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发展

2024-06-16

和平发展(精选12篇)

和平发展 篇1

摘要:解决台湾问题,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坚定立场和目标。1949年以来,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方针政策经历了由“解放台湾、一国一制”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再到“和平发展思想, 一个中国框架原则”的嬗变过程。

关键词:对台方针政策,和平统一,和平发展思想,一个中国框架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既是无法否定的历史事实, 也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不可置疑的常识。由于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国共内战、蒋介石退守台湾及50年代起美国的霸道介入, 导致1949年后两岸一直处于分离状态。台湾问题自此产生。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国家统一大业, 依据不同时期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 对台方针政策上相应经历了由“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再到“和平发展”的嬗变过程。

一、“解放台湾, 一国一制”

从1949年建国前夕至1978年这段时期, 中共对台湾从单一的武力解放变为武力解放与和平解放并存, 并强调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和平解放台湾”, 谋求国家的统一。计划统一后台湾和大陆一致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即“一国一制”。

新中国成立前后, 由革命党到执政党转变的中国共产党, 把“武力解放台湾”作为解放战争后期及建国初期的作战任务提出来, 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是很自然的。但由于当时百废待兴的大陆不可能集中全力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加之与有美国支持的台湾军事力量相差悬殊, 所以武力解放台湾难以实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排斥和平方式, 于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索和平解放台湾的可能性。

20世纪50年代中期, 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 为一个国家内部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实行和平统一提供了可能;大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台湾岛内政局趋于稳定, 两岸民众都不愿意看到新的战争爆发;美国开始调整对华政策, 对蒋介石的军事行动和军事企图有所限制, 以避免更深地卷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抗。1955年4月, 中美两国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 开始通过正式的外交渠道解决台湾问题。正是根据这种变化了的形势,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及时调整了对台的工作方针, 以武力解放调整为和平解放。

1955年5月13日, 周恩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上首次明确表示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条件下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有了重大调整。1956年1月25日, 毛泽东在第六次最高国务会议上第一次正式提出:“国共已经合作了两次, 我们还准备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在1958年的金门炮战中, 因毛泽东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智慧以及蒋介石毫不含糊维护一个中国的立场, 国共两党都调整了政策, 两岸由过去激烈的军事对抗为主转变为政治对抗为主。

在这样的背景下, 不少爱国人士为祖国的统一大业而不辞辛苦地奔走于海峡两岸。曹聚仁先生从1956年7月起多次往返于大陆与台湾之间, 在国共两党高层之间牵线搭桥, 不断沟通。曹聚仁将中共方面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千金之诺向台湾方面作了如实的通报。蒋介石囿于狭隘的利益, 在民族大义上没有勇气迈出关键的一步, 造成了历史极大的憾事、恨事。“文化大革命”爆发后, 蒋介石听到大陆方面发生一些极端的事情, 对中共的疑虑更深了。

70年代初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打开了。在国际上, 中共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大, 而台湾的国际活动空间则越来越小。正在蒋介石感到十分孤立, 与中共联系有些犹豫之时, 章士钊受毛泽东委托为两岸统一奔走。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章先生终于和国民党方面联系上了。遗憾的是, 章先生由于年事已高 (时年92岁) 加之劳累, 于1973年7月1日在香港壮志未酬身先死。国共两党的沟通又一次中断。

1975年春节后, 蒋介石让国民党元老陈立夫通过在香港的秘密渠道邀请毛泽东访问台湾。因身体原因不能亲自到台湾访问的毛泽东计划让邓小平代表他去台湾, 以期两岸以此为契机, 推动统一大业的完成。正当陈立夫十分高兴地在《假如我是毛泽东》的文章中期盼国共两党“开创再次合作的新局面”之时, 蒋介石却因病于1975年4月5日去世。国共两党的沟通再一次中断了。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为制定更符合实际的对台方针政策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对外开放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1979年1月中美建交, 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近30年的时间里, 台湾民众在国民党的误导下对祖国大陆心存芥蒂, 这种隔阂不可能用强制手段来消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制定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不再提“解放台湾”, 代之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实现统一大业。”1979年元旦,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1981年国庆节“叶九条”谈话, 建议国共两党对等谈判, 第三次合作。1981年10月9日, 胡耀邦以中共中央负责人的身份邀请蒋经国等来大陆和故乡看一看。1982年7月24日, 廖承志在中共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邓颖超的建议下, 致当年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窗蒋经国先生公开信, 从国家、民族、个人的角度, 力劝蒋经国“依时顺势, 负起历史责任, 毅然和谈, 达成国家统一”。1983年6月, 邓小平阐述“邓六条”时指出, 和平统一不是大陆把台湾吃掉, 也不能是台湾把大陆吃掉。提出两党平等会谈, 也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 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 台湾一方面, 视大陆和平统一方针为“统战阴谋”并以“绝不接触、绝不谈判、绝不妥协”的“三不政策”作为回应。另一方面, 也相应采取了诸如停止对大陆炮击、派密使沈诚与大陆沟通等缓和措施。

沈诚在国共两党高层的沟通让蒋经国感受到中共的诚意并判断两党中央层次对等谈判是可行的。1987年11月, 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三不政策”已实际被突破。同年年底, 蒋经国已开始计划次年初在国民党中常会上讨论赴北京谈判的人选。然而, 令人遗憾的是,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突然咯血而撒手人寰, 这次曙光初现的国共高层接触又一次中断。邓小平得知昔日前苏联中山大学同学蒋经国去世, 想起未竟的统一大业, 感叹“可惜, 经国死得太早了!”

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开启两岸事务性商谈。1993年4月两岸举行汪辜会谈, 两岸关系发展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美国加紧利用台湾问题对我国进行牵制;李登辉、陈水扁先后粉墨登场上演“台独”分裂活动, 使两岸和平统一的进展大大受挫。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 江泽民在1995年1月30日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 提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2005年3月, 胡锦涛提出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同年3月14日《反分裂国家法》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江泽民八项主张和胡锦涛四点意见及《反分裂国家法》的通过, 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统一问题上的真诚愿望, 又体现了其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坚强意志;既有一以贯之的鲜明立场, 又有面对复杂情况的明确底线。

三、“和平发展思想, 一个中国框架原则”

2005年春, 在两岸关系极度紧张之际, 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两岸同胞的共同福祉, 主动积极作为。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和国民党主席连战实现60年来两党首次历史性会谈并达成“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在次年春第二次“胡连会”上, 胡锦涛进一步提出“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 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

2008年3月, 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 两岸关系迎来难得历史机遇。两党推动两岸关系在诸多领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领导人9次会谈 (即8次“陈江会”和首次“陈林会”) , 签署19项协议, 不断推动两岸经贸合作取得历史性进展和突破。2008年以来吴伯雄分别以国民党主席及荣誉主席身份6访大陆并表达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政治论述。大陆也有近20位省 (区、市) 主要领导同志率团访问台湾。

2008年12月31日, 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 深刻把握两岸关系发展规律, 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问题, 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思想, 鲜明提出争取祖国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论断。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推动以及怎样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问题。基于两岸和平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和两岸尚未统一的实际情况提出两岸共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非常有包容性和创意的原则, 体现出中共对台工作的务实思维。

2012年11月,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写入中共十八大报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是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和“发展两岸关系,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一脉相承的新论断, 提出“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 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清晰地阐明了国家统一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深刻揭示了两岸关系发展规律和前进道路, 作出了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科学论断, 贯穿了实现和平统一的战略考虑和务实思路, 指明了今后对台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大方向。

2013年6月13日, 习近平会见吴伯雄时强调坚定不移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并提出四点意见:第一, 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国共两党理应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共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第二, 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第三, 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第四, 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无论不同背景下对台方针政策怎样演变, 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信心和诚心不变, 始终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和根本利益不变, 着眼于祖国的完全统一的宏伟目标不变。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一定有信心、有智慧、有能力最终解决台湾问题, 祖国完全统一一定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成真!

参考文献

[1]童小鹏.风雨四十年: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社, 1996:273.

[2]梁柱.道是无情却有情:1949年后的毛泽东与蒋介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11) :68.

[3]唐为首《.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发出前后[J].文史月刊, 2006 (2) :51-52.

[4]陶涵.邓小平:可惜蒋经国死得太早了[J].共产党员, 2008 (2) :47.

[5]刘大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表述[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2 (12) :20.

和平发展 篇2

课题3.1复习

教学目的

对已学知识的回顾与巩固

教学过程

复习:P66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

2、什么是和平问题?

3、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

4、什么是发展问题?

5、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障碍有哪些?

6、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是这样的?

根据前面的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进入90年代,局部战争和冲突接连不断。1991年共有各种规模的战争25起,1992年30起,1993年月34起,1994年38起,1995年45起。

材料二: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15亿人处于绝对贫困状态,有7亿人营养不良,5亿人吃不到清洁水,另有40000万人背井离乡,沦为难民。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2、两则材料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反映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

世界的两大主题

2、两则材料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维护和平是发展经济的基本前提,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才能保持正常经济交往和实现本国经济的发展;战乱和冲突,则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发展经济又是维护和平的坚实基础,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和平力量的壮大,贫穷落后则是国际形势动荡不安的一个主要因素。

复习:P67、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2、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

(1)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请思考

在当今国际形势下,霸权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你认为我们该怎么做?

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P68页第一段第5行(为了世界的和平……)

(2)P68页第二段第6行(我们中学生要……)

题3.2复习

教学目的

对已学知识的回顾与巩固

教学过程P76

我国的发展面临哪些压力和挑战?P76

面对这些压力和挑战,我国应采取哪些措施?P77

材料一:当前,高科技讯猛发展,各国为抢占高科技的制高点,都在竭尽全力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1999年,美国的科技研究与开发资金投入已占GDP的2、8%,日本更高达3、1%,欧盟也达1、8%。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倾全力发展高科技,并取得可喜成绩。

材料二:看看身边的商品,荷兰奶粉、日本玩具、法国时装、德国电器和美国电脑遍布大小城市、大商场的货架上。一般商品一读说明书便知其产地,但是面对那些贴着跨国公司商标的高科技产品,你根本不可能一眼看出它的产品设计是哪个国家完成,零部件在哪些国家分头制造,成品装配又分散在哪些国家,真可谓我们在“买世界”。

材料一反映出国际社会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材料二说明经济全球化已捎然发生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当中.一、辨别题:、影响和决定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和平与发展问题。()

2、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二、单项选择题:、当代危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是()

A、地区冲突和民族争端

B、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

c、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责任危机和突发灾难、作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的关系是()

①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

②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③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重要基础

④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前提条件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题3.3复习

教学目的

对已学知识的回顾与巩固

教学过程、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要求:

5.时代精神的内涵:

6、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联系:

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

例题分析、下列属于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是

①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②温柔敦厚、则善而从

③刻苦耐劳、矢志不移

④雄健刚烈、自强不息

⑤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⑥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A.①②

B.⑤⑥

c.③④

D.④⑤

2、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以孝治天下

3、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使中华民族精神得以丰富和发展的有

①井冈山精神

②长征精神

③延安精神

④红岩精神

⑤上甘岭精神⑥雷锋精神

⑦大庆精神

⑧“两弹一星”精神

⑨抗洪精神

⑩载人航天精神

A.①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c.⑦⑧⑨⑩

合作共赢 和平发展 篇3

2008年10月24日,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开幕式上发表题为《亚欧携手 合作共赢》的讲话。胡锦涛主席明确指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冲击,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忧虑。面对这一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需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在此关键时刻,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只有坚定信心、携手努力,我们才能共同渡过难关。

为期两天的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10月25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闭幕,与会的45个亚欧会议成员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地区组织领导人和代表出席闭幕式。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闭幕式。温家宝在闭幕词中说,亚欧会议迄今已走过了12年的历程。回首往事,我们为取得的成绩和进步骄傲、自豪。面对挑战,我们感到肩上的担子十分沉重。作为国际社会重要成员,亚洲和欧洲承载着促进人类福祉的重任。我们面前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但是,任何困难和障碍都不能阻挡我们加强合作、追求共赢的坚定信念。我们深信,只有交流才会进步,只有互利才能合作,只有共赢才有未来。让我们继往开来、开拓前进,共同谱写亚欧合作的美好篇章。

会议还讨论了气候变化、核不扩散、全球化等广泛议题。通过这次会议,我们体验到东西方可以在重大问题上取得共识。欧亚双方应当取长补短、形成合力,提升合作水平,拓展合作领域,共同搭建欧亚合作桥梁。

【知识链接】

1.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通过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来。文化存在差异,各有千秋。每一种文化都有自由生存发展的权利,不同民族的文化都蕴含着人类文明的成果。在全球化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呈现出多元和谐的发展局面。

2.面对不同的文化,应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要善于虚心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长处;要保护本民族的文化,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也要尊重并加以保护。

3.我们要学会合作共享。合作是共享的基础,共享是合作的必然结果。合作有分工,要求各方承担责任、完成各自的任务,合作的核心是发扬集体主义精神。

4.双赢是竞争最理想的结果,良好的合作创造竞争中的双赢。生活需要合作,合作是一种力量,是一笔财富。合作有助于我们个人的成长和事业的成功。特别是在今天,一项任务的完成往往需要大家的通力合作,21世纪的成功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富有开拓精神的人,善于与他人合作的人。我们青少年要从小培养协作、互助的合作观念,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任何国家、任何个人都不可能改变的。它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创造了许多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应积极利用当前国际环境,趋利避害,谋求本国快速发展。

6.21世纪前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世界格局多极化为我们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提供了可能;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来发展自己;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为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我们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7.我们青少年要树立全球意识和国家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大踏步地走向世界,更好地为祖国服务。走向世界,需要用世界的眼光看问题,要关心国际形势,关注全球性的重大问题。走向世界,需要具有平等意识和参与意识,在对外交往中,我们既要平等地对待其他国家的公民,尊重他们的国家制度和文化,又要注意维护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树立当代中国公民的形象。走向世界,还需要善于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科学技术、文化精华,我们都可以学习、吸收。学习外来文化与弘扬民族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在对外交往中,我们不仅要学习外来文化,还要宣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强化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2008年10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上表示,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亚欧大陆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整个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亚欧携手、合作共赢是双方最好的选择。对此,你的理解是()

①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②良好的合作创造竞争中的双赢 ③把保护资源和环境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④亚欧各国都应积极利用当前国际环境,趋利避害,谋求本国快速发展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会标造型创意来源于中国结(如下图),寓含了亚欧合作与和谐的精神。会标图案中字符a和e分别是亚洲和欧洲的英文单词首字母,字符e的金色部分构成汉字“七”,表示会议届次。会标文字部分中ASEM为亚欧会议英文缩写,数字“7”亦代表会议届次,BEIJING 2008表示会议举办地点和时间。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中国结是中国传统装饰品,是团结与吉祥的象征 ②这样的会标设计,表现了亚欧各国人民和谐相处、合作发展、共建美好未来的愿望 ③中国结积聚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 ④这样的会标设计,有利于排斥其他国家的文化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温家宝总理在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上指出:推动可持续发展,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加强能源领域的技术合作,提高能效,节约能源。为促进亚欧城市可持续发展,中方倡议建立亚欧生态城网络,加强经验交流,推广生态文明的理念。这表明()

①谋求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②地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爱护地球人人有责 ③中国致力于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④中国首先应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然后再解决环境问题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二、材料分析题

4.材料: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说,中国是亚欧合作进程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中国承诺“继续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维护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稳定”。中国不仅在会务、交通、安保、媒体等方面保障了会议安全有序进行,也以使用再生纸等“绿色”措施显示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法国总统萨科齐说,本次会议上,中国再次证明了自己在国际社会发挥的出色作用。

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

(1)请你列举2008年以来中国举办的国际盛会。(注明时间、名称、地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法国总统萨科齐说:“本次会议上,中国再次证明了自己在国际社会发挥的出色作用。”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3)作为青少年,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多极化,应该怎么做?

参考答案:

一、1.D 2.B 3.B

浅析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 篇4

一、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至关重要

能否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 进而推动祖国的和平统一, 不仅事关中国的国家安全, 而且关系到中国的发展, 它已成为影响中国未来的关键因素之一。

首先, 从地理位置上看, 台湾处于中国陆权与海权交界的“边缘地域”, 是中国维护南海海域主权进而有效实现制海权的重要依托。台湾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南边缘, 东临太平洋, 东北毗邻琉球群岛, 南面为巴士海峡, 西隔台湾海峡与祖国大陆的福建省相望。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要冲, 是中国东南大陆的海上屏障和进出太平洋的瓶颈。独特的地理位置, 决定了台湾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 以及台湾在维护中国海上安全方面和维护中国海权利益过程中所处的重要而特殊地位。因此, 不难看出, 台湾问题是中国整体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台湾海峡局势直接关系到中国以及整个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而能否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决定了台湾问题能否解决以及如何解决的问题。

其次, 对于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 发展问题始终是第一位的。一方面,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同资源、空间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渐严重, 因而能否开发海洋资源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关系到中国的整体繁荣与稳定。台湾是中国南海海域的要塞, 是中国开发南海及其周边地域资源的依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台湾是祖国南海“生命线”上一颗无价的珍珠。另一方面, 发展需要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如果不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不尽最大努力推进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 那么中国就会错过十分关键的战略机遇期。而且, 要和平, 不要战争, 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心声。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 战争都不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选择。这也是为什么党和政府一直强调要尽一切努力发展两岸关系, 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不到万不得已决不采用非和平方式的根本原因。中国的政策正如胡锦涛主席所言:“我们比任何人都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只要和平统一还有一线希望, 我们就会进行百倍努力”。

二、两岸关系的总体发展

从1987年到现在, 两岸关系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于两岸交往而言, 机遇与挑战、困难并存。一方面, 海峡两岸交流得到飞速发展。蒋经国晚年推行“政治革新”。在其影响下, 1987年7月, 台湾解除实施长达38年之久的“戒严令”, 逐步放宽了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随后又在一定范围内逐步开放两岸经贸往来。20世纪90年代以后, 两岸交往进一步加强, 不仅交流领域扩大到经济、文化、体育等各个方面, 而且双方的交流也从民间交流, 发展到海峡两岸官方机构间一定范围内的协商和谈判。1991年2月, 台湾当局公布所谓“国家统一纲领”, 表达赞成“开放两岸直接三通”、“推动两岸高层人士互访”的观点。祖国大陆也先后出台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与交往的措施。1992年11月,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 达成了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由此, “一个中国原则”被确定为解决两岸关系的道德底线, “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也成为中国政府处理对台事务的基本准则。

而另一方面, 这一阶段是“台独”与“反台独”、“分裂”与“反分裂”艰难斗争的时期。蒋经国去世、李登辉继任“台湾总统”后, 逐渐背离了“一个中国”原则。1989年3月, 李登辉明确宣称台湾“外交”要突破“一个中国”的框架。1993年2月, 李登辉公然表示“主张中华民国在台湾, 始终没有讲过一个中国”。1995年4月, 李登辉提出“李六条”, 强调“台湾与大陆分别由两个互不隶属的政治实体治理, 形成了海峡两岸分裂分治的局面”。两个月后, 李登辉在美国的演讲中再三强调“中华民国在台湾”或“在台湾的中华民国”。1999年7月, 李登辉提出“两国论”, 宣称两岸关系是“国家与国家, 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 从而彻底背弃了一个中国原则。台湾当局的分裂言行引起了中国大陆政府和全体中国人的强烈反对, 中国大陆立即开展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 台海局势陷入危机, 两岸事务性接触与谈判被迫中断。2000年, 陈水扁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 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 彻底否认“九二共识”, 不断推进“台独”分裂活动。陈水扁曾多次重申其“一边一国”主张, 明白无误地表达其“台独”意图。2002年7月30日, 陈水扁首度以民进党主席身份发表谈话时称:“1999年所通过的台湾前途决议文是民进党党纲的重大里程碑, 也是我们目前处理两岸问题的最高原则。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 目前她的国号叫做中华民国, 任何有关现状的变动, 必须经由台湾全体人民来共同决定”。陈水扁一再提出要“制宪”、“公投台湾前途”, 企图在“民主”、“人权”的旗号下实现其“渐进式台独”目标。而且, 主张“台独”的民进党执政台湾, 利用行政资源在各个领域进行“去中国化”, 同时积极推进“法理台独”, 已经直接威胁到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因此, 中国大陆政府和人民在不放弃两岸和平统一的努力、加强两岸经贸联系的同时, 也在积极进行“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特别是随着《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 以及中国国民党、亲民党、新党等台湾在野政治力量与中国共产党交往的不断深化, 两岸关系的发展走上了新的历史阶段。

三、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

针对两岸关系的现状, 今后对台工作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从宏观上牢牢把握“一个中国”的原则方向, 在微观上增强对台工作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深化两岸交流交往, 有的放矢地化解两岸互动过程遇到的阻力和困难, 增进互信及了解, 确保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具体而言, 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不断完善涉台立法

在法治社会中, 法对人们的行为起着规范、指引和教育作用。法明确规定人们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同时通过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戒, 为人们提供可预测性的行为模式。立法是我们对台工作的重要内容。涉台立法从立法的角度为规范两岸交往, 推进两岸关系提供法律保障。因此, 祖国大陆要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 推动两岸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实现两岸持续、稳定发展, 就必须通过立法来调整两岸交往关系, 规范并推动两岸交流与合作, 以法律的力量来抵制台湾当局对两岸交往的阻挠。

目前中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等来保障台胞的合法权益, 推动两岸交流的深入发展,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实施细则》等。但是, 从总体上说, 当前祖国大陆关于调整两岸交往的立法, 已经明显滞后于两岸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交流与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中国涉台立法尚未系统化, 有关处理涉台事务的规定缺乏应有的规范性、系统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直接影响了它们在实践中能够发挥的作用。

随着中国大陆各地涉台事务的普遍开展, 地方性涉台立法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地方性涉台立法能够有效弥补当前祖国大陆中央涉台立法的不足, 为各地处理涉台事务提供有针对性的、富有实效的依据。而且, 地方性涉台立法中的合理内容, 也可为我们今后制定全国性的调整两岸交往的综合性法律提供借鉴。

(二) 把经济工作与政治工作结合起来

要继续发挥现有的两岸经贸关系对政治关系的正面影响。近年来台湾经济萎缩的原因固然与民间投资及外来直接投资停滞有关, 但究其根源, 与两岸关系紧张也是紧密相关的。现在的情况是, 一方面大陆对台资金、技术的需求相对下降, 另一方面台湾对大陆的需求大幅上升。在这样的格局下, 台湾当局难以有效阻挡两岸经贸的发展, 更不可能切断, 两岸经贸关系对两岸政治关系的正面影响更加突出。这个现实, 不管将来台湾谁执政, 都不能不面对。因此, 今后我们应该继续加大对台湾经济工作的力度, 使现有的两岸经贸关系对政治关系的正面影响得以继续有效的发挥。要建立两岸统一市场, 实现两岸经济一体化。两岸经济上的统一是最终实现政治统一的前提。因为实现经济一体化, 可使台湾的经济与大陆的经济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真正形成“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深度合作、融合关系。同时, 要把争取民心的工作寓于经济工作中。一直以来我们的对台经济工作都具有不可否认的政治意义, 如国共两党成功举办的两岸经贸论坛, 表面上是一个经济层面的工作, 但是它带来的是促进两岸关系良性互动、拉近两岸人民心灵距离的政治效应。因此, 今后无论是在哪个层面上的经济交流和合作, 都应该以能否得到台湾民众认可、能否赢得台湾民众人心为依归。只有这样, 经济工作才能真正达到为政治服务的目的, 才能为两岸政治最终走向统一提供有利的基础条件和环境氛围。

(三) 把争取“泛蓝”的工作与争取“泛绿”的工作结合起来

目前, 我们与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都建立了一定的沟通管道, 也争取了绝大多数“泛蓝”支持者的认同。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 我们有必要重点考虑不失时机地引导争取“泛绿”民众。从数量上看, “泛绿”民众为数不少, 是台湾民意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 不是所有的“泛绿”支持者都支持台独。必须看到, 民进党也是一个内部派系斗争复杂的政党, 真正彻底坚持台独理念的派系也不占多数, 许多民进党党员甚至高层干部原先都是来自国民党。尤其是民进党执政之后, 由于缺少干部, 将一大批对民进党理念并不支持的人士拉入党内, 民进党消化不良, 将原先国民党的一些问题也带入党内, 民进党有待于重新整合, 而且也有可能被改变成为一个温和的政党。考虑到民进党将成为一个长期存在, 而且民进党内一大批人已经确立了“西向战略”, 因此我们应及时利用这一因素, 与民进党建立起联系渠道, 争取绝大多数的台湾民众, 使之成为反独促统的重要力量。

(四) 坚持以人为本, 注重民生

台湾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条件的, 最重要的条件是获得民众的支持。而获取民众支持的最佳手段就是以民生为本, 更加深入扎实地做好争取台湾民心的工作。台湾人民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 也是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重要力量。只有使台湾广大民众深刻认识到“台独”的危险性, 认识到“台独”与他们自身的利益, 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背道而驰, 促使广大台湾民众自己站出来反对“台独”, 才能取得遏制“台独”的更大效果。

摘要: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至关重要, 它不仅事关中国的国家安全, 而且关系到中国的发展。鉴于当下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我们要以“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为宗旨, 采取完善涉台立法、把经济工作与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把争取“泛蓝”与“泛绿”的工作结合起来、注重民生等多种措施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关键词:和平,稳定,两岸关系,台湾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春英.海峡两岸关系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2]、胡锦涛与美国副总统切尼举行会谈[N].人民日报, 2002-05-03.

[3]、胡锦涛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委员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5-03-05.

[4]、台湾终于解除戒严[N].中央日报, 1987-07-15.

和平与发展教学反思 篇5

海拉尔第一中学:苏咏霞

2012-5-10 一:导学案的反思:

优点:

1:学习目标设计准确,将目标分解得清晰,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 2:基础预习案能够将课本内容清晰而有条理的呈现给学生,通过预习案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看书,为课堂内的深入探究做好必要的前提和准备。

3:合作探究案:探究案将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而且设计的问题都是围绕着学习目标来设计,每一个问题都有情境,这样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合作探究一材料挖掘的新颖 贴近时事,问题设计的巧妙。

(2)合作探究二 的思想碰碰撞的设计能够很好地体现人文学科的特点,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实现知识的升华。

(3)合作探究三的设计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去关注热点问题,关心时政。

(4)合作探究六的设计新颖,问题设计是教师自己原创,材料挖掘得到位准确。不足:

1:教师过于注重让每个组都得到不同的任务,所以探究题出的过多,可做适当的删减,比如第一个探究,和第三个探究,在时间很紧的情况下可考虑删减,。

2:学生做导学案的时间过短,准备不够充分,学生初次接触这种导学案模式表现得很不适应。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优点:

1;复习旧知和新课导入不仅衔接自然,而且还体现了学科知识体系。2:以抢答题的形式导入新课,形式新颖,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我首次采用此方法,以后可以大胆尝试使用 3:对课的模式流程的总体评价:

(1)本节课的模式开放,借鉴了山东省昌乐二中271课堂的教学模式同时又学习了中国名校共同体总结出的有代表性的“五步三查”的教学模式,进而形成海拉尔一中的2223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又渗透了政治学科自己的特色,课的模式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普适性,可为其他兄弟院校提供借鉴。

(2)本节课的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的自由度高,参与的热情高对课堂生活充满期望。

(3)本节课真正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是课堂学生与问题作斗争的组织者,指挥者,策划者。是导演而不是演员。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而且师生关系和谐。(4):学生上黑板板演,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为高考答题奠定良好的书写基础.(5):在课堂上学生能自由展示自己的思想,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以后步入社会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不足:

1:教师在学情方面把握不够准确,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预想过高。2:“分组合作,讨论解疑”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走向自主的基础,课堂是否精彩,与小组成员能不能默契合作有很大关系,所以小组的建设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本节课的课上讨论环节小组成员没有真正的达到高效讨论。3;教师的心理素质不够稳定,抗干扰能力不强,由于录像的需要阻碍了教师与学生眼神的交流,由于学生的讲解不精,影响到老师的情绪,所以课堂没有达到应有的状态,导致很多点评不到位,影响到了讲课的效果和情感目标的实现。4:教师课前对重点知识探究二的设计到底怎么处理没有预设清楚。

教师只预设到了两种观点,并给与他们机会展示自己的观点,但在课堂上自己怎么操作没有进行预想,所以在一个组完成之后就急于进行点评,急于肯定第三次世界大战打不起来的观点,导致另一小组的能打起来的观点不敢展示,没有达到思想碰撞的目的。应该在两个小组都表达完自己的思想后,再进一步让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自由辩论,在辩论中对撞观点,在争论中学生自己提炼正确的观点。

探究二教师定评不到位:导致挖掘的探究材料和问题两张皮,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使课堂上最大的能出亮点的地方黯然失色,成为课堂的败笔。

5:由于时间原因探究六的处理很不到位,学生的讲解耽误了很长时间,此地方老师应能借助点评升华,使课堂这个舞台亮点百出,精彩纷呈。但时间原因教师不得不将这一环节删减,导致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没有很好地达成。

和平发展与核心利益 篇6

以上这些事件,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都与中国相关。正在崛起的中国引发周边一些国家对中国战略意图的猜疑并不奇怪,奇怪的是我们国内一些媒体上也不乏好战的声音、网络上充斥着一些网友的好战言论。这些声音虽然不大但十分刺耳,它让人发生错觉:似乎我们已经进入临战状态。而这种声音,又反过来给国外某些散布“中国威胁论”的入提供了新的口实,也使得某些国家怀疑中国是否已经放弃了和平发展的道路。

局势果然已经如此严峻,或者说,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了吗?

其实,只要稍有头脑的人,都会做出自己的判断:这绝非事情的真相。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国际潮流未变,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也没有变。

据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1月28日就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我们党始终高举和平的旗帜,从来没有动摇过。在长期实践中,我们提出和坚持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和奉行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向世界作出了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的庄严承诺,强调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这些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坚持下去,永远不能动摇。习近平同时强调,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习近平的讲话,既阐明了中国“和平发展”的最高目标,也强调了“绝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的底线。国内外对其反应大多是积极、正面的。在东亚地区安全局势日趋复杂的情况下,它打消了国外一些人士对中国是否将放弃和平发展道路的疑虑,在一定程度上回击了“中国威胁论”,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但是,正如硬币有正反两面,人们看待事物也有两面性。对这一讲话,有的从中看到的是“和平”的坚定宣示,有的从中看到的是“绝不牺牲核心利益”的强硬表态。同样的新闻内容,有的标题是“中国将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有的则是“中国发展绝不以牺牲核心利益为代价”,这既可以理解成对讲话内容理解的侧重点不同,也可以理解成看问题的聚焦点不同。假设一场国际纠纷就在眼前,大约前者从中看到的是和平解决的愿望,后者看到的却是不惜武力解决的决心。

其实,如果不是故意或者无心,从新华社的报道中是嗅不出任何尚武味道的。新华社的这则消息,全文近1500字,绝大部分引述的是习近平的讲话内容,其中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论述中国为什么要走、怎样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内容占了90%,即便是强调“绝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的部分,也绝无“不惜动武”的字样,而是特别提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

实际上,和平发展才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核心利益。正因为如此,无论是面临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还是面对与邻国的领土争端,中国都反复强调通过外交手段“对话”解决问题。这一思路是清晰的、一贯的,毋庸置疑的。

那些借中、美、日的军事航天试验同日进行这一巧合大肆贩卖战争的耸听危言,可以休矣。

和平发展 篇7

国际舆论对中国和平发展认知的三种声音

中国“过度自信说”。自2010年以来, 中国新“过度自信说”开始充斥西方舆论, 尤其在美国。该观点认为, 中国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 变得越来越坚定自信, 从而在对外事务处理中越来越不容阻挠, 甚至是有些耀武扬威。中国的“过度自信”集中体现在:第一, 外交政策变得强硬和富有进攻性, 中国已经开始以更具扩张性和强硬的外交政策来取代已坚持了几十年的韬光养晦战略;第二, 中国的外交行为要挑战现状, 中国正成为“一个意在征服整个地区的凶狠的修正主义强国”;第三, 中国在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议问题上“显然已经表现出要使用强迫性外交, 甚至动用武力来实现领土主权声张”的意图。因而, 中国崛起已开始显得更具威胁性。中国虽然声称和平发展, 但实际行动却并非如此。

中国和平崛起论。与此同时, 国际舆论中也有一种声音, 认为中国崛起不会对世界和平与安全造成威胁, 甚至还将惠及世界。其原因如下:第一, 中国不再是一个革命性的国家, 现时的中国新政府开明、宽容;第二, 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受益者和支持者, 中国外交越来越倚重多边主义的国际机制;第三, 中国的重心仍是要为经济发展营造和平、良好的国际环境;第四, 中国和平发展, 不仅对中国人民有利, 而且能惠及整个世界, 中国能够在帮助国际社会应对世界面临的众多严重问题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因此, 一个更加富裕和强大的中国并不必然是一种挑战, 反倒是中国的失败远比成功更加危险。

中国和平崛起不确定说。此外, 国际舆论中也普遍存在着一种对中国是否和平崛起持不确定论的声音。其原因如下:第一, 每一位中国人都渴望一个强大、富裕的中国, 这种重新唤醒的使命感是一股极其强大的力量, 这样“中国有可能变成一个盲目排外、奉行沙文主义的力量, 会因西方试图放缓或阻止其发展而仇恨、敌视西方, 也有可能变成一个行为文明、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更具世界特色、更加国际化和外向型的国家”;第二, 中国宣称走和平发展道路, 但却不断加强海外存在, 所以中国的和平发展究竟是战术性还是战略性的, 还不得而知;第三, 由于中国现阶段在军事等方面仍然远远落后于美国, 中美之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不大, 但中国是否会在亚洲发起挑战还不能被完全确定。

对中国和平发展的不同观察视角和解释逻辑

第一, 权力政治视角。权力政治是国际舆论尤其是西方舆论观察中国崛起的主要视角。处在权力转移中的霸权国家和崛起国家之间最容易因崛起国家对自身地位的不满而走向战争。这一视角下, 当前中国毫无疑问是一个具有全球领导地位的、并对现状不满的潜在挑战国, 中国随着实力的增长也不可能平静地接受美国领导的世界秩序观, 不甘心在美国领导的地区和国际秩序中扮演配角。因此, 中国的崛起将会导致中美之间激烈的安全竞争。但是, 权力政治视角在坚持“实力决定行为”的前提下, 不同的人却对实力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有相当部分的人认为, 中国仍然是一个面临经济发展挑战的贫穷国家, 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许多障碍, 所以, 中国要想获得与美国相同的权力资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中国会因权力制约而走和平崛起道路。

第二, 国际政治视角。国内政治因素也是国际社会观察中国崛起的一个重要视角。从国内政治视角分析中国外交政策与行为, 有的人认为, 中国国内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压力会促使中国外交走向强硬。其原因主要有四:第一, 资源威胁论。中国的发展将对资源需求不断增加, 这一方面将加剧全球资源短缺, 另一方面导致中国为获取资源而实行强硬的单边主义政策。第二, 经济社会转型威胁论。中国正面临经济社会的重大转型, 其间各种矛盾的爆发和激化将使中国的和平发展难以继续。第三, 政治威胁论。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使得中国难以和平发展。第四, 文明威胁说。中国是近代以来为数不多的不同于西方文明体系的大国, 中国的和平发展将冲击西方的自由民主模式, 削弱西方的文明优越感。

然而, 同样在国内政治视角下却有支持中国和平崛起的声音。其原因如下:第一, 中国因经济发展需要全球自然资源, 所以会保持头脑冷静而非恣意妄为。第二, 中国的历史传统缺乏军事扩张主义。中国并非奉行“扩张主义”的强国, 即使在其帝国影响力处于巅峰之际, 也是通过经济“朝贡制度”控制泛亚洲贸易, 而非军事征服。第三, 中国的国内问题复杂, 各种利益集团斗争制约了中国的对外冒险主义。第四, 当今世界并不存在严重的意识形态斗争, 没有“道义之争”, 完全是实力之争。第五, 中国从自身受外人统治的苦涩经历得出结论, 对他国事务采取不干预的态度是一种必要的尊重。

简述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文化渊源 篇8

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内生源泉

每个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 根源于它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 “和”的思想占据着主导地位, 诸子百家作为中国思想发源的主体, 大都推崇自为、调和、持中的“和合”思想, 倡导万物的和谐、均衡与稳定, 以此回应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合”的精神特质在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深深的熔铸到民族性格之中。

两千年前, 中国的先秦思想家就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 认为“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 主张多样性的统一。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说:“在中国古典哲学中, ‘和’与‘同’不一样, ‘同’不能容‘异’;‘和’不但能容‘异’, 而且必须有‘异’, 才能称其为‘和’。”[1]也就是说, 必须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和”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因此而具有极强的包容性, 在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文明的过程中获得丰富、完善、升华并得以继承流传。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更是多用“和”的概念来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 孔子把“和”视为“天下之基、万物之本”, 提出“礼之用, 和为贵”, 反对穷兵黩武, 强调“伐谋”、“伐交”, 不得已而“伐兵”时也要行“仁义之师”;墨子主张“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孟子崇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庸》也记载有“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大道也, 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的言论;秦汉以来, “和合”思想被普遍运用, 渗透于各个时代各家各派的思想之中, 逐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由此可见,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以和为贵”的和平精神, 始终主张以“中和、诚信、礼仪、平等、仁爱”等道德规范来处理问题与矛盾。

“和而不同”是世界的本来面目与自然状态, 是宇宙万物生存的源泉与内在方式, 中国人在“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构为一”的万物和谐共处中把握自身精神和本质, 培养了“内圣外王”的个人和民族性格, 在国家治理和社会交往中主张以理服人, 友好相待, 反对使用武力, 坚持矛盾之下的和谐、共存和发展, 兴王道, 尊教化, 协和万邦, 礼仪万邦, 这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天下主义情怀, 成为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文化根基, “非攻和平”、“兼爱互利”、“包容兼蓄”的中国文化传统, 不但规范着中国民众的行为, 而且指导着历朝历代的外交行为。在历史上中国从未有过先入为主, 把版图以外的民族当作敌人的观念, 而是以和平精神相待, 以文明教化对方。2000年前, 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是以防御外敌入侵为目的;1000年前, 唐朝开辟丝绸之路是为了打开通往西域的友好交往大门;500年前, 明朝的郑和七下西洋是为了同友邦结好。钱穆先生曾经说过:“在中国人的观念里, 本没有很深的民族界线, 他们看重文化, 远过于看重血统。只有文化高低, 没有血统异同……因此, 中国人对当时他们所谓的异民族, 也并不想欺侮他们, 把他们吞没或消灭。”[2]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表明, 只要不发生危害民族生存和国家安全与统一的外敌入侵, 中华民族从来没有与其他民族和国家发生过战争, “与其说中国人是有对外推行征服主义野心的民族, 不如说是在本质上希望本国和平与安泰的稳健主义者。实际上, 只要不首先侵犯中国, 中国是从不先发制人的。近代以来, 鸦片战争、中日战争、朝鲜战争以及迄今和中国有关的战争, 无论哪次都可以叫做自卫战争。”[3]

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曾说:“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是和平的崛起, 我们要走一条和一些大国不一样的道路, 这条道路就是和平崛起的道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 源远流长的文化, 这种文化的核心又是以和为贵, 就是和的文化, 当然我们还要和而不同, 这种不同是相互补充, 是相互借鉴, 而不是冲突的来源。”[4]这段话表明中国文化的和平本质决定了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方式, 同时也表明中国和平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升华。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和追求事物的和谐、和平、均衡的人文精神, 以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天下主义情怀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和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取向, 也是新世纪中国和平发展理念的核心价值, 是我们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内生源泉。

二、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和平发展的理论基石

主张和平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突出的价值取向和思想理论传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并且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加以发展与创新, 特别是邓小平提出的“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 揭示了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联系, 总结了20世纪尤其是其后半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是对马克思主义和平发展理论的重大发展, 是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登上国际舞台伊始, 就把和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 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强行对外兜售自己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著作中, 已经开始具有利用和平手段达到目的的思想萌芽。“工人总有一天必须夺取政权, 以便建立一个新的劳动组织, ……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断言,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到处都应该采用同样的手段, 我们知道, 必须考虑到各国的制度、风俗和传统。我们也不否认, 有些国家……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5]19世纪70年代以后, 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马克思、恩格斯的和平发展理论也趋于成熟, 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在于经过长期的合法斗争, 利用讲坛、普选权, 学习利用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度创办自己的报纸, 建立自己的教育机关、工会、合作社。同时, 马克思、恩格斯反对将个人意志强加于人, 指出“违反别人的意志影响别人的企图, 都会对我们有害, 只会毁灭在国际时代取得的原有的信任。”[6]

列宁认为, 在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的持久和平到来之前,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存在着和平共处的可能性与必要性。鉴于此, 列宁明确提出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可以和平共处的原则思想, 认为就社会主义国家本质而言, 只能走和平的发展道路, 和平不仅是一种生存手段和斗争策略, 而且也是社会主义本质所在,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同时, 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者确信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多样的, 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和方式强加于人, 他说:“在人类从今天的帝国主义走向明天的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上, 同样表现出这种多样性。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 这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 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 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类型上, 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 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7]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 继承和发展了和平主义的思想。自1978年以来,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战后的时代特征出发, 对当代世界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冷静、客观地分析与研究, 突破了以往传统的战争思维模式, 逐步深入的认识到战争不是人类事务和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上世纪70年代, 邓小平从世情实际出发, 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们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有所变化, 对外政策也有变化, 这是两个重要的转变。第一个转变, 是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根据对世界大势的这些分析, 以及对我们周围环境的分析, 我们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的危险很迫近的看法。”[8]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初步认为战争可以延续;1980年, 邓小平在意识到两个超级大国具有相互摧毁的能力后, 指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是有可能的, 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9]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则明确提出世界和平是可能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 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 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一个是和平问题, 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10]从而进一步指出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在处理国际关系解决国际争端问题时, 中国共产党人主张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 坚持对话, 不搞对抗, “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 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 而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 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 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相互尊重, 平等相待。”[11]只有存在共同利益, 国家关系的发展才有长远的可持续性;“不要把力量消耗在相互的争端上”, “只有不怕麻烦, 通过耐心对话来解决问题。只能选择对话, 不能选择战争。”[1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准确把握这一时代特征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平理论, 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高度出发, 提出了“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邓小平指出:“我们搞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是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社会主义, 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13]这一论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第一, 改变了过去对战争危险性过高的估计, 确立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科学地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两大根本目标;第二, 主张根据国家利益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处理国际关系;第三, 彻底摆脱“两个阵营”的束缚, 树立“一个世界、共同繁荣”的理论。邓小平还特别强调:“社会主义是与霸权主义相背离的, 与帝国主义的战争、扩张和侵略行为是根本不相容的, 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损害到别国主权, 搞霸权主义, 那就损害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形象和道义力量, 又损害本国的社会主义事业。”[14]这就把社会主义中国的对外和平发展上升到了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

邓小平“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 实现了由“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重大历史转变, 实现了社会主义中国在对外发展上的深刻的社会转型, 从而为中国和平发展理念奠定了思想理论根基。我们有理由相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中国决不会强行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推及到世界, 从而构成对世界的威胁。“中国对外政策的实践充分表明, 中国是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稳定, 中国的强盛是和平力量的增长。历史已经反复表明, 一个国家对于世界和平是否构成威胁, 不在于它的国力是否强大, 而在于他奉行什么样的政策。中国对内一心一意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们内政外交的根本原则决不会改变。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为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做出不懈的努力。”[15]

当今世界,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 要赢得竞争, 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科技和国防实力, 同样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 文化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 也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力量来源。

摘要:文化是民族生存与进步的前提条件, 它不仅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的全部智慧和文明成果, 而且蕴含着它走向未来、实现新的不断发展的精神基因。文化的力量, 深深的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决定着国家发展的战略走向, 同时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国和平发展战略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 是一个热爱和平、追求正义的民族, 中国文化是一种真诚的和平文化, 和平至上的文化传统和主张和平的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决定了中国选择和平发展的道路。

习近平的和平发展道路理念研究 篇9

1 和平发展道路的含义

从历史上看, 每个国家实现自身发展所走的道路都是不同的。而西方大国的崛起都是通过殖民侵略和扩张的道路, 这给被殖民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实现自身发展所选择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 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在2013 年1 月28 日集体学习中,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一主题开展深刻的学习活动。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 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强战略思维, 增强战略定力, 更好地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 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 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 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不断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和平发展带来的利益, 不断务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这一表述既准确地指出了中国将如何走和平发展道路, 同时也清楚地展现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本原因。

2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

就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言, 中国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和崇尚和平的民族, 和合文化是儒家文化的道德规则。中国自古就有“天下大同”“贵和尚中”等文化理念, 这些理念也自始至终贯穿于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思想中, 社会保持和平安定是每个中国人的心愿。因此中国积极主张并实践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既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 也是向世界各国和人民的郑重承诺。

就中国的历史经验而言, 近代以来, 中国人民遭到了外来列强的入侵, 经历了深重的苦难, 中国人民深知和平的不易, 求和平是中国人民的心愿。即使经济发展的今天, 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重大发展, 但人口多, 底子薄, 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也要求中国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因此, 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和心愿, 也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就时代发展要求而言, 当今社会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全球人民都深知和平的宝贵。中国也知道当今世界, 地区冲突此起彼伏, 人类和平事业面临着众多挑战, 和平事业的成功需要全球人民的努力。事实也证明, 中国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 符合历史的要求, 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带动了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 为全球的和平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3 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是基于自身的利益和文化等因素, 也是基于世界的考虑。只有世界和平, 中国的和平才能持久, 二者相互促进。

3.1 将国内外和平事业相互融合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中国积极参与到世界事务中, 并取得了显著地成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集体学习时指出的:“世界潮流, 浩浩荡荡, 顺之则昌, 逆之则亡。”事实证明西方国家侵略扩张的道路方式是行不通的,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事业的发展。这代表着中国在全球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将发生变化, 中国在国际中的责任也将增大, 中国将会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并起到前所未有的作用。因此, 和平发展的道路能否实现,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能否在与世界各国的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前进。

3.2 将国内和世界发展相互联系

当今世界各国紧密联系, 利益相互交织, 相互依存的强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候。面对这样的国际环境, 各国命运越来越连在一起, 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 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的战略选择既符合中国的利益, 也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 中国的和平与世界的和平息息相关, 只有世界和平, 中国的和平事业才能稳定持久, 而中国和平事业的壮大反过来也会维护世界的和平。

3.3 坚持以走和平发展道路为底线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是非常坚定的, 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一味的退让或者接受不合理的要求。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是我们和平发展的底线, 任何损害我国安全、主权和利益的行为, 我国都是绝不允许的。习近平也曾在讲话中明确表达我们绝不把维护国家利益和走和平发展道路割裂开来, 要善于战斗和管控。这些也清楚地展示了中国捍卫自己国家主权和利益的决心。

3.4 积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事业。

中国和平事业的发展是中国的机会, 也是世界的机会。和平的事业是全球人民的责任, 需要各国人民的团结协作。只有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各个国家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世界才能和平。因此中国要积极开展重大外交, 大力宣传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让世界各国看到中国对和平事业的孜孜追求及对安定生活的珍惜, 积极引导世界各国也走和平发展道路, 为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共同努力。

4 习近平和平发展道路思想的战略意义

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 习近平总书记的和平发展道路思想是符合历史规律和世界潮流的, 对我国和世界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4.1 发展了中国特色和平发展道路思想

随着时间推移,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积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战略抉择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 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论成就。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从历史苦难中得出的经验教训。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选择, 是根据我国国情作出的决定, 是符合历史规律的, 有利于中国的利益, 也顺应了世界的潮流。习近平的和平发展道路思想, 打开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思想的新界面。

4.2 促进了中国和平发展新局面的形成

习近平的和平发展道路思想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前进的重要战略理念。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升, 部分学者甚至坚持主张放弃以前的战略。再加上国际上的各种“中国威胁论”不绝于耳, 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必会走上强国必霸的老路。对此, 习近平明确强调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向国际社会证明中国的决心。合作共赢的中国外交新作为, 不仅向外界展现了中国和平发展的胸襟, 加深了世界各国人民与中国人民的感情, 也用事实反映了中国对联合国宪章宗旨的遵守和支持。

4.3 有力的推动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和平发展道路明显不同于世界传统大国崛起的模式, 对世界具有积极地影响力。中国这条道路的走通既需要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 也需要世界各国的理解和信任。习近平强调, 中国走通和平发展道路, 必须用大视角看待世界发展, 将中国和世界的利益紧密结合, 促进中国和世界的合作共赢, 为中国走通和平发展道路开辟了新思路。当前世界局势复杂变化, 中美关系飘然不定, 周边形势跌宕起伏, 中国的和平发展事业有着众多风险。因此习近平强调, 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更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 这说明, 要想顺利走通和平发展这条道路, 应该积极促进其他国家的和平事业, 全球各国人民共同携手维护世界和平, 将和平发展的道路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N].人民日报, 2013-01-30, (03) 版.

[2]习近平.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开幕式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3-04-08, (01) 版.

[3]阮建平.民族复兴和平发展和谐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外交战略[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5.

[4]常欣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和平发展新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和平发展 篇10

1 和平牧场奶牛养殖现状

截至2013年末, 和平牧场奶牛存栏6150头。有奶牛养殖户854户。奶牛养殖户采用传统的拴系饲养, 以精料、青干草、秸秆和青贮玉米秸为主要饲料, 由于不注重粗饲料的质量, 精饲料使用比例超过干物质总量的60%, 年平均单产5吨左右。10头奶牛、需1名饲养员, 年每头产奶牛获利4000元左右, 如果计算投入产出成本 (6头成母牛, 2头育成, 2头犊母牛) , 年可获现金收入1.2万元。

鲜奶收购早在2000年就已形成集中机械榨乳的格局, 各村屯奶牛小区均设有鲜奶收购站, 共有鲜奶收购站18个, 日收购鲜奶23吨。鲜奶指标为乳脂率3.2左右、乳蛋白2.9左右、细菌数50万左右, 基本接近国家标准。鲜奶价格奶牛小区3.30元/kg, 散养户3.10元/kg, 价格低于同行业规模化牧场。鲜奶收购以售后检验为主, 鲜奶的含抗、酸奶现象经常出现, 每年全场因质量问题导致的弃乳在400吨左右, 占全年生产鲜奶总量的5%。随着鲜奶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 鲜奶价格的持续走低, 饲料和饲养成本的增加, 奶牛养殖效益不断减少, 部分牛群结构不合理的养殖户常年处于亏本状态, 一部分养殖户萌生放弃饲养的想法, 少数养殖户已经将饲养的奶牛全部出售, 改入其他行业。牧场奶牛饲养量由2010年的9036头迅速降低到现在的6150头, 同比下降46.9%。

2014年由于受国际奶粉价格的影响, 即使进入冬季, 鲜奶收购价格依然持续走低, 各乳品企业为应对压力, 都在积极摒弃散养户。在如此情况下, 以散养奶牛为主的和平牧场究竟如何改变局势, 成为发展奶牛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和平牧场资源现状

和平牧场拥有20万亩天然优质牧场草场、10万亩作物秸秆和2万亩苜蓿, 有40年的奶牛养殖历史、20人本科以上专业服务团队, 和7个奶牛养殖小区。

3 制约牧场奶牛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 现有奶牛小区不适用规模养殖。和平牧场现有奶牛小区7处, 拥有奶牛舍51栋, 建筑面积40000m2, 可饲养奶牛4000头。舍内基本以对头或者对尾式拴系形式设计, 跨度在10m左右, 房舍高度3.5m。由于受建筑形式的限制, 根本无法使用TMR搅拌车上料, 即使建立TMR饲料配送站, 奶牛也无法进行24小时采食。由于小区入户均为牧场散养户, 各户单独隔栏和单独饲养, 饲料配给和投喂较为随意, 科学方式难以推广, 维持现状存在诸多问题。

(2) 国有扶持政策少, 乳制品企业回哺不足。近几年虽然出台了奶牛良种补贴政策、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补贴政策、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和购置TMR设备给予农机补贴等政策, 乳品企业提供榨乳厅和榨乳设备等, 但仅凭这几项政策, 很难让刚刚起步的养殖户发展规模奶牛养殖业, 应该尽快出台改建、扩建和新建规模养殖场资金扶持, 购置TMR等规模饲养所需机械等相关优惠政策, 扶持养殖户扩大经营模式, 提升规模养殖效益。

4 养殖户只注重生产不注重投入

和平牧场有着近40年的奶牛养殖历史, 可以说饲养奶牛是职工群众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2006年牧场奶牛存栏在1.2万头左右, 日产奶量在44吨左右, 鲜奶年利润在70000元以上, 户均收入在70000元以上, 虽然收入不少, 但很难投入到畜牧再生产中。据不完全统计, 2000~2010年期间, 牧场投资建设奶牛小区40000m2, 投资3000万元;职工投入建设面积4000m2, 建设标准化牛场投资300万元。相比之下, 养殖户投入寥寥无几, 牧场投资建设的奶牛小区也只解决了一部分奶牛户的需求, 大部分人养奶牛还在凭着等靠政策的思路来发展奶牛业。

(3) 乳制品企业回哺牧业不足。目前有惠尔康、完达山、蒙牛和伊利等乳品企业在牧场设立鲜奶收购站收购鲜奶。由于牧场鲜奶品质优良, 乳品企业基本将其作为高端液态奶和婴幼儿代乳品生产原料, 获取巨大利润, 但企业将利润多作为扩大生产或宣传费用, 并没有回哺牧业生产。我场实际情况为:完达山乳业12个鲜乳收购站, 有8个是牧场投资建设, 免费使用至今, 不仅房屋设备不进行维修, 设备更新进展缓慢, 而且直接扶持力度较小, 如奶牛舍建设、购买奶牛贴息贷款几乎没有, 乳品企业回哺不足, 严重制约奶牛产业发展。

5 和平牧场奶牛养殖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 转变观念, 改变经营思路。总结以前的经验可以看出, 我们只是注重鲜奶的生产, 把思想固定在出售牛奶的范围之内, 并没有进行发散性的深入的思考, 没有把奶牛业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应该以现有的优势资源作为一个引线, 去发展深加工、转化商品, 大力提高附加值。

(2) 改变经营模式, 组建奶牛养殖合作社。通过能人带动, 有机组合, 将奶牛集中到技术突出、思路明晰、管理能力强的现代养殖者手里, 利用现有奶牛小区进行改造建设, 形成半现代牧场, 全面开展全混合日粮饲喂和散栏模式饲养, 逐步改变条件, 完善建设, 利用3年时间将现有的7个奶牛小区改变为7个小牧场, 提高鲜奶竞争力。同时, 鼓励职工创办奶牛养殖合作社, 投资建设标准化牧场, 发展农牧结合的奶牛牧场, 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实现生态循环模式。

(3) 拓宽经营渠道, 实现鲜奶自销。组建巴氏奶配送公司, 以半径100km以内的大庆市区为主, 让优质鲜奶直接进入市民餐桌, 减少中间环节, 提高鲜奶利润。“全球每喝四杯奶, 三杯是巴氏鲜奶”。从乳品消费数据对比来看, 巴氏消毒牛奶是世界上消耗最多的品种, 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巴氏消毒奶的消耗量都占液态奶90%以上, 品种有全脱脂、半脱脂或全脂的。在美国市场上, 几乎全是巴氏消毒奶, 而且是大包装的 (1L、2L、1加仑) , 市民上超市一次就买够一个星期喝的鲜奶。而在中国, 常温奶占了80%以上, 与国际消费主流形成巨大反差。近七八年的时间, 由于国内乳业的竞争加剧, 部分企业为占领全国市场, 将目标锁定在无需就近奶源、无需冷藏保鲜、可以长时间储存的常温奶, 也就是通常标注的“纯牛奶”。

(4) 追求效益, 发展乳制品小微企业。目前鲜奶只能出售给乳品企业, 没有其他销路, 全场日均产奶23吨左右, 完全依赖乳品企业加工, 当市场好的时候企业加工消化没有问题, 当市场出现波动时, 对企业和养殖户均非利好, 如果发展其他消耗生鲜乳产业, 不但市场压力减小, 多渠道的销售也会直接增加职工收入。

充分利用自有的奶源, 减少销售途径的损失, 发展奶酪等奶制品小微企业强化鲜奶深加工。

据报道, 目前世界年产奶酪大约有1180万吨, 而在中国, 奶酪的年产量仅有1万吨左右, 进口量在8000吨左右, 中国的奶酪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奶酪以其丰富的营养及不含乳糖、适宜大批乳糖不耐症者食用等特点深受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消费者的青睐。奶酪作为高营养品已不仅仅是西方国家的最爱, 环顾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 如日本全年的奶酪销量在25万吨左右, 人均消费2kg;韩国2003年的消费量在5万多吨;中国台湾地区近几年乳业一直不景气, 平均每年下降3个百分点, 但是奶酪消费却是增长的热点, 2004年增长达33%。

(5) 巧用资源, 获取“小白犊牛”效益。所谓“小白牛肉”是指犊牛出生后在人为控管下, 完全用全乳、脱脂乳或代用乳进行饲喂, 饲喂150天左右, 当其体重达到150~200kg左右时屠宰, 所得之肉细致软嫩、味道鲜美, 呈全白色或稍带浅粉色的牛肉。其营养价值在人们所食的肉类中最高, 蛋白质含量比一般牛肉高63.8%, 脂肪却低95.9%。目前, “小白牛肉”的价格高出一般牛肉10倍以上。“小白牛肉”是高级宴席上的一道名菜。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优质高效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小白牛肉”这道菜也会端上普通百姓的餐桌。

小白牛肉是指生后3月龄左右 (100天) , 完全用全乳、脱脂乳或代用乳饲喂的犊牛肉, 因尚未喂青、粗饲料, 肉呈白色, 故称小白牛肉。日本把这种生产方式称为“肉用乳犊育成新法”。它绝大多数来自乳公犊, 或是肉用种公牛与乳用母牛杂交所生的后代, 所以也可以说是一种乳肉牛。这是对淘汰乳公犊有效利用的一个新途径。

要珍惜和平难得的发展机遇 篇11

说机遇,是指前不久广东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批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中央关于加强区域合作的指示。一个是省级层面的发展规划,一个是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这《决定》和《规划》中,都包涵了和平县。也就是说,和平县的振兴发展,已纳入省和国家的发展规划之中,并作出了具体的安排。这对于和平来说,的的确确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

和平县的农业、林业、矿产、旅游等资源都十分丰富,很多优势是别的地方难以找到的,要是能很好地开发和利用,和平县的现状就完全不一样了。近年来,尽管和平县的干部群众千方百计,谋发展,也取得很大的成效,但是,目前和平县还是很“穷”,还面临着很多困难。远的,与经济发达地区不用比,与和平接壤的邻省定南县比较一下,就一目了然了。两个县同处在一个山区,立地条件都差不多,和平县的面积比定南县还要大。两个县分属于广东、江西两个省管治。而两个县的经济发展就相差甚远。据统计,2012年,和平县人均GDP等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是定南县的75%;和平县的年人均财政收入只有定南县的37%,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还不到定南的一半。和平县的差距拉得太大了!

和平县这样“穷”的现实,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到底怎样珍惜这次机遇,紧紧把握这次机遇,促使和平县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一问题已摆到我们的面前。

和平发展 篇12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推进,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各项制度不断健全,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各个层面的进步为稳定社会、发展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去年一年, 以举办2008奥运会为中心, 中国外交非常活跃, 全方位外交硕果累累, 奥运成为展示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一次盛会, 成为一次展示中国国运、国势、国力的盛会, 也成为中国开展全方位外交的一次盛会。在此背景下, 中国的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多边外交皆取得诸多成就, 国际地位显著上升。

但是,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人均收入水平仍排在世界100位之后, 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很不平衡, 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还很落后, 还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口没有解决温饱。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进一步发展还受到资源、能源、环境等瓶颈的制约。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民主法制还不健全。去年我国遭受了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南方雨雪冰冻灾害, 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在极端分裂势力达赖集团的操纵下, 极少数不法分子在拉萨打砸抢烧, 阻挠奥运圣火的传递, 达赖不时窜访欧美等国, 在国际上传出破坏祖国统一的不和谐的声音。时隔不久, 新疆分裂势力效仿西藏分裂势力的做法, 策划并实施了“7.5”暴力事件。同时, 西方国家积极推动西藏问题在西方变成一个高度道德化的议题, 在把达赖和藏独运动道德化的同时, 尽力妖魔化中国政府的西藏政策。新疆和西藏问题已经成为西方制约中国的有效战略手段[2]。可见, 中国反分裂斗争任重而道远。总之, 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着国内体制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反对民族分裂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国际热点问题不断升温对中国造成新的挑战

世界需要和平, 和平才能发展。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渴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世界和平环境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前提, 世界经济稳定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国际斗争与合作的加剧对中国和平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当前, 影响国际热点问题不断激化, 对世界政治、经济、安全等各个方面产生巨大影响, 进而对中国和平发展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1、国际政治斗争加剧, 霸权势力加紧遏制

当前, 全球与区域合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同时, 国与国之间, 集团与集团之间, 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方面的斗争也愈演愈烈。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 美国对中国军事力量抱有的戒心不断增强, 由于担心中国在亚太取得战略优势, 所以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 确保和加强亚太军事存在。今年以来美国军方用于搜集情报的监测船先后两次在中国海岸线附近肆无忌惮地搜罗中国机密军事情报, 与中国船只发生摩擦, 此举与八年前中美军机相撞事件如出一辙。同时, 美国利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南海存在争议, 挑起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领土争端, 妄图以南海问题牵制中国的发展。7月22日,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与东盟签署了一份友好协议, 并在泰国高调宣称美国回来了, 中美问题专家婓敏欣认为, 希拉里此行高调表态, 预示美国有意更深介入东盟事务, 同时遏制中国在这一地区日益扩张的影响力[3]。西方媒体则不断炒作“中国海上威胁论”、“导弹威胁论”, 指责中国军力发展不透明, 军费增长过快, 在海南岛建设大型海军基地, 并加紧扩充军备, 建造航空母舰和核潜艇, 妄图与印美争夺印度洋制海权, 破坏南亚军事平衡。最近, 印度不断加强在中印边界的军事力量, 预计将增派更多兵力和先进战机在中印边界防范中国, 日本则对中国快速发展产生焦虑, 一方面叫嚣“中国威胁论”的同时, 抓紧修改防卫政策应对中国崛起。可见, 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招来了一些国家的警惕和防范, 中国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随之增大。

2、金融危机尚未见底, 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去年, 美国次贷危机转变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也遭受了金融危机的猛烈冲击, 金融机构面临投资风险, 外汇储备资产管理面临新的困难, 美国经济下滑对中国出口和经济增长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明显放缓, 数千万人失业或者无法就业, 温家宝总理在人大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 我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但是, 金融危机也带给中国一些机遇。金融危机带来全球金融体系和监管机制酝酿重大改革, 中国可以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秩序重构提供机遇, 努力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有所作为, 扮演稳定角色, 这将有助于获得未来经济、政治和外交上的综合利益, 另外, 有利于中国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模式, 有利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目前, 继投资银行纷纷倒闭之后, 美国实体经济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诸多大企业面临破产, 金融危机正转变为经济衰退。可以预见, 这场危机将继续对中国经济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3、非传统安全威胁加剧, 安全环境持续恶化

当前, 国际安全形势依然总体和平、局部紧张, 并且仍将保持这样的基本态势。近年来, 相对于各种传统安全威胁, 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挑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冲击和损失越来越大, 气候变暖、环境恶化、资源紧缺和自然灾害频发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 人类社会面临金融、能源、粮食三大难题交织爆发的严峻局面。恐怖主义蔓延速度加快, 索马里海盗为了应对各国海军的打击, 转变策略把触角延伸到印度洋, 中国已派出两批海军护航编队保护中国商船;虽然美国加强了国际合作和打击力度, 但是塔利班武装开始在世界各地招募人员, 似乎越打越多, 并且不断在世界各地制造恐怖暴力事件, 俨然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公害;受其影响, 中国西北边境东突组织活动猖獗, 频频制造事端, 妄图分裂祖国;最近, 墨西哥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病毒传遍全球, 感染人数由几十人攀升至上万人, 对人类生存造成极大威胁, 中国感染H1N1流感病毒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伊朗核问题悬而未决, 朝鲜惊暴核试验, 破坏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体系, 这将导致核扩散和地区军备竞赛, 对国际社会的稳定造成严重的威胁, 如果朝鲜的核武器和裂变材料被与境外组织有联系的东突组织获取, 后果不堪设想。由此可见, 非传统安全威胁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和平发展, 中国必须与国际社会合作加以应对。

4、朝鲜核问题又起波澜, 周边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近年来, 中国致力于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基于"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原则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 推进了一些周边问题的解决, 中国的周边外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就。但是, 由于中国周边地区的复杂性, 加之安全机制尚未成形, 有些地区甚至仍深陷在冷战阴影的影响之中。

今年5月, 朝鲜不顾国际社会警告, 再次进行核试爆, 发射远程导弹, 并多次发射短程导弹, 韩国针锋相对, 宣布加入反扩散条约体系, 并在靠近边界海域加紧军事演习, 双方展开剑拔弩张的态势, 随即朝鲜宣布退出六方会谈, 撕毁和平条约, 两国恢复战争状态。作为东亚最具影响力的大国, 中国在朝鲜半岛有着重大利害关系, 半岛如若爆发战争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安全稳定, 中国还将面临应对严重的难民问题。朝鲜核危机和导弹危机还为日美加速部署联合导弹防御体系, 加强东亚军事部署提供借口, 中国战略压力增大。从另一个角度看, 朝鲜拥有核武器是对中国核心利益的严重损害, 不管将来中朝关系如何发展, 一旦朝鲜有了核武器, 从国际社会经验来看, 就很可能是永久性的, 中朝是邻居关系, 一个拥有核武器的朝鲜无疑将对中国核心国家利益构成永恒的制约甚至威胁。可见, 朝核问题的激化使中国原本复杂的周边关系更加复杂, 周边问题的处理变得更加微妙, 和平发展的道路更加曲折。

5、海峡两岸发展稳中有进, 美国竭力阻挠中国和平统一

台湾国民党上台执政后, 台独势力得到遏制, 两岸关系得到改善, 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性增大。在过去一年里, 海峡两岸交流与发展大步前进, 分别举行了三次“陈江会”, 签订了“三通”协议, 开展了两岸民间最大的交流活动—海峡论坛;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 大陆给了台湾方面雪中送炭式的协助, 对于稳定台海局势, 推动其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两岸和平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岛内台独势力两岸缓和发展反对声浪不时传出;美国一直以来既不想两岸发生武装冲突, 把自身牵扯进来, 但又不希望两岸走的太近, 看到两岸关系迅速改善, 美国深怕影响其在西太平洋的利益, 总是要制造各种事端前来阻挠, 其国会不顾中国方面的抗议, 通过了重申《与台湾关系法》的承诺、支持台湾民主的议案, 保证为确保台湾安全将“毫不动摇地履行承诺”, 美国政府则批准对台军售。总之, 处理台湾问题涉及军事、外交、内政、经济、政治各个方面, 极其复杂而且影响深远, 处理不好很可能把中国拖入战争漩涡, 导致中美直接的军事对抗, 另一方面, 还可能影响各种分离主义势力对中国国内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构成麻烦。和平统一是对中国能否实现和平发展的最大考验。

三、面对严峻挑战中国应采取的对策思考

综上所述,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并不平坦, 中国面临着诸多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出国人数不断增多, 中国的海外利益不断延伸, 但是中国的军事实力却不足以有效维护中国公民人身及财产的安全;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面临一些问题和威胁, 南海岛礁不断被侵蚀, 边界纠纷困扰中国长期得不到解决, 中国缺乏行之有效的外交手段;中国国内存在着台独、藏独、疆独等分裂势力, 国际上存在着“中国威胁论”等论调, 中国和平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和谐环境。为此, 中国应为和平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策略。首先, 对内要实现国防现代化, 建立强大的国防威慑力量, 使强权国家承担不起用战争手段遏制中国发展的代价, 对外加强与第三国的军事合作关系, 争取更多国家不支持美国遏制中国的政策, 从而约束美国的军事决心。近来中法关系的发展促使法国推动欧盟解除对中国武器禁运, 这就有利于避免美国以战争手段遏制中国崛起[4]。同时, 震慑台独分裂势力, 使其不敢铤而走险走上分裂国家的绝路。中国发展国防力量不是为了战争, 而是为了制止战争, 是为了和平;其次, 不断创新外交手段, 展现维护和平发展无畏勇气。中国坚持按照国际法原则办事, 坚持以对话和协商的方式处理与其他国家的问题和现实分歧, 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应始终以默许的态度任由他人剥夺自己的利益, 并不意味着要一味地息事宁人, 一味的抗议和谴责, 相反, 要强化“亮剑”意识, 在与国际敌对势力做斗争时应充分展示自己的气势和胆量, 拿出坚决而有力的实际行动, 以实力为后盾与敌分庭抗衡, 据理力争, 以无畏的勇气震慑敌对势力的挑衅;最后, 充分运用外交软实力, 构建和谐和平发展环境。在外交活动中积极开展文化外交, 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了解, 增强差异性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 增强国家软实力;进一步加强军事外交, 让中国军队更多地与各国同行接触, 向世界展示和平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形象, 同样也向世界传递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播撒友谊、文明现代的负责任大国的信息, 这样不但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 而且促使中国安全环境得到大大改善。简言之, 就是要在外交实践中软硬兼施, 文武并用, 软硬两手都要用, 两手都要硬, 把两者巧妙结合成为巧实力, 保证中国的和平发展顺利实施。

摘要:和平发展是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和平发展进程受到来自国内和国际的双重压力, 作为崛起中的发展中国家, 如何应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困境, 如何把面临的各种挑战转化为发展机遇, 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和平发展,挑战,对策

参考文献

[1]吕鸿、任毓骏、王如君.共同谱写中美关系新篇章[N].人民日报, 2003-12-11, 第3版

[2]西方欲借新疆西藏问题遏阻中国崛起[N].参考消息, 2009-7-29

上一篇:学校卫生室管理下一篇:高频超声应用价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