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利能力

2024-09-18

营利能力(精选12篇)

营利能力 篇1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是财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紧密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和财政中心工作, 站在会计改革与发展全局高度, 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加快推进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这为新时期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是做好今后一段时期非企业会计标准建设工作的行动纲领。

一、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形势

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是我国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健全并有效实施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标准是我国会计标准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国在大力推进企业会计改革的同时, 经过不断探索和努力, 于1998年前后形成了主要由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组成的现行预算会计体系, 自1999年起逐步建立起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 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等在内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体系, 并于2000年发布了《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办法》、2004年发布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2008年发布了《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办法》等, 基本适应了经济转轨时期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需要, 满足了行政事业单位和其他各类非营利主体日常会计核算的需要。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为了适应财政改革需要, 财政部于2010年率先从医疗卫生行业入手, 制定发布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 修订发布了《医院会计制度》;“十二五”时期, 为配合财政改革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需要, 财政部适时修订发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小学校会计制度》以及《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制定发布了《彩票机构会计制度》, 对于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行为, 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提高公共资金透明度, 促进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 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不断深入和新时期全面深化财税改革的稳步推进, 现行的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体系逐渐暴露出滞后性和不适应性;随着民间非营利组织自身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关注度的提高, 其会计核算、信息披露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随着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内容的不断丰富和运行体制的不断变革, 现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体系在涵盖范围、核算方法等方面逐渐显露出不完善和不协调;随着城镇住房制度、土地储备制度改革的推进, 现行住房公积金和土地储备资金会计制度也亟待修订。这些问题反映出我国现行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切实加以解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重大改革举措, 2014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要求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按年度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国务院批转财政部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 (以下简称《改革方案》) , 明确了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实施步骤, 确立了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功能适度分离又相互衔接的政府会计体系, 要求在2020年之前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和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此外, 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加强民间非营利组织管理、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开规范的住房公积金制度等都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和政策安排。这些战略部署、改革举措和政策安排等, 为“十三五”时期加快推进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指出了改革的发展方向, 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加快推进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的重要意义

《规划纲要》在总结成绩和经验、分析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的基础上, 提出要在“十三五”时期加快推进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 从建立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完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修订社会保险等基金 (资金) 类会计制度等三方面明确了任务和措施。这对于充分发挥会计服务财政工作的职能作用, 促进公共财政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 全面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 加快推进政府会计改革, 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一是能够完整反映政府收支信息, 有利于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会计工作是预算管理的基础, 通过完善现行预算会计制度, 完整记录和反映各级政府、部门和单位预算收入和支出的全过程和结果, 有利于夯实预算管理的基础, 确保各项预算管理政策“落地”, 对于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二是能够如实反映政府“家底”, 有利于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完善现行政府预算会计的同时, 强化政府财务会计功能, 可以全面记录政府资产和负债等“存量”信息, 完整反映政府财务状况以及财政能力和财政责任, 有助于强化政府资产管理主体责任, 有效监控政府债务, 为开展政府信用评级、防范财政风险等提供信息支持, 促进政府财务管理水平提高和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是能够科学反映政府运行成本, 有利于科学评价政府绩效和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在会计核算环节引入权责发生制, 可以准确反映政府成本费用信息, 实现对政府整体、部门单位、单个项目等资源耗费情况的合理评判, 为科学开展政府绩效考评、评价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提供扎实有效的信息基础。

四是能够提升财政透明度, 有利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通过建立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又相互衔接的政府会计体系, 同时生成基于收付实现制的决算报告和权责发生制的政府财务报告, 并按规定进行审计和公开, 可以全面、清晰反映政府预算执行信息和财务信息, 显著提升财政透明度, 满足权力机关、社会公众等对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需求, 有助于夯实国家治理的基础, 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总之, 在新的形势下, 政府会计改革涉及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 涉及到使政府权力受到约束, 使权力机关、社会公众能够监督政府, 意义非常重大。加快推进政府会计改革, 建立和有效实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 不仅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和《改革方案》的任务所在, 也是贯彻落实《预算法》、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职责所在, 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使命所在。

(二) 加快推进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 是规范社会组织管理, 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

民间非营利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 (《慈善法》中所称的“社会服务机构”) 和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等。近年来, 民间非营利组织在我国迅速发展, 承担了部分社会职责, 积极参与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救助和慈善活动, 涉及公众较多, 社会关注度日益提高。与此同时, 目前民间非营利组织工作中还存在法规制度建设滞后、管理体制不健全、支持引导力度不够、组织自身建设不足等问题。为改进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党中央、国务院对改革民间非营利组织管理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 要求财政部门推动民间非营利组织建立健全内控管理机制,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和票据管理使用制度, 推行社会组织财务信息公开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现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已经实施10年有余, 相关内容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前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的需要, 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外部审计和监督, 该制度在部分民间非营利组织并未得到有效执行。因此, 加快修订完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积极推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有效实施, 不仅是规范社会组织内部管理的客观需要, 也是加强财政部门对社会组织管理、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

(三) 加快社会保险基金等基金 (资金) 类会计改革, 是服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

社会体制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构建公平正义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全面推进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在完善社会体制、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法治社会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突出表现为建立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务机制, 大力培养公众的参与意识, 激发公众自发参与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为此, 我们需要尽快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公开规范的住房公积金制度, 社会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等社保资金管理制度面临进一步的调整。梳理整合、修订完善现行社会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等会计核算制度, 健全会计核算体系, 拓展会计核算内容、改进会计核算方法, 对于全面、准确核算社会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等资金收支及运行情况, 提高其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 服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三、“十三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及其背景

(一) 建立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体系

1. 目标任务

以国务院批转财政部的《改革方案》为统领, 有序推进政府会计改革, 在已发布的《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基础上, 加快制定政府会计具体准则及应用指南和政府会计制度, 建立健全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体系, 为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报告和健全完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奠定基础。研究制定政府成本会计制度。抓好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贯彻实施工作, 完善信息化建设等相关配套措施, 确保政府会计改革顺利进行。积极参与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建设, 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政府会计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

2. 相关背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了“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重要改革举措。但是, 现行政府会计标准体系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主要以提供反映预算收支执行情况的决算报告为目的, 无法准确、完整地反映政府资产负债“家底”, 以及政府的运行成本情况, 难以满足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信息需求。因此, 在新的形势下, 必须对现行政府会计规则进行改革。2014年12月, 国务院批转财政部的《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了四项改革任务:一是建立健全政府会计核算体系, 二是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体系, 三是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和公开机制, 四是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分析应用体系。《改革方案》指出, 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是基于政府会计规则的重大改革, 其前提和基础任务就是要建立健全政府会计核算体系, 包括制定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及应用指南和政府会计制度。

为了积极落实《改革方案》, 2015年10月23日, 财政部印发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为建立统一、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奠定了基础。“十三五”时期, 为了加快建立健全政府会计核算标准体系, 需要积极推进政府会计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的制定工作, 统一现行各类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标准, 制定适用于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的统一的会计制度, 为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报告和健全完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奠定基础。另外, 在推进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贯彻实施的同时, 要积极研究制定政府成本会计制度, 为准确核算单位运行经费、全面反映行政成本, 科学开展政府绩效考评提供扎实有效的信息基础。

按照《改革方案》的要求, 在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中, 我们应当坚持“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的原则, 即充分考虑我国政府财政财务管理特点的基础上, 借鉴吸收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有关国家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改革的有益经验,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因此, 在“十三五”时期, 我们将深化政府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建设, 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政府会计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 完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1. 目标任务

适应民间非营利组织发展要求, 密切跟踪基金会、社会团体、民办医疗、民办教育等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等情况, 研究修订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进一步规范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管理, 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2. 相关背景

近年来, 我国慈善事业蓬勃兴起, 社会力量迅速发展壮大, 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活动积极踊跃, 作为公共服务供给的补充, 在灾害救助、贫困救济、医疗救助、教育救助、扶老助残和其他公益事业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 我国红十字事业在抗震救灾等领域影响日益加深, 接受捐赠资产规模不断扩大, 捐赠人和社会公众对红十字组织资产和经费使用信息披露的关注度明显上升。2016年3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发布, 自2016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慈善法》明确提出, 慈善组织应当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依法进行会计核算, 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制度。这一时期, 我国还提出了加快发展民办教育、民营医院等意见, 并且积极推动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制试点工作, 以创新社会事业管理、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上述背景下, 国务院有关部门已经对具体承办社会事业的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的财产管理、成本核算、资产保值增值等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并已开始对《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此外, 近年来, 宗教团体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积极从事慈善活动, 筹资能力不断增强, 经济收入快速增长, 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的财务监管问题得到各方面高度关注, 亟待从加强会计核算、实行财会委托代理、健全财务公开制度等方面加强管理。基于上述背景, 迫切需要我们在“十三五”时期对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进行修订,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改进成本费用核算方法、完善捐赠资产的使用和信息披露, 以促进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 切实回应社会关切。

(三) 修订社会保险基金等基金 (资金) 类会计制度

1. 目标任务

积极配合社保、住房、土地等制度改革, 适时修订社会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土地储备资金等基金 (资金) 类会计制度。

2. 相关背景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了“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等要求, 《社会保险法》和新《预算法》对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待遇、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规范基金投资运营、提高基金保值增值能力和财务可持续性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为落实上述要求, 财政部启动了《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修订工作, 目标是建立适用于所有社会保险险种的统一的财务制度。修订内容包括整合原有的多项财务制度规定、完善社保基金财政专户开户和计息办法、规范基金收付管理、针对各个险种新增或调整财务收支规定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公开规范的住房公积金制度, 改进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监管机制”。为推进公积金制度改革和管理, 使其承载更多社会保障功能, 2015年以来, 国务院有关部门已经启动了《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修订工作, 旨在回应社会各界对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的要求, 同时扩宽公积金投资渠道、促进公积金保值增值。

此外, 近年来, 为降低土地储备带来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 现有土地储备制度框架不断进行修订完善, 土地储备机构逐渐剥离融资功能, 土地储备资金来源渠道逐渐规范。

上述制度的修订完善, 将对现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办法和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办法带来较大影响, 对“十三五”时期配套整合、修订相关会计制度提出现实需求。

四、具体措施和要求

(一) 建立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体系的措施和要求

一是加快制定政府会计具体准则。根据《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借鉴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国际经验, 充分考虑我国政府会计特定环境和情况, 制定政府会计具体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具体准则用于规范政府会计主体发生的具体经济业务或事项的会计处理, 主要包括会计要素类准则、报告类准则和特殊事项类准则。会计要素类准则, 包括已经发布的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四项准则, 下一步还将制定出台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物资等具体准则;报告类准则包括财务报表列报、合并财务报表等具体准则;特殊事项类准则包括租赁、或有事项等具体准则。应用指南是对具体准则的实际应用做出的操作性规定。根据具体准则建设和实施情况, 财政部将适时制定出台相关应用指南。

二是加快制定出台政府会计制度。在继承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制度基础上, 根据《改革方案》的要求, 基于《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统一适用于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的政府会计制度, 以夯实部门和单位编制权责发生制财务报告和全面反映运行成本的核算基础。政府会计科目设置要实现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双重功能。预算会计科目应准确完整反映政府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等预算执行信息, 财务会计科目应全面准确反映政府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等财务信息。2015年以来, 财政部已经启动了政府会计制度的研究制定工作, 2016年8月1日已经印发了《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 (征求意见稿) 》, 下一步将在进一步修订完善基础上择机发布实施。

三是稳步有序推进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贯彻实施。加快制定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与现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高校、医院、科学事业单位、中小学校、测绘单位、地勘单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彩票机构等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新旧衔接规定, 并组织开展模拟测试工作, 确保现行制度向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稳步过渡。大力宣传和培训政府会计准则制度, 为准则制度实施创造良好氛围。积极指导行政事业单位调整完善现有会计信息系统, 做好新旧准则制度的衔接。妥善做好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与相关财务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和预算决算报告制度等政策的协调, 稳步有序推进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的有效实施。

四是研究制定政府成本会计制度, 适时推行政府成本会计。在积极推进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制定和实施的同时, 加快研究制定政府成本会计制度, 规定政府运行成本归集和分摊方法等, 反映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成本和机关运行成本等财务信息, 为科学开展政府绩效考评、评价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提供扎实有效的信息基础。条件成熟时, 在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逐步推行政府成本会计。

五是务实开展政府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制定工作, 加强与国际政府会计相关团体的交流与合作, 学习借鉴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及其他国家政府会计准则建设经验, 加快推进我国政府会计准则制定进程, 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政府会计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 完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措施和要求

一是深入开展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实施情况的调研。认真研究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基金会、社会团体、民办医疗、民办医院等社会组织改革和宗教事务管理等政策方针, 以及相关最新法规制度, 总结提炼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要求;采取座谈会、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 深入民政部门、各类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他相关方面, 充分了解会计制度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各相关方面对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的新需求, 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和规范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管理的措施和要求, 同时确定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基本修订思路和修订内容。

二是修改和完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标准。根据确定的修订思路和修订内容, 起草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修订稿, 广泛组织征求意见, 不断修改完善, 适时发布。同时, 顺应民间非营利组织改革需要, 配合相关改革政策, 研究制定专门针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办法或规定, 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三是积极做好制度发布后的宣传培训和贯彻实施工作。包括及时印发与之配套的新旧衔接办法、实施要求和讲解等配套文件, 与民政部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 广泛开展宣传、培训、监督、指导等各项工作, 确保新制度落实到位。

(三) 修订社会保险基金等基金 (资金) 类会计制度的措施和要求

一是研究制定统一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结合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改革, 加快推进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修订工作。梳理现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体系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认真研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基本养老保险投资管理的最新规定, 提出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修订思路。起草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修订稿, 组织征求意见、修改完善、模拟测试等工作。适时发布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 及时印发相关新旧衔接办法, 做好制度发布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二是研究制定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会计制度。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的通知》 (国办发[2015]18号) 等有关规定, 研究起草相关会计制度并发布征求意见稿。认真整理、汇总、分析各方面的反馈意见, 修改完善并适时发布相关会计制度。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推进制度的贯彻实施工作。

三是对住房公积金、土地储备资金等基金 (资金) 会计核算办法进行修订并适时发布。调查研究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办法、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办法实施中存在问题, 深入了解各有关方面对住房公积金和土地储备资金的会计信息需求以及相关政策建议, 密切跟踪相关改革进展, 适时启动住房公积金、土地储备资金等会计核算办法的修订研究工作。

营利能力 篇2

一、美国营利性大学的特征

美国成功的营利性大学通常具有以下这些特征:

(一)把学生当成顾客

美国营利性大学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是把学生看成顾客。营利性大学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来了解他们的学生,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学生就是顾客,从教员到图书管理员,再到行政办公室人员包括学生自己都清楚明白这一点。

在营利性大学里,教育被公开认为是消费品;学生被公开认为是来消费的顾客;学生希望能如顾客一样用金钱和时间换取高质量的教育。但营利性大学在什么是有效服务和满足顾客这个问题上并不混淆。成功的营利性大学都有能力为学生提供顾客般的服务,他们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不破坏学术修养;他们都明白让学生顾客满意不是指屈服于学生的每一个要求;他们对学生要求严格,他们知道教育质量的重要性;他们深深懂得为学生顾客服务并不意味着满足学生的所有偏好,那样做就会损害整个的教育质量。

在教学和学习方面,营利性大学关注学生所关注的焦点,教员们都认真思考并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帮助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并对学校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耐心的解释。营利性大学真正为学生提供顾客服务,学生对此表示了充分的肯定。

(二)开设高需求的课程

营利性大学根据市场需求开设课程。他们只开设那些紧缺的而且未来高需求的课程;他们所开的课程紧密地与市场所需相一致。例如,如果市场急需电讯、网络管理和计算机信息系统方面的人才,他们就会开设这些领域的课程;如果建筑行业的市场需求已经饱和,那么他们就会减少甚至取消该领域的课程项目。营利性大学努力使自己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作为商业企业,他们擅长于发现雇主的需要,然后把它转化为注重知识的应用和提高技巧的课程中去。在这一过程中,营利性大学通过详细分析手头的资料,如学生对所开设课程的兴趣所在以及雇主的需求等来实现。他们追踪分析家的产业发展趋势的报道,寻找开设新课程的机遇。另外,一些营利性大学雇用专门的研究未来产业的专家。鉴别出市场所需的紧缺的人才,然后设计出满足这些需要的课程。

但是。也有一些营利性大学面临生存危机,他们不能吸引更多的生源。这些大学之所以面临这个问题,在于他们对市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错误地认为课程的独特性是吸引学生的关键所在。他们的失败之处在于所开设的课程过于特别而在市场上需求不大。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市场需求对营利的影响超过了课程的独特性。需求加上独特性才是一个强有力的联合体,需求是本质的问题。

(三)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安置

营利性大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毕业生的就业安置来度量的。在许多方面,毕业安置驱动整个系统前进,因为安置既是学生消费者的目标也是其学位在市场中价值的有形指标。就业率被产业分析家看成是学生毕业后教育投资回报的一个尺度。据美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25岁及以上持有高中文凭者的年收入是24267美元;持有两年制大学文凭者是30774美元;持有本科文凭者是40314美元。有高等教育产业观察家提出,美国学术学位的REOI的平均值是17%。这个估计值表明了学生接受教育后获得学士文凭的平均财政回报。然而,营利性大学的教育投资回报却高达28%,因为这些机构提供高需求的课程。营利性大学特别把自己置身于高等教育中安置率高以及ROEI高的领域。只要有雇主需要毕业生,他们就会开设相应的课程,且要维持获利。

总之,在营利性大学里,学生的成功被理解为:学术成功,这是通过课程结束时成功的进步来衡量的;毕业后的工作安置,这是通过把学生安置到一个与所学课程相关的、有较高薪水和比较令人满意的工作来衡量的。当学生成功时,学生得到了他们所要的,大学也确信能因此而发展,按照市场要求并获利。

(四)相信市场并根据市场的变化作出迅速的反应

事实上,当今的大学都深深地参与到市场中去。许多大学都利用媒体做广告,包括利用电子邮件、广告牌、有线电视和互联网等。营利性大学如同商业部门一样,显露出他们对市场的不同理解和走进市场的不同方法。营利性大学信赖市场,而信赖市场就意味着按照市场需求行事;意味着假设市场存在一个良性的强大的关于真实的社会和经济需求的信息源而进入市场;意味着按照一个自由市场的信念来运作,它的功能是正确的,往往是自我调控的;要解读和理解市场的需要,但不需要改变它。这种思维方式对大多数非营利性大学来说往往是激进的和陌生的。过去许多非营利性大学往往不愿意了解市场,因而也就不十分信赖市场。直到最近,在一些非营利性大学如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马里兰大学等出现的营利行为可能意味着一些非营利性大学开始相信市场。

在课程方面,营利性大学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作出迅速的回应。在课程内容方面,随着学生、雇主、教学法和技术等的改变而改变,及时地对一些课程的内容进行增减。他们每一年都对所推出的学位项目进行反复的考证,对市场、管理、财政资助、就业安置和学术研究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营利性大学常常受市场的驱动。本质上,这种市场的驱动迫使营利性大学摒弃高等教育长期形成的缓慢而烦琐的决策过程。营利性大学作出的有效决定是基于对市场作出的良好反应,而不是花时间倾听每一个人的意见而最终达成一致同意的议案。

二、美国营利性大学的运营策略

(一)财政上进行合理的定价、节约成本与减少开支

营利性大学把学费设在一个既能让他们营利又能在生源市场上保持竞争力的水平上。在设定学费标准时,他们既考虑市场的容忍度也考虑竞争性。几乎所有的营利性大学都把他们的学费标准设在介于公立和私立非营利性大学的收费标准之间。据美国教育部的统计数字表明,私立营利性机构比私立非营利性机构的学费要低。相反,为了使预算平衡和提供教员、学生和职员所希望的设备,许多非营利性大学的定价超乎所需的费用。 营利性大学中的成本是经过严格度量和控制的,因而其每位学生的教育成本较非营利性大学低。通过不设立昂贵的学生宿舍、运动场等豪华设施,通过尽量减少教员的非教学活动时间,营利性大学能够把学生的教育成本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由此,营利性大学能够稳定教育成本和学费水平,以至于能使学费能盖过教育成本。

营利性大学与非营利性大学的收入有明显的不同,他们不接受基金、私人和联邦、州和当地政府的捐赠。他们的收入主要来自学费,但两者在钱的去路问题上则大同小异。最大的花费是发薪水,尤其是教员的薪水。在教员的薪金开支之后,营利性大学最大的开支种类是“常规管理”,这包括中央管理部门,如管理人员和职员的薪水、利润和整个大学的办公开支,如为学生服务和就业安置办公开支。而在许多非营利性大学,这些开支常占财政开支预算的25%。营利性大学不会花钱在那些与学生的课堂和实验室教学没有直接关系的活动上。例如,大多数营利性大学没有学生的宿舍,或者运动场。另外,营利性大学与非营利性大学在花费上还存在另外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缴税。营利性大学要把所赚的`40%用来缴税,而非营利性大学不用交任何税,因而他们不用预算这项开支。

(二)有效运用规模经济理论

教育规模经济的理论主要来自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理论。它的含义是:当生产规模扩大时,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成本增加的比例,便是规模经济;反之,规模扩大时,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成本增加的比例,便是规模不经济。教育规模经济的形成建立在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适度利用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为了发挥学校教育经济效率,应对学校的资源充分而又恰当地利用。

任何组织如能在经济上达到一定的规模就能降低成本和增加效率。例如,随着校园的规模扩大,分配给行政花费的预算比例就会减少。营利性大学把有效运营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并利用规模经济的原理。他们效率最大化的关键明显表现在班级大小的控制上,而控制班级大小能使大学最大地利用其设施。营利性大学强调的重点并非设立大的班级而是减少消除规模很小的班级;他们重点关注的是设计和管理班级时避免小的班级,即15人以下的班级。这是通过每个学期开班时仔细监测入学和注册人数是否已达到合理的人数来实现的。如把某一课程中入学人数过低的两个班合并成一个或者把人数过多的一个班拆成两个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

三、营利战略的实质

从殖民地时期由私营业主经营的小型夜校到今天有职业经理人运营的多校区大学,营利性大学都一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注重与自由市场经济保持一致。

必须指出的是,为社会带来好处虽然不是营利性大学的主要目的,他们的主要目标是取得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但他们在巨大的商业利润驱动下,按照市场规律运行;除了直接为社会培养了所需要的大批专业人才外,在解决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上也为美国的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非洲裔美国人在营利性大学的入学人数中一直占有特别高的比例。高等教育领域的黑人杂志报导了吸收最多黑人学生的前10所能授予文凭的大学主要是私立大学。在工程相关领域为少数民族提供学士学位的头名大学是一所营利性大学;在计算机和信息科学方面的头二、三名也是营利性大学。许多因素决定了少数民族在营利性大学中占多数,包括营利性大学的准入障碍较少、高的安置率以及获得全面的财政资助。

服务非营利机构的非营利机构 篇3

1969年,有美国研究者就大学资产管理的法律问题给福特基金会提供了一份报告,提出如何有效管理大学的捐赠基金,并避免道德风险。福特基金会根据这份报告向美国国会建议设立专门的非营利性资产管理机构来管理大学基金和其他慈善基金会的资产。于是,1971年,一家名为“共同基金”(Commonfund)的慈善资产投资管理机构应运而生。

始于大学基金

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大学慈善基金的投资回报率始终落后于活动经费预算的增长速度,许多机构又面临教师补贴和设施修缮问题。这使得美国高等教育界对教育机构,尤其是私立教育机构未来发展活力越发担忧。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是,传统的慈善资产管理模式阻碍了理事会解决以上矛盾的能力。

福特基金会因此赞助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在1969年出版了《慈善基金的法律和领悟(The Law and the Lore of Endowment Funds)》。该报告研究了美国关于慈善资产基金管理的法律,认为并不存在为教育基金开发良好投资策略的法律滞后。自此,非营利机构对相关法律的担忧渐渐消除。与此同时,美国的学术界也开始研究这个问题,并且提出现代投资组合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当你把具有风险的战略组合在一起,投资组合的整体风险自然就降低了。

在对法律障碍和投资风险的担忧都化解的同时,“共同基金”应运而生。1971年,福特基金会捐资280万美元成立了这个“服务于非营利机构的非营利机构”——共同基金集团。“与那些营利的投资公司的区别在于,我们是为非营利机构服务的,本身也是非营利的,所以我们把这些非营利机构的利益放在我们前面。”集团董事总经理安德烈斯·加里亚诺斯(Andreas Calinaos)说。

没有股东的基金

时至今日,“共同基金”仍然没有股东,其成员都是专业的理财师、金融专家,他们在这里只拿薪水,不进行分红。管理资产总额已高达260亿美元的“共同基金”仍将创立之初的信念作为其工作使命——“改进投资管理实践,提升非营利机构的资产实力”。

“共同基金”唯一关注的领域是进行投资管理,这是他们唯一的业务。

“共同基金”下属证券公司总裁道格拉斯·麦克尼利(Douglas McNeely)介绍:“我们帮助客户在各种资产种类上进行全球范围内的投资。我们特别擅长的是私募基金、风投、大宗商品和房地产,这些是我们的经验领域。”

40年里,“共同基金”成立了四大下属公司,在不同的领域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投资管理服务。他们是:处理投资关系管理的证券公司、负责国内外证券投资的资产管理公司、为私募资本进行风险投资的资本公司和进行房地产投资计划的房地产公司。40年来,所有投资平均收益率为17%。

这是你们的权利

“最开始我们只处理教育机构的投资。大约15年前,我们开始接受所有非营利组织的投资,包括基金会、医院和慈善组织。现在,教育机构仍是我们最主要的客户,数量比其他任何一个种类的客户都多。”安德烈斯说,“我们按照所管理资产的0.35%到1.5%不等收取管理费,一般资产越大,费率就越低。”

在最近的一次“共同基金”年会上,机构负责人透露其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的对象目前已将近1600家。这些机构投资者均来自非营利机构及免税机构,其中包括大学基金、私人基金会、私募基金、共同基金、公共慈善机构、非营利的医疗保健机构、图书馆、博物馆、养老基金和家庭信托等,管理资金总额约260亿美元。

按客户的资产规模,“共同基金”所服务的对象分布均匀,有三成客户资产在1亿至5亿美元之间,三成客户资产超5亿,另外三成客户则为资产小于1亿美元的小型机构。

“共同基金”强调跟客户保持一致。“如果我们做得好,你们就会把你们的资产委托给我们管理,我觉得这是你们的权利。”道格拉斯说,“我们应该在价格方面强调合理,在收入方面是这个行业最低的。”

他说:“我们的客户主要在美国,但是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来自全球其他地方。我们特别强调从我们的客户中获得反馈意见,而非常骄傲的是,去年我们发现有90%以上的客户选择了向其他机构推荐我们。”

营利能力 篇4

一、股东营利性价值基础

创造并体现股东投资的价值,保障并维持高利润的运行,公司为股东负责,公司把营利性作为首要或唯一目标,这是和根植于人们思维方式的中国儒家文化有着根本的冲突和矛盾的,儒家文化往往将义利关系摆在极端矛盾的地位来考察。所谓君子舍利取义、君子不言利等等的说教,似乎总是将营利和道义看作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2]因此,正确理解股东营利性的价值基础,对于公司法的制定适用和经济的良性运行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从哲学价值论的角度看,在价值的形成过程中,主体总是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对客体属性的认识,然后确立目标,并围绕目标开展新的实践活动去创造新的价值,以满足人们的需要的。如此周而复始,推动主体不断地追求新的价值,创造新的价值,以实现新的价值追求。[3]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股东投资公司,其主观上是毋庸置疑地以谋求营利作为其根本目标的,自然而然作为客体的公司便当然具有了服务股东,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的角色定位,无论社会的经济水平和人文观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股东营利就好似商业经营的真理般始终在市场运行中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尽管股东营利的内涵从直接简单的短期营利已经发展出了具有更深层次的复杂深远的社会责任问题。

首先,追求股东营利最大化,是人类利己性本能所决定的。休谟如是说:“我们承认人们有某种程度的自私,因为我们知道,自私是和人性不可分离的,并且是我们组织和结构中固有的,因自私的本性驱使而追求财富和鄙视贫贱”。[4]亚当·斯密指出,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理性的(Rational)、利己的,都是以个人效用最大化为基本的动力的,这就是所谓的经济人。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社会上每个人都会尽其所能,运用自己的资本来争取最大的利益。[5]公司的股东,原则上不会意图为公众服务,也不自知对社会有什么贡献,他所关心的仅是投资的安全和利益。人们就好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领,在不自觉中对社会的改进尽力而为。正所谓“主观为自我,客观为他人”。可见,股东的营利性乃是经济生活中公司发展竞争的原动力。所以,摆脱君子不谈利的传统观念的束缚,承认追求营利最大化的股东价值,恰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方面来理解公司法的很多问题,是直面现实的客观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角度。

其次,坚持股东营利性,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是很多国家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则。美国的经济学家艾尔弗雷德·拉帕波特曾说过,“为股东创造最大化的财富,是美国企业的传统”。[6]但该原则受到的最大挑战来自利益相关人理论,该理论认为公司的经营与管理不应当把股东当作唯一服务的对象,除股东外的其他主体,例如雇员、债权人以及所在社区和政府都应该是关注的对象。但根据契约经济学的观点,追求股东营利性实际上并不损害其他利益相关人的利益,恰恰相反,它是以保证其他利益相关人利益为前提的。公司是各种利益相关人之间契约的组合。根据契约,管理者、员工、供应商,他们自愿地走到一起,利用投资者提供的资金,去生产一种希望客户愿意购买的产品。如果管理者不公正地对待任何一个利益相关人,也就是说违反了契约的规定,那么利益相关人就会中断这项交易。如果一家公司试图压低员工的工资,它就不能雇到它所希望和需要的一定素质的员工。如果它对供应商付款推迟,供应商将提高供货价格,或者要求取消赊帐。如果产品没有达到公司所承诺的质量,客户将会放弃购买,并转向它的竞争对手。[7]因此,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看,股东作为投资者与经营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独立的主体,会产生治理成本,这就要求公司治理应协调、规范公司系统各利益主体行为及权利的制度安排,使其遵循效率的原则,合理安排治理目标。如果强调利益相关人利益,将所有利益相关人置于相同的位置上,势必导致公司治理目标的多重性。这不仅会使公司管理者失去统一的行为准则,造成公司治理的的混乱,而且会使本已存在的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人之间,或者不同利益相关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更加难以协调和平衡,从而加大治理难度,增加治理成本。这样,管理者也很容易对自己的过失或机会主义行为找到正当的借口和理由加以掩盖。实际上,“让高级经理们对所有利益相关人都负责任相当于他们对谁都不负责任,让人人都成为所有者结果会人人都不是所有者”。[8]所以坚持股东营利性,是公司治理中涉及股东价值的一个非常具有实用性的观点,是经济效率的恰当展现。

二、股东营利性与公司社会责任之平衡

在商业社会,股东投资其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赚取最大的利润。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讲到的,公司如果尽可能高效率地使用资源以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以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销售它们,公司就尽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公司唯一的任务就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经营中追求利润最大化。公司的主要任务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实际上就是表明,公司主要是为股东的营利目的服务的。可以肯定地说,如果公司不为股东营利服务,不能保证股东营利性的实现,公司这种基本组织形式其存在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公司法的历史表明,虽然股东在公司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时因地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是任何时候的公司法也不会否认股东是公司的主宰者。即使是在雇员导向和债权人导向的公司法中,雇员或债权人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也不会凌驾于股东之上。而且由于全球竞争的结果,各国的公司法越来越表现为股东导向的公司法收敛。[9]

1924年,美国人谢尔顿提出了“公司社会责任”(Corpor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这一概念,究竟何谓社会责任?尽管学者对其界定不一,但均认为公司的社会责任源于公司营利过程中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与摩擦的调整,为了保障公司活动过程中其他利益相关人的权益,必须给予公司经营活动一定的限制,使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以致公司与利益相关人权益之均衡。社会责任产生并从属于营利活动的过程中。如有的学者认为,“所谓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的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10]也有的学者认为,社会责任“乃指营利性的公司,于其决策机关确认某一事项为社会上多数人所希望者后,该营利性公司便应放弃营利之意图,俾符合多数人对该公司之期望”[11]而美国学者则通常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董事作为公司各类利害关系人的信托受托人,而积极实施利他主义的行为,以履行公司在社会中的应有角色。

无论公司社会责任如何界定,是要求追求社会责任的同时放弃公司营利还是要求两者兼顾,归根到底是与股东营利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叉”的,但绝不意味着公司法规定的“公司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就等于说可以把股东营利性作为次要原则或第二位的目标来对待。实际上,正确对待股东营利性与公司社会责任二者的关系,把握好平衡与协调的态度,是能够做到二者聚合,共同实现的。第一,公司制度迄今仍然是最有效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经济组织形式。只有保证了股东营利最大化的公司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投资的欲望,实现财富聚集,为组织社会化的大生产提供基础。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压力下,资产规模等作为一个衡量公司实力的主要指标,其在国际竞争战略中的重要地位非常突出,保证了股东的营利性,也就等于有了筹措巨额资金参与竞争的砝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的公司法制度设置,实际就是保障雄厚经济基础的策略和手段。第二,传统公司法以个人本位为出发点,认为实现股东营利最大化是公司唯一目标。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本位思想几乎占据了统治地位。公司社会责任理论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作出了对股东营利性原则的修正和补充。[12]坚持股东的营利性,结果是每一个人,包括工人、消费者、供应商和分销商最终都会受益,只有营利,公司才有可能切实承担社会责任,才具备分担社会风险的能力。公司社会责任肯定了股东的营利性,股东营利性也同样能保证公司的社会责任的履行和实现。正确处理股东营利性与公司社会责任的关系是公司制度得以存在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股东营利性市场分析及法制保障

(一)营利性的两种表现:价值投资和短期投机

作为公司的股东,概括面上的营利性是很容易理解的,股东投资应是一种体现股东价值的重要策略,其所进行的投资,完全可以在公司不断地运行中得到持续且上升性地回报,但于实际中,在股东与实际经营者的控制与反控制的博弈中,股东往往为了避免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或者为了规避风险,短期实现获利回本,就会采取短期投机获利的情况。结果导致在公司经营中,股东为了实现营利,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两种运作资本方式,价值投资和短期投机。价值投资是指股东看中的是资本于市场中的长期效应,所做的投资并不急于回笼,而是瞄准了公司的发展潜力,相信凭借其公司的市场前景可以获得超过短期回笼资金更有效的营利性体现,可以在有股东营利性保证的前提下持久地相对充分地实现股东价值。短期投机指的是股东投资公司,或者并不看好整体市场状态,或者并不看好该公司的发展潜力,或者对该公司的管理者持不信任态度,或者是资本特性所决定,所以相对价值投资的股东来说,短期投机者比较看重短期内资本的升值潜力,即希望快速营利,快速调整投资方向。

股东营利性两种表现源于股东的不同价值取向。坚持长期性价值投资价值取向的股东,其在公司经营中的营利性表现则是对整个公司制度的健康发展有着很好地是适应并促进的作用,因为公司发展到现今社会,必须要考虑到与社会责任的平衡问题,一个公司长期、持续地营利增长,保持相对稳定性,无论对于雇员还是债权人、政府社区等利益相关人都是一个希望看到的结果,一个有利于经济稳定发展,社会平稳进步的良好状态。而对于热衷于短期投机价值取向的股东来说,则很大程度上仅仅为了营利、套现,而可能忽略了一个公司的长期前景,整个经济方向的把握。那自然非常容易忽略到其他利益相关人的权益问题,最终也可能为了短期的资金回报而放弃了某些产业的长期性发展,甚至破坏了区域性经济的平衡秩序,导致诸如证券市场混乱、资金运行出现链条断裂等一系列问题,社会责任问题往往成为了一个根本不去考虑甚至故意牺牲的附属品,这是和当代公司法社会责任观念不相符合的。

(二)股东营利性的法制保障

为保证股东的营利性,实现公司治理的良性发展,需要改善资本运作的法制环境和完善公司治理的法律规制。对于股东投资来说,实务部门除了提供健康适当的投资渠道、投资方式、退出机制外,也需要根据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及时和立法部门沟通,立法部门在完全掌握了投资现状后,高瞻远瞩地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例如修改上市公司融资规则,明确股东投资方式,控制股东操纵市场、股票价格,遏制急功近利地短期套利行为,保证股东营利性原则得以贯彻的同时坚持公司社会责任理念,促使公司股东转变为积极地价值取向,“和谐”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

完善公司治理的法律规制,是需要一种内外兼修的法律素养的培育和表达的,公司法在公司治理的法律规制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引进了西方社会很多成熟有效的具体制度,对促促进我国公司法制的发展起到了很明显的作用,例如公司自治价值观、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独立董事和监事制度的完善等等,其从多个角度都贯彻了股东营利性观念,支持和保障了股东营利价值的实现,今后可以在细则的制定上提供一些操作性更强的股东营利性价值体现的实施细则,避免因法制的欠缺而造成经营理念、价值取向和价值分配策略的失调。

摘要:股东营利性作为投资公司的根本动因是促进公司资本积累,整体经济效率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则。坚持股东营利性不仅可以保障公司社会责任的有效实现,也可以在完善公司治理的基础上找准公司经营理念、价值取向,从根本上促进经济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股东营利性,价值取向,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李小平.“股东价值论”的四点理由[J].经济学家,2003(1):114-115.

[2]林金文.公司法价值的道德基础[J].河北学刊,2007(11):186-190.

[3]花菊香.社会政策与法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62.

[4]张云平,刘凯湘.所有权的人性根据[J].中外法学,1999(2):69.

[5]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27.

[6]艾尔弗雷德.拉帕波特(Alfred Rappaport).创造股东价值的十条原则[J].哈佛《商业评论》,2006(10):42.

[7]刘黎明,张颂梅.“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探析[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2):96.

[8]张建伟.法律、投资者保护与金融发展———兼论中国证券法变革[J].当代法学,2005(5):114.

[9]刘辉.论公司法中的国家强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90.

[10]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2-7.

[11]See e.g.David Engel An Approach to CorporateSocial Responsibility,32,StanfordL.Rev.1.12,(1978);Grandest supra note 26,at819.

非营利组织 篇5

从文献来看,企业(营利组织)是管理理论的开发者与实践者(应用者),好似管 理理论与技巧全部来自通用汽车、通用电器(GE)、IBM、微软...等公司,事实上这 是很大的误解;管理在非企业(非营利组织)的应用一点都不逊於企业,若非管理应 用得当,非营利组织在现代社会不会如此蓬勃发展。以美国为例,每两位美国成人至 少有一位是非营利组织的工作成员,非营利组织提供一千万份的全职工作,至少有八 千万美国成年人为非营利组织担任义工,他们平均每星期花将近五个小时,为一家或 数家非营利组织服务。

台湾的情况也非常类似,宗教性社团、民间慈善组织、基金、学校...,若加上未 向政府办理登记的社团,为非营利组织工作的人数绝对超过企业组织,其数量也相当 可观。

虽然台湾有不少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组织相互挂勾,成为政府组织的外围组织,而以 政府预算的挹注、补贴为生;也有不少非营利组织被少数人或财团操控,作为敛财或 逃税的工具,导致非营利组织似乎给人乌烟瘴气的形象,实际上,非营利组织的组织 与管理受到非常大的赞赏。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1992)就是非常称颂非营利组织的学者,他甚至认为企业 组织应该向非营利组织学习,他说:「非营利组织正跻身美国的管理领袖,在效能 上,非营利组织早已在推行大多数美国企业还只挂在囗头上的主张。在提振知识工作 者的生产力方面,非营利组织是真正的先驱,由其拟定的方针及实践行动,是明日企 业必须学习的。」

Bartlette & Ghoshal(1996)认为许多营利事业组织的管理长使得员工「把半数 的工作能力留在停车场」,他们把员工下班回家後,仍有很多精力去叁加公益慈善组 织、学校的家长委员会、私人投资、政党...等非营利组织的活动,而且活动量远比 公司的工作量多出数倍,视为「企业」的失败,员工如果「管理」能够使员工将投入 私事及公共事务的高效率、热诚,转为公司效力,公司的获利将一呜惊人。

一般人认为非营利组织致力於行善,并不善於组织与管理,事实正好相反,非营利 组织比营利组织更重视管理。许多非营利组织能将组织的使命定义得非常清楚,正是 成功之道,因而组织能界定达成重大目标的策略,并将焦点投注於行动,更有效地创 造一个有纪律、具生产力的组织。

台湾最熟悉的例子是慈济功德会,证严法师发宏愿在花莲盖慈济医院,目标非常清 楚,她不是善心意图的模糊声明,而是很具体且能力行的实践指标,给予信徒或义工 很明确意涵的目标,能激发成就热忱,让每一个人有明确的工作内容,并从工作中找 到激励与考核,这些都是组织设计的第一步:从有意义的工作内涵开始,正确的开始 就立下正确的组织原则--

● 因事设人,而非因人设事(从组织外部找工作,不是在组织内部创造工作)。● 工作目标结构就是组织结构。

● 组织为达成目标(理想)而存在(花莲慈济医院盖好後,义工全部解散)。● 人力的流动(加入或退出)不影响组织结构与工作目标。

中国式非营利 篇6

“飞去上海参加美术馆论坛,讨论发展问题。这个问题难道不清楚吗?从大到小不都涉及制度、规则以及专业化问题吗?!”这是在首届中国民营美术馆发展论坛举办前夕成都当代美术馆馆长吕澎在飞往上海时发的一条吐槽微博。不管吕老师当时的心情如何,他还是来了。

吕澎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以十年为一个阶段做了如下划分:上个世纪80年代是思想打开的十年;90年代是接触市场的十年;新世纪头十年是暴露体制问题的十年;第二个十年是问题全面摊开的十年。在这个问题全面摊开的时间段,民营美术馆相关从业者汇聚一堂讨论了一把,虽然许多问题大家已然心知肚明。讨论之时大家说得最多的还是非营利机构的持续性问题,这跟钱有着密切的关系。话说在此次论坛开幕前的微访谈活动上,有媒体问“99艺术网此次发起承办首届民营美术馆论坛的收益会是什么?媒体和民营美术馆在运营上有哪些共同面临的困难?” 网站董事长兼CEO杨凯说,“我们四处化缘筹集经费,是非盈利性(非营利,编辑注)的论坛,收益是团队接受了锻炼”。这话说的有些官方了,收益未必一定是赚钱,非营利也未必值得标榜,在国内现有制度和环境下,走出中国特色或许比做了多少件非营利的事情,成立了多少个非营利机构来得实在。

nlc202309020128

营利能力 篇7

关键词:公立医院,营利与非营利分开

Author’s address:No.76140 Army of PLA.,No.8 Yard,Xishan Road,Guilin,541001,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PRC

公立医院改革驶上了快车道,营利与非营利分开是面临的重大基础性改革。有多少公立医院承认走上了营利性道路,又有多少公立医院认清了营利性经营引发的种种严重问题?有多少公立医院认识到回归非营利性是正确的,又有多少公立医院认识到改制营利性民营医院也有光明的前景?过去这些年,都在欣赏跨越式发展的辉煌,对营利与非营利问题很少思考。现在到了该认真思考的时候了,常常是利令智昏,从辉煌中看到问题,更需要智慧。公立医院跨越式发展虽然把好事做过了头,但开启了经营管理的智慧;如今向非营利回归与改制民营医院,更需要发展战略转折的大智慧。只有认清自己的存在状态,对未来发展有清醒的认识,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1 公立医院营利性经营是不争

的事实,创造了跨越式发展的机会性绩效,但看病贵成为严重社会问题

向全民提供医疗服务的是一个庞大的医院体系。我国有3000多家公立医院,其中100多家是国家医疗中心,1000多家是地区性大中型医院,2000多家是县医院。由于从计划经济走来,公立医院一家独大;改革开放以来,陆续出现了一些民

公立医院跨越式发展的“创新”,主要在于引进企业式经营管理目标与方法,推行“三个过度”(过度扩张、过度特需与过度医疗)的经营策略,在医院建设与医疗服务许多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很多“创新”成效更为突出的医院,推行“三个过度”更过度一些,借贷的气魄更大一些,经营策划更精细一些,收费管理更严厉一些,经济效益也就更突出一些。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所有组织,包括政府机构,适宜的企业化管理是有益的,有助于推进管理科学化,把效率、公平与公正原则引进非企业组织。医疗服务中存在着交换关系,引进企业式管理是必要的,“顾客是上帝”的理念有助于改变“患者上门求医”的旧观念,从经济学角度认识医疗供求关系,引进成本核算,重视收支结余,有助于扭转单纯技术服务的旧观念,帮助公立医院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改变脏、乱、差旧貌,提高公立医院的现代化水平。但由于财政支持长期不到位,公立医院经营管理企业化渐渐过了头,从方式方法上升为组织目标,一步步从非营利滑向了营利性经营,改变了公立医院的本性。由于医疗需求具有刚性,医院的

(1)中国人民解放军76140部队,541001广西桂林市西山路8号大院

营医院,但床位有限。大型公立医院跨越式发展证明,医院建筑、医院设施与技术装备需要巨额资金投入,随着高科技社会的发展,现代医院对投资的需要越来越大,民众享受高科技医疗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支持有限,主要是保证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现在已经认识到,政府对公立医院财政支持不足,是造成看病难与看病贵的主要原因。国家的财力虽然会不断增长,但很难养得起这么多的公立医院。现有的公立医院必须分流,同时大力吸引民间资本,发展民营医院。医院体系要实行分类管理,公办与非公办分开,营利与非营利分开。公办医院绝对是非营利性的,民营医院有营利性也有非营利性的。现有的民营医院多是营利性的,医院体系仍以公立医院为主体;待到非营利性民营医院成长起来,公立医院将进一步减少,占床位总数的1/4~1/3。现有的大部分公立医院如何回归真正的非营利经营,另一部分如何改制为民营医院,是医改的重要课题。

我国公立医院走上营利性道路,很少公开报道,但已是不争的事实。不靠财政支持,靠创收与借贷筹集资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是营利性经营的铁证。这种现象世界罕见,算不上成功,机会性快速发展不可持续,也不能推广。当然,也不能算是失败,在政府无力支持民生事业和以GDP论英雄的年代,营利性公立医院的出现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营利能力胜过很多企业;由于不必纳税,营利水平胜过民营医院。但“公立医院”的牌子,使得营利目标成为心中想要但不能讲的公开秘密,发展资金来自何方不能细说,对经济效益讳莫如深。公立医院仍常常大讲公益性,但医疗费用成了压在民众头上的一座大山;总讲降低医疗费用,但口惠而实不至。医院的假话越来越多,医疗行业的诚信受到社会质疑。经营管理“创新”找到了解决生存发展的办法,但又造成了更大的问题,医院生态出现了严重危机[1],最大的教训是,赢得了效率,疏远了公益。

公立医院走上营利性道路,并能走到今天,与政府对医院的绩效评价出现严重偏差有很大关系。评优过分看重医院规模与经济收入,忽视患者的负担,忽视社会对医院的不满,集中起来就是忽视了公立医院的社会价值,模糊了营利与非营利的界限。现代企业的经济绩效、组织发展与它的社会价值是一致的,表现了企业的智慧,把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融合在一起;而我们学到的仅是市场经济初期企业逐利经营的一套做法。公立医院的经济绩效不等同于它的社会价值,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相互矛盾的关系,医院越是能赚钱,患者越是害怕。对公立医院不能简单地、片面地使用经济绩效第一的评价标准,效率与公益必须兼顾,把公益放在第一位。

认清公立医院是怎样走上营利道路的,有助于总结公益事业单位进入市场的经验与教训。市场机制可以把非营利组织搞活,也可以搞乱。营利性经营的许多做法有悖于公立医院的本性,不过,其中有许多做法在市场环境中将长期有用。这些年的许多典型经验与管理研究成果,经过医改的过滤,有用的部分将保留下来。

2 越来越多的县医院以创“三

甲”为目标,跟在大医院后面步步扩张,表明我国的中小医院也存在营利与非营利分开的问题

我国的医疗市场,公立医院一家独大,大医院依靠技术垄断,已形成了赢家通吃的局面。印象中众多中小医院处于维持生存的局面,但现今有了惊人的发现。2012年7月26日与8月23日《健康报》的两篇报道,表明县医院也在跨越式扩张[2,3]。陕西的一家县医院是“公立医院改革的样本”,河南的一家县医院“跑上了发展的快车道”。都具有过度扩张的特征,一家是“13年赶上了该地所有老牌医院半个世纪的积累,固定资产与人员工资翻了10倍多,成为全省唯一破格晋升三级的县公立医院”;另一家床位1400张,“堪比地市级乃至省级的三级医院”,一派后来居上的架势。两家县医院跨越式发展的共同点是,“政府没有给钱”或“投入甚微”,但“给了比钱更重要的特殊政策,自主经营,自主分配,能把医院搞好的办法,政府都支持”,政府还帮着跑贷款、要项目。一家已负债1亿多。由于床位增多,医生们忙不过来,年轻护士累得直哭。这两个省在我国中西部,沿海的县医院可想而知。两篇报道表明,很多中小医院已羽翼丰满,开始展翅高飞。医改已进行3年,以县医院为例证宣扬公立医院跨越式发展,与医改相背而行。许多人继续欢呼公立医院发展的速度与高度,但没有认真思考这样的路最终能走多远。

县医院跨越式发展牵连到医院评审。自2011年以来,全国由二级晋升三级的240家医院中,一半左右原先是县医院,甚至有的乡镇卫生院也有了“三甲”头衔。卫生部已发出通知,新增的三级医院无效,将进行复审。我国搞的医院评审,主要是评大评优,像是给医院发奖状,可以实行高档收费。国外的医院评审主要是评合格与不合格、达标与不达标,是准入性审核。在一个浮躁的社会,凡是与名利有关的评比、评选与评审,不出偏差的很少。我国的医院评审实际上已是第二次叫停。看来,不仅是需要修改标准,而是需要重新设计。县医院纷纷上三级,说明现在这种医院评审,在助推中小医院跟着大医院跨越式扩张,这才是问题的本质,也是危险之所在。

原先以为实施分类管理,难点在大医院,现在看来,中小公立医院也绝非易事。公立医院像是政府的一群儿子,太多了,肥肥胖胖的,供养不起了,又舍不得放开。很多公立医院早就有了“离开拨款也能活”的信心;2005年,天津一家公立医院就在《健康报》上声称“不再吃皇粮”。但当真要摘掉“公立医院”的牌

·24·Chinese Hospitals,Jan.2013,Vol.17,No.1

子,恐怕又有很多顾虑。最好是既吃皇粮,又不纳税。公立医院改制为营利性民营医院,能活得下去吗,能活得好吗?广东省东莞市东华医院是一个例证。这是一家民营医院,1995年开业,2000年有了500床位,现今发展到1000床位,近期有一篇访谈报告[4],我也曾多次去访问与学习。东华医院经历了服务立院、科教兴院与品牌强院三个发展阶段,2010年被评为三级甲等医院,一直担任院长的李镜波被评为全国优秀院长,消化内科被评为国家重点专科,重症医学科是省重点学科,肾内科与泌尿外科是市临床重点。医院严格执行统一收费标准,每年的经营收入保证了对投资方的回报,依法纳税,同时承担了复明工程、微笑列车等公益性活动,还设立了医疗救助基金,为无主患者垫付了几百万元的医疗费。多少年来,主流媒体经常讲“公立医院连年亏损”,对照这家民营医院,是否应该找找差距。东华医院证明,即使是营利性医院,即使是目前的医疗价格,只要经营管理得好,不仅可以生存,还可以稳步发展,成为民众信任的好医院。

3 多数公立医院只能是大排档式的民众医院,依据政府财力稳步发展,不能好高骛远

公立医院是政府用纳税人的钱办的社会保障机构,具有一定的福利性。从关注民生和保证社会稳定的目的,低收入群体是重点保障对象。美国的社会医疗保障尚未全覆盖,但对穷人(Medicaid)、老年人(Medicare)与退伍军人提供了可靠的医疗救助,抓住了重点人群,显示了发达国家的精明与人性化管理的水平。国外一流的医院和医学中心,几乎都依靠财团的支持,政府没有包揽一切的财力,不会勉强去办无力办好的事。公立医院是否办得成功,不在于造型多么雄伟,外观多么漂亮,技术多么先进,而在于是否完成了社会保障任务,被保障人群是否满意。现在陆续新增的药事费、医事费与护理费,说是不列入患者的医疗费用,其实都在医保费用这个大锅之中,都是属于患者的钱。控制公立医院的一切开支,才有利于被保障人群。

公立医院应是适度规模,朴素大方,交通方便,适于就近医疗。床位费不能高,单人房间不能多。生活设施不追求现代与豪华,经济适用为宜。制冷、取暖、洗浴等设施以当地中等家庭为参照标准。医疗以适宜技术为主,药物以基本药物为主,不追求最先进的设备、最新的进口药物。当然不能降低诊疗标准,应制订主要病种的临床路径,保证医疗质量。以愿意在公立医院服务的医务人员为骨干,不一定是各专业的一流人才,但可以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疑难重症通过会诊与转诊加以弥补。

政府根据财力,在几个特大城市与省会城市建设少量的公办医疗中心,或公办研究型医院,成为全国公立医院系统的支柱。这种医院不能多,要有财力保证,不能再办让患者埋单的假公立医院。

公立医院可设高干病房,对领导干部在医疗上给予关照,群众能理解与接受。但特需病房要严格限制,不必用特需医疗装点辉煌,不能办成以高收入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假公立医院。公立医院专心保障基础医疗,不必去争什么国内一流与世界一流,没有必要去争,也不可能争得到,即使争到了,基本民众也享用不起。

公立医院的医务人员是否满意事业单位的工资福利,取决于自己的参照系。现时的公立医院肯定不是高收入单位,比某些垄断行业与特殊行业有差距。公立医院前身多是教会医院与慈善医院,淡薄名利永远是本性。身在事业性公益组织,想成为社会的高收入者,不够现实。不能总想着收入与付出不一致,总想着政府与患者欠自己太多,这样一定会影响到自己的付出。现今的公立医院已经不是低收入单位,大医院骨干人员的收入已相当高,很多人有灰色收入,但底层人员收入偏低,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十分必要,让医务人员成为社会的中高收入人群是合理的。

强调办好真正的公立医院,是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年代,是不是应该丢掉市场意识?办真正的公立医院,是前进,还是后退?发达国家都有公立医院,而且有很多非营利的民营医院,说明医院这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在市场环境中实行非营利经营,有很好的生存空间。医改后公立医院的服务意识、诚信意识与成本意识,必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经营管理者必须具有市场能力,但不是按商业模式、企业模式运作医院。医院是世界上最难经营管理的一种社会组织,需要很高的智慧。优秀的公立医院院长主要是用好政府拨款,降低成本,合理开支,恪守公立医院的核心价值,辅以适当的对外经营,增加合理收入,保障医务人员的合法利益,维持医院运转,并按照政府规划稳步向前发展。公立医院实行分流,是一次组织变革,不是后退,不是灰色的,是一次华丽的转身。跨越式发展年代的优秀院长,为医院打下了基础,他们没有高薪,贪腐案例少,工作强度大,医院发展快,历史记录了他们的贡献。但那种“第一年打基础,第二年成规模,第三年上水平,第四年见效益”的奔腾跨越、追名逐利,一去不复返了。当前应集中精力处理好跨越式发展造成的问题,并按照区域卫生规划思考今后的发展。

4 医患关系紧张,伤医事件频

发,为跨越式发展敲了警钟,实行分类管理办好真正的非营利公立医院刻不容缓

公立医院营利性经营导致医患关系恶化,伤医事件频发。伤医者多是从病床上冲过来的凶手,大多病魔缠身,数月或数年辗转于医院的很多科室。他们缺少一般刑事罪犯图财图色的动机,倒是因为治病被掏空了钱包,陷入了困境。2012年3月,哈医事件的小凶手,17岁,患强直性脊柱炎,父亲在监狱,母亲已嫁人,由叔叔姑姑凑钱,爷孙俩两年内在大医院进进出出。医生给开了6千多元一支的针剂,且不论药价是否虚高,穷人用这种高价药,病不见好,失望后的气愤该有多大!2011年,上海市某大医院10名医护人员被袭,记者报道这不是无缘无故的,病人因心脏病住院一个多月,开始欠费,被停止治疗,两天后死亡。伤医事件发生后,网上有些人表示高兴,表明凶手之怒牵连着民怨。患者变成凶手,有深层原因,也有偶然因素;有社会因素,也有个人原因。伤医事件主要起因于不满意诊疗效果,纠结在医疗费用,最后点火的往往是某个医护人员的一句话或一个眼神。穷苦患者可能遭受冷遇,被踢皮球,受很多窝囊气。过去是报复看过病的医生护士,如今发展到“看见穿白衣服的,能伤几个伤几个”。从报复某个人扩大到一个行业,是低收入群体维权暴力化的极端行为,显示出医患关系恶化的严重程度。

伤医事件后,医院常讲受伤人无辜,医院也无责任。即使与伤者没有经治关系,但与凶手面对面时,有没有点火的责任?医院人员很多,服务环节很多,把患者激成了凶手,一点点责任也没有?上上下下就是等着严惩凶手,把改进服务与改进管理放在了一边。公立医院传统上是勇于自我批评的,现今由于怕引火上身,顾虑赔偿,轻易不愿意承担责任。但人民分得清主流与支流,医院从伤医事件中找教训,会受到更多的信赖。医院领导不承认有问题,加剧了群众的不满,从同情受伤者转变为“该打”的偏激看法。

伤医事件后,过分求助警力可能引错方向。密切医患关系靠的是爱,而不是威。不过,加强安保监控提高医生护士的自我保护能力,十分必要。我们的社会还不是一个成熟的文明社会,也不都是文明的患者,对“老人跌倒了,要不要去扶”这样的问题仍在讨论,弱势群体中确有一些人有借机敲诈救援者的企图。有些不理性的患者,以为医院应该包医百病,妙手回春,想吃最好的药,用最新的仪器,接受最先进的手术,但医疗费用越低越好,或用点小手段减免些医药费,稍有意见不合,就言语粗暴,摆出动武的架势。对这类患者,既要理解,又要防范。接诊时注意识别,把服务尽力做到万无一失。医改前的医患关系,医院想多赚钱,患者想少花钱,是基本矛盾。通过医改,公立医院发展靠政府,运行靠医保,医疗费用定额预付,切断了医生收入与患者付费的直接联系,公立医院有望走上正常的、平安的非营利经营之路。

参考文献

[1]阎惠中.论大型公立医院的生态危机[J].中国医院,2010,14(9):19-22.

[2]刘平安,葛云峰.星元医院:十三年成就改革样本[N].健康报,2012-07-26(7).

[3]曹政.县级医院跑上快车道[N].健康报,2012-08-23(1).

营利能力 篇8

一、组织目标不同

众所周知, 营利性组织最典型的就是企业, 而企业是以盈利为最终目的的, 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营利。因此营利性组织的目标就包含三个:生存、发展、获利。首先, 企业必须生存, 只有生存下来才能进一步发展, 只有发展才能获利, 而企业最终只有获利才能体现其生存的价值, 这三方面是息息相关的。

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 为社会公益服务的独立组织。非营利组织表现为各种社会团体、事业单位或者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形式, 在教育、文化、科学技术、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权益保护、社区服务、扶贫发展及慈善救济等领域为社会公益提供服务。日本学者川口清史认为:非营利组织一般是指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 而从事商品生产、流通、提供服务的民间组织通常指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这样一些组织。尽管这些组织提供有偿服务, 并收取合理的费用来弥补它们提供服务所消耗的成本, 以维持组织的生存, 但它们不是以盈利作为组织运营的最终目标。非营利组织即使有盈余也要回馈给其他有利于该组织宗旨完成的运作或组织的扩充, 而不会分配给组织的成员、管理人员, 或者进入任何一个私人的账户。非营利组织机构通常包括学校、医院、慈善机构、合作团体、社区组织等。因此非营利组织的组织目标不是营利, 而是为了满足社会及其成员各种社会性的需要, 即完成某些社会使命。相对于营利性组织而言, 非营利组织服务于社会大众, 而不是特定的个人或组织。所有的非营利组织都是在利用自身的资源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 他们提供服务是服从于某些公共目的和为公众奉献, 在一定范围内为社会公益服务, 也就是完成某一社会使命。而企业服务的对象为其股东, 也就是说企业必须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 力求给股东带来财富的最大增长。

二、组织的财务管理目标不同

与企业组织的营利目标相对应,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就与获利紧密相连。有关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我们通常有几种具体的表述, 有利润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最大化, 尽管表述不一样, 但其实质都是一样的, 都是以营利为其最终目的。由于股东出资创立了企业, 企业就必须为股东创造财富, 而利润则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 利润越多说明企业为股东所创造的财富越多。因此利润指标成为衡量企业绩效标准的一个重要指标, 为企业提供了量化分析的方法, 便于企业进行分权管理, 同时也便于不同企业之间进行业绩的比较。同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 企业必须源源不断地为顾客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以吸引顾客的购买意愿, 尽可能增加收入来源, 同时尽可能降低生产和服务的成本, 为投资者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因此, 顾客是企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也是其财富增加的源泉。由于有利润等量化的绩效指标, 便于对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进行量化的考核进而将责任、权利落实到个人。同时, 所有者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等机构实施对经营者的监督, 因此, 在营利性组织中, 其责、权、利相应明确。

与非营利组织的目标——完成某一具体的社会使命相对应,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目标可以描述为:获取并有效使用资金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组织的社会使命。因此在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中, 首先没有利润指标。非营利组织是为了实现其社会使命而运作的, 因此, 对于为实现其社会使命所提供的服务, 也会收取一定的费用, 但该收费水平与营利组织相比相当低, 有些甚至是免费的。非营利组织在运作过程中也会产生收益, 以便提供其活动的资金, 维持该组织的生存。但即使有收益, 也不能将收益分配给其创立人、会员、干部、董事或员工。这是因为非营利组织的最终目标是完成社会使命, 并不是为了产生利益。因此在非营利组织管理中没有利润指标。其次, 在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中, 顾客不是其主要资金来源。其资金来源大多为外部的捐赠, 而这些捐赠者的主要目的不是期望获得同等或成比例的回报, 而是希望非营利组织为整个社会或特定团体提供更多的服务或商品。最后, 由于缺乏利润等具体的量化衡量指标体系, 使得非营利组织内部的责、权、利不明确, 相应的非营利组织运营效率的衡量就成了一大难题。而且, 量化衡量指标的缺乏, 一方面不便于非营利组织的分权管理, 另一方面不便于不同非营利组织之间绩效的对比较。

三、财务管理活动的内容不同

对于营利性组织而言, 其财务管理活动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大部分: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根据资本金制度, 企业在创立时需要一定的自有资金, 以便其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因此在企业成立之初就要进行权益资金的筹集。而在其后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 企业为了扩大再生产, 不可避免地会通过负债或权益等形式筹集企业所需资金。企业的筹资是为了投资的需要, 通过投资活动, 为企业带来投资收益的增加, 最终为企业带来财富的增加。由于企业是由投资者出资建立的, 因此企业通过投资获得的投资收益, 最终要对股东进行相应的投资回报, 即收益的分配。在这三种主要活动中, 筹资活动与投资活动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 这是由利润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所决定的。因为只有投资活动才能给企业带来财富的增加, 而投资需要资金的支持, 相应的要求企业进行必要的筹资活动。

由于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目标为获取并有效使用资金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组织的社会使命的, 以及区别于营利组织的上述财务特征, 决定了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收入与支出的管理。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民间捐赠、服务收费和政府补贴。民间捐赠大部分部分来自个人、基金会和企业的捐款, 这是非营利组织独特的收入来源, 也是其与公共部门及私人营利机构相区别的标志之一。服务收费是非营利组织获得资金的极其重要来源, 在发达国家, 会费、收费活动和商业经营所形成的收入在非营利机构总的资金来尖的比例达到一半以上, 它也是非营利组织总收入的最大部分。非营利组织尽管不以营利为目的, 但为了自身的生存与运作, 提供有偿的服务。除了民间捐赠和服务收费以外, 政府补贴也是该组织收入的主要来源。在一些欧洲发达国家, 非营利组织最大的一个资金来源就是政府补贴和拨款。政府除了给非营利组织以直接的资助外, 还通过所得税豁免、私人和企业非营利捐款的减税等对非营利组织提供间接资助。较为充裕的资金来源, 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非营利组织有能力完成其社会使命。非营利组织的支出是指非营利组织为组织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开展业务活动以实现其社会使命而发生的各种资金耗费。这里的支出与企业的投资不同, 投资是为了获得经济上的利益, 投资的最终目的必须从经济效益出发, 而非营利组织支出所注重的是社会效益, 即是否能够满足某些社会使命。

四、组织的权益不同

对于企业而言, 股东出资创办了企业, 对于企业的资产, 股东拥有所有权。股东以其出资比例为限承担相应的义务并享有相应的权利。在企业破产清算时, 对于企业的破产财产, 股东拥有剩余财产的求偿权。

而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 由于其所有权形式特殊, 资金来源大多为捐赠, 因此资金的提供者对于组织的财产并不享有所有权, 相应的就不存在可以明确界定并可以出售、转让、赎买的所有者权益。即使非营利组织解体, 资财提供者即捐赠者也没有分享一份剩余资产的权利。这是因为非营利组织的成员不是按照法律要求而组成的, 而是在自愿的基础上, 捐赠出一定的资金或财产给该组织。在成员将资金或财产捐赠出后, 捐赠者对该资产就失去了所有权, 该资产的所有权就归非营利组织所有。非营利组织成员不能对其捐赠出的资财的权益进行转让、出售, 但非营利组织在某些情况下必须按照资产提供者的要求来进行运作、管理和处置。但资财的提供者不期望收回或者以此获得经济上的利益, 因而非营利组织通常不进行损益的计算, 也不进行净收入的分配, 即使有收益也是留归组织本身所有。因此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 资产的权益属于组织本身所有, 而不是归资产的提供者所有。

参考文献

[1]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2]陈晓春:市场经济与非营利组织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1

营利能力 篇9

关键词:卫生服务,财政补贴,办医格局

1 我国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院的发展规模

由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民营医院蓝皮书:中国民营医院发展报告(2014)》指出,中国的民营医院经历了数十载的发展,机构数量近年来每年以17%左右的速度增长。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全国民营医院数量已达到11514家,数量已占全国医院总数的46%。然而,民营医院整体规模仍然偏小,服务能力不强,与公立医院相比尚未形成竞争力。2012年民营医院中,有86%的医疗机构规模床位数不到100张,仅1%的民营医院为三级医院。在门诊和住院诊疗人次上,民营医院仅占据全国医院总诊疗人次的10%左右;在每年超过万亿元的医疗市场中,民营医院的整体医疗收入占比仍不足7%。从医院数量看,民营医院在我国医院总数中已经占了半壁江山,但是从服务量看,无论是门诊还是住院,民营医院只占到11%-12%的份额,公立医院仍然占据绝对优势。[1]

2 民营资本办院模式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办医,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民营资本举办医院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社会资本直接投资办院,医院自成一体,自办自营。(2)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民办公营,即由民营资本投资后,交给公立的三级医院托管。(3)民办慢性病医院与公立的三级医院相结合,类似于国外的院后服务或连续性服务模式,如部分“康复医院”、“临终关怀中心”等。(4)公办民营,即民营资本进入公立医院,占有一定的股份,或不占股份,由民营资本带资托管公立医院,医院非营利性质不变,职工的国有身份不变。(5)政府向民营医院购买公共卫生服务。(6)相当比例的民营医院为中医专科医院。

3 现阶段我国民营医院的特点

3.1 发展快、数量多、规模小,不能形成对公立医院的竞争

截至2014年4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7.9万个,其中,医院2.5万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1.9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2万个,其他机构0.3万个。[2]与2013年4月底比较,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增加23020个,其中,医院增加1369所。2014年4月底,全国公立医院13381所,民营医院11584所,民营医院增加的数量占总增加数的50%。尽管民营医院近年来有长足发展,但在我国一万多所民营医院中,三级医院只占1.57%,二级医院占8%,一级医院占90%以上[1]。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1)民营医院的数量快速增长,且增速远超公立医院。(2)民营医院的机构数占40%左右,但床位只占1/10,服务量也仅占10%,规模太小。高端、高质量的综合性民营医院少,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对全国己备案的1470所民营医院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民营医院正在逐步走向两极分化。民营医院资产在100万元一500万元的较多,资产在3000万元以上的仅占7%左右;民营医院床位基本在50—300张,大于500张的只占1.6%,日门诊量在100人次以下的占一半以上,年手术量大多在100—1000台。达到三级医院规模的只有近10所。因此,民营医院不能形成对公立医院的竞争态势,也不能满足高端、私人商业医疗保险的需求。

3.2 专科特色发展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部分需求

国家卫生计生委的数据显示,2004年-2010年,民营综合医院和民营专科医院数量年复合增长率均在18%左右,而在专科医院中民营医院已占据了半壁江山。在专科领域,风险小、回报快,因此,目前是开办民营医院的首选项目。美容、耳鼻喉、眼科、口腔、中医、妇产、皮肤科等适合民营医院发展的领域利润率相对较高,这类专科医院还是满足了部分市场需求。

3.3 为追求利润回报,营利性医院、非营利医院呈相互转化的趋势

在三年免税期满后,部分营利性医院在经营状况比较艰难的情况下申请转为非营利性医院。而经营情况较好,能够实现大量盈余的民营非营利性医院,则努力向营利性医院转型,以追求利润回报。但是各地政策不一致,有些地方允许医院转变性质,有些地方则不允许,如深圳营利性医院均不能转为非营利性医院。目前呈现出的医院性质互相转化的现象实际是以避税和减少成本消耗为目的,并不是为满足社会的办医需求。单纯以逐利为目的的营利医院与非营利医院间相互转化的不良现象,是与国家社会资本办医主旨相违背的。

3.4 民营医院仍处于求生存、无序发展阶段

国外大部分非营利性医院都是由慈善基金会或社会捐赠成立、运作的,为社会公益目的而建立,而我国大部分民营非营利性医院是为了追求利润而建立,医院的创办者和现任管理者大多数为商人,利用企业管理的经验和理念来经营管理医院,注重广告效应,依靠商业运作。民营医院的发展目前仍处于没有品牌效应、急于回报、求生存的初级阶段,出现了一些利用虚假广告诱导患者过度医疗、过度检查的不良现象。这种行为不仅让患者失去对医院的信任也逐渐失去同行的支持,最终面临口碑不良的诚信危机。加之民营医院缺乏行业自律和监督管理,政府的政策指引不明确,有限的政策也未落实,使民营医院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参考文献

[1]庄一强,王培舟.民营医院蓝皮书:中国民营医院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谈谈“营利”“盈利”和“赢利” 篇10

1.评论:网站盈利是羸弱还是赢利?

2.婚姻又何尝不是一个企业呢?她就是为生活“营利而盈利”。

可见在很多情况下, 这三个词都让人感到难以把握和运用。

在《现代汉语词典 (第五版) 》 (以下简称《现汉》) 中这三个词的解释分别为:

营利:动谋求利润。

盈利:同“赢利”。

赢利: (1) 名企业单位的利润。 (2) 动获得利润:今年由亏损转为~。∥也作盈利。

按《现汉》释义, 上述例子中, 例1中的两个yínglì意义相同, 起码应该采用相同字形;例2应为“为生活`盈利而赢利'”。

下面本文试从各方面对这三个词进行辨析阐释。

一、关于“营利”

正如在《现汉》中可看到的, “营利”与另外两个yínglì的区别是很明显的。这里的“营”并不是“经营”义, 而是作“谋求”讲。

《汉语大词典》中, “营” (即“營”) 下:

第十个解释是:经营。举例有《百喻经·观作瓶喻》:“今日营此事, 明日造彼业。”鲁迅《二心集·柔石小传》:“到他的父亲, 家景已不能支, 只好去营小小的商业。”

第十四个解释是:需求;谋求。举例有晋陶潜《饮酒》诗之十一:“倾身营一饱, 稍许便有余”;更值得注意的是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二折:“常言道:营于利者多患, 轻于诺者寡信。”

对“营利”一词的解释是: (1) 谋求私利;谋求利润。……鲁迅《书信集·致李秉中》:“此地的新书坊, 大都以营利 (而且要速的) 为目的。” (2) 赢利。《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贤弟在外日久, 营利甚多, 届时贤弟辛苦得来。”

“赢利”的解释:经营某事所得的利益。《商君书·外内》:“故农之用力最苦, 而赢利少, 不入商贾、技巧之人。”……

根据第十条和第十四条解释的对比, 我们可知在“营利”中的“营”是“谋求”, 与“营利”这一词条中的第一条解释是相互照应的。而词条中的第二种解释正反映了从古代就有了yínglì的混用, 当然, 在古代没有文字统一规范的情况下, 这种混用是允许的, 可看作同音代替的一种现象, 即本应写作“赢利”, 而不是“营利”具有了“赢利”词条中的意义。在其他字词典中未见相似用法, 正可以应证这一观点。

“盈利”“赢利”与“营利”的不同在于“获得”和“谋求”的不同。“获得”是“取得、得到” (《现代汉语词典》第624页) , 是客观上获得的。而“谋求”是“设法寻求” (《现代汉语词典》第967页) , 是表示有目的、有计划地想办法取得, 是有主观意愿的。

二、关于“赢利”和“盈利”

那么, 赢利和盈利究竟是不是异形词呢?现在有多种看法, 如:潘竞翰在《异形词三议》中提到:异形词的本质是“同词”, 这样我们在鉴别异形词时不至于被字所蒙蔽例如赢利和盈利”, 尽管按“字”说, “赢”和“盈”都有满、余义, 但它们在现代汉语里的构词功能是不同的, 构成词语的意义也是不同的:“赢利”是动宾结构, “盈利”是偏正结构。我们可以说“一心赢利”, 而很少说“一心盈利”。说明两者并不是“同词”。故不宜简单地因其“字”的“义”同而看做严格意义上的异形词。

但无论是从历史上来看, 还是从现代普遍认同的观点来看, 这两个词都还是可以看作一对异形词的, 并应该适时对其作出规范。

在《辞源》中, “盈”字下未列“盈利”词条, 但是对“赢”字的八条解释中第一条解释却为“盈利”。并下附有“赢利”词条, 解释为:贸易所得利益。

在《汉语大词典》中, “盈利”解释为: (1) 众多之利。晋葛洪《抱朴子·行品》:“情局碎而偏党, 志唯务于盈利者, 小人也。” (2) 利润。《人民日报》1982.3.12:“1967年至1971年连续五年亏损, 1972年后每年也只有很少的盈利”。

对比前文所引《汉语大词典》中的“赢利”词条, 两词确实存在细微差别。包括《现汉》中“赢利”除了与“盈利”相同, 具有“利润”义外, 还有“获得利润”的意思, 也即是潘竞翰所说一般只用“一心赢利”的原因所在。但在现今社会, 人们普遍已经忽视了这种区别, 将“盈利”误用作“赢利”的动词性意义的情况也很多, 以下是摘自互联网的两个例子:

二、招让你的服装店盈利。

过早地探讨盈利模式会束缚企业的发展。

经过上文分析可见, 现在“赢利”与“盈利”已经基本具备划为异形词的条件, 可以对其进行词形规范。在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中, “盈利”有3037条, “赢利”有787条。在百度中搜索, “盈利”相关网页44, 500, 000篇, “赢利”相关网页14, 100, 000篇。从词语使用的流通性上来看, 《现汉》中将“赢利”作为推荐词形是应再加斟酌的, 据以上分析, 将“盈利”作为推荐词形会更好

三、小结

概括来说, “营利”是动词, 作“谋求利润”讲;“赢利”和“盈利”可看作一对异形词, 偏重于名词性, 也可作动词, 作“ (获得) 利润”讲时, 应以“盈利”为推荐词形。对“营利”与“盈利”和“赢利”进行词形规范将有利于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发展

摘要:“营利”“盈利”和“赢利”这三个词在社会中的使用非常普遍, 也非常混乱。通过对这三个词的辨析, 可得出“营利”与“盈利”和“赢利”有显著区别;而后两个词虽然意义稍有差别, 但在现代汉语使用中是基本趋同的, 可视为异形词, 并应以“盈利”为推荐词形。

关键词:营利,盈利,赢利,辨析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 (第五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2].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86.

[3].杨东、孙维张.汉语字词使用规范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4].李行健、俞志鸿.现代汉语异形词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

非营利组织筹资前景 篇11

1.技术领域,特别是计算机及网络媒体的利用障碍将会消除,会有更多小型慈善机构利用相关资源进行筹资。

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低廉的硬件和软件资源,有利于激励和推动新兴慈善组织,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新兴慈善机构加入在线筹资领域。

2.对监测及透明度需求的增加,必然推动公益机构保护组织(umbrella organizations)的成立。

随着草根组织的不断增加,为保证慈善机构的可靠性、证明其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公益机构保护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的建立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3.为保证慈善机构透明度及监测的顺利进行,所采取的措施将更具严格性和普遍性。

基于监测目的,所有具有公信力的慈善组织都将成立公益机构保护组织。权威公益机构保护组织将采取更具严格性兼标准化的措施来评估和报告慈善机构的资金运用情况。

4.公益机构保护组织将以捐赠代理人的身份,帮助捐赠人集合资源,做慈善决定。

由于所有的专业性慈善机构都将登记入册,并得到相应的证明,捐赠者在捐赠方面便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鉴于慈善机构所从事的事业、建立的人际关系、历史及效率评分标准是其项目单制定的根本,捐赠人恰好可依据项目单进行选择。

5.利用普通市民所纳税金来代替政府对社会福利事业的直接支持。

政府在减少对社会福利事业的直接支持的同时,也将消除慈善捐赠障碍以帮助慈善机构募集资金。政府将雇用慈善顾问,来为服务于公共利益的慈善机构引入捐赠资金。

6.慈善领域领导层面临重组,权力将整合到专业的慈善顾问手中。

随着基层筹款组织的增加,非营利组织的执行管理人员将减少,而雇员数量将会增多。慈善顾问将以捐赠人、捐献者顾问、基金和慈善机构中间人的身份领导慈善领域。

7.慈善顾问和捐赠顾问在推动捐赠进程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专业筹资顾问可以代表捐赠人和捐赠基金作出捐赠决定。届时,顾问将兼具高知名度和高收入,而且会十分抢手。

8.筹款机构的高需求,使得慈善领域专业化得到加强。

随着对慈善领域可靠性、公认性及第三方专家需求的增加,专业筹资人不仅需获得学位、证书,在某些情况下还需执业资格。

9.学术机构将与非营利组织合作,设立与其相关并具价值意义的发展学位。

高校将制定竞争性学位和证书计划以培育慈善领域专业人才,帮助参与人尽快进入领导职位。

10.社交网络和网际网路技术将以超乎想象的方式发生改变。

浅析非营利组织精神 篇12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精神,公益精神

非营利组织已经开始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并成为我国民主制度建设的新动力。为了更好地发挥非营利组织的作用, 积极培育和发展非营利组织, 从非营利组织的概念及特点出发, 讨论非营利组织精神, 很有必要。

一、非营利组织的含义及其特点

(一) 非营利组织的含义。

非营利组织 (简称NPO) 主要兴起于20世纪七十年代, 尤其在八九十年代的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得到迅猛发展, 由于强调的角度和重点不同, 国际上对此有很多不同称谓, 如第三部门、独立部门、慈善组织、志愿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 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 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迅速得到发展。随着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科学研究也开始兴起, 根据中国《非营利组织法的立法原则》, 我国法律对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如下:“在特定的法律体系下, 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团体、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 而且其不以营利为目的。”即使有赚取任何利润, 也不可以将此利润分配。但是, 工会、商会、政党、利润共享的合作社或教会均不在此列。

(二) 非营利组织的特点。

非营利组织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 非营利性。这是非营利组织最基本的特征, 指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 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核心; (2) 非政府性。非营利组织不是政府的行政附属物, 与政府组织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 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和责任主体; (3) 自治性。非营利组织既不是国家政府的附庸, 也不是企业及市场的从属, 而是与政府、企业并列的独立社会组织机构, 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4) 志愿性。非营利组织的成员加入该组织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 对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奉献意识, 自觉自愿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 (5) 公益性。非营利组织开展的工作都是为了满足社会公众的多样化需求, 为了实现公共利益, 增进社会公益。

二、非营利组织精神的涵义及其特点

(一) 非营利组织文化。

非营利组织文化即第三部门文化, 是指第三部门所具有的思想意识、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 是第三部门生存与发展的灵魂, 是推动其进步的力量之源。透过第三部门的公益性、非营利性、志愿性等特有属性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 我们不难归纳出第三部门的文化内涵。第三部门文化既秉承传统, 又不断将传统文化升华, 主要包括:尚义轻利的价值观念、无私奉献的思想意识以及以人为本的运作理念, 等等。

(二) 非营利组织精神的涵义及其特点。

非营利组织精神是非营利组织意识发展水平及其积极成果的体现和概括。非营利组织精神是非营利组织文化的精髓和核心, 处于非营利组织文化的最高层次。因此, 非营利组织精神代表着非营利组织文化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它是非营利组织从事人员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非营利组织精神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多样性。

非营利组织精神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这是因为表现非营利组织精神的非营利组织名类繁多, 包括妇女组织、社区居民组织、环保组织及人权组织等等, 遍布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 非营利组织开展的活动一般都不局限于某一个领域, 而是平均每个的活动领域达4.15项之多, 少数非营利组织开展的活动更是多达十几个领域, 这就使得非营利组织精神具有多样性。此外, 非营利组织精神的表现方式也是多样的, 非营利组织或从事人员可以通过非营利组织的具体实践活动、工作作风、非营利组织的目标等方式体现非营利组织精神。

2、进步性。

非营利组织精神代表着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方向, 不屈从于大众文化的层次, 也摒弃了腐朽落后的文化, 是被精炼后的先进的非营利组织文化。因此, 非营利组织精神具有先进性, 是非营利组织文化的最高层次。从非营利组织的特性来看, 它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区域文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他们都体现了价值观上的先进性。

3、时代性。

非营利组织精神不是一种僵化的文化, 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和不断创新的。不同的时代所表现出来的非营利组织精神也各不相同, 每个时代的非营利组织精神都是当时优秀的非营利组织文化成果的反映。

三、非营利组织精神的构成

(一) 无私奉献的公益精神。

管理大师杜鲁克提出非营利组织应以使命为先, 在其《非营利组织经营之道》一书中所言:非营利产品“是改善人类生活和生命品质的一种无形的东西———使人获得新知, 使空虚无主的人获得充实与自在, 使天真无邪的儿童长成有自尊、有自信的青年, 使有伤痛的患者获得痊愈……。”所以, 非政府组织的设立, 不是为了少数人或集团的利益, 而是为了社会发展、进步的使命, 为了营造一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氛围, 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来。这种公益性价值取向内在的要求非政府组织承担其实践行为和倡导社会公益的责任, 把公共价值融入组织中来。

非政府组织是现代公益文化的有效传播者, 是现代公益精神的无形培育者, 是现代公益事业的身体力行者。它所倡导的伦理标准为社会公益文化的养成树立了目标, 即无私的奉献、道德承诺、公益使命优先、尊重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包容社会的多元性并维护社会公平、对公众负责任、公开和诚实、慎用社会资源、服从法律。可以说, “一切由第三部门所代表并实施的公益事业, 都是对思想史上的人道主义的弘扬和升华, 都是对哲学史上的人本主义的普及和实践”。

(二) 不进行利润分配的非营利精神。

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精神就公开表明不为拥有者积累利润, 不以组织和活动作金钱交易, 不进行投资和利润分配。为此, 非营利组织的一切活动和设置都是为了追求非营利的公共目的, 若某个非营利组织以追求营利为主旨, 那就改变了其所属的范畴性质, 隶属于市场领域而被驱逐出非营利公共部门。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民间组织的服务就不能产生利润, 只是所产生的利润只能用于特定组织目标的实现, 而不能用于分配。按萨拉蒙的说法就是“不是为其拥有者积累利润, 非营利组织也许在一定的期限内积累一定利润, 但是这些利润必须返回团体使命所规定的工作中去, 而不是在组织缔造者中进行分配”。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精神, 显现了非营利组织道德属性, 使它从产生的那天起, 就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尊重, 并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志愿者, 最终推动着道德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三) 非强制性的志愿参与精神。

非营利组织不靠权力驱动, 也不靠经济利益驱动, 它的原动力是志愿精神, 是基于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自我完善意识之上的自觉自愿的奉献和付出。非营利组织作为公民为了共同的目的结合在一起的公民自愿性组织, 为公民提供了较宽松的活动空间, 并为公民满足多样性和多层次的愿望与实现自己的利益提供了机制和平台。非营利组织的成员平等自愿地结合在一起, 按照民主、协商、对话等原则, 通过民主的、非强制性的方式开展活动。非营利组织的要害在于公民可以不依靠强制权力而存在于一个组织形态当中, 它与民主、自治的精神同在。非营利组织体系内部, 各非营利组织的地位也是平等的, 是自主地去开展各种活动的, 而不是实行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非营利组织通过启发、教育和引导公民参与发展活动, 培育公民参与意识, 使广大公民拥有健康的政治心理, 在全社会形成较为一致的政治信仰、政治理想、共同的价值取向, 规范体系的行为准则及评价标准, 提高广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水平和能力, 促进政治意识文明的发育和成熟。

(四) 高度的服务合作精神。

与其使命相适应, 非营利组织的活动方式以提供服务为主, 不仅重视城市地区, 更要关注农村地区。非营利组织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和儿童、老年人、妇女、残疾人、贫困人口以及其他各类社会弱势群体等, 同时还应有企业等经济社会组织等。非营利组织提供服务的领域主要有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扶贫活动以及为企业经济活动提供服务等。此外,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还提高了人民的合作意识、培养人们之间的信任感、合作能力等等, 促进了社会资本的产生。所谓团队合作精神, 简单来说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非营利组织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 核心是协同合作, 形成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 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 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非营利组织团队合作精神的形成并不要求团队成员牺牲自我, 相反, 挥洒个性、表现特长保证了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目标, 而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产生了真正的内心动力。

(五) 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非营利组织所从事的社会活动, 同样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在社会领域里, 同样需要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们去冒风险, 探索未知领域, 尝试新方法和新事物, 并以巨大的热忱投入所从事的事业, 引导和推动社会创新。非营利组织同样也要在活动中遵循效率原则。非营利组织的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 不是利润取向, 但同企业一样, 必须进行成本核算, 追求在既定投入条件下的产出最大化。虽然非营利组织所动员的资源主要是来自捐赠、资助和志愿人员, 不必向企业那样对投入资源进行等值的补偿, 但是非营利组织必须要像企业那样尽可能有效地运用这些资源, 不仅要获得经济效益而且要获得社会效益。这样, 非营利组织才能继续从各个方面获得资源, 才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 因此具有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除了上述几项非营利组织精神外, 还包括民主精神、法治精神、自治精神等, 这些非营利组织精神对社会具有重大的作用, 万智慧将其作用界定为以下几点:第一, 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第二, 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三, 促进政府机构改革与政府职能转换;第四, 增进社会容忍, 促进社会和谐, 维护社会稳定;第五,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治文化的发展;第六, 作为我国民间社会的代表力量, 开展各种涉外活动。

我们要不断锤炼非营利组织文化的核心———非营利组织精神, 用非营利组织精神引导非营利组织走向文明、高雅、健康、和谐之路。

参考文献

[1]邓嘉燕, 洪瑾.论非营利组织的公益信息传播[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7.2.

[2]张志刚, 侯庆敏.第三部门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J].理论界, 2006.

[3]李亚平, 于海.第三域的兴起:西方志愿工作及志愿组织理论文选[M].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

上一篇:综合分析方法下一篇:事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