

第二章 出口加工区加工贸易业务管理

第五条 商务部是出口加工区加工贸易的政策业务主管部门。出口加工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负责出口加工区加工贸易业务管理工作,出口加工区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哈尔滨、长春、沈阳、南京、广州、成都、西安、武汉市商务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其加工贸易业务。

第六条 出口加工区要遵循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导向,着力吸引技术水平高、增值含量大的加工贸易企业和带动配套能力强的大型下游企业入区。出口加工区内禁止开展高耗能、高污染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要求的加工贸易业务。东部沿海地区的出口加工区要提高产业层次,不再新批低水平、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入区;中西部地区的出口加工区要结合本地区自身优势,有选择地发展当地特色出口加工业,并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梯度转移的产业。

第七条 出口加工区内企业开展加工贸易业务,须凭企业设立的有效批准文件,向管委会提交开展加工贸易业务的书面申请报告,对有特殊规定的项目,须提供有关部门出具的相关批准文件。申请报告要说明企业开展加工贸易业务的方式和内容,并附需要进口的加工生产用设备、料件或需要出口的制成品清单。

第八条 管委会收到企业申请后,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加工贸易业务,在10个工作日内签发《出口加工区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和所附清单(格式附后),海关凭加盖管委会印章的《出口加工区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为企业进行注册备案。

第九条 在具备条件的地区,企业应通过“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向管委会报送申请报告和所附清单,管委会通过“口岸电子执法系统”核准企业报送的申请和所附清单,海关凭管委会核准的电子文件进行注册备案。

第十条 出口加工区内企业在海关办理注册备案后,方可在管委会批准的范围内开展加工贸易业务。如需开展超出原批准范围的加工贸易业务,须按本办法第七条规定到管委会办理核准手续。

第十一条 管委会要在每年1月15日前将上一出口加工区审批情况汇总,并报省级商务主管部门,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将相关材料报商务部。

第三章 出口加工区货物进出区管理

第十二条 出口加工区与境外之间进、出的货物,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实行进出口配额、许可证件管理。

第十三条 国家禁止进、出口的商品,不得进、出出口加工区。出口加工区外禁止开展的加工贸易业务也不得在出口加工区内开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四条 出口加工区内不得开展拆解、翻新业务。

第十五条 在出口加工区可以开展我国出口机电产品的售后维修业务。企业在出口加工区开展机电产品维修业务前,除须按本办法第七条规定到管委会办理核准手续外,还需向管委会提供维修产品属原产于中国,企业属生产该产品的生产厂商或由该生产厂商授权或委托开展维修业务的相关证明材料。

第十六条 出口加工区企业与区外境内企业之间的货物往来(包括出口加工区货物内销),按照进出口货物的有关规定办理,涉及进出口许可证件管理的,须向管理部门提供相关证件。区内企业在加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残次品和废品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章 出口加工区货物出区深加工结转管理

第十七条 本办法所指出口加工区货物出区深加工结转是指区内加工贸易企业(以下简称转出企业)将本企业生产的产品直接转入其他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或区外加工贸易企业(以下简称转入企业)进一步加工后复出口的经营活动。

第十八条 未经实质性加工的保税料件,不得进行出口加工区货物出区深加工结转。

第十九条 转出企业在开展出口加工区货物出区深加工结转前,应事先将结转料件等情况报管委会,管委会审核后为企业出具《出口加工区深加工结转业务批准证》和所附清单(格式附后),海关凭加盖管委会印章的《出口加工区深加工结转业务批准证》为转出企业办理货物出区深加工结转备案手续。

第二十条 转入企业在其他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开展深加工结转转入业务之前,需按上款规定凭加盖所在区管委会印章的《出口加工区深加工结转业务批准证》在海关办理结转手续。

第二十一条 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的转入企业,应按照现行加工贸易审批管理规定,向商务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商务主管部门要审核转入企业的加工贸易企业生产能力证明,按保税进口料件方式为企业出具《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海关凭商务主管部门出具的《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办理备案手续,结转产品如属加工贸易进口涉证商品,转入企业须向有关主管部门提供相关的进口许可证件。

第二十二条 转入区外的深加工结转产品应全部加工复出口,如确有特殊原因需内销的,按加工贸易内销管理有关规定办理。

附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商务部负责解释。

出口加工业 篇6

加工贸易企业出口转内销的渠道问题探析

明 洁 姜 静 江苏科技大学

后危机时代我国加工贸易企业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外需萎缩导致出口下降,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加大了出口难度,新兴经济体国家汇率降低以及各种资源成本较低减弱了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企业内部粗放的经营模式、科技含量较低的产品、较落后的管理方式等因素,都造成了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出口受到较大的阻碍。2010年伊始,虽然经济有所复苏,但是基于用工荒、人民币升值预期、水煤电以及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影响,加工贸易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导致很多企业不敢接单。为了缓解出口压力,很多加工贸易企业把目光转向国内市场,希望通过内销弥补外需不足所带来的损失。

据海关总署统计,2009年全国海关加工贸易内销征税 302.3亿元,在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大幅下降13.7%的背景下同比增长12.6%,比2008年历史最高水平268.6亿元多收33.7亿元。另外,2010年3月份,由国际商报新闻中心策划组织的以调查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企业生存现状为目的而进行的大型调查活动,涉及16个省市,调查结果显示49%的企业已经尝试内销,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而24%的企业认为内销并没有效果;其余27%的企业认为效果不大。可以看到,加工贸易企业在开拓内销市场时,因为销售渠道、产品设计、品牌问题、融资问题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障碍,不能短时间适应国内市场。但是从长远的发展角度看,内外贸并举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一、中央及地方政府积极为转内销企业搭建内外贸对接平台

为减少加工贸易企业转向国内市场的阻力,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并积极为企业搭建直销平台。

(一)政策平台

1.降低内销缓税利息率。2009

年3月6日,海关总署将加工贸易保税货物内销缓税利息由原来的6.12%下调到0.36%。以某加工贸易企业申请内销一批保税货物为例,货物总价值28.8万元人民币,应征收税款5.75万元,按照原来6.12%的缓税利息率计算,企业应缴缓税利息6203元,利息率下调后,企业仅需支付354元。缓税利息率的下调,使加工贸易企业在内销环节节省大量资金,有效降低了内销成本。各地海关及时将这项政策告知企业,并专门就内销缓税利息率下调举行政策宣讲活动。很多企业反映,这一变化为加工贸易企业打消了内销的顾虑,鼓舞了企业开创内销的热情。

2.实行先内销后集中补税新政。加工贸易企业保税进口的原材料生产的产品如要转为内销,必须先在出口核销限期前,获省级外经贸主管部门批准,并到海关核准和补交所涉关税和增值税,即先补税后内销,否则视为走私。为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出口转内销,海关总署对加工贸易企业实施先内销后集中补税新政,对三类企业(经主管海关批准的实施电子账册模式监管且信誉良好的企业、经主管海关批准的AA类企业以及经直属海关主管关长批准、能够提供金融机构或资产质押担保的A类企业)采取集中补税的方式开展内销,即在内销当月向海关集中一次办理《加工贸易内销批准证》范围内的保税货物内销申报手续,这一政策简化了内销手续,有助于企业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内销计划。广东省已于2008年在东莞选择了100家企业试行先销后税,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上海、南通、苏州、淄博、拱北等各地海关陆续实施此项政策。

3.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内销。

广东省财政拿出 10亿元设立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其中3亿元用于鼓励企业拓展内销业务,对企业创立内销品牌、参加国内展销会、国内市场宣传推介和内销纳税大户进行奖励,对依法在国内销售产品、缴纳销售环节增值税名列前茅的企业,最高可享受100万元的奖励。同时,选取300家企业作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企业,从自主创新、建立品牌、拓展内销市场、来料加工企业转型、低端环节有序转移等方面重点推动转型升级。这些奖励机制大大提高了加工贸易企业内销的积极性,对其他外贸大省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4.拓展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

对于出口加工区内的企业,内销面临的问题是售后服务跟不上。因为按照规定,出口加工区进的是原料,出的是产品,产品出区后不允许逆行。所以产品销售之后需要维修,只能委托区外的企业从国外代为进口零部件进行维修。海关总署在全国全面推广拓展保税物流试点,为加工区内企业破了这个瓶颈。昆山叶水福鼎亚物流有限公司办储运部经理顾伟强说:“拓展保税物流以后,我们内销的产品可以运回区内进行检测,也可以把需要维修的料件直接拿到区外进行维修,这样就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我们的产品竞争力。”

(二)直销平台

在开拓内销渠道的路上,政府也在探索,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政府帮助外贸企业搭建销售平台,邀请零售商参展,外贸企业借机获取批量订单,顺势把产品打入国内市场。被誉为“中国第一展”的广交会一改多年只面向国外市场的做法,2009年春季首次对内开放,商务部邀请有出口商品采购需求的国内采购商参加与外贸企业的对接洽谈。此后,这样的直销平台在全国各省陆续开展。包括分别在南京、沈阳、浙江金华和宁波举行的外贸商品巡回展、在广东举办的首届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内销)博览会、山西省品牌产品出口转内销对接会、上海的外贸产品内销订货会、广货全国行等,这些平台为外贸企业转内销提供了集约化平台,企业通过展会发现潜在的买家,顺利实现国内市场的销售。

2.政府和大型商场共同组织,利用商场的空间和知名度,来帮助企业破解内销之困。比如上海外贸产品销售专柜平台,组织符合条件的本市零售企业提供外贸商品内销场地,鼓励外贸企业入场销售。再如2009年3月,由北京市政府搭台的“外贸大集”,为备受金融危机困扰的外贸企业提供尝试内销的机会。据北京市商务委员会统计,“外贸大集”在北京金源燕莎购物中心和蓝色港湾开市的27天里,参加展卖的118家外贸企业销售额达到 2117万元,内外贸洽谈商家1002家次。

3.政府同电子商务网站合作,借助电子商务模式成熟、拥有完善的客户资源等优势,强强联手,以达到较强的轰动效应。如广东省政府和阿里巴巴集团联合主办的中国首届网商交易会,政府借助阿里巴巴集团旗下B2B(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在线交易)和淘宝两家子公司的客户、渠道、技术等优势资源,为中小企业和网络零售商搭建商机平台,帮助它们全力开拓内贸市场,升级现有发展模式。

二、加工贸易企业面对国内市场遇到的突出问题——内销渠道

由于加工贸易企业的主营方式是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原始设备制造商),产品在国内没有品牌,消费者对其认知度不高;国内信用体系建设不足,企业相互拖欠货款现象严重,极易导致加工贸易企业资金链断裂;内外贸制度存在很多差异,出口产品内销需办理的手续繁杂;内地市场的不规范经营,知识产权保护乏力,假冒、山寨现象对内销产品冲击较大;内外销产品定位有差异,国内消费水平不乐观等。其中加工贸易企业遇到的最大的障碍就是缺乏现成的销售渠道,渠道给企业内销带来的影响主要如下:

1.品牌的缺失致使产品无法进入大型商超等零售终端。按照监管部门规定,商品进入超市,企业应提供商标所有权或使用权证。代工生产的货物出口受阻后,如果产品带有委托品牌的商标和LOGO,就不能随意在国内销售,否则属于商标侵权行为,需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由于加工贸易企业主要从事贴牌生产,出口的产品大都没有自己的商标和品牌,如果加工贸易企业想通过大型商超内销,第一步便是注册商标,在我国注册一个商标需要两年,时间跨度太长,对急于内销的企业是一个挑战。晋江的一家内衣企业,长期以来产品大部分销往日本、美国、澳洲、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并在香港进行转口贸易,采用贴牌生产,使用的均是国(境)外客户的商标,销售也由国(境)外负责。2009年在订单减少的情况下,他们准备转攻国(境)内市场,可是由于没有自己的商标,被超市拒之门外。遭遇这种情况的不仅此内衣企业一家,服装、鞋类和玩具等不同行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2.地方保护壁垒使产品跨界销售受阻。国内一些地区出于本地经济发展的考虑,往往维护本地开发商、倡导购买本地产品、实行地方性行政事业性收费等行为。一方面,在产品标准方面,各地往往有不同的细化规定,为保护本地品牌,常常借助市场监管部门的强制手段,打击市场上其他地方的产品。另一方面,跨界销售的运输、物流等环节的费用较高,中国拥有6万多公里高速公路,这些道路层层设卡,若遇到当地官方检查,则会产生更多的额外费用。以广州到北京为例,总里程为2300公里,按照一般0.5元/公里的收费,高速公路收费为1150元(实际上交的更多),1150元的运输费,几乎可以买一张从广州到北京的飞机票了。2008年打得火热的轮胎特保案,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徐奇渊曾专门做过调研,同样的轮胎产品,出口到国外的价格,要比国内低10%左右。这些因素阻碍了国内市场的统一和公平竞争,也增加了转内销企业的隐性成本,既无法结算,也无法预期,让想进入国内市场的企业踟蹰不前。

3.企业融资能力较差,建立销售渠道困难很大。营销渠道是外销转内销最薄弱、最困难的环节。首先,渠道费用过高。一般国内零售企业都要收取进场费、条码费、上架费、促销费、活动费等名目繁多的渠道费用,大约要占销售额的10-20%,往往造成同一商品内销利润低于外贸利润。其次,应收账款增加、回款比较慢。对外贸易情况下,加工贸易企业以信用证方式收款,时间和款项有很高的保障;但国内贸易一般采用垫款的方式,多数情况下,零售企业不仅不能保障付款时限,还常常从应付款中扣除各种费用,严重影响供应企业资金周转。再次,终端陈列、宣传推广、客情关系等环节都决定终端最后的产出,内贸维持顾客的成本远远高于外销。所以,内销渠道的资金占用周期长,整个交易链的沉淀成本较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难题,主要资金供给方即各大商业银行不愿意给中小企业提供资金,因为中小企业一般缺少抵押物,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担保人,而且中小企业趋高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也让众多银行不愿冒险。

4.国内市场相对成熟,渠道终端竞争较激烈。习惯了订单生产经营的加工贸易企业在面对国内这个陌生的市场时,往往会陷入另一种竞争——市场营销的竞争。由于以往的销售模式,加工贸易企业缺乏市场营销意识,国内市场品牌、营销人才、渠道资源、产品组合、商业模式等无法与一直从事内销的企业抗衡,因为加工贸易企业要面对的竞争对手,几乎都是资本雄厚、市场网络健全、品牌家喻户晓、政府支持的强势企业。内销市场,已进入渠道为王、终端为王的阶段,从产品战到价格战,从概念战到品牌战,市场也趋于成熟和理性,目前国内已注册的商标达 200多万个,越来越多的品牌加剧了渠道终端的竞争,产品在拥挤的品牌队伍里脱颖而出的难度逐渐增大。

三、对加工贸易企业内销渠道建设的建议

根据以上的分析,加工贸易产品面对内销市场困难重重,加上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有限,所以把产品低成本地传递到消费者手中是渠道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基于这个原则,对致力于转内销的加工贸易企业提出以下渠道策略。

1.与零售商的自有品牌战略相结合。近年来,国内大型零售企业不仅追逐区域差异化的销售,而且非常重视自有品牌建设,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与零售商的自有品牌对接,可以为融资能力较差、无力创建自主品牌的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找到继续贴牌生产的出路。沃尔玛的自有品牌包括十几个品牌的数千种商品,这些商品比销售的同质量其他品牌商品价格要低15%至20%,金融危机之后,沃尔玛已与国内近500家外贸企业进行洽谈,提出让这些外贸企业给沃尔玛贴牌生产自有品牌商品,这将产生巨大的双赢的利润空间,加工贸易企业可以尝试这种模式,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2.自建销售渠道。主要是特许经营或特许加盟的方式。这两种方式具备市场覆盖迅速的独特优势,也有利于避免企业前期资金、人力、物力投入过多带来的风险。如福建众多外销服装企业近年来就采取了特许经营的模式,通过吸引投资商加盟,以较少的资金拓展国内营销网络。另外,如果条件允许,企业还应开设直营终端,以便迅速找到市场的差异性,并及时调整产品方向和行销策略。要注意的是开设直营终端数量不一定很多,但一定要精,要有代表性,能符合自己产品的市场定位,能反馈出一个市场的特性。

3.创建渠道联盟战略。即多家加工贸易企业统一宣传、集体亮相、互相补货、整体配套,在生产研发上加强合作,形成社会化、市场化、开放式、全方位、多功能的交流合作平台。联盟战略一方面扩大了加工贸易企业的渠道话语权,获得渠道资源与消费资源的关注,快速打开内销市场。另一方面,也能推动整个产业的集聚发展,获得地方政府在产业规划、布局方面的政策考虑。在这方面,已有出口企业进行了尝试。例如广东45家外贸服装企业成立了广东外贸服装品牌联盟,为联盟伙伴提供以战略品牌管理为核心、产业健康发展为目标的资源配置和开发支持,以全面提升产品品牌价值,取得消费者认可,争取更多的渠道话语权。

4.利用电子商务,搭建网上购物平台。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内掀起网上购物热潮,不少企业已相继推出独立的网上商城。据商务部预计,未来10年,将有70%的贸易额通过电子交易完成,电子商务将成为主流商业经济模式。通过阿里巴巴、淘宝、百度等大型网站专为中小企业搭建的B2B以及B2C(企业与终端消费者之间的在线交易)电子商务平台,运用博客营销、视频营销、邮件营销和事件营销等现代营销手段,可以节约经营成本、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还可以迅速实现品牌建设。同时,随着3G时代的到来,使得无线搜索、无线购物等成为可能,无线网址对手机上网操作的简化极大地推动了手机上网的普及,以手机为终端的无线互联网凭借每个手机号码对应一个真实用户的特性,将成为企业进行精准营销的首选媒体。不少服装企业都已经意识到手机营销的独特之处,开始纷纷注册无线网址,在无线网络世界树立自身的品牌。

5.借助全国批发市场的渠道。

企业在认真研究内销市场信息和内销需求的同时,可以考虑全国非常成熟的各类大型批发市场,各省会城市和地级市都有综合性和专业性的批发市场,其销售网络遍及全国城乡,而且有的还直通国际市场,这是一个难得的销售平台,加工贸易企业与这些批发市场联营,既可以设立自己的批发窗口,也可以委托批发,一些外销产品或外贸尾单产品(指企业在经过订单生产、批发、零售、出口、代理等渠道与环节后出现的剩余产品)或生产的内销产品,都可以通过这个渠道销往全国。如浙江义乌、江苏常熟的中国外贸内销中心、北京南城木樨园商圈的批发城等。

6.挖掘农村市场。目前,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消费也存在很大差异,未来城镇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将会成为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推动力。2009年,农村商品零售额增幅首次超过城市,足以说明农村的消费市场潜力巨大。2010年 4月22日,商务部发布的《2009/2010中国消费品市场发展报告》中也指出农村市场持续稳定增长。同时,在扩大内需政策的引导下,中央和地方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把部分高档消费产品如电冰箱、小轿车等推向广大乡村,还通过减免税收或税收返还的政策办好农村集约区域建设,逐步缩小城乡的差距。加工贸易企业应响应国家扩大内需号召,踊跃参加产品下乡活动,先入为主、迅速占领农村市场。

[1]邹静、温建中.金融危机下外贸型中小企业应对策略研究[J].北方经济,2010(1):59-60.

[2]李文博、李鑫等.论我国出口加工型企业的转型[J].东南学术, 2009(1):58-63.

[3]邹德萍.外销转内销十大新招[J].FOREIGN BUSINESS大经贸, 2009(6):80-82.

[4]王超.出口企业转内销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 (13):118-120.

[5]刘峰.中小企业转内销B2B模式值得尝试[J].生活用纸,2009 (2):53-54.

[6]杨林.金融危机下外贸企业的发展[J].对策经济研究导刊,2010 (4):131-132.

[7]李鹏.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企业生存现状调查[N].国际商报, 2010-3-10,(5).

[8] 海 关 综 合 信 息 网 http:// www.haiguan.info/.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网站 http://www.customs.gov.cn/Default.aspx?tabid=1.

10.3969/j.issn.1003-5559.2010.10.027

出口加工业 篇7

一、新型国际分工的格局

新型国际分工是指以跨国公司为主导,按照价值链增值环节进行拆分的国际生产活动,依据不同地区要素密集度优势分布于价值链生产、销售、研发等各不同的增值环节,以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优配置,其特征主要是以跨国公司为主导、产业链条层次突出及基于价值链进行。国际分工的发展已经历经了从产业间分工细化到产业内分工,最后深入到产品内分工,新型国际分工的主要特点即产生了新现象产品内分工,其分类如表1。

新型国际分工的分工格局如图1,显示三种分工类别的分工程度与增值能力的高低,从产业间到产业内再到产品内分工,分工的程度逐渐细化和加深,增值能力逐渐提高。

二、新型国际分工对中国出口加工业的影响机理

( 一) 产业间分工界限被打破推动高端加工制造走出国门

基于要素禀赋和技术水平差异,中国出口的主导产品是服装、玩具、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环节产品,发达国家则主导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即高新技术、机电等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生产。但随着国际分工逐渐深入,产业间分工界限逐渐模糊,基于产品生产环节的国际分工实现了全球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国因而更多地参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分工,更多高新技术和机电等高附加值产品走出国门。

( 二) 产业内分工环节扩大开辟企业发展新空间

产业内分工主要依照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分工,包括技术、生产和营销环节,技术环节涉及产品研发、设计等,营销环节包括产品的售后服务、品牌管理等,这两个环节主要依靠高端核心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发达国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产业链条中技术含量和利润率相对较低的加工制造组装环节则被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带动了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发达国家逐渐将一些高端产品的研发和营销环节投放在中国,以便于在面对巨大的市场份额时能够快捷、周全地服务消费者以满足市场需求,既为中国企业传播了相应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也为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开辟了新空间。

( 三) 产品内分工参与程度提高提升产品附加值

产品内分工依照同一产品的不同工序或零部件的不同技术含量进行分工,核心技术和管理能力强的发达国家负责技术含量高的工序操作和附加值高的部件生产,以往中国主要负责低附加值的初级零部件生产出口,但是随着科学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企业更加重视产品内分工高增值能力工序的参与,逐渐向一般部件的设计制造甚至核心部件的研发设计制造延伸,参与品牌营销管理,出口产品的附加值逐渐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逐步提升。

三、新型国际分工对中国出口加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一) 外商直接投资

新型国际分工是基于跨国公司网络体系的国际分工,外资企业是中国出口加工业的主力军,中国出口加工业的结构和布局必然会受到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 二) 经济规模

新型国际分工作为全球分工体系必然形成庞大的经济规模,从而产生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产生能够使出口加工业降低成本,增加收益,提升竞争优势,获得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 三) 研发投入

新型国际分工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技术进步使产品生产减少了对于距离和地理位置的依赖性,降低了产品生产过程的复杂性。新型国际分工是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分工,一国参与分工的地位取决于该国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所控制的环节是否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提升中国出口加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提高工序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即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研发投入量至关重要。

( 四) 劳动力禀赋

第一,劳动力成本。新型国际分工产生的又一根本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存在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其基础生产组装环节离不开大量劳动力,中国出口加工业的发展立足于丰裕而廉价的劳动力优势,且在国际市场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据较大比重; 第二,人力资本水平。新型国际分工下,由于技术进步和企业组织改进使复杂的生产过程分解为简单步骤,人力资本作用巨大,不仅技术进步和企业组织改进需要先进人才,受过教育的人学习能力也更强。中国出口加工业国际竞争力提升通过实现生产工序的高技术含量和生产环节的高附加值,需要研发出创新性品牌、高科技产品和掌握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 五) 产业结构

第一,工业基础。新型国际分工产生了产品内分工,分工体系已经到达细化分工的一个巅峰,实现如此深入的分工离不开制造业良好的工业基础。作为制造业的一个环节,出口加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制造业的良好基础和带动作用,其产业结构、发展水平极大影响中国出口加工业的发展基础; 第二,配套设施。产品内分工与相关健全的配套设施密不可分,由波特的钻石模型可知,一国某产业国际竞争力会受到相关配套设施的影响,

四、新型国际分工对中国出口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 一) 指标和变量的选取

本文以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作为中国出口加工业国际竞争力的代表对象,并以贸易竞争力指数TC衡量中国出口加工业国际竞争力水平,用Y表示。

考虑各影响因素数据的易得性和可靠性选取具体指标衡量,相关说明如下: 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用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代表,表示为X1; 经济规模变量用工业总产值来代表,表示为X2; 研发投入水平变量用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来代表,表示为X3; 劳动力成本变量用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来代表,表示为X4; 人力资本水平变量用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人口数来代表,表示为X5; 工业发展水平变量也用工业总产值近似反映,因此与经济规模归为同一指标变量; 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服务配套设施发展水平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增加值来代表,表示为X6。

( 二) 模型的建立与估计

本文选取2002—2013 年间数据分析,为消除面板数据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问题,对变量釆取自然对数形式,结合理论研究结果,拟定中国出口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

式中,c表示常数项,μ 为随机干扰项,β1、β2、β3、β4、β5、β6为待估系数,Y为被解释变量,表示中国出口加工业国际竞争力,Xi( i = 1……6) 分别表示各解释变量。运用EVIEWS6. 0 釆取最小二乘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并依次进行了多重共线性检验与修正,修正结果如表2 所示。

修正后的模型为:

该模型的拟合优度和修正的拟合优度均大于0. 95,表明Ln X1、Ln X2和Ln X5能够解释Ln Y变动的很大一部分。各解释变量的t检验都显著,说明Ln X1、Ln X2和Ln X5对Ln Y影响显著。

( 三) 模型检验

通过White检验模型的异方差性,得到结果如表3所示:

Heteroskedasticity Test: White

Breusch - Godfrey Serial Correlation LM Test:

由表3 可以看出,nR2= 7. 755037,而 χ20. 05( 8) =15. 507 > nR2,因此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采用拉格朗日( LM) 检验判断修正模型是否存在自相关,得到结果如表4 所示:

由表4 可以看出,Prob( F) = 0. 2038 > 0. 05,且 χ20. 05( 2) = 5. 991 > nR2,因此模型不存在自相关。

因此,模型最后可以确定为:

( 四) 主要结论

从实证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人力资本水平、经济规模与工业发展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均对中国出口加工业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影响显著。其中,人力资本水平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表明中国出口加工业的发展逐渐向高附加值层次演进,竞争优势延伸至企业技术和管理层面,需要具有高素质的、经验丰富的劳动力推动出口加工业发展,推动产业的成本节约、产出增长和效率提高,力求实现利润最大化; 经济规模与工业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次之,表明中国出口加工业的发展依赖于中国工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经济规模的扩大,稳固的工业基础和巨大的经济规模为出口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先进的技术和广阔的市场,为出口加工业深层次、高附加值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其次,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对出口加工业竞争力水平提升的影响也较大,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和跨国公司盛行的趋势下,外商直接投资已占据中国加工出口的主体地位,外商在中国境内投资建厂,利用中国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进行中间产品的生产并将之出口到境外,促进加工出口额的增加,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出口加工业的发展具有显著影响。而其余变量如研发投入水平、劳动力成本及配套设施发展水平影响作用则不甚显著。

五、新型国际分工下提升中国出口加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 一) 推动出口加工更深嵌入全球价值链

无论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还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都要利用或创造优势进一步参与新型国际分工。一方面,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效率,对于产业分散没有形成产业聚集优势的,实行产业重组调整组织结构,培育竞争力优势突出的中型企业进行专业化生产; 同时,提升出口加工企业技术和工艺水平,促使企业将生产向高附加值、高利润环节延伸。另一方面,进一步调整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结构,提高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分工链条中的地位,拥有核心技术开发能力和知名品牌经营能力,以带动出口加工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 二) 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一方面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和自主创新激励机制,例如制定严格法规规范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和科研投入的财政支持力度,为中小企业提供参与高科重点项目和资源交流共享的平台,实行关税壁垒和限制进口等措施,保护新兴自主创新企业初期发展免受国际市场冲击等; 另一方面,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不仅加大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严格考核制度以建立人才培养体系,还要实行人才培训的专业化管理,针对不同层次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例如对于管理人员,基于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理念角度补充其对现代生产方式、商务模式以及新型国际分工背景下企业转型升级的认识,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定期专业化实战训练和严格的考核机制等。

( 三) 优化外商直接投资结构

现今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多是来自发达国家的低附加值、低利润的用工投入,甚至是高能耗和高污染的加工制造环节,为保证中国出口加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提升,应优化外商直接投资结构,杜绝高污染、高能耗的低技术产业的流入,重点吸收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且低污染的产业和加工环节,例如可以制定引进外商产业标准相关目录作为指导,对于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外商投资给予更优惠的政策,而对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高污染、高能耗的外商投资则坚决拒绝进入中国市场。

( 四) 推动加工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首先,建立和完善海外加工业支持体系。建全相应境外投资的法律法规,通过政府财政补贴等形式完善海外加工业资金配套,并完善境外投资管理制度; 其次,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建厂开辟新市场。对于一些国内市场发展较好的大型企业,利用其高端的研发设计能力在所需生产要素密集型国家投资建厂,创建自主品牌,实现国内外企业集团集研发设计、加工制造、管理和服务为一体的分工网络体系,增强企业活力,甚至要建立海外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将本国企业研发的高新技术产品承接给国内母公司或国外子公司生产,然后将产品销往国内外,通过与国外技术资金雄厚企业合作,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产业价值链的附加值; 第三,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助力“走出去”。发挥沿线城市华人华侨的资源优势,加强与沿线国家优秀跨国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杜传忠,李梦洋.新型国际分工条件下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1(9).

[2]薛国琴.基于新型国际分工视角下的中国外贸增长方式选择[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5).

玉林地区工业品出口监管浅析 篇8

玉林市作为泛北部湾中小企业名城, 生产出口小商品数量众多, 同时不乏柴油发动机这样的大宗商品出口。近年来, 玉林地区的工业品出口额每年都在稳步增长, 2012年工业品出口总量更是达到3.3亿美元, 比2011年增长10.2%, 其中, 出口日用陶瓷2.24亿美元, 同比降低5.5%;出口鞋类5704.6万美元, 同比增长141.6%;出口机电产品3196.6万美元, 同比增长6.3%;出口纺织品1233.4万美元, 同比增长418.6%, 出口国家多数为欧美发达国家。虽然玉林地区的工业品出口数量大、批次多, 但同时也存在着部分出口企业管理不规范、质量意识淡薄等制约其发展的问题。

2 出口企业监管情况介绍

2.1 主要监管模式

玉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玉林地区出口工业品企业的监管, 采用的是“分类管理”与“电子监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玉林检验检疫局工业品检验科以2009年实施出口工业产品分类管理工作以来的统计数据及相关业务管理经验为依据, 通过现场考核的方式, 将工业品出口企业按照质量控制水平和风险等级分为一、二、三、四类, 与动态调整结合并行;同时, 根据企业的管理类别和管理水平确定企业的监管方式和查验比例, 并结合电子监管系统进行抽批查验。通过上述科学有效的监管方式, 保障了玉林辖区工业品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实现了“提速、减负、增效、严密监管”的目标。

2.2 检验监管情况

玉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工业品出口企业采取的是“分类管理+质量体系”的监管模式, 对其出口的商品采取的是“型式试验+日常抽批检验”的检验模式。截至2012年底, 玉林辖区出口日用陶瓷生产企业共45家, 其中获输美认证企业11家, 出口小家电生产企业2家, 出口鞋类生产企业3家;出口服装生产企业6家, 出口机械生产企业3家。在对工业品出口企业的检验监管工作中, 玉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认真贯彻全国质检工作会议的精神, 依据《进出口商检法及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 以及检验监督管理工作规范要求, 对辖区内的工业品出口企业, 严格按照分类管理办法实行动态管理。在日常的检验监管工作中, 工业品检验科会根据企业管理水平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分类管理类别;在平时的业务办理中, 除了对出口企业产品货证相符进行核查外, 还会扎实地开展对企业的质量体系运行情况的监管工作, 并将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地向企业进行反馈, 确保企业能及时整改, 保证产品质量;在抽批检验工作中, 工业品检验科通过认真细致的工作, 在2012年全年共检出不合格产品22批, 货值44.4万美元, 为企业挽回了经济损失, 同时也保障了“中国制造”的品质;在加强检验监管的同时, 玉林检验检疫局的工作人员还会经常与出口企业的质量管理人员一起探讨质量管理等问题, 分析查找出现不合格产品的原因及生产管理中存在的漏洞, 帮助出口企业及时进行整改。

2.3 目前存在问题

玉林辖区工业品出口企业大部分为家族式管理企业, 存在管理不完善, 质量水平波动大, 以及自检自控意识淡薄导致实际操作过程中监管难度加大等问题。此类企业管理方式相对比较粗放, 企业管理人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大多是凭经验进行管理, 从而导致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普遍较低, 企业员工的质量意识淡薄, 产品生产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 甚至出现某些出口企业只顾追求产量, 而对产品是否符合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没有过多考虑的情况。而有的客户一般有委托第三方检验公司的QC验货的习惯, 这就导致了其自身主动控制产品质量的意识不强, 在应对国际市场特别是防范国外技术壁垒影响方面的能力较差。这些问题都会给玉林辖区的出口产品带来较严重的风险, 同时也对检验监管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3 检验监管新举措

为了更好地对玉林辖区工业品出口企业进行检验监管, 为了保障玉林辖区外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玉林检验检疫局工业品检验科, 根据局党组的指示, 在上级机关业务处室的指导下, 采取了相对应的措施, 对目前的检验监管模式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调整。

3.1 企业分类管理

继续推行企业分类管理制度, 促进中小型企业转变增长方式、转型升级, 提高出口企业质量的整体水平。目前出口商品面临的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 这就要求出口企业要加快转型升级,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使出口产品的质量水平得到整体提高。对生产纳入法检目录商品的出口企业, 要大力推行企业分类管理制度, 通过动态分类管理, 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促进企业从三类向二类、从二类到一类提升, 使更多的企业达到一类甚至免验水平。同时, 全面推广企业信用管理系统, 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并把所有出口企业纳入信用管理系统进行管理。

3.2 加强宣传力度

加强对企业有关法律法规和检验监管有关规定的宣传。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增强“生产企业是产品质量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如召开企业座谈会, 落实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 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的意识;加大培训力度, 不定期举办国内、外技术法规的培训班;利用到企业进行检验监管工作的机会, 积极宣传检验检疫法律法规和检验监管措施, 宣传国内外相关技术、法规和壁垒等信息。通过积极宣传, 增强企业对检验检疫法律法规和检验监管措施的了解, 增强企业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进而增强企业提高保证出口产品质量的能力。

3.3 建立健全企业自检自控体系

出口加工业 篇9

关键词:检验监管,分类管理,信息系统

一、引言

为规范对出口工业产品生产企业的检验监管工作,提高检验监管有效性,鼓励出口工业产品生产企业诚实守信,增强责任意识,促进出口产品质量提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家质检总局制定《出口工业产品企业分类管理办法》(以下简称“113号”令),要求自2009年8月1日正式施行新法。针对新分类管理实施中对检验检疫信息系统提出的新要求,按照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党组要求,2010年年初检鉴处召集部分分支局分别在镇江和无锡召开两次专题研讨会,确定了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思路,项目正式进入系统开发阶段。

二、系统总体目标

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作为主管出入境检验检疫和监督管理的行政执法机构,积极响应落实113号令的精神,努力提高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提出了管产品、管企业、管工作质量的“三维”检验监管模式,为113令制定了具体的实施细则,结合产品风险等级和企业分类管理办法,对具体产品实行信用监管、验证监管、一般监管、严密监管、特别监管等五种监管方式。2000年,国家质检总局开发和推广了“出入境检验检疫综合业务管理系统”(简称CIQ2000系统)。但在新形式下,CIQ2000系统及其外围系统也存在以下不足:(1)未能体现总局1 13号令精神和“三维”检验监管模式,提供与之对应的产品和企业分类管理办法;(2)对出口工业产品及生产企业的检验监管过程未完全纳入信息化管理;(3)检验检疫工作未完全流程化,对人的经验依赖性过大,且检验监管过程无法追溯。

因此,开发一套信息管理系统作为进出口产品检验和监督管理的主系统,并作为现有检验检疫业务系统的有效补充是必要的。为了在日常检验监管工作中更好的落实113号令的精神,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出了“出口工业产品检验监管系统”的开发思路,对出口商品的检验检疫工作进行了产品风险评定和企业类别评级。通过系统的建设,使检验监管工作简单化、程序化,加速进出口产品的通关效率,减小执行过程中人员的随意性,并使各种管理过程流程化、可追溯。

三、系统功能介绍

1. 监管企业库

企业信息维护是企业登陆操作,当局端通知企业进行分类申请后,由企业进行资料的完善,并提交分类申请,由局端进行企业分类评定。企业信息维护分为:企业资料提交、企业监督整改、实验室登记、实验室整改、抽中批信息查看、监督检查信息查看、企业监督措施查看、密码修改功能。

2. 监管产品库

业务专家根据日常检验监管综合情况,收集相关产品质量信息,评估产品风险等级,业务管理人员通过商品HS编码和CIQ编码,确定产品风险等级,建立监管产品库。

3. 监管措施库

(1)监管模式维护:针对将不同风险等级产品、不同分类等级企业与信用监管、验证监管、一般监管、严密监管、特别监管等五种监管模式进行绑定。

(2)监管措施维护:设置不同监管模式的现场抽查检验比例、企业监督管理频次、实验室检测要求等。

(3)监管项目维护:维护轻纺、机电、化矿等专业不同分类等级企业监督管理项目及内容。

(4)应急措施管理:临时性对重点监管产品、重点监管企业设定加大监督管理频次或加大产品抽批检验比例的指令。

4. 企业分类管理

企业在接到局端的企业等级评定任务的通知后,填写企业基本信息;企业相关信息;技术、质量管理概况;质量监督员;报检员情况;产品工艺及生产设备明细了;主要出口产品明细;关键零部件、主要原材料供应商名单;检测仪器设备明细表;出口产品检验不合格情况;出口产品注册登记信息;行政处罚信息,向局端提交等级评定申请。相关检验员根据企业所填资料以及现场审核,评定企业类别,并经上级部门审核,最终确定企业分类等级。

5. 企业监督管理

系统根据监管措施库信息自动生成监管任务,业务部门负责人向检验员分配任务,检验人员接受任务并实施监督管理,根据企业生产管理情况,出具不符合项并录入系统,下发整改通知,企业完成整改后,将整改措施录入系统企业端,检验部门对整改情况进行验证,完成闭环操作。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实行降级处理,加强监管频次,实行动态调整。

6. 报检批管理

系统根据产品风险等级和企业分类等级,确定企业报检批抽批比例,实施报检批随机抽批,部门负责人向检验员分配任务,检验监管人员登录检验结果。

7. 统计与查询

用于个人工作情况跟踪查询和部门工作量统计。

四、应用建议

一是加强与CIQ2000系统、进出口企业信用管理系统、把关成效系统、注册凳记系统和其他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互通,使信息收集更全面、风险控制更到位,数据分析更智能、政策制定更科学。

二是鉴于部分分支局现有监管模式与系统的不适应性,寻求改进方法,逐步统一认识,统一做法,真正发挥系统的功能作用。

三是加快实验室检测模块的运用,通过系统,实现产品质量安全闭环控制。

五、结论

《出口工业产品检验监管系统》在苏州检验检疫局辖区内试运行一年多,广受地方政府、企业和检验检疫部门好评。用信息化系统来规范日常的检验和监管工作,充分发挥信息化系统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的科学作用,从企业、产品和自身三方面入手严格管理,减少随意性,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系统的不断优化,提高检验检疫工作水平,促进地方经济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质检总局令2009年第113号《出口工业产品企业分类管理办法》

出口加工业 篇10

近几年来生产所需各类要素如原料、电力、土地、劳动力等成本显著上升,导致义乌出口商品所依赖的价格优势逐步失去,许多商品的利润额只能是几厘为单位进行计算。此外作为重要出口目的地的阿拉伯国家地区经济政治形势动荡不已,相关出口急剧萎缩,严重影响了相关企业的业务。

1 通过工业设计提高义乌出口商品是必由之路

从长远来看,采取措施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竞争力,大力拓展欧美市场,实现对外出口目的地多元化是当务之急。一般而言,提高产品竞争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应用新技术,全面转型升级。如义乌某玩具企业跳出传统毛绒玩具范畴,会同高校开发出了具有人机对话功能的娃娃,取得了很好的出口业绩。(2)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强化质量控制。针对不少义乌出口产品由于质量问题频频被召回,不少企业通过专门的管理培训有力地使企业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3)应用工业设计手段,提高产品附加值。长期以来义乌制造在工业设计方面远落后于市场需求,但是饰品行业通过积极引入工业设计而有效地提高了其产品附加值,饰品大量销往欧美市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企业都能够有效地提升出口小商品的竞争力,但是考虑到大多数企业的实际情况,花巨额进行技术研发并不现实,且风险过大。从提高管理水平入手的确能够起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作用,但其挖掘空间较为有限。只有工业设计能够达到在短期内见效,收益可观的效果,其相对较低的开发费用也能够为一般企业所承受,最能够符合义乌企业的现实状况。因此走利用工业设计手段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道路是一条提升义乌出口商品层次的最便捷路径。

2 目前中小企业在提高工业设计能力方面遇到的问题

可以说利用工业设计来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想法在义乌企业界早已有之,但是为何时至今日除了少数企业能够成功地走出传统的竞争模式实现以设计为赢利点的案例外,为什么绝大部分企业仍然在走老路,没能实现自己的突破呢?原因错综复杂,但是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条:

1)义乌企业主的意识亟待提高。义乌的商业模式来源于早期的走街串巷的“鸡毛换糖”,即薄利多销,聚沙成塔。如果说正是凭借这种不怕吃苦耐劳,不以利小而不为之的精神在过去的岁月里义乌企业主积累可观的财富,那也正是这种思维使他们非常看重眼前的利益,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因此许多企业主满足于简单的模仿,以最大限度地减小投资,规避市场风险,有效降低产品价格。开发产品需不小的开发费用,且存在着市场销售风险,所以许多企业主宁愿追随成功厂家也不去做相关研发。

2)目前义乌工业设计力量薄弱,且行业秩序混乱。同杭州等大城市相比,义乌工业设计行业尚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虽然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经有几百家能够向企业提供设计服务的公司,其中诸如本奇设计机构等公司还具有较强的实力,但总体而言它们的规模小,实力差:绝大部分设计公司实际上就只有几个员工加上两台电脑。而这些设计人员也很少接受过严格的设计训练,水平差强人意。而且义乌设计行业里普遍存在着相互压价的恶性竞争现象,其设计方案基本都是出自对成功案例的模仿,其设计作品的水准无法满足发达国家顾客的要求。

3)设计力量过于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目前义乌诸多的设计公司随处可见,高度分散,有需求的企业不知道去哪里才能够找到合适的公司。另外这些设计公司专业实力参差不齐,企业难以进行比较。这种多而分散的局面使得设计行业的健康发展缺乏良好的环境,也造成了有关部门的监管困难。

4)知识产权保护难度很大。与有技术含量的产品不同,通过工业设计实现的产品没有什么技术秘密而言,恶意抄袭难度很低。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一个企业花了大量精力和资金开发出了一款外贸产品,一旦热销其它企业就立刻跟上,稍加改动,甚至一模一样地进行抄袭。不出两天市场上便充斥这款产品,而且价格比研发企业更低。这种状况的存在使有意投资研发的企业主望而却步,生怕落得投资无法收回的结果,因此这种局面如得不到改观,企业很难有动力进行设计研发。

5)企业难以招收专门的设计人才。企业依靠外面的设计公司进行研发存在着几个问题:一个是开发费用高昂,给企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负担,无形中抬高了研发的门槛;另一个问题是外面设计公司的研发进度难以及时跟进和掌握,设计沟通效率不高,因此最好的办法是企业引进专门的设计人才。而事实上真正有才华的设计人才很难得进义乌企业,原因是他们不了解义乌,认为城市档次太低,不适于个人发展;此外,一个好的设计人员的待遇是截然不同于普通的企业干部,其工资报酬相对较高,许多企业主难以理解这个诉求,双方不易在待遇上达成一致。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义乌企业工业设计水平的提高,制约了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因此相关部门应当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这个局面。

3 采取相关措施,鼓励企业通过工业设计提高产品竞争力

鉴于以上问题单单依靠企业界的努力难以得到解决,有关政府部门应当采取措施,为设计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1)政府应当大力宣传工业设计作用,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大多数企业主由于思维方式较为传统,难以跳出过去的经营方式。在这样情况下政府相关部门可以会同有关的行业协会召集企业主进行相关的培训,由工业设计专家进行工业设计知识的普及;同时可以行业协会出面组织有关的企业主去国外参观相关的产品展和设计展,让企业主自己去发现工业设计所能够带来的丰厚利润。

2)政府部门应当大力奖励研发企业。出于谨慎考虑,很多企业主不愿意花钱做设计。在此方面政府可以出台措施奖励产品设计方面做得较好的企业,比如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甚至是一些减税行为。这些优惠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企业对于研发风险方面的顾虑,推动它们采取实际行动在工业设计方面真正地走出自己的第一步。

3)政府部门需将目前分散的设计资源整合成发展合力。目前义乌市区已经形成了诸如模具一条街等专业街,企业需要相关的服务来到这里即可解决问题。因此政府也可借鉴这种方式设立一块区域,集中相关的设计资源,形成“设计一条街”的格局。如此寻找设计服务的企业可以很方便的找到相关的资源,同时产业聚集效应也会吸引更多的客户前来,使设计公司比过去有更多的机会获得订单。由此形成的良性互动将为义乌设计行业的发展营造出一个很好的氛围,这可帮助设计公司逐步形成行业内的分工,同时也能够使义乌设计行业的整体实力得到增强。

4)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目前市场抄袭行为泛滥的原因一方面是抄袭者付出的代价很低,没有受到过严厉的惩处,因而抱有侥幸的心理;另一个方面则是不少产品开发企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没有为自己的产品及时申请专利保护。因此有关部门对于抄袭行为一定要严惩不贷,使抄袭者知难而退。除此之外应当积极宣传普及知识产权,使企业知道如何有效地保护自己的设计成果。

5)积极帮助企业培养自己的设计力量。政府可以在企业和设计院校之间搭建桥梁,让设计专业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根据厂家需求做设计实践。这样学生可以了解义乌市场实际,如有成果则可以直接被企业采用。通过这种方式企业也可以考察学生,一旦毕业后即可进行录用。这种方式一方面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则能够减少企业引进人才的风险,真正实现双赢。

义乌作为全世界的小商品流通中心如果能够通过工业设计来转变其增长方式,从单纯的货物集散变成小商品研发中心,引领世界小商品流行潮流,其结果是产品附加值的提高所产生的财富能够再造一个义乌,其取得的成功经验也可以为中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陈金花.义乌创意产业之路该怎么走[N].义乌商报,2010-05-19.

[2]许名标,彭德红.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内江科技,2011(1).

[3]季慎峰.义乌针织行业现状及思考[J].管理观察,2009(7).

[4]王虞薇.义乌饰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现代物业,2011,9(7).

出口加工业 篇11

关键词:水产品 HACCP 安全卫生质量 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04-0061-03

1 前言

水产品是指所有适合人类食用的淡水或者海水水生动物或它们的可食部分,以及以它们为特征组分制成的食品。阳江市是地处粤西沿海城市,陆地海岸线390公里,拥有国家级中心渔港2个、一级渔港2个,水产品海洋捕捞、人工养殖以及速冻加工业发达。据阳江市海洋与渔业局统计,2013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115万吨,增长5.5%。然而,工业的高速发展引发的环境污染和人工高密度养殖的不安全用药,是影响水产品安全卫生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国与国之间的技术贸易壁垒所设置的低限也越来越严格,由此发生的水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日益显得突出。HACCP体系是一个以预防为基础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其在水产品中的应用已在国际上得到重视和认同,欧美等发达国家很早已对水产品强制实施HACCP准入制度;而我国也在2002年开始了该制度。为此,本文以阳江市16家出口水产加工企业的企业负责人、品质和生产部门主管人员为调查对象,了解并分析HACCP体系在出口水产加工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为企业合理有效地实施HACCP体系提供建议与措施。

1.1 HACCP体系在我国水产加工的发展

HACCP体系在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其概念开始传入我国,并于90年代被逐步引入和推广。水产品HACCP体系最早应用在出口水产品加工厂,旨在满足水产品能顺利出口美国的需求,我国开始在出口水产品加工中按照FDA水产品法规要求建立HACCP体系。2002年中国国家认证监管委员会发布了HACCP认证管理规定,对促进HACCP在中国的推广应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同年,我国还开始施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登记管理规定》。首次强制要求六类生产出口食品的企业:水产品、肉及肉制品、速冻蔬菜、果蔬汁、含肉及水产品的速冻食品、罐头产品的企业必须实施HACCP体系,标志着我国应用HACCP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2 HACCP体系的主要内容

HACCP(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即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是对可能发生在食品加工环节中的危害(如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进行评估,进而采取控制的一种预防性食品安全控制体系。HACCP体系包括7个原理:①进行危害分析(HA)②确定加工中的关键控制点(CCP)③确定关键限值④建立HACCP监控程序⑤纠编行动⑥建立有效的记录保持程序⑦建立验证程序。HACCP的宗旨是将这些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危害消除在生产过程中,而不是靠事后检验来保证产品的可靠性。

1.3 HACCP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我国水产品加工业发展

HACCP体系在我国水产品加工业的引入及率先强制性实施,淘汰了部分卫生质量监管不规范的中小型企业,保证了企业加工水产品的卫生质量水平,为我国水产品出口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也为增强我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拓展水产业的发展空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4 HACCP体系对水产品出口的重要性

1.4.1 通过HACCP体系认证是水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于1995年12月18日发布强制性的水产品HACCP法规,经过2年的试运行,于1997年12月18日正式生效。欧盟是我国水产品出口的另一个市场,对欧盟出口水产品的企业也必须建立HACCP体系并进行卫生注册。

1.4.2 建立HACCP管理体系是水产品出口企业的客观要求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已审议通过《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管理规定》并于2011年10月1日起实施。水产品(不包括活品、冰鲜、晾晒、腌制品)和水产品的速冻方便食品类分属卫生注册需评审HACCP体系目录中的第2和第6大类。对生产、加工、储存、出口水产品的企业必须取得卫生注册或登记证书。

1.4.3 水产品加工企业建立HACCP体系有重要意义

通过HACCP体系认证注册,可以为产品质量提供可靠的保障;可以帮助企业增强水产品安全卫生意识和树立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可以提高企业知名度,提高本企业水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2 数据来源及调查对象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对阳江市各县、区16家已建立HACCP体系出口水产品加工企业实施HACCP体系应用情况调查,调查采取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对象为企业负责人和品质负责人、以及生产负责人。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8份,回收问卷48份,剔除无效问卷0份,回收有效问卷48份,回收率100%。

3 分析与讨论

3.1 企业对HACCP体系的了解情况

在问及对HACCP体系的了解情况时,有10.42%的调查对象(5人)对HACCP体系非常了解,有77.08%的调查对象(37人)略知HACCP体系,有12.50%调查对象(6人)不了解。从这个数据可知,在已建立HACCP体系的出口水产加工企业中,有约87%的高层管理人员对HACCP体系表示有所了解,这个数据在出口食品企业中还是比较乐观的。只有高层管理人员对HACCP体系有了解后,才可以保证带动其他工作人员合理应用HACCP体系,配合有关部门监控水产食品的安全。

nlc202309040357

3.1.1 职位对HACCP体系了解情况的影响

从表1可知,在对HACCP体系的了解情况中,生产负责人和品质负责人占了约71%,这与他们的工作性质有关,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负责人或品质负责人会时刻关注HACCP的运行情况,以保证产品的安全卫生,即使没有经过深入的学习,也会略知HACCP体系的部分内容。而在对HACCP体系有了解中,企业负责人占了28.57%。在16间出口水产加工企业中,仅有12位企业负责人对HACCP体系有了解,即占了75%。这个数据与企业负责人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负责人这一原则略显差距。因此,企业负责人应加强培训,要有保障HACCP体系良好运行的能力和基础条件,不能只追求产量和出成率,更应注重质量监控。

3.1.2 学历对HACCP体系了解情况的影响

从表1可知,在对HACCP体系有了解情况中,中专或高中学历人员占了35.71%,这部分人员为生产负责人或品质负责人,虽然他们学历不高,但因为工作性质问题,上岗前都会进行培训,故对HACCP体系有所了解。而大专或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了61.90%,这部分人员在大学时期因进行过系统的学习,都会对HACCP体系有或多或少的认识。而且,大专或大专以上的人员普遍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在工作时可以更快更易应用HACCP体系。因此,企业在聘用管理层人员时,应注重学历的选择。

3.2 企业建立HACCP体系的情况

3.2.1 HACCP小组的建立情况

从表2可知,企业在HACCP小组的建立上,对负责人的设置,有三分之二的企业为企业负责人,这个数据还是比较乐观的,符合了企业法人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原则。但在言谈过程中,有受访者表示,中小型企业大多为私营,企业负责人质量意识依然浅薄,企业法人作为企业负责人,必须负责HACCP体系的实施与保障食品安全。依此可知,仍然有很多企业对HACCP体系的认知停留在表面,对HACCP体系认知有限,因此应加大对企业负责人的教育,增强其安全卫生意识,提高其社会责任感,才是充分应用HACCP体系的前提条件。

3.2.2 实施HACCP体系的实际意愿

调查数据显示,对HACCP体系实施意愿中,自愿实施的企业占53.33%,这些企业大多为经营时限较长,规模较大,有良好的安全卫生意识和较多的专业人员。而官方要求的企业占40.00%,企业为进入国际市场不得不实施HACCP体系,企业对HACCP体系的误解构成了其积极主动实施HACCP体系的障碍。

3.2.3 建立HACCP体系的途径

调查数据显示,在编撰HACCP计划书和产品HACCP作业指导书的主要途径中,有66.67%的企业认为是根据企业实际编撰。在访谈过程时了解到,这些企业都有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较高的操作水平,更重要的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CCP都较能体现产品的特性。而剩下的三分之一的企业要么借鉴其他企业,要么求助咨询公司。有受访者表示,他们建立HACCP体系的意愿是有的,但由于不太了解HACCP体系内容,也只能求助其他机构,而忽略了企业的实际情况。这些企业所定的CCP较多具有盲目性,不能很好地监控危害的发生,这对于正确应用HACCP体系是一个很大的威胁,没有正确的CCP,就不能保证食品的安全卫生,很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困扰。

3.2.4 企业对HACCP体系建立情况的总结

综上所述,所调查的出口水产加工企业中都建立了HACCP体系,但不够理想,究其原因如下:一、相关政府部门没有做好充分的宣传教育工作,以至很多企业为了逃避官方问责,在不清楚HACCP体系的作用情况下,建立起了HACCP体系,但只是表面的建立,对其应用只停留在表层,这对正确应用HACCP体系是一大障碍。二、企业人员的安全卫生生产意识不强,只求产量和出成率,而忽略了质量的保证。因此,必须提高企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以保证HACCP体系的合理应用。

3.3 企业对HACCP体系的应用情况

自法规要求所有出口水产加工企业实施HACCP体系以来,各企业对其成效与成本评价不一,这其中也反应出企业对HACCP体系应用的情况。

从表3可知,有73.33%的企业认为HACCP体系在企业生产中是有效的,一方面表明企业对HACCP体系内容的认可,另一方面表明HACCP体系在企业中应用良好,显然这个数据是比较乐观的。但在访谈中,有受访者表示:应用HACCP体系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困难,如在某些环节实施HACCP体系难度较大、缺乏相关技术与信息、人员培训不足、成本较难降低等。更为困扰的是,某些CCP设置的必要性存在疑虑,以及某些环节的CCP设置存在朝令夕改的现象。另外,在实施HACCP体系的成本中,有40.00%的企业认为成本高于预期。这些成本分别为检测设备的购买、使用及维修,现有生产技术的改造,人才引进和培训,HACCP体系文件、记录、档案等的管理费用,检测技术的引进和研究等。大多企业表示,只要能使HACCP体系充分发挥其作用,这笔巨大的费用还是可以接受的。

4 HACCP体系在企业应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综上所述,从企业对HACCP体系的了解、建立和应用情况分析得出,HACCP体系虽然在出口水产企业中实施已久,但应用情况不理想,为强化HACCP体系实施的有效性,提出了如下的措施:

4.1 企业对实施HACCP体系的认识不足,应加快HACCP体系法制建设

由于HACCP在企业应用时间不长,宣传力度不够,对法规的不同理解等原因,导致HACCP体系文件没有针对性,文件不健全,雷同化严重,体系文件不符合HACCP原则。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应大力宣传、推广食品安全观念;另一方面加快立法进程,积极构建适用于HACCP体系更为系统完善的法律法规,提供HACCP体系咨询、认证及技术服务。

4.2 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应建立从业人员培训体系

为实现长远发展目标,企业应当培训一支高素质的HACCP体系建立与评审队伍。水产品企业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一是提高HACCP小组人员的文化层次和专业知识水平;二是把全员安全卫生知识和规范操作技能培训摆在首要议程。

4.3 CCP的确定有盲目性,应加强加工控制条件研究,出台适合的HACCP控制模式

企业应根据不同产品,不同加工工艺,作出危害分析,根据实际情况确定CCP点,杜绝照抄照搬、做假数据等现象,注重HACCP体系的实用性与高效性。

5 结语

HACCP体系作为一个预防性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食品安全卫生保证体系,可以前伸至养殖场,后延至产品的销售流通等环节,全过程预防控制水产品的生产流通,确保水产品的安全卫生。在水产业中实施HACCP体系并持续有效运行,不仅可以从本质上提高我市水产加工业的行业水准,保障我市水产品在加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同时也是与国际接轨和提高我市出口水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必备条件。

出口加工业 篇12

一、目前合格评定抽样方案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商检法第六条明确规定, 合格评定程序包括:抽样、检验和检查;评估、验证和合格保证;注册、认可和批准以及各项的组合。其中抽样是合格评定程序的重要要素之一, 长期以来, 在进出口工业品合格评定工作中, 计数抽样标准均采用GB/T 2828 (2004 年3 月1 日起改为GB/T2828.1[1]) , 该抽样标准存在若干不足和缺陷, 与职能转变存在若干不可调和的冲突:

1.抽样方案与角色定位冲突

该抽样标准所规定的验收抽样程序体系适用于两个双关方 (例如生产方与使用方) 之间的双边协议, 所设置的转移规则和抽样计划的设计, 是为了鼓励生产方生产的产品具有比所选取的AQL (接收质量限) 好的过程平均质量水平, 因此从标准本身的适用对象而言, 该标准仅适用于验收抽样, 但不适用于在评审、审核中验证某一核查总体的声称质量, 不涉及任何形式上的声称质量水平。同时, 从抽样方案的判定风险角度, 该抽样标准侧重考虑生产方风险和使用方风险, 在生产方和使用方能够接受的接收质量限的基础上, 采用该标准的风险就是双方能容忍的。显然, 这与检验检疫机构对声称质量水平的核查职能是不尽一致的。特别是涉及安全、卫生、健康、环境保护 (上述项目下称安卫环项目) 、反欺诈项目的检验监管方面, 作为检验监管对象的进出口企业, 不论是默认符合国家技术规范和强制性要求 (安卫环项目) , 还是企业明示符合相关推荐性标准 (反欺诈项目) , 均属于声称质量水平范畴, 迫切需要检验检疫机构对其声称质量水平进行验证和核查。简而言之, 长期以来检验检疫行业标准的抽样方案是站在生产者的角度, 做了工厂质量检验员的活。

2.抽样方案理论依据不足

目前采用GB/T 2828.1 的抽样方案, 其接收质量限最小值为0.01, 其中安卫环项目从监管者角度而言, 不允许出现不合格, 即应属于AQL=0 的情况, 但如果直接采用GB/T 2828.1, 则没有相应的抽样方案。因此, 现行进出口工业品检验检疫规程类行业标准在确定安卫环项目的抽样方案时, 一般参照GB/T 2828.1-2012中表1 的样本量字码和表2 的抽样方案, 直接确定批量和样本量的对应关系。从GB/T2828.1 抽样方案的数理统计理论基础来看, 上述做法明显依据不足, 因此即使站在生产方与使用方的角度, 上述抽样方案的工作风险也无法得到确认, 抽样方案的科学合理性就不可避免存在瑕疵。

3.抽样方案与实际使用范围不符

GB/T 2828.1所确定的抽样方案主要用于连续系列批, 如果是对于孤立批的检验, 则应结合抽样方案的抽检特性曲线进行确定。在确定抽样方案的过程中, 生产方和使用方都必须承担各自的风险, 如果需要同时满足双方利益, 同时减小双方风险, 惟一的方法是增大样本量, 但这样又势必提高检验成本, 所以抽样方案的选择实际上是双方承担的风险和抽样经济性的平衡, 关键在于双方在明确各自承担的风险极限的基础上, 比较备选方案的接收概率和操作特性曲线以确定合适的抽样方案。在进出口检验监管中, 质量监管者采用上述原则确定抽样方案显然是不合适的, 另外连续系列批仅在连续稳定出口的企业中适用, 对其他出口企业以及进口产品等绝大部分应用场合而言, 现行采用GB/T 2828.1的抽样方案是不合适的。

二、新抽样方案对接职能转变拥有三大优势

由于现有的抽样方案存在诸多缺陷, 有必要重新选择新的抽样方案, GB/T2828.4-2008[2]就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抽样标准, 在对接职能转变方面有以下优势:

1.标准的适用范围符合监管职能定位

该标准代替《GB/T 14437-1997 产品质量监督计数一次抽样检验程序及抽样方案》《GB/T 14162-1993 产品质量监督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 (适用于每百单位产品不合格为质量指标) 》, 同时为了更加适合我国质量监督的需要, 该标准对国际标准ISO 2859-4:2002进行修改采用, 增加了复验、复检、复查和核查抽样检验功效的定义, 从标准的定位而言就是由产品质量监管部门使用, 更加符合监管职能的实际需要。

2.标准的评定结论体现监管者职能定位

抽取的样本量与核查总体量没有直接关系, 根据GB/T 2828.4-2008, 当抽样方案的样本量较小时, 把不合格的核查总体漏判为抽检合格的概率较大, 其检验结论应写为“不否认该核查总体的声称质量水平”, 必要时也可写为“对核查总体的抽检合格”, 但不应写为“核查总体合格”, 即监管部门对判定抽检合格的核查总体不负确认总体合格的责任。上述结论是该标准通过特别设定的规则, 在错判风险、漏判风险之间平衡选择的结果。以上规则的设定, 使得核查总体的实际质量水平等于或优于声称质量水平时, 判抽检不合格的风险即错判风险大约控制在5%以内;当核查总体的实际质量水平为声称质量水平的规定倍数时, 判抽检合格的风险即漏判风险大约控制在10%以内;鉴于以上的平衡安排, 采用该抽样标准, 可以在较小的样本量下, 确保较低的错判风险, 同时允许稍高的漏判风险, 因此根据该标准所得出的判定结论反映了质量监督者的角度和职责, 不承担确认总体合格的责任。

3.标准对于安卫环项目适用性和灵活性更强

由于安卫环项目属于强制性要求, 其声称质量水平DQL=0, 根据该标准系采用 (n, 0) 方案, n (样本量) 值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在1-N (N为核查总体量) 中选取, 同时可以不采用随机抽样, 而根据专业知识或经验进行目的抽样, 更加有利于降低监管失效的风险。

三、改变合格评定抽样方案的建议和对策

如果确定采用新的抽样方案, 则有必要对检验检疫规程类行业标准的抽样方案和合格评定结论用语等多方面进行对接和调整:

1.调整检验检疫规程类行业标准的抽样方案

对于采用GB/T 2828.1 抽样方案的检验检疫规程类行业标准, 在原有标准的基础上, 将DQL值与AQL值对接, 除了DQL=0 之外, 其他情况下 (如品质条款要求等) 的DQL值, 可以直接移植采用原有规程类行业标准长期实践确认的AQL值。由于DQL=0 系采用 (n, 0) 方案, n值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在1-N (N为核查总体量) 中选取, 因此完全可以与其他DQL值的抽样方案相匹配。同时, 现行的sn标准抽样方案中, 检验水平一般采用一般检验水平Ⅰ、Ⅱ、Ⅲ或特殊检验水平S-1、S-2、S-3, 改用GB/T 2828.4后, 统一采用LQR (极限质量比) 水平0或LQR水平Ⅰ。

2.调整合格评定结论用语

对按照调整后的检验检疫规程类行业标准实施合格评定的产品, 其检验结论应写为“不否认该核查总体的声称质量水平”, 必要时也可写为“对核查总体的抽检合格”, 但不应写为“核查总体合格”, 即监管部门对判定抽检合格的核查总体不负确认总体合格的责任。同时在出具相关的证书时, 其结论用语应考虑与调整后的检验检疫规程类行业标准结论用语衔接。

3.调整计量抽样方案

抽样方案改用GB/T 2828.4, 可以解决进出口工业品检验监管中应用广泛的计数抽样场合, 对于需要进行计量抽样的使用场合, 抽样方案可采用GB/T 6378.4-2008[3], 该标准适用于计量抽样领域的监督抽查, 其适用范围和使用对象与GB/T2828.4 类似, 因此可以参照上述调整建议, 对采用计量抽样的检验检疫规程类行业标准进行对接和调整。

四、结束语

对应于监管质量安全的职能, 合格评定的抽样方案应站在第三方的角度, 独立对产品进行抽样检验并确定监督总体是否通过核查, 相对于目前按照GB/T2828.1 确定的抽样方案, 改用GB/T2828.4 和GB/T 6378.4 所规定的抽样方案更加切合监管质量安全的职能转变。以改变抽样方案为起点, 如能带来质量监管观念的新转变, 则将为法检制度改革在微观层面上起到冲击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GB/T 2828.1-2012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 (AQL) 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S].

[2]GB/T 2828.4-2008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4部分:声称质量水平的评定程序[S].

上一篇:正确引导学生的恋爱观下一篇:宫腔镜技术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