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个人修养

2024-05-28

大学生个人修养(精选12篇)

大学生个人修养 篇1

1 优秀的个人素质

班主任工作是需要班主任尽心尽责的, 更主要的是班主任的个人行为对学生的影响, 当你站在讲台上, 你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都时时刻刻地受到学生的关注, 特别是你在讲一些做人的道理的时候, 更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即便是你与学生个人之间的谈话, 也要注意你的行为和内容, 你的行为决定了你是否能让学生口服心服。有人戏称“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也是不无道理的。用事实与现实的事件, 特别是自己当班主任的经历来教育学生是最有说服力的。一次, 在台上讲关于送礼的小事例时, 我要求学生不准给班主任送东西, 即使送了我也不会收的, 如果实在推不掉, 我也会将其折算成现金归还于你们。上一届有个定远来的女同学, 因家境原因, 没能及时交学费, 其父过来为感激送了两盒礼品, 待其父亲走后, 按超市价归还其女现金, 补贴其生活。自此以后, 班级就没人给我送礼了。当我接新班后, 首先, 就把这个事例讲述一遍, 作用有二:一是表明自己不收礼, 让同学监督我的行为, 再者, 就是希望同学不要给我送礼。不管是谁, 我会一视同仁的对待他们。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 堂堂正正做人, 不要有社会上的那种歪风邪气, 要有一个良好的个人素质, 才能将他们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品格、优良素质的优秀人才。

2 有广博的专业知识

古人云: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能传道、授业与解惑者, 自己的良好的文化修养和精深的专业知识是基础。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和敬佩有能力的、有本事的老师, 无不被老师渊博的知识与深入浅出的教艺所折服。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 这就决定了老师必须以积极态度正确对待知识和不断追求新知, 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教育能力, 用自己的本身去征服学生。对于一个班主任, 学生的要求会更加严格, 因为你与他们打交道的机会更多, 如果一位班主任授课漏洞百出, 是难以取信于学生的, 反之如果这位班主任知识渊博, 授课深入浅出办事有条不紊, 他必能吸引学生, 并赢得学生信赖与尊重。这样, 你的工作开展起来会得心应手。

有这样一个事例, 学校有几个出了名的打架的学生, 但每次见到我就特别客气刚开始我觉得莫名其妙, 随着时候的推移他们经常找我攀谈几句。突然有一天, 几个打架的孩子聚到一起要跟我学习电脑知识, 原来有所求啊。要学习是好事, 我就开始教他们电脑知识, 相处的日子是在假期与他们谈学习, 谈做人。开学后, 他们逐渐改掉了原来的缺点错误, 去掉原有的处分毕业后都找到了比较理想的工作。细微之处见真知, 小事既能体现做事的能力, 也能体现做人的品质。

3 良好的工作态度

班主任工作的目的是什么?从不同的角度, 都有不同的答案, 这些答案中, 有一个最响的, 就是“我决不为那少之又少的班主任费”。也许每班主任的心理都这样想, 当你这样想时, 其工作的态度就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我们的目的是带出一帮孩子, 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这就是我们教师的师德之所在。但在实际工作中, 怎样去体现却成了很大的问题, 虽不为钱, 是否还有其他的目的?那也是影响班主任工作的关键。良好的班主任工作态度也是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 把学生当自己的子女去培养, 才能真正地当好一个班主任。说的容易, 做的难。怎样才能树立良好的工作态度?当你站在讲台上, 最好不要把目光集中于某个同学, 要正视大家, 要一视同仁, 要有一个高度, 我现在的行为, 将影响着下面所有的学生, 我的一言一行, 都是让学生来品评的。我们的讲话要负责任, 有一个踏实的工作作风, 这样的话, 我们的工作已基本完成班主任工作的80%。

进校时, 学生都知道, 我们是学习电脑美术设计的, 但对电脑的知识知道的少之又少, 我用自己的业余时间给他们上课, 有的同学说, 你上课时, 我们从班费给你一点报酬。我放下了粉笔, 借题发挥, 讲了师之道, 教之责。不为钱财, 只为教育, 当你们走上工作岗位时, 要有一种责任感, 不管是在集体企业工作, 还是在私营企业工作, 都要有一种责任感, 有良好的工作态度, 做人之道, 一定能得到更多的回报。这种回报不是立竿见影的, 如果你的才能和工作态度得到企业的承认, 那么你的报酬会提高, 你会得到重用, 你的收获会更多。

4 要善于承认错误

我们班主任工作, 每天都要与学生进行或多或少的交流, 在交往中, 难免产生小摩擦和小矛盾。因而, 在问题发生后, 要分析问题的原因, 如果确是自己的失误, 应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 以此感化对方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请记住, 主动承认错误并不会降低你的尊严, 反而只能增强你的尊严与形象。不要无端的批评、指责学生, 无端指责与批评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也是对自己工作的践踏。有的班主任为了自己的尊严, 与学生进行理辩, 有的甚至是强词夺理。这更是班主任工作的失职。要知道, 学生的尊严往往比教师更重要, 尊重学生就等于尊重你自己。但更应该注意的是要尽可能少的犯错误、承认错误, 这就要求班主任尽量不犯错误, 要知道, 过多的承认错误也会给学生一个信息, 班主任的无能或是方法不当。

5 活动过后多总结

不管开展一个什么样的活动, 都要做好总结工作, 要从总结中找出好的、优秀的东西发扬光大, 找出差距与不足进行舍弃与避免, 只有进行良好的总结, 才能形成一个好的工作作风, 给学生一个美好的回忆或者是不平凡的经历。记得有一次带着本班的学生春游, 那次去春游的班级好几个, 可我们班回来后总结的结论是, 我们的春游是最快乐。快乐的东西不是在游玩的过程, 而是在游完后的总结。友谊在艰难中建立, 在平凡中保持, 在相处中长存。班主任要多参加学生组织的活动, 在活动中挖掘出优秀的行为、思想。鼓励学生, 形成优秀的个人品质和良好的行为规范。

教育区别于其它劳动的一个特征就是它的示范性。学生“听其言, 观其行”, 教师在进行教育过程中时时、处处、事事都应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言行, 做到以身立教, 言传身教, 成为学生的榜样。要言行一致, 言而有信。言, 要考虑其可能性、可行性。不提无法办到的要求, 要求别人做到的, 自己首先应该做到, 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班主任的威信形成, 取决于许多因素, 但最根本的在于本人的长期实践和主观上的努力, 而教育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 班主任的威信是在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的。

大学生个人修养 篇2

摘要: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带来了物质文明的高度繁荣;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要求人们不断彰显个人的价值,但在这时也导致一部分伦理道德的缺少,学校也未能幸免,因此,加强学生个人品德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词:品德修养、意识形态 品德结构

一、品德修养的含义

品德修养就是道德素养。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素养:即修养。品德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

我们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修养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素质,当然可以提高,素质的提高需要两个过程,一是受教育(包括智育和德育),二是,自我反省,前面一个是外部因素,后面一个时内因。

二、品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个人品德本应成为每个人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本”;是其成就非凡事业的向导和均衡器。

但是,长期以来,在学校德育教育中一直存在着道德观念与道德实践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在德育课堂和各种公开场合,我们推行高标准,要求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培养诚实守信、谦虚礼让的道德品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另一方面,在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规范和生活中,我们对行为要求执行低标准,常常将人际交往的“忌语”、文明行为的基本“承诺”、各种日常生活规则都纳入道德规范的要求。但这种行为上的低要求,事实上使学校学生的道德水平呈下降的趋势。比如:道德判断力低下、社会责任感不强、集体意识薄弱、以个人为中心自私自利,极端推崇个人主义、文明礼仪缺失、言语粗俗鄙陋,行为不规范等。而且,高标准的强化教育导致了学生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部分学生“知其善而不为,知其恶而不改”。因此,重视学生的品德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学生只有真正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才能获得更好的立足社会的无形资本,才可使个人的发展更全面、生活更幸福,使人类社会更美好。

三、学生品德的结构

任何道德品质都包括“知、情、意、行”即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因而学生的品德修养也应当从这四个方面加以引导。

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事和对自己的言行作出是非、善恶等的道德判断。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行为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感体验。强烈、健康的道德情感对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个体道德行动的内部动力,也是一种自我监督与自我检查的力量。

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道德意志实际上是道德观念的能动作用,是人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这种力量经常在人为实现道德目标的行动中,通过采取积极进取或顽强自制两种形式得到具体表现。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人的道德观念的外在具体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

四、学生品德修养的措施

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搞好中学生道德品质修养,培养学生具有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尤为重要。那么,作为学校,加强中学生品德修养教育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一)从内、外因的作用来看,加强学自身品德教育 学生的品德修养包括个人道德观念的内化、道德情感的体验和在道德意志参与下的道德行为训练。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离开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人品德。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学生个人品德的修养必须在包括学校校园在内的整个社会环境中进行。就社会道德舆论和道德关系等社会、校园环境的影响与学生内心的认同二者对学生品德修养而言,前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对于心理尚未成熟的学生而言,群体或小团体的价值取向和大众化的行为方式对其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的影响尤为突出。学校应当把社会交往活动作为学校品德修养的主要舞台,通过班级、社团、宿舍等组织或团体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和共同遵守规则的过程中,了解道德行为的意义,发展相互了解、相互评价的能力,产生正确的自我评价,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并最终将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容内化为个人的情感和意志,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态度。

(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营造道德优化的环境。

1、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而教师被赞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所以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不是身体或技能等的其他方面,正是集中体现了改造人类思想意识的重要性。就像建造高楼大厦,一个好的设计蓝图是必需的。要想有好的设计蓝图,必须有好的工程师,而好的工程师则必须具备渊博的建筑知识和优良的设计才能。教育也是这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正是肩负着提高广大青少年思想素质和知识水平,为社会建设输送优秀人才的伟大使命的,只有为祖国建设培养出千千万万思想进步,政治方向明确,道德品质高尚,心理健康,知识牢固的高素质人才。俗话说:“艺大根深。”教学的质量好与坏来自教师的刻苦努力和理论修养的提高。因此教师不但要育人,还要以身作则,教师的一言一行本身就在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使学生了解正确的道德内涵和观念,从而自觉模仿和联系,以至于内化再在生活中实践。因此,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或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必须先提高自身的品德。

2、抓好课堂德育教育,融德育教育于行动中

课堂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形式,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发挥学校各种教育渠道和各个教育环节的德育功能,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德育教育的课内外衔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可以通过思想品德课比较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共产主义道德和政治基本理论,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公民应遵守的行为准则。除政治教学外,其他各科教师也应结合教材内容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而且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时有意识地使学生受到多发面的教育,培养他们优良的道德品质。不仅如此,在教学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学习,并倡导他们把这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我们生活中实践下去。

3、创建良好班集体,优化品德修养的环境

环境是外因,外因在一定程度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是我们了解到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因此,同样对于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的学生来讲,良好的班集体这个起重要作用的环境对于我们同学们的良好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这要求,班主任和教师要面向全体同学,教育班集体,用自己的行为和班集体中榜样们的行为去影响其他同学。

4、加强道德实践,把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结合起来

我们要不断增强学生的道德实践意识,在 有意识模仿、学习,从而内化的基础上,把内化为自身养分的道德修养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实践。正确认识道德和教育的内化性、复杂性和实践性。开展德育工作、组织德育系列活动要与学生的个性修养、内心需求结合起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特性,把道德规范渗入到活泼、感性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道德教育,实践道德,提高道德修养。最后,将学生道德教育与培养纳入到整个社会主义精神建设大背景中,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尤其是家校的互相沟通、交流,共同营造一个德育优化环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目的。

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当地特点因地制宜

在我属学校,大多数孩子都来自农村家庭。针对现有实际情况,这些孩子道德修养可谓极其低下。存在是非判断力低、行为粗俗、言语不规范、鄙陋、文明礼仪失范等情况,这些大多是孩子感受不到家庭教育,因为大多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缺少时间与孩子沟通、相处以教育,爷爷、奶奶对孩子放任自流已司空见惯。在这种长期放养式、无人关爱的模式下孩子们讨厌课本、迷恋网吧、乱花钱、不服管教很是常事。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产生对抗情绪,效果很不理想。针对此种情况,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与提高方面我们要多渠道、多形式开展起来。

第一,每周一早晨举行升国旗仪式,并进行“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

英雄主义的教育。第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为他们创造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如请讲师团来校进行“爱祖国、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感恩教育,母亲节组织学生向妈妈写封信等。第三,提倡各科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第四、组织集体教育性新闻、电影的观看,并在适当时间进行心灵对话或讨论交流,增进彼此对道德修养、素质的认识和学习。第五,经常以“小广播和黑板报的形式,表彰一些好人好事,以树立良好的校风班风。第六,教育学生在日常交往中,净化语言,学会礼貌用语等。

总之,学生品德的修养牵扯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学校必须充分调动教育群体的能动作用,形成全力优势,通过多渠道,多形式来进行,使之经常化系统化。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教师要把道德修养教育扎根于实践活动中,有耐心、有恒心,脚踏实地地一步步把学生引向崇高的道德境界。

【参考文献】

谈谈如何加强个人修养 篇3

调整心态,认识自我。“静坐常思自己过” ,要学会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其始终保持良好状态,在事业有成的时候,不忘乎所以、骄横跋扈、居功自傲。在遭受挫折和危机的时候,顽强、乐观和充满自信,正确看待升降去留、荣誉、地位。自己没有被重用提拔,不能怀疑同事没投票、埋怨领导不关心、记恨组织错用人,要反思自己的差距在哪儿?古人云:“知人者智知己者明”,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很危险,“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轻车能载重,过河不如舟”。看到别人的长处要虚心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随时准备担当重任,顺其自然而不刻意要当领导、当先进、当模范,从小事做起。不嫉妒他人的成就,不羡慕别人奢华的生活,不与他人攀比吃喝、穿戴、住房,心存坦然。

注重细节,规范言行。要养成好习惯。好习惯成就事业,坏习惯能毁人生。胸襟开阔的心理习惯有利于团结同志共同干事。严于律己和勇于纠正缺点的自律习惯有利于树立个人的人格魅力。作风严谨和深思熟虑的工作习惯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诸如生活规律、不赌博、不抽烟、正点上下班,开会关闭手机、专心听、认真记笔记、善于思考……这些看似小事却是成就大业的基石。习惯关乎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心存敬畏,低调做人。敬畏是一种态度和为人境界,如果一个干部常得意忘形、忘乎所以,不把群众放在眼里,没有敬畏之心,见到老百姓吆五喝六,谈何为人民服务呢?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 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你敬百姓一尺,百姓会敬你一丈。你不尊重老百姓,老百姓怎么听你的话啊!又怎么会尊重你呢!曾国藩说:“君子最大的过人之处,只是虚心而已。”所以要听得进别人的意见,接受得了百姓的意见甚至是批评,善待百姓,尊重百姓,关心百姓,“终不自为大”。

学会宽容,不争名利。在人生路上,在现实生活中,多一些宽容就少一些心灵的隔膜;多一分宽容,就多一分理解,就多一分信任、多一分友爱。对待同事、朋友是这样,对待百姓更应当这样。要看得深、想得开、放得下,待人宽厚,不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为人处世,该让则让,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与百姓相处宽厚仁和,与同事相处补台不拆台。明代京官张居正“来信只为一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家书成就了六尺巷,为邻里友好相处树立了典范。廉颇负荆请罪成为官员以大局为重、和谐相处的千古佳传。不与民争利,不与同事争誉。不把自己的利益摆在前头,处处替别人着想,把本该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利益、荣誉让给群众和他人。虽然在利益或者脸面上吃了点亏,却换来了大家的信任、尊重、爱戴和拥护。

浅谈新闻采编人的个人修养 篇4

什么是修养?修养有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达到一定水平, 另一方面是指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自从孔子提出“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焉”和他的学生曾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式之后, 自省就成了中华民族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优良传统。毛泽东特别重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将之与天天洗脸相比, 足见其不可缺少。新闻记者是站在时代船头的瞭望者, 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 是“无冕之王”, 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 牢记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经济建设中心工作服务的宗旨,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才能“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新闻编辑记者博览群书、见多识广, 用得着加强修养吗?很有必要!加强修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强个人修养。加强个人修养首先要加强学习理论知识, 加强政治学习, 加强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 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对新闻工作的论述, 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毛泽东曾经强调:“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 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即使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已经了解得比较多的人, 无产阶级立场比较坚定的人, 也还是要再学习, 要接受新事物, 要研究新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必须坚持正确导向, 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针对我党在新时期面临的新环境和新任务, 提出全党同志要加强学习,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 新闻编辑记者要争做学习型新闻编辑记者, 才能适应新环境、完成新任务, 才能明辨是非, 才不会迷失方向。

其次, 要加强业务学习, 全面掌握新闻工作扎实的基本功, 努力培养深入实际、深入一线的采访方法和工作作风。

第三, 要努力加强个人自身修养。个人修养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达到一定水平, 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外, 笔者认为还包括个人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及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方面。

目前, 新闻编辑、记者队伍中绝大多数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 能够把握大局, 不断加强学习及个人修养, 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但有极少数记者、编辑对此却不以为然。近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在这些人的头脑中开始滋生蔓延, 极少数记者、编辑经不住诱惑走上了严重违反新闻工作职业道德甚至违法犯罪的道路, 其表现一是浮躁不安, 耐不住寂寞, 被金钱、美女冲昏了头脑, 急功近利、迫不及待, 他们放松了学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敬业精神淡化, 因而挡不住花花世界的种种诱惑。新闻记者面临的诱惑相当多:“一个稍稍有能力的记者, 在他的旁边一方面摆着:优越的现实政治地位, 社会的虚荣, 金钱与物质的享受……” (1) 这些东西不诱人吗?能否正确对待至关重要。

在采访方法和采访作风上, 作风飘浮、走马观花。有的记者喜欢“浮”在上面, “沉”不下去, 不愿意到基层去, 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 成天往各种庆典、剪彩、开业仪式上“钻”, 热衷于出席各种表彰会、庆功会, 到会的目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各式各样的红包和纪念品, 至于采访任务嘛只需摘抄两段会议材料, 或者走马观花随便拍点应景之作就应付交差了事, 这种记者被人称为“红包记者”、“赶场记者”, 他们之所以来当记者, 完全是冲着“红包”、“纪念品”而来, 冲着名利而来。有些记者热衷于报道明星、名人的夜生活、私生活, 什么饮食起居啊、用什么化妆品啊、穿什么牌子的内裤啊等等也成了他们笔下生花的素材。难道已经是没有什么可写的了?他们以为, 人人都会对那些所谓的“星们”五体投地, 这简直是无聊透顶之极!这些记者忘记了记者的职责, 忘记了“有了健全高尚的人格, 才可以配做记者。” (2) “如果一个记者, 总是这样采访, 或者主要是以这样的方式采访, 那就有很大的缺陷了。” (3) 如果不深入基层、不深入实际, 只热衷于红包、纪念品, 是很难“写”出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的, 真正的好新闻也不是靠“赶场”赶出来的, 而是深入基层、深入实际, 靠腿勤、手勤, 用扎扎实实的基本功锤炼出来的。新闻记者要自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坚决抵制低俗、媚俗、庸俗现象, 不断提升新闻报道的品位。

新闻记者编辑要“不怕麻烦的研究, 不怕艰苦的探索, 有时也包括不怕艰险的奔波。” (4) 我国新闻战线的卓越领导人———范长江追求真理、奋不顾身的精神, 不畏艰苦、深入实际的精神, 值得“红包”记者、“赶场”记者学习。1936年夏, 范长江赶赴西蒙腹地采访, 沿途穿越沙漠、风餐露宿, 常遇特大风沙, 连被称为“戈壁之舟”的骆驼也难免葬身途中。一次因骆驼受惊猛跳, 他从驼背摔下, 当场失去知觉, 醒来后, 腰部受重伤。由于报道任务急迫, 他仍继续前进…… (5) 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1966年采写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时, 住县委招待所, 那时的兰考县一天大部分时间黄沙飞扬, 清晨一起床, 被褥上蒙上了一层黄尘。他们访农户、进牛圈、爬山丘、踏田间, 往返奔波, 用大量真实、令人信服的事实挥就了这篇载入中国新闻史的范文。邵飘萍前辈说过:“中国的进步, 不能脱离新闻的繁荣, 不能没有记者担当。”记者必须要有良好的素质、修养, 包含人格操守、诚实、勤勉等。想想邵前辈吧, 为了新闻的真实与公正, 他秉笔直书、抨击丑恶, 最后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他用鲜血写下了中国新闻史上荡气回肠的篇章。

我们不提倡记者冒生命危险去采访报道, 实际上这种时候也不多, 也不提倡所谓的轰动效应!现在的条件好多了, 但范长江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不畏艰苦、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采访方法和工作作风仍然值得现在的记者、编辑学习。“新闻战线的同志, 特别是中青年同志, 既要志存高远, 又要脚踏实地, 在打好思想政治和业务根底上, 老老实实地下一番真功夫、苦功夫。” (6)

第二个表现主要是在内部出现的“德性”问题, 具体表现为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都是文人却要文人相轻, 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 别人都不行!有此“德性”的记者编辑往往刚愎自用、自命不凡, “一览众山小”, 只有他最“大”。“我们新闻工作者, 是学了些新闻技术的, 但万勿以此自满, 看不起人。” (7) “新闻工作是教育人的, 所以新闻工作者也应当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 (8) 有的记者、编辑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离, 个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占据了整个大脑, 他们已经不安于学什么基本功了, 他们只想成名成家但又不想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总想一夜成名, 他们追名求利已经迫不及待, 这样的记者编辑不但不能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恐怕自身的灵魂都有待于净化。

对于名和利, 笔者认为不否认个人的正当追求, 但是这种追求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 不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 不违反新闻工作的职业道德。“新闻记者或通讯员是知名度比较高而受到社会尊重的人物, 在外出采访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文明礼貌待人, 平等热情待人, 戒骄戒躁, 谦虚谨慎, 不管别人如何尊重你, 甚至奉承你, 你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不要自以为真的有什么了不起。” (9) 有的记者傲气十足、霸气冲天、目空一切, 有此“德性”的记者编辑更应加强修养, 在待人处事上多尊重他人, 要互相放下架子, 互相尊重, 要正确看待他人、正确看待自己,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多看别人的长处、多看自己的短处, 全方位锤炼自己。

中国新闻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事宣传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同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宣传者和推动者。新闻事业是一个崇高的事业, 有幸从事新闻事业的同志要不断锤炼自己的灵魂, 使之不断净化、不断升华, 否则就不配从事新闻事业。美国新闻学创始人约瑟夫·普利策曾说:“我对新闻业的进步与提高深感兴趣, 因为我一生从事这个行业, 把它看作是一个崇高的职业, 一个因其对人民心灵和道德产生影响的具有无与伦比重要性的职业。我希望能够协助吸引正直和能干的年轻人加入这个行列, 同时也帮助那些已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们能够获得最高水平的道德和智力培训。”

今天的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新闻事业不但是崇高的事业, 同时还是充满诱惑、具有很强挑战性的事业, 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责任无比重大, 使命无比光荣, 只有不断加强学习, 不断加强个人修养, 努力汲取时代精华, 真正付出了汗水和心血, 才能铁肩担道义, 反映时代、讴歌时代, 奏响时代的最强音, 才能真正当好站在时代船头的瞭望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宣传者和推动者。■

参考文献

[1]《新闻研究资料》第38辑第159页、《怎样学做新闻记者》

[2]《范长江新闻文集》下第757页、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版

[3]《从记者走西口想到的》、《中国记者》1991年第3期第4页

[4]《新闻记者》月刊1938年版

[5]《新闻战线》1979年第2期第55页

[6]江泽民在视察人民日报时的讲话

[7]《我们对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卷第195页[8]江泽民

大学生个人修养 篇5

本文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成才的辩证关系的分析入手,阐述了对大学生成才标准的理解与认识。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原理为依据,论证了政治角色、政治参与等方面对大学生成才的影响,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挑战,以及它们对大学生成才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的对策研究,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研究新形势、分析新特点、迎接新挑战;必须适应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把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努力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任务;必须坚持创新的现代教育理念,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和活力;必须坚持和谐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努力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地;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合格的建设人才和可靠接班人。如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在大学生成才事业中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成才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一、成才标准探究及辩证关系分析

一、成才标准探究及辩证关系分析

思想政治工作,是指通过教育、引导、表扬、示范等方式,用正确的思想抵 制和克服错误的、腐朽的思想,以顺利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指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 大学生的头脑的一种实践活动,目的旨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坚定大学生 的政治立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主要包括目标体系、组织机 构管理体系、内容体系、原则和方法体系和环境体系共五大系统。整个思想政治 工作五大系统的有序运转,对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才能的高素质人才,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成才,应当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要研 究它们两者的辩证关系,我们先必须搞清楚,大学生成才的标准是什么。(一)大学生成才的标准研究与探讨

1、当代大学生成才是历史使命和时代背景的综合要求

青年人才是整个社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进步 的重要力量。只有赢得青年人才才能赢得未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

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 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 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 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①

回顾历史,无论从自然属性还是从社会角度去考察,人类文明史可以说就是 一种青年成长成才、创新创业史。国家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因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教育的历史任务应把重点落实在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 才的问题上,即落实培养什么人,培养的人为谁服务的问题。我国《教育法》的 第五条明确规定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法》第四条也作如下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 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 都强调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更重要的是为社会 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这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教育具有阶级性”的教育 理论的基本观点。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党及时确立了人才强国战略,把青年人才定 格在“党和国家事业中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的时代方位上。江泽民同志特 别强调:“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事业的希望”,①殷切期望全国各族青年勤于学习、勇于创造、甘于奉献,增强使命感和责任心,把握大机遇,开拓大视野,策划大 思路,推动大发展,自觉地把实现个人价值的努力同实现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 奋斗结合起来,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重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成为祖国和人民的 有用之才。因而,培养当代大学生成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和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背景的终合要求。

2、当代大学生成才评价标准的确定依据及结构特征

C1)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状况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当前大学生的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尽管他们身怀抱 负、满腔热情、积极进取、勇于创造,但却有相当部分学生或在人生价值观方面,或在道德文明修养方面,或在学习态度方面,或在遵纪守法方面等表现得不尽人 意,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成长成才。究其根源,有来自社会环境、学风建 设、思政工作效果等方面的外在原因,但就学生自身来说,主要反映出其对自身 认识的严重不足,以及对新时期青年学生做人成才的理解不当。因此,帮助广大 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理解做人成才的时代内涵,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贯穿于大学生成才的实践之中,对大学生成才起到了 先导作用和保证作用;反过来说,大学生成才要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指导,泌 而起到政治保证和政治引导的作用。两者是紧密相联,密不可分,交互融合的。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定和决定了大学生成才的“德”的标准和内在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是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建设者私 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坚持以党的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为指 南。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提出政治观点方面的要求,保证大学生成才的政治 方向;也要提出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 念,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品质和意志,有立志于服务社会、献身 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斗志。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一目 标体现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对培养目标、大学生成才的总体要求,是高校思想政 治工作的指针和根本要求。毛泽东同志指出,“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

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 魂。”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服从服从、服务于这个总目标、总方针。高校思想

政治工作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 于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全过程。大学时期,正是青年人世界观形 成的重要时期,培养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塑造完美人格的内在 需要,也是大学生成才的根本要求。

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着力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着力打造“适应性、创造性、大众性”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如果我们把广义的教育定义为一个“社会化”的过程,那么“社会化”就是 指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能动选择和调适的统一过程。主要的社会 化场所一,如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社区和大众传播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人才 的培养和筛选发挥作用。这些社会化场所的协调运作,就构成了大德育视野下的 大学生成才观教育。

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民教育体系对于“大学生成才观”的界定逐渐 成熟、.稳定。复旦大学的调查也反应出学生对于国民教育体系中“成才观”有较 明确的认知:成才是对个人各方面素质的综合评价,成才相比成功包含了更多的 社会道德的认同。但是,认知并不意味着健康成才观的树立,更不意味着会在学 生的实际发展中得到完全的贯彻。要真正实现青年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我们 认为大中小学应该有机地合作,重点致力于以下三方面的人才培养。

第一、适应性。要在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21世纪,成为一个人才,必

须满足以下各方面的要求: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优秀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出色的 个性心理素质。研究表明,人取得成功的因素中,智商只占20%,而情商却占到 80%。可见,非智力因素对于人的成长、成功和成才的作用要比智力因素大得多。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全面发展,在科学逻辑训练之外,多层次地提升人 才知识结构完整度。在复旦的调查中,选“适应力和竞争力”为成才必需要素的 占 47.6%,选“心理调适和承受力”的占54.2%。复旦学生选“人文科学”作为首 要知识储备,却并不执行,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教育“智力化”与教育“人性化” 的某种冲突。学校为了自身的生存,为了迎合社会对人才工具化“理解的价值取 向,不得不放弃了教育的本源性—生命关怀,开始转向标准化、数字化的“生 产”。这次调查中学生对于多元知识传授和完整人格教育的渴望再一次体现了“教。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页。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历来被看作坚持和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 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要手段和重要保证,在大学生的成才中起到了教育、引 导和保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成才有着深刻的内涵及其非常密切的 关系,其影响因素是多样的、综合的、复杂的,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及社会工程。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这些无一不深刻地 影响着大学生的成才,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主动适应新 时代、新形势、新问题,努力加强和改进工作的内容、形式、方式,不断探索新 思路、新手段、新方法,以符合大学生内在需要和成才要求。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必须研究新形势、分 析新特点、迎接新挑战;必须适应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的现代教育理念,把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坚持与 时俱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努力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任务;必须坚持创新的现代教育理念,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和活力;必须坚持 和谐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努力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地;必须坚持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大学生培养成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合格建设人才和可 靠接班人。如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在大学生成才事业中发挥出应有的积极 作用。

提高教师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篇6

青少年的成长、社会文明的传播以及民族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和引导,而教师的全部工作都是通过言传身教来完成的。所以,新时期的教师要特别重视自我形象的设计,树立崭新的教师职业形象,以自己的人格力量为学生营造一个深层次的育人环境。

在我国古代,孔子、孟子都是赫赫有名的教育家,因为他们人品的高尚,而被后世尊为圣贤;在现代,李大钊、鲁迅、闻一多、朱自清等大师也都当过教师,他们之所以受到青年学生的敬仰,显然不仅仅是由于他们思想的进步或学问的高深,而且与他们的人格魅力有非常大的关系。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这些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修养的体现。教师是塑造一代新人的雕塑家,就像艺术大师的作品大都体现他们的风格一样,教师的修养也体现着教师的品行和人格。学生往往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得到熏陶,受到启发,从而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人格。由此可见,教师的个人修养是关系到素质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今天,更影响到学生的明天和未来。

在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心灵中,教师是最灿烂的阳光,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增知识、立德志、塑人格的重要时期,其情感、意志、行为都具有不稳定性,教师的榜样形象会成为他们最直观的模仿对象。因为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就是智慧的代表、高尚的化身、道德的标准,从思想到作风,从心灵到外表,从言行到举止,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通过学生的眼睛在他们心灵上留下影像,成为学生永远的模仿对象。教师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道德品质,文雅的谈吐,端庄的仪表,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等,无时不在影响着学生。教师的良好品质一旦得到学生的认同,就会激起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由认同到模仿乃至内化。经常听到学生议论,说他们喜欢某位老师,喜欢上他的课;不喜欢某位老师,上他的课没劲。事实上,能否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不是单方面因素决定的,教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所熔铸的人格,才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主要力量。富有魅力的教师如同一块磁铁,能将每个学生紧紧地凝聚在他的周围;富有魅力的教师能以独特的教育风格,使学生迷恋他而爱听他的教诲。

教师主导着整个社会下一代的价值取向,关系重大。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修养,以自身的人格魅力为青少年学生的人生道路点燃一盏不灭的明灯。

大学生个人修养 篇7

2010年5月4日, 温家宝同志到北京大学与师生共度“五四”青年节。有学生蘸墨写下“仰望星空”欢迎总理, 而温总理则挥毫以“脚踏实地”回赠学子。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寓意心存信念和求真务实, 是我们应当持之以恒的修身准则。巧合的是, 星空和大地两个意象, 恰好与李白、杜甫二人的诗歌特点所对应。正如前文所言, 李白诗歌的特点是潇洒豪放、率性不羁、隐隐有仙气, 其脍炙人口的那些名篇也概莫能外。认真研读这些诗歌, 你会发现这些诗句之所以能够轻易地与我们产生共鸣, 是因为它满怀激情地呐喊出了个人心中的理想和信念。如《将进酒》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南陵别儿童入京》中的“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类似诗句还有许多, 不一而足。正如刀尔登先生在戏说李白诗歌时所言, 李白诗歌的一大功效, 就是“使无数普通人, 用不着在形容自己的志向时张口结舌。”的确如此, 李白在书写个人志向时的豪迈与自信, 无疑使人们感受到了莫大的激励和鼓舞。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也是让李白诗歌深入人心的原因之一。对于每个心怀理想的人来说, 在力争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的路上, 理想这个概念既虚幻又真实, 既远在天边又近在咫尺, 它一如夜空中指引方向的星辰, 遥远、明亮而又永恒。仰望星空, 既可以看做是李白诗歌给我们的美学感受, 也是我们坚持个人信念的必要行为。坚持自己的理想, 坚持仰望星空, 才能不迷失方向, 找到自我, 实现自我。这是个人修养中关注自身内心追求的重要部分。

而杜甫诗歌无论是在艺术风格还是表现内容上, 都有着不同的特点。生逢战乱之年的杜甫, 目睹了生灵涂炭的境况, 自己一生又飘零四海, 因此诗歌中多存悲天悯人之思, 意境苍远悲凉。如《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赠卫八处士》中的“明日隔山岳, 世事两茫茫”。与李白更多地喜欢抒发个人情怀、描写个人志趣不同, 杜甫的着墨点更多的是民间的疾苦、世事的兴衰、命运的跌宕、漂泊的感伤。如果说李白的诗歌给人以星空般华美璀璨、缥缈高洁的审美感受, 那么杜甫的诗给我们的感受更多的是山川大地般的崎岖艰险、广袤苍凉。这里要说的脚踏实地, 主要是指杜甫诗歌创作的根基是深植于现实和民众之中的, 它不是个人的无病呻吟, 而是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的杰出表达。杜甫的诗歌提醒我们世界上还有无尽的苦难, 在这寒来暑往的人世间, 在颠沛流离的命运里, 我们应当珍惜和尊重什么。有学者认为, 杜甫诗歌的核心正是儒家思想中的“仁”字, 我深表赞同。翻阅杜诗, 常常为他所书写的那个时代蹙眉扼腕, 喟然长叹。而杜甫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伟大爱心, 正是“仁”字的真实写照。杜甫示范我们, 人不能只关注个人内心, 还要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关注时代, 从而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 人不可能活在真空中, 每一个人存在的时代都不可复制, 都有着独特的历史意义。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待和理解现实, 正确定位自己在时代和社会中的位置, 如此才不会使个人的理想信念变成空中楼阁。这也是脚踏实地的另一重意义。

大学生个人修养 篇8

关键词:十八大精神,抵制腐败,廉洁从业

一、要提升思想境界, 增强拒腐防变意识

我国正处在一个经济转型、机制重构的特殊时期, 腐败生存的空间相对增大, 腐败的侵蚀力有所增强。在有的地区, 有的行业, 有的单位腐败出现蔓延之势。2012年, 全国就有5名省部级高官落马, 检察机关立案查处的厅局级干部179人, 县处级以上干部2569人, 其中多数案由是贪污和受贿。重庆市司法局原局长文强被执行死刑, 成为中国司法系统第一个被执行死刑的正厅局级干部, 因受贿和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积累了3000万家底, 坐拥16处房产。如此触目惊心的案例告诉我们, 对腐败问题决不可掉以轻心。中央在十多年前就告诫全党:“革命干部和腐败分子、犯罪分子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如果我们立场不坚定, 道德法制水平太低, 自律能力不强, 当腐败风吹向自己的时候, 很可能会随“风”而去, 被腐蚀过去。因此, 对腐败问题要有高度的认识和警觉性, 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既要洁身自好, 又要敢于和善于同腐败作斗争。

二、要坚定理想信念, 把好人生航标

许多腐败分子的一个共同病因, 就是信念动摇, 迷失了人生航向, 以至于无法无天, 胡作非为。十几年前的“河北第一秘”李真, 32岁任副厅, 35岁任正厅, 正值前途无量的黄金时期走向了末日。他在生死告白中谈到“病根”时说到“信念”二字。他说随着“工作的变化, 职务的升迁, 错认为有了大权就有了一切, 走到哪里都是鲜花、美酒、笑脸和恭维。我对党的理想、信念产生了动摇。”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孔繁森、任长霞、牛玉儒等, 在岗位上忠于职守, 忘我工作。在艰难困苦时, 临危不惧, 勇挑重担。在种种诱惑面前, 一身浩然正气, 敢于激浊扬清。他们之所以能这样, 就在于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始终坚持党的宗旨和原则。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在理想信念上不动摇, 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 才能按党性原则, 按照人民的意志, 做出正确的理性的选择。

三、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做到权为民所用

腐败说到底就是利用手中的权力谋私, 触犯了党规国法。一位被判极刑的原领导干部说, 权力一旦姓了“私”, 毁了不少人, 还会毁掉自己。权力是一把“双刃剑”, 行使权力, 可以利民, 也可以利已;可以用来反腐, 也可以用来腐败。人一旦有权, 尤其是“重权”, 捧者、媚者、贿者会“为权”而来。掌权者如果头脑不清, 就可能乐滋滋的受其影响, “剑走偏锋”, 伤害人民的利益, 伤害别人, 最终也伤害自己。要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 把权力作为为人民群众尽职尽责的条件, 决不能变成谋私的工具。在企业的改革、发展和各项管理中, 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企业制度行使权力, 不以权谋私, 不滥用权力和违法用权, 这样才会做到公正、合理、合法, 杜绝职务犯罪。

四、要坚持修身为本, 严以律己

加强廉政建设, 预防腐败,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 上策莫如自治。

一是自觉遏制各种非分欲望。人的本性都有欲望, 但欲望有正当与不正当之分。作为干部绝不能有非分之想。即使在腐败现象严重的地方, 也有大批为官清廉的干部。其原因关键是看能不能遏制私念, 战胜贪欲, 管住自己。不管外界的诱惑力、压力、推力多么大, 只要自己清欲自慎, 不合法的、“饭碗”之外的一点不馋、不贪、不要, 就能抵挡住权、钱、色的侵蚀, 出污泥而不染, 保持住高尚的人格和官德。

二是坚决执行法律、规章和制度。法律、规章和制度, 是人们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 是错误与正确、罪与非罪的分界线, 必须一丝不苟的严格执行。凡是禁止的事情必须禁做。不能像开车一样遇到红灯可以绕道走。再好的法律、规章和制度, 也难免有的不够严密、有的弹性太大, 这就留下了空档和漏洞。对此要以积极的态度, 按照其精神和基本要求去做, 决不可钻空子, 或者借口情况特殊, 有意规避。在执行法律、规章和制度上, 要做“循规蹈矩”的老实人, 方能避免发生违法违规的事情。

三是主动把自己置于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不受监督的权力, 很容易腐败。应该说党内监督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监督力度需要加强。严是爱, 松是害。党要从严治党, 党组织要从严管理干部, 党的民主生活会要在求实效上下功夫。这些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是党员、党员干部要自觉接受组织的教育和监督, 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 相承相辅, 才会发挥监督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兴国.浅析党风和反腐倡廉建设的时代特色[J].传承.2009 (02)

[2]王雪.对构建拒腐防变长效机制的思考[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 (06)

[3]徐喜林.深化廉政理论研究工作的思路[J].领导科学.2009 (29)

大学生个人修养 篇9

一、公民个人文化修养依靠社会文化环境的熏染

个人文化修养是社会个人在学习吸收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上提炼、批判、反思乃至升华,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能力和素养。针对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公民个人文化的习得和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依靠文化环境的培育和熏染,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人文化修养具有基础、规范、陶冶和拓展深化等作用。

(一)丰富的物质文化是公民个人文化修养的物质基础

物质文化环境是社会其他文化环境的基础和载体。如果没有物质文化环境,其他文化环境就将难以为继。物质文化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是文化要素或者文化景观的物质表现,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生存的基本生活产品,而且为人们文化和精神生活提供了物质条件。个人处在物质文化环境中,感受到物质文化所展示出的文化内涵,必然要受到特定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无意识渐渐渗透的。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总是要接触各种各样的凝结着文化讯息的事物,这些事物所传递的文化讯息介入到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不知不觉地打上文化背景的烙印。任何文化环境都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人类创造的产物,人作为特定文化环境的创造者,在社会生活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来进行文化环境的创造,个人文化修养的形成过程中总是受到来自外界的引导,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取向、思维特点等。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进一步满足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提高公民个人的文化修养打下坚实的物质文化基础。

(二)健全的制度行为文化环境对公民个人文化修养具有规范作用

社会制度文化包括社会政治制度、社会关系制度和社会规范等内容,对公民个人的文化修养具有规范作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基础,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下,倡导集体主义思想、人文精神等,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公民个人的文化修养和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指明了方向。社会关系制度,如婚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宗教制度,都对个人文化修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规范作用。人们处在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中,社会关系制度能够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公民个人的各种观念和行为习惯。社会规范指人们社会行为的规矩,社会活动的准则,它是人们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无论是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规范,都对个人的文化内涵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很好的规范作用,如个人在风俗习惯的影响下,形成具有地方的、民族的、国家的特色,使个人的行为约束在风俗习惯下;道德规范可以规范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在宗教规范的影响下,个人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因此,社会规范的形成是为了调整人们各方面的社会行为,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使个人的社会活动纳入健康的社会轨道。社会行为准则是个人、集体或社会的行为所遵守的约束条件,使个人的行为符合集体、社会、国家的利益,使个人养成自律的良好习惯。不管是社会规范也好,行为准则也好,都是为了进一步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使整个社会有序发展、和谐共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设必将进一步健全各种制度建设和行为规范建设,形成以人为本、和谐有序和积极向上的制度行为文化环境,为促进公民个人全面发展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

(三)健康的精神文化对公民个人的性情具有强烈的熏陶作用

社会精神文化社会文化中精神层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哲学观念、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文学艺术等内容。它们深刻地影响熏陶着社会个人的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思维一直都在影响着个人思想文化修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中的辩证思维、朦胧意象思维、儒家的“内省”等,长期以来对中华民族每一个体的思想文化修养具有显著的根深蒂固的影响作用。宗教信仰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有时候能平衡个人的功利心态,解释人生痛苦,寻找精神寄托,所以说宗教对人灵魂有重要的慰藉作用。但是个人的文化修养常常也受到宗教观念尤其是邪教的误导,不可忽视。伦理道德观念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具有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同时伦理道德也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调节社会上人们的行为,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风俗习惯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对社会成员有非常强烈的制约作用,规范和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文学艺术以其思想性强、内容深刻、文字优美等对人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陶冶性情。面向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设,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有助于正面影响熏陶个人的思想文化修养,提升公民文化修养的品位和素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精神文化的作用,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统领建设丰富的精神文化。

(四)信息文化对公民个人文化修养的广度和深度具有拓展深化的作用

大众传媒对个人思想文化修养具有引导和教化功能。随着传播手段的不断进步,大众传媒对社会和人的发展产生着广泛的影响,在社会进步、个人成长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个人思想观念、道德观念起着极大的引导作用和情感的教化作用,同时拓宽了个人获得信息的渠道。大众传媒是传播的通道、信息的承载工具,但大众传媒并非只是一种单纯的通道和工具,在传播过程中总是充当舆论代言人的角色向社会传播自己的观点、意见和情感。它可以传授知识,指导人们的行动,对人们进行劝说和诱导,可以解释信息,也可以引导受众作出判断和决定,所以大众传媒对个人思想具有引导和教化的作用。信息化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小康社会全面建成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信息传递和获取越来越快捷,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社会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生存形态,它是充分自由和开放的,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国籍,不同宗教信仰、政治立场、价值观念、道德层次的人,都可以在网络中自由穿行,人们既可无限度地汲取信息,也可无拘束地制造信息,还可无节制地传播信息,致使网络信息资源异常丰富。信息文化的发达提高了公民个人吸收学习各种信息文化的速度,极大地丰富了公民个人的信息生活,加深了公民个人对于国家、社会、个人等社会各种现象的认识和思考,拓展了公民个人文化修养的宽度和深度。

二、公民个人文化修养是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根本力量

社会文化发展具有社会的普遍性和整体性特征,其对于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最终都要落实和体现在每个社会个体即公民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中,社会整体文化的发展最终都离不开每一个体的创造性思考和劳动中。从这个角度讲,公民个人文化修养的提高是体现和推动社会文化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

(一)公民个人文化修养具有独立性

公民个人文化修养是外在文化环境作用于内在因素,依靠内在因素发挥作用的一个漫长的渐渐的过程。外在文化因素不断影响和作用于个人的认知过程、心理过程、思维过程和行为等,不断成为个人的认知结构、心理结构和思维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使个人在思想、文化上具有社会性、民族和时代特色,同时也在不断提升个人的思想文化的境界。但是,每个人毕竟有其独特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生活体验、生活感受,每个人所接受教育的历程和内容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对社会的认识和看法有其自身的想法。于是随着个人思想文化观念的形成、发展和成熟,个人也基本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等,个人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境界具有社会一般大众化的文化所不具备的属性。公民个人文化修养的独立性是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不断扩大人民民主,深化改革,进一步发挥公民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基础和依据。

(二)公民个人文化修养是社会文化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文化环境包括物质文化环境、制度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环境和信息文化环境,而公民个人可以通过创造把自己的思想文化具体化,例如以文学艺术的形式或各种大众媒介阐述自己的思想和文化创造;公民个人通过作用于文化环境而使自己的思想文化传播出去,影响他人的思想观念,在此基础上公民个人思想文化修养也就成了他人思想文化形成的因素,同时也就成了社会文化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社会文化的形成同样离不开个人,因此公民个人对社会做贡献,不仅表现在物质文化方面,而且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当公民个人参与到社会文化生活中时表现出来的是具有自己个人特色的文化,个人通过多种方式表达个人文化,使自己的文化融入到社会文化中去,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在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显著增强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不断增强文化国际影响力,离不开公民个人对社会的思想文化贡献,同时也离不开公民个人的文化自信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

(三)公民个人文化修养推动着社会文化环境的优化

公民个人处于社会文化环境中,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文化环境的影响,同时公民个人又反作用于社会文化环境。公民个人文化修养水平决定个人作用于文化环境的方式、程度,当个人文化修养进步时,将推动文化环境的优化。卓越的个人文化创造、发明和发现,能创造出更加优越的物质文化环境,推动高水平的精神文化,促进和谐的制度文化以及健康的信息文化等。个人以文字、图画、音乐等形式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使自己的思想得以传播,思想的进步会产生更加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如鲁迅的作品启迪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对中国人思想的进步有卓越贡献。文化水平的高低限制了个人对精神文化环境的贡献,文化的进步同样可以推动精神文化环境的优化,当个人的文化水平进步了,那么个人可以创造出更加进步的作品。制度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个人的文化水平,可以看到人类每一次制度文化的推动都是人们思想文化进步的结果。基于公民个人文化修养对社会主义文化环境的优化作用,在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设中,不断提高公民个人的文化修养,对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扩大人民民主,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促进公民个人文化修养与文化环境良性互动的原则

(一)一致性原则

公民个人文化修养和社会文化要实现良性互动,首先必须要坚持一致性原则。在加强公民个人文化修养的同时还要注重社会先进文化发展的广泛性和整体性要求。公民个人文化修养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要共同进步,协调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体现,是国家兴旺发达、民族振兴的灵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体现了文化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兼顾了不同层次群体和公民个人的思想状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包容性和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中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当然也是公民个人文化修养的共同思想基础,决定了公民个人文化修的基本框架和健康成长进步的基本方向,必须深入人心。公民个人文化修养尽管具有主体性和独立性,但是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必须统一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跟随社会主义文化大环境健康成长,把自己的成长进步融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大环境中,与社会主义文化环境深度融合,把自己的发展与社会、国家、民族的要求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不管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如何变化,不管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如何多样,公民个人都不能降低甚至否定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要求,更不能偏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平等性原则

平等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等方面处于同等的地位,享有同等的权利和履行同等的义务。平等性原则是现代商品经济的属性和现代民主法制的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每位合法公民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平等的民主自由权利,具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在公民个人文化修养和社会主义文化环境的良性互动中,平等是个人健康社会化的的基础和前提,是个人平等自由地开展思想文化交流、表达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当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先进性、广泛性、适用性、包容性、平等观念和引领作用,为每位公民健康的文化修养创造宽松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

(三)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文化进步过程,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和手段等多方面的内容,最终体现为社会文化的可持续进步和发展,它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前沿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创新是一个组织、团体、民族和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灵魂,而创新活动的开展具体要落实在社会各人的认识活动、思想活动和工作实践活动中。在当今信息社会背景下,基于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历史和现实需要,要真正实现公民个人文化修养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良性互动,必须与时俱进,紧紧把握时代脉络,提高全社会包括每位个体的创新能力,即要培养强化创新意识,创建学习型社会,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的各种条件,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思想文化氛围,同时每位公民需要有创新的勇气和胆识,勇于实践,求真务实。

总之,面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我们既要看到个人文化修养对于文化环境的作用,又要看到个人文化修养的进步离不开文化环境的优化以及社会文化的进步。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地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发挥文化环境的导向作用,提倡优秀的人文精神,提高公民的思想和文化水平;另一方面,公民个人要加强对自身修养,坚持自我教育,促进个人文化修养的持续进步。针对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现实状况,只有不断促进公民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社会文化环境的良性互动,才能为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持续健康发展营造和谐健康的文化氛围。

摘要:提高公民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如今总体小康社会背景下,不少人的文化修养令人担忧,不利于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从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角度深入思考公民个人的文化修养与社会文化环境的辩证关系,对于进一步提升二者的协调统一关系,促进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公民个人文化修养依靠社会文化环境的熏染,而公民个人文化修养是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根本力量,为此,需要加强二者的建设,实现良性互动。

大学生的审美修养探讨 篇10

美的本质问题已经困扰了哲人们几千年, 从柏拉图提出千古疑问“美是什么”开始, 无数的哲学家、美学家前赴后继地提出了无数的关于美的定义, 这些定义至今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一些美学家已经开始放弃寻找美的本质, 于是, 人们至今没有找到美的本质。存在于事物身上、名叫“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人们平常所说的“事物的美”是指激发了美感的形象。人们之所以看到事物身上有“美”是由于人们在审美的时候只注意事物的形象, 没注意内心产生的美感, 当形象伴随美感出现在大脑中时, 就觉得这种形象与没有激发美感的形象有所不同, 像是多了件叫美的事物。审美观也会影响大脑产生审美感受的过程, 如一些以质朴为美的人看不惯花俏的装扮, 而一些以花俏为美的人则觉得朴素土气, 以此为丑。又如, 再美的大猩猩我们也不觉得比人美, 但是, 当我们把大猩猩做成玩具又觉得美。这也说明审美是意识观念。审美强调的是“韬养”, 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 让你体验美好、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体验崇高, 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审美的作用

德国著名美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了美育的综合中介作用, 他认为美是真与善的桥梁。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 审美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被提升到“综合”与“完成”的高度。孔子说:“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在他看来, 一个君子的培养, 要通过学习诗歌等文学作品得到知识的启发, 并通过礼仪制度的学习塑造人格品性, 掌握行为道德规范, 最终才能成为君子。可见, 古代哲人对育人规律的总结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作为当代大学生, 如果缺乏起码的感受美丑的能力, 那他就不是一个有文化的新人。

二、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

(一) 积极参加审美实践

人们的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虽然与先天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但不是天生的, 而是逐步在审美实践进程中形成起来的。人们在审美过程中, 往往由于个人经历和教养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而决定着他们在审美认识上也存在差异。

首先由于社会分工和实践内容的不同, 人们的精力和时间总是更多地用在与自己分工和实践有密切关系的方面, 这样就出现了知识和才能的差异。其次, 各人主观努力程度不同, 也是造成审美修养差异一个原因。一个人除了要学好做好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工作以外, 还应该有更广泛的学习兴趣和活动范围, 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和欣赏能力。琴棋书画诗歌舞蹈旅游体育等, 只要自己有条件有时间都可以涉历。审美修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主观努力。同时审美修养的高低制约人们的欣赏水平, 审美趣味的高低程度。

(二) 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1、培养和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审美感官对审美对象形式美的感知能力, 叫做审美感受性。揭示艺术本质的重要途径;审美体验与人的生命存在直接相关, 现代主义艺术重在表现人的主观感受和内心体验。[1]它是美感得以萌生发展的生理、心理基础。审美者的感官没有敏锐的感受性, 就不能把包盈丰富的形式美极其迅速地输入大脑。要提高自己的审美感受性, 首先要主动学习基本的形式美知识。其次, 要主动进行多方面的审美实践。进一步开阔审美的视野。充分利用资源, 把审美延伸到校外, 扩大到整个社会, 如美术馆、音乐厅、博物馆以及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历史文物、人文景观等, 都是大学生开展审美教育活动的好去处。

2、培养和提高审美体验的能力

所谓审美体验的能力, 主要是指美感过程中的直觉和联想。其次是指直觉和联想的根源———审美者大脑中所贮存的在实践中获取形成的信息。审美者大脑中积存的信息系统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主要包括生活经历、思想立场、情感趣味、文化水准等。培养和提高审美体验的能力, 使直觉由低级向高级方面发展, 使联想由浅薄向深广方面发展, 必须注意在生活经历的丰富、思想立场的正确、情感趣味的纯净、文化水准的高雅等方面下功夫。

审美的人首先必须是实践的人。通过大自然培养和提高审美体验。自然美无论是否经过人工改造, 都具有重要的美育意义。空气清新, 景物优美的自然环境, 本身就是人们娱乐、休息的好场所, 可以调节人们的精神, 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快感。

审美体验就是形象的直觉。所谓直觉是指直接的感受, 不是间接的、抽象的和概念的思维。所谓形象是指审美对象在审美主体大脑中所呈现出来的形象, 它既是审美对象本身的形状和现象, 也要受到审美主体的性格和情趣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就譬如同样是一朵花, 在植物学家的眼中, 看到的是它属于那个花科;在动物学家眼中, 看到的是它花蕊中的寄生虫;在哲学家的眼中, 看到的是它带给人们愉悦的社会功能;而在环保主义者的眼中, 却只会出现没有了花朵的光秃秃的植株。这种因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 而产生的直觉的不同, 是审美体验受审美主体的性格和情趣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最佳证据。所以说, 审美体验的直觉不是一种盲从, 而是一种扎根于审美主体的自身文化、学识、教养的高级“直觉”。

审美者与审美对象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才能产生美感体验。朱光潜先生曾举了一个雾海行船的例子来说明心理距离。在朦胧的雾气中, 听着邻船的警钟、水手们手忙脚乱的走动以及船上乘客的喧嚷, 人们时时在为自己的安全担忧和恐惧, 这种情况下是无法产生和谐的美妙的审美体验的。但是, 站在海岸上的人, 观看雾景所产生的心情则和那些身处雾中的船工、游客的心情截然不同了。在前一种体验中, 海雾是实用世界中的一个片断, 它和人的知觉、情感、希望以及一切实际生活需要瓜葛在一起, 用它实在的威胁性紧紧地压迫着人们, 也就是说关系太密切, 距离太接近, 所以没有办法泰然处之地去欣赏。而一种体验, 则是使海雾与实际生活之间保持了一种的“距离”, 于是人们能够不畏忧患休戚的念头锁困抗, 而以审美的心境对它欣赏。

审美体验是一种心理过程, 即移情。审美体验总是从内部引起的, 先在身体上面发生一定的反应, 这种从内部产生的感觉会引发一种情感, 适合这种情感的形式便会产生相应的美感。移情就是设身处地地体会审美对象的心情, 将审美主体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有生气的结构中, 从而把自身置换到对象中进行体验。在审美或欣赏时, 人们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转移或外射到审美对象身上, 然后再对之进行欣赏和体验。例如诗人把自己的不畏强暴的风格和情感投射到菊花身上, 然后再讴歌菊花的不畏严寒和美丽, 这就是中国诗坛上对菊花的“千古高风说道今”的心理机制。

通过社会生活培养和提高审美体验。家庭装饰, 摆设艺术化, 人际关系和谐友善, 自我教育。只有物质、精神齐抓共管, 两方面都丰收了, 那才是真正的富有。

3、培养和提高审美情感活动

审美情感是主体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是对象是否符合主体需要的一种心理反应, 是主体与客观对象间的共鸣。审美情感是审美活动的基础, 如果没有审美情感, 就不可能进行真正的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2]

4、培养和提高审美创造的能力

在审美心理结构中, 经验毕竟是个保守的层次。在经验基础上萌发的直觉和联想一般不能创造出新的东西。要突破经验的局限, 想象出带有新特点的形神兼备的意象, 要使审美心理结构在新意象的基础上朝着更加完美的趋向进化, 就必须培养和提高审美的创造的能力。大学生要发挥自身的敏感、好幻想的优势, 敏锐地追求新颖而有意义的审美对象, 并对它进行大胆的再创造。

(三) 按美的规律塑造自己

美的规律。实质上是真与善相一致, 以此为基础, 以真善为内容的形式的规律。同时美的规律是以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为基础的并切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首先要懂得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美的形态自身固有的规律。客体对象自身并不存在所谓“美的规律”, “美的规律”蕴涵在人类合规律与合目的的创造性的活动中。[3]其次要懂得审美过程审美活动和审美修养的提高的客观规律。再次是要把握好尺度, 孔子经“过犹不及”。要把自己塑造得美起来, 一定要把握好美的尺度, 不能走极端。

参考文献

[1]王苏君.走向审美体验——试论研究审美体验的重要意义[N].新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1, 04.

[2]http://www.hdszedu.com/Article/ShowInfo.asp-InfoID=20719.

大学生个人修养 篇11

关键词:《论语》;孝道;诚信;人格

一、《论语》中的孝道观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到今,它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不断被人提倡。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剧烈的社会变革时期,《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记载“周室既衰,诸侯恣行”。[2](p.3297)《论语》八佾篇第三“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可见在那个礼乐崩坏的年代,孔子对西周传统的思想和制度极为赞同和拥护。孔子大力反对僭越礼仪的行为,“孝”在西周礼乐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孔子极力推崇。《论语》中记载“孝”的篇章有很多,其中孔子论“孝”有12章,孔子弟子论“孝”2章,其余的论述也有数章。这些与“孝”相关的论述,涉及到了很多方面。

《论语》中“孝”的主要对象是父母。《论语·学而》篇讲道“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为学,吾必谓之学矣。’” 又“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从以上这些篇章中可以看出,孔子所指的“孝”大体是对家庭中父母的孝。

《论语》中对于“孝”也提出了相应的行为规范,以便更好的实行“孝道”。《论语·为政》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提出侍奉父母要做到“无违”,也就是不要违背父母的心愿;并且提出了具体指明孝行的内容,即父母有生之年,子女对父母应尽到侍奉之责;父母百年之后,要尽丧葬和祭祀之礼。

二、《论语》中的诚信观

“诚信”作为人必须具有的品质,在《论语》中也多次被提及到。《论语·学而》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每天要自我反省:给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和朋友交往是否讲求信任,诚实不欺;对老师交给我们的为人之道和知识技能等,是否一一照做。从曾子的這句话中可见与人交往“诚信”扮演了一个何等重要的角色,需要每天自我反省是否做到。

《论语·述而》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平日教育学生,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文、行、忠、信。又《论语·为政》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孔子用了打比方的方式告诉我们人没有诚信就像车辆没有“輗”、“軏”。“诚信”是联系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如果失去这跟纽带,人与人之间便会出现欺骗与冷漠。

三、《论语》中的人格观

《论语》作为一部作品,在历史的进程中,它对于统治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我看来,《论语》不断被推崇的原因不仅仅在于此。它更重要的作用是为我们自身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提供了启发。《论语》中教导我们如何做人的篇章占了整部《论语》的大部分,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要成为一位人格健全的人应该要做到哪些方面的事情。

《论语·学而》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的第一章,也是开宗明义的第一章,是孔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写照。杨伯峻认为“《论语》中‘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这里指‘有德者’。”[1](p.2)孔子认为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做到“学而时习之”。这样我们随时可以在学习中得到教益,从而内心充满着掌握真理的愉悦感。四面八方有志同道合的人来交流学习的心得,切磋学习方法,探索做人的道理,这些都是值得我们高兴的事情。如果别人不理解我,我们不应该气恼、埋怨。若果能做到这些,我们便达到了某种做人的高度与境界。这三点也是作为一个有德之人应该具备的风格。

《里仁》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自省”是儒家的一种道德修养方式,孔子认为要成为一个有德之人,不仅仅要学会向他人学习,还要学会自我反省,再不断的自我反省之中得到新的体会与认识,从而有更大的提高。

《论语·宪问》篇“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孔子认为作为一位学人君子,必须能够做到安贫乐道,不贪图生活上的安稳与物质上的享受;做事应该要认真勤勉,谨言慎行。有了问题应该要虚心的向他人请教,做到这些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论语·子路》篇“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孔子认为一个人行为刚强、果敢、质朴、出言谨慎,这种人可能具备仁德的气质。

根据上文的阐述,我们明白,要想成为一位有德之人,必须做到:安贫乐道、自我反省、热爱学习、认真勤勉、内心刚强、谨言慎行。

四、总结

本文从文章解读方面对《论语》的部分篇章做了解释,从而阐释在提高个人修养方面要具备的孝道、诚信以及人格。当然《论语》中所蕴含的真理不仅仅限于此,其告诉我们的为人处世的精髓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学习、去实践、去领悟。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司马迁.史记 太史公自序[M].北京:中华书局,1982.

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改革探析 篇12

1 当前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存在的误区

为什么学生德育教育课会遭到如此冷遇,甚至嘲笑。并非这门课程不具有现实意义,而在于人们的观念以及课程的内容、形式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多年来人们对于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的认识仅限于德育教育。事实上它不仅是一门德育教育课,更是一门素质培养课。这也许正是高校思想品德课与中小学的不同之处。作为高校开设的思想品德课程不应仅仅局限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而应把目标锁定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它不但应包括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学生的心理素质、综合能力特别是接触社会的能力的培养,也应成为这门课程必不可少的内容。其次,人们之所以会产生对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的轻视心理,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人认为这门课程内容简单不用教自己也能看懂,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开设得没什么意义。事实上这门课程的关键并不在于教师能够把内容讲出来,而在于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做。“做”才是这门课程最根本的目标。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教会学生把已经认知的道理真正运用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并持之以恒。最后,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授课形式存在问题。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已经不能再像中小学那样完全依靠说教。经过十几年的说教学习,单纯的书本道理已经无法打动学生,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必须找到一种能够引起心灵共鸣,从而被学生真正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教育。

2 加快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 1) 大学生价值观淡漠、基础道德水平较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在不断发生变化,功利色彩越来越浓。对于家长而言,孩子只要有一个好成绩就是一个好孩子; 而对于学校来说,在升学考试中,多出几个状元、多几个上名牌大学的学生就是成功的教育。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所有时间都用于高考科目的学习,既没有得到专门的思想品德教育,个人能力的培养更是被抛到九霄云外。原本在中学阶段应该进行的价值观、道德观教育被搁置下来。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学校德育教育成了一片空白,而另一方面却是来自社会的各种各样的道德污染,在这样的环境中走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其道德水准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近年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下滑并非无根之水。

( 2) 在校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存在心理不健康隐患。当前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中学阶段大部分时间又都用于学习,因此初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既没有集体生活的经验,自理能力又相对低下。一时间要在陌生的环境里学会自己生活、学会与人相处,同时还要面对来自学习的压力,加上对父母、家庭的思念,导致学生心理相对脆弱,极易产生心理不适,出现心理问题。由此引发走上极端道路的案例已经比比皆是,因此对于仍然处于心理成熟期的大学新生来说正确的心理调节是必不可少的。此外由于刚刚开始接触社会,很多新出现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既好奇又不知所措,此时正确的指导更是非常重要的。

( 3) 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综合素质低下已经成为他们成功择业的一个障碍。专业知识固然重要,基本的道德水平同样是用人单位特别是一些正规的大型企业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而这方面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学校应该从学生入学起就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使学校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学生就业前的演练场,为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创造一个良好环境。

3 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的改革方法

首先,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应由一门说教课改为一门实践课。高校德育教育课已完全没有必要再像过去一样,老师站在讲台上讲众人皆知的道理。对于大学生而言,讲解这些道理无疑是毫无必要的。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的重点应当放在实践上,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发现书本中的道理。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达到自我认知、自我认同,学生们才能从根本上接受并运用于实践中。这样我们所要传授的知识才能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并使其终生受益。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才算起到育人作用。

其次,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可以采取分块教学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三大块内容,针对不同的内容,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一,基础道德、价值观部分。这一部分重点是将过去的 “教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变为 “学生做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点滴小事上认识并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我很少大谈学生要怎样做,而是让学生自己来说他们是怎样做的。我们一起讨论 《大学自习室》中的各种现象、讨论课桌文化、讨论 “啃老族”、讨论频繁发生的由于道德水平低下而无法通过试用期的大学毕业生、讨论发生在身边点点滴滴不文明行为。通过讨论学生们认识到了大学生道德危机,开始注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不良行为,并逐步改正。我想这正是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所要达到的效果。至于价值观教育,笔者认为随着道德意识的不断提高,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是一种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过程,枯燥的说教是起不到丝毫的效果的。第二,心理教育部分。心理教学对于初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可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十分枯燥,因此在以往的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教学中并未起到明显的效果。分块教学后这一部分可以采取心理测试、课堂讨论、心理咨询的方式进行。甩掉让学生们头疼的理论讲解,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心理测试可以大体掌握学生的整体心理状况并能够发现存在严重问题的个别情况。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课堂讨论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广泛注意,又可以集思广益由学生自己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许正是这样的方法才是真正既有效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对于改正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大有益处。心理咨询主要是针对存在较为严重心理问题和心理疑问的学生。这种情况只有通过师生面对面、一对一的交流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加以解决,有效改善学生心理状况。第三,就业培训部分。针对当前用人单位反映的大学生综合能力较差的情况,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中应加强这一部分的力度并采取理论培训、开办讲座、模拟教学等多种方式进行。通过理论培训,让学生掌握个人简历、求职信、工作计划、总结甚至请假条、邀请函等公文书写,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通过开办讲座,使学生们提前了解社会、熟悉职场要求,尽早地确立目标,做到有的放矢。通过模拟教学,使学生们能够预先感受求职过程,学会调整心理,改善求职过程中的紧张、不安的心理状况,上述培训不但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同时也为他们在大学阶段的奋斗目标及将来的择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可谓事半功倍。

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大学思想品德教育与实际严重脱节。以上所谈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为了对社会负责,为了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明天,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改革势在必行。

摘要: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被我国各高校列为必修的课程,国家对大学生德育教育也给予了很高的重视,但大学生综合素质整体下滑却仍然较为严重。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内容、形式存在问题,无法真正起到育人作用,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分块教学

参考文献

[1]韩桥生.政治制度公正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学术月刊,2011(1).

上一篇:实践能力导向培养下一篇:脉冲耦合神经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