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责任

2024-09-18

事故责任(通用11篇)

事故责任 篇1

交通事故认定书作出的依据, 主要是公安机关交警部门根据事故发生的现场情况作出的,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 对当事人有无违章行为作出判断, 对事故产生的主要责任进行划分, 对事故产生的因果关系进行判断, 最终确定事故责任。其中责任包括: 次要责任、同等责任、主要责任以及全部责任。同时, 交通事故认定书可以作为证据, 法院可以根据合法性、真实性以及关联性的原则, 对于认定书确定的内容, 作出是否采纳的审查。如果事实真实清楚, 适用法律准确, 那么法院将会采纳; 反之, 将会对案件重新审理, 并且重新对事件责任和赔偿作出审理。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三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条规定。都对交通事故认定书作出了说明。在我国, 法律和司法解释都将交通事故认定书归结到证据的范围。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之后,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被交通事故认定书所取代, 交通事故责任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根据交通事故责任以及产生的严重程度来确定, 对当事人在事故当中作用大小而定。

交管部门对事故发生的原因, 责任进行认定, 这种责任认定和民事责任不同。两者不能混同起来, 不能将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事故赔偿责任的唯一根据。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不同的责任主体

交通事故责任, 认定的主要是在交通事故当中直接参与的人员责任, 具体包含机动车司机以及乘客等。然而, 交通事故赔偿的责任不仅仅局限于司机和乘客, 还可能包括汽车投保的保险公司、机动车所有人或者单位等, 交通事故赔偿责任的责任主体范围比交通事故责任范围更大。例如: 当机动车的使用人和所有人分离, 这时候发生了交通事故, 虽然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使用人, 但是使用人是在执行本单位的工作, 所以, 最终的责任认定应该由使用人的工作单位来承担。在这种情况下, 交通事故赔偿责任的主体与交通事故责任主体就不一致。那么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中的当事人就可以不负责任, 但是法院最终判决可能会判决行为人承担部分责任。再例如: 在好意搭载乘客的事件中, 虽然交警认定乘客不负责任, 但是为了保护善意的行为, 鼓励这种行为, 法院可以根据事情判决让乘客承担一定的责任。

二、不同的适用责任原则

认定交通事故责任的时候主要适用的是无过错无责任的原则, 即过错责任原则, 全部过错的承担全部责任, 过错一样的承担同等责任, 过错大的承担主要责任, 过错小的承担次要责任; 而在认定交通事故赔偿责任的时候主要不仅仅要依照过错责任原则, 还需要考虑其他方面的因素。例如: 保险公司承担的责任应该以其投保额内承担, 在行人和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 一般会推定机动车承担责任, 如果机动车一方能够证明没有过错, 那么根据法律规定承担不超过10% 的承认, 如果行人一方有过错, 那么要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从中可以看到, 认定交通事故赔偿责任的时候, 不单单考虑了过错推定责任, 还适应的结合了过错相抵的原则。

三、适用不同的法律

在认定交通事故责任的时候, 主要适用的法律是《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等。除了上面提及的两个法律规定之外, 还包含《民法通则》以及《侵权责任法》当中的一些内容。而交通事故赔偿主要适用的法律包括《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等。

四、结论

综上所述, 事故认定书中的责任与民事损害赔偿责任是不同的: 第一、承担的责任形式不同, 前者是当事人在处理事故中要承担的行政责任, 而后者是当事人的因过错而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第二、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不同, 前者依据的是《道交法》第73 条、《道交法实施条例》第91 条、《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58 条的规定, 后者依据的是《道交法》第76 条、《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45 条的规定; 第三、前者是由交警部门依职权确定, 后者是人民法院依审判权确定。在民事赔偿程序中,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应当作为认定民事责任的一种证据, 而非唯一标准。

参考文献

[1]邵玉伟.云计算下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责任认定问题研究[D].海南大学, 2015.

[2]廖焕国.道路交通事故侵权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3]叶旭河.论交通事故认定书-从民事诉讼的角度[D].兰州大学, 2005.

[4]徐清宇.通行正义:交通事故损害赔偿[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5]马庆国.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研究[D].贵州大学, 2009.

事故责任 篇2

交通事故无法确定双方事故责任,咋赔?

2009年11月,丁某驾车上桥,超越同向行驶的车辆后,下桥时遇姚某骑摩托车迎面驶来。姚某未带头盔,且驾驶的摩托车与准驾证车型不符。在两车交会时,姚某摩托车倒地受伤。交警部门由于无法查清双方在交会时发生事故的过程,故出具了交通事故责任无法查清的道路交通事故证明。姚某因治疗发生巨额医疗费用,诉至法院要求丁某赔偿36万余元。

判 决

一审法院审理后认为,从事故现场图、证人证言综合分析,能够认定被告丁某超车时与原告姚某距离过近,客观上给原告造成了危险,导致原告避险措施不力,造成原告驾驶的摩托车与桥上护栏发生剐擦而倒地受伤。被告对本事故发生负有责任。而原告驾驶的摩托车与驾驶证准驾车型不符,且又未戴头盔,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故综合原、被告过错程度,以同等责任认定为宜。被告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评 析

本案是一起比较特殊的交通事故。评析本案的意义在于引发人们思考:在交警部门由于事故事实无法查清而没有做出事故认定的情况下,法院应如何审理此类案件?

根据公安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五十条的规定,在责任无法分清的情况下,交警部门可以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证明而不出具交通事故认定书。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如根据交警部门的道路交通事故证明书或结合其他证据能够分清事故责任的,那么很简单,法院完全可以依自己查明的事实作出判决。值得思考的是,在法院也无法查清事故责任的情况下,此类案件该如何审理,这里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交通事故的损害后果与当事人的行为之间因果关系清楚,但事故责任无法分清。这里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员、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在此种情况下,笔者认为,首先应按照机动车有责任的标准由交强险赔偿;超过交强险范围的,再由双方当事人按照公平原则分担责任。二是机动车与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可直接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二条的规定,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

2.如果交通事故的损害后果与当事人的行为之间有无因果关系并不清楚,法院应裁定驳回原告诉讼请求。

链 接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

第五十条 道路交通事故成因无法查清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证明,载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人情况及调查得到的事实,分别送达当事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一百三十二条 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

人分担民事责任。

四川省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确定规则(试行)

第一条此规章是四川省公安交警部门为规范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确定,保证事故责任认定公正、公开、公平,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制定的。

第二条在四川省行政区划范围内发生的交通事故,确定当事人责任,适用本规则。法律、法规、规章对确定交通事故责任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三条交通事故责任分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次要责任。

交通事故责任采取对应原则:全部责任对应无责任、主要责任对应次要责任、同等责任对应同等责任。

交通事故有多个当事人的,可以确定多个当事人共同承担对应的一个事故责任,也可以确定多个当事人分别承担对应的同等责任或次要责任。

第四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根据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

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行为既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明确规定的违法行为,也包括与事故发生有因果关系的其他过错行为。

第五条交通事故当事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第六条 确定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责任应当全面分析当事人的行为与事故发生的因果关系、当事人的道路通行权利和义务等因素,权衡当事人的行为在事故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综合评判。

第七条交通事故的因果关系,是指导致事故发生或者导致事故后果扩大的直接因果关系。间接因果关系通常不作为确定事故责任的依据。

第八条 确定当事人的行为与事故发生的因果关系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评判:

(一)当事人的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1、当事人的行为侵犯了其他当事人的通行权利;

2、当事人的行为具有突变性;

3、当事人未履行注意义务;

4、当事人在危险出现时,未采取适当的避险措施;

5、当事人明知危及交通安全的险情出现后,未履行法定义务。

(二)车辆具有影响行车安全的隐患。

(三)道路、环境具有影响安全通行的重大隐患。

具有以上特征之一的,应当确定该行为与事故发生有因果关系。

第九条交通事故当事人具有以下情形的,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

(一)因一方当事人的行为导致交通事故的。

(二)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

第十条 因两方(或两方以上)当事人的行为共同导致交通事故的,在交通事故中所起的作用较大的,确定为主要责任。

第十一条交通事故当事人有下列违法行为之一的,应当确定为次要责任;如其行为与事故发生有因果关系的,应当确定为主要或者全部责任。

(一)当事人无驾驶资格、饮酒后、吸食或者注射毒品、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

或麻醉药品驾驶机动车,醉酒后驾驶非机动车的。

(二)车辆严重超载、严重超速或者车辆机械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

(三)驾驶车辆违反交通信号灯、交通警察指挥手势通行的。

(四)驾驶机动车逆行或者越过道路中心分道线、隔离设施与其他正常行驶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

(五)驾驶机动车在人行道、人行横道或其他行人通行范围内刮撞行人,在非机动车道或其他非机动车通行范围内刮撞非机动车的。

(六)驾驶非机动车在非机动车道逆行或在人行道行驶,与正常行驶的非机动车或行人发生交通事故的。

第十二条 因两方(或两方以上)当事人的行为共同导致交通事故的,其行为在事故中作用相当的,确定为同等责任。

第十三条 当事人在事故中具有过错行为,但在交通事故中所起的作用较小,是引发事故的次要原因,确定为次要责任。

第十四条 当事人的交通违法行为与事故发生无因果关系的,不确定责任(本规则第十一条规定的情形除外),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对其违法行为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第十五条 发生交通事故后,一方当事人逃逸的,负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逃逸的一方当事人承担主要责任,另一方当事人承担次要责任。

第十六条 车辆在道路以外发生的交通事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到报案的,参照本规则确定当事人责任。

第十七条 本规则自 起施行。在此之前发生的交通事故未作出事故责任认定的,依照本规则确定当事人责任。

第十八条 本规则由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负责解释。

事故责任 篇3

[关键词] 工伤 雇佣损害赔偿

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多种经济成份的并存,劳动用工主体和雇佣关系非常复杂。由于我国劳动立法滞后,这两类纠纷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市场调节的主导作用,营利性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等主体,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不惜降低预防成本,致使社会成本加大,工伤与雇佣损害赔偿问题已成为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由于劳动契约是从雇佣契约中分化而来,它们之间有近亲的渊源,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处理这两类纠纷时很难把握,导致当事人讼累。

一、 侵权损害赔偿到工伤保险

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劳工执行职务遭受意外灾害,原来只能依据侵权行为法的规定,向加害人请求損害赔偿。不符合侵权行为要件,劳动者当然没有请求权,即使具备侵权行为要件,主张权利实际上也有困难,其理由有二:一是侵权行为法是采取过失责任主义,被害人需证明加害人(尤其是雇主)的过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二是劳动者靠出卖劳动力谋生,欠缺提起诉讼的时间、精神以及能力。19世纪中叶之后,社会主义思想发达,工会运动兴起,各国政府为保护劳工,以谋社会安定,积极设法解决,大体上说,分为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改进侵权行为法;二是创设劳灾补偿制度。其中以德国、英国法制的发展最具有创设性以及模式性,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仿效。

然而,无过错责任并非万全之策,实践证明它的实行又引发了新的社会问题:一方面,无过错责任不以雇主的主观过错为前提,加重雇主赔偿责任,使得雇主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和竞争力降低,这对雇主是极为不利。尤其雇主为小业主时,无过错赔偿责任可能会令其陷入破产的困难境地。另外,由于雇员最终能否获得赔偿仍取决于雇主的经济能力,如果在雇主没有支付损害赔偿的资力时,即使根据无过失责任认定雇员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也不能得到满足的支付,从而成为有名无实的赔偿。

因此有建议应该修改法律,使雇主负有危险责任,并规定强制责任保险,以资配合。然而当时执政之宰相俾斯麦认为要彻底保护劳工之权益,必须实施广泛之伤害保险制度。因此,德国政府于1884年7月6日制定劳工伤害保险法。德国劳工伤害保险制度实行迄今将近100年,对德国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贡献。

二、劳动契约与雇佣契约的联系与区别

工伤与雇佣损害赔偿,其母体分别是劳动契约与雇佣契约。劳动契约,我国劳动法将其规定为:“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雇佣契约是指当事人约定,一方于一定或不定期限内为他方服劳务,他方给付报酬的契约。雇佣契约体现的是当事人缔结契约时自由独立自主的合意,当事人的地位平等,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平等,具有有偿性、继续性的特点。其目的在于给付劳务,以劳务本身为标的,不对劳务产生的结果负责。根据两者概念的阐述,劳动契约与雇佣契约主要有以下联系与区别。

1.其联系是:(1)都是私法上的合同。当事人地位平等,以双方当事人相对立的意思表示的合意而成立。虽然劳动契约的订立必须符合法律强行性规定,但合同内容所属私法上的法律关系。(2)都以给付劳动为目的。这两类合同的目的在于劳动者依约向雇佣人提供劳务的行为,而不在于实现雇佣人的预期利益。这是同承揽合同、委托合同不同的。在承揽合同、委托合同中,订立合同的目的在于实现定作人、委托人的预期利益,承揽人、受托人给付劳务的义务仅是作为手段性义务或附随义务。(3)都是继续性合同。作为给付劳务的合同,受雇人给付劳务不可能是一次性的,必须在合同存续期内持续的实施给付行为,因此是继续性合同。(4)都是双务有偿合同。这两类合同中,受雇人必须依约提供劳务,雇佣人必须依约支付报酬,双方当事人都负有义务,并且双方的义务具有对价性,任何一方从对方取得权利均需付出代价。(5)都是诺成合同。这两类合同经过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即可以成立生效,而不以当事人一方的交付为成立要件。

2.其区别是:(1)主体不同。这是劳动契约与雇佣契约产生差别的根本原因。我国《劳动法》第2条规定了劳动合同的雇佣人,即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雇佣合同无限制。企业、个体工商户、合伙、自然人均可以作为雇佣主体。(2)形式不同。劳动合同必须订阅书面契约,我国《劳动法》第19条明确规定,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这是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劳动合同是要式合同。雇佣契约没有形式要求,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既可以是书面合同,也可是口头合同,雇佣合同为不要式合同。(3)二者受国家干预的制度不同。雇佣契约作为一种民事合同,以是以意思自治为基本原则,合同当事人在合同条件的约定有很大的自主自由。而劳动契约,国家经常以强行法的形式规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敢干预劳动合同的内容的确定,当事人的约定不能超出法律的规定。(4)历史不同。雇佣合同自罗马法就存在,沿袭至今。而劳动合同则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国家干预的结果。(5)解决争议的方式不同。雇佣合同发生争议,当事人可直接向法院起诉。劳动合同发生争议,必须经仲裁才能向法院诉讼;(6)适用的法律不同。劳动契约解决时适用劳动法的特别规定,劳动法另有规定才能适用民法规定,而雇佣合同解决时适用民法。

三、工伤事故责任与雇员人身损害赔偿责任的区别与竞合

工伤是指劳动者因工作、执行职务行为或从事与生产劳动有关活动,受到的伤、残、亡或患职业疾病。雇员人身损害是指雇员按照雇主的意旨完成雇主交付的任务时自己的人身受到损害。

1.两者区别在于:(1)构成条件不同。工伤事故责任的构成前提是存在劳动关系,无论法定的劳动关系还是事实的劳动关系,发生因工伤害都应当按工伤来处理;而雇员人身损害赔偿责任必须存在雇佣关系。区分工伤事故责任与雇员人身损害赔偿责任的关键是区分劳动关系和雇佣关系。(2)适用法律不同。工伤事故责任是由劳动法强制性调整,在发生工伤事故后,应依据劳动法律法规来处理,具体的依据是《劳动法》、《工伤保险条例》和相关司法解释、规章的规定。雇员人身损害赔偿由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法律来调整。不久前公布执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雇员人身损害赔偿的范围和标准做了比较详尽的规定。两者在赔偿的项目和标准上有很大不同。(3)赔偿主体不同。国家建立工伤保险制度,用人单位依照法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的,由工伤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工伤保险待遇费用;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的,由用人单位按照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自行支付费用。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4)解决纠纷的途径不同。工伤事故赔偿解决的途径,必须依据劳动法律法规来处理,劳动仲裁是处理工伤事故的必经程序,不服仲裁裁决的才可以通过诉讼程序来解决;雇员人身损害赔偿,当事人可直接起诉到人民法院。具体操作中存在着很大差异。如在确定损害程度的途径方面,有工伤认定资格的是劳动部门,对于工伤认定不服的劳动者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加以解决;而雇员人身损害赔偿,只要有鉴定资格的机构均可以确定其伤情等级,对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到鉴定机构重新鉴定,或通过民事诉讼程序向法院申请重新鉴定。在请求赔偿时效方面,工伤赔偿在认定工伤后,受害人必须在60日内申请劳动仲裁部门裁决,雇员人身损害赔偿则遵循《民法通则》人身侵权损害赔偿诉讼时效为一年的规定。

2.两者的竞合问题。解决工伤保险赔付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的竞合,不是一个简单的法律竞合问题。在工伤保险赔付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竞合问题上,可以做如下理解:其一,不属于《工伤保险条例》调整的劳动关系和工伤保险范围的,如果雇佣关系中的雇员遭受人身损害时,雇员有权向雇主或者第三人提出民事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无工伤保险赔付请求权。其二,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对用人单位仅享有工伤保险赔付请求权;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可以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即对于雇主采用“工伤保险取代侵权损害赔偿模式”,对于第三人采用“补充模式”。具体来说,因雇主行为造成工伤的,工伤职工只能申请工伤保险赔付,不得向雇主提出民事赔偿;因第三人行为造成伤害,并认定为工伤的,在申请工伤赔付的同时可以依法请求民事赔偿。

工伤保险赔付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竞合的问题,关系到工伤当事人所获赔偿的多少,直接影响工伤职工及其家庭成员的生活水平。其处理不仅与工伤当事人的切实利益息息相关,同时还必须考虑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企业的承受能力等因素,是一个涉及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因此实践中必须认真对待、慎重处理。

参考文献:

[1]王全兴:劳动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74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S].1995

[3]王泽鉴:民法债法总论[M].三民书局出版社,1993

[4]黎建飞庄仪表:工伤赔偿诸类型案例评析[J].判解研究,2003年

[5]黄成建郭振纲:劳动争议典型疑难案例精解[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

[6]郭捷刘俊 杨森:劳动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李力:劳动权益与劳动纠纷处理[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8]梁书文王卫:劳动事故损害赔偿及配套法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宁丽红:雇佣契约研究[J].载中国民商法律网

快递事故安全责任谁来“买单”? 篇4

实名收寄、收寄验视, 在近年来快递安全事件频发, 不法人员通过快递渠道从事非法活动屡禁不止的大背景下, 被看成是遏制此类问题发生的重要手段。行业乱象背后, 我们不免深思:快递企业的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如何界定, 又该如何明确寄件人寄递行为的法律责任?

雍虎 (亚太商速递论坛中国区首席代表) :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如目前在美国快递公司和美国邮政中都未实现快件100%开箱验视。为防止货物丢失, 快递公司对于是否开箱验视都有严格的政策和限制, 可根据自己建立的风险评估系统对货物进行风险评估。

某业内人士:

目前快递公司客观上没有能力通过验视去判断化学品是危险品还是非危险品, 也没有能力验证《寄递安全证明》的真伪。而且一些寄件人往往为了通过快递渠道寄递化学品, 不惜捏造安全证明, 甚至对违禁品进行各种包装予以掩饰, 以上做法可以说是防不胜防。

某咨询网站负责人:

美国在交通运输部内部, 设立了专门的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职能机构—管道和有害物质管理局, 主要负责监督危险货物的包装生产和特别问题, 修编美国危险货物运输规则, 负责监督管理的执行, 与国际危险货物运输规章的协调等。此外, 美国政府部门还建立了开放的公众联系平台, 在法规中给出有关危险货物运输规则解释、问题解答以及对规则提出意见的联系部门和通讯方式, 这样政府可随时听到行业的意见。

某快递企业负责人:

《草案》第五十二条明确指出, “快递企业实行收寄实名制度”。从监管者的角度看, 实名制是保证寄递安全的一道屏障, 但在实际操作中, 对于试图通过快递渠道从事犯罪的人, 由于身份证件的造假成本极低, 其屏障的有效性将大打折扣。

某快递企业员工:

“夺命快递”等类似事件的发生, 尽管快递企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问题的源头或主要责任是在寄件人而不是快递企业。寄件人非常清楚物品的性质, 及交给不具备危险品运输资质的物流企业寄送存在的潜在风险。

小黄 (网友) :

校车事故的法律责任风险分析 篇5

2011年12月12日,江苏丰县发生校车事故,造成15名学生死亡,11人受伤。当年12月15日,丰县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称,丰县政府参照有关法规,核定给每位遇难者家庭死亡赔偿金、丧葬费、精神损害抚慰金合计25余万元。县政府另外再给每位遇难者家庭支付抚慰救助金25万元。以上共计50余万元。因事故驾驶员无力承担巨额赔偿,款项全部由县财政支出。

生命无价,事故令人痛惜。痛定思痛,校车事故的巨额赔偿究竟该由谁承担?在上述案例中,由于驾驶员无力承担巨额赔偿,最后由政府财政支出。这是一起严重的恶性事故,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政府敢于担当,承担了全部的赔偿责任。但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是:学校是否也有责任呢?面对巨额赔偿学校能否赔得起呢?在校车制度涉及的所有法律问题中,校车事故的法律责任风险问题可能是最为棘手的问题。

一、校车事故法律责任风险的不确定性

校车配备、校车运营、校车事故的法律责任风险是校车问题的三个“拦路虎”,其中校车事故的法律责任风险由于其潜在性和不确定性成为难以破解的障碍。相对于校车配备的一次性投入和校车运营成本的可估算性,校车事故的法律责任风险则无法估量。不发生校车事故时,法律责任风险几乎为零;发生校车事故,责任的认定和责任的大小又具有不确定性。

风险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校车配备、校车运营具有可控性,学校、地方政府、校车服务提供者可以将其控制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对于校车事故,学校、地方政府、校车服务提供者根本不能控制。固然,配备合格校车、完善管理制度,可以降低校车事故的发生率,但是校车运营过程中的许多不可控因素,如天气状况、道路状况、学生是否遵守安全守则、其他车辆驾驶员的素质与驾驶状态等,均有可能导致校车事故的发生。简言之,校车事故可以预防,却无法完全避免。

责任的认定具有不确定性。校车事故发生后,受伤害学生、学校、校车服务提供者经常就事故责任的划分发生争议。即使到法院打官司,证据的认定、对法律理解的不同、法官对受伤害学生的同情程度等,均有可能导致“同案不同判”。因此,校车事故中法律责任的认定具有不确定性,类似的案件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发案环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责任大小具有不确定性。虽然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明确了人身损害的赔偿标准,但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家长对损害赔偿的预期不同(特别是对精神损害赔偿的预期不同),学校的偿付能力不同,对校车事故的处理经常要靠谈判双方的“智慧”较量,校车事故的法律责任风险也就具有不确定性。

相对于校车配备成本的有限、校车运营成本的可估算,学校最担心的莫过于校车事故法律责任风险的不确定,这可能是许多学校对校车不热心甚至消极抵制的重要原因。

二、校车事故法律责任风险分析

学生上下学发生校车事故,学校并不必然就有责任。对于不可抗力导致的校车事故,学校不承担责任。如果家长自行商量、合租车辆接送孩子,发生伤害事故,由侵权人承担相应的责任,学校仅提供道义上的补偿。

校车事故的发生与校车的质量、驾驶员的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是否提供合格校车、驾驶员是否有过失、其责任由谁承担,是分析校车事故法律责任的关键。校车事故的发生以及校车事故法律责任的分配,主要涉及学校、校车服务提供者、驾驶员三方面的因素。校车配备、校车运营有不同的模式,在不同模式中,学校、校车服务提供者、驾驶员三者之间的关系不同,权利与义务不同,事故发生后责任的划分也就不同。

(一)校车自营模式中的法律责任风险

校车自营模式中,学校是校车服务提供者,一般要承担事故责任,但是校车产权关系、学校与驾驶员的关系,对校车事故的责任分配具有重要影响。

校车自营模式中学校与校车的关系及责任承担。校车自营模式,学校可能是校车的所有权人(学校自行购置或地方政府配置校车),也可能是校车的使用权人(学校租赁校车)。作为校车的所有权人,学校一般应对事故发生承担责任。作为使用权人,学校是否有责任呢?《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因租赁、借用等情形机动车所有人与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时,发生交通事故后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由机动车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所有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因此,不管是作为车辆的所有权人,还是使用权人,只要对校车事故的发生存在过错,学校都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只是责任大小略有区别。

校车自营模式中学校与驾驶员的关系及责任承担。校车事故的发生与驾驶员的过失具有重大关系,划分校车事故的法律责任,必须厘清学校与驾驶员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驾驶员为学校职工,驾驶员与学校之间存在劳动合同关系(雇佣关系),学校要为驾驶员的过失承担雇主替代责任。例外情形中,学校可能临时委派非本校人员担任驾驶员,或者有“热心人”自告奋勇充当驾驶员。《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规定驾驶人员必须具备校车驾驶资格,如果学校委派的驾驶员或者“热心人”不具备规定的驾驶资格,学校就存在选任、指示方面的过失,对事故应当承担责任。即使学校委派的驾驶员或者“热心人”符合驾驶条件,但只要驾驶员是按照学校的要求(行驶时间、行驶路线)完成校车服务,学校与驾驶员之间构成实际的雇佣关系,学校也要为驾驶员的过错承担雇主替代责任。

(二)校车他营模式中的法律责任风险

相对于自营模式,他营模式更为复杂,学校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也更为复杂。他营模式包括政府专营模式和合同模式。模式不同,学校承担的义务不同,法律责任风险也就不同。

政府专营模式,包括政府成立校车运输服务企业提供校车服务,公交公司提供校车服务等。在政府专营模式中,学校并不直接参与校车的运营,也不代表学生与校车运营企业签订合同,学校只承担辅助性的义务,如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等。因此,对于校车事故的发生,学校一般不承担法律责任。

合同模式中,由学校与校车服务提供者签订合同来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与校车服务提供者之间一般成立承揽合同。按照承揽合同的规定,校车服务提供者自行提供校车,自行维修、保养车辆,自行聘用驾驶员,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路线独立接送学生上下学。校车服务提供者是校车的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校车服务提供者与驾驶员之间成立劳动合同关系(雇佣关系),因而,作为校车的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校车服务提供者应当承担事故责任;作为驾驶员的雇主,校车服务提供者应当对由于驾驶员的过错导致的校车事故承担雇主替代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承揽合同中,学校并不绝对地不承担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规定:“承揽人在完成工作过程中对第三人造成损害或者造成自身损害的,定作人不承担赔偿责任。但定作人对定作、指示或者选任有过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因此,如果学校在校车运营中对驾驶员有特别的指定、指示(如改变合同规定的运营路线和时间),或者存在选任过失(明知驾驶员不具有规定的资格仍然默许其驾驶校车),则仍可认定学校与驾驶员之间存在控制、监督关系,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有疑问的是,如果学校对学生有合同约定或法定的运送义务,学校还为不为校车服务提供者的承揽运输行为承担替代责任?合同约定的运送义务,属于侵权责任法意义上的不可委托的义务,学校虽可委托校车服务提供者独立履行该义务,但对学生而言,履行运送义务的主体仍是学校,学生完全可合理认为学校对校车服务提供者享有控制监督权,因而学校应承担法律责任。对于法定的运送义务,目前学术界对《校车安全管理条例》是否规定了学校的安全运送义务存在争议。笔者认为,如果存在法定运送义务,则学校仍然要承担法律责任,但这种法定义务的规定加大了学校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目前不适合规定学校的法定运送义务。

综上所述,自营模式中,学校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最大;他营模式中,由学校与校车服务提供者签订承揽合同的情形下,学校的法律责任风险相对较小;在政府专营模式中,学校对校车服务应承担的义务最小,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也最小。

三、校车事故法律责任风险的化解

严格校车管理,减少校车事故隐患。校车安全事故的发生,主要原因在于管理上的不规范。地方政府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为学校配备合格的校车,为学校提供充足的校车运营资金。更重要的,校车服务提供者,不管是学校、政府,还是运输企业,严格校车管理是杜绝校车事故的最主要的措施。首先,校车服务提供者应当加强对车辆的保养与维护,使校车处于良性运转状态,保证车辆的运营安全。其次,配备合格的校车驾驶员,加强对驾驶员的安全法律法规知识教育,提高其素质,尽量减少事故的发生。最后,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杜绝违反交通安全管理规定的行为。

完善相关法律,合理确定学校法律责任。目前的校车事故法律责任风险承担中,学校的风险很大,没有校车服务不会有校车事故责任,有了校车反而使学校陷入被动局面。这就导致学校不愿意配备校车,对校车服务消极抵制。因而,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合理分配学校、校车服务提供者、学生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利用法治手段引导校车健康、正常运营。

建立健全政府风险防范制度与保险制度,分担校车事故中的法律责任风险。事实上,即使立法再完善、学校管理再严格、驾驶员再小心,校车事故仍不可完全避免。合理确立校车事故的法律责任,降低学校的风险,是保障校车制度正常运转的最后防线。作为政府,应当建立校车事故处理专门基金,以应对突发性事故中的赔偿问题。商业保险机构应和学校、校车服务提供者共同完善校车事故商业保险制度,通过商业保险化解法律责任风险。另外,可以引导保险公司监督校车的运营,以利于降低校车事故的发生率。

四、提醒与建议

校车问题涉及学生的正常上学和安全问题,但是校车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在于学校承担事故法律责任的大小。校车配备、校车运营虽需要巨额资金,但具有确定性;唯有校车事故的法律责任风险无法确定。在目前的校车运营模式中,学校的法律责任风险分配不够合理。遏制校车事故,保障校车正常运营,既需要严格校车运营管理、减少事故发生率,又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合理确定学校的法律责任,还需要建立健全政府风险防范制度与商业保险制度,化解校车事故中的法律责任风险。

事故责任 篇6

关键词:机动车交通事故,归责原则,赔偿责任

一、机动车交通事故赔偿责任的法律规定

《侵权责任法》第四十八条规定, 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 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承担赔偿责任。该条明确了有关法律依据。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主要是指《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依照该法, 机动车交通事故赔偿责任包括三种类型。一是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 二是机动车之间交通事故赔偿责任, 三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发生交通事故的赔偿责任。每种责任类型的归责原则不同:

1、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 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

2、机动车之间交通事故赔偿责任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 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 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

3、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交通事故赔偿责任归责原则。 (1) 主要适用过错推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 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 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 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 (2) 百分之十之内的无过错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 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 (3) 机动车一方的免责情形。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的, 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赔偿责任。

二、租赁、借用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赔偿责任

(一) 首先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

机动车所有人和实际使用人发生分离的事实并不影响承保机动车强制责任险的保险公司在发生交通事故后承担赔偿责任。

(二) 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后的不

足部分, 由机动车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 前提是机动车所有人没有过错。根据风险控制和风险活动受益归属, 应当由机动车实际使用人承担责任。

(三) 机动车租赁、借用期间发生交通事故机动车所有人承担过错责任。

比如, 提供的机动车不适驾、未对实际使用人是否具备驾驶资格进行合理的审查等等。

三、实际交付出卖车辆但未办理过户登记发生交通事故的赔偿责任

机动车买卖并实际交付, 但为办理所有权转移登记的, 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不足部分由受让人承担, 出卖人不再承担责任。机动车交付后, 受让人已经实际占有和控制了车辆, 按照风险控制理论, 应由受让人承担责任。

四、转让拼装、已达报废标准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赔偿责任

我国实行机动车强制报废制度。以买卖等方式转让拼装或者已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 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 由转让人和受让人承担连带责任。

五、机动车被盗窃、抢劫、抢夺后发生交通事故的赔偿

(一) 所有权人不承担责任。

盗窃、抢劫或者抢夺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 由盗窃人、抢劫人或者抢夺人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被盗抢后, 所有权人丧失了对车辆的实际占有和控制, 按照风险控制理论, 应所有人不承担责任。

(二)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垫付抢救费用的责任。

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垫付抢救费用, 并有权向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

六、交通事故驾驶人逃逸后对受害人的救济

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责任探析 篇7

1. 学校责任

在体育教学伤害事故审判实践中,学校在事故中应承担何种性质的民事责任是法院处理校园伤害事故案件的核心问题。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仍处于起步阶段,关于学校对体育课中体育伤害事故案件应承担责任的性质在法律上尚无明确规定。现有的关于责任性质问题存在以下三种代表观点:(1)在我国,学校与学生之间并非是契约关系,因而,体育教学中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不存在违约的问题,只能产生侵权的民事责任。[2](2)如果学校是私立、民办学校等,那么学校与学生之间即存在契约关系,可发生违约责任;如果学校性质为公立学校,尤其是属于义务教育范围内的公立学校,因学生接受教育的强制性,不应看作是契约关系,也就不存在违约责任。[3](3)不论在何种情况下,学校与学生之间都形成了事实上的契约关系,即使是在义务教育的范围内,强制未成年人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所体现的也是国家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对私人生活领域所做的必要干预,学校与学生之间存在契约关系,体育教学中学生受到伤害可以产生违约责任。[4]

2. 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

2.1 学校责任事故。

学校的过失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是学校承担责任的客观依据,对于这类事故,学校要承担主要甚至全部责任:(1)学校有关人员玩忽职守,致使运动场馆、房屋倒塌;(2)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校未能落实安全保护措施,或教师违反教学大纲、教学常规;(3)体育教师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4)学校体育设备、设施陈旧老化或处置使用不当;(5)在正常体育教学时间内,教学人员擅自离岗;(6)学校体育物品堆放或悬挂不当;(7)在正常的体育教学时间内,教师随意让学生中途离开;(8)伤害事故发生后,学校没有及时将受伤学生送往医院,或采取其他必要医疗救护措施,由此延误病情或导致伤害加重。[5]

2.2 学校无责任事故。

学校在事故发生过程中没有任何过错,因此不承担任何责任:(1)教学过程中不能预见、不可避免并不能克服的情况;(2)学生体质特殊或疾病复发,学校事先未得到家长和学生的通知;(3)教师的教育方法完全正确合理,学生却在课堂内自伤、自杀;(4)事故尽管发生在课堂,但纯属学生违反纪律引起,并在此事件中学校能证明没任何过失;(5)事故尽管发生在课堂,但纯属校外人员私自闯入寻衅闹事,扰乱正常教学事故;(6)教学课程和内容安排,有时需要学生互相帮助来完成,学生合作意识淡薄,造成伤害事故发生;(7)课堂上不穿运动服、运动鞋,携带危险物品,随意移动体育器材。

2.3 学生的责任认定。

依照《民法通则》的规定,在我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从事民事行为,承担民事责任;未满18周岁的公民为未成年人,父母是其法定监护人,由其代替未成年人行使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因此,学生的责任承担者可分为未成年学生监护人与成年学生两类。

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6条规定:学生应当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在不同的受教育阶段,应根据自身的年龄、认知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避免和消除相应的危险。第7条第1款规定: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监护人应依法履行监护职责,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工作。学生若未履行应尽的职责,违反了学校的规定,或未成年学生监护人未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未尽配合义务,则认为学生或其监护人有过错,应承担民事责任,学校若无过错则不承担民事责任。[6]未成年学生的责任由其监护人承担,成年学生的责任则应由本人承担,但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性,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的意见6第161条规定,学生致人损害时年满18岁的,应由本人承担民事责任,没有经济收入的,由抚养人垫付,垫付有困难的也可依判决或调解延期给付。[7]

2.4 混合过错责任。

混合过错责任:(1)除了学校有过错之外,受害学生或第三者也存在过错的,各方应当根据过错的程度分别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体育教师在上课前未要求、提醒学生检查是否携带危险物品,当学生被兜里的钩针扎伤,体育教师具有过错;同时,学生作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到结果,也具有一定的过错,应当由学校和学生分别承担相应责任。(2)双方都无过错的意外伤害事故,也同样适用公平原则,由双方分担相应的责任。[8]体育教学中学生在踢足球或打篮球时,如果两名学生为了争球,在高速中发生碰撞或身体接触,就很容易撞伤或摔伤。《民法通则》第132条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9]

3. 体育伤害事故的处理与预防

3.1 提高防范意识,重视安全教育。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安全教育和预防措施列入教学计划之中。体育教师也要教会学生一些常用的自我保护的方法,以及医疗保健知识和急救方法。学校可以利用讲座、板报知识、竞赛图片展览等方式,多渠道开展学校体育安全教育宣传,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减少和避免体育教学伤害事故的发生。[10]学校要改善教学训练设施条件,加大对学校体育教学相关方面的投入,为体育教学和学生课余体育活动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

3.2 加强体育管理工作,预防伤害事故发生。

体育教师要在活动前对学生提出严格的常规要求,如上下课前的整队报告人数,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迟到、缺席或早退,这既是一种纪律形式和对学生的考勤,又是对某种责任的明确。[11]另外,教师在课前要准备充分,对体质较差、技能较差和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要做到心中有数,反复检查场地、器材和设备,在教学中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严格课堂纪律,严密组织教学,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有无慢性病史,运动量的安排要慎重,注意区别对待,要求学生穿着合适的运动服、运动鞋上体育课。[12]运动前的各种准备活动要充分,使身体发热,减少肌肉粘滞性,克服肌肉活动的惰性,让身体的各部分达到较高的应激状态。针对运动项目的特点,可以做一些专门的准备活动,对易受伤部位进行重点活动。

3.3 提高教师法制观念,建立社会保险制度。

体育教师要认真学法、知法,明确违法与合法的界限,做到无责不揽,有责不推,从思想上提高认识,用法律法规教学行为来保护自己,把自己的行为同国家的法律联系起来,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法律只能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但不能消灭风险。一个人不能完全避免风险带来的责任,但也不能完全由第三人赔偿,最好的解决途径就是保险。学校可以让学生自愿参保,也可以给自己上保险,发生需要学校进行赔偿的伤害事故由保险公司进行赔偿。

3.4 妥善处理伤害事故。

二十一世纪的学校体育教育是以健康教育为终极目标的科学教育体系,体育教学伤害事故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发生伤害事故,教师要及时进行简单的急救处理并组织护送医院抢救。学校要及时调查和认定责任,使学生伤害抢救快速化和科学化。学校在处理伤害事故时应遵循“依法、客观、公正、合理、适当”的原则,及时妥善的处理,使伤害事故的损失降到最低。对于已经发生的伤害事故,应坚持通过司法的途径加以解决,依法分清各方面所承担的责任,做到公平、公正,避免矛盾激化。

4. 结语

目前,我国学校管理者和体育教师的法律责任意识还不高,依法治教的观念还没有牢固树立起来,在学校体育法制建设问题上的工作还不够深入、具体,相关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安全制度,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预防和消除体育教学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体育教师应高度重视安全教育,落实安全措施,以高度的责任心,科学地组织体育活动。家长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公正地看待体育课中发生的意外伤害事故,保证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让学生快乐地运动,健康地成长。

摘要:本文从法律视角, 运用材料分析、理论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论述了在体育教学中学校和体育教师在学生伤害事故中的法律责任, 以及体育教学伤害事故的处理与预防, 旨在使学校、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在学校体育教学伤害事故中, 更明确各自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权利和义务, 依法保障师生双方的权益。

关键词:体育教学,伤害事故,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许召怀.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言论管理2003, (4) :7.

[2]崔建远.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268.

[3]谭晓玉.美国法院如何认定校园伤害事故[N].人民法院报, 2001.

[4]祝铭山.学生伤害赔偿纠纷[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230.

[5]袁古洁.论学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的法律责任[J].体育学刊, 2003, 10, (5) :4-7.

[6]汤卫东.学校在体育伤害事故中的规则原则及法律责任[J].体育学刊, 2002, 9, (3) :1-3.

[7]http://www.pecentral.org/professional/becomingapeteach-er.html.

[8]中华人民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Z].2002.8.21.

[9]江平.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10]于素梅等.“体育与健康”课教学问题探析[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11]张厚福, 张新生等.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1, 35, (1) :28-30.

普通高校学生伤害事故责任认定 篇8

关键词:高等学校,伤害事故,民事责任

一、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界定

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2条规定,学生伤害事故是指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人身伤害是指直接对身体造成有损害后果的创伤, 造成的后果有明显征兆, 或通过普通医学手段的身体检查作出鉴定, 对造成的原因作出准确判断。”[1]根据第37条规定,高校学生的伤害事故适用于《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特征主要包括:

(1)损害主体的特定性: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损害的主体只能是在高等学校学习、生活的在校学生,此处的学生一般是指取得国民教育体系内公办和民办的全日制学籍的在读学生。

(2)损害时间特定性。

从时间上看,其伤害行为或者伤害结果必须有其一或者同时发生在学校对学生负有教育、管理、指导、保护等职责的期间。

(3)损害空间特定性:

损害的空间特定是指其伤害行为或伤害结果必须有其一或者同时发生在学校对学生负有教育、管理、指导、等职责的地域范围内,即一般是发生在大学校区或园区内,但是并不局限于大学校园之内,有时也发生在学校组织活动的场所内,如学校的体育场馆、电影院、展览馆、礼堂等。

(4)损害因素多样性:

首先,从损害的主观因素方面看,它可以因故意引发,也可以因过失引发,还包括由没有过错方的意外事件所引发。其次,从损害的客观因素看,它既包括来自外力的干扰,也包括出自于学校或学生本身的问题。

(5)损害结果特定性:

一般而言,损害结果包括人身损害、精神损害、财产损害和知识产权损害等,而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特指人身损害。单纯的精神损害、财物失窃等则不属于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范畴。

二、高校对学生伤害事故承担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按照《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学校对学生负有教育、管理和保护的职责,而教育责任是主要责任,管理和保护责任附属并服务于教育责任。结合我国《民法通则》、《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笔者认为学校只有在下述要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才应承担责任:

1、违法行为。

学校的违法行为主要是指学校存在违反法律规定的法定义务的行为。

第一、违法行为主体认定

学校伤害事故的违法行为主体为“学校”。实践中,具体履行教育、管理和保护的职责的主要是具体的个人,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他们是否代表学校在行使职责是认定违法行为主体的关键。笔者认为,判断是否执行职务的标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否以学校名义;

(二)是否在外观上须足以被认为属于执行职务;

(二)是否依社会共同经验足以认为与法人职务有相当关联。

第二、学校的违法行为既包括作为也包括不作为。

作为指行为人积极主动实施某种行为侵犯学生的人身权利,如教师体罚学生;不作为指消极的不采取任何措施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如学校明知教室为危房,却不加修缮。无论是积极地作为还是消极的不作为,只要在学校的管理职责范围内,学校就不得不承担责任。

第三、高校违法行为的类型

首先,高校未尽法定义务。法定义务具有强制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一)设施安全义务,(二)制度安全义务,(三)消费品安全义务,(四)安全教育防范义务,(五)选任教师安全义务,(六)活动选择安全义务,(七)安全注意义务,(八)防止安全事故恶化义务,(九)遵守教育法规义务,(十)通知义务,(十一)其他义务。

其中第一,二,三,五,八,九,十义务的考量因素较小,但是第四、六、七义务的判断可考量以下因素。首先,学生的民事行为能力;其次,伤害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再次,学校的特定义务;最后,学校所处地域、教学层次等其他因素。

其次,高校是否尽了约定义务。

2、因果关系。

根据《办法》第八条规定,因学校、学生或者其他相关当事人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 相关当事人应当根据其行为过错程度的比例及其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主要原因, 应当承担主要责任;非主要原因的, 承担相应的责任。

3、主观上具有过错。

“这是判断伤害事故的责任, 及确定此后的处理与赔偿等一系列问题的基础。”[1]学生伤害事故法律责任是一种民事侵权责任,我国民事责任归责原则主要有三种: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和过错责任原则。

无过错责任是指无论行为人是否存在过错都要承担责任,它只能适用于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形,我国法律对此在校园伤害事故中运用无过错原则没有明确规定。

公平责任原则,是指当事人双方对损害的发生均无过错,法律又无特别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时,人民法院根据公平的观念,在考虑当事人双方的财产状况及其他情况的基础上,由当事人公平合理地分担损失的一种归责原则。有学者主张, 公平责任原则也应当成为高校学生伤害事故责任归责原则之一。[3]

过错责任原则,又称过失责任原则,是指以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为承担民事责任的充要条件。因为, 个人基于其自由意思决定从事某种行为而造成损害, 因其有过错而使其负侵权责任, 足以表明对人的尊严的尊重。[4]

高校校园伤害案件归责原则的理想选择是应当以过错责任为主,以公平责任原则为辅。

4、损害后果。

损害结果是指由于行为人的行为产生了一定的损害事实,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后果,此后果指人身损害,不包括财产损害和单纯的精神损害。

三、学校责任的免除

学校责任的免除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即使造成了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学校也不能承担赔偿责任:

1、由不可抗力造成的意外伤害或其它意外事故。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因素引起的不可抗力造成的;

(2)来自学校外部的突发性、偶发性的侵害造成的;

(3)学生有特异体质或异常心理状态,学校不知道或难以知道的;

(4)学生在自愿参加的对抗性或具有风险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发生的意外伤害,学校已履行了相应的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

(5)其他意外因素。高校组织的集体活动中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如果学校认真履行了管理职责且无过错存在的,则应免责,但却负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救治的义务。如体育课上学生意外受伤,老师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受伤害学生施救。

2、由学生自己的过错造成伤害,责任由学生承担。典型为学生自杀、自伤行为。对于学生自身原因引发的人身伤害,学校免责;对于与学校有关联的原因,如教师、其他工作人员侮辱学生、擅自处分学生、处罚明显不当等造成学生自杀身亡的,根据过错程度高校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而如果学生的自杀虽与学校工作有一定联系,但学校的教育管理合法或在自由裁量范围内的,学校免责。

3、第三人加害致使学生发生人身伤害的情况,学校能证明自己无主观过错,也可免责,由加害人承担法律责任。

4、高校教师或者其他员工与其职务无关的个人行为或故意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造成学生人身损害的,由于其行为属于职务范围以外,因此学校不承担法律责任,由加害人依法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参考文献

[1][2]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释义及适用指南[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8-9, 32.

[3]贾志民, 袁庆祝.对认定学校学生伤害事故责任归责原则的法律剖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4) .

高校体育教学伤害事故责任探析 篇9

一、高校学生体育伤害事故以及法律特点

1. 高校学生体育伤害事故。

高校学生体育伤害事故主要是指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体育活动时所发生的因为过失行为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 可以被认为学生的生命健康权受到损害。这里所指的在校期间具有时空特性, 它既包括在学校教学计划规定的体育活动和虽不在学校教学计划规定, 但在校园内进行的其它体育活动, 也包括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因为是在校期间而且又是学校包括教师、职工等过失行为所致的体育伤害事故, 所以学校应当承担责任。学生在学校期间因过失行为而致的体育伤害事故原则上都属学校事故的范围。导致学校事故发生的行为主体具有其多样性, 例如学校、体育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学校工人、学生、校外人员等都可能成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主体, 因为他们的过失行为都可能导致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

2. 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

(1) 明确学校的管理职责。高校学生大部分已经年满18周岁, 他们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人, 因此学校在法律上已经不再承担监护责任, 但是学生在校期间, 学校是学生的教育管理者, 学校要承担和履行教育和管理的责任, 他们对于学生负有监管与保护, 这是高校承担责任的主要依据, 它是基于教育机构的设立和教师特定身份而产生的工作职责。 (2) 高校体育伤害民事责任的确定。明确高校体育伤害民事责任首先就是要明确学校是否过错方, 它是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过错, 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1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 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因此只要学校的工作人员 (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其他人员) 在体育教学中出现的过错, 学校都应该承担责任。同时《民法通则》第106条第3款“没有过错, 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规定也应当承担责任。在学校组织的一些体育活动中学校与学生都没有过错, 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校外活动结果发生一些不可抗力导致的伤害, 则应当根据《民法通则》第132条“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的规定, 按照公平原则共同承担责任。同时《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也明确规定了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免责条件, 如果发生以上的免责条件高校均可以对发生的体育伤害事故主张免除责任。

二、我国体育伤害事故的赔偿机制的缺陷

1. 我国学校体育法规实效缺陷。

虽然现在我国对于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但是在实效中它并没有很好的得以贯彻, 首先就是制定的相关法律还不完善, 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抽象性。其次学校对于体育教学法的认识不到位。当发生体育教学事故时学校的做法往往是通过私自解决不能有效的通过现行的法律, 造成现行相关法律失去它的作用。

2. 保险措施不足。

学校是公益部门虽说目前我国的高校实现了自收自支, 但是它的资金目前还是来自于国家资金的支持, 当学校发生体育伤害事故时, 学校的赔偿资金主要还是依赖于国家资金的赔偿, 结果就会加剧目前高校资金负债累累的情况, 而相对于先进的国外高校教育来说我国的学生商业保险发展水平不高, 利用社会保险保护学生, 减轻高校潜在危险的措施就不足。

3. 法律实施的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 学校体育法规的运行在立法、守法、执法等环节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这与法制监督不利有很大关系, 首先, 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和体委的教育督导制度不尽完善, 监督学校体育法规实施的职责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其次, 地方性学校体育法规建设比较薄弱, 缺乏切实可行地保障学校体育法规实施的法律规定, 学校体育中关于违法的概念还仅仅停留在理论上, 监督机关很少正式处理学校体育的违法事件。

三、避免高校学生体育教学事故的措施

高校体育锻炼的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 而身体健康的前提就是要保证他们的安全, 因此避免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伤害事故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 避免高校体育教学学生伤害事故, 应该从以下几点人手:

1. 增加高校学生的保险种类。

加强对于高校学生的投保种类, 加强高校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 建立针对高校体育锻炼项目的保险, 提高保险公司对于体育伤害事故的赔偿金额。同时有条件的高校要建立专项的资金为体育伤害事故提供资金保证, 确保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不受影响。

2. 建立体育教学伤害事故的应急措施,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体育课上发生伤害事故后, 体育教师及学校的有关人员应当及时救治, 以免因救治不及时而导致不良后果加重, 同时学校医院等部门要建立联合机动机制, 保证受伤学生能够及时得到合理的治疗。体育教师应当增强责任心, 提高业务水平, 尽力避免因为自己的教学失误而导致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在上课过程中, 教师不应脱岗, 不应让学生在失去教师监管的情况下运动。

3. 建立健全学校的保卫、消防、设施、设备等安全管理制度。

保证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 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在合理的范围内排除上述设施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摘要: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体质, 但是在体育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出现各种身心伤害, 促使教学事故时有发生, 从而酿成高校教学事故纠纷。研究高校体育教学如何规避事故出现, 运用合理的条件解决高校体育活动事故矛盾, 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 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关键词:高校体育,伤害事故,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胡晓峰, 谢维华, 周络.高等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伤害事故责任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 (法学版) , 2011, (5) .

[2]王小平.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问题研究[D].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 (3) , 2009.

[3]吴红胤.高校体育意外事故责任界定及对策的思考和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 2007, (01) .

交通事故责任如此认定是否合理等 篇10

我哥开摩托载着表哥回家吃饭,路上遇到一个熟人,他强行要我哥带他一程。在一个弯道,后面一辆大货车撞上了我哥驾驶的摩托车,那熟人被撞断了左脚,我哥和我表哥也受了轻伤,摩托车也坏了。交警的调查认定我哥超载了一人。在处理上,我哥要承担熟人的20%的医药费。交警这样的处理合理吗?我哥该怎么办?

答:根据《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四十五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经过调查后,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

(一)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导致交通事故的,承担全部责任;当事人逃逸,造成现场变动、证据灭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无法查证交通事故事实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承担全部责任;

(二)因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当事人的过错发生交通事故的,根据其行为对事故发生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分别承担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

(三)各方均无导致交通事故的过错,属于交通意外事故的,各方均无责任;一方当事人故意造成交通事故的,他方无责任。

不论因为什么原因超载,你哥哥超载已是事实,因此,应当承担部分责任,因为事故的主要责任不是他,因此,交警出具的责任认定书会认定你哥哥承担一小部分的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和有关的检验、鉴定结论,及时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成因和当事人的责任,并送达当事人。

如果你们认为交警的认定不合理,你哥哥可以向人民法院就《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经过审理之后会做出判决。

离婚后,孩子的抚养费怎么负担

广东省阳江市读者黄荣仙陈述:(阳江市阳东县东平镇龙井西8号)

我是一位家庭妇女,有个两岁多的儿子。我夫妻俩常常吵架,我想离婚不离家,儿子共同抚养。离婚后,他每月应付多少钱抚养费?如果万一孩子将来有个病痛或是读大学,是否必须两个人一起负担费用?

另外,我丈夫双亲留下一间三层半的房子和几万元,那么这财产应该如何继承分配?我和儿子在财产分配当中能得到什么?如果他不寄生活费回家,又不想离婚,就这样赖着,我该怎么样单方面申请离婚?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十七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一)工资、奖金;(二)生产、经营的收益;……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因此,在你们婚姻存续期间,你丈夫的收入是夫妻共同财产,你和你丈夫对这部分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第二十条规定,夫妻有互相扶养的义务。一方不履行扶养义务时,需要扶养的一方,有要求对方付给扶养费的权利。第二十一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因此,如果你丈夫不寄生活费回家的话,你有权要求你丈夫支付你的抚养费和你孩子的抚养费。

在抚养费方面,给付子女抚育费的数额,一般为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参照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为标准,由父母双方协议确定。不能达成协议的,由法院依据上述原则判决。抚养费的给付期限,依照双方约定确定,没有约定的到子女有能力独立生活为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七条规定,子女抚育费的数额,可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育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无固定收入的,抚育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比例确定。有特殊情况的,可适当提高或降低上述比例。

你丈夫的双亲留下的遗产应有他们的继承人,也就是你丈夫及他的兄弟姐妹按法律规定继承,你和你孩子并没有继承权,你们并不能从中分配到财产。

如果你丈夫不同意离婚,你可以单方面向法院提出离婚,由法院审理后判决你们离婚。

特约主持:赵平

建筑起重机械典型责任事故分析 篇11

起重机的362起事故中, 合计死亡669人人, 平均每起死亡1.85人。按事故直接责任分分类:

1) 租赁 (使用) 单位事故合计200起 (55.3%) , 合计死亡249人, 平均每起死亡1.25人。其中, 超载59起、散码46起、碰撞13起、断绳19起, 合计136起, 占比69.0%。该类特种作业人员包括, 司机、指挥和司索。以59起超载事故为例, 一类是不知超载后果, 人为造成超载保护装置失效, 强行超载发生事故;另一类是保护装置失效, 且没有进行例行检查, 超载发生事故。以46起散码事故为例, 特种作业人员不懂专业技术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安全操作技能, 操作失误造成事故。

2) 安装单位事故合计150起 (41.4%) , 合计死亡400人, 平均每起死亡2.67人。其中, 塔机顶升结构状态90起, 安装拆卸程序问题2 0起, 合计计110起, 占比773.0%。该类特种种作业人员指塔机机安装拆卸工。这这是相当集中的事事故类型, 作业人人员不知顶升平衡衡的概念、顶升结结构和机构、安装装拆卸程序、顶升作业操作规程程、安全控制环节等基本操作要素, 操作失误造成作业人员群死群伤事故。

3) 制造单位事故合计12起 (3.3%) , 合计死亡20人, 平均每起死亡1.67人。

通过分析证明, 大量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是由于特种作业人员不具备相应素质和能力, 使其不但个人成为无知的牺牲品, 而且对整个施工现场和周围环境造成很大危害。418起责任事故之中, 有406起是安装使用单位主要责任, 其直接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虽然共同特点是违规违章, 然而从统计分类中可以归纳出非常显著的类型——由于特种作业人员不具备基本素质和能力而造成事故的组合, 都是由简单的操作失误或疏于基本的日常检查所引发的典型违章事故。

我个人多次参加了政府主管部门和本企业现场专项检查, 对施工现场设备管理人员, 特别是特种作业人员进行了考核, 结果证明, 大多作业人员没有达到住建部《安全技术考核大纲》、《安全操作技能考核标准》要求, 部分司机、指挥和司索甚至没有本专业基本安全技术常识。

上一篇:营利能力下一篇:幼儿音乐教学实验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