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礼仪修养论文

2024-09-24

大学生的礼仪修养论文(通用12篇)

大学生的礼仪修养论文 篇1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许多用人单位都基于“三分做事, 七分做人”、“软素质高于硬技能”的观念来选拔人才。礼仪作为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 在高职大学生能力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将极大地影响着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评价, 影响着大学生工作能力的发挥。然而, 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总体现状到底如何?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作为高职院校又将如何深化教育改革?带着这些问题,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并对唐山4所职业院校进行了走访和调研。其中一些数据所折射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一、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现状

1. 礼仪素质滑坡

高职院校的学生, 一般属于高招最后一个批次, 成绩偏低。多数带有“失败者”的心态步入学校, 一些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礼仪都不懂。我们经常能在校园中看到:“迟到、随地吐痰、践踏草坪、在宿舍影响他人休息、乱扔垃圾、课堂上吃早餐、睡觉、听歌、玩游戏而不与老师配合、公共场所情侣举止过度亲密等现象”。除此之外,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不善于礼让他人, 不善于控制个人的情绪波动;盲目追求“个性”, 把行为不羁、言语粗俗、穿戴奇特, 视为有“个性”的体现;甚至蔑视传统美德, 把传统思想视为“守旧”、“落后”、“古板”的代名词, 把追求时尚与继承传统完全对立起来的现象。由此可见, 礼仪修养滑坡, 会直接影响到和谐校园的建设。

2. 礼仪知识相对匮乏

大学生礼仪知识掌握的程度是养成礼仪习惯和提高礼仪修养的基础。为此, 笔者2011年对4所职业院校大学生礼仪修养及认知现状展开了调查, 调查按照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学生随机抽样的原则, 共发放问卷400份, 回收问卷378份, 有效问卷338份。在调查中被问到“你对礼仪知识的了解程度时, 回答非常了解的有12.2%;回答一般了解的有72%;回答不了解的有14.3%, 没听说过的有1.5%。可见, 由于礼仪知识的相对匮乏, 直接导致了对礼仪知识的“无知”。

3. 基本的交往礼仪常识欠缺

社交礼仪是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与准则, 是步入社会的“通行证”, 走向成功的桥梁。

从高职大学生交往礼仪知识调查显示:在被问及“介绍与他人相识, 正确的顺序”时, 有210人 (62%) 表示“先介绍上级”, 有81人 (24%) 表示“先介绍下级”, 有47人 (14%) 表示“随便”。问及“同等地位, 年纪相仿的男女见面握手, 谁先伸手”时, 有135人 (40%) 认为“女士先伸手”, 有193人 (57%) 认为“男士先伸手”, 有10人 (3%) 认为“谁先伸手无所谓”。问及“接受名片, 要用右手, 然后装进上衣袋”时, 有88人 (61%) 认为“正确”, 有206人 (26%) 认为“错误”, 有44人 (13%) “不知正误”。由此推论, 由于学生过去没有接触过系统的礼仪教育, 不知道看似简单的介绍、握手、递接名片等日常交际礼仪的基本常识, 就更谈不上对礼仪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二、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欠缺的原因

1. 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 由于家庭环境过于“优越”, 潜移默化中使其养成了不良礼仪习惯。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 父母亲对孩子过分骄惯, 把孩子当做“小皇帝”供养, 捧在手里怕摔了, 含在嘴里怕化了。当这种爱心一旦缺乏正确的导向乃至泛滥成“溺爱”的时候, 往往会使孩子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主”、“惟我独尊”的思想意识, 这与礼仪文化的核心是背道而驰的。同时, 社会环境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就是“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的道理。由于各方面原因, 我国公民的社会道德修养还处于较低水平, 不知礼、不守礼的人大有人在, 不懂礼、不行礼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 在社会化的进程中, 没有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的足够示范和指导, 使得他们的礼仪素质出现滑坡。

2. 应试教育体制的误导

多年来, 应试教育始终占据主体地位, 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级学校对礼仪教育还没有足够的重视。素质教育虽然喊得轰轰烈烈, 但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优秀, 不是看礼仪素质高低, 而是看考试分数高低。这几乎成了人们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尺。这种以“分数”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必然导致忽略、放松包括礼仪教育在内的道德品质及审美教育, 因而即使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入了大学, 但是他们缺少着内在修养与外在素质。

3. 传统礼仪教育的片面性

回顾传统的礼仪教育, 更多地表现出:只注重认知教育而忽视行为的指导和实践, 只注重德育为主而忽视五育皆备, 只注重严格要求学生而忽视教师的示范效应, 只注重传统规范翻版而忽视现代文明的创新。这种美德袋式的教育没有顾及学生的内心道德需求, 没有将道德教育与社会、生活需求相结合, 致使高职大学生知行不一, 在学校学的和在社会上用的背道而驰, 这是造成礼仪修养欠佳的事实。

4. 高校教育管理的滞后

当一个高中生迈进大学校门的时候, 即开始进入“断奶期”和“轻松期”。他们离开父母开始相对独立的学习和生活, 不再像中学那样由老师“看管”。同时, 他们刚从高考桎梏中挣脱出来, 新的学习压力相对来说没有以前那么大, 从而感到一种从来未有过的轻松。此时的他们开始不再安于以往的苦读和封闭的校园生活, 他们有条件、有时间、有精力通过不同的渠道、途径去感受“外面的世界”。而此时高校的教育管理对礼仪教育又没有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措施, 自然而然在社会的大环境和学校的小环境的双重影响下, 他们身上就或多或少地表现出礼仪缺失问题。

5. 学生对礼仪情感淡漠

高职大学生礼仪知识掌握程度处于一个偏低的水平, 表现为不知礼, 不守礼, 不行礼。首先, 表现在他们总把自己放在涉世不深的角色上, 觉得不懂个人礼仪有情可原。其次, 当他们不守礼仪或违反礼仪时会找借口, 并没有认为知礼、守礼、行礼是重要的。第三, 追求个性, 在追求个性中表现出绝对“自我”, 把礼仪规范看做对个人自由的束缚;在与人交往时, 以自我为中心较严重, 不太考虑他人的感受。要求别人尊重自己, 却不知尊重别人。第四, 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基本的交往礼仪, 表现得冷漠、自私;在公共场合缺少自我约束, 把不文明, 不礼貌, 甚至丑陋、粗俗的东西当成“新潮”、“潇洒”。

6. 个人礼仪践行能力欠佳

礼仪的修养在于内外兼修。很多人内心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但是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 如遇人不知如何打招呼, 会因与人交谈时找不到话题而尴尬, 这就是“知礼”而不会“行礼”, 礼仪意识与礼仪行为的不和谐, 即礼仪动机与行为方式及效果之间相脱节。这就表现为个人有强烈的守礼仪愿望, 但是缺乏了解与践行的有效渠道。

三、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养成途径

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 事无礼则不成, 国无礼则不宁”。可见, 礼仪与国家的长治久安、事业的蒸蒸日上、个人的安身立命息息相关。礼仪修养是当代高职大生必须具备的素质, 只有找准高职大学生礼仪素质欠缺的“症结”, 才能开“良方”加以治疗。这个良方就是将礼仪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工作、实践中, 潜移默化到学生的举手投足间, 才会真正让学生内外兼修, 成为表里如一、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1. 加强教师礼仪修养, 发挥示范作用

“德高为师, 身正为范”。学校以教学为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 正所谓“润物细无声”。礼仪也是需要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的, 一个好老师, 一本好教材, 一种好的教育方式都可以让学生耳濡目染地明白什么叫“礼仪”。因此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 不断进行礼仪教育的渗透, 提高礼仪教学水平, 注重教师自身师德修养的示范作用, 有效地进行礼仪教育。

2. 开设礼仪必修课, 激发情感意识

现在高校普遍把军训作为新生入学的第一门必修课, 那么, 礼仪则为第二门必修课。将文明礼仪教育纳入教学大纲体系, 把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修养, 交往意识和交际技巧作为教学目标, 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礼仪修养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规范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合理安排讲授相关礼仪基本知识, 提高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 激发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意识;提高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提高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为适应社会、顺利就业及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有效时机。

3. 改革礼仪学习方法, 在实践中提高运用能力

《说文解字》对“礼”的解释是:“礼者, 履也”。言下之意是良好礼仪行为的形成需要依靠礼仪的践行。为了提高学生礼仪的运用能力, 应充分重视礼仪课堂的实践性、示范性是增强礼仪运用本领的必由之路。我们提倡把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训练、课堂实际操作等教学方式引入课堂, 通过教师示范, 学生模仿, 或学生表演展示, 师生共评, 学生互评, 增强实训感, 以有限的课堂为平台, 把静态的礼仪知识变动态的实用知识, 使大学生乐学、善学。另外,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 从而提高礼仪修养, 推动校园文明建设, 锻炼社会交际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不断强化礼仪意识、提升自身礼仪运用的能力。

4. 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氛围, 促进礼仪习惯养成

高职礼仪教育还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学生在礼仪课程学习期间进步明显, 提高迅速, 但随着课程结束和时间推移, 学生没有了特定的环境和督促, 言行又逐渐回复到学习礼仪之前的状态。因此, 营造学习礼仪、讲究礼仪的良好氛围是十分必要的。在环境方面可给学生提供充分详细的礼仪学习资料。如美化校园, 提供完善公共设施。在校园内征集文明礼仪、社会公德宣传标语, 在公共场所醒目处贴标语警示, 同时讲究美观。学校应举行礼仪知识大赛、和谐校园演讲比赛等活动。为教师提供制服, 在重要的仪式场合教师要身体力行, 符合仪式礼仪, 体现对礼仪的重视。在教学大楼进出关键处安放镜子, 让学生整理仪容仪表。物业、食堂、行政服务等窗口单位带头讲究仪表仪容, 礼仪礼貌服务。

5. 营造家庭育人环境, 促进养成教育

家庭教育在整个文明礼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领会礼仪内涵中的“仁、孝”。家庭是孩子的永远眷恋且永不停课的学校,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且永不卸任的教师。家长的人文感情、知识水平、家教水平、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关系等形成的家教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代替的, 成为了学校隐性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要大力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通过新生家长见面交流会、座谈会、“给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道德教育理念。通过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 对家长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引导, 提升家庭教育质量。老师与家长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 定期交流, 了解家庭教育状况, 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光谊.现代实用社交礼仪.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年9月第1版

[2]胡翔环.从礼仪需求现状探索礼仪教育的实践途径.职业教育研究, 2009.1

[3]高巧利.从首因效应谈对大学生的个人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和对策.华章, 2010.13

[4]周悦娜.从当代大学生礼仪文化现状探索高校礼仪教育的途径.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8.4

大学生的礼仪修养论文 篇2

中国是礼仪之邦,在几千年的历史孕育中,不论是古代君王还是现代社会,都将“礼”作为治国之本,中华文明的核心思想就是“礼”。在现代社会中,道德与礼仪,约束着每个人的行为举止,推动着社会文明有序地向前发展,维系着人与人之间健康和谐的社会关系。礼仪与道德修养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是社会发展的根基。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的现状

(一)高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修养的重视程度

对于思想道德与礼仪修养的培养,人们过多地会注重在孩子年龄比较小的阶段开始培养,忽略了大学时期的培养,但其实中小学是培养的初级阶段,大学是将道德与礼仪定型的阶段。这样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与礼仪修养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一些高等院校的基础教学中,比较重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往往忽视了道德文明教育。在众多的高校课程中,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礼仪修养的课程都有开课,但通常都是选修课或者课节安排得很少。高校对思想道德建设的不重视会导致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修养的缺失。

(二)加强道德修养建设培养的方式需要整改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十分重要的过程。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着最终教学成果的质量。目前,大学生的道德建设与礼仪修养的教学方式还比较单一,大多都是理论课程,并没有与实际生活需要及社会实践相结合,许多方式都是空谈。因此,改进教学方式对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十分重要。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修养方式的意义

(一)有助于完善大学生人格的需求

人格具有一定的魅力,是人的心理过程与特征的总称,是内在素质与外在素质的统一表现。高校开展思想道德培育课程着重培养的是大学生的宏观教育,对人格培养教育程度还不够。日常生活实践证明,思想道德建设成功的关键是要与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紧密结合,生活实践最容易强化人的思想观点、礼仪行为与心理道德。因此,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是推进学生人格向前发展的驱动力。

(二)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高校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一个人的文明举止是否优雅、是否有气质是文化素质底蕴的表现,更是人文教育结果的检测。大学生通过对礼仪规则、姿态、语言的培养,学习高雅的礼仪、养成礼仪的交往方式与风度会体现出谦逊有礼的风范。

(三)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的象征,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非常重要。失去民族文化认同感会不利于民族文明的发展。民族文化认同感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所以在高校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十分必要,也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教育方式。大学生对道德与礼仪规范的学习,会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增强我国文化发展的实力。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修养的方式

(一)加强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长期且艰难的过程,教育需要日积月累才会有成果。思想道德建设在大学期间有着塑造与定型的作用,因此,高等院校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除了在日常理论教学方式培养上,更要注重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培养。例如,带大学生走进社区敬老院,关爱孤寡老人,陪老人说说话、聊聊天、整理内务等,亲身感受思想道德文明建设的成果。社会实践是比理论教学更直观、更具有教学效果教育方式,所以,在授课方式上要改变以往的传统方式,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贴近生活,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自行思考什么是道德文明,什么是礼仪修养。

(二)加强心理教育

当代大学生由于学业的压力、就业压力使学生的心理状态起伏波动较大,如果高校不加强心理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就会有下滑趋势。人的`心理如果不健康,走极端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甚至会促使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高校加强心理教育迫在眉睫,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讲座,给大学生讲解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创建社团组织相关礼仪的晚会等,使大学生认识到道德与礼仪缺失带来的严重后果,形成良好的礼仪日常规范,并自觉遵守。

(三)塑造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礼仪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去具體实行,社会与高校采取的任何培养方式最终还是需要大学生去认可、去实践。首先、大学生要学会自行思考、对于社会中思想道德缺失的现象进行思考与反思。其次,要自觉学习,学会用辩证的、全面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要随波逐流。最后,对于正确的思想道德与礼仪修养要自觉遵守和坚持执行,用自己正确的言行影响他人,充分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的素质,真正地展示出我国大学生的风采。

总之,高校要结合各方面的力量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礼仪修养,在实际教学中,要深入探究更有效的教学模式,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顺利地进行做好准备、为我国综合素质的提升做出努力、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范丽辉.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

大学生礼仪修养与思想道德建设 篇3

摘 要:当代大学生受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三方面影响造成大学生礼仪的缺失。结合当代大学生礼仪缺失的原因,给出了通过礼仪修养的培养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方法和保障机制: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进行礼仪教育;军训礼仪是大学的第一课;长效机制进行礼仪教育;礼仪文化氛围对教师的严格要求。

关键词:礼仪;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343-02

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礼起到了最为核心的作用,钱宾四先生曾经说过:“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得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而在中国文化里,道德就像无形的约束,约束着个人、家庭、社会,维系着社会和谐健康地发展,推动社会不断前进。而礼是道德约束的外化形式,这也正如荀子所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一、礼的基本精神

“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是《礼记》开头的第一句话。意思是说,任何时候都不要有不敬之心,容貌要矜庄,说话要谨慎,只有如此,才能安定天下民众。《孝经·广要道章》这样定义礼:“礼者,敬而已矣。”所有的礼,它的核心就是表达内心的敬意。无敬则不成其礼。礼的基本精神就体现在一个敬字,礼的基本精神就是尊重他人[1]。与他人交往时要做到自谦与敬人;《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对待父母与长者,要做到尊敬,孝顺。通过践行礼来表现和推广对他人的尊敬与爱戴。

二、礼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礼仪,是一种行为准则和规范,是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那么他则是个缺乏修养的人。大学生作为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理应掌握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懂得在实际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来要求自己,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栋梁。

1.当代大学生礼仪缺失的现状和原因

知书达理,待人以礼,应当是大学生的一项基本道德修养。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整体的文明礼仪素养不容乐观,存在着礼仪素养与所受文化教育程度不对等的情况,在礼仪修养方面存在缺失。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普遍存在,此外还存在很多与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背道而驰的现象,例如,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自私、高傲、鲁莽等缺乏基本交往礼仪的现象;在公共场合大声说笑、随便吐痰、乱扔垃圾等缺少自我约束的行为;在公交车上,不给老、弱、病、残、孕等需要帮助的人群让座等公德意识缺乏的现象;过分追求个人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绝对的自我,不会尊重他人,缺乏与身边人融洽相处的能力;不尊重师长同学,见面不问候不谦让;甚至更有学生把这种无视他人、无视纪律、放浪不羁的行为当成是个性追求,他们一味的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如何尊重别人。他们自然会被认为是不懂礼、缺乏道德修养的群体。

这种礼仪的缺失,有着很多方面的原因:社会方面,国家的改革开放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文明气息,但同时一些不良的生活习俗也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大学生。西方的个人自由主义冲刷着我们传统的礼仪文化,一时间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盲目崇洋媚外的现象,比如很多大学生将自己定位为“非主流”,穿衣打扮言行怪异夸张等等。家庭方面,当代大学生大多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受到过多的疼爱甚至是溺爱。长辈的这种教育方式往往让他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尊重关心体谅感恩别人或者不擅社交,内向孤僻甚至偏执的性格。当然,这也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脱离了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没有做到主客体相统一,单纯的灌输教育;还有大学生思想的多元化现实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产生了冲击,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2]。这些方面的原因都是造成现在大学生礼仪缺失的重要原因,所以发挥礼的精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如今教育上的一个重要任务。

2.发挥礼的基本精神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道德是礼仪的基础,礼仪是道德的外化形式。道德与礼仪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道德不同于法律,没有强制性,道德的遵守是依靠个人内在的主动性,并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以及信念起着作用,一个人思想进步、道德高尚,自然会表现得谦虚礼让、彬彬有礼。在我们社会生活实践中,讲道德就必须讲礼仪,而讲礼仪又反过来有助于讲道德,一个人是否有道德修养,一定是通过他们自己具体的行为表现出来。礼仪是大学生的道德底线,一般来说,一个有道德的人往往是一个知礼、守礼、行礼的人。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礼仪道德的修养。

礼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息息相关的,礼无处不体现在平时的言行举止上,要将礼的基本精神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中来。礼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要求是一致的,都规范人的言行举止,促进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大学不仅在于教授学生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礼作为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是规范大学生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能够作为媒介,正确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礼是社会公德的范畴。礼文化的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支点,礼文化理应为道德建设服务。

在我们传统的“礼”中,要求人要尊老爱幼,在平时的生活中,要使大学生以这种精神融到行为中,真正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满招损,谦受益”被人视为千年不变的美德,在进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中,使他们明白做事要脚踏实地,切勿夸夸其谈、自吹自擂。同时“动于心、发于情、止于礼”也是被视为良好道德修养的体现,要使大学生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待人接物不要鲁莽、不考虑后果。

三、礼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结合的保障机制

1.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进行礼仪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过五千年的历史选择和积淀,能够传承到今天并能够为全民族所广泛认同的,大多是精华。我国被誉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很完整的礼仪修养和礼仪规范。经过几千年的洗礼,它的精髓已深入人心,内化为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并贯穿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安身立命、经世治民、礼尚往来的重要的行为准则。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应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学习以儒家文化为主流内容的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思想[3],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推崇仁爱。孔子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准则,为人们确立了一个可以普遍认同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绳。同时,对于外来文化的传入,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取之精华弃之糟粕。

2.军训礼仪是大学的第一课

经过高考升入大学,大学生面临的第一件事就是军训,军训是对大学生自我约束行为的培养,让学生注重团队,学会尊重他人、遵守纪律,因此,显得格外重要。人们常说“言为心声,行为心表。”中国传统美德强调“礼”应反映“德”,做到礼德相济,礼德相融,只有诚于中,才能行于表,即做到慧于中而秀于外。军训就是培养大学生礼仪道德的第一课,让他们的行为符合礼仪道德规范。

3.长效机制进行礼仪教育

在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中,应该建立一个长效具体的机制,这主要体现在要将礼仪教育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各个细节,也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礼仪教育活动。比如课程学习中加入礼仪讲座、带学生观看礼仪表演或礼仪训练,也可以开展礼仪辩论赛、礼仪文化知识竞赛等社团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参加升旗仪式、毕业典礼等,通过把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着力点放在激励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道德塑造的欲望上,而不是单纯的理论灌输。

4.礼仪文化氛围对教师的严格要求

大学的功能是教书育人,而教师则是大学里的灵魂,不仅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和道德行为。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只有教师知道什么是礼,什么是礼文化,怎么践行礼,才能用自己的行为准则给学生做出示范。因此,教师应自觉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表现出自己适当的行为举止和礼貌风范,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使学生了解社会对个人礼仪方面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彭林.礼与中国人文精神[J].孔子研究,2011,(6).

[2]赵琳.试论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2.

大学生的礼仪修养论文 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旅游专业,礼仪修养

我国作为东方文明古国和东方文化的发源地,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社会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礼仪倍加推崇。[1]现代旅游业,本质上是一个依靠现代文明和现代礼貌礼仪来保证企业外部环境和谐与内部统一的新型服务行业,旅游从业人员在进入旅游业之前必须经过一定的基础礼仪教育,而且随着客人类别的细分和复杂化及旅游业自身的发展,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礼仪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是旅游接待行业的生力军,是旅游业发展的后备力量,如何提高学生的礼仪修养,对于从事旅游接待工作意义重大。

一、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礼仪修养的重要性

旅游服务行业是国家的“窗口行业”,旅游从业人员的注重礼仪修养的提高不仅是自身形象的需要,更是扩大双效益、提高竞争力的需要。

1. 旅游服务礼仪是整个旅游服务的核心。

在旅游业的竞争中,最根本的是服务质量的竞争,而服务水平很大程度上是由礼仪修养水平所决定的,质量就是效益,质量的关键是服务,服务的核心是礼仪。

2. 注重礼仪修养是塑造个人及企业良好形象的重要工具。

旅游专业的学生学习礼仪运用礼仪,能够更好、更规范地设计个人形象,维护个人形象,从而能够自信和充分地展示良好的教养与优雅风度。而对于旅游企业来说,礼仪是企业价值观念、道德、员工整体素质的体现,是企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而旅游服务礼仪代表企业的文化,是塑造企业良好形象的基础。

3. 提高礼仪修养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和沟通。

旅游就是一种社交活动,离不开人与人的交往,如果双方在交往之初都能做到以礼相待,就可以消除心理隔阂,拉近双方的距离。

二、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礼仪修养的主要途径

除了开设专门的旅游礼仪课程,系统地对学生传授礼仪知识以外,还应拓展“教与学”的渠道给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学习条件,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

1. 树立榜样。

礼仪老师不但在课堂上传授礼仪知识,在言谈举止过程中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首先,教师要有端庄优雅的举止,在授课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得体的服饰、幽默的语言、优美的动作都能够使学生产生美的感受,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情趣。教师除了理论丰富外,在自身形象气质上更要“备好课”。在礼仪课堂上,教师的仪容仪表、姿态动作、精神面貌无不强烈地体现出礼仪规范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2. 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礼仪修养。

学习礼仪知识是提高礼仪修养的基础,现代教学方法众多,礼仪课堂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情景教学法。针对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礼仪课堂要有专业针对性,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场景,努力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把礼仪课放在生活场景和艺术场景中进行综合训练,使学生能从生活的体验和艺术的体验中提高礼仪修养,促进心智健康。

在礼仪课堂中,角色模拟也是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任务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角色模拟方法不是简单地分角色进行表演,而是对角色有充分的理解,才能站在角色的角度进行真正的模拟,这就要求教师有充分的行业经验,学生要根据所学专业课程分析客人和服务人员的心理,设计合理的场景进行角色分配,并进行表演。学生在组织场景和表演的过程中不但可以使专业知识更加形象具体化,还能够提高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

教练结合,和学生进行互动,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也是礼仪修养提高的有效方法。在礼仪课堂上,不拘一格,教师讲,学生听,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讲站、坐、走内容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图片、音乐相配合,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但领悟动作要领,更在美的环境中得到熏陶,从而提高礼仪修养。

3. 制订完善的礼仪培训方案,塑造优雅端庄的形象。

礼仪虽然内化于心,但多数情况下却外化于行,因此学生的礼仪修养是可以通过系列的培训逐渐形成的。在礼仪培训方案的制订过程中,要考虑到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如微笑训练,首先要发自内心,教师结合大量实例说明微笑服务的意义,在训练过程中有可操作的方法和评价的标准(如下表),旅游专业的学生有条件要穿着一致进行训练,有利于整体形象的提升和学生气质的提高。[2]

4. 充分与旅游企业合作,按照企业的用人标准培养合格的旅游人才,把企业的文化、经营理念“请进来”。

在教学中,把旅游企业对人员的要求作为培养学生的标准之一。旅游专业学生今后工作的岗位是与旅游相关部门,工作的对象是客人,在工作的过程中,服务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因此高质量的服务标准是旅游企业经营的核心,而现在随着酒店星级评定标准的完善,对于服务和管理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旅游企业对员工的服务礼仪和服务操作流程都有严格的规定,学生可以定期到旅游企业进行实践,感受企业的文化,也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到高校对学生进行培训,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明确努力的方向,对学生礼仪修养的提高大有益处。

5. 建立高职校园礼仪社团,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礼仪修养。

在高校礼仪社团随着校园文化的丰富和社会的进步应运而生,这对于提倡营造礼仪环境,促进旅游专业学生提高礼仪水平很有帮助。成立礼仪社团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还推广了礼仪知识,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社会能力。

6. 学生多读有益的书籍对于提高礼仪修养大有裨益。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非常有道理,人的礼仪修养与文化修养是成正比的,学生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相应的礼仪修养也逐渐提高。要引导学生多看旅游、礼仪方面的书籍,这对提高学生的礼仪修养有益。

在物质文明迅速发展的今天,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也在逐渐加快,几乎每天公益广告都在向大众传递“文明从我做起”这样的讯息,提高公民素质是我国创建文明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作为当代旅游专业的大学生,在文明程度和礼仪修养方面有更高的要求。[3]旅游业的综合性、开放性、服务性要求从业人员要有积极的服务意识、良好的文化素养,旅游专业的学生今后工作在旅游行业第一线,代表的不仅是自己、企业的形象,而且是国家的形象,要求学生谨言慎行,不断提高文化道德修养,提升气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走向旅游岗位的基础,也是成为旅游企业工作人员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傅琴琴, 张建宏.论高职旅游类专业的礼仪教育.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09 (8) .

[2]孙彗竹.礼仪规范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 (5) .

大学生礼仪修养 篇5

开学以来我已经上了十周大学生礼仪修养课,左老师大方得体的语言,风趣幽默的谈吐,和蔼高雅的气质深深地吸引了我,从这门课中我不仅学习了很多礼仪知识,更懂得了什么是公德,以及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与其他人进行接触,就有必要运用一些基本的礼仪。不论在校园生活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大学生都应该自觉地遵守相关的公共礼仪,言之有方,行之有道。学习礼仪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中举止有道,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待人接物。礼仪为我们架设一座与别人发展友谊、增进信任、有效合作的桥梁,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共礼仪犹如大学生处理自己生活难题的一种有效工具。有礼即可走遍天下,无礼便会寸步难行。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时受着亲人们的宠爱,很少过集体生活。因此,在大学这样一个大的集体中总会与人有些摩擦。有时因为不懂礼仪,做了一些冒犯别人的事,让别人觉得你骄傲,不好相处,从而远离你。如果处理的不好,就容易把小事弄成大事,使同学之间关系变僵。相反,如果处理得好,不仅不会伤和气,反而可以增进友情。其实同学之间的矛盾大多是生活上的琐碎的小事,只要我们对人有礼、尊重他人,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快的发生。此外,讲究公德与讲究礼仪有着密切的联系。讲究公德是讲究礼仪的重要基础,讲究礼仪则是讲究公德的具体表现。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实质上就是当代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更说明现今社会要求我们大学生不仅要学有所长,而且必须在社会生活中讲究公德,真正做到品学兼优。

我们不仅要学习礼仪,更需要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锻炼和铸造。首先,要从修身做起。学会做人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也是现代社会的普遍法则,中外一致,古今同理。我们当代大学生要弄清为什么要学做人,做人有哪些准则,努力去做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人。孔孟之道说“治国”、“平天下”自“修身”起。翻开道德教育的历史,无论是教育家还是道德家都非常重视做人教育,并把做人当成立身之本。中外历史上凡是出类拔萃的人没有一个不是把做人放在第一位的,居里夫人去世后,爱因斯坦评价她说:第一流人物对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更大。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规矩,也就是礼仪的潜规则,我们的穿着、打扮、说话、举止都需讲究礼仪,适合时宜,这样才能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更好地在社会中生活。其次,大学生在公共场合进行活动时,必须严于律己,自觉地检点个人行为。比如在电影院看电影时,切勿交头接耳,大声接打电话,制造噪声,乱扔垃圾等。需要排队时,一定要依次而行,不可随意插队。不要指点、议论别人,不要从正在聊天的两个中间穿过,不要不邀而至地加入别人的谈话。再次,要礼让有序、尊老爱幼。体现在照顾老人,保护儿童,帮助病残孕等方面。还有与年长或身份比自己高的人在一起时,一定要注意身份地位的差别而遵循必要的礼仪,比如走路时的前后顺序,乘坐电梯的进出顺序,就座时的座次顺序等。此外,还要遵守交通礼仪,红灯停,绿灯行,服从交警指挥,过路要走斑马线,禁止攀爬护栏等。我认为最难掌握的便是人际交往的礼仪,有很多细小的礼节需注意。对我们来说,大学里的人际关系就是老师与同学之间的交往,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往。首先我们要尊重老师,尊师既是一种道德要求,也是大学生顺利成长所必须的条件。我们应该虚心的向老师学习,接受老师的教育,以饱满的情绪和认真的态度来对待老师的各项教学活动,不逃课不旷课,见到老师要热情的问候,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谅互让、互相支持,要记住我们每个人是平等的,尊重他人是建立友谊的基础,所以与人相处时一定要做到有礼。此外,在一些社会场合中,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会面时,要注意对别人的称呼,注意握手的规则;给别人打电话,要注意时间是否合适,把握好通话时间,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要等对方先挂电话;赠送礼品要有针对性,因人而赠,因事而赠,切勿送忌送之物,要选择有独创性、针对性、纪念性的礼品,还要注重送礼的场合,送礼的方式。生活中的礼节真的数不胜数,我需要很多时间来慢慢学习并应用它们。

怎样培养孩子的礼仪修养 篇6

关键词:礼仪教育 礼仪修养 文明礼貌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她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也形成了古老的传统美德。旬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在中国古老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当今社会,礼仪修养是一个人全部品德的基础,不礼貌不文明的行为,既不利于孩子自身的发展,也将严重危害孩子的品性,在生活中受欢迎的人,往往是那些有礼貌有教养的人,他们也有较好的发展机会与人际关系。孩子的礼仪修养不仅影响着他们现在的人际关系,甚至也影响着他们美好的前程,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礼仪修养是很重要的。

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当家长们看到一个小朋友穿着脏兮兮的衣服,顶着乱蓬蓬的头发,一边走路,一边吃东西,还一边随手乱丢垃圾时,可要瞪大了眼睛仔细看看:这个孩子可千万别是自己的孩子。家长们肯定听到过小朋友议论:“我们班的有个小朋友太脏了,真讨厌!我们班有个同学口臭,谁都不想和他坐在一起。”当孩子因为不讲卫生而受到小朋友排斥时,爸爸妈妈可要清楚:沒有人会喜欢不讲卫生的人,因为不讲卫生而受到歧视,无疑会让孩子不自信,甚至会影响他的心理健康,这是很严重的事情。所以要让孩子保持仪容仪表的整洁,每天把脸、脖子、手都洗得干干净净;要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注意口腔卫生;经常洗澡,勤换内衣内裤,保证身体没有异味;衣着要干净、整洁、合体。

家长应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有些人家里东西到处乱扔,衣柜一打开,衣服就全掉出来,找到要穿的那一件,剩下的再塞进去。孩子要做作业了,得把书桌上的东西扒开才有地儿写作业。这样的爸爸妈妈还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丢三落四,常常不是忘了带作业本,就是刚买的笔又丢了。殊不知,孩子的这些毛病正是自己培养出来的。其实,从小就让孩子每天都干干净净,整整洁洁,他自己是不能忍受脏、乱、差的。我们家的房间我每天都要花十多分钟收拾整齐,定期打扫干净,女儿的小房间也不例外。假期里当我不帮她收小房间时,她早已不能忍受乱糟糟了,她自己会把东西摆放整齐,还会将将物品按照自己的需求整理整齐。看到她整理干净的小房间,我暗自窃喜,其实我从来没有刻意去教她怎么收拾房间。

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正确的衣着打扮是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天去接孩子时,看到哪些衣着得体,表情愉快的爸爸妈妈牵着可爱的孩子时,我都要多看几眼;看到打扮怪异,甚至穿着睡裤来接孩子的妈妈时,我都会觉得很惊讶;相信大家和我有同样的感受。仪表美既是尊重自己的体现,也是尊重他人的需要。服装应当根据时间、地点及目的三个原则来选择。当我们带着孩子去听音乐会时,应当选择高雅、端庄的服装;当我们带着孩子去参加婚宴时,既要打扮漂亮,又要注意不要太过引人注目,以免抢了新人的风头;孩子上学时,衣着应当朴素大方,以方便孩子跑跳的服装为宜。家长不要盲目追求时髦,让孩子打扮得花枝招展,甚至穿着奇装异服来上学。等到孩子上了中学,不喜欢学习,只想着收拾打扮,或是个性太过张扬,家长控制不了时,再来反省自己的教育就为时过晚了。

三、说好文明礼貌语言

礼貌语言是一个人礼仪修养的重要体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孩子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您好、谢谢、请、对不起、再见”等。我们家长在和孩子说话时就应当把“十字”礼貌用语挂在口上,有些家长觉得和孩子说话也要“请”、“谢谢”是“礼多见怪”,其实,这正是教会孩子使用礼貌用语的最佳途径。父母向孩子强调文明礼貌的常识时,不要用教训、命令的口吻,而是要循循善诱、谆谆教导。比如,教孩子看到邻居要主动打招呼,孩子没学会,别立刻就说;“你怎么没礼貌?快叫人!”应该先一笑置之,过后再告诉他;“你是个有礼貌的孩子,大家都喜欢你,如果嘴巴再甜点儿,大家会更喜欢你。”同时,父母还要让孩子明白;人与人之间若出现互相挤撞,不要恶言恶语,要抱理解、宽容态度;当别人用脏话骂你时,你也用脏话回敬,你就和他一样了。其实,孩子并不是天生就说话难听,往往是从大人身上学来的。有一阵子,女儿和我说话总是凶巴巴的,后来,我自己发现自己那段时间因为情绪不佳,对她也是凶巴巴的。当我们心平气和的和孩子说话时,她也变成了一个乖孩子。

四、遵守公共秩序

在候机厅里我们看到中国的小孩子跑来跑去、吵吵嚷嚷,外国小孩子静悄悄的在看书,或是小声的在说话。上洗手间时,人太多,大家都排着队,一个小孩子进来,直接挤到最前面,大家不置可否,他是孩子嘛!中国人到欧洲旅游,被列举:随地吐痰;公共场合大声说话;不自觉排队等等恶举。我们感到脸红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教育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要遵守公共秩序。教育孩子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自觉排队;做公共车时给老人让座等等。一旦发现孩子行为不当时就应该马上指正。例如,小孩在超市不断奔跑吵闹,屡劝无效时,可问他:“你是要安静下来,还是要离开?”如果还是不从,带他们回家,千万不要舍不得选好的物品。让孩子清楚明白,除非在公共场所表现得宜,否则不能再出门。有一天,我去接孩子出校门看到一个小女孩吃零食时,随手把垃圾一扔,但又立刻回头看看,看到我时她又赶快捡起丢掉的垃圾,害羞的跑了。我觉得孩子真可爱,我们的孩子真可爱。中国就是“礼仪之邦”。

礼仪教育体现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礼仪教育应当做到“小处不可随便”。孩子生活在家庭中,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孩子的心中,永远是美好的,他们喜爱、尊敬父母,并竭力去模仿父母的行为,家长的言谈举止是孩子模仿的主要内容。所以,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文明礼貌的家庭环境,对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为使孩子讲文明,懂礼貌,家长应以正确的道德观念、行为和良好的个人修养,为孩子树立榜样。礼仪修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家长和孩子应互相督促,共同努力。

大学生的礼仪修养论文 篇7

1 文明学生的培养需要教师讲求并践行礼仪修养

教师职业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师必须从政治思想、知识能力、教养与外在素质等多方面进行提高和充实。讲究礼节礼貌、培养礼貌修养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1997年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八条明确规定教师要“为人师表, 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衣着整洁得体, 语言规范健康, 举止文明礼貌, 严于律己, 作风正派, 以身作则, 注重身教”等礼仪修养内容。2008年重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其条目虽由原来的8条减为6条, 字数从572字压缩为553字, 但第五条“为人师表”仍沿用了旧规范第八条内容, 并在第三条也有礼仪修养内容的体现。所谓言传身教、以身立教, 文明学生的培养需要教师讲求并践行礼仪修养, 做学生的榜样。

文明礼貌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师的教育影响及其产生的实际教育价值与教师的威信、师生间相互信赖尊重的关系有关。观察许多优秀教师发现:他们的品行、礼仪修养一般都较高, 师生关系融洽和谐, 威信高。如“评教”问卷中均被反馈“能够尊重和理解学生”等。所以, 教师应当注意提升包括礼貌修养在内的自身修养, 进而树立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 使我们对学生施加的教育影响更加有效。冰冻三尺虽非一日之寒, 但我们对学生们的教育影响可以从现在开始。在今天、明天乃至今后的师生交往中, 我们应该关心自己的仪表是否庄重、举止是否文明、言语是否有礼, 从一言一行入手, 尊重理解学生, 积极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回归教育的本质———用生命孵化生命, 品行影响品行, 人格熏陶人格, 情感点燃情感。

2 文明学生的培育环境要求教师讲求并践行礼仪修养

学生教育需要“教育环境”的支持, 需要一个良好的育人氛围。“环境造就人”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明白的道理。对学生的教育尽管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 但主阵地在学校, 在于对学生严格要求又不失礼貌修养的教师, 这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育人责任。

学校无小事, 处处是教育。学校必须创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引导学生讲文明礼貌、学会关心尊重和宽容的教育环境。我们是旅游职业学校, 旅游行业要求从业人员有坚实理论基础、出色劳动技能。其技能的出色表现指优雅的举止、快速而准确的操作动作与技能、随时准备为客人服务的良好职业意识等。其意识的培养就在于倡导全体教职工讲究礼仪修养, 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切实在学校为学生创设“上学如同上班、上课如同上岗”的角色环境, 培养“有礼、仪美”的学生。所以, 我们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最简洁、最应该抓的就是文明礼貌教育, 其土壤就是每个教师的品行与礼貌, 就是教职工遵守师德、礼节礼貌的情况。基于此, 应强调每个教职工都有对学生进行礼貌教育的义务, 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必先一步做到;在课程上普及礼仪, 由旅游类专业开设的礼仪课向美容、网络、美术、烹饪专业过渡;在各学科教学中, 从教师的言行举止到教学内容均渗透礼仪内容, 让“你好”、“同学们好”等礼貌用语经常出现在老师们的口语中。使礼仪细节成为影响学生文明度链条上的一个个环节, 在学校培养和维护充满“礼”的教育场。

3 教师带头学习并践行文明礼貌的具体要求, 教育影响学生养成文明习惯

没有礼, 就没有精专敬业, 周恩来总理的“镜箴自鉴”就是教师的榜样。对教师而言, 礼貌修养的基本准则应包括:遵守公民道德 (这是学校德育的必须层次) ;遵守时间, 恪守信用;真诚友善, 谦虚随和;理解学生和家长, 热情有度;互尊互帮, 平等待人。教师应加强对礼仪知识的学习, 知晓礼与礼貌、礼节、礼仪、礼貌修养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认识到礼仪最基本的要求是尊重, 要在自尊与尊他中注意交往艺术、沟通技巧和个人行为;学习教师礼仪, 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师生间的交往中加以遵从;重视对礼貌修养的关注与审视, 关心自己的仪表、举止, 使自己的行为和精神面貌符合先进文化的要求;将礼仪交往中的三A原则 (接受对方、重视对方、赞美对方) 引入到师生交流中, 实现“润物细无声”般的礼仪教育。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 充分揭示了教师“以身立教”的重要作用, 要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堂, 接受我们的引导, 就首先要让学生喜欢我们的为人和教养。教养则体现于礼仪细节之中, 需要我们自觉践行。包括:

3.1 高尚的思想情操修养

心灵美是“风度”的灵魂, 思想情操修养是教师完美形象的根本原因。一个光明磊落、心地善良、正直诚实的人, 其风度自然是庄重、大方、优雅、从容。作为教师只要具备良好的德行, 在教育过程中的表现自然是谈吐从容、文雅不俗。

3.2 仪表端庄, 整洁大方

外在风度是一个人德行的自然流露。由于教师的穿戴、姿势乃至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的“身教”教材, 就必须要求教师做到:着装朴素大方、鞋袜搭配合理、面容发式自然整洁、精神饱满。即, 平时着装遵守常规, 不宜太花哨奇异或太过时, 做到三个统一 (与形体相统一、与自身格调相统一、与年龄相统一) , 符合教师职业身份;男教师夏季在校不能穿背心、短裤, 女教师不可穿吊带装、超短裙、睡裙、拖鞋;西装配革履, 皮鞋颜色与衣裤协调, 并要擦亮不带污垢, 女教师的高跟鞋不可过高过尖;穿裙装应配长统袜, 袜子不可有破洞;不留怪异的发型, 男教师要常剃须并定时理发, 女教师应保持素雅明快的面容;不过多使用香水和香脂, 女教师可淡妆。

3.3 语言规范

教师语言必须是最规范的、符合教育规律的语言, 要求做到:语感自然, 语气亲切, 语调柔和, 语速适中, 抑扬顿挫;语言简练, 语意明确, 言之有理、有礼;视对象、场合使用恰当的尊称敬语, 配以关注的目光、恰当的点头等。避免:拖泥带水, 颠三倒四, 满口术语或大概之类的两可话语;声音不得过小、过快、过慢。

3.4 举止得体

教师的举止应当适度 (镇静、亲切、主动、友好) , 热情从容, 随和庄重, 不卑不亢;善用目光语、表情语、手势语、姿态语、界域语;做到站有站相, 坐有坐相等。避免:用手沾唾沫翻书或本;大会中开小会;莫名其妙的大笑;学生面前伸懒腰、挖鼻孔、打呵欠、喷烟圈;谈话时抓头法、挠耳朵;讲课时乱扔粉笔头、纸团等。

总之, 一个人的文明由自身的言谈举止来体现;一个班级或学校的文明则由每个同学的文明举动汇聚而成, 它需要教师以较高的礼貌修养, 健康的精神面貌, 追求端庄大方、得体文雅、亲切和谐的师表形象, 培育新型的师生关系, 形成良性互馈, 教育影响学生的文明度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 全国教育工会.关于重新颁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 教基[1997]13号.

[2]教育部, 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关于重新修订和印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 教师[2008]2号.

浅谈班主任的礼仪修养 篇8

一、礼仪既是职业要求也是职业呼唤

班主任不仅要以自身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学识能力成为学生的楷模,而且要以自身良好的言谈举止和行为方式成为学生的榜样。要通过塑造自身的礼仪形象,“润色”自己的外表行为,为学生树立一个有威望、受尊重、可亲敬的教师形象。这也是教师职业本身所体现的“教书育人”本质的特殊要求。因此,班主任要对礼仪有充分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

礼仪是指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交往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其本质是理解、宽容和尊重;目的是营造和谐氛围,获得身心愉悦。中华民族历来强调礼仪,注重个人修养,礼仪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促进个人进步与事业成功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班主任加强礼仪修养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礼仪有助于班主任个体素质的提升。

虽然班主任处在学校的最基层、最前沿,但班主任所做的工作却是量大面广,接触的人也涉及方方面面。在带班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诸如:不尊重学校安排、提出过分要求的个别任课教师和学生;不懂教育规律、却要对学校教学管理指手画脚的个别家长;对孩子不负责任或过分溺爱的家长;还有各种不配合学校工作的人与事;等等。如果班主任遇事不冷静,动辄和对方争吵,彼此指责、埋怨甚至是怄气,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影响师生、家校、同事之间的关系,甚至降低学校教育的效能。那么,班主任该如何做到既能坚持原则、据理力争,又能以礼待人、和谐共事,有理有礼有节地展现学校形象、顺利开展工作呢?笔者认为,班主任不但要有为人处事、协调关系的智慧和技巧,还要有良好的涵养和自我修养。而这种涵养和修养,就是班主任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的体现,也是班主任综合素质和礼仪修养的集中展示。先贤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了首位。班主任平时要注重以修身来提高教养,以教养来体现细节,以细节来展示形象。所以说,礼仪能塑造人的形象,也能提升人的素质,班主任要重视以礼仪修养来提高自身素质。

其次,礼仪有助于班主任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的原则是真诚和尊重、理解和宽容,这与礼仪的要求完全一致。班主任无论是和学校领导还是任课教师,无论是和家长还是学生,交往中都要遵从这一原则。比如,与学校领导沟通交往要尊重以礼,与任课教师沟通交往要合作协商,与家长、学生沟通交往要真诚友善。

班主任对学生尤其要多尊重、多理解、多宽容,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宽容学生的缺点与不足。当前,“尊重学生”已成为学生心中好老师的重要标准。班主任要努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就应该既懂得尊重学生,使学生充满自信、昂首挺胸,又通过自我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

班主任绝不能以为自己是管理者就高高在上摆架子,即使遇到学生违纪,也不能给学生看脸色说难听话,搞得师生关系紧张。在开学前的电话沟通和开学第一天新生报到的迎接中,班主任的礼仪表达尤其要充分,要给学生留下热情大方、彬彬有礼、稳重端庄的好印象,要让学生有愉悦感和温暖感,这样就为营造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班级氛围奠定了基础。班主任还要特别重视和开好第一次家长会,无论是从邀请家长参会,还是会议议程设计、时间掌控、资料发放、家长接待,乃至自身的着装发型等细节都要事先做好充分准备,通过热情的接待、得体的言谈举止,给家长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为日后的家校合作、沟通协调打下基础。平时班主任在带班期间,一定要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与他们打成一片,融为一体,视自己为班级一员。班主任要和学生建立起平等亲和、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的人际交往,才会有利于师生感情的培养和班级的和谐,才能让教育教学顺利进行。

二、班主任既要内强素质又要外塑形象

班主任要学习礼仪的基本准则,丰富自己的礼仪知识,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和学校教育特点的礼仪规范,懂得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按照礼仪规范表现自己的行为。同时,班主任要做到把内在的道德品质与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统一起来,让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养和良好职业形象的教师。

班主任应如何塑造知书达礼、和蔼可亲、令人尊重的礼仪形象,通过什么方式来“润色”自己的外在行为呢?笔者以为,要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即要遵循真诚坦荡、平等互尊、宽容大度、同情关怀、严以律己等礼仪原则,从仪容仪表、语言谈吐和行为举止等外在细节入手,加强内心修养。

首先,班主任要有端庄的仪表,给人以视觉美。

仪表是指人的外表,包括人的仪容、姿态、服饰、风度、个人卫生等,它是素养和品位的体现。端庄的仪表既体现一个人的素养、自尊和品位格调,也体现了对他人和周围环境的尊重。对班主任来说,无论是在工作场合还是与学生、家长私下交往,仪表都是非常重要的。班主任要以纯净健康的容貌和文雅得体的着装来体现端庄的仪表,这就需要从着装打扮开始。

着装打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身份、职业、收入、爱好,甚至是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个性和审美品位。它是传递人的思想、情感等非文化心理的“非语言信息”。“以貌取人”虽不可取,但视觉因素在人的整体评价中所占的比重却是不容忽视的。班主任既是学校的窗口和名片,也是知识和教养的化身。班主任穿着整洁得体的服装会显得庄重和精神,能起到烘托作用。班主任要使自己内在的学识修养与外在的衣饰打扮和谐统一起来,于朴实大方中见高雅的情趣,于整洁得体中见丰富的涵养,于新潮时尚中见优雅的气质,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与感染。班主任在着装上要遵循“TPO”原则。“TPO”是英文中“时间”、“地点”、“场合”(或“目的”)三个单词的缩写。也就是说,着装打扮要看时间、地点、场合或目的,当然也要考虑自己的年龄、身份、职业、身材和气质等因素。着装主要分工作、社交、休闲三大场合,在不同的场合,着装要求不同。工作场合以服务于工作、庄重大方为原则。如,班主任在升旗仪式、开学典礼、布置计划、课堂教学、学习交流、召开家长会等场合就应当尽可能着正装,而在社交场合和休闲场合可以适当张扬个性、时尚靓丽。

班主任的着装要与所处的环境协调(衣服整体要与教室环境、学生服装和授课内容等搭配),要体现时代特色和职业特点,还要符合学生的审美眼光。班主任着装忌透、忌露、忌窄、忌紧、忌乱,切不可“原形毕露”,更不可让学生“开小差”,分散课堂注意力。班主任打扮要适当。不能一味地为了追求时尚、个性和漂亮,在着装打扮上太随便、太花俏、太性感;班主任可略施淡妆、佩戴简单饰品进课堂,这样既可以增强自信,又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但不宜浓妆艳抹、披金戴银太过夸张。其实,学生喜欢端庄大气、时尚靓丽的班主任,班主任也可以用自己的“知性美”和“气质美”去影响和熏陶学生。

其次,班主任要有得体的语言,给人以听觉美。

班主任的这一职业特点,对语言要求很高。语言是班主任形象的外在表现之一,是班主任带班和沟通的工具。班主任在带班时要特别注意使用礼貌、规范和高雅的语言。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班主任的语言都应该是礼貌、规范、干净和时尚的。班主任说话要主题明确、用词准确,即规范严密、坦诚自然、生动委婉、风趣幽默、适度灵活。还要注意说话的态度、语气、表情、手势等表情语和肢体语,要得体适当。班主任要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营造团结和谐的班级氛围和工作氛围。

班主任在和学生沟通时要多用“我建议”,少用“你必须”;多用商量口吻,少用命令口气;多说宽容尊重、关怀鼓励的话,少说抱怨拒绝、冷嘲热讽的话。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重要位置,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成就一个学生,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因此,把握好说话的分寸与尺度、时机与场合,这对班主任而言至关重要。

班主任要说符合时代特征、学校特色、学生特点、年龄特征的话,忌说假话、大话、空话、套话和粗俗无聊、低级趣味的话。可以说,班主任高雅而富有情趣的谈吐,不仅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还能增强班主任的教育和管理效能。班主任用语礼貌和高雅,不仅体现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也体现了教师职业的风范。

再次,班主任要有优雅的举止,给人以行为美。

举手投足、行为举止可以体现一个人的自信、能力、素质和修养。班主任举止大方、姿态优雅往往能得到学生的喜爱与欣赏,这也为师生交往带来便利,有利于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因此,班主任平时要注意自己的坐姿、行姿、站姿,注意待人接物的方式,如果不注意行为细节。要知道,班主任基本就是在学生的眼皮底下开展工作的,她(他)的举手投足、行为举止会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甚至会被刻意模仿。因此,班主任更要时时注意细节、把握小节,要让自己身上时时散发出优雅的气息。也就是说,班主任的举手投足和一颦一笑都应带给学生一种愉悦的美感,班主任要不断地给自己的形象增添魅力指数。

浅谈中职生礼仪修养的重要性 篇9

一、中职生的礼仪修养现状

由于职业学校生源较差、门槛低, 学生大都是没能考上普通高中的, 他们不仅成绩相对较差, 而且大部分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教师和学生眼中的问题学生, 这就直接导致了中职生素质普遍较低的现象, 其礼仪淡漠在学校生活中也表现得愈发突出。

(一) 中职生家庭生活中的淡漠

这主要表现在其与父母的关系不太融洽。为了贪慕虚荣, 有的学生毫不体谅父母的含辛茹苦、早出晚归, 一味追求时髦, 穿名牌, 当父母无法满足其需求时, 更是恶语相向, 甚至离家出走威胁父母。

(二) 中职生学校生活中的淡漠

有的学生在校园中与老师相遇, 总是装作熟视无睹或有意避开, 打招呼、问好这些基本礼仪很难见到;而课堂上一些基本的课堂礼节也逐步淡化, 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睡觉、看小说、玩手机;同学间相处时, 有的学生见面常以脏话代替打招呼;有的学生经常未经别人同意就擅自拿别人的东西;每当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 有责任的一方不能主动承认错误, 缺乏谦让。

(三) 中职生社会生活中的淡漠

这主要表现在社会公共场合中礼仪的淡化。如, 乘坐交通工具时, 给老人让座的意识已经逐渐消失;就餐时, 有些同学插队买饭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公共场合随意乱扔垃圾等等。

二、中职生的礼仪修养针对性措施

针对部分中职生礼仪修养存在的问题, 考虑到其将来就业时用人单位对他们的要求, 因此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把育人放在第一位, 强化其德育意识, 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诚实守信的态度以及良好的职业礼仪素养。

(一) 将礼仪修养纳入中职课堂教学中

水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 注重礼仪细节的人容易赢得人们的信任。加强礼仪教育, 弘扬礼仪传统, 提高礼仪修养, 是中职生学习、生活、交往的需要, 也是未来求职谋业, 立足社会的重要保障。为了提升中职生的修养, 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现状和需求, 我校自2012 年就将礼仪教育纳入德育课程体系, 利用课堂教学让学生接受系统的礼仪知识教育。其内容涉及了仪容仪表礼仪、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公共礼仪、社交礼仪以及职场礼仪。在教学方法上, 也应力求新颖高效。比如, 家庭礼仪部分, 我们可以引入一个人物, 将其与家庭成员间相处的过程串联成一个有机的片段, 引导学生对主人公的行为进行分析;仪态礼仪部分, 先通过视频观看基本要求, 再由学生示范达到加强的效果;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了解了仪容仪表、仪态、校园、家庭、公共场合、社交以及职场的相关礼仪。

(二) 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礼仪文化氛围

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地方, 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宣传礼仪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这就需要创设相应的礼仪文化氛围。为此, 我们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的校园礼仪宣传活动, 例如通过宣传栏张贴“文明在我心中”系列宣传画, 充分利用校园广播以及班级文化传播礼仪知识;组织学生参加省、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中职业素养展示比赛, 将更多的学生纳入到礼仪学习的行列中来, 形成良好的礼仪学习风气和学习氛围;通过班会、演讲比赛等不同的活动形式, 宣传校园和社会中的文明行为, 声讨抵制不文明行为, 让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地接受礼仪知识的熏陶, 内化为增强其加强自身礼仪修养的动力, 进而产生良好的效果。

(三) 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合力

要想使中职生在整体上提升礼仪修养, 仅仅依靠学校教育以及监督是远远不够的, 大家不仅生活在校园里, 还生活在家庭中、社会中, 这三方面缺一不可。家是“整个世界在下雪, 走进其中却是春天”的地方。家不只是一栋房子, 它还是漂泊者的码头、心灵的驿站、是爱的港湾。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就是在家庭之中。因此, 家长要将对孩子培养的中心转移到“如何做人”上, 并通过以身示范, 将真善美传递给下一代。学校则可以充分利用一些节日进一步加深教育。比如, 母亲节、父亲节开展主题班会。例如, 给父母打个电话问候, 说说你的心里话, 回家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等等。社会是礼仪教育的大课堂, 不仅要全方位地宣传礼仪知识, 还要为礼仪的应用提供实践的平台。

“人无礼则不生, 事无礼则不成, 国无礼则不宁”, 只要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加强其礼仪修养, 提高其综合素质, 我们的学生就能顺利地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中的礼仪修养 篇10

1 护理礼仪在ICU护理工作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 ICU病人不仅病情危重, 加之环境改变, 亲人不能陪伴, 以及对治疗费用和疾病预后的担忧, 使得病人精神压力重大, 而ICU护理人员成为与病人接触交流最多的“朋友”。良好的护理礼仪可增强自信, 提高交际能力, 提升病人和家属满意度, 树立医院形象。在护理工作中, 礼仪无时不在, 无处不有, 护理礼仪渗透着尊重病人尊严、人格、价值的人文精神。同时, 也塑造了新时代白衣天使的素养与形象:旨在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 有益于疾病康复和病人的身心健康。使整个医院工作处于和谐有序状态, 从而不断地提高医疗质量, 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因此, 应“诚于中而行于外”, 加上热心诚恳的表达形式, 这将使护理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

2 具体做法

2.1 增强礼仪意识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部分护理人员礼仪缺失、医患交往与沟通能力偏低, 使得他们与病人和家属的冲突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医患关系。加强礼仪教育, 重塑礼仪理念, 改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医院十分重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聘请专业礼仪人士授课, 作为科室业务学习内容之一;开展礼仪讨论, 提高礼仪意识, 增强他们的礼仪认同感;积极参与医院组织的礼仪课程培训, 并成立专门的礼仪小组。

2.2 具体的表达形式

2.2.1 护士仪表、仪态

衣冠整洁是护士工作中最基本的礼仪。人的容貌是情感传递的途径之一, 有传递情感和愉悦身心的功能, 体现护士特有的精神风貌, 象征着护士的自信, 凝聚着护士的骄傲和希望。试想一位不修边幅、面容憔悴、衣冠不整且身穿满是药迹和血迹的工作衣的护士, 如何能使病人和家属对其产生信赖, 并放心将病人让其护理呢。因此, 护士面带微笑、着装大方整洁、妆容淡雅得体可减轻病人紧张、恐惧的心理, 唤起病人对生命的向往和治疗疾病的信心, 也带给病人好心情, 激发病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2.2.2 微笑礼仪

在现代医患关系紧张的医疗环境中, 微笑是有效沟通的法宝, 是医患关系的磁石, 发自内心的微笑, 以及微笑所表现出来温馨、亲切的表情, 能有效地缩短医患双方的距离, 消除病人心理恐惧感而乐于接受和配合治疗, 并且病人能用微笑接纳和回馈对方, 从而形成融洽和谐的医疗氛围。

2.2.3 入科礼仪

当病人由于病情变化或术后需要入住ICU时, 环境和医务人员的突然改变, 加之亲人不能陪伴, 使病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焦虑、孤独和无助感, 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 从而加重病情。因此, 如何拉近与病人之间的距离, 如何让病人和家属在陌生的环境里有安全感呢?俗话说:“良言一句三春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在工作中使用通俗性、礼貌性、安慰性、鼓励性语言, 避免使用简单生硬、粗鲁、讽刺、谩骂性语言;在护理工作中要注意每一个细节。在病人入科前做好各项准备措施, 包括病床和各种监护设备的准备, 千万不要让病人“等待”。我科针对入科病人和家属制定了一套规范化语言。如责任护士对首次入科病人家属采用人性化宣教, 环境介绍, 还有对一些择期手术术后进监护室监护的病人, 术前针对性宣教, 消除了入监护室内的紧张心理。

3 小结

礼仪, 说到底是一种善良的举动, 因为它需要真心实意地让对方感到舒适、幸福、快乐, 作为护士主体的女性, 提高自己的修养, 则会更成熟、更善解人意, 更能实现人文护理, 从而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落到实处, 真正做到“微笑在脸上, 文明用语在嘴上, 娴熟动作在手上, 仪表整洁在身上”, 用“四心” (即细心、热心、爱心、耐心) 真情换来病人的理解、尊重和支持[2]。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礼仪,护理

参考文献

[1]王翠萍.现代护士礼仪与修养探讨[J].护理研究, 2008, 22 (suppl.2) :213-214.

加强礼仪修养,培养优秀员工 篇11

有一家医疗器械厂与美国客商达成了引进“大输液管”生产线的协议,第二天就要签字了。可是,当这个厂的厂长陪同外商参观车间的时候,车间里有一位员工向墙角吐了一口痰,然后用鞋底去擦。这一幕让外商彻夜难眠,他让翻译给那位厂长送去一封信:“恕我直言,一个员工的卫生习惯可以反映一个工厂的管理素质。况且,我们今后要生产的是用来治病的输液皮管。贵国有句谚语:人命关天!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

一项已基本谈成的项目,就这样“吹”了。礼仪是表现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对于企业来说,礼仪是表现企业对客户人性化的服务和关爱的重要途径。礼仪不仅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还体现出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水准、个人学识、修养和价值。同时。一个公司职员是否讲究礼仪,也时刻影响着企业的形象,因此,学习礼仪知识、应用礼仪知识是每一个公司职员的必修课程。而作为一家优秀的企业,要求公司员工应该遵守基本礼仪规范。

一、职员必须仪表端庄、整洁

1、头发:职员头发要经常清洗,保持清洁,男性职员头发不宜太长。

2、指甲:指甲不能太长,应经常注意修剪。女性职员涂指甲油要尽量用淡色。

3、胡子:胡子不能太长,应经常修剪。

4、口腔:保持清洁,上班前不能喝酒或吃有异味的食品。

5、女性职员化妆应给人清洁健康的印象,不能浓妆艳抹,不宜用香味浓烈的香水。

二、工作场所的服装应清洁、方便,不追求修饰

1、衬衫:无论是什么颜色,衬衫的领子与袖口不得污秽。

2、领带:外出前或要在众人面前出现时,应配戴领带,并注意与西装、衬衫颜色相配。领带不得肮脏、破损或歪斜松弛。

3、鞋子应保持清洁,如有破损应及时修补,不得穿带钉子的鞋。

4、女性职员要保持服装淡雅得体,不得过分华丽。

5、职员工作时不宜穿大衣或过分臃肿的服装。

三、在公司内职员应保持优雅的姿势和动作

1、站姿:两脚脚跟着地,脚尖离开约45度,腰背挺直,胸膛自然,颈脖伸直,头微向下,使人看清你的面孔。两臂自然,不耸肩,身体重心在两脚中间。会见客户或出席仪式站立场合,或在长辈、上级面前,不得把手交叉抱在胸前。

2、坐姿:坐下后,应尽量坐端正,把双腿平行放好,不得傲慢地把腿向前伸或向后伸,或俯视前方。要移动椅子的位置时,应先把椅子放在应放的地方。然后再坐。

3、公司内与同事相遇应点头行礼表示致意。

4、握手时用普通站姿,并目视对方眼睛。握手时脊背要挺直,不弯腰低头,要大方热情,不卑不亢。伸手时同性间应先向地位低或年纪轻的,异性间应先向男方伸手。

5、出入房间的礼貌:进入房间,要先轻轻敲门,听到应答再进。进入后,回手关门,不能大力、粗暴。进入房间后,如对方正在讲话,要稍等静候,不要中途插话,如有急事要打断说话,也要看住机会。而且要说:“对不起,打断您们的谈话了。”

6、递交物件时,如递文件等,要把正面、文字对着对方的方向递上去。如是钢笔,要把笔尖向自己,使对方容易接着;至于刀子或剪刀等利器,应把刀尖向着自己。

7、走通道、走廊时要放轻脚步。在通道、走廊里遇到上司或客户要礼让。不能抢行。

四、正确使用公司的物品和设备,提高工作效率

1、公司的物品不能胡乱对待,挪为私用。

2、及时清理、整理账簿和文件,对墨水瓶、印章盒等盖子使用后及时关闭。

3、借用他人或公司的东西,使用后及时送还或归放原处。

4、工作台上不能摆放与工作无关的物品。

5、公司内以职务称呼上司。同事、客户间以先生、小姐等相称。

6、未经同意不得随意翻看同事的文件、资料等。

五、正确、迅速,谨慎地打、接电话

1、电话来时,听到铃响,应在第二声铃响前取下话筒。通话时先问候。并自报公司、部门。对方讲述时要留心听,并记下要点。未听清时,及时告诉对方,结束时礼貌道别,待对方切断电话,自己再放话筒。

2、通话简明扼要,不得在电话中聊天。

3、对不指名的电话,判断自己不能处理时,可坦白告诉对方,并马上将电话交给能够处理的人。在转交前,应先把对方所谈内容简明扼要告诉接收人。

大学生的礼仪修养论文 篇12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交礼仪,合并教学,必要性,可行性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社交礼仪》合并教学的必要性

(一) 礼仪与道德的关系密切

《论语·雍也》篇中说:“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就是说一个人若仅品格质朴, 而不注重礼节仪表, 就会显得粗野;若只注重礼节仪表, 而缺乏质朴的品格, 就会显得虚浮。只有外在仪表同质朴的品格结合, 才算得上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可见, 礼仪与道德的关系极为密切, “德”成于中, “礼”形于外, “德”“礼”互相依托、相辅相成。

道德的内在要求和礼仪的外在表现形式这一对矛盾中, 我们应该既强调内在美德的决定性地位, 又重视外在礼仪形式的重要作用。正如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约翰所说的那样:“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 但是使它们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无论什么事情, 必须具有优雅的方法和态度, 才能显得漂亮, 得到别人的喜悦。”内在的良好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只有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 才能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实际的意义和作用, 离开了一定的外在表现形式的抽象道德理论是空洞和无用的。

基于礼仪与道德关系的紧密性,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提出公民道德建设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在这二十个字的方针中, 已经把礼仪教育的内容融进了公民道德建设的系统工程。

(二) 现行德、礼分开教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目前, 大学生中基础文明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例如, 打架斗殴, 污言秽语, 信手涂鸦, 破坏公物, 迟到早退, 考试作弊。更令人不安的是, 有的大学生把无视校规校纪, 行为不羁, 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成是有个性;有的大学生强烈地要求别人尊重自己, 却不知尊人为何物, 难以与别人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尽管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与我们的大学德育教育过大、过空、过泛, 德、礼教育脱节, 理论和实践分离, 难以“入耳、入心、入脑”不无关系。

现行的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弊端, 就是抽象性的道德境界方面要求的多, 具体的行为养成强调的少, 道德的知识性传授多, 扎扎实实的行为训练少。使得一些青年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把社会普遍提倡的道德规范, 具体地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大学生中这种受教育没教养, 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 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人才质量。

难怪2006年3月12日新华网报道了司富春委员的呼吁: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事不宜迟。

(三) 道德与礼仪的有机结合,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以礼“引”德。荀子说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意思是说一个人学习了礼并按照它的要求去做, 就具备了最高道德。礼仪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 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

以礼“显”德。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礼仪作为一种道德精神的外在形式, 可以“显现”人们的道德水平。即所谓“诚于中而行于外, 慧于心而秀于言”。

以礼“保”德。礼仪作为一种操作性强的道德规范, 可以“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选择适合道德原则的“礼仪”, 就可以把道德原则的要求按照“礼仪”的方式组织起来, 落实到人们的行动上。通过礼仪教育和训练, 可以帮助人们增强内心的道德信念, 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 在社会交往中进行标准化操作, 从而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

“礼”“德”结合, 从最基本的礼仪规范入手, 引导大学生在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 可以有效地加强德育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解决知与行不统一, 学与做两张皮的问题。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社交礼仪》合并教学的可行性

(一) 二者的教学目标一致

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社交礼仪》的教学目标来看, 二者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 培养出懂礼、知仪、行礼, 具有良好道德和优雅行为的, 综合素质高的全方位优秀人才。

近年来, 我们致力于对内搞活经济, 对外扩大开放。理解、宽容、谦逊、诚恳的待人态度, 是非分明、推心置腹、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做人品行, 庄重大方、热情友好、谈吐文雅、讲究礼貌的行为举止, 正日益成为我们扩大开放、增进友谊、促成合作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社交礼仪》都承担着培养“内”“外”一致、“形”“神”兼具的优秀大学生的光荣任务, 分开教学, 地位不同, 显然不能顺利完成历史使命, 而合并教学则会使教学内容更加连贯,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有经验可循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在2005年之前一直都是各自独挡一面的两门课程, 教学分开:前者在大一开设, 后者在大二开设。这样的课程安排不能很好地实现两门课程在功能上的互补, 导致法制观念和思想道德观念两者之间相互脱节。大学生在学习过后并不十分清楚法律和道德在社会秩序规范方面各自所起的作用, 也不知道两者的联系, 从而不能有效地运用二者约束个人的行为。为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精神, 中宣部、教育部颁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即5号文件) , 明确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规定为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新教材以大学生成长成才所遇到的基本问题为切入点, 以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 以帮助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 成为一门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生理论与实践的崭新课程。三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 合并后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借鉴这一成熟经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社交礼仪》两门课程的合并教学就具有了一定的可行性。

知书达理、待人以礼应当是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 培养高素质大学生人才是国家事业发达、民族昌盛的保证。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该破旧立新, 与时俱进、不断寻找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教学模式, 以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社交礼仪》合并教学无疑提供了这种可能性, 我们期待着能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参考文献

[1]杨中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27卷第3期.

[2]李霞.论知礼、行礼、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DB/CD].http://www.ilib.cn/AISSN~10044914 (2008) 0611402.html, 20090831/20091108.

上一篇:内反馈斩波调速下一篇:接入方式